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兒童詩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猜測閱讀
看到題目,先別急著往下讀(讀經典的文本,最好都能有這樣的閱讀習慣)。如教學林良的《沙發》。讀完題目,可以讓學生想想詩人會怎樣下筆;看到家里的沙發,你會想到些什么?……也許學生見到沙發的模樣會說“請坐,請坐”,因為心中有一份傳統美德;但我們萬萬想不到在詩人眼里,這居然是“抱抱你的/姿勢”。在猜測閱讀中,可以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童詩的“意想不到”,而童詩獨特的思維和視角,也就在不經意間和學生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
二、整體觀照
兒童詩歌一般都短小、有趣,忌諱割裂,不適合進行分析性閱讀。課堂教學中宜從詩歌的整體入手,要求學生在整體閱讀中體會詩歌大意,在整體觀照中領悟詩歌內涵與情感,最后通過整體誦讀達到對詩歌的理解。
在這一點上,詩歌教學包括古詩和現代詩歌教學都是一致的。以五上的《最后一分鐘》為例,這是一首現代抒情詩。在通讀全詩后,可以引導學生說出最初的、最直觀的、最真實的感受:“你覺得這是怎樣的一分鐘?”由于學生個體原有文化積淀和認知水平的差異,他們的感受是參差不齊的。大部分學生感受到這最后一分鐘是難忘的、激動的、高興的,這是比較淺層次的感受;也有小部分學生感受到這是漫長的、嶄新的一分鐘,這是比較深層次的感受。但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都是貫穿詩歌始終的情感線,也是貫穿教學始終的氣脈。有了整體觀照為基礎,就為深入研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意象感知
意象是詩歌重要的組成部分。詩歌依托生動的意象完成詩意的傳達。因為詩歌講究含蓄和跳躍,所以有些意象并不那么容易為孩子所直接感知,教學時需要教師借助相應的教學手段,將抽象的意象具象化,通過想象,將靜止的文字還原成生動的聲音、形象和色彩。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體驗
兒童詩中的意境往往是非常生活化的,課前或課中帶領學生進行適當的體驗,或開展游戲,或引導表演,都能讓學生順利地進入詩歌意境,與詩中人物展開情感交流。如《雨后》一詩描寫了一群孩子玩水的熱鬧景象,尤其表現了兄妹倆的快樂與矛盾之心。可以讓學生趁雨后玩玩校園里的積水,體驗豐富了,學生很自然地就把詩中的人物轉換成他們自己,感情到位,朗讀也就有聲有色了。人教版低年級教材中類似的兒童詩歌比較多,如《比尾巴》《鞋》等,都可以采用游戲或表演的辦法,讓學生加深體驗,更好地學習。
(二)圖像補充
有些詩歌的意象不是學生所熟悉的,教師就可以適當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引領學生豐富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如《最后一分鐘》,香港百年的屈辱史是學生所陌生的,然而只有感受百年來曾經的痛苦,才能體會此時此刻的歡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文字,補充、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和租界內中國人的種種屈辱,幫助學生進入詩歌意境。當然,詩歌的想象是無盡的,適當的圖像補充只是一種引領、一種載體、一種鋪墊,而不能完全代替,更不能就此剝奪學生豐富的想象空間。
(三)閱讀鏈接
當詩歌內容比較抽象時,可以引進新的閱讀資源進行支持和補充。如在教學《最后一分鐘》時,筆者就準備了關于和的閱讀材料作為補充,幫助學生理解“虎門”“紫荊”等意象。
(四)誦讀
兒童詩歌的朗讀比起古詩來有更多的自由,它不受格律的限制,更多的是依情感的起伏變化而定,甚至有的兒童詩歌在分行時就考慮到其中的情感元素了。指導誦讀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邊想象邊自然地按自己體會到的節奏表達情感,童詩的趣味就流露出來了。
有些詩歌甚至可以有多種讀法。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依著各自的理解讀,反而更能讀出童詩真正的趣味。如上海的盧雷老師在一次講座中曾經談到一首兒童詩的教學。“綠水草,紅金魚,小弟弟,數金魚,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這樣的詩歌該怎么讀呢?他讓一年級的學生自己讀。結果有一生讀成“一二三/四五六/七——/”,理由是有一條金魚藏起來又游出來被發現了。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原來此首詩歌的言語秘妙就在這,雖然只有簡單直白的幾個字,卻生動刻畫出金魚在魚缸中游動嬉戲的情狀。而朗讀就是打開這首詩歌言語秘妙的鑰匙。這也提醒我們關注童詩教學的另一重要任務——言語實踐。
四、言語實踐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兒童詩歌教學也同樣要重視言語實踐。
(一)根據詩歌的體裁特點開展言語實踐
學生對詩歌的言語實踐最重要的方式是誦讀。在兒童詩教學中,教師要安排不同目標、不同形式的讀,使課堂書聲瑯瑯、詩韻悠悠。
同樣以《最后一分鐘》為例,在“初讀詩歌、讀通詩句”板塊,在自由朗讀的基礎上,筆者安排了“讀準短語,發現規律”這一環節。請學生讀第一行詞語:脊(jǐ)梁、悄(qiǎo)然落地、旗桿,在朗讀中完成多音字正音。又請學生讀第二行詞語:風雨歸程(chéng)、叩問(wèn)、嘴唇(chún)、傷痕(hén)、靈魂(hún)、沸騰(téng)、鐘聲,在朗讀中掃清字詞障礙,并且滲透詩歌的一大特點——押韻。緊接著安排“送詞回詩,讀順詩句”環節,將最后一個字韻母相同的詞語,送回詩行的末尾,再讀詩歌,讀出韻味。
(二)根據詩歌的表達特點開展言語實踐
許多優秀的兒童詩都是學生語言學習的范本。在《最后一分鐘》一課中,詩歌的第二小節“最后一分鐘/是旗幟的形狀,是天地間緩緩上升的紅色,是旗桿——挺直的中國人的脊梁,是展開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是萬眾歡騰中剎那的寂靜,是寂靜中誰的微微顫抖的嘴唇……”是這首詩歌中最具特征的詩歌語言形式。在學生充分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筆者引導他們發現詩歌的語言規律,感知詩歌的語言形式。同時,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在想象中提煉詩歌的意象,嘗試仿寫,用詩歌的語言將畫面定格。
(三)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開展言語實踐
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在詩歌學習時,可以通過比較,發現詩歌語言表達的共同點,也可以通過比較,發現詩歌語言表達的獨特之處。同時,還可以適時進行中外同題詩歌、同一作家的多篇詩作、古詩和現代白話詩等的拓展比較閱讀,在詩文比較中加深對詩歌藝術的理解和體會。
模仿是兒童最基本的學習方法。有了范本依托,學生容易通過模仿進行語言積累、內化和遷移。詩歌的模仿首先要引導學生關注觀察視角的獨特性。同一樣事物,詩人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哪一點?我們怎么就沒想到呢?如果讓我們來觀察,會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從觀察視角入手,把學生的思維打開,練習觀察與思維的獨特性。其次是模仿詩歌的表達形式。詩歌表達形式的獨特性體現在用詞上,也體現在分行上,甚至體現在文字的排列上。通過讓學生多讀、背誦,體會詩歌形式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引領學生適當模仿,從而提高表達質量。
兒童詩歌是唱著兒童心曲的歌。不管是兒童詩閱讀、欣賞還是寫作,都要用童心聆聽,用童真回應,才能引領學生走進這美妙的世界,在他們的心田里播下美的種子,讓他們沐浴著文化的色彩和詩性的光輝快樂成長。
附:小學階段教材內兒童詩歌(現代詩)統計 (人教版)
冊數 課文 作者 國籍
一上 拼音4《輕輕地》 鄭春華 中國
一上 拼音5《猜一猜》
一上 拼音6《在一起》 李秀英 中國
一上 拼音7《“過橋”》 鄧元杰 中國
一上 拼音8《歡迎臺灣小朋友》
一上 拼音9《小白兔》 劉 御 中國
一上 拼音10《有禮貌》 李光迪 中國
一上 拼音11《月兒彎彎》 王清秀 中國
一上 拼音12《登山》 蔣文美 中國
一上 拼音13《彩虹》 程逸汝 中國
一上 復習四讀讀背背《秋葉飄飄》
一上 識字(一)課文第4課《操場上》
一上 課文第3課《小小竹排畫中游》
一上 課文第4課《哪座房子最漂亮》 楊霞丹 中國
一上 課文第7課《小小的船》 葉圣陶 中國
一上 課文第9課《影子》 林煥彰 中國
一上 課文第10課《比尾巴》 程宏明 中國
一上 語文園地(三)讀讀背背《東西南北》
一上 識字(二) 第1課《比一比》 楊福康 中國
一上 識字(二) 第3課《菜園里》 寒 楓 中國
一上 識字(二) 第4課《日月明》
一上 課文第11課《我多想去看看》 王寶柱 中國
一上 課文第13課《平平搭積木》 田 地 中國
