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勞動教育的啟示范文

        勞動教育的啟示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勞動教育的啟示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勞動教育的啟示

        第1篇:勞動教育的啟示范文

        關鍵詞:日本;韓國;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質量保障;啟示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勞動力市場對于高素質產業工人的需求不斷增長。近年來,我國農民工培訓規模大、發展快,但培訓的質量保障卻不容樂觀。基于國際比較的視野,分析和借鑒日本和韓國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的質量保障先進經驗和有效做法,對于我國農民工培訓的質量保障改進與提升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

        一、日韓兩國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的質量保障

        (一)完備的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法律體系保障

        日韓兩國都堅持立法為先、依法治農,現都已形成了相當完備的法律體系,從國家法律的高度支持和保障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順利進行。二戰后日本政府相當重視教育法制建設。在專門針對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方面,1947年頒布的《學校教育立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確立了農業繼承者教育的重要地位,闡明了農業學校的宗旨,致力于把擁有高中學歷的農民子女培養成為現代農業骨干人才;1948年頒布的《農業改良助成法》提出要加大對農民科技知識的培訓力度;1961年頒布的《農業基本法》進一步表示要使農業從業者得到一定的教育和培訓,保障從農者及其家庭能夠充分就業;[1]1999年,《糧食、農業、農村基本法》在就農者的教育培訓和經營管理方面也做出了相關規定,并要求國家鼓勵并扶持農村技術教育。[2]在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經費方面,1950年的《農業改良資金援助法》規定了政府經費支持的項目包括改良農業經營、改善農民生活和培養農村青少年等;1984年修改過后的《關于農業振興地域法律》表明要劃撥專門資金用以支持農民的繼續教育培訓。[3]同樣,韓國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也受到法律保護。1962年制定的《農村振興法》強調啟蒙指導、技術普及、領導者的培養與訓練等,旨在振興與開發農村;[4]1990年的《農漁村發展特別措施法》不僅規定了培養農漁民后繼者,而且還確立了專業農戶的具體培養制度;[5]1993年修改的《兵役法》規定將農業后繼者改為產業技能要員,并且免除兵役;2000年施行的《農業、農村基本法》對培養專業農業人作出了具體規定。[6]在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經費上,1971年出臺的《農業產學合作審議會規定》確定了國家須向農業經營者培育、農業教育培訓實習等項目提供必要經費;[7]1980年頒布的《農漁民后繼者培養基金法》為農村基層干部和有意愿且有能力務農的農村青少年設立專項培養資金;[8]1998年修訂后的《農業農村基本法》,不僅明確了對農業人培育的援助,而且還涉及到援助資金效率等相關問題。[9]

        (二)系統的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體系

        日韓兩國都已形成了系統的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體系,該體系為農村勞動力打通了更多的職業教育培訓渠道,在增加職業教育培訓機會、拓寬職業教育培訓內容、滿足不同農業相關群體職業教育培訓需求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日本形成了中央政府—都道府縣—市町村、政府部門—教育系統—社會力量從上到下、多方參與的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體系。[10]日本的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主要由文部科學省、農林水產省等部門負責,包括農業職業高中教育、農業繼續教育、農業技術普及組織教育和國內外研修制度。[11]農業職業高中教育由文部科學省系統的農業高中實施,其職業教育培訓對象是高中在校生,目標是致力于把高中在校生培養成自營農業人員和農業關聯產業技術人員;[12]農業繼續教育的實施主體主要有農林水產省和道府縣的農業大學校以及民間農業繼續教育機構,以農林水產省的農業大學校為例,其職業教育培訓對象是有1年以上從農經驗、打算長期從農的具有高中學歷的農村青年,目標是培養振興社區農業的中堅人才;[13]農業技術普及組織教育的實施主體包括農業協同組合、農業青年俱樂部和農業改良普及中心,以農業協同組合為例,該組織設營農指導員,以農業協同組合成員及其家屬為對象(日本幾乎所有的農戶都參加了農業協同組合),對其進行生產、經營、生活方面的指導,目標是提高農業者的素質;[14]國內外研修制度主要由全國農村青少年教育振興會實施,職業教育培訓對象是30歲以下的在農或即將務農的青年,目標是獲得實踐經驗、掌握先進技術。[15]韓國的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由四部分組成,主要包括農村振興廳、農業協作合同組織、農業大學和其他民間組織。[16]農村振興廳下設道農村振興院、市郡農村指導所和邑農村指導所,以后繼農民、專業農民、農村青少年、農村婦女等為對象,實施農漁民后繼者教育、專業農民教育和專門農業大學教育,農漁民后繼者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農業后備勞動者,專業農民教育以培養核心農戶為目標,專門農業大學教育以培養具有專業實踐能力的青年農業專門人才為主;[17]農業協作合同組織主要由農業經營教育支援團、教育院、研修院和新農民技術大學等機構組成,培訓對象包括農業協作合同組織會員(韓國9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都是農業協作合同組織會員)、專業農民等,目標是培養具有農業實踐操作技能的農民;[18]農業大學分布于全國各地,以中青年農民、農業后繼者、專業農民、骨干農民為培訓對象,主要是開展知識、信息密集型培訓;其他民間組織包括農村青少年教育協會、農民教育學院、農村文化研究會和其他民間團體,面向農村青少年、農業技術人員和全體農民,旨在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培訓事業。[19]

        (三)創新教學內容與方式,突出實踐教學

        日韓兩國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培訓方式也不拘一格,突出了教學的實踐性。日本的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內容,除了綜合知識和技能外,還涉及到農牧漁生產技術、農產品加工儲存和銷售、農業經營和管理、國內外農業政策、健康和生活等多個方面。[20]在方式上,強調職業教育培訓的實踐教學,常用的教學形式有上門指導、實物展示、實地參觀考察、互聯網傳播、講座等多種方式。以農業改良普及中心為例,該組織要求專門技術員和改良普及員通過示范戶的選定、實驗樣板田的設置、巡回技術指導等方式向農村勞動力提供幫助和指導;此外,還安排農業普及員通過座談會、講習會、視頻播放、苗圃展示等方式對農村勞動力進行職業教育培訓。[21]韓國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機構進行職業教育培訓之前,很多都會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培訓需求分析,從而保障職業教育培訓內容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其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實用技能和知識的培訓與更新、社會政策教育、農村生產和生活的實用科技等方面。[22]在方式上,韓國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表現出以下特點:一是理論結合實踐,主要有實習體驗、現場參觀和討論等方式;二是培訓時間靈活,既有每期3至5天的短期培訓,也有1至2年的學歷教育,既可完全脫產,也可半脫產或不脫產;三是充分發揮媒介的培訓作用。[23]值得一提的是,韓國2005年推出的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券制度開了農村勞動力自主選擇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和培訓內容的先河,既滿足了實際需要,又遵從了農村勞動力意愿,在韓國引起了強烈反響。[24](四)充足的資金投入日韓兩國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資金來源渠道多,數額也大,這為實施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保障。在資金來源方面,日本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的經費來源主要有財政部撥款,文部科學省資助,地方財政、中央和學校法人籌資,國家低息貸款等多種渠道。在資金投入方面,日本除了對有“認定農業者”、“青年農業士”、“模范農戶”等榮譽稱號的務農者給予資助,還對民間農民繼續教育組織的設施建設、農業改良普及中心的各項進修活動以及參加國內外留學務農人員提供經費和補助。[25]日本政府對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的投資不僅項目多,而且數量大。例如,以招收即將從農的高中畢業生為主的縣立農業學校和部分農民進修所,其辦學經費由國家和縣當局共同提供,各自承擔2/3和1/3。[26]韓國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經費來源包括國家財政撥款、農林部門劃撥、地方財政補助、國庫融資、農協融資、官員非法財產充公等渠道。韓國對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投入是非常可觀的,政府財政撥款建立的農業專門學校,計劃對農漁民后繼者進行為期3年的正規教育,其辦學年預算達50億韓元;[27]韓國江原大學向農村勞動力開展的咨詢、教育、培訓等活動,所有費用都由道(省)政府承擔,其中僅農村勞動力人均培訓費用就高達300萬韓元;2005年,為了革新農村勞動力培訓方式,提高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質量,韓國農林部投入3.5億韓元用以示范推廣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券制度,從而保障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的實效性;為了改變農業后繼人缺乏、農村荒蕪和蕭條加劇的局面,計劃到2013年為止,韓國政府將投入2.4萬億韓元用以每年培訓5000名從農青年,保證20萬專業農戶的較高素質。[28](五)完善的質量評估監測和嚴格的職業資格認證日本對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的質量評估和監測不單單是針對受訓者,還針對實施職業教育培訓的主體機構。就職業教育培訓機構而言,日本已形成了設置認可、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共同作用的質量評價體系。[29]設置認可是文部科學省對一所機構是否具備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工作基本條件的資格認可,從質量上保障該機構較高的辦學起點。內部評價是辦學機構對自身職業教育培訓質量的自我監督,且須定期向內部工作人員和外部相關政府部門報告。外部評價由獨立于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和政府的第三方組織進行實施,它必須接受文部科學省一系列嚴格的資格認證才能參與評價,其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已使外部評價成為日本主要的職業教育培訓質量評價形式。日本對完成職業教育培訓的農村勞動力都要進行技能鑒定和資格認證,以確保職業教育培訓對農村勞動力的價值。日本的職業資格分為國家資格和民間資格,有資格考試、專家評審和學歷認證三種鑒定方式。[30]在日本,職業資格證書和畢業證書同等重要,并且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是相當不容易的,農村勞動力職業資格有“農業士”、“指導農業士”等,這些職業資格對提高從農人員的職業素質是非常有效的。韓國不僅對實施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的機構、教師、設施等條件有著嚴格的標準,而且為了確保資源的充分利用和職業教育培訓效果的最優化,還要求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必須依據自身的條件和性質選擇職業教育培訓對象、確定職業教育培訓內容。在職業教育培訓結束后,參訓人員均要接受技術考核。韓國嚴格實行職業資格認證,以農業后繼者為例,首先要獲取農業后繼者的申請資格,即作為產業技能要員有2年以上從業經驗,且年齡不超過40歲;其次,需要在滿分為750分的分數選拔中取得合格成績才能真正成為農業后繼者。[31]完善的質量評估監測和嚴格的職業資格認證不僅使日韓兩國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質量得以保證和提升,還促進了職業教育培訓機構自身的完善和發展,形成了農業、農村、農民和職業教育培訓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二、對我國農民工培訓的質量保障啟示

