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議論文素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直接引用課文素材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引導學生鉆研文本時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并“獲得思想啟迪”。課文選擇一般都“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因此用好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把課文化為論據材料,不僅有助于對課文的學習,更是讓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的一種策略。
如“理想”的話題:巴金老人在《尋找理想》中告訴我們,對理想的不懈探索、尋找、追求和實踐,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一個人應該有高尚的理想,要把“追求集體的幸福和繁榮”作為人生理想。只有將個人的追求融入到集體的幸福和繁榮中去,才是高尚的追求。
如“堅強、樂觀”的話題:《安妮日記》記錄了安妮藏身密室兩年,躲避德軍的搜捕的經歷。面對惡劣的環境和死亡的危險,她卻把這種躲藏的生活看成一場有趣的探險。安妮身上體現了面對困境時,不絕望、不放棄理想的積極人生觀,表現出生命的堅韌和頑強。
如談“讀書”:葉文玲把書籍比作長生果,用自己的一生在品味,從中汲取營養,成就了一代文學家;林海音在少年時代忍受白眼在書店里竊讀的經歷,不但豐富了自己的知識,更豐富了精神世界;培根更是在《論讀書》中告訴我們,讀書不僅讓我們收獲知識,更讓我們塑造性格。從這些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熱愛讀書將給我們的一生以啟迪和幫助。
我們的語文教材都是以話題為單元進行選材的,圍繞著這些話題,結合課文的中心,我們可以歸納出一個個話題材料。
二、聯系詩詞名句成素材
初中三年,所學的古詩詞不少,其中膾炙人口的詩詞名句也不少,將詩詞名句與詩人的經歷、人生態度、精神品格等結合起來,就變成了一段段優美的文字。
如:蘇軾雖然才華橫溢,可是一生充滿坎坷,大部分時間在貶謫中度過,從中原到海南,卻始終沒有改變他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因為他知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既然改變不了現實,那就改變自己的心態吧。
又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棄官而去,歸隱田園,種豆南山下,賞菊夕陽中,不僅僅是追求躬耕自給的生活,更是對黑暗社會的抨擊。既然不能達濟天下,他選擇了獨善其身,他用自己的人生展示了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悲天憫人的情懷。
還可以將具有相同經歷和精神品質的詩人綜合在一起,形成一組材料。如:
辛棄疾年輕時就參加抗金斗爭,南渡后,即使屢遭貶謫也不改其志,時刻想著“沙場秋點兵”;陸游即使躺在病床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希望“王師北定中原”;文天祥兵敗被俘,面對威逼利誘,不為所動,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這就是愛國精神的具體體現,這就是男兒的錚錚鐵骨。
掌握我們已學習過的詩詞名句,將詩句中所蘊含的哲理、情懷與詩人的生平經歷結合起來,就構成了非常典型的材料。
三、將文本內容進行多維解讀
對文本的解讀,如果從不同的角度、選擇不同的對象出發,也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并不影響我們對課文的理解,應該說這是一種多維的理解。
小說《最后一片藤葉》是寫主人公貝爾門為了幫助瓊西樹立信心而染病去世的故事,贊揚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然而我們談到“面對困難”或“信心”的話題時,可以從瓊西的角度出發,如:歐·亨利借瓊西的經歷告誡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堅強的信念是戰勝困難的法寶,只要你有信心去面對它,就能戰勝它。
有的敘事作品波及的內容較多,我們還可以從某一個情節出發得出結論。如《李將軍列傳》中寫到李廣在打獵時,遇到了“老虎”伏在草叢中,情急之下,一箭射死“老虎”,等到仔細查看時,才發現原來是一塊石頭,而箭頭已經深陷石中,再射卻怎么也不能射入石中。依據這個情節,我們可以這樣談“潛力”:李廣在情急之下,射石沒矢,是因為他把石頭當作了老虎,而當他再射時卻不能達到原來的效果,這說明人都蘊藏著無窮的潛力,當人們面臨壓力時便會讓潛力發揮出來。
再如讀《出師表》我們可以從兩漢的興衰出發,談親賢遠佞的必要,談聽取正確意見的重要;讀《嗟來之食》我們可以從施舍者的角度出發談應該如何正確地幫助別人等。
四、將課本內容與時事內容相結合
我們強調作文要關注生活,因此留心生活,關心時事,并將它引入到作文材料中去,也是很好的素材。但如果我們能夠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對現實生活加以關注理解,可能更有說服力。
從《紀念白求恩》中我們看到了白求恩對工作的熱忱,對人民的熱情,這與當前干部隊伍中存在的“門難進”、“事難辦”、“臉難看”形成鮮明對比,這更說明了武漢市進行的“治庸風暴”深受老百姓歡迎的原因。
《生于優患,死于安樂》告訴我們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可以聯系到能源危機、環境惡化等,認識到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以及全人類,都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這樣才能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如環保問題、能源問題及當前的事件等,從而更好地發展。
從《甘露的秘密》、《尼期湖怪被抓住了》等課文出發,我們認識到輕信的危害,聯系到“謠鹽”、“世界末日”等事件,明白對于任何事情都應該經過質疑和思考,而不能盲目的輕信。
很多課本都可以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精神在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對待;《黔之驢》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和困難;《許仲平義不茍取》中所談到的自律精神與我們當前所提倡的公民道德;《岳陽樓記》所體現出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就是我們所說的責任;《香菱學詩》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如何取得學習的成功等等。
關鍵詞:消費需求財政因素政策建議
近年來,我國經濟以兩位數增長速度在發展,僅2007年GDP達到24.66萬億元,比2002年增長65.5%,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1]。經濟的發展使人們消費需求得到不斷滿足,但是投資與消費關系不協調的問題也更加突出。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137239億元,占GDP比重55.6%,高于2006年的52.5%。可見,近兩年我國經濟過度依賴投資,消費需求不足的狀況亟待改善。
一、影響消費需求的財政因素
(一)收入分配政策
