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歷史課外知識拓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 高效課堂 構建方法
初中歷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歷來不受學校、家長和學生的重視,被認為是所謂的“副科”,在十幾年的歷史教學中,筆者有著深切的體會。
在一些學校,課程安排中所開設的歷史課往往采用“走過場”的形式,或者是歷史課的教學課時大量縮減。平時遇到課程緊張,歷史課就可以隨意被停課、占用,這種現象極為普遍。歷史成績在期中、期末考試中不參加評比或者大打折扣后再參加評比。大學科的老師特別是班主任是絕對不允許學生在自習課的時間里學習歷史的,只有在考試前的一星期內才允許學生突擊。
更令人寒心的是學生家長對歷史的輕視:考試后部分家長從來不關心孩子的歷史考得怎么樣。
多數學生對歷史極不重視,抱著應付的心態,上課不認真聽,課后更是置之不理。即使是初三畢業班的學生,平時也很少在家自覺學習歷史,總認為在考試之前臨時抱佛腳就能考好。其實,歷史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容易,要學好歷史,必須平時打好基礎,特別是平時的每堂歷史課上都要學得高效。
初中歷史教師對歷史課持有什么樣的心態呢?由于歷史學科和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相比,極不被重視,這使得部分初中歷史教師自我定位產生了認識上的誤區,導致有的教師認為初中歷史課很好上,難度不大,所以不鉆研教法學法,課堂教學思想觀念落后,教學方式陳舊,每堂課都是“滿堂灌”。盡管教師講得天花亂墜,但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不喜歡上歷史課的學生越來越多,可見歷史課堂教學效果較差。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造成歷史課堂教學效果十分低下。但是,很多縣市中考畢竟還是要考歷史的,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下強化初中歷史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效果,構建初中歷史的高效課堂很有現實意義。
要真正地構建高效課堂,首先必須學習先進的高效課堂理念,用先進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實踐。近幾年,我學習了一些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念。下面我運用這些理念,結合初中歷史學科的特點,談談一些具體做法。
一、及時復習
腦科學研究認為,復習是有時效限制的,也就是說,抓住時效進行復習可以延長記憶的時間。反復進行幾次復習就可以完成信息的沉淀。所以,在學習新知識的第二天、一周之后和一個月之后是三個最佳的復習時間。
在上新課前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復習上節課的內容,每周的第一節課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復習上周學過的主要內容,每月用一節到兩節課的時間復習本月所學的內容。從教學實踐看,及時復習的效果很顯著。
二、確定目標
課堂上要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及學到什么程度,學生只有知道自己學什么或學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
在上新課前,老師要在黑板上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老師設計的問題,這里展示的問題是學習目標的具體化。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明白本節課學什么,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三、自主探究
任何學習都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是主動地根據先前的認識結構注意和有選擇性地感知外在的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
要指導學生根據老師設計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要求學生把自主探究的結果在書上做適當的標注,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
合作學習的優勢是通過相互的團結協作,共同解決問題。在合作中,讓學生學會交流、研討、幫助、合作、競爭和評價,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另外,要使小組合作的規模最小化,最大限度地增強合作效果。
教師設計的問題有一些必須依靠集體的智慧才能解決,我讓學生兩人一組合作討論。兩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四個人討論,四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全班學生討論,還解決不了的,老師精講點撥。
五、展示點評
只有通過展示,老師才能知道學生是如何探究的,才能發現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只有展示,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合作的力量和集體的智慧。
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后,通過適當的形式展示探究的成果,主要形式有語言表達、上黑板展示、寫在紙上展示等。學生展示后,老師點撥,講重點、易錯點和易混點。
六、拓展延伸
前面幾個環節主要側重于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呈現,往往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獲得。如何讓學生把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需要老師進一步帶領學生由知識層面走向能力層面,由課內走向課外,由書本走向實踐。學生在課堂上到底學得怎么樣,要通過遷移、拓展和訓練,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實踐能力。
要達到培養能力的目標,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具有開放性、拓展性、創新性的題目讓學生思考討論,也可以通過實踐活動等方式,讓學生學以致用,從而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七、當堂評價
課堂評價運用得好,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在調動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第一種方式是口頭評價。課堂上在學生展示過程中或展示之后,學生自我評價,或其他學生及時評價,或老師及時評價,要以表揚和激勵為主,對學生展示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及時糾正。
第二種方式是書面評價。對于老師強調的重點難點問題,通過講義的形式,根據問題的特點以不同的題型出現(每題標出分值),在學生復習之后,立即進行考查。考查結束后,當堂組織學生進行批改,然后評講、訂正。表揚本節課學習優秀的學生,授予“高效學習小能手”的稱號,激勵他們以后繼續努力。
關鍵詞: 初中歷史 課堂導入 創新教學 課外活動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還要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讓他們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收獲和提高。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結合多種教學方式構建創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主動思考,加深他們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在探究、思考、分析過程中獲得和發展,促進他們歷史綜合能力的提高。
