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音樂基礎論文范文

        音樂基礎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音樂基礎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音樂基礎論文

        第1篇:音樂基礎論文范文

        關鍵詞:小學生;音樂教學;基礎實踐

        義務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要使所有適齡的青少年受到必要的教育,這是現代化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也是現代文明的標志。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而音樂課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整套小學音樂教材都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與學生參加音樂的藝術實踐緊密地結合了起來,使學生能主動地、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有效地提高音樂素質。

        音樂課的實踐性、技術性很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獲得,都需要練習。這套教材所設唱歌、欣賞、音樂知識教學內容,較好地體現了義務教育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中所提出的識譜知識和視唱聽音的要求。為減輕學生負擔,教材中所設計的練習,是課堂內的練習,又是課外作業。

        練習的設計,應從以下幾點出發:

        1注意使學生通過練習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如學生在認識了四分音符以后,再學習八分音符時,教材中采用了直觀,形象的圖表,將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時值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八分音符的理解。再通過跟著教師唱含八分音符的練習,或請學生數一數所學歌曲中有幾個八分音符,提高了學生識別八分音符的能力,再跟著老師拍手的練習體驗八分音符的節奏感。有了這些有目的、難易適度的練習,久而久之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經練習后轉化為能力。

        2注意形式多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自覺意識,如跟著老師唱,這種形式是為用聽唱法進行唱歌教學作準備的一、二冊五線譜唱名注音是在符頭內,三、四冊唱名注音是在音符下面,跟著老師唱或聽琴演唱中,設計有不同節拍,不同調的練習,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師生接唱,聽琴接唱,聽琴視唱(簡譜)。在四冊結束前設計了請你試著唱唱的練習,試圖幫助學生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提高練習的興趣。再后,從認識音符,數所唱歌曲中某種音符數目的練習,到書寫音符,臨摹四小節歌譜等;從拍節拍到邊拍手邊唱歌;從讀節奏譜到邊唱旋律邊拍節奏;從聽辨音的強、弱,到聽辨音的高低,從聽節奏填空到聽辨簡單的音樂短句再到聽音填空,形式豐富多彩。這不單純是為了使學生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還著眼于今后音樂的學習上,如,為鞏固學過的歌曲和欣賞過的歌曲、樂曲,還設計了聽記歌曲、樂曲曲目的次序,以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強化音樂記憶力,通過識別所學歌曲的曲調、不僅有助于學習識別歌曲中的反復短句,降低了學習唱歌的難度,還有助于理解表現歌曲,培養學生從小養成分析的習慣,逐步發展思維能力。

        3注意為演唱歌曲、欣賞音樂作鋪墊,整套教材各項教學內容縱向的聯系,是指練習的內容設計應循序漸進,應具有一定的系統性而橫向的聯系是指練習的內容與學習本課主教材(指唱歌和欣賞)有機結合。同時,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保持適當的獨立性和系統性。

        第2篇:音樂基礎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在闡述音樂研究對音樂表演的意義、寫作音樂論文對音樂表演與教學的作用以及音樂表演論文思考與寫作的基礎上,重點論述了音樂論文寫作對音樂表演的意義和幫助問題,以期提高音樂教學質量。

        長期以來,在社會大環境和培養機制的雙重影響下,多數音樂專業院校中存在著注重音樂表演(演奏、演唱)技能和技巧的訓練,而輕視理論學習、科學研究的現象和問題,加之在音樂論文寫作方面缺乏自覺的文字功力訓練,從而限制了我們在音樂研究和音樂表演中前進的步伐,使我們的音樂表演難以具有深刻的內涵,而缺乏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音樂研究對音樂表演有什么樣的意義、音樂論文寫作對音樂表演起到什么作用、音樂表演論文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思考與寫作等,都是筆者認為值得思考與探討的問題。

        一、音樂研究對音樂表演的意義

        音樂研究與音樂表演均表現為一種以音樂為對象的創造性勞動;區別主要體現在創作材料的不同以及由此帶來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的不同;音樂表演以形象思維為基礎,其表達方式為演奏或演唱;音樂研究以邏輯思維為基礎,其表達方式為語言和文字。兩者之間相互推動和補充。因此,音樂研究能夠促進音樂表演,對表演專業具體化的細節研究能夠直接指導表演實踐。

        音樂研究從學科意義上講,即音樂學,它是研究音樂的所有理論學科的總稱。音樂學的總任務是透過與音樂有關的各種現象來闡明它們的本質及其規律。其研究對象正是音樂及有關音樂的一切事物【sup】[1]【/sup】。

        音樂表演則既是一種再現的藝術,即它忠實地傳達和再現作曲家的音樂作品;又是一種富有創造性使命的藝術,即它要參與音樂意義的生成,填充和豐富音樂的內涵,并由此富于音樂新的生命。因此,音樂表演者不僅要具備音樂表演的技能,完滿地表演與再現音樂作品,而且還要具備對音樂作品進行創造性解釋和表現的能力;不僅要對音樂作品的歷史意義和內涵有深刻的認識和體驗,而且還要站在當今時代的立場上,運用當代的審美眼光,對音樂作品的意義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釋,填充和豐富它的內涵【sup】[2]【/sup】。

        鋼琴演奏家、理論家尤金烏德在《思考與演奏-對表演藝術的理論研究》一書中談到:“對于音樂學理論,今天的表演藝術家不是需要得更少,而是更多”。由此可見,當今的表演藝術家對于音樂學研究的需要是迫切的。原因之一是20世紀演奏觀念的改變。20世紀的演奏觀念受到同一時期音樂學研究大發展的影響,崇尚二度創作忠于原作,而忠于原作的基礎是種種歷史的、結構的和風格的音樂學研究成果。這些對于種種音樂學研究成果的認知、理解以及在表演過程中的運用,被稱為樂智(music intelligence),它是20世紀后半葉興起的新名詞,與樂感(music feeling)和樂技(music technique)一起,合稱表演藝術家的三大必要能力;原因之二是20世紀教學觀念的改變。20世紀講究表演詮釋必須基于對音樂文本的分析,而音樂文本的分析需要基于樂智。這是使得教學由口傳心授向樂智的培養轉變。教學逐漸從模仿過程變為揭秘的過程,即從謎面(譜面)通過樂智(音樂理論)走向謎底(音樂復原)的過程。

        二、音樂論文寫作對音樂表演與教學的作用

        音樂論文是對音樂某一領域中的某些現象和問題進行探討、研究,表述音樂科研成果的論文,也可把表達音樂研究成果的論文稱為音樂科研論文、音樂研究論文等等【sup】[3]【/sup】。作為音樂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它既是對音樂研究成果的描述與記錄,又是人們進行音樂學術交流的工具。

        音樂表演專業寫作類別,主要為音樂表演研究論文和音樂教研論文。音樂表演論文是指表達聲樂或器樂表演研究成果的學術論文。一般來說更重科學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它既是研究對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全面總結,又是對表演科學的理性認識與深層把握。音樂教研論文是教師對音樂教育領域中的理論與實際問題所進行的探討和研究,表達音樂教研成果的文章。它是從生動的音樂教學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

        筆者從事小提琴專業教學已有九年,結合自己寫作專業論文的經歷,我深刻感受到論文寫作對自己演奏與教學的幫助與作用。

        首先,在寫作論文的過程中,可以調動自己所學到的各種知識來探討某些音樂現象和問題。同時,我們還會查閱大量的書籍和文獻,了解所寫題目的研究現狀,掌握最新研究動向,從而對論題有更成熟的思考和更深刻的認識,使自己所掌握的信息體系化、系統化。這樣就能在寫作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認識力、思考力、分析力和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寫作學術論文能培養和增強文字表達能力,有助于提高學術語言的口頭表達能力,使我們的教學予演奏示范與科學表述為一體,提高教學效率,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重視理論修養和學術修養。 轉貼于