目前中國貧富差距有擴大趨勢,最高與最低收入者收入差距達到18倍左右,我國20%的高收入家庭擁有80%儲蓄存款。城鄉收入也從1978年的2.58:1提高到2007年的3.32:1,如果再加上醫療、教育、失業等保障等非貨幣因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可能達到六七倍。如果用基尼系數衡量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根據一般市場經濟國家提供的標準:基尼系數在0.4以上為差距過大,而我國2007年基尼系數為0.48。收入差距與居民總體的平均消費傾向是負相關關系,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在居民總收入中的比重越高,居民總體的平均消費傾向就越高[2]。
(二)稅收政策
在不考慮進出口條件下,社會總需求由居民消費需求、廠商投資需求與政府購買支出三部分組成,其中消費需求是國民收入和稅收的函數,投資需求是真實利率的函數。假設廠商投資需求與政府購買支出不變,只改變稅收,在居民消費需求是稅收減函數的情況下,減少稅收可以使居民消費需求擴大。
不同的稅種的影響方式與程度不盡相同:個人所得稅。增減個人所得稅,是調節居民收入水平、從而調節居民消費和儲蓄行為最直接的手段。提高個人所得稅,減少個人的可支配收入,削減居民消費支出,具有抑制消費需求的效應;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增加,通過減少股利所得而具有抑制居民消費支出的作用。在公司所得稅可以轉嫁的情況下,產品價格上升,導致實際收入下降,因而具有抑制消費需求的作用;消費稅。消費稅增加,使產品的含稅價格上升,導致消費者實際可支配收入減少,造成居民消費支出減少。消費稅增加對低收入階層的課稅負擔加重,由于低收入階層的消費傾向一般較高,故消費稅的增加將會降低消費者需求總量。
(三)社會保障政策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打破了傳統的“廣就業、低工資、高福利”以及由政府和企業“統包”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戰略從補貼和福利轉向市場,公費醫療、義務教育、全面就業等都面臨著解體的危脅。這既降低了居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又直接要求規避風險內生化,人們必須調整收支結構及消費與儲蓄的比例,可能推遲消費而增加儲蓄。社會保障收入的再分配有利于提高邊際消費傾向和擴大消費需求,而且其再分配的效果是明顯的,如1982年英國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與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稅前收入比為120:1,經過社會保障等的再分配后,最終收入比變為4:1,收入差距縮小幅度相當大。
二、刺激消費需求的政策建議
(一)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努力增加居民,尤其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
提高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一方面,要加強對城鎮困難群體和低收入者的補助,完善城鎮“低保”制度,全面落實最低工資制度,根據物價上漲情況,適時調整和提高“低保”與“最低工資”的補助標準。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再就業工程的投入。我國低收入人口占城鎮居民20%以上,而下崗是低收入階層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下崗職工的安置和再就業培訓應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3]。
農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非農化”。一方面,要延長農產品加工鏈條,實現生產產品的“非農化”;另一方面,要加快戶籍制度的改革步伐,鼓勵農村居民進城務工和定居,實現農村居民的“非農化”。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和水利設施的投入,實行對農民種糧和購買化肥的直補政策。要加強農村商品流通設施和商業網點、水電路以及通訊設施等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民的居住和消費環境,為農村居民擴大消費創造良好條件。
(二)強化稅收杠桿對居民收入分配的調控、平抑和監督作用
可以考慮在現有稅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個人所得稅扣除標準,擴大累進程度,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征稅辦法,加大收入由高收入階層向中低收入階層轉移力度。2006年元月起我國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有專家估計,僅此一項政策可使居民當年消費的增長速度提高0.5個百分點[4];調整和完善消費稅。適當調整征收范圍,將普通消費品逐步從稅目中剔除,將一些高檔消費品、資源消耗品、不利于環保的產品納入消費稅征稅范圍。同時,要優化稅率結構水平,根據經濟發展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情況,對需要加大調節力度的適當提高稅率。通過開征物業稅、燃油稅,規范房地產、汽車交易環節等相關稅費征收政策,以減輕消費者購買汽車、住房等稅費負擔,抑制房地產投機等各項措施,將潛在的消費轉化為現實的消費行為,刺激居民消費需求[5]。總之,要加強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緩解社會貧富懸殊矛盾,體現社會公平。
(三)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保障制度
本著“低水平、廣覆蓋”的原則,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其重點是要構建覆蓋城鄉貧困人口的全國統一的社會救助制度,將社會保障制度覆蓋到全體社會成員。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首先,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對于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堅持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對于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按照“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政府給予政策”的原則,建立個人賬戶積累式的養老保險。其次,加大財政對科技、教育事業的支出比重。要適當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對義務教育和職業培訓支出比重,要完善義務教育的免費教育和非義務教育學生的資助制度,要建立中央對中西部地區基礎教育轉移支付力度。最后,穩步推進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醫療衛生系統,加強管理,提高醫療服務。在農村,進一步完善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患病的農村困難群眾進行醫療救助。此外,建立重大公共傳染疾病的防治保障制度,也是完善醫療保障制度急需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
[2]黃久美,居民收入差距影響消費需求的實證研究,商業時代,2006年6期
[3]李俊霖,莫曉芳,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統計與決策,2006年5月(下)
