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研究型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中物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應從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進而對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進行制定,基于高中物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應用,可從以下幾點具體說起。
1.1結合物理教學特點,逐漸深入教學高中物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應用過程中,更應該將傳統(tǒng)的物理教學模式打破,并對自身示范教學方式加以采用,加強理論知識和實踐部分的結合,并對物理知識進行全面系統(tǒng)化的整理,對框架進行搭建,講解和指導過程中帶著詼諧幽默的話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學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引導。
1.2加強學生自主探討,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自主探索能力和想象力的培養(yǎng),并對教學任務進行設定,組建討論群,積極的活躍小組的學習氛圍,在將學生自主探索恩呢管理提高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學生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的鍛煉。
1.3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做好情感的互動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更應該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能力加強,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加深對班級學生的了解,及時的掌握學生的實際心理,對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營造,進而加強學生物理學科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高中物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應用更應該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不斷提升高中物理教學的教學質量。
2高中物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踐
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教學更應該貫穿整個知識系統(tǒng),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并加強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一方面對新科技提高重視度,在實際的生活中結合生活背景,近些年來,高中物理的試卷其壓軸題多為時代特色的事物以及具有高科技的相關知識作為背景知識,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提高對新科技成果的關注。另一方面則要培養(yǎng)學生對原因和結果及時分析的習慣,在對在電磁感應教學的過程中,更應該分析電磁感應現象的原因,并對導體棒切割磁感線的結果進行分析,并結合其受力情況、能量轉化情況以及運動的狀態(tài)進行綜合性的分析,進而總結得出物理學相關的規(guī)律知識。高中物理教學研究性學習更應該加強其實踐教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對新科技成果的關注,并及時的對原因和結果進行分析,進而增強高中物理教學的效果。
一、設置專題,力求深入
本科階段,一些教師講授《中國文化概論》,往往受到學時、教材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容易走馬觀花,難以深入。就教材而言,大多依據張岱年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馮天瑜等所著的《中國文化史》以及陰法魯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史》等教材。這些教材各有千秋,大多從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淵源、經濟基礎、發(fā)展歷程等入手,再分章節(jié)討論中國文化之分流如宗法制度、文學藝術、宗教文化、歷代官制、天文歷法、建筑風格等,內容涉及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教材側重于分章討論,但內容顯得駁雜浩瀚、難以精專;有些教材則注重對中國古代文化史發(fā)展歷程的揭示,分各個時段進行論述,脈絡雖清晰,但宏觀闡釋不足。這些教材有助于學生對中國文化基本知識點的學習,但也易流于表面,講授深度往往受到牽制。研究生階段,如果再將這些教材的知識點復述一遍,將有悖于研究性教學的總體特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大降低。
有鑒于此,筆者結合研究生教學要求,設置若干專題,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入細微,旨在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及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筆者給碩士研究生講授《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共計36課時,大約每6個課時討論一個專題,分“中國文化發(fā)展歷程”、“先秦文化典籍精讀”、“中國學術思想概論”、“中國史學概論”、“中國歷代制度史”、“中國美學通論”這六大專題對中國文化進行較為深入的討論。其中“中國文化發(fā)展歷程”在于宏觀把握中國文化發(fā)展脈絡,揭示其內在起承轉合規(guī)律,探討各階段文化之總體特點?!跋惹匚幕浼x”通過經典閱讀,引導學生掌握先秦文化原典的思想精髓。具體選擇《論語》、《老子》、《莊子》、《周易》、《禮記》、《詩經》等原典,采用現代比較規(guī)范的注本進行精讀,追尋經典之本意,思考其中的現實參照意義。學術是中國文化的命脈,“中國學術思想概論”側重于探尋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文化傳承、士人道德操守及其中國文化之影響,分先秦諸子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考據學等進行集中探討?!爸袊穼W概論”在講述中國史學史的基礎上,通過精讀《史記》文本,初步了解中國史學思想及文化影響。中國歷代制度演變與文化發(fā)展緊密結合,因此“中國歷代制度史”主要探討某一時段政治、經濟及文化制度之興衰演變,以求通過制度反思而關照當下?!爸袊缹W通論”則討論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宗教等審美特質,揭示中國美學的獨有內蘊。之所以如此劃分專題,既考慮到中國古代文化經史子集的四分法,又涉及古代文化的經濟、政治、學術、思想、藝術等諸多方面,將宏觀和微觀結合,力求深入淺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反響較好,大多覺得上課收獲頗多。通過學習這些文化史專題,他們既能宏觀把握中國文化發(fā)展進程,又能對一些文化史話題進行深入討論。
二、講論結合,互動交流
研究性教學重在引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轉變其固有思維方式并提升其科研能力。因此,在授課方式上,不能采取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方法,更要將授課、研讀、討論、互動相結合。筆者采取的講授方式為:講論結合,精讀原典,分組討論,課程作業(yè)。所謂講論結合,是指每個專題先由教師講解兩個課時,或是總體論述該專題,或是論析某本典籍,或是對某個具體話題深入探討,內容不拘,形式自由,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精讀原典,主要讓學生課后對中國文化史上主要典籍及經典學術著作進行閱讀。具體六個專題各列出書目,如“中國文化發(fā)展歷程”閱讀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先秦文化典籍精讀”閱讀《論語》、《老子》、《莊子》、《周易》等書,“中國學術思想概論”閱讀錢穆《國學概論》、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書,“中國史學概論”閱讀王伯祥《史記選》,“中國歷代制度史”閱讀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美學通論”閱讀李澤厚《美的歷程》。每個專題大約要精讀一到兩本書,在精讀原典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討論則有話可談,言之有物。
“學而不思則罔”,閱讀經典之余,更要樂于思考、敏于答問。本課程在教師講授以及課后閱讀之后,也頗重視課堂討論,對中國文化史諸多專題進行較為深入地探討。先秦思想文化中儒家與道家思想存在異同,在課堂討論時,筆者將學生分為儒家、道家兩方,分別閱讀儒家和道家原典之后討論儒家及道家關于“道”的理論,有學生認為儒家思想不太關注個體而重視群體性道統(tǒng),當時就有學生反駁說儒家也重視個體的尊嚴、道德修養(yǎng)等。在激烈討論之后,筆者對雙方論點進行評析,指出先秦思想的復雜性,不可僅以儒家或道家籠統(tǒng)論之,即使儒家內部不同學者之間也有差異性。通過大膽質疑、相互切磋,學生的視野得以開闊,研究視角日趨新穎,為日后科研及學習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課堂討論之后,筆者要求學生將各個專題以課件的形式展現給在座同學,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獨立收集材料、開展研究的能力,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得學生自身講課水平得到提高。如在“中國文化發(fā)展歷程”這一練習過程中,有學生做出“情迷唐代”的精美課件,講述唐代歷史文化,并解讀其熱衷于唐代文化的原因,受到在座學生的好評。又如閱讀《史記》時,一些同學詳細分析《史記》中諸多不大出名的歷史人物,通過分析歷史人物的命運,解讀中國歷史的諸多特點,令人耳目一新。再如講到“中國美學通論”時,有同學對漢服極為感興趣,作出“儒雅的漢服”的學術報告,整個報告圖文并茂、內涵豐富,讓在座的同學皆感受到傳統(tǒng)服飾之美。通過以上諸多授課方式,使得原本單調的課堂豐富多彩,對于學生課后準備、課堂反應、積極思考等方面也作出了較高的要求,使學生得到極好的訓練。
三、實地考察,經世致用
古語有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典籍記載的傳統(tǒng)文化往往不夠形象可感,學習中國文化史也要重視實地考察,充分借助博物館、歷史遺跡等資源,通過實地探訪,去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借助課余時間,筆者組織學生參觀了揚州的寺廟、博物館等歷史遺跡。通過實地考察,學生了解到佛寺的基本布局、佛像的宗教內涵、民間的特點等,使得原本頗有距離的宗教文化變得切實可感。在博物館參觀時,筆者側重講解“廣陵潮”、“雕版印刷館”等幾個頗有特色的館藏。學生進一步了解到清代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歷代揚州文化的發(fā)展等知識,對于中國古代典籍的刻板及印刷也有了深刻認識。這些不僅使得書本知識落實到實處,也增加了學生的興趣,為日后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國文化強調經世致用,學習中國文化課程也當如此。在課堂上,筆者較為重視文化的傳承及人文情懷的培養(yǎng),呼吁學生將傳統(tǒng)文化學以致用。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賢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平時的課堂講授中,筆者有意識地讓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載道”等話題進行討論,試圖讓學生建立起文化自尊感和歷史責任感。通過閱讀經典,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與文化反思能力。與此同時,筆者還提醒學生要熟悉民族文化精髓,從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充滿底氣。注重提升自身涵養(yǎng)及人生境界,不斷自我完善與心態(tài)調整。通過學習文化經典,形成健全的價值觀及家庭觀,實現社會價值及人生價值。諸如此類,皆是從傳統(tǒng)文化的現實關照出發(fā),培養(yǎng)研究生獨立思考、反思社會、傳承文化、自我實現的能力,這些也是《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程的最終目標。
總之,筆者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設置、課堂形式的改革、課外教學的拓展等諸多方面的探索,對《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程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通過諸多嘗試,使本課程既能符合研究性教學的要求,又能增進學生學養(yǎng),樹立起良好的價值觀念,為日后的工作及生活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湖南:岳麓書社,2003.
