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海洋經濟價值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繼發子宮性閉經;補陽還五湯;辯證加減;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248-02
閉經有原發性和繼發性閉經之分,對于年滿18周歲仍沒有月經來潮的女性,這種癥狀為原發性閉經。月經來潮正常的女性,建立了月經周期以后,月經稀少,或者月經間斷來潮達6個月以上,而且患者年齡未達到絕經年齡,一般對于停經滿三個周期以上的癥狀,則定義為繼發性閉經。在中醫理論中,血疲氣滯、精血稀發、血氣虛空所致繼發性閉經,前者為實,后者為虛,中醫本著疏通實者,補養虛者進行治療。為了進一步研究和探討采用補陽還五湯辯證加減進行繼發子宮性閉經治療的臨床效果,我院選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繼發子宮性閉經患者98例,對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繼發子宮性閉經患者,隨機分成兩組,給予補陽還五湯辯證加減治療的50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年齡最小的患者27歲,最大的患者43歲,平均年齡為(32.58±3.24)歲;病程最短的患者有8個月,最長的患者有23個月,平均病程為(12.37±2.52)個月。給予西醫方式治療的48例患者,設為比對組;年齡最小的患者25歲,最大的患者42歲,平均年齡為(33.24±2.84)歲;病程最短的患者有6個月,最長病程有24個月,平均病程為(12.23±2.47)個月。所有患者均符合婦產科臨床相關診斷標準。臨床表現主要為月經量稀少,或月經停止;孕激素檢驗和雌孕激素檢驗均為陰性;卵巢激素水平未見異常。兩組患者中,大多數患者均有流產史,包括人工流產和藥物流產情況。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病情等臨床資料上,沒有明顯差異,且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的50例繼發子宮性閉經患者,給予補陽還五湯辯證加減治療。基本處方為:80g黃芪、10g當歸、12g地龍、10g桃仁、12g赤芍、12g紅花。加減處方為:大便秘結加9g生大黃;痰濕阻滯加9g半夏;氣滯血瘀加9g丹參;腎虛體寒加6g附子;體虛神倦加30g茯苓和9g蒼術;帶下色黃加9g梔子和10g牡丹皮。水煎后取湯汁300ml,每天1劑,分2次服用,1個月/療程。比對組的48例繼發子宮性閉經患者,采用西醫方式乙烯雌酚加黃體酮進行治療。
1.3 評定標準
恢復月經來潮,并且連續3次月經周期較為規律,為治愈;患者恢復月經來潮,但周期仍未恢復規律,為有效; 月經仍未來潮,臨床相關癥狀無減輕,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SPSS15.0統計學軟件;t檢驗;x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的50例患者經治療后,治愈19例,治愈率38.00%;有效27例,占54.00%;無效4例,占8%;總有效率為92.00%。比對組的48例患者經治療后,10例患者治愈,治愈率20.83%;27例患者有效,占56.25%;11例患者無效,占22.92%;總有效率為77.08%。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整體比較,觀察組具有明顯優勢,且P
3 討論
正常的月經有賴于大腦皮層、下丘腦、垂體、卵巢、子宮等功能的協調,其中任何環節發生病變都可導致閉經,其他內分泌腺體如甲狀腺、腎上腺皮質功能障礙,或某些精神因素、環境改變、寒冷、消耗性疾病、刮宮過深、放射線治療等也可引起閉經。中醫認為, 閉經屬于經閉范疇, 主因虛實兩種病因。補陽還五湯辨證加減治療方式具有活血通絡, 養血補虛的功效。基本處方主要使用地龍、紅花、赤芍、當歸、桃仁和黃芪。其中, 地龍具有活絡疏經之用, 紅花、赤芍以及桃仁具有活血化疲功效, 當歸是臨床常用的養血止痛、活血補血的藥物, 黃芪在藥方中劑量相對更大, 具有補氣益中, 補虛健脾的功效。同時, 在補陽還五湯的基礎上,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 辯證加減使用其他輔藥對癥治療, 利于全面調養治療,實現標本兼治。另外, 補陽還五湯還具有改善腦部血供的功效, 可以有效擴張血管, 利于造血功能的增強, 可對患者在治療的同時起到全身的調適功效。
本文統計資料顯示, 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總有效率達到92.00%,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發生;比對組的總有效率為77.08%,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0.42%。兩組比較,差異明顯,且P
參考文獻:
[1] 楊帆, 謝亞莉.繼發性閉經的病因病機及中醫藥治療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4 (9) : 62-63.
[2] 岳小紅,郭文煥,張成秀.治療繼發性閉經經驗[J].甘肅中醫,2010,23( 11) : 34-35.
(廣東海洋大學,廣東 湛江524088)
摘要:海洋生態系統在人類社會的不斷開發中面臨著資源枯竭、種群衰退、生態破壞嚴重等問題。傳統的海洋管理模式無法應對這些突發問題,亟需人類運用生態系統方法對其進行綜合性的管理。本文從生態系統的定義出發、立足于海洋生態系統的理論基礎,探索了海洋綜合管理的體系構建。旨在為海洋綜合管理提供新的理論,來實現海洋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生態系統;海洋綜合管理;內涵界定;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廣東省宣傳文化人才專項資金項目:“基于海洋生態系統的我國海洋綜合管理研究”(編號 XCWHRCZXSK2013-26)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吳杰(1988-),男,廣東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管理與政策。Wujie124218@163.com
謝紅燕(1990-),女,祖籍安徽安慶,廣東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4級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通訊作者:寧凌(1967- ),男,祖籍安徽安慶,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海洋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方向:產業經濟與發展、海洋管理與政策。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9.020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在對海洋認識加深的同時,也不斷強化著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但由于缺乏科學的手段和合理的規劃,海洋生態系統破壞嚴重,海生生物逐漸滅絕,海洋危機不斷加深。據有關資料顯示:“約有一半以上的海洋生態系統正處在退化狀態,這一數據可占全球的60%”,如何拯救海洋生態系統?這是人類急需解決的問題。
1海洋生態系統的發展及概況
海洋生態系統(Marine Ecosystem)是海洋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環境相互作用所構成的自然系統[1]。要明確海洋生態系統的內涵,首先我們應從生態系統(Ecosystem)的由來入手。
1.1生態系統的產生及其發展
生態系統(Ecosystem)是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才產生的,其發展歷程(圖1)可分為4個階段:萌芽時期;產生時期;發展演化;學科分支。
生態系統(Ecosystem)一詞,由英國生態學者阿瑟·喬治·斯坦利(Arthur George Tansley )于1935年提出。他認為生物與其周圍的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依存關系,首次將“系統”這一概念引入生態學中,標志著生態學的產生。而在此之前,有記載顯示德國人K.A.默比烏斯于1877年和美國人S.A.福布斯于1887年曾分別用生物群落 (Biocoenosis)和小宇宙 (Microcosm)這兩個詞,描述了類似內容,可視為生態學的萌芽階段。
A.G.斯坦利的這一“生態系”理論后來經過充實和發展,逐漸成為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分支。20世紀40年代后,生態系統由理論進入實驗階段。特別是1960年以后,基于數學、系統分析、計算機和控制論的生態系統研究,使生態系統研究逐漸由定性走向定量,并逐漸形成了生態系統的若干邊緣分支。海洋生態系統就是其中的一個分支。
1.2海洋生態系統的路徑及其表述
