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課改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重“文”輕“語”,華而不實。新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標準把教學目標規定為三個方面: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是對傳統語文教學輕視人文教育的有力矯枉。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教育就會陷入了工具主義、技術主義的泥沼,但是片面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忽視、削弱語文教學的工具性,也是背離了語文的學科特點,同樣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我們看到,有些教師為了落實“人文教育”目標,目光只盯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在教學中不重視對文本的解讀,不注重基本知識的積累和基本能力的訓練,好像教學中一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改革了,正像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批評的那樣“所謂‘兩性(工具性、人文性)統一’,事實上成了人文性的獨霸天下”。殊不知,沒有閱讀、寫作技能的提高,人文素養的提高也就沒有了附麗。搞人文教育要依托教材、有機滲透,不能脫離學科特點;更不允許以突出人文性為借口,把語文課“異化”為政治課、地理課……。我們應該在重視人文精神培養的同時,扎扎實實搞好語言知識的積累和語言能力的培養,認真落實語文的“操作性問題”。否則,“文”遠遠大于“語”,很可能會出現課上熱鬧課后空虛、學生說起來頭頭是道而用起來卻捉襟見肘的尷尬局面。劉國正先生說過:“語言文字的磨練是無可代替的。語文課的基本任務是教育學生理解、熱愛和熟練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個基本點歷久常新,絕非陳舊,在理念、課程、教材、方法的革新中要牢牢把握這一點。”
語文要人文和工具并重,才符合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矯枉不能過正,絕不能由一個極端又走向另一個極端,“頭重腳輕”不好,“頭輕腳重”也不好。
二、漠視文本,刻意求新。新課程標準強調開展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強調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有的教師對此缺乏正確理解,在新課程教學中刻意標新立異。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愚公移山》時,沒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閱讀能力和揭示寓言故事的精神實質方面,卻在那里暗示和鼓勵學生去批判愚公破壞生態環境的錯誤。再如有一位老師講《季氏將伐顓臾》一課,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理解“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這句話?我們都知道,本來季氏的著眼點是魯國內部的權力之爭,想通過伐顓臾為自己爭權奪利增加砝碼,這是孔子洞若觀火的見解,這句話很好的表現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遠見卓識。但有個學生據“危而不扶,顛而不持,則將焉用彼相矣”一句,推斷孔子認為季氏擔心的是自己內部沒有得力的助手,對這一明顯偏離課文原意的錯誤推斷教師竟然連聲叫好,還呼吁其他學生為這位同學的“有新意的見解”鼓掌。難道為了創新,就可以凌駕于教材之上、隨意誤解甚至曲解課文作者的本意嗎?知名學者王富仁先生曾撰文指出:語文教學中應“尊重文本作者的主體性,教師不能脫離開文本本身僅僅向學生灌輸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以及自己希望學生具有的思想和感情”,“必須接受作者設定的特定的空間,必須避免那種純屬于自己的天馬行空般的自由發揮,必須避免那種脫離開對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而進行的不著邊際的思想批判和藝術挑剔”。
誠然,“唯書”“唯上”的教條是要堅決摒棄的,完全沒有必要囿于課本和定論,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可以指導學生發散思維甚至反彈琵琶,但是發散思維不是散亂思維,反彈琵琶也不是亂彈琵琶,不能為求新而求新。
三、“討論”過濫,有名無實。新課標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這適應了時代的發展,符合教育的規律,也是我們對傳統語文教學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選擇。但是如何落實、操作,這是需要認真研究的。
有的教師熱衷于“大討論”,以為這就是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教師一上課,就把設計好的大量問題一下子拋給學生,然后布置學生展開大討論。且不說設計的問題是否抓住了教材重點、是否科學合理,也不說沒有層次、沒有梯度地一下子拋出這么多問題,是否符合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單說沒有引導,沒有啟發,教師完全放手聽憑學生去進行沙龍閑談似的討論的做法,我們不禁要問: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哪里?討論的質量怎么保證?
離開了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只能導致課堂的失控和混亂。要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的“導”不可或缺,科學組織,藝術調控,遇“憤”則“啟”,遇“悱”則“發”,這是教師的職責。張志公先生曾經說:“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提高能力必須通過操作實踐。然而實踐操作又不能沒有指導,像演戲一樣,戲要由演員來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導演。成功的語文教學,是導演與演員良好配合的結晶。”
四、追求“看點”,嘩眾取寵。語文課堂教學氣氛“沉悶”,一直被人們口誅筆伐,因此,實行新課改,有些教師就特別注意營造熱鬧的課堂氣氛,刻意制造所謂“看點”,他們的語文課笑聲、掌聲不斷,可謂熱鬧非凡,但是不少課只顧追求表面的繁華,看似熱熱鬧鬧、氣氛活躍,實則浮華空洞、流于形式。
如一位教師教《林黛玉進賈府》,在講“寶黛初會”這個場面時,問同學中有沒有會唱越劇的?果真有一個同學站起來唱了,課堂上一陣大笑。后來又問:“寶玉是個什么人物?”學生發表意見后,老師強調,寶玉是個“情種”,學生又笑。老師接著問:“黛玉是個什么人物?”學生猜了半天,老師說:“也是一個‘情種’。”學生再笑。老師又問:“你們想想,這兩個‘情種’要是碰到一起,眼神兒會是什么樣的?”學生再大笑……如此教學,學生只是被老師不停地“逗樂”,沒有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和品味,何談“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呢?
