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留守兒童心理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alysis of the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LIU Chunyan, WEI Haido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inqi University, Linqi, Shandong 276000)
Abstract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as a special class of vulnerable groups in society,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mo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sychological issues, values,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problems.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should create a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community care and other aspects to ease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Key words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easures
農村留守兒童即是父母雙方或一方進城務工或外出打工而將子女留在老家的未滿18歲孩子,①國家統計局2009年對農民工的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大約有2.3億的農民在外務工,并且打工者的數量還在以每年500多萬人的速度遞進。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短時期內還將日益增加。由此可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個人,家庭或某些區域的問題,而在不久的未來將是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②因此,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關注與研究迫在眉睫。
1 農村留守兒童幾種常見的心理問題及機制
1.1 易產生道德認識危機
對于父母都在外務工的農村留守兒童,大多都留在農村跟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祖輩們文化水平較低,生活圈子狹窄,價值觀念未免陳舊,在物質生活上往往下意識地給予滿足,而在對孩子的精神和道德的管束引導上基本沒有概念。另外,新時代網絡、電視等媒體廣泛普及,伴隨而來的還有各種庸俗、低級趣味信息的泛濫,兒童自身還不具備是非判斷力,致使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調查發現,31%的“留守兒童”平時有說謊的習慣;15%的“留守兒童”有過逃學上網、破壞公物、抽煙喝酒等不良行為。③
1.2 價值觀易出現偏差
在農村留守兒童父母的心理上,常常因長期無法給予孩子日常的照顧而產生負疚感,進而不自覺地采取物質與溺愛的方式對孩子進行補償。長此以往,部分留守兒童形成了好逸惡勞、物質上互相攀比、擺闊氣裝大方、奢侈浪費等享樂主義的人生價值觀。家長因其自身在這方面沒有過多的理論認識,因而對孩子的人生價值觀也沒有引起重視。調查發現,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中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鉆研精神,得過且過,加上父輩祖輩日常言行影響,只想混個初中畢業證就外出務工,很難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1.3 精神性格消極頹廢
由于得不到關愛,缺少與至親之間正常親密的情感交流,農村留守兒童的依戀之情得不到滿足,導致孩子易出現情緒情感上的波動,長期處于焦慮不安的心理狀態之中。而親子關系疏遠,導致對父母怨恨日益積累,使留守兒童精神萎靡不振。再加上監護人不上心、工作忙等原因忽視了他們情緒心理的變化,農村留守兒童易自我感覺不受重視,從而致使精神性格上缺乏自信、自暴自棄,進而導致焦慮自閉、悲觀消極。
1.4 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家庭溫情的缺失使農村留守兒童與人交流時小心翼翼、充滿警惕,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對同伴、老師產生怨恨甚至敵意,從而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加上幼小的心里對父母長日的積怨,容易演化為對周圍人的冷漠,不聽大人管教,盲目反抗。而監護人和學校老師的對他們的管理在能力和范圍上都十分有限,農村留守兒童逐漸變得無人愿意管、無人敢管、無人能管,在逆反心理的驅動下極易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1.5 人際交往能力較差
長期處于孤獨狀態會導致農村留守兒童適應不良,找不到社會歸屬感,并導致自尊下降,因而他們逐漸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即便是跟父母有聯系和溝通,父母忙于賺錢往往只關心孩子的花費問題,導致很多農村留守兒童對親情逐漸淡漠,就更加難以在人際交往中與他人形成感情。
農村留守兒童和其他兒童一樣將來終究要在社會上立足和生存。社會學研究表明,由兒童逐漸走向社會,是一個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重要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農村留守兒童逐漸形成個體個性,習得社會文化,內化價值規則,學會扮演社會角色。而家庭是個體社會化的起點,父母對兒童人格、品格及情感等方面的教育,以及他們在父母親情呵護下所形成的心理歸屬和依戀,是個體心靈發展與完善的重要條件,父母親自教育與親情的缺失顯然不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④為了讓處于身心發展關鍵期農村留守兒童將來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能適應社會環境,需要學校、社區、家庭、社會各方面充滿愛心的幫助。
2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解決措施
2.1 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中,政府、學校和教師應義不容辭地發揮主導作用。首先,政府要加大對農村中小學階段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投資力度,改善住宿條件,改進教育管理方式,盡量凸顯人文關懷,使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校這個“暫時的家”處處感受溫暖。同時,學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增加對學校體育設施的投入,豐富孩子們的校園生活。
2.2 充分發揮社區積極性
有條件的村、社區可利用村活動室開展一些娛樂、教育活動,使留守兒童有地方玩耍,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他們混跡網吧等不良場所。鼓勵、調動社會力量,比如,退休的老教師,放假在家的大學生等,為留守兒童提供看護、學習、教育、生活、安全、興趣等服務,引導這些孩子多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加強社區、學校和家庭的聯系,構建政府、村(社區)、學校、家庭緊密相結合的教育網絡,共同促進農村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3 家長充分重視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由于家長長期不在身邊,缺失至親關愛造成的。因此,身為父母要充分重視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留意孩子言行,多跟孩子交流談心,表達愛意滿足情感需求。學習生活上的事多加詢問,注重培養孩子獨立自強的精神。其次,主動與老師、社區和社會溝通,遇到問題及時求助,充分保障他們需求得到滿足。
2.4 呼吁社會共同關愛
我們社會應該攜手共同關愛這些孩子。網絡、電視媒體積極做好宣傳,建立良好的社會輿論,組織城市兒童與農村留守兒童手拉手活動,讓農村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有關部門應加大對黃色、暴力的游戲、影像、現實現象的打擊力度,為留守兒童創建一個文明、安全與和諧的文化氛圍。各社區要利用節假日深入調查他們的生活學習情況,為家庭困難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生活、學習上的幫助。另外,在校大學生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團體,要傾情投入到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的志愿活動中來,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幫扶活動給農村留守兒童送溫暖、送知識,用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精神氣質照亮他們的心靈。
注釋
① 劉祖強,譚淼.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現狀與前瞻[J].教育導刊,2006(6):62- 64.
