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與環保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農村地區 生態環境 保護與建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良好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條件成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追求。特別是最近十年,黨的富民裕民政策使廣大農村地區的居民收入有了顯著提高,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生活水平和城市的差距在縮小,高質量的生活條件成了廣大農村居民的美好追求。但是,從很多農村地區的現狀來看,在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逐漸呈現令人擔憂的狀況,而這與我國經濟在飛速發展初期的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密切相關,同時急功近利的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經濟發展策略也使我們付出巨大的代價。
一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目標,在這一目標下,建設村容整潔、環境優美,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的新農村成為了農村建設成果的最直觀體現。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改善當前農村的生態環境。那么,當前農村生態環境主要存在哪些問題呢?
(一)環境衛生較差。
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農村居民的環境衛生意識并不同步,主要是垃圾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垃圾污染主要表現在垃圾的隨意丟棄和垃圾的長期堆積不能及時清理;而污水污染主要是污水的隨意排放,基本上沒有處理污水的設施。
(二)飲用水安全問題日益凸顯
水是廣大農村居民生活的必需資源,但是從現階段來看,水資源的日益短缺和枯竭成為制約農村安定發展的一大因素;同時,部分微小污染企業的亂排亂放使地下水水質變化很大,部分地區飲用水不達標,導致居民飲水困難,這些都嚴重威脅居民的健康。
(三)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問題不容忽視
很多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追求高產的目標,往往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從而造成農作物和土壤的污染,嚴重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另外,每到夏收、秋收季節,很多農戶為了方便自己生產,往往隨意傾倒、焚燒農作物秸稈,從而造成大氣污染。
(四)畜禽養殖和水產養殖造成的污染。
為了家庭的增產增收,家庭副業在當前農村發展很快。很多農戶都進行畜禽和水產的養殖產業,如養雞、養豬、養魚……這些產業的發展在給農民增產增收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問題,如到了夏季,畜禽的糞便隨意堆放,導致惡臭蔓延,嚴重影響到廣大居民的生產和生活。
(五)整個生態體系受破壞嚴重。
很長一段時間來,由于缺乏經濟長遠發展規劃,很多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過于看重眼前利益,從而導致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例如通過破壞森林資源,擴大農業種植面積,導致森林資源數量下降,水土流失嚴重,個別地區甚至出現了土地“沙化”的趨勢,而環境的惡化使整個地區的生態系統穩定性越來越弱,生物的多樣性受到威脅,個別物種面臨消失的危險。
二
這些環境問題的存在,影響著農村的進一步發展,不符合我國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在戰略。因此,關于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引起各級、各部門的重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良好基礎。那么,針對當前農村生態環境的問題,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呢?
(一)要加強對農村生態安全和環保教育。
各級、各部門要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各級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牢固樹立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農村生產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就是發展農村生產力的思想。要把環境與健康意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幫助農村居民了解農村環境存在的問題、發展趨勢及其危害,喚起全社會的生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廣大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大對農村環境保護投入,建立農村環保新機制。
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離不開國家和地方政府在資金、技術上的投入,要大力發展環保型的技術,并努力推廣。如實施的農村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農村沼氣建設、小城鎮生活污染治理設施等項目對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起到了示范和推動作用。建議進一步加大項目和資金投入力度,加快“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實施,重點開展一批農村環保工程建設,搞好農村飲水工程,保護飲用水源,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同時,要按照城市反哺農村的思路,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農村環保投入機制、引導機制,吸引社會資金投向環境保護,力爭調動整個社會的力量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
(三)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監管能力,建立健全農村環境管理體系。
很多時候,一些農村環境惡化的問題的出現,與我們的監管與指導不夠及時有一定關系。因此監管非常重要。要構建農村生態環境監測和安全預警系統,建立和完善生態監測網絡,加強對土壤、水環境、農產品安全等監控,開展減輕面源污染的科學研究和完善有關技術支撐。整合部門資源,建立由環保、農業、林業、水利、國土、建設、市政、衛生等部門分工合作的協調機制。
(四)加強對小城鎮生活污染治理的全面指導。
小城鎮生活污染整治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又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根據小城鎮污染的實際情況,全面加強對農村環保政策和技術上的指導,研究污染防治對策;并盡快制定出臺小城鎮生活污染治理的標準,推薦一批符合小城鎮實際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技術,確保小城鎮生活污染治理項目的實施是:建得起、運行費用低、便于管理、處理效果好的先進而又實用環境保護工程。
(五)加快農村環保法規和政策建設,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提高生態投資效益,可以在實現原定生態目標的前提下, 節約生態投資, 騰出更多的資金來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也可以用同樣多的生態投資, 取得較多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有利于實現生態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本文通過綜述國內外各學者在此領域的研究成果,期望能為生態投資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幫助。
