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思想哲學論文范文

        思想哲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思想哲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思想哲學論文

        第1篇:思想哲學論文范文

        1937年爆發,楊振寧隨家幾經折,遷入內地昆明,1938年他高中二年級時考入西南聯大,得到許多良師的教誨,開始對物理學產生興趣。在吳大猷指導下,他完成了關于群論及分子光譜的學士論文。這段工作引起他對對稱性特別的興趣。其后,跟王竹溪做的碩士論文涉及的統計力學,也成為他以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1945年楊振寧赴美進入其父曾就讀的母校——加哥大學,三年后獲物理博士學位。在芝加哥大學,他接觸到許多世界第一流的物理學家。其著名者有論文主任泰勒(Teller),和一代大師費米(Fermi)。1948年他與費米提出π介子是質子及反質子束縛態的可能性,開研究粒子內部結構之先河。

        1949年,楊振寧應奧本海默(Oppenheimer)邀請,赴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研究工作,不久升為教授。1954年他與米爾斯(Mills)發表的規范場理論,是一個劃時代的創作,不但成為今日物理理論的基石,并且在相對論及純數學方面也有重大意義。

        1956年他與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次年獲諾貝爾獎。從1966年至今,楊振寧主持紐約石溪州立大學的理論物理研究所。

        1986年,楊振寧南開數學研究所參觀,并與該所所長著名數學家陳省身一道創立了南開數學所理論物理研究室,具體指導量子可積系統的研究。筆者有幸在該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學習期間,深感楊先生思想的博大精深,對他那種樸實無華的科研作風敬佩不已,下面結合自己的學習心得,簡單介紹楊振寧的科學哲學思想。

        一、愛憎決定風格

        “在每一個有創造性活動的領域里,一個人的愛憎,加上他的能力、脾氣和機遇,決定了他的風格,而這種風格轉過來又決定他的貢獻。”①楊振寧在解釋他的這段話時說,物理學是一門客觀地研究物質世界的學問,然而物質世界具有結構,而一個人對這些結構的洞察力,對這些結構的某種特點的喜愛,某些特點的憎厭,正是他形成自己風格的要素。因此,愛憎和風格之于科學研究,就象它們對文學藝術一樣至關重要。楊振寧對物理學的愛憎基本上是1938年至1944年在昆明當學生時形成的。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最好的大學,為了取得學士學位,楊振寧跟吳大猷做了有關群論和分子光譜方面的論文,接觸了群論在物理學中的應用。他讀了狄克遜的一本名為《現代代數理論》的小書,從中學到了群表示理論。這一優美而又有巨大動力的理論,使楊振寧認識到群論的無以倫比的美妙和力量。從而激發起對于對稱性原理的興趣。而從群論到對稱性原理上所得到的物理學與數學的結論,又對楊振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后楊振寧在清華研究院,在王竹溪先生指導之下寫作關于有序——無序轉變的論文,對相變發生了濃厚的興趣。1951年以后,他在統計力學、多體問題等方面寫過許多文章,至今對這方面的工作仍很感興趣,由他指導的南開數學理論物理室主要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楊振寧強調,“學一個東西不僅是要學到一些知識,學到技術上的特別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對它的意義有一些了解,有一些欣賞,假如一個人在學了量子力學以后,他不覺得其中有的東西是重要的,有的東西是美妙的,有的東西是值得跟別人辯論得面紅耳赤而不放手的,那么,他對這個東西并沒有學進去,而只是學了很多可以參加考試得到好分數的知識,這不是真正做學問的精神,他沒有把問題里面基本的價值掌握住”。②學一個學科,不只是物理學,不但是掌握這些知識、定理和公理,更要掌握這些知識、定理和公理的意義、精神及其重要性,等到你覺得這些重要到一定程度時,你才是真正地把這些東西吸收進去了。

        一個人喜歡考慮什么問題,喜歡用什么方法來考慮,這都是通過訓練得出的思想方法,也就是愛憎決定了科學研究的風格。

        二、傳統與科研

        楊振寧認為文化傳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西方和東方的文化傳統的確大不一樣。中國的傳統,重視每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從小就講先天下之憂而憂。相反地在西方這種觀點非常少,甚至不存在,可是我們看到,西方傳統也可以產生出燦爛的文化。在這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學物理和方法了不同。

        美國學物理的方法與中國學物理和方法不一樣。中國學物理的方法是演繹法,先有許多定理,然后進行推演;美國對物理的了解是從現象出發,物理定理是從現象中歸納出來的,是歸納法。演繹法是學考試的人用的方法;歸納法是做學問的辦法。做學問的人從自己的具體工作分析中抽象出定理來,這樣所注意的就是那些與現象接近的東西。另外,最重要的就是科研方向的問題。楊振寧向吳大猷學了分子光譜學與群論之間的關系,學的方法主要是演繹法:是從數學推演到物理的方法;泰勒所注意的是歸納法,它要從物理現象引導出數學的表示,楊振寧從泰勒那里學到了這種思想方法,獲益非淺。因為歸納法的起點是物理現象,從這個方向出發不易陷入“泥坑”。在當時芝加哥大學的研究氣氛中,楊振寧接觸到一些最可能有發展的研究方向,這是十分幸運的。在聯大,楊振寧有了一個扎實的根基,學了推演法,到了芝加哥,受到新的啟發,學了歸納法,掌握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兩個地方的教育都對楊振寧的工作有決定性的作用。40年代末、50年代初,物理學發展了一個新的領域,這個新的領域是粒子物理學。楊振寧和同時代的物理學家是與這個新領域一同成長的。這個領域到今天,一直有長足的發展,影響了人類對物質世界結構的基本認識。這說明如果進入的領域是將來大有發展的,那末他能夠做出比較有意義的工作的可能性也較大。這是方向問題,至于方法問題,楊振寧給出了一個很恰當的比喻。他說:“研究物理學好象看一幅很大的畫。整個自然界的結構好比這幅畫。看這一幅畫可以有幾種看法。適當的時候應當氫這幾種看法結合起來。一是必須在近距離仔細研究,因為這幅畫畫得很仔細,每一部分都不一樣,因此你必須用放大鏡仔細研究它的細部。一是你應當在遠距離去看它,你可以看到近距離看不到的一種大范圍的規律,還有中距離的看法,物理學需要近、中、遠三種看法。當然,如果你能一下子就看出遠距離所能看到的規律,這當然是大貢獻,但是這種可能性很小,甚至不可能。所以必須從近距離開始,總之,知識的流向是由近到中、再到遠的,而不是反過來。”③例如,量子力學建立以后,它對哲學有很大的影響,但是海森伯和薛定諤不是從哲學出發,而是從研究原子光譜出發建立量子力學的。在此我們不難看出,楊教授對哲學與物理學研究關系問題的基本態度。三、對稱性決定相互作用

        對稱觀念有很悠久的歷史,遠在上古時代,人類就有了對稱觀念,我們的祖先通過對許多自然現象的接觸,漸漸形成了這一觀念,這個對稱觀念的發展對上古的音樂、文學、繪畫、雕刻、建筑,都有極其密切的關系。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在國內外的一些文物古跡上,隨處可見我們祖先對自然現象中的對稱性的偏愛。到了有史時代,對稱現象在各種藝術的發展中更加顯著。對稱既然在人類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非常基本的地位,哲學家和科學家便很自然地對之加以廣泛的應用。有許多早期用到科學上的對稱原理,例如,天文學家開普勒,就曾經想用一些幾何的對稱來解釋太陽系中各行星軌道的直徑比例,盡管沒有很大的成果,可是它說明科學家很早就對對稱性發生了興趣了。對稱在科學界開始產生重要的影響始于19世紀。發展到近代,我們已經知道這個觀念是晶體學、分子學、原子學、原子核物理學、化學、粒子物理等現代科學的中心觀念。近年來,對稱更變成了決定物質間相互作用的中心思想。

        對稱觀念對20世紀物理產生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麥克斯韋公式利用向量的方法,得到了比較簡單的表述,可以說是對稱原理在物理學中的第一個主要貢獻。因為對稱原理與方向和向量的關系十分密切,而我們所以能夠把那20個方程式寫成4個方程式,就是因為這20個方程式含有對稱性,把這個對稱性很根本地寫到方程里面去,就可以寫出精而簡的方程式。通過方程式的精簡,我們才可以把電磁學發展到更基本、更深入的程度。在物理學中對稱的第二個重要的用途與晶體的構造有關。晶體結構的對稱性,經過許多重要的科學家的努力提煉,形成了空間群的觀念,這可以說是對稱對于物理學的第二個重要貢獻。隨著人們對對稱的更加深入的認識,物理學家開始用數學上已發展得十分成熟的群的方法來描術對稱性,群和連續群的觀念把代數、解析與幾何連在一起,而通過這許多關系(尤其是解析跟幾何的關系)更和粒子現象,以及物理原理發生了密切的關系,又通過幾何這個關鍵,引進了拓樸的觀念,這正是近40年來出現的物理與數學交織在一起的現象。盡管物理學家很早就知道守恒定律,然而直到20世紀初,才有人了解,原來守恒的觀念與對稱性有密切的關系。通過一系列的發展,人們才知道原來對稱性與守恒定律可以說是同一回事。到了本世紀50年代,人們對對稱原理又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的認識。物理學家發現原來認為的對稱并不是絕對的,在某些相互作用下,會有一些紕漏,這些不對稱的影響是很小的,不過假若你知道在什么地方發掘的話,你就可以發掘出不對稱的現象。關于這方面的第一個實驗是關于宇稱守恒的。通過這個實驗,人們認識到宇稱不守恒是弱相互作用的一個基本特征。對稱原理經過了50年代的發展,在物理學中已經占有了一個比以前更加重要的地位,而近年來,進入了深的層次,這個發展起源于規范對稱。我們知道,世界上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之間有四種不同的相互作用,叫做強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就是力量,因此,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之間,就有四類不同的力量。近20年來,大家認識到這種所有的不同的力量,都是不同的規范場,對稱性是決定相互作用的要素。楊先生說:“對稱決定相互作用”①。當然,決定相互作用還有其他的中心觀念,因為在今天的基本物理中,有很多復雜的困難,要解決這許多困難,必須引進一些跟數學有密切關系的新觀念。