1、從“分項測試”看孩子發展
(1)重視家長培訓不讓1個孩子掉隊
本次課改要求調動社會、家庭力量參與課改。我校周邊環境較差,打工子女較多,家長學歷較低,文盲較多,尤其是缺乏教育孩子的經驗與方法,弱勢群體的孩子教育問題1直是我校關注的重點,如何使家長愉悅地參與課改,重視孩子的發展性成長,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眾所周知,觀念的轉變是最重要的,只有家長轉變觀念,樂于積極參與課改,孩子才有可能有更大的發展。為使家長盡快進入角色,我們力爭對每1位課改家長進行通識培訓,讓家長了解課改的背景,課改的目標,課改的意義,發展性評價的意義等。在實驗中,我們發現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無從下手,不知怎樣走進孩子的學習生活,更有甚者個別家長連孩子上幾年級、在哪個班都不知道。于是,我們在每學期開學初均對家長進行教材培訓,告訴家長每冊書的編排特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輔導孩子,教他們如何走進孩子的學習生活,教他們如何賞識孩子,如何評價孩子,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成長檔案袋等。自2001年我校開始課改實驗至今,我們對家長培訓多達30多場,小學參培率100%,中學參培率達99﹒5﹪(個別孩子自己管自己,父母在內地未歸),這要歸功于補會制的建立。由于我校學生多是打工子女,1些家長工作性質的特殊不能及時參會。為了不讓1個孩子掉隊,無論何種原因,凡未參加家長會的家長,教研室另安排時間為其補開家長會。每1學期,我們都得補會4.5次,直到100﹪參會。“補會制”的出現,是課改“為了1切的孩子”、“為了孩子的1切”理念的最具體的詮釋,自治區教育臺還對我校家長培訓進行過現場報道和播出。說真的,每學期我們的“補會”很艱難。有時,我們看家長實在不能到會,就主動與其聯系,到家補會。每每這時,孩子父母不好意思了,主動到校來溝通了。
1份耕耘,1份收獲。我們的真誠贏得了家長的敬意與理解。有的說冒號“學校領導和老師把咱孩子當塊寶,我們沒有理由不關心孩子的事,沒有理由不參與課改。”有的說冒號“每次家長會,都能收益。尤其是老師不講大道理,教我們方法很實用。”有的說冒號“我和孩子都是課改的收益者。”正是有了這樣的理解與支持,我校在課改評價方面得到了家長的大力支持與幫助,給孩子建立了成長記錄袋,積極參加我校的分項測試,還有些家長積極撰寫育子體會。
(2)變“紙筆測試”為“分項測試”,邀請家長參與評價,重視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評價改革是基礎教育課程實施的重要任務和基本要求。因此,新課程評價是我校課改實驗中1項重要的實驗任務。課改6大目標之1告訴我們,評價學生的目的是反饋而不是甄別、選拔。評價的重要意義在于引導和促進學生的發展與完善,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與個體差異。對學生評價的發展的重視,意味著對學生評價不僅要考慮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更要著眼于學生的未來,所追求的結果不是給學生下1個精確的結論也不是給學生1個等級分數并與他人比較,而是更多地體現對學生的關注和關愛。不但要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來水平上的提高,達到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更要發現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特長,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考試方式的改革,將對課程改革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每學期末,我校積極響應國家課改中心的號召,針對家長多為打工者,關注孩子少的不足,積極探索適合我校校情的測試路子。在考試命題如何體現新課程標準,如何激發孩子的興趣,如何調動廣大家長對孩子的發展的關注及強烈的教子責任感上狠下了功夫。教研室與廣大課改教師1起,改革了試題呈現方式,以“游藝會”、“鐳臺賽”的形式,呈現了分項測試內容,每項測試內容有評價標準學生、家長、老師等根據標準,進行多元化評價。
事實證明,此大膽舉措是順應廣大家長、孩子的需求的。測試前孩子興趣很高,有家長反映,當孩子得知爸爸、媽媽要和自己1起參與測試時激動地睡不著覺,練習得更起勁了。我們的家長多次走進了語、數、外分項測試現場。每次分項測試,家長參與人數超過任何1次培訓,例冒號1、2、3年級283位家長,缺到3人,(有兩人準備轉學),參與率99%。在測試會上,從孩子自信的小臉上,從獲得爸爸、媽媽肯定的歡躍中,從家長洋溢著感謝的“真情回放”反饋表中,我們深深感受到新的評價觀帶給我們的巨大變化。家長們真情寫到“每1次參加這樣別開生面的測試,都感到新鮮、感到激動,看著孩子認真答題勁兒,心里充滿了欣慰。”、“我們孩子太棒了”等。教研室對幾百份家長反饋意見進行了分類整理,大致有以下幾種內容。(1)學校給家長提供了“親子”測評機會,對學校表示感謝。1年級(2)班華瑞家長“這樣的評價游藝會,搞得特別好,這樣可以讓家長知道孩子的能力有多少,讓家長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學習。”郁聰家長“這次考試內容生動有趣,別出心裁,末曾想到。”高原家長“經過這幾年課改,孩子變化天天都有。這次測試的內容新,孩子真棒。”1年級(3)班家長寫到“這樣測試能體現新的教育思想,多了1些自由,少了1些緊張;多了1份了解,少了1份疏遠。”李佳玲家長“這樣測試增加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把測試當作1次游藝活動,感覺輕松有趣。”湯振華家長冒號“通過上午的開放測試,讓我們感受到了兵團3中是1個學風正,教師責任心強的校園。”侯杰家長“開放評價游藝會,孩子覺得很輕松,我們看自己孩子表現特別棒,發揮很好。”魏彤家長冒號“我孩子才轉學過來,大概是第1次參加這樣考試原因吧,前幾天,孩子表現得很激動,認真做著考試準備,復習也自覺。這種測試對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很有幫助。”通過在測試中發現了孩子的學習不足,有深深的自責。1位位家長在“真情回放表中”寫到“我發現孩子能力欠缺,今后加強幫助孩子。”;“我工作很忙,管孩子少,真的對孩子欠缺很多。今后在識字方面、學習方面等要多管教孩子。”;“通過今天的活動,我看到了孩子缺點及存在問題,我要盡1切力量幫助孩子。”;“我發現小孩做題不專心,數學想象能力較弱。”;“做家長應盡1切力量培養孩子成為社會有用”;“今后我們要加強家庭教育。”
另外,我們也驚喜地發現,每1次測試,學生們拿到測驗成績就奔走相告冒號“我得了兩個‘5星’感嘆號!”、“我得了3個‘5星’感嘆號!”……就連那些平日1考試就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的學困生也興奮不已冒號“我也得了1個‘5星’呢!”。看著每個學生那1張張無比興奮的笑臉,我們也感受到了莫大的滿足與欣慰。當然,也有些學生不無遺憾冒號“哎,我只差1點就能得5個‘5星’了,下次我1定爭取感嘆號!”、“這次我只得1個‘5星’,下次我1定要爭取3個‘5星’、4個‘5星’”……這里不再有以往的垂頭喪氣,有的是奮進的決心。優等生對待學習不敢再有絲毫的松懈,學困生也看到了自己成功的曙光。分項等級評價的客觀性,使師生們產生了良好的情感體驗,點燃了他們心中不斷進取的火花。
語文學科冒號
1年級優秀率冒號課內識字冒號84%,寫字冒號59%,看拼音寫詞語冒號88%,朗讀冒號72%,口語表達冒號50%;2年級優秀率冒號課內認字冒號70%,寫字冒號81%,看拼音寫詞87%,閱讀理解83%,口語交際79%;3年級優秀率冒號詞句基礎冒號85%語言積累冒號76%閱讀理解冒號56%,習作冒號45%。
教研室還匯總每1位學生的分項成績,在開學家長會上向家長展示,讓家長找差距,樹信心。
事實證明,在期末考試中把家長請進考場,讓家長親眼目睹孩子參加筆試、口試、動手實踐操作等考核,使期末評價與考試改革變成家長了解、支持、參與課改的過程。尤其看到學校還給孩子們創造了第2次考試的機會,不以1次考試成敗評價學生,讓家長感受到自己孩子的進步,看到發展性評價對孩子的激勵非常欣喜。
2、從成長記錄袋看學生的發展
我國傳統的課程評價受目標取向的影響過深,評價只注重結果,以結果為導向,不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但是,“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不能只停留在書面上、口頭上,需要1個合適的載體將理念變為現實。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法,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用而生的。那么什么是學生成長記錄袋,1般認為,學生成長記錄袋(檔案袋)是用以顯示有關學生學習成就或持續進步信息的連串表現、作品、評價結果以及其他相關的記錄和資料的匯集。
1.學生成長記錄袋內裝的材料主體是學生的作業、作品,但同時也包括完成作品的過程描述或記錄。如書畫作品。還包括學生本人或其他人對作品的評價。如老師的語言評價,用“”的等級評定,家長的激勵評價。
2.成長記錄袋的操作冒號以學生為主,教師和家長指導為輔助。
我校孩子成長記錄袋里面的內容豐富多彩有冒號“我的個人檔案”、“家長信息”、“作業園地”、“閃光的足跡”、“試卷匯編”等。
3.成長記錄袋的收效。
學生成長記錄袋中的材料是有意收集學生邁向課程目標與成長和發展相關的材料,是與1定的教學目標相適應的。如,學生學習了《方向和位置》,自己創作1幅畫,并用詞語標明上、下、左、右物體所處的位置。學習《秋天》1課,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用筆畫出、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秋天的景色。1個學期下來,學生成長記錄袋里面的資料都有厚厚1疊,這里記錄了學生的成長故事,留下了他們成長的足跡。這種評價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
分項測試和成長記錄袋是1種全新的評價方法,符合新課程理念。分項考試把過去單1的考試變成了多元互動的學習活動,并且注重過程,注重學生在考試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考試成為溝通、合作和人文關懷的過程,共建著民主的評價文化,開始實現了評價重心的轉移,體現了新課程的全面發展功能。考試內容打破了“知識本位”,注重考試與評價內容的開放性,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發展的空間,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分項考試、分項評定,不再是1張試卷、1個分數,尊重學生學習中的個體差異,淡化橫向比較,可以比較全面地反饋學生學習的進步與不足,有利于改進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家長、學生參與評價,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自我反思和改進的習慣,增加親子情感。成長記錄袋是發展性評價采取的1種方式,它里面收集了反映學生發展變化的1手資料和學生自己、同學、老師、家長對他做出評價的材料,以此來評價學生學習和進步的狀況。學生可以縱向看到自己的成長與進步,也可以和同學橫向比較找到自己的不足,進而激發他們努力奮進。作為1種新穎的評價方式,我校學生大都建立了成長記錄袋。