生態投資是生態研究領域內的新課題,目前我國理論界對它的研究還沒有形成系統。但是與生態投資有關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有關部門和專家對生態投資相關課題發表了一些論著,如張福慶,董喚霞發表了《科學發展觀催生生態投資建設理念》,針對傳統的經濟發展建設模式, 提出經濟發展應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內容的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 走生態投資建設之路,以實現“五個轉變”和人類社會與生態系統協調統一的本質內涵。該論文側重于號召有關部門發展常規投資的同時注重生態環保的投資。湯尚穎和徐翔發表了《準確理解生態投資的內涵》,文章指出隨著環保投資的界和內涵不斷延伸,環保投資的概念也將演變為“生態投資”環保投資及生態投資的內涵。在區分了環保投資和生態投資的內涵之后,指出生態投資從范疇上看應包含: (1) 生態環境保護投入;(2) 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投入;(3) 生態產業投入。馬國強發表了《生態投資與生態資源補償機制的構建》一文,明確了我國現階段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生態投資模式, 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 盡快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投資與生態資源補償機制。文中首先分析了我國的生態環境與資源承載力,論述了我國目前的生態投資狀況和以政府為主導的生態投資模式選擇的必然性,之后在對比國外生態投資與生態資源補償機制的實踐經驗和我國目前面臨的困難的基礎上,提出我國生態投資與生態資源補償機制的構建的一些建議。牛榮在《論西部生態投資補償方式》一文中,在分析生態投資補償的含義和探討進行西部生態投資補償必要性的基礎上, 提出應以政府補償為主, 采用多樣化的補償方式, 來解決西部生態建設投資不足的問題。此外,由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簡稱“國合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共同公布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中也分析了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的諸多現狀,提出了增強生態投資的一些途徑和具體實施方法。
通過上述有關學者的相關論文和有關部門的官方報告可以得知,目前我國學者對生態投資的研究主要是依附于對環保投資的基礎之上,雖然針對有關的生態投資內涵,以及生態投資的補償機制等有了專門性的論述,但是并沒有形成有關生態投資研究的學術體系。大多數研究都只是針對生態投資課題的某一方面,而沒有一個全面的綜合性的研究。所以理論研究雖然有了一定的進步,但并不能滿足我國生態投資日益發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對生態投資課題進行一個系統的綜合研究。
摘要:論文以西部礦業為例,結合資源型企業特點,嵌入生態影響因素,重新構建與客觀區位環境相適應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選取企業2011―2014年度數據為訓練樣本,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對各項指標的優劣進行評價得出,論文構建的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關聯度較高。以企業2015年度數據為檢驗樣本,發現企業在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污染控制能力及環保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了針對性的績效管控對策。
關鍵詞:灰色關聯度分析法 資源型企業 績效評價 管理控制
根據全國的主體功能區規劃,青海屬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兩屏三帶”生態地區,生態地位特殊。資源型企業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企業,其社會責任具有明顯異于其他類型企業的特征,但目前資源型企業的社會責任缺失問題較為突出,由此引發的生態問題也給社會造成了負面影響。論文基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以西部礦業為例,嵌入環境因素來重新構建生態脆弱地區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引導企業綜合考慮企業發展的環境影響和經濟影響,自覺維護生態秩序,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形成資源型企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長效機制。
一、理論基礎
(一)生態經濟理論
傳統經濟學注重資源所能創造的價值而忽視了資源過度開發使用帶來的外部經濟性,對自然資源肆意消耗的成本費用由環境“買單”的后果是造成各種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而企業自愿買單的結果就是污染治理支出,被動埋單的結果則是受到有關環保監管部門的處罰,最終導致企業經濟利益流失的同時名譽受損。自黨的十將生態文明建設并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以來,“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實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新部署。生態文明時代下,協調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顯得尤為迫切。事實證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相互協調可以保證經濟的良性發展。生態經濟理論旨在協調生態、經濟兩者間的相互關系,主張堅持走生態發展的道路,明確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對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
(二)利益相關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鼻祖Freeman給利益相關者下了一個日后成為經典的定義:“一個組織里的利益相關者是可以影響到組織目標的實現或受其實現影響的群體或個人”。可見Freeman是從廣義的角度來定義利益相關者的概念。
當代企業具有經濟、生態、社會三重屬性,因此績效評價的價值導向應當是包含企業三重屬性的廣義利益相關者價值取向,這里廣義利益相關者是包含了企業的直接利益相關者、后代利益相關者、社會利益相關者、生態利益相關者等,而對于后代、間接利益相關者,企業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創造直接影響著他們以及企業自身生存發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二、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西部礦業為例
(一)資源型企業概念界定
資源是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有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之分,狹義的資源僅指自然資源。資源型企業是通過占有自然資源,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或以自然資源為主要投入,輔以后續加工,盡可能利用區域內存在的自然條件,依靠資源的消耗實現成長,最終以盈利為目的,具有法人資格,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的盈利性經濟實體。
(二)西部礦業簡介
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部礦業)是青海省一家以礦產資源綜合開發為主業的大型礦業上市公司。主要從事銅、鉛、鋅、鋁、鐵等基本金屬、黑色金屬和非金屬磷礦的采選、冶煉、貿易等業務。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公司逐漸形成了以資源開發為基礎,以技術進步為動力,以發展民族經濟為己任的資源型大型礦業集團公司。
(三)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構建
現有績效評價體系沒有考慮資源型企業對環境的影響因素,不能有效激勵企業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因此,本文以西部礦業為例,根據企業獨特環境特點及企業性質,嵌入環境因素,引入生態收益有關指標,結合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重新構建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以全面考核企業的經營績效。具體指標體系設計如表1所示。
三、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在西部礦業績效評價中的應用
本文選取青海省資源型上市公司――西部礦業為樣本,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通過計算各指標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之間的關聯度,進行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優劣的評價。
(一)灰色關聯度分析法介紹
灰色系統理論是我國學者鄧聚龍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利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分析企業績效評價指標的優劣水平,即對各績效評價指標進行排序,分析各評價指標與理想指標的接近程度,評價指標與理想指標越接近,其關聯度就越大。其中關聯度最大的評價指標為最優。