        (一)推進農民工培訓法制建設

        日韓兩國對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的地位、內容和資金投入給予了法律高度的保護,對參與單位和個人的責任與義務、經費來源、運作及相關獎勵措施做出了明確的法律規定。我國《勞動法》和《職業教育法》雖然有涉及到職工培訓,但是范圍過寬、可操作性不強、執行力度也不到位。近年來,我國雖然頒發了諸如《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文件,但是這些文件只是一種政策措施,并不具有法律的強制性要求,對農民工培訓未起到剛性的規范和保護。鑒于此,我國農民工培訓的法制建設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制定專門針對農民工培訓的基本法律,涵蓋農民工培訓的各個方面,確保農民工培訓的標準化和制度化;二是建立健全農民工培訓法律體系,對現有相關法律的內容進行修訂和完善,促進農民工培訓真正服務于農民工群體、作用于生產經營一線。

        (二)健全多層次的農民工培訓體系

        日韓兩國系統的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使得農村勞動力教育有路、培訓有門。為了保障我國農民工培訓質量,健全以職業學校為主導、各類培訓機構共同參與的、面向全體農民工的多層次培訓體系是有必要而且有可能的。該體系可分為4個層次:一是初等職業學校和鄉(鎮)級培訓機構,以提高農民工文化知識與職業道德、掌握初級技能和就業等通識性知識為目標;二是中等職業學校和縣(區)級培訓機構,主要是把農民工培訓成掌握崗位技能、面向生產服務一線的中級技術工人;三是高等職業學校和市級培訓機構,以培訓既了解相關專業理論,又掌握專業技術的高級技術性人才為主;四是成人教育學校和省級培訓機構,旨在引導和幫助農民工終身學習、更新知識和技能、實現職業轉換等。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可以依據現實所需實行公辦、民辦或者公私合辦。公辦力量以政府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農業、教育等部門為主,民辦力量包括個體、企業、社會團體等。

        (三)優化農民工培訓內容和方式

        日韓兩國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內容豐富、方式多樣,既能滿足生產經營發展需要,又能滿足農村勞動力生活需要。農民工培訓結果的實效性取決于培訓內容的實用性,因此,需要對培訓內容進行深入調研,以確保培訓內容既符合崗位要求,又滿足農民工的職業發展需求和現實生活需要。農民工培訓不僅應該包括法律政策、生活指導、職業知識技能等引導性、就業性內容,而且還應包括人文素質、信息技術、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發展性內容。其培訓方式要注重“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產業和不同培訓對象采取適應其需求的培訓形式,諸如校企合作、送教進廠、進創業園區、進重點建設項目場地、進產業集聚區等。在時間安排上,采取長短期結合、脫產與半脫產結合或假期進修的方式進行培訓。加強培訓的實踐訓練,培訓教師在“做”中教,農民工在“做”中學,提高農民工的實踐操作能力。此外,還可引導、幫助農民工借助移動網絡進行自我培訓。

        (四)完善政府主導的多渠道投入機制

        日韓兩國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的質量保障得力于充足的資金投入。我國農民工培訓能否按要求按標準完成,還要看投入機制的完善程度。因此,我國各級政府每年應根據實際情況,將農民工培訓作為民生工作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并作出專項經費預算。中央和地方財政按比例合理承擔農民工培訓經費,并以社會力量投入作為補充,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導,企業、個人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的多渠道投入機制,為農民工培訓質量的達標提優提供資金保障。

        (五)強化質量監管,從嚴實施職業資格考試

        借鑒日韓兩國的經驗與做法,加強對我國農民工培訓的質量評估和監測、對農民工培訓結果施行嚴格的職業資格認證是很有必要的。對農民工培訓的質量監管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對培訓機構的資質進行周期性評估,評估內容包括培訓師資、基地、設施和管理等方面,評估主體包括學校、政府部門、企業單位和農民工個人;二是對培訓過程的質量進行常態化監測,主要包括對培訓內容、方式、經費使用等方面。培訓結束后,對農民工進行嚴格的職業資格考試,通過的給予相應證書,不合格的擇期重新接受培訓。對農民工施行嚴格的職業資格認證,不僅可以規范農民工的參訓行為,避免因其自身因素造成的培訓質量問題,而且還能對農民工職業技能進行分層分類管理,便于企業對農民工的選擇任用。

        作者:杜永紅 金霞 劉潔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煙臺市福山高新區泊子小學

        參考文獻:

        [1][3][8][17][21][25]齊美怡.日本、韓國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體系及其對我國的啟示[D].秦皇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4:36,37,37,26-28,21,39.

        [2][27]赴日本、韓國考察團.對日本、韓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考察報告[J].農村財政與財務,2000,(7).

        [4]丁關良.韓國的農業立法[J].世界農業,2001,(9).

        [5][韓]黃敏英.韓國農民后繼者的培養與國家政策[J].職業技術教育,2000,(9).

        [6]王麗麗,趙邦宏.韓國職業農民培育的做法與成效[J].黑龍江畜牧獸醫(科技版),2014,(17).

        [7]官愛蘭,蔡燕琦.農業現代化中農民職業培訓:美國、韓國經驗及啟示[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3,(5).

        [9]金瑛.韓國農業立法的特征與作用[J].延邊黨校學報,2008,(1).

        [10]何梅,楊全海.日本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4,(5).

        [11][15]李紅,王靜.日本農民職業教育:現狀、特點及啟示[J].中國農業教育,2012,(2).

        [12]趙芳.日本農業教育的特點與發展趨勢[J].現代日本經濟,2000,(6).

        [13]李水山,趙方印.中外農民教育研究[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73.

        [14]徐瑜青,張云靜.日本農協及其對我國西部地區農村合作經濟的啟示[J].農村經濟,2004,(4).

        [16][18][19][23]高翠玲,王德海.韓國農民培訓的經驗及啟示[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20]向安強,賈兵強,林楠等.國外農民教育及其對“科教興村”的啟示[J].古今農業,2005,(3).

        [22]賴作蓮.韓國農民教育特征及啟示[J].安徽農學通報,2012,(11).

        [24]李水山.新時期韓國農村教育的新亮點[J].基礎教育參考,2005,(5).

        [26]鐘愛群.國外農民教育種種[J].北京成人教育,1995,(3).

        [28]李水山.新時期韓國農民教育的特征和發展趨勢[J].職教論壇,2005,(16).

        [29]孫穎,劉紅,楊英英.日本職業教育質量外部評價的經驗與啟示———以高等專門學校為例[J].外國教育研究,2014,(5).

