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全國大學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物流人才,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4-0132-03
一、引言
在北京,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舉辦的一個專家論壇上,各位專家都普遍認為,物流管理人才的匱乏是制約我國物流業發展的“瓶頸”[1]。隨著第一、第二利潤源被各個企業挖掘殆盡,作為企業的“第三利潤源”的物流的重要性就愈發凸顯。為增強企業的競爭力,許多企業紛紛去各大高校找尋物流人才,卻發現可用的物流管理人才寥寥無幾。針對我國物流人才的巨大缺口,各個高校開設的物流課程的滯后性、學生所學與實際情況脫節難辭其咎。縱觀各個高校開設的物流課程,學生所用教材滯后,無法適應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此外,教材中的知識抽象難懂,無法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即便有部分W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弄懂了書本中的知識,可是由于缺乏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仍是無法實現高效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對接。
基于這樣的背景下,通過教學改革讓學生所學與社會實際相接,提高學生解決現實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需求迫在眉睫。為此,本文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調查研究,對物流課程改革提出幾個設想。
二、課程改革方式方法
(一)與物流企業相結合
毋庸置疑,培養物流人才的目的就是解決各個物流企業在現實中面臨的問題,所以提高高校培養的適應性至關重要。高校可以通過聘請產業界專家為學校專業建設和課程教學進行咨詢指導、為企業建立專業實習基地、與企業開展培訓及技術項目合作方式與產業界建立穩定的聯系,進行訂單式培養,讓學生上崗實訓,在實踐中積累經驗[2]。
此外,通過實踐,學生可以理論聯系實際,更好地參透理論知識,并在實踐中提高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與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相結合
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目的在于實現物流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大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策劃能力、協調組織能力,促進大學物流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推動物流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為全國高校搭建開放的物流教學改革及學術交流平臺,建立社會群眾宣傳普及物流知識的平臺,更好地培養和發現物流人才。
通過以上對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的目的的解讀,可以得知將物流的課程改革與其結合將大有裨益。舉例來說,第五屆“鄭明杯”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的案例13為鄭明物流如何切入冷鏈零擔物流市場,參賽學生可以充分調動自己所學的倉儲、運輸、配送等方面的知識來解決這個案例,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思考能力的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對物流課程的興趣,從而促進了學生對物流課程的學習。
(三)與數學建模競賽相結合
自從1985年舉辦了第一屆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因其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實踐技能,拓展學生知識面的突出作用,各個組織也紛紛舉辦了自己的數學建模競賽,如全國組委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舉辦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舉辦的全國大學生電工數學建模競賽、校苑數模舉辦的亞太地區的數學建模競賽等,數學建模的受眾面上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
推動教學改革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宗旨之一,為了貫徹其宗旨,數學建模的賽題旨在要求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比如2015年亞太地區的數學建模競賽的A題題目為發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物流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調用自己所學的國際物流學等知識去解決這道問題,這不僅可以很好地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可以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也有助于學生對當今全球的國際物流形式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國際化物流視角。
本科生通過參加數學建模競賽,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重要意義。
1.數學建模競賽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檢驗指標,通過參加數學建模競賽,學生在這幾個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
2.學生參加暑期的數學建模競賽,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且在炎熱的夏季在教室上課也是對自己意志品質的一種鍛煉。以鄭州大學為例,鄭州大學每年都會對擬參加本年九月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同學進行暑期為期一個多月三個階段的培訓。以2015年為例,學校對擬參加本年9月份的學生進行了三階段的培訓,第一階段為2015年月23日至2015年6月14日,培訓時間為這期間的每周周末,培訓內容為系統工程、運籌學、計算機軟件等方面的知識。第二階段為7月13日至7月18日,培訓內容為往屆建模案例分析,第三階段為8月14日至8月29日,這階段只要是進行競賽的模擬訓練,每訓練完一道題,老師再給學生講解思路,同學們也分享自己的做題經驗。通過系統的訓練,學生們可以在多個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3.由于數學建模競賽是三人組成一個參賽隊伍,隊伍中的三個人一般來自于不同的院系不同的專業,由于專業背景的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式難免會有很大的差異,通過與不同院系的隊友交流,學生不僅可以提高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還極有可能在團隊交流的過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4.競賽的三天三夜是對大家拼搏精神和毅力的考驗[3]。三天三夜的競賽歷程無疑是十分辛苦的。初見賽題的興奮,選題時的激烈爭論。然而,分析題目,弄清題意才是問題的關鍵。大家字斟句酌,各抒己見,直至說服別人或被別人說服,堅持是一種毅力,妥協亦是一種藝術。選擇怎樣的數學方法也是在爭論和商討中進行。接下來就是隊長將任務進行分解,責任到人,分頭查閱資料,上網搜集信息。競賽的日日夜夜里已然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參賽隊員們在教室里通宵達旦,不知是哪里來的勁頭與精力。
競賽最后的夜晚主要是修正模型、寫摘要以及為模型潤色的時間,這時也是參賽隊員們最為疲憊的時候,有參賽隊員在分享參賽體驗時曾說:最后的一夜是最難忍受的,但是為了不給自己留下遺憾,還是在拼命堅持。隊友們拿出各種方式來為整個隊伍提神,咖啡、笑話,你能夠想得到的提神方法都派上了用場。次日早晨,交卷了,隊友們都深吸了一口氣,慶幸自己不曾放棄,慶幸自己又一次戰勝了自我,亦慶幸自己的這段比獲獎更重要的經歷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與科研項目相結合
隨著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科研在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4]。
1.通過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本科生接觸科學家,受到科研文化的熏陶的同時,也可以更加深刻的感悟科研精神。
2.通過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本科生掌握科研的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美國波杜大學教授萬科特和奧雷維克孜指出:“本科生從事科研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計算機技能、時間管理技能、特別是項目設計和按時完成任務的技能。每周一次的與導見面,可以培養學生非正式的口頭表達能力,撰寫科研報告是練習寫作能力的好機會,參加會議正式宣讀論文則有助于提高交流技巧。”
3.通過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本科生增強對課題學習的理解。
4.通過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本科生順利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本科生科研使學生受到早期科研訓練,可以增強其接受研究生教育的能力和信心,也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力以為接受美國衛生研究院資助從事過三年科研的學生說:“當我申請讀研究生時,我肯定比其他申請人有優勢。”另外,通過本科生科研,可以陶冶本科生的情感和人格,培養合作精神和技巧。
(五)與畢業設計相結合
畢業設計及其論文是高等理工科院校教學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本科生在系統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基礎上,按照規范化的研究程序與方法所進行的科研活動,是為學生參加未來工作所進行的科研準備,也是提高學生科研和工作能力的重要環節[5]。
畢業論文寫作的質量與本科生專業理論的學習與實踐,以及自身的綜合運用能力密切相關。目前,高校許多學生專業基礎知識不扎實,對專業核心知識沒有宏觀系統的框架;綜合運用能力差,既無法做到知識間的融會貫通,又不能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缺乏創新精神。再者許多高校缺乏對學生專業論文寫作的培養,本科生在進行畢業論文寫作之前,很少進行相關學術論文寫作的練習,加上許多學生缺乏文獻檢索能力和學術規范意識,盲目照搬或者斷章取義,甚至抄襲剽竊的現象比較嚴重[6]。
通過本科生課程改革與畢業設計相結合,在以下幾個方面將對學生有重要作用。第一,讓學生提早認識何為畢業設計,消除學生對畢業設計的恐懼心理,讓學生用一個正確的、平常的心態去面對畢業設計;第二,將畢業設計引入課堂,可以讓學生提早為畢業設計做準備,避免最后在大四下學期一個學期中因時間匆忙而導致的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低下問題;第三,可以讓學生將課堂所學快速應用于實踐,提高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結論
我國物流業發展迅速,社會和企業對物流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為彌補物流人才供需的巨大缺口,高校物流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只有通過不斷探尋與完善我國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才能不斷為社會和市場輸送與國際接軌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物流人才,從而解決我國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造福高校畢業生和社會。
參考文獻:
[1]劉顯波.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人才支撐體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0.
