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文學作品分析論文范文

        文學作品分析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學作品分析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學作品分析論文

        第1篇:文學作品分析論文范文

        [關鍵詞]古代文學作品選;大學生;人文素質

        “所謂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xiàn)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yǎng)等?!比宋乃刭|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的過程,涉及到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諸多方面。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培養(yǎng)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yǎng),這種教育理念已經在高校越來越受到重視。古代文學作品對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藝術反映以及作品所塑造的鮮明的藝術形象,包容和體現(xiàn)著博大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美德、良好的民族心理,因此,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的過程既是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弘揚民族精神、宣揚民族倫理道德、滲透民族心理的人文素質教育過程??梢哉f,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最理想的課程之一。

        首先,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民族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所包含的重要內容。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跨度非常廣,可以從史前文明一直追溯到20世紀初的。在這段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無比燦爛的精神文明,各個領域——包括文學、哲學、語言、藝術、軍事、倫理、政治、經濟——都留下了輝煌的文化遺產。我們可以通過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將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傳播到大學生當中去,讓他們能夠從中領會到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增強自身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心理特征、文化傳統(tǒng)、精神風貌、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xiàn),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又是一個民族延續(xù)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流傳到今天的古代文學作品,幾乎全部是歷代作家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精髓,那些“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者們;那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追尋者們;那些“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賢良們;那些“舍生取義”的斗士們;那些“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的愛國者們無不是我們學習和歌頌的對象,將古代文學中的這些經典篇目介紹給大學生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將我們的民族精神滲透到他們的思想意識中去,從而逐步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其次,古代文學作品具有強大的美育功能。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是一門非常具有美學氛圍的課程。從別有韻致的詩詞到駢儷的辭賦,從意蘊優(yōu)美的散文到情節(jié)曲折的小說,古代文學作品呈現(xiàn)著多樣的形式美,具體到作品中,我們可以欣賞到《離騷》的語言美、李白詩歌的韻律美、韓愈散文的格調美、柳宗元散文的自然美、辛棄疾詞的崇高美、蘇軾詞的意境美、《牡丹亭》的心靈美、《紅樓夢》的人性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就是一座美的圣殿。在這座圣殿里中徜徉,可以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讓人們朝著真善美的方向前進,養(yǎng)成高尚的人格和高品位的審美價值取向。

        古代文學的優(yōu)秀作品,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載體。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是我們今天培養(yǎng)高素質的大學生必須繼承和借鑒的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強化古代文學作品對大學生的情感教育,提高道德素質

        德育是育人的根本。上海大學的錢偉長曾說過:“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首先應是一個全面的人,一個愛國者,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yǎng)、道德品質高尚、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yè)知識的人,一個未來的工程師、專家?!??!糯膶W作品內容生動、感情強烈,其中又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感。利用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優(yōu)勢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號形式,藝術家掌握了創(chuàng)造藝術符號形式的本領,把無形的內在情感變成了可供人感知、觀賞的東西?!薄虼?,在古代文學作品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情感的教育,將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傳達給大學生,以提升其內在的人文素質。

        1、愛國情感教育

        優(yōu)秀的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情感,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歷代文人都以飽滿的愛國主義激情唱出了感人肺腑的愛國情懷,從屈原的“雖九死其猶未悔”到曹植的“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從陳子昂的“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菜”到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陸游的“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仁人志士所體現(xiàn)出來的為國家、為民族而犧牲個人利益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能夠感染大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喚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人們的愛國精神以及他們的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唱響了中華民族文化中捍衛(wèi)國家尊嚴,堅持民族氣節(jié)的文學主旋律。因此,在講解古代文學作品的時候,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對文學作品中的愛國思想、愛國精神進行深入的講解,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思想和報國精神。

