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小學美術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小學美術教學 人文素養
隨著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推進,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再次掀起學校文化建設的熱潮。課程改革的核心是通過改革向學校、教師、學生并通過他們向社會傳播先進文化,倡導一種人本、民主、平等、創新、對話、合作、多元、開放的文化,這是新課程文化的內涵。充分利用豐富系統的地方課程文化資源,對促進課程文化建設,將會起到重要作用。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呢?
1.注重利用學校教育資源,在課程文化建設中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教育是通過課程進行的,課程的性質決定教育過程的目的、機制與方法,有什么樣的課程,就有什么樣的教育運行模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提出了“基于學校教育資源的課程文化建設探索與研究”課題,就是為了還原課程的文化本體地位,凸顯學校辦學特色,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學校不僅要求每一門課程而且要求整個學校生活的每一項活動,都應滲透、彌漫文化氣息和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課程文化在學校教育中占核心地位。因此,本課題的實踐與研究,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學校教育資源是人類社會資源之一。教育資源指的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創造積累的教育知識、教育經驗、教育技能、教育資產、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理念、教育設施及教育領域內外人際關系的總和。學校獨特的課程文化建設,基于一草一木,一事一人,每一項活動的教育資源。實際教學中所理解的課程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在現代學校制度背景下,在課程實踐過程中,以開展課程開發與實施為基礎,以教師隊伍的發展為著眼點,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的文化傳承。課程文化以教材與活動為載體,是教師與學生雙方互動的產物,是學生在學校情景中經歷一切,獲得一切經驗的過程,指的是學校領導對課程設置的決策力,學校教師對課程的創造力,通過教師的傳遞與引領,在學生身上所能體現和彰顯的課程價值的影響力,服務于學生未來成長和發展素養。
2.將學校校本資源與剪紙藝術整合創新,在提升人文情懷中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校園文化建設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重要途徑。我將剪紙藝術與學校特色文化建設進行融合,進而建立基于地方文化資源中的校本課程體系,將為學生創造親身實踐的環境與條件,為學生獲得積極的生活體驗和獲得知識打下堅實基礎。其價值有以下方面:剪紙教學有利于創設育人情境,形成辦學特色,有利于學生生理心理的發展,可以培養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審美能力和生活情趣。剪紙教學有利于對瀕臨絕跡的民族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剪紙特色教學具有重要的傳承價值。
將學校校本資源與剪紙藝術整合創新,走以文化發展為主,藝術教育全面發展的特色辦學之路。調查小學生對剪紙藝術的認識,激發學習興趣,了解剪紙的基本知識,并進行簡單的操作實踐。研究剪紙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方法及對激發學生學習剪紙的興趣,陶冶學生性情,教給方法,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研究剪紙在創作環節中的運用方法及對學生理解,在剪紙指導過程中,采用“一看、二設計、三畫、四剪刻、五修改”的五步教學法,逐步培養學生剪紙能力:了解全國各大流派,掌握各種剪刻紙的風格,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總結剪紙在小學校本課程中的作用。為了構建以傳承民間剪紙藝術為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我們除了把美術課作為傳承剪紙途徑之一外,還嘗試在晨會、班隊活動課、語文(說寫訓練課)、校本、綜合實踐等課中滲透剪紙教學。此外,我們重點研究以剪紙為特色的校本課程研究,從而培養學生的剪紙興趣,熱愛民族文化,發展學生的特長和個性,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
《中國教育發展綱要》明確提出中小學校要“辦出自己的特色”。我開設剪紙藝術課程,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也說:“孩子應有剪紙的機會。”剪紙可以使孩子安靜下來,專心致志干一件事,還可以使他們練就一雙靈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著心靈,這是因為手部肌肉群的訓練有利于大腦開發。
3.注重學生情感抒發的培育,在校本教研中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校本教研是教師與新課程的對話,教師與自身的對話,教師與教師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這種對話的本質是一種共享,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校本教研有利于創建學習型組織,構建校園文化,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從而促進學校發展。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藝術是生活的再現。隨著物質生活的進步發展,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逐漸提升。小學美術教學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教室,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園,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勾畫出心中那份情感,增進對自然的熱愛。
所以,小學美術教學要引導學生加強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通過線條、色彩、空間、明暗等方式表達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從而品味生活,增強人文情懷。
4.利用民間文化設計美術教學活動,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新課標指出:“應充分利用當地民族、民間藝術資源及文物資源,開展各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學生對自己的地方民間文化還是比較熟悉的,接觸得也比較多,美術教育要把這個優勢和特色發揮出來,積極開發利用好地方人文資源,設計有趣的美術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模擬情景中體驗美術,感受民間文化所蘊含的人文情懷。
5.通過工藝制作去體驗與創造生活,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關鍵詞】新課改;多媒體;初中數學;有效結合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多媒體已經被廣泛應用到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更是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在新課改的要求,對多媒體的應用更是越來越注重,因此,本文對新課改下多媒體和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結合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切實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