[2]張旭風等.物流企業人才需求與高校物流專業培養模式分析[J].研究與探討,2009,28(1):53-54.
[3]韓成標,賈進濤.高職院校參加數學建模競賽大有可為[J].工程數學報,2003,20(8):140-142.
[4]劉寶存.美國大學的創新人才培養與本科生科研[J].外國教育研究,2005,(12):39-43.
[5]沈赤兵.提高理工科本科生畢業設計質量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7,30(2):49-51.
[6]陳艷嬌.高校本科生畢業論文改革設計方案新構思[J].教學研究,2011:93-94.
【關鍵詞】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數學建模思想;教學改革
0.引言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已經作為一門基礎學科,為很多專業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如西方經濟學等等。數學建模就是通過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到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的教學中,一方面能激勵學生學習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這門課的興趣,另一方面能更好的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對于民辦院校來說,這樣大大提高了我們的教學水平,增強了的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競爭能力,為民辦院校的長遠發展做出了貢獻。
1.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教學
1.1課前導入時引入數學建模思想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比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的難度更深一些,對于學生來說更難以接受,在每一節課前采用啟發式,由淺入深,由直觀到抽象,使學生真正掌握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概念,以便提高學生學習的樂趣。
1.2講授過程中引入數學建模思想
講授雖然是主要的教學方式,也可以采用討論式,適當對一些問題進行討論,這樣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思維,使授課效果更好。
1.3課后作業中引入數學建模思想
布置課外作業為了考察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程度,對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把數學方法應用到實踐中去,解決幾個實際問題,才能達到理解、鞏固和提高的效果。
2.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教學的意義
2.1激發學生學習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興趣
現在在學生中存在著這樣一個普遍的問題,大多數學生認為學習數學沒有任何用處,而且特別枯燥。特別是更抽象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我校目前為止只有信息與工程學院、商學院與國際經濟學院開設了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而且學時比較少,學生普遍認為學習這門課沒有多大的意義,通過數學建模思想的融入,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他的重要性,激發了學生學習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興趣。
2.2通過數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問題一:目前我校有1萬多名學生,每天傍晚打開水的人較多,開水房經常出現排長隊的現象,應增加多少個水龍頭才能解決這種現象?問題二:每天中午吃飯的人較多,飯廳經常出現排隊的現象,應增加多少個賣飯窗口才能解決這種現象?以上兩個問題大多數學校都存在這種現狀,到底如何解決呢,通過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就可以解決類似這些問題。
2.3為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做準備
在平時的課程中使學生對數學建模有了初步的認識,為每年一次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做好準備工作,使學生更好的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中。去年我校首次參加了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對于首次參加競賽的民辦院校來說,我們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通過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所有指導老師以及參賽學生受益匪淺,有的人這樣來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次參賽,終身受益。今年計劃繼續參賽,并且加大力度,盡量使全校各二級學院的學生都能參與到這項競賽中來,通過平時課程中引入數學建模思想,為今年的參賽取得更優異的成績增加籌碼。
2.4為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做好鋪墊
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教學,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部分的引入,已經使學生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給出自己的解答過程,而數學建模的答卷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考試,而是以論文的形式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解答過程。某種意義上說一份數學建模答卷就是一份畢業論文、畢業設計。這樣大大的鍛煉了學生查閱資料的能力,寫作能力,表達能力。參加過數學建模競賽的學生,在后續的專業課學習、畢業設計(論文)等方面有良好表現,無論是繼續深造還是走上社會工作崗位都有更強的競爭力。
2.5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21世紀的主旋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是實現科教興國的關鍵。作為一所民辦高校,創新至關重要。而傳統的數學教學非常的枯燥無味,學生缺乏主動性,缺乏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數學建模思想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聯想能力、洞察力、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等。
3.對于民辦院校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以及對應措施
我校作為一所民辦院校,各個體系還不夠完善,學生的整體水平相對比較低,把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到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為了更好的把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到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的教學中,我們還需做以下的努力:首先學校領導要大力支持這項工作的開展,加大與其它學校在這方面的交流,多向其它兄弟院校學習。其次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并在以后的教學中,把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到更多課程的教學中,例如高等數學,線性代數課程等等。而民辦院校的學生底子稍微差一些,老師在講授的過程中要有足夠的耐心,要對自己的學生有信心。最后學生要從思想上對數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做到不卑不亢,對于那些對數學感興趣的學生,學校可以開設數學實驗,數學建模等選修課供學生選擇。
4.結束語
通過大家持之以恒的努力,不僅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到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的教學,還要繼續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到高等數學課程的教學以及線性代數課程的教學。通過數學教學的改革,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為學習其它專業課打下良好的數學基礎,還可以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并取得優異的成績。 [科]
【參考文獻】
[1]姜啟源.數學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73.
[2]盛驟,等.概率論與數理統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洪永成,李曉彬.搞好數學建模教學提高學生素質[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4,3.
1993年,由教育部倡導在全國高校中組織開展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1994年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緊隨其后的1995年至2009年間,由教育部、工業與信息化部聯手舉辦了九屆大學生電子設計賽。隨著競賽的知名度及其在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中產生的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已逐漸發展成為全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四大學科競賽之一,同時也為各高校之間的認識、了解提供了機會,并為各校間從政策措施、人才保有程度、實驗設施及實驗手段和財力等各個因素的融合后的實力展示,提供了一個綜合性的競技平臺[1]。江蘇技術師范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在學校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的支持下,于2007年首次組隊參加了第八屆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并取得了江蘇省賽區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3項的不錯成績。隨后又于2009年組隊參加第九屆全國大學業生電子設計競賽,取得了國家二等獎2項、江蘇省賽區一等獎4項的佳績。兩次參賽都有所斬獲,賽事輔導教學團隊的教師們結合輔導過程及參賽的實際情況進行總結分析,明確成功的主要亮點和工作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力爭在以后的輔導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開展輔導工作,以便在比賽中獲得更好的成績,同時也為在本科教學工作中培養大量的創新型高級技術應用人才奠定基礎。