(二)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在西部礦業績效評價中的應用
1.數據選取。本文選取西部礦業2011―2014年度的財務與非財務數據,財務信息來源于和訊網披露的年度報告,非財務信息主要依靠實地調研和閱讀企業年度社會責任報告、環境報告取得(見下頁表2)。
2.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見下頁表3)。
3.計算絕對差值OX0(k)-Xi(k)O。結果見下頁表4。
min minOX0(k)-Xi(k)O=min(0.0700,0.0300,0.3445,0.0400,14.8700,17.6400,0.0055,0.0375,0.4800,0.7500,0.3598,0.2856,6.2300,0.2356,0.4966,0.2441)=0.0055為兩級最小差;
max maxOX0(k)-Xi(k)O=max(0.9300,0.9700,0.8900,0.9600,15.2361,18.2666,0.1235,0.2000,0.8111,1.1100,0.3774,0.7300,7.3614,0.8200,1.0004,0.9819)=18.2666為兩級最大差。
4.計算關聯系數。利用公式ξ0i(k)=[min minOX0(k)-Xi(k)O+ρ max maxOX0(k)-Xi(k)O]/ [OX0(k)-Xi(k)O+ρ max maxOX0(k)-Xi(k)O],ρ取0.5,求得共計4×16個關聯系數ξ0i(k)。
5.計算關聯系數均值。
利用公式roi=(1/n)ξ0i(k)計算每個指標的關聯系數均值,結果見表6。
6.結果評價。由上述分析結果可知,除A21(存貨周轉率)、A22(應收賬款周轉率)兩個指標與企業績效的關聯度小于0.5外,其余指標與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程度均大于0.5,指標關聯度大于0.5的比重為87.5%(14/16=0.875),說明構建的指標體系能有效地評價企業的績效。
16項指標按其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A23>A31>A14>A34>A12>A11>A43>A41>B21>A13>A32>B11>A33>A42>A21。其中,指標A23(總資產周轉率)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程度最高(0.9942),A31(現金比率)次之(0.9888),A14(銷售生態收益率)排名第三(0.9645),指標A22(應收賬款周轉率)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程度最低(0.3365)。
突破傳統的企業績效財務指標評價體系,本文構建的4個財務指標――凈資產生態收益率(A11)、總資產生態收益率(A12)、銷售生態收益率(A14)、生態收益增長率(A42),2個非財務指標――排污成本率(B11)、環保投資率(B21)與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度分別為0.9565、0.9597、0.9645、0.56661、09234、0.9487,均大于0.5,且除了生態收益增長率外,其余指標與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度均高于0.9,因此,本文在傳統的企業績效財務指標評價體系基礎之上,根據西部礦業所處環境的特點,構建的6項績效評價指標與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程度較高,這6項指標的引入對于提高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有很強的效果性。
由表7可以看出,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程度最高的指標A23(總資產周轉率)高于參考值,說明西部礦業在2015年度總資產管理能力提升。除反映企業資產管理能力的三項指標:A21(存貨周轉率)、A23(總資產周轉率)、A22(應收賬款周轉率)外,其余各項財務指標比率均小于參考值,西部礦業應在日后的經營管理中在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污染治理能力及環保力度等方面進一步加強。企業在績效考評方面除了對財務指標進行考量外,也應注重污染控制、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指標考量。
四、西部礦業績效管控對策
本文在傳統財務指標體系之上,嵌入環境影響因素,引入生態收益有關指標,重新構建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發現構建的4個財務指標(凈資產生態收益率、總資產生態收益率、銷售生態收益率、生態收益增長率)和2個非財務指標(排污成本率和環保投資率)在企業2015年度的比率均低于參考值,故針對西部礦業績效管控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一)強化環保力度
環保投資力度體現的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環保意識,與企業績效成果緊密相關,因此,對于容易對環境造成破壞的資源型企業而言,強有力的環保舉措不僅能為周圍環境的良好勢態做貢獻,而且也能為企業贏得正面的社會形象,這部分不可量化的收益作為一筆無形財富帶來企業績效的提升。
(二)減少污染物排放量
排污費是企業為污染排放量買單的結果,且污染控制能力與資源型企業績效高度相關,因此,企業首先應嚴格遵守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標準等,全面履行環境保護職責,通過加強基礎管理,強化責任落實,嚴格監督管理,全面督進節能減排工作,深化隱患排查與治理,有效控制事故風險。其次,企業內部可以建立《環境保護獎懲制度》《環境保護責任制管理制度》《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來督促企業履行環保責任和義務。再次,企業可廣泛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工作,組織員工參加環保設施管理知識培訓、環境監測知識培訓、總量控制排污監督管理及污染控制新技術培訓等,以提高環保崗位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管理水平及環保意識。最后,應鼓勵重度污染型企業持續推進污染治理工作,如企業可通過引進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和設備、建立重點污染防治工程、持續加大環境治理投入等措施來減少污染排放。
(三)重視生態收益指標
在對資源型企業進行績效評價的過程中,財務指標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將財務指標中的傳統會計收益指標替換為更為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理念的生態收益指標,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資源型企業的經營成果,準確分析資源型企業的財務風險,全面考核經營管理者的業績。在損益表中計算經營成果時,只有將企業對環境影響的耗費作為收入的減項反映,才能客觀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只有在負債總額中加上企業因對環境造成危害而形成的環保負債額,才能得出真實可靠的資產負債率,準確分析資源型企業的財務風險。利用生態收益指標及時揭示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信息,從社會的角度而不是僅僅從企業的角度來全面考核經營管理者的業績。
五、結語
本文以西部礦業為例,以生態經濟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通過嵌入環境影響因素,在傳統財務指標的基礎上重新構建與客觀區位環境相適應的財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以西部礦業2011―2014年度數據為訓練樣本,2015年度數據為檢驗樣本,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進行分析后發現,論文構建的4個財務指標和2個非財務指標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關聯度較高。在分析企業2015年度財務比率時發現,企業在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污染控制能力及環保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故針對企業出現的情況提出相應的績效管控對策。
論文在構建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在修繕傳統的財務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只引入了兩個非財務指標,因此指標尚不夠全面,存在局限性,有待進一步補充完善。由于信息收集存在一定的難度,論文以西部礦業2011―2014年度數據為訓練樣本,2015年度數據為檢驗樣本,樣本數據量過小,以期在之后進一步的研究中通過實地調研獲取更多企業信息。且論文選擇灰色關聯度分析法來衡量企業績效評價指標的優劣,在方法選擇上過于主觀,需進一步考證方法的科學性。X
參考文獻:
[1]Freeman,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Pitman,1984.
[2]遲春潔,蔣景楠.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內容和構建思路[J].技術經濟,2006,(02):5-7.