且以作品論英雄
自孔孟以來,我們的閱讀方式、欣賞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論世”。我們大多認定“文如其人”,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論人品,且以作品論英雄。
我們很容易理解“言為心聲”,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謂“郁結乎心而發乎聲”,作品本身定然有著作者個人人品的滲透。引美學家蔣勛之言:“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句,我認為不是詩歌上的技巧,而是詩人心靈上動人的東西。同樣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過去了,卻沒有看見”。試想,若是杜甫沒有憂國憂民之心,又何來發自肺腑之言?偉大的心靈,投影在文學上,依然是偉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這并不是說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脫俗之人。我們從小讀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讀猶太人斤斤計較、視財如命的險惡心腸,末了明白人不能為金錢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與良善——但事實上呢?莎士比亞成名后的歲月一直為錢財奔波。他斂錢如命,甚至發放高利貸斂資,更因一家人無法如期還清財物而氣急敗壞、對簿公堂。這時候我們再看元好問的“文章寧復見為人”,便顯得格外諷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寫就它的筆桿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樣操琴無數、推演其人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樣“知其人、論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未必掛鉤,那又何必糾結其人品如何?人類的文明本身就是寬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謂“文以載道”,作品之“道”,為其根本。我們不妨說,如果一部作品傳遞了人品的真、善、美,讀之令人動容、發人深省,那它就已經達到了“作品”所應達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無法從作品中推知的情況是可能發生的——并不在對作品的考慮范圍之內。作者或許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學史最終告訴我們,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認為,面對作品時,要且以作品論英雄。我們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懷并愿意將其內化為修養,但我們也能從《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義忠誠的不竭力量。作者終將逝去,其人品也會銷蝕不見;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澤古今。作為重,道為重,人品須臾如蒼狗,應以作品論英雄!
賞之以文,考之以史
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錯,閱讀時總有此種體驗:朗讀唐詩宋詞,體會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憂國憂民;品讀近現代文學作品,仿佛看見海子的不羈,林徽因的柔中帶剛……文章與作者本人總是相似的,好像父母與孩子,血脈思維息息相通。
但,總有例外。
金人元好問就認為“文章寧復見為人”,作品有時甚至會背離人品,呈現出虛偽的作者,這又作何解呢?
實際上,這兩種理論并不矛盾。性情確實影響文章,但影響的是“心文”。這種文章本就是作者抒發內心世界所作,字字皆關情。書寫之時,作者力求將內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極力展現,恨不得泣血成句。如此寫成的文章,常常帶著某種歷史也抹不去的光輝。就好像《報任安書》,哪怕讓一個早將司馬遷的故事爛熟于心的人來閱讀,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與之相對的是“用文”。這種文章總有某種實際用途。高尚但貧困的作家可能寫下流作品換稿費糊口,小人則以修飾之文博取功名。這種文章,如何不背離作者人品?
兩種文章魚龍混雜,被蒙騙是免不了的,因此,我們才要賞之以文,考之以史。
“賞”,文章是“賞”的。我們閱讀,便是在欣賞,欣賞文辭佳句,并試圖從字里行間拼湊出作者的形象。但這形象也只作欣賞用,若拿來作嚴謹的論述,未免太過輕率。在未分清心文與用文之前,這個形象只是我們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此時,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記載的作者生平、他人評價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獵俗語所說:“熊大窩里怎樣,才是怎樣。”作者在生活中怎樣,人品才怎樣。
高尚的作者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時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內涵,將他的文章與人品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是有益無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們也能了解到個中緣由,作出客觀的評價。偽造者在史料面前是無處遁形的,花言巧語的功名,騙得了一世,騙不了百世。
賞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結合,作者的真實才清晰浮現。以如此客觀之態度品讀古今作品,我們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獲得超越區區一紙文字的精神體驗。
殊途同歸
青瓷缸中戎戎水影,養的是水仙清麗;污泥塘里深深沼洼,養的是白蓮潔凈。倘若人品是哺育藝術的土壤,為何白蓮見不到泥土色,聞不見土壤氣?性情急徐固然可從字里行間略窺幾許,而人品一說,實難揣測。然而我們欣賞藝術,并非一定要讀作者生年,只要骨子里渴望開出一朵好花。
“詩歌只與詩人有關的想法是反詩歌的。”馬爾克斯如是說。尤其到了革命時,藝術的種子似乎滿戰場撒播。猶記得鏗鏘的《馬賽曲》響徹巴黎,《自由引導人民》的畫作擎起戰旗,然而法國國歌作曲詞者魯熱,不過是個上尉,甚至在戰爭的后程抵觸革命,像個懦夫一樣度完余生;畫家德拉克洛瓦倒是“法國革命的種子”,自信勇敢,連素描的筆觸都不愿收斂,作品的格調趣味驚人地一致,可性情人品確是云泥之別,可見藝術,從不是人品忠實的鏡子。然而我想,作品之所以得以流傳,必有其的批判標準。肥沃的黑土,美麗的紅壤乃至貧瘠的黃泥,因為一致的追求,都能生長出哺育人性的大麥、稻谷與青稞。
作品的格調趣味未必與人品一致,卻一定與內心的追求吻合,國家危亡之時,懦夫魯熱的筆下也流淌出了“向前,向前,祖國的兒子!”這般的字眼,而在浩瀚的宇宙真理面前,好與人計較、抬杠的牛頓才俯首為真理海邊拾貝的孩子;法律的殿堂前,口吃敏感的毛姆滔滔不絕,語帶機鋒;書法的恣意中,好順手*字畫的米芾瀟灑揮毫,盡是大家之風。
因為追求了共同的自由、真理與美,作品才被稱為藝術,而追求,從來不由人品決定,忠實于內心的藝術家當然可以字如其人,言為心聲,而被生活的茍且壓彎了腰,被人性的陰暗絆住了腳,依然追求著正直與光明,不正是藝術烈痛苦的詩意嗎?
