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一傳統文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稻魚共生系統;農業文化遺產;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G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3-0144-03
一、稻田養魚的傳統模式
龍現村位于青田縣城西南部方山鄉境內,背依奇云山,與溫州的瑞安市和甌海區交界。全村由街路頭、龍現兩個自然村組成,轄9個村民小組。這里以吳姓和楊姓為大宗,吳姓占大多數。到2002年時,有267戶,797人[1],其中有600多人僑居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龍現村最大的特色是稻田養魚,稻田養魚是稻、魚的共生系統。水稻為田魚提供遮陰和食物,田魚覓食的時候,攪動田水,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給水稻根部提供氧氣,田魚還能吃掉害蟲和水中雜草,它們的糞便則給水稻提供了肥料,是傳統生態農業的杰作。對稻田養魚傳統生產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我們吸收傳統經驗,在此基礎上科學改進,并逐步地推廣應用。稻田養魚的傳統技術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
(一)魚種來源
育苗首先要獲得魚籽。獲得魚籽的辦法是在母魚的繁殖期,放些松樹枝搭在水面上,這樣母魚生產后魚籽就會粘在松樹枝上,松樹枝要很快撈起放入桶里,不能一直泡在水中,水分過多會造成魚籽不能成活。魚籽變成魚苗一般要三天左右時間,粘有魚籽的松樹枝要先在籮筐中放上兩天半,蓋點稻草,每隔四、五個小時檢查一次魚籽是否濕潤,如果沒有水分了就像澆花一樣澆點水即可。時間差不多后,拿幾顆魚籽放到有一點水的小碗,看差不多出苗的時候放到小魚塘,過一天就可以了。
(二)放魚前的準備工作
稻田養魚要求田要每年水旱輪流,也就是去年的旱田今年養魚,今年養魚的田明年就不養魚,而是種植其他農產品。這樣做是因為,過于潮濕的土壤會降低“水花”①成活率。旱田用來養魚要提前翻土,保證土壤的肥力,然后引入山泉,水深不超過30公分,過深的話秧苗不易成活,魚接觸陽光少,也會長得慢。此外,水流的進出口用竹篾、枝條編成攔魚柵,防止逃魚。
(三)魚苗放養
清明至夏至是魚苗放入水田的季節。魚苗放養一般是在早晨,中午水溫高,魚苗會不適應。魚苗放入后,三五天喂一次食即可。魚食,一般是用谷子、小麥、剩飯菜等。有的村民還上山采些樟樹枝、松樹枝浸泡在田里,這樣可以防止田魚生寄生蟲。
(四)種稻除蟲
龍現村從前是種植雙季稻,現在種植單季稻。單季稻是五月種,八月中旬前基本收割完。栽水稻時,水稻秧苗不是直接插入田里,而是先集中種在小的秧田里。因為秧苗面積小,容易放還能節省肥料。等秧苗長大一點將之取出插秧,然后大概二十天左右檢查一下秧苗有沒有出蟲。如果有蟲的話,當地人會使用油(菜籽油、茶油、桐油等)來除蟲。這套農業技術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歷史實踐活動中,利用當地的自然生態創造發展而來,并一直傳承至今日。
二、稻田養魚的傳承現狀
(一)稻田養魚發展的原因
馬林諾夫斯基指出:“文化包括一套工具與風俗習慣——人體或心靈的習慣,它們都是為了直接或者間接地滿足人類的需要”[2]。稻田養魚在20世紀80年代出國潮到來之前,不僅給龍現村的村民增加了收入,還起到均衡膳食結構的重要作用,受到人們的重視。這種傳統模式一直傳承至今日,并非偶然,而是當地自然、歷史、人文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1.自然環境
龍現村四面環山,水源充足且水質優良,給稻田養魚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青田素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龍現村地處丘陵地帶,人多地少,人地矛盾使得人們迫切尋求資源最大利用的生產方式,稻田養魚應運而生。
2.歷史因素
喜歡“飯稻羹魚”生活方式的古越人因為戰亂,一部分人遷移到江、浙、皖一帶的深山,稱為“山越”。青田原為山越的分布地,這里的人們延續了“飯稻羹魚”的生活方式,“稻田養魚”正是基于環境對這一傳統生活方式的應變和創新[3]。
3.經濟因素
種稻養魚可以實現資源全方位循環,水稻可以滿足人們生存的需要,田魚可以補充蛋白質,增加收入。有農諺語:“稻田養魚不為錢,放點魚苗換油鹽。”
