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國大學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 要: 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是高校的一門主干必修課。本文針對課程開設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其對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大價值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 中國文化概論 素質教育 價值意義
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同時又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課程。教育部于1999年將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確定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課[1],在高校開設該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養教育的途徑之一,作為一門了解中國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樹立人生觀、價值觀,熏陶人格氣質、修養的基礎性、綜合性的人文類核心課程,中國文化概論與大學生素質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此門課程的開設“雖不能產生明顯的實際利益,但它的價值是無形的、間接的,它對學生良好道德的培養、倫理行為的完善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2]。學習傳統文化是讓我們了解過去,從而更好地把握現在,更好地展望未來。
一、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與大學本科畢業生相比,在缺少學歷優勢的情況下,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作為支撐。因此,高職教育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理論水平、掌握熟練的實踐操作技能,而且應具有很高的素質素養。因為專業理論和實踐操作技能可以在短期內很快培養,而一個人素質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所以,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會綜合考量一個人的素質。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及人文素養的大學生是用人單位的首選,并且此類大學生在畢業后更能適應社會發展,能做出更大的貢獻。美國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15%靠知R和技術,其他85%靠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敝挥信﹂_拓出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學生走上社會才更具有競爭力,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如果我們培養的學生只是為了應付工作而沒有人文素養的底蘊,那么,培養的不是社會人才,而是職業的工具。高職教育者都應該意識到素質教育的實施應充分體現在全面提升學生的素養上。
近年來,高職教育的功利性日益明顯。我們過于片面地追逐教育的功利價值,似乎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升學、就業、晉級、升遷等。某些大學生在所謂的現代意識的掩飾下,對傳統文化表現出冷淡與漠視,對傳統道德表現出叛逆與背棄,物質化、功利化傾向明顯,個人行為失范、個人主義現象不容樂觀。教育不能把受教育者僅僅作為有用的工具培養,而必須把他們作為一個完整而豐富的人培養。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在各階段的教學要點和教學任務中做到三個“全覆蓋”,即學科課程全覆蓋、教學環節全覆蓋、教育人群全覆蓋。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進高校課堂必是未來大學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現狀
中國文化概論作為高校一門公共基礎性課程,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種原因,該課程存在若干問題,現狀令人擔憂。
(一)中國文化概論課程不受重視,日益邊緣化。
一直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比較重視培養學生的技能,而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重視不夠。因此,某些高校在課程設置上不夠合理,專業課程學時長、學分多,比重大;人文課程學時短、學分少,比重小。中國文化概論也被相應地邊緣化。有的高校將其課程性質改為公共選修課,有的高校只在個別文科類專業中開設,理科類專業不開設。有的高校壓縮課時,有的以講座形式授課,而有的甚至不開設此門課程。筆者假期到廣東的5所兄弟院??疾?,5所院校均未開設此課程。在寧夏開設此門課程的高職院校也是鳳毛麟角。目前,在寧夏職業技術學院,這門課程課時的壓縮使得教師講課時倍感壓力(16課時),需要講的內容往往只能點到為止,無法深入,學生不能深入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就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中國文化概論課便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高校不重視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建設,學生也就沒有學習動力和興趣。部分學生致力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專業技能的訓練,忙于各類等級考試,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熱情并不高。職業教育長期對人文素養教育不夠重視,必然會導致學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大學生缺乏人文素養、職業素養,必然會影響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二)中國文化概論與西方文化課程的沖突。
一些大學生對自己老祖宗的東西漸漸變得陌生,而對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情有獨鐘,對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卻不感興趣。這種盲目的崇外,使得一些大學生對待傳統文化類課程和西方文化類課程的態度有所偏移。學生在選修課中多會選擇“美國文學”、“外國名著導讀”等,而選修“論語導讀”、“古代詩詞欣賞”、“國學導讀”等的較少。西方文化和中華文化都有其精髓的地方,學生學習西方文化類課程,可以拓寬知識面,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但是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不能忽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炎黃子孫,大學生有義務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人。
(三)學生素養低。
目前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學中偏重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訓練,忽視科學技術的精神價值,忽視能力培育過程中心靈的教化、人格的培養和科學思維的養成。因此一些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養偏低。有的大學生精神無聊,沉湎于網絡游戲、上網沖浪、交友聊天。因此,在高校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刻不容緩。正如科學院院士、教育家楊叔子先生所言:“人文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會一打就垮;沒有人文精神、民族傳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會不打自垮?!盵3]因此,中國文化概論等素質類課程,在高校課程體系中顯得尤為重要。
三、中國文化概論課程設置的作用意義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延續發展的精神動力。修身、養性、立志、齊家、治國、安邦的大智慧,這些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在今天仍然影響、制約著當代中國人。在高校開設中國文化概論課程,通過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努力培養當代大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最終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在對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努力弘揚傳統文化、倡導中國文化之精神,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大學生人文素質缺失的現實問題。在中國文化概論課程中,那生動的文化掌故,鮮活的文化現象,濃郁的文化情緒,深邃的文化哲理,能升華人格、提高境界、振奮精神。因此,通過中國文化概論課教學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無疑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培養大學生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
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梳理了中國文化的發展脈絡,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知識,涉及倫理道德、文學、史學、哲學、宗教、教育、科技、書法、繪畫、建筑、飲食等多方面,同時向大學生傳授了“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剛健有為”、“貴和尚中”等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學習中國文化概論課,可以振奮我們的民族精神,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養愛國情懷,從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進而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為進一步促進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更好地為振興中華、實現現代化服務。
(二)了解既往傳統,認清當前國情。
理解現在和未來的鑰匙,恰恰是認識過去。數千年的傳統文化給我們留下豐厚的遺產,同時帶來因襲的重負。深入剖析傳統文化對今日中國的影響,可以說是準確認識當前國情的必經之路。通過系統學習中國文化概論課,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倫理道德、重和諧統一、重實際與穩定、重人文教化,以及對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以人為本、天人合一、仁義禮智信、貴和尚中、求真務實等民族精神,對中西文化的異同、中西文化的交流與會通等,往往會有更清晰的認識,獲得更深刻的體會。只有熟悉傳統、深刻理解、把握傳統,才能辨別良莠,更好地變革傳統,認清傳統因襲的重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三)培養學生和諧、寬容的人文品格。
“和”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滲透在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之中,成為中國文化區別于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和標志?!疤烊撕弦弧彼枷敫嬲]我們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體。人與自然要互相理解,結成友誼。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人際關系的和諧更為中國人所看重,重和諧和協調,不走極端,強調個人的存在和發展應該同他人、群體的存在和發展統一起來,使雙方處于和諧的關系中,而不應分裂與對抗。這種思想便衍生出“親情仁愛”、“血濃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優良傳統。以“和”為內核的中國文化,構造了特殊的民族心理,孕育了中A民族博大的胸懷和豁達開朗的性格。當今大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地處民族地區,家庭孩子在一到三個之間。但是整體來說,在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染有自私、偏執的毛病,待人接物時一般只考慮個人利益和個人感受,不善人際溝通,缺乏團結協作的精神品格。應該說,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中“貴和”的和諧精神,可以將其內化在自己的行為中,有助于大學生完善自己的身心人格,培養他們和諧、寬容的人文品格和健康的人際關系。
綜上,教育不僅僅是知識內容的傳播,更是精神的培養、生命內涵的領悟、對終極價值的叩問。中國傳統文化是歷代中國人知識的積淀和經驗的總結,她富含生命哲學,是對人生價值、意義的思考。因此,我們要充分重視和發揮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徐立昕.“中國文化概論”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26(11):118-121.
