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師教育科研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本文論述了小學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分析了小學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誤區,提出了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對策,旨在使小學教師的工作更富有創造性和內在魅力。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從事教育科研只是大學教師和專業研究者的事,而小學教師只要會上課就行了,沒有必要搞教育科研,甚至認為只是瞎折騰。但是近年來,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無論是素質教育的推進,還是新課程的實施,所改變的都不只是學校的外在面貌,更重要的是從根本上動搖了教師原有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師以研究者的姿態出現在學校的舞臺上。科研型小學教師首先表現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周圍環境發生的教育現象具有反思能力,善于從中發現問題,對日常工作養成敏感的探索習慣,這使小學教師的工作更富有創造性和內在魅力。
一、小學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1.教育對象的復雜多變性決定教師工作具有較高的研究含量。
的確,小學教師所面對的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正處于人生中發展最快、變化最大時段的學生。在這一時段內,不但學生的生理發生巨大變化,其心理也隨之變化。因此,對于不同群體學生特點的研究就成為小學教師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研究。教師的教學方法沒有固定的標準,教學本身及教學環境的復雜性要求教師進行深入的思考,怎樣啟發引導學生,怎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怎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怎樣組織教學,等等,都需要教師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在領會教學理論精髓的基礎上作出決定與判斷。為保證作出正確的判斷,并盡量減少負面影響,教師有責任審慎自己的教學實踐,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從這個意義上說,小學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社會文明的進步,對小學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時代在發展、在變化,環境系統已從超穩定的一端移到了劇變的一端,在現實條件中取得成功的條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時代需要新的素質品格。曾經,小學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知識、信息來源的重要途徑,甚至可以說是唯一途徑,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時代,有了網絡媒體,學生完全可以從網絡上學到許多知識,而且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如何把小學生從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課堂上來,如何在小學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輝形象,這對小學教師將會是一個挑戰。面對這一挑戰,傳統的經驗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當傳統教育慌亂地企圖還以經驗方式應付信息社會的時候,很快就會發現陷入了拼時間和拼經歷的境地,因此,小學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質。
二、小學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誤區
1.科研至上。
綜觀目前我國一些中小學的教育科研,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相當數量不是在默默無聞地為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作貢獻,而是在大張旗鼓地為樹立學校的社會形象,擴大學校的“知名度”做廣告,在素質教育轟轟烈烈開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成為某些學校之間相互攀比的籌碼,成為花瓶或擺設。在有些小學,教育科研甚至成為教師評優的敲門磚。隨著國家對教師專業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教育科研成為教師晉升評優的附加條件,有些教師熱衷于搞科研,就在于教育科研的光環效應,而是否對自身素質有所提高,對教育問題能否解決則不重要了。
2.重虛而不重實。
許多小學或小學教師在搞科研時忽視了科研與教學的結合,重理論不重實踐,科研形態有了,卻沒有直指教學的痼疾。有了科研的行為,卻沒有真正解決教學的實際問題,往往是轟轟烈烈地“科研”一番,但教師的行為依然如故,學生的狀態仍同往常,其結果是為了研究而研究,為了課題而課題。這樣,雖然學校也忙于申請種種課題,但課題研究的成果并不能為學校所用。雖然各小學也倡導教師投入研究陣營,但這樣的研究并不能切實地改變教師的課堂行為,應該說,這是小學教育科研中最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
3.跟著潮流走。
小學教師在從事教育科研時往往缺乏主題意識,缺乏對自我面臨問題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一旦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或“潮流”,有些教師就聞風而動,作相應的各式各樣的研究。例如:創新教育一出現,不少小學教師就以創新為題申報課題,好像課題名稱沒有創新就無法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一樣,使得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沒有針對性,也無法解決實際的教學問題。
三、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對策
1.培養小學教師的科研意識,改變其陳舊的思想觀念。
在小學開展教育科研對許多小學教師是一種新要求,因而必然會存在一些思想障礙,長期以來,只重視“教”,輕視“研”,只重視“考分”,輕視“素質”的提高,把學校看作是單純傳授書本知識的場所,把教學的功能片面歸結為教師傳授書本知識。在這種思想觀念的支配下,教學工作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答。其結果使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思維,只會死啃書本,習慣于重復他人思想,大大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只有改變傳統的陳舊的觀念,才能找到教育科研的突破口,才能在教學指導思想上,從升學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在教學質量的評比上,由單純依賴分數、升學率向學生全面發展轉變;在課堂教學結構上,從教師為中心向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相統一的方向轉變。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廣大小學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師的科研興趣,才能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和教育科研水平。
2.讓小學教師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優勢,使他們由被迫到自覺地進行教育科研。
通過教育科研,教師可以了解國際國內教育發展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接受現代教育思想,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出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時加以改進;教師通過教育科研可以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創造性地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個性和特長,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效果不斷提高;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師的素質,使教師在實踐中鍛煉,在改革中成長。
3.選擇合適的方法。
教育科研需要以科研的方法為支撐,科研方法是完成科研課題所采用的程序、途徑、手段或規則,在課題研究實踐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運用恰當的方法,能使課題運行步驟清晰,成果有推廣價值,這與常規教學中的經驗總結不同,它是在科學方法指導下開展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而常規經驗總結輪廓模糊,又易受主觀因素的干擾,科學性較差,所以小學教師學習運用科研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金春蘭.教師,你是一個研究者.黑龍江教育,2001,(11).