        注釋:

        ①②楊振寧:《讀書教學四十年》,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5年版,第22頁,第121頁。

        第2篇:思想哲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哲學范式;人學范式;社會價值認同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是一個哲學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實踐活動,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社會性、和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做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存在,在于它能夠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價值意義。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探討,學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見解,深化了對其本質的認識,但沒有形成統一界定。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是針對人的活動的現象,在社會共同體中,個人與集體活動中的辯證關系也需要一種全面的辯證的視角去解釋。社會哲學是一種對于社會生活現實的總體性把握[1],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需要社會哲學范式這一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產生和需要的必然性與普遍性問題反思,這與認為“社會哲學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把社會政治的需要看作其出發點和歸宿”[2]的觀點不同。基于社會哲學思維方式,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在生活實踐中如何體現的,在社會關系中把握,才能正確體現其本質。

        1目前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研究現狀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普遍性的客觀存在,在不同時代和國家表現為不同的樣態。針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研究,許多學者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界定是從一定統治階級、階級意識形態來界定的,“意識形態性說”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是階級性或意識形態性,它規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質和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屬性”[3]。意識形態性的核心是政治性和階級性,是指的是觀念上層的建筑,是政治的法律的思想的觀念,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是大眾的,是文化自覺的體現。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需要在社會關系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意識形態說發現了思想政治教育階級意識功能傳播,在這一社會關系中顯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源于社會系統中的政治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定,實質是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滲透”[4]。政治是對公共事務的安排和治理,它自始至終都有公共性的向度[5]。政治性只是人的群體歸屬需要的一部分,另外還有道德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在原始人群內實際上是存在著為大家都認可的行為標準和活動準則,也就是在社會主義社會不同發展階段,體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從根本上看,在階級蒙昧時期,在社會思想領域中不存在著思想體系的明顯分化,政治社會中只存在著一套較為完備的具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的思想體系。道德是統治階級的道德,政治是一個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強制,是統治階級的價值觀,即政治同化了道德和宗教,因此,政治性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做概括是不能覆蓋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范圍和全部現象,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被需要的體現,無法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主體間性活動,在現實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一個前提性承諾,具有確定的價值取向和導向的,盡管人類社會的各個歷史時期及其不同人群、各個階層和學者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認識和理解不同,然而對于其歷史正當性、社會價值取向和作為人類需要的一項活動是共通的。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一種社會活動,存在相同的現象,即能夠用一種關注社會活動的方法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從根本上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

        2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探究

        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準確把握應該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發生去追問其為何存在。基于這樣的路徑去尋求它的本質,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作為人的一項活動,發端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思想活動。簡單的社會活動和社會交往是原始社會人進行的一種生活方式,主要體現在群居生活,伴隨著意識、情感、規則的發生與發展。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黃濟把這種原始形態的德性稱之為“生活式的德育”,盡管這種生活式德育及其原始,但它已經歷史性地“承擔著社會生產性和生活性”,“維護社會公共生產和生活”,傳遞和馴化人的德性職能。[6]基于這樣的生活式德育所形成的習慣,維護著人際平等與聚集,保證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在群內存在大家較為認同的活動準則和行為標準,體現在集體狩獵和采集活動當中,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人與人之間關系而結成的一個整體,因此原始社會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集體的、公共的、社會性的活動,也還沒有從其他的社會活動中獨立出來,在社會思想領域表現為對某種神秘力量的一致崇拜和信仰[7]。人與人的這種緊密的聯系結成的這種自然共同體當中,表現的是對氏族部落認同的原始宗教式的精神控制,是群體性的。階級社會的出現,伴隨著階級控制和階級教育活動的出現。不管在奴隸社會還是在封建社會時期,在社會思想領域不存在著思想體系的明顯分化,政治社會中只存在著一套較為完備的具有明顯政治傾向性的思想體系。例如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儒學受到統治者的青睞并得到一定發展,在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轉向政治教化。中世紀時期宗教利用教義將人們的思想觀念禁錮在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當中,為階級統治服務。這一時期主要是對“主人”所代表的國家和社會認同的那一系列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規訓和教化。在資本主義社會時期,資產階級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宣稱教育是為了對公民進行智、體、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培養民主、自由、平等的公民。在教育實踐中大肆宣傳他們的意識形態理論。不僅對資產階級進行階級意識的教育,并且在公民教育中體現了一種公民身份和國家認同教育理念。社會存在著兩大對立的政治思想理論體系,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各自從本階級的立場出發建構的各自思想體系。在社會主義社會時期,社會思想理論界存在著多元的以理性個體的角度出發,而非從階級出發的論證和闡發為社會共同體的價值理念所應實施的方案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現是以培養民眾對國家(國族)和社會自覺認同的理性精神為主旨的教育和引導。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人在不斷的自我實現、解放,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根據以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本質有了一個基本指向,資產階級和社會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示的是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生活需要。實踐性和目的性是人類存在的價值指向,社會哲學反觀人的生活總體。

        3用社會哲學范式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再思考

        社會哲學在我國80年代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尤其是南開大學哲學系對社會哲學的研究。王南湜教授提出讓定義適合于生活,用生活中已有的領會去修正定義,修正理論。基于這樣的方法,王南湜教授給社會哲學的定義是一種對社會生活的現實的總體性把握[8]。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從其發展歷程看出,對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的目的性和實踐性理解和把握需要社會哲學研究的方法和理論來把握,因此,社會哲學范式則指的是以社會哲學的研究方法和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給予總體把握或反思,在這種思維框架下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重新做思考。本質不是變化的,是最普遍、最穩定的根本性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也是各個階段體現最為普遍、穩定的最根本性質。基于這一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探討是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發生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目的性和實踐性體現出發。3.1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項實踐活動,其出發點和歸宿都是在實踐中完成的。首先,從其出發點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中進行。社會哲學是以一種總觀的態度面對現實生活,那么生活是人的社會活動的體現。從人的思想實際出發,對具體的人開展教育,分析人的思想的形成、發展、嬗變等,而這些是無法離開人的實踐活動來進行的。其次,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歸宿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使人們形成好的思想,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而這種思想政治素質則是社會需要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完成。人是未完成的存在,現實生活當中的人,是一個在不斷創造活動中自我完善,不斷追求幸福生活的人。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去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關涉人這一本性,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內在契合,才能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體現也須在實踐中去檢驗。思想政治教育要達到怎樣的效果,有沒有預期效果,只能在社會實踐中來檢驗是否有效。[10]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發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相應的關照這一點。通過交往,圈中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對成員生活產生影響,不管是顯性的影響還是隱性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人獲得自身的完整性和全面發展性。當然,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社會實踐活動,有一定的目的性。3.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教育相區別的一個方面。人的存在是個體存在和社會存在的統一,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不可避免的與其他個人或群體有一定的關系,而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存在[11]。在這種社會環境的影響下,人作為社會活動的主體,在這種社會關系中,人需要得到認同,也需要去認同群體其他成員。在認同確證的過程中,思想和行為都會受到影響和相互教育。但是,在這種社會圈中不一定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些群體思想缺乏正確的價值取向,甚至有消極影響。社會環境對人的思想、行為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和自發性,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相伴隨。思想政治教育則是專門人員、組織有計劃地培養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為目的的實踐活動,具有一定的價值和社會發展的方向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教育,體現一定階級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與其他社會活動的目的是不同的,它根據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經濟、政治發展狀況,根據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要求而預設的。在關照這一特殊要求的同時,人又是具有主觀能動性,思想政治教育通過人的主體選擇,把人在發展中符合社會目標的思想政治強化、形成理想信念,使之與社會發展方向保持一致,使人與社會在互動中發展。3.3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指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立足于現實,而且關照未來。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有針對性的解決人們現實思想問題、實際問題,而且把人的思想長處、積極方面引導,并且發揮預防作用。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人的思想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價值觀是關于價值的一定信念、傾向、主張和態度的基本觀點,是關于現實的人對全部生活實踐所產生的意義的一種評價、判斷和取舍標準的思想體系。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只包含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教育,還是政治價值觀、道德價值觀、文化價值觀、美學價值觀等教育。“價值觀教育對人們進行啟發和引導,促使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將其轉化為內在的自覺要求。價值觀教育是一個規范性層面上的教育,它不可避免地將特定社會的價值觀體系滲透到教育過程中,以此促使人們個體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13]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是在調和社會價值體系與個體價值觀之間的矛盾,促進社會成員個體價值觀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在實踐中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發展進行價值體系引導。從以上幾個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社會價值觀教育,它是一定階級、政黨或集團用社會價值觀體系對社會成員施加一定影響,促使社會成員形成符合社會價值體系要求的個體價值觀的實踐活動。

        作者:張應梅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南湜.社會哲學[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8.

        [2]陶磊,黃明理.人學范式還是社會哲學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現代轉型的反思[M].探索,2011(6).

        [3]石書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規定及其把握[J].與現實,2009(1).

        [4]孫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本質[J].南京社會科學,2006(3).