一上 語文園地(五)我會讀《天上的小白羊》
一下 課文第1課《柳樹醒了》 雪 兵 中國
一下 語文園地(二)讀讀背背《鞋》 林武憲 中國
一下 語文園地(三)讀讀背背《小鳥》
一下 語文園地(五)我會讀《人有兩件寶》
一下 課文第25課《快樂的節日》 管 樺 中國
一下 選學課文第1課《春風吹》
二上 課文第3課《植物媽媽有辦法》
二上 課文第5課《一株紫丁香》 滕毓旭 中國
二上 課文第9課《歡慶》 郭榮安 中國
二上 課文第23課《假如》 白 冰 中國
二上 課文第26課《“紅領巾”真好》
二上 選學課文第1課《四季的腳步》
二下 課文第6課《雷鋒叔叔,你在哪里》
二下 課文第20課《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二下 選學課文第1課《春的消息》 金 波 中國
三上 課文第12課《聽聽,秋的聲音》 畢國瑛 中國
三上 語文園地(三)趣味語文《花鴨和彩霞》 阮居平 中國
三上 選學課文第6課《字典公公家里的爭吵》 金逸銘 中國
三下 課文第25課《太陽是大家的》 薛衛民 中國
三下 選學課文第1課《山城的霧》 蒲華清 中國
四上 語文園地(三)日積月累《雨中的樹林》 金 波 中國
四上 選學課文第1課《延安,我把你追尋》 祁念曾 中國
四下 課文第2課《桂林山水》閱讀鏈接《濃碧》 袁 鷹 中國
四下 語文園地(二)趣味語文《說“信”》
四下 課文第16課《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 高洪波 中國
四下 課文第21課《鄉下人家》閱讀鏈接《在天晴了的時候》 戴望舒 中國
五上 課文第3課《走遍天下書為侶》閱讀鏈接《神奇的書》 艾米莉·
狄金森 美國
五上 課文第6課《梅花魂》閱讀鏈接《故鄉》 楊 牧 中國
五上 課文第18課《慈母情深》閱讀鏈接《紙船——寄母親》 冰 心 中國
五上 課文第24課《最后一分鐘》 李小雨 中國
五上 選學詩歌第2課《斗笠》 王宜振 中國
五下 課文第3課《白楊》閱讀鏈接《帳篷》 艾 青 中國
五下 課文第9課《兒童詩兩首》
《我想》《童年的水墨畫》 高洪波
張繼樓 中國
中國
五下 選學詩歌第9課《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葉 浪 中國
六上 課文第6課《懷念母親》閱讀鏈接《我的中國心》 黃 霑 中國
六上 課文第8課《中華少年》 李少白 中國
六上 課文第20課《有的人》 臧克家 中國
六上
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太陽的話》《白樺》
閱讀鏈接1《我們去看海》
閱讀鏈接2《致老鼠》
閱讀鏈接3《爸爸的鼾聲》 艾青\
葉賽寧 中國\
俄羅斯
金 波 中國
閻 妮 中國
六上 選學課文第6課《我們的方陣》 吳 珹 中國
六下 課文第5課《手指》閱讀鏈接《手》
六下 回顧拓展三 日積月累《囚歌》 葉 挺 中國
六下 課文第14課《賣火柴的小女孩》閱讀鏈接《你別問,這是為什么》 劉倩倩 中國
六下 課文第19課《千年夢圓在今朝》閱讀鏈接《炎黃飛天夢》 蔡桂林 中國
六下 畢業 依依惜別 4《同學錄》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兒童詩占據重要地位。它不但可以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而且能夠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要注重兒童詩的教學,從語言、意境、情感、模仿等方面為切入點,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兒童詩的內在特質,為后續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 小學語文;兒童詩;教學策略
兒童詩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凈化學生的心靈,憑借清新脫俗的特質,成為十分受學生歡迎的文學體裁。在兒童詩教學中,教師應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及認知習慣,有意識地挖掘教材的研究價值,帶給學生美的體驗和享受。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進行兒童詩教學呢?
一、通過朗讀,感受兒童詩的音韻美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兒童詩的語言不但優美簡潔,而且具有一定的口語化,讀起來朗朗上口,十分押韻。在教學兒童詩時,首先就應該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音韻美。由于兒童詩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極強,十分易于模仿,所以教師應發揮引導的作用,使學生跟隨教師的腳步走進兒童詩的美好世界。
在教學《一株紫丁香》時,首先要向學生介紹這首詩歌主要寫學生們對老師的尊敬、感激之情,表達了學生們的一片美好心意。教師在課前應該在網上搜集到朗讀的配樂,在課堂上在范讀時,利用配樂來營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聽得更加投入。面部表情應眉眼舒展,始終帶著甜美的微笑。當讀到最后一句“讓花香飄進你的夢里,那夢呀準是又香又甜”時,教師要提高音調,腦袋也要不經意地隨著韻律晃動,臉上的笑容更加燦爛,眼睛里也帶著笑意,給學生強烈的感染力。隨后讓學生自由朗讀,進一步熟悉課文。接著,為學生播放優秀朗讀視頻,讓學生在講臺下作出劃分,理清男女生分開朗讀的部分,找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一起搭配朗讀詩歌。特別要注意齊讀部分,一定要和諧統一。當誦讀到第二、三、四、五節時,能用說話的語氣,讀出詩中學生對老師的呼喚,能通過聲音的高低和長短變化表現不同的語氣,讀出對老師的崇敬與熱愛之情。
教師范讀時的語感可以對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沖擊,范讀時的朗讀技巧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得著。通過詩歌配樂,能夠營造出“入景入情”的真實情感體驗,更好地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讓男女生搭配朗讀,可以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兒童詩的音韻美。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對作品的理解也將更加深入、具體。
二、展開想象,描繪兒童詩的意境美
意境,就是將具體的景象和抽象的思維融合在一起,將主客觀相互結合,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生動畫面,以加深對詩歌深層次上意義的理解。兒童的想象能力十分豐富,在教學兒童詩時,不妨鼓勵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對詩歌意境自主地描繪,以此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主動性。
在教學《一株紫丁香》時,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好畫筆。在初步感知詩歌之后,將詩歌的畫面描繪出來。無論畫得美與丑,都要將它作為一項有趣的任務來對待,盡情放飛自己的想象力。在繪畫之前,提問學生紫丁香是什么樣子的。由于有的學生沒有真正看過紫丁香,所以只能憑借想象來猜測紫丁香的形狀。有些學生認為紫丁香應該和喇叭花一樣,紫色的,很可愛。有些學生認為紫丁香就和平日里見到的小野花一樣,很小,星星點點地分布在土地上。還有學生認為紫丁香應該是長在高處,一簇簇的,很密集。“那么現在,請你們憑借著自己想象中的紫丁香,來畫一束美麗的花放在‘我’的書桌前,好不好?”于是學生紛紛拿起畫筆,認真勾勒起來。在學生畫完之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真正的紫丁香的樣子。并按照課文的順序,利用動畫的形式,將“紫丁香的綠葉在風中沙沙作響”、“花兒盛開的笑臉”、“星星困得眨眼”等畫面一一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學生形象地感知詩歌的意境,仿佛快到聞到紫丁香的花香。
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在閱讀詩歌之后,對詩歌意境的理解都大相徑庭,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體會,更何況是小學生呢?他們對詩歌想要表達的意境與思想更是難以捉摸。傳統的教師在解讀詩歌的意境時,多用語言的形式講述。并讓學生在筆記本中記下知識點,好像這樣才能完全掌握語文的知識與技能。殊不知,對于兒童詩的教學,一定要積極站在學生角度上去設計教學,綜合利用多種手段,引導學生深入感知詩歌的意境與內涵。
三、師生交流,欣賞兒童詩的情感美