        再次,音樂論文是進行音樂學術交流和傳播的工具。音樂學術交流、傳播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音樂會、研討會、錄音、錄像等,然而音樂學術論文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因為它是傳遞、儲存信息的良好載體,是國內、國際間進行學術交流的有力工具。這種交流與傳播不僅能提高音樂研究的水平,而且還可以廣泛的普及已有的音樂研究成果。

        最后,音樂論文寫作的過程,能使我們主動建立學術意識,培養科學鉆研的態度,并且逐漸形成創新性的思維。

        三、音樂表演論文思考與寫作的角度

        音樂表演論文思考與寫作的角度應是多方面的。

        首先,可以運用已有的音樂學研究成果,對作曲家開展縱向、橫向、原點比較。縱向比較即對不同風格、不同時代、不同國籍的作曲家進行比較研究,旨在尋找出他們間的影響、聯系與傳承;橫向比較即對同時代、同國籍、同流派作曲家進行比較,尋找差異;原點比較即對一個作曲家不同時期、不同題材作品的比較,既尋找聯系,也尋究差異,從而使我們在把握作品音樂風格方面有所建樹。

        其次,對音樂文本進行研究分析,從曲式結構、和聲、調式調性、速度力度等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并以手稿為基礎,對作品進行不同版本的研究與分析,并將不同演奏家的演奏錄音進行比較研究。從而在演奏方法與風格詮釋上闡明自己的觀點。

        再次,從事音樂表演教學的工作者,必然要求將教學與科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科研予教學創新支持,教學反饋科研以靈感驅動,二者互相推動,相輔相成。因此,對已有的專業論著及同行發表的論文進行搜集、閱讀和整理。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通過主觀的思考與探索,不斷將教學方法的積累升華為教學理論的形成,才可逐步建立自己的學術思想和學術理論。

        綜上,音樂論文是儲存、傳遞信息的良好載體,它不僅能廣泛傳播和普及已有的音樂研究成果,而且便于人們從中汲取知識,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因此,筆者認為在音樂院校的表演專業中,進行音樂論文寫作訓練是極為必要的。

        音樂不是技術,而是文化。我們只有在音樂研究中不斷前進,才能使我們超越自己,進入一個全新的、更高的音樂表演與學術境界,從而讓自己的音樂表演更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注釋

        [1] 廖乃雄、羅傳開.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音樂學”詞條.

        [2] 張 前.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1.

        [3] 傅利民.音樂論文寫作基礎.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9.1.

        參考文獻

        第3篇:音樂基礎論文范文

        關鍵詞:聲樂演唱;本科畢業論文;管理

        隨著畢業生人數的不斷增長,在近些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在畢業論文管理方面,針對當前畢業論文寫作的質量管理和論文管控等方面的改革工作,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和調整。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設計工作是各大高校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更是檢驗學生的專業技能或專業理論知識的方法之一。

        一、音樂類院校本科生畢業論文的管理體系

        (一)組織管理環節

        1. 管理方式及內容

        按照我國音樂類院校本科生論文管理的具體流程,在畢業論文的設計和指導方面,主要以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共同組建起本科生畢業論文小組的形式進行管理。本科生畢業論文小組主要負責本科生畢業論文的選題或設計的確定、分派指導教師、對導師指導過程的監控、對論文答辯工作的組織和實施、對論文或設計質量的評估及對答辯后的理論論文及設計類論文的存檔等。針對本科生畢業論文的管理,需要從領導小組組建開始,貫穿整個本科生畢業論文的開題和答辯完成之后的存檔等環節中。

        目前,我國高校對于畢業論文的組織和管理按照各校具體形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如分級管理負責制,主要以畢業論文的具體工作為基礎,在教務處的統一籌劃和安排下,由本科生畢業論文小組、畢業院系、指導教師、教研室等構成整個畢業論文管理體系,從各自的職業范疇來對音樂類院校本科生論文的管理進行責任的劃分。

        2. 管理的弊端

        分級管理負責制盡管條理明晰,對畢業論文管理涉及的各個負責部門的工作進行劃分,以確保論文管理的各一個環節可以按照相關規定順利開展,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信息傳遞不及時而導致失敗或出現信息傳遞的失效等問題。音樂類院校本科生論文管理涉及教務處、教研室、各個系、本科生畢業論文小組、指導老師等多個方面,難免因為交叉管理和層級檢測而出現制約論文管理規范性等的問題。

        此外,由于各類高等院校在進行本科生畢業論文組織和管理的過程中缺乏具體的實踐檢驗和調研單位的參與,如某學生的論文內容主要就某公司所籌辦的音樂會的流程和管理等進行研究,在檢驗和監控論文質量時,指導老師、院方無法就該名學生是否深入實踐進行調研而進行檢測。此外,針對專業技巧等方面的研究,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借助案例來檢驗,但是學校和公司之間缺乏合作,無法為學生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資料或實驗的機會。因此,在此方面當前音樂類院校本科生論文的命題研究方面很容易趨向畢業論文的設計而輕視理論性論文的現象。

        (二)管理程序環節

        我國各類音樂高等院校在進行本科生畢業論文管理時,最容易出現管理問題的環節主要在管理程序的實施過程中。本科生畢業論文的管理需要覆蓋到從選題到論文的寫作,再到答辯和論文總結報送等環節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疏漏都會影響本科生畢業論文管理的全過程。按照不同的程序需要,目前每個環節的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 選題環節的管理

        對本科生畢業論文選題環節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選題時間、選題方式、選題的具體要求等方面。具體到時間的安排問題上,一般音樂類高校的本科生畢業論文答辯會定在第八學期,選題需要定在第七學期或第八學期。具體的選題時間需要按照各個學校和院系的具體安排來執行。在選題方式上,當前我國高校基本設定為學生自擬或院校代為擬題兩種形式。在具體選題方面,學生必須按照自身的專業目標和教學的基本要求來確定選題,題目同時要提交指導教師審核。如果音樂類高校實施由學校代為擬題方式,則需要選擇富有教研經驗的專業教師來擬定畢業論文或畢業論文設計的題目并提交本科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設計領導小組來審核,審核后提報到教務處做題目備案。在擬題過程中,必須要保障題目的設定數目多于現有的畢業生數目,避免出現學生的擅長領域與選題不相符,無法順利選題的問題。在畢業論文的選題設計方面,以學生本科期間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的要求為核心,以激發學生創作激情為理念,從助力學生綜合使用知識的角度來設計選題。

        2. 寫作環節的管理

        對于選擇畢業論文設計的學生,針對此類學生所選定設計的內容和在內容中對專業技巧的運用,校方必須明確畢業設計的流程和要求,對于畢業論文設計和畢業論文撰寫兩方面按照格式和內容分別列出明確的要求并將此信息傳達到學生個人。格式要求由于涉及寫作的規范性,因此必須統一,而畢業論文的內容要求則是對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的原則的基本規定。

        3. 答辯和總結環節的管理

        答辯環節在開題環節之前按職責分配到音樂學院的各院系,在具體的執行中同樣由各個院系按照學校規定的章程和時間來組織和實施。音樂學院的各院系的具體答辯流程、規定、審核的方式及總結提報要有差異性,在對答辯和總結兩個環節進行管理的過程中,主要對答辯的時間、組織方式、答辯的程序、論文成績的審定等各個方面進行規范。答辯結束后,學生的論文需要報送到各個院系的論文管理小組備案,對論文的歸檔進行保存,就論文的工作總結報告等方面進行存儲并按照成績進行匯總。