1簡析電子設計競賽,明確其輔導重點和難點
古人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對于組隊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也同樣需要對這一賽事的難點和重點有所了解。縱觀前九屆的賽事,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系統而全面地檢驗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及協同工作的能力。通過對歷屆賽題的歸納大致可分為電源類、信號源類、放大器類、數據采集與處理類、無線電技術類、測量儀器儀表類和自動控制類等。既有以完成功能性設計內容為目的,又有以完成指標性設計內容為目的的題目。競賽中的基本部分、發揮部分、設計與總結報告三部分內容是有機結合的,在注重考察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的情況下,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器件的應用,同時其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對學生解決工程實際的應用能力也越來越強,能全面考察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競賽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時還有其發揮部分的深度,能使最為優秀的學生脫穎而出。根據電子設計競賽的命題及內容,可以看出電子設計競賽的特點是任務重、時間短、要求高。根據組委會的規定,競賽必須在四天三夜內完成從方案設計到電路制作,再到軟件編程和最后的設計報告工作。這是對參賽學生能力的檢驗,要求學生必須熟練掌握計算機編程、電路分析、設計與開發等基礎知識,同時還要非常熟悉誤差、指標、系統等工程概念,熟練使用測試儀器、儀表,快速找出故障及調試電路的能力。在賽題完成過程中,問題解決的途徑并不是單一的,在不斷探索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更提高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2做好參賽選手的選拔工作,發現并引導優秀學生參與
通過對電子設計競賽內容和比賽要求等的全面剖析,可以了解到競賽對學生的知識面、動手能力以及個人品質等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能力方面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實踐操作能力,如快速準確焊接電路、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夠使用科學系統的方法排查故障的能力及文獻及資料查問的能力。在品質方面要求學生要有吃苦耐勞及刻苦鉆研的精神、要有團隊意識、要勇于創新,敢于采用新方法,新思路,開拓進取,堅韌不拔[2]。
2.1廣泛開展競賽宣傳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報名參賽
對于高等學校來說,選拔優秀學生組隊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是獲取好成績的前提。因此,參賽選手的選拔是整個訓練與比賽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整項活動的基礎,參賽選手選拔的成敗直接影響到整個訓練的質量與競賽的成績。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對這項工作給予了格外重視,于每年9月份新生入學后,電氣信息工程學院通過學工辦、分團委發動、組織賽事的宣傳工作,讓大學生們通過多種形式走進全國大學生設計電子競賽,了解其性質、了解本校參賽人員以往的獲獎情況以及獲獎學生的個人發展等情況,明白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對提高個人創新意識、強化動手能力、提升就業競爭力等方面的幫助。通過全面的組織和宣傳,可以讓感興趣和有潛質的大一新生在入學初始就有了明確的專業方向感及奮斗目標。
2.2選拔有潛質的學生參賽,提升選手的整體水平
通過對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宣傳與動員,在每年的秋季學期開始,就組織大二、大三的學生報名,通過各種形式進行選拔。首先對學生進行基礎理論考試(電工、電子技術方面),以實現考查報名學生的電子基礎知識、個人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從中確定參加實際操作測試的學生人選。在實踐操作測試中給出一個簡單的電子產品(如溫度測控系統)的線路圖和元器件,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產品的電路分析、安裝與調試,考查學生的元器件識別、電路分析、焊接、安裝、調試等方面的動手能力與分析能力。綜合前兩輪考核的成績來確定參加面試學生的名單(優先考慮在高中階段參加過科技競賽,動手能力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挑選出有扎實的電子類及計算機編程等基礎知識、身體健康、實踐動手能力強、具有團隊意識的優秀學生參加賽前集訓隊,并在集訓過程中執行嚴格的淘汰制度,最后確定參賽選手。經過如此的層層選拔才能使那些真正具有潛質的學生脫穎而出,這樣的選手組成集訓隊可以提升參賽隊伍的整體水平,為取得好成績奠定基礎[3]。
3系統科學的賽前輔導,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有了好的隊伍不等于就可以一勞永逸了,系統科學的賽前輔導才是成功的重要保證。賽前系統科學的輔導決定著整個競賽的最終成敗,所以需要組織好競賽輔導教學團隊全身心地投入到賽前的輔導工作中。競賽輔導教學團隊系統科學的賽前輔導注重知識與技能的統合梳理、理論與實踐充分整合,實現全面提升參賽選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實現對參賽的隊員進行更為嚴格的甄選,推動選手與帶隊的輔導教師進行磨合,因材施教,以期在獲獎的質量與數量上達到最優化。為使整個的賽前輔導工作有序有效進行,可以將賽前輔導分為春季學期主題式課程輔導和暑期集訓兩個階段,同時在人力、財力、場地、設施等各方面都給予相應的支持與配套[5]。成立并開放創新實驗室為參賽團隊的師生提供良好的實踐環境,建立并不斷擴充電子元器件庫,以解決師生在實踐訓練過程中元件難以配齊的問題。
3.1春季學期主題式課程輔導
春季學期課程輔導主要是以主題式課程輔導的方式進行,每周安排一個主題,圍繞著基礎知識培訓、設計開發培訓、綜合系統訓練三大類14個主題(見表1)展開輔導,歷時十四周。大多在春季學期末結束,并在學期末對參訓學生進行綜合考核,再次選拔并確定進入暑期集訓的參賽隊員名單。從表1中可以看出,整個春季電子設計競賽輔導課程主要分為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訓練、設計開發能力訓練和綜合系統設計訓練等3大類14個主題式訓練課程。其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的訓練類課程主要作用是培養學生電子電路設計方面的基本知識,讓學生掌握常用的電子電路模塊、傳感器模塊等設計與使用。通過7個主題式課程對學生進行訓練,使其達到能熟練使用與運用常用的電源模塊、鍵盤顯示模塊、傳感器模塊以及信號發生器模塊等目的。在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培訓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設計能力和動手能力,開設了設計開發能力訓練類課程。在該類課程的訓練中,教師給學生講解系統架構與框圖原理,學生根據教師講解的系統組成原理,來進行相應課題的設計與測試。它主要是通過5個設計型開發課題對學生自主創新設計能力與動手能力進行培養與訓練,主要培養學生對基本電子電路的設計思維。經過前兩類課程12個主題式課程的訓練,已培養了學生一定的獨立分析問題能力,使其具備按課題任務要求設計電子電路的基本能力。最后在高速信號的采集與處理和高頻頻率計的設計這2個綜合性主題式課程的系統訓練中,教師只給出系統設計任務要求,學生根據任務來獨立完成系統實現方案分析、完全自主電路硬件設計與焊接、軟件程序編寫、系統綜合調試等訓練科目。通過綜合式系統設計訓練,學生在電子技術電路設計方面形成自主創新設計能力。從整個輔導內容來看,在周期較長的春季學期課程輔導中,由輔導教師負責一個或若干主題的課程,主要是以打基礎,進行初步的電路設計開發,以此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自主創新設計能力的培養。
3.2暑期集訓
暑期集訓的終極目的是在提升個人技能的同時,訓練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配合、協作的能力和意識,并對參賽選手進行適當的賽前適應性訓練。由于全國大學生電子競賽要求參賽學生以三人為一組,在四天三夜內,設計、制作、調試出一個電子控制系統,并完成報告書。而成績也主要是由測試作品的結果和形成的報告式論文兩部分組成,比重各占50%。所以針對競賽時間緊、任務重、設計、開發、調試,文獻閱讀及撰寫并重等特點,暑期集訓過程中的輔導教學工作更注重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團結協作等方面進行專門訓練。
(1)模擬實際競賽的進度,使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將競賽訓練的任務進行分解;第一天,確定選題、提出至少一種以上解決方案,并對各方案進行論證、最后確定最優方案;第二天,必須完成與硬件相關的一切工作,包括制板、焊接、調試等;第三天要完成軟件部分的工作,比如程序的編寫與系統調試等;在最后一天,要完成作品的測試、裝箱、論文報告的撰寫等工作。
(2)在選定題目后,設計方案的提出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是起著方向性作用的一步,所以要求選擇簡潔新穎、正確可行的設計方案,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3)為了確保競賽的質量,在具體的輔導教學中,對單元電路的制作與調試這一過程給予充分的重視并開展針對性的訓練。
(4)訓練期間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長做好分工。硬件、軟件和文字三部分的工作各由一位同學主要負責。這就要求參賽選手在競賽過程中既要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又要與小組其它成員相互配合,團結一致,在順境時要相互提醒保持冷靜,逆境時要相互鼓勵共度難關以期取得最好的成績。在學生參賽的輔導過程中,輔導教學團隊教師互相配合,緊扣不同階段訓練的主題,進行兩階段系統而科學的賽前輔導,不僅使學生獲得了實踐創新意識、團隊協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還培養了學生工程實踐素質、提高學生針對實際問題進行電子系統設計與調試的能力。經過參賽師生的不懈努力,在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由筆者所指導的程輝、鄭強、陳杰同學團隊取得了我校該賽事有史以來首次國家二等獎的好成績。
1.學校重視,為參賽創造良好條件
為了使競賽的各項工作高效率進行,我校在每次競賽前都成立領導小組。其職責是對競賽活動進行整體協調以及制定相關政策,組建教師指導組,選拔優秀參賽隊員,制定并實施競賽培訓計劃等。在組織競賽方面,從學校領導到各部門領導都十分重視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每次都會撥出專款用于電子設計競賽,同時還制定了相應鼓勵政策,以調動師生的參與積極性。各職能部門都積極配合電子設計競賽工作,為學生提供一切可能的條件。
2.電子設計競賽促進實踐能力的培養