3、課堂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
評價是教學過程的1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每1個環節。為此,新生課程要求我們應建立以“發展功能”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針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新的評價體系,科學地主人學生素質發展狀況,并據此引導教師去改進教學,完善教學述稿,引導學生去認識自己,找到發展的方向和立足點,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身發展。通過近3年的實驗,我深深地感到本次課改其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著眼于學生的的全人發展。因此,主人的目的就顯而易見了,那就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課堂上,教師的評價語言豐富了,表揚與激勵的語言多了,當孩子因為緊張而回答不出問題時,老師會和藹地冒號“別緊張,慢慢說,你1定能說好。”當孩子的答案不正確時,老師會循循善誘冒號“你回答的雖然不正確,但你動腦子了,老師還是很高興,咱們仔細聽聽其他同學怎么說,好嗎?”當孩子回答別具1格時,老師們會說冒號“你的想法很有創意”、“你是1個孝順的孩子”、“你是1個愛心的孩子”、“你是1個寬容、善良的孩子”。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使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激勵性的語言評價,幫助孩子們揚起自信的風帆,教師在課堂上,不斷發現孩子們身上好的東西,發現他們身上最行、最值得驕傲的,與眾不同的地方。
語言評價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式。有時候,課堂上卻是“無聲勝有聲”。哪個孩子寫字姿勢正確規范,老師就上前輕輕摸摸他的小腦袋;哪個孩子讀書姿勢好,老師說沖他翹大拇指;哪個孩子上課聽課仔細,老師就對他笑1笑;哪個孩子問題提得好,老師會對他點點頭。在這1個個肢體語言中,孩子們感受到了老師對他的關注;老師對他的喜愛;老師對他的鼓勵;老師對他的肯定。孩子們在老師的1句句鼓勵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只有老師的評價是片面的。評價的主體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其他有關人員,我們應該重視調動其他主體的作用,使大家都來參與評價。
孩子們很注重同伴對自己的評價。1個平時1聲不吭的孩子,因為各種原因,總是顯得悶悶不樂。在1節語文課上,老師請他朗讀課文,孩子小心翼翼地站起來,開始朗讀。他清脆響亮富有感情地朗讀,吸引了全班同學,剛剛讀完,教室里就響起了掌聲。這掌聲中包含了同學們對他的贊美,包含了同學們的鼓勵,被評價的孩子從掌聲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增強了勇氣和自信。從參與評價的孩子們身上更體現出了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并發現同學身上的閃光點,用贊賞的語氣夸獎同學,采用同學互評課堂教學中常用的評價方式,也是不可缺的。但是,學生之間的互評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并不是每次每個孩子都能用欣賞的眼光善待他人。在1節語文課上,當老師提出問題后,1個學習成績1般的孩子馬上舉起了小手,可他的回答剛說了1半,馬上就遭到部分同學的否定。這時,教師就起到了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讓孩子們懂得尊重他人,客觀地評價他人,多看別人的優點和長處,這樣,才能使同伴互評發揮優勢。
4、利用作業本與學生進行交流
作業是學生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老師們充分利用這1資源與學生進行“心”的交流,單單1個“閱”字,如今在孩子們的作業本中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有趣的話語或符號,作業寫的干干凈凈,整齊,美觀的孩子,就會得到老師畫在本子上的1個笑臉,或是1句鼓勵的話,“你真棒”,“字寫的得真帥”。作業中不慎出現1處小錯時,老師會很惋惜地寫上“多可惜呀感嘆號!”“下次可要仔細呀”等批語,當孩子出現學習下降、紀律散漫時,老師會寫下“孩子你最近有些退步,可要加快步子趕上大家。”老師們還自發的買來色彩鮮艷的小花朵、小紅旗、小5星,獎勵給認真踏實仔細的孩子。孩子們的作業本上不僅只有“優”“好”這樣的等級評價,還多了許多亮閃閃的小貼花,使得枯燥的學習多了幾分卡通氣。
[關健詞]物理課改初探
長期以來,山區學校的物理教學受師資力量和實驗條件的制約,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陳舊落后,學生普遍對物理課有畏難情緒,教學質量不高,距離課程改革的要求差距甚遠。筆者認為:針對山區學校物理課教學的現狀,要實施課改,只能從山區學校的實際出發,探索在物理教學中落實課改新理念的有效途徑,走一條具有山區特色的課改之路:
一、努力提高物理教師的課改素質。一是對物理科任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課改培訓特別是教材培訓,以提高他們的課改知識和教學技能,尤其是實驗教學技能;二是倡導教師積極投身于物理課改教研活動,提高教科研能力;三是鼓勵教師踴躍探索因地制宜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模式,盡快擺脫傳統教學之陰影,運用科學方法,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最基本要求。
二、反思傳統教學,轉變教學理念,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1、課堂教學是實施課改的主渠道、主陣地。山區孩子受生活環境限制認知水平較差,對物理知識理解掌握比較困難,加之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缺乏學好物理課的信心和興趣,為此必須優化課堂結構,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整自己的授課方式。要在備課中多下功夫,增加物理課的趣味性和直觀性,活躍課堂氣氛。比如課堂舉例要盡量用學生身邊的物理現象,貼近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用物理;還應采取開放的教學形式,某些課完全可以讓學生在戶外實驗,親身體驗后再回到教室上課。山區學生的見識少,想象力差,更要加強教學的直觀性。為此應該確立“以實驗探究、觀察思考為基礎的啟發討論式教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課堂教學。要堅決摒棄教師“穿新鞋,走老路”一講到底的頑疾,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促使學生主動活潑地發展。
2、自制教具、學具,破解實驗瓶頸。我縣使用的蘇科版物理課改教材安排了大量的物理探究實驗,相關實驗器材是上好物理課改課的物質基礎,山區學校在這方面條件相對差一些,但我們物理教師不能因此而消極等待,應該鼓勵師生根據實際需要,克服器材缺少的困難,利用廢舊物品自制器材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內外物理實驗,提倡多用身邊的材料做簡易實驗代替標準化實驗。如我縣一些農村中學老師采用兒童激光手電筒(價值僅3元,正規激光器價值上千元)和自制的煙霧空間或膠體溶液做系列化光學實驗,由于激光的單向性好,加之煙霧或膠體溶液對光產生的散射作用,能明顯看出光傳播的路徑,實驗非常成功,解決了多年來用太陽光源做光學實驗觀察難、不易成功的老大難問題,很適合在山區學校推廣應用。引導學生收集材料,自制學具,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切到物理貼近生活,學以致用。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地得到提高,激發求知欲望,培養動手、探究能力,促進智能全面發展。
3、結合山區學生實際,在課改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不可操之過急,急于求成,應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我們使用的蘇科版物理教材,課堂中探究實驗多、內容多、時間緊。對于我們留壩實驗區廣大基礎不太好、學習能力不太強的山區學生來講,探究活動開展起來難度較大,教師學生都不易把握。因此,教師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要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原則,理應兼顧到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提高可操作性。教材開始部分的探究環節可以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不必要按科學探究的全部環節去規范操作,以減少難度。教師在探究活動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幫助提示學生完成探究環節。如:教材第一個大探究活動“探究冰、松香的熔化特點”。教師提出問題后要引導幫助學生設計實驗活動和探究方法,對實驗結論的獲得教師應給予必要的提示。試教發現,學生很難自主地、正確的繪出冰、松香的熔化圖象,因此在數據處理時,教師還應指導學生進行“溫度—時間坐標圖”的描點、繪圖進而分析實驗結論。
4、教學活動中應結合學校、教師、學生的實際,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堅信人人是創新之人,時時是創新之時,處處是創新之地,創新并非遙不可及,天道酬勤,只要堅持不懈,定會有所收獲。