對照課程標準,反思教學現實,找出方向,設法解決
在學習《數學課程標準》中,老師們一下子接觸了許多新的概念和新的要求。新課程標準提出六個核心概念,它們是: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應用意識、推理能力。老師們首先就遇到“數感”問題。“數感”是什么?怎樣來培養學生的“數感”?這一系列的問題馬上出現在老師面前,引起他們的思考,激勵著他們去探索。
建立課題進行研究,其實是非常好的學習途徑。他們隨即建立了《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數感的實踐研究》。在學習中,他們了解到,數感是一個人對數的意義和運算的直覺感知,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理解數,運用數的態度和意識。在人們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中,經常要和各種各樣的數打交道,經常有意識地將一些現象與數量建立起聯系,如“今天的天氣太熱了,已達35度”,“第幾次的開獎號碼是……”,“買的新房子的面積是100平方”,像這種把實際問題與數聯系起來,就是一種數感。在隨后的資料查詢中,他們發現,國外對“數感”培養是非常重視的,在美國,基礎年級學生使用如Beanie寶貝那樣的填塞玩具來探索分類和排序。他們通過每天觀察日歷的活動進一步調查表述數字的多種方法。另外利用關于氣候的文件能顯著強化對天、日期、季節等的研究學習,進而培養了學生的數感。這些工作使他們對“數感”的含義有了基本的了解。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他們也找到了一些資料。那么,這些資料上所提供的途徑是否可行?除了資料上提供的途徑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甚至更好的途徑?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操作?這是更為重要的事情。為此,他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初步嘗試,這在教育科研上稱為“前研究”。這種“前研究”對于形成研究方案非常有效。他們正是在這種“前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基本方案,按照“行動研究”的規定,這個方案完全可以而且應當在研究中不斷調整、不斷完善。
介紹這個教師教育科研的案例,主要想說明兩點,一是教師教育科研的選題完全可以在學習中產生,對照課程標準和新的教育理念,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就可能發現我們需要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內容;二是建立課題進行研究,應該是學習的重要途徑。至于在研究學習中需要注意一些什么,上面的案例中也許能得到一些啟發。
一、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1. 現代教育更多地依賴科學的決策。教育科研之所以在現代教育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取決于兩個重要因素:一是教育與社會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教育要為社會發展服務,就要對教育的規模、教育的目標、制度、內容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和決策。二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知識成倍增長,使得傳統教育模式難以適應新的要求。
2. 教育科研是以拓展教育科學知識、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的的。對于教師來說,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一個最主要目的是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
二、提升高中教師教育科研能力的策略
1. 學校要創設教育科研的氛圍。這里包含兩方面的涵義,一是鼓勵教師開展教育科研活動,為他們從事教改、教研提供寬松的環境,不應過多限制、干涉或要求教師按某種模式行事;二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作為學校,要支持教師參加各種各樣的在職培訓,如繼續教育培訓、課件制作培訓、教育技術培訓、現在正在進行的國培計劃等,為參加培訓的教師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和環境;其次是要創造更多的機會讓教師外出學習,參加各種培訓和學習,如每年的各科優質課大賽、班主任培訓等,這樣的外出學習確實可以開闊教師的視野,讓他們看到校外一些優秀的值得借鑒的經驗,對教師的提高有很大幫助;第三,就是堅持校本培訓,通過學校內部骨干教師的精心準備,實現集體研討、集體學習。參加科研活動不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學校應重視這方面的工作,對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提出科研要求,適時適量地給教師下任務、定課題,同時也要為教師創造科研條件,學校的科研活動定會改觀。
2. 教師們要學會交流學習。不斷學習先進的理論和模式,是給自己增添新鮮的生命活力,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教師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點評、網絡交流就是合作,就是學習。沒有交流,就沒有發現,沒有發展。在此基礎上自己不斷提煉,不斷修改,不斷優化,這樣,才使自己的思維敏捷,使自己的思維活躍,使自己的理念跟上時代的步伐。合作就是幫助,合作就是前進,合作就是快樂。
3. 教師要勇于、樂于參加教學課堂競賽。課堂仍然是教師發展教學能力的主要陣地。因此,打造高效課堂、實行分輪賽課,是學校一直要堅持的方法。人人講公開課,組內講優質課,全校講觀摩課,每期都要進行,而且每次講課要求每講必說,每聽必評,人人參與,人人過關,最后推選出的選手在全校上觀摩課,學校對這些選手大力表揚,并推選為縣市省的優質課選手,營造出積極參與聽講評課活動。通過賽課,使一些骨干教師脫穎而出,成為學校發展的帶頭人,使一些青年教師迅速成長,成為學校發展的生力軍,在教師的專業能力培養上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今,我們思考的是如何革新賽課的方式,讓教師參與的積極性更高,如何完善賽課的評價機制,使我們賽課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發現問題,分析原因,收集資料,設計方案