一、優化導入環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實施高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從導入環節開始進行教學優化,讓學生在上課一開始就被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所吸引,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進行知識探究。在設計導入環節時,教師要從教材內容出發,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新穎的導入方式進行。好的導入環節能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為順利、高效地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提供有利條件。歷史教材中的內容和學生的距離較大,很多學生意識不到歷史學習對自己的作用,認為歷史學習不重要,在教學活動中參與積極性不高。有趣的導入環節,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通過探究學習,拉近學生和歷史學科的距離,促進他們歷史綜合素質的提高。例如在教學《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時,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紙質一分錢”的圖片,讓他們通過認真觀察一分錢上有什么?通過有趣的導入環節,學生的積極性高漲,他們對歷史知識的興趣馬上被激發出來,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二、引導學生進行對比總結,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歷史知識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總結,通過比較新舊知識加深知識之間的聯系,構建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初中歷史教材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識,要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掌握這些抽象的知識具有一定的難度。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分析重大歷史事件進行對比,通過分析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導火索等因素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使知識之間建立聯系,加快對新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例如在教學《》時,教師讓學生對學過的幾個不平等條約進行分析比較。通過深入探究和分析,學生有效掌握《》的主要內容,以及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和危害。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分析和比較,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提高分析歷史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歷史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開展豐富的歷史課外活動,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創新歷史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歷史課堂的教學,還要結合歷史知識開展豐富多彩的歷史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拓展知識面,獲得新的歷史知識。通過歷史活動的開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讓他們在探究過程中促進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在開展歷史課外活動時,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1.組織歷史講座。在課外時間組織歷史講座,向學生介紹一些和教材知識相關的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他們對歷史知識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歷史資料的閱讀,讓學生通過閱讀歷史書籍增加他們的知識量,促進他們歷史綜合素質的提升。在歷史講座中,由于氛圍輕松,方式靈活,深受學生的喜歡。通過歷史知識講座,學生了解到教材以外的歷史知識,激發學習興趣。
2.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讓他們直接地接觸歷史古跡,加深感受。同時,在傾聽博物館講解員的講解過程中,要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讓他們樹立學好歷史知識的信念。
3.制作歷史畫報。在學習一個單元之后,讓學生根據教材中的內容自定主題,根據主題制作歷史畫報,通過文字和圖片相結合的方式設計。在制作過程中,學生積極地尋找素材,使畫報內容充實,布局新穎,在積極參與創作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
四、創設開放式的教學課堂,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結尾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課堂結尾和課堂開端、過程一樣重要,處理得當可以使學生能及時系統化地鞏固和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并將這些知識納入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中;能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深入開展;能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一、歸納、概括教學重點使學生一目了然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精煉的語言或者文字、表格、圖示等,將課堂學習的知識、需要掌握的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內容清理出來,讓學生一目了然,便于學生及時理解、鞏固,并將其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歸納時要突出主題、綱目分明,指出學生容易混淆和誤解的地方。
比如,學習了《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一節后歸納、概括如下:
1.政治方面:“廢分封,立郡縣”,這一政治體制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2.經濟文化方面:“車同軌,書同文”,促進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3.軍事方面:“御匈奴,筑長城”。4.思想方面:“焚書坑儒”,加強了思想統治,有利于統一,但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二、滲透知識、情感、思想等感染學生,給學生啟迪
初中歷史課堂結尾,可以向學生滲透一些新的知識為今后的學習埋下伏筆,可以滲透一些思想品德教育,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可以滲透情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情感的熏陶。