[摘 要]近年來,各級政府對生態環保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視,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應對生態環境惡化的措施。在此背景下,我國生態投資逐年增長,在控制環境污染、保護自然生態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我們同時也看到生態投資主體單一,政府生態投資存在著投資質量不高、重復建設嚴重、投資效益差、監督管理不力等,同時引發難以籌集用于生態投資的資金等問題。政府無法對項目總投資進行有力的控制,管理弱化,投資效益低下,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和市場機制的深入發展,探索新的生態投資項目管理模式已勢在必行。
[關鍵詞]生態投資 環保投資 生態補償
從國內外的實踐來看, 生態問題是頗費物力和經歷的。建設時不考慮生態問題, 省了小錢, 待日后產生了問題再去治理, 就要花大錢付出高昂的代價。因此提高生態投資效益,可以在實現原定生態目標的前提下, 節約生態投資, 騰出更多的資金來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也可以用同樣多的生態投資, 取得較多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有利于實現生態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本文通過綜述國內外各學者在此領域的研究成果,期望能為生態投資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幫助。
一、國內研究綜述
生態投資是生態研究領域內的新課題,目前我國理論界對它的研究還沒有形成系統。但是與生態投資有關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有關部門和專家對生態投資相關課題發表了一些論著,如張福慶,董喚霞發表了《科學發展觀催生生態投資建設理念》,針對傳統的經濟發展建設模式, 提出經濟發展應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內容的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 走生態投資建設之路,以實現“五個轉變”和人類社會與生態系統協調統一的本質內涵。該論文側重于號召有關部門發展常規投資的同時注重生態環保的投資。湯尚穎和徐翔發表了《準確理解生態投資的內涵》,文章指出隨著環保投資的界和內涵不斷延伸,環保投資的概念也將演變為“生態投資”環保投資及生態投資的內涵。在區分了環保投資和生態投資的內涵之后,指出生態投資從范疇上看應包含: (1) 生態環境保護投入;(2) 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投入;(3) 生態產業投入。馬國強發表了《生態投資與生態資源補償機制的構建》一文,明確了我國現階段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生態投資模式, 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 盡快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投資與生態資源補償機制。文中首先分析了我國的生態環境與資源承載力,論述了我國目前的生態投資狀況和以政府為主導的生態投資模式選擇的必然性,之后在對比國外生態投資與生態資源補償機制的實踐經驗和我國目前面臨的困難的基礎上,提出我國生態投資與生態資源補償機制的構建的一些建議。牛榮在《論西部生態投資補償方式》一文中,在分析生態投資補償的含義和探討進行西部生態投資補償必要性的基礎上, 提出應以政府補償為主, 采用多樣化的補償方式, 來解決西部生態建設投資不足的問題。此外,由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簡稱“國合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共同公布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中也分析了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的諸多現狀,提出了增強生態投資的一些途徑和具體實施方法。
通過上述有關學者的相關論文和有關部門的官方報告可以得知,目前我國學者對生態投資的研究主要是依附于對環保投資的基礎之上,雖然針對有關的生態投資內涵,以及生態投資的補償機制等有了專門性的論述,但是并沒有形成有關生態投資研究的學術體系。大多數研究都只是針對生態投資課題的某一方面,而沒有一個全面的綜合性的研究。所以理論研究雖然有了一定的進步,但并不能滿足我國生態投資日益發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對生態投資課題進行一個系統的綜合研究。
二、國外研究綜述
由于西方進入現代化比我國要早很多,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早已經歷了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并且已經采取了相關的措施來加以保護。其中對于生態的投資,也較之我國早了很多。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生態經濟學中,已經注意到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如美國的萊斯特R布朗在其《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一書中就在分析了經濟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危害之后,提出了新型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并最終得出要通過降低生育率以穩定人口、調整經濟的手段(包括財政引導、稅負轉移、補貼轉移、許可證交易和對財政調整的支持等)、加速國家、企業和個人的轉變等來改善現在的生態環境,保護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地球。書中其實就涉及到了生態投資的主要議題:生態投資的來源,生態投資的多樣性和生態投資的方向。加拿大學者布萊恩納特拉斯, 瑪麗奧特梅爾著有《與虎共舞:環保導向帶來企業成功》一書,介紹了公司、政府、非營利組織中的個人和群體如何在滿足持續財務績效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要求的同時,加大對自然生態保護的重視,投資于生態環境,承擔更大的社會和環境責任。
而具體的關于生態經濟的學說,國外和國內一樣,也是從環保投資中引申出了生態投資的概念或是就認為環保投資和生態投資是同一個內涵。如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提出,環保投資包括:(1)環保設備的投入;主要是指“三廢”處理和污染控制設備的投入,用于自然保護和提高城市環境舒適性的設施投資;(2)環保服務投入;(3)潔凈技術和潔凈產品的生產投入。而這三個方面實際上包含于生態投資的諸多領域。西方國家對于生態投資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實踐中去體現,發達國家中,瑞士生態環保投資主要由公共部門、私人部門和家庭三部分承擔,三者的比例大致相當。在投資方向上,廢棄物的管理花費最大,占整個環保投資的1/3 強,空氣和水污染的防治費用次之,各占25%左右。而加拿大則設立了環保開支賬戶(EPEA) 作為環境和資源賬戶體系(CSERA) 的一個分支,其范圍包括發生在污染治理和控制、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和棲息地的恢復、環境監視、環境評價和環境審計、土壤改造等方面的費用,但是,提高健康水平、美化環境等方面的費用則不包括在內。其投資的主要方面有:(1)關于環保的家庭開支。家庭環保開支是指居民對控制和減少日常生活對水、空氣和土壤的污染而支付的費用。(2)政府對環保的現金和資本支出,包括中央政府之間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轉移支付。(3)商業資本運營對環保的支出。而意大利對環保投資的分析以賬戶的形式反映在區域和地方兩個層面上并影響著環境政策。意大利和歐洲其他國家一樣,已著手對環境稅進行研究和實踐。美國生態環保產業通過聯邦和州政府的公共財政支持、發行市政債券進行市場融資、企業自籌和公私合作(PPP)模式籌集更多的資金。而日本則通過建立財政投資于貸款項目基金、政府金融機構支持融資、會計預算和非政府組織(NGO)的融資來滿足其生態投資的需求。
目前已有的研究認為生態投資概念是由環保投資概念演化而來,在大力提倡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建設的新形勢下,環保投資的范圍界定具有難以克服的缺點,主要表現在:忽視了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資源開發和保護”活動;忽視了生態產業在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難以真實反映生態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等。但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即如何解決我國新時期生態投資不足的問題,并沒有得到重視,因而,本文的著重點之一就在于剖析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如何擴大生態投資的多元投資體系加以探討。