② 姜霞.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與解決對策[J].文學教育,2010(11):62.
1.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中,其中絕大部分是青壯年勞動力。他們用自己的勞動和汗水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他們的未成年子女卻留在了農村,每年與父母相見的時間甚少。這些在成長的道路上缺乏家庭溫暖,沒有父母照料,被留在農村的孩子,被我們稱為“留守兒童”。
2.留守兒童,基本有這以下幾種類型:一是父母雙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農村交給祖父輩監護,也就是隔代撫養。二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撫養孩子,類似于單親撫養。三是把孩子寄養于親戚朋友家。四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2004年作出的一份調查表明,留守兒童中56.4%與留守的單親生活在一起,32.2%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親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養在別人家里[1]。
根據2005年中國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分析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大約5800萬人。和2000年的2000萬數字相比,2005年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增長十分迅速。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28.29%,平均每四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多留守兒童。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
1.情緒消極。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容易產生沮喪、孤獨、焦慮等不穩定的情緒,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黃愛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情緒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慮的26.3%,抑郁的24.2%。四川省心理學家游德良對井研縣門坎小學近400名留守兒進行心理調查后發現,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問題,其中106人存在焦慮心理,107人有抑郁癥狀,88人屬易怒性格[1]。李寶峰的研究顯示,留守兒童在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等等的分值均高于全國常模,而抑郁、敵對已達到顯著性差異水平。
2.認知水平較差。兒童對于公眾的道德價值觀念和主流的行為模式地學習,最早來自父母。學到的價值觀念將內化為他們的思維方式,最終轉化為行為準則。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外界十分敏感,同時缺少父母的言傳身教,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沒有積極引導,導致認知水平較差,甚至出現偏差。這種偏差,具體表現在自我認知和價值觀上,對應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強烈和享樂主義、功利主義。有資料顯示,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在認知上偏差程度高于單親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邊的兒童在認知上比前兩種情況要好。
3.內心失衡。黃愛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兒童缺乏足夠的親情,得不到同齡兒童應有的溫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傾向。有的自閉,不愿與人交往;有的虛榮攀比,父母會用金錢補償留守兒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在有充足經濟來源的前提下,留守兒童用物質來掩蓋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獲得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世。留守兒童的自卑和錯誤的價值觀,導致他們把得不到的親情的原因歸結于社會和金錢,對社會充滿敵意,做出一些逆反的行為。
4.人際交往障礙。留守兒童處在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生理心理以及人際交往方面遇到困擾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們得不到幫助和引導,內心的煩惱得不到解決,進而導致他們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護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時,農村留守兒童相比較與家庭完整的兒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覺得家境不如別人,父母不如別人,沒有其他孩子討人喜歡,進而沉默寡言,封閉自己,在人際關系上不和諧。
以上的各種心理問題,歸根結底,根源在于親情的缺乏。心理學認為,兒童對父母有著強烈的無可替代的依戀,人們出生以后最早接觸的是父母,在長期的生活和感情交流中,父母給了子女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支持,滿足了他們的情感需求。這個過程中,子女對父母慢慢由“依”到“戀”,形成了所謂的親情。這種親子關系使得兒童獲得心理上最堅強的支持力量,內心充實安全,使得他們面對外界的時候,有基本的安全感。然而姚蕓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及教育應對》中調查顯示,家長出外后半月或一個月才能與孩子交流一次的占到60%,甚至一年節日見一次的也占到10%。有關數據顯示,“88.2%的留守兒童只能通過打電話與父母聯系,其中53.5%的人通話時間在3分鐘以內,并且64.8%的留守兒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與外出的父母聯系一次,有8.7%的兒童甚至與父母就沒有聯系。有24.2%的留守兒童與照顧他們的成人很少或從不聊天?!?/p>
三、如何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1.家庭方面。第一,父母應當盡量避免一起外出。如雙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兒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監護,父母要經常給兒童寫信,打電話,加強和留守兒童的情感溝通,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物質保障上。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狀況以及思想情況,留意其心理變化,給予正確積極的疏導,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安全感。留守兒童父母應該擺正工作和子女教育的關系,不能以犧牲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為代價來換取眼前暫時的利益。同時社會也要體諒農民工的艱辛,給予他們更多的便利,減少他們工作壓力,使他們有更多精力關愛孩子。第二,家長應該主動加強和學校的聯系。如工作有變動,聯系方式有變動,應及時通知學校方面。隨時了解他們在學習生活上的情況,以便掌握心理變化,并對他們進行及時的疏導。第三,利用節假日,寒暑假多和孩子團聚。對于寒暑假,最好把子女接到身邊,給他們機會體會家庭溫暖、父母關愛以及工作的艱辛。有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帶孩子去公園,動物園等場所加強親子關系。這些場所也需要針對他們減少相應的收費。第四,加強監護人的監護責任感。監護人也要隨時向留守兒童父母以及學校反饋他們的情況,在監護過程中傾注更多的親情和關懷,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一點,父母在選擇監護人時要做好溝通,監護過程中要加強和監護人的聯系。
2.學校方面。第一,“教育部門應加大力度解決農民工子女隨父母入學就讀的問題。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切實保障農民工子女能在城市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權利,免除不合理收費,使農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與城市兒童同等的待遇?!盵2]使農民工子女有平等機會進入公辦學校接受教育,這個需要政府在戶籍制度方面針對這些特殊人群,稍作調整。對于那些隨父母進城的孩子,教育部門也可以加大教育投入,成立專門的民工子女學校,這樣家庭既不用擔負民辦學校的高額費用,孩子們又有著相似的經歷和相近的學習成績,能避免心理上的落差和環境的不適應感,比較容易喚起他們的自信,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對集體的歸屬感。學??梢栽谡n程設置、教師配備以及課外輔導、校車接送等方面更有針對性。第二,在農村建立專門的留守兒童學校。教育機構增加教育投入,添加教育人員以及教育設施配置;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監護,為留守兒童配備一定數量的監護老師和心理老師,在生活和學習以及心理上給予更多的關懷和幫助。第三,建立留守兒童和民工子女檔案。以班級為單位,學校應調查留守兒童和民工子女的具體情況,包括學生姓名、家長姓名、家庭詳細住址、父母工作所在地、家長聯系電話、監護人情況、監護人聯系電話,要把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狀況、思想表現等隨時通報給其父母以及監護人。第四,開設心理輔導課和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安排班主任學習心理知識,以便及時發現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并幫助解決。