        [5]葉方興.政治性?抑或意識形態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理論辨明[J].思想政治工作論壇,2010(10).

        [6]黃濟、王策三,現代教育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33.

        [7]武東生,徐曼,余一凡,張長虹,鄭宏穎,安祥仁.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12,(12-13).

        第3篇:思想哲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博弈論;語義學;邏輯哲學

        賈可·辛提卡是當代著名的邏輯學家,他將博弈論與語義學直接結合起來,創建了博弈論語義學。辛提卡用博弈論的方法來處理命題,就是要確定命題的值,即命題的真或假。同經典邏輯一致,辛提卡預設了命題是二值的。辛提卡首先給出一個定義域D,任何名稱都可以在這個集合中找到所指。博弈論語義學的核心是將量詞短語看成專名,將句子看成語句函項,然后在給定的定義域D中選擇相應的個體將句子中的量詞短語替換,從而達到消除量詞,找到原子句的目的。在方法上,辛提卡選擇了博弈論,他將人們對句子的理解過程比喻為一個兩人博弈,兩個參與人分別為“我”和“自然”,每個回合必定要分出勝負,不容平局,那么對于一個句子S,根據規則,博弈雙方輪流將S約化為S’、S’’,等等,直至最后使得約化的句子不再包含變量和連接詞,即原子句,此時雙方就可一決輸贏。如果這個原子句為真,則我取勝,自然失敗;如果這個原子句為假,則自然取勝,我失敗。運用博弈論語義學,我們能夠從大量的語言信息中得到最基本、最簡化的語句,從而能夠輕松地判定這些語言信息的真假。理解這一理論的關鍵是理解定義域D、原子句、博弈等概念。辛提卡的博弈論語義學可以說是維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學的綜合:“語言博弈”概念源于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中的語言游戲說,而它的理論核心則是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圖象論。[論-文-網LunWenNet-Com]

        一“圖象論”與命題真值

        維特根斯坦是學界倍受關注的大師,其前后期思想的迥異恰當地詮釋了他的哲學主題:“哲學不是一種學說,而是一種活動。”①有趣的是,辛提卡博弈論語義學所強調的也是動態的理解命題,這與維特根斯坦哲學在本質上殊途同歸。

        維特根斯坦哲學的主要貢獻之一就在于提出了著名的“圖象論”。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和后期哲學的目的都在于通過研究語言的結構和界限來理解思想的結構和界限。維特根斯坦工作的基點,就是回到邏輯的出發點,即考慮命題的性質。這樣,真的界限就構成了語言的界限,維特根斯坦所考慮的就是關于事實的話語。“人給自己造出事實的圖象”②。維特根斯坦指出:命題是實在的圖象,“圖象是實在的一幅模型”③。“圖象是一種事實”④。“圖象所表現者即是其意義”⑤。“圖象的真假在于其意義與實在的符合與否”⑥。維特根斯坦認為,圖象與它所圖示的事實之間的關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這種關系“由圖象元素與物項的配合而成”⑦,這種關系本身也是一種圖象;二是“凡圖象,不論只有什么型式但要能表象實在———對或錯———所必須與實在共有的東西,即是邏輯型式,亦即實在的型式。”⑧所以,“每個圖象亦是一邏輯圖象”⑨。“對象是簡單的”⑩。“對象構成世界的本體。因此不能是復合的。”

        一切復合物必然可分解到不可再分的部分,這就是絕對簡單的對象,那么,這種絕對簡單的對象是什么?很顯然,維特根斯坦這一思想的形成深受羅素和弗雷格的影響。羅素對客體進行了區分,一類是親知的客體,一類是描述的客體,通過“親知還原”,描述的客體可以轉化為親知的客體,維特根斯坦對羅素的客體進行了擴展,認為屬性和關系也是一種客體。語言中的一個名稱來表示一個簡單的客體,通過這些客體的結合方式,指稱客體的名稱可以相互組合成句子。對于簡單的客體,我們無法定義它們是什么,我們僅僅能夠指示它們,這樣,我們也就無法言說這些客體是存在的,因為定義一個客體就是意謂著被定義項的存在。維特根斯坦的絕對簡單的對象實質上是羅素親知客體的變體,是經驗的客體。圖象論的主旨是說明圖象如何具有命題的內容,圖象可以看成一個句子,一個句子也可以看成圖象,這對于解釋最簡單句子的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如何處理復雜的句子呢?

        維特根斯坦最開始的設想是用合取和析取處理一切復雜句子,這也是辛提卡采取斯科倫前束式處理量詞句的直接思想來源,但是維特根斯坦后來采取了另一個思路,代之以集成的圖象法,“凡對于復合體的陳述,都可解析成對于其成分的陳述,解析成一些把復合體完全摹狀了的命題。”即一個復雜的表達式的真值取決于組成它的表達式的真值,即命題就是基本命題的真值涵項,這樣,維特根斯坦就完成了語言的運作方式。維特根斯坦的這一思想源于羅素和弗雷格的啟發,羅素和弗雷格兩人都認為命題才是最基本的意義單位,主張將命題形式化,即用數學中的函數表示命題。維特根斯坦對這一思想的運用是水到渠成的。維特根斯坦認為,“命題是原初命題的真值函量”。“原初命題是命題的真值函目”。換句話說,“一切命題都是對原初命題做真值運算的結果”。“命題就是從一切原初命題的總和(自然也從其確是一切原初命題的總和)而得出的一切。所以,從某種意義可以說,一切命題都是原初命題的總括。”

        命題與世界的圖象論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圖象的元素與事物之間具有對應關系;二是圖象與事實之間具有相同的邏輯形式。由此,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圖象是實在的一幅模型”,“圖象是一事實”,“圖象所表現者即是其意義”。

        正是因為命題具有相同的結構,才使得我們可以將其形式化,并且可以進行變項替換。那么,圖象如何與世界相聯系?在維特根斯坦早期哲學中,這種關系由名稱—客體的關系來決定,但是名稱如何與客體相聯系?與其說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是對前期哲學的反叛,不如說是進一步的深入,在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說中,名稱與客體的關系被受一定規則支配的人類活動所確定。在完成這個思想轉變之后,維特根斯坦不需要圖象論了,取而代之的是語言這種被規則所支配的特征。

        辛提卡的博弈論語義學是將博弈的方法引入命題分析,他的研究涉及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命題的構成和命題的真假,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確定命題的真假。第二個是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討論的一個主要問題,其前期哲學為解決辛提卡的第一個問題提供了思想元素。命題是由概念構成的,而博弈語義學中的概念則直接對應維特根斯坦意義上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維特根斯坦的存在是與事實相對應的存在,是以現實世界為界限的,所以辛提卡用他的可能世界改造了維特根斯坦的客體。在辛提卡看來,很多情況下,人們的語言交流所涉及的客體多是描述的客體,這些描述的客體有些能轉換為親知客體,有些不能,如“結構為H3O的水”,但是人們在日常的交流中又會涉及這些概念,自然在定義域D中也就應該包含這些元素,可以看出,辛提卡的客體是對維特根斯坦客體的擴展。辛提卡的客體分為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兩類,即在現實世界中存在和在可能世界中存在。而且很明顯的是,辛提卡的存在概念不是語義學層面上的,而是語用學層面上的語義,這在博弈論語義學的操作性中得以體現。在辛提卡的博弈論語義學中,定義域D中的個體必須能與可能世界中的對象一一對應,脫離了這種對應關系,我們就不可能知道自己在言說何物,更不用說判定言說語句的真假。正如DanaScott所指出的那樣,語義確定一個實現不是必需的,它應該為證實一個實現是正確的提供標準。

        在確定了命題的構成之后,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命題真假的標準是什么。辛提卡認為,命題是有意義的,命題的意義就是命題的真假值。博弈論語義學的處理方法是找到一個體用概念的名稱代入量詞所約束的變元,即參與人“我”在定義域D中找到相關的個體以證實語句,而參與人“自然”則企圖找到范例來證偽語句。那么,如何才是找到相關的個體呢?或者說,怎樣才知道代入個體后的語句為真?如前所述,辛提卡在擴展了維特根斯坦概念的基礎上明確了命題的構成問題,相應的,辛提卡的命題范圍較之維特根斯坦就寬泛的很多。辛提卡將博弈論語義學稱為“尋找并找到的”邏輯,尋找并找到了什么?就是找到一個適當個體代入后的原子句所反映出來的圖象與現實世界相符合。這不僅直觀,而且符合人們的日常交流。可見,在確定命題真假的標準上,辛提卡與維特根斯坦是一致的,就是采用圖象論的符合標準。辛提卡自己也曾明確指出,“博弈語義學不排斥圖示的(同形的)關系理論,圖示的(同形的)關系理論在原子句和現實之間建立了聯系。”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要確定命題的真值,只要將命題與圖象做個比較就可以了。用辛提卡的話說就是,“名稱-客體關系曾經被建立,僅僅需要一件事,這件事就是將原子句和現實相比較。”