論文摘要: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與當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欠缺不無關系。本文借鑒信息系統面向信息的建模方法IDEFI及目標管理方式對職業決策過程進行了流程式設計,并以此為依托,沿著職業決策的基本過程,探討每一環節可能出現的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典型問題,分析得出大學生自我決策和管理能力包括職業決策能力的缺失是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最后指出目前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的針時性、有效性的重要意義,并提出推進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針對性、有效性方面的建議。
一、緒論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職業選擇自由使絕大部分畢業生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但是嚴峻的就業形勢卻讓他們感到了巨大的就業壓力。不容樂觀的是,今后大學生就業競爭將更加激烈。
就業問題的產生,一方面是由全社會整體就業環境不寬松造成的,另一方面則與當今大學生自身的職業規劃不足有著相當的關系。因此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對于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順利開展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本論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對自身的主觀因素和客觀環境的分析,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選擇實現這一目標的職業以及制定相應的工作、培訓和教育計劃,并按照一定的時間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動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
1.認識自我
認識自我指的是從興趣、特長、性格、價值觀、品德,能力等方面深人認識自我。具體包括自己個人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個人的特長、優缺點、學歷和能力、實踐的經驗,還有智商、情商、性格、生理情況等方面。
1.1興趣
調查表明,從事與自己興趣相關的職業,能夠將工作做得更完美,更充分地展現個人才華。因此興趣特別是職業興趣也就成為了個人職業生涯規劃中認識自我這一環節中的重要因素。但是對于畢業生們,常常碰到難以將自己的興趣與職業發展聯系起來的困擾。
l.2價值觀
個人的職業價值觀是工作穩定性和忠誠感的來源。當代部分大學生在擇業的過程中價值觀出現了偏差,如只從個人功利主義、實惠性主義出發的思想,以及典型的眼高手低的作風。因此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個人價值觀并將其融人自身的工作實際中就顯得相當的重要了。
1.3個人能力、技能
關于個人能力、技能方面。個人職業能力即自己能做什么是個人職業成就感的來源。目前在關于大學生就業的過程中,有如下現象:一種是對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卻眼高手低;另一種卻是自信心不強,低估了自己的水平;第三種情況是高估了自己的綜合能力,而忽視了職業對專業素養的要求。以上所舉的現象是由于大學生對自身職業能力認識不到位造成的。
要準確地認識自己的職業能力,除了要考慮自身的特長、優缺點、技能外,必要的實踐的經驗還是必不可少,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能力,進行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設計,為成功就業作好準備工作。
2.了解社會
了解社會是指通過與親友、老師、同學的溝通,了解他們對自己的看法與期望,了解社會就業形勢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使大學生認識社會環境對成長和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主要涉及以下兩個方面:外圍宏觀環境—家庭的期望、社會的需求、科技的發展、經濟的興衰、政策法律的影響;微觀環境—企業單位對應聘人員的要求、企業的文化、工作崗位的要求等。
2.l對于就業政策和社會環境的認識
隨著就業制度的改革,大學生就業引人了“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機制,大學生可以在國家的就業方針、政策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特長、目標和理想選擇職業。因此,大學生應該全面認識和了解目前所處的社會環境,客觀地分析自身條件,把握就業形勢,進而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的需要,才能在工作崗位上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實現自身的價值。
2.2關于對企業和崗位的認識
在就業初期,經常出現大學生不適應用人單位的企業文化或者工作作風,用人單位抱怨大學生要么稚氣未脫、動手能力差,要么試用下來并不是企業所需的人才。對此,一方面大學生在選擇崗位時要充分了解應聘單位的用人要求、工作風格是否與自己所擁有的或所期待的一致;另一方面也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提高人際溝通的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等綜合素質以縮短適應期,在社會的大坐標中找好自己的定位,畢竟對應聘者某些品質和能力上的要求是大多數企業都共通的。
3.確定職業目標
確定職業目標是指在認識自我,了解社會的基礎上,引導大學生從自身實際和社會需求出發,確立職業發展的方向,明確達到職業目標所需要具備的素質及實現目標所擁有優勢和可能面臨的困難。
主要涉及下幾個方面:設定該目標的原因;達到目標的途徑;達到目標所需的能力、訓練及教育;達到目標可能得到的助力;達到目標可能遇到的阻力。
大學生在確定職業目標過程中所可能產生的兩種情況,即目標過分高于自身能力和目標過分低于自身能力。在此只把目前就業市場中普遍存在的“高期望值”的現象及原因作一分析。造成近幾年來就業壓力較大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由于畢業生就業目標過于集中而產生的相對過剩。如在就業地區方面,絕大多數畢業生希望能夠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城市工作;在單位類型方面,畢業生們仍然期望進人大企業工作;而在工資待遇方面,僅有三成左右的學生可以接受2000元以下的底薪。
分析其中原因,一是“寧做鳳尾,不做雞頭”的心理怪圈,放不下思想包袱;二是對目前形勢的錯誤估計,高學歷和高人才并不能劃等號,取得學歷只是取得了某種就業的資格,能否順利就業,以及就業質量如何,要視宏觀環境、個人的才能等方面而定。
4.制定實現目標的計劃
制定實現目標計劃是引導大學生在先前已設定的職業目標的指導下,通過制定大學學習生活的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步驟、措施,增強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使長遠職業目標與大學學習有機銜接,增強學習的目的性。
落實目標措施方面:教育、訓練的安排;獲得發展的安排;排除各種阻力的計劃與措施;爭取各種助力的計劃與措施。
因此大學生要明確自身的職業發展目標,正確考察要達到目標所需的要素特征及自身優勢,制定一套具有針對性及可操作性的,有利于職業生涯發展的計劃。
5.采取行動
采取行動是指在確定職業目標并對完成對實現職業目標的措施設計后,落實所決定的或寫簡歷找工作,或考研,或出國深造,或進行職業培訓等一些活動。
6,生涯評估
