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通用設計理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J0-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01-02-0086-03
Inspiration of Universal Design to Enterprise Product Strategy
ZHOU Jun , DENG Ying(College of Design and Art,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China)
Abstract :It discussed the positive effect of universal design for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analyzed universal design from “communicate” and “use”, tapped Value of universal design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then implemented strategy of universal design based on "user centered" design. Enterprises should introduce the universal design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way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y rely on the universal design thinking to remain competitive. They should focus on consumer demand, foster consumer awareness and"user centered" design thinking. They also should explore a friendly way of development, enhance the value of enterprise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increase corporate brand charm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Key words :universal design ; consumer awarenes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nternet :artdesign.org.cn
近年來,世界各國社會高齡化進程的加速,多樣化生存時代的到來,人本主義、可持續發展等各種現代設計觀念的盛行,使得我們的生活環境和方式都面臨著巨大的意識改革。生態設計,可持續設計,通用設計備受關注。學者們從思維概念層面積極探討通用設計的可行性及其價值。設計實踐者意識到通用設計的重要性。企業紛紛發表通用設計宣言,將其導入到企業發展當中。許多日本企業甚至把通用設計理念視為擺脫經濟成長停滯的策略。日本工業設計協會亦明確指出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和生態設計(ECO Design)是現今設計上的新議題,也是一種挑戰,并認為設計組織或設計者都應該朝此方向繼續努力。德國Universal Design GmbH認為,通用設計代表未來數十年的設計挑戰,通用設計成為設計領域的新趨勢而備受關注。
一、通用設計理念價值
(一) 通用設計中的“通”與“用”
1.通用設計的核心在于“通用性”在于“通”與“用”
所謂“通”就是 沒有堵塞,可以通過。通是傳達、是了解。
通用設計中的“通”是一種理念的傳達,傳達一種“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通過設計能最大可能地為所有人使用的產品或環境。主張公平與尊重,強調多元化與包容性,不以達成統一標準為目的,追求不斷完善的設計觀念與方法,在包容性與選擇性之間實現平衡。整合不同人群的共同價值觀,追求“所有人”的通用以實現最大價值的人文關懷。通用設計蘊涵著深刻的人本主義思想。
通用設計中的“通”是一種沒有阻隔的體現,通用設計針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嘗試在大眾與小眾、共性與個性、普通與特殊之間追求平衡。由于人本身能力、需求以及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異性,普通的設計又無法兼顧到特定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從而在人與物、環境之間形成阻隔。通用設計依據不同條件和需求,做適合任何人便利的、重視人權的預防規劃,重新協調人、物、環境的關系,通過設計物盡可能地消除人們之間的差異,給人以足夠的尊重,從而實現平等與關愛。同時通用設計也充分體現出整合設計的必要性。
(二)通用設計中的“用”
通用設計的用主要體現在用的人、用的物、用的環境。如何“使用”是通用設計價值的實現的重點,在美國通用設計提倡者羅納德?q麥斯(Ronald Mace)看來,“通用設計”并沒有何獨到之處,它只需要加強對需求與市場的理解,以清晰易懂的方式,讓設計與生產的每一件物品都能在最大程度上滿足每一位使用者。設計師通過設計細節考究提升產品使用的廣泛性。好的設計應該由“使用”展現價值,通用設計的七個原則就是圍繞“使用”而展開,注重人與物的交互體驗,人、物、環境的互動,其體現出好設計擁有的本質。
針對使用的人、物及環境,通用設計是以實現產品使用的大眾化為目標的普遍性設計,通用設計重視使用者的使用情況、心理感受,考慮更多使用者的需求,體現公平、包容、關愛與尊重。每一位消費者都是具有獨特個性的個體,一個產品是否能夠盡可能地滿足所有消費者,合理的理解應該是設計要從每一位消費者的角度來思考。通過“變化”來實現設計使用方面“個人化、多樣化” 的宗旨,在相同系統內針對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進行“可變化”的設計。圖1飛利浦Hue Beyond雙層智能照明,不同用戶可根據不同喜好和心情,通過智能控制設備定義燈具的色彩色調,創造氣氛、環境或任務照明。從通用設計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重新改變和把握問題,從籠統的“平均大眾化的消費者”的設計方向,轉變成以每一位使用者為設計對象的多樣化設計。同時還包括對使用者操作方式的考慮和行為研究。圖2多段變換高度與角度的Muvman的單腳椅,可自動適應不同身高、身形的使用者,不管身體坐著還是站著,使用者的身軀仍然被舒適地支撐著。有效兼顧不同的使用者的狀態和行為。
通用設計七原則三附則體現出通用設計的設計哲學及智慧。以公平使用為核心,在彈性使用中體現多樣化,在容錯原則中體現包容,強調有效信息,簡單而又富有直覺性的原則。以適當的尺寸及空間體現設計的人性化。強調可長久使用并具經濟性;質量優良且美觀;對人體及環境無害。通用設計原則對設計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通用設計提供有效的依據。通用設計原則并不是一個統一的標準 ,更象是一把衡量的尺,促進設計者更進一步完善設計觀念與方法去指導設計實踐,從而實現通用設計理想。
二、通用設計與企業研發
隨著從需求到消費的商業生態圈模式的形成,消費者主權成為市場經濟中組織生產的關鍵因素。企業已逐漸認知,只有具有深入了解消費者行為模式的敏銳觀察力,才能滿足當今產業對設計的期待。通用設計原則兼顧了使用者的需求細節,為企業將認識落實提供了可行依據。企業需結合產業需求與規劃對通用設計理念的價值進行挖掘,形成適合企業內在需要的通用設計策略,通用設計原則對設計品質的要求,啟發企業追求人性化設計為目標。通用設計人本主義設計理念,啟發企業“以用戶為本”實行以消費者為主體的研發策略和企業文化,通用設計為所有人而設計的理念,啟發企業尊重用戶,關愛社會,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感增進企業品牌魅力,通用設計共融了普世價值與市場價值的共同追求,為企業提供一種有效的策略思維。
(一)企業與通用設計
企業導入通用設計的目的就是為加強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圍繞用戶群體的意見和需求開發出有利于用戶需求的產品,能適用更多人使用的產品,帶來舒適和方便,有效提升產品的設計特色樹立企業品牌新形象。對企業而言,通用設計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部分日本企業將通用設計原則與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況和策略進行結合,并推出通用設計指導體系,來指導企業的產品研發。圖3(筆者繪制)三菱公司的五個原則、 松下的六要素、 豐田的兩個指標、 富士通的使用者專用資料庫。企業充分認識到通用設計在社會上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二)企業研發與通用設計中的用戶意識
1.研發方式的轉變
消費者的變化意味著企業的變化,掌握消費者成為企業的資產。以平均化虛擬對象進行設計研發的方式,缺乏與大眾消費者的互動及溝通,缺少對每一位用戶的認識和關懷,忽視了用戶的多元化和多樣性。在高?g化社會里,無論是產品的設計或制造,都應該重新以用戶的角度為出發點,用心關懷該產品設計在使用上對用戶所帶來的使用不便等問題。圖4 tripod desig概括了四種使用不便的等級,并針對實在不便與潛在不便采取不同對策。通用設計的概念就是查出每位消費者在使用時的不適應感,思考從設計的原點找出產品進化的方向,改變無視消費者存在的虛擬生產制造。
(三)用戶意識指導下的企業研發
如果企業沒有認真調查使用者實際的使用狀況,也無意識傾聽消費者使用產品的意見和評價,是無法生產出滿足大眾使用方便的產品。通用設計的產品研發是透過不斷和消費者溝通來提升產品的完整度,所有的設計開發無論是產品、環境還是服務最終還是會面臨用戶的評判,故在產品研發過程中應該事先預想到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時的狀況,并且要不斷地推測產品實際上被使用的情況,作為迎接用戶評判的準備。也可通過在真實場景中對產品或服務的關鍵持份者、使用者的行為模式和細節觀察,以及與他們的實地交談,探查他們在過程中的態度、動機、需求、痛點。實踐通用設計的要領,就是要讓設計者一起進入到消費者使用產品時感到不便的環境中,事先感受所推出的產品會讓什么樣的人使用不便,在什么樣的環境下使用不便,用什么樣的方法使用也會感到不便。企業研發出來的產品不能忽視對消費者的用心考量,要顧及到消費者的心聲。以用戶導向融入到產品開發設計的全過程。如日本Combi公司通過對用戶的行為探勘來理解消費者,定量分析用戶的不適應感,掌握用戶實際的使用狀態、使用場景以及使用方法。以消費者的評價為標準進行評價,找出造成負面評價的原因,通過對消費者評價的分析規劃新的設計,讓消費者參與到企業的研發當中。
另外,可依托互聯網技術構建企業電子商務信息平臺,以及社交網絡、微信、微博、第三方支付平臺等,通過消費者及時數據的采集與用戶反饋,對消費者滿意度進行動態跟蹤,形成數據庫運作機制。對消費者態度指數進行研究,將消費者的信息流培植成為客戶資本銀行,為企業下一代產品研發提供有效的資源配置。如美國Quirky公司讓社區用戶參與到產品開發的整個過程中,小米公司推行的“用戶體驗改進計劃”圍繞用戶展開去完善產品。
(三)企業與通用設計的實施
將通用設計理念融入到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價值觀中,結合企業產業特征,形成制度,培育企業人員通用設計意識,營造良好的研發氛圍,通過推出具體的通用設計產品,完善設計評價體系,將通用設計理念內化成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形成一種漸進式的創新開發模式。企業一旦導入通用設計,就要明確表示執行的方向,企業人員應該全力配合。如果企業高層能在業務政策中明確指出導入通用設計意圖,就能快速促進通用的設計運行及企業的發展。事實上,企業都有通用設計的動力,我們可以挖掘隱藏在公司內部的通用設計,通過獨立思考自我的通用設計方針,制定說明指導書,并培養出自我評價能力,采用公司內部的教育環境培養共同的意識,讓研發人員參與到通用設計的討論中來,以提高設計師對通用設計概念的認識。 [6]另外,也要擴展具體的產品化。開發出具有通用性的產品推向市場,是企業加速引進通用設計的最好策略。圖5各知名企業貫徹通用設計理念,并成功推出了通用設計產品。(日本松下公司單2015度就有近十件作品獲得德國通用設計獎最受消費者歡迎獎,是推行通用設計的典范。)
在推行通用設計的過程中企業需建立相關的開發體制,采用消費者的意見作為產品研發的基本依據,構建導入通用設計的有力環境,建立完善的通用設計評價體系,將通用設計植入產品企劃、研發、制造、銷售的所有流程,在開發過程中不斷完善適應,從而形成穩固的企業策略形式,協助企業在運營上走向成功。
結語
關鍵詞:綠色設計;垃圾桶;城市街道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and fewer resources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gradually to all circles to "green design" concept came into being. Green design make products to meet the basic functions in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account of the principle of protection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the greatest degree of lower product not green phenomenon. Through the green design theory and tools for xiasha city street trash can survey analysis, we use, waste from trash out of trash ca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the design performance properties are analyzed, and through the improved design, make the trash can more in line with the green design concept and improve the garbage can is in the city streets of practical value.