        辛提卡指出:“維特根斯坦的圖像理論和邏輯語義學之間的相似性和非相似性更有趣。最重要的大范圍相似性之一,就是在兩個理論中,語言的基本元素和現實的特定方面之間的代表關系,用任何的方式都不能進一步的分析。”羅素指出,事實是意指那種使一個命題真或假的事物。而一個命題的本質就在于:它可以兩種方式,即以人們所謂的真的方式或假的方式對應于一個事實。最基本的事實是原子事實,與原子事實相對應的是原子命題,它肯定某物具有某種性質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種關系。原子命題的真假取決于它是否與原子事實相符合。在原子命題的基礎上,借助邏輯聯結詞就構成了分子命題。分子命題的真假取決于組成它的原子命題的真假,是原子命題的真值函項。在分子命題的基礎上,借助邏輯量詞可以構成更高一級的概括命題。其真假最終也取決于原子命題的真假。維特根斯坦繼承了這一思想,認為任何復雜命題經過分析都可以還原為最基本的原子命題。辛提卡由此得出結論:“一個指示性句子的表達在通常的本質上不是這些語言博弈的一個回合,在這些語言博弈中,給出了幾個構成成分的詞語,并且因此給出了整個句子的內涵。”在辛提卡的博弈論語義學中,我們根據可能世界理論可以確定定義域D,根據維特根斯坦的圖象論可以處理命題,并且將命題的具體處理方法轉化為真值函項的求解,那么,接下來要考慮的是,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為真值函項求解,并且這個方法是否可以形式化。遵循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路,辛提卡找到了博弈論。[

        二“語言游戲說”與語義博弈

        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說中的所謂“語言游戲”,實際上是把游戲當成是運用語言的比喻,即強調語言的使用,他指出:“我將把由語言和行動(指與語言交織在一起的那些行動)所組成的整體叫做‘語言游戲’”。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詞的意義在于使用,運用語言是一種活動,我們使用的語詞在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意義,必須根據具體的使用環境才能確定語詞的意義,試圖通過孤立的邏輯分析來揭示語詞的意義,結果只能誤入歧途。維特根斯坦對語言的這種處理方法,實質上是從具體的語境動態地觀察語詞的用法,我們不能孤立地去問“什么是意義”這一類的問題,而應該說“什么是意義的解釋”。弄清一個語詞代表什么之前,必須首先掌握包括這個語詞在內的那種語言游戲,一個詞語的意義也就是它在語言游戲中的實際用法。維特根斯坦對于語言及其意義問題的思考,得益于一場足球比賽的啟發,同時,相較于足球比賽,語言游戲也存在規則,在維特根斯坦看來,遵守規則是語言游戲的靈魂,也是一切人類行為的必要條件。維特根斯坦用了很多篇幅討論規范和遵守規則。“遵守規則,做報告,下命令,下棋都是習慣(習俗,制度)。

        “遵循規則類似于服從命令。人們是被訓練這樣做的;人們是以特定的方式對命令做出反應的。人類共同的行為方式乃是我們據以解釋陌生語言的參考系。”可見,規則和遵循規則是人們在實踐和交往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模式。這種語言游戲所遵循的規則究竟是什么?是否就是邏輯必然性?“維特根斯坦最終在他的認識論斗爭中失敗了”。

        其實[論/文/網LunWenNet/Com]只要留意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我們不難發現維特根斯坦在處理這個問題上的缺陷,維特根斯坦指出:“我的根本思想是‘邏輯常量’不代表任何東西。事實的邏輯不可能為任何東西所代表。”“沒有‘邏輯的對象’、‘邏輯常量’(照弗雷格與羅素的意義),于此便顯然可見。”雖然維特根斯坦不承認邏輯常項的存在,但是認為客體具有邏輯形式,這種形式使得客體能夠聚攏。

        辛提卡認為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受到博弈論的影響。“游戲概念的主要用法如此多地分享了像馮·諾意曼(vonNeumann)和約翰·納什(JohnNash)那些數學家構建一個詳細的游戲的一般理論的結構,那個理論旨在幫助科學家與哲學家理解有趣的問題的范圍。它們甚至包括了真理與意義的問題(以及其他的語言—世界關系)以供討論,維特根斯坦從中提出了他的語言游戲觀念。”

        與維特根斯坦相同,辛提卡在確立了命題和世界的圖示關系之后,需要研究的就是這種關系是如何建立的,“處于這些描述關系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在辛提卡看來,單純的圖像論已經不能解釋這個問題了,圖像論的任務是描述關系,那么對關系的關系的刻畫,則需要另一個理論。辛提卡指出:比起那些為解釋語言與現實結合所需要的思想,維特根斯坦經常包含更多的語言博弈思想。“為了理解(一個給定的一階邏輯語句)F,我們顯然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記憶空間,事實上,我們對一階語句的理解必須建立在對語句和世界的有限的逐步比較之上,而不是(潛在的)F的圖像本質。”“有時語言博弈能夠明顯的被發現用于提供詞語和它所刻畫之間的關聯”。

        這里我想指出的是,或許我們用圖像論處理語句理解的時候已經不足道了,但更為恰當。辛提卡認為自己受到“維特根斯坦有關思想的啟發,強調受規則支配的人類活動,亦即尋求和發現語言游戲的重要性。”但是,辛提卡“比維特根斯坦走得遠得多,因為后者的思想是輪廓性的且不系統。”“在我沒有有效的方式找到我的下一步該如何行動時,我怎么可能在實踐中采取一個策略?”

        這里有幾種選擇。也許有人會像在非確定性證據系統內所做的那樣提出某種思路,但是辛提卡建議把我的策略限制在遞歸中。這種限制的方法是非常精致的,它注意到了維特根斯坦對語言游戲中實際可游戲性的思考。辛提卡堅持認為語言目標導向語言本質,這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處于維特根斯坦形式化時期的游戲概念的意義。當時,維特根斯坦使用“游戲”來指稱目標導向的活動,諸如證實或者證偽的活動。辛提卡延用了這一思想,他說:維特根斯坦的“用法”概念強調的是一種活動,是一種構成一個詞的自然環境并使該語詞從中獲得其意義的活動。

        第4篇:思想哲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王夫之;語言哲學;六經;道;辭

        親身經歷了王朝更迭的王夫之,通過深入的哲學反思。將民族危亡的根源歸咎于宋明以來理學家的理論失誤,認為是他們背經離道的學術造成了“人道不立”的局面,最終導致了明王朝的覆滅。他說:“上古以還,典禮不修而天下大亂,皆此等啟之也。可無辨哉!”因此,他倡導“當以王之政典為式,誅暴禁亂。惠此小民,使之和輯。”其意在即經求治國、除暴和安民之道。以扶民族之危難。在這種思想背景下。他提出了“六經之育有大義焉”的語言哲學思想,以反對理學家的“鑿空立說”。正是此種切時的思想使他與同時代的顧炎武、方以智等思想家一道。確立了“即經求道”的新哲學路向。

        一、六經之言有大義焉

        王夫之在訓詁中注重發掘儒家經典之微言大義,他在《讀通鑒論》(卷六)中說:“六經之盲有大義焉,如天之位于上。地之位于下,不可倒而置也;有微言焉,如玉之韞于山,珠之函于淵。不可淺而獲也。極之于小,而食息步趨之節,推求之而各得其安也。擴之于大,經邦制遠之猷,引伸之而立其誠也。所貴乎經義者,顯其所藏,達其所推,辨其所異于異端,會其所同于百王,證其所得于常人之心,而驗其所能于可為之事,斯焉尚矣。”在這段對六經及其所蘊含的“大義”的總論中,王夫之明確地闡述了如下三個方面的觀點:

        第一、“六經之肓有大義焉”。這種“大義”就是儒家圣賢之道。道之于六經之言,如玉石之藏于山,如寶珠之蘊于深淵。不可簡單獲取,必須通過對語言的深度詮釋才足以發掘“六經”之大義。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言道”關系在此又以新的方式得以重現。

        基于上述的思想認識,王夫之在訓詁中看重的是古經文字所蘊含的“大義”,他說:“《尚書》文義多難解了。然或錯綜成文,而有字則必有義。”他在《春秋家說》(卷中)中說:“善治《春秋》者,先大義后徽言。求諸大義而不得,于是求之于微盲:求之大義而得矣,抑舍而求之于微盲,則大義蝕。而黨人之邪說進。故大義已昭,信圣人焉足矣,黨人之言勿庸也。”這即是說,研究《春秋》首先應探求其中的“大義”,然后再求之微言,如此則邪說不起:如果舍卻大義而求其微盲,必致圣人之“大義”失而邪說群起。明末柬書不觀、不理時政的學風導致儒術衰微而空疏之學競起,此即明證。

        第二、六經之微盲大義,“不可淺而獲也”。于六經之言明圣人之道,如于山中尋玉,于淵中取珠,何其難哉!王夫之提出讀經要“反復諷誦,文義固有可通者。”除了反復誦經以會通“文義”的方法之外,王夫之還要求體道者應忘掉“成見”以顯六經之道,他說:“萬世不易之常經。通萬變而隨時得中,學者即未能至,而不恃其習成之見,知有未至之境,則可與適道,而所未至者,皆其可至者也。”不恃個人成見。乃知有未知之道。這段文字同時也說明了有“常經”但卻無“常道”的道理,六經之道“與時偕變”,不可偏執。在王夫之看來,古經所涵之道是一個向后人敞開的無限的動態過程。讀者要切合現實去理解其中的“大義”,做到“隨時得中”,以切實用。

        王夫之從道與器的關系上提出“盡器則道在其中”的體“道”方法,他在《思問錄內篇》中說:“故盡器難矣,盡器則道無不貫。盡道所以審器。知至于盡器,能至于踐形,德盛矣哉!’”“盡器”以求“一貫”就是多識多學的歸納法,而“天下唯器”,故王夫之發出“盡器難矣”的感嘆。他在評價程子讀史時說:“程子自讀史,一字不遺。見人讀史。則斥為‘喪志’。‘喪志’者,以學識為學識,而俟一貫于他日者也。若程子之讀史,則一以貫乎所學所識也。若不會向‘一以貫之’上求人處,則學識徒為。古人之學,日新有得。必如以前半截學識,后半截一貫,用功在學識。而取效在一貫。”程子之所以指責學生讀史為“喪志”是因為學生讀書“以學識為學識”。不求其中一貫之道。程子讀史能將所學貫通起來。學識之所以能貫通,其中自有精神(道)在,識其精神即為讀書之目的與效果,故日“用功在學識,而取效在一貫”。