        4. 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答辯時間通常集中在第八學期,而此學期一般是就業高峰期。畢業論文的寫作時間與就業之間的矛盾同樣會影響畢業論文的質量。在畢業論文的選題方面,盡管目前采用學生自主擬題和學校代為擬題兩種方式,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與企業之間合作的脫節,很多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因此在具體論證中,只能從理論角度進行論證或設計,實用性并不高。在對指導教師的資格認證方面,目前僅限于對本校的教師進行職稱梳理,校企共建中的企業指導教師無法被納入到本科畢業論文的管理工作中來,論文設計和管理均具有局限性,尤其是校企共擬選題的設想顯然缺乏落實的土壤。

        (三)監管程序環節

        監管環節在不同的學校落實的方式不同,主要借助監督工作來開展,具體包括學校的自檢、畢業論文撰寫的中期抽查、畢業論文撰寫完成之后的抽查、對畢業論文導師的抽查等。其中,學院的自查需要將抽查到的結果提送相關部門,中期檢查則主要針對論文的進展和撰寫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等方面來進行檢測。對于答辯前畢業論文的檢測主要在于對畢業論文的重復率、抄襲、拼接等方面進行抽查和檢測。前三個環節比較容易實現,第四個環節,即對指導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情況的檢測,由于受到各類人為因素的影響,在具體的落實過程中很難進行有效的把控。

        二、音樂類院校本科生畢業論文的體制改革

        (一)明確管理意義,明晰管理方向

        針對我國當前音樂類院校的本科畢業論文管理階段所存在的各類問題,對其進行整改就務必從源頭出發,如明確管理體系構建的價值和意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音樂類院校的本科畢業論文管理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對畢業論文的管理本身,而在于如何以畢業論文為基礎,對本科畢業生的知識架構、專業理念、專業技術、藝術素養及綜合表現能力等方面進行考核和指導,力爭在學生離開學校之前找出學生目前知識和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問題,爭取在就業之前加以完善。音樂類院校的本科畢業論文管理工作是對學生和教師進行考評的最為直接的標準和評估要素,同樣也反映著高等院校的教學水平、管理水平和辦學水平等。音樂類院校的本科畢業論文和設計作為一項極其重要的獨立二級指標,應體現在音樂類院校的本科畢業論文管理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里,按照具體的要求來執行考評標準。

        (二)確定工作目標,提高質量意識

        論文質量是教學質量的評估標準之一,同樣也是學校謀求生存和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因此在對論文管理的過程中,務必按照每一個階層的要求開展工作。在明確工作目標方面,注重管理和組織是首要任務;在監控教師和學生就畢業論文工作開展方面,需要在思想動員的同時,強化績效考評政策,強調各個環節中管理的質量要求和行為規范要求,尤其在選題把關、指導教師的資格審核、訓練指導、中期檢查、審閱和評閱、答辯及最終成績的考核和評定等方面,均需要對學生和教師進行培訓和指導。提高質量意識的前提是構建合理、科學的管理體系,以先進的管理理念、認真負責的管理精神和規范科學的管理方法等,力求在增加執行力度的同時,為論文質量的把控提供基本保障。

        (三)建立校企共評機制,靈活運用考評標準

        在一些音樂類高校,校企合作作為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的方法之一,應在對學生進行日常管理的同時引入企業專業人員對學生進行指導,例如,如何籌劃音樂會等方面所提供的經驗課堂教學指導,在學生進行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撰寫的過程中,企業的指導人員也可以作為學生論文或者設計里,實踐方面的指導老師。此種方式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們在畢業論文撰寫和畢業論文設計時,融入更多的創意,在拓展他們思維空間的同時,也有利于就業后視角的開拓和提升其理論聯系實際的熟練操作能力。靈活運用考評制度,將原本的傳統考核和考評制度及規范延伸到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評中來,將實踐作為評分標準之一,轉移到企業的考評和管理中來,可以更有利于減少學校在畢業論文管理中所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

        參考文獻:

        [1]劉平,周琪.對高校本科畢業論文管理工作創新的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1(10).

        [2]黃燦.獨立學院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高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2012(04).

        [3]胡廉民,李英.地方本科院校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研究[J].內江科技,2012(11).

        [4]貝金,王春雨.基于PDCA循環提升本科畢業論文質量[J].科技與企業,2011(12).

        [5]靜文佳.赤峰學院音樂學院聲樂教學分析及改革探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04).

        第4篇:音樂基礎論文范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音樂教育研究與研究方法就是“事”與“器”的關系。因為,音樂教育研究方法既是音樂教育學科發展的前提,也是音樂教育研究得以成功的保障,其對規范和指導音樂教育領域的研究起著重要作用。音樂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度和水平,特別是音樂教育理論研究的創新程度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有著本質的聯系,研究方法的有效運用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擴展音樂教育研究的論域。同時,研究方法還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音樂教育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和推廣性。

        《中國音樂教育》(以下簡稱《中》)雜志作為國家級音樂教育期刊,在我國音樂教育研究領域具有廣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其刊載的學術論文既是我國音樂教育學科研究狀況的重要反映,也是音樂研究者自身學術研究能力的集中體現。因此本文試圖對其2007年刊發的論文在研究方法的運用方面進行元分析,以使我們獲得關于我國音樂教育領域研究方法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的重要信息,并針對研究方法在我國音樂教育研究的運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改進建議,以促進本領域研究方法的改進與完善,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國音樂教育研究的水平。

        二、研究方法與過程

        1 研究方法

        選取《中》2007年1至12期刊發的所有學術論文(外文翻譯除外)作為樣本,總計160篇。根據論文的題目和原文,采用內容分析法,將160篇文章從研究方法的類型、研究領域等方面進行數據記錄,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統計分析,并利用Excel 2007統計工具對所獲數據進行整理和統計,以保證研究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2 概念界定

        有關音樂教育的研究方法,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有著不同的劃分。本研究借鑒徐輝等人在《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現狀及分析》中的歸納,將研究方法界定為“定性與思辨”和“定量與實證”兩大類。其中定性與思辨研究是指采用經驗總結、哲學思辨、邏輯分析的方法進行的相關研究。其特點是:從材料來源看,大部分材料是采用他人研究成果或從書刊中獲取的,材料的引用與分析帶有較大的隨意性、習慣性、自發性;從研究工作空間看,絕大多數屬于“書齋式的研究”,即坐在書桌邊、在圖書館中進行的研究;從研究方式看,主要是通過個人悟思、哲學分析、文獻概括、歸納演繹等思辨的方式進行;從研究成果的性質看,大多是感想式的、思考性的、哲學性的、主張式的或指示性的。定量與實證研究主要是指對原始材料進行收集及系統的實證性分析,主要采用實地或現場的調查訪談、量化分析、客觀性的語言陳述等手段,其具體包括觀察方法、調查方法、個案研究、數學分析、實驗方法、多學科方法等。

        三、研究結果

        1 研究方法的總體運用情況

        統計表明,在160篇論文中,采用定性與思辨研究方法的論文有150篇,占總數的93.75%;運用定量與實證方法的論文10篇,僅占總數的6.25%。

        2 具體研究方法的運用情況

        關于具體研究方法的使用情況,如表2、表3所示,在采用定性與思辨研究方法的文章中,屬于感悟性思辨的論文比例最高,占此類論文的93,33%;在定量與實證方法的運用方面,使用調查方法的文章居多,占此類論文的80%。圖1、圖2是對研究結果的直觀呈示。

        四、思考與建議

        盡管我國音樂教育領域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獲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對于揭示音樂教育教學規律、改進音樂教學質量、提高音樂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同時也出現了一批高質量的研究論文和優秀作者,但是,總的來說,目前音樂教育研究的現實仍不容樂觀。要進一步提高我國的音樂教育研究水平,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和改進。