電子設計競賽是對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的一次綜合測試。它不同于學校傳統的課程考試,不是單憑一張考卷來評定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對參賽學生來說,他們是電子設計競賽最直接的考驗者,從對題目的分析到選題、方案設計、元器件的確定、設計裝配制作、調試、最后完成作品并寫出論文。這對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實踐動手能力、軟硬件綜合應用能力、論文書寫能力是一個很好的考驗。參加比賽的學生都有這樣的感慨,通過這樣的比賽,自己的動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對原來書本上的知識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發現自己的知識還遠遠不夠,需要大面積的充電。競賽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事先的設計方案并非是最優的,也并非完全正確,在實踐的檢驗中,大部分學生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器件的參數選擇不對、連錯一個管腳、一根導線走錯,都會影響整個電路。這就要求學生在競賽中必須有耐心,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對故障原因加以分析,找出故障點,有的學生方案設計不合理,要經過多次的改動,在反復的實踐中,他們取得了最后的成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通過競賽,每一位參賽隊員都從中學到了許多知識,受益匪淺。
3.電子設計競賽培養學生市場及工程意識
3.1注重團隊精神的培養
團隊精神對于企業而言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它決定了企業的前途,因此,企業在招人時也很注重人員的團隊意識。在電子設計競賽的培訓過程中,我們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在比賽中,三人一組,分工明確,一人負責硬件的搭建,一人負責軟件程序的編寫,一人負責整理和書寫設計報告,對全局要有所把握,三個人需要緊密團結、相互合作、齊心協力,這是最后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任何的不協調都將導致功敗垂成。學校采取自愿搭配的原則。由于培訓學生來自不同專業,不同班級,每個學生的知識結構、學業特長、個性特征差別較大,不宜盲目地強行組合;而大學生往往具有獨立意識,所以采取讓他們自愿搭配,自由組合的辦法,并在培訓過程中注意觀察、適時調整,最終確定小組成員。
3.2借鑒公司項目開發的管理模式組織培訓,采用工程概念進行設計制作
在學習了一定的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采用項目導向的培訓模式。這需要指導教師根據歷年電子設計競賽的出題類型,結合本學校的實際情況,為學生選擇合適的項目,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學生完成規定的任務。讓學生從分析題目,去圖書館、上網查找資料,確定幾套方案,到實踐解決問題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引入模塊化的概念,硬件模塊化、軟件模塊化等,比如,電源模塊、單片機最小系統、顯示模塊、A/D、D/A模塊等等,事先都可以做好備用。在培訓過程中關注新器件的使用,申請一些樣片嘗試其使用情況。
4.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副作用”
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極大地激發了參賽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論成績如何,參賽者都感觸頗多,收獲很大。學生普遍認為工程實踐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對電子制作的興趣更濃,自愿從虛擬的網絡游戲中回到了實驗室,針對參賽的學生,實驗室是開放的,只要是沒課時間,學生們都愿意在實驗室里,從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尋求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我們在選拔參賽人員時也從原來的主要是大三的學生擴展到大一、大二優秀的學生也可參加比賽,或與大三的學生進行組合成隊,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為以后的比賽培養好的苗子。參加過競賽的同學在后續的課程中都表現出特有的專注和投入,也有了很多想法,開始認真思考今后的人生打算。這也正是競賽精神的延續與擴展,筆者覺得也是最有意義的一點。電子設計競賽的參與有利于學生的就業,很多用人單位提出將參加過電子設計競賽作為選擇條件之一,對參加電子設計競賽并獲獎的學生優先錄用。我校參賽的學生目前在上海、廈門、深圳等地都有非常好的工作及豐厚的薪水,比有些本科學校的學生體現出更強的動手能力。
【關鍵詞】數學模型;數學建模競賽;創新能力
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創辦于1992年,每年一屆,目前已成為全國高校規模最大的基礎性學科競賽,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數學建模競賽.2015年,來自全國33個省/市/自治區(包括香港和澳門特區)及新加坡和美國的1 326所院校、28 574個隊、85 000名大學生報名參加本項競賽.在組織參加競賽的過程中,學校充分認識和體會到數學建模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應用數學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載體.
一、有助于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的提升
數學建模競賽題目都是實際問題,且一般以當前熱點問題為主,呈現很強的新穎性.賽題既沒有唯一的答案也沒有唯一的解法,姆治黽偕琛⒔立模型、求解檢驗、結果分析再到論文寫作,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由三名隊員自主完成.在模型建立求解過程中強化了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提高了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培養了學生探索發現、分析歸納的邏輯思維能力.建模過程中通常需要運用MATLAB、LINGO等軟件編程,對數據、圖像和模型進行處理.
二、有助于學生科技創業素質的培養
數學建模競賽通過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學生以后的就業、創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現代教育不只是傳授給學生知識,更要做到學而有用、學以致用,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數學建模所培養出來的大批人才,正在成為科研隊伍的生力軍,數學建模的來源都是一些實際性問題,體現了知識與實際的有力結合,能夠激發出學生參加科研活動的熱情,讓他們感到學而知其用,研而感其趣,學以致用.
三、北華大學數學建模的實踐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通過數學建模教學和培訓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從低年級的數學課程教學中滲透數學建模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建模興趣.隨著教師對數學建模認識的不斷提高,參與數學建模的教師也越來越多,近年來無論是從教師自身還是從學院要求,我們都加強了教師把數學建模思想融入教學中去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給學生滲透數學來源于生產實踐,再應用于生產實踐的方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數學的目的在于用數學,學的最終目的是能夠更好地用,而這一點正是數學建模的能力.
教學和培訓相結合.數學建模課程在數學與統計學院是本科生的必修課,在電氣、機械等工科學院是選修課程,由于培養方案和專業課設置的制約,有些學生在參加建模的時候還沒有學習相關的建模課程,而等到學完數學建模課程,學生已經到了面臨考研、培訓、找工作的階段,通常不會把經歷更多地放在參加建模競賽上面.
數學建模的內容相當廣泛,常用的方法包括概率與統計、線性規劃和非線性規劃、模糊數學、微分方程和圖論等,隨便哪一個內容拿出來都是一門學科.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一位教師擔任一個課堂的教學,從頭講到尾.“術業有專攻”,教師也不可能都是全才,再好的教師都只能在某一領域有較深入的研究,因而,教學應該“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為此,我們在建模培訓的過程中一直采用專題輪流講座,一方面,充分發揮各位教師的專長,另一方面,每位教師講授任務不是很重,不必花很多時間在陌生的領域里面,容易做到精益求精,讓學生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在數學建模課程的教學中強調實際性和應用性.講授經典的模型,引入模型在實際問題的具體應用,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通過從實際問題出發逐步引入模型更易于啟發學生尋求更為簡捷、高效、精確的模型.強調數學模型的構建理論方法,加強數學模型的求解訓練.在教學上充分發揮計算機技術和數學軟件的優勢,讓數學模型的課程的講授不僅僅是理論的推導,更具有數據的說服力和可視化的直觀效果.
(二)通過開展和組織學生參加數學建模競賽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校內數學建模競賽.每年新生入學,我們都在入學教育環節中加入數學建模競賽的介紹,建模協會及時納新.11月,舉辦院級的數學建模競賽,讓高年級學生做低年級學生的指導教師,一方面,讓大一新生對競賽有個初步的認識和體驗,另一方面,也讓高年級學生得到進一步的鍛煉.第二年5月份暑假前我們會組織學生參加省級數學建模競賽,全校各個學院、各個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均可組隊參加,并以省數模競賽的參賽成績作為選拔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依據.
每年的9月舉行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數模競賽對于參賽學生而言,是對前期課程學習、參賽經歷和創新探索的一次重要總結與檢驗,同時參與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過程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競賽題目的難度也符合從事科學研究的難度,參與競賽是對自己創新意識的一次重要鍛煉,并從中尋求不足與肯定,再以此為起點進一步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然后逐步從解決給定問題過渡到自己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
從一定意義上講,數學建模競賽是對一所高校教學水平、管理水平和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力的檢驗.為了搞好數學建模競賽,取得理想的競賽成績,當然少不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首先,學院領導高度重視是開展數學建模活動的根本保證;其次,要充分認識教師在開展數學建模活動中的關鍵作用;再次,參賽學生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是開展數學建模活動的基礎;最后,各相關職能部門大力協助是開展數學建模活動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顏文勇.高職高專數學建模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4):46-49.