        第三、六經之微言大義有修德安身、經邦制遠之用。于六經求“大義”目的在于致用:“極之于小,而食息步趨之節,推求之而各得其安也。擴之于大,經邦制遠之猷,引伸之而立其誠也。”小而言之,六經之道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本;大而言之,是國家長治久安之法。他說:“《易》曰:‘修辭立其誠’,立誠以修辭,修辭而后誠可立也。”王夫之將涵道之辭與個人的德性修養聯系起來。他不僅遠紹《易》“修辭立其誠”之說。肯定“修辭”對人的德性的提升作用。而且進一步發展為“立誠以修辭”。“立誠以修辭”旨在強調具有“誠”的境界才可做到讀經、解經不悖圣人之道、才能保證“經正”。所謂“故必約之以禮,皆以肅然之心臨之,一節一目、一字一句。皆引歸身心。求合于所志之大者,則博可弗,而禮元不在矣。……有志者勿惑焉,斯可與于博文之學”,說的就是“立誠以修辭”這個道理。同樣,這也是他注重六經“大義”的原因,他說:“圣人。人倫之至也。法其一端可以已亂。堯舜之道,人皆可學。亦為之而已矣。”至于王者。除了個人的修德安身之外,還須治《春秋》,他說:“《春秋》天下之公史,王道之大綱也。”意即《春秋》經中有經邦安國的王道在,是外王之所本。

        盡管王夫之注重六經之言中蘊涵的“大義”,但并未因此而將語育簡單地看作是經義的附庸。在文學理論中,他繼承傳統了“文以載道”的思想,以“文以言道”命題,將語言與形上之道連結起來。他在《讀通鑒論》(卷十二)中說:“君子之有文,以言道也,以言志也。道者,天之道;志者,己之志也。上以奉天而不違,下以盡己而不失,則其視文也莫有重焉。”君子之文所載即是天道。所言即是己之心志。是君子對天道的體認及其心志的統一。這里的“文”是指什么呢?他在《詩廣傳》(卷一)中說:“一色純著之謂章,眾色成采之謂文。章以同別,文以別同,道盡矣。”王夫之獨拈一個“文”字,從其對“文”的定義可知“文”不限于六經。從他的著作來看,“文”也包括史類及前賢的涵道之作,經史并舉是王夫之的一個特征。雖然王夫之稱“眾色成采之謂文”,但“文”決不包括佛、道之典籍。他說:“古今之大害有三:老莊也,浮屠也,申韓也。”可知王夫之所謂的“道”主要是指先儒之道統,而佛、道、法等不在其列。這一點與倡“三教合一”的方以智和偏重六經的顧炎武有很大不同。由于志趣相異。同時代的思想家所宗的典籍有所不一樣。然其“六經之言有大義焉”及“文以言道”之說與顧炎武“經學即經學”和方以智“文章即性道”在即經求道、反對陽明及其后學之“鑿空”學風方面卻不謀而合。體現了一種時代的共通性。

        二、“夫道者,有事之辭”與“不鑿空以立說”

        王弼認為“卦辭”難以述盡“卦意”,因而提出“言不盡意”說。其旨在得“意”,但也表達了“辭”在述“道”方面的局限性。與之不同,王夫之充分地肯定了“辭”的顯器呈道作用。提出“夫道者,有事之辭”的觀點,明確表明了道藉辭顯的語言哲學觀。

        1、道因言而生

        “天下惟器”是王夫之最根本的世界觀。“盡器則道在其中”則是他識“道”的根本方法。然而他認為要通過“述器”的語言形式才能使“器”及“器之道”體現出來,他說:“故‘作者之謂圣’。作器也;‘述者之謂明’,述器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神明其器也。識其品式,辨其條理,善其用。定其體,則默而成之,不盲而信。皆有成器之在心而據之為德。嗚呼!君子之道,盡夫器而已矣。辭。所以顯器而鼓天下之動,使勉于治器也。”繹其文旨,大抵意謂:一、天下之器乃圣人所作,比如“弓矢”、“車馬”、“牢醴”、“壁幣”、“鐘磐”和“管弦”等。同時也說明了王夫之所謂的“器”不但指具體的物件。而且包括六經等在內的人類所創造的文明成果。二、言辭的“述器”、“顯器”作用。通過“述器”可以“識其品式”、“辨其條理”,從而使“器”及“器之道”“明”起來。即通過概念、判斷等理性思維形式對“天下之器”進行抽象。使“道”得以呈現。這是就“辭”的“顯器”功用。三、言辭的經世致用功能。人們通過言辭識器、顯道達到“在心而據之為德”的道德修養目的,此乃“鼓天下之動”、成萬民之德。促使人們勤于治器。也就是上文所說的“立誠以修辭”。總之,這段話表明這樣的觀點:圣人藉“辭”以“顯器”、“明道”,藉“辭”以“鼓天下之動”、教化下民,使“道”獲得普遍認可,并使“道”得以向“天下”彰明而流傳不失;反過來。后人依圣賢的載道之“辭”可以指導禮樂、倫常等“器”的建構。這是王夫之借釋《周易》之言通過對作器、述器、明器、成器、治器過程的描述。闡述其對“器”、“神明”、“道”、“辭”之間辯證關系的認識,以此來說明“辭”在“盡器則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鑒于“辭”能夠“述器”、“顯器”作用,王夫之對王弼“得意而忘言”猶“得兔而忘蹄”、“得魚而忘簽”的說法進行了批駁。并針鋒相對的提出“道因言而生”的主張,肯定“言”的獨立性地位,他說:“何居乎以為兔之蹄、魚之筌也?夫蹄非兔也。筌非魚也。魚兔筌蹄,物異而象殊,故可執蹄簽以獲魚兔,亦可舍筌蹄而別有得魚兔之理。……故言未可忘。而奚況于象?……道抑因育而生。則言、象、意、道,固合而無畛。”(《周易外傳》卷六)王夫之以“魚兔筌蹄,物異而象殊。故可執蹄筌以獲魚兔。亦可舍簽蹄而別有得魚兔之理”來反駁王弼以“得兔而忘蹄”、“得魚而忘筌”之喻“得意而忘言”具有深刻的道理。進而,他提出了“道抑因盲而生”的主張,并認為“言、象、意、道”四者之間,可以達到“固合而無畛”的相容程度,深刻地揭示了作為表意達道的“盲、象”之具本身的價值,與傳統的重意以重道的本質主義語言哲學有顯著的區別。王夫之在此處所說“道抑因言而生”的“生”。當然不能理解成“遭生萬物”意義上的“派生”。而應當根據上下文的意思理解成言辭能使隱藏在器中之道“彰顯”出來。是從育辭的“顯器”、“述器”功能而言的。如果沒有言辭的“顯器”作用。六經之“大義”是不會自己“明”起來的。這是就“道因育而生”的基本涵義。傳統道家哲學與魏晉玄在討論“言意之辯”的問題時。著重強調的是“意”的獨立價值和“言”的工具性價值及其有限性。王夫之卻突顯了作為工具“盲”的自身不可或缺的價值及道對“言”的依存性。這是明末清初重器、重實的哲學思想在語言哲學方面的具體體現。

        2、不鑿空以立說

        主張“道因育而生”的王夫之自然不滿佛學“不立文字”、“以心傳心”這種貶低言語、文字的“鑿空”作法。他在《思問錄內篇》中說:“言者,人之大用也,紹天有力而異乎物者也。子貢求盡人道,故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豎指搖拂,目擊道存者,吾不知之矣。”在這段文字中,王夫之充分肯定了“盲”在接續天道、述盡人道方面的作用及其不同于一般萬物的重要性。他認為言辭可以使生生不息的天德得以彰顯。子貢“求盡人道”就在于“述”孔子之言而后成;這種依言傳道、借述盡道、藉文繼道的方式才使得儒家道統在天下流行,所謂“文之不備。漸至于無文,則前無與識,后無與傳,是非無恒,取舍無據。……亦植立之獸”即是此理。“豎指搖拂,目擊道存者”者主張以心傳心、廢除文字。其所謂“道”不是圣賢之道,不守教化。故被王夫之斥為“禽獸”和“異類”。針對類似的各種異端邪說。王夫之提出“斯不鑿空立以說”的主張。

        王夫之根據“夫道者,有事之辭”的求實精神提出“育者必有所立,而后其說成”,反對“鑿空”的無實之論。他在《思問錄內篇》中說:“言無者激于育有而破除之也。就言有者之所謂有而謂元其有也,天下果何者而可謂之無哉?言龜無毛,言犬也,非言龜也;言兔無角。盲麋也,非言兔也。言者必有所立,而后其說成。”言“無”者乃是為了破除言“有”者,把“有”說成“無”,其實天下不存在“無”。“天下惟器而已”。“盲龜無毛”,意即犬有毛,實說犬;“言兔無角”,意即麋有角。實說麇。所以王夫之說“言者必有所立,而后其說成”。這個“立”就是立事、立理、立實,與“空”相對,做到“有事之辭”而不“鑿空”。當然所“立”之事、理,自然不包括佛家的“佛性”和道家不可捉摸的“道”。而是先儒圣人之道統。在批評佛道的“貴無”“貴空”的思想同時。他對理學家空談性命的餑道之論也給予了切實的貶斥,他說:“蓋《易》、《詩》、《書》、《樂》、《春秋》皆著其理,而《禮》則實見于事。則《五經》者《禮》之精義,而《禮》者《五經》之法象也。故不通于《五經》之微盲。不知《禮》之所自起;而非秉《禮》以為實,則雖達于性情之旨,審于治亂之故。而高者馳于玄虛,卑者趨于功利,此過不及者之所以鮮能知味而道不行也。”《五經》微盲大義以顯“理”,《禮》則紀其事以見“實”,二者相資并用而致天道于中和。而袖手高談心性者,無實玄空;趨予功利者,又不得其中之理。欲使天道流行,必須六經兼治,不可偏廢,即要有“事”。也要見“理”。不可“鑿空”立說。