3.社會方面。第一,留守兒童和父母交流見面,社會可以為之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農村當地政府可以探親,城市可以為農民工及其子女提供一些免費的親子活動日。第二,社會加大宣傳和輿論監督,呼吁全社會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成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小組,通過有組織有規模的方式,來傳遞愛心。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十分突出,最根本的原因是親情缺失,同時也有教育缺失,監護缺失的因素。教育主要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監護也主要是學校監護和家庭監護。對于未成年人,親情、教育以及監護都離不開家庭,學校也負擔著部分的教育和監護,而學校和家庭必然離不開社會,所以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聯系,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安全健康溫暖的成長環境,解決留守兒童在心理上的隱患,這不是哪一方的問題,需要整個社會對他們傾注關愛,更需要有關部門給出具體的措施。這是可持續發展、以人文本、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擴大,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也隨之增長。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更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解占彩.農村“留守兒童”成因及對策淺析[J].經濟論壇,2007,(9).
[2]楊曉玲.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J].中國市場,2007,(2).
[3]李寶峰.農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干預[J].教育探索,2005,(5):82-83.
[4]劉正奎,高文斌,王婷,等.農村留守兒童焦慮的特點及影響因素[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2):177-179.
[5]姚蕓.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及教育應對:第25卷[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4).
[6]周宗奎,孫曉軍,劉亞,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1-79.
[7]黃雪松,劉克紓.農村“留守子女”教育問題的成因、影響及對策探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5):9-11.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近幾年來,隨著改革的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化落實,也跟隨社會發展的潮流發生了改變,由以前的農業為主轉化為社會經濟結構為主體的時代潮流。我鎮外出打工人員的數量逐年提高,大批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擁入到務工行列,農民工外出務工的增多,新的問題――留守兒童隨之突出,留守兒童已成為我鎮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一種脫離親情的特殊環境氛圍之中,缺少第一監護人父母的體貼、呵護及教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就涌現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呈現焦慮、煩躁、悲觀等系列消極的情緒感,使其對學習失去進取心等心理問題。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
我鎮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具體體現以下幾點:
(一)親情脫離
由于父母的外出務工使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親情關愛、呵護及監督,使他們經常感覺有一種情感欠缺的現狀,使其該學到的知識而學不到,該擁有的親情關系卻無法享受。和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他們學習的機會受到限制,得不到父母的督促,久而久之就形成焦慮、悲觀、消極的情緒感,失去對學習的進取心。看來家庭親情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缺失
根據問卷抽查,長時間和父母分離的留守兒童厭學的較嚴重,并且成績較差。造成的原因是長時間父母分離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和疏導。然而學校是育人之地的處所,可見也是留守兒童的教育主體,理應承擔起全面的教育和管理的責任幫助留守兒童樹立學習的信念。
(三)村委會和政府部門的關注欠缺
據調查,多數村級干部認為,留守兒童的教育是他監護人父母的私事,他們背井離鄉打工到外地,必須得先把家里的一切事情妥善的安排處理好。這種不良意識的存在,從各級部門來看,則是提倡農民打工,提高當地人民的人均收入,所以實施一些相關鼓勵政策和措施,但對留守兒童將產生的問題卻掌握甚少,更提不起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措施。
三、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分析
首先,應重視家長教育輔導,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學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場所,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應通過言語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首位的。雖外出務工,但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養環境。務工父母可以通過打電話、寫信或發郵件等方式經常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各方面的情況,掌握關心子女的健康成長。同時家長也經常與所任學生的老師進行溝通,了解孩子們的在校情況和學校發展的情況,了解他們的心理發展規律,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對子女采取相應的措施,在和子女溝通時,既可采用鼓勵,也可以批評等方式來教育監督他們,但具體方法的使用特別應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遵循孩子們的發展規律。家長應重視孩子們的心理變化,盡全力幫助他們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響引起的心理問題。讓孩子們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還能感受到父母雖在異地,但父母的愛經常伴隨著自己健康成長。
其次,提高教師素質,加強學校教育?,F代化社會日益緊張和繁忙,給我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及社會各方面有形無形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產生了心理壓抑感。教師的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一定會導致些不恰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們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學校要重視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使教師具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應用科學的知識來調整自己心態是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樂觀、平和穩定的健康心理狀態。把學生視為自己的朋友,常主動靠近他們,抽出更多的時間與他們談心聯系,對他們的道德素質和精神素養的需求給予關注。使學生把教師當作自己的朋友樂意與教師交流,將心中的苦惱和悲傷對老師說說。平時要多創造一些愉快的專職的場合以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情緒投入到教育教學的工作中去。