三、用足用好國家遠教工程項目提供的優質教育資源,發揮多媒體手段的獨特作用,增強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和課堂效益。真正建立起師生互動的新型課堂結構。用物理課件演示實驗或物理過程,現象清楚,特別是能運用慢鏡頭再現肉眼難以觀察到的物理過程的變化細節,直觀形象、效果很好,學生容易理解,這也是目前物理教學手段改革創新的主要導向之一。同時,還應加強學校物理教學資源庫建設,要鼓勵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制作符合我們山區學生認識特點、具有鄉土特色的教學課件,各中學相互間也有必要進行交流溝通,相互學習,可省時、省力,避免重復建設,實現資源共享。當然在這方面縣教研室要發揮引導、協調作用。
四、結合山區實際,適量拓寬教學內容,并采取開放的教學形式,把課改與學生的未來發展聯系起來。初中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發展時期,他們好動好問對物理世界懷有很強的好奇心,往往會產生許多遐想和探究其奧秘的欲望。物理教師應抓住這一特點,改變封閉的課堂教學形式促進物理教學逐步構建一個由課內外、校內外、學校與社會所組成的開放的教學空間,讓孩子們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親自去發現大自然的奧秘。讓他們動口、動手、動腦,提供機會,使其充分參與教與學雙邊活動,將所學的物理知識和生活、生產實際聯系起來,激發和培養他們熱愛物理、學習物理科學知識的興趣和能力。
1、針對山區經濟發展的現狀,適當介紹物理教學與山區農村經濟、庭院經濟發展的聯系,重點介紹與山區經濟發展相關的科技新成就、新技術,尤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新能源(太陽能、沼氣、小水電)的開發與利用、退耕還林與水土流失治理、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產業建設、鄉村環境衛生綜合治理等,為山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2、科技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進行“三小活動”(小制作、小實驗、小發明)。在活動中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鍛煉各種技能;組織學生開展物理課外實踐活動,如課外小調查、小參觀,在活動中提高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組織學生對家鄉的生產、生活、經濟狀況、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做初步調查特別是物理知識與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結合,鼓勵他們各自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寫一些簡單的調查分折報告,為日后參與當地經濟建設打下基礎,為當地培養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五、結合山區實際,嘗試建立促進山區教師、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機制。
一、什么是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把關于新課程改革研究(主要是新課程的教學研究)的立足點放在學校,以解決學校在新課程改革中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學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學生健康、主動、充分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為主要目的一種研究活動。
校本研究同時也是一種研究理念,它不刻意強調研究是要探討人類所未知的東西;不刻意要求研究成果必須對原有的某一方面的知識量有所增加或有所改造;不刻意要求研究所提供的精神“產品”或物質“產品”是首創的;不刻意要求對研究過程進行詳細周密的設計;不刻意要求對研究對象作出定性與定量的分析而得出客觀、準確的結論。校本研究遵循“自然”的原則,即研究者不改變研究對象所處的自然(包括人類社會環境)環境,遵循“合作”的原則,研究者在與被研究者相互交流乃至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去身臨其境地研究對象,校本研究同時遵循“人本”“人道”的原則,在研究過程中尊重研究對象(學生或者教師)的人格和權利。
校本研究還是一種研究制度,它要求在教育管理(主要是學校管理)方面給校本研究以經費、時間方面的政策支持,為校本研究創造寬松的環境和開放的氛圍,要求形成以校為本的研究中心或者機構,要求形成校本研究的交流與對話、協調與合作的機構,要求形成新的研究成果評價制度。
校本研究與校本管理有著相互包容的關系,校本管理可以是校本研究的對象,校本研究也可以是校本管理的對象或者開展校本管理的策略和措施。
校本研究與校本課程及其開發之間則是包容的關系,校本課程是校本研究的對象,校本課程開發可看成是校本研究的一種形式或類型。
校本研究也是一種方法,它是把新課改的理念、目標轉化為學校教育者實際的教育教學行為的手段、措施或橋梁。
二、校本研究的價值
首先,它具有將素質教育理念、新課改理念轉化為學校教育者的教育教學行為的作用。在校本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以素質教育的理念和新課改的理念為指導,或驗證于自己的實踐,或反思自己的實踐,或提升自己的實踐,進而豐富和發展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從而指導和改進自己的實踐。這一研究過程即是由理念轉化為行為的過程。
其次,有助于改善學校教育教學環境,推進校本管理,形成辦學特色。校本研究是以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尤其是推進素質教育與新課改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結合學校所處的環境和條件,通過校本研究尋找解決策略,不僅能夠發現學校教育教學的缺陷,更為重要的還能尋找到學校推進素質教育、實施新課改的突破口,古往今來的知名學校,沒有不是結合自身實際開展研究之后,形成各自特色的。
其三,有助于主體即廣大教師素質的提高。中小學教師推進新課改所需的素質已不再是學歷層次的提高,也不再是專業知識與教育教學知識的獲取,而是教育教學研究水平的提升,是將教育教學研究融入教育教學實踐過程,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審視、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的境界,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通過校本研究,教師會從單純的知識傳授成長為研究型的、專家型的、學者型的教育者。
其四,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校本研究的價值取向就是為了促進學生健康、主動、充分的發展。校本研究不僅是關注新課程標準帶來的內容變化,更重要的是關注新課程實施中學生的變化;不僅關注和反思研究者自身的教,更關注學生的學,關注學生的發展。通過校本研究,研究者相互學習、彼此支持、共同分享教書育人的經驗,共同解決教書育人過程中的問題,這將極大地改善學校的育人環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學生在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和彼此合作的過程中,創新精神、多方面的能力必將得到發展。
概而言之,校本研究會在實質上促進學校教育環境和面貌的改善,促進學校教學實踐的改善。
三、校本研究的特點
校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然而要很好地開展校本研究,須把握其特點。一般來講,校本研究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研究對象的具體性、生動性。校本研究的對象,是學校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育教學的實踐,是研究者根據素質教育的目標,根據新課改的目標,結合學校與個人的實際情況,選擇和確定的研究課題。校本研究要求更新以往學校教研以討論教材、討論教案、研究考試為主的方式,要求將立足點放在解決新課改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上,放在新課程理念與教育教學實踐結合產生的新困惑上。比如,如何看待課堂教學中的“呆板”與“活潑”?教師在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時,如何讓學生掌握必備的知識與技能?新課程倡導尊重學生、激勵學生,是不是就不能批評學生?新課改要求教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師如何備課?新課改倡導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等。這些問題與研究者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工作密切相關。明確校本研究對象的具體性、生動性,能夠真正激發研究者的研究興趣。
二是研究主體的廣泛性、參與性。校本研究的主體是學校的廣大教師,學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廣大學生家長都可以參與校本研究。肯定校本研究主體是廣大教師,對于改變教育科研是學者、專家或專職教科研工作者的事,與學校第一線的教師無關的觀念,對于改變教育科研神秘或者神圣,教育實際工作者遙不可及而生的畏難情緒具有重要作用。其實,教育教育并不神秘,在某種程度上說,教師每天都在進行研究,教師所面對的學生不是死的自然材料,不是沒有意識的植物,而是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的學生,因而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本質上應是創新的,教師要以研究的眼光觀察、發現和了解學生的變化,進而結合學生的實際來組織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育教學方法培養教育學生。校本研究要求教師從一個不自覺的研究者轉變為一個自覺自為的研究者。同時要求教師還能成為校本研究的組織者,能夠將學生、家長或其他教師組織起來,圍繞自己的研究課題開展研究。