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有許許多多是感人至深的。比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司馬遷忍辱負重寫《史記》,鄭和七次下西洋等等。在課堂結尾向學生滲透這些人物及其事跡感染學生,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反應,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能促使學生將歷史學習自覺延伸到課外和校外。
三、設計懸念,誘導學生自覺地把歷史學習延伸到課外
利用教學內容的連續性和學生的好奇心,在上一節課的結束時針對下一節課教學內容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造成懸念,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藝術效果。以懸念作課堂結尾,激起學生猜測、探究、查閱資料,為下一節的學習做好準備。
比如:學習《戊戍變法》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懸念:一八九八年,慈禧太后一伙在北京發動,囚禁了光緒皇帝,廢除了新法,康有為、梁啟超被迫出逃,六君子遇難。中華民族就此亡國滅種了嗎?學生迫切了解中國自此向何處去,課后看課本、查資料,雖課斷而思不斷、語已停而意不停。
四、引入合作競爭,強化課堂學習技能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的結尾處,學生仍然是主體。在學習任務基本結束后,我們按照學生的合作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合作與競爭。對課堂學習的知識進行訓練,利用電子白板播放一組一組的題目,有必答、有搶答,同組的同學可以合作,不同組的同學之間開展競爭。這有合作有競爭的氛圍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同時能強化學生的知識技能。
五、通過比較,加深理解
課堂結尾,將本節課學習的內容與以前的有關知識進行比較,便于學生接受、理解。歷史課前后有很多可以比較的地方,而且比較也是我們歷史教學中用的較多的一種方法,通過比較,可以引導學生認識歷史事物和歷史現象的異同,更好地揭示本質,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比較式結尾,一般用于表達形式非常相近、知識結構十分相似或學生常易混淆的教學內容。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歷史細節;閱讀資源
歷史學科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課程,對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發揮著重要作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歷史學科要“充分體現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為宗旨,引導學生正確地考察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逐步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問題。”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如何優化教學策略,增強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效?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了一定的反思,現謹將自己的一點做法及感受小結如下,以求教于諸位同仁。
一、彰顯細節魅力,點燃學習興趣
歷史細節或充滿情趣,或發人深省,或催人淚下……這樣的細節很容易被學生接受而又不被遺忘。歷史教學中恰到好處地利用歷史細節,可以彌補教科書敘述中的不足,在學生心里留下波瀾。教學中,筆者喜歡篩選一些有教學價值的歷史細節,利用它們來設計問題,點燃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其思維,撥動其情感之弦。
譬如,筆者執教《秦朝的統一》一課,課堂上筆者在立足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先后利用四個細節來“復活”人物:荊軻刺秦王、秦嬴政采納軍事家尉繚的建議以及尉繚對秦嬴政的評價、秦王奚落王翦并請再次請王翦出山、秦始皇在梁山宮怒殺隨從。通過這些細節的插入,使學生對秦始皇這個歷史人物產生了濃厚興趣,促進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又如講授《左宗棠和》一課,筆者引入鄧世昌壯烈犧牲的細節,向學生深情地講述著中的悲壯一幕:鄧世昌墜落海中后,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并說:“吾立志殺敵報國,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辮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與愛犬一起沉沒于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一同壯烈殉國。這一細節的巧妙運用,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愛國志士的英雄氣概。
在教學中,教師篩選歷史事件的相關細節并恰當運用,可以突出人物的活動與精神風貌,讓歷史事件或人物形象深刻地定格在學生心中,讓學生感受到歷史人物曾經真實的存在;同時,這些細節在教學中的充分利用,還能大大調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多角度地思考歷史,使歷史學習不再停留在“讀、背、練、考”這一膚淺層面,而是引領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了解自己的民族,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注重情感教育,達成“三維”目標
《歷史課程標準》強調 :“注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發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熏陶。”“歷史是體驗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體驗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體驗實踐。”可見,歷史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實踐的過程。這種歷史體驗實踐既包括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也包括情感的體驗,興趣的培養。如在活動課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情景活動為主線,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進而激活想象世界,接受情感熏陶;同時完成對歷史的感悟和思維方法的訓練。
歷史教材中可以對學生行情感教育內容很多,如“中華民族的”這一學習主題,不僅要引導學生了解中國軍民抗擊日軍的英雄事跡,而且還承載著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任務。歷史課堂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不是割裂和獨立的,它需要融合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之中。在這學習主題的教學中,筆者見縫插針、自然而然地進行歷史情感教育,突出了中國軍民為抗戰勝利付出的巨大犧牲,如播放片斷,補充講述的戰績,課后結合主題活動三“抗日救亡歌曲演唱比賽”的實施,滲透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筆者認為學生學習歷史,不僅僅是腦海中留下幾個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生對歷史的熱愛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珍視閱讀資源,提升閱讀能力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指出:“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在這一觀點的指導下,初中歷史教學務必要珍視閱讀資源,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這是由初中歷史學科的地位作用、能力要求及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需要決定的。當今的歷史教科書圖文并茂、相得益彰,內容豐富多彩,薈萃了寶貴的歷史資料。除了文本之外,就是相關的歷史插圖,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表達了文字難以表達的效果,是歷史教材的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圖片作為一種直觀、形象的教學資源,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對歷史的深刻思考,較好地發展學生的智力。