記得是2000年,一位青年語文老師來找我,說她準備搞課題研究,但是她對搞什么課題還沒有確定。于是我們就談起當時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很快我們就談到語文課上的合作學習小組的問題。在那個時候,合作小組是很時髦的(其實一直到現在都很提倡)。據有關資料統計,當時在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的使用率達到98.3%,幾乎堂堂都有小組合作。而語文課使用這種形式的頻率最高,一堂課中,少則1次,多則2一3次。但是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很多問題到現在還存在)。我們在一起談了不少。我建議她將這些問題分為幾個方面,整理一下。后來她將這些問題分為六個方面,如合作小組成了“避風港”、合作小組成了優秀生的一言堂、合作學習的內容不適合(換句話說,什么樣的內容適合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時間短促(剛宣布開始,轉過身就結束了)等。
我們進一步討論,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有得一些思路嗎?或者我們看看別的老師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一點一滴,都是好的。應該說,當時有不少老師已經注意到合作小組學習中的問題了,但是有的在發牢騷,有的認為是形式主義主張取消,而真正去研究問題的很少,或者說還處于思考的階段,零星的思考和措施還是有的,有的提出了改變座位排列,創設交流情景,營造討論氛圍;有的提出小組成員的分工的方案;有的提出如何選定討論的時機等等,可謂吉光片羽,彌足珍貴。而介紹性的文字都是引自國外的資料,可謂鋪天蓋地,很少接觸到國內合作學習的現狀。我們認為,合作學習絕對是應當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不能因為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就拒絕它,積極的態度是去研究它、去解決在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于是我們將收集到的有關資料和我們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個初步的行動方案。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到課堂上去嘗試了,其中不完善的地方也有待在課堂教學的嘗試中去完善。
我照理還應寫下去,寫這個課題在教學中實施的情況,教師在這個課題實施過程中做了哪些事情,以及效果如何等等,但是這樣寫內容就很多了。我寫這個案例的目的還是在于說明,教師教育科研的選題應該把眼睛放在我們自己的課堂教學,還是劉良華先生說得好:“問題一旦被追蹤和設計,就轉化為了課題。”
這個課題后經申報,被市教育發展基金會批準立項為2001年青年教師基金課題。這位老師是國家級骨干教師,她后來到北京參加骨干教師培訓,這個課題也備受導師賞識。
一、認清形勢,轉變觀念
只有重視和加強教育科研工作,充分發揮教育科研實驗探索、理論論證和開拓創新的先導作用,注意以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我們的教育才會獲得成功,取得更大的成就。
1.轉變科研觀念,增強科研意識。長期以來,在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這兩塊領地里存在著分工:從事教育科學理論研究的是那些專門研究人員,而從事教育實踐的則是第一線的教師,這就使得教師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觀念。他們認為搞教育科研是那些“脫離實踐”的專家們的事情,他們不能“越俎代皰”。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不開展必要的教育科研,使得許多好的教育經驗自生自滅,得不到及時總結,多種多樣的教育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脫離教育實踐的教育理論往往顯得高深莫測卻解決不了實際問題,脫離教育理論指導的教育實踐,長期囿于低層次經驗摸索,有些甚至常年在原地繞圈子,教育質量提高緩慢,違反教育規律的事屢見不鮮,嚴重地影響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學校必須采取各種措施,轉變教師的觀念,使教師在認識上把教育科研看作是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進行教育科研是每個教師必須履行的職責,使教師增強開展教育科研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成為教育科研的主人。
2.確立科研觀念,掌握科研理論。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不少青年教師認為自己的責任是“傳道、授業、解惑”。針對這種想法,就必須在確立科研意識上下功夫,消除對教育科研的模糊認識,確立科研就在身邊的意識。教師身在教育第一線,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苦惱,這就為科研課題的選擇創造了有利條件;因為在教學第一線,所以進行教育調查、組織教育實驗就十分便利;也正因為在教育第一線,所以就更容易將自己的研究落實在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上,切實提高教師的理論思維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
二、注重學習,提高素養
加強學習,確保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科學性,從心理學角度看,第二信號系統的發展是人類意識發展的最直接原因。由社會經驗總結成的概念和理論較之個人在實踐活動中所獲得的直接印象的經驗要豐富得多,廣泛得多,對現實的反映也深刻、全面、完善得多。教師欲求得對教育活動的完整而清晰的認識,僅有感性的、實在的、具體的教育活動的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才可以獲得關于教育現實的復雜的完整的有意識的印象,才可以豐富和完善個人經驗。
首先,教育科研不僅需要教師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精湛的教學藝術,而且需要廣博的教育理論知識,較高的理論素養。人們對教學的認識,較早和較快地用的是關于認識論的思想。教學論在不斷發展、深化,這種發展是得力于方法論的改進。教學是實現人的社會化的一條基本途徑,自然應重視教學過程中的人際關系問題,這就涉及到倫理學問題。教師教學實踐的創造性決定了教學是一門藝術,看來,教學與美學也掛起鉤來……
其次,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實質上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愛因斯坦強調:“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可能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如果教師缺乏與教育相關的理論知識,就不能深入領會教育的實質,就不能從教育哲學的高度分析,評判自己的教育行為,就不能發現教育實踐中有價值地問題,更談不上進行教育科學研究了。可見,當務之急是豐富和調整中小學教師的知識結構。
三、循序漸進,點面結合
