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納稅申報實訓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任務驅動;職業能力;課程改革;教學模式;
通過稅法課程的學習,應能使會計專業的學生辦理企業稅務登記,通過報稅軟件依法納稅申報。因此,稅法課程改革,要使學生逐步明白不是要他“知道什么”,而是要他“做出什么”。當學生很好的將知識與工作任務結合起來,并能順利的完成工作任務時,他就具備了職業能力。
一、稅法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1.項目導向整合教學內容
以企業辦稅員某月的涉稅業務為一個完整項目,根據辦稅員的職責范圍和能力要求精選課程教學內容,通過對相同內容的歸類整合,以職業能力形成為依據,將該完整的項目分解成若干具體工作項目,再將分散在各種不同稅法規定中的要求與具體工作項目相結合即能確定教學項目。
2.任務驅動設計教學模式
在教學模式上,按知識適度、夠用的原則,把稅收理論知識點分解嵌入辦稅教學項目,依據會計納稅業務的實際工作步驟,設計典型工作任務。這樣,將具體工作項目移植到課堂,以完成納稅申報典型任務為課堂驅動力,主導教學進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做均圍繞設計的典型任務,可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3.工學結合活用教學方法
職業教育豐富創新了很多教學方法。結合納稅業務工作的情境和稅法課程特點,在傳統教學方法基礎上,可靈活選擇適用工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更適合學生接受的方式來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從而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勤于實踐,促進思考,積極完成設定的學習項目。
二、稅法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
1.根據稅務機關對辦稅員的要求來確定課程內容
辦稅員日常工作就是及時申報納稅、繳納稅款,依法履行企業納稅義務。稅務機關為保證企業正確及時履行納稅義務,對辦稅員崗位提出了具體要求,如納稅時間、納稅地點、納稅程序等,這些要求應是確定稅法課程內容的重要依據。
2.根據行業企業對辦稅員的要求來確定課程內容
辦稅員并非國家稅務機關派駐代表,作為企業員工,首先得優先考慮企業利益。對稅法不熟悉造成的任何稅收差錯都有可能造成企業損失。學生必須要掌握基本的稅法知識,全面了解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既要避免稅收違法行為,也要避免稅收優惠損失,最大限度地維護企業的合法利益。稅法的基本知識和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掌握是行業企業對辦稅員的基本要求,也應成為課程重要的內容。
3.兼顧會計資格考試的需要來確定課程內容
財政部門通過會計資格考試明確了會計人員應具備的稅法知識標準,會計從業資格、會計職稱、注冊會計師執業資格等考試大綱均涉及稅法的基本內容。稅法課程教學既要考慮學生會計從業資格和初級會計師考試,還要考慮學生將來參加會計師、注冊會計師考試,教學內容整合時要兼顧學生的現時需要與未來可持續發展。
因此,稅法課程內容的整合要能使學生經過系統學習與訓練,熟悉各稅種的法律規定,能準確計算出應納稅額,填寫好報稅表格,熟練掌握報稅軟、硬件的使用方法,獨立并準確的完成企業開辦、變更、注銷各環節相關的稅務登記工作。任務驅動下的稅法課程教學改革,將有利于培養學生通過會計賬簿準確申報納稅的能力。
三、稅法課程教學模式設計
1.將工作項目移植到課堂
將納稅崗位的工作項目移植到課堂上,是指經過對辦稅員崗位的工作內容提煉,總結歸納成若干具體工作項目,并以此確立課堂教學項目。日常涉稅工作的處理需要辦稅員自己根據會計原始單據進行職業判斷,這要求學生要更多地通過會計資料查找納稅數據。因此,課堂納稅項目的訓練要設計與實際工作一樣格式的各種原始憑證,而不是給定假設的數據。教學項目設計和辦稅員日常工作的真實內容相結合,保證了教學項目與工作內容的一致。通過工學交替,甚至將工作項目真正搬入課堂,以“記賬中心”等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為周邊企業記賬,完成真實的納稅申報、繳納稅款任務。
2.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主導教學過程
傳統的課程教學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地位。任務驅動法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主導教學過程,教師對每一個具體納稅項目只作基本講解和說明,由學生獨立思考或團隊協作主動地完成既定的典型任務,教師對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總結完成工作任務的基本過程。學生在尋求完成工作任務的方法時,就成了課堂推進的主導力量。學生利用所掌握的會計循環技能,通過給定的原始憑證判斷是否發生納稅義務以及如何申報納稅,對需要繳納稅款的,他們從會計賬簿中尋找數據,從而完成納稅申報表的編制。這使學生從抽象的數據計算中回到了真實的會計核算流程中,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情境的統一。
四、稅法課程教學方法的運用
1.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強調學生主動探索學習,通過設計某一大型工作項目,建構該項目中若干任務,教師以任務引導學生邊學邊做,實現學生的“學中做和做中學”。稅法課程內容模式較為相似,對每一稅種均涉及稅款計算、納稅申報、稅款繳納等相同內容。因此,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就可以某企業某年經濟業務為項目,涉及各稅種的納稅情況。通過“設計典型任務-進行任務說明-介紹相關知識-分析任務-跟學任務-獨立完成任務-過程評價”七個環節,可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掌握,還能鍛煉學生納稅的實踐能力。任務驅動教學法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
2.現場教學法
現場教學法又稱感知實踐法。現場是指模擬實訓室、生產一線。現場教學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通過現場感知將抽象的知識點具象化,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稅法教學最好地現場教學就是讓學生親自到稅務局的辦稅服務大廳參觀,熟悉各窗口承辦納稅事務,自然就會很容易分清稅務登記窗口、發票領購窗口、納稅申報窗口等職責范圍。具體到各稅種的納稅申報可模擬稅務大廳,讓學生攜帶需要的資料完整地走完一個流程。
3.教學做一體教學法
教學做一體教學法也叫滲透實踐法,就是邊教邊學邊做。教師在講授專業理論知識點的同時,適時的說明有關實踐的內容,將專業實踐教學課堂化,即課堂與實習一體化。稅法課程所涉及的各稅種辦稅項目,都要從分散的原始憑證篩選數據,填報納稅申報表。數據篩選涉及到稅法規定和會計核算知識,需要邊學邊做或邊做邊學,教學做相互交叉,只有教學做一體化,才能使學生具有堅實的理論知識和過硬的實踐技能。
4.分角色實訓法
稅法課程教學改革中分解的各項任務工作量都很大,如果每個學生獨立完成每項任務,會極大地影響教學效率,不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也使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損傷。分角色扮演是一種有效地措施,能活躍課堂氣氛,很好地促進課堂教學。團隊分工要注意角色的更換,有利于換位思考,明確學生在團隊中的責任,方便于不同團隊交替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務,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各方面得到綜合培養。
5.案例引導分析法
案例是對過去一種現時狀況的描述,有很大的代入感,分析案例對學生有更大地啟示作用。稅法教學常用的是辦稅業務指引案例,對復雜辦稅業務通過案例指引,讓學生完成每個稅種的納稅申報。結合課程內容描述案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稅法的理解。警示作用明顯的違法處理案例,在進行專業學習的同時,也加大了職業道德的教育。通過對簡單直觀的納稅籌劃案例分析,感受知識的價值,讓學生體驗到熟悉稅法知識為企業節稅帶來的成就感,激發學生學好稅法的積極性。
總之,任務驅動法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任務的完成進度推動課堂教學進程的一種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要求教師靈活采用各種方法,和學生一起發現問題,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同時,還要注意教師設計的“任務”既要能夠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又必須考慮任務的難易程度和合理性,使教學過程充滿邏輯性和系統性。
參考文獻
[1] 鄧澤民,侯金柱.職業教育教材設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2] 湯長勝.任務驅動教學法在《稅法》教學中的應用[J].管理觀察,2009,22:134-135.
[3] 曾祥光.任務驅動教學法在翻轉課堂實踐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7:130-132.
[4] 劉長英.任務驅動法在高職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輕工科技,2015,8:159-160,164.