關于如何利用歷史教科書中的閱讀資源,徐州市第十三中學楊琳老師作出了這樣的總結,可供我們思考與借鑒:①讀前言——作為歷史課本的開篇,前言有著不可替代的引領功能;②讀目錄——可以從宏觀上把握教材、構建知識框架,不至于發生史實混淆錯亂的現象,也有利于答題;③讀導言——或介紹本課史實的時代背景、或提綱挈領概括正文主旨、或設問激趣引人入勝、或拓展豐富學生視野,閱讀導言可以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確定了基調、有了指向標;④讀正文——課本正文的編寫充分體現了歷史新課標的精神,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敘事簡潔明確、字斟句酌、分量適中;⑤讀史料——課文為筋骨,史料如血肉,正像梁啟超先生在《歷史研究法》中說:“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可言”;⑥讀圖片——從圖片中有什么到說明了什么,要充分挖掘圖片的內涵,讓圖片呈現一個真實鮮活的歷史人物或歷史場景;⑦讀練習——練習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檢測,練習讀題,正確答題,是提升解題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⑧課外閱讀:拓展知識面,以彌補歷史課本的不足;了解更新的史學動態,增強時代意識;融合學科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增強自主探究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習興趣;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8-005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31
新課程改革為初中歷史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教師要不斷改變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將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引導式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主觀能動性的驅動下學好歷史。在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使他們能夠真正理解歷史知識,并且熟練運用這些知識。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和給予學生歷史學習方法的指導兩個方面進行闡述,淺談如何做好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努力激發學生學習初中歷史的興趣,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進行一切學習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學生不喜歡這一科目,就很難用心學習,自然也無法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反之則會輕松取得良好的成績。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快樂教育,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精心設計課堂導入環節,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良好的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如果教師還是和傳統的教學一樣,一上課直接平鋪直敘進入新課,學生就很容易產生厭倦心理,課堂教學效果不會理想,所以,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必須認真研究,精心設計課堂導入環節。積極有效的導入能夠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始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緊抓學生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課堂導入環節的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故事導入法、音樂導入法、問題導入法等。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課堂導入方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并且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歷史知識,提高學習能力。
(二)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恰當地創設情境能夠幫助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讓學生更貼近歷史學科,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具有很強的直觀性,聲音、圖片、動畫等資源的有機結合展示,能夠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的綜合感官被有效調動起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三)設置豐富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不論是哪一學科的學習都需要親身的體驗與參與,深入了解和研究。要想真正激發起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學習,教師就必須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體驗的機會和平臺。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便是很有效的途徑之一。學生在積極參與中學習、運用、鞏固了課堂所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一般來講,歷史課堂的教學活動可以有多種形式,如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辯論會、歷史知識搶答競賽等。
二、 給予學生一定的歷史學習方法的指導,為學生的探索學習保駕護航
興趣是學好歷史的前提條件,學習方法的掌握也是提高學生歷史學習水平的有力因素。學生運用自己掌握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能夠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同時也可以在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得到更多的拓展與延伸。那么,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中,教師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方法呢?