        在哲學方面。王夫之所言的“道”、“事”主要是指先儒的王道與政事,而排除佛道的異端之道與異端之事,因此,他對前人的寫景、寫物而不言圣人之道、不盲立身安邦之事的詩詞也進行了批評,他說:“文不悖道者,亦唯唐以上人爾。杜甫、韓愈。稂莠不除。且屈贏谷以為其稂莠,支離汗漫。其害道也不更甚乎?”這些言論,一方面反映了王夫之美學思想自身的局限性,但亦體現了他重視文學藝術與人類根本精神的內在聯系。使文學避免沉淪于個人的情感之中而缺乏應有的人性深度。王夫之的美學思想本身非常豐富,此處僅簡單地從言與道的關系角度對其作一點分析。

        三、“六經責我開生面”與“推故而別致其新”

        王夫之雖然堅信“六經之言有大義焉”,道行而天下無憂,但決不墨守成規、固守古人之道。他強調“誠”于古經。旨在通六經之道,以防邪說誣道。“萬世不易之常經。通萬變而隨時得中”,他相信只有深請常經,才能通萬變,以求經世致用。在“奉常以處變”的思想指導下,他將古人之常道與現實的歷史結合起來。在哲學理論建設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從而使圣人之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天地之化日新”是王夫之關于世界發展的根本看法,這一法則之于六經的詮釋,便是“考古者必以其時”之說。他在對儒家經典的考辨中發現沿用下來的一些名稱的意義已發生了重大變化,他說:“因時為上下,不可以今例古。若《禮記》所云‘建天官六大’之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天子五官’之司士。在殷則與大宰、司徒、司馬、司空并列,而周則下大夫之職。殷周相踵。其異已然,況唐虞乎!”《禮記》所載官職至商而變、至周愈變,商周相沿如此,更不用說以后的各朝各代之變了。因此,王夫之要求不能固守古之禮義。他說:“天之所治,因而治之,天之所亂,因而亂之。則是無秉禮守義之經也。”所以,他反對在訓詁求道時不加辨別地“以今例古”的做法,而主張在“古今語文迭變”的歷史過程中。具備“考古者必以其時”的靈活性。他這種將過去與現實相結合的解釋方法具有相當的自覺性。與現代西方哲學家伽達默爾的解釋學提倡所“視域融合”的理論有可通之處。同時。“考古者必以其時”之說也包含著這樣的思想內容:圣賢們遺留下的經典文本是一個無限的開放的歷史過程,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也因之而具備了生生不息、萬古長青的品質。

        正是由于這種將圣賢之道與具體的歷史時代結合的解釋方法,使王夫之認識到“與時偕行”、“趨時應變”的重要性。但是“奉常以處變”還要做到“變不失其常”。故有“非富有不能日新”之說,他說:“蓋道至其極而后可以變通,非富有不能日新。”又說:“趨時應變者惟其富有,是以可以日新而不困。”在王夫之的視野中只有不變的“常經”,決沒有不可變通的常道“欲通圣賢之道必以。道至其極”為條件。這種對六經之道的認識達到“至其極”的狀態就是“富有”。所以又說“趨時應變者惟其富有”。這種“至其極”的理想狀態就是上文所說的能夠通過六經之辭而體認天理流行、物我一體的“中和”境界。王夫之的“中”與“至”是有一定關系的,他說:“無方無體之中者,至足也。”“至足”或“至其極”即是“中”,達至“中”或“至其極”便可應萬物、萬變而不惑,輔天地育萬物而“日新”,用他的道器觀來說就是“治器”,用其天人關系來說就是“造天”。從文化的繼承上來說就是“推故而別致其薪”。這種“日新”觀體現出王夫之對人類的創造能力充滿極大信心以及通經致用的時代特征。

        王夫之“日新”的思想在《周易外傳》中說得更具體。他說:“道因時而萬殊也”。“洪荒無揖讓之道,唐、虞元吊伐之道。漢、唐無今日之道。則今日無他年之道者多矣。”我們這里要注意:王夫之堅持“道因時而萬殊也”的理論與他所反對的“鑿空”立說是完全不一樣的。“日新”是在“誠”于六經之辭與道而“至其極”的條件下,使圣人之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顯發新的生命力。體現了六經之辭是“道”之家的語育哲學的意蘊;“鑿空”立說是背離六經之辭、圣人之道而空談性理、自立新說,是誣圣之道。不是“誠”于六經之辭求道的路向。由此可見王夫之已經具有很自覺的語言哲學思想。

        第5篇:思想哲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醫學哲學;醫學哲學思想史;醫學人文精神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至秦漢時期。在“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時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得到長足的發展,當時盛行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中醫學將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一種思維方法引入中醫學,與中醫學自身固有的理論和經驗相融合,以說明人體的形態結構、生命過程,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和治療。因而形成了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與中醫學固有理論和知識相融合的獨特醫學理論體系。挖掘和研究傳統醫學哲學思想,對于我國現代醫學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易經》、《黃帝內經》為中醫學的形成奠定哲學基礎

        中醫學的形成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有理論準備和積淀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春秋時期的扁鵲秦越人所提出的“信巫不信醫”為“六不治”之一,標志巫醫相混的時代結束,不科學的巫術開始從醫學剝離出去。古人還認為疾病產生于人類“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時昧甘辛之節;六氣斯,易愆寒燠之宜。”于是“飲食伺釁,成腸胃之眚,風濕候隙,遘手足之災”。還認為“暨炎暉紀物,識藥石之功;云瑞名官,窮診候之術”,才有了中醫中藥。“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于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圣道,則不能致之矣”,即只有伏羲、神農、黃帝的書才能救助病人,而且許多醫學史書籍也都普遍認為“醫之始,本岐黃。靈樞作,素問詳。難經出,更洋洋”。而《黃帝內經》問世前,醫學理論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人充當醫生,許多文獻所談都過于粗疏。筆者認為在這個時期奠定中國醫學的哲學基礎主要是來自于“六經”之一的《易經》,其充當醫生的人也多來自于早期“儒”的社會職業之中。

        “六經”之一的《易經》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的哲學內容,如陰陽學說、天人合一的理論等,而且在思維模式、方法上也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而后者比前者在支配這一醫學的行為上則更為重要。例如:在思維模式上,《易經》提出了"形而上為之道,形而下為之器"的道器論,在由“器”(物)升華為“道”(意)的過程中,《易經》主張要經過“觀物取像”、“立像盡意”、“以像喻意”的過程,這里的“像”應該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個特色之處,作為哲學體系,在取譬中,它也成為醫學的思維模式。在方法上,取像類比是典型的《易經》,也是中醫學被廣泛應用的方法。“天人合一”原本是中國先民的重要思維方式,并被《易經》中的每一卦相包含。在中醫學形成的過程中,吸納了這一重大命題,以人取譬于自然,因此就有了“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的對應關系。古人把物質世界的陰陽五行學說運用到醫學的領域,借以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并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成為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最有影響的哲學思想和方法

        精氣學說,是古代先哲們探求宇宙本原和闡釋宇宙變化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精氣學說認為,精氣(氣)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本原,精氣自身的運動變化,推動和調控著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此學說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滲透到中醫學中,促使中醫學建立了精為人體生命的產生本原,氣為推動和調控生命活動的動力的精氣理論,并對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藏象經絡理論、病因病機理論、養生防治理論的構建具有方法學方面的重要意義。

        陰陽學說,是建立在唯物論基石之上的樸素的辨證法思想,是古人認識宇宙本原和闡釋宇宙變化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陰陽學說以“一分為二”的觀點,來說明相對事物或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存在著相互對立、制約、排斥、互根、互用、互藏、交感、消長、轉化、自和等運動規律和形式,宇宙萬物之間存在著普遍的聯系,世界本身就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中醫學將陰陽學說用于解釋人體,認為人體是由各種既對立制約又協調統一的組織結構、生理機能所構成的有機整體,“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學說幫助中醫學構筑了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并貫穿于其中的各個方面,指導著歷代醫家的理論思維和臨床實踐。

        五行學說,既是古代樸素的唯物辨證的宇宙觀和方法論,又是一種原始而質樸的系統論。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可在不同層次上分為木、火、土、金、水5類,整個宇宙是由此5類不同層次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生克制化運動所構成的整體。中醫學以五行學說解釋人體,將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五志等分歸于五行之中,構筑以五臟為中心的5個生理病理系統,并以五行的生克規律闡釋此5個生理病理系統的相互關系。五行學說幫助中醫學建立了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和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整體思想,構筑了人體臟腑經絡的系統模型,并用于解釋疾病的病理傳變和指導對疾病的診斷和防治。