北大教授孔慶東近日發微博稱莫言常說的家境沒落、常日饑寒全是謊言,還附圖一張,上頭的小莫言穿著棉襖,*虎腦,很是可愛。所以我們該要求藝術家什么呢?村上春樹說:“我們是一群日復一日真誠地制造虛構的人。”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人品很難達到一致,但我們可以在虛構中要求真誠,那是一顆熱忱地為人類共同的光明掙扎的心。莫言的村莊充滿了人性的殘酷與溫暖,既然有所收獲,便不必苛責作者的童年是否充滿謊言。誠如不必勸凡·高戒酒,讓魯迅戒煙,要知道他們都是腳踩在污泥之中,而把手伸向滿天星辰的人啊!我們自己都是這般口是心非,便只顧欣賞藝術,何苦糾纏于多變的人品。
藝術家一生都在難以實現的格調與人品的一致中掙扎,而他們因為同樣高尚的追求覓得一致的歸途。
議論文是一種以邏輯、推理和證明這三個步驟來完成的文章。通過這三個步驟的環環相扣,作者的觀點得以闡述并獲得事實論證,所以,議論文這一文體是一種在實際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性的文體,同時,也是一門比較難寫的文體。這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一定的推理能力,并要求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面或者是閱歷從而援用實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因此,從這個角度看,議論文教學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并有助于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議論文這一文體的良好教學對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那么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該如何進行議論文的教學從而幫助學生寫好議論文,幫助學生提升議論文寫作的水平呢?筆者總結自身多年教學經驗,提出以下方法,僅供參考。
一、培養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進行語文的議論文教學工作,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對寫作知識的學習充滿了興趣,學生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之中,才能夠在課堂上積極表現自己,在課堂之中充分凸顯自己的主體性地位,從而加強和教師之間、和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動。這樣,高中語文議論文寫作的課堂教學效率才能得到提高,而學生也能沉浸其中獲得了學習的樂趣,并不斷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進行高中語文的議論文寫作教學,首先要注意對學生的興趣的培養,唯有培養起了興趣,才能夠更好地進行余下的教學,才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也能夠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
二、積累素材
新課程標準指出:“不同階段學生的寫作都需要占有真實、豐富的材料,評價要重視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不僅要具體考察學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們占有各種材料的方法。要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收集生活中的材料”。
議論文的論證過程主要是通過一些實例來進行論證支撐,所以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多閱讀,并多記錄。通過多閱讀,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擴展了知識面,同時學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得到提高,這使得學生對一些材料的看法不會人云亦云,從而產生一些新奇獨到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會幫助學生在實際的議論文論證中吸引閱卷教師的眼球。因此,閱讀的過程不僅僅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還是一個發現閃光點的過程。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學生獲得的提高是多方面的,學生所學到的知識也是多方面的。所以,多閱讀絕對是積累素材、提高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例如:學生通過閱讀,知道了司馬遷忍辱負重完成《史記》的壯舉,學生知道了錢鐘書先生其實是一個有著大學問卻非常謙虛謹慎的人,學生知道了唐太宗的以史為鑒,以人為鏡的佳話等等。很多的歷史素材、成語素材、故事素材通過閱讀展現在學生面前,也通過閱讀后的記錄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將這些材料運用于實際的寫作之中,幫助自己提高寫作水平。
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實例多觀察,在觀察的同時自己學會分析某些現象或者是事件的實質和內涵,并將其記錄下來。這些也將會是議論文寫作中的論據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循序漸進地學會觀察分析,學會甄別素材,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能力。例如: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無意中知道了“楊瀾當年放棄在央視工作的機會,毅然選擇到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傳播學,后來成為中國主持界最佳主持人之一”這件事情。從楊瀾的這次人生重大決定中,學生能夠比較容易就得出這樣的結論:舍得是人生的一門學問,只有舍去眼前的一些東西才能夠獲得長遠的成功。還有,一個人要勇于學習,只有學習才能夠將人不斷帶向人生的頂峰。
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閱讀、多注意觀察生活,才能收獲非常多非常有用的素材。
三、勤于訓練
議論文寫作的成功需要學生不斷地進行練習。通過平時的練習寫作,學生能夠更好地將自己所掌握的素材運用于寫作之中,也能夠在一次又一次的訓練中獲得提高。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會對已經積累的素材進行篩選、運用、表述的練習,進而準確把握議論文的寫作技巧,久而久之,自然水到渠成,寫出高水平的議論文。教師還要注意采用多種訓練形式,增加寫作的新奇感,刺激學生的寫作欲望,最終實現學生議論文教學的高效。
[關鍵詞]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有效策略
議論文是通過論證闡明事理的一種文體。舉例要舉夠,說理要說透,這是議論文寫作最基本的要求。考場上那些材料新鮮、內容豐富、剖析深刻的議論文往往能獲得高分。而我們很多學生怕寫議論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無話可寫,缺乏事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另一方面則是不知該如何去寫。如何擺脫高中議論文寫作的困境呢?