(一)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歷史教材,提高學生的讀史能力
在布置課前預習作業,或者進行課堂閱讀學習時,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閱讀教材的建議,告訴學生應該把學習的注意力放在哪些知識上,并且設計一些與教學內容的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一邊讀一邊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在有疑問的地方做出標記,以便在教師講授時有重點地聽課。學生在預習學習中通過自主閱讀、思考和質疑,了解了相關的歷史知識,不僅能夠提高閱讀能力,還能培養和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時,再加上教師的適時講解,學生便會對歷史知識的掌握進一步深化,有效提高讀史能力。
(二)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
對于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是最基本的教學內容之一,也是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但是這些死記硬背的內容往往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從而失去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針對這樣的學習現狀,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進行理解記憶,降低背誦的難度,提高記憶的興趣。
(三)引導學生進行縱橫比較,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比較法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歷史事件和現象進行比較和分析,使學生能夠在比較中發現事物發展的本質,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一般而言,初中階段的學生要學會縱向的比較和橫向的比較,能夠通過對不同歷史事件的分析和比較,更加準確地掌握相關歷史知識。
總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做到傳道授業解惑,還應該把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的指導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新課程改革中,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角,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我們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關鍵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學生;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196-02
新課改要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進行積極的思考,而且還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教育的發展需要,所以就產生了新的教學模式——學案導學,來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的質量。
一、學案導學的概述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主要的載體是學案,方法是導學,即一種教師在教學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發揮指導的作用,教師與學生之間一起完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為學案導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導學是學案的主要中心以及實踐,將二者相互結合起來,可以達到教學的目標。導學指的就是利用學案,再加上教師有效的指導,在合作的學習方式下,來實現最終的教學目的。在學案導學的過程中,主要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可以根據教師設計的導學方案,主動的閱讀教材內容[1],了解其中的主要內容,根據學案的模式來完成學習的內容,這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而且能夠加深教學與學生的交流,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整體能力。
二、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
1.準備好學案導學的設計工作
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前,應該先設計好學案導學。導學方案的主要內容應該根據三個功能來設計:第一、教師應該利用一些方法,例如:問題情境的設計、知識回顧等,將自己要在課堂中要講到的知識點展示給學生,這樣可以提升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第二、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應該考慮到怎樣開展整個學習活動。除此之外,就是在設置教學目標時,一定要明確教學目標。例如:教師講解《》這一課時,應該明確的設置教學目標(讓學生找出的時間以及的起因經過等);第三、教學目標的明確設置,可以提升教學的導向作用,并且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可以促使教學活動有序進行。
2.以學案導學為主進行小組討論
在運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小組探究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在小組對學案的探究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合作交流,可以獲取一定的知識,再加上教師的指導,可以有效的解決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教師在教學課堂中,應該讓學生對歷史教學內容中的問題進行積極的探討,這樣就會使學生很快掌握教材的主要內容,然后教師對學生內容理解不完善的地方進行指導。教師還可以采取另外一種措施,就是讓學生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自己以前學過的內容,對問題進行思考,這樣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思維[2]。在小組討論之后,教師應該讓學生推舉小組代表,進行發言,對于簡單的問題可以提問學生,也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提問。學生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再采取指導或者是討論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同時可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3.運用學案導學模式開展課堂評價