Keywords: green design; Trash; City streets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街道垃圾桶在現今城鄉環境衛生保護的舞臺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了實現儲藏垃圾的價值外,垃圾桶更是城市環境衛生的重要表現,它的設計不能只停留在功能本身,它同樣需要參與到資源的保護與再生利用的隊伍中來。因此,在垃圾桶的設計上除了實現其基本功能外,還要考慮到垃圾桶使用、廢棄以及回收各個階段對綠色設計理念的應用。
通過以實地調查為主,問卷調查、文獻搜集為輔的方式對街道垃圾桶設計進行全面的分析,并對比綠色設計理念發現研究對象設計的不足之處。我們明確了使用對象對垃圾桶的各種需求和建議,清楚地掌握其在街道的使用情況和自身的設計缺陷,衡量街道垃圾桶是否符合綠色設計理念,從而設計出一種適應性、實用性和環保性強的綠色街道垃圾桶。
二.綠色設計理念及重要性
綠色設計,通常也稱生態設計、環境設計、生命周期設計等,即在產品全生命周期內著重考慮產品環境屬性并將其作為設計目標,在滿足環境目標要求的同時,保證產品應有的功能、質量、經濟性、使用壽命等。傳統的產品設計理論與方法是以人為中心,以滿足人的需要和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很少考慮能源、資源再生利用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種粗放型傳統設計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人類生存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綠色設計就是針對傳統設計的這種不足而提出的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其核心是“3R”(Reduce、Recycle、Reuse),就是不僅要盡量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還要使產品及零部件能夠方便地分類回收并再生循環或重新利用。
要從根本上防止環境污染,節約資源和能源,關鍵在于工業設計與制造,不能等產品產生了不良的環境后果再采取防治措施。在城市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街道垃圾桶綠色設計起到保護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著重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思想,對戰略目的的實現,有著重大意義。
三、下沙高教園區街道垃圾桶的現狀調研分析
下沙高教園區是實施“科教強區”戰略的新世紀大學城,是浙江省最大規模的高教園區。下沙高教園區規劃面積為10.91平方公里,現今有15所高校,在校師生的總人數高達20萬人,人口密度高,對環境衛生的需求相對較大。以下就下沙高教園區街道垃圾桶的使用現狀為例來分析城市街道的垃圾桶使用情況。具體通過垃圾桶的使用、廢棄淘汰、回收等方面來對已有的垃圾桶進行調研。
3.1 垃圾桶的投入使用階段
垃圾桶的投入使用狀況主要從其資源性能設計以及環境性能設計來考慮垃圾桶是否被最大化地利用起來,是否能夠有效而便捷地對垃圾進行回收及處理。
3.1.1垃圾桶的資源性能設計
現今的垃圾桶的設計越來越人性化,功能也日益齊全。垃圾桶由原先的獨立式垃圾桶變成了分類式垃圾桶,并將垃圾的分類細化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危險物品等,不僅使垃圾的后期回收處理更加便捷,還有助于實現垃圾的二次利用或多次重復利用,達到“變廢為寶”的目的。
利用人體工學知識,我們了解到視距是指人在操作系統中正常的觀察距離,從人體視覺機能來看,一般的視距范圍在38-76cm之間,一般站立時眼睛高度在158cm,而通常垃圾桶的分類標識都畫在桶身上,超過了一般的視距范圍,所以常常被人們忽略;另一方面,回收標志的形似,以及人們對垃圾回收分類的不了解,也導致視覺誤區的產生。在實地調研中我們看到,分類標志的用色十分不統一,即便是相同形狀的垃圾桶也會出現各種不同色彩的標志,在視覺上沒有突出兩個標志的特點,反而混淆視覺,削弱了人們的分類意識。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會注意垃圾桶分類的人數卻只占到18%(如圖3-1-1)這也讓我們看到垃圾桶本身在視覺上沒有起到一個直接傳達的效應。
圖3-1-1對街道垃圾桶的關注度調查(調查人數411人)
3.1.2垃圾桶的環境性能設計
在垃圾桶的資源性能設計的基礎上,我們要考慮到垃圾桶與環境之間的聯系,即垃圾桶所處的位置以及垃圾桶在整個城市的網絡布局。
人們對垃圾桶的需求因所處功能區域的不同而有差異。人口的流動性越大,環境衛生的保護也愈加值得重視,所以垃圾桶的布局對城市街道垃圾的管理有著重大的影響。在實地調研中看到,下沙四號大街每50米處會安置一個垃圾桶來滿足路人扔垃圾的需要。這條街屬于商業街,購物、餐飲、娛樂休閑的場所集聚,人流量大,垃圾桶如此短距離的分布基本上能夠使路人便捷地投放垃圾。但是我們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在某些拐角處未放置垃圾桶或一個點上垃圾桶的數量不均等等問題。
3.2垃圾桶的廢棄階段
下沙街道兩旁的垃圾桶分很多類型,在供市民休息娛樂的區域使用的大多是木頭或者是塑料兩種材料的垃圾桶,而在馬路兩側擺放著的則是鐵質的垃圾桶。經過調查分析,我們認為正是由于這些垃圾桶自身材料應用的不合理以及設計的缺陷,引起了垃圾桶廢棄率的提升。鐵質的垃圾桶經不起日曬雨淋,容易生銹,而它的經濟價值又使垃圾桶屢遭失竊;而塑料和木質的垃圾桶則常常被踢壞、被煙蒂引燃,或者被貼滿牛皮癬??偟膩碚f,垃圾桶不斷地遭廢棄,一個是客觀原因,由于長期暴露在外經受日曬雨淋引起的材質損耗,另一個則是影響最為嚴重的人為損毀的原因。
從綠色設計的概念出發,我們知道綠色材料是構成綠色產品的基礎,綠色設計應該選擇綠色材料。下沙街道的垃圾桶在材料選擇這一方面,沒有切實分析好材料選擇的經濟性,沒有定量化研究其對環境的影響,不符合綠色設計理念。
3.3垃圾桶的回收階段
環保和節能是綠色設計的根本目標,合理的回收再生方法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對下沙街道垃圾桶的調查中我們發現,鐵質的垃圾桶在廢棄后往往被回收到金屬冶煉廠進行再生,而木質的和塑料垃圾桶因為它們再生率低而被焚燒或者填埋。對此,我們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如果能夠在設計時充分考慮產品零部件及材料的回收可能性、回收價值大小、回收處理方法、回收處理結構工藝性等與可回收性有關的一系列問題,以達到零部件及材料資源和能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就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廢棄品的再生率,提高材料資源利用率,同時也減少環境污染,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的。
綜上所述,綠色垃圾桶的設計需要有效的解決當下存在的問題:如何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減少對材料的使用,減少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從而達到節約資源的目的。
四、垃圾桶的改良設計
利用綠色設計理念對現有的下沙街道垃圾桶的分析,我們知道垃圾桶并未滿足預期的需求和目標,有必要對其進行改進。針對垃圾桶不同的階段出現的問題,我們進行改良設計,使之在傳統設計的基礎上,結合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更符合城市綠色發展的理念。
4.1 分類回收標志的設計,提高垃圾桶使用價值
從垃圾桶的資源性能設計的角度看,垃圾桶的使用資源沒有發揮最大化。對此,我們對垃圾分類標志的色彩不統一、辨識度不高,做出了調整。我們把分類的類別通俗化,方便對象能及時分辨垃圾分類。(如圖4-1-1垃圾桶俯視圖)
在垃圾桶原標志位置不變的基礎上,(見圖4-1-2)我們將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種類明確地標在垃圾桶的上方。造型簡易、大方,給使用對象清楚地視覺說明。
4.2 街道垃圾桶材料的重新選擇,延長其生命周期
選用不銹鋼材料取代原有的鐵、塑料和木頭材料,是由不銹鋼材質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它可以有效降低垃圾桶在戶外使用的損壞程度,區別于其他材料,材質在實用性和穩定性方面更加突出。使用不銹鋼材料能延長垃圾桶的生命周期,減少材料的使用,提高垃圾桶材料的綠色程度綜合評價。下沙街道垃圾桶材料的重新選擇充分結合綠色設計理念,實現了綠色垃圾桶設計節約資源這一目的。
4.3 取出方式的設計,最大化發揮垃圾桶的使用資源
現有的城市垃圾桶垃圾的取出方式多為開門式取出內筒、搖擺式取出內筒等。這種拿開外筒――取出內筒――取出垃圾――內筒放回原位――套上外筒的取出方式很不衛生和不便捷,也給清潔人員增加了工作量。
為了克服以上所述的困難,我們設計了一種能便于清理垃圾的推拉式環保垃圾桶。
(圖4-2-1)這種推拉式環保垃圾桶,包括垃圾投入口、危險物投入口、 垃圾桶內的容器、 垃圾桶把手、金屬扣、危險物取出口。另外,將垃圾桶里面的容器與外觀做了一個結合,采用了抽屜式的取出方式,具有坡度的金屬扣,使握住把手即可輕松的把裝垃圾的容器給拉出來。在兩個桶身中間設置危險物投放口,與普通垃圾進行隔離,區分效果更加顯著。投放的危險物可以通過危險物取出口取出,也采用了推拉的方式,將垃圾取出。
抽屜式的取出方式給清潔人員減少了工作壓力,使清理工作變得既便捷又衛生。
五、結語
綠色設計是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一種新模式。結合綠色設計理念的產品設計不再是“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而是“從搖籃到重現”的過程。