一、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情景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是他們學習知識最大的動力,更是他們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的關鍵,因此,在進行初中數學教學時,一定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新課改背景下,對初中數學的教學方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加強了多媒體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多媒體能夠采用非常形象畫面、圖片、文字以及音頻等創設出有效的教學情景,給學生帶來感官上的沖擊,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加容易的掌握初中數學的基本知識。
正是因為這樣,大部分教師在進行初中數學的教學時都應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情景的創設,從而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比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軸對稱》的教學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來進行課堂教學,可以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們展示一下生活中具有軸對稱特點的物體,讓學生對軸對稱有一個更加詳細的了解,從而更加積極的學習軸對稱這一章的內容,提升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對于初中數學學科來說,它具有一定的嚴謹性和邏輯性,而且其中的知識能夠被廣泛應用于實際的生活中,和人們的現實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在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時,學生一定要具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快的找到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
正是因為初中數學有上述的特點,一些學生認為學習數學比較困難,而如果將多媒體與初中數學教學結合起來,就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的更加形象,而且還能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數學思維,在學習數學時也不會覺得十分困難。另外,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注重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和直觀的內容結合在一起,將數學中的概念、定義、公式以及適合用在什么地方都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比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相交線與平行線》的教學時,就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
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展示一些簡單的線段以及排列形式,并且將線段的概念和定理教授給學生,之后可以延伸到線段的位置關系,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現實生活中類似線段相交、平行的事物,給學生一個更加直觀的感受,之后再進行線段相交、平行定理的講解,引導學生自己說出兩條線段存在的位置關系。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還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由此可見,多媒體和初中數學教學的結合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方面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利用多媒體解決重點、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對于初中的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正在由具體形象向著抽象的方向轉變,正是因為這樣導致學生的思維和數學抽象知識之間產生了矛盾,而多媒體的應用,不僅能夠幫助解決學習中的重點、難點,還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對于初中數學中的旋轉、平移以及軸對稱等方面的知識,如果只依靠教師講解,學生肯定不會完全弄懂,如果利用多媒體進行實際的演示,可以會給學生帶來更加直觀的感受,而且通過這種方式還能促進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比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上冊《旋轉》的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出一個中心圖形,邊操作讓其旋轉邊給學生講解旋轉的相關概念和定理,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到旋轉的內涵,這樣不僅能夠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的重點、難點,還能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多媒體教學是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把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影像等眾多媒體綜合起來進行教育教學的一種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多媒體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是一次教育理念的變革,它為把整個語文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合作交流"的過程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多媒體技術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它是一種把聲音、文本、圖形、圖像等多種媒體和計算機結合在一起的技術。正確適當的運用多媒體不僅可以使師生關系得到質的改善和提高,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而且它能在有限的時間(課堂)、空間(課間)內打破地域界限,展現古今中外的客觀事實,使經驗較貧乏的小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很感性的認識教材中的事物,達到知識領域、情感領域目標。多媒體利用聲、光、電、畫等手段制作成的動畫,還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學生在課堂中能多感官、多角度、多渠道的進行學習,使枯燥的課堂學習成為他們學習語文的樂園。在語文教學中,靈活的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形象直觀、快速、圖像清晰、色彩豐富等優勢,能有效地優化教學結構,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1.多媒體的應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是一門文學藝術,在傳統的只靠粉筆,黑板和講解的教學環境下,很難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真正魅力,而多媒體的運用,正是把現代科技引進課堂優化了教學內容,使學生易學、樂學. 興趣是學習的本原性動力,沒有興趣更談不上主動、自覺、及至自主。語文課的教學,由于教材中的課文和作者都處于一定的時代、背景和空間,而學生由于生活經驗的限制,缺乏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教師在傳統教學中所使用的教學手法,難以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積極情感,學生的興趣也難以調動。