[2]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
[4]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傳統(tǒng)教學理念體現出“科學中心主義”的特點,反映到教學模式上,教師在課堂上主要完成知識傳授的任務,知識教學的目標指導著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感受知識、理解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每一步驟都為知識傳授這一目標服務,每一步驟都滲透著對教學目標的分步實施,學生只是接納知識的容器。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影響,一些高校教材是不依賴于其他事物而孤立、封閉、單一、相對靜止的實體,消解了知識的生成性邏輯,呈現出簡單化、無機性、預定性和單向度的特征與旨趣,獨立自洽于受教育者的自主認知與經驗建構之外。更有“許多教材因襲傳抄,人云亦云,缺乏創(chuàng)意”。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教材的質量直接體現著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發(fā)展水平,也直接影響本科教學的質量?!笨梢哉f,高校教材建設是高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建設工程。相比高校課堂教學而言,教材在影響學生成長中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一部優(yōu)秀的教材可以使所有閱讀這部教材的學生都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同樣精彩地徜徉于學科知識的海洋。毫無疑問,在今天這個多元化社會里,那些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所影響的高校教材將無法適應新形勢下外部和內部環(huán)境變化給大學提出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迫切需要更新理念、改革創(chuàng)新。
二、研究型教學理念與高校教材創(chuàng)新
現代教學理念提倡,知識的生成不是單純個人的事件,而是通過彼此之間心靈的交互作用建構的,人是在社會文化情境中接受其影響,通過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來建構自己的見解與知識,這種社會建構主義兼容了“反映”與“建構”兩種機制。研究型教學是一種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基礎,以教學和研究相結合為基本原則,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自主創(chuàng)新學習能力為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學活動過程。研究型教學中“教”的特點是:教師注重對學生的開放指導、過程教學和合作參與;“學”的特點是:學生的學習具有自主性、可選性和復合性。研究型教學與“社會建構主義”為核心的現代教學理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現代教學理念的集中體現。首先,二者的價值取向完全相同,都強調學生自我思考、探究和發(fā)現事物,而不是消極地“接受”知識,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發(fā)展,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表現出多元化價值取向。其次,二者強調的教學主客體關系也完全一致,都提倡應突出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強化教師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指導作用,師生共同參與,以問題為中心通過探索、討論等教學方法實施教和學的過程?!敖滩膶逃砟畹臐B透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它已成為促進或阻礙教學模式轉變的活躍而關鍵的要素”。研究型教學理念下的教材是基于全新的教學理念,求得學生人格健全發(fā)展的社會建構主義教材,它聚焦了社會文化和智慧的發(fā)展,為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學術發(fā)展和終身學習奠基,它會讓更多的學生因為它的存在而愛上這門學科,走向最寬廣的科學研究的路。無疑,研究型教學理念的融入是高校教材建設創(chuàng)新的必然路徑選擇。
三、基于研究型教學理念的高校教材建設探索
《教育部關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設的若干意見》(教高[2011]5號)中關于教材建設的方針和目標中里提到:“教材建設要錘煉精品,改革創(chuàng)新。鼓勵編寫及時反映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教學改革最新趨勢的教材?!苯陙恚本┛萍即髮W本科教學改革的導向,逐步從傳統(tǒng)教學模式轉變?yōu)閷ρ芯啃徒虒W模式的引導和激勵。2007年,張欣欣校長在全校本科教學工作會議上做了“研究和探索研究型教學模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主題發(fā)言,正式拉開了研究型教學改革的序幕。近幾年,學校大力提倡和推進教師開展研究型教學,目前共立項建設147門研究型教學示范課,涵蓋全校13個學院的主干學科、基礎學科、優(yōu)勢學科和前沿學科,形成了開展教學方法改革的良好氛圍?!敖滩氖欠从辰虒W內容和課程體系的重要標志,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最終成果必須落實到教材的編寫上。創(chuàng)造性人才培養(yǎng)要求教材與教育教學改革同步”。基于此,學校對于精品教材建設的導向,更加注重將研究型教學課程改革與基于研究型教學理念的教材建設相結合,鼓勵編寫研究型教材。在研究型教學改革醞釀之初,許多教師主動把研究型教材的建設也列入課程建設規(guī)劃。
(一)樹立“教師即教材”的教學理念
北京科技大學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余永寧教授,從教半個世紀以來從未間斷本科教學改革,從20世紀60年代的“現場教學”、70年代的“結合課題教學”到新世紀開展“研究型教學”改革,都凝聚了他與時俱進的大學教學理念,余教授提倡將教學理念融入到教材建設中。余永寧教授所在的材料學國家級教學團隊牢固樹立“教師即教材”的理念,該團隊包括了3名國家、北京市教學名師,多名材料學專業(yè)資深教授,共同打造了系列研究型教材,“十二五”期間,共有5部教材獲得北京市精品教材和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余教授在講授材料專業(yè)基礎課程———金屬學原理時,結合時代對學生的要求,注重把數理化、力學及材料學等多方面的知識融入教學和教材編寫中,源于他本人精深的科學研究和凝練、精湛的教學技藝,編寫出國家重點教材《金屬學原理》。近幾年,古稀之年的余教授結合研究型教學最新理念,追蹤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和國家對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要求,以注重全面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為宗旨修訂再版了《金屬學原理》,該教材被同行專家譽為“我國迄今為止內容最豐富、系統(tǒng)和深入的金屬學原理教材”。近年來,隨著材料研究與應用領域的交叉滲透加劇,材料功能也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發(fā)展;另外,雖然根據無機非種類的不同和性能要求的不同,各種無機非的生產方法有較大差異,但從整個無機非的生產過程來講,其制備過程又有著很多共性。近年來,同樣由余教授領銜主編的《材料科學基礎》融入研究型教學理念進行修訂再版,教材注重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yè)寬口徑培養(yǎng)的特點,編寫內容涵蓋金屬、無機非金屬及高分子材料等,同時兼顧結構材料與功能材料,結合學科前沿最新進展,從基礎層面上對各類材料進行綜合與融合。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學院周張健教授主編《無機非金屬材料工藝學》教材打破傳統(tǒng)的課程體系界限,突出無機非共性的工藝技術和原理,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并向“寬”和“深”兩個維度發(fā)展,使學生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無機非的工藝原理和過程的共性與個性問題,理解工藝因素對無機非產品性能與結構的影響,并能從技術與經濟的角度分析各類無機非金屬材料生產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改進生產的方案??梢姡咝=處煵恢皇墙滩牡膱?zhí)行和傳遞者,更是教材的開發(fā)者、建設者,教師摒棄了“以教材為本”和“教教材”的舊觀念,確立“以人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建設教材,培養(yǎng)智能型和復合型人才。
(二)提倡“教材”變“學材”的思路
教育哲學家阿弗烈•諾夫•懷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認為,教育是一種充滿生機、富有朝氣和活力的節(jié)奏性躍動,這是一個發(fā)現的過程,一個逐漸習慣于奇特想法的過程,想出問題并尋找答案的過程,設計新體驗的過程,注意新的探險活動會引起什么結果的過程[8]。隨著新時期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和知識面的迅速拓寬,高校教材的任務不再僅僅是給學生多少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督逃筷P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設的若干意見》(教高[2011]5號)里明確要求:“要注重教材內容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傳授獲取知識和創(chuàng)造知識的方法”,因而,研究型教學理念下的教材必須樹立將“教材”轉變?yōu)椤皩W材”的思路。北京科技大學具有濃厚行業(yè)特色的實習教材也探索融入研究型教學理念,以《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yè)實習教程》為例,該教材編寫內容取材于具有世界一流的先進生產技術、生產流程以及最先進管理經驗的代表性集團公司,基于研究型教學理念,教材引入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在實習前,引導學生利用該教程進行預習,教材中有意識地設置問題情境,并讓學生試著提出問題,回答教材中提出的問題,帶著預習時思考的問題與猜想進入現場實習,使學生運用自身擁有的最基本的知識、經驗、技術去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進入企業(yè)實習現場,通過切身的實踐實習,感受并與現場人員的交流,在他們面前展示事物不同的側面,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聯(lián)想能力去探究、尋找各種可能的答案,深入思考并驗證猜想;離開實習現場后,學生利用教程進行復習、總結,提升實習效果。教材在編寫中融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考方法、學習方法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緊跟時代、不斷獲取本學科新知識的能力,適應了新時期社會對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需要。為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和發(fā)散型思維能力,教材精心制作了配套的光盤,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優(yōu)勢,對現場難以看到的場景進行動畫演示,并對實習內容(如不同工藝流程)進行對比分析,加深學生的理解與體會;本教材還具有彈性學習、分流培養(yǎng)、寬口徑、重實踐的教學特點,很好地解決了高等學校實習存在的問題,這在當前工科院校工程類實習教程中邁出了重要一步,符合當前卓越工程師建設工程對學生提出的新要求,受到同行好評,被評為北京市精品教材,并入選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三)體現知識的“生成性”邏輯