通過本次調查分析,我們認為城市街道垃圾桶不能只停留在傳統設計的基礎上,還應該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審視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從概念設計到制造、使用乃至廢棄后的回收、重用及處理處置。通過綠色設計理念的應用將產品非綠色現象降低到最低程度。
我們的改良設計充分考慮垃圾桶的資源性能設計和環境性能設計,符合綠色設計理念,提高了垃圾桶在城市街道的實用價值。
2011年浙江財經學院學生科研項目(2011YJX111)
參考文獻:
[1] 劉光復,劉學平,劉志峰. 綠色設計的體系結構及實施策略 [J] . 中國機械工程,2000,11(9),965-968.
[2] 賀志博.基于機械產品綠色設計的研究[J] . 機電技術,2010,(4),136 - 138.
[3] 劉志峰.產品的可回收性設計[J].機械科學與技術,1996,15(4),531-534.
[4] 薛文凱.公共環境設施[M] .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2006.64-70.
[5]王昀.城市環境設施設計[M] .上海:上海
【關鍵詞】:綠色理念;建筑暖通;空調系統;節能設計
近些年來,我國政府以及人民環保意識越來越強,對空調環保節能設計要求也不斷提高,這對空調行業發展提出新的要求與挑戰,只有對空調設計與建造技術不斷提高,才能滿足時代的發展與人民的要求,這不僅對環境保護工作開展有利,對空調制造及其相關行業長遠發展有一定意義。在實際對空調節能系統進行設計時,一定要對能源進行合理選擇,以降低能量損耗為標準。
1、綠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調系統節能設計原則
我們進行空調節能系統設計時,應按照一定的原則進行,這樣有利于空調節能系統節能性質以及相關質量的保證,下面我們對設計原則進行詳細分析。
1.1節省原則
資源對人類的生存以及發展有重要意義,有些資源不可再生,所以我們應該對資源進行保護。在傳統的經濟發展中,不注重對能源以及資源的有效保護,導致能源以及資源受到一定的破壞,生態環境以及平衡也受到一定的影響,這些為現象對人類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如在不提高對能源以及資源的保護意識,人類生存與發展將面臨更加嚴重的挑戰?,F階段能源消耗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節約能源不僅是我們國家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一種世界性問題,因此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能源節約問題。在實際對空調節能系統進行設計時,一定要對節省資源原則進行遵守,將這一原則落實到實處,避免表面工程現象的出現。這不僅對能源以及材料節省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還能有效地將原材料以及運行費用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幫助企業實現效益最大化。
1.2回收利用原則
回收利用原則是一種環保節能方式,目前較為提倡。在綠色理念下對建筑空調節能系進行設計,應當堅持回收利用原則。能夠拆卸是綠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調的顯著特點,這種特點有一定優勢,當空調發生故障時,可將發生故障的部分拆卸進行維修或者更換,有效避免對整個空調的維修或更換,在最大限度上對維修成本進行節省,同時可以保證其他元件的正常運行,對空調的正常運轉沒有影響。建筑暖通空調的零件、零件以及設備都可以進行回收在利用,經過專業的手段以及技術進行再生后即可進行再次利用,這對能源以及資源的節省有一定作用。為有效實現原料、產品、廢料以及原料系統的良性循環,必須對回收利用原則進行嚴格遵守,同時在對綠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調系統進行節能制造時,一定要注意避免對回收成本高的材料進行利用,這樣可對設計制造成本就行一定的控制,對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發展都具有一定的意義。
2、綠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調系統節能設計途徑
2.1 合理選擇熱源
熱電站、熱泵裝置以及鍋爐房等都屬于空調系統思維熱源,在實際對空調節能系統進行設計時,一定要對上述熱源進行合理利用。根據相關研究與數據表明,能源效益以及節能效益是地源熱泵熱源的顯著特點,不僅能對大氣污染物排防進行一定的控制,還可有效對環境質量進行改善。因此,在實際進行空調設計時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對熱源進行合理選擇。
2.2 用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
目前,建筑空調暖通系統的能源消耗不斷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到生態環境和人們的身體健康。在進行綠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調系統節能設計時,應當采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對資源進行優化和整合,有效減少資源浪費,避免資源出現枯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3 降低能量輸送損耗
建筑暖通空調系統在進行能量輸送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定的能量輸送耗損,因此,在進行綠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調系統節能設計時,應當降低空調暖通系統的能量輸送耗損。一方面,建筑暖通空調系統應當選擇具備較高保溫性能的材料,同時利用計算機進行控制,減低能源在輸送過程中的耗損,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在能量傳輸過程中采用傳輸能力較強的動力傳輸系統,利用傳輸系統的低流速和強負荷性,同時結合建筑暖通空調系統的維護結構,降低能量輸送耗損。此外,在建筑暖通空調系統的運行過程中,應當加強供水和回水溫差的控制,有效防止空調冷凍水比例出現偏差,從而降低能量的輸送損耗。
3、綠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調系統節能設計措施
3.1 能源充分利用的節能設計措施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綠色設計理念不斷融入建筑設計的各個環節中。在進行綠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調系統節能設計時,應當注重能源的充分利用,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的同時,盡量減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在進行綠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調系y能源利用設計時,應當明確能源的消耗結構,再進行能源利用調控,降低能源的浪費。在進行綠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調系統節能設計時,應當加大對現有能源的優化利用力度,同時提高清潔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3.2 環境保護設計措施
建筑暖通空調系統的使用性能狀況與資源、環境具有密切聯系。因此,在進行綠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調系統節能設計時,應當對建筑周邊環境狀況進行認真研究和分析,尤其是水資源、綠色植被、高大樹木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建筑物提供儲蓄水量、防風沙、庇蔭等功能,在設計過程中融人環境保護理念,并對自然災害和環境污染是否會對建筑造成沖擊,確保外界環境不會影響和干擾建筑暖通空調系統的安裝和使用。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建筑節能工程中,暖通空調系統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關系著人們的生活質量、環境污染程度,國家能源的安全和消耗程度,影響著國計民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規律,有效降低耗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很多企業將節能環保作為了其運營的核心內容。在建筑工程中,暖通系統屬于非常重要的環節之一,但建筑工程的傳統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因此,設計人員在運用綠色理念設計暖通空調系統時,應注重資源的節約、清潔能源的利用,從而提高暖通空調的使用效益,真正實現環保節能,為我國社會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園林建設;園林美化;設計理念
中國傳統園林在世界園林史上獨樹一幟,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園林設計始終在追隨西方近現代的風景園林模式和藝術風格,沒有將西方的現代化的園林內涵與中國的社會文化相結合,與中國的本土實際相差甚遠,造成園林發展差強人意的結果。事實證明,中國現代風景園林設計離不開中華文明的土壤,不能照搬西方風景園林的現代模式,依靠我們自己的本土設計師,從傳統的園林設計底蘊中挖掘出新鮮的素材,創作出既符合國際流行發展趨勢,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現代風景園林作品,推動我國風景園林藝術的發展。
一、中國傳統園林的發展歷程和歷史地位