        第2篇:勞動教育的啟示范文

        朝陽區勞動局:

        你局《關于在審理勞動爭議案件中遇到的問題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現答復如下:

        根據市政府1996年第1號令第二十五條“被保險人按本人上一年平均工資的5%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規定,企業職工應按政府令的規定繳納養老保險費。但由于曠工人員在曠工期間不享受工資,其繳納養老保險費沒有計算基數,因而不能繳費。同時職工在曠工期間企業沒有為其繳納曠工期間養老保險費的義務。

        關于這類職工的檔案如何轉移問題。如職工因曠工被除名,用人單位應根據北京市人民政府1994年第7號令第十四條規定在15日內將職工檔案轉往職工戶口所在地勞動部門。

        第3篇:勞動教育的啟示范文

        各區、縣勞動局,各企業主管局、總公司勞動處:

        現將勞動部《轉發財政部〈關于提高國營企業職工福利基金提取比例調整職工福利基金和職工教育經費計提基數的通知〉的通知》(勞險字〔1992〕17號)轉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為了搞好企業勞保醫療制度改革,推動我市大病醫療統籌試點工作,各區、縣、局、總公司要積極開展大病醫療費統籌試點,并不斷擴大試點面,可將按(92)財工字第120號文件規定提高的3%福利基金作為職工大病醫療費統籌基金的部分來源。

        附件:勞動部《轉發財政部〈關于提高國營企業職工福利基金提取比例調整職工福利基金和職工教育經費計提基數的通知〉的通知》(略)

        第4篇:勞動教育的啟示范文

        【關鍵詞】勞動;勞動教育;“四育”;“教育化”改造;個性全面和諧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1918年-1970年),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被贊譽為“教育思想泰斗”,他一生著有41部多著作600多篇論文,他的著作波稱為“教育百科全書”他在巴甫雷什中學工作32年,在他領導下該中學成為世界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他作為蘇聯教育的集大成者,對于教育工作擁有著豐富的經驗,其“公民教育”、“勞動教育”和“個性全面發展”等教育思想早已享譽世界。自上世紀80年代其著作相繼傳入中國,我國教育界“蘇霍姆林斯基熱”歷久不衰。毋庸置疑,我國建國以來教育就受到蘇聯深刻影響,蘇聯雖已解體,但作為曾經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之一的蘇聯教育仍然擁有永恒的價值。當前我國中小學新課程改革已歷時十年之久,針對中小學中勞動教育長期被歪曲或著忽視,從而限制了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等問題,我們要認真研究蘇氏的勞動教育觀,“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這可為新課改中解決勞動教育的有關問題尋求理論基礎。

        一、勞動與勞動教育

        西方勞動與教育相結合的思想很早就有,16世紀,莫爾就幻想人們從小學習農業,部分時間在學校接受理論,另外時間在田里實習;17世紀,約翰·貝勒斯主張從小教育兒童學習農業和手工業,憑自己雙手謀生;18世紀的盧梭主張兒童必須學會一種職業,“像農民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考”,他特別推崇手工業尤其是木工;18至19世紀,裴斯泰洛奇主張學習知識和手工勞動放在一個統一的過程中結合起來;19世紀的歐文認為人類在勞動中實現體力與腦力相結合是“自然的價值標準”,把勞動教育與建立新社會的任務緊密地聯系起來。但這些勞動教育思想還多是停留在理論構想上,缺乏實踐經驗,往往從抽象的人性出發。

        自19世紀誕生以來,勞動教育思想又有新的發展。馬克思指出“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列寧進一步指出“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禾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蘇維埃政權成立后,克魯普斯卡婭等人將勞動教育這一原則貫徹到對舊教育的改造中去,馬卡連柯在高爾基工學團和捷爾任斯基公社中,也將勞動教育作為改造流浪兒童的重要手段。勞動教育并非獨創,但將勞動教育提升到促進人的個性全面發展、建立新社會的根本途徑的思想高度,社會主義國家也將其作為教育的根本性原則。

        蘇霍姆林斯基繼承和發展了關于勞動與教育相結合的思想,他認為“勞動教育——這是一個含義特別豐盛的、多方面的概念”,“勞動教育并不是要學生從事大量的體力勞動。因為離開智育、德育,離開創造、興趣和需求,勞動便成為學生的負擔和累贅”,“勞動和勞動教育,是不能與學習、與道德的培養和發展相提并論的。勞動,這是滲透一切、貫通一切的東西”。勞動教育不是一般指的只是作為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是勞動與教育的內在統一,是以勞動貫穿全部教育的過程,也是溝通勞動與教育的中介。他所指的勞動教育中的勞動是個廣義概念,它不再指一般勞動,而是被“教育化”改造后的勞動,勞動已成為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和方法,其既有學習、自我服務、日常生活中的勞動,也有美化校園、物質生產等活動,他將勞動教育的活動進行分類:

        (一)按社會意義

        一些勞動的社會目的性表現得很明顯,如直接參加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另一些則不宜使孩子理解,比如自我服務,兩者都是社會必要的勞動,但前者對于增加社會福利和培養孩子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具有更重大的意義。

        (二)按教學目的和教育目的的相互關系

        一些勞動的首要目的是掌握知識和技能,另一些勞動則是純粹的教育目的——形成道德概念、信念和習慣,豐富道德經驗。此外,除去與教學直接相關的勞動外,還有一些主要目的是培養人的道德品質,讓學生享受勞動快樂、體驗公民自豪感的勞動。

        (三)按智力和體力的相互關系

        一種是腦力勞動,一種是體力勞動,再者是腦力和體力相結合的勞動。我們決不允許有沒有腦力的純粹體力勞動,體力勞動決不能作為最終目的,而只能是實現創造性意圖的一種手段。

        (四)按勞動活動的成果

        一種情況是勞動能創造出物質成果,或者為創造物質成果做準備,另一種情況是勞動成果僅有精神財富而無物質財富,前者的勞動成果可以在人們之間分配,后者的勞動成果不是消費品,但對于社會也有價值。

        (五)按報酬

        勞動可以分成無報酬勞動和有報酬勞動,這兩者的比列分配是以社會實際發展情況為指導方針的。學生從社會無償獲得的福利越多,他們應為社會提供無償勞動也要越多,同時付給個人報酬和工資的有償勞動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可讓學生作為家用補貼,養成對家庭的責任感。

        此外,按照勞動在實現德、智、體、美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分;還可按勞動工具的性質分成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等。

        二、勞動教育是促進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基礎

        他認為:“脫離勞動,沒有勞動,就沒有,也不可能有教育”,“對年青一代進行勞動教育是學校的重要任務”,“勞動教育是對年輕一代參加社會生產的實際訓練,同時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教育是實現人的個性和諧全面發展,其中全面指在德智體美諸方面都得到發展,不出現欠缺;個性指德智體美等素質在個體身上的特殊結合,是富有個性特色的發展;和諧則是把人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并得到平衡,一種職能是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另一種是人的內在本質如世界觀、信念、意志力等在積極的勞動和創造中,以及在集體成員的相互關系中的表現和顯示。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獲得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應該表現為四個層次,示圖如下:

        (一)勞育內在地包含有德、智、體、美育,并分別對其深度和廣度進行發展

        1、勞動教育與德育。勞動教育中的培養學生勞動觀念,珍惜勞動成果,熱愛人民的情感,反對奢侈浪費等意識,這些也是德育的目標,但勞動教育不僅強化了這些道德認識能力,而且實現了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和習慣的轉化,使德育成果得以鞏固和升華。

        2、勞動教育與智育。“兒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頭上”,勞動向兒童揭示了客觀世界的事實、現象、因果關系、規律等情形,激發兒童的大腦和學習興趣,這些都促進了智育發展,但勞動教育還實現了知識與生活聯系,手腦結合,認識向實踐的轉化,使智育成果得以創造性運用。

        3、勞動教育與體育。勞動教育在增強體質,傳授鍛煉身體的知識和技能,磨練意志力,培養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愉悅身心方面所起的作用同體育一樣。但勞動教育比體育更有優越之處,如栽培花草樹木、嫁接、剪枝等不僅需要體力,更多的是細微的操作,這些勞動可顯示出體力與技能、技巧的多樣多種的結合,還促進機體的所有功能,增強神經系統的發育,此外戶外勞動對于那些神經過度興奮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影響。

        4、勞動教育與美育。與一般美育中那種靜止的、消極的、消費性的審美不同,勞動創造了美,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勞動創造的美不僅指其物質成果具有審美價值,而且指在勞動過程中伴隨著精神美,在創造中顯示出自己的天賦和能力,在克服困難后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在集體成員相互協調工作中表現出秩序和和諧,勞動還塑造了人的完美外型。

        (二)勞育是實現德、智、體、美育整合的平臺,克服其各自內在的片面性

        德、智、體和美育是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其中德、智、美育是受教育者心理發展的層次,體育則是生理層次;“四育”培養重點也有所不同,德育偏重道德培養,智育重智力,體育重體質,美育重審美,各自都有片面性。勞動教育就成為聯系“四育”的紐帶,在勞動教育中使手腦并用,腦力和體力相結合,身心和諧發展,實現德、智、體、美育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成為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使得學生素質得到全方位培養。

        (三)勞育挖掘出學生自身的天賦和才能,實現個性的發揮、顯露和發展

        勞動教育是學生個性自由發展的重要途徑,學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勞動進入學生的精神生活,使每個學生都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興趣,都有一些情有獨鐘的勞動活動,在勞動中展示和發現個性。“我們的勞動教育的理想是,要使每一個人早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就找到這樣一種勞動,在這種勞動中能夠最充分、最鮮明地展示他的天賦才能,并給他帶來精神創造性的幸福”。