4.人文社會因素
龍現村共700多人,其中有600多人僑居國外,村子里青壯年勞動力缺失,剩下的多為老人和小孩。少數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居民還需要依靠稻田養魚獲得的收入來貼補家用,延續著稻田養魚的傳統生產功能。但是對大多數居民來說,外匯成為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稻田養魚對勞動力要求不高,老人們將稻田養魚當作感情寄托,將父輩的生活傳統繼承下來。
(二)稻田養魚所面臨的問題
由于受到現代農業技術的沖擊,部分農民已經漸漸脫離傳統模式,與現代化接軌。傳統的稻田養魚模式雖然傳承下來,但是仍面臨許多問題,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技術傳承人缺失
在現代化的沖擊下,勞動力機會成本不斷增加,龍現村掌握稻田養魚核心技術的農民已經不多了,尤其是培育魚苗這一核心技術,可以說就只有幾個人掌握,老祖宗傳承下來的農業技術正在漸漸脫離他們的生活。因農民出去打工比留在村子里種稻養魚能掙更多的錢,這就使得一部分人放棄了這種傳統生產方式。稻田養魚面積逐漸減少,甚至出現只種稻不養魚或者只養魚不種稻的局面。另外,在當地自清末以來形成的出國風習的影響下,家里的年輕人都愿意選擇出國。現在村子里,大多數是老人和小孩,目前就只有一些老年人還保留著種田養魚的傳統。青壯年出國造成勞動力缺失,使得稻田養魚這種傳統農業技術面臨失傳的危險。
2.市場化的沖擊
從事傳統農業的農民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改變了原有的生產技術,使得傳統技術受到一定的沖擊。自被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以來,龍現村出了名,田魚和田魚干對外銷量增多,田魚的市場需求擴大要求他們想辦法提高產量。比如,栽培雜交稻,使用復合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物品,這些技術的推廣應用,雖然獲得了水稻和田魚產量的提高,適應了市場的需求,但是卻明顯違背了生態農業的原則。為了增加收益,而用現代農業手段,這會瓦解傳統生產方式,進而威脅到稻田養魚的整體文化。比如說,以前殺蟲的工具現在都閑置不用了,這些農具也是稻田養魚傳統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過于強調農業的經濟價值,忽視農業的文化價值,對傳統稻田養魚系統產生了沖擊,可能會使之與地方文化漸漸脫離。
三、培養確立傳承人,保護“稻田養魚”的生存環境
稻魚共生系統作為一種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是稻作文化的延伸,反映了南方農民的耕作文化,它符合現代生態農業的特征,是人類的財富。2005年,龍現村的稻魚共生系統入選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農業文化遺產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遺產,除了農業文化與技術知識以外,還包括了歷史悠久、結構合理的傳統農業景觀及農業生產系統[4]。稻魚共生系統的核心是稻田養魚技術,我們應當在充分認識這一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基礎上,對其加以保護。保護稻魚共生系統不僅要確立傳承人,還要保護其生存環境。
(一)培養確立傳承人
稻田養魚是稻魚共生系統的核心,目前稻田養魚傳統技術傳承面臨困境,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傳承人問題。“當民俗還是大眾的生活常態時,是無所謂傳承人的,傳承只是群體間的代際傳遞。但是當民俗文化開始衰落時,傳承人便開始崛起。”[5]
稻田養魚傳統技術是群體創造和擁有、通過群體傳承的方式世代相傳到今天的。由于龍現村大多數青壯年出國,村里的居民靠外匯便可生活得很愜意,稻田養魚的物質生產功能弱化,使得很多人不愿意從事傳統農業。還有一部分人,從收益出發,開始使用現代農業技術。目前,從事傳統稻田養魚的只有少數中年人和老人。拿培育魚苗來說,育苗是一項精細活,時間、溫度等都要把握得恰到好處,大多數人并不會自己育苗,而是選擇去別的村購買現成的魚苗。長此以往,龍現村育苗的技術會逐步衰落,直至消亡。稻田養魚作為一種物質生產民俗正走向衰落,此刻,需要通過確立傳承人來將這一文化不斷傳承下去。