教師在運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學生置于教學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自主進行評價,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進行自我監控,這是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中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小組評價方式,對每個小組的學習進度以及知識的理解程度進行評價。雖然讓學生進行評價,評價的結果可能不是很準確,但是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時,會不斷地質疑自己,并且不斷的完善自己。這樣不僅有效的縮短了學生與教學內容的距離,而且能夠促使學生的發展方向更加明確,同時,還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4.利用學案導學進行擴展學習
教師利用學案導學的歷史教學模式,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僅靠教材很難達到有效教學的效果[3]。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閱讀大量的課外歷史材料,在課堂上適當的加入一些課外的內容作為教材的補充。適當的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后拓展的練習內容,讓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歷史教學內容。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在現代教育中,已經被很多教師所運用,并且也在教育中不斷的拓展完善。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不僅改進了歷史教學的模式,同時也為其他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進,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蘇麗萍.“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25):136-136,137.
[2]劉兆欣.“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12):166.
1.上好導言課,做好銜接。
“歷史是副科”不是學生與生俱來就有的認識,這種認識與初中的教育經歷相關。高一歷史教師應該重視導言課的教育與引導,使學生重新認識歷史這門課程。因此在正式開課之前,應通過導言課來告訴學生歷史是鮮活的、流動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歷史就是過去的現在,現在就是未來的歷史。我們可以通過介紹食物的歷史、姓名中的家族歷史、文字的演變、酒器的變化、服飾的歷史等內容,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感受歷史是實實在在的,并不是單純的故事。同時,告訴學生學習歷史的最大用途并不只局限于考試,它更大的價值是在于借鑒。正如唐太宗所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人類是在歷史的經驗教訓中成長的,所以任何漠視歷史學科的思想和行為都是膚淺和偏見的。要讓學生從開始學習時就認識到歷史學是一門智慧。
2.引導學生從初中形態向高中形態轉變
目前,初中歷史已經納入中考范圍,這使得初中生的歷史水平整體得到提高。然而,初中歷史課仍然是老師、家長、學生不重視的一門學科,存在教學過程間斷性、應試突擊性的問題。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高一初期,使學生不能正確認識歷史課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學習、運用歷史知識,更不能達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
2.1學習觀念轉型
老師在高一第一節歷史課上就應該注重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把原先思維中通史概念,哪怕是一知半解的概念作為基礎,使學生嘗試接受高中模塊史模式,使其逐漸適應高一歷史學習。教師從總體上向學生介紹高中歷史教材的構成特點,使學生明白自己將要學習、理解和運用什么,對歷史課重視起來。另外,詳細介紹新高考方案是有必要的。這樣可以使學生的觀念由原來“歷史是副科”轉變為“歷史是高考科目”,意識到高中階段歷史課除去必要的基礎記憶,也重思考、重理解和重能力。
2.2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轉型
初中歷史的教課形式和開卷考形式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甚至于造成部分學生輕視課堂學習,只是把它作為“學科調味品”。有的歷史課堂甚至于被其他科目占據,老師、學生只是在考前突擊一下,因為在學生看來歷史可以不看、不記、不理解,考試時在書本上找一找即可,使初中歷史課出現間斷性、應試突擊性的現象。高中歷史課要求學生重視掌握基礎知識,更要求學生會思考、會探究。因此良好的學習習慣很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課前預習、課堂聽講和課后復習的習慣。學習中學生不能只簡單記憶知識點,問幾道“我不會做的題目”,應該注重培養學生歷史思維方式。對于學習中“吃不飽”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拓展思維,課外“加餐”。學習歷史不能僅局限于教材,學生應該注重平時知識積累,如閱讀相關書籍,通過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等媒介獲取知識,拓寬知識面。
3.在三維目標實現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知識”目標
新課程改革反對那種不顧學生感受、體驗和需要,以及把學生當做知識容器的觀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識本身。相反,改革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基本的歷史知識包含重要的歷史史實和基本歷史線索兩部分。老師們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學形式多樣、手段先進、方法靈活上,課堂上關注學生的體驗與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識目標的教學中常常蜻蜓點水,似乎強調基礎知識就背離了課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例如,在設計《春秋戰國的紛爭》一課時,一老師課前布置學生把這課出現的歷史故事“烽火戲諸侯”、“減灶記”,成語“管鮑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戰”、“圍魏救趙”等以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現出來。上課時學生把自己創作或制作的動畫、漫畫、劇本等拿出來交流,形式非常活潑,學生興致很高,但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實究竟有多少呢?