        (四)勞育是溝通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的橋梁,克服教育因脫離生產而限制人的發展

        他痛斥傳統學校教育脫離生產勞動,學校是為培養統治者服務,極力灌輸鄙視體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思想,這一方面使勞動成為單調而繁重的體力活,“勞動也使人受到奴役,勞動分工剝削了人的自由”,勞動者淪為愚昧無知的會說話的牲畜;另一方面,知識喪失了實踐的源泉,“變為奴役和壓迫人的工具”,教育“窒息、摧殘和扼殺創造性的稟賦和才能”,這種腦力與體力相分離教育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勞動教育就是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活動相聯系的重要途徑,使得知識聯系實踐,學校聯系社會,學生得以將自身的個性、才能等“內在本質”在創造性勞動中展現出來,在勞動成果凝結出人的主體本質,這也是最高層次的人的個性全面發展。

        三、勞動教育的原則

        (一)全面性發展原則

        首先,勞動教育與德、智、美、體育結合,“沒有單獨的‘智育’,也沒有單獨的‘德育’,也沒有單獨的‘勞動教育’”,“要實現全面發展,就要使這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互相交織,使這幾方面的教育呈現為一個統一的完整過程”;其次,勞動同多方面的精神活動結合,不能僅有勞動,只有當孩子同時享受到其他的快樂,接觸文化珍品和精神財富時,勞動的快樂才能展現出來;最后,腦力和體力結合,手腦并用,使勞動具有創造性,在勞動中掌握技能,進行試驗研究和運用科學資料,激發學生興趣。

        (二)個性化發展原則

        勞動教育中個性的發揮、顯露和發展,勞動不僅是為獲得物質資料,更在于精神創造及自身才能和天資的發揮,使每個人早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就能領悟到勞動能使他的自然天賦更全面、更明顯地發揮出來,勞動會帶給他精神創造的幸福。

        (三)崇高道德性及公益目的性原則

        要用為社會帶來利益的愿望激勵孩子,不宜過早地讓他們參與有報酬的勞動,而是首先去做創造全民財富的事,讓他們經歷大量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而無報酬勞動的精神體驗,學生集體勞動報酬都按本集體意愿,用于滿足集體成員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從而培養學生對社會的義務感和榮譽感。同時,還應在勞動的物質成果中體現他的智慧、技藝和敬業樂群,讓他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

        (四)量力性原則

        勞動中產生正常的疲勞是允許的,但不許導致體力和精神系統的過度疲勞。兒童勞動適度不光決定于負擔量要符合孩子的體力,而且還決定于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恰當交替,以及勞動活動種類的多樣化。同時,孩子們的勞動不是進行一些零散的操作,而是基于一種有趣的計劃進行,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

        此外,還要遵循以下原則:1)勞動活動內容、技能和技巧的銜接;2)盡早參加生產勞動;3)生產勞動的普遍性;4)兒童勞動中要帶有成年人生產勞動的特征;5)勞動的經常性的和連續性;6)勞動的多樣性等。

        四、勞動教育的實施

        (一)首先,勞動教育實施需要準備好如下條件:

        1、一定的物質基礎。建立物質基礎,才能保證孩子們早日投入勞動,勞動活動的多樣性以及勞動與工農業生產相聯系。

        2、師資條件。教師的素質應該包括:首先熱愛孩子,了解孩子們的興趣和愛好,愿意參與到學生們的勞動活動中去;其次,要有一定的勞動的素養,擁有豐富的勞動經驗和知識,精通某些勞動技能,能夠擔當學生勞動活動的指導者;再次,掌握勞動教育的技能和方法,“不是以教師的身份,而是以本門業務內行的資格參加的”。

        3、勞動教育大綱。勞動教育有兩套教學大綱,一是必修課程,即低年級班有手工勞動;五至七年級在教學實驗園地和車間里勞動;八至十年級進行與工農業生產基本知識的學習相結合的勞動,這些課程是根據學生年齡發展階段特點設計的,是每個學生都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二是非必修課程,是學生自愿選擇適合自己天賦、興趣、傾向的勞動,以小組形式進行的,每個工種在自愿選擇的基礎上,按年齡或興趣組成小組,主管人一般都由最有才華的高年級學生擔任,另由教師負責個別小組的指導工作。

        4、勞動制度。勞動制度是可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條件的各類不同勞動活動在教育上合理的秩序,它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結合和交替;由學生根據自己選擇最適合個人天資和興趣的那些勞動項目;擁有空余時間等。

        (二)其次,勞動教育實施有以下方法

        1、樹立榜樣。孩子具有模仿所喜愛的一切的天性,因而在勞動教育中要經常樹立頗具吸引力的勞動榜樣。首先,教師的勞動榜樣,這不僅指教師親手做事,而且指教師整個精神生活的構成狀態,也指其精神從與孩子們相處中所受到的鼓舞程度,同時,教師的勞動素養與本學科緊密聯系的那一面以及教師見識的廣度和知識的深度及多面性也極具教育作用;其次,高年級以及已畢業的同學愛勞動的榜樣,以高年級同學的嫻熟技藝和精巧勞動激勵低年級同學,讓高年級生的勞動和精神生活成為低年級同學的理想和向往目標,這些學生榜樣就是學生集體中自我教育的源泉。

        2、復習。復習的性質取決于勞動的目的,它具有教學和教育兩方面的因素。從教學因素講,通過勞過程或操作方式的多次重復可以練出扎實的技能和技巧;從教育因素講,當學生把獲得的技能和技巧成功地應用到公益性的創造活動中時會提高自身的道德尊嚴和自豪感,“復習的教育意義在于培養習慣去完成同一種勞動的作業或過程,以達到勞動的社會目的、創造目的和審美目的”。

        3、競賽。對同一種勞動表現有良好才能的學生在完成勞動任務時可以比賽誰做得更好,比賽內容包括勞動的創造性、勞動技藝和勞動在美學上的完善。每次勞動結束后舉行勞動成果全校性展覽,選出最好的那件,而這也作為下次競賽超越的樣板,這種方法給學生開辟了取得相當大成就、爭取冠軍并在最符合他個人素質、能力和干的那個創造性勞動領域里成為優勝者的前景。

        4、培養勞動興趣。學生的勞動興趣是激發學生參加勞動教育的內在動力,勞動的吸引力來源于各種各樣的動機,如追求因實現自己的意圖而帶來的滿足,意識到對集體的勞動義務和感覺到完成必要的勞動的責任,期望得到明顯的物質成果,希望把某種新東西帶人勞動過程等等,“我們在教育的實際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強化所有這些動機,同時力爭使意圖成為其中最有力的動機”。

        此外,還有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育相結合,勞動中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勞動與多方面的精神活動相結合,從取得小成績開始,形成學校——家庭教育體系等方法。

        五、對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啟示

        (一)一般勞動并不具有教育的功能,勞動教育中的勞動活動是對一般勞動的“教育化”改造,它在目的要求、活動對象、組織形式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勞動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即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其勞動的對象一般不是原始的自然,而主要是被人改造后的自然,是學生在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和幫助下進行的,勞動的產品中雖然也會伴隨有物質產品,但更關鍵的是精神產品,即對學生的精神改造和天賦的發揮,這些變化的實質是對一般勞動的再改造,集中、發揚和利用它本質的積極的方面,即自覺自由的創造這一方面,揚棄它非本質的消極的方面,使它脫開那種為生活所迫、強制和奴役人的外觀。因此,我們不能認為凡是有參加勞動就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了,教育者必須對學生參加的勞動活動進行“教育化”改造,使得學生參加勞動不再是純粹的勞動,而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過程和手段。

        (二)勞動教育不是一般指的只是作為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是勞動與教育的內在統一,是以勞動貫穿全部教育的過程,“勞動以外的教育和沒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它與德、智、體和美育的關系不是并列,而是內在地含有“四育”,也是實現“四育”的基礎。我國教育界長期誤以為勞動教育是教育的五個組成部分之一,事實上德、智、體、美和勞動教育是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對前“四育”而言,勞動教育是另一個類型也是最高層次的教育,因此在當前“應試教育”環境下,忽視勞動教育,甚至將勞動與教育對立起來,認為參加勞動是浪費時間,耽誤學習的看法是極為錯誤的。

        第5篇:勞動教育的啟示范文

        春日的蔬香樂園陽光和煦,清風拂面。師生們徜徉其中,有的在飯后閑庭信步,交談學習心語;有的在課余辛勤澆灌,耕耘班級的自留地;還有的帶著紙筆欣賞景色,寫寫畫畫。漫步在這里,能夠享受到班級園地的春意盎然,感受到師生的熱情與自信。蔬香樂園里一片和諧,生機無限。然而,回首兩年前,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

        一、嘗試:把荒地變資源

        2012年初,隨著校安工程的順利竣工,校園內多了一塊兩畝的空地,放眼望去,那里一片荒蕪,雜草叢生,坑洼不平。是將這兩畝地變成綠地,還是為學生開辟實驗場所,打造成種植基地,使其成為開發課程資源的載體呢?我們在選擇中思考著。機緣巧合,此時我校成為縣首批小班化試點學校,部分教師參加了省小班化教育培訓班,學習歸來,我們決定把開發多樣化的校本課程作為推進小班化教學改革的著力點,然而,當宣布把這塊空地作為實驗基地來開發勞動教育課程時,卻聽到了各種質疑的聲音:

        “土地與校本課程建設有何聯系?在土地上能建出勞動教育教材嗎?要提升教師的教育素養,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思想上的引導才是更重要的。”

        “我校學生都是農村娃,讓他們勞動豈不是畫蛇添足?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個別輔導更迫切。”

        “學生的成績才是學校的立足之本,搞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對成績有何益處?”