詩歌是最注重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情感是詩歌生命力的美感表現,堪稱詩歌的靈魂。對于小學生來說,在學習兒童詩時,對詩歌蘊含的情感是最難把握的。所以在兒童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與學生展開交流,鼓勵學生互相溝通,綜合調動各種感官來欣賞詩歌展現出的情感美。
《一株紫丁香》主要表達師生之間濃厚的情誼。教師可以以提問的方式,帶領學生步入詩歌的情感世界。首先,提問學生:“為什么詩歌的開頭要用‘踮起腳尖兒/走進安靜的小院’如果把‘踮起腳尖兒’刪去,與原文有什么差異?”學生們經過思考,可以想到用“踮起腳尖”可以體現出學生們小心翼翼地步入老師安靜的小院,更能體現出學生對敬愛的老師默默的熱愛之情。并且“踮起腳尖”也可以突出學生們童真的美好心靈。“從詩歌中,除了看到學生們對老師的熱愛之外,從哪里可以看到老師對學生的喜愛呢?”學生們細讀詩歌后,從“幫您消除一天的疲倦”以及“感謝您時時把我們掛牽”還有“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可以看出老師為了更好的教學,在深夜都要備課到很晚,連星星都困得眨眼了,老師還沒有休息,這是因為老師時時牽掛著學生才會不懈地努力付出著,貢獻著……“那么,現在請你們與周圍同學互相交流,談一談你與老師之間所發生的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你們所喜愛的老師是同一位嗎?他有哪點最讓你們敬佩?”學生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一起討論與老師之間的深深情誼。通過聯系實際,學生跟詩歌的情感又拉近了一步。
通過師生交流與生生交流的方式,學生們體會到了詩歌里所蘊含的情感力量,真正融入到愛的情感氛圍之中。由于這首詩歌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也比較貼近,師生情更是常見的討論話題。所以對這首兒童詩的情感教學可以用回歸于現實的方式,使學生產生共鳴。
四、動起小手,模仿兒童詩的形式美
在欣賞完優美的兒童詩之后,學生的感悟自然而然就多了。不禁被詩中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意境、蘊藏的情感所吸引,甚至會不自覺地吟上兩句。此時,教師就應該抓住機會,因勢利導,讓他們模仿兒童的形式,鼓勵學生大膽創作。并簡單地介紹詩歌的創作要點以及現代詩的寫作方法,比如擬人、夸張、比喻等,使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來創作新穎的作品。
《一株紫丁香》這首兒童詩的主要特點在于運用重復的手法,突出“老師”對學生的重要性,以及學生對老師的熱愛。比如詩歌中二、三、四、五節,每一節的開頭都用“老師”。還用了比喻的手法,將“滿樹盛開的花兒”比喻成“學生的笑臉”,既表現出學生對老師的一片心意,又體現出學生美好童真的純潔心靈。還用了擬人的手法,將“星星困得眨眼”使詩歌讀起來更有H切之意。在讓學生模仿詩歌時,不用限制學生創造的主題,不過無論是寫人還是記事、描景,都要講究一定意義上的形式美,注意押韻與簡潔。當學生無從下筆時,教師可以利用例句模仿的形式,培養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比如“星星困得眨眼”,將星星擬人化,請學生造出一個擬人句。這項任務對學生來說十分簡單,只要稍動腦筋,就可以想出“太陽公公起床了”、“月亮婆婆睡著了”、“花兒笑得真燦爛”等句型。接著再讓學生將與之類似的修辭手法運用到自己的詩歌創作中,起到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 小班化 兒童詩 創作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4)06-076-01
一、審視學生兒童詩閱讀與創作的現狀
兒童詩是指以兒童為主體接受對象,適合于兒童聽賞、吟誦、閱讀的詩歌。它應符合兒童的心理和審美特點,既包括成人詩人為兒童創作的詩,也包括兒童為抒懷而創作的詩。
臺灣教育界的人士認為:“讓孩子學寫詩,比寫文更符合兒童年齡的特點。”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愛幻想,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記憶力強,正處于學習的最佳時期,他們那種對語言的天然敏感,決定了他們對語言文化接受的迅速。
但如今我校的兒童詩閱讀與創作的現狀卻不容樂觀,筆者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多年,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的兒童詩閱讀與創作的現狀,我曾在我校二至六年級的學生中進行抽樣,對我校的兒童詩閱讀與創作做了一個調查,發出500份問卷,回收500份,調查結果如下:
表一 對兒童詩認識
表二 閱讀和創作兒童詩的情況
這次調查發現,我校學生的兒童詩閱讀與創作現狀存在著以下這些弊端:學生閱讀兒童詩時間有限;閱讀面狹窄;閱讀興致低落;閱讀質量低下;更為缺乏的是獨立自主的閱讀兒童詩能力。究其原因,在以往“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們的教學觀念陳舊,很少引導學生去閱讀與創作兒童詩。
二、基于“小班化”環境的兒童詩閱讀與創作的有著重要的意義
1. 立足于現狀,優化教育,發展精品教育
結合我校的兒童詩閱讀與創作不容樂觀的現狀,當代教育改革注重人的充分發展,我們的教育實踐活動越來越重視以學生發展為本,這是符合世界性發展趨勢的一種教育行為,在這種現代的教育理論引領下現今,被稱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成為了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熱點。我校小學學年班學額減少,現有13個班級,630位學生,每個班級的人數基本上是在45人左右,形成了一個自然的小班化教育結構。因而,實施小班化教育,這是最優化的教育方式,我校已經開始了在“小班化”教學策略的探索。
2. 結合優勢,發展學生的需要
小班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廣闊的時空,學生少了,空間大了,小班化的教學環境更利于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教師的關愛,增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激發學生的聰明才智,發展他們的各方面能力。“小班化”的班級氛圍往往比較融洽,小組合作學習開展比較到位,在這樣的軟環境下,孩子們自主、合作、探究,就為寫出精彩的兒童詩打下了良好基礎;“小班化”的教室布置也多是豐富而溫馨,每一面墻壁都可以成為孩子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
三、“小班化”環境的兒童詩閱讀與創作教學探索
1. 培養教師對兒童詩歌的興趣,提高教師對兒童詩的鑒賞能力的實施途徑
兒童詩教學的真正落實和成功開展,關鍵在教師,只有建設一支能夠勝任詩教的教師隊伍,才能保證我們的詩教順利進行。
2.營造詩意濃厚的校園氛圍
2.1成立的兒童詩社,向全校招收詩社成員,發展詩社,培養苗子。為詩社配備指導老師,指導老師每個月為詩社成員上童詩教學課,教學生如何寫童詩。還在課余時間認真批改和輔導小詩人的詩作品。
2.2開辟班級詩欄。高雅、生動、形象的班級物質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點,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或暗示。而小班化班額小,這又為營造豐富而溫馨的教室提供了便利。于是,可以在班級的黑板或墻報中開辟一角為班級詩欄,其上每天更換兒歌、兒童詩,要求學生熟記或有感情地背誦,讓學生耳濡目染,走進教室看到它,有意無意吟誦它。
2.3布置童詩畫廊和宣傳櫥窗。把兒童詩與學校的兒童畫特色結合起來,用詩配畫或畫配詩的形式布置在走廊中,并且定期地進行更換,把這些詩畫用數碼相機拍攝下來制成光盤可以作為兒童詩與兒童繪本整合的素材。其次,學校還充分利用宣傳櫥窗展示兒童詩誦讀成果,如兒童詩書法作品、兒童詩美術作品、學生詩作等等。
2.4開設年級詩歌誦讀擂臺賽,定期舉行以年級為單位的兒童詩誦讀擂臺賽,評選最佳金牌得主。
2.5制作兒童詩手抄報。以年級組為單位舉行兒童詩手抄報評比活動,以此促進學生學習、誦讀兒童詩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
2.6在小班化環境下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促進學生創作兒童詩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
四、小結
金波在鳳凰語文網組織的第三屆讀書會上,誠懇地告訴我們:“我就想,能不能做這樣的比喻:兒童的詩是朵樸素的小花,沿著這朵小花找到一座花園。”那么,就讓我們的小班化語文課堂“蒙上一層文化的色彩和詩性的光輝”,以兒童詩清純的情感、豐富的想像、明快的節律來吸引孩子的眼球,打動孩子的耳朵,啟迪孩子的大腦吧。
[ 參 考 文 獻 ]
[1]《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獲獎作家新作叢書》王宜振著.湖北少兒出版社.2009-6-1.