再次,提高“留守兒童”自我調控功能。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的程度對他的心理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F在學生的視野較廣闊,也有更大的抱負,但是由于自己各方面的發育均未成熟,接觸事物又較廣泛,很容易產生不良心理狀態。教師和家長應及時引導,對學生采取有效的調整方法來清除他們的不良的心理影響。在引導教育時,教師幫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觀念,“別人行,我也行”來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從而增強自我改變現實的信心。總之,首先應培養“留守兒童”的個人素質,讓他能夠正確地面對現實中的不足,克服自卑、疑慮的不良心理。其次要增強“留守兒童”的自控能力,提高他們的意志力。最后,要培養“留守兒童”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和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健康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1-168-02
農村“留守兒童”群體,是我國山區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程中所帶來的“附屬產物”。由于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社會保障不健全等客觀因素存在,加上“留守兒童”長期缺少父母關愛及有效的教育、引導和管理,久而久之,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出現了一系列“留守兒童綜合癥”。全國留守兒童數量是2000多萬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正日趨嚴重,已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而是已經發展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為隱性,是不容易發覺的問題。為了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探討產生問題的原因,筆者隨機對泉州市640名“留守兒童”進行了調查、訪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比較突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心態。
根據調查訪問,大部分“留守兒童”是隔代監護。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環境中,80%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在學習方面存在困難,加之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主動性不高,因此,“留守學生”的學習教育,一般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的學習教育要差一些,有的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學習困難重重,得不到學校和老師的重視,因此,極易產生厭學、逃學、學習勁頭不足等不良心理。
2、逆反心理。
從表1中可以看出:25%的“留守兒童”會采取打架的行為,28.2%的“留守兒童”會采取吵架的行為,14.7%表示自己會沉默,13.8%向父母訴苦,還有18.3%會采取其他發泄方式,尋找心理平衡??梢姡傲羰貎和辈扇〈蚣?、吵架、其他行為方式解決問題的還是占絕大部分,由此推斷,“留守兒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團結、搞破壞、易產生敵對等不良心理問題。
3、悲痛、厭惡、焦慮、憂郁
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和喜歡具有自豪感,留守兒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邊,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因此,與父母全在身邊的兒童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降低要求,上進心不強。在調查中發現,80%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的性格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其中18%的患有不同程度的憂郁情緒。具體表現在:做事畏縮不前,膽小怕事,行為不積極等不良心理狀態??梢姡狈Ω改戈P愛的“留守兒童”在不同程度上都會產生一定的情緒問題。
4、人際交往關系障礙
“留守兒童”對學?;顒硬桓信d趣,不愿跟同學一起參加,顯得不合群,人際關系十分敏感,不愿與人接觸,喜歡獨來獨往,自閉。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調查結果統計顯示:這一專項調查顯示65%的留守中學生存在輕微或輕微以上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輕度心理健康檢出率為57.7%,中度為8.0%,重度為0.3%,通過分析發現,這些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往往與父母的打工年限有關,時間越長,孩子的心理問題越嚴重。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1、親情的缺乏。留守兒童由于缺乏親情,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沖動,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斗毆。調查顯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兒童在人際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顯著高于單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而單親外出留守兒童在這方面又顯著高于雙親外出的留守兒童。
2、監護現狀甚憂。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留守兒童”是隔代監護撫養。老一輩的思想觀念比較陳舊,用傳統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現代的兒童是行不通的;而少部分是由親朋好友、老師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間互相照顧,對于別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沒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錯誤即可。在這種特殊的教育環境下,“留守兒童”養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出現一系列的不良問題。
3、學校教育因素。學校對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學校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施加影響的教育場所。其學校的教育也會影響到“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學校以分數高低來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教育評價機制,使得我們的教師把更多的精力傾注到那些學習成績好,聽話的學生,而對于那些學習基礎差,又經常違紀的學生,更是不聞不問,不理不管,加之“留守兒童”性格孤僻自閉,沉默寡言,人際關系十分敏感,極易產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作為老師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不能給予及時的引導,使其心理問題更為嚴重。
4、社會因素。社會上的不良場所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因有關部門缺乏對娛樂場所的有效管理, 一些公開的和隱蔽網吧,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為了賺錢,而大量招來在校學生,甚至引誘學生。而“留守兒童”又缺乏父母的監管,整天沉迷于娛樂場所,不能自拔。
三、關愛留守兒童,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1、完善家庭教育,培養親子情感。家庭教育對孩子有著直接、持久和潛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幾乎是空白。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良好的親子關系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相反,則阻礙其發展。為了“留守兒童”能夠像其他兒童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需要,完善家庭教育環境,加強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搭建他們能夠見面的橋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培養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2、家長要加強與監護人和孩子的聯系。家長要妥善安排留守兒童的生活,選擇好合適的監護人。作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需要具備一定的要求:能夠及時的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及時的教育與引導,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一方面,加強與“監護人”的聯系,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另一方面,應采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從感情上拉近與留守學生的距離,這是留守兒童教育的前提。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防治策略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1-0037-02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農村務工人員流入城市,“留守兒童”這個群體詞匯也隨之產生。隨著留守兒童的數量日益增多,他們出現的心理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種不良后果,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學者的關注。