        還有更多的教師言辭犀利:“課程建設對教師而言不切實際,我們的任務就是教好書,課程建設既高不可攀又徒勞無功。”

        面對教師的質疑,我們在內心掙扎著:放棄還是繼續。終于,我們決定直面挑戰,邁出了試探性的一步:聘請當地農民,鏟除荒草,平整土地,統一播種向日葵,然后像劃分衛生包干區一樣劃撥給高年級學生,讓他們負責澆水、除草。于是,校園內開辟出了第一塊種植園區。

        二、窘境:被“冷落”的向日葵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處于生長期的向日葵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校園里,學生們洋溢著青春氣息的臉龐與朝氣蓬勃的向日葵互相映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然而,漸漸地,我們發現學生的熱情并沒有教師高漲,新鮮感過去之后,不是親手播種的東西,那么對他們缺乏天然的吸引力,他們也缺少成就感,走過時很少停下來駐足觀看,關注度漸漸降了下來。更尷尬的是,我們期待的“明艷的花盤對著太陽微笑”的情景并沒有出現,因為向日葵的盛開期是七八月份,正值暑假,校園里空無一人,金燦燦的景象只留在了值班教師的相機里。強扭的瓜不甜,怎么辦?

        三、調整:嘗到了“有機蔬菜”的甜頭

        帶著這些問題和困擾,2012年秋,我們決定吸取上半年的經驗和教訓調整方案,如何調整呢?由于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學生的需求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那么就應該聽聽學生的聲音。在精心準備之后,我們對三至八年級的學生進行了關于勞動教育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認為自己參與勞動的機會太少,單一的課堂形式枯燥無趣,雖然生長在農村,但并沒有接觸過種植方面的勞動教育,他們普遍認為種植實踐課程是鍛煉自己、熟悉種植和開闊視野的機會,非常期待這樣的實踐學習活動。隨后,我們明確了學校的基本思路,即以勞動教育為校本課程,由此輻射到學生課堂內外的學習中,形成有特色的學生喜愛的課程。

        在確定方案以后,學校首先向全校師生發起了“為基地取名”的活動,師生們積極參與,最終確定了“蔬香樂園”這個名字,寓意“蔬果飄香、快樂成長、收獲希望”。在完成取名之后,學校倡議讓基地綠起來,即按照季節和時令種植瓜果蔬菜,師生們投入到了勞動當中,兩個月后,學校食堂以高于市場價兩倍的價錢收購了學生自己種植的蔬菜,收獲的喜悅令學生的參與熱情更加高漲。

        就這樣,“蔬香樂園”課程順利啟航。

        四、學習:“風”從上海來

        如何讓更多教師利用“蔬香樂園”中的資源,進一步在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課程目標呢?正當思索時,我們又迎來了發展契機,2013年,學校被推薦為省小班化教育典型學校,得到了去上海市虹口區教師進修學院培訓學習的機會。在聆聽了專家的講座之后,教師們受益匪淺,在隨后的半個月,我們走訪了虹口區的多所名校,實地感受了區域內綠色生態課程建設帶來的精彩。最吸引我們的是上海虹口區第六中心小學“趣樂園課程”的創新實驗室建設,他們所建立的勞動基地既有露天土培基地,又有大棚暖房和水培基地,同時,學校還編纂了《水培蔬菜》《土培技巧》等相關教材,引導學生種植養護、觀察記錄、探究實驗、采摘收獲。此外,學校還把對種植的熱愛滲透到其他課程領域,如花卉折紙、花朵面塑、蔬果國畫、植物圖案藏書票、植物角、野外觀察等,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理論洗禮和實地考察是一場“課程頭腦風暴”,教師們有了柳暗花明、豁然開朗之感,這股風暴從上海灘吹到了德清的后花園。

        五、前行:“蔬香樂園”成果初顯

        2013年秋,學校申報了“農村小班化教育典型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開發與建設”課題,計劃用三年時間,將蔬香樂園實踐基地打造成五塊不同功能的實踐區域,即勞動實踐區、學生探究區、大棚實驗區、地膜種植區和綠化園藝區。同時,我們在各功能區就種植內容進行了整體安排,如在勞動實踐區種植蔬果,在學生探究區種植學生感興趣的蔬果及鄉鎮特色作物,在綠化園藝區種植本地區的瓜果樹木。同時,從管理、組織、開發等方面進行探索,成立了以科學組教師為主的種植指導小組,明確了種植方案,鼓勵教師的研究與實踐。

        在學校的動員和支持下,多名教師展開了嘗試與探索,教授高段科學的楊老師便是其中一位。她積極開發研究項目,把“蔬香樂園”勞動基地和學生的實驗操作相結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今,她的科學課已不再是單一的課本陳述和教師一人的獨角戲了。在章老師的勞技課上,他帶領學生進行栽秧苗、蓋膜、施肥、剪枝、采摘等勞動,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填寫研究記錄表。學生們在教師的帶領下認真實踐,收到了良好的實踐效果,逐漸養成了愛觀察、愛思考的習慣。

        六、反思:“摸著石頭過河”與“課程規劃”

        與課程建設接觸已有兩載春秋,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師生們對蔬香樂園項目的認同,我們為師生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的精神而感動,同時也收獲著綠色教學的生機與成果。我們憧憬在新的一年,教師們能結合自己的學科開展課程延伸活動,為課堂尋找一片綠色,讓教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為此,學校做了以下努力:

        第一,科學教師成立編寫組,編寫以時令節氣、現代農業、種植要求等知識為主要內容的種植教材。

        第二,語文學科充分利用基地資源成立綠色寫作小組,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受蔬香樂園帶來的生機,增添校園的文化內涵。

        第三,藝術組開展蔬果寫生、瓜果國畫、班牌設計、農民畫等活動,從而豐富課程內容。

        第6篇:勞動教育的啟示范文

        在新的社會條件下,我們需要探索教育與生產相結合的途徑。當前高校教育存在重理論而輕實踐的問題,尤其是勞動實踐,而后勤為大學勞動教育課提供了實踐平臺,學生通過每個學期必要的勞動實踐或者勤工助學進行管理與服務,感受服務和勞動的艱辛,和不同層面的人打交道,感受后勤工作、接受后勤環境氛圍熏陶,為今后走上社會,更加貼近實際、更加貼近崗位需求做好充分準備。

        2后勤環境發揮育人功能的實踐與探索

        2.1加強后勤物質環境建設

        高校后勤致力于為學生創建安全、文明、干凈、和諧的物質環境。后勤部門在高校“標準化”建設的前提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通過在食堂內安裝實時監控系統,從源頭上監控原料的采購、清洗、烹飪、售賣各個環節,保障學生擁有健康的飲食環境;在學生公寓硬件建設方面,通過安裝門禁和監控系統保證學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樓的活動室安裝電視機和DVD,創建大學生創業基地,豐富了學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園內開辟桃李園、在公寓園區種植花草樹木,創造了干凈、優美、整齊的學習生活環境。硬件設施的完善為后勤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學生食堂和學生公寓成為大學生學習、娛樂,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重要陣地。

        2.2加強后勤學生隊伍建設

        加強后勤學生服務隊伍的建設是發揮后勤環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過開展后勤文化活動以及學生隊伍成員在同學間宣傳,將學生平日看不見的后勤服務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見并親自參與的層面上,切實感受后勤工作的艱辛。根據后勤維修、綠化、餐飲、宿舍、保衛的工作類別組建義務維修隊、綠化小分隊、伙食管理委員會、宿舍管理委員會、學生義務消防隊等學生組織。經過量化的考核和篩選,這些學生委員會在信息傳遞、衛生檢查、評比活動、校園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發揮重大的作用,他們是廣大同學和后勤服務部門溝通的紐帶和橋梁,也在工作的過程中鍛煉了協調能力、勞動能力。健全的組織環境較好的實現了后勤和學院師生的良性互動,達到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目標。

