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關于清明節的古詩范文

        關于清明節的古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清明節的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于清明節的古詩

        第1篇:關于清明節的古詩范文

        一、通過故事創設情境

        對小學生而言,中國的唐詩宋詞雖然理解起來有很大的難度,但是教師可以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如在講解敘事詩之前,教師可以引入與詩歌相關的故事或者自創一些色彩濃厚的故事情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比如,在講解蘇教版《芙蓉樓送辛漸》一詩時,教師可以用一段故事獨白的形式創設情境,帶領學生走進詩人王昌齡當時的內心世界,使學生理解詩人當時的心情,加深學生對古詩的印象。比如,生活離不開朋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可以是我們的眼睛,帶領我們領略世界的變換;朋友可以是我們的雙腳,引領我們走進多彩的世界;朋友可以是我們的耳朵,帶領我們聆聽世間的美好音樂。人世間最傷感的莫過于許久沒見的朋友在短短相聚過后各奔東西,從此天涯海角。因此,我們要珍惜眼前的朋友。本文作者王昌齡在送別好友之后,通過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襯托作者內心的孤寂以及傷感,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無限的思念之情。對小學生而言,他們還不能夠理解朋友之間的傷感之情,因此,教師要以簡單明了的故事對白帶領學生理解作者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當時的內心世界,進而使學生把握詩意、領悟感情。

        二、利用多媒體設備描繪畫面,提升教學效率

        隨著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不斷加快,利用多媒體設備教學是信息化時展的主流之一。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比如,教師在講解《清明》一詩時,首先,教師先用語言描述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之為踏青節,也是人們紀念祖先的節日。在清明節這一天,人們主要通過祭祖和掃墓等形式來表達對祖先的思念之情。清明節從古至今已有2 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的由來主要與我國的氣候密切相關。古時有“清明風”之說,來自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一文中指出:清明節是將寒食節習俗與上巳節習俗融合的一種節日,有禁火冷食和祭掃墳墓之習俗。通過語言描述,不僅讓學生知道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還讓學生吸收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利于中華傳統節日的傳承與發揚。

        其次,教師回歸古詩主題,《清明》一詩主要講解詩人杜牧在清明節這天不能回家,使遠在他鄉的杜牧感受到濃厚的悲哀之情。但是杜牧的詩詞都具有積極向上的作用,他并不過渡沉溺于悲傷中,而是努力調整心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看待事物,最終呈現在他面前的是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因此,教師以多媒體計算機作為有效載體,在多媒體計算機上讓學生自主地畫出牧童、牛、杏花村、杏花樹、天空、詩人、行人、道路等形象,幫助學生形象具體地理解古詩情感。“清明時節雨紛紛”點出這篇古詩的寫作背景、寫作時間、當時寫作的氣候環境條件等,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上打開清明節的相關網址,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清明節知識;“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句點明作者內心的悲傷情感,在路上詩人看見路人在墳墓旁邊燒紙錢、掃墓等祭祀先祖的行為使他思想情緒高漲,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上描繪出路人吊念親人,傷心欲絕的情景;“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是全詩的關鍵人物,是幫助作者走出傷感情緒的指引人,因為“牧童遙指”把杜牧帶入了一個鮮明生動的畫面。因此,通過學生在多媒體設備描繪出牧童以及牧童指路的畫面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將學生的情感與畫面融為一體。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視頻教學,提升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質量。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播放與清明節有關的視頻或者電影,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并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入殮師》和《歲歲清明》都是有關于清明節的電影素材。但是《入殮師》這部電影對小學生來說,難度有點大,不易看懂,因此教師可以播放《歲歲清明》這部電影。總而言之,視頻教學不僅可以起到傳承與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作用,還可以幫助教師提升語文古詩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古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僅展現了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還體現了我國古人浪漫抒情的藝術情懷以及飽滿的思想情感。因此,作為小學語文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轉變傳統呆板的教學模式,利用情景教學方法使學生把握詩意、領悟感情,促使古詩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立志,于永華.錘煉古詩經典,豐厚文化底蘊――淺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5,26:138.

        2.馬玲棉.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5,17:147.

        第2篇:關于清明節的古詩范文

        家鄉的清明節_500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當我看到這首詩時,就會想起家鄉的清明節。

        清明節那天,村子里一下子變得很熱鬧了,外出的人會不約而同地從四面八方趕回來。家鄉的人們很重視這個節日。

        一大早,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把準備好的酒菜、年糕、香燭和紙錢一起放進擔子里,由爸爸挑著,我們一家人向墓地前進。

        一到山上,我們就看到田野里的小草鉆出來了,嫩綠嫩綠的。漫山遍野的映山紅笑紅了臉。小鳥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啊,春天真美!

        不一會兒我們就來到了墓地。爸爸一放下擔子就拿起鋤頭把墳前的雜草清理干凈了。奶奶就把那些酒菜和年糕拿出來整整齊齊地放在墳墓前,說是要給太公太婆“吃”。接著我們就恭恭敬敬地祭拜太公太婆了。奶奶還許了很多愿,祈望太公太婆能保佑我們一家平平安安的,大人們工作順利,孩子們學習天天向上。然后奶奶把帶來的那些紙錢燒掉了。奶奶說:“只有把紙錢燒掉了,才能給太公太婆用。”最后爸爸拿出鞭炮,噼里啪啦地放了起來。因為太公太婆在山里太寂寞了,就放鞭炮熱鬧一下。放完鞭炮,收拾一下東西,我們就要回家了。等到明年的清明節再來祭拜。

        回來的路上,媽媽說:“我們不光要祭拜先人,更要孝敬在世的長輩。”我聽了使勁地點點頭。

        家鄉的清明節_500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當清明節我都會想起唐代有名的詩人杜牧。杜牧是在今陜西西安人。每到清明我們都要去掃墓。

        今年我家全部人都從外地趕回來掃墓。在清明的前一天媽媽和嬸嬸們準備好過節的食品,好在清掃墓的時候用來做祭品

        清明節到了,外面下著毛毛雨。奶奶叫小孩子不要去了,可我們都鬧著要去,奶奶也無話可說。我們買好了掃墓要用的東西就出發了。我們先坐車到山下,遠遠望去,山上熱鬧極了。我們開始上山,在途中有很多大人們拿祭品、鋤頭、鏟子,小孩子們就跟在大人的后面。我們找了好久終于找到了長滿雜草的祖墳,我們開始忙活起來,有的鋤草,有的鏟土,有的在一旁站著幫不上忙。弄好了就要燒香燭,用12張粗紙和12支香在墳墓周圍插好,因為今年是12個月所以要插12支香,12張粗紙。然后在墳頭用石頭放上幾張粗紙蓋住,開始燒紙錢、紙房子、紙衣服等的日常生活用品。等燒完以后,放鞭炮。最后拜三拜,我們就下山去了。

        吃飯的時候,要多添一碗飯、一雙筷子、一個座位、要夾滿菜,這個座位是祖先的。小的時候我不懂事,就在祖先的座位上坐下了,后來爺爺把我叫下來了。

        這就是我家鄉清明的規矩。

        家鄉的清明節_500字

        清明節,我陪著爺爺駕車駛往從未回過的故鄉。汽車在高速公路上飛馳,青青的小草和路邊小樹枝條上的嫩葉,在春風中輕盈地搖曳著,聞著嫩花嫩草撲鼻的清香,我不由地對著曠野大聲喊:春天,你好美啊!