一、調研數據分析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斑竹中小學是一所農村中小學。全校近600名中小學生。父母雙方外出學生有120人左右,占全校學生的 20%,父母一方在外務工的學生有110人左右,占全校學生的18.3%,與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學生占父母雙方外出務工人數的90%以上。父母雙方或者一方與孩子長期分離一年及以上的占76.4%,更有甚者達五年以上。為清楚分析學校留守兒童的共性心理問題。筆者對學校三至九年級420名學生中90名留守兒童進行了問卷調查。得到以下幾組數據:留守兒童平均10.16個月才能見父母一次;63.2%的留守兒童要隔一年才能見父母一次,而且與父母相處的時間不足一個月;86.7%的留守兒童表示平時十分想念父母,73.2%的留守兒童希望父母不要外出務工;85.6%的學生承認非常厭煩老人的嘮叨和愚昧,心煩時選擇將不滿藏在心里;93.3%的學生感覺沒有父母在身邊的日子很孤獨,缺乏安全感。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表現
(一)性格內向、孤僻
由于親情缺失,缺乏父愛母愛,留守兒童情感上長期處于壓抑狀態,時常感覺到孤獨、寂寞。同時,由于監護人大多為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他們之間年齡相差甚大,文化層次又非常低,除了滿足留守兒童基本生活需求外,幾乎不能給他們任何其他幫助。留守兒童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根本找不到能夠尋求幫助的人。這種情況,時常會讓留守兒童感覺到落寞無助,缺乏安全感,進而逐漸走向自閉,不愿與人交流。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情緒上極易變得焦躁、憂郁,在性格上變得內向、孤僻。
(二)情感淡漠,缺乏愛心
由于長期與父母聚少離多,使留守兒童無法享受正常的關心和呵護,長期缺乏情感的交流,無法獲得直接的情感體驗,致使留守兒童感覺自己被忽視、甚至是被遺棄,很容易產生怨恨情緒,在情感上表現淡漠,缺少同情心、愛心,甚至有嚴重的攻擊行為和行為。
(三)價值觀扭曲,自私自利
由于祖輩的過度溺愛,對孫輩的行為聽之任之,只注重物質上的全方位滿足,缺乏道德和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很容易讓留守兒童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加之,父母思維方式不當,認為情感的缺失代之以金錢來補償,缺少對留守兒童道德情感的培養,使留守兒童很容易形成自私自利、金錢至上的價值觀?;ㄥX找人作業、花錢聚眾拉幫結派等現象,在農村中學中屢見不鮮。
(四)逆反心理強,理性意識薄弱
兒童正處于成長轉折階段,身體和心理都不成熟,有著極強的可塑性,正處于成長的叛逆期。由于和祖輩們缺乏共同的語言,長期缺少交流,在面對祖輩的嘮叨時,極易讓留守兒童產生反感甚至是敵對情緒,遇事盲目抵觸,好沖動,對老師、親友及祖輩的管教產生極強的逆反心理,不能與人和諧相處,心理承受能力差,理性意識薄弱。
三、學校教育視角下的防治策略
學校肩負培養人才的重要使命,學校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中小學是留守兒童的集中區域,應該充分利用現有教育基礎,有針對性、創新性、多角度地擴展學校教育的功能,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幫助與疏導,從而有效彌補因親子關系缺失帶來的消極影響,實現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學校教育“補位”。
(一)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提高防治的針對性
學校可以成立專門的留守兒童工作小組,建立留守兒童心理檔案。從教育、生活和心理上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關愛。首先,建議教師多注意觀察了解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給予他們更多關愛,使他們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其次,全方位留意留守兒童身心發展和學習動態,及時了解和解決他們在生活、學習上的困難,盡可能地減少留守兒童因離開父母而產生的孤獨感和無助感。再次,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因人制宜,有針對性地采取矯治方法,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困難和成長危機,增強適應能力。此外,應設立心理咨詢室和咨詢電話,讓留守兒童能夠傾訴心中的煩惱、痛苦與憂愁,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
(二)積極尋求校校合作,發掘豐富教育資源
南充市共有4所高等院校,其中川北醫學院屬于醫學專業院校,西華師范大學屬于師范院校。其中,不乏心理學、教育學、心理問題預防矯治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斑竹中小學距離兩所學校并不遠,可以積極尋求校校合作,開展青年學生志愿者服務。定期組織一批具有專業素養的大學生為留守兒童輔導功課,進行活動交流和心理溝通與疏導,開展一對一心理咨詢和幫扶。這樣,不僅可以有效解決農村中小學因心理教師資源缺乏而面臨的教育困境,而且也為高校大學生專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供了絕佳場所,從而有效解決因監護人文化層次低而無法給予留守兒童在學習和心理上幫助的瓶頸。
(三)積極搭建網絡服務平臺,為親子溝通提供紐帶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聯系更加方便快捷,QQ、微信、視頻聊天、語音通話等網絡交流軟件已經非常成熟。學??蓪iT設立視頻聊天室,開展“每周親子”活動,為務工家長和留守兒童親子交流溝通提供平臺。一方面,學校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的交流與溝通,讓留守兒童父母能夠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及心理狀況,使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能夠有話可說,不僅是談學習,也要關心他們的道德和精神需求,多渠道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同時,也可通過講述打工經歷,使孩子理解父母,尊重父母,樹立正確的親情觀。另一方面,學校通過孩子與家長溝通情況反饋,與家長共同制訂留守兒童培養計劃,形成家長和學校聯手教育留守兒童的合力。
(四)創新課程設置,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組織形式
學校僅僅依靠講授法單一形式,是無法滿足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必須創新性地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形式,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各科課程當中去,達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第一,如語文課程的學習,教師可以從閱讀教學、作文教學出發,滲透生命觀教育、親情觀教育,培養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第二,如采用體驗式教學組織形式,讓留守兒童在親身實踐中去體驗積極健康的行為模式,順其自然地形成某種積極的心理品質。第三,采用情境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從留守兒童生活中選取較為典型的生活場景,讓留守兒童進行相應的角色扮演,從而引發留守兒童的某種情緒和態度,進而進行正面引導,促進留守兒童健康心理的養成。第四,積極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采用多媒體、影像等手段,創設生動形象的動畫,從感官上刺激、調動留守兒童的積極性,通過圖畫所蘊含的豐富意義來啟發留守兒童,讓他們充分去思考動畫所蘊藏的豐富含義,去主動感知生命的意義、情感的真諦等等,從而達到防治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目的。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是如今農村中小學必須面對的新難題、新責任。學校作為專門的育人機構,不僅是“傳道授業”,更應擔負起“解惑”的責任。這種“解惑”不僅僅是學習上的,更重要的是從心理上。學校應不斷創新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以學校為依托,去彌補留守兒童因親情缺失而給其心理帶來的消極影響。切實解決留守兒童在思想、學習和生活等方面出現的諸多問題,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撐起一片藍天。
參考文獻:
[1] 周宗奎,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1).