        2.3加強后勤文化環境建設

        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趨勢,也是發揮后勤環境育人作用的關鍵。以宿舍文化節、美食節為載體,將與學生聯系密切的生活文化優化組合,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環境。在食堂開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學生廚藝精英大賽”等活動讓學生自行到市場采購食材、比對價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間親自操作,增加對食堂菜價的理解,了解校園周邊無證攤點快餐存在的安全隱患,提高飲食安全意識,更讓學生體會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艱辛,養成熱愛勞動、珍惜別人勞動成果的良好習慣。在學生公寓開展氣排球比賽、手繪報比賽、走廊創意大賽,鼓勵學生結合專業特色、發揮專業優勢,重點開展宿舍文化內涵建設。創建品牌活動、精品活動,樹立后勤文化旗幟是后勤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后勤開展優質服務品牌活動,內容涵蓋維修、宿舍管理、醫療、保衛、食堂、員工禮儀多個方面,同時深入各個教學部門開展座談會、下發問卷讓師生提出工作意見和建議;通過邀請專業的禮儀老師講解工作禮儀,邀請領導、師生參與到崗位練兵等精品活動,讓師生體會后勤基層服務人員工作的辛勞,學會互相理解、互相關心、互相愛護。這些文化活動使后勤成為融思想教育、行為指導、生活服務為一體的育人場所,培養了后勤員工、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后勤、培養勞動意識、參與勞動實踐的積極性。

        2.4加強后勤制度環境建設

        根據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門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如《學生宿舍管理規定》、《食堂食品衛生管理規定》、《員工培訓管理制度》等,這些制度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詳細的準則和依據,奠定了以制度辦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礎。在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進物業有限公司,與這些物業公司制定《物業服務量化考評細則》,獎懲分明,劃撥出專項獎勵資金,根據員工的綜合表現施行獎勵提高后勤物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服務質量;學生公寓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檢查制度,將學生在公寓的表現納入個人綜合素質考評體系。這些制度讓后勤的工作人員、學生能夠增強自律,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要求。

        3后勤環境育人在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3.1后勤文化環境建設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圍

        通過開展活動、將社團引進公寓等形式學生接觸后勤工作的機會逐漸增多,“優質服務”品牌活動的推廣和宣傳使學生能夠零距離體驗食堂、保潔和維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設為載體吸引學生參與后勤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其產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動的勞動教育課,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圍。

        3.2服務隊伍凝聚力和協作能力增強

        在員工隊伍建設中注重專業技能的考核,以小組為單位對員工進行管理,獎懲制度分明,促進后勤員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勵,形成良性的隊伍發展模式,為學生服務隊伍樹立良好的榜樣。在學生隊伍之間召開座談會、素質拓展等活動,增強后勤學生服務團隊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學生服務隊伍的工作效率,培養大學生團結協作意識,學生服務隊伍的凝聚力和協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3后勤制度環境趨向完善化和科學化

        高校后勤針對食堂、公寓管理、校園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詳細的規章制度,確保學生生活環境安定和諧。通過調查問卷、草案試行等方式施行某項規章制度,再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作出相應調整確保制度人性化、科學化,使學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項制度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激發學生感恩之情。

        4充分發揮后勤環境育人作用的啟示

        4.1把實踐性教育納入必修課程,理論和實踐相結

        合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古語有云:“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種輕視勞動的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人們。這促使學校和家庭在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論成績至上,不鼓勵甚至不讓孩子參與家庭或者學校的實踐教育。部分高校已經在后勤勞動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嘗試,但大都只是單純的進行簡單的勞作,沒能發揮好勞動課的德育功能。高校應該重新審視后勤實踐性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勞動意識的重要性,重視后勤實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將勞動教育課納入必修課程,把理論考核、實踐性教育和大學生在學生公寓的表現納入個人操行評價系統,把它作為考察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依據。

        4.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臺,加強教學部門與后勤的良性互動

        后勤在高校中秉承著為教學、科研、師生服務的宗旨。長期以來教學、科研和后勤的關系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高校應當改善后勤與教學、科研和師生三者的關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臺,將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務分派到各個教學部門或者院系,促使師生一起參與后勤服務和建設校園的活動中來。第一,組織畢業班學生種植“畢業樹”將班級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親手栽種的樹木前,美化環境的同時也表達了對母校的感恩之情,將單純的勞動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學生公寓施行“輔導員進公寓”制度、設立“學生黨員宿舍先鋒示范崗”、“社團進公寓”,加強后勤部門與各系部之間的良性互動,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發揮環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學生簽訂《創建安全文明宿舍》協議書,承諾平時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凈整潔,畢業離校時將宿舍恢復原貌,文明離校,給學弟學妹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學生能共同參與的后勤德育平臺,能較好的體現后勤工作的人文關懷,激發學生互相關心、感恩母校、感恩社會的正能量。

        4.3培育優質服務隊伍,找準后勤環境育人的關鍵點

        后勤服務人員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后勤服務質量的高低,要對后勤基層工作人員開展禮儀培訓、入職培訓,不定期檢查各個崗位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建立獎懲機制,激發員工競爭意識,強化后勤人員服務理念。從心理學角度剖析,無意識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后勤基層工作者良好的服務表現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大學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這些良好的表現會引起學生內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達到了人文環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團的成員定期開展后勤宣傳活動,發揮學生隊伍的輿論力量,讓更多的學生自主參與后勤工作、自覺遵守食堂、公寓各項細則,提升自我約束力。

        4.4加強后勤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后勤環境育人氛圍

        “文化后勤”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動為載體的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平臺,開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動。以“優質服務”活動為依托在學生間開展義務維修、宿舍安全知識競賽、氣排球比賽、廚藝大賽;在后勤員工間開展培訓、“我能為學生做什么”演講比賽、崗位技能大賽,營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圍。后勤工作者在長期的實踐中也積累了很多財富和經驗,高校后勤工作者應積極主動將典型的后勤服務案例整理、匯編成冊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鑒經驗。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創辦了《后勤工作簡報》內容涵蓋了后勤新聞、工作動態、安全保衛、醫療保健等內容,學生參加后勤活動的心得也刊登在報,豐富了簡報的內容也激發了學生參與后勤活動積極性,該形式讓學生更能夠從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

        4.5完善管理制度,用后勤制度保障德育功能的實施

        第7篇:勞動教育的啟示范文

        [關鍵詞]德國雙元制;高職師資;雙師素質;入職資格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2)5-0140-03

        以“雙元制”為標志的職業教育是德國應用性技術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對保證德國勞動者的高素質,產品的高質量,以及德國經濟在國際上的持久競爭力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國職業教育之所以成效顯者、舉世聞名,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擁有高素質的職業教育師資。

        1 德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模式

        在德國,從事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師資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具有國家公務員身份的各類職業學校的專職教師,另一類是教育培訓機構(企業和跨企業職業培訓中心)中的實訓指導教師。盡管專職教師和實訓指導教師的工作崗位和工作任務不同,但他們都經過嚴格而規范培養而成。

        1.1 職業學校教師的培養

        德國職業學校的專職教師有理論課教師和實踐課教師之分。理論課教師培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五年大學學習階段,學習內容包括教育科學、職業技術專業、普通教育副專業三部分,同時參加規定時間的實習和社會實踐。第二階段為兩年見習期,職業學校進行實習教學,擔任少量的教學任務,并參加各種研討會,接受更高層次的師范教育,掌握教育理論。兩年見習期滿,參加國家組織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考試,合格者獲得正式崗位資格證書,應聘到職業學校獨立任教。職業學校實踐課教師所占的比例較小,他們在接受普通職業教育的基礎上,還必須參加1~2年的師傅或技術員培訓和有關的職業教育學培訓。

        根據德國各聯邦州的法律規定,職業學校教師要不斷接受新技術知識、新規范的繼續教育,以更新知識、提升管理能力。教師進修深造和繼續教育包括知識更新培訓和管理能力類培訓。

        1.2 企業或企業培訓中心實訓教師的培養

        根據德國《職業教育法》和《實訓教師資格條例》的規定,實訓教師必須年滿24歲,接受過相關職業教育,通過國家承認的相應專業的考試,具有該職業一定的實踐經驗;具備必需的職業教育學和勞動教育學知識,通過主管部門(如工商業聯合會)組織的考試。實訓教師的培養包括業務資格培訓與職業教育學、勞動教育學進修。業務資格培訓是在國家認可的各種培訓機構進行,職業教育學和勞動教育學培訓由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根組織,內容包括職業教育的基本問題、職業教育的計劃和實施、法律基礎知識等。

        2 德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特點

        德國以“雙元制”為標志的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在企業和職業學校兩個教育培訓場所進行職業教育,這也決定了德國職業教育師資結構的雙元性。在師資培養上,德國職業教育主要有以下特點:

        2.1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職教師資高質量的前提條件

        從德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過程看,政府立法是德國建立高素質職教師資隊伍的前提條件。德國關于職業教育以及師資培養方面的法律法規非常健全,包括《職業教育法》、《職業促進法》以及各種繼續教育法規等。通過立法手段,明確規定和嚴格執行師資任職資格的具體素質要求以及進修培訓內容,從而保證了職教師資隊伍的高質量。