研究型教學理念下的教材更能體現出知識的“生成性”邏輯。我校北京市教學名師楊炳儒教授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帶領教材編寫團隊與國內多所高校的一線教師進行充分討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國內頗具特色的認知結構教學論(簡稱KM教學論),在開展離散數學課程研究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中,將研究型教學的基本內涵與KM教學法相結合編寫出《離散數學》。教材體現了“知識邏輯結構核心論”的教學思想、“雙圖融合”的教學機制、“教學回路”的教學模式、“立體塔式結構”的教學內容、“三段論式”的教學方法,突破了傳統(tǒng)的將離散數學視為“拼盤結構”的理念,吸納結構主義理論,形成“結構關聯(lián)”的新理念;在該教材中,數理邏輯和集合論作為兩塊基石,其上的代數結構、序結構、拓撲結構和混合結構生長出許多數學分支,同時各分支間交叉融合形成了龐大的離散數學乃至全部數學的理論體系;教材演繹鋪展的路徑如下:全書概述—篇引論(樹形類化圖)—章粗概圖—章應用概圖—按節(jié)展開(核心知識點、嵌入思維形式注記圖、每節(jié)小結)—章習題類化(常見題典型解析)—章知識邏輯結構圖—擴展閱讀—習題—篇知識邏輯結構圖。該教材在模式與體例上與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完全吻合,具有很強的啟發(fā)性,獲得2013年度北京市精品教材稱號,入選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四)展現“集體學習的文化”
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一些高校教材傾向于預設凝固的知識、教學內容和整齊劃一的標準答案。教育家約翰•杜威(DeweyJohn)犀利地指出:“他們慣用‘非此即彼’的公式來闡述他們的信念,認為在兩個極端之間沒有種種調和的可能性。當他們被迫承認極端的主張行不通的時候,他們仍然認為他們的理論完全正確……”事實上,盡管在學習中外部信息有共同的來源,但由于每個人的經驗、基礎、已有認知結構的差異(以及內部自治信息的差異),加工的方式和結果也就不盡相同,知識具有一定的個體性和主觀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型教學理念下的高校課堂教學不再被預先設計、安排、框定與規(guī)制,教材內容也不再是不可辯駁的權威,教材編寫者的職責與使命不再是將所謂的“正確性”知識有序、工業(yè)化地“組裝”在一起,作為一種僵化、恒久不變的學習材料傳遞與灌輸給學生。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市教學名師張群教授主編的“十一五”國家級精品教材、“十二五”首批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生產與運作管理》(第3版),強化生產與運作戰(zhàn)略,教材中系統(tǒng)呈現了現代生產運作管理新概念和新方法,分析和討論了各類典型生產運作管理系統(tǒng)的計劃與最優(yōu)控制問題,為深入研究新型生產運作管理系統(tǒng)提供新的思想和理論分析工具。該教材參閱了國外大量相關文獻資料,注重呈現國外關于生產與運營管理研究的各種理論思想和學術觀點,也充分展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管理思想。結合作者的生產管理實踐體會,列舉了許多典型的案例并進行了詳盡的分析與研究。教材綜合反映不同的學術見解,學生能從中接納和批判多元見解,還能夠接觸到知識的不同側面,思維。教材注重將相同的知識以不相同的方式呈現,不僅發(fā)揮了從信息的檢索分析導向新知的“創(chuàng)造”功能,還具有從不同的目的與視角對知識進行靈活處置的“支撐”功能。該教材從第一版開始已經印刷20次、累計印刷10萬余冊,目前被國內許多知名高校采用,教材所具有的相互切磋的“集體學習的文化”是它之所以一版再版、歷久彌新的重要原因。
(五)前瞻學科前沿知識
研究型教學理念下的高校教材編寫不僅要注重前瞻新興學科知識,緊跟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前沿,避免新學科不斷出現、教材建設相對滯后的現象,還要以敏銳的目光關注全球學術前沿動態(tài),時刻注意高校教材內容的先進性。北京科技大學作為國家批準的首批物聯(lián)網專業(yè)和教育部特色專業(yè)建設的辦學單位,在教材建設上,課程教學團隊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物聯(lián)網特色專業(yè)負責人王志良教授緊跟時展的步伐,及時將最新最快的知識反映在教材里,領銜主編了《物聯(lián)網工程概論》教材,全面介紹了物聯(lián)網相關的標簽技術、傳感器技術、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智能技術以及時下熱門的云計算技術,完成了物聯(lián)網節(jié)點在信息獲取和數據傳輸上的基礎構建,為物聯(lián)網信息的海量存儲和處理以及智能的服務模式提供了解決方案,同時系統(tǒng)地分析了有別于普通網絡安全的基于物聯(lián)網安全的身份識別技術、密鑰管理技術等,具有很強的前瞻性。本教材還系統(tǒng)地闡述了物聯(lián)網研究的理論基礎:控制論、信息論、人工情感與人工心理理論以及CPS理論,探討了物聯(lián)網的異構性和學科交叉特點,提出了新的科學問題。通過四屆學生的教學實踐,受到同行和學生的一致好評,同時被全國近百所高校物聯(lián)網工程及其相關專業(yè)選為教材或教學參考書,已經進行了4次印刷,受到使用院校歡迎和業(yè)內專家的好評。適合創(chuàng)造性人才培養(yǎng)的教材應根據科技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最新成果不斷地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我?!笆晃濉薄笆濉笔着鷩壹壱?guī)劃教材《地質學》(第四版),作者精心編寫了地質學基礎知識、礦床學、水文地質學、礦產勘查學和礦山地質學,對各學科相關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等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述;再版時(目前正編寫第五版)教材特別注重對近年來地質學,特別是礦產資源勘查領域的進展進行更新和補充。與此同步,編寫團隊還制作了融合多年來從事科研工作的成果和經驗的內容新穎、手段先進的電子課件,包含了大量的野外露頭、手標本、顯微鏡下圖片和地質模型動畫,在實際教學中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材不僅得到采礦工程、礦物資源工程等相關專業(yè)本科生的青睞,地質、礦業(yè)類專業(yè)研究生也受益匪淺,更成為已經畢業(yè)從事礦業(yè)工作的在職人員隨時指點迷津的“寶典”。一部好的教材,其中的內容總能緊跟社會發(fā)展步伐,不斷給予讀者啟示,也許當年閱讀這部教材的學生已經成長為業(yè)界的精英,但其中的內容依然可以幫助他站在時代前沿,這也是《地質學》這部教材從第一版問世至今20多年依然帶給讀者巨大影響的關鍵。
四、結語
由于學校扎實推進研究型教材建設,“十二五”期間,由我校教師主編的教材獲得“北京市精品教材”共21部,入選率較之同類高校高30多百分點;2014年,在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的評選中,我校入選率為80%,高出全國平均入選率(39%)40多百分點;由于一大批教師參與研究型教學課程改革和研究型教材建設,給我校本科教學工作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教學效果明顯改善,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明顯提高,特別是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的意識有所加強由于一批研究型教材植入了教師開展研究型教學的新設計思路,體現了有利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新知識脈絡,營造了各種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渴望探求知識的環(huán)境,許多學生反映,他們結合對教材知識點的思考后在教師的啟發(fā)下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近三年,一些體現學生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成果顯著增加,例如軟件設計、網站開發(fā)、專利設計、制作實物模型等許多項目獲獎年增長率為20%左右。
(二)學生參與學科前沿的科研能力普遍提高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案例探究性探究性實驗
問題的提出:
面對21世紀知識經濟的挑戰(zhàn),全面推進跨世紀素質教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正在改變我們教學行為和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方式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發(fā)揮個性特長、啟迪創(chuàng)造發(fā)明、全面提高素質等方面要明顯優(yōu)于"接受性學習"的學習方式。但是,時至今日,走進我們的課堂,"接受性學習"的方式仍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1)誤解"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實施目標。認為"研究性學習"是搞科學研究,只能在少數優(yōu)秀生中開展。(2)有的雖然沒有這些認識,但不清楚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所有這些,都極大地制約了"研究性學習"的普及和推廣。
事實上,與新設置的"研究性學習"課程不同。作為學習方式的"研究性學習"可以滲透于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改革的靈魂是實施研究性學習。那么,在化學教學中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呢?我作了如下嘗試。下面舉一個事例加以說明。
[案例1]:課題:《燃燒的條件》為了讓學生掌握燃燒的條件,采用了不同的實驗方案設計的研究性學習流程如下:
流程:師:創(chuàng)設問題師生:啟發(fā)引導師生:得出結論師生:引發(fā)猜想生:設計具體驗證方案師生:驗證所得結論內容1、燃燒需要哪些條件?2、讓學生觀察書本P18圖1-11白磷的燃燒實驗,思考銅片上的白磷為何燃燒而熱水中的白磷為何沒有燃燒?3、小結燃燒條件。4、引導學生猜想熱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燒起來。5、方案是:向熱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氣。6、熱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氣后燃燒起來了,進一步驗證了可燃物燃燒只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即可。相同的化學知識,認知途徑不同。通過(1)直接告知熱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氣可以燃燒,(2)讓學生觀察熱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氣后燃燒起來,(3)引發(fā)學生猜想,并通過驗證熱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氣后會燃燒起來。不同的認知途徑,需要教師深入的研究、挖掘才能獲得;不同的認知途徑,學生中所需的思維活動的數量、深度和形式差別很大,要求學習者所要準備的知識技能也不一樣,因而學習過程中可供研究探討的層次也不相同。教師要依據研究性的學習特點、注意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以及需要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哪些能力、情感目標等因素來選擇具體實施研究性學習。通過分析化學教學案例,本文就研究性學習教學特點、目標、注意問題等方面做如下探究:
一、注意研究性學習特點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著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
1.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于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范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實踐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由于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入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fā)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研究型”課程,要求學生在確定課題后,通過媒體、網絡、書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篩選,開展社會調研,選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結論,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它的最大特點是教學的開放性。
(1)教學內容是開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題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為研究課題。
(2)教學空間是開放的。強調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強調活動、體驗的作用。學習地點不再限于教室、實驗室和圖書館,要走出校門進行社會實踐;實地勘察取證、走訪專家、收集信息等等。
(3)學習方法、思維方式是開放的。針對不同目標,選擇與之適應的學習形式,如問題探討、課題設計、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要綜合運用多門學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思維方式從平面到立體,從單一到多元,從靜態(tài)發(fā)展到動態(tài),從被動發(fā)展到主動,從封閉到開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開放的。不是單純從課本和參考書獲取信息,而是從講座、因特網、媒體、人際交流等各種渠道收集信息。
(5)師生關系是開放的。學生在研究中始終處于主動的地位,教師扮演著知道者、合作者、服務者的角色。提倡師生的辯論,鼓勵學生敢于否定。
2.探究性
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一般多為驗證性實驗,即最后達到驗證某個科學結論為目的的實驗教學。驗證性實驗教學由于著重于結果,并且把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置于被動地位,因此,盡管教師講得辛苦,學生還是學得累。探究性實驗則從化學實驗的特點出發(fā),注重實驗過程,尊重學生主動探究欲望,貫徹研究性學習的核心理念,即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我積極地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案例2],在講述鹽酸的化學性質時,給學生們提供了試管、石蕊、酚酞、生銹的鐵釘、氧化銅粉末、氫氧化銅固體、硝酸銀溶液以及硝酸等儀器與藥品,要求四人一組,由學生自己去實踐與鹽酸發(fā)生的一系列實驗。然后根據所觀察到的現象,由學生討論、分析,最后讓學生歸納出鹽酸的化學性質。通過探究性實驗,由淺入深,由表入里,進行一步一步的分析討論,設疑,釋疑,這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又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學習主動性。整個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最后總結出鹽酸的化學性質。整堂課上得生動活潑,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師生間也在不斷地進行情感交流。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fā)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呈現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梢宰越處熖岢?,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和提出。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結論。
3.實踐性
[案例3]《原電池》一節(jié),即從一節(jié)干電池可使燈泡發(fā)亮發(fā)問:能否利用化學反應自己來設計一個電池呢?學生嘗試利用實驗桌上提供的實驗用品進行實驗。學生利用不同的材料:Cu、C、Zn、Fe交叉作電極,利用相同的材料作電池,用裝置中的電解質溶液改換成非電解溶液等完成實驗。然后通過討論,對原電池的定義、原理、實質、形成條件、一般規(guī)律等有了正確的認識,最后讓學生解剖干電池,認清干電池的組成。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主動獲取知識,并運用新知識分析、歸納、解決新問題——干電池的工作原理。
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特別關注環(huán)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性活動。同時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應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條件和可能。
二、明確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
1.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定位
研究性學習特別注重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社會性實踐活動,它的目標定位與一般的學科教學目標既有一定聯(lián)系,又有較大的差異。具體強調的是:
(1)培養(yǎng)收集和處理的信息能力。
從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理論的角度看,學生開展學習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信息處理的過程。與以記憶、理解為目標的一般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過程圍繞著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結束。就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而言,需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設想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分析資料和得出結論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其中,在一個開放性環(huán)境中學生自主、主動性和加工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是個關鍵。
(2)發(fā)展創(chuàng)新精神,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體驗。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也是情感活動的過程。一般而言,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所獲得的成果,絕大多數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圍同學現有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還不大可能達到科學發(fā)現水平。研究性學習強調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積極參與類似于科學家探索的活動,獲得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
(3)學會溝通與合作。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都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社會的人文精神弘揚也把樂于合作、善于合作作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的機會并不多,且較多停留在口頭引導鼓勵的層面,弄得不好,很多還是說教。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正是一個人際溝通與合作的過程,為了完成研究任務,一般都離不開課題組內的合作以及與課程組外人士(如指導教師、社會力量、研究對象)的溝通合作。所以,研究性學習也把學會合作作為重要的目標。
(4)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道德。