生涯評估是指引導大學生結合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和父母、同學、朋友,教師的評價(反饋)對自己職業生涯規劃進行分析,評估,修正。
職業決策過程是一個循環的過程,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循環,可能每次的循環所達到的結果不盡相同,可能是進步,可能是倒退。因此在生涯評估的過程中心態要平穩,明確得失,總結經驗教訓,而不是沉迷于一次循環的悲與喜、失與得之間。
三、結論
關鍵詞:對比修辭;中國社會交際心理;體裁分析;個人陳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0-0227-02
一、研究背景
隨著中國近幾年來出國留學熱潮的延續,個人陳述作為留學申請材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重要意義愈發明顯。然而根據我們的前期觀察,中國學生寫的個人陳述常常不被外國讀者接受,直接導致了申請的失敗。除了英語水平低影響了文字表達之外,我們認為更深層的原因在于中國學生在寫作時習以為常的運用中國式思維進行寫作。那么具有中國特色的個人陳述到底在哪些方面與那些以英語為母語者寫的個人陳述有所區別?這種中國式寫法是不是會引起西方讀者的反感?為什么中國大學生會運用這樣的寫法呢?基于上述觀察和思考,本文先將個人陳述定義為議論文的一類,運用體裁分析的方法,通過探究中國大學生與以英語為母語者在對個人陳述的組織結構編排及寫作策略方面的不同之處,重在對所提出的中國特色的議論文寫作方式進行中國社會交際心理的層面上的解釋。
二、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取中國社會交際心理作為理論框架,具體來說,我們依照Bond(1991)提出的“高語境”交際原則,Hofstede(1980)提出的“尊卑分明”交際原則及Hall(1976)對“情感交際”做出的解釋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個人陳述語篇的寫作特點進行社會心理層面上的解釋。我們將采用體裁分析的方法,運用Bhatia(1993)和Swales(1990)提出的圖式結構(schematic structure)模型,對收集到的個人陳述語篇進行分析。
三、研究設計
本研究素材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收集到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文學院英語專業四年級學生寫的個人陳述9篇(編號為C#1至C#9),西方個人陳述寫作工具書中選取的個人陳述9篇(編號為W#1至W#9);第二部分素材為通過小組討論、采訪等方式收集的15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輔導員老師、英語語言學研究生和博士生對該寫作方式發表的理解和意見。本文將首先運用體裁分析的方法,分析出收集到的個人陳述的圖式結構,找出兩組數據在行文結構和寫作策略上的不同之處。接下來,通過整理、歸類第二部分素材,我們將總結出在社會心理層面上對中國大學生寫作中運用中國特色式寫法的解釋。
四、數據分析與討論
通過數據分析,我們發現具有中國特色的個人陳述的行文結構大體分為三個語步。具體來說,在第一語步中,有8篇文章營造敘事場景,5篇以時間順序對申請人學業進行描述,6篇則提及對自己未來的選擇,用來贏取讀者的同情或好感。第二語步中,有3篇寫到選擇該國家地區的理由,5篇為選擇該大學或公司的理由,7篇為個人能力的展示,用以進一步加強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感情交流。在第三語步中,7篇是直接表述申請目的,3篇為間接表述。再來看看西方國家典型的個人陳述行文結構。這部分文章行文大體也分成3個語步。在第一語步中7篇文章聲明自己未來職業目標,3篇聲明個人能力及符合條件;第二語步中7篇文章總結個人學業成績,7篇回顧了工作經歷,3篇強調了自己的個人品質;有四篇文章在第三語步中重申了自己對未來的決心。通過分析上述數據在行文編排和寫作策略上存在的不同,我們發現中國特色的個人陳述運用了推理順序,這與西方典型使用的演繹順序相反;中國特色的個人陳述采用的“以情感人”的寫作手法與西方典型的“以理服人”的方法相對應。以下我們具體分析中國特色的個人寫作中存在的寫作特點。
1.層層剝筍。作者把一系列具體的事件描述作為筍頁,把最后出現的文章大意或重點作為筍心,像剝筍一樣,從敘述中引導讀者推理出結論,此為推理順序。在第一語步中,營造場景的敘述通常與申請主題無關,在第二個語步中,作者敘述自己提出該申請的原因,敘述明確為主題服務。最后作者對全文進行總結,直接或間接陳述主題,至此,文章終于直述申請這一主題,表明之前陳述說明都是為最后總結做鋪墊。
2.以情感人。中國式個人陳述中感彩十分濃厚。從第一語步的建立同情或好感到第二語步的深化感情,直到最后明示自己的觀點,都是一種與讀者感情的交流。我們以第一語步中營造場景為例。在采用營造場景為開頭方式的8篇文章中,運用的最多的場景就是童年時期,然后記敘對自己人生目標有重大影響的一件事,另外,我們發現在第二語步中中國大學生趨向于使用如“excellent”“superb”“wonderful”“top”等形容詞來奉承讀者。通過這種裸的稱贊,作者預期目的是打動讀者,繼而接受自己的申請要求。
五、中國社會交際心理層面上的討論
由上文得出的有中國特色的個人陳述寫作的兩個寫作特點,我們不禁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中國大學生會不約而同的頻繁使用這樣的寫作策略呢?實際上,在對比修辭學領域,前人做的研究已經證明了中國人習慣運用繞彎子的寫法陳述自己的寫作目的。但是在這個領域里的對中國特色寫作方法的研究局限在對文本本身的解釋,因此大部分研究把此特色歸結為受八股文的影響,在文化層面的解釋較少。因此本文從中國社會交際心理層面對具有該特色的寫作方法進行解釋。通過采訪及小組討論得到的對運用中國特色寫作方法的社會心理原因,我們首先歸納出中國人習慣讓讀者揣測文章的寫作意圖這一心理。Bond(1991)認為,漢語交際中,交際雙方對話語的理解更多的依賴語境,而不是明示。所以我們認為在寫作方式上,中國人也習慣性的運用大量鋪墊,間接指明意圖,讓讀者去推測其中的含義。其次,很多被訪者提到中國人在口頭或書面交際中都會“繞彎子”。在這種交際心理的影響下,寫作手段也趨向于含蓄,寫作意圖也是在做了大量鋪墊之后,被放在文章結尾。再次,被訪人還提到中國人在交際中重情感交流,期待對方的情感反饋。在中國,成功的交際都是基于雙方情感交流同步,關系融洽的基礎上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解釋了中國學生大量運用個人故事和場景回顧作為例證的寫作方法。只有通過這種敘述方式,才能讓讀者最大程度上得到有關作者成長的信息,并賦予足夠的感情去體會、欣賞作者所獲的成績。
該研究證實了對比修辭研究對具有文化特色的寫作方式的論斷,并從個人陳述,這個前人尚未涉及的體裁入手,分析了具有中國和西方特色的個人陳述的行文結構。通過探討社會心理對二語寫作學習的影響,該研究對更清楚了解并解釋二語寫作中出現的文化問題或體現的文化含義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祁壽華.西方寫作理論、教學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0.
[2]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New York:Longman,1993.
[3]Bond,M.H.Chinese values and health:a cultural-level examination[J].Psychology and Health,1991,(5):137-52.
[4]Gao,G.,S.Ting-Toomey,&W.B.Gudykunst.Chinese communication process[A].In M.H.Bond(ed.),The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C].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Hall,E.T.Beyond Culture[M].New York:Doubleday,1976.
[6]Hofstede,G.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Berverly Hill,CA:Sage,1980.