我國古典園林的建設歷史悠久。早在商州時期古人就懂得依據自然景觀進行造園活動,利用自然山水、草木建設人們活動的享樂場所。據文獻記載,周文王時期開始出現了囿的建設。囿是中國古代園林建設的最初雛形,其內設有瑤池、高臺,是帝王將臣的享樂之所。園林設計經歷春秋戰國時期,在秦漢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形成基本的古代園林雛形。
園林藝術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推陳出新的過程。園林風格與樣式的形成是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而成的,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里幾代人努力奮斗的結果。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思想和自然資源等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傳統園林從苑囿模式發展成為別具一格的人工山水園林類型,歷經三千余年的歷史演進才逐漸成熟,凝聚了中華民族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和傳統觀念的全部精華,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中國傳統園林在世界園林藝術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不僅對東方園林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對西方近現代園林的發展起到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17世紀歐洲盛行的中國熱引起了人們喜愛洛可可風格的思潮,18世紀英國自然風景式園林的出現也是深受中國園林設計的濃厚影響,中國人在園林設計中秉承的“師法自然”理念,以及詩情畫意的園林特色思想都在英國自然風景式園林中得到了完整體現,對西方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二、中國傳統園林設計的建筑理念和特征
中華民族受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在古典園林建筑的設計上都極力追求自然和諧為主,滿足人類娛樂享受要求。設計中充分考慮山水景觀、植物特色、亭臺樓閣的依勢而造,不去特意雕琢,最終建造出和諧、自然、宜人的風景園林。設計中對空間構造有著獨特的設計理念,追求天地自然盡在園林之中的目標。
1. 由點及面,實現空間視覺效果的最大化。中國古典建筑中,園林設計師沖破建筑物尺寸、大小的限制,采用以小見大的手段,通過各個景物之間的聯合,讓觀賞者盡可能的感受到天地之意,延伸觀賞者的感受意識,充分體會到自然山水之意。
2. 巧妙搭配景物,實現景觀外延的空間效果。古代園林建筑設計中采用延伸風景自然性、連續性的手法,不拘泥于一院方庭,采用借景、引進的手段,實現視覺邊界與自然景色效果的擴延。通過加強庭院景觀與外界景觀的呼應和聯系,實現園林景觀整體感覺的無限深化,加深人們的感受效果與視覺理念。
3. 景觀多變,不拘泥一格。中國古代園林景觀往往有著一步一景,動靜結合的效果特征,步入園林都會讓人有著虛虛實實、漸入佳境的觀賞效果,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流連忘返。許多古典園林中都有園中園的設計,不同的景觀地點設計不同的園林特征、形狀特性,通過對園林景觀設計的局部空間交錯、整體景觀統一的布局,讓人在有限的空間里看到豐富多彩的園林景觀效果。
4.完善的景觀體系。經過了漫長的歷史發展,古典園林設計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景觀體系。依據在園林景觀中所起的不同效果進行分類,可分障景、借景、引景等,不同景觀各司其職在整體景觀中發揮著不同效用,從而構成完整的園林景觀。此外,在景物變化、色彩、格調方面,古典景觀園林也有著不尋常運用效果,各景區間透過滲透、穿插的藝術手法,實現景點的相互串聯,保證園林景觀的整體性。
三、古典園林設計在現代園林中的應用
1.山水景觀應用。傳統園林的精確定位在于對自然山水的追求,以追尋自然景色,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最高設計目標,達到天人合一的景觀境界。在傳統設計中,園林景觀對自然因素的取用非常精煉,擅長對靜態與動態景觀的對比設計,從而實現動靜結合的立體空間布局。如小橋流水、荷池蓮花、垂柳頑石等,通過對自然景觀的精確提煉,在無形中創現別樣的自然風貌。采用月影、花香、鳥語等古代文化情操的升華,進行濃縮、總結,最終實現“小橋流水、桃源仙境”的佳境美景。人造景觀的設計與建造,體現了古典景觀設計中人與自然的互生共處,是古典園林設計的主要設計手法。
2.自然風景應用。園林設計的根本在于自然設計,自然風景一直是古典園林進行創作的根本。設計者通過自身對自然風景的感受,提取自身感悟的精華,從而以微縮園林的方式進行表達,設計出經典的獨具韻致的美景園林。自然界中的落日云霞、高山流水、萬千氣象都是園林景觀的重要設計題材,在自然中它們以最原始、最深刻的姿態綻放出來,讓我們可以充分觀賞。園林設計者應親歷山水,用自身真誠的心態去感受自然、親近自然,在與自然的親歷中尋覓素材,設計出最貼近自然、觸動人心的藝術創作。
3.意境應用。因地制宜是園林設計的基本原則之一,通過因地制宜的景觀園林設計,可以設計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園林景致。許多現代園林設計師都會將園地的可視范圍都視作設計空間,通過對園林地域特色的引入設計,將園林景觀與當地自然風景進行巧妙的融合,實現借景、應景的景觀效果,最終達到無限延伸的空間視覺感受,形成園林自身獨特的景觀意境。
四、中國現代園林的發展方向
中國現代園林的健康發展既要認真汲取西方現代風景園林發展的成功經驗,又要深入研究中國古典園林文化和本土資源環境的特色,摒棄古典園林的歷史局限,把握傳統觀念的啟迪意義,同時融入現代生活的環境需求,形成中國現代風景園林發展的正確方向。中國的園林設計師應加強自我更新,拓展思路和設計領域,將中國園林理念與內涵帶入人居環境、城市景觀、風景名勝自然保護以及道路、河流等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之中,使園林風景產生新的思想與活力;同時借鑒西方園林設計中注重場地特征、空間塑造、時空效果的要求,強調簡約和個性化設計風格,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促使園林設計的整體水平不斷提高,加速中國現代園林的發展。
結語:
新時代的風景園林設計任重道遠,中國的現代園林設計師應開闊眼界,走向世界,對園林發展史和現代園林發展趨勢有個深入、清醒的認識,結合中國本土景觀資源與文化內涵,研究借鑒西方園林的成功經驗,關注現代園林的本土化研究,積極探索富有地域景觀、文化特征的園林作品,實現中國園林建筑設計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摘要】體育教學活動是一種“教”與“學”雙向回饋的過程。體育教師為達到有效教學,必須熟悉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如何運用各種教學策略、教學法、各種語言、符號、例子,將教學內容轉化成學習者可以理解的內容,進而建構出教學設計系統化的模式,這與體育教學效果的好壞有著至關重要的關系。通過文獻資料分析,探究系統教學設計模式的觀念,比較傳統教學設計與當下盛行的建構取向教學設計,最后針對學習者與學習方式,提出Mosston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
【關鍵詞】系統教學設計模式;教學光譜;理論;應用
O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ostton teaching spectrum in the view of the design model of system teaching and learning
【Abstract】The activ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bidirectional feedback course includ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order to achieve effective teaching, P.E teacher must familiar with the teaching subject and teaching strategy. How to use all kinds of teaching strategies, teaching methods,language, symbol, example, and to transform the teaching subject into the content that can be understood by learner, and finally to construct the design model of system teaching and learning, which has an import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sult of spor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exploring the design model of system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sign and current popular construction-orient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sign, finally making appoint on learner and learning styl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osston teaching spectrum was brought up.