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是一項旨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新舉措,是教育部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部首次在國家層面上直接面向大學生的科研立項[1]。其實質目的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自主選題、自主研究為基礎,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出發點,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為目標,切實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素養[2]。高校作為培養和造就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學方法,注重個性培養,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創造性人才。鄭州大學作為河南省唯一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自2008年實施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以來,在深刻解讀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實施目標及內涵的基礎上,以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為載體,從項目實施方案入手,做好過程管理,注重打造創新教育氛圍,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實驗能力[3],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在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嘗試和探索。
1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1.1構建科學合理的實驗教學體系以“注重能力,自主創新,協調發展”的實驗教學理念為先導,緊緊抓住人才培養這條主線,從優化整合實驗教學體系入手,構建“平臺+模塊+加課程群”新的人才培養方案。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充分考慮學校理、工、文、醫、管等學科綜合分布特點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和啟迪,用系統科學的方法構建實驗教學內容,建立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相互銜接、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基本實驗技能、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逐層深化的全新實驗教學體系,從而滿足了不同層次、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新的實驗教學體系突顯學生綜合素養、創新能力的培養,在鞏固學生基本實驗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加大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例,增加了創新性、研究性實驗教學的內容,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大了創新學分的比重。經過幾年的不斷實踐,不斷完善,一批教師科研成果被凝練轉化為學生實驗,使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使用大型貴重精密儀器設備進行創新性研究和實驗,進一步夯實了研究創新性實驗教學內容。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已建立起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特點、不同層次和不同階段,由基礎訓練到綜合應用再到研究創新的遞進式提高的實驗課程體系。其中,基礎型實驗層面主要是針對本科一年級學生設置的基本實驗技能訓練課程,以鞏固學生基礎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基礎實驗應用能力為主;綜合型實驗層面主要是面向本科二年級、三年級學生開設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程,注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研究型實驗層面主要是面向本科一年級至四年級所有學有余力的學生,通過參與教師科學研究項目或自主確定選題開展研究等多種形式,進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2建立創新保障機制“創新”的根本在實踐[4],通過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鍛煉,大力倡導和資助學生結合所學學科、專業特點參加各種科技創新、學科競賽活動,在學校層面建立創新保障機制,將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把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著力打造以創新教育為核心,以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為重點,以人文素質教育為補充,形成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人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相互依托的特色教育體系。
1.2.1制度和政策保障在學校層面成立“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實施領導小組、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領導小組和大學生科技創新協會,院(系)層面成立“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指導小組,通過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和措施對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予以支持,對包括創新學分認定、創新成果評定、靈活學籍管理等方面提供制度和政策層面的保障。
1.2.2技術和條件保障通過利用已有的教學科研平臺,為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開展提供實驗場地、設備等物質支持;積極開放各類實驗教學中心、重點實驗室及研發中心等,為學生進行深入實驗研究創造寬松外部條件;優先安排創新實驗指導教師,適時予以指導,提供技術支持;積極搭建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交流平臺,定期開展相關學術交流活動,營造創新文化氛圍,拓寬學生知識面,激發其創新熱情等,從人力、物力等方面全力支持大學生開展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
1.2.3經費和時間保障多方籌措,建立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專項資金,為學生創新實踐活動提供經費保障,延續在項目結題后的后續管理中,比如、專利申請和成果獎勵等方面,也及時確保資金支持。在項目研究時間上,院(系)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及創新實驗項目所得學分情況,免修相應學分的計劃內教學內容,力爭為學生的創新實驗研究提供更多的時間保障。
1.3建立創新激勵機制有效的激勵機制是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5]。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通過建立健全相應激勵機制,對在創新實驗活動中成績優異的學生,除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外,還在學生評優評先活動、獎學金評定、研究生推免等方面予以傾斜。同時,建立針對指導教師的激勵機制,通過制定相關政策,積極引導教師參與到創新實驗項目中,并對做出突出貢獻的指導教師,在職稱評定、培訓培養、評先評優及年終工作量核算等方面予以適當傾斜。該項措施的實施,有力地調動了廣大師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實驗活動的積極性,形成了師生主動參與、雙向良性互動、共謀創新教育的良好氛圍。
1.4實行導師制在大學生創新實驗活動中積極嘗試引入導師制,要求每個項目至少配備1名以上具有高級職稱的指導教師,充分發揮導師在創新實驗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主導和引領作用,積極為學生開展創新實驗研究創造條件,提供便利的科研空間和平臺,并在科研方法及過程中適時給予必要指導和幫助,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更快地取得創新成果,獲得成功[6]。導師制的引入,有力地保障和促進了大學生創新實驗活動向深度拓展,也為我們進行實驗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啟示。
2結合實踐教學,突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實踐教學是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7]。近幾年來,圍繞創新人才培養問題,我們以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為抓手,通過調整相關實踐環節教學計劃與課堂教學、社會科技實踐活動及畢業論文(設計)工作有機結合,有計劃、有步驟地訓練學生的科研創新思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8-9]。
2.1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與畢業設計(論文)相結合在實施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過程中,學校十分注意創新實驗與畢業論文(設計)環節的銜接和結合。項目組學生到大學四年級下學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與項目進行的時間無形中發生沖突,產生顧此失彼的矛盾。對此,不少院(系)把項目研究與畢業論文(設計)結合起來,把創新實驗項目研究中的課題,作為畢業論文(設計)題目進行研究,很好地協調和兼顧了兩者間的矛盾,不僅保障了項目研究時間,項目研究的質量也得到了提升。有兩種結合的方式:(1)學生以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作為畢業論文(設計)進行研究,已有相當一部分被評為學校優秀畢業論文(設計)。(2)學生在創新實驗項目結題驗收后,仍可作為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納入到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環節統一管理。學校雖然沒有專門經費支持,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創新性實驗項目研究的深入和延續。