        2、道德素質教育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素質,孟子“舍生取義”的道義精神,孔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的仁愛精神,《禮記》中的“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的誠信精神,《牡丹亭》中“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良好愛情觀,《段太尉逸事狀》中段太尉的正直品格,《張中丞傳后序》中張中丞和南霽云視死如歸的精神,陶淵明“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親”中體現(xiàn)的親情,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體現(xiàn)的友情……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了無數(shù)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尊老愛幼、樂于助人、無私奉獻、善待他人、關愛他人,真誠、善良、正直、無私、寬容等美德,都是我們今天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倫理道德素質的深厚文化基礎,是我們對大學生進行道德素質教育的情感資源。(二)加強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隊伍建設

        首先,一個優(yōu)秀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師德。樹立民族信念,增強自身的民族自豪感,這樣才能把古代文學作品中那些民族精神的優(yōu)秀部分精準地傳達給學生。另外,古代文學作品與現(xiàn)代精神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這不僅體現(xiàn)在語言上、形式上,還體現(xiàn)在思想上。這就需要教師要全身心地投入,徹底地理解作品,在課堂上加以引導,使學生吸收和理解古代文學作品的精髓。

        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該內外兼修,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和氣質。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師只有當他自己致力于對他自己的教育和教養(yǎng)時,他才能實在地培養(yǎng)和教育別人?!痹诮虒W活動中,教師的學識水平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教師一刻也不能放松對自己教育和教養(yǎng)的提升。要扎實地掌握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對各朝各代的文學家、文學作品如數(shù)家珍。與此同時,還應該及時了解本學科研究的新動向和新成果,及時更新看法和觀點。

        教師所展現(xiàn)出來的人格魅力不僅會讓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極大的興趣,而且也會對學生良好文化素養(yǎng)的形成產生很好的影響。因此,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古典氣質,具有一種不問世事的灑脫之氣,從而能夠在課堂上、課外活動中恰當?shù)匾龑W生,逐漸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由于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具有很強的情感性,這也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情感表達有較高的要求。教師首先要胸中有情,先感動自己,進而感動學生。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該對民族、對祖國、對人民、對傳統(tǒng)文化、對古代文學有著強烈的愛,并把這種愛融入到教學活動中,避免枯燥乏味的知識性介紹,而是將自己對作品的欣喜之感、激憤之感、無奈之感等情緒傳達出來,以此來感染學生。另外,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學習一些詩詞、散文等的朗誦技巧,用自身充滿感情的朗誦打動學生,吸引學生。

        (三)充分改良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善于引導,提倡“發(fā)現(xiàn)學習”的教學方法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所倡導的。他強調:教學不能是講解式的,不應當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而應當讓“學生親自把事物整理就緒,使自己成為發(fā)現(xiàn)者”;并認為“發(fā)現(xiàn)不僅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確切地說,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也就是說,學生通過這種方法所獲得的知識,即使是人類已經知曉的。但只要這些知識是靠自己的力量獲得的,那么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種“發(fā)現(xiàn)”。這種教學方法有幾個重要的步驟:提出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一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指導學生的思考方向——協(xié)助學生收集和組織可用的有關資料——組織學生分析資料,作抽象概括并從中引出結論——引導學生從邏輯上和實踐上證明自己所得結論的正確性,并加以必要的補充和完善。

        這種學習方法對于大學生而言是比較合適的。高校的素質教育應該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材為輔助手段,讓教師有發(fā)揮研究專長的機會,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治學能力、科研興趣和科研方法。減少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多給學生自學的時間和討論的機會,允許并且鼓勵學生對待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有悖于固有結論的獨到看法,并且給予幫助和指導,以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治學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四)調整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方法

        傳統(tǒng)的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方法都是采用教師灌輸、學生死記的形式。這種方法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但是如果在新時期依然采用這種死氣沉沉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們應該結合新時期的新情況,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方法上求新、求變。

        1、多媒體教學

        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試聽手段引入到古代文學作品選的教學中來。例如在講《詩經·秦風·蒹葭》的時候,可以播放鄧麗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給學生完美的視聽感受;在講李白詩歌的時候,可以找一些老一輩藝術家如喬榛、丁建華的朗誦音頻,讓學生可以在他們激情的朗誦中深刻理解詩歌的內容;在講《杜丹亭》的時候,可以給學生播放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視頻,讓學生既能領會杜麗娘“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也以感受昆曲那優(yōu)美的曲調。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比較教學