從以上國內外環境保護的理論討論來看,生態投資的范圍并不統一,各國的情況各不相同。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視角下,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循環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大方向,為了保證我國社會沿著這個方向順利發展,必須深入對生態投資的研究,進而能夠準確反映生態投資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及其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綜合生態投資的研究現狀不難看出,關于生態投資的研究開始的時間并不長,對于生態頭的定義眾說紛紜,還沒有統一定論;關于生態投資的研究課題比較分散,缺乏系統性,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需求結合不夠緊密;國內研究只是單純的理論研究,缺乏對現實社會指導作用的研究,對于這些都有待更多學者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美]薩繆爾森、諾德豪斯,蕭琛等譯:《經濟學》[M] (第16版),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龔玉榮 沈頌東:環保投資現狀及問題的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2.2
陳克新:環保投資:筑就金融海嘯防波堤[J].中國經濟導報. 2009.2.5
以黨提出的“立足科學開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為指引,以《區創建生態市實施意見》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創建一批社會文明昌盛、基礎設施完備、環境優美潔凈、生態良性循環、生活舒適便捷、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社區”,同時培養、提高中小學青少年的環境意識,樹立良好的環境道德和行為規范,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二、工作目標
依照《生態市建設責任任務》的工作要求,區的創建目標是:到年,爭取“綠色學校”的比例≥80%,“綠色社區”的比例≥50%。
區共有16所小學,幼兒園8所,目前已有2所小學建成“綠色學校”:實驗學校和善耕中心小學。計劃在年底前再創市級或區級“綠色學校”(小學)4所,(幼兒園)3所,到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創建目標。
區現有社區48個,已建成“綠色社區”三個:路街道拙政園社區(省級)、街道社區(市級)、街道通和社區(市級)。計劃到年底前再創市級或區級“綠色社區”9個,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創建目標。
對照該項目標,區各學校、各社區圍繞創建生態市的中心工作,要加強宣傳,強化管理,完善創建的各項硬件和軟件建設,全面開展各項創建活動。
三、主要任務及考核要求
1、綠色社區
創“綠色社區”共有八項任務:
(1)煙塵:
社區內無燃煤鍋爐且使用清潔燃料,煙氣黑度、煙塵濃度達到國家排放標準;
居民使用清潔能源率大于90%,煙塵年投訴不超過3次。
(2)噪聲:
社區內企事業的噪聲排放達到《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
社區內無小五金加工場;
小區內機動車禁鳴;
年投訴少于5次。
(3)環境衛生
社區內機動車及人行道清潔,路面平整;
建筑外墻、院落圍墻清潔美觀,無亂寫亂畫亂貼現象;
生活垃圾袋裝化,垃圾分類收集,日產日清;
無飼養家禽和無證寵物;
飲食流動攤點清潔、規范,無占道排檔。
(4)環境面貌
社區內各種車輛有序停放;
生活污水全部納入城市污水管網或處理后達標排放;
區域河道保潔,無漂浮物,水體無黑臭現象。
(5)綠化美化
新建社區(年以后建成的)綠化覆蓋率大于35%,改、擴建社區綠化覆蓋率大于30%;
區域內四季有綠,新建工程經園林綠化管理部門驗收合格;
地面綠化、硬化,無土地。
(6)“三產”管理
“三產”項目“三同時”執行率達100%,爐灶使用清潔能源,油煙治理達標,污水經隔油處理后排放;
無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批發、銷售經營和使用點;
年投訴少于5次。
(7)施工管理
建筑工地圍攔施工;施工車輛及時清洗;易污染的材料封閉運輸、堆放;工地炊事使用清潔燃料。
(8)環境宣傳教育
宣傳:社區內環境宣傳氛圍濃厚,有專門的宣傳櫥窗,有環保公約,組織一定規模的宣傳活動;
教育:積極創建“綠色學校”(幼兒園),不定期開展環保知識講座,有環保書報閱覽;
建立一支環保綠色志愿者隊伍;
倡導綠色消費,培育一批節水、節能和綠色消費的示范家庭和單位。
2、綠色學校
創“綠色學校”共有五項任務:
(1)組織管理
成立“綠色學校”創建領導小組,“綠色學校”的創建納入學校總體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中;創建有計劃、實施方案、具體措施和總結;
中層以上領導、環境教育骨干教師參加環保培訓,校內開展環保講座和教研活動;
創建活動中做的各種檔案資料齊全,分類整理。
(2)學科滲透
各學科的環保滲透教育:學科有計劃、教學有教案、活動有記錄、檢測有成效。
(3)綜合實踐活動與學校課程
每學期學校和班級有專項環境教育課程計劃和實施方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與教學、班隊活動結合,師生廣泛參與。
充分利用和開發環境教育的資源,建立校外活動基地,開展有本校特色的環境教育活動。
(4)校園環境管理
營造綠色校園,能綠則綠,護綠保綠,花木有植物標牌;水塘水不低于四類水,無焚燒樹葉和垃圾現象;
辦公、學習、生活場所整潔、衛生;
垃圾分類投放及處置,對有毒有害廢物妥善處理;
節水、節電、節約紙張有計劃、有目標、有運行措施;
學校自身的污染能有效控制,校辦企業、學校設施及施工現場不產生污染。
(5)教育績效
通過師生問卷測試、校園觀察和走訪社區,了解學校師生對創建的認識,環境意識的提高及環保活動的參與度;
通過巡視校園、師生生活區、座談會等了解學生在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節約資源、參與保護環境等方面的所做的工作;
學校教師、學生在參加省、市及區級各類環保活動中的獲獎論文、教案、作品、書畫等,學校或教師獲得省或市、區級的表彰等。
(6)附加分
學校在評定年限內獲得市級以上環境教育先進單位,教師獲得環境教育先進個人;
論文、教案在國家級或省級專業刊物上發表;
學生在全國、省、市級環境活動中獲獎。
3、綠色幼兒園
創“綠色幼兒園”共有四項任務:
(1)環境建設
園內環境優美,綠化率高,有環境教育園地;
園內教室整潔,廁所干凈,飯堂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垃圾分類處置,無師生人身傷害事故隱患;
通過觀察下水道、煙囪、垃圾池,檢查是否有園內自身產生的污染;
有園節水、節電、節約紙張的管理目標、計劃和措施。
(2)組織管理
建立環境管理領導小組,創建有計劃、措施和總結;
大、中班的環境教育有教學計劃、措施和總結;
環境教育活動的各類資料齊全。
(3)教育過程
領導、教師參加環境教育培訓及幼兒園培訓的計劃、材料等;
通過查閱教師教案,了解幼兒園在一日生活和其他活動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情況;
充分利用園內、社區、大自然的環境教育資源,創造良好的學習、活動環境,培養兒童對優美環境的體驗,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每學期大、中班中至少有一期環境教育專題活動。
(4)教育效果
通過對教師問卷測試、幼兒提問,了解師生對環保理念的認知程度;
通過查閱幼兒行為記錄、座談等了解幼兒的環境行為;
幼兒園、教師有環境教育的經驗、論文獲獎。
(5)加分
幼兒園在評定年限內獲得區級以上環境教育先進單位,教師獲得環境教育先進個人;
教師的論文、教案在市環境教育評比中獲獎,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
四、實施步驟
1、綠色社區:
(1)編制創建綠色社區工作計劃;
(2)成立創建綠色社區領導小組;
(3)建立創綠色社區組織網絡;
(4)在社區中廣泛開展宣傳發動工作,充分利用宣傳陣地,調動黨員、干部帶頭,社區活動積極分子參加,營造創建的氛圍;
(5)成立環保志愿者隊伍,環保監督崗,對社區街巷、河道、綠地等社區公共環境進行監督;
(6)制定環保綠色社區公約,讓社區居民共同參與,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倡導綠色消費。
(7)社區有固定的環境宣傳櫥窗,定期開展社區環保宣傳教育活動,重大節日如“六五”組織較大規模的宣傳活動,活動有記錄、照片;
(8)培育一批倡導節水、節能和綠色消費的示范家庭和單位;
(9)小區環境整潔,綠化覆蓋率高,垃圾分類收集,電池有回收箱,污水管網到戶;
(10)小區清潔能源利用率高,無煙塵污染;
(11)小區河道清潔,無漂浮物和黑臭,有專人負責保潔;
(12)三產項目符合環保要求,油煙、噪聲達到國家標準,污水排入城市污水管網;
(13)社區創建的目標、計劃、活動記錄、照片、臺帳、匯報總結等資料齊全;
2、綠色學校
(1)成立“綠色學校”創建工作領導小組;
(2)把創“綠色學校”納入學校總體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中;
(3)編制專項的綠色學校工作計劃
(4)各年級各學科把環境教育的內容編入教學年度計劃中,訂出不同年級階段的環境滲透教育要求,環境教育有方案、教學有教案、學生有收獲;
(5)利用班會、晨會、少先隊活動等開展以環保為主題的各種活動;