教師剛開展教育科研時,水平低一些,理論深度淺一點都很正常。如果要求過高,教師達不到就容易形成失敗定勢,挫傷開展教育科研的積極性。所以,起步階段應該要求教師選擇一些反思性的經驗研究課題。
所謂“點面結合”就是學校要以一部分科研骨干為重點,抓重點課題,對他們重點扶植,重點幫助,使他們得到較快較好的發展,以帶動其他教師。同時,學校也要注意面上的普及工作,對全體教師普遍提出要求,把教師科研隊伍建設的“點”和“面”結合起來,用“點”上的事例帶“面”上的發展,用“面”上的發展促“點”上的提高。
四、注重方法,提高實效
1.抓住一個“學”,即組織教師學習文化知識、教學大綱、教育科學理論和先進教育方法等。通過學習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增強科研意識。
2.體現一個“導”,即對教育中存在畏難情緒的教師進行疏導,對業務不熟練的教師進行指導,對學校教改方向和學科教學思路進行引導。
3.突出一個“研”,即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針對部分教師整天埋在作業堆中,不善于研究、總結和提高的現狀,學校應充分發揮教導處的導向作用、教研組的職能作用和骨干教師的帶頭作用,調動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有效性。
4.做好一個“結”,即把教師中點點滴滴的工作體會上升到理性認識。通過教育論文評比、教育質量分析會、教改經驗交流會等,認真總結,積極交流,以推動學校教育、教研和教改工作。
五、完善制度,保C運行
1.理論學習制度。不斷引進教育科研新信息,把講座與學習結合起來。
2.課題申報制度。教師首先依據各自實際自選課題,學校統一調控,論證立項。
3.科研獎勵制度。通過層層推選,逐級推薦,對成果顯著的課題給予獎勵。另外,學校每年還要選派一定數量的教師參加諸如教師進修學院、教育學院、師范院校等培訓機構組織的培訓。培訓機構要不斷完善培訓功能,要改變過去僅限于教育能力、素質等方面的培訓,要重視教師教育科研素質的培養,創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科研培訓項目,為教育科研盡力。
通過制度的完善,提高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合理性,使教育科研工作產生了競爭機制,增強了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促進了教育質量的提高。
作者簡介:
(一)有利于提升農村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對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國能否把握時機,跟上時代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可以培養出一批思維開闊、擁有較高道德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而中國以農業大國著稱,農民占到國家總人口的80%以上,所以如何對農村教育模式進行改革成為當下發展的重點。而教育質量的提高又是以科研發展為前提的,那么,作為教育主要實施者的教師,其科研素養的提高將是日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村廣大的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不斷反思總結,將實踐經驗轉化為科研理論,再用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改善現有的教育活動,如此形成良性循環。這也正是研究農村教師教育科研素養提升策略的意義所在。
(二)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師的職業價值
擁有較高科研素養的教師一定擁有較高的教師職業價值,其從教業務水平也必然較高。所以提升農村教師教育科研素養的同時可以間接提高教師的職業價值、學習能力和創造力,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現階段,國家加大了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教師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所以,教師們在實現高收入的同時也應該努力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重視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而且對于長期從事一線教學活動的教師來說,擁有夯實的實踐經驗是其進行教育科研活動的有利條件,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意義重大。
二、農村教師教育科研素養的缺失表現及原因分析
提倡在廣大農村開展教育科研活動,努力提升教師的教育科研素養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事情。但在現實的農村教學活動中,開展農村教師教育科研工作還存在很多問題,具體如下:
第一,農村教師欠缺科研意識。農村受到其特殊地理條件等的限制,交通不便,經濟發展落后,信息閉塞,教學條件較差。有些農村教師會認為教育科研是與自己沒有關系的閑事,認為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出高分的學生,把其順利送入更高更優秀的學府,而不是花費精力搞什么所謂的研究,這樣浪費了大量的精力,勢必會影響教學質量,所以對學校中開展的教育科研活動不聞不問。有些農村教師對于學校內教育科研活動的態度是既不關心也不過分排斥,把其作為例行公事的檢查,有要求就做做樣子,敷衍了事。所以有很多國家支持的科研項目在農村學校不能落到實處,經常是有頭沒尾,更別說研究出什么具有建設性的成果。還有一些農村教師很熱衷于教育科研活動,但其出發點往往是為了評先進,具有很強的急功近利色彩。
第二,農村教師科研能力較低。據調查,很多農村教師不具備基本的科研素養,沒有過硬的理論知識。尤其是像計算機、心理學等課程的任課教師,多由其他老師代教,教學質量都很難保證,更別說從事科研活動了。有些農村教師雖擁有很高的科研熱情,但科研能力不高,對于科研選題、設計、評估等一系列活動缺乏統籌規劃。還有些農村教師對于科研活動中遇到的困難不能努力學習克服,而是知難而退,最終導致科研活動不了了之。
第三,農村科研活動缺乏立足于本校的實踐精神,農村科研活動具有盲目性。在農村,很多學校領導和教師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教育科研活動,更不知道如何開展教育科研活動,只是看別人都在忙著申報課題,就盲目進行課題申報,根本不考慮課題與本校教學活動的關聯,最終導致課題較為空洞,缺乏實踐可操作性。最后到了論文階段,也只能東拼西湊別人的論文,不僅缺乏創新性,更是對科研資金的極大浪費。