關鍵詞:輪崗 電算化綜合實訓 優化設計
2011年8月21日,山東省教育廳高教處李霞博士在我院做報告《狠抓課程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時強調:課程是高職院校的重要“產品”,是學院內涵建設和長久發展的基礎,課程建設要科學規劃、重點突破、強調優勢、突出特色。抓好課程建設一直是我院教學工作的重點,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1 電算化綜合實訓課程的現狀
實訓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層次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徑[1]。而實訓類課程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在高職院校中開設較多。目前電算化實訓課程開設得比較多,但電算化綜合實訓課程開設很少。前者大多是側重于財務業務實訓和部分購銷存業務實訓,沒有把財務業務一體化與其他軟件結合成一個整體進行綜合實訓。學生在實訓后僅僅是掌握了一種軟件的操作方法,而不會使用其他相關軟件。通過對部分企業的走訪和往屆畢業生的調查,得知企業目前很需要網上報稅和計算機審計方面的實用型人才。鑒于此,我們把用友ERP-
U872、航天信息A6、審計大師V11三種軟件結合,共同開發、建設電算化綜合實訓課程。在國內高職院校中,我院是開設該課程較早的院校之一。作為一門校內仿真實訓課程,它是我院會計電算化專業重點建設課程之一,同時為學生頂崗實習、零距離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2 優化設計的必要性
當前就業成為一個很嚴峻的問題,相對來講,實用型人才更易就業。而電算化綜合實訓作為一門綜合實踐技能課程,培養的正是實用型人才。它開設于第五學期,借助用友ERP-U872,完成財務業務一體化下的財務和業務的處理,包括各類賬表和報表;利用導出的增值稅相關報表數據和財務報表數據,輸入航天信息A6軟件的網上報稅模塊,完成每月的網上報稅;通過取數工具完成賬套取數,導入審計大師V11,進行財務報表審計。該課程將ERP知識與技能、網上報稅技能和計算機審計知識與技能相融合,培養學生ERP軟件操作能力、網上納稅申報能力和計算機審計能力。正因為使用三種軟件操作,所以有必要從思路、內容上進行優化設計,與企業實際操作流程相吻合,培養出真正的實用型人才。
3 優化設計的思路
3.1 總體設計思路
以培養多種軟件綜合操作技能為基本目標,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情境項目為主體進行總體設計。突出表現在:
第一,以校企共建為根基,實現課堂與職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山東神龜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是我院合作企業之一,每年都有一些學生進入該家企業頂崗實習并被錄用。參考神龜的崗位設置和職責要求,與神龜共同確定課程內容,注重與崗位任務對接,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及高職生的特點,按“一般業務與典型業務相結合”原則設計實訓內容,強調實訓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結合會計電算化類崗位任務,按照崗位工作流程設計了崗位認知及建賬、賬套初始化、日常業務處理、期末業務處理、網上報稅及計算機審計共六個教學情境。
第二,課程內容與網上報稅相銜接。
課程內容結合增值稅納稅申報表、利潤表、資產負債表內容設計,使學生通過學習、操作,在掌握航天信息A6軟件基本技能的基礎上,熟悉網上報稅流程。
第三,課程內容與計算機審計對接。
在學生完成三個月賬表的基礎上,利用審計大師V11軟件進行財務報表審計,培養學生審計崗位職業能力。
第四,實訓教學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實訓地點設在電算化綜合實訓室,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組織和指導作用,利用情境、任務等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
3.2 具體設計思路
以煙臺金海科技有限公司的業務處理為主線,按照會計電算化類崗位工作流程的具體要求、順序開展實訓。整個實訓內容的設計側重于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實訓內容完全適用于工作崗位要求。學生依次完成企業業務實訓、網上報稅實訓和計算機審計實訓共三大模塊。
首先,帶領學生建立模擬公司“煙臺金海科技有限公司”,設置六個工作崗位,讓學生了解各崗位的職責要求和任務。其次,學生三人一組,進行仿真綜合實訓,使學生不出校門就能體驗真實的工作情境,培養業務處理的綜合能力。根據模擬公司業務,讓學生扮演各崗位人員,包括主管會計+稅務會計、制單員、業務主管+出納、審計員。主管會計+稅務會計、制單員、業務主管+出納分別由三人輪流擔任,一月一輪換。在輪崗中掌握各崗位技能,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為了提高計算機審計操作能力,審計員工作由每位學生單獨完成。在一體化實訓室,采用難點內容軟件演示教學、教師現場指導與學生在所屬財務業務綜合部分工協作等方式,融教、學、做于一體,培養學生綜合操作技能。
4 優化設計的內容
以《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的文件精神為指導,以學院的教學改革為契機,以會計電算化類崗位群需求為導向,以“煙臺金海科技有限公司”業務情境資料為載體,通過與山東神龜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合作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設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學習情境,依托校內實訓室,給學生創造高度仿真的實訓條件,培養學生的各種軟件操作技能和職業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 案例選取
在和山東神龜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商討的基礎上,按照現代企業業務崗位設置的實際和典型工作任務要求,我們構建了“煙臺金海科技有限公司”虛擬企業。它是一家私營企業,規模中等,主營電腦組裝與銷售、電腦配件生產、批發與零售。在整個實訓中,設計了三輪綜合實訓,讓學生直接在近似真實工作情境中學習,實現了實訓與崗位的零距離對接。選取此案例,主要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
4.1.1 實用性
企業業務崗位設置如下:主管會計、制單員、出納、業務主管和稅務會計。另根據外審的要求,設置審計員崗位,屬于某會計師事務所。針對企業會計電算化類崗位設計企業業務、網上報稅、計算機審計三大實訓模塊,圍繞實訓模塊演練職業技能。企業業務實訓以山東神龜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工作流程為參考,結合幾個中型工業企業的工作流程,設計了三個月的輪崗實訓。網上報稅是企業會計的基本業務操作,也是會計人員的基本業務技能,而學生在學校接觸的比較少甚至沒有接觸,往往不能適應頂崗實習和就業的需要。現在多數企業已普及會計電算化,與此相適應,計算機審計也越來越普及。畢業后,部分學生會進入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財務咨詢公司等從事審計工作。為增加學生就業適應性,我們以“煙臺金海科技有限公司”三個月的賬務資料為案例,利用審計大師V11進行簡單的財務報表審計。
4.1.2 可操作性
在企業業務實訓模塊,設計的業務包括購料、領料、購貨、銷貨、采購退貨、銷售退貨、半成品入庫、產成品入庫、費用結轉、費用報銷、計提工資、計提折舊、收款、付款、票據結算、報稅、審計等,其中購貨業務分為普通采購業務和暫估業務,銷貨業務分為普通銷售業務、委托代銷業務、直運銷售業務、分期收款銷售業務和零售業務。
在網上報稅實訓模塊,主要有錄入稅務報表,包括增值稅納稅申報表附列資料(表一)、增值稅納稅申報表附列資料(表二)、固定資產進項稅額抵扣情況表、增值稅納稅申報表;錄入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
在計算機審計實訓模塊,主要包括:用取數工具取數、新建審計項目、財務數據導入、自動生成報表、自動生成底稿、自動試算平衡、生成審定報表、底稿批量簽名、生成審計報告及附注。
4.1.3 綜合性
根據虛擬企業機構設置、主要經濟活動的特點,遵循企業內部控制的要求,設計了各典型工作任務的業務流程,見表1。
4.2 配套的教材與指導書
2011年初會計電算化專業完成了新一輪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制定了“項目導向、理實一體”的人才培養方案,對課程體系進行了重構。課程組教師以此為契機,根據會計電算化職業崗位要求,與校外專家一同開發了電算化綜合實訓課程。必須在實訓教學中堅持立足于自編教材為主的原則[2]。根據2006年新會計準則,結合會計系現有軟件,本著實用的原則,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基礎上組織專兼職教師編寫了與電算化綜合實訓配套的校本教材與實訓指導書,供財經類專業學生使用。該教材以ERP軟件操作技能為切入點,與納稅申報軟件、計算機審計軟件相結合,以必需、夠用為度,以提高學生會計電算化綜合職業能力為主線,強化崗位技能訓練為教材基本特色。實訓內容是按照中型企業設計的,遵循基本操作流程,涵蓋了電算化相關的各工作崗位,旨在縮短與實際工作的距離,使學生在使用本教材實訓后,可以獨立從事各崗位的會計電算化工作。實訓指導書操作步驟詳細,是學生實訓的好幫手。
4.3 實訓組織
在高度仿真的一體化實訓室采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組織課程實訓。學生三人一組,由一人任組長,負責安排三人的輪崗順序。遇到問題,小組討論解決。若不能解決,指導教師予以必要的指導,但指導教師指導的次數計入教師考評,是參考打分的依據。也就是說,小組成員不問問題或者小組成員經常問問題,指導教師一般不會給高分。目的是讓學生多用腦,多討論,多配合,在做中學、學中做,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為學生今后從事會計及相關軟件的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若遇到多數學生都解決不了的難點,就由指導教師采用多媒體課件及實務操作演示,這個不計入考核。
4.4 跟蹤反饋
為了確保實訓教學水平,一是要求實訓指導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如行業企業專家或者能手;二是實訓之前要有計劃,實訓之后要有總結。在實訓過程中,及時記錄每個小組的操作進度。實訓結束,仔細檢查各小組的操作成果。為了彌補課堂實訓的不足,我們建立了師生互動答疑平臺,利用網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指導學生進行網上報稅、計算機審計操作。同時向學生開放各種聯系方式,如手機號、QQ、郵箱、飛信等,要求任課教師必須加入授課班級QQ群,每周至少集中答疑一次,如果有必要,學生可以隨時咨詢求教。
4.5 考核評價
課程采用學生自評、組內互評、組間互評和教師考評相結合的綜合考核評價方式。既注重過程考核,又注重結果考核。其中學生自評占20%,組內互評占20%,組間互評占20%,教師考評占40%。學生考評占的比重較大,主要目的是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充分體現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實訓模式。
4.6 突出特色
4.6.1 高度仿真
校企合作共同設計一個案例,真實模擬企業的財務與業務,讓學生融入虛擬企業的財務業務一體化處理中,得到高質量的崗前訓練,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
4.6.2 網上報稅
網上報稅是目前大多數企業采用的申報稅的方法,也是學生就業需具備的一項專業技能,在學生熟練操作ERP軟件的基礎上,引入納稅申報軟件,拓展學生的實踐技能。
4.6.3 計算機審計
計算機審計是各事務所外審采用的主要形式。引入審計軟件,增強學生的就業實力。
總之,優化設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運用與實施中不斷改進。
參考文獻:
[1]郭樹榮,董煥俊.實訓課教學模式的優化設計與實施[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12).
[2]徐艷萍.談會計電算化實訓教學的若干問題[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9,15(2):185.
[3]歐陽電平,張林.電算化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A].中國會計學會第四屆全國會計信息化年會論文集(上)[C].2005.