        在談笑聲中,我們的車已停在了故鄉的曬谷場上,車門剛打開,車前就圍滿了鄉親們,熱情地問:“哪兒來?找誰啊?”忽然一個滿頭銀發的老人拉住爺爺激動地說:“老哥,回來拉!”原來是爺爺兒時的伙伴孫爺爺,他拉著爺爺的手問長問短,簡直像有說不完的話。

        午飯時堂屋里坐滿了鄉親,他們都親切地喊我“寶寶”,問我幾歲?上幾年級?那天爺爺特別高興,搶著幫我回答,并說“會背不少古詩呢。”鄉親們都叫我背一首,那天我也特別大方,站在椅子上給大家背“少小離家老大回……”

        有一位老人直呼“神童、神童”,搞得我真有點不好意思了。爺爺還跟鄉親們宣布:“我孫女兒還得過全國書法金獎呢!”旁邊又早有鄉親臨時找來了紙筆,我提筆寫了四個隸書大字“溫故知新”,這又博得了鄉親們的喝彩。

        第3篇:關于清明節的古詩范文

        關鍵詞:古典詩詞;傳統節日;節慶文化

        詩和詞是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形式,而同樣古老的傳統節慶與詩詞結緣也已十分久遠。早在我國流傳至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年節時人們慶祝豐收、拜賀新歲的詩句。魏晉已降,與詩詞藝術進入巔峰時代相同時,傳統節慶也日漸發展和完善,為社會各階層所接受和喜愛。文人墨客參與其中,難免高歌淺唱,矚筆成句。僅在流傳至今的古典詩詞之中,以節慶為主題的佳作名詩即層見疊出,許多文字早已成為流傳不輟的千古絕句。

        1 古典詩詞中的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在1911年以前稱為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自漢武帝頒行《太初歷》始,新年就定在夏歷的正月初一,此后歷代相延。春節,在數千年的傳承發展中形成為一個巨大的歷史文化傳統,它負載著厚重的文化積淀,是億萬中國人情感的聚合。新春佳節,是辭舊迎新的時刻。古往今來,文人墨客每到此時,總是詩興大發,賦詩言志,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這些詩篇,有的描寫春節的習俗,有的抒發詩人的情懷,是春節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除夕之夜,人們通宵達旦地守歲,等待天明。南朝詩人徐君倩的《共內人夜坐守歲》,描寫了除夕之夜,闔家團圓,一邊飲酒一邊等待天明的情景:“歡多情未及,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碳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唐太宗李世民在《守歲》一詩中描繪了皇宮之內除夕守歲的情景:“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其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唐代詩人張說的《欽州守歲》表達了春節辭舊迎新、春回大地的特殊意義:“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日來。悉心隨斗柄,東北望春回。”宋代晏殊的《元日》描繪了人們斟滿美酒,貼上門神,祈求福壽的情景:“屠蘇醴酒盈金校郁壘神符衛紫關。三境上真垂介福,綿綿洪算等南山。”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尤眨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了一派喜慶吉祥的節日景象:在嗶嗶啵啵的鞭炮聲中,人們送走了舊的一年;春風把溫暖吹進屠蘇酒里,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飲著屠蘇酒,迎接新年的到來。每天的旭日照耀著千家萬戶,人們忙著除舊布新,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慶賀新春佳節。

        春節有拜會、拜年的習俗。三國曹植的《元會》:“初會元祚,吉日為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衣裳鮮潔,黼黻玄黃。珍膳雜沓,充溢圓方。俯視文軒,仰瞻華梁。愿保茲善,千載為常。歡笑盡娛,樂哉未央。皇室榮貴,壽考無疆。”描繪了皇帝在“元日”這一天朝會群臣的景象,君臣穿著有華美紋飾的禮服,朝堂上陳列著美味佳肴,君臣歡笑喜悅,祈祝皇家榮貴,祝愿皇帝萬壽無疆。

        普通農家的新春佳節也別有一番風味。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此詩風格清新,展現了農家慶祝新年的情形,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清代吳曼云的《壓歲錢》:“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蕭價,添得嬌兒一夜忙。”描寫了兒童得到壓歲錢,悄悄藏在枕頭底下,琢磨著是買爆竹還是買蕭吹,興奮得整夜睡不著覺。清新自然,十分傳神。

        春節還是辭舊迎新的時刻,容易讓人感到歲月的無情,因此,感慨時序變化和時光流逝,勉勵人們珍惜光陰,是春節詩詞的另一大主題。北宋文學家梅堯臣的《除夕》詩云:“莫嫌寒漏盡,春色應來早。風開玉砌梅,熏歇金爐草。稚齒喜成人,白頭嗟更老。年華日夜催,清鏡寧長好。”

        2 古典詩詞中的元宵節

        元宵節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據一般的文獻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元宵)在西漢已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元宵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賞月、觀燈是元宵節的主要活動,也是歷代元宵詩詞歌詠的主要內容。唐朝詩人崔液的《上元夜》描繪了元宵之夜家家賞月觀燈的盛況:“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唐朝盧照齡的《十五夜觀燈》:“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褥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描寫了元宵節的各種燈飾,遠看如繁星落地,近觀如明月高懸,更有少女的笑臉相映成輝,為節日增添了無限的情趣。宋代曾鞏的《上元》:“金鞍馳騁屬兒曹,夜半喧闐意氣豪。明月滿街流水遠,華燈入望眾星高。風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闌送目勞。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尋前事鈾毛。”詩人登上高樓,憑欄遠眺,只見月光如水,花燈似星,一群少年騎馬馳騁,意氣風發。詩人感慨萬千,勉勵向年輕人學習,煥發生命的活力。

        元宵觀燈賞燈之際,人們還參與猜燈謎的游戲。清人顧震濤有一首《打燈謎》的詩:“一燈如豆掛門旁,草野能隨藝苑忙。欲問還疑終繾綣,有何名利費思量。”除了觀燈賞燈,元宵節還有一項傳統活動,那就是吃元宵。在歷代的元宵詩詞中,也有很多歌詠這種節慶美食的篇章。宋朝周必大“”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形象地描繪了煮元宵的情景。清代李調元在《元宵》中描繪了元宵節深夜小販叫賣湯圓的情境:“”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3 古典詩詞中的清明節