相比于其他領域生態方面的研究,海洋生態研究的起步要晚的多,于1970年后才開始。1972年美國、日本、加拿大學者基于慢性污染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所進行的“控制生態系統污染實驗” (簡稱CEPEX)揭開了海洋生態科學研究的序幕。而在世紀之交,由于海岸帶、河流入海口等地方的環境不斷惡化、資源持續衰退,從而引起了世界海洋國家的普遍關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簡稱UNCED,在借鑒陸地-“基于生態系統管理”(EBM)概念[2]的基礎上,提出了要從生態系統的整體出發,來管理海洋資源和開發海洋活動,從而實現沿岸和近海環境綜合管和持續發展。這標志著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管理概念的形成,為以后海洋生態系統的研究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隨后越來越多的國家建立了類似于CEPEX的裝置,研究了包括海-氣界面相互關系,水-沉積物相互關系,生物海洋學等海洋分支系統,為劃分詳細的海洋生態學科打下了基礎。參考了大量國內外海洋生態文獻,并具體研究了海洋生態系統代表性概念之后,本文從以下三方面對海洋生態系統做表述:
(1)海洋生態系統在空間上包含近岸和大洋2大部分。近岸海洋生態系統泛指海、陸交匯與過渡地帶。學者王其翔, 唐學璽(2010)[3]對此做了詳細研究,并把海灣、河口、鹽沼區、紅樹林、上升流區、珊瑚礁等9大不同類別生態系統規劃為近岸生態系統。大洋生態系統指遠離大陸、受人類影響小、自然調控能力強的生態系統。
(2)海洋生態系統在內容上由生物、非生物環境構成。生物環境包含海洋動、植物以及水中微生物。非生物環境由有機物、無機物、海水鹽度、深度、光照、水團、潮汐等構成。崔木花,侯永軼(2008)認為這兩部分對于海洋生態系統同等重要[4],無論缺少哪一方,都會喪失海洋生態系統的功能。
(3)海洋生態系統在類別上是一種動力學系統,具有高度的復雜性。既囊括了海生生物群體與非生物環境之間互助、互動、互相影響的龐大動力學系統:又涵蓋了包括生物、生物化學、地質、物理等在內的相互疊加過程及其非線性作用,具有高度的復雜性[5]。
2海洋綜合管理的發展路徑
海洋綜合管理是現代政府對特定海域進行的高層次形態管理,世界上實施海洋綜合管理最早的國家是美國。海洋綜合管理概念的發展在國際上也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
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序言喚醒了沿海國家的海洋意識,并引發了學者對海洋綜合管理理論的探討。其中代表性的有:A.溫內達赫爾(1980)論述了海洋綜合政策的重要性;J.M阿姆斯特朗和P.C賴納[6]對海洋綜合管理的范圍進行了明確界定,并將其納入了美國九大海洋管理種類之中;A.D.庫珀[7](1992)通過將海洋管理與土地利用管理進行比較,得出了海洋綜合管理的難度更大,復雜性更強等特點,剖析了管理復雜性的原因,提出通過制定適宜的管理體系,從而獲得最大化的海洋整體利益;G.皮特[8](1992)則認為任何單一的海洋管理體系都難以應對和管理海洋系統,我們必須制定出海洋管理的基本原則和框架,并通過國家間的協作,實現海洋的整體優化;B.塞亞·恩[9](1993)則認為要通過建立一種動態平衡機制,來實現海洋綜合管理的長期發展。
中國在海洋綜合管理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學者鹿守本[10]開創了我國海洋綜合管理的先河,并在其著作《海洋管理通論》中對海洋價值、海洋管理特點和海洋基本理論進行了系統的、全面的論述;學者陳東勝[11](1998)認為應在海洋權益、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三者相協調的條件下進行海洋綜合管理:胡增祥等[12](2001)則認為要制定適應本國國情的海洋綜合管理模式,并將海洋綜合管理的范圍延伸到了公海區域,認為其理應受到各國保護;學者呂建華[13](2004)則直接提出構建我國海洋綜合管理的法律法規:譚柏平[14](2008)則認為應該將海洋資源管理作為海洋綜合管理的核心內容,并且提出了一整套海洋綜合管理方案:此外政府出臺的《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對海洋綜合管理內涵、海洋管理的預期目標也進行了明確闡述。
總體而言,國內外學者對于海洋綜合管理都進行了相關研究,但研究基本停留在問題的提出階段,缺乏定量化的數據研究,不能促進海洋綜合管理的深入化發展。
3海洋生態系統綜合化管理體系的構建
通過對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海洋綜合管理的系統分析之后,本文從海洋管理的范圍選取、目標確立、方法制定和實施原則4個方面來構建綜合化的海洋生態管理體系。(圖2)
圖注: 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是以實現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循環發展、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共贏為三大基本目標,在空間上包括近岸和大洋2大生態系統,在內容上應涵蓋生物種群和非生物環境兩大部分,通過立法、行政、經濟三大管理方法,在遵循合理性、適應性、可持續性對策原則的條件下,來實現海洋生態系統的多層次目標發展。圖中的海洋非生物環境系統因其自身的循環、調節和再平衡功能,可在非人類干預下、通過自身功能來實現部分海洋綜合管理目標。圖2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內涵解析圖
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涉及空間、內容兩大管理范圍。(1)空間上:囊括近岸和大洋2大生態系統。如表1所示,近岸生態系統管理所涉及的范圍較廣,包含河口、海灣、鹽沼區等9大不同種類生態系統,需要針對9大種類系統的不同特征,制定相應的管理模式;大洋生態系統包括遠洋、極地兩類生態系統,需要根據生態環境進行細致化管理。(2)內容上:涵蓋生物種群和非生物環境2大部分。生物種群的管理需要對水中動、植物、微生物利用特制工具,對其進行專業化分類管理。非生物環境的管理需要涉及到有機物、無機物、潮間帶以及海水鹽度、深度等眾多問題。
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包含三大管理目標。(1)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目標。海洋生態管理應強化生態資源的持續化管理,通過縱向整合生物資源、橫向發展生物鏈條,達到生物資源的持續化發展;(2)生態系統循環發展目標,這是海洋綜合管理的難點。因為要實現近岸9大生態系統的合理循環,2大遠洋生態系統的科學發展和數以億計的種群發展,需要在綜合管理的過程中做到主次分明、統籌兼顧,從而實現整體海洋生態系統的循環發展;(3)生態與經濟價值共贏目標。海洋經濟與海洋生態的協調化發展是海洋綜合管理的最終落腳點。人類對海洋進行綜合管理的目的,就是在實現海洋發展的同時,來為人類提供各種價值,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經濟價值。所以海洋綜合管理的終極目標是將人類經濟價值附加到海洋生態價值之中,在實現生態價值的同時,來獲得人類所需的經濟價值。
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的三大管理方法。(1)海洋立法:根本保障海洋綜合管理堅決執行的措施是構建海洋生態立法,形成一套生態管理的立法體系。這一體系的立法應該包括海洋資源管理立法、海洋環境檢測立法、海洋經濟發展立法以及海洋生態評估立法這四大方面;(2)行政管理:這是實現海洋綜合管理的必要手段。在海洋生態立法的基礎上,只有依靠國家的行政機構,依靠海洋執法人員的宣傳、貫徹和執行,才能實現海洋生態系統的科學性、合理性發展,才能促使我國的海洋綜合管理走向持續化、正軌化的道路;(3)經濟措施:有效的經濟措施可實現海洋綜合管理的全面發展。通過獎-懲結合來保證生物多樣性發展;通過高科技技術投入來實現海洋生態化發展。
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的對策實施應遵循三大原則。(1)合理性原則:在實施海洋綜合管理的對策過程中,首先應該把握對策的合理性原則,根據其海洋生態種群的特性合理地、適中地執行管理政策,以達到政策預期的最高值;(2)適應性原則:要根據生態系統的變化程度、受污染的嚴重程度來實施相應的對策,做到政策適應環境,對策解決問題等效果;(3)可持續性原則:在既不影響海洋自身長足發展的同時,來實施滿足人類需求的適當性海洋開發活動。
4結論和討論
通過上述分析,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具有如下特征:它是以實現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可循環發展、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共贏為基本目標,在空間上包括近岸和大洋2大生態系統,在內容上應涵蓋生物種群和非生物環境2大部分,通過立法、行政、經濟三大方法管理,在遵循合理性、適應性、可持續性對策原則的條件下,達到多層海洋管理目標的協調發展。
要實現海洋生態系統的綜合化管理,需要國家、政府、人民的共同參與和推動,更需要高科技和先進技術的支撐,并通過建立海洋綜合管理的評估系統和評價體系來在實踐中不斷檢驗、修改和完善。本文只是對概念進行了界定,以后還需做大量定量分析,在生態系統綜合管理評估以及評估體系建立等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baike.baidu.com/view/381042.htm
[2] Crumbine R E. What is ecosystem management [J].Conservation Biology, 1994(8):27-38
[3] 王其翔, 唐學璽. 海洋生態系統服務的內涵與分類.海洋環境科學,2010,29(1): 131-138
[4] 崔木花,侯永軼. 海洋開發中的生態管理探析[J]. 特區經濟,2008(05):145-147
[5] 劉慧,蘇紀蘭.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管理理論與實踐[J].地球科學進展,2014,29(2):275-284.