第四,農村教育科研方法比較陳舊。當今社會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等技術日益走進了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在科研領域亦不例外,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可以通過Internet獲得最新的前沿科研資訊和學科發展動向。但在我國的大部分農村,有些師生根本不知道電腦和網絡是什么,更別說會使用其來獲取信息了。所以教師了解教育科研信息的渠道相對較少,書籍是他們唯一的學習和獲取信息的來源。但因為條件的種種限制,大部分的書籍都比較陳舊,且種類不全,像教育科研這一新興的類別根本沒有可以參考的書籍,所以農村教師無法了解教育科研的有效信息,更無法對教育科研的發展方向做出準確預測。那么,其所申請的教育科研課題質量可想而知,有些是完全脫離實際教學活動的空想,而有些缺乏科學理論支撐的零星看法,完全不成體系,更沒有實際研究意義。
第五,農村教育科研團隊及機制不夠健全。眾所周知,教育科研項目往往需要歷時較長時間,且需要很多教師共同配合,其中既包括教育科研的組織領導者,還包括各學科經驗豐富的教師。但我國農村教育科研現狀卻令人擔憂。具體來說,農村既缺乏教育科研活動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也缺乏科研素養較高的教師團隊,導致了農村缺乏健全的教育科研活動運作機制,沒有獨立的管理教育科研活動的部門,在教育科研課題等方面的活動缺乏科學的指導與管理;同時也缺乏完善的教育科研團隊做支撐,導致申請下來的科研課題不能落到實處,虎頭蛇尾的情況屢見不鮮。
三、提升農村教師教育科研素養的對策
(一)組織教學教研活動,提高教師的科研思想意識
農村學校的資源相對比較稀缺,教師接觸不到“科研”,便也就無法從思想上正視教研。這就要求相關教育部門應盡量幫助農村學校教育單位爭取一些科研機會。針對校領導與管理階層,可適當安排一些學習性會議,或者外出交流學習機會。對于學校的老師,一方面可以利用省級或者國家級政策組織教師外出高校培訓學習;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學校組織各種學習活動,比如邀請高職稱教師前來講座,在校內舉行各種良性的教學科研比賽活動,或者定期進行理論學習等,端正農村學校老師的教育科研思想。較之于城市學校,農村學校雖然資源比較稀缺,但隨著而來的科研時間也相對較多,教師應該寓科研于教育,視自己的教學目標為科研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端正、樹立科研意識,充分借助周圍資源挖掘農村學校獨有的科研資源。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農村教師的科研素養
科研素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教育基礎理論;②科研基礎知識;③教育科研能力;④科研精神。在對此進行培養與提高時,要注意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把握,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可以采納。首先是對于教育基礎理論及基礎知識的提高。可以鼓勵教師積極參加自考、函授等,這種教育方法相對較為基礎,可以直觀有效地提高農村教師的基礎理論與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就是學校內部的培訓,可以參考其他學校的有效經驗,有針對性地對基礎知識較差的老師進行分階段、分科目式的教育培訓。其次是科研教育能力方面。科研能力的培訓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注意把握節奏感。農村學校可以針對本校的實際科研能力,邀請科研人員入校幫助教師講解“科研”,引導教師正確搞好科研。例如可以以一種“上課――說課――評課”模式、科研問題討論會模式等,進行選題、找資料、搜集信息、討論立意,逐漸在學校營造一種科研氛圍,培養起幾個科研帶頭人,然后由這些學科牽頭人再帶動其他的教師,最終實現全校性科研。
(三)培養農村教師的問題意識,加強科研能力
有問題才需要研究,最終才會出現科研,因此要注意培養教師的問題意識。培養問題意識,一方面可以真正地從實際上解決教師在組織科研活動時遇到的諸多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盡量避免科研內容空洞無實,徒有表面,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科研思維觀念。教師的科研問題主要來自教師的科研實踐活動,也就是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一般主要圍繞在如何提高教學效率這一方面。教師解決這些問題,提升教學質量水平的過程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教育科研過程,因此要注意培養教師發現問題的能力,使教師善于發現、敏于思考。
(四)全盤把握,優化農村學校的科研資源,以實現最大化的科研效益
科研活動相對來說是一種前瞻性實踐。農村學校相對來說教學資源比較封閉,因此需要有相關單位對此進行宏觀把握,以免造成各單位閉門造車,重復科研。優化科研資源,實現各單位的交流與合作,首先各級科研單位要在了解本地區各學校基本情況(主要是相關優秀科研人才)的基礎上,攜手學校合理規劃本地區的科研資源,合理設置科研機構,實現科研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時還要注意協調各校區科研人員的關系,加強科研人員的溝通,充分地將城市的資源優勢與農村的教育實踐優勢結合起來,實現一種良性互補,獲得最終的互利互贏。其次,各級科研單位應該及時發現本地區教育活動遇到的一些問題,以及涉及的各類重點難點,并不定時組織各科研人員進行探討,一方面可以引導科研人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搞科研,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減少科研題目的重復,或者科研“脫題”等現象,提高科研效率。再次,提供充足的科研經費,為科研的順利完成提供資金保證。科研項目研究理所當然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信息資料查閱、打印,或實地調查等,各級科研單位應大力從資金方面予以支持。只有“后方”穩住,科研人員才可無后顧之憂地埋頭專心搞學術。最后是科研成果的推廣。推廣科研成果一方面可以推進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對于科研人員來說也是一種變相的認可,可以激發他們的科研熱情。
(五)建立并完善科研制度,實現科研的科學化管理
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對于科研活動來說也不例外。激活農村的教育科研活動,必須在規章制度這一方面有所動作。從區域層面來說,可以建立一個縣、鄉(鎮)、學校的三級教育科研機構,以實現規章制度的上行下效,避免出現同地區因規章制度不同而導致的各類麻煩。從學校層面來講,可以以上級單位已施行的規章制度為準繩,以學校的實際教育科研情況為基礎,施行《學校教育科研工作規程》《學校教科室工作條例》等相關的科研研究章程與規定,具體詳細地涉及教育科研的每一個步驟,包括立項原則、步驟、審批方法、課題經費發放管理辦法、課題過程以及最終成果驗收標準等,并務必嚴格執行。
一、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正確定位