        清明作為重要傳統節日,它是唯一兼節氣與節日于一身的時日。在唐宋之前,清明主要為時令的標志,時間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即今公歷的4月5日左右)。清明時節,天地明凈,空氣清新,自然萬物顯出勃勃生機,“清明”節氣由此得名。唐宋以后清明逐漸將與自己日期臨近的寒食節俗納入名下,清明由普通節氣演變為重要民俗節日。作為清明節文化的載體,清明節詩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人統計,在《全唐詩》和《全宋詞》中,與清明節有關的詩詞達八百首以上,現存清明節詩詞的總數可能幾倍于此。

        提到清明節抒懷的詩詞,就不得不說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千古佳作《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的廣為流傳不僅在于其意境的深刻,更在于其置“清明”二字于首,描繪了清明時節的物候。在每年清明節的絲絲細雨中,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這首詩。

        早在戰國時代,介子推的故事就與清明節產生了聯系,后世更相傳清明節就是起源于介子推,在清明節歌頌介子推就是理所當然了。北宋黃庭堅《清明》:“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由清明時節百花盛開的景象聯想到埋葬在荒郊野外的逝者,進而思考人生的價值。

        凄風苦雨再加上離愁別緒,使清明節詩詞籠罩在一片愁云慘淡中。如唐代張繼《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鳥啼官路靜,花發毀垣空。鳴玉慚時輩,垂絲學老翁。舊游人不見,惆悵洛城東。”大唐帝國的兩座都城長安與洛陽,聚集了無數文人墨客,也飽含了這些人的辛酸血淚,洛陽城東,張繼惆悵;長安城內,顧非熊憔悴,其有詩《長安清明言懷》:“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雨初晴。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厭此生。春色來年誰是主,不堪憔悴更無成。”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詩人在清明節都是愁云慘淡的,比如宋代大文豪坡,一生雖然歷經坎坷,但始終保持著“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平穩心態,一首《南歌子》一掃哀節悲涼,讓江南的春意躍然紙上:“日薄花房綻,風和麥浪輕。夜來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人們在清明節掃墓,緬懷逝者,寄托哀思:“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宋代高翳《清明》);人們懷念親人和故友:“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羅隱《清明日曲江懷友》);人們踏青郊游:“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北宋程顥《郊行即事》);人們蹴鞠“白打”,強身健體:“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彩繩拂花去,輕露雀罄礎!保ㄌ拼韋應物《寒食》);人們蕩秋千,放紙鳶:“好似隔簾紅杏里,女郎繚亂送秋千”(韋莊《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石馬當道立,紙鳶鳴半空。”(宋代范成大《清明日貍渡道中》)。節慶活動在古典詩詞中生動再現,古典詩詞也因為節慶文化而有了更深沉的底蘊和更加長久的生命力。

        4 古典詩詞中的端午節

        古代有以地支記月的習慣,稱五月為“午月”。從史籍上看“端午”一詞最早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為夏季大節,它從夏至節俗演變而來,人們要在仲夏之月(五月)的端午這一天煮粽子吃,人們把這一天當做夏至一樣的大節日來對待。唐代以后,端午才用來專指五月初五。

        《全唐詩》與《全宋詩》中有95篇作品與端午節有關,這些詩詞記述了節日的意緒,描摹了節日的習俗,追憶了節日的源流,寄托了詩人的感遇,成為了端午節慶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屈原與端午節的關系最為密切,所以歷代在端午節歌頌屈原的詩詞也最多。古典詩詞以其特有的魅力弘揚了屈夫子”“好修為常,懷瑾握瑜”的獨立不遷的文化人格。如唐代文秀的《端午》:“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的習俗也會勾起詩人對屈原的感慨,如唐代張耒在觀看龍舟競渡時寫了一首《和端午》憑吊屈原:“競渡深悲千古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端午節紀念屈原這樣的愛國先賢,不僅來自民俗社會的樸素情感,“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更應該是國家層面的祭祀,在詩的國度對愛國詩人的紀念,其意義重大而深遠。“多難興邦”,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必定會歷經磨難與挑戰,我們需要培養屈原那樣的對國家忠誠、對人民悲憫的家國情懷。

        端午節是傳承家國情懷的重要節日,端午節在起源時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動等,隨著歷史的推移,人們逐漸在端午節日中加注紀念愛國先賢的內涵。自漢朝以來,屈原成了端午節文化習俗的核心,但我們也發現,各地端午紀念的歷史人物不盡相同,除了楚地紀念屈原之外,越地紀念勾踐、曹娥,吳地紀念伍子胥、古蒼梧郡祭祀陳臨等,但在歷史長河的淘洗中,同時由于區域的局限性,歌詠除屈原之外其他愛國先賢的詩詞較少,影響也有限。如北齊魏收的《五日詩》:“麥涼殊未畢,蜩鳴早欲聞。喧林尚黃鳥,浮天已白云。辟兵書鬼字,神印題靈文。因想蒼梧郡,茲日祀陳君。”在這首詩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當時的端午習俗,并且可以感受到當時民族大融合的時代背景,處在北方的鮮卑族政權已經知道南海之濱的蒼梧郡于五月五日祭祀陳臨的風俗。

        端午節習俗眾多,在古典詩詞中多有反映。在這一天,人們吃粽子,插艾枝,儲草藥,配藥方,飲雄黃酒,如南宋陸游的《乙卯重五詩》:“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在這一天,人們龍舟競渡,百舸爭流,如唐代張說《岳州觀競渡》:“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土尚三閭俗,江傳二女游。”在這一天,人們還擊球、射柳,如清人饒智元:“簇簇朱衣分兩隊,百花深處蹴珠隆薄《天啟宮詞百首》:“飛鳳三花逐電流,例逢e柳拜前旒。”在這一天,人們還插石榴花,采藥,系五彩線,貼辟兵符,蔣之翹有詩云:“葵榴初纈藥闌敷,彩線珍成續命需。遙聽三韓烽火急,真人剛進避兵符。”

        5 古典詩詞中的中秋節

        中秋節,是仲秋之節,以仲秋十五月圓為節日標志。中秋起源于古代“秋分夕月”的禮俗,唐朝時期中秋明月為游歷之人思鄉的物象寄托。唐代還出現了影響深遠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使仲秋明月充滿浪漫色彩。宋朝中秋節開始成為社會民俗節日,明清時期中秋節上升為僅次于春節的民俗大節。古代詩詞中關于中秋節的內容有很多,但廣為傳誦、最為廣大世人所熟知的,當屬唐朝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和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