        2.2 “雙師”素質是職教師資培養的核心

        在德國雖然沒有明確的“雙師型”教師的概念,但是從教師的任職資格可以看出,雙師素質是核心。不管是企業或跨企業培訓中心的實訓教師,還是職業學校的實踐課教師甚至理論教師,都必須經過嚴格的職業資格培訓和職業教育學、勞動教育學的學習與進修。實訓教師和實踐課教師不僅要接受嚴格的職業技能訓練,掌握實訓設備的操作規程,同樣要掌握職業教育學和勞動教育學知識。

        2.3 政府、社會、學校、企業形成合力,共同參與職教師資培養

        德國的職業學校屬各州所有,聯邦政府負責校外及企業內的職業培訓及職業教育。職業學校與培訓企業各司其職,發揮積極作用,共同參與職教師資的培養。聯邦教育與科學部是政府一級的職教師資基本立法與協調主管部門;州職業教育委員會由雇主、工會及州文化部等主管部門的代表組成,就職教師資培養方面的問題向州政府提供咨詢;綜合性大學負責培養職業學校的理論教師;工商業聯合會等行業協會都有自己的辦學機構,負責本地區或企業內職教師資培養以及檢查、審核(包括考試)等事務。培訓企業的雇主代表對實訓教師的聘用享有參與表決權。大型企業獨立培訓自己的實訓教師。

        教師在企業實習進修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內容,教師也利用其長期工作和教學中積累的經驗為企業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對企業的經營理念進行理論上的指導。

        3 我國高職教育師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得到快速發展,高職教育師資隊伍不斷壯大。但相比國外特別是德國的職業教育,我國高職師資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3.1 師資數量與素質不能滿足高職教學需要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師總規模增長很快,高職教師數量顯得不足;在教師結構上,“雙師型”教師不到30%,不能滿足高職教學的要求;企業兼職教師與專任教師的比例為30.2%,也達不到教育部“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的要求。由于判定標準上的差異,其中真正符合雙師能力要求的比例更低,許多“雙師型”教師只有“證書”但缺乏實際指導學生技能訓練的能力。

        3.2 職稱評審標準與教師素質能力要求不相匹配

        目前高職教師的職稱評定標準的設定上與普通高校區別不明顯,仍強調學歷、科研論文數量和進入核心刊物的級別,而對教師職業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師的實踐能力等缺少考評指標體系,重理論、輕實踐,重文憑、輕技能的傾向還十分明顯。這勢必造成高職教師素質能力低下,教學活動大多只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傳授上,實踐指導變成紙上談兵。

        3.3 缺乏入職標準,技能型教師引進渠道不暢

        目前我國缺乏專門針對高職教育教師的入職標準,致使在教師的入口上,很難按照職業教育“雙師”素質的要求把關;新進教師基本沒有受過專門的職業教育培訓,缺乏職業技能指導的能力。由于目前教育體制和人事制度方面的原因,學校從企業引進的人才在取得教師身份和職稱評審方面困難重重,使得已經引進的人才不能安心工作,繼續引進人才困難。此外由于學校待遇相對不高,也缺乏對人才的吸引力。由此導致高職教育發展越快,“雙師”素質教師的培訓任務越沉重,總體上影響到職業教育的教學水平。

        4 對進一步加強我國高職師資隊伍建設的建議

        結合我國高職教育師資隊伍的現狀,借鑒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優秀成果和經驗,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和能力。

        4.1 完善高職教育法律法規,嚴格高職教師入職資格

        在國家宏觀層面上,要加強有關職業教育與師資隊伍的法律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法》及配套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建立科學有效的高職教師培養模式,逐步建立高職教師教育標準體系;要研究制定和完善教師資格標準,從教育理論、高職教育教學能力、企業工作經歷和實踐經驗等方面設定高職教師入職資格條件,從源頭上保證教師隊伍的基本素質。

        4.2 提高教師社會經濟地位,穩定高職教師隊伍

        在逐步完善高職教師資格制度、培養模式的同時,要穩定師資隊伍、吸引優秀人才投身高職教育,社會地位、福利待遇是關鍵。我國可以借鑒德國等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在規范高職教師培養模式、嚴格高職教師任職資格的前提下,賦予高職教師國家公職人員(或類似)的身份和待遇,使高職教師安心從教,潛心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

        4.3 重視教師深造和繼續教育,以“雙師”素質為核心建設師資隊伍

        教育主管部門要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開發具有針對性的高職教入職和繼續教育的培訓體系和培訓內容,通過合格的專門培訓機構實施,使高職教師的深造和繼續教育常態化、專業化、終身化。高職院校要根據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和學校發展的中長期計劃,制訂科學又切實可行的師資培養計劃,落實教師外出進修培訓所需資金,保證每一位教師都能接受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的熏陶,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執教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職教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學校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職業教育師資團隊,通過深造、繼續教育等形式進一步強化教師所任教的職業(專業)領域的理論知識;積極尋求與相關大企業合作,建立專項經費建設教師掛職鍛煉基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專任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使教師在實踐中積累行業經驗和職業技能,切切實實提高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

        4.4 廣開渠道大力引進行業專家成為專任教師

        企業一線的行家能手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熟悉企業發展現狀,了解企業組織管理機構、生產經營方式,熟練掌握相應的實際操作技能。要打破教師必須是高學歷的觀念,從企業引進能工巧匠,并輔以教育理論的培訓,使其成為合格的專任實訓教師。

        4.5 建立相對穩定的企業兼職師資隊伍

        隨著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的進一步擴大,學生進入企業頂崗實習的時間相對延長,許多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任務移到企業來完成,其中實訓教學部分基本由企業兼職師資擔任。加強兼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其執教能力是關鍵。

        4.6 加強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培訓

        生產結構和服務結構發生變化,技術與企業組織、企業管理理念對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為了達到高績效目的,要求從業人員很好地掌握技能并能及時更新、補充和擴展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并具有適應市場變化的靈活性和創新性等。在職業教育中要大力推進“行為導向”教學法,通過項目教學、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擬教學等具體形式的實施,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為能力,勝任職業崗位工作要求。

        師資隊伍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要更新觀念,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建設一支職教理念先進、專業理論扎實、實踐能力強、整體素質高的職教師資隊伍,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合格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明昆.英、法、德職業教育與培訓模式的社會文化背景比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8).

        第8篇:勞動教育的啟示范文

        關鍵詞:盧梭;自然教育理論;獨生子女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9-0171-02

        一些調查顯示,獨生子女的生活與成長,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幸福。現實諸多問題在影響著獨生子女的健康快樂與幸福成長,當下為數眾多的父母在教育養獨生子女方面,存在管得過嚴、過實、過死而致使子女童年應有的幸福蕩然無存。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有助于獨生子女的父母做好培養及教育工作,通過靈活的“放手”——使盲目之愛轉化為新鮮、和諧、有助于他們健康成長的益愛,即“放生”,使獨生子女得到新生。

        一、盧梭自然教育理論的內涵

        盧梭在《愛彌兒》中主張教育應“歸于自然,發展個性,培養平等、自由、獨立,能夠適應時展的新人。”其自然教育的真諦主要有四點:一是解除束縛。解除人為束縛,還兒童本來面目。盧梭反對壓抑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而倡導尊重兒童的自由。二是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兒童及大人的自然天性。盧梭反對成人對兒童進行知識和理性的灌輸,反對成人讓兒童機械地學習和獲取知識,主張教育者教育兒童是要讓兒童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主動學習,讓兒童通過觀察獲得直接經驗。三是“消極教育”比“積極教育”來得重要。人為教育是“積極的”,自然教育是“消極的”。四是教育如果具有“約束”的意涵,則“自然”本身就帶有制裁功能。是亞里士多德開創了“教育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先河,但當這一教育思想招來人們參與漫長的探索與研究之后,人們又開始對夸美紐斯的客觀化自然教育理論,盧梭的主觀化自然教育理論,裴斯塔洛齊、赫爾巴特、福祿貝爾、第斯多惠與斯賓塞的心理化自然教育理論和杜威的成長論自然教育理論等進行了較為深層次的關注。最終催生了:面向自然界“秩序”的自然教育理論、面向兒童本性的自然教育理論、面向兒童心理特點的自然教育理論和面向兒童成長的自然教育理論的四種樣態。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要更好地理解把握當下基礎教育新課改的要義與脈絡,可以借助對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哥白尼將傳統的天動說改為地動說,已為世人所接受;而盧梭扭轉成人本位立場,提倡兒童中心說的主張,猶如發動了教育界哥白尼式革命,但其自然教育理論主張至今仍是學者爭辯不休的課題。當我們走過第八輪基礎教育改革的第一個十年,經過困惑、思考與適應,進入調整、創新與發展的新課改的第二個十年;當我們靜下心來思索,提倡全人教育的拉伯雷、孟登,全力專注主張“泛智”和終生教育的夸美紐斯,大加贊賞力主陶冶說、經驗論與白板論的洛克之時,是否應該靜心聆聽高唱自然教育的盧梭?