2.2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與專業實習相結合讓學生走出校門,加強與社會的接觸和聯系,從生產實際中汲取發明創造的靈感,是檢驗理論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手段。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有意識地將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與專業實習內容結合起來,倡導學生帶著問題參加實習,在實習中結合創新性實驗項目中的問題進行思考、總結,在實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如,我校預防醫學專業在專業實習階段,師生共同開展的“對河南省黃金生產區(靈寶市)汞污染現狀及其對人群健康的影響調查研究”、“蟒河污染對沿岸居民健康影響調查研究”、“國家十一五期間人群氟外暴露水平與氟病流行強度調查研究”、“河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評估”、“河南省艾滋病綜合防治效果衛生經濟學評價”等項目,緊扣公共衛生熱點問題、重大事件進行調查研究,教學效果良好,也對公共衛生事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3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與社會科技實踐活動相結合社會科技實踐活動是鍛煉和檢驗創新實驗成果的重要平臺[10]。為促進創新實驗活動的廣泛開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必須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及交流成果的機會和平臺。幾年來,通過結合創新實驗項目,積極鼓勵并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大賽、“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技術設計競賽等具有導向性、示范性的全國競賽活動,已成為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平臺。通過參加社會科技實踐活動和學科競賽來實施檢驗創新實驗成果,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目前,參加國家和學校兩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學生很多已成為參加各類競賽的主力,并在各類賽事中獲得優異成績,創新實驗和學科競賽使學生獲益匪淺。圍繞創新實驗和科技競賽的開展,學校還通過舉行各種學術講座、科技展覽、公開答辯會和編印大學生科技作品集等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生與學生、團隊與團隊、學生與企業之間的創新交流等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欲望和科研熱情。
2016年6月2日,中國正式成為《華盛頓協議》成員國,這將對中國工程教育質量的提高發揮極大的督促作用,促進中國按照國際標準培養工程師,提高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質量[1]。國際上廣泛應用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在2004年由麻省理工學院和瑞典皇家工學院等四所大學聯合研究提出的[2]。它主要由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四部分組成,目的是通過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整個過程的鍛煉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3]。按照CDIO的培養模式,工程畢業生的能力被分為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工程系統能力四個層次,并通過12條標準來衡量學生的培養質量,這與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12條標準有異曲同工之處。
我校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目前雖然已經制定了較合理的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培養了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形成了較好的理論和實踐教學模式,但是與CDIO工程教育標準的要求相比,在培養方案、教學體系、教師隊伍建設及教學效果評價機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現有機電專業課程體系存在專業特色不明顯、不同課程之間存在重復或相互沖突的地方等缺點,因此要依據CDIO工程教育理念,借助校企合作平臺,全面地進行機電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建立符合CDIO工程教育標準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1.我校機械電子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情況
目前的專業培養方案里包括的核心課程為:機械制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C語言程序設計、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自動控制原理、機電傳動控制、傳感技術、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互換性、工程材料等;主要實踐環節為:社會實踐調查、金工實習、電子電路實訓、工程制圖實踐、創新實踐、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PLC與組態技術綜合實驗、測試技術與傳感器綜合實驗、單片機綜合實驗、自動化生產線認知實踐、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和機電專業綜合課程設計等。
2.CDIO模式下的機電專業教學體系
根據CDIO工程教育標準的要求和我校辦學特色,為適應煤炭行業和地方經濟對機電專業高級技術人才的需求,結合重實踐、重創新的培養目標設計新的課程體系。廣泛吸取企業專家建議,深入探討和修訂機電專業課程體系,強化實踐環節,構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從而保證面向工程的課程體系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依據CDIO工程教育理念,選擇典型的工程實踐項目,采取“做中學”的方式,通過在項目中反復訓練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還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能達到CDIO標準的要求,增強人才培養對企業的適應性[4]。近年來,主要通過以下措施進行教學體系的改革:
(1)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構建了“一個核心、兩個方向、四個階段”的工程教學體系。
“一個核心”是以礦業領域的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研發為主,覆蓋了多學科交叉領域,主要涉及機械設計、機械傳動、機械制造、機電傳動控制、PLC、單片機、控制工程、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等多種技術;“兩個方向”是指機械設計與制造、電氣控制系統,選修課中增添“煤礦機電設備”、“工業控制網絡與現場總線技術”等課程;“四個階段”是指根據CDIO理念的構思、設計、實現、運行四階段指導,學生要經歷認知實習、基礎課程實驗、專業課程設計與綜合實驗及畢業設計、創新大賽等綜合實訓,才能更好地掌握本專業的工程應用技術。從第三學期開始,每學期均安排工程實踐環節,按照核心知識點和要求來設定每個工程實踐項目,在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過程中企業參與。
(2)依托產學研合作背景,通過專業綜合實訓和企業頂崗實習等環節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
我校機械工程學院已經建立了電子創新設計實驗室、慧魚模型創新設計實驗室、機電控制技術實驗室、虛擬儀器綜合實驗室、動態測試技術實驗室等實踐創新平臺,與淮南礦業集團、皖北煤電集團、淮南萬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淮南潤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平安開誠智能安全裝備有限責任公司、凱盛重工有限公司、淮南階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開展了長期的產學研合作,從而可以保證給學生提供校內、外實踐實習基地。通過單片機和PLC綜合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實訓檢驗學生電工電路、單片機、PLC綜合開發的能力,往往借助典型機電案例(如斜井跑車防護裝置、皮帶機集控系統、立井提升系統過卷過放保護系統等),讓學生經歷“構思—設計—實現—運行”四階段的完整實訓。與此同時,讓學生積極深入到到校企合作的實習基地中,在相關機電系統中頂崗鍛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縮短學生個人能力與企業要求的差距。
(3)通過創新團隊建設、學科競賽和大學生科研項目培養學生工程實踐創新能力。
為進一步拓展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借助學院設置的創新團隊、學科競賽活動、大學生科研項目的平臺,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中,融入緊密聯系工程實際的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大賽”、“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等各種賽事,鼓勵學生撰寫學術論文和申請專利。
3.結語
CDIO工程教育模式與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標準是高度統一的,只有堅持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為指導,依據校企合作背景,不斷創新改革機電專業的課程教學模式,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應用能力,為國家和企業培養出能在機電行業及相關領域從事機電一體化產品和系統的設計制造、研究開發、工程應用和運行管理工作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達到國際標準的要求。
[關鍵詞] 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選題;寫作;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 G64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3)03?0103?06
“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是大學生課余科技文化活動中的一項具有導向性、示范性和權威性的全國性的競賽活動,被譽為中國大學生學術科技“奧林匹克”。“挑戰杯”競賽活動在較高層次上展示了我國各高校的育人成果,推動了高校與社會間的交流,已作為學校學生課余科技文化活動中的一項主導性活動,成為高校與社會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窗口、促進高校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有效方式以及培養高素質跨世紀人才的重要途徑。大連海洋大學作為應用型高校,在定位自身與職業類院校和研究型大學在人才培養目標差異時,格外重視“挑戰杯”競賽活動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的地位與作用。以日前舉辦的校級第九屆賽事為例:2012年12月,大連海洋大學校團委開始組織學生申報課外科技立項項目,全校共申報213項,1000余名學生參與了立項工作,2013年3月,作品開始進入評審階段。作為立項項目指導教師與項目成果評審教師,筆者參與了該校級賽事的整個過程,擬以社科類學術作品參加該賽事的態度、行為等過程情況及提交參賽作品和評審結果為研究對象,對如何提高學生實際科研訓練能力做一些實證性系統探索,以窺“挑戰杯”競賽活動意義之一斑。