這本該是一個酷暑難耐的赤日炎炎之月,而在彩云之南的春城昆明,跳動的網球將年輕和活力注入這座明媚之城,專屬于高校學子的網球夢想在藍天白云下放飛,茌鳥語花香間彌漫。
相比于上屆在西安舉辦的全國大學生網球錦標賽暨校長杯,此番這項高校間的體育盛事來到昆明后,多了些許清涼與愜意。這是中國大學生網球協會走過的第18個年頭,一代又一代的高校網球工作者將網球文化推廣帶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時代,也帶進了祖國的西南邊陲。2012年“中國移動杯”第十七屆全國大學生網球錦標賽暨全國高?!靶iL杯”網球賽就在昆明理工大學呈貢校區盛大舉辦。呈貢區在當地有著“昆明未來的浦東”之稱,是未來昆明城市發展的核心區域,盡管遠離市中心,距昆明市新建的長水國際機場路途遙遠,但這些都不能阻擋各高校校長和學生滿腔的網球熱情,大家從全國各地紛至沓來,齊聚昆理工,共享這一年一度的高校網球饕餮大餐。
7月18日至28日,來自全國143所高校的近千名校長和學生選手參加了今年大網賽和校長杯的角逐,本屆賽事不僅是全國大學生網球錦標賽首次落戶云南高校,更是充分貫徹了大網協“走向西部”的推廣方針。大賽共吸引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體育大學、暨南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高校的1,412人報名參加,包括運動員、教練員、領隊、工作人員等相關人員。其中學生組運動員658人,校長組參賽選手295人。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在昆明理工大學的賽事報名人數、參與高校數量和規模均創歷屆之最。
比賽開始之前,還舉行了“2012年全國高校體育(網球)科研論文報告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校長和體育工作者們在論壇上暢談了自己對體育教育和網球文化的獨到見解,共商中國大學生網球事業發展大計,90多名與會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網球運動進行了廣泛深入研討,取得了豐碩成果,對推動網球運動理論和實踐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蒲姓撐膱蟾鏁匀ツ暝谖靼彩状闻e辦以來,得到了各高校領導的大力支持,而像這樣的校長論壇在全國大學生體育分會中獨樹一幟,大網協歷經十八年風風雨雨,有這樣光明的發展,的確得益于這些熱衷于高校網球推廣的領導們。
作為本次賽事的東道主昆明理工大學,他們所付出的努力是每一位大網賽參與者都能真真切切感受得到的。2011年,昆理工就已成功舉辦了全國大學生羽毛球錦標賽,明年也即將承接全國大學生排球錦標賽,可見昆理工對于高校體育事業的一片熱忱。而此次昆明理工大學也高度重視大網賽的承辦工作,多次研究解決比賽場館及配套設施建設等工作,改造、修建網球場地19塊,共15,000多平方米,其中室內球場13塊,室外球場6塊,新修建的網球二號館為本屆比賽主場館,采用屋蓋拉模技術,采光性能好,減少了開燈時間,做到了節能減排。在云南省,甚至在全國范圍內,擁有像昆明理工大學這樣高水平、大規模的網球硬件設施的高校實屬不多,這是昆理工對于高校網球發展的決心,也寄托了西部學子對于網球運動的深切渴望。
如今,高校網球推廣之路逐步深入全國各個角落,不僅是在東部沿海發達的區域,近幾年,大網賽的足跡來到過哈爾濱,走進過桂林,涉足過西安,這些充滿網球文化探尋意味的腳印感染著越來越多的人,而網球文化從無到有的過程也讓更多的高校校長和學子加入這項運動,網球之花遍布菁菁校園。
tips
第十七屆大網賽團體成績榜
男子甲組團體前三名:
桂林電子電子科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石油大學
男子乙組團體前三名:
浙江大學、北京化工大學、江西師范大學
男子丙組團體前三名:
上海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體育大學
女子甲組團體前三名:
香港城市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南昌大學分獲
女子乙組團體前三名:
浙江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
摘 要 本文是筆者參加2015年第11屆中國大學生健康活力大賽暨中國大學生藝術體操錦標賽取得優異成績的分析。由于在本次比賽中取得了大學組5人帶第二名,符合成就型論文的要求。通過總結本次的藝術體操比賽的賽前訓練,動作編排和練習以及記錄參與本次比賽的過程來深刻反思其中的問題,并從賽場發揮及賽服幾個方面總結出不足,從而提出今后對訓練安排團隊配合默契和改良參賽服裝的修改意見及設想并對本次比賽取得優異成績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總結。
關鍵詞 藝術體操 訓練 五人帶 比賽
一、比賽的盛況及意義
(一)比賽的盛況
由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主辦,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健美操分會協辦的2015年CSARA第11屆中國大學生健康活力大賽暨中國大學生健美操,藝術體操錦標賽于11月5日至7日在浙江省淳安縣舉行。我校藝術體操代表隊由教練員王俊老師帶領,我校藝術體操隊的姑娘們依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刻苦訓練,發揮勇于拼搏的精神,以飽滿的信心和熱情投入賽事。在比賽中以最出色的狀態,專業的技術與良好的精神面貌,賽出風格,賽出水平,征服了觀眾與裁判,勇奪5人帶第二名的好成績。
(二)比賽的意義
通過本次比賽,可以展示學生完成比賽技術所需的身體素質,激發潛力。
二、賽前的準備與練習
(一)身體素質訓練
訓練前,安排20分鐘的熱身活動,主要包括,跑圈、后踢腿跑、擊足跳、前滾翻和挺身跳。在控制身體姿態的前提下,注意每組的完成質量。熱身活動結束后,安排柔韌素質的訓練和耐力爆發力的訓練。我們進行胯部柔韌訓練時,大多數采取的訓練方法多為兩邊架高壓腿多種形式的單邊架高壓腿。還采用了許多新穎且效果明顯的訓練方法。如,PNF伸展法(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法)。彈跳力和爆發力的練習主要采用跳樓梯的方法,從一樓到五樓,三趟為一組,共四組,主要是通過鍛煉小腿肌肉和爆發力達到提升效果。
(二)身體難度的練習
根據比賽套路中所需要的難度,我們進行了專門的練習。其中包括大跨跳、鹿跳、巴塞轉體、垂直腹平衡、側俯平衡、依柳辛以及單腿結環跳。大跨跳、鹿跳單腿結環跳屬于跳步技術,其發展方法有:(1)訓練中我們練習提踵及團身跳接雙飛燕來有針對性的訓練腳踝力量,腿部的爆發力,股四頭肌力量。教練要求做三組,一組十個,當然每做一個都得保證它的動作質量。(2)腳踝力量,也是完成跳步練習所必不少的。(3)爆發力的練習采取深跳,縱跳或蹦樓梯臺階的方式。巴塞轉的練習:技術要點為起踵立高,轉體度數準確,手腳頭配合協調。垂直俯平衡與側俯平衡除了需要一定的平衡控制力外,還需要一定的胯部軟開度。
(三)器械的掌握
帶的軟、長特點使運動員能夠充分使用器械以營造精彩美麗的動感圖案,蛇形、螺形是帶操的典型動作。每一種器械最先掌握的是基本動作。
三、規定套路的練習
(一)動作分解與配合
在A套五人帶的規定套路學習中,我們將難度和配合拎出來進行專門的練習。合理安排好兩人,三人間的配合并集中學習套路中的動作,將其分為四個組成部分,并把每組動作充分的練熟。
(二)成套動作與隊形
在將動作與難度學到一定熟練程度以后,開始進行成套動作的串聯,并走隊形。由于套路中的隊形比較多,剛開始,就每個隊形依次的走,這也要求每位隊員清晰的記住自己的位置,一個團體,配合與團結甚是重要。在我們隊員的默契配合和教練的悉心教導下,很快我們就串熟了這一套操。
(三)動作與音樂的配合
在跟音樂之前,教練會讓我們坐下來先聽幾遍,熟悉音樂的節拍,做到心中有數。然后跟著音樂比劃動作,包括配合所需要的八拍。
四、參賽過程
(一)比賽服裝的統一與妝容的統一
此次比賽的服裝一共有三套,分別為亮黃色,天藍嵌玫紅,高貴紫。為了避免在比賽的過程中所持的帶會刮到服裝上的鉆,我們排除了鑲鉆最多的高貴紫,其次,為了跟帶的顏色相呼應,最后選擇了天藍嵌玫紅,因為我們的帶是純色玫紅色。
在賽場上,表現力尤櫓匾,除了運動員自身的動作語言外,眼神也是傳達美的一種方式,這就需要我們在妝容上費點心思了。經過一番討論,我們決定選用藍色的眼影以及亮片和鉆打造深邃大眼睛。
(二)賽前準備
比賽前一天晚上,在場地走隊形卡位置。
(三)場上表現
在候場時,所有運動員都在進行熱身活動以及練習套路中配合,時而觀察其他隊的表現。當運動員站在原先設定的位置之后,音樂一響,大家都拿出了最好的狀態,好像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在賽場上的這一刻。
五、取得的成績
在這次比賽中,我們阜陽師范學院代表隊獲得了大學組五人帶第二名的優異成績。這樣的結果離不開大家長期的艱苦訓練,更離不開王俊老師辛勤的指導。
六、總結經驗
在這次藝術體操集體操比賽中,作為團隊的一份子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一)身體素質的訓練,藝術體操是綜合性,全面影響身體的運動項目,對身體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因此,應全面發展身體素質。
(二)比賽套路練習,然后分解教學,操化、難度、配合分別進行專門的練習。在大家都能掌握的情況下跟音樂進行整體的練習。每次訓練中套路的練習放在身體素質后面,在身體機能被激發時進行套路的練習。
關鍵詞:大學生;勞動力市場;微觀研究
中圖分類號:F24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1-0110-02
一、中國大學生勞動力市場的基本情況