(6)結合“地球日”、“水日”“植樹節”,特別是“六五”世界環境日,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
(7)結合學校實際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社區、走向社會,開展有本校特色的環境教育活動;
(8)校園環境優美、整潔,綠化率高,有環境教育的專欄,學生有良好的環保行為規范;
(9)環境教育的資料齊全,計劃、方案、教案、論文、總結及獲獎作品等,充分體現學校環境教育的成效。
五、實施計劃
年11月前,申報一批“綠色學校”和“綠色社區”。
創建“綠色社區”和“綠色學校”是創建生態市的細胞工程,更是為群眾辦實事,為國家培養新一代環保接班人的大事,各部門對此要高度重視,將此工作擺上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把健全工作機制,落實創建各項措施,全面完成創建任務。
區環保局全面負責創建“綠色學校”和“綠色社區”的組織領導和協調工作;
區教育文體局負責轄區小學及所屬幼兒園的創建工作;
各街道負責轄區內社區和街道幼兒園的創建工作;
區婦聯負責所屬幼兒園的創建工作;
區城管、建設部門配合做好關工作。
論文摘要:環保意識是現代人的基本素質,增強環保意識必須從小抓起,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是每位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挖掘教材蘊含的環保因素、從生活入手、積極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所喜聞樂見的環保體驗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人類只有一個可生息的村莊—地球。可是這個村莊正在被人類制造出來的各種環境災難所威脅:水污染、空氣污染、植被萎縮、物種瀕危、江河斷流、垃圾圍城、土地荒漠化、臭氧層空洞……
作為居住在地球上的村民,我們不能僅僅擔憂和抱怨,而必須行動。意識到那種無節制消耗資源和污染環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環境惡化的根源,我們必須選擇有利于環境的生活方式來善待地球。這種生活方式的形成必須從培養環保意識、環保觀念入手,尤其是在學校教育中重視各科教學的滲透教育。
我們政治教師肩負著在21世紀提高整個民族環保素質的時代重任。因而不僅要提高自身的環保素質,還要具備對少年兒童進行環保教育的知識與能力。環保意識是現代人的基本素質,增強環保意識必須從小抓起,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是每位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生態道德素養如何,不僅對現實的生態環境有直接影響,更決定著未來的生態環境狀況。青少年學生的生態道德,一要靠教育,二要靠實踐。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環保教育則是一個重要的時機。那么政治老師怎樣才能充分地利用好這一時機呢?
一、挖掘教材蘊含的環保因素,結合教材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挖掘教材蘊含的環保因素,特別是那些滲透了“綠色意識”的內容,要把它講深講透講活,充分發揮教材在環保教育方面的潛力。這樣才能在長期潛移默化中達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講植樹造林對保護改善環境的作用時,舉例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它的原料是樹木。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棵樹長成需要十年時間。樹木有涵養水源、產生氧氣、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的作用。一次性筷子的大量使用使得大片樹林被砍,使得森林面積銳減,水土流失,溫室效益,特大洪災和沙塵暴等環境問題越來越明顯,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又如,在講《生存的空間》時,讓學生探討“食物鏈與人”的關系,分析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使學生意識到進行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以上事例介紹及對比,可大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熱情,使學生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花草樹木,陽臺養花種草,植樹節每人爭栽一棵樹,把愛護、美化我們的環境變成了一種由衷的自覺行為。如在教學“自然的聲音”這一單元,就是我們滲透環保教育的好時機。在講述人類的朋友---自然之后,再把學生的注意力轉到人類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朋友上來,強調人們對自然的嚴重破壞,并舉出一些實例,使學生認識到由于人類的過度消耗,自然資源日趨枯竭,環境日益惡化。人類的大自然母親在!人類的大自然朋友在哭泣!我們應該積極行動起來親近自然,感激自然,保護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其實,保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也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并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轉變學生的觀念,為美化我們的家園獻一份心盡一份力。又如在教學“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這一專題時,我們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走出學校,走進工廠企業或社區,讓學生親自去調查,親自去感受,親自去體驗。以此來增加學生對環保作用的認識,增加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向往,使“讓我們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成為學生所追求的目標。
二、從生活入手,結合生活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生活是最生動的課堂。教師應把環保教育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做個“有心人”,善于調動學生,引導學生環保要從身邊做起,并使之成為我們的自覺行動、一種時尚。
只有環保意識是不行的,還要有把這種意識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并使之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保護環境”并不是一句空話,是所有公民都應該具備的基本觀念和意識,并且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的一些小事做起,為環境保護做出貢獻。我們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不能僅停留在讓學生明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上,還要通過教育讓學生能夠在平時的生活過程中能夠自覺自愿地留意身邊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盡量減少對環境有不良影響的行為,并且能夠向身邊的親友宣傳環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節約用水、節約用電、不亂扔廢舊電池、垃圾分類放置等這些行為不過是舉手之勞,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進行保護環境的工作。我們就是要讓學生具備這種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意識,能夠自覺地在行動上得以體現,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從身邊事做起,從小事做起;促進形成“人人關心環境,人人保護環境”的社會風尚,提高文明素質,為把社區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生態良好、人居和諧的綠色家園做出積極的貢獻!。只有這樣,我們的環保教育才是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實處。
三、利用課外活動滲透環保意識
結合世界水日、環境日、土地日、戒煙日、植樹節等紀念日,可以搞專題講座、舉辦墻報專欄、觀看環保專題錄像、舉辦環保知識競賽等普及環保知識,還可以鼓勵學生走向社會,向人們進行環保宣傳,從而為環保活動大造聲勢,在整個社會形成一種環保的社會風氣。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學校周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關注的環境熱點問題進行調查。如,開展黃河水資源調查、農貿市場塑料袋使用及危害等系列社會實踐活動。還組織學生參加公益勞動,如到公共場所打掃衛生等。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既增強了教育效果,提高了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的責任感,也激發學生參與環境保護的愿望,主動參與到環境保護活動之中去。