三是研究方法的綜合性、靈活性。校本研究需要多種教育科研方法的綜合運用,如觀察、訪談、調查、總結、分析―綜合、歸納―演繹、比較、預測等等。研究者根據研究對象的實際變化以及研究的進展等情況,可以靈活地選擇和確定研究方法,如行動研究法、實踐反思法、個案研究法等。校本研究不強求研究方法的一成不變,而是要求在運用研究方法時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四是研究過程的描述性、反思性。校本研究強調真實地描述研究對象,通過教學筆記、教學日記等形式將研究對象尤其是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或發展過程如實地記錄下來。同時,研究者要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行為、自己與研究對象相互作用的過程進行描述,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反思。這種“反思”既有一般意義的“回顧”,更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研究過程和教育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善于總結研究過程與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行之有效的做法。
五是研究價值取向的應用性、創新性。校本研究的價值取向主要是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研究者個體教育教學實踐的改善,主要是尋找在一定條件下解決學校與研究者個體即教師教育教學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的方法,這是校本研究應用性的體現。同時,校本研究所研究的問題及其解決的方法要具有一定程度的新穎性或創新性。因此,校本研究對學校教育實踐的改善有直接的推動作用。但是,校本研究的創新性不是強調原創、首創,而是重在教師研究個體意義上的創新,重在學校范圍內的創新,重在今天的研究要比昨天的研究更有進步更有新意,對明天的工作會有幫助。
四、校本研究的過程
校本研究雖然不要求對研究過程進行刻意嚴密的設計,但其開展還是有一定程序的。
一是發現與提出問題。發現與提出問題是任何研究的起點,校本研究也不例外,開展校本研究,首先是要對學校教育教學實踐(包括研究者個體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問題診斷,通過對已有的實踐有什么需要改進的,按新課改要求學校的教育理念、教師的素質與教育教學方式有哪些差距,與其他學校、其他教師相比有哪些不足等等問題的思考,找出學校發展、教師個體發展以及學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圍繞著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而展開。
二是確定研究問題或研究課題。由于實施素質教育和新課改對學校教育實踐和教師教育教學方式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也由于學生對學校教育、對教師教育教學有了更高的期待,學校教育實踐,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發展等方面會產生很多的新問題。從校本研究的角度看,不可能將這些問題都進行研究。因此,在發現、提出問題之后,要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選擇真正對學校發展、教師發展以及學生發展有重要價值的問題(主要的問題,同時又是研究者感興趣的,有能力展開研究的問題)。有些學校為鼓勵教師開展校本研究,采用課題立項,或項目申報的形式,將教師感興趣的研究問題確定下來,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和政策支持,這對于推動教師參與研究有積極作用。
三是研究方案設計。研究問題確定之后,在展開研究工作之前宜有一個初步的研究方案,該方案的設計包括總體的研究目標的確定,研究對象的選擇,研究步驟及研究時間的大致制定,研究方法的選擇等內容。研究方案形成之后,還可根據研究的實際進展情況進行修改。
四是收集資料。校本研究方案形成之后,便可進入研究的實施階段,實施階段的關鍵是圍繞研究對象收集相關的資料,通過觀察、測量、問卷、訪談等手段,收集、占有關于研究對象多方面的材料,為形成對研究對象的分析奠定基礎。
五是分析資料,形成事實,得出結論。在收集和占有關于研究對象材料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全面的整理分析,以區分材料所包含的真實事實與虛假事實,主要事實與次要事實,典型事實與個別事實,必然事實與偶然事實,一般事實與個別事實,孤立的事實與聯系的事實,由此得出關于研究對象整體的、全面的看法,防止以偏概全的錯誤。
六是擬定研究報告、論文或體會。分析資料,形成事實,得出結論的過程,已為擬定研究報告、論文或體會打下了基礎,通過研究報告、論文或體會的撰寫,進一步理清關于研究對象的認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或澄清有待進一步思考與研究的問題。
七是研究結果的應用。校本研究的結論或結果形成之后,要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的改善上,在應用過程中要對哪些是可以立即運用于實際工作之中,哪些還有待于進一步歸納、比較之后才能應用,哪些有待在教育實踐條件的調整之后才能應用,哪些還不能應用,但卻對改善教育和教學實踐有啟發、借鑒參考價值等進行區分。
以上為校本研究的基礎過程,這一個過程的完成,意味著下一過程的開始,上一研究過程結果的應用,即是新的教育教學實踐的開始,在新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又會產生新的問題、新的困惑、新的疑點。因此,真正的校本研究的過程,應該是一種實踐和認識都不斷得到提升的過程,校本研究過程的不斷展開,是推進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的不斷改善,推進教師不斷成長,促進學生不斷發展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五、校本研究的評價
校本研究的評價對推進校本研究的發展,對激勵研究者的研究熱情與積極性有著重要的作用。對校本研究的評價,不僅是研究結果的評價,重要的是對研究過程的評價。
就校本研究結果的評價來講,當前需要注意的是對校本研究成果形式的認定,要突破以往研究成果一定要是公開發表的研究報告或論文,或者一定要是研究立項的完整的報告的局限,研究者即教師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開展研究所形成的研究日記、教學筆記、教案分析、教學體會、經驗總結、研究對象的個案分析等都是校本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者在學校所作的教育教學經驗交流、報告材料等也是校本研究的成果。同時,要對校本研究的成效即實踐效果進行評價,在校本研究過程中,會出現研究折成果形式不一定完美、實踐效果卻非常有效的狀況,因此對校本研究結果的評價,既要看成果形式,更要看實際效果。
論文摘要:課堂教學效果低于課改預期目標是當前語文課改遇到的突出問題,語文課改要提高效率,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介等方面掌握相關的策略性知識,在教學實踐中實施有效教學策略,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肇始于21世紀初的語文課程改革經過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盡管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也應當承認,就目前的課改現狀來看,還有不少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還停留在字面意義上,缺乏實質性的理解,在教學實踐中缺乏有效的教學策略。不少教師在教學中存在教學目標的把握不到位,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教學方法不靈活,習題課的優化設計不足等教學策略問題,導致語文的課改進程不如當初設想的那樣順暢。課改效果低于預期目標,已經成為當前語文課改遇到的突出問題。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掌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介等方面相關的策略性知識,在教學實踐中真正實施有效教學,這樣才能確實提高教學效果,把課改工作不斷推向深人。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采用的一系列具體的間題解決行為方式。具體地說,按教學活動的進程把教學設計分成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媒介的選用等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于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
1、有效的教學目標設計。課程與教學目標是一定教育價值觀在課程與教學領域的具體化,它是教學的起點,對于教師在開發課程與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對課堂教學起到統率和整合的作用。
根據美國課程論專家舒伯特關于典型的課程與教學目標取向的理論,有效的語文教學目標的主體應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位,教學目標的維度應把握教學效益的底線,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語文教師應重視過程性目標設計、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的有機融合。而一個好的教學目標的表述,應以學生為第一人稱描述教學目標(或師生共同作為主體),而不是教師;教學目標必須是分領域、分層次陳述的;一個好的教學目標表述應體現“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這幾個方面。行為動詞應盡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觀察的;要有具體的表現程度;必要時,附上產生目標所指向的結果行為的條件;教學目標的出示時機應打破“課前出示目標”的單一化傾向,在教學“情節”和“場景”中相機呈現或“自然流露”。教學目標設計的評價指標清晰具體,針對學生實際狀態,考慮學生發展可能。