        我們還可以將古代文學和其他學科聯(lián)系起來,采用比較教學的方式來加深大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理解。比如,我們可以將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和古代文學作品結合起來講,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國文學的傳承與變革。另外,如果我們將古代文學作品與外國文學作品相比較來講授,學生就可以認識到我們民族傳統(tǒng)文化、文學韻味的獨特之處。

        3、實踐教學

        在講授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時候,也應該注意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畢竟教會學生某個知識不如教會他學習的方法,因此我們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這就要加強他們自身動手、動腦的能力。關于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實現(xiàn):

        第2篇:文學作品分析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文學是文化的載體,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著寫作文化。閱讀文學作品時必須培養(yǎng)文化意識,敏銳地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中負載的文化意義、文化價值,實現(xiàn)文學作品的價值閱讀。

        英國伯明翰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學者們把閱讀分為品質閱讀和價值閱讀。品質閱讀是指閱讀首先關注的是作品中語言的各種要素,進而關注作品人物、事件、情節(jié)、主題,是一種僅停留在語言和審美范圍內的閱讀。價值閱讀則是要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中所負載的文化意義和文化內涵的閱讀。文學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既深深根植在社會文化的土壤中,又展現(xiàn)著作家對人的生存狀況、生命意義的人文關懷。把握蘊涵在作品中的文化內涵無疑對深度解讀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文學閱讀現(xiàn)狀

        1.閱讀習慣的隨意性、無序性?,F(xiàn)代生活的高效快節(jié)奏發(fā)展和網絡文化、傳媒技術的日趨普及,閱讀已經不是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閱讀文學作品自然也不是學生熱衷于了解社會、認識人生的重要途徑。多數(shù)學生的閱讀是無目的、無規(guī)律的,碰到什么讀什么,想什么時候讀就什么時候讀,閱讀文學作品沒有成為一種學習習慣。

        2.閱讀內容的趣味性、娛樂性。青年學生活躍、好動的心境使他們很難靜心研讀大部頭的文學經典名著,而是多選擇一些短小精悍,趣味性、娛樂性強的武俠、言情讀物,這些通俗的大眾化作品讀來輕松淺顯,但是少了經典名著的厚度,不利于學生思想深度的形成。

        3.閱讀解析的表面性、膚淺性。大多數(shù)學生閱讀時關注的是通過語言文字傳達出的作品情節(jié)、人物經歷這樣一些表象的東西,而對深藏其中的作家創(chuàng)作心態(tài)、社會文化背景這樣一些深層次的、隱性的因素不作探究,影響了對作品的理解深度。

        二、文學作品價值閱讀的重要性

        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獲得的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綜合體,是以物質構成體為載體的精神和意識的總和。價值閱讀就是發(fā)現(xiàn)文化內涵的過程。每一部文學作品透過故事情節(jié)、人物命運所展現(xiàn)的都是一個時代的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思維方式,把握這些要素也就是把握了一個時代的社會文化和心理狀態(tài),把握了作家的寫作文化精神。挖掘出閱讀中的文化內涵,一方面有助于拓展知識素養(yǎng),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另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作品的解析,提高分析鑒賞能力。同時通過文學名家、文學作品的解讀,也為青年學生提供了一條面對挫折、認識社會、感悟人生的途徑,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時內化為一種追求文化的情感,從而促進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提高,促進學生健康個性與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文學閱讀中培養(yǎng)的文化意識

        英國學者泰勒認為:文化意識就是人們對于文化的一種自覺的能動的認識活動。文化意識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等,在文學閱讀中應注意培養(yǎng)下列幾種意識:

        1.文化的挖掘意識。文學反映的是人學、是社會學,文學作品中蘊涵著豐厚的人類社會文化知識。讀周作人那些以“平和沖淡’夕見稱于世的美文,我們讀到的不僅是恬淡從容、莊諧并出的風格,更重要地是了解了今人古籍、宇宙昆蟲乃至故鄉(xiāng)野菜、北京茶食的文化知識;讀巴爾扎克的作品,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高老頭悲苦的命運,而是體察到了當時封建貴族階級的衰亡、資本主義社會金錢主宰一切的社會文化心態(tài)。文化的挖掘意識就是對文學作品中寫作主體在特定時代的心靈狀態(tài)、生命狀態(tài)、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感悟。北師大教授劉錫慶認為:“作文的本質是寫作主體內在精神、獨特個性的自由顯現(xiàn),是其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的文字外化?!边@就需要學生閱讀時不僅要讀作品,還要讀與作品相關的資料:作家傳記、創(chuàng)作手跡,了解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風尚,這些與作品相關的文化知識對解讀作品大有裨益。

        英國學者阿諾德說,“文化對美與智的融合有著強烈的愛好,它更促進二者的普遍流行。”在閱讀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重視對作品中文化信息的感知、感悟,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使學生在“智”與“美”的融合中培養(yǎng)文化意識。

        2.文化的反思意識。反思是一種再思考。學生在閱讀活動結束后,對自己的閱讀理解、閱讀感受以及閱讀判斷進行分析思考的一種心理需求和習慣?!皩W源于思,思源于疑?!蔽膶W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學作品中反映的人的生存狀態(tài)、生存意義、人與人交往溝通情況以及人所憧憬的理想必然與作家不同的文化取向和文化理想有關。不論任何時代任何民族的作品,它作為文字符號總是負載著文化意義,這些文化意義深人到文學作品的深層,成為一種“底色”,學生通過藝術文本內部反觀作品文化思想、文化意義,就是尋求這個“底色”的過程。有些文學作品本身就包含了濃郁的文化反思意識:魯迅從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中深人剖析了中國國民的精神弱點;老舍則通過北京市民社會這個獨特的角度對中國文化進行了嶄新的透視,體現(xiàn)了“笑中有所思”的藝術魅力。但多數(shù)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內涵是需要讀者經過反思才能體悟到的。讀者需要透過人物事件、故事情節(jié)本身去體察、探究它們存在的原由,透過故事表象去思考深含其中的創(chuàng)作動機、創(chuàng)作旨向以及支撐作品存在的文化根基、文化底蘊。反思意識是使作品解讀走向深入的一條途徑,同時也是提高學生分析判斷能力的有效方法。

        3.文化的對比意識。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文化對比意識就是指把兩部作品或一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的思維方法。把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lián)系的兩篇(部)以上的文章、作品放在一起研讀,逐步提取內容要點,歸納表達特色,比較分析其共同性和特殊性。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還是多比較、多歸納?!闭f的也是這個道理。

        第3篇:文學作品分析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文學理論 教學 困境 突圍

        論文摘要:文學理論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因其本身的概念繁雜,抽象艱澀,教師教學不得法,教材遴選等原因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了教學的困境。本文本著對文學理論教學中的困境的梳理,從教師業(yè)務水平、教材把關和重視文學作品三個方面嘗試突圍。

        1、文學理論教學的困境

        1.1文學的邊緣化

        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中國,文學在當時的大學校園中是最引人矚目的學科,一大批熱血沸騰、好學上進的青年選擇去讀文學名著,即使非中文系的學生也會手捧一本小說或文學理論,那時的校園中可謂是無人不讀文學作品。但到九十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全面推進,文學逐漸被邊緣化,文學名著和文學理論在大學校園中變得無人問津,即使是中文系的多數(shù)同學也只會在考前背一背教科書、習題集,平時對文學專著則毫無熱情。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討論,表達出的正是這種喧囂時代的精神失落,因為人們似乎一下還不能接受文學的邊緣化,不能接受人文精神的下滑,但這一切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木已成舟。