        張九齡在唐玄宗時,當過中書侍郎等大官,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一生寫下不少詩歌,但最為著名和廣為流傳的就是這首《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氣象恢弘,意趣不凡。

        另一首家喻戶曉關于中秋節的詩詞,就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詞人在一個中秋之夜,思念弟弟“子由”就是蘇轍,感時傷情,大醉,對月抒懷,發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吟嘯。這一聲長嘯,成為后世親友之間憶念、共勉的永恒絕唱。就是在千年后的今天,這些句子依然令人動容,因為這是最接近生命本體的人生情懷,具有千古不滅的普世價值。

        古人對于中秋的重視,僅次于春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更遠勝過年。因為在這個晚上,仰望天上的月亮,無限感慨涌上心頭,于是想及關于它的傳說和故事。早在唐朝,就已經有了月亮上銀蟾玉兔的傳說。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詩中說道:“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宋代詞人辛棄疾在《滿江紅?中秋》一詩中也說:“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唐代詩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就認為月亮上是有嫦娥居住的:“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高高在上的那輪明月,成為詩人浪漫、遐想的最好事物。

        在很多古人關于中秋的詩詞中,不僅僅只是懷念親人、感懷身世,充盈著惆悵和低沉。也還有很多關于中秋風俗、節慶飲食等方面的描述。有個叫袁景瀾的詩人,專門為中秋的月餅寫了一首《詠月餅詩》。詩中道:“形殊寒具制,名從食單核。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這應該是對制作月餅最為詳細的詩歌了。

        可以這樣說,翻開古代文人關于中秋節的詩詞歌賦,從中不難窺見那高掛天空的一輪圓月在中國人心中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6 古典詩詞與傳統節慶的關系

        古詩有云:“有雪無梅不精神,有梅無詩俗了人。”我們則可以說,有人類活動而無節慶活動則無精神,有節慶而無詩詞的點綴則俗不可耐。幸運的是,中國傳統節慶不僅與文學藝術早早結緣而行,而且相得益彰、澤被后世。

        ㈠傳統節慶在內容上賦予古典詩詞強烈深刻的啟發刺激,同時又提供給其以充分展示、不斷創新的機緣。

        中國的傳統節日,從悠遠的時空隧道一路走來,經歷了幾千年的歲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慶文化。中國的傳統節日,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

        多姿多彩的傳統節日,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要,清明節的懷祖情思、端午節的愛國情懷、七夕節的愛情絕唱、中秋節的團圓之盼……飽含了人們多少情感和寄托。傳統節日也折射著中國人對“天、地、人”的思考,體現了中國人追求“天、地、人”的和諧統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中華民族的節慶文化,體現著一種民俗情結,凝聚著一種民族精神。傳統節日,使每一個中國人加強了同家庭、家族、家鄉和國家的情感聯系,尋找到了個體融入群體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這一切,都為古典詩詞在內容和氣度的提升上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內涵。

        ㈡古典詩詞不僅大大活躍了節慶氣氛,擴展了節慶影響,提高了節慶品味,而且它們本身也成為節慶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節慶文化載體。

        “詩言志”是中國文化的正統,可以說詩歌歷來便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其文化身份的獨特標志。對一個詩歌大國來說,詩歌便是中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大至憂國憂民的社稷之慨,小至抒懷感悟,迎來送往,起居作息的生活常態,幾乎無不成詩。因此,大量以節慶為主題的佳作名詩早已成為流傳不輟的千古絕句。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這些人人都耳熟能詳的佳句,早已成為了節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節慶文化的重要載體。

        參考文獻

        [1]蕭放.文化遺產與文化資源―現代語境下的春節習俗意義[J].江西社會科學,2006(2).

        [2]蕭放.傳統節日:一宗重大文化遺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3]柏宏軍.中華傳統節日詩詞賞析[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

        [4]趙東玉.中華傳統節慶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等.全唐詩[Z].北京:中華書局,1960.

        [6]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7]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第4篇:關于清明節的古詩范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 傳統節日

        從當今世界的教育趨勢來看,各國都很重視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在我國,語文教育回歸傳統的呼聲也日益高漲。近年來,一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潮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尤其是在肩負著培育下一代的大中學校園內。作為光榮的人民教師,身上肩負著將中華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的重任。在平時的教學與研究中,本人發現,從俗語、楹聯、詩詞曲賦、四書五經、傳統美德、民風民俗及語法等各種形式的中華傳統文化入手,與語文教學結合,均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時間一長,師生均感“中華文化,妙不可言。”下面我談點粗淺的體會:

        1 傳統節日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可近年來一些人為了趕時髦,過起了洋節日,傳統的節日卻忽略了。圣誕節各大商場張燈結彩,圣誕老人站在門口迎接各位顧客,門口的圣誕樹光彩奪目,商場里到處都是頭戴圣誕帽的售貨員……氣氛煞是熱烈。情人節大街上處處是大幅的標語,玫瑰賣的特別火爆……可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七夕節,卻顯得冷落了。

        于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對學生說:“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你們知道有什么風俗嗎?”學生說:“家家戶戶舉行一些慶祝活動,如放鞭炮、貼春聯、貼年畫、舞龍獅、吃年糕等,年初一早上人們互相慶賀,大人給小孩壓歲錢等。”

        我又引導學生說關于春節的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為了引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重視,我又告訴他們,我們的傳統節日還有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清明節是祭拜祖先的,相關詩句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人們在這天的風俗是吃粽子、塞龍舟、插艾葉辟邪等。七夕節源自牛郎織女的傳說,人們常用“兩情若在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句詩來象征美好的愛情。中秋節人們觀月祭拜,寄托情懷,留下了許多思鄉的佳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

        在上語文課時,我把這些傳統的節日穿去講,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事物,所以他們上的興趣盎然。既調動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加強了學生對傳統節日風俗的回顧,加強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印象。在語文課堂上學習傳統節日的同時,又穿插相應的古詩詞,加強了學生對傳統古詩詞的理解和應用,這樣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2 俗語,古典文學知識在課堂上的滲透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有《列夫?托爾斯泰》一文,本文最大的藝術特色就是對托爾斯泰獨特的形貌特征的描寫。學完此課,我在做課堂總結時這樣說:“同學們,在如此平庸,甚至丑陋的容貌下,掩藏的是一顆為天下蒼生著想的崇高心靈。這也印證了中國的一句俗語,大家知道是什么嗎?一秒鐘后學生齊聲高答‘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在這節課的最后,我還設置了一個題目:“從書中的彩圖和文中的描寫可以看出,‘大胡子’是他臉部特征中給大家留下的最深印象,可以說他是個美髯公,其實我國的一些古典文學作品中,還有一些大名鼎鼎的美髯公,你們知道是誰嗎?因為是初中生,很多同學的閱讀量有限,大部分同學不知道這些古典文學知識,這時我再告訴他們有《三國演義》里的關羽,還有《水滸傳》里的朱仝。