        精氣、陰陽、五行諸學說,雖是我國古代富含唯物辨證法的哲學思想,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確實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歷史的限制,仍存在著較多的局限性。人體的生命活動是非常復雜的,尚有許多深層次的規律和機制需要去探索、去揭示,用古代哲學的精氣、陰陽、五行諸學說尚不能全面和從深層次來闡釋人體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規律和機制。因此,我們對精氣、陰陽和五行諸哲學思想的研究,不能僅停留在原始樸素的階段,應該結合現代自然辨證法的研究成果,提高一個層次;對人體復雜的生命過程的研究,也不能僅用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來闡釋,而應該在中醫學整體思想的指導下,一方面吸收中國古代人文學科的精華,一方面運用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進行細微層次的研究,以逐漸揭示人體生命活動的本質和規律。

        三、天人相應、心身統一、臨床診治整體觀與氣血變化恒動觀是哲學思想的具體應用

        3.1天人相應整體觀人與自然界有著相類相通的關系;人與天地相參,與自然界息息相通,生命的根本在于人之陰陽與天之陰陽的相通相應:“生之本,本于陰陽”(《素問》)。自然界陰陽五形之氣的運動,貫通于人的生命活動之中:“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于天氣”(《素問》)。

        3.2心身統一整體觀人的生理功能具有整體性,人體的各種臟器,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堆砌而是相互協調、相互聯系地維持著生命活動;生理與心理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統一體,生理狀態決定著心理狀態:“黃帝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歧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素問》)。心理狀態影響著人的生理狀態和病理狀態:“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

        3.3臨床診治整體觀《內經》在對病因、病機、局部病變和整體狀況的關系、各種治療方法的關系等方面的論述,鮮明地表達了整體思維的特

        征。如認為局部病變是臟腑病變的整體反映,因此在診治局部病癥時,要:“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素問》);強調將各種治病方法綜合起來,根據具體情況,隨機應變,靈活運用,使病人得到適宜治療:“古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問》)。:

        3.4疾病轉化恒動觀《內經》借用哲學“恒動觀”的概念﹑原理,認識人體生命過程的永恒運動及其伴隨發生的物質、能量和信息轉換過程。它認為世界是運動的,生命在于運動。事物與現象運動的化與變,以及事物和現象量與質的狀態為基本內容。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篇》曰:“夫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搏,成敗之所由也……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素問·靈蘭秘典論篇》在論述臟腑功能之后總結謂:“恍惚之數,生之毫厘,毫厘之數,起于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此外《素問·上古天真論篇》、《靈樞·天年》篇關于人體生長發育的論述,《素問·熱論篇》關于熱病傳變過程的記載,都是以恒動觀為思想基礎的。

        四、傳統醫學哲學思想的現實人文意義

        醫學人文精神是醫學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易經》、《黃帝內經》闡述了醫學人文觀念、醫生思維素質和醫學職業品格等方面寶貴思想。為醫學人文思想教育提供具體要求。

        4.1醫學人文觀念第一,以生命為本的醫學本質觀。《內經》指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素問》),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醫家當以病人的生命為本。因此,在為病人診治的時候,如同面臨萬丈深淵,極其謹慎;同時要象手擒猛虎一般堅定有力,全神貫注,決無分心:“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素問》)。第二,以人文關懷為本的醫學目的觀。《內經》認為,醫學的目的不僅是療病救傷,更重要的是對人的關愛:“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于后世,無有終時”(《內經·靈樞》)。《內經》認為,醫者應關愛病人的生命,對病人滿懷同情和仁愛之心,以尊重和珍愛病人的生命為出發點考慮問題:“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靈樞》)

        4.2醫者思維素質第一,完善的知識結構。《內經》從整體論的觀點和醫學的復雜性出發,對醫者的知識結構有著獨特的見解:醫者不僅要具有醫學知識,而且應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內經·素問》),這樣的醫者,《內經》稱之為“上工”。第二,主觀與客觀相一致。醫者的診斷屬于主觀認識,病人病情屬于客觀事實。《內經》認為病人的病情是第一性的,“病為本”,醫者的診斷是第二性的,“工為標”。醫者的主觀與客觀相一致,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而主觀背離客觀,治療就將失敗。第三,理論聯系實際。《內經》認為,理論聯系實際的醫者才能掌握醫學的規律而不迷惑;對事物的要領了解極其透徹,才是所謂明事達理的人。

        4.3醫生的職業品格第一,接診療病有方。《內經》認為,醫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需要從業者具有特殊的職業品格。在接診的時候,醫生應該注意起坐有常,舉止得體,思維敏捷,頭腦清醒:“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必凈”。《內經》要求醫者診病時要具有高度負責的精神,全面觀察,全面分析:“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素問》),《內經》對“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素問》)的不良職業作風予以了嚴肅的批評。第二,醫患交往有禮。《內經》對醫患交往的的方法和禮節作了首創性的闡述,首先提出“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的醫患交往的一般禮節,突出強調了“臨病人問所便”的重要性(《靈樞》)。

        【參考文獻】

        [1]唐·孔志約.新修本草序[A].唐·蘇敬等撰,尚志鈞輯校.新修本草輯復本[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11.

        [2]唐·王冰.黃帝內經素問[M].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1997:3.

        第6篇:思想哲學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促進學生成才的重要工作,其內容繁雜,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除了要做好常規性工作,更要成為學生的心理導師。但目前時這一工作的重要性普遍認識不足,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勞動價值得不到正確的評價,其職稱評定、薪酬設計亦存在缺陷,影響了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只有改變這一狀況,才能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一新臺階。

        思想政治工作作為高校中的日常工作,通常被認為是為教研服務的輔導性工作,即依附在高校的教學、科研等工作之上。筆者認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應該被放大,成為高校中旗幟鮮明的工作。高校作為大部分學生學校教育的最后一個環節,如果放松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或者片面強調學生的技能教育,流向社會的畢業生終將缺乏“潤色”。我是電子專業畢業的,現供職于某高校行政系統,專門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從所學專業與所從事的工作來說并不對口,但經過八年實際工作(在此過程中,可謂摸著石頭過河,在疑問中不斷思考、探索)的磨練,自己確實也積累了許多的經驗和想法。

        我認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促進學生成才的工作。如何才能讓每個學生都成才,并且是不拘一格的人才,固然與專業課教師的辛勤教誨有關系,但也與思想政治工作者有很大關系。由于在高校中,學生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接觸是多方面的.高校如何保證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此過程中“盡力而為、盡心而為”,這就與是否正確評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勞動價值,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其社會地位的問題有關系。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常規工作,包括對學生的行為規范、一日常規等進行管理,學生的評優和基本的政治素質教育等等,配合協調好其他部門落實好學生方方面面的工作等等,這些常規工作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可謂錯綜復雜;二是非常規工作,我們所面對的群體里面必然有一部分后進生,從我的工作經驗出發,我把他們分成三類:學習成績差的、行為舉止差的和心理有問題的。我們將這些同學稱為“有特殊需求的對象”。他們構成了非常規工作的主要服務對象。而這些所謂的。問題學生或“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往往都個性差異大,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好這三類后進生的教育轉化工作,往往要傾注巨大的心血,付出幾倍于其他學生的時間與精力。因為面對他們,簡單的常規性管理幾乎沒有什么作用。

        2新形勢下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質要求

        以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簡單,工作方式單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外乎.“鐵面判官”型和“苦口婆心”型。在新形勢下,學生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管理服務要求也提高了。此外,“以生為本”理念的提出,勢必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成為專業的服務者,必須重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用聯系、發展的觀點,探索新的工作方法與工作思路。對于新形勢下誕生的新問題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同時對于個體的新問題必須要有一整套的工作方案。例如:心理測試法,性格分析,思想教育方法等等。同時必須整合部分資源,例如:心理輔導咨詢中心,就業指導中心,家長接待室等等。總之,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被動的管理學生,而是主動的為學生,尤其是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提供服務。

        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學生的心理導師的工作,是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質要求的重中之重。心理是外在的社會文化素質內化為學生因素的中介,也是學生整體素質的核心。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水平關系著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與提高。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掌握心理科學的基礎知識,懂得學生心理、學習心理、社會心理和心理衛生方面的基本理論,具有了解學生心理的技能方法。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否洞察學生的心理狀態,是思想政治工作成功與否的前提。如對于在校期間男女同學之間的交往,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要大驚小怪。由于青少年學生社會成熟度相對遲緩,心理約束力較弱,行為上極容易出現偏差。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從多方面進行誘導,指導學生把握住自己的角色,處理好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把主要精力轉移到學習上來。當今社會日益在開放中謀求進步,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思想意識相互滲透,并且充滿了激烈的競爭。學生除了要承擔繁重的學習任務外,還要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無形壓力。適當的心理壓力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壓力過大或持續時間過長,不但會影響學業,甚至有可能損害身心健康,阻礙學生的和諧發展。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善于區分心理問題與品德錯誤,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采取恰當的對策進行心理疏導。不能把學生的心理障礙當成某種錯誤對待,使學生產生情緒困擾.形成自卑感或是失去信心.影響健康成長。