【關鍵詞】高職院校;財經法規;教學設計
1.財經法規課程目標設計
1.1 總體目標
通過財經法規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財經法規的基本理論,熟悉我國會計活動中常見的法律制度,使學生在會計業務活動中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和操作原則;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培養學生的分析運用能力,熟練運用會計職業崗位群所要求的經濟法律制度;從容應對全國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并取得資格;培養學生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素養。
1.2 知識目標
(1)知道會計法律制度相關知識;(2)了解支付結算法律制度知識;(3)掌握稅收法律制度相關知識;(4)了解財政法律制度相關知識;(5)理解會計職業道德的相關規定。
1.3 能力目標
(1)通過完成會計機構設置、記賬、崗位設置、會計工作交接,學生能運用會計法律制度的相關知識,能正確進行會計業務工作。(2)通過完成開立賬戶,填制票據及背書和付款,正確辦理各類支付結算及解決結算中出現的問題,支付結算法律制度的學習,使學生能正確地進行支付結算,為未來就業打下基礎。(3)通過對主要稅種、稅收法律制度、稅收征管的學習,使學生能正確計算應納稅額及辦理納稅申報、勝任稅務、稅務登記的工作。
2.財經法規課程教學單元項目設計
2.1 會計法律制度
(1)會計法律制度的構成與工作管理體制。能力目標:能進行三種制度和三種管理體制的案例分析;知識目標:掌握會計法律制度的構成、三種會計工作管理體制;訓練方式、手段及步驟:按照效力從高到低將不同類型的會計法建制度結構圖;可展示的結果:法律層次機構圖;考核內容與方法:通過對我國現有各類法建立法律層次結構圖,以結構圖以及分類依據正確與否進行打分。
(2)會計核算與監督。能力目標:能分析會計核算的過程及其監督;知識目標:掌握會計核算、會計監督的相關內容;訓練方式、手段及步驟:通過對會計核算、會計監督的流程分析判斷,確定會計核算過程的正確性;可展示的結果:會計實務案例分析說明;考核內容與方法:小組討論、教師點評,通過對操作過程和案例分析的正確與否進行打分。
(3)會計機構與會計人員。能力目標:能進行會計崗位設置、交接工作的案例分析;知識目標:掌握會計機構會計人員的設置原則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訓練方式、手段及步驟:分組模擬設置會計機構;可展示的結果:機構模擬設置圖。考核內容與方法:小組討論、教師點評,通過對操作過程和案例分析的正確與否進行打分。
2.2 支付結算法律制度
(1)支付結算與現金管理。能力目標:能熟練進行支付結算;知識目標:掌握支付結算的具體要求;訓練方式、手段及步驟:模擬票支付結算據操作練習;可展示的結果:實訓資料;考核內容與方法:通過對現金管理的具體要求進行操作的案例分析的正確與否進行打分。
(2)銀行結算帳戶。能力目標:會進行銀行結算帳戶的開立、變更和撤消;知識目標:掌握銀行結算帳戶的開立、變更和撤消程序;訓練方式、手段及步驟:通過案例分析,制定分組-任務-討論-總結;可展示的結果:案例分析結論;考核內容與方法:通過對帳戶的開立、變更和撤消程序的模擬操作,提出正確建議,判斷建議的正確與否進行打分。
(3)票據結算方式。能力目標:能進行票據的辦理;知識目標:掌握商業匯票、信用卡、匯兌的辦理;訓練方式、手段及步驟:模擬票據辦理;可展示的結果:配套習題實訓資料;考核內容與方法:通過對商業匯票、信用卡、匯兌的辦理,提出正確建議,判斷建議的正確與否進行打分。
2.3 稅收法律制度
(1)稅收常識。能力目標:能進行稅收分類、區別稅法的構成要素;知識目標:掌握稅收的概念、分類、稅法的構成要素;訓練方式、手段及步驟:通過案例分析,制定分組-任務-討論-總結;可展示的結果:配套習題實訓資料;通過對案例分析,制定分組-任務-討論-總結;考核內容與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議,以建議的正確與否打分。
(2)主要稅種。能力目標:能正確計算5種主要稅種;知識目標:會進行5種主要稅種的計算;訓練方式、手段及步驟:利用配套習題分別計算5種稅種;可展示的結果:配套習題實訓資料;考核內容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互評任務單進行打分。
(3)稅收征管。能力目標:會進行稅務登記開具發票、納稅申報稅擔保、稅收保全和強制執行程序;知識目標:掌握稅務登記的時限、手續和相關規定了解發票的種類;掌握發票的申領、使用、繳銷程序;納稅申報;訓練方式、手段及步驟:利用配套習題;可展示的結果:配套習題實訓稅務登記表已填制發票復印件及發票登記簿;考核內容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互評任務單進行打分。
2.4 財政法律制度
(1)預算法律制度。能力目標:能正確了解國家預算法律制度;知識目標:掌握預算法律制度的構成預算管理的職權程序;掌握發票的申領、使用、繳銷程序;納稅申報;訓練方式、手段及步驟:利用配套習題;可展示的結果:配套習題實訓資料;考核內容與方法:利用配套習題,模擬政府采購案例,正確與否進行打分。
(2)政府采購法律制度。能力目標:能正確進行政府采購;知識目標:掌握政府采購法律制度的構成;訓練方式、手段及步驟:利用配套習題,模擬政府采購案例;可展示的結果:配套習題實訓資料。考核內容與方法:利用配套習題,模擬政府采購案例。
(3)國庫集中收付制度。能力目標:會進行財政收入收繳和財政支出支付的操作;知識目標:掌握國庫集中收付制度、財政收入收繳和財政支出支付方式程序;訓練方式、手段及步驟:利用配套習題,模擬政府采購案例;可展示的結果:配套習題實訓資料。考核內容與方法:利用配套習題正確與否進行打分。
2.5 會計職業道德
(1)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容。能力目標:會進行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案例分析;知識目標: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八個方面內容;訓練方式、手段及步驟:利用配套習題,模擬案例分析;可展示的結果:配套習題實訓資料;考核內容與方法:利用配套習題,模擬案例分析正確與否進行打分。
(2)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能力目標:能進行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相關案例分析;知識目標: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與修養的內容、建設;訓練方式、手段及步驟:利用配套習題,模擬案例分析;可展示的結果:配套習題實訓資料;考核內容與方法:利用配套習題,模擬案例分析正確與否進行打分。
參考文獻:
[1]中國會計學會編寫組編.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11.
[2]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輔導教材編寫組編.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12.
【關鍵詞】中職 會計 實踐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170-02
一 目前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實踐性教學在課程設置上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
目前中職學校對實踐性教學日益重視,也針對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做了必要的修改和增減,但其效果不盡如人意。中職學校實訓教學與專業理論課程的設置的標準比例應為1∶1,但一般學校遠沒達到這個標準,有的雖明確了實訓的課程安排,但很難完成既定的實訓目的、實訓內容、實訓時間、實訓效果。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程序化地按照教材安排進行。完成課后練習題后進行階段考試評分,會計專業課基本上是在校內完成手工模擬做賬和會計電算化操作,而校外實習因各種現實原因很難實現,造成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停留在書本和理論教程上,會計核算技巧和實踐能力不夠,靈活應對實際業務處理的能力差,會計工作者應有職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專業素養不高。
2.校內實驗室和校外會計專業實習基地實訓效果不理想
中職學校的校內財會實驗室實用功能單一,專業學生學完基礎會計或財務會計課程后,一般都會被安排進財會實驗室進行一段時間的實務操作,將教材上的原始憑證進行整理歸類,填制記賬憑證,根據記賬憑證完成日記賬、明細賬、總賬的登記,最后編制會計報表,一個流程下來就完成了實訓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了。之后,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在計算機實驗室里進行,完成證、賬、表的業務操作流程。學生很難在校內的實訓階段體驗真實的業務環境和學到靈活的業務處理能力。
校外實習能讓學生真實體會經濟業務和實際工作內容,真正積累實際財會工作經驗。企業往往考慮到即將畢業的會計專業學生的業務熟練程度、動手操作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等實際情況,不愿將包含著企業重要商業信息的會計資料交給他們去體驗、去頂崗操作,何況,企業能接納的會計專業實習生數很有限,這很難滿足中職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崗前實習需求,校外實習往往只是一句空談或借助學生及家長的各自門路,尋求實習機會,預期的實習效果很難達到。
3.財會教師實踐教學經驗及動手能力欠缺,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
相當一部分的會計專業教師,會計專業理論知識扎實、過硬,但多數是從學校畢業直接走上教學工作崗位,沒有進入企業切身體驗會計工作內容,對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和各類經濟業務的發生完成不甚了解,不了解企業的資金運作,也不知道企業與各相關的工商、稅務、銀行等單位部門之間的業務辦理。教師實際動手能力不強,無法滿足會計實踐性教學的需要。中職學校在會計實踐技能的訓練方式上,教學中用到的會計資料的仿真性、教學內容的完整性、所需的實訓資料涉及行業的多樣性普遍不足。中職學校基本上都是在學生完成了會計的各專業理論課程后,在最后一個學期開設會計模擬實驗,在教室里跟著老師完成仿真的證、賬、表的實踐技能訓練。而這樣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理論知識不能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造成理論學習與實際工作操作的脫節。
二 中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實踐性教學的建議
1.構建新會計實踐課程體系
培養會計專業學生的專業實踐操作能力、電腦能力和創新能力應作為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著力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對會計人才的要求,更新教育觀念,實施以能力為本的教學指導思想,專業教師應走出校門,走進由企業。根據企業實際情況來調整會計實訓階段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訓內容與當前社會大多數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相近,重新整合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編制實用性強的校本實訓教材,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和相關的教學內容,改進實踐教學方式,確保實踐教學質量,制訂相應的實踐教學方案。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加強珠算、點鈔、計算器、收銀機的操作和使用。計算機基礎及文表的處理、會計電算化等作為實訓課程,必須加大以操作技能訓練為主的學科,如出納與點鈔、傳票、會計實踐操作、會計電算化、珠算、辦公軟件應用的課程訓練。專業課課堂教學,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會計電算化、成本會計、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稅收基礎等課程,主要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加強對會計專業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業務認知能力和職業道德修養,增強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崗位適應能力。
2.創建校內模擬實驗室和校外實訓基地
在校內創建一個實用性強且能融合日常教學和實踐操作的多媒體財會實驗室,使手工記賬技能訓練和電算化實際賬務處理能在此大顯身手。在會計手工操作中,讓學生搭配組合三人一組,分別擔任三個財會工作崗位,也就是出納、會計及會計主管,可設置一人一崗,也可設置一人多崗進行訓練。在各個不同崗位上,按各自職責分別配置一套會計工具,如回形針、夾子、印章、印泥、膠水、計算器、點鈔券、報銷單、借支單、收據、各式業務發票和辦理銀行業務的單據等原始憑證,記賬憑證,三欄式、多欄式、數量金額式、增值稅等明細賬和總賬賬簿,各種納稅申報表和財務報表,憑證的封底、封面等,以及會計科目章。會計模擬實訓要求完成以下科目匯總表賬務處理程序的操作:(1)原始憑證的填制及審核;(2)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3)登記現金日記賬、銀行存款日記賬,并做到日清月結;(4)登記明細賬:多欄式、三欄式、數量金額式明細賬;正確使用更正方法對錯賬進行更正;(5)編制“丁”字賬并編制科目匯總表;(6)根據科目匯總表登記總賬;(7)編制報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學生學習對真實的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的填制、傳遞、處理、裝訂、保管,學習各種票據、憑證、賬簿、報表的填制處理,最后的歸檔保管,學生深入其境地進行財務工作操作,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從而獲得履行職責的,提高學習樂趣。手工操作的實訓教材,最好能由授課教師深入企業進行收集各業務資料、設立某企業的一套完整的經濟業務資料,包括企業基本情況、生產工藝流程、購銷業務合同、單據、生產費用發生時所涉及的票證,各費用開支的審批流程,繳納的稅種及國地稅申報表單等情況。并提出實訓操作的步驟和實訓目的,選定一種賬務處理程序,要求學生對該企業的經濟業務進行正確的證、賬、表的業務處理并能進行納稅申報。各崗位的具體業務、崗位職責及各崗位之間要注意相互配合、相互銜接,保證實驗能正常進行,教師進行事前、事中、事后的輔導、指正、總結,保障各工作崗位操作的規范性和各項數據資料的準確性。