        3 古詩――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3.1 愛國主義情感的滲透。愛國主義情感是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例如:初中學生都會接觸到的這些名篇名句:“位悲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愛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到:“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發出了兼集天下蒼生的遠大理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現了堅貞的民族氣節,慷慨悲壯,感人至深。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書寫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在今天仍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岳飛的《滿江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是何等的氣勢,體現了他的愛國情懷。王昌齡的《出塞》、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

        第5篇:關于清明節的古詩范文

        關鍵詞:古詩文誦讀;感受

        教學中,我堅持“以詩文輔德,塑造人格美;以詩文踐行,引導行為美;以詩文益智,滲透智慧美;以詩文陶情,欣賞藝術美”的主旨,努力探索古詩文誦讀與素質教育結合的新形式,推動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的深入廣泛開展。

        一、興味盎然吟詩詞、語言豐富樂體驗

        (一)每兩周推薦

        每兩周下發一份必會古詩目錄,目錄上我有選擇地列出了各個朝代名家的著名詩篇,學生以每周固定幾首詩文的速度吟誦著,背誦著。為了了解學生熟練程度和調動學生誦讀積極性,我還繪制了“熟練程度”自測一項,請學生根據自己背誦的情況描畫“金星”。利用每周三晨讀時間、課間休息時間集中背誦或抽查。對在讀書活動中的優秀者,評選為“誦讀小能手”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古人在詩詞的創作、吟誦中實現安邦定國的偉業,感嘆世化的無常,歌頌祖國的大好江山,詮釋朋友間的真摯情感。

        (二)課外大拓展

        春天來了,教材中有描寫春天的夜晚的詩――孟浩然的《春曉》,我就根據早春、仲春、晚春等不同時令,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住宅、廣場、校園里的花草樹木、以及周圍環境的細微變化,然后搜集整理出描寫春天的名詩,如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楊巨源的《城東早春》、高鼎的《村居》、朱熹的《春日》、志南和尚的《^句》、程顥的《春日偶成》、賀知章的《詠柳》、杜牧的《江南春》。還有關于清明節的詩《清明》、《寒食》等。

        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僅僅受到古詩文的滋養和熏陶,而且增強了對春天、對大自然的感悟能力和熱愛之情,懂得了對美好春光的珍惜。更重要的是:擴大了積累,增加了語文素養和文化底蘊,繼承我國古典文化的精華,傳承的祖國悠久的文明。這些目標的實現,也正是新課改所積極倡導的。

        二、形式多樣悟詩情、心靈豐富樂感受

        (一)了解詩人

        這樣堅持不懈地背古詩,學生發現了許多朝代的著名詩人。李白的詩特別多,從《靜夜思》到《望廬山瀑布》,從《古朗月行》到《望天門山》,進而猜測李白是最有名的詩人。我肯定了他們的想法,并趁機會向學生介紹了唐朝詩人中的“雙子星座”――李白和杜甫,用通俗易懂,由淺入深的話語向學生講述了他們的生平,他們詩歌的特點和他們寫詩中發生的故事,這引起了學生的極大地興趣。從學生如饑似渴的眼神中,我感到了班內可能又將出現新一輪的學習,這是伴著背詩詞出現的,那就是了解詩人。隨后發生的一切證明了我的想法。學生興趣濃厚地去了解每一位他們知道的詩人,每出現一首新的古詩詞,他們就會首先看看作者是誰,如果是以前沒接觸過的詩人,就會向老師詢問這個詩人的概況或自己查資料來交流。“詩仙―李白、詩史―杜甫、詩佛―王維、詩鬼―李賀……”“賈島做詩斟酌‘推敲’二字;王安石作《泊船瓜洲》多次換字,終得一‘綠’……”這些故事學生講得頭頭是道。除了唐朝詩人,他們還了解了宋、明、清各代的著名詩人,蘇軾、于謙、龔自珍的名字對他們并不陌生。

        (二)歸類背誦

        讓學生背出送別詩,背過的古詩詞在學生腦海中一首首閃過。《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賦得古原草送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詩都從學生的口中說出。學生詩人認識得多了,背詩時有時也會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杜牧的詩說是杜甫的詩,白居易的詩說是李白的詩。這種現象用歸類法也能很快解決。按詩人來背,李白、杜甫、蘇軾、白居易這些詩人,你能背出幾首他們寫的詩詞?以這種方法背誦,既鞏固了詩詞,又牢記了詩人,這樣詩詞與詩人就能對號入座了。

        (三)開展競賽

        隨著學生古詩詞積累數量的增多,他們也需要一個展示的舞臺,“背古詩大王”得“金星”的小型競賽便在我班如火如荼地展開了。為了得到“背古詩大王”的稱號,每個學生都拼盡全力,課間和同學輪流背,也敢和老師來挑戰。這種溫故知新的過程,不僅讓學生收獲頗豐,還受到了家長的歡迎。

        三、置身詩詞品詩境生活知書樂達理

        (一)詩情畫意

        一首首詩詞,如此吸引人,如果配上圖畫,是不是會錦上添花,配上圖畫的詩詞又是有另一番景象呢?事實上,學生愛給詩詞配上圖畫,他們樂意用彩筆來闡述詩意。

        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詩,在作畫時,對“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兩句就有不同的意見。有的說:“要畫蝴蝶,不畫蝴蝶怎么說明‘兒童急走追黃蝶’呢?”有的說:“不要畫蝴蝶,詩中已經說了‘飛入菜花無處尋’。”有的說:“‘飛入菜花無處尋’是因為菜花是黃的,蝴蝶也是黃的,分辨不出哪是黃蝶哪是菜花,蝴蝶還是要畫的,不過要畫在菜花叢中。”有的說:“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點翅膀,就更有意思了。”……一雙雙稚嫩的小手繪出了可愛的美圖,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詩意。

        (二)感悟韻律

        古詩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感強,易讀易記,適合小學生誦讀。古詩《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就要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在讀中感悟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自然感悟詩的韻律美。

        (三)體會情感

        兒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動性、易于感染性。背誦立意歡快的詩文時,配上一曲輕松活潑的;背誦反映離愁別緒的詩文時,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誦描述風光無限的詩文,配上優美的大自然畫面等等。讓學生身臨其境,不知不覺進入,帶著感受誦讀,體會詩人的心情,自主自悟地學習。

        (四)凈化心靈

        第6篇:關于清明節的古詩范文

        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說:“雖然說在圖畫中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然而我們卻無法指望國外的繪本能承載多少我們的民族文化含量。這是一種隱性的文化憂慮。”所以,我們的繪本教育,應該更多地讓幼兒從小回歸傳統,了解中國的傳統知識,從小對本民族、本國的文化有強烈的認同感。