[2] 鄭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對策探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6).
1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表現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為隱性,不容易發覺,但影響深遠。一般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1)性格敏感內向。在廣南縣的多數留守兒童中,留守兒童往往都是由爺爺奶奶來監管,而部分年齡相對較大已經上初中的留守兒童或因為爺爺奶奶無力撫養,或爺爺奶奶去世,而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即便是有爺爺奶奶來監管,但也往往力不從心,畢竟爺爺奶奶和孩子處于不同的年齡階段,生活習慣上有很大差別,在遇到一些問題時無法為孩子解決,長期處于這樣狀態下孩子的不信任感就會增強,變得敏感多疑,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
(2)自卑。無論是兒童還是大人都會有攀比心理,兒童的攀比主要集中在物質方面,而物質往往都是由金錢所帶來的。而留守兒童家庭基本都是物質相對匱乏的家庭,在和其他物質相對比較富足的孩子進行比較時,往往會變得自卑。而這種自卑無法在短期內得到解決,他們就會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不如其他物質相對富足的孩子,而產生自卑感。
(3)暴躁不安。長期處于監管的孩子往往會因為被欺負而變得敏感,在長期的欺壓中就會形成極端的心理壓力。而在沒有得到有效引導的情況下,就會通過打罵小動物、踐踏農作物甚至是欺壓其他比自己年齡小的低齡兒童來排泄自己的情緒。
(4)逆反心理嚴重。在學校里,有些學生往往喜歡和老師對著干,總感覺時刻被其他人欺負,與其他人交流時充滿警惕性和敵意。
(5)沉迷網絡世界。許多留守兒童在上課時候依然沉迷于網絡世界,特別現在是網絡發達的時代,這個問題顯特別突出,很多孩子無法分清網絡世界里的危險因素,甚至有些還會把游戲世界里的暴力帶到生活中來。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們的違法犯罪行為。據公安部的調查,全國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數在農村,其中大多數又是留守兒童。而這些年來,類似的問并不鮮見。2016年3月起,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聯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次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從各省摸底的情況看,一些留守兒童成為“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和犯罪“易感”群體,而且容易被等惡性犯罪行為傷害。
2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原因分析
(1)監護人問題。家庭環境是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第一因素,家庭環境好壞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否,良好的家庭環境孩子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就比較少,反之,則容易出現心理缺陷。而農村留守兒童因為監護人不是父母,而是由隔代的祖父母來監管,就很容易出現問題。農村的老人多半處于文盲或半文盲的狀態,既無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學業督導的問題,也沒有科學的辦法來引導孩子的心理問題。而當孩子的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多個問題積壓在心理無法排泄,就會導致心理壓抑。
(2)教育問題。如今農村的父母已經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也嘗到了因為缺乏教育所帶來的問題,但與此同時為了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父母不得不離開家到其他經濟發達的地區去務工,由此帶來的就是農村的留守兒童增多。而父母離開孩子長期分居兩地,最重要的是教育監管孩子問題就無法解決。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如果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學校心理教育就很難開展和有效實施。另外一方面,鄉村教師因為待遇差,環境艱苦,教師負擔過大等原因也無法對學生進行特別細致的教育,特別是生活上的教育。因此,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不完善的情況下,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就很難得到解決,這也成為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重要障礙之一。
(3))心理健康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是一群“情感饑餓”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們的心理出現扭曲和變形。而這種問題主要表現為兩個極端,一種是極度自卑,不喜歡說話。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上過于簡單粗暴,認為孩子不聽話就得打,久而久之孩子為避免被暴打就會直接不說話,以冷暴力對待。另外一種情況則是調皮搗蛋,心思完全不在學習上。主要原因還是在家庭教育上過于放縱和溺愛,孩子犯錯誤總喜歡以年齡還小不懂事為由而不進行管教,而孩子在潛意識里就會認為是不敢管教而更加放縱。隔代人的爺爺奶奶雖然能夠在生活起居上對孩子進行照顧,但在學習和心理問題上卻無法給予正確指導,這也是造成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缺陷比較多的原因。在廣南縣,農村留守兒童中超過一半都是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因為歷史原因,父母特別是祖父母依然是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對于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依然是簡單粗暴,甚至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心理問題。
3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對策
(1)政府和社會。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說到底是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問題,如果僅僅是靠單個家庭力量或個人是很難解決實際問題的,因此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支持。近年來政府在這方面也在做了很多努力和嘗試,特別是鼓勵返鄉就業和創業,部分過去在經濟發達地區務工的農村留守兒童父母都開始返鄉就業,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兒童處于無人監管和得不到有效監管的情況。另外,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的父母需要在城市務工,而政府方面應該要加強對于其子女入學和生活上的照顧,特別是入學經費等基礎問題,如果能夠解決這些問題,那么對于這一部分孩子的家庭來說會減輕很大的壓力。
(2)家庭和學校。家庭方面,父母即便不能在孩子身邊共同生活,也應該要重視孩子的成長問題,特別是生活問題,可通過電話、視頻等定期與孩子進行溝通,同時也要保障孩子的物質生活。學校方面,鄉村教育對于心理知識方面普及程度還比較低,因此學校方面可以設置心理方面的活動室及相關活動,由專人負責,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疏導和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面的來共同解決。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李少元.城鎮化對農村教育發展的挑戰[J].中國教育學刊,2003(1).