從龍現村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村子里只有幾個人會育苗這項技術。據村子里的人講,要談育苗的技術,“魚家樂”的老板吳麗貞的哥哥今年60多歲,可以算是村里最好的。其他幾名四五十歲會育苗的,技術都差不多。因為稻田養魚的逐步衰落,傳統的群體傳承已不再可能,要保護稻田養魚的核心技術,可以從這些人中挑選最合適的人作為傳承人,或許傳承人可通過師傅帶徒弟的社會傳承方式將該遺產傳承下去。
傳承人是農業生產技術的重要承載者與傳遞者,只有解決好傳承人和傳承對象的問題,才能解決農業生產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才能將稻魚共生系統這一寶貴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二)保護“稻魚共生系統”的生存環境
“稻魚共生系統”的生存環境不僅包括外部的自然生態環境,還應該包括人文社區環境等。龍現村已經形成了以稻田養魚為核心的整體文化,這些文化是稻田養魚賴以生存所不可缺少的條件。因此,保護“稻魚共生系統”,不僅要注重保護農業生產技術經驗,還應該注重與之相關的文化的保護。
1.對稻田養魚技術經驗的保護
稻田養魚技術經驗是廣大農民在長期的農業實踐活動中對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的總結,這些經驗包括耕種、灌溉、除草防蟲等生產經驗以及在生產中創造出來的農具制作等農業生活經驗。稻田養魚技術是基礎,只有將稻田養魚技術傳承下去,才能從根本上保護農業遺產。龍現村傳統稻田養魚經驗目前保存得還比較完整,但是傳承人問題應當是首要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對農業生產經驗進行保護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傳統農業工具的制作和使用。傳統農具往往代表著時代或一個地域的農業發展最高水平。保護好農具,對于農業文化遺產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6]。
2.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
稻田養魚對自然生態環境要求比較高,應該注重環境保護。傳統的稻田養魚技術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然而,現代化的沖擊,一部分農民開始選擇高產雜交水稻、使用現代飼料、用水泥加固田埂,更有部分人開始使用農藥,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田魚品質下降,并可能導致水資源的污染。
3.人文社區環境的保護
青田縣是全國聞名的僑鄉,三百年前青田人就有“排排秩走番邦”的傳統,龍現村也不例外。龍現村的居民大多靠外匯為生,外匯占其生活來源的八成以上,只有少數人依靠農業和外出務工養活家庭。因為稻田養魚對勞動力要求并不高,人們種田養魚不僅可以滿足自己日常所需,還可以借此打發閑暇時間。可以說,龍現村的稻田養魚已經成為一種休閑方式,寄托了人們的懷舊情感。龍現村獨特的僑鄉文化背景使得這一農業文化奇跡般保存下來。
4.對相關民俗文化的保護
稻田養魚生產方式及其基礎上衍生的多樣民俗文化,都是“稻魚共生系統”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包括了飲食文化、民間文學、民間文藝等。稻田養魚不僅是一種生產方式,還是地方特色文化。如果我們忽視稻田養魚對村落生活方式的影響,就很難理解當地的文化。反過來說,對當地的民俗文化進行研究,找出與稻田養魚相關的文化能夠加深我們對這種生產習俗的理解。
(1)飲食文化
田魚可以現殺、現燒、現吃,烹飪田魚的方法有紅燒、糖醋、清燉等,烹后的田魚味道鮮美、肉質細膩、魚鱗柔軟可食。人們在過年過節或重要場合都會備上田魚做的菜肴,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當地田魚飲食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如果缺少了這部分,稻田養魚便完全失去了其物質生產功能。
(2)民間文學
有關稻田養魚的民間傳說和詩詞豐富了民間文學的內容。龍現村有許多傳說,如,龍現村村名的來歷、鯉魚灘的傳說、耕牛不用繩的故事等等。這些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反映了當地人各方面的生活及與之有關的思想、感情等,是民間文學的重要內容。對當地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進行整理、發掘,有助于對當地文化的了解。
(3)民間文藝