既往對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作品競賽的研究,可分理論探討和實踐調研兩大類。從理論驗證性文章來看,對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或科技活動宏觀概述性分析較多,涉及微觀具體問題和細節性問題分析較少;宣講本學院或本校開展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工作開展狀況論文較多,對比分析高校間相關論文工作較少;籠統闡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對于高校人才培養的意義論文較多,針對高校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做出類型區分相關論文較少。實踐調研類論文又可界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關涉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整體運作情況的聚類分析。另一類是以作者所在高校為中心進行的科技作品競賽或活動的宣傳性介紹,這一類論文典型特征是自我宣講或表彰,對競賽或活動自身存在的問題鮮有涉及。
基于對相關文獻的分析來看,以微觀性的某類具體作品為切入點,并結合某具體高校實踐性競賽活動為分析載體進行探究性研討實有必要,且能為競賽或活動的質量提升起到動力推動作用,此點亦是本文寫作的重要邏輯原點。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因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所涉問題過多,其中最為關鍵的問題無非有三:一是對于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選題的探究;二是如何做好作品寫作的過程控
制;三是如何科學合理評價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質量。
一、對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的選題
選題決定了課外學術作品的科研方向和水平,決定著科研的成敗。有論者指出合適的選題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科研能力,促進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發揮,對于推動高校科研工作的開展,提高大學生信心和作品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從大連海洋大學第九屆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作品哲學社會科學類專項為例,所有62項作品涵蓋學科包含了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哲學社科類專項要求的所有類別。具體而言,62項作品里,哲學類作品3個,占所有類別作品的4.8%;法律類作品6個,占所有類別作品的9.7%;經濟類作品4個,占所有類作品的6.5%;管理類作品11個,占所有類作品的17.7%;教育類作品14個,占所有類作品的22.6%;社會類作品24個,占所有類作品的38.7%。詳細作品信息如表1所示。
從學生申報的作品來看,以下問題明顯:選題過大,內容寬泛,框架面面俱到,總有完備答案,不會從實際調查和觀察中獨立自主地形成新分析、新觀點。如,《家長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調查研究報告》、《新時期企業發展新思路》、《對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探究》、《論網絡人際交往的道德與智慧》、《關于目前中國房價問題的調查研究》、《淺析中國海洋產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中國的海洋情結》、《論社會發展對就業的影響》、《法律無情與法律有情》等題目的選取明顯偏差于學生自身能力,由所選題目可作出的預判是:學生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和有限的知識背景下完成如此宏大題目。[1]
由此所引發的思考是何謂合適的選題,何謂好的選題,何謂面向特定對象科學的選題?不少論者認為價值性原則、創新型原則、可行性原則、有利性原則、具體性原則等方面闡釋大學生應如何選擇合適的課題參加各類科技作品競賽[2]。誠然思辨性理論對大學生選題有一定指導作用,但如何更直觀細致地尋求選題的優勢化選擇是更加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通過對比研究的方法,通過分析時間較近、更具權威的第十二屆“挑戰杯”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哲學社會科學類特等獎獲獎作品,總結更具指導意義的科學選題標準。表2為特等獎論文具體信息。
獲特等獎作品選題有兩個特點:一是題目小,將研究范圍限定在學校自身所處區位;二是研究視角較為獨特,即使沒有限定在一定的區位,對所選主題研究也不是大而全的;三是沒有形而上的思辨論文,而是立足于學生自身實際,形而下地進行走訪調查研究,應用性成果占據主導地位。由上可初步總結出大學生進行選題遵循的指導思想應當是:小、新、實。
所謂小,從認知規律看,先具體,后一般,用所學理論指導,去調查研究和分析具體事物,然后得出深化和改變甚至創新原來的一般理論。小意味著要選擇以小見大的題目,需要智慧,創新和知識。比如,我們要研究調整結構和增長方式轉型。你就可以調查幾個地方、幾個小微企業,在后危機時代如何改變和創新經營模式的實踐。所謂新,就是中國社會發展變革的新東西:新事物,新經驗,新問題,新趨向。如:① 新農村建設中漁政漁港建設,動植物保護,農村飲水、公路、供電、安居、清潔、土地整治、海域使用等調研分析;② 戰略性新興產
業創新發展課題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等調研分析;③ 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修復中的退耕還林還草、重點自然生態系統保護情況、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黃土高原地區綜合治理、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青藏高原東南緣生態保護等進行調查研究;④ 教育發展課題中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農村學前教育、職業教育基礎能力、民族教育發展、教育信息化建設;⑤ 改善民生計劃中擴大城鄉就業規模、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提高醫療保障水平、提高城鄉低保標準、農村貧困人口、國有資本收益中的民生支出等調研分析。所謂實,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衡量:一是踏實細致的進行實踐調研;二是所作出的結論或建議具有可執行性,能為社會、地區相關問題應對提供可資借鑒的實用對策。如針對我國礦難高發。湖南師范大學10名大學生歷時兩年多,走訪了30多個煤礦,完成兩萬多字的《湖南煤礦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調查報告,所提出來的三級礦難防控體系,引起了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高度重視。
二、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寫作的過程控制
選題確定后需要系統科學地尋求科研路線,即需要以研究主題所確定的概念為中心,量化變量并提出假說,并確立相關研究方法證實或證偽假說。對于初涉科研的大學生來說特別需要考量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理論建構層面;二是科學方法層面;三是具體寫作層面。第一個問題所涉兩個子問題,一是選題中以關鍵詞為核心的文獻檢索和綜述;二是選題所依存理論的一個系統學習。前者研究過程可以概括為問題形成、數據搜集或文獻檢索、數據評估、分析和解釋及表述研究結果五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承載著一項與原始研究相似的功能。例如,在原始研究和研究綜述中,“問題形成階段”包括界定我們感興趣的變量,“分析解釋階段”涉及決定哪種結果是顯著的。對于選題所依存學科的基礎理論,需要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科或專業原理。以經濟類論文或研究報告為例,至少在建構作品時應當至少掌握以下三個方面原理:① 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分析的前提;② 選擇行為是經濟學分析的對象;③ 資源的有效配置是經濟學分析的中心目標,其主要任務是利用有限的資源盡可能持續地開發出人類所需求的商品并將商品在人們之間進行合理的分配。
對于科學方法層面,應該從社會調查方法與數據分析方法兩個方面進行引導。社會調查主要任務是根據調查方案中確定的調查方法,以及調查設計的具體要求,采用各種方法收集調查對象的有關材料,全面掌握總體及總體單位各方面的基本狀況。在社會調查中一是要注意調查方式方法多樣性:綜合運用問卷、訪談、實地考察、討論、案例以及文獻查閱等。有的競賽作品圖省事,怕麻煩,只搞問卷一種。所以東西很淺。甚至結論不符合實際。二是要注意調查的深入實際,深入調查要求不怕苦、不怕累,要下真功夫。比如,東南大學幾位學生去農村調查融資問題,不但坐硬板,還住農民家里,所以成果很實在,很具體,獲得特等獎。通過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審核,整理與匯總后,還需要系統的分析,才能揭示出資料所包含的眾多信息,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依據資料的性質,可以將資料分為定性分析方法與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借助比較分析法、系統分析法、歷史分析法、邏輯分析法等體現。要強調的是定量研究方法,調研可能涉及單變量或多變量的統計分析,因此方差分析、聚類分析、因子分析與典型相關分析等成為要了解和初步掌握的科研方法。
寫作是收獲的季節,把調查研究的成果、事實、材料和資料用科學理論和方法,進行梳理、分析和提煉出你的新結論,新認識。就是有實踐價值和學術含量,揭示研究對象的本質 和內在邏輯,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對策等。首先,要聚焦出鮮明的主題和創新點。作為論文的核心部分,應當充分而又簡明的闡述為解決所提出問題而使用的新的思路或新的方法,以及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和模型。其次,作品語言力求精煉、生動、有個性、有鋒芒。先求通順后波瀾。盡量用平常的語言,闡明深刻的道理。
三、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的科學評價
對于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社科類項別評價指標的確定,我們綜合了國家挑戰杯及地方省市挑戰杯的評審標準,確定將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創新性等作為大連海洋大學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哲學社會科學類(以下簡稱哲社類)專項的評審標準,通過走訪剛剛在大連理工大學舉辦的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哲社類評審專家,結合舉辦的前八屆校“挑戰杯”課外學術作品競賽的具體情況,我們制定了評審標準中各個子維度相關指標,詳見圖1。
在制定科學嚴謹的評價指標后,通過匿名方式征詢了10名相關專家的意見,在對專家意見進行統計、處理、分析和歸納后,客觀地綜合多數專家經驗與主觀判斷,對指標中大量難以采用技術方法進行定量分析的因素做出合理估算,經過多輪意見征詢、反饋和調整后,對因素價值和價值可實現程度進行了相關分析。具體操作為,對評價指標中各因素的進行相應分級,系統將各因素分為一到五級,并賦值為0-1分不等,同時按照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給與不同的權重,即對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做區別對待,依照公式: 進行了加權評價,得到最后的評價結果。
四、結語