        二、獨生子女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獨生子女平均每天的家務勞動時間太少。在城市中,我們不難看到:父母對獨生子女寄予厚望,并為他們的成長想方設法;但卻忽視了對獨生子女的勞動教育,致使他們“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為什么城市那么多的父母不樂意要求孩子做些日常勞動呢?一是替代心理。這些獨生子女的父母都認為,學習是孩子的唯一任務,因為學習好是成材的唯一條件,而勞動是孩子的負擔,參加勞動必然會影響學習;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去學習,但父母可以代替孩子來勞動,哪怕是自理性勞動。二是補償心理。這些獨生子女的父母,有的沒有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有的可能因為各種名目的勞動鍛煉,如下鄉知青運動等占去了接受教育的大好時光,飽嘗了知識欠缺的苦頭,為了不讓孩子再步后塵,而讓他們遠離勞動,一心一意投入學習之中。三是保守心理。這些獨生子女的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在他們眼中,孩子永遠是三歲的小孩,長不大,地掃得不干凈,衣服洗的不干凈,燒水怕燙著,搬煤怕累著,等等。自然教育的第一真諦就是解除束縛,解除人為束縛,還兒童本來面目。以上種種心理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危害呢?獨生子女被束縛以后,會增加他們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他們真正的興趣、愛好以及寶貴的創造性極也有可能被壓制,大大降低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情與自信心的建立,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所以,作為家長,一要觀察、了解孩子的真正興趣和愛好,并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及其選擇,不要將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給孩子,更不要以有利于競爭為由,給孩子施加關于“興趣”的壓力,使孩子失去寶貴的童年生活;二要以朋友式的身份與孩子交流,與孩子平等對話,耐心聆聽厭學孩子的心聲,通過積極的引導教育,讓孩子愛上學習;三要給孩子提供勞動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讓孩子自己去完成,讓孩子通過自我服務、參與家務勞動、鼓勵孩子參加校內外公益勞動,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和習慣;四要喚起孩子對勞動的熱愛,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鼓勵中讓孩子愛上勞動,讓孩子為“這是的”而感到自豪。作為老師,可以給勞動表現好的小朋友發五角星或大紅花,讓他們覺得“勞動很有意思”。小學階段的可在班里實行勞動委員輪流制,讓他們覺得“我就是主人”;五要掌握訓練孩子的技巧及方法。在對孩子的勞動教育中,精心計劃合理安排,耐心交給孩子怎樣做,不能急于求成,讓孩子量力而行,體驗成功的樂趣,還要注意別輕易付報酬,更不要用勞動懲罰孩子,免得讓他們由此產生對勞動的厭惡感。

        三、“放手”的意義

        人們常說家是生活的港灣。每個人都會在這個港灣中得到庇護,避開狂風,躲過暴雨。以血緣和親情為紐帶的家庭應該是溫馨的。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家是一些孩子的港灣,卻是另一些孩子的樊籠或戰場。當代獨生子女既是“皇帝”,也是“奴隸”,即在優先享受物質生活方面,他們更像一個“皇帝”,而在精神、創造力發展方面,他們更像一個“奴隸”。獨生子女父母在家庭中所采用的教養方式不同,家庭為孩子提供的發展空間則有很大的差異。如果環境使獨生子女受到過分照顧和保護,有可能使兒童缺乏獨立性、缺少經驗、體弱、偏食、不能適應集體生活、孤獨或早熟等,這些不是獨生子女的天然特點;如果父母們能夠實施正確的教育,給他們以正確的愛,那么“放手”即是“放生”,這樣獨生子女就會獲得一個非常有利于他們健康成長的空間,獨生子女的身體發育、健康狀況、人格特征、行為習慣和智力發展就會得到保障。

        參考文獻:

        [1]林玉體.西方教育思想史[M].臺灣:九州出版社,2006.

        [2]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商務印書館,2006.

        [3]黃勇樽.《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理念下思想品德教師的自我嬗變[J].教育教學論壇,2013,(31).

        [4]姚偉.中外幼兒教育名著解讀[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朱永新.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第9篇:勞動教育的啟示范文

        一、實施德育素質教育的實踐

        道德品質是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為人處事及事業成功具有重大的影響。應試教育機制中,為了保證某些課程的學習常忽視美育方面的教育,而只重視幾門必考科的學習,把分數和升學率作為檢查考核教育效果的重要標準,其必然導致學生道德水準低下,人格殘缺。在我所接觸的學生中,真正做到尊敬老師的不占多數,曾有這樣一次令我印象深刻:在上六年級的一堂音樂課時,有位男同學不知為什么一直不停地笑,影響了我的課堂教學,當我向他指出時,他卻理直氣壯地對我說:“人都會笑,你也會笑,我也會笑,為什么我現在不可以笑?”你聽,這無理之言,就是老師平時不注意對學生進行情操陶冶的美育教育,致使他們認為學習成績好就是好學生,也不知道學生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美好的心靈,美好的人格。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中小學音樂教育絕不是唱唱幾首歌曲,而應發掘欣賞樂曲、革命音樂家故事等方面的道德內容,使教育融于情境之中、趣味之中和娛樂之中,潛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操上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響,心靈上受到啟迪。

        1.尊敬師長的素質教育 尊敬師長是少年兒童的一種美德,在教學中,我把音樂第七冊的《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和第十冊聲情并茂的合唱歌曲《我們的心愿》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這些贊美、歌頌老師為題材的教材,以歡樂、親切的歌詞,優美抒情的旋律,表現了學生對老師的一片深情,激發了學生內心深處對老師的無限熱愛和尊敬思想感情。

        2.助人為樂的素質教育 在1963年3月5日向全國人民發出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全國人民開展了學習雷鋒的活動,我結合了自己學校組織的“行為規范訓練月”的大型活動,教唱了《我們要做雷鋒式的好少年》時,我先讓同學們講述了一個個真實生動的雷鋒的故事,又談了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好人好事,使他們的心靈有所感觸,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再從分析教材入手,要求學生做一個“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的人。

        3.熱愛勞動的素質教育 一年級小朋友天真活潑地演唱《勞動最光榮》中的“不愛勞動不學習,我們大家不學它,幸福的生活哪里來,要靠勞動來創造”的時候,教師因勢利導,在學生幼小的心靈里播下“勞動能給我們創造幸福的生活,勞動最光榮”的思想種子。當學唱歌曲《鐵牛》時,就更自豪了,教師讓學生了解了麥子成長的過程,并體會了勞動豐收的喜悅,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作進一步的升華。從小熱愛勞動,爭做小主人,認識到只有勞動才能創造美好的明天。

        二、實施審美素質教育的實踐

        藝術常常是審美教育的一種有效手段。要達到審美教育以美感人,以情動人,提高藝術修養和道德修養的目的,去領略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如學唱《我們的田野》,旋律優美動聽,節奏寬廣,每段歌詞像一幅美麗的圖畫。優美的旋律,平穩而又連綿不斷,婉轉起伏的抒情音調,仿佛在贊嘆:“啊!祖國多美。”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分析歌曲的每段大意,使自己看到祖國的山山水水,壯麗的景色。從而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及對庸俗音樂的鑒別力。

        三、實施心理素質教育的實踐

        我們知道,每個人的個性心理、性格是存在差異的,有的人具有外向型的特征,性格開朗而活潑;有的人具有內向型的性格特征,靦腆而少言。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僅直接影響到一個人在社會互動中的為人處事方式,而且影響著他的成長道路。如果不注意了解學生的心理性格差異,會使一部分人的發展受到抑制。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心理、性格差異這個因素,注意發現和掌握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具有不同心理特點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導和措施。

        針對兒童的性格特點進行教育引導,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尤其當今和未來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壓力越來越大。加強針對兒童的心理、性格差異實施素質教育,不但極其重要,而且非常必要和迫切。

        四、實施綜合素質教育的實踐

        音樂教育知識面廣,綜合性強,既有知識的傳授又有嚴格的節奏規范、發聲、聽辨、情感等的表達。它是培養學生綜合音樂素質的最佳途徑。讓學生到音樂中去感受,去尋找(情緒、節奏、速度、力度等),然后誘導他們利用身體各個部位去創造和表演,能充分體現音樂形象的各種動作。如一年級聽辨音的高低,聽到音高的站起來做小鳥飛的動作,音低的蹲下做小鳥飛的動作;聽辨曲調優美或歡快的歌曲時,我讓同學們開展自己的想象力,用各種動物的動作來進行歌曲情緒的表達,培養兒童的“音樂耳朵”。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乱老女人视频 | 五月丁香伊人青青草原网 | 亚洲日韩理论片在线观看 | 色九九在线视频精品99 | 无日本日本免费一区二区 | 最新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