[6] J.M.阿姆斯特朗,P.C.賴納著.美國海洋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7] Alistair D. Couper. History of ocean management.[A]/ / Paolo Fabbri . Ocean Management in Global Change [C].London: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1992
[8] Gerard Peer. Ocean management in practice[A]/ / Paolo Fabbri. Ocean Management in Global Change[C].London: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 1992
[9] Biliana Cicin-S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J].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1993, 21:1-3
[10] 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論[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11] 陳東勝.海洋綜合管理基本概念、要素和特點[J].廣東科技,1998(12):5-7
[12] 胡增祥,馬英杰 ,解新英.對我國海洋綜合管理政策與法律框架的思考[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56-59
關鍵詞:水資源;價值;經濟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 A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工農業對水的需求急劇增加,從20世紀后半葉開始,水的資源問題變得日益嚴重,許多國家或地區響應的出現水的危機現象。進入21世紀,水的問題變得更加嚴峻。有無數跡象表明,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人類的濫用并無節制的消耗各種自然談資源,從而逐漸破壞人類生存的環境。水資源的利用也是如此,如果不加以節制,不能夠認識到水資源的真正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水問題將嚴重制約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甚至影響人類的生存。
一、水資源量
所謂的水資源并不是指地球上所存在的所有的水。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水文科學”卷對水資源的定義如下:“地球表層可提供人類利用的水”稱之為水資源。由此可見,水資源的范圍是相對很小的。
整個地球上大約有13.86×108km3的水量,其中96.6以上的是人類的所不能飲用的海洋水,余下水文3.4左右也不全是淡水,其中淡水量僅占73左右,而且其中的68.7又為雪山冰川水,30.1的為土壤水和地下水,剩下的僅有0.4的淡水資源。因此實際能被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僅占地球總水量的0.77。
在我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711.5×109km3居世界第六位,根據1995年的人口統計,我國人口為1211210×103人,計算的我國當時的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2238.6m3在世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我國排在第121位。我國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相當于排名第一的冰島的1/290,加拿大的1/44,美國的1/5,日本的1/2.由此可見,我國人均占有嚴重缺乏,被列為世界40個嚴重的缺水國之一。
二、水資源價值
(一)價值理論
水作為一種資源,其本身是否具有價值,特別是對于未經開發的水資源而言,是否具有價值呢?對于此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然而水資源的價值是如何產生的呢,顯然根據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關于價值的理論觀點即“價值量的大小是由生產這種商品所消耗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多少所決定的”是解釋不通的,因為我們認為對于未開發的水資源,即沒有人類的勞動,也就不存在勞動時間這個概念,但對于這些水資源我們的觀點有一定價值。所以我們就不能至少是不完全能用這一觀點來解釋水資源的價值。
水資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質,其本身對人類就有一定的效用,通過這一觀點,引用的邊際效用價值論,雖然在一定的范圍內對水資源的價值及其市場價格的確定都有一定的意義,但是我們也能夠看到,但是我們也能夠看到,對于未開發的水資源和人類未涉足的水資源的邊際效益為零,這樣一來,這些水資源的價值也就為零,這與我們認為的為開發的水資源其本身存在的價值相違背,所以利用這種觀點來解釋水資源的價值理論也是不夠完全的。
事物的存在性是事物本身的一種內在的屬性,現代西方資源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中突出了存在價值或非使用價值的概念。存在價值認為資源是一種財富,由于其存在性能給人類提供其可利用性和消耗性的服務而使其本身具有與一般事物的價值所不同的價值。水資源的存在就產生其存在價值,這種價值并不因為你是否去開發利用他而存在。在某種意義上說,存在價值是人們對環境資源價值的一種道德上的評判,包括人類對其他物種的的同情和關注。基于以上幾種觀點,對于分析水資源的價值理論我們就可以作進一步的探討。
(二)水資源價值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任何一個單獨的價值理論觀點都不能完善的包括水資源的價值總量。為此,環境資源家對環境資源的價值作了新的界定,引入了總經濟價值理論。水作為一種環境資源其總經濟價值有兩部分組成:即水資源作為一種物品被使用或消耗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和偏好,這就是水資源的使用價值;不僅如此,由于水資源的不足,為了滿足后人對水資源的需求保持是職員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有些人愿意支付成本或放棄當前受益去保護水資源,這就是水資源的非使用價值,其主要形式存在價值和未來價值。
對于水資源的使用價值又可以分為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及選擇價值。直接使用價值又可稱為消耗性使用價值。例如把水用于生產生活,使其水量減少或者使其使水質發生變化從而改變水的原有性質或功能,使其在某些場所可能失去原有的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又稱為非消耗性使用價值,例如可把水資源用于觀賞旅游,從中取得收益而不改變其水質水量。水是一種維持人類生存的資源,隨著水資源總量的減少,人類維持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得不考慮未來的情況,維持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是水資源不至于過度的消耗,相應的水資源的價值也就產生了新的方面即選擇價值,這種價值的產生取決于水資源的供需變化,并依賴于消費者對風險的態度。
根據以上的分析,水資源的總的經濟價值可用一下公式表示:TE=YNY=YIYOEΦ
其實水資源的使用價值與生產這種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以及邊際效益等有關,而其非使用價值與水資源的存在性稀缺性以及其維持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等有關。水資源總的經濟價值體現在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其中使用價值表現為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和選擇價值;非使用價值表現為存在價值和未來價值。
三、水資源價值的內涵
水作為一種資源,其價值的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稀缺性、水資源產權和勞動價值。
(一)稀缺性
現代經濟學研究的核心是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特別是稀缺資源的優化配置。對于一種物質,無論是在現在還是在將來,都不會發生短缺,不會對人類社會、生態、環境的課持續發展帶來危險,那么這種物質也就沒有其確實的經濟價值可言,所以說,只有稀缺物質才會有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水作為一種資源,在目前看來已經發生了短缺,它并不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這也就是水資源價值存在的主要的充分的條件,水資源首先體現了稀缺性。其價值量的大小是其在不同地區、不同需水時段的稀缺程度的體現。
(二)水資源產權
水資源的價值有其產權方面的體現。假設一種資源的產權沒有所屬,任何個人或者是團體都可以隨意的使用這種資源,而不用支付任何的費用,在這樣的情況下除非資源是無限的,否則總會產生稀缺。我國“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水塘、水庫中的水屬于集體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一章總則第三條)。除非是資源無限不存在稀缺,任何人才可以 任何方式占有、使用資源而不支付報酬。因此,有限的、稀缺的水資源的使用,必須按市場規則轉讓并支付一定得費用,這是國家對水資源的所有權的體現。
(三)勞動價值
對于水資源價值中的勞動價值,主要是指水資源所有者為了在交易和開發利用中對其數量和質量的管理所產生的勞動價值。主要包括;水利規劃、資源保護、環境鑒別、水文、氣象觀測等各種投入。
四、結論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幾個結論:
1、水資源的價值不能簡單的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價值理論而定義,也不能僅以邊際效益價值理論對其分析。
2、水資源的總經濟價值包括使用價值與非使用價值。
3、水資源價值產生的基礎在于其稀缺性,由于稀缺性對人類、環境、生態的發展有一定的制約,從而使其具有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
4、地球上的水資源無論是被開發的還是未被開發的,都具有價值,其價值以其存在價值為基礎,有稀缺性、產權和勞動價值來表現與衡量。
參考文獻:
[1] 陳家琦,王 浩, 楊小柳.水資源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2] 馬 中.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王建龍.水資源系統的可持續性標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徐惠恩談海洋玉髓
(“海洋玉髓”首席收藏家)
徐惠恩說:海洋玉髓產于世界第四大島馬達加斯加島,在億萬年前的海洋深處經過歲月的洗禮和奇特的地殼變化演變形成;它集寶玉石的柔潤通透與黃龍玉及巴林石的奇特草花于一身;更重要的是這種寶玉石級的原料在馬達加斯加的儲存量極為稀少――綜合這種奇石產地、材質、圖案的特殊性,專家建議將其命名為“海洋玉髓”。
“第一次發現海洋玉髓是在當地的一家古玩店里。當老板拿出一塊質地晶瑩白皙、圓潤通透,畫面宛如仙境的''石頭''時,我完全被震驚了:世界上怎么會有如此漂亮的''石頭''?”徐惠恩坦言,
其第一印象就是這“石頭”是否出自世間?它質地堅硬而不失柔潤和細膩,豐富艷麗的色彩、奇美的紋理而呈現出栩栩如生的畫面――是萬古靈秀在其中的生命凝聚。在大自然絕妙的“天工”面前,古往今來任何一位藝術大師都顯得黯然失色、自嘆不如。
海洋玉髓與一般瑪瑙質(類)收藏品有何區別?
海洋玉髓具優質瑪瑙屬性。提到瑪瑙,大家印象中都是“物美價廉”的。這其實是誤解。瑪瑙在古代就被視為吉祥、富貴的象征,并頗受皇家喜愛,元代皇家還專門設有瑪瑙玉局。早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瑪瑙更是身價不菲。再近一點的“小雞出殼”、“滄桑”等,都是身價過億。就像翡翠,老坑陽綠的翡翠與普通翡翠的價值不可同日而語一樣,海洋玉髓,就是瑪瑙中最頂級的品類。
海洋玉髓作為收藏新品,其最突出的特點有哪些?