教師使用多媒體能打破時空限制,把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直觀形象逼真地展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時根據需要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能使呈現的教學內容形象和生動,富于感染力,運用多媒體技術圖文、聲像等豐富的媒體表現功能,從形、色、聲、情上調節課堂氣氛,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誘導、激勵、喚起學生的感悟,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引發學生興奮,使之輕松活潑,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計算機多媒體的特點是圖、文、聲、像并茂,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畫面,標準逼真的情境朗讀,悅耳的音樂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戲,把學生帶進了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讓他們主動探索,積極進取,使他們愿學、會學、樂學。多媒體計算機能為師生創設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延伸和拓寬教學時空,通過圖像、聲音、色彩和動畫,傳遞教學信息,解決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造成的教學難點,使學習內容變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培養并發展了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多媒體的應運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運用投影或動畫創設課文情景,把活動的形象、逼真的音響和變化的情節展示給學生,以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視覺表象、聽覺表象、嗅覺表象和味覺表象等;運用多媒體還可以突破課堂的局限和學生生活范圍和知識面的制約,豐富學生的表象,從而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幫助學生掌握感性知識,并發展抽象思維。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形象可感性,多層次、多角度、多途徑地講授知識,使學生能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多媒體教學通過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視聽并舉,左右腦并用,眼、口、手、耳、腦多方位調動,全身心投入,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更趨靈活、全面、立體。語言信息、音樂圖像、特定情境結合,刺激控制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和控制抽象思維的大腦左半球同時發揮作用。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進入高度的情境之中,學生情緒振奮,思維活躍,通過"生活顯示、實物演示、音樂烘托、圖畫再現、參與體悟、語言描述、想象創造"等途徑能激發學生的思想解放,使思維發散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將傳統教學中無法展現出來的東西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較真切的認識。提供自主學習目標,增強自主參與意識。創設有利條件,提高自主探索能力。利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學習,可以在組織安排教學過程中,不把大量的時間用于組織講解教案上,而放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上,把精力放在簡化利用資源所經歷的實際步驟上。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初步了解知識要點,再從教師提供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中獲取學習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通過思考分析、結合實際、探究解決問題。把學習資源作為學生進行分析、思考、探究、發現的對象,幫助學生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步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創設問題情境,提高自主參與能力。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關鍵在于教給其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由"要學"到"學會",再過渡到"會學"。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通過多媒體教學課件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將自己放在特定情境中,結合先前所學的知識思考問題,參與解決問題,教師加以指導,從而提高學生處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應注意的事項。
在語文教學時使用多媒體教學,不僅能使課堂氣氛積極向上,而且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覺和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上從被動地位轉為主動地位,對學生理解、記憶表達等能力的訓練效果遠遠優于傳統教學。只有正確的使用多媒體技術,才能較好的達到教學目的,提高學生的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時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3.1教師要在課前作好充分的備課工作 教師只有充分挖掘教材,把握好教材中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選擇具有最佳表達效果的多媒體技術,使多媒體應用得舒適、適當,學生才更容易學、更愿意學。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各方面的思維。
3.2課件設計要從學生切實感受出發 一切先進的教學手段都是為學生服務,語文教學課件的設計要以學生為出發點,要以學生的思想、思維感受及接受能力著手,如在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如能正確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學生受益匪淺。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另一方面,學生對于漢字的演變過程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同時以學生為中心設計的課件更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3課堂上要關注師生之間的交互性 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教學,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關注各種教學屏幕,未注意學生的反饋和交流,使"人灌"變為"機灌"那么學生仍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以致感到厭煩甚至不愿聽課,課堂的氣氛就會處于"沉悶"或"混亂狀態"。而如果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教學時能夠關注到學生的反饋,并及時地進行語言式眼神的交流,這樣學生就會產生受到重視的感覺,其學習的積極性就會被激發。