        經過思考,我決定就從“剪紙表現手法”入手開展“中國味兒”系列教育活動。我一邊引導幼兒討論關于“年”的話題,請幼兒們找找“年”到底是什么?我們為什么要過年?一邊收集適合幼兒欣賞的剪紙類作品。在幼兒們對“年”有了初步認知后,我帶領他們一起布置過年的情景:掛上紅紅的燈籠、貼上漂亮的窗花剪紙、掛上喜慶的年畫、貼上工整的對聯……教室經我們一打扮,頓時變得很有過年的感覺,幼兒們也非常高興。隨后,在語言活動《老鼠娶親》中,我和孩子們觀賞了剪紙類國產動畫片視頻《老鼠嫁女》,幽默滑稽的情節和新穎的剪紙表現手法為幼兒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和幼兒們再次欣賞《年》這個繪本時,機靈眼尖的君豪大聲說:“這個年就是剪紙做的!”雅琪也發現了圖畫中的對聯,不一會兒,燈籠、年畫……這些中國元素統統被幼兒們“揪”了出來,哈,看來我的“剪紙”伏筆發揮預設效應了。

        幼兒們通過繪本《年》的學習懂得了中國傳統節日“年”的獨特魅力與內涵。在后來的活動中,我和幼兒們一起還認識了中國其他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通過結合節日古詩詞、節日傳說及兒歌故事等,讓幼兒們了解節日相關知識。和幼兒們一起解讀以傳統手法表現的中國風繪本《小石獅》《灶王爺》《兔兒爺》《一園青菜成了精》等;欣賞了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一起制作版畫、剪紙貼,學習水彩畫表現手法;參觀民俗文化博物館……幼兒們在欣賞中發現,在發現中驚奇,在驚奇中感悟,感悟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中國風味的精彩絕倫。或許現在幼兒們還不懂得,但我相信這些舉動已經在他們心中埋下“中國情結”的種子,將炎黃子孫的烙印刻在了幼兒們的心中。

        第7篇:關于清明節的古詩范文

        20xx年一年級少先隊學期工作計劃范文(一)一、指導思想:

        努力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為習慣、高尚的道德品質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強小公民道德建設,樹立基本道德觀念,以誠待人。養成良好的社會行為習慣。以愛國主義教育,德育為核心,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圍繞各節日,紀念日開展少先隊教育活動,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工作。

        二、工作目標:

        1、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組織好每月主題教育活動,在“活動中育德,生活中育人”,提高少先隊教育實效。

        2、加強學生管理,培養學生的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展示“文明、活潑、創新”的班級風貌。

        三、工作重點:

        1、重視良好習慣的教育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對學生的成長進步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一個人的終生發展受益非淺。根據學生的思想實際情況,與學校的德育工作密切配合,本學期繼續抓好衛生、紀律、勞動、兩課一操活動,,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對學生進行規律性的常規訓練。重點落實好《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和積極的學習態度,不使一個學生掉隊。

        2、和家庭相結合

        經常保持和學生家長聯系,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本學期,力爭和所有的學生家長交流一次,甚至多次。要不厭其煩的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抓兩頭,促中間,使全班形成一盤棋,真正成為一個團結向上的班集體。

        3、培養班級干部

        ***推選班隊干部,及時召開班干部會議。針對他們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教給他們工作方法,使他們明確自己的職責,指出他們的優缺點和今后努力工作的方向。同時,還要求他們注意班干部成員之間的合作,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盡力在同學之間樹立他們的威信,創造機會,鍛煉和培養他們的能力。

        4、重視關懷教育

        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及時和家長聯系,體貼他們的冷暖,了解他們的心理,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以使班主任工作做的更好。

        5、重視文體工作

        教育學生上好所有學校開設的課程,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文娛活動,重視各項比賽的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四、具體安排:

        二月:

        1、始業教育 整理規劃

        2、制定少先隊工作計劃。

        3、以養成教育為重點,狠抓常規教育。

        4、中隊及班干部選拔與培養。

        三月:

        1、“雷鋒與你我同行”實踐活動(校園互助、同學互助等)。

        2、慶“三八”主題活動“送媽媽一個驚喜”。

        3、開展“手拉手”互助活動。

        節日小貼士:3月3日,全國愛耳日;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3月8日,國際婦女節;3月12日,植樹節;3月15日,國際消費者權益日;3月16日,手拉手情系貧困小伙伴全國統一行動日;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最后一周,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周。

        四月:

        1、開展“講文明,做環保小衛士”系列活動。

        2、了解清明節的由來,開展緬懷先烈活動。

        3、開展節約資源“四個一”活動(節約每一滴水、一張紙、一粒米、一度電)

        4、評選“文明之星”。

        節日小貼士: 4月2日,國際兒童圖書日;4月5日,清明節;4月7日,世界衛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法律日;4月24日-4月28日,全國愛鳥周。

        五月:

        1、利用“五一”節開展打掃校園、教室、家務活動等。

        2、五一勞動節開展“勞動最光榮”主題教育活動

        3、評選“自理之星”。

        節日小貼士:5月1日,國際勞動節;5月8日,世界紅十字日; 5月20日,全國助殘日;5月31日,世界無煙日。

        六月:

        1、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活動。

        2、部署暑期安全教育及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節日小貼士:6月1日,國際兒童節;6月5日,世界環境日;6月6日,中國愛眼日;6月26日,國際禁毒日。

        20xx年一年級少先隊學期工作計劃范文(二)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們中隊將在學校少先隊的領導下,以成才為目的,以素質為根本,以活動為載體,以社會為舞臺,突出“新”的特征,延長“愛”的主線,強化“自”的主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把孩子們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工作重點

        狠抓學生養成教育,大力開展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小學生守則》,具體做到:養成五個好的習慣即好的學習習慣、紀律習慣、衛生習慣、文明習慣、節約習慣。

        1.學習習慣: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大膽發言,不懂就問;課下認真完成作業,書寫干凈美觀;愛好讀書,并思考,做到讀有所獲。

        2、紀律習慣:鈴聲響,進教室,安靜等著老師來上課;聽課過程中集中注意力,不說話,不做小動作;老師在與不在,要一個樣;課間不追逐打鬧,安全游戲;集會時要嚴肅認真,保持安靜。