會計手工記賬的操作完成后,將剛完成的手工會計資料搬到電腦上用財務軟件進行處理,體驗手工記賬與軟件記賬的流程、崗位設置、職責的差異性及財務數據的一致性,其工作的內容是:進行初始建賬,整理錄入記賬憑證,審核、過賬,并生成科目匯總表,設置并生成會計報表。填寫納稅申報表最后完成當月的納稅申報。充分利用計算機處理數據的優勢,把手工賬務處理流程中繁重的登賬、對賬以及編制報表工作等轉化為電腦操作,完成從手工到會計電算化操作的過渡。目前社會需求的不僅是懂得財會的人員,更需要具備財會專業知識的組織管理人員,培養學生處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關鍵。整個會計綜合模擬實訓教學設計過程采用了多種教學方式,運用了學生所學的各種知識,提高了會計專業學生的綜合水平,使學生手工操作與電算化操作真正達到緊密結合,能勝任實際工作。
通過對企業會計模擬實訓的操作,教與學、學與用緊密結合起來,學生不但能獲得會計各崗位工作內容的感性認識,還能掌握會計工作的實際業務處理的技能技巧,開拓了視野,增進了對企業經濟業務的了解,為學生今后從事財會工作起到了先導的作用。在模擬實驗過程中如同置身企業的真實環境中,達到鞏固理論知識,鍛煉實戰應用能力的目的。
3.提升財會專任教師的職業能力
第一,加大“雙師型”的專任教師培養力度。財會教師必須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鼓勵其考取初級、中級專業技術職業資格證,及進行學歷提升。持證教師必須參加繼續教育,保證學習時間,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教師參加考證、學歷教育,給予適當的費用優惠,提供學習實踐交流的機會,以調動會計專業課教師進行自身業務能力和專業理論水平提升的積極性,更好地服務于職業教育。
第二,提供機會,讓會計專任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建立與企業的聯系與交流,鼓勵優秀的持證教師到企業兼職擔任財務顧問、財務會計等進行業務鍛煉,增加實踐工作經驗和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也可以每學期安排教學輪空,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財務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實踐基地進行階段性的實踐鍛煉。鼓勵教師主動參加會計職業界與教育界的各種論壇與會議,及時了解會計行業發展的最新動向和會計理論發展的趨勢。對在企業鍛煉過程中學習到的要善于總結歸納,撰寫專業論文與心得體會,并運用于日常的教學教育工作中,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的同時也為提高教學質量打下基礎。
第三,加強會計專業的學科帶頭人和“雙師型”骨干教師隊伍建設。重點培養一批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會計專業學科帶頭人和“雙師型”骨干教師,并設立獎勵專項經費,建立以老帶新制度,樹立教學領軍人的楷模式人物,以此激勵整個教師隊伍比專業、比能力、比水平的好風氣。
第四,向企業社會引入有一定理論功底和實踐經驗的財務工作者到校擔任客座教師,直接參與會計課程教學,讓他們將企業的實際操作中的案例、操作技巧帶進班級與師生分享,幫助指導學校的會計教學工作,促進與專業教師溝通交流,從而為學校的實踐性教學注入生機。
第五,學校組建記賬機構,由專業教師承接具體業務,直接參與企業的賬務處理、工商年檢、納稅申報等真實的業務活動,增加實踐經驗,鍛煉理論過硬、實踐更硬的一批專業教師。學校因此能夠快速培養專業會計教師實際動手能力,完成雙師型隊伍建設,可以加強校企聯系,充分利用行業資源,互惠互利,取得共贏。
總之,職業教育的成敗關鍵在于是否辦出自己的特色,要想改善當前中職會計實踐性教學的現狀,使學生熟悉和掌握會計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應加強和完善科學的會計實踐教學,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課程,重視會計實踐性教學,完善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提升教師專職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未來中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應適合會計專業教育特點,堅持教材實踐性、教學多樣性、師資雙師型的發展模式,以求培養出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和靈活運用能力較強、適應社會需求、勝任工作崗位的高素質的綜合型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夏明菲.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探討[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9(2)
[2]張小蘭.中職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探析[J].柳州師專學報,2011(2)
[3]陳月清.淺析會計專業的實踐性教學[J].新課程(教研),2010(6)
[4]教育部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
(一)調研目的
在高職會計專業的建設中,稅法課程被納入到核心專業課程體系當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稅制體系的不斷更新和發展,企業對會計工作人員涉稅業務的處理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熟悉稅法并且能夠完成企業涉稅業務的處理是高職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必須掌握的技能。而傳統的稅法課程一直以嚴肅刻板的面孔示人,讓學生難以接受,學生學習效果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對稅法課程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改革,重新編排教學內容,使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并配備相應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稅法課堂上獲取一個企業稅務會計必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是這門課程的根本任務。但在改革過程中我們遇到一些阻力,因此,對高職會計專業稅法課程教學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對照稅法對應的崗位進行崗位任職能力調研,是課程建設的出發點。
(二)調研對象
此次調研立足于武漢市某高職院校財經學院,在在校生中進行了調查,同時在與學院合作密切的企業和部分畢業生的就業單位中進行了調研。
(三)調研內容及方法
調研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針對企業稅法類崗位的任職要求調研,另一方面是針對學生對現有稅法課的評價及學生的需求調研。企業的崗位任職要求調研主要在校企合作企業和部分畢業生的就業單位進行,我們采用的是訪談的辦法,調查者與企業相關崗位的負責人通過預設問題的交流,收到反饋信息,再進行整理;學生的教學評價和需求調研則是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
二、調查結果評析
(一)崗位調研
崗位調研主要通過企業走訪的形式進行,在校企合作企業和畢業生就業單位進行了訪談,首先了解了企業會計類的崗位設置情況,以及用到稅法知識和納稅技能的崗位,其次是崗位對任職能力的要求,再次是崗位任職能力的選取標準。
訪談中了解到的會計類崗位有出納、財務會計、稅務會計、銷售會計、辦稅員、成本會計等崗位,由于每個企業的規模不一樣,行業不一樣,崗位設置情況也不同,崗位的名稱也有區別。經過統計和總結,最終將會計專業所面向的工作崗位概括為企業的出納崗位、記賬員崗位、辦稅員崗位、成本核算崗位、統計員崗位、內部審計崗位、注冊會計師助理崗位等基層工作崗位,在基層工作崗位積累經驗之后,還可以面向會計主管和財務管理的崗位。因此,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面向中小企業財務部門的這些崗位,培養具有較強的會計業務處理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的會計應用型人才。學生既要具有這些崗位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同時還需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會計專業所有的課程設置都應該圍繞崗位的設置和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進行設計和排序,而稅法與納稅實務課程主要針對的是辦稅員工作崗位所需的核心知識和技能,同時,這門課程也是其他各項會計工作崗位所需的基礎知識之一。
進一步對辦稅員崗位的工作內容、工作流程進行了解,辦稅員的主要工作內容為依法處理企業與國家的經濟與法律關系,依法辦理納稅申報,按期核算繳納各種稅費,接受稅務機關及中介機構的納稅檢查。具體工作流程為:辦理稅務登記;完成發票領購、使用和保管;涉稅業務的賬務處理;辦理納稅申報;繳納稅款;申請延期申報;申請退稅等。
再對辦稅員工作的依據進行了解,也就是崗位任職要求的選取標準。首先,辦稅員的工作是在國家的稅制管理體系下進行,所以各項稅法、稅收法規、征收管理條例是辦稅員工作的首要依據;其次,辦稅員作為企業的工作人員,必須對企業的業務非常熟悉,對企業所在的行業的稅收政策有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解讀,辦稅員的工作要以企業的發展目標作為依據,要做好企業的納稅籌劃工作。
(二)學生教學評?r及需求調研
為了了解目前稅法課程的教學現狀,我們對已經上過稅法課程和正在上稅法課的14、15級兩屆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目前學校設置的稅法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
1.教學內容。對課程的難易程度和課程內容的適用性進行了調查,如圖1、圖2所示,學生反映課程內容較難的占了較高比例,對課程的適用性也反映出理論偏多。結合課程改革的現狀,本課程已經在教學內容的改造中刪掉了多余的理論知識,注重學生職業操作能力的培養,但學生評價反映出來改革沒達到預期效果,分析原因,主要是課程改革治標不治本,沒有配套的資源,很多新的方法和理念沒有落到實處,想給學生進行實訓,卻沒有全面完整的實訓背景材料,想用更簡單易懂的方式講解枯燥的法律知識,卻沒有輔助的工具,所以,學生沒有達到學習的預期效果。
2.教學方法。在調查中,統計了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以及使用頻率,同時也了解了學生喜歡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并且還請學生給出了一些教學方法的建議。
調查發現,教師在教學設計上用到了多種方法,試圖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在具體運用上還是偏向于傳統的教學方法,而學生喜愛的則是一些操作性強、參與度高的教學模式。甚至有學生設想出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比如:現場教學法、軟件教學法、網上教學法等。如表1所示。
分析調查中出現的教師使用的方法與學生期待的方法之間的反差,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稅法課程的特點影響,稅法課程的信息量很大,實際工作中需要的法律條款很多,要掌握好了才能完成工作任務,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介紹的內容很多,操作的少;第二,教學資源不足,雖然課程本身有法律法規復雜的特點,但如果教學資源可以配套,很多枯燥的知識點是可以化繁為簡,深入淺出的,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很好地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3.教學資源。學生反映教師在教學中用到的教學資源有:教材、電子課件、教學視頻、稅收案例、稅法MP3隨身聽、納稅文件、納稅表格、稅法學習圖表。學生覺得最有用的資源有:稅收案例、納稅表格、電子課件。學生建議增加的資源有:更多企業一線的案例、仿真實訓案例、納稅軟件等。
現有的教學資源形式很多,但內容不夠系統,這些資源在教學中運用的目標也不太明確,有些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這應該是教學資源建設改革的重點內容。
三、 存在問題與建議
首先,教學內容的選取要參照企業崗位調研的結果。應該以辦稅員工作的依據作為稅法課程內容選擇的依據。教學內容的選取應遵守三個主題的標準:(1)辦稅員必須熟悉相關的稅收法律制度和征管規定,因此,第一個標準就是以稅務機關的《稅收征管暫行條例》作為教學內容選取的標準。(2)辦稅員作為企業的工作人員,必須達到企業的要求,因此第二個標準就是以企業的辦稅員崗位任職要求作為教學內容的選取標準。(3)課程的內容選取還需要考慮學生發展的需求,學生為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需要取得一些職業資格證書,而稅法課程在初級會計職稱、中級會計職稱和注冊會計師考試中都有涉及到,因此,課程內容的選取還要遵循學生考證的需求。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專業;會計信息化;教學改革