【Key words】Design Model of system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spectrum; Theory; Application
一 教學設計模式的概念
(一)教學設計模式的觀念:一般教學設計過程,包括有學習者、方法、目標與評價等主要因素。然而由于教學設計兼具創造與發展過程,因此常以橢圓形、曲線、箭頭等符號,將教學設計過程作為認知訊息的傳達,以便教學設計流程圖進而建構出教學模式。有關教學設計的說法甚多,限于篇幅,不做深究。具體而言,教學設計模式是指教學設計的過程概念化或步驟化,這是無庸置疑的。
(二)教學設計模式的比較:教學設計的歷史,由于受到不同典范的影響,而有不同的教學設計模式,大致分為“巨觀教學設計模式”與“微觀教學設計模式”,前者側重在一般系統、課程和管理理論對教學設計的反應,例如教學系統設計;后者強調心理學、教學、溝通和視聽理論在教學設計的反應,例如每課教學設計。如今許多教學設計隨著視訊傳播媒體,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已逐漸被取代,教師轉而成為學生信息的提供者、合作者、引導者。簡言之,傳統教學設計重視知識的控制與傳遞;建構取向教學設計重視知識的選擇與建構。對于教學設計模式取向的說明(見表1)。
表1 教學設計模式取向比較表
取向對比 傳統取向教學設計 建構取向教學設計
教學知識 教科書為專家知識權威,知識的來源與獲取來自教科書 學習知識是討論實作互動后建構的產物,用來印證辦糟的真偽
教師角色 教師是教學的管理者,利用活動和作業檢視學生的學習成就 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溝通、對話、辨證共識與歧異處
學生角色 學生是學習的接受者,偏重機械性的記憶、模仿與事實的練習 學生是學習的探索者,重視多媒體的攝取、知識網絡的反省與思考
教學活動 靜態的被制吸收、可預測性、學徒式單向活動 動態的爭議對答、不可預測性、師生共創活動
設計模式 例如:ADDLE模式(分析,設計,發展,實施與評價) 例如IMM-PBI模式(互動多媒體,基于問題的學習)
二 系統教學設計的模式
(一)系統教學設計模式的架構:以Dick&Carey這個模式,包括九個連結的步驟和一個回饋環線,這些都是教學設計者可用來進行有效教學的程序和技術的組件(圖1)。
圖1 Dick&Carey系統教學設計模式圖
(二)系統教學設計模式應用的步驟:Dick&Carey的系統教學模式,教師可依系統化步驟,配合認知取向和建構取向進行教學設計,分述如下:
1 決定教學目標:第一個步驟是決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之前,先決定什么教學內容。也就是學生在教學完成后可能會達到的程度如何。換言之,教學設計初期的核心,應該從需求評估、確定計劃的需求,確定優先級,并考慮限制因素等來敘述教學目標。
2 進行教學分析:決定教學目標后需要進行教學分析,對于學習者應該如何運用哪種學習類型來完成,以及如何設計教學步驟來完成學習目標,這是進行教學分析的重點。
3 鑒定起點行為特征:鑒定學生的起點行為,才能了解與教學目標之關系與差異,如此才能設計教學活動。否則教學目標立意甚佳,但是曲多合寡,反而達不到教學效果。
4 敘寫學習目標:通常教學目標的敘寫,依據終點行為來列舉各項目標,清楚指出的預期學習者完成的學習內容;撰寫各主目標下面的子目標。值得一提的是教學目標的敘寫,常用認識、了解、學得……等動詞,在教學分析和起點行為的基礎下表達所要學習的內容。
5 發展學習評價:有效教學與否,便是透過學習評價來了解其效果。此時根據認知、情意、技能等目標,可以針對學習者如何完成學習目標來設計評價的類型和標準。
6 發展教學策略:教學策略可以從教學前的活動、教學內容的呈現、練習與回饋、測驗和追蹤整個教學活動五部分來進行。并且根據目前學習研究的結果、學習重點、學習者的特點來考慮策略的發展。
7 發展和選擇教學形式:因為現行各校的教學資源不一,因此教師在發展和選擇教學時,應該以學校本位為主來發展教學形式。
8 設計和進行形成性評價:為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形成性評價變得不可或缺。因此,針對學習過程所進行的一系列評價,即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其目的在于針對教學目標的完成、學習效果、學習者情況進行了解,已備教學過程調整的需要。
9 設計和進行總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是教學效能的驗證,目前可以配合教育部門頒布的相應的能力指標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能力。
三 Mosston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
Mosston認為教學是學生與教師之間一連串關系的發展。他認為教學的意涵,是學生能夠體驗,而且反應所有教師的提示。因此強調這一連串的關系,在于幫助學生能在身體活動中,發展出個人的運動技能。所以Mosston指出教師、學生、目標三者的關系是一致的。換言之,在每個教學單元中,必須透過教師的特定教學行為、學生的特定學習行為,以及所欲達成的目標,形成教師與學生,以及目標的互動網絡(圖2)。
圖2 教學光譜架構圖
(一)Mosston教學光譜的理論
1 原理(The Axiom):眾所周知,每一個教學活動的安排都是先前決定的結果。教與學的過程是師生根據在課前、課中、課后所做的一連串決定。所以,Mosston認為教學行為是一連串的決定。而教學光譜的基本意涵,即“教”是被“決定”所主導的,亦即教師每一個教的動作都是先前決定的結果??梢娝薪處熃虒W的決定是整個教師“教”的中心,所有“教”的行為都是由教師所做的決定;相對的,所有“學”的行為都是學習者所決定的結果。因此教學行為是教師與學生兩者所作結果。
2 教學形式的剖析(The Anatomy of Any Style):Mosston教學光譜中任何一種教學形式的教學時序都存在著三層次的決定。分別為課前(pre-impact):1.所有的決定必須在教與學之前做決定。2.課中(impact):在實際教與學中,執行有關的決定。3.課后(post-impact):評價學習前的決定,這部分通常涉及教師與學習者學習成果的評價。Mosston&Ashworth進一步指出“課前”:是在任何教學時序前,教師所必須做的決定;“課中”:則指教學活動所傳達與表現的行為?!罢n后”:即評價學習者在教學活動期間或教學活動之后的表現,并提供回饋。
3 決定者(The Decision maker):如果教學活動是舞臺的話,那么教師與學習者則是這舞臺的主角。因此,教師與學習者之間如何扮演這出戲,兩者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尤其如何來決定教學活動,在教師與學習者之間,便會有“最大極限”與“最小極限”的決定。換言之,在整個教學活動的時序上,教師與學習者彼此之間是互動的,因此就會出現教師與學習者,誰來決定的主導權。一般而言,教師的主導權隨著各種教學形式的不同順序,會相對的遞減的情況發生。
4 教學光譜(The Spectrum):Mosston教學光譜是教與學中可替換的典范,它包括命令式到發現式中各種排列的典范,亦即是每一種教學形式(Teaching Style)皆有其特別的教與學的行為與特定形式的目標。教學光譜的發展歷史演變至今,包括A式(命令式 The Command Style)、B式(練習式 The practice Style)、C式(互惠式 The Reciprocal Style)、D式(自測式 The Self-Check Style)、E式(包含式 The Inclusion Style)、F式(導引式The Guided Discovery Style)、H式(分析式 The Divergent Style)、I式(創造式 The Learning-initiated Style)、J式(設計式 The Learner’s Design Style)、K式(自教式The Self-Teaching Style)、G式(集中式 The Convergent Discovery Style)十一種。國內學者認為由于各式之間決定范圍與內容的差異,在教學活動各有巧妙,并意味著教學光譜仍有其發展空間。
5 群集(The Clusters):Mosston&Ashworth指出人類具有再制或復制已知知識或舊有的模式等能力。因此,教學光譜分別由“再制”和“生產”兩個群集。也就是說一個是以教師為主的群集;一個是以學習者為主的群集。其中“生產”群集需要透過學習者使用不同的行為工具,去發現、創造。若從主客觀而言,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應屬于學習為主的“認知群集”,反之,以學習者為主的群集,而教師只是從旁協助,學習主必須自己或透過同儕去發現、創造機會,因此又可稱為“發現群集”。或也可以由“直接教學”或“間接教學”來加以區隔。
6 發展的功效(The Development Effects):國內教育學科,針對教育目標,多采取布魯姆(Bloom)的認知、情意、技能的三大目標。然而Mosston教學光譜的發展功效,每一教學形式皆可獨特地影響學習者;即可以影響學習者的認知的、道德的、情緒的、社會的、身體的功效。而這五種教學形式的發展功效,可以單獨呈現亦可五種功效合并出現在一個教學形式當中。例如命令式(A式)的各種功效的發展均維持最?。欢毩暿?B式)則在身體、社會;情緒的有較高的發展功效;而互惠式(C式)則社會與情緒的發展較高,身體的發展功效則較低??梢娫诿恳粋€教學形式里,皆有其不同偏重的功效,這對教師教學特殊需要的選擇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亦可與一般教學目標發展有所區別。
(二)Mosston教學光譜的應用─包含式的籃球教學
1 包含式的理念:就是泛指教師在同一個單元教學,設計出不同難易程度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皆能體驗到成功,使得學習者想法與行動一致。
2 包含式的目標:Mosston指出包含式的目標,在于使教學能夠接納大多數的學習者;能適合不同學習者的需求;讓每個學習者都有機會參與全部的活動;在教學活動中,讓害怕失敗的學習者也能體驗成功的機會;學習理解期望與現實間的關系;每個教學內容,皆有多種教學選擇的機會,更能符合個別的需求。
3 包含式的實施:包含式在課前,由教師(T)做所有的決定。課中由學生(L)由自己做決定選擇適合的作業練習。課后由學生(L)針對他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價,決定是否往上、向下的難度繼續學習(圖3)。
E
課前T
課中L
課后L
圖3 包含式結構圖
詳細的教學過程如下:課前教師做所有的決定,由教師來選擇個別化的教材;課中教師先行概念背景提示,接著學生觀察所給予的選擇,選擇第一次練習的難度,再決定繼續或練習其它難度。教師針對學生回答問題,做第一次的溝通,并進行教材提示,以及教學資源與教學器材,接著分散學生,各自開始安排自己的練習作業;課后由學生使用“標準卡”進行自我評價,此時教師應來回給予學習者回饋,并對于學生難度的選擇,保持中立的態度。
4 包含式發展的功效:在包含式的發展功效著重在身體以及情緒的發展,其次為認知的發展,而以社會功效最低。由上所述包含式的教學形式來看,課前都是教師做決定;課中、課后,都由學生自己做決定(圖4):
圖4 包含式發展的功效示意圖
四 結語
眾所周知,教學活動是一種“教”與“學”雙向回饋的過程。然而透過系統教學設計模式,不僅利于教學者循序漸進地進行有效教學,而且透過不斷的修正,同時兼顧到教學的每個步驟。但很多教師往往習焉不察,擁有自己的一套教學模式,較少涉及理論根基。因此透過籃球教學為例,加以闡釋Mosston 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提供教學者選擇教學型式,另一種教學形式的群集。國內不管生手或專家教師,長期以來習慣于“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講述法,以教師為主,學習者為輔的教學形式,這已經不見得適合時代的需求。教學是一種藝術,教師不僅需要教學系統設計,更應掌握教學系統設計的每一步驟,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 Mosston, M.(1992).Tug-O-War, no more: Meeting teaching learning objectivesusing The spectrum of teaching styl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Dance, 63, 27-31.