關鍵詞: 美術欣賞;課堂教學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雕塑大師羅丹如是說過。在美術教學中,教師的任務就是讓學生睜開發現美的眼睛。這一點在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要達到的一個重要目標之一,對培養學生的愛好、欣賞能力,陶冶情操等舉足輕重。青少年兒童是愛美的且對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隨著年齡增長,他們渴望藝術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強,尤其進入中小學后,對美的事物追求更為強烈。作為軍民共建農村寄宿制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應當順應孩子們愛美的要求,多形式實施美術欣賞教學。
一、欣賞心理及欣賞習慣
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是一種把造型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的感覺與感情為主導因素的心理活動形式,它與教師的引導和兒童對事物的認識、理解緊密相關,我們不妨從兒童生理心理及智力發展方向來分析掌握兒童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征。
兒童在欣賞過程中,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見聞認識及由畫面產生的聯想對作品進行評判。對那些反映他們熟悉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的兒童畫或同學、朋友的優美作品,他們大都能夠接受,并常常用來作自己的范本。
為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感受,視覺記憶常常需要伴之以聽覺記憶,尤其是欣賞古今中外名作,沒有教師生動有趣的語言幫助,兒童對藝術作品的感受也不會很深。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成功的教學課都運用了音樂伴奏的教學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氣氛,強化記憶。
二、欣賞內容暨編排特點
(1)低年級。低年級階段所欣賞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兒童審美心理,如大腦袋,歪脖子,近大遠小,樹畫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門,比例不在準確,表現無拘無束,欣賞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和表現生活周圍的美好事物。
(2)中年級。欣賞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接觸了解優秀美術作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藝術的情感。如第五冊《工藝美術的人物形象和動物形象》、第六冊《工藝美術的陶瓷和雕塑》、《繪畫作品中風景的靜物》等。其特點是從小學中年級開始,欣賞一些與學生生活接近、學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國古今優秀繪畫作品和工藝美術作品。欣賞課內容對于教學內容有“參考資料”的作用,在欣賞課中滲透了有關的教學內容。
(3)高年級。第九冊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冊《現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冊《中國傳統建筑藝術和現代建筑藝術》和第十二冊繪畫作品雕塑、工藝美術、建筑、小學內容總覽等。其特點是要求比較全面地了解我國造型藝術門類的面貌,除了已經著手的中國畫教學之外還將欣賞的領域擴展到中國優秀古建筑、雕塑、工藝美術作品中去。可見,欣賞內容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祖國歷史悠久的藝術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欣賞教法和教學形式
根據美術欣賞教學的目的、任務及自身的特殊規律,我國的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可以分為專題欣賞課、隨堂欣賞課和現場課三類:
(1)專題欣賞課。專題欣賞課是課堂教學的方式,是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主要形式(我們前面例舉的內容都是專題欣賞內容),它指的是整個課時內組織學生專門對某些作品進行欣賞的課業。我們以第十冊的欣賞內容為例談一談專題欣賞課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一課是欣賞中國傳統建筑藝術,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關傳統建筑藝術的照片。
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即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獲得哪些方面的知識?起什么作用?本課的教學目的應讓學生初步了解我國傳統建筑的藝術特點,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強民族自豪感。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觀察、回憶和比較,了解“傳統”二字與“現代”的區別,再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祖國悠久的建筑史及燦爛的建筑文化,了解宮殿、樓閣、亭臺、寺廟、佛塔、陵墓、民居等獨樹一幟、風格迥異的建筑藝術特點。進行專題欣賞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談話法、討論法、伴音、放錄音、幻燈等手段調節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要啟發兒童觀察分析,鼓勵他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積極討論。
(2)隨堂欣賞課。寫生、創作、圖案、塑造、手工制作特繪畫和工藝皆屬隨堂欣賞課業中所穿行的欣賞。這種欣賞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得很多,比如:我們每一課都安排了范圖及資料,教師指導學生觀看講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為了使低年級學生能在蠟筆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導學生對素描知識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畫,這就是隨掌欣賞的教學過程。
(3)現場欣賞課。現場欣賞是一種在課堂教學之外的美術欣賞形式,是指在較長時間內到現場和實地察看所進行的欣賞教學。我們上《古代傳統建筑》這一課時,就完全可以帶學生到陶公廟去參觀,讓他們了解足夠的知識后,民族的尊嚴與自豪感自然就出來了。再如:組織兒童參觀美術作品展覽和博物館中陳列的美術作品,訪問畫家、工藝美術家、雕塑家并觀看其技法表演等。條件稍差的農村,有關欣賞課的內容應結合本地具體情況作有效的靈活調整。
美術欣賞課是一門綜合性的復雜的教學活動,教師要上好美術欣賞課,就必須尊重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深入領悟欣賞課的內容編排特點和意圖,在先進的教學思想指導下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手段,才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中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創造美,培養學生審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的視覺審美感受,使美術欣賞教學成為其“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的情操、促進智力和身心健康發展的有力手段”。教師要用人類藝術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會的美,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出美的規律,調動學生的感官,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溫媚秋.淺談小學美術欣賞課堂教學.中國教育資源服務平臺,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