綜合眾多專家的意見,海洋玉髓與眾不同之處首先是“美”。“海洋玉髓”擁有極品羊脂玉般的質地,細膩、光滑、圓潤、通透,人的思維能想象到的圖案都能在“海洋玉髓”上找到,有人物、有花鳥、有水墨山水,有的甚至你能在上面找到一年四季的景色。一幅幅大自然純真的天工佳作,經過大自然億萬年的歷練,足以讓任何一幅畫作顯得那么稚嫩,任何一位丹青大師都會黯然失色。
其次是稀,“海洋玉髓”的產地是馬達加斯加,原石的儲量本就不多,并且從數萬噸原石里只能挑選出約百分之一含有美妙紋理的原石――極像翡翠的“賭石”,從數萬噸原石中得到質地優良、圖案精美無暇的上品確是少之又少。
再次是奇,“海洋玉髓”的圖案比巴林石及黃龍玉的草花更豐富,令人驚奇驚嘆。
季榮倫談海洋玉髓
雖然,喜歡收藏的人越來越多,但值得收藏的品種卻不是很多。來自于馬達加斯加的海洋玉髓,潤白、純凈,非常難得,它的瑩潤剔透使其別有韻味,兼具黃龍玉和玉石的優質特點。而它奇特的草花圖案更是具備廣泛文化元素。不僅如此,它對促進國際文化和資源的交流,都非常有意義,是賞石領域里的大好事。
挖掘海洋玉髓的價值其實可以跨兩個行業,一是個珠寶業,一個是賞石領域。在目前的珠寶市場上,各種鐲子、配件琳瑯滿目,而像海洋玉髓這樣含有獨特草花圖案的瑪瑙卻很少見,如果將其巧妙地加工制作,將會是難得的佩戴精品。
如果將其作為觀賞石,光是顏色白凈,質地細膩是遠遠不夠的,其文化內涵才是彰顯其珍貴的關鍵。而海洋玉髓所獨具的草花圖案正是其不可多得的文化元。
劉元生談海洋玉髓
瑪瑙,我們并不陌生。在我的印象里,作為雕刻材料,主要以暗紅色的為主。但是海洋玉髓,這種顏色和圖案,還是第一次見到,我覺得是比較新奇的。
海洋玉髓十分有特色。第一,圖案美觀。在瑪瑙里面,有草花圖案的不少。但是相比較來說,海洋玉髓的圖案更豐富、更完整。
另外,從地質學角度來說,瑪瑙中的草花作為一種現象,在地質現象里是比較普遍的。但是“海洋玉髓”比較特別。其他品種的草花圖案以平面居多,但海洋玉髓的巖石層是曲面的比較多,立體感比較強。相當于是“長”在了石頭中間已經愈合了的一種圖案。所以,海洋玉髓的原石材料極為稀少。
再從市場的角度看,現在,玉雕行業面臨著買不起材料問題,并且,原材料快要枯竭了。以大家熟悉的翡翠、白玉為例,最近三年漲了至少十倍。這些原料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性產品,隨著人們對其認知程度不斷加深,價格還會不斷高漲。
但以白玉翡翠為代表的玉石很難滿足現在的中國市場了,而“海洋玉髓”恰好及時地彌補了市場空缺。所以,此時海洋玉髓的出現是一個好消息。
劉談海洋玉髓
(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會長、武警部隊原副司令員劉)
“海洋玉髓太漂亮了,應該讓更多的人看看這么美麗的‘海底精靈’,出這本書很有意義啊!”
高美斯
談海洋玉髓
“光滑、溫潤的手感,細膩、通透的質感,豐富多彩的圖案,讓人嘖嘖稱奇。
張原談海洋玉髓
海洋玉髓擁有著優質瑪瑙的屬性,不僅如此,海洋玉髓還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每塊海洋玉髓上獨一無二的花草圖案正是其文化元素所在,人的思維能想象到的圖案都能在這方寸之上找到,有人物、有花鳥、有水墨山水,有的甚至能組合出一年四季的景色。
俗話說“時間是一切,時間是人生存在的資本。”這句話用來描述海洋玉髓的存 在也再貼切不過,海洋玉髓這一深埋在海底的精靈,它的形成離不開億萬年歲月的洗禮及地殼變化。
“觀賞石是大自然形成的,其中似與不似的東西多,成像的東西少,能成具象的東西更少。物以稀為貴,海洋 玉髓里能形成這么多具象的圖案很是難得,未來市場價值也一定不菲。”
“未來中國的觀賞石事業任重而道 遠。”張原說。觀賞 石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及其采集、收藏、展示、交流、貿易等 一系列相關活動,從屬性上說,是一項涉及科學、文化、經濟等多領域的活動。這樣的活動僅僅靠一個部門或某個區域性 社團組織進行管理是力所不能及的。因此,建立一個全國性 的、能夠連接政府和社會的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域的觀賞 石社團組織勢在必行。
王麗霞談海洋玉髓
(參與起草過“觀賞石鑒評標準”的專家組成員)
“海洋玉髓的奇特草花讓我感覺驚奇,但徐惠恩與海洋玉髓的奇緣更讓我感慨。”王麗霞說。她呼吁,海洋玉髓具備觀賞價值、經濟價值,是有發展潛力的文化事業,因此需要產業的滋養和支撐。而一件好的作品,需要往更高的檔次定位,才能體現它的經濟價值。
關鍵詞 紅樹林;生態功能;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廣東陽江
中圖分類號 S7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3-0228-02
紅樹林被稱為“海底森林”,是海洋生物資源的寶庫之一。它是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海灣河口潮間帶中上部,以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灌木、喬木、藤本及草本組成的潮灘濕地生物群落[1]。它是陸地顯花植物進入海洋邊緣演化而成,占據于海岸生態關鍵區,適應于特殊環境從而具有特殊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生態特性[2],在熱帶亞熱帶海岸生態系統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3],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防護海岸、實施沿海地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陽江市紅樹林濕地位于陽江市的北津港、海陵山灣、豐頭港濠山,屬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夏季受南方氣團控制,高溫多雨,冬季受北方氣團影響,溫暖濕潤,多年平均氣溫22.4℃,1月平均氣溫14.8℃,7月平均氣溫28.2℃,≥10℃年積溫7 981.2℃,年平均日照時數1 877.2h,年平均降水量2 446.3mm,歷年最大降水量3 220mm(1970年)。陽江市沿海宜林灘涂鹽度較高,達25‰~30‰,潮汐屬不正規半日潮,平均位1.5m,平均低潮位-0.24m。陽江市紅樹林濕地植物群落主要為紅樹林群落,有8科12屬12種,其中真紅樹8種即秋茄、木欖、紅海欖、桐花樹、白骨壤、海漆、鹵蕨和老鼠,半紅樹植物4種即海芒果、黃槿、假茉莉和闊苞菊。紅樹植物以桐花樹群落、秋茄群落和白骨壤群落為主,一般高2~3m,蓋度為50%~80%。陽江紅樹林濕地具有與茂名紅樹林濕地相似的鳥類,主要為鷺鳥,同時具有1目3科6種兩棲動物和1目1科6種哺乳動物,均為常見的蛙類或鼠類。海陵灣分布的大面積紅樹林是魚蝦蟹貝的天然覓食和繁殖場,候鳥遷移駐足和食物補充地。陽江著名的海港和旅游風景點閘坡港和陽江海陵島的著名景點十里銀灘旅游區旁生長著大面積的紅樹林,是這里旅游區的一大賣點,吸引大量的游客來觀光渡假[4]。
紅樹林作為海岸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抗風消浪、維護岸堤、保護生物多樣性、凈化海水、調節大氣、改良土壤、促淤造陸、美化海岸景觀、開發生態旅游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Costanza等人對全球16種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的評估中,紅樹林位列第4[5],在熱帶亞熱帶海岸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也是陸地生態系統向海洋生態系統過渡的最后一道“生態屏障”,其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極其顯著,因此紅樹林生態系統是實施沿海地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高生產力水平,維護生物棲息地和生物多樣。紅樹林生態系統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初級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具有高光合率、高呼吸率、高歸還率的特點。我國紅樹林區每年的凋落物干重為6 310~12 550 kg/hm2,高達其當年生物量的40%,為林中眾多的海洋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餌料,構成了一個復雜的食物鏈,形成了一個理想的覓食和繁衍的環境,成為咸淡水交迭的環境下生存的動植物、微生物豐富的基因庫,為動物多樣性的維持和近海漁業高生產力的可持續性提供了主要的物質和能量基礎保障。
(2)防風消浪、固岸護堤功能。紅樹林發達的根系,形成穩固的網絡支持系統,使植物體牢牢地扎根于灘涂上,并且盤根錯節地形成嚴密的柵欄,增加了海灘面的摩擦力,能減緩水體流速,起到防風消浪的作用。當紅樹林覆蓋度大于0.4、林帶寬度在100m以上時,其消波系數可達85%,能把10級大風刮起的巨浪化為平波。根據專家評估法,1km紅樹林分布海岸線每年可提供約8萬元的臺風災害防護效益。
(3)維護CO2的平衡功能。紅樹植物屬于闊葉林,據估計闊葉林在生長季節1d可消耗CO2 1 000kg/hm2,釋放O2 730 kg/hm2。紅樹林沼澤中H2S的含量很高,泥灘中大量的厭氧菌在光照條件下能利用H2S為還原劑,使CO2還原為有機物,這是陸地森林所沒有的機制。因此,在紅樹林生態系統中,紅樹植物從環境中大量吸收CO2并釋放出O2,這對凈化大氣,減少產生溫室效應的根源,維護CO2的平衡,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4)促淤造陸、抵御全球溫室效應造成海平面上升的負影響功能。紅樹林一方面通過密集交錯的根系減緩水體流速,沉降水體中的懸浮顆粒,同時網羅碎屑,加速了潮水和陸地徑流帶來的泥砂和懸浮物在林區的沉積,促進土壤的形成;另一方面,大量的凋落物,加上林內豐富的海洋生物的排泄物、遺骸等,都為紅樹林海岸的淤積提供了物質來源。有資料表明,紅樹林灘地的淤積速度為附近光灘的2~3倍。紅樹林在促淤造陸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全球溫室效應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區造成的威脅。
(5)凈化污染物功能。紅樹林生態系統可通過物理作用、化學作用及生物作用對各種污染物進行處理并加以吸收、積累而起到凈化作用。利用紅樹林微生物對海岸工業油污、船舶油污、原油泄漏等進行處理收到了巨大的功效;紅樹林濕地具有潛在的凈化污水能力,將初級處理后的污水排放到紅樹林系統內,能有效地減輕污水的富營養化效應;紅樹林可吸收SO2、HF、Cl2、CO2和其他有害氣體,對放射性物質也有很強的吸收能力。
(6)生態旅游、科學研究價值。紅樹林海岸是熱帶、亞熱帶海濱獨特的自然景觀,具有較高的生態旅游以及科學研究價值。紅樹林生態旅游以生態和環保為特色,通過寓教于游、寓教于樂等多種形式,在游客觀賞海鳥和海底森林美景的同時,向游客傳播生態與環境科學、海岸地貌、海洋生物等的相關知識,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增強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法制觀念。