學院長期以來高度重視社會調研,2010年11月8日至12日,赴珠三角深圳、東莞、順德、珠海等地就高職會計專業社會需求現狀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先后走訪了數十家企事業單位。通過對企業專家的座談和對畢業生的問卷等方式,了解到當前企事業單位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基本要求與社會需求狀況是:社會招聘的專業數量中會計專業人才供需雙方出現了某些不平衡,會計教學與實際有一些出入,這也引起了我們深深的反思。
一、社會對會計專業畢業生需求及就業定位分析
1.關于用人單位對會計人員的學歷要求。調查數據顯示:有65%的單位對會計人員要求專科或中專學歷;25%的單位對會計人員要求本科文憑。這些數據說明目前高職高專的會計專業畢業生還是存在較廣闊的市場前景,當前高職院校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為社會提供符合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
2.關于用人單位對會計專業畢業生取得的證書有何要求。調查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單位在聘用會計人員時都需要他們具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用人單位對計算機等級證書也比較注重,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和應用能力,要求掌握WORD和EXCEL的使用,特別是利用EXCEL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3.關于會計專業畢業生哪些操作技能最不熟練。調查數據顯示: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在報表編制、納稅申報業務、會計電算化處理方面的操作技能還需要加強訓練,用人單位特別是對報表編制和納稅申報業務處理的操作技能滿意度不高。
4.關于用人單位認為會計專業畢業生需要具備哪些素質。調查數據顯示:用人單位比較注重會計專業畢業生吃苦耐勞的精神、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組織協調能力等素質,特別是要求會計人員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這也是從事會計工作者必須具有的基本素質。
5.會計信息化時代對會計人才的要求。調查數據顯示:會計信息化要求高職高專會計人員除了具備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審計原理等傳統專業理論知識外,還要掌握數據庫原理、網絡技術、信息化軟件應用等一系列新技術、新知識。另外,我國已經加入WTO,已經真正投入到國際市場中了,會計人員還必須具備與會計工作有密切關系的外語、財政、稅收、金融等相關知識。
二、調查對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與就業定位的啟示
1.會計教學目標不明確,目標定位不一致。企業所需要的是動手能力強、工作上手快、基本功扎實,并具有較多綜合素質的復合型會計人才。我國目前高職會計專業教育的教學模式受本科教育的影響較大,有的甚至就是本科教學的壓縮,以求把學生培養成基礎知識面寬、適應能力強的“知識通才”;高職會計教育觀念還沒有完全脫離應試教育的模式,過度強調以“會計考證”為主線,課程設計沒有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仍偏重于會計知識的灌輸,過分強調會計知識的理論性、系統性和完整性。
2.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設置重理論輕實踐,會計專業課程設置沒有體現會計工作環境變化的新要求,會計理論與會計實際脫節。這樣勢必會造成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與當前的社會需求、學生就業的結合不夠緊密,教學的效果達不到就業的要求,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對企業和會計對象缺乏了解,熟悉企業生產經營情況、明確會計崗位要求的周期較長,一些學生理論脫離實際,不能很快勝任會計崗位的工作。
3.會計實務的理論教學和實務沒有有機結合。會計教學通常采用“文字表達經濟業務,丁字賬戶講解會計處理”的教學模式,偏重理論講授,而對實踐環節重視不夠。“填鴨式”、“滿堂灌”的應試教育模式,使學生思維閉塞,把記憶當作接受知識的唯一途徑,學習被動,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教師雖教會了學生理論知識,學生也能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和助理會計師,但忽視了教會學生如何去應用這些知識,如何把這些知識轉換為能力。若遇到實際會計工作中如怎樣編制會計會錄、怎樣編制報表,如何進行財務分析,就不知如何下手,就更不知道如何利用這些財務信息幫助解決企業實際問題。
4.實訓實習力度不夠,實習資料陳舊,和現時業務不相符。僅停留在會計階段綜合業務實訓沒有與課程教學結合進行同步實訓,且流程單一,一個人既做出納,又當會計還兼財務主管,不具有仿真性。所以不能真正起到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的目的。
三、高職會計教學改革模式的設想
1.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目標改革。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目標應定位于:培養面向大中小型各類企業,具備誠信、敬業的良好職業素質,掌握會計、財務管理、財政、金融、法律等相關專業知識,適應現代會計職業要求的,能應用本專業知識和技能,畢業后能直接勝任相應的會計基礎核算崗位工作,達到初級會計師水平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針對筆者所在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們在會計專業按照會計層級實行了分層次教學,在設立“注冊會計師方向”的基礎上,增設了“涉外會計”、“內部審計”等專業方向。
學生到校后應規劃其考證的目標:第一學期英語A級、湖南省計算機等級證;第二學期會計從業資格證;第四學期助理會計師證。注冊會計師方向專業考證目標:在此基礎上第三學期經濟法、稅法;第五學期會計、財務成本管理;畢業后9月份審計、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
2.根據就業需要定位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目的及教學內容,以就業為導向改革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根據會計人員必須既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又具備一定的學習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職業能力要求,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應由專業技能、基礎素質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課程組成。
重構后的課程體系以學習領域課程為核心,打破了過去由會計學基礎、企業會計等課程組成的學科體系的束縛。學習領域課程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工作過程或工作崗位,即將工作領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領域課程。而目前法定的會計職業或職稱資格證書(如“會計從業資格證”、“助理會計師資格證”等)的考試仍然是以理論、書面考試為主,屬于學科體系,重在背誦記憶,與學習領域課程的建設目標有矛盾。應當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可以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方式來解決。先分散就是教師可以在進行相應的學習領域課程設計時,將證書考試的知識點,盡可能地分散到各個學習情境中,“制造”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正確答案,達成知識的遷移目的。再集中就是根據國家安排的考試時間,在考證前集中一段時間開設選修的考證輔導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愿選修。這樣做的好處是既不打亂整個學習領域課程體系,又能提高學生考證的通過率。如專業技能課可整合為會計核算基礎、出納實務、企業納稅實務、企業會計核算實務、會計信息化實務操作、成本核算實務、公司理財、財務報表分析、內部會計控制設計、企業查賬實務、EXCEL在會計中應用等學習領域課程,并組織編寫體現相應工作過程的校本教材和配套的課程實訓案例教材。
同時重新制定課程,對原來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和梳理,如在《企業會計核算實務》里及時補充新會計準則的內容;對不常用和難度大的內容則整合在《高級會計實務》中在“注冊會計師”和“涉外會計”專業方向中開設,其他專業作選修課。按照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經濟法、企業納稅實務、企業會計核算實務、稅務會計及納稅籌劃、財政與金融等課程一線;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統計學基礎等課程一線;會計學基礎、企業會計核算實務、高級會計實務等課程一線,對相關課程重復的內容在制定課程標準時進行統一規劃協調,進行知識重構,避免重復和遺漏等。
在校內綜合實訓內容的設計上,可按照先手工、后計算機、手工電算化一體化實訓;先單項、后綜合;既訓練會計核算,也強調會計監督的原則來改進和完善。同時,增加企業工商登記、銀行開設賬戶、納稅申報、內部審計、會計業務等內容的專業綜合實訓。在進行會計模擬實訓時,可先進行分崗位實訓,再進行綜合模擬,在準備的實習資料中加入一些有問題的原始憑證,如不規范的發票等。原始憑證中的問題有的可以比較外露,有的比較隱含,促使學生努力思考,發現問題。
另外,還可通過《EXCEL在會計中的應用》這一學習領域課程來解決財務分析、預測管理問題,借助于EXCEL建立分析、預測模型來解決日常會計、財務管理中的若干問題,為領導決策提供數據支持。也可引入“企業經營決策ERP沙盤模擬對抗訓練”的體驗式學習方式,將復雜抽象的財務及經營管理理論以最直觀的方式讓學生體驗、學習,在各種決策的成功和失敗的體驗中學習管理知識,提高綜合能力。
3.改革教學與課程考核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重構后,會計專業的教學必須將“工學結合”的教育理念應用于課堂教學中。
推行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融“教、學、做”為一體,具體可分為以下教學步驟:一是工作任務描述導入;二是圍繞任務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或討論并動手操作;三是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尋找知識;四是學生自主總結或辯論;五是教師課堂總結,布置課后學習任務。為此,應組織教師對會計核算基礎、企業會計核算實務、企業納稅實務、會計信息化實務操作、成本核算核算實務等主干課程進行課程活動載體設計和教學方法設計,做到每一知識點講授都有相應的活動設計方案,有利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促進學生的學習。還要配合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貫徹實施,提高課程網絡資源的利用效率,探索課堂教學和網絡教育有機結合的途徑。
突出實踐能力培養,實行漸進式全程實踐模式,體現基于會計職業崗位分析和具體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理念,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載體組織改革實踐教學的內容。以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為依托,實行分項目實訓、綜合實訓、虛擬環境下的分崗位仿真實訓,以及與會計專業課“教、學、做”合一的課堂和畢業頂崗實習有機結合的漸進式全程實踐模式。也可以拍攝企業會計工作的現場教學片,供學習觀看。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鍛煉、學習與實踐,不僅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地學習財務會計工作崗位的設置與職責,也能啟發學生對專業理論的認知興趣,并親身感受不同規模和不同類型企業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會計專業可采用開展各類專業特色濃厚的技能競賽,“以賽促訓、以訓強技”,如:點鈔比賽、五筆漢字錄入比賽、小鍵盤數字錄入比賽、會計書法比賽、會計手工記比賽、演講比賽、大專生創業規劃比賽、會計信息化比賽、大專生辯論賽、會計手工電算一體化比賽、財務沙盤比賽、證券投資大賽、會計知識競賽等,將競賽作為一種衡量專業技能、檢驗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水平、加強校際橫向聯系和比較的有效手段。
同時,推進課程考核方式和成績評定體系的改革,評價學生成績應注重過程,并且貫穿于實際學習的整個過程;采取多種形式的考核方法,增加一些實務操作和實踐技能的考核,著重考核學生的職業技能的掌握和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評定成績的時間應靈活多變,不以學期、學年為限制,而以實際課程中所含職業技能內容的具體情況而定。
參考文獻:
[1] 趙紅英.會計信息化趨勢下高職高專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探索[J].南華大學學報,2005,(11).