        1.2文論的平面化

        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的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興起,海德格爾、維特格斯坦、??隆⒌吕镞_、利奧塔等哲學家紛紛舉起消解本質主義、消解深度模式的大旗。所謂的本質主義也就是,它并不是假定事物具有一定的本質,而是假定一種超越歷史的、普遍的永恒本質的存在,堅持宏大敘事或元敘事,而后現(xiàn)代卻正是解構元敘事的,這種哲學思潮對文學的影響,表現(xiàn)在文學的原本深度、崇高被后現(xiàn)代的平面化、庸俗化了,大家不再將文學奉為經典,不再對文論頂禮膜拜,認為本質是不值得關心的,而是越來越關心平面化的知識,這種思潮也影響到了中國廣大知識分子和學生,他們以西方的這種先聲作為自己標榜的對象,雖然有些盲目,但是畢竟影響到了他們對文學的熱情。

        1.3教學的困境

        文學理論與文學相比,更加抽象和艱澀,更加的玄妙,學生要接受則需要一個過程,有的同學在上課時也會開小差,根本不聽老師在講授什么,這就使得它具有了比文學更為復雜的困境原因。再者,在目前的教學中,有些學校選擇的教科書嚴重的脫離了時代脈搏,或者不符合本專業(yè)學生的實際,要么過于專業(yè),要么不夠深刻。此外,一些教師的上課方式相對的落伍,照本宣科或嚴肅刻板的教學,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得文學理論的教學陷入困頓之中。這些實際困境,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必然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他們會更不愿意涉及文學理論,總之,文學理論的教學困境突破勢在必行。

        2、文學理論教學的困境突圍

        2.1教師加強自身的業(yè)務水平

        提高教師自身的業(yè)務水平,以解決困境通常為眾多的老師所忽視。但教師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業(yè)務素質,不能使學生信服,學生將徹底失去聽課的興趣,一切的困境出路都將是空談,現(xiàn)在一些教師的教學方式落后,一個課件用了一年又一年,從不變動,嚴重落后于時代精神,所以教師應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可多面的提高,既要博覽群書,對古今中外文學理論史上的重要著作,比如像《詩學》,像《文心雕龍》等認真閱讀,也要時刻關注到前沿的文學理論知識,不能讓自己落伍。只有認真去閱讀,做到心中有數(shù),才會有深刻的體會,只有緊跟前沿信息,才能在給學生講授時不慌亂。同時,教師一定改進自己教學的方式,不要太過于古板,要適當?shù)膰烂C,適當?shù)挠哪L趣,循循誘導,讓學生在自然、自由的課堂氛圍中,沉浸于知識的海洋。

        2.2教材遴選的把關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教師上課的憑據,教材的水平會直接地影響到教學質量。對于文學理論教材而言,雖然現(xiàn)在多數(shù)學校選擇的都是新近一來的文學教材,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像童慶炳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王一川主編的《西方文論史教程》等等,這兩本教材,在體式上是不同的,童慶炳的《文學理論教程》是比較概論性的,而王一川的《西方文論教程》則相對有背景分析,個案分析、深度閱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不局限于一本教材,像《文學理論教程》這類的書籍,可以使同學們在短時間內對文學理論的基本涵蓋的形式、內容、風格等等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而像《西方文論教程》這樣的書,則有一定的啟發(fā)性和擴展性,能夠增加學生的對于文學理論的興趣愛好。此外像陶東風主編的《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則是一些融合古今中外的專題,使得學生能夠對中西文論能夠融會貫通,所以這些教材各有優(yōu)長,在遴選教材時,一定要照顧到學生們的實際需要。

        只有好的教材做保障,學生在預習或復習時才能夠有的放矢,才能夠溫故知新,教師同樣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教材的發(fā)揮來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2.3重視文學作品,簡化文學理論

        以上的教師業(yè)務素質,以及教材的重視中,都涉及到學生興趣的問題,只要打開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好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但只有以上兩個方面是不足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還應該加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