1.大學畢業生勞動力市場現狀。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99年以來,中國高校連續擴大招生,使中國的高等教育規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擴招前的1998年中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總數為643萬人,到2007年已達到2 650萬人。短短幾年中國的高等教育就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由1998年的9.8%上升到2006年的22%,進入了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新階段。與此同時,高校畢業生的人數也急劇增加,造成了巨大的就業壓力。
2.大學畢業生市場的形成與當前大學生就業體制。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形成是以中國勞動人事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為前提,以社會人才市場的產生為基礎的。在經過近十年的改革變化,中國目前高校畢業生求職實行的是自由求職、用人單位與應聘者之間雙向選擇的就業體制,畢業生的求職結果和薪金基本上由勞動力市場決定。
二、中國大學生勞動力市場的微觀機制
1.大學生就業基本流程。大學生在畢業之前就已開始搜尋企業(或用人單位)發出的招聘信息;獲得了用人信息后,對這些信息進行比較,選擇出符合自身要求的用人單位,而后根據需求信息中的要求參加各種方式的招聘,對用人單位發出求職申請;在獲得用人單位肯定回復后,雙方進入面試、筆試等求職談判階段,當雙方達成一致后,學生、用人單位和學校三方需要簽訂大學生就業協議;此后,由于大學生就業協議中一般有違約條款,往往是規定一定數額的違約金,如果雙方有一方違約的話,大學生的就業搜尋就回到起點;如果沒有違約發生,學生畢業就將參加工作,與用人單位簽訂正式勞動合同。這是大學生就業的基本流程。
2.大學生就業信息獲取渠道。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時的第一步是獲取就業信息,這些就業渠道信息對他們找到好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通常而言,其就業獲取渠道如下:(1)網絡,包括人才招聘門戶網站、各學校就業指導機構網站、企業網站等。(2)電視、報紙等媒體。由于招聘單位和中介機構通過這類媒體招聘信息的成本較高,同時這種媒體的受眾過于廣泛,缺少針對性,因此大學生在這類媒體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3)傳單、海報等。(4)親戚、朋友、同學等提供的信息。這類信息渠道經常伴有熟人關系,可以提高被錄用的機會,但這些渠道與學生社會關系、家庭背景等有關。(5)其他途徑,比如手機短信息等也開始推廣。
在國內,已經有許多學者對大學生就業信息獲取渠道進行研究。2005年,以北京大學閔維方教授和丁小浩教授為代表的“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課題組專門對就業信息獲取渠道進行過調查,得到如下數據,47.3%的畢業生認為,最重要的求職信息來源于學校(包括院系)就業指導機構的需求信息;其他擇業渠道中除了人才洽談會獲得的信息占16.4%外,其余均不超過10%;可見,學校就業指導機構的需求信息對畢業生是是最重要的,這些信息往往登在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網站上。2008年清華大學的朱寧潔運用人力資本投資模型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過程進行了研究,指出就業信息渠道的匱乏和不暢通增加了畢業生的搜尋成本,也令用人單位未能找到合適人才感到迷茫。2006年應松寶從大學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兩個方面研究了大學畢業生就業信息渠道,得出如下結論:對于大學畢業生而言,各信息來源按重要性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校園信息、熟人信息、網絡信息、報刊電視信息和短消息,在運用多配對樣本的Kendan協同系數檢驗后其發現各學生對各求職方式的評分標準相當不一致。
以上就業信息獲取渠道的研究表明,無論是對大學畢業生還是對用人單位而言最重要的就業信息渠道都是學校的信息。通常這些信息都是由學校就業指導機構直接從用人單位獲得或間接的搜集起來,并在學校就業網站上。這些就業信息對于大學畢業生而言含金量往往比其他渠道更高。分析其原因,我認為在于學校的就業信息往往是校園招聘信息,來自于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直接的訴求。這些企業往往和學校在先前就建立過聯系,對相關學校生源較為信任,其招聘的意圖真實、可靠。對畢業生而言,從學校網站獲取信息方便、快捷,在當今大學畢業生勞動力市場不健全的條件下,校園信息的搜尋成本更低,真實性和應聘成功率也比通過網絡或報紙獲取的信息更高,從而使得其成為畢業生的首選就業信息獲取渠道。
3.大學畢業生招聘方式。招聘方式和招聘信息獲取渠道是不同的。招聘方式是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直接接觸和匹配的渠道;用人單位采用的招聘方式是唯一的,但是畢業生卻可以通過多種信息渠道,例如:學校網絡信息、同學或報紙得知企業的需求信息。招聘方式是畢業生就業的渠道,只有經過了招聘的流程,畢業生才能最終和用人單位簽約。
國內對大學畢業生招聘方式的研究如下:2006年何亦名、張炳申以五級量表的形式把大學生就業渠道即招聘方式分為:校園招聘、互聯網招聘、人才市場和中介、兼職和實習、家庭背景(父母幫助)、校友關系、老師和學校的推薦以及親戚朋友關系等,指出大學生就業信息獲取渠道對于不同學歷的畢業生是不同的。在三個學歷層次畢業生身上,??粕J為親戚朋友關系是最有效的;本科生最看重校園招聘和兼職與實習的作用;碩士研究生的工作搜尋渠道方面,老師推薦、兼職和實習的接觸、親戚朋友的介紹是最有效的搜尋方法。2006年,應松寶認為大學畢業生的招聘方式可以分為:網上招聘、雙選會、直接在用人單位招聘、熟人介紹。其搜集的數據顯示:用人單位招聘大學生的方式最主要的是校園招聘,其次是網上招聘、校外招聘會、直接到用人單位拜訪和熟人介紹,后四種方式的重要性彼此差別不大,但都遠低于校內雙選會;并且經Kendan協同系數檢驗各用人單位對招聘方式的評價比較不一致。
4.大學就業指導的情況。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過程中需要經常接觸的一個部門就是大學的就業指導機構,要想對其就業過程有全面的了解就需要了解中國當前的大學就業指導情況。中國的大學就業指導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提出并推廣。全國高校的就業指導機構分為學生處下屬模式、就業指導中心獨立模式和招生―就業合一模式三種類型。在教育部部屬高校中,超過一半的高校的就業指導機構按第三種模式運作。
2006年曾湘泉指出,大學生就業問題從供求匹配的角度看,關鍵是就業服務的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中國的大學生就業服務工作薄弱。例如在英國,大多數大學均設立了專職的職業服務部門,提供大量的職業服務。除了幫助畢業生找工作,還為那些難以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畢業生提供特別服務。他們幫助學生開發職業管理技巧,提供建議,甚至在學生畢業二年之后還為他們提供這些服務。2006年何亦名、張炳申得出結論:學校對學生有效的就業指導能夠增加畢業生成功就業的概率。那些得到學校更多幫助的學生,越有可能在畢業前簽約。聯系到之前大學畢業生在搜索就業信息時,把校園信息作為最重要信息來源;企業把校園信息作為其傳遞招聘信息的最重要渠道,由此可見,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對畢業生就業來說至關重要。
5.大學生就業三方協議。大學生就業三方協議是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時的一個中國式特色的文件。這是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留下的特殊印記。就業協議一般由教育部門或各省、市、自治區就業主管部門統一制定。它是教育部門制訂就業計劃的依據,是進行畢業生派遣的根據,是確認就業意向和勞動需求的憑證,也是進行勞動統計的重要依據。需要注意的是就業協議不同于勞動合同,在畢業生到工作崗位報到后,仍需要簽訂勞動合同以明確勞動雇傭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
就業三方協議對畢業生工作搜尋的影響:雖然就業協議只有一份,但是由于就業三方協議可以被毀約,所以畢業生即使在簽訂了三方協議后,出于防止用人單位的考慮或是找到更好工作的考慮,仍然可以去搜尋工作,搶占其他沒有簽訂就業協議畢業生的面試機會;另外,由于信息的不對稱,用人單位并不會知道自己在面試的畢業生是否已經簽訂過就業三方協議,很有可能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對其進行面試,最后還招不到足夠的人員。用人單位招聘太晚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搜尋、錯失優秀生源,招聘的太早又將面臨畢業生的違約風險。
三、結語
至此,我們已經從微觀角度對中國大學生勞動力市場有一個較為清晰的、全面的了解。本文在畢業生勞動力市場的研究中,重點闡述了就業信息的重要性,得出結論:在大學畢業生的多種就業信息獲取方式中,從學校就業網站上獲取的信息最為重要;在招聘方式上,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都最看重校園招聘。給我們的啟示是:一方面高校與用人單位應該進一步加強合作,提供更多校園招聘的機會;另一方面高校應更重視就業指導工作以及招聘信息的提供,加強就業信息網絡的建設。這些都對提高大學畢業生就業率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課題組.200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C].2005年中國教育經濟學
年會會議論文.