四、 我們要通過積極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所喜聞樂見的環保體驗教育活動,讓廣大學生親身體驗大自然,引導他們參與開發區環境建設實踐,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生態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進一步樹立“環境人人有關、環保人人有責”的觀念
論文摘要: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卻以生態危機的加深為代價。世界各地興起了“綠色運動”,逐漸形成了“綠色思想”。 設計界也開始掀起“綠色設計”潮流和對“生態設計”的研究。文章對生態意識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伴隨著機器大生產,人類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工業文明的價值觀是以人為中心的一種價值觀,是一種經濟價值觀,對任何事物都是以對人的欲望,特別是物質欲望的滿足來判斷其價值,并由此出發確定人的行動方式與方向。人們對于科技的推崇和迷信,導致人們普遍相信,科技的進步可以解決人類生存發展中的任何問題。在室內設計中亦曾一度普遍追求機械感覺的潮流,一時,處處洋溢著機器理性的光輝。帝國大廈、艾菲爾鐵塔等一系列的標榜新建筑和工業化成就的建筑物就是在這樣一種思潮下,率先在建筑領域中肇始發端的。
濫伐森林,土地、水資源過度利用和不合理的開發,土地荒漠化、酸雨、沙塵暴任意肆掠,地球的保護層臭氧層出現空洞,環境、氣候變得越來越惡劣。人類財富大量積聚的代價卻是向地球無情地掠奪,導致資源和能源的無節制消耗。人類現在一年所消耗的礦物燃料,相當于在自然歷史中要花費100萬年所積累的數量。在機器大工業這種經濟模式、經濟規模和巨額消耗物質形式資源和能量形式資源的現實中,如不能夠有效地遏止這種洶涌增長的勢頭,人類無異于是在為自己挖掘墳墓。
“生態設計”的興起
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危機的加深,人類在工業化進程中對生態的破壞進行了反思,世界各地興起了“綠色運動”,逐漸形成了“綠色思想”。到了80年代初,西方設計界興起了“綠色設計”潮流和對“生態設計”的研究,突出生態意識和以環境為本的理念,保護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創造健康的居住環境。綠色設計意味著設計可以節約原材料、使用的材料可以回收、在使用過程中不會產生污染環境的廢氣、不會造成對水資源和自然生物的破壞,以及具有人類健康的安全性能等等。綠色設計具有安全性、節能性、生態性、社會性等基本特征,而生態設計是生態學思想在設計領域的具體應用,其理論基礎是產業生態學中的工業代謝理論和生命周期評價,二者在內涵上有重大的關聯。生態文明要求形成“人——自然”的整體價值觀和生態經濟價值觀。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要服從“人——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即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協調發展,要同時能滿足人的物質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態需求。生態文明理論認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但有物質和精神需求,還有滿足自身生存發展、休養生息、享受自然美、安全、健康舒適愉快的生態需求。現在,對環境與室內設計的“優良設計”的標準也進行了新的定位,設計不再僅僅是美觀、漂亮、豪華或雅致,更多的是考慮它的環保性、安全性。對于環境和室內設計的評價標準已經加入了健康、環保和道德等因素。許多國家現在已經把健康和環保納入到室內設計的法規之中,都制定了嚴格的政策來限制那些不符合環保的產品和材料用于室內和環境設計,同時也制定了嚴格的法規限制那些不符合人體健康的材料使用。
室內生態設計考慮的幾個方面
建筑的主要作用是空間的圍合,圍合的空間與外界的交互也是室內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空間、空氣、陽光是交互的主要內容。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些已經不再單純地依賴門和窗的手段,比如空調,比如大面積的天窗等等。對于室內設計而言,處理好建筑內小環境和建筑外大環境的關系是設計中的題中之義,并不令人驚訝。設計師在處理室內空間和建筑環境時,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協調,尤其是風格的協調。事實上,室內設計潮流無論怎樣變化,也脫不出裝飾和空間的圈子,設計師需要滿足空間的功能性分割要求,需要注意空間的舒適性分割要求,需要滿足裝飾的主題性要求,需要注意設計的成本要求,需要協調設計師與雇主之間的審美差異等等。而生態設計在室內設計領域的運用則是生態意識對裝飾和空間的統領。在設計時從綠色、生態方面應考慮如下幾個方面:
1.考慮材料的環保性。第一是材料自身的環保性(石材、人工合成的化學材料等),即材料不存在危害自然環境的成分;第二是材料的再生性(木材等),即材料能否循環使用。
2.考慮節能性。利用環保產品,如節能燈具、水具、光電板、集熱器、吸熱百葉和有效的遮陽織物,以及利用太陽能的太陽能集熱器、雙層隔熱玻璃、太陽能發電設備等。太陽光二極管玻璃窗就是一種人工智能玻璃窗,使用這種玻璃窗可以保持室內冬暖夏涼,非常有效地節約能源。這種窗戶有兩種設置,設置在冬天檔,百葉窗就會盡可能地吸收室外光線,并保持室內溫度,通過產品本身的特性,只吸收光能,卻不使之散發;設置在夏天檔,則大量反射陽光,阻止熱量進入室內,保持室內涼爽。生態設計既包括了與環境的共生,應用減輕環境負荷的節能新技術,又創造健康舒適的室內環境。
3.考慮可循環再生性。采用多層次的室內綠化,利用目前發展起來的腐植土生成技術、防水處理技術、無土栽培等現代綠化技術,用以吸收二氧化碳,清除甲醛、苯和空氣中的細菌,形成健康的室內環境,具有生態美學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補充了地面綠化的不足;另一方面,往往與建筑自然通風、采光的處理相結合,大大改善了室內空間與自然的隔離狀況,把自然生態延伸到了室內環境。保持設計的可循環再生性。
4.考慮“以人為本”的舒適性。首先把生活其中的人放在首位,設計出更符合人性化、更便利、更舒適、更體貼的生活環境和室內空間是設計師在新時代的重要目標。在技術不斷發展的信息時代里,人的異化和物化已經成為哲學家們所擔心的重要問題,尤其是在工作給人們帶來越來越多的壓力的今天,人們更希望能夠在公共空間里得到更多的人性化關懷,人們渴望在一天繁忙的工作后在一個設計溫馨的家里享受到放松感和安全感,在一把舒服體貼的椅子上得到身體的休息和心靈的慰藉。“以人為本”還要考慮到環境使用的特殊人群,如病人、殘疾人、老年人和兒童,考慮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生活習慣,還要體現出對使用者的精神關懷。
5.考慮文化科技。與現代高技術的結合以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自動控制技術、電子技術和材料技術等為代表的現代高科技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將對采光、通風、溫度和濕度等室內環境因素產生巨大的影響,有可能使室內環境設計出現一次新飛躍,為室內生態化設計提供可靠的保證。
總之,在現代的室內設計中,雖然生態設計還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還處于試驗階段,真正的要實現生態設計還是要依賴進步的科技手段。但是生態設計思想和生態設計意識卻是設計師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
【關鍵詞】環保型建材; 住宅建筑; 綠色建筑
1 傳統建筑裝飾材料的污染及其原因
近年來,國內外有關人士對室內環境污染進行了大量研究,已經檢測到的有毒有害物質達數百種,常見的也有十幾種。檢測表明,室內環境污染主要有化學污染、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和電磁輻射污染4 種,其中化學污染是最嚴重的污染源。化學污染主要來源于建筑材料和裝潢材料,這些材料有的在常溫下就會釋放出多種有毒有害的物質,污染居住環境,給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美國環境保護局的專家曾經對數個城市的10 幢新建房屋作抽樣檢測,這些現代化的建筑內,空氣中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多達500 余種,并且比室外高出許多倍。又據美國微生物學會年會有關論文報道,現代房屋建筑中2 % ~3 % 有石棉和氡,10 % 有病毒、細菌等微生物。含有這些有害物質的建筑被稱為“病態建筑”,這些有“病”的建筑常常會把自身的“病”傳染給房屋的使用者。
2 環保型建筑材料的選擇和使用
2.1 環保型建筑材料的特性
環保型建材也稱為健康建材、綠色建材、生態建材。它是指在材料的生產與使用過程中,盡量減少對天然資源和能源的使用,對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
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有利于人類健康的建筑材料。新型環保建材具有以下特性:
( 1) 滿足建筑物的力學性能、使用功能以及耐久性的要求。
( 2) 對自然環境具有親和性,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即節省資源和能源,不產生或不排放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有害物質,減輕對地球和生態系統的負荷,實現資源的可循環使用。