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什么?齊桓公、晉文公成就霸業的原因是什么?這些本應在師生的活動中解決的知識卻不了了之。知識是基礎,是依托,是載體,是學生發展的雙翅,只有在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才能形成歷史學習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才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社會責任感,正確的生活態度、做人態度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此,要真正實現歷史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不僅不能貶低知識的地位,反而應當進一步強化知識的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通過師生的活動,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所設計的歷史基礎知識的框架,使文字知識“活”起來,能否做到這一點直接關系到歷史知識的質量和水平,進而關系到三維目標能否有效達成。
4.幫學生形成歷史的知識體系
歷史教材,不管怎么改,它都是一門知識性較強的學科。教與學的好壞,首先取決于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與否。因此狠抓基礎,正確處理識記與其他能力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沒有記憶就沒有知識,而知識又是能力的載體,沒有牢固的基礎知識,就無法靈活運用知識,和運用歷史唯物史觀分析歷史問題,揭示其本質。
歷史是泛指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主要是指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復雜多變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之間彼此都不是孤立的,都具有某種必然的聯系。如恩格斯所說:“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慮自然界和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在教學中,需要揭示出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外在聯系,才能認識歷史發展的本質及總趨勢。
5.多種教學手段的應用
初中新一輪課改已十年,但大部分教師對開展活動課的認識依然不足,這就嚴重影響了初中歷史教學目標的實現。
一、初中歷史活動課現狀
1.開設情況不容樂觀。現實情況是,由于中考壓力和師資的參差不齊,導致教師對活動課教學不重視,尤其是農村校。以龍巖市為例:據調查,30%左右的教師基本不開設活動課;50%多的教師會擇內容依課時開,大概七八年級每學期開一至兩節;只有不到20%的教師開展比較正常,但都不包括九年級。因為九年級面臨升學壓力,學生學業負擔重,根本無暇顧及歷史這個純等級科目。
2.教師課程開發意識薄弱。我們的教師基本上是師范專業培養出來的,本身是應試教育的速成品,再加上常年在應試教育中摸爬滾打,對于“會考什么、怎么考”十分在行,但缺乏開發課程的意識,對如何整合主題活動課與歷史知識教學缺乏最基本的認識,因此直接導致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缺乏活力與創造性。《課程標準》中“通過精選歷史課程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的教學目標要真正實現就顯得非常困難。
3.學生對活動課缺乏熱情。有些教師在活動課實施過程中,牢牢地控制著課堂的主陣地,學生是按照教師設計好的思路進行有序的“探究”。而當學生不知該如何來準備活動課時,教師的指導又不到位,經常讓學生感到“一上活動課,就不知所措!”這就導致學生對活動課缺乏熱情,無法達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因此,“如何有效開展初中歷史活動課”成為一個值得我們所有初中歷史教師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
二、有效開展初中歷史活動課的對策
(一)不斷開發課程資源,讓初中歷史活動課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接近
1.利用校本課程資源,深挖初中歷史活動課內涵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是以學校為基地進行的地方性、特色性等課程的開發。它體現的很多是家鄉歷史文化,這就為深挖初中歷史活動課的內涵,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供了一條捷徑。
七年級上冊的活動課一“尋找歷史”,我們利用永定地處中央蘇區,是老革命根據地和客家聚居地的有利條件,擺脫了課程的刻意安排,引導學生從本校開發的有關本地的革命史和客家文化史等內容來設計本課教學。這一做法達到了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培養學生查找資料與分析整理資料能力的雙重目的。
2.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結合,擴展初中歷史活動課外延
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結合,整合主題實踐活動與歷史活動課教學就成了推動歷史活動課深入開展的又一個重要途徑。
永定二中歷史老師充分利用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遠足”來推動活動課的開展,成為一個非常成功的范例:七年級學生徒步12公里到永定一個知青農場——西溪農場,教師們就根據課程安排,讓學生去尋找農場與知青的歷史;八年級學生到革命老區金砂,教師們帶著學生走進革命歷史博物館、走進文物古跡、走近革命人物……;九年級學生到永定土樓群中的南溪土樓群和洪坑土樓群,教師們帶領著學生走進客家人的開創歷史中,認識客家人的勤勞與勇敢、聰明與智慧。回到學校后,通過指導學生寫調查報告、組織學生故事演講或做活動展板等,達到歷史活動課的教學目的。這就為歷史活動課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促進了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
(二)依靠中考命題,充分發揮命題對教師授課的導向作用
“中考是指揮棒!”只要有中考,人們在教學中的視線就不會離開這根指揮棒。因此,我們要真正達到初中歷史活動課的教學目的,就必須充分發揮這根指揮棒的作用!
2012年龍巖市初中歷史中考命題進行了一次大膽嘗試。第五大題綜合題(一),是根據七年級上冊的活動課三——“秦始皇功過的辯論”來進行命題的。省市縣普教室的教研員和一些資深教師對這一命題方式進行了充分的肯定。同時也觸動了老師們的神經,在改卷場上,就有不少教師在探討如何才能把活動課上得更精彩、更有效,使活動課的教學目標得以充分的體現。
(三)改變教與學的模式,促進教學方式與方法的改進
1.提供公共資源,解決農村學校活動課難開展的問題
在龍巖市,農村校占了多數,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教師方面,農村學校歷史專業老師不足,有些邊遠山區甚至沒有一個專業教師;學生方面,不是“學校——家庭”兩點一線,就是住校,這使得學生生成的經驗和閱歷很有限,直接影響了學生對活動課的參與程度,削弱了課堂的實效性。因此,怎樣才能保證活動課的正常開展,是擺在初中歷史教師面前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一個最直接的途徑就是,組織教師搜集相關資料并將其整理成冊提供給上課老師,有條件的還可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通過校園網共享。