1. 開展教育教學科研活動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們很多一線教師之所以不重視教育教學科研活動,甚至產生抵觸心理,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認為教育教學研究是大學教授、專家學者和理論工作者的事情,與己無關,我們一線教師只要把課教好就行;二是認為一線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研究有難度,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撐。而事實上,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教學與科研活動二者是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沒有廣大一線教師參與的新課程改革,教育教學理念的轉變和實踐是難以取得成功的。
2. 開展教育教學科研活動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要。眾所周知,新課程改革成功與否,教師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新課程的實施效果,而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教師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所熟知和運用的,這就對新形勢下教師專業發展構成了巨大的挑戰,促使教師必須對其作出回應。而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要使一線教師參與到教育教學科研的實踐活動中來。在改革實踐中,可以不斷地豐富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養成積極探究的科研精神,以適應時展和新課程改革對自己提出的要求,做到教學與科研相長,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二、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科研理念
1. 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研方法。廣大一線教師在從事具體的教育教學科研活動時,一定要做到尊重教育教學規律,以科學的教育理念為依托,針對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開展科研活動,反對脫離教學實踐需要的假科研活動。另外,在科研過程中,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科學研究態度,在深入調查研究獲取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分析、總結、概括出具有指導性價值的教育理論、觀點或規律。
【關鍵詞】
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存在問題;對策
近年來,教育科研活動在中小學方興未艾,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 中小學教師在從事教育科研活動存在許多問題,這可以從目前的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論文中有著比較明顯的體現。所以,就中小學教師在其教育科研的過程中反映出的問題進行歸納分析,并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及解決辦法,供大家進行探討和借鑒。
一、中小學教育科研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我國中小學教師在教育科研工作教改中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是總體上看,中小學教育科研整體水平仍不夠高,遠遠不能適應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需要。我國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認識誤區
目前現在部分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意識較之以前有了較大地提高,并且已經認識到教育科研對教育教學活動改進,對提高教學水平有很大幫助,認識到科研可以使教育教學理論更加完善成熟。但是,從整體而言,部分教師對中小學的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許多觀念上的誤區。
其一,搞教育科研是專家學者的事,是專門機構與專業人員的事。很多中小學教師認為,自己只是教書匠,充其量“傳道、授業、解惑”,搞教育科研只會分散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其二,學校領導重視不夠。學校管理人員只是把教育科研與評先進、評優秀掛鉤,把科研工作的進行作為考核教師的手段之一。這會導致一部分教師錯誤地認為,教育科研只是證明個人能力的一種方式,是提高工資的一種手段,是換取名譽的一種途徑。
其三,不少中小學教師把從事教育科研工作簡單地理解為的數量多少。他們盲目地通過在各種期刊上來證明自己的科研能力,甚至為了增加的數量,不惜把錢花在不知名的期刊上。
2、監管不力
教育科研工作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比較嚴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從教育科研的管理方面來看,學校管理者忽視對教育科研的過程管理。很多學校出現這種情況,只重視立項和結果鑒定時的管理,忽視整個教育科研工作各個環節的監督和管理。一些教師教育科研課題申報成功,獲得立項以后,科研工作就立刻進入停滯狀態,申報人員將其放置一邊,學校管理者也沒有進行指導和管理。直至結題階段,申報人員才開始找資料,補記錄,編寫研究報告,東拼西湊,整理出一套材料,拿到一個國家、省級或市級的獎狀或證書就告一段落。因此,中小學的教育科研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對課題的監督、檢查、成果的鑒定上。另一方面教師在教育科研過程中存在理論指導不足。中小學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缺少足夠的時間及時學習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
3、經費不足
一般來說,對于各級規劃的課題,相應的管理部門應給予適當的經費支持。但是,科研經費現狀是,科研所需要的經費遠遠高于管理部門所給予的數量,中小學教師申請的科研項目要想出成果,除了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外,還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小學教師參與科研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價值偏低