        1 提高對研究方法的重視程度和規范意識

        科學的研究方法與過程是科研論文的重要內容,體現著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同時,也是研究者得出科學的研究結論的重要保障。在此次調查過程中,筆者注意到一些運用定性與思辨研究方法的論文帶有明顯的經驗陳述或工作體會的色彩,其在論文邏輯推理的嚴密性和研究技術與方法的規范性方面還有待提高。作為一種特殊的認知方式,思辨指的是在較高層次上對實踐與問題給予關注,通過概念分析、邏輯演繹等方式獲得認識,其問題的提出、分析與解決,均體現一種嚴謹的邏輯安排和因果關系。如獲至寶果僅僅依賴意念上的主觀思考,其研究結論是不會有足夠說服力的。因此,音樂教育研究者在運用定性與思辨方法時應注意提高思辨的抽象性、概括性及理論分析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同時,有部分采用定量與實證研究方法的論文,在問題設計、調查對象選取及信效度檢驗等方面存在著技術性的失誤。實證研究作為一種方法論體系,擁有其自身的哲學思想和一套完整的技術操作程序,包括提出假設-概念化-操作化-選擇適當的方法一搜集資料一證實、證偽研究假設等。為了使音樂教育領域的研究結果更加客觀可信,研究者應對定量與實證研究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予以重視,采用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法,以加強結論的可信度和有效性,這是提高音樂教育科學化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

        對研究方法的理解與使用是一項重要的學術素養,而這種素養的訓練和養成一方面依賴于學術共同體的制度性規范,另一方面也有賴于學術研究者的自覺意識。廣大音樂教育研究者應自覺樹立科學觀念,積極提升自身的科學研究素養,遵循科學的研究方法與規范,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獨立的學術品格挖掘音樂教育領域學術創見的應用價值。這對提升我國音樂教育科研水平,規范音樂教育研究方法與過程,解決音樂教育實踐中的具體問題以及增強國際學術交往中的話語權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2 掌握并運用多元化的音樂教育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結果還表明,目前,在我國的音樂教育研究領域“重定性輕定量、重思辨輕實證”的研究取向比較明顯。同時,在具體研究方法的選擇上,研究者的論文多以感性思辨法和調查方法為主,其他研究方法則少有涉獵,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的音樂教育研究者比較缺乏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意識。

        現代學科演變的趨勢表明,一門學科僅采用單一的研究方法已經不足以充分地把握其研究對象,而往往需要采用幾種不同的研究方法從不同的視角對研究對象進行研究。音樂教育研究的特殊性、復雜性、動態性及各種研究方法的互補性更是決定了我們需要采用多層次、多方面、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因此,音樂教育研究者在重視定性研究方法的同時,不應忽視各種定量研究方法的運用,應將定性與定量方法加以有機結合,根據研究對象的性質和特點,靈活地利用各種方法,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反映和揭示音樂教育的本質與規律,這將使音樂教育領域的研究更加科學化、精確化,同時也更具有實踐意義和應用價值。研究者還可以借鑒其他相關學科的概念框架、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如將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系統科學等領域的研究技術和方法引入音樂教育研究領域,這些相關學科特有的、成熟的學術規范,可以為音樂教育學科知識的產生提供方法上的借鑒,也可以豐富音樂教育的學科內容,使音樂教育的

        研究方法更加多樣化、綜合化和現代化,從而拓展音樂教育領域的研究視野和研究空間,促使更多研究領域和研究課題的誕生。

        3 中小學音樂教師應努力成長為研究型教師

        從《中》刊發論文的作者信息中我們可以發現,在音樂教育研究者隊伍中,中小學音樂教師占有相當比例,其研究素養和能力對我國音樂教育領域研究的整體水平具有重要影響。但目前,部分中小學音樂教師存在科研能力和素質偏低的問題,這既制約了音樂教師個體專業化的發展和學校音樂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也不能滿足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新課改要求教師應做到不斷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所謂研究型教師,是指在具有多元知識結構和嫻熟教學技能的基礎上,還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樂于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教育規律和教育方法,并能自覺運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的教師。這說明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和教師專業化發展,要求中小學音樂教師改變傳統的職業角色,由過去單純的教育教學實踐者,轉變成為教育教學的實踐者和研究者。從這個角度來說,開展教育科研應該是中小學音樂教師的一項重要職責和基本要求。中小學音樂教師從事教育科研活動,既是培養學者型、科研型和專家型教師的客觀要求,也是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因此,激發中小學音樂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動機和意識、提升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教育科研的素質無疑是當前中小學教育工作的重要問題。這首先需要音樂教師自身加強對教學科研重要性的認識,利用一切機會學習和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不斷增強科研意識和問題意識,將研究成果從教學實踐中梳理及表述出來。同時,教師培訓機構在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積極組織教師培訓,提供相應的研究資源和專業引領,確保音樂教師能運用正確的研究方法從事教學科研活動,且不斷組織音樂教師進行科研成果交流,為音樂教師終身學習搭建廣闊平臺。

        第5篇:音樂基礎論文范文

        音樂表演專業隸屬于現在的音樂與舞蹈學院,作為曾經藝術系四個專業中唯一的音樂舞蹈類專業,在之前的發展都是較為緩慢和不健全的。經過近幾年的建設和發展,音樂表演專業如今已經成為了音樂與舞蹈學院的重點建設專業,為百色學院培養更多應用型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音樂表演專業的發展主要是從課程設置、實習基地建設、畢業音樂會、教師教學觀摩音樂會和教師音樂會、學生專業比賽等幾個方面進行改革建設的。

        一、課程設置

        圍繞學校的辦學定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按照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結合調研結果以及本專業崗位的社會市場需求,以實踐式課堂與舞臺相結合為主要教學模式,從2015級開始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

        在課程設置方面減少部分不適應發展的理論課程,調整部分實踐課,新開設部分實踐課,探索新的教學途徑,不斷提高教學的實用性和科學性,促進對技能型、實用型人才培養。根據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指導意見、調研反饋結果以及崗位能力的要求,對2015級音樂表演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做出了以下調整:

        精簡課程,刪掉或者整合部分理論課,減少學時學分。如刪復調課,整合曲式與作品分析課和歌曲寫作課為曲式分析與歌曲寫作課,將舞蹈方向的樂理和視唱練耳課整合成樂理視唱課等。

        優化課程,增加特色課程,總體課程結構更加合理。將原有的舞臺表演藝術課升級,并更名為作品排演課。夯實理論基礎,增加少量課程,如聲樂作品賞析、器樂作品賞析、音樂論文寫作等。

        技能性課程比重增大,實踐性學分比重明顯增加。

        通過開設的課程或者在課程內容中體現,如民族特色課程有原生態藝術表演,作品排演,壯、苗族舞蹈,瑤、彝族舞蹈等,紅色課程有紅色歌謠賞析等。

        通過畢業演出檢驗學習成果,演出內容部分體現出民族性的特色和革命性的特色。

        二、完善基地建設

        為加快音樂與舞蹈學院轉型發展,提高音樂表演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豐富舞臺表演和演唱能力,熟悉舞臺表演的流程,了解舞臺設備的使用等,2014年百色學院與百色市民族文化傳承中心簽訂了合作協議,在原有共建教學實踐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合作。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甲乙雙方建立長期緊密的合作,分別從合作辦學,共同育人,合作就業,共同發展提升合作水平。其中,合作辦學作為繼續深化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聘請相關業務骨干為客座教授或者實踐指導老師,對比賽、演出等進行指導,共同參與音樂表演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共同育人作為選拔一定的優秀學生可以參加藝術實踐活動,同時,根據實踐經驗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嘗試新的教學改革,逐步豐富與合作單位的合作內容,提高合作水平,不斷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成果;合作就業作為錄用我院優秀本科畢業生,實現雙方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可以舉辦專場音樂會、舞蹈專場、特色文藝演出等,還可以進行各種類型、各個層次的演出、作品創作,同時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等方面開展合作,為服務地方和發揚民族文化做出貢獻。