( 3) 能夠為人類構筑溫馨、舒適、健康、便捷的生存環境。
2.2 環保型建筑材料的分類
環保型建材作為一種新型建材,是現代建筑工程重要的物質基礎,在住宅建筑中使用極為普遍。環保型建材及制品主要包括: 新型墻體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溫隔熱材料、裝飾裝修材料和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等。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健康住宅就是盡可能不使用有毒、有害的建筑裝飾材料,使居住者在身體上、精神上完全處于良好的狀態。
2.3 合理選用新型環保建材
住宅建筑的設計、選材要立足于節能環保,合理地選擇和使用環保型建材是住宅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盡量選用無毒、無害、無污染的綠色建材,選用可重復使用、可循環使用、可再生使用的產品,選用取得國家環境保護標志的材料和產品。如門窗使用中空玻璃,外墻使用保溫材料,屋頂采用節能涂料等,確保居住者的身體健康。
2.4 環保型建筑材料的應用
目前,我國的環境污染形勢嚴峻,尤其是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水、噪聲、固體廢棄物等,其中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問題非常突出。而且我國的礦產資源和能源已呈現短缺的態勢,電力緊張,水資源匱乏,加之傳統建材生產的高能耗、高資源和高污染。因此,加強生態環境意識,努力發展綠色建材、生態建材,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建材工業長期以來存在的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生產方式,
選擇資源節約型、污染最低型、質量效益型、科技先導型的發展方式,把建材工業的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治理污染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強力推動下,節能環保型建筑必然會越來越多。如2008 年北京奧運會工程場館的建設集中體現了綠色奧運的理念,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廣泛使用了節能環保新材料。如生態砂基透水磚在豐臺壘球場、奧運交通指揮中心的應用,既滿足了工程建設的
需要,又開拓了國際先例; 節能板在奧運村的應用,經檢驗完全達到了預期的環保節能要求; 防水新技術融入了T3 航站樓工程,質量全部達到了重點工程的設計標準; 預拌砂漿新技術、新產品在奧運主場館“鳥巢”的使用,得到了一致好評。奧運工程場館建設中的綠色理念,無疑為2010 年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開創了先河,節能環保新材料在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
結語
環保型建材是一個內涵深邃、外延廣袤的概念,它是生態建筑賴以發展的基礎。發展低碳經濟,推廣綠色建材,提高資源利用率,已成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優美型社會的首要任務。隨著消費者環保意識的增強,節能環保的新材料將會在住宅建筑中廣泛使用,人類期待的綠色建筑將逐步變為現實。
一、新課標的要求
新課標前沿中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國民能夠在科學認識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與生產方式。”這對高中地理學科提出了總的要求。在課程性質當中指出:“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這一性質規定了地理學科中環境意識教育是地理學科的重要內容。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則明確提出:“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在課程目標中進一步細化為“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二、地理課堂中學生環境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環境教育的終極價值追求是要改變人類自身的存在狀態,建設新型的文明形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在生態文明大力建設和推行的今天,中學地理教材中對于環境問題的探討變得更多了起來,而作為教學主陣地的課堂是承擔培養學生環境意識的重要場所。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承擔的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在發展的過程中如何與環境和諧相處是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在人類社會漫長的奮斗歷程中,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經濟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由于人們在利用自然的時候沒有合理地處理和自然的關系,甚至無視自然的規律,最終在享受發展成果的同時不得不承受越來越突出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的惡果。因此,人類必須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在地理教學中向學生滲透環保理念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就變得尤為重要了。可以這么說,地理教材是介紹、接觸環境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所以作為教師就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全人類角度去理解環保的重要性,從而在這樣的理念的指引下把環保貫徹到行動中,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這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必然訴求。
三、地理教學中學生環境意識培養的可行路徑
1.直觀講解法
教師要精心備課,充分利用好教材資源。現行高中地理教材有許多章節涉及到了環境問題,教材準備的資料非常詳實,從不同的章節分為不同的角度向學生呈現了當今世界的環境問題。所以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備課,在講授原理的同時把環境問題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例如,在講到我國的水資源時,可以從短缺、污染等不同的角度對環境問題進行分析,并讓學生結合實際來討論可以采取的措施,從而讓學生直觀地面對我國的資源現狀。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
2.圖片引導法
在講授地理知識的同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典型圖片展現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對大氣、水等自然環境的破壞,對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等的浪費以及造成的嚴重后果。當我們通過圖片展現出非洲小朋友因為缺水而生活在困苦中時,比教師單純教育學生保護水資源效果要好得多。
3.課外活動法
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親臨其境。讓學生參與的過程中了解環境問題的由來及解決的途徑,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因此教師必須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領悟,在體驗中成長。
(1)舉辦環境知識專題講座。教師可以結合近期的環境熱點問題,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角度來組織專題講座。教師可以提前把講座的主題告訴學生,讓學生搜集這方面的信息。通過主題講座,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相關知識。
(2)舉辦環境夏令營或者環境調查活動。新課改后的課堂上,非常推崇的一種教學模式是探究性教學。而地理的探究性教學不可能事先不做準備而照本宣科,所以教師可以結合地理教學中的探究性教學,在節假日組織學生進行夏令營或環境調查活動,讓學生帶著發現的眼睛和探究的新奇去實地考察,去親身實踐。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去搜集有關的環境數據和環境資料,在整理搜集資料、撰寫報告的過程中學生會對自己調查的這一問題做一個整體的分析整合。在分析整合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自己所學的環境知識來個大綜合,這樣提高的不僅是分析能力,他們的環保意識也會大大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