[關鍵詞] 工作過程 系統性 實務教學
一、對《納稅會計實務》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的必要性
要解決稅務會計人才供需矛盾,必須從根本上對《納稅會計實務》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納稅會計實務》課程中采用工作過程教學法有利于解決稅務會計人才供需矛盾。工作過程教學法是一種以工作過程為線索設置課程、以典型產品或服務為載體設計學習過程、以職業能力形成為依據選擇課程內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模式。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教師遵循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完整的工作過程序列,在教學中與學生互動.讓學生通過。獨立地獲取信息、獨立地制訂計劃、獨立地實施計劃、獨立地評估計劃。在自己“做”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習得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
而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對稅務會計的人才培養重視不夠。觀念不正確造成稅務會計專業教育教學投入嚴重不足。《納稅會計實務》課程僅停留在開課層面:開設有該課程,有師資,但是沒有教學效果或收效甚微。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在的企業該交哪些稅,怎么根據本企業的業務而不是業務題計算稅款,如何申報繳納稅款,甚至不知道本企業在銷售貨物或提供勞務時應該開具什么發票,如何開具,發票如何識別其有效性等問題。
《納稅會計實務》傳統教學模式下從理論到理論的教學(指課堂到實驗環節)、例題式的講解形式、各稅種各自為陣的教學方法是造成上述問題的癥結所在,抽象化的教學使毫無社會工作經驗的學生無法想象和體會企業在運營過程中經濟業務的表現形式,習慣了看題目做作業的學生們,走上工作崗位后不知道如何開票,更無法根據原始憑證所記載內容分析經濟業務并據此進行會計處理,而計算稅款和按期足額進行納稅申報更是無從談起。
二、工作過程教學法在《納稅會計實務》課程中的應用
1. 將企業涉稅業務處理流程及技能要求嵌入課程教學
深入企業,熟悉企業生產經營流程,總結企業生產經營各環節所出現的涉稅業務或事項及其處理規范,并將其整理形成課堂教學的系統性業務資料,再細分為各稅種的業務資料。在將企業涉稅業務細分到課堂教學時,教學過程中既要照顧到各稅種發生發展的自然順序,又要注意選取選全企業運營中必須、常見的經濟業務,真實再現企業經營管理情境。
2. 改革課程教學方式方法
運用PPT、視頻、情景教學等現代教育手段,將傳統教學的例題、案例轉換成票據、圖表等原始憑證表達企業涉稅業務的發生,以記賬憑證、賬簿取代會計分錄和文字表達業務處理過程及方法,注意崗位劃分和角色分工,讓學生在實踐中適應各種渠道得來的原始憑證種類,同時學會識別和區分各種原始憑證的有效性和填開注意事項。
注重學生在課程中的參與性,以學生為主導,堅持高職教育理論知識“必需夠用”的原則,加大實務教學比例。將企業業務處理資料及流程嵌入實驗教學并編制實務操作范本,編寫實驗指南,說明實驗實訓任務、操作方法、注意事項、崗位分工及崗位職責描述。既讓學生在實驗實訓環節能身處企業其中處理涉稅業務,熟悉憑證流轉程序,掌握原始憑證填開方法,以使學生在實驗教學中對企業業務流程及票據流轉環節有切身體驗并在操作中掌握涉稅業務處理技能
3. 改革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范本的作用是為學生提供業務處理的規范,而不應淪為學生生搬硬套的模板。教學中應注意強化對范本中所涉及的關鍵知識點進行講解,并給予學生反復試錯的機會,以便掌握相應技能。如發票識別,應對現行國地稅發票版本防偽標志進行講解并在業務中嵌入虛假發票供學生識別并分別進行相應業務處理,教予學生在教學中實踐,在實踐中試錯,在錯誤中成長,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2)注意教學的系統性。所謂系統性并非指對教材所列稅種要面面俱到進行教學。而是從企業實際經驗出發,對企業納稅年度內正常生產經營中所涉及的涉稅業務細分到各稅種中,在教學過程中按實務處理順序漸次組織教學,并處理好各稅種間的相互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系統學習的能力,關注能力培養而不是課程教學本身。
三、影響《納稅會計實務》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因素分析
師資、設備、教學環境等因素,凡是參與到教學過程的任何一個環節的因素,都有可能影響既定教學改革目標的實現效果。
師資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課程改革成敗,欲通過《納稅會計實務》課程教予學生涉稅業務處理能力,要求授課教師深入企業一線,熟悉不同企業類型的生產經營過程,對各類企業常見的涉稅經濟業務具有篩選整理和再現能力;同時要求授課教師既要掌握我國現行稅法理論知識,又要熟知涉稅業務會計核算規范,即遵循會計準則。涉稅業務處理技能對理論和實務的雙向要求決定了師資培育難度,同時也是教學改革實現既定目標的一個瓶頸因素。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
關鍵詞: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模式;“教學公司”;會計實訓基地
中圖分類號:F230-4;G71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1-000-02
引言
“會計”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需要通過加強實踐教學完成職業人才的培養。因此,高職院校在會計人才培養上,應緊跟市場需要、及時把握新的培養理念,不斷創新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加強會計實踐教學,以更好促進高職教育發展。
一、高職院校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的必要性
目前,高職院校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學生技能水平低、崗位適應能力差等問題,以至于無法滿足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而這些問題的出現,是源于高職院校會計實踐教學模式未能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及時作出調整。鑒于這一情況,國家教育部門提出了“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這一舉措,要求各高校通過堅持校企合作實現教學、實訓的相互融合,進而取得更好的實訓教學成果。為積極響應教育部門這一舉措,各高校紛紛推行工作過程導向教學、項目教學和案例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以實現實踐教學模式創新。而高職院校作為職業人才培養基地,應擔負起為國家輸送高技能人才的責任。同時,會計專業作為高技術含量的專業,更應注重實踐性,加強實踐性教學研究[1]。為此,創新高職院校會計實踐教學模式,是當前及未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內容。
二、高職院校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途徑
1.“教學公司”理念的提出
所謂的“教學公司”,就是將公司運營和教學管理有機融合到一起的一種教學理念,能夠使學生在校內學習過程中不斷生產產品、完成項目任務,是一種能夠將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而該種教學模式是由學校和公司共同創建,學校或公司都能成為投資主體,可將雙方優勢資源和育人環境完美融合,并將教學活動與實踐生產緊密結合起來,同時需要按照市場機制運營。從特征上來看,學校和公司都要參與到“教學公司”建設中,雙方都需要投入場地、資金、設備和人員等生產要素,共同組織生產性教學。而二者也需要同時承擔技術研發項目或生產經營任務,以實現學校和公司的互利共贏。在學生培養上,學校和公司需要采取“互聘共培”方式完成師資隊伍建設,按照工學結合方式完成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由于來自公司的兼職教師需要承擔至少一半的教學工作,所以還應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教材編寫、教學實施和學生考核等工作中[2]。此外,采取該種教學模式,需實現教學活動與公司生產過程的相互融合,確保“教學公司”建設能夠滿足一線崗位實際需求,并以真實生產任務為教學載體,以便使學生真正在職業環境中接受教育。
2.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創新