魚燈舞是首批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之一,充分體現了地方特色文化。魚燈舞一般是在正月里舉辦,逐村甚至出鄉游舞演唱,歡度新春。魚燈舞在一段時間內曾停止,近年來又重新恢復。因為缺少年輕男子,便組了一支女子舞燈隊。現在的魚燈也幾乎沒有人會制作了,村子里只有一名八十多歲的老人會做魚燈,沒有任何傳人,也沒有人想學,魚燈制作技術也面臨失傳的危險。魚燈舞作為一種當地的民間文藝,與稻田養魚的生產習俗息息相關,應當對魚燈舞及魚燈制作工藝進行保護。
稻魚共生系統實際上是稻作文化與魚文化的復合體,它體現的是稻與魚的和諧相處,體現了多文化的融合。所謂稻作文化是稻作民族在長期生產水稻的實踐活動中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不僅包括有關水稻主體的產生、發展及生產,稻作生產技術的傳播等問題,還包括了由稻作生產而影響所及的民間生活方式、宗教民俗與儀軌,以及稻作民族特有的文化心態、社會道德等諸多文化因素之總和[7]。與水稻密切相關的水、稻米和稻草是稻作文化最直接和最恰當的體現者[8]。魚文化是指人類對魚的認知、闡釋、幻想、溝通等精神與心理活動為主的精神文化。它不僅以無形的精神形態存在,如魚的神話、傳說、巫術、禁忌等,而且也以靜態的物質形態和動態的民俗活動表現出來,例如各種魚的文化造物與社會習俗等。“魚文化”不只是對食物的追求,魚往往還象征著某種理念或信仰的符號。龍現村不僅有食田魚的風俗、田魚的傳說還有民間藝術魚燈舞,這些都是“稻魚共生系統”的重要內容,也是稻田養魚生存的民俗文化環境,它們是聯系緊密的整體文化。認識到“稻魚共生系統”是一個整體的文化,這是我們對其保護的首要基礎,這就要求我們遵循整體性保護的原則。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是對某一要素的保護或者某些要素的保護,而是要將稻田養魚這一生產方式與其賴以生存的各方面因素綜合起來保護。另外一個重要問題是要考慮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實行動態保護。動態保護就是利用新思路保護傳統文化,比如,發展旅游、實施生態補償以及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等。龍現村在發展旅游上有極大的優勢,在當地政府和居民協作下,旅游給當地人帶來了發展。但是,問題也是隨之而來。人們開始重視稻田養魚的經濟價值忽視生態價值等,我們應當充分認識稻田養魚的多重價值,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的保護。
參考文獻:
[1]《方山鄉志》編纂委員會.方山鄉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38.
[2]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M].,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5.
[3]方麗,章家恩,蔣艷萍.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青田縣稻魚共生系統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之思考[J].生態農業科學,2007,(2):389.
[4]孫業紅,閔慶文,成升魁,等.農業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與區域社會經濟關系研究——以浙田“稻魚共生”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例[J].資源科學,2006,(4):138-144.
[5]楊旭東.傳承人的個體崛起與民俗文化的發展——以新野猴戲為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08,(1):4-7.
[6]苑利.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中應關注的幾個問題[C]//閔慶文,鐘秋毫.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多方參與機制:“稻魚共生系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多方參與機制研討會文集.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9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