中小學教育科研存在“有行動無研究、有研究無成果、有成果無轉化、有方法論無具體方法、有定性無定量、有敘事無提煉、有課題無問題、有師本無校本、有分析無元分析”等基本問題。 教育研究成果價值偏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許多重要教育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還相當薄弱,有的還近乎空白;二是教育科研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功能沒有充分表現出來。科研的宗旨是要改進實踐。教育科研應該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服務,真正以改進教學為目的的科研活動并不多。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總體水平不高,已無法適應新形勢對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工作要求。
二、針對中小學教育科研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以發展的眼光看,我國中小學教育科研正面臨著功能轉型、體制重構及機制創新等問題,需要我們在總結與借鑒的基礎上不斷探索,以求得教育科研在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中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1、更新教科觀念
與專業理論工作者的研究不同,中小學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貢獻系統的教育科學理論,而是為了改進教育教學實踐。因此中小學教育科研“應主要體現以下特點:針對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著眼于改進工作、先進理念的引領、經常性的反思與總結、有效的交流、分享與合作。”以往許多人對此認識比較模糊,存在著過于追求理論架構,注重構建普遍適應性的“教育模式”的誤區,導致教育科研“假、大、空”,“與實際脫離”、與教師的日常工作相分離。中小學教育科研只有密切關注教育實際,開展群眾性研究,致力于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才有可能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并自覺、主動地投入,才可能發揮其真正的效用,從而獲得永久、鮮活的生命力。
2、加強組織建設
加強組織建設是學校教育科研發展的必要前提。具體而言,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的“三個機制”:運行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一是在運行機制上。設置獨立的教科室或教科中心,做到人員固定、職能明確;根據學校實際,制定課題“立項”、“評審”及“獎勵”條例,為科研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二是在激勵機制上。將教育科研與校長評議、教研組考核、教師評聘掛鉤;組織開展“教育論壇”、“課例示范”、“論文評選”、“成果表彰”等多種形式的教科活動,多方面展示教師的科研能力;給予成果突出的科研帶頭人相應的待遇,使其“名利雙收”,從而產生一定的導向作用。三是在保障機制上。實現“三個保障”:制度保障,要把教育科研列入學校發展規劃,并具體落實到學校工作計劃中去;經費保障,要有專項經費投入,用于課題研討、師資培訓、購買資料等;時間保障,要有專門時間投入,鼓勵教師參加業務培訓,不能借口“教學任務重”而擠掉科研活動時間。
3、注重行動研究
中小學教育科研既然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取向,那么行動研究就應成為一種合適的研究方式。因為行動研究是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方式,以合作、參與為主要特征,以教師為研究者(強調教學反思),以具體的教育活動為研究內容,以日常的教育情境為研究背景,以教育活動的改進和教育者的專業提升為研究目的。倡導“開放-合作”的中小學教育研究范式,一方面通過專業研究人員和實際工作者的合作。實現兩者在理論背景、研究技術與實際經驗之間的優勢互補。為此,應加強中小學與師范院校、教育科研機構的協作,共同開展項目研究。另一方面通過校內合作、跨校合作、跨區域合作。打破校際隔閡,跨越學科界限,實施以特級教師、名教師和專職科研人員為主的“課題責任人”制度,進行開放的、廣泛參與的合作研究。
4、改進評價機制
針對中小學教育科研中存在的“形式主義”現象,需切實改進評價機制,求真求實,改變課題評審中存在的“重結果、輕過程”與“重報告、輕實際”的現象,以發揮評價的正確導向作用。在各級各類課題的評審中,除了科學性和創新性之外,還要看研究是否為了解決實際問題,看研究過程中教師的參與面是否廣,看研究是否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看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實效性。相應的,要改進成果評價的方式。課題成果評審除了審閱研究報告之外,更要注重考察實際效果,注意研究過程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5、加大成果推廣
(1)完善保障機制。確立“由教育行政部門(成果選擇與組織動員)、教育科研機構(宣傳解釋與行動指導)、學校教師三者組成的成果推廣主體。”
(2)建立反饋機制。成果推廣是長期性的工作,因為成果的轉化不僅僅屬于操作層次,“它要求人們接受新的思想、理論、觀點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使轉化成為自覺行動,才有可能是教育科研成果順利轉化。”對成果推廣中出現的問題應及時反饋,及時改進。
(3)建立市級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借鑒上海經驗,在優秀科研成果產生的學校建立科研示范基地,在組織結構上倡導“科研帶頭人負責制”以及行政領導保障的雙元機制,人員結構上倡導開放式的動態組合,在經費投入上實行以項目為中心的多元投資方式,使其成為成果推廣的“培訓基地,某一研究方向或某一研究領域的情報資料中心,為同類研究和相關研究提供服務”,并利用中心輻射作用加強學術交流,擴大教育科研的影響。
6、創新培訓機制
以往的教科培訓主要采用講習班的形式,以傳授科研方法為主要內容,這種培訓方式針對性不強,實際效果不甚理想。近年來,雖然增加了“課題剖析”的內容,但對于實際提高受訓者的科研能力來說,幫助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課題研究具有實踐性與個性化的特征,沒有親身參與,實難體會個中“奧妙”。因此我們提出“以課題研究為載體的參與式培訓模式”,即將研究和培訓整和在一起,組織參訓人員按自己的需要進行某項課題研究,通過研究活動與反思探討達到培訓目的。具體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進行時”,從選題到結題,邊操作邊學習,研究與培訓同步;一種是“過去時”,主要是結題后的反思研討活動。這種培訓模式應當與“理論學習、專家講座、現場觀摩”等方式相結合,做到普及與提高相統一,個性與共性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占蒼.一個教育函數方程式的解讀[J].中國教育報,2002(9).