[2]曾湘泉.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J].經濟研究,2004,(6).
[3]何亦名,張炳申.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后畢業生就業問題分析[J],高教探索,2006,(1).
[4]賴德勝.勞動力市場分割與大學畢業生失業[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1,(4).
關鍵詞: BNC, CLEC, 語料庫,動詞短語;
筆者在多年教學中發現,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對于特別簡單的單詞,比如come, get, go等,使用頻率特別高;他們認為是自己的詞匯量特別貧乏, 因而拼命背單詞。但對原版的讀物進行分析的過程,卻發現英語國家的本土人士同樣高頻率使用這些簡單的動詞,卻能夠做非常豐富而生動的表達。這些高頻動詞在使用的過程中基本上是動詞和介詞/副詞的組合,即詞匯學領域所謂的“動詞短語”(汪榕培,1997)。
Moon (2003)將這類詞分成,合成詞(compound), 動詞短語(phrasal verbs), 成語(idioms),固定短語(fixed phrase)等。 動詞短語是由動詞和介詞/副詞組成的。 他指出短語中的動詞是典型的單音節日耳曼語系來源詞,組合能力強, 例如come, get, go, put 和take等。 最常見的介詞/副詞為up, out, off, in, on和down等。
動詞短語的使用頻率非常高。英國國家語料庫(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BNC)中,come in 出現過10,063次, 比concentrate, threaten, reject, 和belong這些高頻詞更常見。 實際上, 動詞短語本身就是英語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牛津動詞短語詞典》收錄了11,000多常見的動詞短語(Watter, 1997)。另一方面,動詞短語的動詞非常簡單,比如go, take, do, get 等, 二語學習和外語學習者在初期便學習過且偏愛使用(Moon, 2002)。 最重要的是,這些詞組看似簡單,卻能夠替代很多多音節的難詞,因而在日常溝通中使用頻率非常高。例如:
Phrasal verb Explanation
come down Collapse; be reduced, decided to exert one’s influence; be passed on
come in Become fashionable; become seasonable or available; begin to serve the public;
come off Detach itself; be removable; occur; succeed; fare; etc.
come on Make an effort; make progress; begin; begin to bowl; etc.
come out Strike; be released; blossom; appear; be revealed; be announce; etc.
come up Travel to town; be mentioned, arise; be vomited; occur, arise; etc.
正是因為動詞短語表達的豐富性,對動詞詞組的使用已經成為衡量英語學習者水平的標準之一,劍橋英語能力測試一直將動詞短語的掌握作為測試核心內容之一(Wright, 1994)。既然如此多的國外研究者注重動詞短語的掌握,那么中國學習者的動詞短語掌握情況到底如何?本文以英語語料庫(BNC)和 中國大學生英語語料庫(The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Corpus, CELC)作為調查的資料來源,對中國大學生,尤其是英語四級水平的大學生的動詞短語使用材料做一個調查。
根據Moon(2002)的觀點,本論文以此使用頻率特別高的come, get, go為例,對比中國大學生和本土人士的動詞短語使用狀況。英國國家語料庫由英國牛津出版社﹑朗文出版公司﹑牛津大學計算機服務中心﹑蘭卡斯特大學英語計算機中心以及大英圖書館等1994年聯合開發建立,是目前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當代英語語料庫之一,由4124篇代表廣泛的現代英式英語文本構成,詞容量超過一億,書面語占90%,口語占10%。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為國家社科基金“九五” 規劃項目“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學習者英語失誤分析(Corpus-based Analysis 0f Chinese Learner English,CBACLE)”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100多萬詞,收集了不同階段的英語學習者的考試試卷,課內外作業。本文中采用的是ST4,即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學習者的語料。
作者分別搜索come,get 和go 的短語頻率。常見的語料庫樣本分析使用 Pearson方值,但Leech (2001)指出, Pearson方值對于小樣本的測試可信度不高。鑒于這BNC和CLEC兩個語料庫之間的數據差異大(BNC,100,000,000 而CELC, 1,000,000),本文采取不是常用的Pearson 方值,而是SARA軟件進行G2測試分析。
表2 動詞短語在BNC 和CELC中的頻率和 G2值分析
從表2來看,短語中,BNC 出現頻率最高的包括 go on (21,863), come down (10,063), go out (8,605), come out (7,329), and go in (5,965) 而CELC中最高的為go out (293), get up (172), go on (171), and go in (75)。 兩者都包括了go on, go out, and go in.(注: + 表示 BNC高于CELC, -- 表示 BNC 低于 CELC)
而從G2的數值來看,come, get, go 擁有的分值非常高。最大的差異在get詞組里,G2值達到了1108.27. 數據表明中國外語學習者對這些的使用頻率高于本土人士。
但是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中國學習者對于這些詞,確實使用頻率高, 甚至高于本土人士。但這些詞組和其他詞的搭配使用是否符合英文的習慣?本文以come in 為例,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在牛津動詞短語詞典里,come in 的解釋如下:
1. become fashionable;
2. become seasonable or available;
3. begin to serve the public ;
4. win an election and begin to govern,
5. finish a race in a particular
6. be received as income;
7. play one’s part in some scheme.
8. reach the TV studio, editor’s desk, etc.
9. enter a commentary, discussion etc to make one’s personal contribution;
10. (used in radio communication,) ask somebody to speak, report his position, etc,
11. enter( a place)
12. be relevant to something , play a part in.
從BNC中搜索樣本如下
A61 921 Come in and have a drink.'; (11)
AC2 1638 So where does the penalty come in? (7)
AC7 1010 Sometimes, when he has been working in the garden, he will come in and sit down, then out again and does a bit more. (11)
ACR 1504 Texels come in three basic models --; long, short and `;beefcake';.(13)
ADM 314 A rough-looking man with dark slicked-back hair and heavy eyebrows popped his head into the bus and shouted jubilantly to a friend, `;Come in, there's a funeral wi' free whiskey!'; (11)
從BNC樣本搜索發現,come in 用頻率最高的意思是enter a place, 但是也有come in 并不形成動詞短語的例子,比如B2F 142 …come in different shapes and sizes。因此, come in 表達為come in 之外,有多種意義,become fashionable, become seasonable or available, begin to serve the public, play one’s part in some scheme 和 enter a commentary, discussion etc. to make one’s personal contribution”。 這說明,come in 這個短語不僅僅是概念意義上的“進入”, 還表現出靈活多樣的聯想意義。
CLEC搜索中國大學生 come in 的運用情況,樣本如下:
\par people\cf1 in \cf0 the shop always busy, [sn8,s]because everyday many people\cf1 come in \cf0 and buy the things. it's not empty forever, the people (11)
就業指導論文參考文獻:
[1]劉建平.增強責任意識.全方位加強畢業生就業工作[J].中國高等教育,2004(6).