        3完善激勵機制,開創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綜上,不管是從具體的工作內容,還是從對工作者的素質要求來講,我們均可看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其實并不簡單。所以,對從事這一工作的人員的勞動應予以尊重。可以說,思想政治工作者創造的價值既有物質價值又有精神價值,既有現實價值又有潛在價值。如其從事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是關系人的健康成長和國家未來發展興衰的大問題,這種工作的價值是潛在的,是難以量化的,但這種價值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通過其他工作難以產生的,必須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重視。若人們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勞動價值持輕視甚至否定的態度,不僅使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社會地位降低,而且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進而使得此項工作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肯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勞動價值時,對他們的薪酬設計是一個重要方面。薪酬設計的根本目的在于有效激勵思想政治工作者,合理的薪酬體現了對他們勞動的尊重。將包括他們在內的高校工作人員所付出的各類勞動公平對待,也有利于開創思想政治工作生機勃勃的局面。思想政治工作者常規工作報酬來源于學校的常規性開支上,即工資。目前,高校任課教師除了正常的工資之外,有相應的課時補貼。但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基本工資外,其他基本沒有,他們往往成了高校里收人最低的群體。這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相應的工作效果也就很差。事實上,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潛在要做的工作很多,且大多要犧牲常規休息時間來做。就拿我們學校來說吧,現在一位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班主任要管理200位學生,學校各個部門賦予的常規性管理工作很多,排除學生正常上課時間,如果僅靠正常工作時間來做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就是杯水車薪,壓根不會有什么效果。責任心強的班主任可能會利用休息時間為學生做一定的思想工作,但部分責任心不強或者是存在一己之私的人就未必愿意無償花費自己的休息時間來做這項工作。大家僅僅滿足于做好面上的管理工作,滿足于學生不出事就好,無暇去思考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不明顯。目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無疑給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帶來了惰性,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熱情。

        第7篇:思想哲學論文范文

        題目:語境下自覺消解類人學本質的第一人??論施蒂納及其重要價值

        研究目的及意義:施蒂納是青年黑格爾派的重要人物和邏輯終結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費爾巴哈甚至是啟蒙思想以來的古典人本主義邏輯,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現代性的語境中第一個自覺地消解形而上學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響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傳統的思想史教學中,施蒂納被貶為一個小丑式的淺薄理論家,雖然國內目前有個別學者深刻地認識到了施蒂納的重要意義并作了簡要的分析,但這種不受理論界重視的情況仍未完全改變。我的研究試圖對施蒂納的代表作的理論特色及其思想對費爾巴哈、馬克思等當時各種哲學的巨大影響進行闡述分析以及對其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當代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進行淺要發掘。

        研究計劃:立足現有資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納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內容與理論邏輯,同時參照早年和現有學者對施蒂納的研究成果(如張一兵《回到馬克思》中對施蒂納的研究),然后進一步尋找分析施蒂納反對形而上類本質思想的當世影響,以及他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及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

        章節目錄

        一.施蒂納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紹

        (1) 施蒂納其人及其所處的環境。

        (2) 施蒂納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納的理論觀點及對其分析。

        二. 論施蒂納的當世影響與沖擊

        (1) 施蒂納思想對當時各種哲學(重點是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

        (2) 施蒂納對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響。

        三.施蒂納思想的后世意義:分析施蒂納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后現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納與克爾凱郭爾

        2. 施蒂納與尼采

        3. 施蒂納與阿多諾

        4. 施蒂納與后現代思想

        四.結論

        主要:

        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務館89年版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孫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張鳳陽《現代性的譜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凱爾納《后現代轉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張一兵《無調式的辯證想象》,三聯書店2001年版。

        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館1982年版

        尼采《論道德的譜系》商務館1992年版

        尼采《權力意志》商務館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學史》商務館2000年版

        趙敦華《西方現代哲學新編》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劉放桐《現代西方哲學》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譚培文《唯物主義如何可能成為社會主義哲學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版》

        第8篇:思想哲學論文范文

        最新本科畢業論文致謝詞

        彈指一揮間,大學四年已經接近了尾聲。當自己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這篇畢業論文的時候,自己也從當年一個從山里走出的懵懂孩子變成了一個成熟青年,回想自己的十幾年的求學生涯,雖然只是一個本科畢業,但也實屬不容易。首先,從小學到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就不是一個小數目,這當然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他們都是農民,沒有他們的勤勤懇懇和細心安排,我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我的大學生活。沒有他們的支持和鼓勵,我也不可能完成我經濟學第二專業的學習。當然,一個農民家庭要同時供兩個大學生上學,沒有別人的幫助和接濟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我要感謝那些在我求學時對我經濟和精神上幫助的親戚、朋友、老師和同學們,我的生活因你們而精彩和充實。

        華中科技大學,這里嚴謹的學風、優美的校園環境使我大學四年過的很充實和愉快。我第一學期是在哲學系度過的。在這短短的半年時間里,我有幸和許多優秀的同學一起學習,聽睿智的哲學老師講授哲學。后來由于一些本可抗拒但一時沖動的原因,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哲學系,離開了親愛的哲學系的老師和同學們。雖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時光,但我確實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尤其是對我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導。這些有用的東西一直對我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我相信,這些東西將伴隨我走完整個人生的道路。現在回想起在哲學班的日子,還是那么的溫馨和愜意,我不能不感謝當時哲學班的每一位同學和老師,跟你們在一起學習、生活,那真是其樂融融,妙不可言!

        第9篇:思想哲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三思”,《生活與哲學》

         

        新課程理念下的《生活與哲學》課堂教學必須要有生活味和哲學味。然而,要讓課堂洋溢著生活味相對容易些,而充滿著哲學味卻并非易事。因此,很有必要對《生活與哲學》課堂教學充滿哲學味進行探索。

        一、讓課堂充滿理性思辨的魅力

        普通人對哲學家所大惑不解的那些問題往往終生不疑,甚至從來就沒有思考過它們,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哲學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學問。實際上哲學的問題就深深地蘊涵在日常生活中,并且與生活密切相關、密不可分,只不過我們缺少使它們“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學高度的理性思維罷了。

        哲學的土壤,尤其是“辯證法”,孕育的是人的思維方法,敢于否定自己的、客觀的、不拘泥于任何束縛的思維方法。研究哲學的人受過這種邏輯思維的訓練之后,長于推理及判斷,不容易自相矛盾。哲學家大都具有整體而根本的立場,在提出觀點時,也明白自己的預設及限制,總是溫和而有商榷的余地。我們常不可避免地要從哲學意義上對“人”進行思辨。盡管有著“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的說法在先,但是“如果失去聯想,人類將會怎樣”?

        有個故事,說是一個瞎子在森林里迷了路,摸來摸去卻怎么也找不著方向。后來,他一不小心被什么東西絆了一跤。這時他聽到地上有人罵到:“誰踢我了?”原來絆著他的是一個瘸子。兩個人于是坐到地上聊了起來,瞎子說自己迷了路怎么也找不到方向,兩人彼此訴了很長時間的苦。后來瞎子靈光一閃說:“我把你背在背上,你為我指明方向,我來行走,不就能走出去了嗎?”兩人一拍即合。故事中說的瞎子即指理性,而瘸子即直覺。同樣,日常工作中,它們缺一不可,我們只有合理地使用二者才能取得成功。畢業論文,“三思”。這種理性的思辨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舒展著師生的心靈。

        二、重視哲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哲學是一門特具思辨性的學科。在《生活與哲學》課教學中,教師除了要重視知識的傳授和立場觀點的教育外,還應特別注重對學生哲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抽象思維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一方面,培養學生抓住事物本質屬性,從廣泛的社會實踐中,從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的個性中找到共性,揭示事物本質的能力。我們身邊的人、事,我們的社會、國家,我們的思想,大到宏觀天體、小到微觀世界,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變化著。因此,我們看事物的時候應該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另一方面,注重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培養,讓學生逐步學會在運動、聯系、矛盾中去考察和分析事物。畢業論文,“三思”。《生活與哲學》教材中,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構成章節內容的基本框架,而哲學思維方式則是隱涵于教材中的一種思路。如果教師機械地分成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教學,而忽視了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和形成,就會造成學生對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理解上的分離。哲學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哲學思維是把知識、觀點、方法串連起來的一條暗線,沒有這條線,教學結構就缺少內在聯系,不能構成有機統一的整體。

        《生活與哲學》課程是一個前后連貫、互相滲透,包括了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價值觀、人生觀等一系列哲學問題的系統。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就要用哲學的思維來備課,通盤考慮,準確地把握各部分、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把每一部分都看作是整個系統中的一個環節。哲學是一種對各種思想和認識的貫通和超越的思想,是“智慧之學”,是追求真、善、美的學說,是人類精神的靈光和時代精神的精華。畢業論文,“三思”。要在求“是”的基礎上,重視對學生的心靈、智慧的開發,重視對他們性情的陶冶,重視人格與個性的教育,重視對情感、情緒和意志的培養,重視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倡導,使學生理解人生的意義,追求更高的生活境界,這才是我們要給學生的最最重要的東西。

        三、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哲學注重思辨,思辨需要時間與空間。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少教師往往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及大量的提問,使得課堂熱鬧非凡卻失去應有的思考時間。教學提問的價值在于教師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啟發學生深入思考,獲得新知,而不是簡單應答。一節優秀的《生活與哲學》課,必須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為此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可從以下幾點進行教學:

        第一,巧妙設疑,善于解難釋疑。巧妙地設疑,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探索真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結合熱點,密切聯系實際。多提一些應用型的問題,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與應用能力。畢業論文,“三思”。第三,留有余地,巧設課堂“空白”。畢業論文,“三思”。中國的繪畫、書法很講究“布白”藝術。畢業論文,“三思”。課堂教學也是一門藝術,課堂中的“空白”藝術,要求教學中要留有余地。

        從課堂教學改革導向看,哲學味的《生活與哲學》課堂教學,必將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春風,伴隨著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的進一步推廣而獲得新生。探索的道路還相當漫長,但我們始終應朝著一個目標努力,那就是:讓《生活與哲學》課充滿著哲學味,用智慧啟迪智慧,讓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中碰撞、綻放,感染每一個渴望和追求智慧的學子;讓詩詞之韻、哲言之智、思辨之美透出百般意、萬種情,舒展心靈,鑄造靈魂。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综合在线观看精品 | 日韩女同中文字幕永久在线 | 亚洲Aⅴ欧洲国产AⅤ | 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久久做品人人做人人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