一、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狀況
1.農村留守兒童的含義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因務工等原因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與上輩親人、親戚一起生活的兒童。隨著城鄉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農村留守兒童規模的增長十分迅速,據2008年2月27日全國婦聯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有1.5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由此產生的留守兒童全國約有5800萬人,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萬人,在全部農村兒童中占28.29%。
龐大的農村留守兒童群體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據國內著名心理學家韋志忠研究,在農村留守少年兒童中有近80%的兒童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疾病;與此同時,留守兒童的違法犯罪率也在逐漸上升,據來自某機構的數據顯示,20.1%的在押犯曾是留守孩子。
2.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類型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主要有單親監護、隔代監護、上輩監護、自我監護等四種類型,其各自的監護特征和對留守兒童的不利影響如表1所示。
在農村非單親監護的留守兒童中,有72.5%的兒童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約有10%的兒童與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其余則留守在姨媽、姑姑、舅舅等親戚家。在上述監護類型下,無論是爺爺奶奶等祖輩撫養,還是由姑姑、姨媽等其他親戚代養,這些監護人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管理多是粗放型的,他們對留守兒童的照顧一般只是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淺層關懷上,也很少和學校監護進行協調,這些都給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了諸多方面的隱患。
表1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類型
■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年齡多為6~16歲,正是弗洛伊德提出的“超我”牢固形成階段。這一年齡的兒童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健康成長離不開長輩尤其是父母的關愛和引導。但是事實上,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因長期遠離家鄉,很少能夠滿足兒童此時對關愛的需求。再加上代養人在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著很多不足,致使很多農村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缺乏雙親疼愛,缺乏家庭溫馨的環境里,心理健康問題特別突出:或因抑郁寡歡導致脾氣古怪,或因缺少關愛而孤獨內向,或因自閉盲目導致乖戾失常。久而久之,易造成兒童偏執、癔病、自戀等綜合性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他們的成長。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的比例為19.8%,遠高于在雙親監護下的8%。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障礙問題中,表現為任性、冷漠、孤獨和內向的占到了55.5%的比例,這些兒童在對待批評教育時往往會選擇游逛、逃避,嚴重者有離家出走等過激行為。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在其成長的關鍵期極少受到父母的引導、教育,導致這些兒童對雙親愛護的需要特別顯著,而其他監護人由于受知識、時間、身體健康狀況等的限制,很難履行完整的監護職責。因此,在這些兒童遇到失敗、憂郁、悲憤、孤寂等各種人生境況時,通常缺少必要的傾訴對象和有益的指導,最后只能自己解決。他們遭遇挫折時往往不愿與人交流,在心理、性格等方面極易走極端。筆者通過調研,總結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如表2所示。
表2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統計
■
筆者調查發現,近60%的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健康問題,65%的農村留守兒童不愿與教師進行心靈溝通,30%的農村留守兒童甚至有“恨自己父母”的表現。
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教育的缺失
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離不開社會環境,它是人們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彌補自身缺點并提高自身素質的過程。特別是在兒童心理素質的培養階段,性格和情感的塑造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和引導,家庭教育特別是父母教育是兒童接受教育的第一步,對兒童起著持久、潛移默化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離,基本上沒有得到連續的、良好的親子教育,很少獲得來自父母的關愛、教育,極易造成內向、自卑、悲觀、孤僻的性格。沒有父母關愛的教育是殘缺的教育,其他任何親情都無法替代父母的關愛。因此,缺乏完整的家庭親情教育,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2.農村學校的素質教育亟待完善
農村學校教育資源薄弱,辦學質量不高,教師管理不嚴格,容易讓留守兒童產生叛逆等不良傾向。據筆者調查,農村中小學很少開設心理課程,也缺乏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很少有計劃、成系統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生存教育和法律教育。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普遍較低,致使優秀人才流失嚴重,他們或辭職、改行,或想方設法向縣城、發達地區轉移,這些情況更加惡化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同時,兒童的行為多受環境的影響,模仿性較強,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對孩子的有些錯誤不能及時約束。特別是在教師與家長缺乏有效溝通交流的情況下,學校和家長都很難及時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多種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人口流動限制的格局打破,特別是在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農村大規模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他們以勞務輸出為手段,謀生致富、養家糊口為目的,每逢過完春節,大批農民便背井離鄉,留下子女外出打工,從而形成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根據不同標準的劃分其概念亦不同,本文所界定的農村留守兒童包括完全留守兒童與非完全留守兒童,即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17歲以下的兒童。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父母長期外出務工賺錢對留守在農村的兒童心理是否存在影響,以湖南省邵東縣與靖州縣為例的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的影響
從表格中可以推出,遠離父母生活的兒童確實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見微知著,隨著當前經濟形勢的發展,由于各種原因形成了數不勝數的農村留守兒童。沒有父母只有孩子的家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不可能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讓身體與心理茁壯健康的成長。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棟梁,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亟待解決。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1、焦慮自卑,多發寂寞無助之感?!靶睦韺W研究表明,兒童對父母有依戀情結,依戀的程度與性質直接關系到兒童的情感。由于農村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缺乏心理交流機會,內心的煩惱與矛盾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導致內心的情緒無處合理的宣泄,盡管有委托監護人的照顧,但他們所能給予的只是身體方面的關心,而心理方面的問題大都置若罔聞,因此這種長期的矛盾心理極易產生焦慮、敏感等情緒。
2、性格孤僻,反叛心理較強。留守兒童在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家人的關心與教育,但由于現實原因,遠在異地的父母無法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長期以來,他們的苦樂基本是一個人獨自承受消化,父母的愛可望而不可及,他們不愿主動參加班級團體活動,寧愿沉默寡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些農村留守兒童因為得不到應有的溫暖,希望通過一種極端的行為引起他人的注意與關心,喜歡與人唱反調,對周邊的一切缺乏安全感,常常帶著有色眼鏡看周邊的人與事。