一、積累豐富素材,發掘活水之源
在議論文寫作中,有些學生無話可寫往往表現為無例可舉,司馬遷、愛迪生等幾個耳熟能詳的事例顛來倒去地說,毫無新意可言,也讓閱卷教師產生視覺疲勞。也有一些學生因無話可寫而將熟悉的事例進行改編,出現了常識性錯誤,鬧出不少笑話。如把文天祥寫成抗清將領,甚至為符合自己論點將愛迪生寫成殘疾人,身殘志堅,最終贏得成功。這一幕幕“笑話”反映出學生缺乏閱讀,知識面狹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積累素材,確保活水長流,論據常新。
1.向生活取材。《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走進自然、社會,用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用敏銳的眼睛去捕捉身邊有價值的、有一定社會意義的事件,尤其要關注近些年社會涌現出來的新人新事。在寫作時,將這些熱點事例應用在作文中,不僅能給文章帶來新鮮的氣息,也能展示自身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價值取向,這樣的文章更會得到大家的認可。如2015年全國新課標卷Ⅱ優秀作文《敏思創新,最具風采》一文中,作者以莊小威、張繼科的事例論證論點,使文章緊扣時代的脈搏,彰顯了文章的品味。
2.向教材取材。寫作過程中很多“優美的原料”都來源于我們所學過的高中教材。教材是專家們精心選編的最好的文學讀本,教材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石”,如名人事跡、成語典故等,將這些“寶石”挖掘出來也是積累素材的一個很好途徑。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先思量國家的危難而把小我私怨置于腦后,可以用其來論證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胸懷。美國黑人馬丁?路德?金執著于自己的夢想,老漁夫桑迪亞哥與鯊魚殊死搏斗,堅信“人是不會被打敗的”,李密對祖母“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這些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學生可多加積累。除了積累教材上的論據之外,還可以教會學生為其補充論據。在課后可布置學生作業:書本中的這些例子我們能不能換成別的更有說服力的論據,每位學生整理三個事實論據上交。之后,教師可將學生上交的論據進行整理,制作PPT,將優秀的論據分享給學生,同時可將不恰當的論據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找出其中的不足。
3.向課外閱讀取材。積累豐富、新鮮的素材離不開課外閱讀。課外閱讀中,古今中外的名人典故數不勝數,名人名言也俯首皆是。如《寂靜錢鐘書》,文中講述了錢鐘書因《圍城》《管錐篇》等著作而聞名于世,折服世人,之后,采訪和拜訪的人如過江之鯽,他卻謝絕了一切記者和學者的拜訪,寂靜地坐在書齋里,兩耳不聞喧囂事,照舊埋頭苦讀,“心在焉”做他的學問。這樣的素材可以用來論述有關“漂浮與堅守”的材料作文。教師要做好課外閱讀的檢查工作,指導學生建立素材庫,對積累的素材進行歸類整理,便于日后查找。一是建箱柜,按照“愛國”“毅力”“理想”“成才”等主題分箱柜建素材庫;二是裝素材,每個箱柜裝20個素材,每個素材約200―300字,并在素材后加上簡單的評論。
這樣,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學生再寫議論文時就不會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就可以靈活地將論據信手拈來,用充實的論據支撐觀點,使文章流光溢彩、“滿紙”生輝!
二、激活深度思維,拓展說理之路
議論文即論證文,關鍵在于如何論證,分析能否理性思辨,能否不斷推進或追問(為什么、怎么樣)。所以,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議論文時,要激活學生的深度思維,引導學生多運用因果思維、比較思維和辨證思維展開論證,拓展剖析的深度,強化議論文的說服力。
1.因果思維
使議論文分析深刻的最基本方法就是要學會“追問”,即進行因果思維分析,可以由果溯因,也可以由因求果。
例如,一寫到“逆境與成才”或者“缺陷與成就”諸如此類話題的作文時,學生通常喜歡舉一些身殘志堅人物的例子來表明“身殘”是成就人生輝煌的必要因素。相反,倘若他們四肢健全,卻成了天下之不幸,也許他們就不能取得成就。如此荒謬的分析實在不可理喻。但是,運用因果思維的分析方法,就可以進行這樣的邏輯推演:列舉霍金、海倫?凱勒的例子說明身殘志堅的人是能夠創造出奇跡的,他們沒有被缺陷或逆境嚇倒,依靠超出正常人數倍的拼搏和奮斗贏得了成功。那么也可以設想一下,假如霍金身體健康、海倫?凱勒耳聰目明,他們的人生之路又會如何呢?答案可能有多種,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霍金依舊執著投入,他同樣會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只要海倫?凱勒仍鐘情于慈善和世界和平事業,她同樣會贏得世人的敬仰與愛戴。這樣我們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在缺陷和逆境面前,只有堅持自己的信念和毅力,才能創造出人生的奇跡。用因果思維方法不斷地把思考引向深入,比起只會列舉邰麗華、劉偉、貝多芬、霍金之類的例子來堆砌鋪陳、簡單重復終極結論、缺少過程推演的作文來說,顯然是勝出一籌的。
2.比較思維
從比較的角度加以剖析論證,可以使議論文分析得更加深刻。在議論文寫作中,運用比較思維有兩種方法:一是正反對比。如《勸學》中就用了一系列的正反對比。在闡述學習要積累時,先從“積土”“積水”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論述不積累則無法成就遠大目標;通過“騏驥”與“駑馬”的對比,論述堅持不懈才是學有所成的關鍵;再通過“蚓”和“蟹”兩個正反對照,論述做到了積累還要專一。二是類比。類比的事物間相似點越多,結論就越可靠,說服力也就越強。如《拿來主義》中,作者先后列舉了尼采和中國的例子,前者是“自詡為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予,不想取得,最終卻發瘋而死”,后者則是“自詡地大物博、煤礦豐富,只送去,不拿來,最后只能亡國滅種”,通過兩者的類比,得出“送去主義”只會亡國滅種,必須實行“拿來主義”,很有說服力。
3.辨證思維