在上八年級下冊的活動課四“20世紀歌曲中的‘歷史’”時,由于學生馬上就要參加地理、生物的中考,根本沒有時間準備,而大部分歷史老師在下載及整合音樂方面并不擅長。因此,我們請教了音樂老師和計算機老師,合力制作出一個多媒體課件,并將教學設計及相應的補充資料裝訂成冊。我們把它上傳到教育局域網,受到了縣里其他學校老師的贊揚,他們說:從此能省心省力地上好這堂課了。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初中歷史活動課,開拓的是歷史課堂活動課的內涵與外延。通過引導學生在課外探索個性化的活動內容,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形成主動的、開放的和發現式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歷史學科;開放化;素質教育
課堂教學是初中歷史教學活動最為主要的形式,在課堂教學環境下,教師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和較低的成本下獲得較大的收益。雖然課堂教學好處多多,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課堂教學的過于封閉性。由于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封閉性,使得很多歷史教學活動都無法正常開展,并且在封閉的課堂環境下,歷史課堂教學很容易陷入灌輸式教學模式,而這顯然與如今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理念相違背。那么,怎樣才能夠既保留課堂教學的諸多優勢,又能夠打破課堂教學的封閉性,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作為教師,我們要通過多種途徑,努力打破課堂教學的封閉性,在開放的歷史課堂下推動歷史學科的素質化。
一、開放教學內容
教材是開展課堂教學的基本依據,然而,很多教師在歷史課堂上往往把教學內容僅僅局限在歷史教材之上,這樣就使得歷史課堂教學在內容上充滿局限性。事實上,歷史學科本身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在歷史學科中,往往涉及到政治、地理、哲學、數學、宗教、藝術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如果教師把教學內容局限在歷史教材上,必然會影響歷史學科內容的開放性。因此,除了歷史教材以外,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圍繞教材內容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教師可以利用課外報刊、雜志、網絡等途徑給學生補充一些政治、地理、哲學等方面的知識,這樣既可以豐富歷史課堂內容的含量,又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上的歷史知識。例如,筆者在給學生講到《不怕遠征難》這課的內容時,就在上課之前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讓學生在課下搜集一些與有關的歷史資料、詩詞、歌曲、影片資料等等,以豐富學生對的認識。經過學生的課前準備,在上課以后,有的學生準備了的《》詩詞,有的則搜集了一些與有關的文學作品,如《地球的紅飄帶》、《西行漫記》等,還有的學生在課下觀看了一些與有關的影片,在課堂上給同學介紹了一些自己的觀影感受。就這樣,在學生的齊心努力之下,原本封閉的課堂內容變得開放起來,原本十幾分鐘就可以講完的課本上的的內容變得非常豐富。由于課堂內容開放,形式多樣,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學習的主動性大大提升,這樣自然就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開放教學過程
在歷史課堂上,最常見的教學模式就是五段式的教學,包括課前導入、復習舊知識、學習新知識、鞏固新知識、布置作業。可以說,在五段式的課堂教學中,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呈現出一個封閉的狀態,而學生的思維也是在這樣一個封閉的教學過程中來回游走。這樣,在日復一日的封閉單一教學過程中,學生早就失去了對歷史課堂的新鮮感。為此,開放教學過程,打破傳統的模式是眼下很多歷史教師都應當關注的問題。在歷史課堂上,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可以采取一些討論式教學、情景式教學、引導發現式教學等多種教學形式,打破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五段式教學,使得教學過程更加開放靈活。例如,筆者在給學生講到《中華文化的勃興》時,由于這兩課文化史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而課堂教學的時間又非常有限,如果采取傳統的五段式教學,短短的四十五分鐘根本講不了太多的東西,很多內容最多就是點到而已。于是,筆者就決定采取自學輔導式的教學方式,圍繞著教學內容給學生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在課下圍繞著問題尋找相關的資料。到了課堂上,筆者就以講解問題的形式把教材上的重點知識串了一遍。由于學生在課前做了充分的備課工作,查找了大量的資料,在課堂上即使教師的講課速度較快,學生依然聽得游刃有余,雖然涉及的教學資料很多,但由于以問題的形式進行綜合,又不顯得雜亂。就這樣,在開放化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質都獲得了有效的提升。
三、開放評價模式
評價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有效的評價環節對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事實上,新課程改革實施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關于應試教育的危害已經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那么為什么應試教育現象依然是屢禁不止呢?歸根到底還是由于沒有形成對單一封閉考試評價模式的沖擊力。與其它學科一樣,在歷史學科中,對教師和學生進行評價的方式依然是以終結性的考試為主,在評價模式不做根本改革的情況下,應試教育的完全消失根本就無從談起。雖然對評價模式的改革無法在短時期內完成,但是作為教師,還是可以從眼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入手,努力打破現行的評價模式,開放評價模式。有了開放評價模式的指導,教師的歷史教學活動自然不會局限在死記硬背上,而學生的學習目標也不再只盯著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時間等知識的記憶上,這對于推行歷史學科的素質化自然是大有幫助。
我們開展教學活動的目的是為了開發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的思維活動變得更加開闊,而封閉的課堂教學顯然與這一目標不相適應,因此,大力開放歷史課堂,才是培養具有綜合素質人才的必要前提,才是實現歷史學科素質化的必然之途。
【參考文獻】
[1]郝燕虹.初中歷史開放性課堂教學實施策略[J].廣西教育,2005年26期.
[2]陳笑梅.淺談歷史學科開放式課堂教學[J].黑龍江教育(中學版),2003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