        通過近年與百色市民族文化傳承中心的合作以及大量的舞臺藝術實踐,使得音樂與舞蹈學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藝術視野更加寬廣,藝術審美和舞臺演出層次得以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較以往有較大提升。由于學習歌舞團的不少原創節目或經歌舞團教師指導過的參賽節目,在各類比賽中都獲得了較好的成績,學生們的舞臺實踐能力也有了較大提高。總結的經驗告訴我們,今后必須繼續保持互利共贏的合作思想和指導原則,繼續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互補和資源共享,繼續加強雙方人員往來和溝通,建立形成一套更加牢固順暢的合作機制,把課堂教學與藝術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挖掘優秀的民族資源,培養更多優秀的藝術人才。

        三、改變畢業論文的形式

        將畢業論文以論文答辯和寫作的模式,改成論文寫作和音樂會并存。音樂表演專業的畢業論文(設計)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學水平、學生畢業與進行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音樂表演專業的畢業論文(設計)有其專業特殊性和特殊要求,為更好地體現這一專業特色,促進學生業務學習,在經過前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決定音樂表演畢業論文(設計)以畢業音樂會(舞蹈專場)形式為主,論文撰寫(理論研究)形式為輔的方式進行。音樂表演的畢業論文(設計)采用舉辦畢業音樂會(舞蹈專場)或撰寫畢業論文(理論研究)的形式進行。

        畢業音樂會(或畢業舞蹈專場)具有專業學術性質,是學生表演水平及組織排演能力的重要體現。在完成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既要遵循科學研究的一般規律,又要符合本科教學的基本要求,體現思想性、創造性、學術性、專業性與藝術性的特點,注意突出紅色、民族和邊疆的獨特資源優勢和應用型人才辦學特色的要求。圍繞選定曲目(劇目)、指導、中期檢查、評分、答辯等環節,制定明確的規范和標準,指導教師要了解與檢查籌備畢業音樂會(或畢業舞蹈專場)工作的實施情況,組織質量檢查活動,做好畢業音樂會(或畢業舞蹈專場)工作的總結等。并要符合如下要求:

        (一)應設置一定的準入條件

        根據專業主修學生第五、第六學期專業課的平均成績劃線,后15%的學生不具備開音樂會(舞蹈專場)的資格,只能以論文撰寫(理論研究)的方式作為畢業和取得學位的重要條件。

        (二)學生自主原則

        學生舉辦畢業音樂會(舞蹈專場),要綜合運用所掌握基本知識和表演技能,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獨立自主地策劃、組織、統籌、排演一場具有專業性質的畢業音樂會(或舞蹈專場)。整個過程中,指導教師給予必要指導,但主要以學生為主。

        四、建立教學觀摩音樂會制度和教師音樂會制度

        在各項改革的內容中,教師教學觀摩音樂會是屬于從教師的層面自己進行改革,提倡教師每年舉辦一次教師教學觀摩會,形成長效機制,以此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教風、學風,形成學術氛圍濃郁的良好教學環境。觀摩音樂主要是提高教師對于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對自己近段教學集中的展示和檢驗,是能較客觀的體現出教和學的成果,同時也是一次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交流的良好機會。具體改革內容如下:

        (一)規范音樂會的內容和形式

        對于音樂會的曲目要求、演唱水平、海報節目單制作、服裝裝扮等各個方面,教師要嚴格把關,精心設計。

        (二)實行獎勵性政策

        鼓勵教師舉辦教學觀摩音樂會、教師音樂會等形式的音樂會。對于超過每年舉辦一次的教師,每次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三)音樂會后總結

        音樂會后教研室對音樂會中間出現的問題和值得大家學習的方面都要及時進行總結,不斷在改進中提高音樂會的水平。

        通過改革觀摩音樂會、教師音樂會,教師和學生都收獲了知識,也發現了問題,同時達到了教學相長的教學目的,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專業水平,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豐富了學生的舞臺經驗。

        五、設置專業比賽項目

        百色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目前的能夠參加的唯一聲樂或者舞蹈比賽項目就只有學校一年一次的校園文化藝術節中的歌手比賽或者舞蹈比賽。但這兩個比賽形式都是在全院的范圍內進行的業余比賽,就是說對于學習歌唱和舞蹈專業的同學要同其他學院的業余選手進行比賽,這樣跟其他學院的同學就沒有可比性。基于這樣的考慮,建議二級學院在院內舉辦專業性較強的比賽項目。

        具體比賽規則如下:

        (一)每年舉辦一屆聲樂類和舞蹈類專業比賽

        爭取由學院團委舉辦,提高比賽規格,擴大比賽影響,將比賽與紅色合唱團一起打造成學院的精品項目、特色項目,為百色學院實施紅色經典藝術教育示范基地添磚加瓦。

        (二)由各教研室制定科學嚴謹的比賽規則

        聲樂和舞蹈教研室進行充分的論證和討論之后決定改變以往比賽不夠嚴謹和規范的行為,制定出具有專業性和科學性的比賽規則。

        (三)實行獎勵性政策,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第6篇:音樂基礎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 本文以學界對大理地區白族傳統音樂的研究成果為對象,通過對現有研究成果的綜述,為今后對該地區白族音樂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 

            一、研究現狀 

            大理是以白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白族傳統音樂種類最為繁多,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歸納為白族民歌、白族曲藝音樂、白族戲曲音樂、白族器樂音樂、白族歌舞音樂、宗教音樂等六大類。①下面筆者分別對這六類音樂藝術的研究現狀進行綜述。 

            1.白族民歌 

            有關大理白族民歌的作品集、論文等,成果豐富、異彩紛呈。主要有:專著《大理白族民歌概述》②、《白族音樂志》③等,論文《白族民間敘事歌的藝術特色》④、《從文化人類學視野看白族民歌》⑤等,這些專著或學術論文⑥的出版及發表,對于白族民歌的保護與傳承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2.白族曲藝音樂 

            白族最有代表性的曲藝音樂是大本曲。關于白族大本曲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收集、整理、編寫的《大本曲音樂》(禾雨編)、《白族大本曲音樂》⑦、《學術史視界中的白族大本曲》⑧等⑨。另外,有關白族大本曲的保護和傳承⑩的課題正在研究過程中,筆者也將密切關注其階段性的富有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3.白族戲曲音樂 

            白族古典戲曲名為吹吹腔,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吹吹腔改稱白劇。白劇是在白族吹吹腔、大本曲兩種聲腔系統基礎上綜合發展而成的地方戲劇。在學術界的研究頗有成果,據筆者目前所見資料,有《白族吹吹腔音樂概述》{11}、《白族吹吹腔唱腔初探》{12}、《白劇音樂的回顧與思考》{13}、《論白族白劇音樂的形成和發展》{14}等文{15}可見。 

            4.白族器樂音樂 

            白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當數龍頭三弦和嗩吶。對于白族代表樂器的研究,目前成果還是比較豐富的,如:《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間器樂概述》{16}、《白族嗩吶與白族民俗活動》{17}、《白族八角鼓的演變》{18}等{19},這些論文的發表,使學界對于白族樂器及器樂的了解更加深入。 

            5.白族歌舞音樂 

            對于白族歌舞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在學術界的關注主要有:《簡論白族霸王鞭舞》{20}、《云南白族“霸王鞭舞”傳承現狀調查及保護建議》{21}、《白族霸王鞭舞的文化透析》{22}等{23}。 