[2]《兒童雜事詩箋釋》鐘叔河著,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3-1.
設計理念:
詩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詩歌是詩人用成熟的藝術技巧、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詩歌,是人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小學語言綜合性學習不能等同于綜合實踐活動,語文性是它最基本最主要的屬性,其次才是活動性。所以,語文綜合性學習應貫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聽說讀寫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協調發展及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更強調整個活動過程指向“語文收獲”。
由于以前分散在各單元里的詩歌教學,總是服務于相關的單元目標,對于詩歌本身的學習與探究,總難免失之零散或膚淺。本次綜合性學習獨立成為一個單元,正是一次基于單元整組設計,相對系統地走進詩歌世界的好機會。
教學目標:
1.以“輕叩詩歌的大門”為主題,開展搜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等活動,引導學生動手寫詩、開詩歌節目展示會進行詩歌知識競賽等活動。
2.在活動中,讓學生了解古今中外詩歌的形式、內容和音律等特點;感受詩歌的意蘊美、節奏美,陶冶高尚的情操;感受兒童詩的形式和寫法,初步感受詩歌故事和詩歌的研究方式,為學寫詩歌和開展詩歌研究打下基礎。能借助注解和圖畫,準確了解詩歌的內容和詩人的內心世界;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弘揚民族精神。
3.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意識、團結一致的合作精神和深入探索、不言放棄的態度,以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特別是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活動資源:
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和學生多渠道搜集的古今中外的詩歌;同步《古詩文誦讀》;推薦相關詩歌網站。
教學流程:
第一部分:詩海拾貝
活動一:規劃,叩開詩歌的大門
一、明確主題,激活已知
1.引導學生簡單回顧上個學年開展過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五年級上冊:遨游漢字王國;五年級下冊:走進信息世界。)簡單概述自己的感受或體驗。
2.揭示主題:我們要開展一次新的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
(設計意圖:六年級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并不是零起點,開展新的綜合性學習之前,做簡單的回顧是必要的喚醒。
二、通讀教材,整體感受
1.在預習的基礎上,再次自由瀏覽整組教材,交流感受:通過預習和瀏覽教材,你知道了些什么?產生了哪些困惑或疑問?(在預習時,教師可做適當的讀法點撥,如本組教材是怎樣編排的,分別告訴我們什么?這次綜合性學習與五年級的綜合性學習在要求上有什么不同?等等。)
2.結合以往的綜合性學習經驗,你認為這次綜合性學習可以開展哪些活動?
(設計意圖:預習教材是六年級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也是學生應該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之一。引導學生進行有深度的預習,有助于使綜合性學習的開展成為基于學生體驗與認知需求的學習活動。)
三、組合團隊,初定計劃
1.指導閱讀單元導語、兩個活動建議及最后的結語,明確本次綜合性學習的任務與目標。
2.根據“自由組合為主,教師調整為輔”的原則,組成6人左右的學習小組,組長管理研究檔案袋。研究檔案袋里的內容包括:成員責任分工單,活動計劃表(分為組員建議和集中確認兩種),活動總結表等。考慮到小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經驗有限,教師可以把相關步驟要求表格化,降低學生設計與操作的難度。如:
第___小組:“輕叩詩歌的大門”活動計劃
(小組成員建議版):_______
第__小組:“輕叩詩歌的大門”活動計劃
(小組成員集中版):______
3.對照表格,學生先分散后集中討論整理確定本組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計劃。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活動的準備,包括:確定活動的目標內容;團隊自愿而不失合理地組建;活動計劃先獨立設計,后集中討論。既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也追求學生學習的獨立自主性。不過,本次探究活動是基于學生初步閱讀相關材料的感受和困惑而安排的,對研究內容的深度等問題要求不宜過高,重點是強化學生對綜合性學習的程序性認知。)
四、組際交流,互啟完善
1.先分組交流各自的活動計劃,然后回答同學的提問,教師也可根據情況從可行性、科學性等角度提問。教師的提問既要起到示范作用,又要有助于促進學生反思,使其完善各自的活動計劃。
2.結合大家的意見,各組修改活動計劃。
(設計意圖:制定合理的活動計劃是進行綜合性學習的前提,而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計劃則是使活動計劃更趨合理的有效途徑之一。)
活動二:感受,貼近詩歌聽心跳
一、再讀材料,初步理解
默讀閱讀材料,定向思考探究:
(設計意圖:對詩歌進行定向思考探究,一是深度走進詩歌,二是彌補前一節課確定研究內容的不足。畢竟,讓學生自己發現研究內容而深入走進詩歌,不是一件容易和具確定性的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探究,可減輕難度。)
二、課堂交流,適時補充
1.匯報交流,要特別關注學生發現的形式上的特點來源于哪些詩句。特點包括四言體、五言律詩、詞、散曲、現代詩等。學生說六首詩歌表達的主要內容時,注意圖文注解相結合,師生共同評價。
2.教師可簡要補充關于《詩經》、律詞、散曲以及現代詩的發展時期和藝術成就等知識。
(設計意圖:學生學習詩歌的過程是發現之旅,但教師該出手時當出手,有必要系統集中地進行相關詩歌知識講解,這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不同詩歌的藝術形式,更能讓學生體驗到詩歌藝術的博大精深,心生向往。)
三、朗讀背誦,積累感悟
1.教師指導朗誦詩歌,背誦詩歌。
2.小組合作探究詩歌的藝術特色。內容從六首詩歌中自選。研究形式與第一課時的綜合性學習相同。此活動在課外學生自主完成。如:
第三小組:《詩經?采薇》活動計劃
成果示例:
《詩經?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四句詩對偶勻稱寫景狀物生動傳神,意境深遠,又蘊含兒女情長,暗喻戰爭的殘酷,短短16個字,內涵卻非常豐富,所以成為千古名句。它最大的藝術特點是對比,通過昔盛今衰的對比,突出了眼前的悲涼。
(設計意圖:詩歌的誦讀積累是豐富積淀,培養語感的重要策略,背記詩歌應該成為一種習慣。探究詩歌的藝術特色,重在打開這扇門,讓學生自己去不斷汲取、體會,從詩歌形式到詩歌寫作的時代背景,到詩歌表達的內容和作者情懷,都需要學生自己貼近了細細傾聽。本次探究以閱讀材料的內容為主,視野相對局限一些。下次探究將可能從詩人的角度或詩歌類別等角度進行自由探索。)
活動三:探究,
美麗的詩歌美麗的發現
一、生成問題,篩選問題
1.檢查詩歌積累情況。談話生成問題:在這些詩人中,你最崇拜的詩人是誰?預設:如果學習小組最崇拜的詩人是杜甫。則引出一系列問題:你們還會背誦杜甫的哪些詩呢?除此之外,還對杜甫有哪些了解呢?你們還想了解杜甫的哪些事情呢?等等。最后,引導學生把問題歸類,如分成生平、作品、軼事等。)
2.繼續談話:探究的角度很多,我們還可以尋找其他視角。比如,在這些詩詞中,你們最喜歡哪類詩詞?(預設:如果學生喜歡愛國詩詞,則導思:一首詩詞,一份情環,不同的愛國詩詞有著不同的創作背景,你想知道嗎?相同的情懷,又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你想細細了解嗎?相機誦讀古今中外的愛國詩詞,講解愛國詩人如屈原、文天祥、岳飛、聞一多等的故事。吟唱由愛國詩詞譜曲的歌曲。此外,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把視角投向山水詩、邊塞詩、田園詩、送別詩、詠物詩等專題。)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設計意圖:以閱讀材料中的以及學生積累的詩歌為引子,進行輻射性的探究活動,對詩人的作品進行系統重組,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建構知識體系。這無論對夯實學生的經典文化底蘊,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特別是搜集、歸納、探索的能力,都十分有益。在這方面一定要下工夫。)