(7)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除了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以外,紅樹林的經濟價值不可忽視。紅樹植物樹皮可作為單寧及染料的萃取原料;木材可供為建材、柱材、家俱用材及薪炭材;紅樹林內的海鮮比裸灘的更肥美,而且無污染,故在紅樹林下進行合理的海產養殖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同時如果能充分利用紅樹林的枯枝落葉作為食物來源還可以節省飼養成本。
然而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城市的擴張和不適當的海灘經濟開發,導致紅樹林資源毀壞的問題愈演愈烈[3]。世界紅樹林分布地圖冊資料顯示[6],全球紅樹林面積急劇減少。 Ong(1995)[7]認為在亞洲太平洋地區每年毀壞1%的紅樹林面積仍然是個保守的估計數據。我國紅樹林從20世紀50~90年代初的40多年間面積銳減了68.7%,現存林分中80%以上為退化次生林,種群衰退,海岸環境日益惡化,因此紅樹林造林、恢復、發展和保護已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紅樹林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已列入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之一[8]和濕地保護行動計劃[9]。
受經濟利益驅動,群眾圍墾養殖等活動普遍,陽江市海陵大堤紅樹林由于缺少正常潮汐淹浸,已經大面積死亡,加上人們對紅樹林保護意識不強,管理不嚴等多方面的原因,使陽江市紅樹林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加之極端惡劣天氣頻繁,臺風等災害天氣給我國沿海地區的社會生產、人民生活和自然生態系統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嚴重的破壞。2008年9月陽江市海陵大堤遭到特大臺風“黑格比”的嚴重破壞,海陵大堤被臺風海浪沖開缺口8處,路面被毀,交通中斷,直接經濟損失1.2億元,間接經濟損失5億元。“黑格比”肆虐后,陽江市市政府工作人員對岸堤破壞情況進行了考察,發現有紅樹林庇護的大堤在臺風中受損較小,而沒有紅樹林保護的大堤遭到了嚴重破壞。陽江市市政府對此非常關注,并決心恢復紅樹林,重新建立起陽江沿海大堤的天然防護屏障。總之,無論從紅樹林無可替代的功能價值出發,還是從陽江市現有紅樹林的生態現狀考慮,陽江市海岸紅樹林帶的恢復與保護無疑是陽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障陽江海岸安全、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喬民,張葉春.華南紅樹林海岸生物地貌過程研究[J].第四紀研究,1997,17(4):344-353.
[2] NYBAKEN J W.海洋生物學、生態學探討[M].林志恒,李和平,譯.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3] PETER K,ERIC CFB,SANGA S.Man in the mangroves [M].Tokyo: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1985.
[4] 陳桂珠,何克軍.廣東濕地資源調查報告[R].廣州:中山大學,2001.
[5] COSTANZA R,DPARGE R.DE 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p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e 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
[6] MARK S,FRANCO IS B,COLIN F.World Mangrove Atlas[M].Smith Settle,Oley,WestYorkshire,UK,1997.
[7] ONG J E.The ecology of mangrov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J].Hydrobiologia,1995(295):343-351.
關鍵詞:閩臺 海洋經濟 建設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自然資源的寶庫,是人類未來開發新資源、開拓新產業的主要領域。閩臺海洋產業合作具有很大優勢和潛力。
一、海洋資源開發的互補優勢
位于臺灣島與福建海岸之間的臺灣海峽,總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海峽之間既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又有得天獨厚的港灣資源,還有開發潛力巨大的海洋旅游、礦產、能源等資源,成為海峽閩臺的共同優勢。
1.臺灣海峽蘊藏豐富的生物資源。臺灣海峽和臺灣北部近海區,有長江以南祖國大陸諸河川流入,攜帶了極豐富的有機物質和營養鹽類,海中餌料充足,海底平坦,生物資源豐富,有利魚類棲息繁殖,形成良好的拖網魚場,東部海域有黑潮暖流經過,為魚群回游之路。由于臺灣海峽地處亞熱帶,海水水溫經常保持在20-30℃之間,海水鹽度30%0-32‰,酸堿度8-8.6,在潮間帶低潮區至水深30米處,還有海洋軟體動物(貝類和頭足類)分布,有利于養殖業發展。臺灣海峽生物資源種類多達3000多種,具有經濟價值各類生物資源400多種。魚類約50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百種以上,其中綢、鯔、鰭、黃魚、狗魚、魚參、魚師、旗魚、飛魚等20多種為主要捕撈類外,此處還有珊瑚、石花菜、蝦、蟹和各種貝類、藻類資源。
2.臺灣海峽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海岸帶和近海海域蘊藏著大量礦產資源,已發現的礦產有70多種,有工業利用價值的20余種,礦床、礦(化)點2000余處,具有工業利用價值的固體礦產地約200處,鈦鐵、磁鐵、金紅石、獨居石和石、石英砂、花崗石、葉蠟石和高嶺土等的儲量巨大。這些礦產資源具有儲量大,埋藏淺,品質較優,開采條件好,綜合利用率高的特點。據海洋油氣調查,臺灣海峽有兩個面積較大的油氣田,總面積達1.1萬平方公里,預測油氣資源總量達3億噸以上。如果能早日開發海峽油氣資源,可使閩臺原油基本自給,并促進石化支柱產業的發展。由此可見兩礦產資源共同優勢明顯。
3.臺灣海峽在海洋運輸中的區位優勢。臺灣海峽地處東亞地區的中心位置,是一條著名的國際黃金水道,是東北亞與東南亞、太平洋北部與印度洋沿岸、大西洋沿岸經貿往來的航運交通要道和樞紐地帶,在世界航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又處于我國長江與華南兩大經濟圈的中間,俗稱為我國的“海上走廊”。這種區位優勢使臺灣海峽的港口擁有眾多的航線及開設更多航線的潛力。而福建全省海岸線3224公里,沿海還有1 404個大小島嶼,具有良好的海洋航運條件,目前已建成的三大港口有福州港、廈門港、湄洲港等。因此,若閩臺能夠實現完全通航,臺灣海峽作為一個地理位置優越、資源條件極佳的超級天然良港,對閩臺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而閩臺如能利用臺灣海峽這一黃金水道,共同發展海洋運輸業,將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
4.臺灣海峽氣候為優越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四季皆可旅游,適合發展海洋旅游業。海洋旅游是當今世界旅游的重要流向和熱點。海洋旅游就是以海洋旅游資源為依托,包括廣闊的海洋、漫長的海岸帶、柔軟的海濱沙灘、風光秀麗的海灣海島和珊瑚島、五光十色的淺海水生物等的觀光、休息、娛樂和健身活動等。自然的造化,人類的活動,形成了臺灣海峽豐富多彩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資源。碧海金沙、奇石寶礁、海洋生物、漁鄉風俗、歷史遺跡、現代化建設工程等,加上獨特的海洋性氣候,構成極有魅力的特色海島風光,是理想的觀光度假勝地,具有很高的旅游開發價值。整個海域估計約有兩萬平方公里的地方,可以發展成為很有希望的遠景區。閩臺如果能夠整合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海洋旅游業,將成為閩臺極具競爭力的共同優勢。
二、大力開展海洋產業合作
閩臺在海洋產業開發方面的合作,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最早的合作主要是海洋漁業的發展。另外一個重要的領域是海洋石油勘探的交流和合作,1 996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和臺灣中油公司簽署協議共同勘探“潮汕凹陷”和臺南盆地部分海域的石油資源。在閩臺海洋產業合作主要是海洋漁業和航運業。至2002年在福建興辦的臺資海洋與漁業企業達377個,合同利用臺資4.46億美元,成為水產出口創匯的中堅力量。閩臺海洋漁業合作,促進了福建海洋漁業養殖業水平的提高和漁業產業化的發展。閩臺海洋產業合作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只要進一步構建海洋開發新機制,使閩臺海洋產業科技交流與經貿合作不斷深入,海洋資源開發與合作一定可以取得新的突破。今后一段時間,閩臺海洋產業開發的重點領域主要有:
1.海峽兩岸海洋資源的開發。由于閩臺資源稟賦、開發能力的差異,以及經貿政策的不同,閩臺目前的合作方式可以福建吸收臺灣資金、在福建海域共同進行海洋資源開發為主。通過制定優惠的投資政策,實行“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利用福建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豐富的漁業資源,鼓勵臺灣嫁接和改造福建的海洋開發企業,鼓勵臺資企業直接投資遠洋漁業、海水養殖業、海洋運輸業、濱海旅游業、水產品加工業、海洋科技、海洋環保等領域,使得福建海洋與漁業加快產業化、國際化、現代化的進程。臺資企業也可獲得豐厚的回報,達到雙贏的結果。
2.海峽兩岸航運港口體系的構建。海峽東海岸擁有高雄、臺中、基隆三個國際商港,同時這些港口都有附屬港,且在不斷的建設發展之中。海峽西岸多屬基巖型海岸,有大小港灣1 25個,包括著名的羅源灣、嵋州灣、泉州灣、馬尾港、廈門港、東山港等十多個深水良港。在規模組合上,大、中、小港址齊備;在分布上,遍布全區各岸段,有利于建成較完善的港口體系。從積極的意義上看,閩臺眾多的港口對于雙方降低物流成本、實現最短時間的資源互補具有促進的作用,對閩臺乃至東亞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具有推動作用。然而閩臺如果只是以本地區的利益為立足點,來開發建設港口,而未能實現閩臺港口資源的整合,有可能形成閩臺航運市場的過度競爭,不但不利于海洋港口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還可能影響閩臺的經濟發展。為此,在開發利用臺灣海峽航運港口資源的過程中,應該從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要求出發,使區域內的航運港口布局合理,在開發建設和營運的過程中形成分工協作關系,形成強有力的整體輻射能力,使臺灣海峽的所有港口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也是一個十分現實的、涉及閩臺共同經濟利益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在福建的港口建設和航運業的發展過程中,應注意充分利用臺灣在資金、經驗等方面的優勢,加強閩臺在港口建設及航運業方面的合作。