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只有同科學態(tài)度、科學道德的培養(yǎng)統(tǒng)一起來,才會真正形成對社會、對個人發(fā)展有價值的結果。已有的實踐告訴我們,同學們參與課題研究是饒有興趣的,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幾乎都會碰到各種問題和困難。學生要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從實際出發(fā),通過認真踏實的探究,求得結論的獲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5)發(fā)展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聯(lián)系社會實際開展研究活動,為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和認知能力,而且還要學會關心社會的進步、祖國的前途、人類的命運、經濟的發(fā)展、環(huán)境的保護,爭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
(6)激活各種學習中的知識儲存,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
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多門學科的知識積累,為他們今后的發(fā)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礎。但是,如果讓這些知識長期處在相互分割和備用的狀況之中,它們就會被遺忘,就會逐漸推動可能發(fā)揮的效用。研究性學生的重要目標是在綜合運用中提高各科知識的價值。
從研究性學習的上述目標看,它對于實施以德育為核心、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對于學生從事各門各學科的學習、打好基礎、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養(yǎng)積極性都是大有好處的。
2.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
(1)獲取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于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tài)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fā)他們探索、創(chuàng)新的欲望。
(2)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位學習通常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fā)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并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并恰當的利用信息,以培養(yǎng)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位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chuàng)設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huán)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chuàng)意及成果,發(fā)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
(5)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道德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yǎng)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培養(yǎng)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了解科學對于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huán)境和諧發(fā)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激發(fā)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進行研究性的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技興趣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創(chuàng)造。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循循善誘,激發(fā)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的全過程;如[案例1]讓他們自主選題,自己設計方案,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思考完成課題的方法和步驟。教師要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要給學生思考、探究和自我開拓、發(fā)展的空間;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和鉆研問題。
贊可夫認為“興趣是開發(fā)智力的催化劑”。實踐也證明,對學習沒有濃厚的興趣,學生就會產生厭學的情緒。因此,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去激發(fā)學生心靈深處的、強烈的探索欲望,盡可能地增加情境教學,引導學生把“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資源。例如,在介紹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之前,先播放一段錄象:桂林的七星巖和蘆笛巖的巖洞。學生們肯定會被這仙境美景所吸引。再問:這位雕琢美景的能工巧匠是誰?學生們聯(lián)想翩翩。通過小組討論后揭開謎底:二氧化碳。同學們面面相覷,不可置信。這時再引出實驗:氫氧化鈣—碳酸鈣—碳酸氫鈣的相互轉化,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馬上就高漲起來。這樣,可以使學生的“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使學生成為主體,成為了知識的探索者,以此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注意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傳統(tǒng)的化學教學由于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缺少自主的時間和空間,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化學作為培養(yǎng)實踐能力為目標取向的基礎課程,教師要注意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課題實踐,提出問題、收集材料,對研究性學習進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實踐操作中培養(yǎng)的科學態(tài)度和實踐能力。
[案例4]我校曾有一堂化學公開課,課題是化學與水處理。從教案來看,從復習對水資源的認識,引出世界性缺水的一個重要原因——水體污染,特別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水體污染,然后引述水體污染的四個原因,并提出化學在防治水污染中的主要作用,最后從可持續(xù)發(fā)展角度認識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本堂課的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內容清晰、教學過程流暢,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也踴躍發(fā)言,課堂氣氛活潑。但將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做一分析,不難看出,學生對水資源的認識,是以教師使用投影儀預先將幾點認識遮住,待學生答出一點、拉開一點來進行。這與其說是討論,不如說是猜謎;尤其是講授到水體污染時,更是出一道計算題,由學生解出,再投影出一種污染,學生完全依照教師的思路去學習、分析與歸納顯然是以教師預先設計好的答案定位,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3、課題選擇應從實際出發(f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
教師應該將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活動。從自然、社會和實際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及解決問題,是研究性學習的宗旨。因此,教師應該將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活動。如在教學有關“水”的知識時,可以讓一部分學生查閱資料、向有關管理部門咨詢及實地考察相結合,了解本地區(qū)水污染及其危害的情況,并就如何防治水污染獻計獻策。另外一部分學生就我國水資源、本地區(qū)居民飲用水的品種、價格及質量情況進行調查,還可以去了解本地區(qū)自來水廠的生產過程、生產的水質問題等情況,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交流。另外,空氣的質量情況調查、如何防治空氣污染;我國目前的燃料情況、如何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及如何合理使用燃料以避免事故隱患;我國農村使用化肥情況;農村垃圾的分類處理情況,“白色污染”問題;鐵的生銹及其防治;等等,這些都屬于相似的研究課題。
4、教師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作用。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參與者、促進者、指導者、開發(fā)者和研究者。教師可在明確課題研究目的、擬定研究題目、研究方法和步驟、研究過程、研究信息的分析、歸納、整理、研究課題總結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但不能反客為主。學生是活動的主體不能變。素質教育的實質就是挖掘學生潛能,充分發(fā)展學生個性,進而實現全面發(fā)展的目標。所以教師要引導和啟發(fā)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采取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現代化的學習手段,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主動、富有個性的過程,養(yǎng)成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的能力。指導時要避免定死具體的方法和步驟,要鼓勵學生裝大膽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見解。在題目擬定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長興趣,以及本校的具體情況向學生推薦課題參考目錄,供學生選擇。調查研究時教師可作為課題組一員參與活動,及時指導。教師在充分利用當地的課題資源時還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開發(fā)課程資源——如在學校和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爭取社會的支持。社會的大力支持是搞好研究性學習課的重要條件,特別是社會調查型課題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合作。教師在活動中不斷積累經驗,對研究性學習的探索性與創(chuàng)造性,專一性與發(fā)散性,獨立性和群體性,限時性和不限時性,單科性和夸學科性等方面進行研究,使學生的活動健康發(fā)展、熱情持久,真正達到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目的。而這對教師的師德素養(yǎng)和業(yè)務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師應在活動中強化自主學習,增強實踐能力,加速自我完善的過程,做一個能勝任21世紀教育重任的合格老師。