[2]金曉明.浙江省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現狀研究[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3(4).
[3]袁貴仁.深入貫徹十六大精神開創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新局面[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3(23).
[4]河南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的意見[EB/OL].http://zepc.edu.cn/bys/renzheng/rz_Show.asp?id=216,2007-11-13.
[5]孫英浩.歐美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及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4(11).
[6]周濟.統一思想,狠抓落實,全力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J].中國高等教育,2004(6).
就業指導論文參考文獻:
[1]林友照,吳昌標.高職生就業取向與就業心理研究[J].職業,2007,(21).
[2]管軍.浙江省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調查結果與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8).
[3]覃干超.大學生就業心理調查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1).
[4]邱勇強.我院畢業生就業心理調查分析及對策思考[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7,(1).
[5]王耀華,葉青.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的現狀、歸因及對策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07,(20).
[6]王君君.獨立學院畢業生就業心理狀況調查[J].教書育人,2007,(3).轉
就業指導論文參考文獻:
[1]周妍.淺談就業指導課的課程改革[J].教育與職業,2009(9):142-143.
[2]劉筠.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問題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46-50.
[3]朱永平.就業指導與職業規劃[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11.
[4]朱丹.《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解讀與思考[J].就業與創業,2009(7):33-35.
[5]王正斌,李春雷.新時期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創新與發展探析[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6):50-54.
[6]劉海斌.新時期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方法初探[J].改革與開放,2010,20:175-176.
[7]孫立民,劉麗彤.職業生涯規劃視野下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探析[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2,01:71-73.
[8]丁力軒.“多管齊下”做好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J].中華建設,2013,09:130-131.
在大學生就業壓力日趨加劇的今天,高校需要通過積極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來促進大學生創業行為的有效發生、順利發展和圓滿成功。有研究表明,在SCI和SSCI文獻中,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研究遠遠落后于世界,加強和推進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已經非常緊迫[1]。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作為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重要實施途徑,值得我們給予充分關注和開展深入研究。通過文獻梳理,理清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的研究概況,可以為大學生創業教育提供心理學視角的理論支持,有助于培養出更多心理素質過硬的創業人才,更好地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
一、國內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的研究概況
1.基本脈絡
目前,國內學術界尚缺乏對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開展的系統研究。在國內可查到的中文文獻中,“創業心理教育”這一提法最早出現在江應中2003年發表的《大學生創業心理培養》一文中,文章指出“高等學校開展創業心理教育勢在必行”[2],但這一提法并沒有被之后的學者們廣泛使用。其后,在學刊上明確使用這一提法的文章有5篇,作者分別是丁邦俊[3]、任丹陽[4]、沈文青和趙方強[5]、王瑞雪[6]、林磊和陶思亮[7]。與之相關的研究主題例如“大學生創業心理”、“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大學生創業能力”、“大學生創業心理品質”、“大學生創業心理障礙”等,散見于一些學刊中,但是往往是自說自家,缺乏系統性和對照性。從研究方法上來看,理論探討多于實證研究。近年來出現了從心理資本、心智、勝任力等理論視角探討大學生創業心理的研究,特別是心理學專業的博士和碩士學位論文中積極開展實證研究,從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上大大推進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
國內高校在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的實踐方面幾無建樹。林磊和陶思亮認為,當前我國高校的創業心理教育嚴重失位,暫處于“打游擊”的狀況,還未正式起步[7]。沈紅明認為,雖然我國高校在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培育方面已經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探索并取得了積極有益的經驗,但是在整體上存在著實施范圍狹小、失位、理論建設遲緩、模式較為封閉、培育方法單一等問題[8]。
2.研究熱點
葛莉以CSSCI數據庫中1998年至2011年間中國大學生創業的文獻作為研究對象,在就業競爭力的視角下探討了中國大學生創業的研究熱點。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在十個方面的研究熱點中與創業心理教育關系緊密的達八個之多,分別是創業精神、市場意識、創業能力與績效、創業素質與素質教育、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大學生與創造性人才、創業心理品質[9]。
3.主要成果
劉志等研究了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心理接受機制,認為這是大學生出于自身需要,對創業教育信息進行認知加工,并內化為自身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外化為創業行為的過程;其內在工作機制體現為:“內化-外化”的雙向建構、“價值-事實”的雙維合成、“關系-過程”的雙態共生[10]。
席升陽在其博士學位論文中提出了一種由創業心理、創業倫理、創業哲理三個層次構成的“創業教育的精神學范式”;其中,創業心理是創業倫理與哲理的“搖籃”,是創業精神的感性形式[11]。他致力于“中國創業學”學科體系的構建與創新,以及全程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開發與保障研究。
江應中認為,在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志趣、創業人格、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2]。席升陽認為,主要是:大學生的個性特征與心理發展;創業者的心理素質與創業過程的心理分析;成功期與挫折期的心理學應對等[11]。任丹陽認為,主要包括:客觀分析自我,正確認識創業,具備創業意識;明確創業目標,堅定創業意志,有效應對困難;培養良好的創業心理品質[4]。
韓力爭[12]、唐海波和王瑜萍[13]、車麗萍和李守成 [14]、嚴建雯[15]等眾多的研究者探討了創業心理素質的內容。
唐海波和李賽蘭、席升陽探討了創業心理障礙及其干預問題。唐海波和李賽蘭認為,創業心理障礙主要有:創業認知偏差、心理適應能力差、創業意志缺乏、創業動機偏差;具體干預措施有:加強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宣傳;加強創業意識的培養;家庭的支持;創業心理品質的自我培養[16]。席升陽指出,創業過程中會出現過于依賴、自卑、畏縮等人格障礙和急于求成、目標多變等行為障礙,克服的辦法就是以獨立性、敢為性、堅韌性、克制性、適應性、合作性等創業心理品質的培養為重點開展大學生創業心理的教育[11]。
丁邦俊[3]、沈紅明[8]、任丹陽[4]、蘇益南[17]、唐海波和王瑜萍[13]、王志峰[18]、車麗萍和李守成[14]、鄧麗芳等[19]探討了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的多個途徑。
車麗萍和李守成分析了創業情景模擬訓練、消除或緩解心理障礙法、表象訓練法、自我暗示法、自我反省法、認知活動情景法等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培養方法[14]。陳麗君認為,ERP沙盤模擬教學是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有效教學模式[20]。沈紅明認為,創業實踐中可以采用社會情景法、實踐操作法、問題探究法三種方法[8]。
國內學者積極構建創業心理模型。比較有代表性有范巍和王重鳴的創業傾向模型[21]、賀丹的創業傾向模型[21]、倪堅和陸連國的“經心”創業模型[22]、曾照英和王重鳴的中國情境下創業者動機的二維模型[23]、高娜構建的七因素創業心理資本模型[24]、鄧麗芳等構建的大學生創業心理勝任力模型[19]、張敏建立的基于典型創新行為的創業勝任力評價體系[25]、高日光等的當代中國大學生創業動機四因素模型[26]、王沛和諶志亮構建的具有多層次多維度心理結構的創業心智模型[27]。
簡丹丹等指出,創業意向是創業行為的最好預測指標;個人背景、人格特質(如“大五”因素和冒險傾向)、認知特征(如自我效能感)和外界環境等都會影響創業意向[28]。李海壘等總結了創業研究中的具體人格特質和一般人格特質,認為影響創業的具體人格特質包括自主性、成就需求、控制點、自我效能感、創新性和冒險性等[29]。段錦云等指出,影響創業動機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五人格特質、自我效能感、目標和環境因素等[23]。
近年來問世的代表性專著有:王沛等著的《大學生職業心理研究――基于職業決策困難與創業心智的視角》、嚴建雯著的《大學生創業心理研究》、席升陽等主編的《創業心理學》。