2、有效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內容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語文教師應該與文本進行深人“對話”,充分發掘語文學科的教育價值,針對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對選用的教材內容作出適當處理,包括增刪、換序、整合、新編等,優化教學內容。
有效的教學內容是要通過問題來呈現的。因此語文教師要提高問題設計的能力,要能用精、少、實、活的問題激活課堂,用精練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直指教學目標,達到高效目的。教師在設計有效教學問題時,一是要注意主問題的界定。主問題是指從教學內容整體的角度或學生的整體參與性上引發思考、討論、理解、探究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問題。二是要注意主問題的特點。主間題一般來說具有“三力”,即吸引學生參與的牽引力,在教學過程方面具有形成一個教學板塊的支撐力,在課堂活動方面具有讓學生共同參與、廣泛交流的凝聚力。三是注意主問題的設計。要依據語文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起點來具體設計。在教學內容設計的主要評價指標方面,既要體現教學文本與生活世界的溝通,又要體現教學內容的靈活性,還要體現語文學科教育價值。
3、有效教學的策略。語文教學方法是豐富多樣的,且具有相對性。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既有優點,也有缺點,不存在絕對好或絕對壞的方法。某種教學方法可能有效地解決某些教學的問題,而對解決另一些問題則無效。某種教學方法可能較為有效達成某種教學目標,但可能不利于其它教學目標的達成。有效的教學策略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學策略也永遠沒有最好,因此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因人因文而異。目前國內外比較流行的策略有以下幾種:
(1)自主學習策略。自主學習策略的核心是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其著眼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學”。這類教學策略的具體形式雖然也是多種多樣,但始終有一條紅線貫穿始終,那就是“自主探索、自主發現”。所以這類教學策略也通常被稱之為“自主學習策略”或是“發現式”教學策略。
(2)合作學習策略。合作學習,是目前中外教育界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學習策略,是培養新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徑。合作學習是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按性別、知識基礎、能力—組織能力、活動能力、交往能力、學習能力作有機調配),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促進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小組合作是語文學習中互動合作的主要形式。合作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有師師、師生、生生合作等互動方式,合作成員間要明確學習目標,團結協作,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共同解決學習中的難點、重點、疑點問題,從而使每個學生均有不同程度的進步與收獲。
(3)探究學習教學策略。探究學習教學策略是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科學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試驗、操作、調查、收集、處理信息,以及表達、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新的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它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探究學習教學策略更趨向于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探究性學習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環境,學生的想法即使與標準答案不一致也應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探究性教學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重視學生探究態度、體驗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培養,講究實施策略。
(4)問題教學策略。問題教學策略就是解決探究性學習的難點、呈現新課堂亮點的策略,即通過將學習內容轉化為一定形式的有價值、科學性的問題,引導組織學生在主動探究中,解決問題,掌握知識,增強問題意識。
(5)情景教學策略。情景教學策略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的引人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激發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其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對培養學生情感,啟迪思維,發展想象,開發智力等方面確有獨到之處。情境創設按照呈現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有“語言描述”、“計算機多媒體(聲音、圖像、視頻)”、“模擬場境”、“現實情境”、“問題提出”等類型。
4、教學媒介選擇的策略。教師在設計教學時,除了考慮教學方法外,還要考慮選用什么樣的教學媒介為教學服務。隨著科學技術和教育研究的發展,講授法已遠遠不再局限于教師的口頭講授。除教材和教學參考書之外的大量教學輔助物業已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在知識驟增的今天,教師不僅要了解教材的組織及其在教學中的作用,而且要了解和掌握科學技術為我們提供各種現代化教學媒介或教學手段的特征與作用,并能將它們結合到自己的教學技巧中,做到教有實效。雖然有多種不同的媒介選擇模式,每種模式所運用的選擇標準又有所不同,但在選擇和運用媒介的過程中卻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教學目標。在選擇媒介時,教學所要完成的任務和要達到的目標是首先要考慮的。有些媒介可能更容易激起學生對剛學過的陳述性知識的回憶,另一些媒介可能更適合于演示需要學生掌握的動作技能。換句話說,某些媒介比其他媒介更適合于某種學習條件。
(2)學習者的特征。幾乎所有的教學設計專家都同意,學習者的特征是媒介選擇時所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然而,在哪些特征比較重要這一點上,卻沒有一致看法。許多教育工作者相信,學習者的學習風格不同,他們能從與他們的學習風格相配的媒介中獲益最多。但那些學習風格上的差別是什么,它們如何與不同的教學媒介有效地相配,還很不清楚。
(3)學習環境。在選擇媒介時要考慮學習環境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學校的財政預算;班級大小;發展新材料的能力;收音機、電視機和其他媒介設備的可用性;教師的能力;校長和教師對待革新的態度;學校的建筑條件。在設計教學和選擇媒介之前,所有上述因素都必須仔細考慮,只有這樣才能作出最佳決策。
一、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在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厘米,求圓的面積。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的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厘米,問題迎刃而解。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角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習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合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各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比如我在講“循環小數”這一部分內容時出示蝸牛4分鐘看爬行7米,蜘蛛3分鐘行駛5米。讓學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數學問題,當提出想比較兩種動物誰跑的比較快時,自己去找尋答案,在計算過程中遇到循環小數的問題時,由于好奇心自己依靠課本這位“老師”找到答案。在講“三角形面積計算”中出示課件讓學生幫助農民伯伯計算不同圖形的菜地的面積,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三、聯系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程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如我在講“圓的周長”時,讓學生幫助農民伯伯設計圓形的牛欄。激發學生的興趣,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籬笆的總長度。再如:公園的門票每張10元,50張可以購買團體票,每張8元,我們班一共有45人,該如何購票?學生們通過計算、思考得出多種解法,在比較中選擇最佳方案。四、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杰指出:“傳統數學的特點就在于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我經常告訴學生:“課堂是你們的,數學課本是你們的,三角板、量角器、圓規等這些學具也是你們的,這節課的學習任務也是你們的,想學到更好的知識就要靠你們自己。”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時”,學生結合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過程和對三角形的認識,用自己準備的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自己以前學過的圖形,自己總結出三角形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由自己總結出的知識點,可以很好的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讓他們真正參加到教學中,讓他們去創造性的學。