關鍵詞:海洋文化;海洋文化產業;文化資源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8-0031-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8.08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陸地可供開發資源的減少,世界各國之間在海洋經濟、科技、資源、海權等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不同的海洋思維、海洋意識、海洋觀念、海洋理論、海洋戰略等海洋文化因素,決定著競爭的格局和態勢,決定著競爭的成敗。然而,種種激烈競爭的背后,實質上是海洋文化的競爭。對海南而言,建設國際旅游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巨大海洋文化資源,構建現代海洋文化產業體系。但是,與廣東、山東、江浙一帶相比,海南海洋文化的競爭力、影響力還不夠強,缺乏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在建設、開發和研究探索上還有很大差距,海洋文化研究總體發展水平不高。
一、海洋文化的定義
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海洋文化是人類認識、把握、開發、利用海洋,調整人與海洋的關系,在開發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具體表現為人類對海洋的認識、觀念、思想、意識、心態,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經濟結構、法規制度、衣食住行、民間習俗和語言文學藝術等形態。“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1]海洋文化的內涵可分為四個層面:一是物質層面,一切與海有關的物質存在與物質生產;二是精神層面,一切與海有關的意識形態;三是社會層面,一切因時因地制宜的社會典章制度、組織形式、生產方式與風俗習慣;四是行為層面,一切受海洋大環境制約與影響的生產活動與行為方式。在這個概念中要強調的一點就是海洋文化的劃分并不是以地域作為劃分的標準,并不是所有海濱城市的文化都是海洋文化,只有源于海洋的文化才能歸屬海洋文化的序列。
二、海洋文化產業的概念、分類及其與海洋產業的關系
作為一個海洋大省,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就是海南的文化優勢和文化特色。海南應大力發展海洋文化產業,制定和實施海洋強省戰略,科學規劃發展海洋文化產業經濟,形成南海藍色經濟區。
1.海洋文化產業的概念。海洋文化產業屬于文化產業中的一個特殊領域。以文化產業的概念為參照,“海洋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涉海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務的行業,”其本質就在于海洋文化的產業化[2]。這個概念具有以下幾層含義:從性質上來說,海洋文化產業是生產和提供海洋文化產品、服務的經營性行業,以取得經濟效益為目的;從產業過程來說,海洋文化產業是按照產業化的方式和手段經營文化,并將海洋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分配納入到產業運行的軌道中;就其產業功能而言,海洋文化產業以滿足消費者及市場的精神需求為主要的功能。可以說,海洋文化產業是由海洋文化和產業化兩大要素構成,其中海洋文化是基礎性要素,它是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動力;產業化是結構性要素,它決定了海洋文化產業的經濟構成。
2.海洋文化產業的分類。海洋文化產業所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根據產業的內容和性質,按照行業分類法,可以將其劃分為以下幾個產業類別:
海洋旅游文化產業:海洋文化旅游產業不僅對其它的海洋文化產業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而且還能推動飲食、商業、交通、住宿業等相關配套部門的發展,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因此在整個海洋文化產業和整個經濟社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海洋節慶會展業:海洋節慶會展業包括海洋文化節慶業和海洋文化會展業,是以海洋文化產業為主題,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展覽和展銷以及會議等,提升海洋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獲得更為優質和廣泛的資源。它具有高收益、無污染以及對相關產業的極強帶動力等特點。在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海洋節慶會展業己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體系和運作模式。在我國海洋節慶會展示業雖然起步比較晚,但因其經濟效益高和經濟拉動作用大而備受關注,成為海洋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
海洋休閑體育產業:海洋休閑體育產業是文化產業與海洋休閑活動相結合的產業類型,既可以滿足消費者療養、度假、娛樂的愉悅享受,也可以使消費者感受到體育運動的刺激性和挑戰性。海洋休閑體育產業將人們的活動空間擴展到無限的海面上,帶給消費者以更為豐富多彩的感官體驗,這也是海洋體閑體育產業特有的魅力。在一些經濟發達的沿海國家和地區,海洋休閑體育產業因其自然、健康、時尚的特征成為熱門產業,表現出較大的發展潛力。
海洋文藝產業:海洋文藝是長期與海為伴,從事海洋生產和實踐的人們所創造出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海洋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海洋藝術產業就是將海洋藝術進行產業化的運作,生產出既具有審美價值又具有經濟價值的海洋藝術產品。
也有學者采取集群列舉法,將海洋文化產業細分為以下類別:涉海休閑漁業:觀光漁業、體驗漁業、觀賞性專門養殖;涉海休閑體育業:水上項目、水下項目、沙灘項目;涉海慶典會展業:海洋文化節、珍珠文化節、博覽會、旅游文化節、開漁節等;涉海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業:飲食起居、服飾、傳統節日、婚俗、信仰的產業化開發;涉海工藝品業:珊瑚、貝類、珍珠工藝品;涉海對策研究與新聞業:廣播電視、書報刊、網絡、咨詢服務;涉海藝術業:文學、藝術、音樂、戲劇曲藝、電影電視劇[3]。
3.海洋文化產業與海洋產業的關系。如前所述,海洋文化產業是指人類在與海洋的互動中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它包括了無形的語言、習俗、信仰、藝術等精神財富,也包括有形的物質文化資源和物質財富。海洋產業是一切與海洋相關的經濟活動,所以單從兩者與海洋的依存關系,就足以說明兩者之間的緊密結合。海洋產業的開發,海洋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可以對海洋文化產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給海洋產業提供豐富的資源,也會提高海洋產業的發展能力。尤其是海洋文化旅游產業,作為海洋產業的支柱產業,它的發展將會帶來海洋產業經濟的增長,推動海洋產業結構升級,也是實現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海南發展海洋文化產業的自然資源優勢
海南發展海洋文化產業必須深度挖掘、利用好自然資源,與其他海洋文化產業大省相比,海南有具有巨大的自然資源優勢。海南共有海島(含礁和沙洲)280個。所轄海域面積200萬平方公里,南北縱跨1800多公里,東西橫跨1000公里,占全國海域總面積的2/3。海南島海岸線總長1528公里,沿岸天然港灣68個,海洋漁場面積16434公頃,海洋水產品在800種以上。在海南島長達1528公里的海岸線上,沙岸約占50~60%,沙灘寬數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為5°,緩緩延伸;海水溫度一般為18~30℃,陽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數時候可進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風浴。海南的近海和外海漁業資源極其豐富。其中,主要經濟蝦類17種,魚類資源1064種,有經濟價值的約40多種,約占全國150多種的26.7%。品種多、生長快和漁汛期長等特點,是全國發展熱帶海洋漁業的理想之地。海南島東部、南部大陸架80~200米水深的外海漁場以及西、中、南沙漁場漁業資源豐富,資源可捕量約200萬噸,目前尚未充分開發利用,開發潛力巨大。南海諸島島礁氣候適宜、雨量充沛,生長著200多種高等植物,諸島海域的海底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巨大。海底資源還包括有各種金屬礦產資源,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海洋開發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島海底資源有著非常廣闊的開發前景和巨大的利用價值。另外,南海諸島島礁上美麗的熱帶海島環境和海域中波瀾壯闊的自然景色,更是開發海洋旅游的潛在資源。
四、海南發展海洋文化產業路徑探討
《海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海南省“十二五”發展戰略目標之一,就是在經濟結構中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把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海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推動力,成為國際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成為海南新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極,爭取到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要達到這一目標,就應大力建設本土海洋文化,挖掘和利用好海洋文化資源,構建現代海洋文化產業體系。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快海洋文化產業發展:
1.建立和完善海洋文化產業專項政策體系。政府要加強對海洋文化產業的扶持與引導。首先,要圍繞建設南海資源開發和服務基地,制定和實施海洋強省戰略,科學規劃發展海洋文化經濟,構建現代海洋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海南產業結構升級轉型。要以海灣優勢為依托,開發建設一批國際大型旅游區,發展休閑度假業、郵輪游艇產業。以海口、三亞等濱海城市為依托,培育發展海洋旅游、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商貿服務等海洋服務業。其次,在產業政策上加強支持力度,完善財政、稅收、投資、金融、土地、市場準入、工商管理、知識產權等一系列產業政策。還應對海洋文化資源開發、整合與規劃給予科學的指導與監管,加大資金、技術、人才、宣傳方面的投入。
2.推進海洋文化產業融資多元化。要提升對外對內開放水平,充分利用遍及五大洲的友好城市和僑務資源,加強與國內外海洋城市、海港城市的借鑒與合作。積極參與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合作,加強海洋文化產業合作與開發。鼓勵和支持民資、外資的進入,積極吸收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領域,解決好海洋文化產業建設的融資問題。可采取國有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這樣既可以解決產業建設融資難的瓶頸,又可以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激發全社會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熱情,提高項目開發建設效率。對于外資的進入,可以同時帶來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經驗、設備設施和知名品牌影響力。政府應主動引導和爭取,通過產業博覽會、網上推廣平臺、成立專項開發小組等形式,積極尋求民資、外資合作者。
3.打造海洋文化龍頭企業,發揮示范帶動效應。目前,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盡快策劃并啟動一批世界級海洋文化產業項目,打造海洋文化龍頭企業,發揮好示范帶動效應。一是將海洋文化融入濱海旅游文化產業,深度研究開發海洋旅游,積極策劃、設計、包裝和推出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旅游新產品,如海洋休閑漁業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熱帶海島生態旅游、海洋體育競技旅游、海洋夜生活旅游、溫泉康樂度假旅游、高爾夫休閑旅游等;發展會展、郵輪游船、水上運動、文化藝術、海洋科普生態、海洋康療保健等專項旅游,帶動旅游業全面發展。二是發展游艇經濟,將海南打造成中國游艇天堂。要“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加強與國際游艇行業的合作,引進高層次管理人才拓寬融資渠道,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開發游艇旅游項目,興建國際一流的游艇俱樂部,打造環海南島的游艇經濟圈。”[4]三是利用濱海城市海洋文化資源豐富而獨特的優勢,策劃并建設世界級熱帶海洋文化主題公園重大項目,不斷提升熱帶海洋旅游文化競爭力。
4.從戰略高度培育和樹立海洋文化意識。應充分認識海洋在國際旅游島建設和海南未來發展中的重大意義,引導公眾樹立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海洋價值觀。要重新審視和科學論證海洋文化資源的巨大價值,將海洋文化建設作為海南未來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新的城市文化特色和海洋文化新地標,切實增強海洋文化的發展活力。大力宣傳普及海洋基礎知識,提高全體市民的海洋意識,形成全社會關注海洋、保護海洋、開發海洋的良好文化氛圍。依托涉海高等院校和專業研究機構,利用海洋文化座談會、海洋文化論壇、海洋文化節等機會,深入研究、挖掘和宣傳海南海洋文化資源,營造濃厚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圍,將海南打造為全國海洋文化交流的重要舞臺和窗口。
參考文獻: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8.
[2]張開城.廣東海洋文化產業[M].北京: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11生態容量的計算方法
生態容量也稱生態足跡供給或生態承載力,是指某區域所能提供給全部人口利用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的總和,公式如下:犈犆=犖×犲犮=犖×狀犼=1(犪犼×狉犼×狔犼)(1)式中:犈犆為生態容量,犖為區域人口數,犲犮為人均生態容量;犼為土地類型,犪犼為人均實際占有的第犼種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狉犼為均衡因子,用以校正不同土地類型生物生產能力的差異;狔犼為產量因子,用以校正不同國家或地區與全球平均土地生產能力的差異。基于各類土地均具有生物多樣性保育功能和空間互斥的考慮,在計算生態容量時,各類土地面積中需要扣除12%的生物多樣性保育面積[5-6]。
12生態足跡的計算方法
生態足跡也稱生態足跡需求,是指生產區域人口消費的資源及吸納這些人口所產生的廢棄物所需要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的總和。
13生態盈余/赤字的計算方法
生態盈余與生態赤字是區域生態容量供給與需求的差值,用以衡量區域生態足跡盈虧及供需矛盾等,公式如下:犈犛=犈犇=犈犆-犈犉=犖(犲犮-犲犳)(3)式中:犈犛表示生態盈余,為正值;犈犇表示生態赤字,為負值。
2改進的海岸帶生態足跡模型
傳統生態足跡模型以各類土地生態系統之間相互排斥的關系為前提,將人類的食物和能源消費需求通過折算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相應的把生態系統劃分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設用地及化石能源地(用來吸納廢棄物)等6種類型。事實上這一假設完全忽略了生態系統所具有的廢棄物吸納、生物多樣性保育、文化娛樂服務等功能,因此應用這一理論得出的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受到局限。海岸帶是海洋延伸至大陸架以及和陸地的交界地帶,雖然其生態系統結構與陸地不盡相同,但是具有和陸地幾乎完全相同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鑒于此,基于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考慮,對傳統生態足跡模型進行改進,旨在客觀全面地反映海岸帶生態系統的生態足跡供需矛盾及區域人口的整體需求等。
21海岸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計算方法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是生態系統為維持人類生存提供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7-8],即包括為人類提供物質產品、文化娛樂服務等直接利用價值,也包括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環境等間接利用價值。由于生態系統是一個具有隨機性、動態性和區域性的非線性巨系統,并且由于沒有成熟和統一的價值評價體系標準,且價值計算過程中多利用市場價值法、機會成本法及揭示偏好法等替代方法,因此得出的評價結果容易受主觀因素影響、數值通常偏大,導致實踐應用中常常遇到困難[9-10]。
高地等對我國各類土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進行了廣泛研究,針對傳統方法計算結果偏高的問題,提出了適用我國土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計算的修正方法,提出:定義全國單位面積農田年均產糧的經濟價值為1;其他類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與農田糧食生產服務價值相比較,比值為相應土地生態系統的當量因子。同時提出:定義1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等于全國平均糧食單產市場價值的1/7。結合上述定義和方法、依據我國年均糧食單產及市場平均價格,即可計算各類土地單位面積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11]。
參考謝高地等提出的分類方法,將大連市海岸帶生態系統分為與之一一對應的耕地、林地、草地、養殖用海域、濱海濕地及非養殖用海域等6種類型,并以相應當量因子計算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依據大連市統計局公布的2012年大連市平均糧食單產5887kg/hm2,原糧市場平均價格每千克2.44元等數據[14-15],計算出2012年大連市海岸帶單位面積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大連市單位面積的各類海岸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均高于相應類型土地的全國平均水平,與其整體經濟地位是相符合的。
22改進生態足跡模型的因子計算
為了更好地體現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相互之間的廣泛聯系以及全面體現人類保護生態環境及文化娛樂等方面的需求,結合近年來大連市城市建設對濱海濕地的占用情況等,將大連市海岸帶土地利用分為濱海耕地、林地、草地以及養殖用海域、建設用地和非養殖性海域(吸納廢棄物之用)等6種類型。同時,改進傳統生態足跡模型中均衡因子和產量因子的算法,提出海岸帶生態足跡模型的相應因子計算方法如下:均衡因子取大連市各類海岸帶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的服務功能總價值與耕地生態系統的比值(建設用地、化石能源地分別和濱海濕地、非養殖用海域對應)。6種類型海岸帶生態系統的均衡因子依次為:1、3.16、1.05、6.67、9.08、0.06。產量因子取大連市單位面積海岸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與相應類型土地全國平均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的比值。根據表1和表2計算,可得大連市各類海岸帶生態系統的產量因子相同,均為1.15。
23海洋生態壓力指數及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數模型