[2] Mosston, M .,&Ashworth, S.(1986).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umbus, OH:Merrill.
[3] Mosston, M .,&Ashworth, S. (1994).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umbus, OH:Merrill.
[4] 巴班斯基.《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方法論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7.
[5] 孫洪昌.莫斯頓互惠分組教學模式對學生教學能力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4(2):71-80.
關鍵詞:通用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原則;研究
視覺傳達設計是通過可視化的事物來傳遞信息,常常應用到報紙、書籍等傳統媒介上,具有傳播速度快,說服力強等特征。然而隨著手機、電腦和各類移動設備等電子信息產品的出現,對視覺傳達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設計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認知需要,如今迫切需要新型的設計思想和理念為視覺傳達設計指明方向。在此背景下,應用通用設計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將信息變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對于人們的學習和交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通用設計的定義及內涵
1.通用設計的定義
通用設計是面向所有群體的設計活動,與其他設計相比,通用設計遵循的是全民理念,也就是站在失能者的角度設計產品,如果失能者都能很好的應用產品,那么該產品就會為健康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雖然通用設計理念的提出時間尚短,但是受到了人們的大力追捧,人們渴望打破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壁壘,并通過有效的溝通讓自己的觀點更易于被其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而通用設計恰好符合人們的情感需求,所以該理念在現代社會具有極高的可行性。
2.通用設計的基本原則
在進行通用設計時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平等性原則,即平等對待普通人和失能者,不迎合某類人群的喜好,始終保持設計的公平性。
第二,靈活性原則,為用戶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不同用戶都可以靈活的使用,不會產生任何不適感。
第三,簡單直觀性原則,摒棄繁瑣的、復雜的設計細節,給用戶直觀的、清晰的體驗,任何用戶都可以輕松掌握使用要領。
第四,感官性原則,充分運用人體的感官器官,如視覺、聽覺、觸覺等,將信息與周圍環境區分開,以便于各種能力障礙者都能夠使用。
第五,容錯性原則,科學排布各類元素,為危害性的元素加設保護功能,在出現錯誤和危險時能夠及時預警。
第六,節約體力原則,不會消耗用戶過多的體力,用戶可以采用最為習慣的方式,最為省力的動作操作,對身體的負荷較小。
第七,足夠的空間和尺寸性原則,用戶無論保持哪種姿勢都可以擁有清晰的視野,手部和抓握的尺寸較多,用戶可以隨意選擇。
除了上述幾點原則之外,還要考慮經濟、環保、美觀等要素,在設計時無需兼具所有原則,而是應從實際情況和人們的需求出發,使設計項目更具有實用價值。
3.非物質化社會的需要
如今,人們已經從物質消費逐漸轉變為情感消費,情感消費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人們迫切需要從消費中找到安全和歸屬,愛和尊重,最終實現自我價值,這些情感都是相互依托,相輔相成的,要想滿足人們的這些情感需求,就要在產品的外觀和包裝上多下功夫,為其增加更多的內涵和價值,這樣當消費者看到產品時,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聯想和想象。產品的內涵越豐富,越契合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消費者群體也會越廣闊,產品的銷量也會更高。通用設計就是要將消費者的心理需求融入到產品的設計理念中,使消費者通過購買產品來獲得情感的滿足。
二、通用設計理論下的視覺傳達設計
1.視覺傳達設計通用化需求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信息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方式也有了大幅度的轉變,人們不再單純依靠紙質的印刷品獲取信息,而是通過網絡、電子產品實行國際化的交流,信息的內容愈發豐富,但是信息的準確性卻往往無法得到保證。尤其是漢語文化博大精深,存在著數量龐大的多義詞,那么如何將這些文字合理排列,避免歧義的發生,讓更多的人接受和喜愛,就屬于視覺傳達設計通用化的范疇。在宣傳過程中應用通用設計理念,體現對老年人、殘疾人以及其他特殊群體的尊重,讓用戶在看到企業和產品的信息時產生積極的、樂觀的情緒,從而沉溺其中,主動選擇企業的產品。值得注意的是,要靈活運用色彩、符號和文字,將不同元素結合使用,并根據不同人群的生長環境、思維特點、文化背景進行適當的設計,可以將信息的傳達更加直觀、立體,進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感官通道的傳播方式
視覺傳達設計有時也被稱作溝通設計,正是設計師需要使相對復雜的信息變得更易被受眾理解。視覺符號的傳播不僅僅是單方向的,更是互動的,多方位的?;谕ㄓ迷O計理論下的視覺傳達設計,不僅是從視覺上傳遞信息,更是從聽、觸、味、嗅多感官渠道進行信息的通感傳遞。多通道的媒介傳播,可以讓大腦捕獲等多維度的信息,讓信息接受者對事物獲得更多方位的認知,使信息更有效的傳播。
3.適應各類使用者的視覺傳達設計
對于在視覺識別上有一定障礙或缺少視覺傳達接受渠道的人群,在進行視覺傳達設計時,可以進行多維度的刺激,輔助更多的傳播方式。如為避免視障人群的誤食,通過突起的盲文,使其感知飲料或食物中可能會導致過敏的成分。進行救災、避難的導視設計時,可以通過立體的視覺符號、鮮明的顏色、夜光材料、聲音的配合使用去適應各種突發狀況。對于色盲患者來說,色彩的區分度很低,選擇的顏色在色相及明度上都有所區分,就可以適應更多的人群,從而達成視覺通用設計的目標。
通用設計理論視角下的視覺傳達設計已經不僅局限于為用戶提供情感服務,豐富信息的傳遞內涵,而是主動引導消費者群體,使其形成新的價值觀,從而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有助于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共建美好幸福的家園。因此,通用設計理念的運用是時代的需要,是人們思想意識提升的必然選擇。通用設計也就是運用人本思想進行設計,可以讓更多的受眾群體得到人文關懷,并將這種正能量傳遞下去,最終創建一種全新的,充滿尊重和愛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王保華.通用設計原則與產品研發策略[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132.
[2]周君,鄧櫻.通用設計理念對企業產品開發策略的啟發[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16,(1):15.
[3] 閔麗,楊先姣.論通用設計理念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J]. 現代裝飾(理論). 2012(11) :256-257.
【關鍵詞】無障礙;人性化;產品設計
引 言
對于殘障人士來說,產品設計往往處于一個不合適或者是被忽略的狀況,我們關注的是正常人為人類社會做出的貢獻,而另外同樣充滿細膩感情、具有藝術才能的殘障人士設計也同屬于產品設計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在中國,在我們身邊的每座城市、每個產品設計,我們都能切切實實地體會到無障礙設計給我們帶來的環境變化和社會進步。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的不斷發展,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變革,無障礙產品設計的方法理念與水平必將不斷進步。一個功能合理、造型美觀、綠色環保的產品無障礙設計作品不僅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并且還是城市文明進步,社會人性化進程的一個強有力的表達。
一、無障礙產品設計的人性化設計
人性化設計指的是設計中對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滿足,是對人性的尊重及人文關懷的體現。人性化設計最核心的理念是“以人為本”,它以人類工程學的發展為基礎,因此,人性化設計體現的是功能設計,它基于產品功能的基礎上以提高產品外觀設計,從而符合產品人類工程學原理的設計理念。無障礙產品設計的人性化設計是人類文明社會進步的表現,無障礙產品的不斷發展和提升的過程即是人的認識、思想情感的不斷完善的過程,無障礙設計是人類情感、文化精神及倫理道德的觀照。
人性化設計是以人的生理、心理、行為等為根本出發點,它凝聚了現實環境的種種因素,它寓含著人類各種活動,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物質與精神方面的需求。人性化的無障礙產品設計既可以滿足殘疾人的行為要求,又可以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因此,研究殘障人士與使用產品環境之間的關系,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研究產品無障礙設計,也更能體現文明社會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經濟狀況的改善,無障礙產品設計的發展會逐漸成為全社會說關注的話題。一方面,無障礙產品的發展對加強整體設計行業的形象與產品競爭力有著重大意義,它為產品設計分類提供了新的思路與發展途徑;另一方面,產品設計師依據殘障人士的類型、程度而進行專門設計的同時,不但滿足了殘障人士這類人群的日常行為需求,同時還發現有些無障礙產品還適用于任何人。因此,作為產品設計師在為正常人設計產品的同時兼顧考慮殘障人士的需求,才能使設計的產品具有更大的實用性與通用性,這才是體現人性化設計的最有效的辦法與思路。無障礙產品對于正常人和殘障人士來說,都應自由方便地使用,而不存在任何不方便的障礙,這是無障礙產品設計的目標,也是區別于普通產品的關鍵。
二、無障礙產品設計的分類及研究