二、制訂方案,小組分工
引導每個小組研究其中的一類問題。可繼續運用前邊使用過的表格進行規劃、實施研究。學生不夠明白的地方教師再次做簡要的強調。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程序性認知,學生雖然已經接觸過,但還不是十分牢固,教師適當強調鞏固是必要的。)
三、實施研究,撰寫報告
根據方案分工探究,撰寫報告,教師提供寫法示例。比如合并綜合法等。
(設計意圖:確定有意義的不同研究主題重要,搜集信息、歸類整理信息更為重要,教師提供必要的“支援”至關重要。)
四、成果展示,匯報交流
在班級學習園地開辟“成果匯報空間”,鼓勵學生署名評議。
(設計意圖:展現豐富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成果,既是對學生當前學習效果的一種肯定,也是一種課程資源,讓學生之間相互啟發、互相學習。通過探究,使詩歌知識能夠在學生的認知系統中得到梳理,變得清晰系統起來,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也可得到提高。)
第二部分:與詩同行
活動一:感受,走進詩歌有密碼
一、閱讀材料,感受寫法
1.自主閱讀《我們去看海》《致老鼠》《爸爸的鼾聲》三首兒童詩,初步理解三首兒童詩的內容。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的提示框進行學習。
2.引導學生發現兒童詩的特點:有趣的生活、神奇的想象、真情的表達等。
3.指名閱讀詩歌故事《給詩加“腰”》,并且聯系復述。
4.指名朗讀《詩中的“秋”》,并引導學生小結讀詩的方法:不懂的詩句要請教父母、老師、同學;學會把讀到的詩句變成畫面,想象詩歌描述的圖景;讀詩要聯系生活;要學會將不同詩人的作品,或者是同一詩人的不同詩句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學生的自主閱讀與教師的點撥、講解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讀詩、寫詩是有方法的,進而激活尋找方法的意識。)
二、自由選擇,仿寫詩歌
自由選擇一首兒童詩,教材之外的也行。提示仿寫方法:選類似的事物或主題,模仿表現手法或詩歌結構等。如:爺爺的汗珠/就像是雨后山坡上的小溪/它使我總猜想/爺爺的身體里是不是有一個汗池/爺爺的汗珠/一股一股/使我總擔心流干了/咦/爺爺的汗珠沒了/是不是汗池關閘了
(設計意圖:創作詩歌從仿寫開始。最初,學生可能更多的是形式上的仿寫,慢慢地,他們在嘗試創作中,會逐步領悟寫兒童詩的秘訣,嘗到寫兒童詩的樂趣。)
三、布置作業,繼續探究
1.收集覺得寫得特別精彩的兒童詩,重點了解幾位著名兒童詩人。
2.探究讀詩、寫詩還有怎樣的方法或秘訣,繼續仿寫兒童詩。
3.為下節課的展示做準備。
(設計意圖:只有以表達的視野去看兒童詩,才能更深刻地體驗到兒童詩的奧妙,只有不斷自主地去尋找、學習前人的寫作方法,才能提高寫詩的水平。)
活動二:展示,我的地盤我做主
學生提前申報節目,教師指導學生設計、組織展示會。
1.基于古詩詞的歌曲類節目。如演唱根據蘇軾詞《水調歌頭?中秋》譜曲的歌曲。
2.基于古詩詞的情景劇節目。如陸游的《示兒》等。
3.基于古詩詞的配樂朗誦節目。如李清照的《聲聲慢》。
4.基于古詩詞的創意小品表演節目。如改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而成的《杜甫回家》。
5.基于古詩詞的現場書畫表演。
(設計意圖:安排這樣的活動課,既是學習成果的展示,更是詩歌藝術之美的張揚。很多時候,美,就是一種具有魔力的召喚。以上節目,根據學生申報情況調整。)
活動三:總結,享受收獲享受美
課前各小組做好總結準備,包括準備好要展示的材料,在教室內做好必要的布置等。
一、指導寫總結報告
教師提供表格式的總結報告單(有能力的學生也可以不使用此表格),指導撰寫。
第____小組:“輕叩詩歌的大門”活動總結報告
二、學習小組討論、記錄、整理
1.學生可以先自己寫,再討論、合作寫。
2.組長整理本組綜合性學習檔案袋。
三、交流總結報告
1.各研究小組依次輪流總結,同一小組的成員對總結進行補充或發表意見。
2.聽眾提出疑問,請總結人或其他成員解答。
3.綜合性學習檔案袋資料展評。有條件的,可以把資料用數碼相機拍照后,上傳到班級網站相關欄目中。
四、活動總結
教師評價本次綜合性學習情況,提出今后的學習方向與要求。
(設計意圖:撰寫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總結報告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也是綜合性學習重要的一環。所有同學都投入到總結、評價的學習情境中,有助于他們進一步熟悉這類學習方式的程序、方法,并在體驗成功的喜悅中增強對綜合性學習及詩歌的興趣。)
作者單位
一、強調發揮想象
兒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聯想的,他們總是用自己創造性的想象來認識并詮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們通過想象而詩化的世界里,花兒會笑、鳥兒會唱、草兒會舞、魚兒會說……而兒童詩的特點就是富于想象,所以我在教學兒童詩時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想象,感悟詩歌。如《鄉下孩子》中說道:“曾是媽媽懷里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讓學生想象:你此刻正躺在媽媽懷里,媽媽會怎么做,你又會對媽媽說些什么?假如你趴在爸爸背上又會做些什么?“捉一只蝴蝶能編織美麗的故事,含一片草葉能吹出動聽的歌曲。”讓學生想象怎樣捉蝴蝶?會編個怎樣的故事?教學《送給盲婆婆的蟈蟈》,讓學生想象小朋友捉了一只蟈蟈送給盲婆婆時會說些什么?“我”平時怎樣給盲婆婆唱歌,為她消除寂寞帶來歡樂的?蟈蟈歡快地叫著,盲婆婆聽著聽著,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小溪流淌的清波,童年難忘的歡樂。教學《一株紫丁香》,讓學生想象“綠葉兒在風里沙沙地響”是怎樣的動聽,假如那時小朋友聚會在一起會唱些什么?“滿樹盛開小花”是怎樣的美麗,假如那時小朋友圍在老師身邊微笑著說話,會說些什么?讓兒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開想象的翅膀,感悟詩的題旨。
二、注重引導誦讀
兒童詩的語言樸素明快,韻律優美,學生讀起來瑯瑯上口,有滋有味。運用不同的朗讀方式,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是體會兒童詩情感美的有效手段,能使學生與詩人產生心靈的共鳴,與詩人同喜同悲。以《請你不要告訴她》教學為例,這首詩的第二句描寫了小紅花的美麗,其中的“紅、亮、露珠”更顯現了小紅花的特點,當孩子們看到這么美麗的花兒時,多么驚喜,朗讀時就應該用高興的語氣重讀這幾個字。除了驚喜外,孩子們還有一個迫切的愿望,就是摘下小紅花,第三句中的“快去”體現了這一心理,因此朗讀時速度要快些,充分體現孩子們的這種心情。詩的第四句是這首詩的中心所在,孩子們從田野里摘花是為了送給老師,表現了對老師的熱愛、關心,但又怕讓老師知道,這種復雜的心情體現在“輕輕地、悄悄地”這些詞語中,在朗讀時,聲音要輕緩,充滿愛意,慢慢體會孩子們比金子還珍貴的純真情感。在一遍又一遍的誦讀過程中,我運用多種形式讓孩子們練習朗讀、背誦,加深了孩子們的心靈體會,使童心與詩情迸出火花,達到交流,形成共鳴,從而體會全詩的情感美。
三、仔細揣摩意境
意象是指詩歌中熔鑄了作者的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詩人對意象的選取和描繪,正是作者主觀感情的流露。因此,鑒賞兒童詩抓住意象,反復揣摩是體會詩的關鍵所在。如林良的《蘑菇》:“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只有雨天/青蛙才來躲雨/晴天青蛙走了/亭子里冷冷清清。”寂寞的蘑菇喜歡雨天的到來,只有雨天才會有朋友來臨,亭子里會出現短暫的朋友來時的熱鬧,描寫的是個孤獨的孩子,非常渴望朋友的到來。聯想到現在的社會,也可以說是表達了現代人的一種精神狀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是童心對于孤獨的小亭子寄予的一種關愛之情。這種看似簡單的意象的刻畫,經過我們反復的解讀,出人意料地產生了一種情感的感染力。如何把意象進行一種合理的解讀,對詩中的一種意味就能了解了。有的詩中描繪得十分簡單,但是蘊含的意味令人反復揣摩,需要從多種角度去解讀,非常細心地品味。再如林良的《煙斗》:“煙草的氣味/越來越大/越來越大/爺爺叼著煙斗/笑瞇瞇的/走進來了。”這首詩作者并不直接去寫煙斗,而是類似于電影推鏡頭似地去寫,使孩子感受到爺爺逐漸出現在眼前。未見其人,先聞其味。有煙味就有爺爺,有煙味就有爺爺的出現,充分表達孩子對爺爺的熟悉,以及和爺爺深刻的情感。煙斗就是爺爺形象的代表,一個慈愛的爺爺的代言。從詩的描寫中感受到濃濃的祖孫情。這是種很高明的寫作手法。這首詩是非常值得細細品味的。