            6.宗教音樂 

            過去大多數白族人信仰佛教,同時也奉祀“本主”(即歷史人物和民間傳說故事中的英雄)。與佛教(包括道教、儒教)活動有關的音樂有“洞經音樂”,在本主節活動中主要是邀請白族民間曲藝藝人彈唱大本曲。 

            對于大理“洞經音樂”的調查與研究,主要有《大理洞經音樂》{24}、《古樂遺韻——云南大理洞經音樂文化揭秘》{25}、《劍川洞經音樂調查》{26}、《略談白族洞經音樂的繼承與發展》{27}等{28}。其它關于白族宗教音樂研究的成果還有:《白族本主祭祀活動中的音樂文化》{29}、《民間儀式中的女性角色、音樂行為及其象征意義——以中國白族“祭本主”儀式音樂為例》{30}等{31}。這些研究對于大理白族的宗教音樂的保護與傳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成果綜述 

            縱觀上述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存在如下特點: 

            1.對于白族傳統音樂本體研究的成果不足 

            所謂音樂本體,即指音樂的旋律、曲調、和聲、曲式等。在現有研究成果中,這方面的問題非常突出。較多的研究滿足于對白族傳統音樂中某類音樂或某地區的音樂作泛泛的介紹或基礎性的資料梳理工作,沒有典型曲例,更沒有音樂分析。如果我們對于一些正在面臨消失的傳統音樂文化的研究始終深入不到音樂本身,不研究音樂,只介紹大概情況,只滿足于音樂形態的最表層描述,那么對于該種音樂文化被保護和傳承的價值及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2.對于白族傳統音樂的史料發掘及研究的成果不足 

            黃翔鵬先生說過:“傳統是一條河流。”歷史音樂學與民族音樂學的研究在早些年就已經有了不少學術交叉后取得的豐碩成果。但是目前對白族傳統音樂的研究對于其歷史發展問題關注得非常少,或者說,有關其歷史發展的情況多數人云亦云,真正下功夫花時間研究史料的人少之又少。當然,民族音樂學有其自身的研究對象及特點,但是,如果能意識到這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完善,相信會對白族傳統音樂的研究帶來新的思路。 

            3.對于白族傳統音樂的田野調查的“體驗性”和“敘事性”研究的成果缺失 

            目前的民族音樂學對于田野調查的理解,早已不再滿足于把“田野”僅僅當作資料收集的場所,而更多的是描述研究者在田野作業中對于“共時”現狀描述的“平面史敘述模式”的反省,即追求一種跨文化的理解,希望田野調查后的研究具有更多“體驗性”和“敘事性”的表述。這種新的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方法或稱觀念,在目前的對于白族傳統音樂的研究中顯然還沒有體現出來,這就為我們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4.對于白族傳統音樂目前的發展現狀研究的成果不足 

            白族傳統音樂和其他的民族音樂一樣,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正在經歷著從音樂思維方式、傳承方式、表達方式和音樂制度、活動場合、傳播要求等的具體行為方式和文化方式的改變。那么,都發生了哪些改變,發生這些改變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些改變?筆者認為,這些問題都是值得學界關注和研究的。甚至還可以由此引申出,我們在當地的中小學及高校的音樂教育中,對白族傳統音樂的保護和傳承做了哪些具體工作,又有哪些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以上種種,都應該納入到我們的研究視野中來。 

            三、結語 

            結合白族音樂研究這二十多年的回顧來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是白族音樂的探索期,八十年代為白族音樂研究的起步階段,九十年代是白族音樂研究走向成熟的階段,二十一世紀以來則是白族音樂研究方法多元化的階段。這一學術研究上的特征也是與整個現代民族音樂學在中國所經歷的發展階段是一致的”。{32}二十多年來,正是有了我們許許多多前輩學者數十年如一日地為云南大理地區白族傳統音樂的挖掘、搶救及理論建設、含辛茹苦、忘我耕耘,才奠定了今日堅實的工作基礎。同時,當我們為目前已取得的成果而興高采烈時,也應關注到這樣的現狀:不少珍貴的音樂遺產正隨著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的改變和一些老藝人的逝去而佚失,因此,我們對民族音樂包括白族音樂的考察、采集、整理、保護等工作遠未結束。筆者深信,在扎實的田野工作的基礎上,白族傳統音樂的研究工作會與中國其他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研究一樣,將迎來碩果累累的明天。

            注釋: 

            ①楊秀,趙全勝。對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引入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教學內容的思考——以大理白族民間音樂引入高校課堂為例[J].人民音樂,2008. 

            ②李晴海.大理白族民歌概述[J].民族音樂,1987,4. 

            ③伍國棟.白族音樂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④趙全勝.白族民間敘事歌的藝術特色[J].音樂探索,2006,3. 

            ⑤馮洋.從文化人類學視野看白族民歌[J].2008年人文社會科學專輯,第34卷. 

            ⑥關于大理白族民歌的研究成果還有: 

            李晴海.大理白族民歌概述[J].民族音樂,1987,4. 

            段壽桃.白族打歌及其他[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張文,陳瑞鴻主編.石寶山傳統白曲集錦[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趙寬仁.白族的音樂[J].人民音樂,1961,11. 

            李晴海.西山白族風情與“西山白族調”[J].音樂初探,1985,2. 

            饒峻妮,饒峻姝.略論大理白族情歌中的白由超越性[J].大理學院學報,2009,5. 

            趙懷仁.論白族民歌曲調的憂傷色彩[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 

            楊秀.大理白族原生態民歌的音樂特性[J].民族音樂,2008,3. 

            ⑦大理市文聯等編.白族大本曲音樂[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4. 

        第7篇:音樂基礎論文范文

        我國音樂界及相對有限的聽眾群是近30年才真正接觸西方20世紀“新音樂”的。這個曾一度被視作“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便觸發了我國專業音樂創作技法、形態、風格的多樣化變革,并引動了作曲教學、音樂美學、音樂史學及音樂批評學等一系列相關領域的變化。伴隨這種變革和變化的,同樣是對“新音樂”作品及其美學理論持續不斷的激烈爭議。從1981年5月全國第一屆交響音樂創作評獎(其中譚盾的交響樂《離騷》、羅京京的《鋼琴與樂隊》在稍有爭議后獲鼓勵獎),到2008年5月上海之春“海上新夢”新作品音樂會,在這整整27年間,多次全國性的音樂作品評獎,難以計數的創作研討會及現代音樂節,無不貫穿同一個爭議的主題――20世紀“新音樂”的價值評判。盡管其間有不少中外學者及作曲家本人從不同角度對這一問題的各種論述可作參考,但卻缺少能在“要害”問題上(“新音樂”創新的局限性)作出全面、系統、深入剖析和研究的著作。

        葉松榮的博士論文《斷裂與失衡:中西視野下的西方20世紀“新音樂”創新的局限性分析》①,觀點鮮明而又單刀直入地直指“新音樂”創新的局限性,針對這一“癥結”,透過大多數“新音樂”作品背離傳統、失去聽眾的表象,從音樂文化發展、哲學-藝術思潮嬗變、音樂風格流派轉型、音樂結構與技法變異、音樂創作與聽眾需求錯位等方面,進行了歷史的、文化的和表現技術層面的全面觀照和深入剖析。通讀全書,我認為作者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對“新音樂”的歷史成因和與生俱來的弱點(局限性),作出了有相當說服力的解讀:

        首先是論文主導思想上凸顯客觀性。為避免兩種對待西方20世紀兩次重大轉折時期的“新音樂”的極端態度(或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作者則以辯證的雙重立場評判“新音樂”的創新活動,認為,“新音樂”創新異化是一個本質事實(因此失去可聽性,絕大部分作品失去民族特色賴以存在的基礎),“新音樂”創新異化又不可避免,它雖然與受眾面的矛盾日益突出,但“新音樂”創新是受當時文化思潮驅動,也是藝術創作必然經歷的過程,因此,有必要從“新音樂”的創新觀念和作曲新技法運用層面上揚棄它,二者是辯證統一的。

        由此決定了“新音樂”研究的一個基本原則,一方面,作者全方位分析了20世紀兩次重大轉折時期“新音樂”形成的社會因素和藝術因素,清晰地勾勒出“新音樂”形成的歷史軌跡。論文對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社會生活及精神世界帶來巨大傷痛的覆蓋性論述,為“新音樂”首先在德國(兩次世界大戰的始作俑者和戰敗國)崛起,提出了推論的依據;從音樂最易于與文學、戲劇、繪畫等藝術相結合的美學特征出發,闡明了源于文學(詩歌)與姊妹藝術的表現主義、未來主義、意識流、超現實主義等現代藝術思潮和流派,不可避免地對“新音樂”藝術觀念形成的影響;將西方19世紀主流音樂(浪漫樂派)中的非主流因素,從美學觀念(以“數理邏輯”和漢斯立克的“自律論”美學觀為代表)和表現技法(以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斯克里亞賓、德彪西等人的某些作品為代表)兩個方面作了梳理,論述了非主流因素向主流因素轉向的內外動因,特別指出20世紀初、中期一大批作曲家“強勢群體”的存在,主導了“新音樂”的走向。另一方面,作者又對西方20世紀兩次重大轉折時期的“新音樂”創新的局限性進行了實事求是的分析。深刻剖析了“新音樂”構建的理論基礎、技法運用、音樂語言和審美效應的誤區。其中對“新音樂”代表人物勛伯格“不諧和音的解放”及約翰?凱奇“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音樂”的核心論點,作了多維度的分辨,從而追尋“新音樂”音響效果近似雷同、形式怪異的理論根基。指出作曲技法頻繁更替、極端個性化以及音樂語言弱化民族特性,造成音樂文化生態的紊亂和毀壞,最終導致創新效果與受眾審美需求的失衡,作曲家與聽眾之間的鏈接斷裂。

        其次,論文通篇貫穿著理論思辨的思維范式并直面具體的“新音樂”作品研究。我們認為,一部成熟的音樂學博士論文,一定是理論研究與音樂本體分析之和諧的融合,特別是涉及西方20世紀兩次重大轉折時期的“新音樂”創新的局限性分析,僅僅有理論研究是抽象的、空洞的,也是不全面的。僅僅有作曲技術分析是盲目的,也是無意義的。因此,作者一方面對西方20世紀兩次重大轉折時期的“新音樂”創新過程中,“新音樂”作曲家們在其觀念與創作實踐中,將現代與傳統、理性與感性、外延與內涵、作品與聽眾、有序與無序、無序與有序、刺耳與悅耳、破碎與連貫簡單地對立,而造成的斷裂與失衡進行了深刻的理論思辨闡釋。另一方面,又從音樂形態學的角度,具體總結出大多數“新音樂”代表作技法創新“失度”的四種表現:①有序有余,無序不足(如音高序列、整體序列);②無序有余,有序不足(如音樂的不確定性、偶然性);③刺耳有余,悅耳不足(奇異音響、喧囂音響);④破碎有余,連貫不足(指旋律形態)。在這里,作者對音樂本體的分析,主要是以“新音樂”作品表現出的審美情感與作曲新技法是否運用適度、得當這一標準來評判“新音樂”作品創作的得與失。并深刻地揭示了“新音樂”大多作品中的對立統一規律被消解、作品中的情感張力和內在活力被削弱的現象,指出“新音樂”大多作品背離了“萬物之存在皆由‘對偶’而生”的辯證法之規律,顯然是造成“新音樂”創新的局限性之癥結。從而有助于人們去真正觸摸“新音樂”的質地。也正是在這點上,我們以為,這篇博士論文才蘊涵了它獨特的價值。

        第三,論文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貫穿全書的“中國人的視野”。以中國人的視野研究西方音樂,是作者十幾年前在音樂學界首先提出的,也是作者首先加以實踐嘗試的。我們以為,這一視角的創新,是中國學者研究西方音樂能否出原創性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為中國人研究西方音樂提供了新的理論源泉,具有重要的開拓意義。論文從中國當代音樂學研究者的立場出發――包括作者自身的文化傳統、歷史觀、價值觀及無形負載的學術研究使命,去觀察、分析與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文化認知及音樂文化建設有各種不同關系的西方20世紀“新音樂”。其中,與之關系最為直接的,是當代音樂創作觀念與技法創新所引發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諸如告別調性、無調性之后,音樂極端個性化之后,音樂創新是否應有前提,音樂創新是否必然失去“可聽性”等等。面對這些爭議不休、難以統一作曲家與聽眾立場的問題,作者并不滿足于所謂的片面的深刻,而是更滿足于對“音樂創新本質內涵”問題作深刻的揭示,強調指出“意義”與“價值”是音樂創新本質內涵的出發點與歸宿,進而提出音樂創新的最終目的:即在音樂創新實踐過程中,“優化”是它的最高范疇。這一觀點的提出,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成為該文衡量或評判“新音樂”創新局限性的核心基點。由此也產生了對某些現代作曲家中已成為創新標準的所謂“無中生有”的反思。在完成了對西方20世紀“新音樂”創新局限性分析的基礎上,作者用專門的篇幅對這些問題作了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并就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音樂創作的發展問題,提出了要處理好四個方面對立與統一的關系,即:民族性與國際性,可聽性與創新性,傳統性與現代性,控制性與自由性。這為中國作曲家吸取西方20世紀“新音樂”創新的精華,免食其極端化帶來的“苦果”,辟出了極為廣闊的探索空間。作者以“中國人的視野”所取的立場,充滿了藝術辯證法,無疑增強了這篇博士論文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上述三個方面的內容和論點,盡管此前的不少相關論著中也多有涉及,但視角如此獨特、思維如此敏銳、論述如此全面、剖析如此深入、重點如此突出、語言如此清晰,實難與葉著比肩。

        20世紀西方“新音樂”的實踐已成為歷史,定格在人類音樂文明的創造進程中,它對世界各國專業音樂創作的影響是廣泛、深遠而持久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這部論著在緊扣“新音樂”創新局限性分析這條主線的同時,能夠有一定的篇幅關注20世紀經過時間篩選留存下來的經典作品(主要著眼于作品持久的社會影響力)及“新維也納學派”與五六十年代左右形形的先鋒派音樂之外的另一批代表性作曲家(如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肖斯塔科維奇、普羅柯菲耶夫、魯托斯拉夫斯基、施尼特凱等),以他們“適度”的創新獲得的成功,反襯“失度”的誤區,從而正面肯定“新音樂”創新隨時代變遷、促進藝術進步的歷史價值,也許有助于這一研究課題論述內容及觀點的全面和深化。

        這部著作題獻給作者的兩位導師:于潤洋教授和王耀華教授。兩位導師在西方音樂史學、音樂美學及民族音樂學領域的高深造詣,在給作者以深刻教益和影響的同時,其相關的學術思想和睿見也融進這篇論文中。相信作者能在此高起點上,繼續深化和拓展這一具有重要價值的課題研究,取得更大的學術成就。

        第8篇:音樂基礎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 基礎音樂教育 問題 思考建議

        我國的基礎音樂教育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可見一斑,但就目前全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看,問題還是有很多,主要表現在思想觀念上不重視(“高考”杠桿直接定性為副科),其次表現在師資缺乏、素質缺乏,導致城鄉、大城市與小城市的基礎音樂教育發展的不均衡。