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作品競賽與創新型人才培養之間的有機互動可有效促進雙方更為良性地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以及關聯活動存在諸多問題,我們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注重培養學生科研素養,錘煉學生科學化思維。這種思維的錘煉應當具有體系性知識建構特征,如課題申報與結題、科技文獻檢索與獲取、試驗設計與數據分析能力、科技論文寫作方法與發表流程、畢業設計(論文)等內容。
(2)高校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地,學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和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有機融合。具體做法是,大一大二需要安排科研思維訓練、文獻檢索等相關課程;大三大四期間需要安排專業前沿理論研討等相關課程。
(3)注重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將校、省(市)、全國“挑戰杯”課外科技學術作品競賽視為人才培養過程中訓練學生科研思維、科研技能的重要載體,盡可能安排學生參與比賽,遴選優秀指導教師并給予充足基金支配。
(4)成立直屬于校直屬下大學生科技創新(業)中心,專門負責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實行本科生學分制與導師制相結合的學生管理模式,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盡早開展科研活動。鼓勵學生發表學術論文,尊重學生知識產權,并給予相應資助和獎勵。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采用教育部研制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4個心理量表,對昆明大學2007級1917名新生進行了心理健康水平測評并將結果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我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不同人口變量因素的學生心理狀況存在差異。
為準確了解和掌握2007級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篩選、排查可能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從而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機干預工作,學校心理咨詢中心采用教育部研制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的4個心理量表《中國大學生心理應激量表》、《中國大學生健康量表》、《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和《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對昆明大學2007級1917名新生進行心理測評,以便及時發現和幫助有心理困擾的學生,并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測試基本情況
(一)測試對象
昆明大學2007級全體新生。本測試發放問卷1 917份,有效問卷1 832份,有效率為95. 6% ,學生的平均年齡為19. 59士1. 18歲。其中經濟系520人,旅游系428人,藝建系460人,電機系332人,社科系92人;男生953人,女生879人;漢族1362人,少數民族466人,民族缺失4人;獨生子女470人,非獨生子女1 350人,是否獨生子女缺失4人;理工類632人,文史類1 036人,文體藝術類164人;來自大城市182人,來自中小城市256人,來自小城鎮298人,來自農村1 096人,家庭所在地缺失10人。
(二)測試方法
測試工作是在昆明大學心理咨詢中心老師的指導下,由經過培訓的測試者主持,采取團體測試的方式,按照統一的程序組織。施測時沒有嚴格的時間限制,一般在90分鐘左右完成。問卷和答題卡均當場發放,當場收回。
(三)測試時間
新生人學后半個月至一個月內。
(四)關于《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的說明
教育部制定的《中國大學生心理測評量表》,是我國首份本土化的大學生心理測評表,包括四種心理健康相關量表。
《中國大學生生活應激量表》,利用這一量表可以測量一個人在一段時期內所承受的精神壓力,也可以用來篩查出那些可能需要給予特別心理關照的學生,該量表共85個項目,包括學習、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家庭和發展等領域常見的壓力源,包括各種應激性生活事件和日常瑣事。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該量表用于測量心理困擾癥狀,可以作為主要篩查工具,用來發現可能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以便給他們提供必要的心理幫助。量表共104個項目,包括軀體化、焦慮、抑郁、自卑、社交退縮、社交攻擊、偏執、強迫、依賴、沖動和精神病傾向十二個維度,要求被試對各個項目從(1)“沒有”到(5)“總是”進行主觀評價。
《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該量表從適應的角度來評估個體心理健康所達到的水平。量表共有60個項目,從人際關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擇業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和滿意度適應7個不同的維度來評定大學生的適應情況,要求被試對各個項目從(1)“不同意”到(5)“同意”進行主觀評價。
《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該量表用于測量人格或性格特征。量表共68個項目,從活躍、爽直、堅韌、嚴謹、利他、重情和隨和7個維度來評估大學生在人格上的差異,要求被試對各個項目從(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進行主觀評價。
(五)統計T具
統計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測試數據進統it分析。
二、《中國大學生心理應激量表》測試結果
(一)本樣本被試在各個分量表及總分的描述統計及與全國常模的比較
經單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昆明大學新生在各分量表以及總分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全國常模(P
(-)各系、全校和全國常模在各分量表上的平均數比較
1.昆明大學和常模在各分量表上的平均數比較
從圖中可以看出,昆明大學學生在各分量表上的得分以及總分均高于全國常模,說明昆明大學學生感受到來自學習、生活、社交,家庭和發展方面的壓力均大于全國大學生的平均水平。其中,來自學習和生活方面的壓力較大,來自家庭的壓力相對全國常模來說比較大,應激事件所引起的壓力主要在生活事件上,并且對事件的評價認為是負性事件的分值較高。
2.各系總分和全校以及常模總分的比較
從圖中可以看出,我校2007級新生所體驗到的壓力均高于全國常模水平,而其中旅游系總分最高,藝建系次之,其他三個系的篩選比率相差不大,只有不到8%的學生體驗到了較大的壓力。說明在過去的一年里旅游系承受了較大壓力的學生多,來自學習、生活、發展、社交和家庭的問題對
這些學生產生的心理影響較大。
(三)標準分總分各分數段的頻次分布
按照中國大學生常模的標準,我們也把樣本被試按照總分標準分分成六個壓力水平,各壓力水平的T分數區間及被試人數分配見表2。從表中看出,昆明大學學生壓力水平的T分數集中在41分以上,說明在過去的一年里受測者承受了較大的壓力;來自學習、生活、發展、社交和家庭的問題對受測者產生的心理影響較大。
(四)本樣本總分的總體分布狀態
為了考察本樣本被試總體的一個大致分布情況,我們考察了其分布狀態,結果發現該樣本被試的總體分布呈正偏態趨勢。
三、《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且表》測試結果
(一)本樣本被試在各個分一表的描述統計以及與全國常模的比較,見表30
經單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除軀體化維度外,昆明大學新生在各分量表以及總分上的得分均顯著低于全國常模(P < o. 001),說明昆明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優于全國大學生的平均水平,心理健康狀況良好。
(二)各系、全校和全國常模在各分一表上的平均數比較
1.昆明大學和常模在各分量表上的平均數比較.見圖30
從圖中可以看出,除軀體化維度,我校大學生在其余各維度,特別是在攻擊、偏執、沖動、抑郁、自卑等緯度上的得分均比全國常模低,說明我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優于全國常模;我校學生在軀體化維度上的平均得分高于全國常模,這個結果說明我校學生普遍存在軀體方面的癥狀,自我感覺身體不適感居多。
2.各系總分和全校以及常模總分的比較,見圖40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軀體化維度上,經濟系的得分最高,說明經濟系學生的軀體化癥狀最嚴重,而電機系學生的最輕;在焦慮維度上,五個系學生的得分都比較高,說明o7級新生的焦慮水平都比較高,而經濟系學生和社科系學生的焦慮水平又更高;在抑郁維度上,藝建系學生和旅游系學生的抑郁水平最高;在自卑維度上,電機系學生的自卑感最低,其他四個系學生的自卑感沒有太大差異;在社交退縮維度上,藝建系學生的得分最高,說明藝建系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不夠主動;在攻擊性維度上,社科系學生得分最低,可能與他們比較注重人文氣息有關;在性心理障礙方面,我校學生的總體得分均不高,說明我校學生的性心理比較健康;在偏執維度上,經濟系、旅游系和藝建系學生的得分較高,社科系和電機系學生得分較低;在強迫維度上,我校學生的總體水平都高,說明07級新生的強迫癥狀很明顯;在依賴維度上,我校學生的總體得分也比較高,說明學生們的依賴思想比較嚴重,以后應該加強獨立性方面的教育;在沖動維度上,旅游系學生的得分最高。總體來看,我校學生的精神病傾向不明顯。
四、《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測試結果
(一)本樣本被試在各個分量表及總分的描述統計,見表4。
結果表明,我校學生的適應能力比較好,特別是對人際關系和擇業方面的適應均比較好。
(-)不同院系學生在各個分量表及總分的平均數,見圖5。
不同系部之間,電機系學生的總體適應能力最好,經濟系次之。但經濟系學生在校園生活的適應以及滿意度方面的得分比較低,說明在這兩面的適應不夠好;旅游系的學生對校園生活以及學習均不太適應,總體適應度也不好;藝建系學生的適應能力最差,在各方面的適應都不太好,特別是校園生活和學習適應;社科系學生總體適應還可以,但對大學生活的滿意度最低。
(三)標準分總分各水平的頻次分布
按照中國大學生常模的標準,我們也把本樣本被試按照總分標準分分成四個適應水平,各適應水平的T分數區間及被試人數分配見表So
(四)本樣本總分的總體分布狀態
為了考察本樣本被試總體的一個大致分布情況,我們考察了其分布狀態,結果發現該樣本被試的總體分布呈標準的正態分布,說明本樣本被試總體適應能力的分布比較理想。
五、《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的測試結果
(一)本樣本被試在各個分里表的描述統計,見表60
(二)被試在各個分量表的平均數和標準差
從圖中可以看出,我校學生在人格量表各維度上的得分情況都比較好,說明我校學生在人際交往、為人處事等方面都比較好。其中,隨和維度上的得分最高,說明我校學生總體與人為善,靈活熱
清。在嚴謹維度上的得分較高,說明我校學生做事認真,遵守規矩和自我克制,同時有追求新異的傾向。在利他緯度上得分較低,說明我校學生注重成功和成就,同時也注重方式和手段的正當性。五個系之間學生的情況區別不大,只是社科系和經濟系在嚴謹方面得分比其他系略高,社科系在爽直和重情兩個維度最低,但在嚴謹和隨和方面又是全校最高,說明社科系的學生與人交往平和、處事堅持原則。電機系學生在活躍方面得分比其它系略高,說明他們與人相處更平和、自然,但不夠主動。
六、結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