四、反復體會情味
“我打開春天的窗”,春天在他眼里不是虛的,已是實體。“大街上,許多只清新的耳朵在行走/太陽活蹦亂跳/像孩子手中紅色的氣球”……這種唯有孩子才可能有的活靈活現的感覺和想象,將孩子的視覺、心理、奇妙感受,表現得非常充分,可以說淋漓盡致。沒有想象力很難成為詩人。但如果一個成年人將太陽比喻活蹦亂跳的氣球,一定會覺得荒誕,有神經病了。
我們這輩人,讀詩的審美習慣,必須與時俱進適應多元。詩的欣賞,不必拘泥于文法的通順,不必逐詞逐句解讀,必欲求出每個詞句每個意象后面作者賦予的隱喻,尋找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應解讀整首詩歌,能否對讀者情緒感染,心靈共鳴。《我打開春天的窗》這首詩,我們不是完全能感受到小詩人迎春的歡快雀躍之情和蓬勃生機的盎然春意。在作者眼里,在“春天的窗”外,一切自然景物都有了生命,牽牛花吹著喇叭來了,蝸牛背著房子來了,小草牽著綠色來了,連南方的鳥群也飛回來了,“一股暖流與我握手/春在蕩漾,我們的目光對接”,這些詩句都非常口語,非常生動,很有感染力。最后一節,可以看作是主題的升華,“我打開春天的窗,就像/打開我的思想,呼吸和言語/解凍的冰凌倒掛在我的窗檐/滴滴答答,那是一種聲音的光芒。”
不要因為應用了一些變異的表現手法就認定這是現代詩。當然,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大幅度的跳躍、通感、倒置、錯覺,變形等。其實我國三十年代就有現代主義,古典詩詞中更是不乏先例。如杜甫的《秋興八首》中的“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這兩句詩正常解讀肯定認為文理不通,絕難讀出詩中匠心獨運的奇峭生動和悠長韻味的。
我堅持詩必須是可解的,可解方能與讀者溝通。凡百思不得其解的分行艱澀文字,是不是詩得打一個問號,打著現代主義旗號的非詩、偽詩實在太多了。我不反對現代主義,但務求詩有意味,不缺詩美。現在現代詩已發展到沒有詩味的口水詩、廢話詩,看來很有必要再有一次傳統詩學的啟蒙,界定什么是詩。
【關鍵詞】郭風;童話詩;童心;藝術特色
郭風的童話詩是唱給兒童的歌,從第一支葉笛吹響那一曲充滿著童心童性的歌謠一直唱到《月亮的船》、《蒲公英的虹》,這是一首首唱不完的歌,其中飽含著快樂與天真。它們就像綿綿的春雨,滋潤著兒童的心靈,讓他們看到這個世界更加自然、更為靈動的一面。郭風的童話詩有的是鄉間的蒲公英、屋頂的煙囪和高高掛在夜空上明亮的月亮,這是最為純粹的景致,凈化著孩子們的情操。
一、神奇的幻想者
童話詩本身就具有童話的基本特點,在童話的世界里,青蛙可以變成王子,公主有可能變成白天鵝,繼母有可能是可惡的巫婆……以上種種都離不開幻想。在郭風的童話詩中,始終有一個幻想者“我”的存在。在《我的叔叔――稻草人》這首童話詩中,“我”眼中的“稻草人”是“叔叔”,稻穗的彎腰是在對“我”鞠躬,它們穿著黃色的翻領制服,而“我”的叔叔則是他們的體育老師,只會比手勢的“體育老師”,與叔叔約定放學時講故事。我們不得不佩服兒童離奇卻又充滿童趣的幻想。在兒童的想象世界中,春天會被點亮地像一支花燭;油菜花是一個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村姑;松菌和紅菇是兩個持傘的孩子,且在一路旅行,他們的傘還能睡覺時合起來;豆莢里的小豌豆是可愛的三姐妹,而豆莢是一張奇異的小床……兒童的想象總是令人折服,那是一個充滿童真童趣的神奇的世界,奇幻而又平和,充滿趣味性。
二、天真的對話者
傳統的童話或是童話詩都是以一種講故事的講述式的口吻進行寫作的。而郭風則在形式上進行了創新。郭風童話詩的故事性不強,但卻吸引了大量的讀者,其魅力在于詩人站在兒童的視角與周圍充滿靈性的自然之物進行天真的對話。對話體的結構,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讀詩也是在看對話、看童話。童話詩《油菜花的童話》是最為明顯的代表之一。詩人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蜜蜂和油菜花之間的對話。蜜蜂和油菜花是天真懵懂的,就像孩子一樣,但正如班馬在1984年所提出的“兒童反兒童論”一般,因為兒童身上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小”,才促使兒童視角渴望著許許多多的“大”;也正是因為兒童本身狀態的“幼稚”,才產生出兒童的精神投射強烈地指向成人化的“成熟”。蜜蜂和油菜花的對話便是很典型的代表。蜜蜂天真地認為好朋友就是要結婚,油菜花則說要媽媽同意才能結婚,儼然一個“小成人”。它知道結婚的時候會放鞭炮,對“有沒有結過婚”的問題與小蜜蜂爭論不休,直至最后由豌豆花那里得知“結婚是大人的事”。我們能夠看到一個努力想像大人一般說話的兒童,稚氣卻又將唐僧幾人的特質用一種調侃的語調生動地展現。這些都傳神地展現了它們所象征的兒童形象的天真無邪,也從側面形象地反映郭風童話詩吸引兒童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對兒童狀態的適當擺脫。
三、自然的崇拜者
在郭風的兒童詩中,我能夠輕易地發現,郭風在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對自然本源的崇拜熱愛。而這里的“自然”既包括自然的景物,也包括藝術的自然,即純粹性。
(一)自然之景。郭風的童話詩是用充滿著自然的靈性的生物構筑而成的美景。意象的運用多為靈動的自然之物,這是郭風童年景致的一種折射,也體現著郭風對鄉間的崇拜、熱愛和獨特的情感世界。野菊、油菜花、菌、蒲公英、蜜蜂、苔蘚,這些都是鄉間隨處可見的景致,郭風對其進行生動形象而又富有特色的描繪,在表達自身情感的同時,將一個充滿生機與的活力的自然世界展現給他的讀者――少年兒童,引導他們熱愛自然,成為自然的崇拜者。郭風童話詩中經常出現的敘事主人公“我”在郭風的筆下也是一個自然的崇拜者得到形象。童話詩中的“我”很少和同齡的兒童游玩,小野菊、油菜花、蒲公英才是“我”的玩伴,這樣的一個形象的塑造顯然是由于“我”對自然無盡的崇拜。
(二)藝術自然。藝術自然是郭風童話詩的另一藝術特色。郭風童話詩最突出的藝術手法就是象征手法的運用。他的童話詩中大量描寫動植物,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自然之物的純凈與兒童的內心相吻合。蒲公英、油菜花、蜜蜂……這些都象征了充滿童真、童趣的兒童。以小見大是郭風童話詩常用的藝術手法之一,郭風采取平時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常見的景物,而這些意象都是具有自己的特點的、不重復的,表現的都是深厚的情感和希望。兒童的語態是郭風童話詩的另一特點,主要由兩方面構成:一方面,由于兒童生理心理發育尚不成熟,因此其語態較之于成人的語態相對顯露出某種稚氣、單純;另一方面由于兒童的言語句式較短,詞匯簡單,因而在言語節奏上比較明快。[1]P250正是這一種藝術手法的運用,使郭風的童話詩顯示出一種單純明朗的勃勃生機,將兒童內心較為深刻地思想以一種看似幼稚地言語表達出來。“郭風創造了一種新的自由體,走兩步,歇一歇,整齊而不求勻稱,是那么一種自由、流動而又十分優美的文體。” [2]P302郭風以散文的手法進行童話詩的寫作,使詩歌的童話色彩和形式感更為強烈。讀起來瑯瑯上口,適應兒童閱讀的需要和追求。郭風自然的藝術創作手法的運用,是其對詩歌藝術自然、藝術真實的追求和崇拜。且對充分體現意象特質、進一步展現童心、童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生命的守護者
詩人的詩歌創作在一定程度上來自于對現實生活的感悟和理想世界的追求,郭風亦是如此。在郭風的童話詩中,對“我”這一兒童形象形象進行深刻的挖掘,我們就能發現,他是生命的守護者。在郭風的童話詩中,“我”是生命的守護者。小野菊、蒲公英、小蜜蜂在“我”的眼中,他們都是生命的奇跡。珍惜每一次和蒲公英的約會,因為它去追尋夢想之時就是它的生命逝去之時;和螢火蟲一起舞蹈,只因在它短暫的生命中有快樂相伴;和苔蘚談心,它的出現是豐沛雨水的小孩兒……這里有童心的率性純真,更有對生命和人格獨立的尊重。“有時,我爬到樹上去。――我不是去捉小鳥,我頂討厭捉小鳥的!”(《暑假里――我的生活》)這里的描述能使讀者輕而易舉地感受到詩中的“我”的喜惡,這是“我”率性純真的童心的表現,更體現了“我”對小鳥的生命的尊重和守護。歷經動蕩的歲月和混沌的塵世,郭風的童話詩始終立足于對真率的童心世界的留念,更難能可貴得體現兒童思想的純粹性、他本身就是兒童天真爛漫的生命和自由心靈的守護者。
“大自然的歌手”――郭風擅長用動植物和日月風云為書寫對象,以對話式的、童話體的形式,巧妙地描寫兒童形象,充滿童真童趣。[3]P44郭風的童話詩充分展現了童心童性的靈動,他的童話詩中有神奇的幻想者,快樂的游戲者,天真的對話者,睿智的教化者等等多樣的形象,這些都是充滿童真童性的兒童形象的靈動展現。追根溯源,我們能夠發現郭風的現實生活是兒童形象產生的基礎,其高超的創作技巧也使童話詩中的兒童形象變得更豐滿。充滿童真、童心的童話詩原本數量就不多,而郭風的童話詩更是獨具特色。
【參考文獻】
[1]湯銳.現代兒童文學本體論[M].濟南:明天出版社,2009.