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里,由于會計專業崗位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校外實訓基地建設通常難以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因為,財務部門是公司的重要部門,有著較高保密性和安全性要求,無法進行批量流動性實習生的接收。同時,會計信息是公司的商業機密,所以一般公司也不愿意將學生安排到實質性崗位實習。而公司專業會計人員通常缺少教學經驗且工作繁忙,無法為學生提供完善實習指導[3]。此外,校外實訓基地主要由公司按照實際生產經營情況進行實訓教學管理,學校只能配合公司安排教學,所以無法為實訓教學效果提供保障。在高職院校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創新中引入“教學公司”理念,則可以通過建設校內“教學公司”完成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創新。在該模式下,“教學公司”位于校園內,由學校提供場地、管理和師資等條件,由公司提供設備、技術等。在“教學公司”運營的過程中,需要在校園內部完成生產經營任務,同時進行會計人才培養[4]。具體來講,就是在學校內部完成會計記賬公司、會計財務咨詢公司等多種形式的生產性實踐基地的建設,就能將會計崗位課程和實訓內容充分結合。而開設這些公司,能夠將資金、設備等瓶頸因素合理避開,所以能夠真正加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進而確保學生經過實訓后能夠順利上崗工作。
三、“教學公司”理念下的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
1.明確校內公司業務覆蓋范圍
在建立校內“教學公司”開展會計實訓教學前,高職院校還應明確公司的業務范圍。以財務咨詢公司的開設為例,應明確公司的對外經營業務,以確保公司正常運營。具體來講,公司對外經營業務應包含記賬、申報、稅務和咨詢等基本業務。在此基礎上,還應明確公司需提供的對內教學服務、科研服務和培訓服務。其中,教學服務應包含實訓教學、職業崗位實踐操作教學和真賬實踐操作教學,以便為會計專業學生實踐教學提供實習、就業、實訓的教學指導。在科研服務上,公司應加強實訓基地教材開發,并承擔教學教改、仿真實訓室建設和職業教育等課題的研究工作[5]。此外,“教學公司”作為校內實訓基地,應為校內教師提供實踐鍛煉場所,以便使學校的師資力量得到提高。同時,其也應該對缺乏實務工作經驗但有職業資格證的會計人員展開實戰培訓,進而更好的完成職業會計人才的培養。
2.建立校內實訓公司運行機制
作為校內會計實訓基地,“教學公司”同時也是一個公司,需要在完成實訓教學工作的同時,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所以,“教學公司”應具備市場經濟中的企業特征,需以實現經濟效益為基礎,并建立相應的運行機制。首先,應由學校和公司共同委派人員組建董事會,并對相關產權進行明確。而公司的運營可以實行總經理負責制,需完成合理組織架構的構建,并按照公司業務范圍完成公司辦公室、業務拓展部、培訓部和實訓管理部的設置。其次,需要使學校和公司的責權得到明確。其中,公司應負責業務經營,需完成業務質量的把關和稽核。而學校應負責輸送實訓員工,并參與到學生實訓管理和工作指е校加強學生職業素養和會計工作技能培養。但是,學校不能參與公司經營,也不與公司進行利潤分層,因此不擔負公司經營風險[6]。再者,應完成合理業務規范和崗位的設置。具體來講,就是可以完成稽核會計崗位、指導會計崗位等崗位設置。其中,稽核會計崗位負責下達工作任務、評價實訓員工工作情況,參與實訓教學研究和稽核記賬業務,可由公司優秀員工擔任。而指導會計崗位負責實訓學生管理、實訓檔案管理、學生實訓總結、會計工作方法指導等工作,可由會計專業教師擔任。此外,根據會計工作流程,還應完成其他會計崗位設置,以滿足會計專業學生實踐學習需求。為加強學生培養,還應安排會計專業教師和公司會計人才負責學生崗前培訓,并開展日常實踐教學工作。最后,還應完成各項管理制度的制定,以確保“教學公司”的正常運營。比如在員工工資薪酬方面,應由會計專業教師參與到公司工資標準制定過程中,以確保公司能夠完成合理學生補貼標準等制度的制定[7]。另外,還需完成公司保密制度、實訓指導教師制度、員工管理考核制度等多種制度的制定,以確保師生能夠更好的參與到公司治理中,進而使公司保持正常運營。
3.深入挖掘實訓基地教學功能
校內會計實訓基地的建設,目的是加強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所以,學校還應聯合公司完成實訓基地教學功能的深入挖掘,以便使“教學公司”更好的為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提供服務。一方面,在實訓課程開發上,應根據公司業務難易程度完成不同實訓項目的劃分。比如,較為容易開展的業務就可以當成是入門實訓項目或引導實訓項目,而較難開展的業務可以被當成是自主實訓項目或實踐創新項目。在對各個年級會計專業學生開展實訓教學時,則可以有選擇的應用這些項目。另一方面,“教學公司”在運營的過程中,將積累大量的會計數據和豐富的財務資料。利用這些數據資料,能夠更好的完成會計專業實踐教學課程的開發,繼而使會計專業理論研究和教學研究得到進一步發展[8]。此外,也可以使“教學公司”為會計專業群的其他專業服務,如稅務籌劃專業和財務管理專業等,進而完成各專業公共教學平臺的搭建。
4.加強雙師師資隊伍建設管理
通過建設校內會計實訓基地開展實踐教學,還要擁有較強的師資力量。為使高職院校的會計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提高,并推動會計實訓基地建設,還應加強雙師師資隊伍建設與管理。具體來講,就是以學校專業教師為主,以“教學公司”會計人才為輔,完成會計技能培養方案、會計專業實訓計劃和學生考核管理辦法的制定,以確保參與實踐教學的人員都有能力勝任教學指導工作。為此,還應加強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采取職業資格培訓和企業實踐等方式提高學校會計專業教師的職業能力,并通過為專業教師和兼職教師提供互動交流平臺提高兼職教師教學能力。此外,為使教師參與實訓教學的積極性得到提升,還應制定相應激勵措施,以確保教師指導工作量能夠得到提高,進而為實訓基地的運轉提供保障。
5.強化實訓培訓的全過程考核
在會計專業學生參與實訓基地培訓的過程中,想要確保學生能夠為“教學公司”運營提供服務,并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應加強培訓的全過程考核。為此,應在實訓基地引入行業企業標準,并結合這些要求完成考核指標的設置,如工作規范、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等。在學生進入實訓崗位后,則應完成學生實訓過程的全面考查,從而給出綜合評價結果。根據學生考核成績,學校將能給出學生的學分。而在進入實訓基地后,學生同時也是“教學公司”的員工,應遵守公司考勤記錄,并滿足公司職業操守和業務操作規范要求。滿足這些要求,使學生順利完成角色的轉變,并樹立為公司服務的意識,使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得到培養[9]。此外,為激勵學生參與實訓教學,還應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即學校可以為在公司業務開展中表現良好的學生提供獎勵或者頒發優秀證書。
6.嚴格進行校內公司風險管控
在校內會計實訓基地建設管理工作中,應加強公司風險管控,以確保“教學公司”的正常運營。對校內“教學公司”來講,其較容易產生信息安全風險和涉稅法律風險。為避免公司商業秘密被泄露,學校還應確保安排學生進入實訓基地中能夠進行承諾書的簽訂,以確保學生不會在執行業務過程中將公司商業秘密泄露給他人,從而有效減少公司承擔的信息安全風險。此外,校內“教學公司”還有可能出現納稅申報事物或納稅籌劃失當等問題,以至于將導致客戶未能享受相應的優惠政策[10]。針對這一情況,還應建立指導教師責任制,以確保參與“教學公司”日常業務開展的會計專業教師能夠正確進行納稅申報,并提供準確的會計信息,進而有效減少公司承擔的涉稅法律風險。
四、結論
通過研究可以發現, “教學公司”理念下的校內會計實訓基地的建設,將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職業環境,能夠有效地加強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使實踐教育教學工作得以在真真正正的企業環境下進行,實現了企業崗位和學校教W要求的零對接,同時,也可以借此推動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實踐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舒岳.全方位構建高職會計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J].商業會計,2012(1):118-120.
[2]董麗麗.基于會計崗位課程教學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86-88.
[3]林英法.高職會計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實踐探索――基于記賬公司平臺[J].會計之友(中旬刊),2010(6):114-115.
[4]謝偉峰.高職會計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以財務咨詢公司為平臺[J].商場現代化,2013(29):175-177.
[5]袁雪飛.基于財務咨詢公司平臺的高職會計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J].商業會計,2013(4):112-114.
[6]秦川.淺談如何加強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實訓教學校內基地建設[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3):33+46.
[7]劉祝蘭,丁金平.高職信息化會計綜合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以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3:62-67.
[8]賀勝軍.基于“三合一”的會計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初探[J].商業會計,2016(10):114-115.