二、國際創業心理教育的研究概況
1.研究熱點
葛莉通過Web of Science中的SCI-E、SSCI數據庫研究了國際創業教育領域1945年至2010年間半個多世紀的研究文獻,詮釋出國際創業教育的13個熱點知識群。其中與創業心理教育比較相關的約有7個,分別是:(1)創業教育預期、態度、模式與績效;(2)創業教育與方法,職業選擇與培訓;(3)創業者的人格與健康;(4)青年創業者的支持與環境;(5)創業目的與成功;(6)職業干預、評估與決策;(7)職業選擇與決策,創業自我評估[30]。葛莉和劉則淵對國際創業教育研究前沿進行可視化分析后,得出近年來國際創業教育領域的九大研究前沿,其中與創業心理教育相關的有:(1)Holland理論;(2)創業自我效能和角色模型,初創企業績效;(3)職業愿景與選擇;(4)職業發展促進與成熟[1]。
2.主要成果
林磊和陶思亮認為,美國是率先實施創業教育和實施創業教育最成功的國家,其創業教育是一種整合性的模式,其中沒有系統的創業心理教育的提法,但是進取心、探索精神、冒險精神、領導力、創新素質等創業心理品質的教育是美國創業教育的兩大主要內容之一。在美國高校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中,涉及心理的內容主要為企業家精神的培育。美國的創業教育目標體系一般包括創業意識的培養、創業心理品質的培養、創業知識的形成和創業能力的培養等;其中創業心理品質的培養主要包括獨立性、敢為性、堅韌性、合作性、縝密性等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7]。
國外典型的、有影響的創業學模型主要有Timmons、Gartner、Sahlman、Wickham、Christian和Julien、Zahra和 George、Haiyang Li以及Jain等構建的經典創業模型;臺灣學者劉常勇也提出了一個創業模型[31]。
國外學者構建了許多創業心理模型。其中包括:Phan的創業傾向模型[21]、Shane等的創業動機與創業過程模型[21]、Luthje和Frank的創業意向結構模型[21]、Schmitt-Rodermund的創業職業期待預測模型[21]、Wagner和Sternberg的創業支持政策模型[21]、Carr等關于“先前的家庭從商經歷的創業傾向”模型[21];計劃行為理論 (簡稱TPB)、創業事件模型(簡稱SEE)、Bird的創業意向模型等創業意向模型[28];Rauch和Frese的創業者人格特征與成功模型[29];Kuratko等(1997)的創業動機四因素模型,以及Robichaud、McGraw和Roger的新創業動機四因素模型[23]。
經典的創業動機理論有拉動和推動理論、簡單和復雜理論、解放理論等[23]。
與創業心理教育相關的代表性著作是(美)泰普林和孫威合著的《創業其實并不難――創業人員心理和技術輔導》。國外的經典創業圖書有:(美)杰弗里?蒂蒙斯和小斯蒂芬?斯皮內利合著的《創業學》;(美)庫洛特克和(美)霍志茨合著的《創業學:理論、流程與實踐》。
三、評論與展望
結合國內外的研究可以發現,雖然近十年來我國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總體上看顯現出低水平、粗放、凌亂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第一,研究內容和研究術語等還不統一,“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這一提法尚未被普遍采用;第二,大量的研究局限在思辨的層面上,屬于低水平的重復,缺乏對照性,沒有新意;第三,新近出現的實證研究,側重點大多是停留心理學理論建設的層面上,其定位并未延伸到如何有效指導和開展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因此缺乏應用性和實踐性;第四,雖然許多研究涉及到大學生創業和創業教育的一些相關的心理學問題,但是多數研究者并沒有意識到應從學科發展的視角來定位和研究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而只是把創業心理教育看成是創業教育的一個輔助體系和很小的組成部分,而不是看作獨立的學科或學科分支,這種認識上的偏差既不利于建立獨立的學科體系和研究領域,也不能更好地指導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的開展。
未來我國的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1)應確立其學科地位或者學科分支地位,對本學科或者分支的研究內容、學術術語、研究方法、學科地位等給予清晰的定位,力爭進入國家的人才培養學科體系內;(2)應堅持科學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的走向,避免空談,應圍繞“創業”,立足“心理”,突出“教育”;(3)應該充分立足于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4)應更多地引入心理學的實證研究方法(例如實驗法、問卷法等)來開展量化研究,增加研究結論的可對照性。在此基礎上,將質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有機結合起來;(5)定位應該避免精英化、功利化的取向;(6)應力爭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有機結合起來;(7)應加強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的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及研究;(8)應加強文化視角的研究和實踐,從包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內的人類文化遺產中汲取營養,力爭實現通過文化理解創業心理教育、借助文化促進創業心理教育;(9)研究應該更加側重借鑒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成果;(10)研究應積極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創業心理教育成果,洋為中用。
參考文獻
[1]葛莉,劉則淵. 國際創業教育研究前沿的可視化分析[J].教育科學,2011,27(2):8-14
[2]江應中.大學生創業心理培養[J].人才開發,2003,7:30-31
[3]丁邦俊.創業心理教育: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核心課程[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67-69
[4]任丹陽.基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34(2):156-158
[5]沈文青,趙方強.心理學視野中的創造性對大學生創業及創業教育的啟示[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8(2):171-173
[6]王瑞雪.高職院?!八奈灰惑w”創業心理教育模式探索[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2,7:13-14
[7]林磊,陶思亮.中美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比較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2,17:70-74
[8]沈紅明.論我國高校創業心理素質培育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1(9):88-90
[9]葛莉. 就業競爭力視角下中國大學生創業的研究熱點[J].中國成人教育,2012,11:17-20
[10]劉志,張向葵,鄒云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心理接受機制探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102-105
[11]席升陽.我國大學創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12]韓力爭.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調查與思考[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4,6:88-91
[13]唐海波,王瑜萍.談大學生創業心理品質的培養途徑[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0,1(1):56-58
[14]車麗萍,李守成.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培養路徑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93-96
[15]嚴建雯. 大學生創業心理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唐海波,李賽蘭.大學生創業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及干預方法[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0,1(5):31-33
[17]蘇益南.高校大學生創業心理品質模型構建及培育[J]. 企業經濟,2010,1:63-65
[18]王志峰.大學生創業心理品質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45-47
[19]鄧麗芳,劉祖良,慕麗偉.大學生創業心理勝任力的特征與培養模式[J].研究學術論壇,2012,9 :204-208
[20]陳麗君.ERP沙盤模擬教學與大學生創業教育[J].新課程研究,2011,6:112-127
[21]葉賢,嚴建雯.國內外創業心理模型述評[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9,11(1):43-47,59
[22]倪堅,陸連國.“經心”創業模型沙盤推演――指導大學生贏在創業[J].職業,2008,7:59-60
[23]段錦云,王朋,朱月龍. 創業動機研究:概念結構、影響因素和理論模型[J]. 心理科學進展,2012, 20(5):698-704
[24]高娜. 創業心理資本模型的構建及開發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5]張敏.基于ERP沙盤模擬的大學生創業勝任力比較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2,11:65-67
[26]高日光,孫健敏,周備.中國大學生創業動機的模型建構與測量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09,1:69-75,112
[27]王沛,諶志亮. 創業心智研究進展及其模型構建[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1:83-90
[28]簡丹丹,段錦云,朱月龍.創業意向的構思測量、影響因素及理論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1):192-199
[29]李海壘,宮燕明,張文新. 創業人格研究述評[J]. 心理科學進展,2012, 20,(3):403-411
[30]葛莉.國際創業教育的熱點知識群詮釋[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1,27(4):70-76
[31]董保寶,葛寶山.經典創業模型回顧與比較[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8, 30(3):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