        3、衛生習慣:在校園內不吃零食不喝飲料,不亂扔垃圾;在教室里、校園內、校門口看到廢紙雜物都主動撿拾;綠化、美化、藝術化教室,保持干凈整潔,做到“五無”即:地面無痰跡、室內無紙屑、桌凳無刻畫、出言無臟話、墻壁無腳印、球印,從點滴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4、文明習慣:結合“三月禮儀規范月”,開展“憶雷鋒、學雷鋒、做雷鋒”系列活動,號召少先隊員從小事和平凡事做起,助人為樂、勤儉樸素,在雷鋒高尚人格的感召下,實踐自己有價值的人生。同學間團結友愛不打架不罵人,做到“三別”即:向粗魯告別、向陋習告別、向壞事告別;“四帶”即:把禮儀帶進校園,把微笑帶給同學,把孝敬帶給長輩,把謙讓帶給社會。

        5、節約習慣:開展節約資源“五個一”活動,以“節約一滴水、一粒米、一分錢、一度電、一張紙”為主要內容,要求少先隊員從身邊做起,從小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愛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開展活動:

        1、開展大練學生基本功“四個一”活動。既“一根跳繩保健康;一件樂器陶情趣;一手好字強毅力;一首古詩豐底蘊”。進一步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促使學生健康發展。

        2、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第十二屆科技活動節、第xx屆文化藝術節、 油田一小三十年校慶、“六一”節慶祝活動。

        3、以《創建文明課間》為課題,搞好和諧德育和德育課題研究。

        4、繼續深入扎實地開展《毛蟲與蝴蝶》階梯閱讀實驗,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做人,增長智慧。

        四、工作安排:

        二月份

        1、總結寒假工作,評選優秀作業。

        2、制定新學期計劃,使日常工作走上正規。

        3、四個一活動 “書法”展示。

        三月份

        1、“美化校園、文明禮儀規范月”活動,大力開展“植綠、護綠、愛綠”,培養學生的綠色消費習慣,教育學生用綠色美化校園。舉行“文明禮儀伴我行”主題班隊會。

        2、進行“雷鋒叔叔,您好”故事會;

        3、“三八”節開展“我為媽媽做好事”的活動;

        四月份

        1、班級設立圖書角,倡導學生和家長多讀書、讀好書,營造書香班級。

        2、積極組織學生排練學校三十年校慶節目。

        3、四個一活動“古詩”展示。

        五月份

        1、參加學校三十年校慶活動。

        2、四個一活動“跳繩”展評。

        3、參加“xx屆文化藝術節”。

        20xx年一年級少先隊學期工作計劃范文(三)一、指導思想

        培育班級健康向上的靈魂,以學生的長遠發展為目標,保證班級的全面進步、領先,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培養祖國未來需要的人才。不斷超越、不斷進步,讓每個學生的潛能和智慧均得以充分開發。把育人當頭等大事來抓,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發展。先養成良好的紀律、學習、處世習慣,先嚴而得以形成,后寬以形成良好的氛圍。不斷修正,不斷開拓,力爭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做一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重點

        1、德育

        (1)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等,加強隊員們行為規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人人爭做“行為規范小明星。

        (2)通過“做旺小小主人,創天心新形象”的系列教育活動,讓學生參與為樹立旺小新形象出點子,爭做“旺小形象大使”;

        (3)力爭做好每位學生的思想工作,使他們提高認識,不斷上進;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的自我鼓勵、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抓好班級的紀律,重點做好轉化潛能生的教育工作。

        (4)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使“聰明屋”成為孩子的“快樂小屋”,使學生在良好的人文環境中愉快地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扎扎實實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2、

        2、智育

        (1)繼續開展閱讀活動,課前三分鐘進行閱讀交流。

        (2)成績及表現好的同學要經常鼓勵,既要肯定成績,也要不斷督促,使他們不斷取得進步。

        (3)在學生中培養競爭意識,有“你追我趕”的比學風格。

        (4)開展寫好字,讀好書,做好文的活動,舉辦故事會,詩歌朗誦會等活動。

        (5)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發展個性教育。

        (6)召開學習經驗交流會。

        3、體育、美育、勞育、衛生、安全教育

        (1)布置美化教室,按月更換優秀作品,評選每月之星。

        (2)豐富課余生活,培養興趣,鼓勵學生每人學一門特長。

        (3)認真做好兩操,開展有益、健康的課間活動。

        (4)要求學生認真上好每堂課。

        (5)培養勞動技能,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6)開展“擁抱自然,保護環境”的活動。

        第8篇:關于清明節的古詩范文

        關鍵詞:經典誦讀;德育;應用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現代的初中生社會經驗不足,看待問題比較片面,但是又很逆反,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是家庭和學校比較關注的問題。教育實踐經驗證明,經典誦讀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我們學校特意以北山中學初二(10)班、初二(15)班和初二(20)班的全體學生為對象,在他們之間率先實行經典誦讀,以便在學校范圍內全面展開。

        一、經典誦讀在學校德育中的重要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孕育出了中華民族誠信友愛、溫文爾雅的品質。同樣的,在中學生中開展經典誦讀,可以使學生在無形中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感染,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首先,古時候的經典隱含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可以指導學生正確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立足于我們的社會;其次,在學生中進行經典誦讀,可以使學生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高尚的人;總之,學習經典誦讀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道德水平,教會學生如何開闊視野,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經典誦讀在德育中的具體運用

        1.經典誦讀的內容要保證原汁原味

        我國的傳統經典內容博大精深,覆蓋領域廣闊,在學校進行經典內容誦讀時可以選擇適合學生德育發展形成的內容。比如,有學者認為《三字經》中孟母三遷過于強調外部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對學生成長不利。其實這種做法大可不必,我們學習經典,讓學生經典誦讀就是應該尊重經典原文的思想,保證誦讀的內容是原汁原味的,當然,在此基礎上我們也可結合當今社會形勢以及學校現實特點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教育。

        2.經典誦讀的內容要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相結合

        在經典誦讀時一定要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起來,采取學生樂于接受的德育形式,調動學生的誦讀積極性和探求知識的愿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營造一種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國學經典的感染和熏陶,在班級文化建設上結合經典誦讀內容和學生作品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布置,既可以增加學生對經典誦讀內容的感受體會,也可以讓學生產生一種班級的主人翁責任感;另外,也可在校園的文化長廊里張貼有關經典誦讀內容,既可以美化校園環境,也可以使學生在這種全校濃厚的文化德育信息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2)各科學科領域的強化滲透。國學經典誦讀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語文、音樂、美術、書法、體育等各方面內容。學校也可以結合這些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進行教育。比如,在學習語文時可以結合語文教材中的經典詩篇對學生進行德育。在體育課跳繩等活動項目時可以結合《三字經》或者《弟子規》等讓學生邊跳邊讀,進行德育滲透。總之,學校要加強各個學科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強化滲透,確保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3.在班級管理中深化國學經典