關鍵詞:會計實務教學;“雙肩并行”模式;會計工作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1)11-0217-03
在高校,會計專業課程主要是“先理論教學,后實務教學”,即先教授比較基礎的會計學原理、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等課程,再教授中等難度的成本會計、管理會計、會計電算化、審計實務、經濟法等課程,然后教授比較深奧的稅法、財務管理、高級財務會計、高級成本會計、高級管理會計等課程,另外還教授一些在內容上和行業上有交叉的課程,比如統計學、納稅籌劃、銀行會計、國際貿易實務等課程,在最后才教授會計實務的課程和進行生產實習。如此安排從傳統觀念上來理解,有一點“重理論,輕實務”的味道。從反映的教學效果來看,會計的專業課程單靠課堂教學,并不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而畢業前的會計實務教學往往被看做是走馬觀花,更不利于學生系統、連貫、全面的掌握會計業務。筆者認為,要想提高會計教學的質量,必須改變這一教學模式,必須足夠重視會計實務教學,要走會計理論教學與會計實務教學“雙肩并行”的教學模式。
一、會計實務教學和“雙肩并行”的教學模式的概念
(一)會計實務教學的概念
關于會計實務和會計實務教學的概念目前尚無定論,但傳統觀念理解會計實務是指企業具體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方法,包括手工和電算化等,而會計實務教學就是指進行會計業務模擬手工操作的教學,一般是對工業制造業企業的會計業務進行模擬,也包括會計業務在模擬的財務軟件上的操作等內容。具體的講,在講授完所有會計理論課程后,老師開始教授會計業務模擬手工和電算化操作課程,而學生在學習完全部的會計理論知識后,再進行的會計手工賬和會計電算化的會計實踐的練習,甚至有些學校都不安排會計電算化練習課程。
筆者認為,根據會計工作非常強的技術性和綜合性,我們應重新認識真正意義上的會計實務和會計實務教學的概念。
首先我們來定義一下會計實務(或者叫會計工作)。在實際工作中,一個企業無論大小和人員的多少,它的會計部門承載的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你拿單子我下賬”的工作了,如今的會計工作已經被定義為一項管理工作,會計工作的內容可以涉及企業的進銷存系統、生產系統、日常辦公管理系統、決策管理系統等等,會計部門不但要有其特有本質功能,有時也必須具有企業資源調度功能,日常辦公功能,甚至決策功能。
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應該轉變對會計實務教學觀念的理解,把會計實務教學定義為在教授學生會計手工和電算化記賬的基礎上,與報稅實務、審計實務、企業日常經營管理實務和會計職業道德實務、會計相關法律法規實務、會計職業技巧等知識全面的結合,進行全方位長時間仿真模擬練習與實踐。這樣才能培養出良好的會計人才,才能使學生在畢業后馬上勝任復雜環境下的會計工作。
(二)“雙肩并行”的教學模式的概念
“雙肩并行”的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平行安排理論教學課程和實務教學課程。一方面要求老師在授課時,在進行理論授課后,馬上根據理論授課內容進行實務授課;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學習時,在學會理論知識后,馬上根據理論知識動手去模擬操作練習。這種教學模式,在機電專業教學、計算機專業教學、物理化學專業教學等理工類專業教學上已經運用非常廣泛,為什么呢,因為學生學習理工類知識時,如果不通過去做實驗,學生很難理解和記住這些內容,而且這種教學都是在學生上完理論課后,馬上安排實驗課。那么,會計專業教學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即會計專業課與會計實務訓練課結合開設的“雙肩并行”的教學。
二、會計實務教學的重要性
要想足夠重視會計實務教學,我們必須了解會計實務教學重要在哪里。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的各個方面對會計人員的水平要求越來越高。要想成為一名高水平的會計人才,就必須具有較高的理論修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強烈的法律意識,較強的動手能力。這幾個條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是,會計實務教學不應該單純的被理解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會計實務課程不是單純的教會學生作憑證、登賬簿、出報表,會使用財務軟件。會計實務教學應該具有更廣泛意義和重要性質。
(一)通過會計實務教學可以使學生充分理解和吸收會計的理論知識。
有句老話叫做“理論從實踐中來,實踐又被總結到理論中去”學習就是這樣,其實我接觸到的很多人都認為工作能力是在工作中不斷提高的,有時候回想起老師課堂上教的知識點,當時不是很理解,等到工作當中接觸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會計實務教學就是會計教學的第一步,有時候就是這樣,老師在課堂上孜孜不倦的講授一個知識點,而學生在課堂上由于不能第一時間聯想到該知識點而沒有聽懂,開始聽不懂后邊也就聽不懂,這行下去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對于學生來說后面的課程也就“泡湯了”,而會計實務教學能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它能夠幫助學生第一時間呈現該知識點,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這就給學生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說會計實務教學與會計理論教學是不行該分開的。
(二)通過會計實務教學可以規范學生的會計工作行為
我們在會計理論學習時,要學習會計學科知識、會計職業道德知識、相關法律法規知識、會計操作知識,那么我們在會計實務學習時,也應該包括會計職業道德實務和會計相關法律法規實務。有一部分學生在會計手工賬的練習中抄襲他人,為了應付而“偷工減料”這就是嚴重違反會計職業道德和相關法律法規的現象,應該被及時糾正,如果放任就會把這個習慣帶到工作中去,這種行為就是違法行為,嚴重的會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甚至追究其刑事責任。老師對這種行為聽之任之就是對學生的嚴重不負責任,對社會的不負責任,是一種變相的犯罪。那么老師如何更好地糾正學生的種種錯誤呢,一般情況下都是老師在課堂上提問,或者出一些選擇題和判斷題,實踐證明這樣教學對大部分學生的教學效果并不好,或者說大部分學生并不知道具體情況如何具體去做,這樣我們就必須通過會計實務教學讓學生去體驗實際的工作環境。如果及時跟進會計實務教學,并且在學生學習時,老師第一時間把學生體現的不良行為糾正,這樣對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和技能有很大的幫助。
(三)通過會計實務教學可以使學生提前進入實際工作狀態
無論是專科學生還是本科學生,甚至研究生,學校培養的學生,都應該到相應專業工作的第一線工作,也就是說出了校門的學生應該馬上能夠勝任一線的工作,甚至可以說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尤其是職業技術學院培養
出來的學生,出了校門就是一個技能好手,不應該在工作之后再一點一點地適應那些基礎技能。所以說,我們在會計教學的時候就應該把學生的專業技能教好,同時也要讓學生的專業技能練好。而往往把學生教好也許是比較容易的,例如,課程結束后,老師出卷子,學生考一個及格分就一切“OK”啦,但是“讓學生練好”就沒有下文了,當然這里說的“讓學生練好”肯定不是說復習題(或是練習冊)練得好,而是一門學科或者是一種技能的實際操作。會計理論教學可以出一份考試卷子,但是實際的工作狀態是考試卷子給不了的,因為在考試卷子里體現不出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微妙關系,為了使學生畢業后就馬上能夠勝任工作環境,進行會計實務練習模擬出真實的工作環境,應該是學生提前進入實際工作狀態必不可少的一步。
(四)通過會計實務教學可以使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
單純的會計理論學習是枯燥的,而沒有理論只有實務的會計學習又是盲目的,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會計學習才是完整的,是充滿活力的。充滿活力的會計學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被充分地調動起來,老師的教學效果就會提升到最高。
(五)通過會計實務教學可以提高教師會計技能,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當然,如果使會計實務教學和理論教學同步進行,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營造出一個最好的實際工作環境,這對教師各方面要求是很高的,因為教師不僅扮演著一個教師的角色,而且他還必須扮演這一個企業的財務部門負責人或者是企業負責人的角色,甚至也可能需要扮演稅務機關工作人員的角色,這樣對教師有很好的激勵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整體水平。
三、會計實務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會計教學長期以來遵循著同一個方式已經很長時間了,目前很多高校也都在嘗試進行改革創新。我個人認為“雙肩并行”的教學模式是切實可行的,但是目前的問題還是出在會計實務教學環節,下面我就結合我個人在這方面的一點教學經驗,提出幾點建議。
(一)采用反復會計實務實訓教學形式
相信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有的知識或技能只要一看就忘不了,有的知識需要反復的學習、練習才能掌握。對于會計學習也是如此,除了極個別人外,學生要想全面的徹底的掌握會計知識,肯定不是一看就會,應該有一個練習的過程,但是會計專業學制較長,包含的知識有很豐富,學生在學習時會有學會后面的知識而忘了前面的知識的現象。這樣會顯得學生掌握知識不嫻熟。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采用反復實訓的方法。我們可以通過隨堂實訓,即對課堂理論學完就練;期末綜合實訓,即對本學期知識點進行綜合實訓;最后綜合實訓和會計電算化實訓,即對學過的所有會計知識進行實訓和會計電算化綜合練習。這樣設計會使學生在實訓的過程中反復練習同樣知識點,這樣就能夠使其更嫻熟。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雙肩并行”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培養實訓師資隊伍。
(1)聘用教師時,選用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會計人才來擔任;
(2)鼓勵教師進修或脫產學習,補充實踐知識的不足:
(3)強化會計教師的終身學習思想,把教師繼續教育制度化;
(4)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聘請職業會計師來校任課或舉辦講座,或者對教師進行培訓等,這樣既可以優化師資隊伍整體結構,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還可以對在校專職教師起到“傳、幫、帶”的作用。
(三)會計實務教學應該融入多能力實訓
在會計理論教學時,我們開設的課程是比較多的,但是在會計實務教學中,往往只針對會計的專業知識進行實訓,這樣做其實沒有公平的做到“雙肩并行”的教學。會計實務教學應該在內容上加入稅務、工商、財政、事務所等政府行政部門和社會監督部門的實務業務內容。“稅務”要介紹具體詳細的納稅申報工作,甚至稅務機關的組成結構,有問題找哪個部門都應該傳授給學生。“工商”要介紹公司在經營過程中涉及工商局的事項,例如企業工商注冊事項,工商監管檢查事項,工商年鑒問題。“財政”要介紹對會計人員資格任職情況,繼續教育情況,還有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監管情況的內容。“事務所”要介紹企業與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的業務情況,包括企業在何種情況下,在何時間段,進行審計工作,如何配合審計工作,等等。除此之外,還應該在會計實訓中加入辦公能力實訓,職場能力實訓,心理素質實訓等。
(四)開展綜合競賽
有些時候,通過開展比賽可以使學生能夠更好的記住和運用知識,但是目前“會計比賽”的形式比較單一,主要都是在單一環境下的單一會計知識競答比賽,參與的學生也只是少數,也不能模擬真實的工作情況。針對這一弊端,我特制定“你做賬,我來評,他來查”的競賽模式。
第一步,“你做賬”就是指由第一組來扮演企業會計角色,在特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會計工作,包括完成全部會計資料,納稅申報,向企業經營者提供財務分析報告等;
第二步,“我來評”就是指由第二組扮演注冊會計師及其會計師事務所的角色,對第一組學生的財務成果進行審計,并代表會計師事務所出具審計報告;
第三步,“他來查”就是指由第三組扮演稅務專管員和稅務機關角色,對第一組的財務成果和納稅情況進行稅務稽查,及第二組出具的審計報告進行檢查,并代表稅務機關對稅務稽查工作進行總結,并出具稅務稽查情況說明書。
第四步,由老師評委分別對三組同學的完成情況進行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