五、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說數學”
一、加強數學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渴求獲得知識、探索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積極傾向,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因素。學生一旦對學習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注意力就會優先集中,認識就會敏捷而深入,情緒就會愉快而高漲,思維就會活躍而有創造性,行為就會持久而永恒。數學實驗教學是學生參與操作的探索過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使小學生的好奇、好玩、好動的天性得到滿足,進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如我在教學《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時,我設想在道北開一家“學生書店”,請同學們幫助老師設計書店,調查學生喜歡課外書的情況。在情境中讓學生展開實驗操作,現場寫下自己喜歡的書籍的名稱,小組合作統計出喜歡各類書的人數,并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很自然地比較出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畫“正”字的方法。然后,讓學生自己制作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進行比較,從而清晰地知道其各自的特點。這樣,使教學活動在動態中進行,使兒童把外顯的動作與內隱的思維活動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順應兒童好奇、好動的特點,集中了兒童的注意力,激發了兒童學習的興趣。再如,我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面積的含義時,首先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文具盒的蓋面,數學課本的封面,課桌的桌面。然后比較文具盒的面與數學課本封面的大小,數學課本封面與課桌桌面的大小。再動口說一說面積的含義。在教學“面積單位”時,讓學生動手摸,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充分動手的同時,學會比較和測量面積。這樣,通過數學實驗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但使學生深刻理解了所學的知識,而且促使學生智力活動的潛力得到充分的啟迪、挖掘和發揮。
二、加強數學實驗教學,調動學生全員參與。
教育的本質在于參與,即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到教學中去,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的獲取知識。而使所有的少年兒童的智能得到充分發展,是每個家庭的期盼,老師的希望,社會的需要。數學實驗教學則能夠提供使每個學生達到他們可能達到的最高學習水平的學習條件。在數學實驗教學中,讓每個學生玩自己手中的學具,看你有什么發現,提到玩,每個學生都感興趣,無論他發現的結論是淺顯,還是深刻,都是他最真實的體驗和感受,都已充分調動了他的參與性和探究性。再者,有的學生理論知識不足,但動手能力較強。在實驗過程中,他能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得到鼓勵而增強學習的信心,消除“數學難、學不好”的恐懼心理,萌發要學好數學的愿望,引發學習動機,使他們以學為樂,主動進取,提高學習效果。
三、加強數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數學實驗教學的趣味性、直觀性、新穎性,切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容易使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下實現由喜歡數學到努力學數學,再到刻苦鉆研數學的良性過渡。在每個層次的學習活動中,取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形成不斷進取、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在實驗準備階段,指導學生自制教具、學具,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創造才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美感。如我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讓學生準備一個長6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和一個底6厘米、高3厘米的平行四邊形,從制作的情況看,有的學生是用廢棄的硬紙被做的,有的是用做手工剩下的色卡紙做的等等。選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多種多樣,但都做的精致、美觀,把學習的熱情延伸到課外,又為實驗教學提供了物質保證。課堂上又通過自己的動手剪、拼,得出結論,使學生經歷獲得知識的全過程,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和創造的快樂,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廢物廢料,變“廢”為“寶”,使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實驗過程中良好的實驗常規,教師的嚴謹態度,正確示范,巧妙點撥,質疑解難等,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首先使學生明確教具、學具不是玩具,懂得其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其次,對學具的準備要認真,運用要準確,收拾要及時,管理要妥善。培養學生自覺守紀,認真主動,勤于動手、動腦、動眼、動口的良好習慣,真正實現“省時、高效、低負”的教學目標。
四、加強數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未來社會已越來越注重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能否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見等。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之間團結、協調、合作、共事的群體協作精神,日益顯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加強數學實驗教學,尤其是分組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我沒有把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把全班學生分成了4人小組,每組商議選擇自己喜歡的學具,小組長分工,有的動手折,有的動筆記錄折出的分數,然后共同探究商議分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再全班交流,教師加以糾正和指導。最后形成規范的數學術語。在這樣的實驗過程中,教師進行宏觀調空,耐心指導,對學生的實驗成果及時評比表揚。創設積極競爭的實驗情境,小組成員互相幫助,互相交流,共同進步,充分發揮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往、交流與合作,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協作精神,樹立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的人生態度,克服獨生子女的高傲獨尊和對家長的依賴性強的弱點。
五、加強數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1世紀是人類依靠知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新世紀。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所以,我們必須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而學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動作技能的基礎上發生、發展,是一個由外部的物質活動向內部的認知心理活動轉化的過程。重視兒童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教師就要通過實驗教學,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更大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把實驗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就可讓實驗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就可通過實驗操作使學生對新知識"再發現",就可通過實驗操作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如:我在教學《認識正方形》時,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前準備好的正方形紙,想辦法知道正方形的特點,看誰的方法多。有的學生通過測量發現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通過沿對角線對折、再對折,發現四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用一條邊與其他三條邊分別相比,發現四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將相對的兩條邊重合,再將相鄰的兩條邊重合,說明四條邊一樣長……這樣學生通過實驗操作,發現了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既發現了新知,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1.教材方面