3、道德意志薄弱。兒童道德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時期是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過渡。自律道德是在他律道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兒童期的道德判斷大部分停留在他律階段,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發展,離不開道德情感的培養和內化,離不開成人的監督和管教。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數是由委托監護人撫養長大的,一方面由于委托監護人的疏忽,缺乏有力的監督管教,另一方面因道德情感缺乏和發展偏差,留守兒童的自律道德水平低下,道德意志力脆弱,易受社會不良習氣的誘導而做出違背道德法律的事。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原因
1、家庭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教育環境,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兒童的德智體與個性社交能力等密切相關。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任務?!备改傅难哉勁e止對子女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正確的教育和關愛是子女形成健康心理和意志力不可或缺的條件。由于外出務工的父母,遠離小孩,無法教育子女,親情的缺失造成留守兒童性格的冷漠,不愿與他人交往。
2、學校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迷惑,需要學校更多的幫助與疏導來補救家庭殘缺的影響,但由于學校一般重智育輕德育的課程偏向以及農村學校無專業的心理老師,且各科老師教學任務繁重,無暇過多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未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排憂解難。
3、社會因素。首先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農民工在城務工,其隨遷子女就地上學困難,只能在老家上學,遠離父母,心理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其次農村社會文化環境對留守兒童的影響,農村地區不論在經濟還是精神方面都是比較單一貧乏的,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網絡在農村地區逐漸出現并不斷擴大,大部分農村中小學生課余時間都喜歡“泡吧”,由于網絡上的信息魚龍混雜,農村中小學生的明辨是非能力與自制力不夠,易沉迷于虛擬的網絡,而且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更加肆無忌憚的出入各種娛樂場所,致使他們的心理狀況受到嚴重的影響。
4、自身因素。根據兒童發展心理學理論兒童期不僅是個體生物性發育的階段,而且是他們自我心理的發育階段。留守兒童正處于這一特殊時期,他們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身心處于一種非平衡狀態,當父母外出后,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心理和生活空白區得不到父母與老師的彌補,他們往往把心理的需求與滿足轉向朋友,由于其自身發展的特殊性,不能有效地明辨是非,容易誤入歧途。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發展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當地就業經濟模式。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最終的目的是使農民擺脫貧困,減少農村與城鎮的經濟差距。要使農民真正富起來,必須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與科技創新精神,使他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使他們不要再背井離鄉,有足夠的時間與他們的子女相處,給他們溫馨的家庭環境,并教導他們。
(二)重視學校教育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學校教育。首先各學校應該摒棄重智輕德的教育,不要被高考的“指揮棒”束縛,適當開設德育課程;其次各學校應有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及時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定期與他們開展心理交流座談會;最后班主任應該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學習狀況以及心里狀況,并做好詳細的跟蹤記錄,建立“心靈驛站”,在生活與學習上更多的給與他們幫助與愛。
關鍵詞:“留守兒童” 心理問題 成因 對策分析
一、引言
我鎮地處經濟欠發達的河西走廊西部,是典型的農業大鎮。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轉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我鎮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地擁向城市,農民背井離鄉,新的問題即“留守兒童”問題卻日漸突出?!傲羰貎和币殉蔀槲益傄粋€普遍的社會現象。
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特殊的環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久而久之,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往往易產生焦慮、煩躁、悲觀、疑慮等一系列的消極情緒。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分析
1.成因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親情缺失
家庭親情對兒童的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經常處于一種情感欠缺狀態,該學到的東西沒有學到,該建立的關系也沒有建立。和正常家庭的孩子比較,他們的學習機會受到了一些限制。
(2) 學校教育缺失
據調查,長期與父母分離的留守兒童厭學的比較多,學業成績差。由于長時間的親子分離,在學習方面出現的困難、疑惑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與疏導。學校是負有培養人這一特殊使命的場所,當然也是留守兒童的教養主體,理應全面承擔起孩子教育與管理的責任。
(3)村委會和政府部門關注不夠
大多數村干部認為,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是農民自己家的私事,家長外出務工,自然要先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由于村干部這種意識的存在,從縣級和鎮級政府部門來看,他們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并實施了相關的鼓勵政策和措施,但對留守兒童問題卻了解甚少,更沒有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相應措施。
2.對策分析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養環境,外出務工的父母可以通過打電話、寫信等方式經常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真正關心子女的成長,讓孩子感到父母雖在異地,但父母的愛隨時陪伴著他們。
(2)提高教師素質,加強學校教育
作為老師要把學生看作朋友,主動接近他們,拿出更多的時間與他們聯系,對他們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的關注。要讓他們把你當作知心朋友,愿意跟你說心理話、說真話,將心中的苦惱、憤怒、悲傷向你傾訴;平時要多創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場合。
(3)提高“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
“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的程度對其心理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認為:首先必須培養“留守兒童”的個人素質,使其正確面對現實,克服自卑、疑慮等不良心理。其次要加強“留守兒童”的自控能力,提高其意志力。第三,要培養“留守兒童”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及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兒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參照框架,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4)整合社會力量,構建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
各級政府部門應明確劃分并擔負責任,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協調參與的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首先,村委會要對留守兒童進行補充監護;其次,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動,開展體諒父母的輔導活動,解決其可能會面臨的問題等。
總之,我通過調查、訪談等方式,并查閱了大量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文獻及相關文章,尋求有效的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要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幫助“留守兒童”重建自信心,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改善他們存在的心理問題,使其身心能夠積極健康地發展,成為一個健康的社會人。
農村留守兒童,是農村的未來,是農村的希望。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于慎鴻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析》.中州學刊,2006,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