        一、觀念錯位,培養目標錯位,課程結構不合理

        目前,音樂課基本能正常開課,從小學五年級開始被擠占為每周一節,到了初、高中階段,很多學校將音樂課從課表上直接抹去。而大學階段大學生盡管喜愛音樂,卻普遍存在著知識貧乏、基本素養較差的現象。從學生和家長的觀念上講,一方面認為在學校里只要上好語數外就行,至于音樂根本不用去理睬,因為這對于考大學沒有幫助。另一方面,就是恨不得把孩子從小就培養成為獨奏家,兩種極端,沒有一種是理性的,在根本上沒有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去考慮。除此外,學校音樂課不被重視,可上,可不上,學校里不需要專業音樂教師,即使有,課很輕易被主課強占,只能兼職做其他事情,其結果就是導致音樂高校的畢業生就業問題日趨嚴重。因為中小學不需要,所以,很多畢業生被迫轉行,這種現象在中小城市普遍存在,更別提農村了,這就是觀念上的錯位,導致了高校以及高校教師培養目標的錯位,最后影響了學校的課程結構。

        二、地方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脫節,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師及學生的定位不準確

        高師音樂教育應該以培養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為目標,通過設置合理的課程,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來實現教學目標。可是,目前地方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在培養現狀與設定的目標之間卻存在著偏差。

        (一) 教師定位不準確,對基礎音樂教育深入調查與研究不夠

        作為音樂教師,對專業的不斷追求沒有錯誤,但不能忽視對基礎教育的研究,因為高師教師比專業的音樂學院的教師還要多一個職責,那就是不僅要教會學生音樂的技能技巧,還要“蹲下來”與學生研究怎樣把這些技能技法,用孩子的語言,孩子的方式傳授給剛入門的小孩子,讓他們也成為音樂的興趣愛好者。因為高等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將來大多要面對的不是音樂專業的大學生,而是懵懂的孩子。所以高師的教師要兩手抓,兩手都不能軟。

        (二)根據需要設置課程

        我們的基礎教育需要的是能在一線授課或排演一些節目的教師,所以,高師必須首先給所教的學生準確定位,不能還是老一套,而是在課程設置上把鋼琴、聲樂、舞蹈、視唱練耳等作為專業基礎課,音樂教育心理學、教學法、教材分析、樂理和聲等作為理論基礎課,注重民族音樂、世界音樂和多元文化的學習。并且能熟悉、了解或參與排演一些小型的節目,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打好基礎。

        三、轉變觀念,從招生的源頭抓起,為基礎音樂教育打造一支過硬的師資隊伍

        中小學音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美育的最重要內容和途徑,因而,師資隊伍建設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從哪抓,從源頭抓,高師就是培養未來音樂教師的搖籃,所以這對高師音樂教師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等師范院校責無旁貸地要負責起師資問題,不能忽視學生的整體素質的考核。因為目前我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本科生就存在著這些問題如:過于重視音樂專業技能的學習。現在的高校里,還有很多學生認為理論課不重要,只要學好專業技能就可以,在這種錯誤觀念的引導下,學生重技能,輕理論,對音樂知識的認知缺乏廣度和深度,更別提對其他方面的知識學習了。可是現在中小學需要的是能站穩課堂,能上音樂課,能編排合唱、小型樂隊、舞蹈等節目的一線教師,根本不需要歌唱家、演奏家,而站穩課堂更是需要多方面的理論知識、文化素養、組織能力和教師基本功了。所以轉變觀念,從源頭抓起,未來的基礎音樂教育就能有長足的進步。

        四、加強科學的指導與管理,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科研能力

        第9篇:音樂基礎論文范文

        一、改革課程教學模式

        現代課程觀包括課的設置和課的進程兩方面。課程改革要以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和能力提高貫穿教學全過程,要以培養“音樂+教師+人”的綜合型人才為目標,要將課堂教學、教學評價與反饋結合起來。

        (一)調整課程設置

        現有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除學校基礎課程外,專業課分為必修課、限選課和選修課三大塊,其中最大的弊端是教師教育方面的課程僅三門:教育學、心理學和音樂學科教學論,6個學分,占總學分的1/30。即使加上教育實習6個學分,也只占1/15,因此,應增加音樂教育學方面的課程,如中學音樂教育心理學、中學音樂教育案例分析、中學音樂教育思想(史)、新課改的理論與實踐等,將教育與音樂教育學科方面的學分調至18-25學分,使其占總比例的1/10-1/7。選修課程是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重要部分,應根據自身的辦學特點,結合學校及本土的文化特色,切實保障學生有選修的機會。如通過整合湖湘藝術文化資源,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開設湖南民間、民族音樂課程,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充分利用湖南師范大學綜合性和師范性的優勢,整合系列與文史哲、文理滲透類課程,如文藝評論學、歌詞寫作、中外教育思想(史)、音樂哲學等課程。

        (二)改革教學方法和評價

        傳統的音樂教學方法主要是理論課的講授法和技法課的指導訓練法,教學顯得過于單一、陳舊。新的理論課程教學要以促進學生思考,促使學生會學、善學、樂學,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為重要目標來設計教學過程,鼓勵開展研究性教學實踐,課后要留給學生一定的富有創新性的研究任務。技法課程的教學,要突出提高學生的表現力,講究實效性。要學會運用緘默知識理論來組織教學,提高教學水平,要將教與學的過程轉化成師生平等交流、教學互補的共同探索過程。教學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要改革過去的一次性終結性評價方法,形成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統一,診斷性評價與成就評價相結合,理論課程、技法課與實踐評價多元化,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互印證,平時考察、紙筆測驗與表演評分互為補充的適合現代評價理論和適應現實需要的評價體系。如理論課應在閉卷考試外,還要讓學生提交論文、報告或心得體會,將平時表現、考試成績與論文(報告、心得體會)水平綜合起來進行評分。技能課不但要評價其表演技能,還要評價其二度創作的意識和能力水平。

        二、構建“采、編、練、演、錄”一體化實踐教學模式

        藝術實踐是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重要渠道。目前,高等學校音樂專業的學生實踐自發的多,有組織的少;參加競賽或協助演出活動的多,自己組織的社會演出活動少;少數優秀學生的實踐機會多,絕大部分學生的實踐活動少;模仿別人的演出多,有自身特色的具有創新性的作品和演出極少;模仿表演流行曲目和外國作品多,表演民間、民族的曲目少。將學生音樂實踐納入教學環節,作為一門必修課程,要求學生必須參加一定的實踐活動,并達到相應的要求才算完成此門學業,其本身就富有實踐意義。為了將學生藝術實踐落到實處,培養學生保護、傳承和發揚湖南民間民族優秀音樂文化遺產的意識,提高學生挖掘、整理、編創、表演等方面的創新知識和能力,增強了解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我們推出“采風、編創、排練、表演、錄制”一體化的實踐過程來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采風”就是組織學生在民間或少數民族區域去搜集、挖掘民間、民族音樂,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帶領學生去工廠、學校、農村去接觸和了解社會,體驗生活,收集社會音響資料。“編創”是要求學生將采風所得的音響資料進行整理、加工,改編或創編成藝術作品。“排練表演”就是組織學生對編創的作品進行學習、排練,并到社會去演出,特別是去民間或少數民族地區表演。“錄制”是利用現有的先進錄音、錄像條件,對表演作品進行錄音或錄像,制成音像成品。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長和能力水平,自選參加“一體化”實踐過程的某一環節或多個環節。評價學生的方式既要看參與藝術實踐的過程,也要看藝術實踐成果。

        三、推行創新型教育實習模式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下卡精品 | 一级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在线精品中文字幕第11页 | 日韩网战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另类日韩综合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第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