深入研究發現,殘障人士與老年人在使用各種物品時,都會存在障礙。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正常人都有可能對各種新鮮涌現的高科技產品無從下手,更不用說是殘障人士。因此,必須針對各種特定的產品去研究具體的無障礙產品的技術與方法,尤其是在信息技術領域對各種無障礙產品進行分類與研究,立足于將產品設計的實際案例提升至無障礙設計的系統理論,這對于無障礙產品設計的系統化研究與人性化設計都是有利的補充。國內外設計專家曾提出幾種無障礙設計概念,這些設計概念存在相同點,又有所區別,以下將對這些設計概念進行分類研究,以便我們更好的去理解無障礙產品設計。
2.1通用設計。通用設計指的是在進行產品設計的時候盡最大可能面向人的一種創造性設計活動。通用設計傳達出“產品被殘障人士使用,也被所有的人使用”的設計理念,是指對一般產品進行改進,讓普通產品能夠適應殘障人士的使用。通用設計是實現無障礙產品設計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比如公共衛生環境的馬桶設計,為了讓殘障人士使用而加上了扶手等的輔助設備,依照通用設計的原則,正常人也是可以使用的;比如日本松下企業研發的NA-V80GD斜式滾筒洗衣機,該產品設計創造性的將滾筒洗衣機的前開門傾斜30度,內部滾筒中心軸也在水平方向做了30度傾斜,它讓所有人都能安全、方便、平等的進行操作:傾斜的開門方式讓正常人不必蹲著取衣服,坐輪椅的殘障人士能非常容易取衣服,甚至孕婦只要輕輕彎腰即可。
2.2輔助類設計。輔助類設計是改善殘障人士行動力的專用產品設計。輔助類產品用以幫助殘障人士取得獨立性,比如輪椅、拐杖等。輔助類設計用于給殘障人士或老年人等有障礙的人群提供方便,是他們專有的獨立性產品,通過這種產品的使用,殘障人士可以自行操作,盡量減少正常人對他們的額外幫助精力與時間。但是輔助類設計與我們提出的通用設計理念有所區別,通用設計是讓普通產品能適應殘障人士的使用,是一種設計的兼顧狀態,輔助類產品的用戶群體只有殘障人士,而通用設計包含了所有人。例如盲杖設計,它讓盲人能夠依靠拐杖獨立行走,它的用戶群體局限于盲人,正常人不會使用;再比如座椅的設計,為了方便肢體殘障人士而專門進行了調節高度的上下設計,又或者加了專門的扶手,但這種設計不僅僅是肢體殘障人可以使用,正常人也可以操作。
2.3跨代設計??绱O計是解決由年齡造成的不足或其他智力缺陷而專門進行的設計方式??绱O計在產品設計中很常見,它是為了改進產品或環境中與年齡等相關的因素的考慮,它所關注的是老年人等因為年齡產生變化而使用產品的系列問題,還包括缺乏判斷力的嬰幼兒或者老年癡呆患者等在使用產品的安全性問題。安全性是產品設計中的重要因素,也是無障礙產品設計標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跨代設計是無障礙設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無障礙產品設計理論的主要研究方式。
三、結語
無障礙產品設計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使殘障人士享有科學安全實用的無障礙產品也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使命。無障礙設計是對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充分參與社會生活的前提和基礎,是方便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條件,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水平,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體現。無障礙產品設計在產品設計中扮演著以“人本主義”的重要角色,它體現了人性化設計的宗旨,為殘障人士提供安全、適用、方便的無障礙產品,是對社會所有成員的尊重和對人的生命全程的關愛。
【參考文獻】
[1]周文麟.城市無障礙環境設計[M].科學出版社,2000.
1.1設計安全環保的駕駛室
在工業生產中,運用節能設計理念設計出的安全環保駕駛室,既可以提高制作的工作效率,還可以為司機創造一個良好的駕駛環境。同時,安全環保的駕駛室既可以緩解司機駕駛的疲勞感,也可以提高駕駛的安全系數。所以,在設計駕駛室時,可以運用人機工程學的設計原理為司機提供比較人性化的服務,并且司機的座位是可以全方位調整的。在設計過程中,可以運用調動和轉向的驅動器,并且它要帶有電子監控裝置。在設計駕駛室的操作環境時,要采用整體性、全部封閉的樣式玻璃,這樣就可以防止紫外線的輻射,同時,還要配置無氟環保型冷暖空調。
1.2選擇低公害的機械發動機
在對工程進行機械制作時,其最大的部件就是發動機,并且發動機的質量會對工程環境造成直接的影響,因此,為了降低發動機產生的噪聲,要選擇比較節能環保的發動機。這樣,就可以有效地解決噪聲污染大的問題,從而實現了節能、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另外,由于發電機具有耗費油量少、排放低等特點,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它提高了加工效率,有效緩解了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
1.3液壓系統的節能設計
對液壓系統進行節能設計是機械設計制造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要想保證液壓系統能夠高效運作,一定要定期清潔液壓系統。同時,機械設計師在設計液壓系統時,一定要嚴格控制液壓機造成的污染,并且還要選擇適合的油料。除此之外,還要將油液中所有的雜質清理干凈,并且延長換油的時間,這樣就可以降低液壓系統出現故障的概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液壓系統的能源消耗,延長了機械系統的使用壽命。在設計液壓系統時,除了要選擇合適的施工材料外,還要認真檢查軟管的損害度和規定時間內的報廢量。
2節能設計理念的應用
2.1選擇使用可回收再利用材料
在進行機械制造與自動化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材料。在選擇材料時,一定要堅持降低自然資源消耗的節能理念,要盡可能地選擇可以再生的資源和可以回收利用的資源。這樣選擇的原因是,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在進行生產加工時,選擇可以再生的資源既能夠起到分解和回收再利用的作用,還可以減小對生態環境的危害,而且還不會排放出各種有毒有害的物質,有效地減少了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除此之外,在設計零部件結構時,一定要遵循“可重組、容易分配和容易分解”的原則。這樣做,不但可以提高環保材料的使用效率,還能夠有效避免有毒材料的使用。
2.2按照環境通用標準設計機械構件
要盡可能地延長設備的使用時間,降低設備的報廢率和機械部件廢棄所導致的污染處理成本。在設計過程中,在選擇材料時,必須要使用環保負荷比較低的材料,這樣就會降低材料的成本,并且還可以減少機械設備報廢之后處理污染物質時的工作量。在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的設計過程中,要遵循“重量輕、能源消耗低和延長設備使用壽命”的原則,要盡量避免使用一些容易污染環境的材料。與此同時,還要注意通用性的特征,要不斷優化機械產品的設計,還要針對具體的情況適當降低機械自動化產品的質量,并要嚴格按照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完成機械設備的優化設計,這樣才能保證其符合環境通用的原則。除此之外,還要嚴格按照環境通用的標準設計機械構件。
2.3根據環境需要完善制作工藝
在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的設計過程中,要不斷完善制作工藝,并且在選擇制作工藝時,單一零件的加工要與施工現場使用的設備相互匹配,例如,鍛壓工藝主要包括冷鍛壓、熱鍛壓等。與冷鍛壓方式相比,熱鍛壓工藝可以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且從施工工藝上講,冷鍛壓的成本會更高,不然就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在以后的設計中,設計師會選擇溫鍛壓工藝施工。除此之外,還要根據具體要求有效地調整施工工序,并且要不斷完善工藝,這樣才能保證每一個環節都達到環保的要求,進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實現了節能的效果。
3結束語
[關鍵詞] 通用設計;人性化;無障礙;弱勢群體;人文關懷
[作者簡介]谷 威(1991—),男,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工業設計系大三學生。(江西南昌 330032)
本文系2012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階段性成果。(指導老師:江西財經大學講師、博士況宇翔)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和改進以及指標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口的增加和人口結構老齡化趨勢的加快以及殘障人、老年人希望平等參與社會生活需求的提高對城市公共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索如何使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更為合理、更為人性化的過程中,無障礙設計的局限性開始暴露出來。無障礙設施的設置目的是為滿足那些弱勢群體的生理需求,但卻往往會使弱勢群體感覺與正常人有所區別,從而產生了不良的心理暗示,使得無障礙設計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障礙設計”,反倒使殘障人士感覺到被歧視的感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的“通用設計”提出了全新的設計理念,即使產品的設計和環境的考慮盡最大化地能被所有人使用,以達到產品的設計能被所有人公平使用的目的。在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中,通用設計的研究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尤其是在我國近年來舉辦的大型國際性活動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設施的通用設計為解決老年人和殘障人士等社會弱勢群體在城市公共設施空間活動問題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使城市的公共設施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每個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城市公共設施是一個現代化城市的文明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其不僅能夠顯示一個城市的經濟實力,還能傳達出一個城市的市民生活質量以及城市的品位,對于塑造一個城市的整體形象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對公共設施的整體性通用設計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勢在必行。