一、目標明確,指向語文本位
由于語文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容易導致教學目標的含糊性,把語文綜合性學習課變成“綜合實踐課”“科學課”“品德課”……語文綜合性學習是通過搭建一個活動平臺,引導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在活動中去分析、探究與某個專題有關聯的各部分、各屬性,從而對該專題有個全面、深入的了解。
“輕叩詩歌的大門”通過綜合性學習,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了解詩歌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領略詩歌的魅力,得到藝術的享受和熏陶。這組單元分成“詩海拾貝”“與詩同行”兩大板塊。每一個板塊的主體是“活動建議”。筆者根據這些建議,引導學生按照教材、學校、家庭的實際情況開展活動。“詩海拾貝”板塊開展“品讀詩歌――搜集、整理詩歌――欣賞詩歌”學習活動;“與詩同行”板塊開展“動手寫詩――合編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詩歌知識競賽”學習活動。圍繞著“了解詩歌、走進詩歌”的專題學習活動,設計內容散發著濃郁的語文味。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活動內容要“開放、多元”。但是,不管是教材的內容,還是課外的延伸,活動內容的取舍都應該有助于學生語文整體能力的發展、語文素養的提高。
二、挖掘教材,重視價值導向
對于小學生來說,文本是學習語文最重要的資源。因此,我們要鉆研教材,經過還原與下沉,經驗與探究,反思與上浮的課堂教學,將“書本知識”變為“個人知識”,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如,“詩海拾貝”提供的閱讀材料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教師要把4首古詩詞和2首現代詩還原為“兒童有效率的習慣”,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教師引領,課外拓展,表達反思”等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初步感受唐詩、宋詞、元曲的特點;了解詩歌發展的歷史;了解古詩詞與現代詩的異同;知道詩歌可以按時間分類、按人名分類、按題材分類,以及其他不同角度分類等等。
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是多元的,我們要注意教材內容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對知識深度學習,從而豐富學生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三、教師引領,與學生共成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了綜合性學習要“加強教師在各環節中的指導作用”。可見,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的指導至關重要,教師首先要充當學習和活動的先行者。
學會整理是個良好的習慣,如何把搜集到的民歌、童謠、詩歌知識、詩歌故事等進行整理呢?課堂上,筆者分享了自己整理的讀書筆記《李清照專集整理筆記》《課外閱讀剪報》,以及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推薦的優秀詩文整理的《小學生必背古詩詞歸類整理筆記》,并著重介紹了整理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的方法。方法為:筆記本封面寫上整理筆記的名稱,預留2頁空白紙寫目錄。整理筆記時,先用回形針夾住筆記本的10至15頁紙,以備搜集不同種類的詩詞,然后在每一類的第一頁頂端工整地寫上詩歌類別。如,田園山水詩摘錄、思鄉詩摘錄、詠物詩摘錄……書寫時,把每一頁紙的上半部分用尺子劃分為左右兩半,左邊寫詩句,右邊寫注釋,下半部分寫詩意以及對該詩歌的評價、佳句欣賞、背景資料等。這樣的分享展示,給學生很好的榜樣和示范作用。
好的學習方法能激發學生多向思維,發掘學生創新潛能。為此,在每一個活動環節,教師都要組織引導,教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與學生共同成長。在活動期間,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動向,給予他們耐心的幫助、引導,保障活動順利開展。
四、尊重差異,學習形式有語文味
因學生的學習需求、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通過構建多位一體的活動平臺,發揮學生最大的潛能。如,綜合性學習活動伊始,筆者就讓學生自由組合,既可按小組為活動單位,也可自由成立三、五人的學習小組。各小組自行設計合理的活動計劃,做到活動時間安排妥當、活動內容具體可行、組員分工明確具體。各小組自行安排獲得資料的途徑,可利用互聯網、手機等網絡搜索信息和資料,也可利用圖書館、書店查詢資料,還可走訪身邊人咨詢……讓學生自行策劃,開展欣賞詩歌活動,力求活動精彩,形式多樣。發揮集體智慧策劃編詩集。會打字的學生負責把同學們寫好的作品打在電腦里;善繪畫的學生負責設計封面、畫插圖;做事認真的學生負責排版;文字功底強的學生負責編寫詩集前言、編排目錄。一切準備就緒后,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作用,印刷出版了《小荷尖尖》。當一本圖文并茂,飄著墨香的“詩集”出現在眼前時,學生們無不激動萬分。
學生是有差異的,我們應珍視這種差異,根據各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在學生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培養他們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五、多讀多寫,實踐中用語文
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通過“詩海拾貝”板塊的學習,詩歌語言的凝練,內涵的豐富已經輕輕叩擊學生的心靈,學生知道了生活中處處有詩歌,自然界的風花雪月,身邊熟悉的事物,優美的自然景觀……無不是可選取的寫作材料。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運用學過的寫兒童詩的方法自由創作。寫好后,自己學著修改,找出錯別字,給文句修飾,學習伙伴互改,請老師或父母幫助修改,交流寫兒童詩的心得與體會,分享寫作快樂。
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只有多讀多寫,才能悟出運用語文的規律。
關鍵詞: 中西兒童教學 差異 比較研究
中西兒童文學有著迥異的歷史演進歷程。歐洲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發現并確定了童年的地位,十八世紀法國盧梭的“自然主義”又對兒童文學及兒童教育產生了積極影響。所以在歐洲,產生了一大批享譽世界的兒童文學經典。中國的兒童文學起步較晚,但由于借鑒了西方的進步的兒童文學理論,其理論起點較高。然而,由于文化傳統、社會歷史等種種原因,中國兒童文學的創作成就并不是那么顯著,作品的風貌也與西方兒童文學有著鮮明的差異。對此,諸多評論家撰文分析了中西兒童文學的差異,并深入探尋了個中原因。
一
中西兒童文學從形式到內容方面的差別都是非常明顯的,很多評論者在他們的文章中羅列了諸多區別。
在宏觀方面,王黎君在《從典型文本看中西童話差異》[1]中指出,西方童話重娛樂和游戲精神,而中國童話則傳承了“文以載道”的傳統,說教氣較重。同樣指出這一弊端的,還有田華的《中西方兒童文學的差異》[2]。但他在該文中補充道,即使是在新時期出現的一些作品,如鄭淵潔的《皮皮魯外傳》,在天花亂墜的想象之外,也未能擺脫生硬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樣針對中西兒童文學的差異,杜雋在《中西方童話的相異性》[3]中的總結則更加全面。除上述區別之外,他還認為,西方童話中的環境被虛化,更具幻想性,也更注重人文精神的宣揚。比較而言,湯銳的論述最為全面也更為深刻。他在《中西兒童文學的比較》[4]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觀點,即中國的兒童文學注重傳統倫理的宣揚,而在西方兒童文學的精神空間中,道德評價與倫理啟蒙往往并不重要,而側重于鮮明的人本、哲學觀念的表現;中國兒童文學注重群體意識及規范意識的灌輸,而對于西方兒童文學來說,個體性的原則顯然是占了上風的;在審美標準和美學風貌方面,中國兒童文學突出“和諧”與“平衡”的觀念,而西方兒童文學則充滿了個性解放的鮮明特色。