為了使文章的論證更有深度,在闡釋道理時要運用辨證思維,學會一分為二地深入分析,而不是簡單地判斷“是”或“非”,要在對立統一中尋求豐富、深刻的解答。辨證思維,它是“兩點論” ,而不是“一點論”;它的分析是動態發展的,而不是靜態的。如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一文就是采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問題的。在論述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時,文章否定了“孱頭”“混蛋”“廢物”的錯誤做法,提出了應該既要“占有”,吸取精華,又要“挑選”,去其糟粕。在闡述對待“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以及“姨太太”的正確態度時,既反對“左”傾,又反對“右”傾,全面科學地論述了“拿來主義”的正確觀點。因此全文充滿辯證法,富有極強的說服力。
有深入的思考才會有深刻的議理,有深刻的說理文章才能“理直氣壯”。學生在寫作時若能夠運用因果思維、比較思維和辨證思維,議論分析的思路就能打開,深思下筆方能有說服力。
當然,提高高中生議論文寫作水平可以從多方面入手。只有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感悟積累,在勤筆勉思中積淀,激活學生的深度思維,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能力才能不斷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汪筱濤.高中作文思維模式的構建與突破[J].語文月刊,2014,(7):58-61.
一、構建一個序列――夯實基礎
在議論文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的作文現狀研究為基礎,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系統論、過程作文教學理論作為我們的教學理念,結合當前作文教學實際,有效構建高中議論文教學序列,以夯實學生議論文寫作的基礎。其具體程序為:從高一開始一直到高三,有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訓練措施。
在高一階段,學生積累議論文的寫作素材,提煉自己的觀點,并能把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能運用事實作為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論點,要求學生寫真事、說真話、表真情。在高二階段,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通過論據來證明論點的方式與方法,弄清楚論據與各個分論點之間的關系。這樣,就能構建規范整潔的文章結構。在高三階段,要整體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如提升作文的思想內涵、語言的簡練度、思維的嚴謹性等,在此基礎上力求讓文章更有文采。但是,序列化的訓練并不是孤立的,只是在訓練過程中有所側重,還應該相互配合。這樣,才能讓序列化教學相互銜接、環環相扣,從而構建一個完整的寫作體系。
二、注重一個細節――積累技法
作文的實質是對作者知識儲備的綜合運用,是作者綜合素質的展示。厚積才能薄發。寫作需要積累各種知識與技能,缺失生活積累與人生體驗的作文,不可能成為有思想內涵的佳作。所以,在議論文序列化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積累技法的訓練。如語言表達、行文構思、論證技巧等。在論證過程中,每一個論證細節都應該充分考慮到。這樣,才能夯實學生的寫作根基。作文的訓練不僅僅是“三味書屋”,更應該是生活的“百草園”。離開了現實生活的活水,那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觀察自然、發現生活、體驗社會,并且要求學生大量閱讀課外讀物,用閱讀來夯實自己的寫作基礎。細節決定成敗,技法彰顯特色。寫作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們對生活進行深入的思考。通過日積月累的觀察與思考,深化每一個細節,就會寫出激揚才情的文字。
三、拓寬一個渠道――作文實踐
不管是什么文體的作文,其立足點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放飛學生的心靈,激活其思維能力。如散文可以抒感、夾敘夾議;記敘文可以寫人記事,也可以狀物、說明。議論文也一樣,在文章結構與內容等方面不作硬性的規定。可以是幾個片段的組合,可以是長篇的議論。總之要讓學生能夠馳騁于自由的創作空間,這樣才能體驗到作文的輕松與快樂。
議論文寫作要給學生實踐的空間,如在平時的訓練中可以進行口頭作文訓練,就某個問題或社會熱點現象讓學生直陳心曲,或叩問心靈,或詮釋情感,或發表看法。這樣的訓練不僅能讓學生增添生活的樂趣,還能讓學生提高思想認識。
作文是語言的藝術。再豐富的思想認識也需要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表現出來。不僅如此,語言也是思維的媒介。只有語言的創新,才能促進思維的豐富。因此,在議論文程序化教學實踐中要鼓勵學生解開語言的枷鎖,引導學生錘字煉句,能準確運用貼切的語言,生動形象地進行表達,而且力求做到簡潔、精煉、創新。
四、突出一個核心――思維訓練
在構建高中議論文序列化訓練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首當其沖。因為思維能力尤其是創新思維能力在寫作過程中尤為重要。作文是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觀察生活、選取素材、謀篇立意、構思布局、語言組織等,都由思維活動來支配。但是,學生寫議論文的實際情況是“假、大、空”,往往文中無“我”,言之無物。這樣下去學生的個性就不會得到張揚,文章沒有生氣,更沒有靈氣。
教師應該積極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在作文中大膽沖破思想的牢籠,敢于表達真實的生活經歷,敢于吐露真實的心靈,敢于反叛傳統的窠臼。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去展現生活的“真善美”與“假丑惡”。不僅如此,在議論文的立意、構思、選材等方面,教師應給學生更大的空間,使他們的思維得到徹底解放。在審題、立意、選材、布局謀篇的過程中,能夠用創造性思維來貫穿全文,敢于打開自己的寫作思路;敢于突破思維的常規,甚至反彈琵琶也是可以的。只有這樣,議論文程序化訓練才能富有成效。
一、分清體裁