在化學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還處于起步階段,特別是具體的實施還有待于探索和研究。但不管怎樣,在化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的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很好的載體,我們做一名化學教師必須注意研究性學習特點、明確教學目的,同時在開展研究性教學中注意出現的問題。不斷進行嘗試和實踐,相互間不斷交流體會,共同提高。
附:主要參考文獻
1、尹后慶.《關于“研究性學習”若干問題的思考》.上海教學研究,2001(7-8)
2、李昭存.《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3(8)
3、劉知新,《化學教育》(5)
摘要: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教育課程,對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分析、推斷等綜合能力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在中等職業(yè)教育中,數學教育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著重闡述數學教育對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業(yè)教育,以及提高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對中等職業(yè)學校里數學教育的認識誤區(qū)大致可歸結為下列四種情形。
1.社會上很多人認為職業(yè)學校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成人,對中職學生成才并不抱太大希望,因此,對文化基礎課不必要求太高,尤其是數學課。
2.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到職業(yè)學校是“迫于無奈”,對孩子的文化成績要求較低。
3.有些職業(yè)學校教師覺得,職業(yè)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較差,教學難度較大,就在教學中采取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對學生要求不嚴,教學缺乏創(chuàng)新,上課缺少激情。
4.許多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則認為,自己到職業(yè)學校學習就是為了學一門實用性的專業(yè)技術,對文化知識不感興趣,上不上數學課無所謂。
數學課程在中等職業(yè)教育中并不是可有可無的,教師、學生必須加以重視。數學研究的對象是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謹的邏輯性,它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如分析、綜合、比較、判斷等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注意力、興趣等,對學生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數學教育與社會發(fā)展
1.新時代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時代的發(fā)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他們除了要學好豐富的理論知識之外,還必須學以致用,這樣才能推動時代的發(fā)展。我們學數學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能力,也是數學教學的任務之一?!缎抡n標》中就有如下論述:“應用意識主要表現在: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并探索其應用價值”,“能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在教學時,應著眼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經驗,開啟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從而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從周圍情境中發(fā)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2.當代與未來的發(fā)展倚重數學
20世紀中葉以來。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極大地推進了應用數學與數學應用的發(fā)展,使得數學幾乎滲透到了每一個科學領域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計算機的發(fā)明和不斷更新?lián)Q代,一方面有賴于數學發(fā)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更體現了數學知識的廣泛應用。這一偉大的發(fā)明不僅推動了各個科學領域的發(fā)展,而且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自然科學的深人發(fā)展越來越依賴于數學,而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也越來越多地借助于數學知識及其思想方法。比如方程在物理學中的混合運動問題,地理學中的降水量、溫度問題,化學中化學方程式的計算等的應用,一次函數知識與經濟學中的利息、外匯換算?;瘜W中的定量計算,信息學中的圖表等的聯(lián)系,立體幾何在化學晶體結構、美術透視的應用。解析幾何在地理中地球的運動、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等的應用,排列組合在化學中討論由原子、離子等微粒組成的物質種類,在生物中遺傳基因自由組合可能性的討論等應用,三角函數在物理交流電、簡諧振動中的應用。向量在力學中力、運動的合成和分解、速度、加速度等的應用。數學知識不僅解決了這些學科中的一些問題,而且有力地推動了這些學科的發(fā)展。
數學作為科學的語言,作為推動科學向前發(fā)展的重要工具。在人類發(fā)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將在未來的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學習數學,學生不能僅僅停留在掌握知識的層面上。而必須學會應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學的數學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實現數學的價值,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數學教育的開展。
二、數學教育與創(chuàng)業(yè)教育
1.對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認識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首次提出創(chuàng)業(yè)教育這一理念,這次會議報告要求把創(chuàng)業(yè)能力提高到與目前學術性和職業(yè)教育同等的地位。上世紀末,日本從小學開始進行創(chuàng)業(yè)教育,美國也鼓勵畢業(yè)生要自己創(chuàng)辦事業(yè)。
在我國,2002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yè)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指出:“職業(yè)學校要加強職業(yè)指導工作,引導學生轉變就業(yè)觀念,開展創(chuàng)業(yè)教育,鼓勵畢業(yè)生到中小企業(yè)小城鎮(zhèn)農村就業(yè)或自主創(chuàng)業(yè)。”開展創(chuàng)業(yè)教育是我國科教興國的需要,是我國中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緩解當前社會嚴峻的就業(yè)壓力的需要。
創(chuàng)業(yè)教育是以開發(fā)和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基本素質,賦予學生獨立創(chuàng)業(yè)自謀職業(yè)的能力,培養(yǎng)具有開創(chuàng)型個性的人才為目的的教育,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綜合素質高思想品質好的學生,它既包括創(chuàng)業(yè)知識的傳授也包括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
2.數學教育對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影響
中等職業(yè)學校教育作為專業(yè)定向教育,其中隱含著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各種因素,作為施行和推廣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載體,需要將創(chuàng)業(yè)教育與其它課程進行融合。數學這門古老而又充滿生命力同時兼顧理論性和應用性的課程,被譽為“思維的體操”,其中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包含著豐富的知識和思維的技巧,對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實行施行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1)數學知識的廣泛應用性為學生創(chuàng)業(yè)奠定了理論基礎。例如蘇教版教材第一冊P83例1講述的是商品的銷售總金額與銷售量之間的函數關系,第二冊P182例10講述的是企業(yè)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設備進行創(chuàng)業(yè)的事例。而這樣的事例在教材中還很多,這些知識的傳授能為學生以后創(chuàng)業(yè)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
(2)數學是一門特色非常鮮明的學科,是塑造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重要載體。數學教學不僅要啟迪學生的智慧,而且要激發(fā)學生探索知識的熱情和毅力,尤其需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幫助他們有意識地塑造自我和樹立自信。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創(chuàng)設成功的機會,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又要選擇具體的探索情境或典型的解題過程,故意設置適度的困難,培養(yǎng)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和信心,從而為學生將來創(chuàng)業(yè)磨煉意志樹立信心做好準備。