在微觀方面,馮昀的《從狐貍形象到中西兒童文學的比較》[5],從狐貍這一經典兒童文學形象著手,以小見大,得出了與王黎君類似的結論:西方的兒童文學標榜快樂原則,徜徉一種人文的精神;而中國的兒童文學則看重“載道”、“樹人”的使命感和重視精神教化的功能。金莉莉的《一個童話敘事模式的中西比較――重讀〈稻草人〉與〈快樂王子〉》[6]從敘述主體的敘述控制權的差異來表明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對童話教育功能的重視:《稻草人》的敘述主體顯而易見,作者使用了全知視角,并且直接忽略了稻草人的敘述視角,控制力非常強;而《快樂王子》則不然。李紅葉在《葉圣陶與安徒生――兼論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對安徒生童話的接受》[7]中,通過中外兩位兒童文學作家的比較,得出結論:安徒生對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影響更多地是屬于文體層面的影響,而非童話精神的滲透。孫大公的《大千世界 童心未泯――中外兒童文學中不同的動物觀念管窺》[8],從中西不同的動物觀出發,認為在西方童話中,動物與人始終保持著各自獨立的個性,且兩者的關系處于對等狀態;在中國兒童文學作品中,動物往往充當純粹的配角或陪襯式的角色,兩者處在依從關系中。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觀念的轉變,一些富有民主思想的價值觀念也影響了中國的兒童文學創作,出現了一些反映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作品。
二
在對中西兒童文學藝術面貌的差別進行原因探析時,評論者多數是從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傳統著手找出答案。而文化傳統中,又側重從宗教、神話、道德倫理等方面展開論述。
杜雋指出,早熟的中國文化,對血緣關系的重視,以家為本的傳統,中國文化對功利性的強調,以及儒家“教重于樂”的觀念影響了中國兒童文學的風貌,導致“五四”之前中國的童話作品寥寥無幾。但同時他也認為,新時期以來,中國兒童文學與西方兒童文學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相似點,有的作品擺脫了一貫的說教風氣,把教育與幻想結合在一起,還吸收進了西方的人道主義精神;在表現方法上,新時期童話中的幻想存在著放射型幻想和內傾情感體驗型幻想兩種類型。從這一角度進行探究的還有田華的《中西方兒童文學的差異》[9],陳虹的《中西童話中成長母題表現差異及其原因探析》[10],等等。
對于造成差異的原因,各個評論者的結論大同小異,其中王松鶴的《中西兒童文學不同的歷史演進》[11]角度較新。在該文中,他從中西兒童文學各自的演進歷程角度出發,解釋了造成差異的原因:西方對兒童的發現很早,加上擁有諸多進步的兒童觀,所以產生了大量的優秀作品;而中國兒童文學的興起卻較之西方晚得多,兒童的精神世界被長久冷落,所以即使產生了兒童文學,也因封建傳統積習較深而陷入創作困境。此外,朱自強的《二十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理論走向――中西方兒童文學關系史視角》[12]清晰地梳理了中國兒童文學自發軔之始到新時期對西方(包括前蘇聯)兒童文學理論借鑒的歷程及其創作的得失,并指出,中國內憂外患的沉重現實使得從西方引進的進步的兒童觀得不到生長的土壤,“它(中國兒童文學)的悲劇命運起因于它的生不逢時的超前性”。這一觀點突破了一味從傳統文化積習中尋找根源的局限,指出了中國兒童文學理論與創作錯位的另一原因,對中國兒童文學創作的不景氣也持寬容和理解的態度。
多數作者只論述了中西兒童的差異及其原因,但對于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少有人能予以解答。朱自強的《二十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理論走向――中西方兒童文學關系史視角》[13]便是例外。在該文中,他為未來中國兒童文學的研究方法設計了“三駕馬車”:以兒童哲學和兒童心理學為理論根基,以豐富的感性體驗為先行,以切實的兒童讀書狀況為參照。這三點經驗均是西方兒童文學理論得以發展的途徑,且可行性較高。但在指出學習借鑒西方的同時,作者也清醒地告誡讀者,中國兒童文學也要保持自身的主體性,否則,一味地照搬照抄西方理論,便是“東施效顰”,根本不能提升自身的水準。
但此種解決方案對西方童話采取的仍是仰視態度,仍側重于學習和借鑒。王小浩的《中西童話的對話――評舒偉教授的〈中西童話研究〉》[14]提出,舒偉教授在《中西童話研究》中探尋了解決困境的另一出路: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精神源泉,以試圖建立中西童話之間互相溝通與借鑒的平等對話關系。舒偉認為,許多中國的古代文學作品,如《山海經》和《西游記》等都含有鮮明的童話因素,這些童話因素足以和世界任何童話作品相媲美。于是,他為中國兒童文學作家指明了另一改革方向:“努力挖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同時善于吸收全世界的優秀營養。”以充分調動內因和外因的雙向發展因素,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作品,實現中國兒童文學的根本進步。
盡管探尋原因的角度各有不同,但上述論文的研究對象仍只局限于敘事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對兒童文學的其他體裁則關注很少。黃詩海、鄭芷芳合著的《詩歌中的兒童世界――中西詩歌中兒童題材的對比研究》[15]就是例外。該文選取中西詩學的研究視角,作者認為,英詩以音為主,對詞的磁性、結構、事態等都非常嚴謹,故描述的對象更加直觀;而中詩主張天人合一,注重詩歌的“性靈”、“風骨”,注重表現其含蓄內斂的風格。此外,因作者所處社會背景和的不同,英詩中反映孩童苦難的作品往往以對宗教的信仰結尾,而中詩是現世的,因此慷慨悲歌與憤世嫉俗往往成為歷代文人的常規心理及藝術理念。
三
對于中西兒童文學的差異,文學界多以敘事型體裁為依托進行比較研究,而忽視了對兒童詩歌、寓言、兒童小說等領域的關注。的確,敘事性兒童文學作品是兒童文學的一大重陣,也是為廣大兒童讀者喜愛的文體樣式。但是,在詩歌、寓言、小說等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反映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因子,值得深入挖掘。
參考文獻:
[1]王黎君.從典型文本看中西童話差異.紹興文理學院學報,1999,Vol 19,(2).
[2][9]田華.中西方兒童文學的差異.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3]杜雋.中西方童話的相異性.湖州師范學院學報,1999,Vol 21,(4).
[4]湯銳.中西兒童文學的比較.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4).
[5]馮昀.從狐貍形象到中西兒童文學比較.安徽文學,2009,(11).
[6]金莉莉.一個童話敘事牧師的中西比較――重讀《稻草人》與《快樂王子》.浙江學刊,2000,(3).
[7]李紅葉.葉圣陶與安徒生――兼論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對安徒生童話的接受.中國文學研究,2002,(2).
[8]孫大公.大千世界 童心未泯――中外兒童文學中不同的動物觀念管窺.麗水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4).
[10]陳虹.中西童話中成長母題表現差異及其原因探析.江淮論壇,2008,(6).
[11]王松鶴.中西兒童文學不同的歷史演進.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0,(2).
[12][13]朱自強.二十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理論走向――中西方兒童文學關系史視角.社會科學戰線,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