江蘇省近幾年對高考作文的體裁有明確規定,要求寫成記敘文或議論文。而學生出現的最普遍的問題就是文體不分,如何讓他們分清這兩種文體,防止寫成四不像的作文,筆者是這樣做的:
(一)初步感知
先給學生印發近三年來高考滿分作文中規范的記敘文和議論文各10篇,讓學生初步感知什么樣的文章是記敘文,什么樣的文章是議論文。這一步非常重要,只有初步感知好,才能進一步提高。
(二)硬性規定
語文弱科生初步感知后,教師要針對不同文體做出硬性規定,這樣可以讓他們在寫作時更有針對性,少走彎路。不同文體的硬性規定:
記敘文:
1.記敘文應以寫人記事為主,規定學生寫人只寫1人,記事最多不要超過3件。寫多了就容易面面俱到,平鋪直敘,不容易出彩。
2.記敘文中議論的句子不得超過三分之一。開頭直接用一句話點題,開門見山。要寫自己身邊發生的人或事,重在有真情實感。
議論文:
1.議論文第一節一定要擺出中心論點,且論點要明確突出,最好有振聾發聵的效果。
2.文中記敘的文字不得超過五分之一。
3.論據要新穎但不生疏,能給人瞬間的震撼。
4.議論文的結構可模仿課本《勸學》、《六國論》這兩篇古文。
(三)作文升格
1.分清記敘文和議論文兩種體裁后,他們的作文會出現四平八穩、得分不高的現象。有對策嗎?喜歡寫記敘文的學生,不妨寫一寫記敘類散文,散文的語言優美,比普通記敘文容易出彩。
2.議論文也可升格,寫議論類散文,雜文和時評類文章。這類文章要求學生平時多閱讀時評類材料。
二、積累素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素材貧乏。平時多積累一些素材,就好像多儲蓄了一些“米”,有了“米”,才能成為巧婦。
(一)積累什么素材?
1.短時間內,模仿往往見效比較快,“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得來。”所以引導學生多摘抄積累近幾年高考滿分作文的精彩片段,甚至可以模仿滿分作文的寫作思路、題材、表現手法和部分有深度的思想等。“依樣畫葫蘆”,日久便見效了。
2.要求多讀名人傳記,中外名著,歷史故事等,擴大閱讀視野。讀到精彩的片段要順便摘抄下來,這個片段要有思想、有情感、有個性。摘抄完一個片段后一定寫上自己的評析,可長可短,要求有感而發。
3.多摘抄一些有哲思的句子。寫作文時,有幾句有哲思的句子散布在文中,會給文章增色不少。
(二)怎樣摘抄
1.要求學生準備一個日記本,每周摘抄3-5個片段,摘抄時要把字寫工整,既摘抄又練書寫。摘抄后要經常拿出來讀。
2.摘抄盡量避免撞車。
三、提綱訓練
高考作文到底考什么?考的就是學生迅速審題和比拼立意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可以通過列提綱訓練達成。
教師出示作文要求,然后要求學生在15分鐘內審題、立意、確定體裁,然后在草稿紙上列出提綱。提綱內容包括開頭1節,結尾1節的內容,并在文章中間段落寫出寫作思路。并且在題目后標明作文體裁。有時間限制,既可訓練學生的時間觀念,又能訓練學生的思維敏捷性。
四、作文講評
學生寫出作文后,教師批改很重要。長時間不批改作文,會導致學生的興致、激情喪失殆盡。筆者是這樣做的:選出該次作文中優秀者,打印后發給學生看。然后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進行當面輔導。輔導時指出每個學生作文中的優點與不足。這個環節,對提高學生的作文非常重要。教師肯定學生作文的優點,鼓舞其信心,同時要對作文的修改提出參考建議。引導學生思考自己作文哪個地方可以升格,怎樣升格,進而提高作文的檔次。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的建議修改作文,然后教師再面批。有的學生甚至需要多次修改,直至符合標準為止。
參考文獻:
對議論文寫作來說,敘述事例通常用以下三種方法。
一、合理剪裁 ,定向敘述
議論文寫作敘述材料時,要根據論點的需要進行敘述,合理取舍,抓住其中一點,為我所用,不可不分重點、面面俱到地敘述。這是由議論文語言概括性的文體特點決定的,它以說理服人,雖不排除生動形象,但更要求簡練概括。另外,學生平時積累的素材往往是多角度的,同一個事例可以證明多個論點,所以在敘述時學生應根據所證明論點的指向,合理改變敘述角度,變具體記敘為概括敘述,選擇符合主旨的事例或某一側面,舍棄與論點無關的內容,根據論證中心論點的需要合理剪裁、定向敘述。
二、緊扣中心,概括排比
議論文敘例時,也可以根據中心論點的需要,巧用論據鏈,將一組同類、高度概括的事例論據合理地串聯起來,用整句或排比的形式敘述,這樣不僅擴大了論據的容量,而且言簡意賅、凝練概括、凸顯主旨。如河北一考生《腳踏實地,勇于追求》中的文段:
當年項羽不甘居人下,勇于追求,在秦始皇華麗車隊旁發出了“吾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壯語;勇于追求,自小就立下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宏愿;霍去病勇于追求,千里奔襲匈奴,立下了赫赫戰功。以上這些人物,用自己勇于追求的理想和行動,在中華史冊上寫下了自己的英名。
這一段敘例,結合項羽、、霍去病三人腳踏實地、勇于追求的事例,運用排比句式,穿越時空,把同類的論據串成論據鏈,既加大了論據的容量,使材料更豐富,又增強了語勢,凸顯了主旨。
三、正反對比,彰顯觀點
正反對比法也是議論文寫作中常用的敘例方法之一,它一般是把正反相對的事物進行比較,揭示其中的不同之處,通過對比,可以使正誤、是非、曲直更加明確,使文章的立場和態度更鮮明,更加凸顯文章觀點的正確性。如高考優秀作文《人生的態度》中文段: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尺度去衡量自己的人生。不同的人生源于不同的人。項羽當年兵敗,逃至烏江河畔,不肯東渡。只是一句“此乃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于是自刎結束了他短暫的人生。然而越王勾踐則截然相反,十年臥薪嘗膽,十年忍辱偷生,最終破吳稱霸。兩種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衡量出各自人生的長度。
關鍵詞:高中語文 寫作教學 方法創新
高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受到的教育既是對初中學習的升華,也是進入大學乃至更深層次學習的基礎。高中語文中的寫作教學也是如此,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寫作水平,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使之與高中學生的思想掛鉤,更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提供有力的幫助。以議論文教學為例,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創新與改革,應該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