(3)在現代社會競爭日益加劇的形勢下,通過數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從思維規(guī)律看,數學教學比一般學科的教學對于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更為有利。形象思維善于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嘗試。抽象思維則善于按一定的邏輯程序有條理地解決問題,大腦兩半球通過聯(lián)結而相互作用,兩半球功能合理互補可以使人的創(chuàng)造性智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所以,開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對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起著調節(jié)、補償、催化,對于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和諧發(fā)展起著促進作用。只有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協(xié)同活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中受到科學思維訓練,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真正達到全面優(yōu)化學生素質和養(yǎng)成良好個性的目標。
日本數學教育家米山固藏曾說:“我搞了多年的數學教育,發(fā)現學生們在學校里接受的數學知識。因畢業(yè)后進人社會沒有機會應用而很快忘掉了。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么業(yè)務工作。唯有深深銘刻于頭腦中的數學精神、數學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和著眼點,都隨時隨地發(fā)生作用,使他們受益終生?!?/p>
數學這門學科蘊含豐富的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元素。因此廣大數學老師應將數學教育和學生的年級、專業(yè)特點,以及就業(yè)目標結合起來,將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思想在數學教學中分解為若干個層次,設定具體的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努力做到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
三、數學教育與素質教育
1.對素質教育的認識
對于素質教育。目前尚未有確切的定義,就大范圍而言,素質教育是一種全民教育,也是一種開放的教育,還是一種學生自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具體來說,素質教育主張要在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廣泛地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自實踐;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要發(fā)展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2.數學教育與素質教育
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組委會主任李大潛院士于2002年5月18日在數學建模骨干教師培訓班上的曾講過,數學教育本質上就是一種素質教育,搞好數學教學就能體現素質教育。
(1)數學訓練可以使學生樹立明確的數量觀念,“胸中有數”,認真地注意事物的數量方面及其變化規(guī)律;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他們思路清晰,條理分明,有條不紊地處理頭緒紛繁的各項工作。
(2)數學上追求的是最有用(廣泛)的結論、最低的條件(代價)與最簡明的證明,可以使學生形成精益求精的風格,凡事力求盡善盡美。數學訓練可以使學生能知道數學概念、方法和理論的產生和發(fā)展的淵源和過程,了解和領會由實際需要出發(fā)、到建立數學模型、再到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提高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處理現實世界中各種復雜問題的意識、信念和能力。
(3)數學訓練可以使學生增強拼搏精神和應變能力,能通過不斷分析矛盾,從表面上一團亂麻的困難局面中理出頭緒。最終解決問題。
(4)數學訓練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更加靈活和主動。在改善所學的數學結論、改進證明的思路和方法、發(fā)現不同的數學領域或結論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拓展數學知識的應用范圍和解決現實問題等方面,逐步顯露出自己的聰明才智。
1.設置相關課堂情境,引出本節(jié)課的實驗課題。展示幾種溶液,如2mol/LHCl,1mol/LK2SO4等,使學生思考:如何得到這樣的溶液呢?依據這一課堂疑問筆者引出本節(jié)實驗內容:配制250mL1mol/LNaCl溶液。課堂上給出幾種實驗室常用化學試劑,使學生獲得直觀認識,從而引發(fā)學生思考,很自然地引出課堂實驗內容。
2.學生通過親身設計、分組討論實驗方案,初步完成本次實驗方案設計。實驗室管理教師在課前已為每個小組準備了本次實驗可能要用到的一些實驗用品,筆者要求每組學生先初步選取實驗所需的各種儀器、試劑,親自完成實驗設計,然后小組內組織質疑、討論,對實驗方案進行完善。
3.小組展示,確定最終嚴密的實驗設計方案。在小組展示過程中,學生熱情很高,各小組學生踴躍發(fā)言。各小組在互相討論、質疑過程中使實驗設計方案得以完善,最終確定了合適的實驗設計方案。通過小組展示、討論、質疑,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與人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4.學生依據實驗設計方案進行實驗,驗證其正確性。學生依據實驗設計方案配制250mL1mol/LNaCl,教師在課堂上巡視并給予個別指導。
5.教師在以上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誤差,再引導學生分析引起實驗誤差的原因和操作。
6.課后學生做好實驗課總結,進一步探究提高。實驗課結束了,筆者告訴同學們,實驗課上其他問題利用課外時間探究解決。
二、“鹽類水解”探究性實驗教學案例
1.設置問題:常溫下,水的電離程度如何?水的離子積常數?溶液的酸堿性與pH、c(H+)、c(OH-)有何關系?
2.學生實驗檢驗:用pH試紙檢驗KCl、NaCl、Na2CO3.、NH4Cl、CH3COONa、Al2(SO4)
3酸堿性。3.以NH4Cl、CH3COONa為例,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分析鹽溶液呈現酸性或堿性的原因,給出鹽類水解定義。
那么,怎樣強化“高考意識”、并使其貫穿于化學復習過程的始終呢?歸納起來,我們的做法是發(fā)揮了如下“五個作用”。
一、發(fā)揮“考綱”要求的主線作用
《考綱》是高考命題的依據,強化“高考意識”理所當然地應當使“考綱”成為教師組織學生復習的主線。由于“考試說明”僅是很簡要的目錄式提綱,為使學生對高考要求的領會明確具體,我們在開始系統(tǒng)復習之前,就把“考試說明”各個項目化解、組編成六個專題,每個專題又劃分成若干單元,形成了《中學化學復習知識體系表解》發(fā)給學生。這份“表解”實際上成了教師進行復習教學的提綱;復習進行到哪里,學生就閱讀到哪里,從中一目了然地明確哪些知識點是必考內容,哪些是考點,各考查點之間有何內在聯(lián)系,使學生在整個復習過程中,頭腦里有“考綱”這根“弦”,發(fā)揮了它在高考復習中的主線作用。
二、發(fā)揮歷屆高考題的示范作用
高考題是高考要求的具體體現,它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圍、重點,又展示了題型、特點,成了復習教學的“無形指揮棒”??v觀近年來全國的化學高考題一直保持了相當強的連續(xù)性,所以,讓學生以它們?yōu)榉独?,把握來年高考的尺度,這對于強化“高考意識”十分必要。如何發(fā)揮歷屆高考題的示范作用呢?我們從以下三方面布局:
首先,把近五年高考題收集起來,按中學化學知識的“六大塊”--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又細分“物質結構與元素周期律”、“化學反應速度與化學平衡”、“電解質溶液”三部分)、元素的單質及其化合物、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組編成八組“高考題專題匯編”,印制出來,復習進行到哪個專題就將與之相關的“高考題匯編”同步發(fā)給學生,進行配套訓練。
其次,我們經常選用歷屆化學高考題中的典型題目作為課堂復習教學的例題,引導學生分析,使學生經常將復習化學基本知識與解答高考題掛起勾來,真正做到復習“雙基”著眼高考要求。尤其是近幾年全國化學高考題采用了若干知識遷移能力的考題,所考的知識有的是教學大綱和教材未涉及的內容,學生只能在考試過程中通過閱讀題目的文字,例如1991年高考題中有關第1000萬種化合物結構式、分子式和同分異構體的推理,就是這類頗具難度的題目。我們在復習中,結合有關知識點,以這樣的高考題作例,著重指導學生如何讀懂題意,如何分析解題的關節(jié)點,教給學生處理這類“搭橋題”的方法。超級秘書網
在教育教學大環(huán)境變化的情況下,初中生物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思維應該與時俱進,為此,在初中生物課堂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已經成為生物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符合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要求,有利于提升生物教學的有效性。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的特征如下:
1.自主性。與傳統(tǒng)的老師講述式的生物實驗不同,探究性實驗需要學生自己設計并完成實驗,這就需要學生必須了解和掌握生物知識的基本內容,并能運用實驗設計的原則方法和原理設計出合理的實驗方案,然后動手操作實驗,自主觀察,分析實現過程,得出實驗結果。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以體驗式的學習模式進行探究性學習,具有極大的空間,突出了極強的學習自主性。
2.探究性。這里所說的生物探究性實驗主要是學生通過探究性的實驗或者活動來總結生物知識,這與驗證性的實驗教學是不同的,也就是說探究性的答案是未知的,需要學生自己去探求和解決。在探求的過程中,學生的探究意識得到激發(fā),知識遷移被有效地運用,創(chuàng)新意識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3.靈活性。生物探究性實驗對于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只要能達到教學和學習的目的,可以選擇不同的問題假設,可以運用不同的探究方法,也可以利用不同的材料用具,所以探究的過程有很大的靈活性。
二、優(yōu)化初中生物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的對策研究