近幾年我校使用的數學教材是江蘇教育出版社的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材,該教材主要存在以下缺陷:(1)缺少對初中內容的簡要復習;(2)數學課程目標的定位與現有中職學生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差距;(3)課程內容的趣味性、實用性差。
2.教學方面
(1)教學觀念:職業高中的數學教師在教學觀念上還沒有跟上全國職業教育改革的發展,教師的教育觀念落后、教學方法陳舊,導致教學效果欠佳。(2)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初中數學的基礎上,學好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繼續學習所必需的基礎知識,使數學課程更好地為專業課程服務,為學生的升學與就業服務。(3)教學手段:職業高中的數學教學方法、手段至今仍以粉筆加黑板為主。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教學方法手段在數學教學中較少應用。
3.學生方面
首先,近年來由于招生困難,一些初中畢業的學生都可進入職業高中學習,這就造成了學生的基礎差異很大,數學學科不及格率高,學生兩極分化嚴重;其次,職業高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復雜,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高。
二、職業高中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新的數學觀
數學學科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它不僅滲透于一切科學技術領域,而且是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必要基礎和工具。因此在職業高中要提供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要為專業課的學習、升學與就業服務。
2.新的數學教育觀
數學教育應順應時代要求,充分利用數學教育對人的文化素質的作用。數學教育應當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新的數學學習觀
數學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應有現實性、趣味性和挑戰性,有利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活動,計算機應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
4.新的教學方法
不僅要利用信息技術呈現課程內容,更要重視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普遍使用計數器,采用多媒體教學,進行數學實驗等。
三、職業高中數學的課程改革
1.教材的改革
(1)實行低起點教學。由于現階段的職業高中數學教材的要求已超出當前相當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能力,致使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欠佳。職業高中數學教材的首要目標應是“淺顯易懂”,讓“差生”容易學習數學。實行低起點教學,幫助學生系統梳理、復習初中基礎數學內容,充分注意初中與中職教學內容的銜接。
(2)分專業學習。中等職業教育的特點是職業性,學生的數學學習應以就業需求為導向,側重于與專業課進行有效銜接更好地為專業課程服務。根據各專業的不同特點和需求,以應用為主、必需夠用為度,將數學課程內容劃分成不同的教學模塊,實行模塊化教學,使各專業能靈活選擇數學教學內容。
(3)在教材中增加趣味性、實用性的內容。為了更好地體現數學課為專業課服務,為學生的就業服務,以鞏固數學教材內容為目的,緊扣對應的知識點,貼近當前生活實際,多編排一些趣味性、實用性的例子。
2.教學方法的改革
針對職業高中學生的基礎文化程度和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的人才培養要求,堅持走“實用型”的路子,培養學生開放性、自覺性、主動性的思維,從專業實際需要出發,加強對基礎數學素質的教育,學生將終生受用。
(1)改變“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數學教學應該依據教材而進行。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是在“教教材”,這種方式只是讓學生獲得了一些感性知識,未能形成“數學思維”方法,當然,學生不具備所謂的數學時空觀和發展觀。
(2)進行補償教育,有效地銜接初中與職業高中的教學內容。在學生剛入校時,給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態度、興趣和能力等做一次全面的補課,有利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興趣和基本能力,順利達到職業高中教學目標的要求。
(3)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趣味性。新課程提倡“以人為本”。首先要改變學生“數學是枯燥無味”的觀念,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和數學的美,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在職業高中數學教學中,適當地實施實驗教學,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素質培養的要求。
在傳統的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在教學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沒有顧及到學生的學習感受,這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一味跟著教師的思路前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而不是自主地進行學習與探究。在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時刻以學生的需求為第一考慮,幫助學生樹立主人翁的觀念。讓學生在學習中充滿主動性,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教師應充分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適時給予幫助,發揮教師應有的指導作用。如,教師在政治教學中可以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與探究,對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要及時加以點撥,促使學生自己認識到學習中的不足,并及時改進。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考慮,尊重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僅是提高教學質量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新課改對當前的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注重理論結合實際
傳統的政治教學偏重于學生的升學率,看重學生的書面理論能力,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要求不高,這也造成了學生在政治學習中理論與實際脫節的狀況,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極為不利。新課改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相關改進,要求學校與教師在初中政治教學的過程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政治由于其學科特點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因此,關注社會的發展、將政治理論與相關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是當前初中政治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初中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多是為了迎接中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時政的關注。教師要看到初中生在此方面的不足,培養其關注時政的良好習慣。如,可以組織學生訂閱時事報刊或者雜志,并定期針對一些熱點問題進行討論,讓學生將學到的政治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這樣,不但可以提高政治教學的質量,還可以培養學生心系天下的情懷。
三、豐富課堂的教學方式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積極尋求新型的、適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方式。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當中。利用多媒體技術的音頻和視頻等優勢,對學生進行感官上的刺激,讓學生對相關的政治概念有具體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觀一些博物館、紀念堂等,通過實地考察以及對實物的參觀,培養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新知識的學習。
四、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