一、引導學生更多的觀察生活
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事物,是寫作的本源和堅實的基礎。部分高中生在進行寫作下筆時腦袋空無一物,不知道改寫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可以寫;還有的學生寫作脫離實際,不符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在寫作的過程中為了湊字數只能胡編亂造。發生以上情況的原因就是學生沒有注意觀察生活中發生的種種事情,生活積累的少,沒有養成細心觀察,積累寫作素材的習慣。例如對議論文的寫作,有的學生能夠列舉出相當多的現實論據,引經據典不在話下,而有的學生卻只能望著試卷,腦袋里空無一物,不知道自己要在作文中定義什么樣的論點,采取什么樣的論據。巧婦尚且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生活經驗積累的學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更多的去觀察這個世界,細心留意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即使是在課堂上,他人的一言一行也可以給學生很多啟發性的思考。橫看成嶺側成峰,只要培養學生多角度的觀察生活、記錄生活,才能使學生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積累足夠的寫作素材。
二、引導學生增加閱讀量
熟讀唐詩三千首,不會寫來也會抄。這句話正是說明了閱讀對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性。高中生雖然課業繁忙,業余時間較少,但語文教師仍然在課堂上應該為學生準備一定的閱讀素材,在課余時間也應該向學生推薦有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的課外讀物。現代高中生接受課外讀物的方式有很多,電腦、手機等等,但是對于閱讀物的選擇卻處于比較茫然的狀態,因此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當前的思想狀況,針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推薦學生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例如世界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加入給我三天光明》、《飄》等等,這些書籍都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雖然閱讀時間耗費不多,但對學生的思想影響確是巨大的。此外,這些書籍還有助于學生學會語言的運用,這對學生議論文的寫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能夠助長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的氣勢積累和思想積累。
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當前社會的發展是一種非常多元方式的發展,允許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自己的興趣。高中教師應該利用現代科技的優勢,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寫作,增加寫作的興趣、例如可以給學生播放當代青年作家韓寒的訪談,讓學生理解寫作對一個人人生的重要性,或者將那些優美的作文在多媒體上制作情景播放出來,向學生講解特定情景以及特定事物的描寫。以此為論點或者論據讓學生思考,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例如三國演義中馬謖失街亭這一以電影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如在敘述完馬謖失街亭這一論據后對論據進行分析,在這一過程中開動學生的思考能力,引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四、給學生布置適當的寫作練筆
對于高中生來說,可能自身的思想已經產生了一些沉淀,對生活的積累也有了一定的基礎,但練筆的機會不多,因此對語言的運用描述就不是很得心應手。對此,教師應該增加學生練筆的機會,要求學生始終保持對寫作的練習,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鍛煉自身的寫作能力,將自身生活中和閱讀中的積累發揮出來。此外,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分析議論文的寫作方式,教導他們議論文寫作的要點。例如議論文寫作,首先要開篇破題,教師應該學生何為開篇破題、開篇破題對議論文寫作的作用、如何進行議論文的開篇破題這一戰略。引導學生觀察其他寫作方式中開篇破題與排比開頭、比喻開頭等方式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開篇破題對議論文寫作的重要性。以此為根據向學生布置議論文的開頭寫作,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五、結語
總體來說,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方法的創新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開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增加學生的閱讀量,為學生樹立一個寫作的榜樣,讓學生認識到寫作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進而為學生準備更多的寫作機會,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最終讓學生在高中作文考試中寫出優秀作文,獲得優良的成績。
參考文獻:
[1]吳春華.淺談如何創新高中語文寫作教學[J].商情,2012,(4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