以往生物實驗教學的方式已經很難適應現代化教學的需要,為了實現優(yōu)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我們必須在生物實驗的教學過程中革新教育思想,優(yōu)化教學過程,加大對學生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參與性和探究性,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實現探究性教學,可以多角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初中生物實驗課課標指出:“有效的生物實驗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生物實驗的重要方式。”因此,開展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已經成為生物教育教學發(fā)展和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題中之義。
1.重新界定師生角色,做好課堂管理。在生物實驗課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界定好師生之間的角色,切忌教師滿堂灌,一定要突出學生的參與性和自主性。教師是課堂的協(xié)調者與組織者,不可以出現越位的現象,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給足學生時間與空間,學生能自主完成的學習任務就放手給學生自己去做,學生不能完成的,如果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可以完成,也讓學生去做。針對學生不能完成的,教師才給予一定引導或者指導,這樣學生才能提升探究意識和學習能力。在具體的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中,教師首先讓學生明確課堂教學的目標,搞清楚學習的重難點,這樣帶著任務去學習就會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自然也會提高學習的效率。
2.完善教學路徑,豐富探究方法。要想實現初中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就應該革新教學觀念,突出教學路徑的創(chuàng)新與完善,另外還要依據學情豐富探究方法。在教學路徑的選擇上,只要符合新課改和素質教育要求的都可以被利用,比如情境教學法,這種方法不但可以實現知識的直觀化教學,還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知識的存在與價值,有益于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意識和學習興趣。需要注意的是,在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中,教師一定要緊扣教材和教學內容,考慮到學情,這樣才能實現有效教學。教師要革新思維,豐富探究方法,如實驗類比法、合作實驗法等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視野,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
3.給足學生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動手操作。要想實現探究性實驗教學,還必須給學生留足時間與空間,培養(yǎng)學生善于質疑、敢于質疑和能夠動手操作的能力。如在講述《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這一節(jié)的內容時,教師首先設問:水在綠色植物體中扮演什么角色?然后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動手試從果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設計驗證干小麥種子是否含水實驗方案,分組實驗,在這個實驗過程中學生會極有興趣的帶著這一疑問,積極投入到實驗中。待學生實驗完畢,找出結果后,教師在對其進行歸納總結。由于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取知識和探尋知識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的,教師只是起到了引導的作用和總結的作用,所以對于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知識,他們會印象深刻的。
集成電路設計實踐主要是提供學生一個實踐平臺,采用先進的集成電路仿真軟件,將書本上的知識采用模擬的方法進行加深理解。實踐內容既是電路、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以及課程設計中所學知識的應用,又是與最前沿科技緊密聯(lián)系的。而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缺乏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也缺乏與前沿科技的聯(lián)系,因此需要進行教學改革的探討和實踐。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的實踐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以灌輸為主要方式”的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先進的教學模式是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措施。研究型教學模式,又稱為研討式教學模式,是指教師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的知識積累為基礎,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知識、自主地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學生為中心,以知識掌握為基礎,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以提高素質為目的的一種新模式。集成電路設計實踐同樣需要采用先進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研究型IC設計人才。
2研究型實踐教學模式的作用分析
集成電路設計實踐引入研究型實踐教學模式,可以使相關領域的學生真正實現學有所用,不僅學習了集成電路設計的軟件知識,同時可以將課堂的理論知識通過工藝模型、電路設計、仿真方法來復現,從而更深入的理解理論知識,而且可以通過一些電路實例來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激發(fā)學習的興趣。集成電路設計是實踐性很強的一個方向,要求將工藝、器件、電路、版圖四個方面的理論課程融會貫通,而傳統(tǒng)的實踐教學旨在加強學生對軟件的認識,忽略對理論內容的加深與貫通。通過研究型實踐教學模式的開展,可以在保證教學大綱不變的前提下,通過選擇適用性較強的實踐內容,使學生一方面能夠將各門理論課的知識加深及貫通,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接觸到用人單位感興趣的課題內容,有利于學生加強實踐的動力和持續(xù)進步。通過研究型實踐,對學校而言,可以培養(yǎng)更優(yōu)秀學生;對學生而言,可以掌握前沿知識、促進就業(yè)。研究型實踐成果的實現為學生的晉升、發(fā)展提供支持。學生的實踐研究成果如能公開發(fā)表或獲獎,能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這無形中為學生在工作崗位上的晉升、發(fā)展增加籌碼。這在最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實踐興趣,是其他任何實踐模式都不可比擬的。同時,研究型實踐教學鼓勵學生多看文獻、多寫總結報告,這也為學生撰寫本科畢業(yè)論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3研究型實踐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
3.1課程結構優(yōu)化
指導學生接觸各類資料,能夠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以掌握知識、應用知識,完成對知識的一個探求過程;對實驗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和完善,使課程體系更全面更科學,更能貼近行業(yè)發(fā)展,更能體現學生的主動性。
3.2采用課堂討論進行專題研討的教學方法
在研究型實踐教學模式中,師生互動有助于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根據課程需要,結合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和發(fā)展趨勢,采用與行業(yè)內吻合的實驗軟件,挑選合適的電路原型做仿真設計,并共同探討電路的優(yōu)化方案。
3.3專業(yè)資料查詢能力培養(yǎng)
為學生提供研究資料或指導學生進行資料查詢、整理,鼓勵學生從圖書館、書店、網絡等各種途徑查閱文獻資料,以充實自己的研究基礎。提醒學生要對已收集的資料進行批判性的研究,去偽存真,指導學生從這些資料中總結、分析、解釋與實踐研究課題相關的理論、知識經驗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
3.4指導學生撰寫專題論文(報告)
在研究型實踐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通過論文、調查報告、工作研究、分析報告、可行性論證報告等形式記錄實踐研究成果。在撰寫論文時,要求學生要了解實踐課題研究報告的一般撰寫格式;要先擬訂論文的寫作提綱,組織好論文的結構,做到綱舉目張;會用簡練、嚴謹、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不追求文章的長短。指導學生開展專題電路討論,由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來查找文獻資料,進行研究,完成電路設計和仿真,最后完成專題論文的撰寫。
3.5鼓勵學生參與課題研究
為調動學生參與科研創(chuàng)新活動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鼓勵學生參加老師的課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研究型”的思維模式。
4研究型實踐教學模式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
4.1研究型實踐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
研究型實踐教學模式的實施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熟練地掌握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內在結構,還要掌握與課程相關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和實踐的基本技能;二是要掌握學科最新信息,不斷更新知識,了解課程所涉及學科的最新動態(tài)和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三是要熟練運用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這些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研究型實踐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