為了衡量人們在享受海岸帶生態系統提供的各種服務功能過程中對生態系統產生的壓力大小,提出基于生態足跡理論的海洋生態壓力指數模型:犈犜犐=(犈犉-犈犆)/犈犆(4)式中:犈犜犐為海洋生態壓力指數,表示海岸帶生態足跡需求與供給的差值占生態足跡供給的比重,其值越高表明海洋生態系統受到的壓力越大,是一個負向指標。為了衡量海岸帶生態系統向人們提供各種服務功能之后,根據自身剩余的經濟發展空間的大小,提出基于生態足跡理論的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數模型:犛犇犐=(犈犆-犈犉)/犈犉(5)式中:犛犇犐為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數,表示海岸帶生態足跡供給與需求的差值占生態足跡需求的比重,其值越高表明海洋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空間越大,為正向指標。
3大連市海洋生態、經濟發展形勢及對策分析
依據大連市統計局公布的2003—2012年大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提供的各類土地利用情況及各類物資消費賬戶、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數據庫提供的相應能源、物資的全球平均產量等數據,結合本研究得出的海岸帶生態系統均衡因子、產量因子的計算值,分別利用式(1)至式(5)計算近10年大連市人均生態容量、生態足跡、生態盈余/赤字以及海洋生態壓力指數、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數等海洋生態、經濟發展評價指標。2003年以來,大連市人均生態容量持續增加,漲幅達到10.93%,年均增速接近1.1%,表明近10年來大連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同時,人均生態足跡整體上持續增加,漲幅接近60.74%,年均增速在年均生態容量的5.5倍以上;人均生態盈余從2006年發生逆轉,開始出現生態赤字,表明海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海岸帶資源環境的生態約束作用持續增大。其中2009—2011年,生態赤字經歷了先減后增的反復波動和之后持續增長之勢,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艱難決策與權衡。另外從表3可以看出,10年來大連市的海洋生態壓力整體上持續加大,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空間持續減小,如不能有效遏制這一趨勢,將嚴重影響大連市的海洋生態安全以及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因此,在大連市再次進入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十二五”時期,為了實現把大連市建設成為國際航運中心以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龍頭的發展目標,大連市將面臨嚴峻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控制海洋環境污染、維護海岸帶生態平衡等一系列挑戰。為此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大連市海洋功能區劃》,切實提高對濱海灘涂濕地、鹽沼、島嶼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力度,提高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率,是大連市海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4結論
(1)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理論構建了大連市海岸帶生態足跡與生態容量評價指標體系,通過改進傳統生態足跡模型中均衡因子與產量因子的計算方法,得出2003—2012年大連市人均生態足跡、生態容量及生態盈余/赤字等,充分顯示了海岸帶生態系統之間廣泛的聯系以及區域人口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環境保護、文化娛樂需求等。
[關鍵字]濕地的景觀改造,修復,社會效益,生態意義。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濕地的含義:
“濕地”,泛指暫時或長期覆蓋水深不超過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時水深不過6米的沿海地區,包括各種咸水淡水沼澤地、濕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灘涂、河邊洼地或漫灘、濕草原等。是陸地、流水、靜水、河口、和海洋系統中各種沼生、濕生區域的總稱。
二、濕地改造和修復的價值和作用
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城市中天然水體的開發和保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社會的發展帶來的污染和環境的破壞使得人們生存的環境越來越惡劣,自然水體作為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對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提高人們生活品質和保障人們的用水安全作用至關重要,為人類和生物的多樣化在城市中提供了一塊珍貴的生態休閑棲居地。
濕地的價值:濕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種獨特功能的生態系統,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同時濕地的直接生產物及其所帶來的生態旅游產業又具有很高的社會經濟價值。
生態與環境的價值
1生態價值
濕地因其大多數處于海陸交界,咸淡水交匯處,因此生境異質性高,生物多樣性也更加豐富,是多種候鳥遷徙途中的重要驛站,是很多珍稀水禽的棲息地,同時也是很多瀕危魚類的棲息地,因此濕地改造和修復是避免進一步的棲息地喪失和破碎化是種群恢復的關鍵因素。
2水文價值
濕地對于區域內的水循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濕地可以進行截留和儲存雨水來降低洪水的危害,然后通過地表徑流或地下滲透緩慢的釋放到河流中,減少了洪害發生時下游的損失,同時濕地自身的生態系統的高生產力還可以對水質進行改善。濕地中復雜的物理,化學,生物過程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吸收、轉化并固定污染物質的環境,凈化水環境。
3社會經濟價值
a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
濕地的使用價值主要包括其直接生產產物如淡水、稻米、水產品和泥炭等及由于濕地的美好環境吸引及開發的垂釣野營等的生態旅游產業所帶來的經濟效應,可是使當地的社會獲得很大的收益,經濟收入得到增加,就業機會增多。而濕地的非使用價值多為生態類的貢獻如改善水質,防洪蓄洪,吸收營養物質和調節小氣候等,同時還能為瀕危物種提供棲息地,保護物種的多樣性。
b積極的外部效應,影響深遠的經濟增值
濕地的美好環境對周邊的居住質量,生活品質具有積極的外部效應,可以讓人們獲得滿足感和愉悅感,改善人們的生活情趣,讓人們接近自然,體會自然,享受自然。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渠道和就業機會,及商業開發價值。
三、濕地改造和修復的手法及步驟
1.調查方法:采用以遙感(RS) 為主,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為輔的“3S”技術。即通過遙感解譯獲取濕地類型,面積,分布(行政區,中心點坐標),平均海拔,植被類型及面積,所屬流域等信息,通過野外調查,現地采訪和手機最新資料獲取水源補給狀況,主要優勢植物種,土地所有權,保護管理狀況等數據。通過水文資料的調研對濕地的常水位,雨季最高水位和旱季最低水位及防洪線標高進行一個系統全面的了解,同時測繪現場駁岸的坡度及土壤構成情況。建立濕地模型對濕地管理極為重要。濕地模型主要包括濕地生態模型、濕地化學模型和濕地形態變化模型。該模型可用作管理工具,以定量的評價濕地開發活動及保護管理活動帶來的環境影響;可用作預測評價工具,以預測濕地水文及其他“動力”特征的變化;可用作試驗工具,以檢濕地的概念、理論和濕地研究基本實測數據;也可用作輔助設計工具,以在濕地的重新自然化和人工濕地的建造工程中用于輔助設計工程設施的結構、形式和參數等。濕地模型的建立首先需要明確其精確范圍。由于濕地作為動力作用極為活躍的生態系統, 具有明顯的動態性, 所以濕地遙感已成為廣泛應用的技術。對濕地進行一個全面的了解。
2 濕地評價
進行濕地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制訂合理的濕地保護對策提供依據,主要包括濕地功能評價和濕地環境影響評價。前者著重對濕地內部過程的分析比較,常用濕地機理模型作為依據;后者又包括濕地現狀評價和預測評價,主要依據是實測數據和評價模型的預測結果。Brinson等在濕地水文地貌分類體系的基礎上提出了濕地功能評價的方法,將濕地評價分解為5 個步驟。Ainslie則在Brinson的HGM評價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一種快速的濕地功能評價方法。Larson等指出,快速濕地評價方法作為地景規劃的有效方法正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采用。在歐洲,Maltby 等進行了多國間河岸濕地的對比研究,并利用動力模型和定期的觀測來確定濕地功能分析閾值。在同一項的對比研究中,Murphy等描述了把濕地有機物作為濕地功能標志的可能性,發現這些標志和濕地類型之間確實存在合理的聯系。在美國,Novitzk 提出利用地景級別的標志來評價全國生態健康狀態的長期趨勢,并且為此設立了實驗場。濕地功能的定量評價是決策者需要的有力依據。
3.水體凈化系統的設計。根據濕地評價得出的科學結論,結合水體的檢測結果,決定是否人為的對水體的凈化進行干預。
人工濕地的主要凈化過程及凈化的主要污染物
4.合理的引入植被
根據南北方氣候的差異,濕地駁岸處水深深度的不同,結合水生植物特性,進行周期短、見效快、生長旺盛的合理的立體性植物種植,使得植物物種盡量的本土化、多樣化,盡快的形成系統的、完善的、環境優美的濕地景觀。
濕地水生植物主要包括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生長環境,適宜生長的濕地植物種類是不同的。人工濕地一般選取處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污能力強且具有一定美學和經濟價值的水生植物。 人工濕地中使用最多的水生植物為香蒲、蘆葦和燈心草,這些植物都廣泛存在并能忍受冰凍。香蒲在水深0.15 m的環境中生存占優勢;燈心草為0.05~0.25 m;蘆葦適宜生長在岸邊和淺水區中,最深可生長于1.5m的深水區域。香蒲和燈心草的根系主要在0.3 m以內的區域,蘆葦的根系達 0.6 m,寬葉香蒲則達到0.8 m。
5.合理的設計親水設施及游覽步道,盡量減少人為干預對環境造成的損害
過度的開發濕地景觀,人為的參與濕地活動會對濕地本身的恢復能力造成影響,科學的依據濕地的現狀進行設計,合理的設計開發強度,盡量控制親水設施和游覽步道的數量,減少人為活動對濕地環境恢復和改造的影響,使得濕地系統發揮其生物多樣性,涵養洪水的能力,及維護生態平衡的能力,盡量減少對環境造成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