二、通用設計理論分析
(一)通用設計理論背景
通用設計理論在當今社會中是一個熱詞,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離不開的一個領域,自1950年提出以來,通用設計就在全球多個工業設計發達國家興起,并取得良好效果。它更多地是以無障礙設計和人性化設計為底板,致力于所有人群,通過通用設計讓所設計的產品都能輕松簡單地為所有人方便使用,所以可稱之為“全民設計”。它從獨特的視角出發來設計,把所有人都看做為程度不同的能力障礙者,然后做出設計創新,以適用于所有人。
(二)國內外通用設計問題現狀
對于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方面的研究,相對于國外,我國無論是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要落后很多,設計的形式與工藝也相差甚遠。而通用設計理念更只是在最近幾年才正式提出。國內學者的相關專著也是少之又少,更多地是通過小型論文的形式來論述的,設計實踐也只是留在無障礙設計階段。城市公共設施理論方面的研究也沒有將通用設計理念作為重點。而通用設計在我國的應用現狀也是非常不理想,其主要的原因有三點:第一,我國傳統的人文關懷設計存在弊端;第二,常將通用設計簡單地理解為無障礙設計;第三,并沒有挖掘出通用設計的潛在經濟價值??梢哉f在國內,通用設計理念在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中的研究工作還是處于初期階段,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
而國外對通用設計的理解較國內來說相對比較完善和系統化,人性化和無障礙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他們做到的更多是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讓弱勢群體感受到社會帶給他們更多的是一個平等的地位,不會因為身體殘疾或者別的方面而讓他們產生心理上的障礙;在硬件上面,做到的是能讓弱勢群體在不需他人幫助的情況下,能獨立完成自己所要做的工作,培養弱勢群體達到自主、自立的行動目的。
三、調研部分
(一)整體調查
通過對南昌整體的公共設施系統進行調查,分別對以下公共設施進行分析:
公共信息設施:公共信息設施主要為廣告牌、橫幅、導向牌和看板等,主要是向人們展示城市公共面貌和整體信息,這類設施最主要的問題是視覺效果不是太明確,識別效果差。
公共衛生服務設施:此類設施主要為公共廁所、垃圾箱、ATM取款機、自動售貨機等等,這類設施帶給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上的障礙,因為在反復使用的情況之下無疑會帶來衛生問題。
公共交通設施:公交站臺、地鐵站、紅綠燈、斑馬線等是此類設施的代表,識別度不高,比如說對紅綠色盲的人群來說,紅綠燈會給他們帶來誤操作,顏色識別性太差,更多的圖形識別會較為直觀。
公共休息設施:公園座椅、涼亭等,公共休息設施存在一個矛盾,因為它們是用來讓人們臨時休息的一個設施,所以在設計的時候都不會設計得太舒適,而對于人性化的設計來說,能體現人文關懷,能提供給流浪者休息場所,這是他們的一個關注點,所以這是一個矛盾點。
公共休閑娛樂設施:游樂場、休閑廣場、健身廣場等,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怎么能讓老年人和殘疾人更好地進行鍛煉,并且能保證有效的安全性,這是一個很關鍵的設計點。
公園林設施:水景、地景、公共雕像等,這類設施是公共欣賞的景色和設施,它們更多地是反映出一個城市的底蘊和文化、人文精神。它們對于整個城市的識別性有待提高,要體現這個城市的獨特性。
(二)通用設計在公交站牌中的設計體現意義所在
通用設計旨在使公共設施能讓任何人都能夠無障礙和簡單方便地使用,帶給人們更直觀的完全信息的展示。而公交站牌是公交站臺中一個精髓所在,它將整個公交站臺中的全部的公交信息展示給所有人群,能讓人們在外出或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時較全面地了解公交信息,這是一個相對比較困難的問題,只有做一些通用設計在公交站牌上面,才能夠解決相應的問題。這需要在硬件和軟件上面來進行創新改進,讓公交站牌能帶給人們最大的幫助,并且能給弱勢群體帶來最大的引導性,不僅給他們簡單的信息,還能在心理上給予更多的人性關懷,只有將完整的通用設計理念附加在上面才能讓公交站牌將更多的信息和幫助呈獻給所有的使用人群。
(三)抽樣調查樣本
調查取樣為南昌市公交站臺,分為根據不同路段信息、不同交通信息路段的公交站臺中的公交站牌:
根據不同樣本反映出來的信息,不同的交通信息和不同的人流量大小的公交站牌所展示出來的信息量也是有所不同,展示方式也各有所異,旨在向人們更全面地展示所在公交站臺的一系列公交信息和周邊的諸多資料。
(四)調查步驟和方法
1.調查方法
調查方法分為?押典型調查法、重點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四種方法,此次調查分別采用抽樣調查和重點調查兩種調查方法。
首先采用抽樣調查,分別對南昌市不同地段(在調研樣本中展示)的公交站臺的公交站牌進行抽樣調查,此次抽樣調查分別根據了不同路段和不同交通路況的公交站臺進行選擇,然后根據人流量的多少和公交車來往的頻繁度以及每個公交站臺安排的公交車的多少進行分析,總結數據;
其次采用重點調查法,對抽樣調查中的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并且對在每個處于當時公交站臺等公交車的市民進行問卷調查,根據不同人群發放問卷,爭取達到比較平均的一個狀態,防止最后數據有偏差,最主要的問卷人群主要集中在公交車搭乘的最大一部分人群——青年人群;另外和與通用設計相關的主要人群——弱勢群體?鴉然后根據最后總結的數據分析不同人群對搭乘公交車的前期,在關注公交站牌上的公交信息時所遇到的不同的問題,然后分類分析,定下結論。
2.調查步驟
(1)首先分析南昌市區不同的交通繁忙度和人流量大小,以及公交車安排多少的路段的公交站臺進行取樣。
(2)然后再從取樣中的公交站臺挑選出比較有代表性的和比較全面的公交站牌設定為走訪調查的樣本。
(3)根據交通信息和時間點來安排調查樣本的順序,來提高團隊調查效率。
(4)在不同路段的公交站臺看其公交站牌上的信息分布和人們看公交站牌信息時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特別是針對其中的一些弱勢群體所遇到的諸多問題。
(5)最后根據不同人群來分發問卷,特別是針對弱勢群體,更多地詢問他們對公交站牌的期許和具體想法。
(五)調查數據分析
根據問卷以及現場調查產生數據(只列出人們更關注的問題)分析如下?押
1.公交站牌站臺信息不明確,不知道那一站是不是我要到達的目的地?鴉以及站牌上面的顏色安排會讓字體有種不太突出的感覺,看不太清楚;
2.不能了解所要搭乘公交車上面人流量的狀態?鴉
3.站牌中一些公交路線或地圖信息位置太低,不方便看清楚?鴉
4.有時候公交車太多,一塊來的時候不知道后面來的那輛公交車是不是我要乘坐的?鴉
5.根本沒有盲文模塊,而有的話也只是附加上盲文而已,沒有考慮到怎么能讓盲人去更好、更方便地使用;
6.不知道自己等的公交車到來的時間段,沒有明確的反饋,只是漫無目的地等待;
以上諸多問題是大部分人群根據問卷和口述表達出來的問題,反映出了目前公交站牌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說明了人們對目前公交站牌一些想要改變的期望。
(六)調查結論
根據取樣走訪調查的各個不同路段的公交站牌的信息發現的問題以及問卷中大部分人群反應的問題總結分析,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押
1.目前公交站牌還不能被各類人群簡單方便地使用;
2.硬件上面展示的信息顏色搭配以及尺寸高度考慮不夠全面,而在軟件方面更缺乏與人交互和予人信息的方面;
3.不能將完整的人們需要的公交信息傳達給人們,尤其在針對弱勢群體方面,只有簡單的盲文,而缺乏能給予盲人和弱勢群體最大幫助的引導性模塊。
四、設計構思
(一)擬定設計點
在相對完整的公共設施的引導系統中,是由每一個具體的創新設計點來支撐起來的,相對于此每個小的設計點都至關重要,因此在整個完整的系統中,我們會舉出比較突出的設計點來解釋說明,更多地考慮人機和智能化交互平臺。比如:盲文引導桿、語音提醒裝置、可動斜面設計等等,我們更多地是從生活中發現設計點,并融入到我們設計中去。
(二)創新型公交站牌設計
公交站牌在人們出行的引導性系統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一個城市發展的衡量標志,在此,怎么能讓公交站牌完全符合全部使用人群,更好地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他們生活中的好“幫手”,這將是我們所要完善的設計點。
1.弱勢群體中分為盲人和殘疾人以及聾啞人,其中盲人對公交站牌的辨識度最低,所以盲文的模塊加入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們所設計的“盲文引導桿”中,簡單的盲文并不能夠給他們帶來明確的引導性,所以聲音系統也不可或缺,尤其重要的是能根據盲人的操作來進行下一步的指導。
2.人性化的展示設計,通過對站牌整體造型的設計來滿足不同身高人群對其使用的方便性,比如殘疾人;例如前面提到的設計點“人性化的斜面”。
3.溫馨的提示和提醒智能化設計,公交站臺更多的是等待的人群,他們更需要的是明確的指引性和反饋,并不只有漫無目的的等待,這里我們更多地提出讓人們等待得更有目的性。
4.公交站牌外的延續性設計,包括公交站臺和信息公告欄的聯系。例如:從公交站臺上可以與站牌有必要的從地面上做一個銜接等。
5.通過通用設計來體現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從心理因素上考慮對弱勢群體的照顧,但是不能讓他們感受到被特殊照顧,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注點。
五、總結和展望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關注的更多是人文關懷和人性化設計,及對弱勢群體的關心和呵護。城市公共設施的通用設計為解決老年人和殘障人士等社會弱勢群體在城市公共設施空間活動問題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使城市的公共設施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每個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我們希望能用好的設計方式讓人們的生活方式更加簡單便利,真正實現“設計讓生活更簡單”的理念。
[參考文獻]
[1](美)唐納德.A.諾曼(Donald A.Norman).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美)Donald A. Norman 著.付秋芳、程進三譯.情感化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3]黃群.無障礙通用設計[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