關鍵詞:教育科研素質,教育科研意識
中圖分類號:D52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作為一名合格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師,究竟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呢?一般認為職業學校教師應當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完整的知識結構與專業技能以及實際的教育能力等素質。那么具備了這些素質是否就足夠了呢?或者說,他們的素質結構就臻于完善和合理了呢?我認為,在塑造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師整體素質時,除上述方面,還應考慮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教育科研素質。
職業技術學校人才培養方向主要是以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培養具有中等專業技能的適用性人才為目標,這就要求職業學校教師一方面要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另一方面還要結合專業特點,廣泛開展教育科研與實踐活動,以滿足學科教學知識與技術的先進性、適用性。這不僅是教育教學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要求,也是職業教育改革和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隨著職業學校教師隊伍素質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中青年教師在不同的教學領域廣泛開展教改實驗,構建新的教育教學與人材培養模式。而在這些實踐工作當中,教科研課題的提出,教科研活動的豐富開展,成績和效果的取得是相當顯著的。廣大教師渴望通過參與教科研活動,解決教育實踐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徹底改變過去的知識更新緩慢、專業技術跟不上市場發展、苦教死學的教育現狀,逐步走向科學化的教改之路。
實踐表明,培養職業學校教師的教育科研素質不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職業學校教師具備教育科研素質,是促進教育科學理論發展的需要。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創建和發展與教育實踐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一,教育科學理論發展的直接動力和源泉來自教育實踐。其二,教育理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又必須依賴教育實踐的檢驗。職業教育這一廣闊領域是研究和構建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只有深入從事職業教育實踐的人,才是教育實踐的真正主體,最有條件發現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更具有條件促進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益于教育科學的整體繁榮。
第二,職業學校教師的教育科研素質,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各行各業的技術革新有了更高的要求,職業學校培養目標也隨著各行業對中等技術人材需求標準的提升而不斷調整變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所有職業學校面臨的共性問題。而提高教師教育科研素質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保障。因為它能使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更具創造性,使教師不斷地超越現有水平,向更高的層次邁進。能辯證地、選擇性地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論,迅速將其應用于自身的教育活動中,并能避免簡單模仿性或模式化的操作。還能夠利用教育科研能力的遷移效應,提高教學能力,從而有效地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所以,加強教師教育科研素質的培養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然保障。
第三,當前我國的教育科學理論和職業教育改革實踐所面臨的問題,要求必須大力提高與培養教師的教育科研素質。近些年來,我國和世界許多國家的教育科學理論達到了空前繁榮的程度,在職業教育中涌現了大量的新理論、新方法。可是真正被教育實踐所采用、并能發揮指導效能的教育理論、方法卻很少。尤其是在職業教育中,理論越來越多,體系越來越來復雜,而在實踐中卻依然我行我素,理論陷入了不能被實踐所認可的困境。盡管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還有一個隱藏在背后的更重要的因素:教師缺乏教育科研素質。由于教師缺乏教育科研素質,因而無法正確評價、選擇理論,不能創造性地將已有理論應用于自己的實踐中。相對于職業學校教師來說,具有較深教育科研素質的聊聊無幾。絕大多數的職業學校教師還仍然被動地或自愿地延襲著傳統、陳舊的教育模式。因此,職業學校教育模式的改革要求我們必須增強教育實踐主體者的自身素質,從目前和長遠來看,就是要加強職業學校教師教育科研素質的培養。
那么如何來提高與培養教師的科研素質呢?
要培養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
提高教師科研素質首先要培養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因為教育科研意識是教師的一種心理素質,是教師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知識素質、能力個性的綜合體現。它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對教育活動的有意識的追求和探索,是運用教育科學理論指導教育行為的實踐活動。只有教師教育科研意識的提高才能促進教育科研活動的廣泛開展,因此教育科研意識的培養是提高教師科研素質的先決條件。
二、要培養和提高教師的創新精神與能力。
教師從事教科研活動是以理論知識和科研能力作為基礎的。但要進行有價值的研究,還必須具有創新精神與能力。創新精神能夠確保在浩翰的教學研究課題中發現最有價值的、切合自身水平的研究課題,保證研究內容的先進性,不屬于重復損耗的研究。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教師能夠把教育教學過程中探索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融匯到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模式中去。他們在行為表現上顯示出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敢冒風險,充滿自信心,能夠打破人們固守的教條和傳統的研究領域,對解決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主張,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表現出超常的勇氣和毅力。
三、要提高教師的從事科學研究的知識與方法。
從事教育教學研究活動,首先要求教師要掌握開展科研活動的一般性知識,如科學實驗的相關概念、實驗的操作常識和實驗的測量統計知識等;還要了解科研活動的一般方法、步驟與要求,如觀察的方法、總結的方法、比較的方法、文獻資料方法等等。教育科研活動往往因知識、方法不當而造成項目難于區別常態、結論偏差或是課題難以深化等問題。具備豐富的科研知識與方法,就會使科學實驗向較好的態式發展,有利于科研活動的進行。
四、要加強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
培養教育科研素質要注重加強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教師欲求得對教育活動的完整而清晰的認識,僅有感性的、實在的、具體的教育活動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才可以獲得關于教 育現實的復雜的完整的有意識的印象,豐富和完善個人經驗。因為任何一種教育方法、手段的更新必須以教育理論為先導。無論是科研方案的設計,還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缺乏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理論,是不能科學有效地揭示規律的。所以要注重資料的采集和處理,注重培養和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素養。除應具備豐厚的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社會學、技術學等方面的理論外,還要較好地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善于把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從而取得較好的教育科研效果。
五、要提高教師信息化處理能力。
教師是否具有信息處理能力,是檢驗教師科研素質的一個重要標準。信息時代的到來,決定了教師不可能再停留于關門辦學、埋頭教書的現狀。教育實踐及其改革,需要教育理論的指導,更需要探索新的途徑。教師應視野開闊,思維敏銳,眼光獨到,對各種有用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并具有能對這些信息辨別識鑒、簡化、歸類、存檔、聯系發揮的能力。隨著計算機及網絡的發展、國家教育資源的逐步整合,教師應能夠及時或適時地把這些信息轉化成自己的東西,與自己已有的知識合為一體,并行成把這種經過加工的信息連同自己的認識評價運用到教學實踐與科研活動中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