        班級管理最重要的是對學生的管理,在班級管理中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是做好班級管理的前提,在班級管理中,可以依據國學經典,豐富班會內容,在我國的經典中《三字經》《弟子規》中有許多優秀內容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它們在“忠、孝、禮、仁、義、智”等方面都提倡人的全面發展以及良好道德的重要性。班主任可以根據這些誦讀內容結合本班實際情況把這些必備的道德素質細化于自己的班級管理之中。比如,像“凡出言,信為先,過能改,歸于無”等是對學生進行人格信譽教育的典型,教育學生要忠誠待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再比如,“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通過這些經典誦讀可以使學生明白光有遠大的理想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付出自己的實際努力等。通過這種活動可以使“仁、義、禮、智、信”等慢慢轉化為自己的班級文化。總之,在初中班級管理中利用國學經典誦讀等其他活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4.在社會實踐中升華經典誦讀

        學校要緊緊圍繞通過經典誦讀加強德育這個主題開展各種社會活動。比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等傳統節日,在此期間選擇一天作為“經典誦讀日”展開各種民俗活動,詩詞歌賦誦讀比賽等活動,通過活動,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從而營造一種濃厚的誦讀氛圍;另外,經典誦讀里面還有許多記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優秀詩篇,比如,勤勞簡樸、勤學好問的美好品質;中華民族共同抵抗外來入侵者的愛國情懷;以及尊老愛幼、忠孝節義、威武不屈等許多崇高品質,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寶貴財富,使學生從小就具有“民族情結”,通過經典誦讀可以使學生受到浸潤、熏染,養我中華浩然之氣,育我民族精神之魂,傳承民族精神。總之,學校要通過各種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5.經典誦讀活動要以德育德,螺旋上升

        縱觀我們的傳統德育課堂,教師說得多,學生聽得多,但結果卻是學生仍然我行我素,不思改變和進取,而經典誦讀活動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可以以德育德,使學生的德育呈螺旋上升趨勢,并且在活動中重在學生自己感悟、體會。因此,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我們要把經典誦讀作為我們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突破口,讓中華傳統文化在學生心底扎根,讓其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在經典誦讀積累的過程中自然受到熏陶和感染,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

        總之,在當今形勢下,我們要通過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把繼承誦讀歷史和開拓創新的精神結合起來,嚴格貫徹落實中央政策精神,堅定信念,讓學生在經典誦讀中,在自我教育、自我約束中,逐漸明白做人的道理,最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王曉艷.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反思[J].學周刊,2011(11).

        第9篇:關于清明節的古詩范文

        關鍵詞 小學語文;滲透;傳統文化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她凝聚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守護著華夏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近些年,一些學校因受升學壓力的影響,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忽視傳統文化在塑造人的靈魂的作用。現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熱衷于外來文化,他們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韓動畫片,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傳統文化。不少學生不知道元宵節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中秋節已不敵外來的情人節、圣誕節。有的學生連寫信的格式、稱謂都不知曉;在寫作文時,不會使用成語,更別說是名句了。這造成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遠,傳統的道德規范正在流失,傳統的中華文化正在斷層,學生們正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傳統文化,對祖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冷漠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和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勢在必行。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呢?

        一、經典蒙學的誦讀,默化啟蒙教育

        《三字經》、《百家姓》是中國古代兒童早期教育的啟蒙書,換個說法,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小學教科書。《三字經》根據其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且有深刻的含義。學生在課前和課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要求每日一句,能夠理解內在的故事所包含的深刻為人處事的方式與道理。《百家姓》設計了一些活動:“說說名字的由來”,讓學生在課前問問父母、爺爺奶奶,他們給孩子取名字的情況,以及名字的含義。“夸夸我的同姓人”,由學生在課余時間收集同姓名人、偉人的筆名與故事,講給同學聽,增強榮譽感。知識要打基礎,要積累,一些古代有名的學者,還有當代一些有成就的老學者,都談到幼年時期讀過的這些啟蒙書,打下了一定基礎,對他們以后一生的學問事業,發生過積極的影響。

        二、誦讀優秀的古詩詞,進行民族文化熏陶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希望,是建設國家的生力軍,只有讓他們從小就充分了解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激發他們建設國家的斗志,而民族傳統文化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只有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不斷的滲透民族傳統文化,才讓我們這博大精深的文化代代相傳。比如李紳的《鋤禾》一詩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李白的《靜夜思》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字里行間流露著對久別故鄉的深切懷念。王安石的《泊般瓜洲》一詩中寫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現了詩人對家鄉的戀戀不舍以及客居異鄉的無奈與痛楚。蘇軾的《題西林壁》中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飲湖上初晴后雨》中贊美了西湖美麗誼人的風景。李白的《望天門山》寫出了天門山的巍峨險峻。劉禹錫的《望洞庭》寫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張繼的《楓橋夜泊》描繪了楓橋一帶的夜景,杜甫的《望岳》贊嘆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

        三、充分利用傳統節日,有效進行文化熏陶

        比如,在中秋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中秋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中秋節有哪些別名?中秋節的來歷?哪些著名人物寫下了與月有關的詩詞?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習俗?關于中秋節的傳說又有哪些?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撰寫報告,以網頁、演示文稿等形式進行交流。還可以吟詩詞、賞明月、吃月餅……一個傳統節日,從查詢資料到實踐體驗,可以安排一個較長的周期,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四、善于教學拓展,加強傳統語文趣味訓練

        訓練是語言學習的手段,也是文化傳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訓練內容,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美妙。中國的茶壺常飾以字畫,讓人們一邊細細品茶,一邊玩味壺上字畫,增添樂趣。有一種茶壺壺腰(或壺蓋)上一圈就寫了五個字:“可以清心也。”可別小看這五個字,這五個字可以組成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意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還有一個故事:據說紀昀編纂《四庫全書》時,皇上曾命他題紙扇,紀昀寫了王之渙的《涼州詞》,乾隆一看,沉著臉問:“怎么丟了一個‘間’字?”紀昀接過扇子,看了看,鎮定地說:“沒有丟字,皇上,這是一首詞。”說完,就讀了起來――請想一想,《涼州詞》少了個“間”字,怎么通過改變停頓變成一首詞?通過討論,學生會發現這樣讀來別有趣味:“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項訓練使學生了解了語言表達的靈活性,語言訓練的趣味性以及詩與詞之間的區別。類似的訓練還有:讀一讀山海關外孟姜女廟的這副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些訓練讓學生明白漢字的一字多音,漢語的停頓以及語序等都能使我們的表達更豐富更靈活。

        總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就是一座巨大的寶庫,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讓我們的孩子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傳承傳統文化,把弘揚傳統文化作為一項歷史使命,讓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文獻: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va成高清在线播放人 | 欧洲一区二区精品的视频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丝袜 | 五月天激情婷婷婷久久 | 亚洲国产丝袜精品一区 | 色天使久久综合给合久久97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