        眾所周知,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文學理論是從文學作品中產生出來的,如敘述學和結構主義的理論。其實,沒有文學作品的支撐,很多的文學理論是比較艱澀。教師在講授某一專題時,可以給學生列出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相結合的擴展閱讀篇目,這樣學生就不會感到那么難以理解,而且在對文學作品的體會、領悟和分析中,隨著學生文學鑒賞能力,語言的直覺敏感力,篇章結構的把握力,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力的提升,會使得他們的將其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或在文學作品的品讀中讀出理論的味道,或是帶著理論的思維去閱讀文學作品,這樣對于理論知識和文學作品的都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教師在講課中,穿插文學理論闡釋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去闡釋,使得學生感受到文學理論的用處,不是毫無價值,而是卻又其用的。

        總之,要解決文學理論教學的實際困境,既需要教師自身業(yè)務水平的提高,教師對學生的循循誘導,也需要學生在刻苦能力中培養(yǎng)起對文學理論的興趣,只有如此的教學相長、師生互動,才能最大限度的解決好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1]陶東風主編 文學理論基本問題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第4篇:文學作品分析論文范文

        獨立學院,學生基礎差,學習的主動性相對于二本,一本的學生也要差一些。文學課對學生的要求又比較高,因此教師有必要正確引導學生,改革陳舊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章結合教學實際,論證獨立學院的英美文學課程課采取應采取少而精、聯(lián)系實際、改革考試方法這三個措施來提升學生的文學文化素養(yǎng)。

        一、貫徹少而精的原則

        由于獨立學院學生基礎普遍較差,因此有必要貫徹少而精的原則,教師就必須能夠很好地把握教學重點,布置好每次的作業(yè)并且能夠正確的引導學生深度閱讀文學作品。

        教師教授的每次課都主題鮮明,學本文由收集整理生能夠清楚地把握住教學重難點,每次課都有作業(yè)。最好是每次都是一個主題,課件也要做得漂亮,現(xiàn)在的學生基本都是90后,對視覺要求比較高。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夠促進學生的學興趣。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英美文學課程中的合理運用,可以彌補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激發(fā)學生學習英美文學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因此,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授課教師應合理應用各種多媒體教學手段,如幻燈片、視頻、音頻文件及網絡技術,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規(guī)定,英美文學課程是針對于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所開設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旨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美文學作品的能力,了解并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生對英語這一門語言的運用能力,增強對英美文學及文化的了解,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英美文學課是一門比較特殊的課程,其中作家、作品及所屬流派跨越了多個時代,所歸屬的政治、歷史時期在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異,知識量特別大。在教學中,教師要把語言和文化的學習真正情景化、語境化,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資源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提高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效果顯得頗為重要。在網絡資源及多媒體技術匱乏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課堂容量小、信息量傳遞不足,學生的知識獲得主要取決于教師的知識儲備,而一個教師即使再博學,也無法達到網絡資源所覆蓋的信息面。面對信息時代的挑戰(zhàn),教師在教學中只有以變應變,對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進行深入的調查和大膽的改革,在備課時應做好充分準備,根據課程內容的不同合理地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深度閱讀是一種嚴肅的文化生活,而非翻閱時尚雜志,文學名著肯定不是模特兒身上的時裝,不會引領潮流,但是它們一定是我們文化生活的主流和中堅。深度閱讀與一切紅塵滾滾的浮躁心態(tài)和功利化目的無緣,也與日趨泛濫的庸俗化娛樂化的價值取向無緣,而上述種種流弊恐怕正好是為什么我們今日那么多出版物和文學作品“見光死”的根本原因了。反觀古往今來,許多文學名著流傳千百年歷久不衰,成為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珍品,以其無窮魅力和豐富營養(yǎng)滋養(yǎng)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的心靈。英美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學生不可能既深且廣地掌握全部英美文學作品。因此,教師應該從學生的接受能力出發(fā),精而又精地選擇一定數(shù)量的英美文學作家、作品去了解、研讀。少而精的教學,就不應滿堂灌。教材發(fā)給學生去讀,教師只需對所選名著提出應理解的問題,做啟發(fā)式指點。之后,由學生有組織有計劃地討論。經過研讀、討論,讓學生撰寫讀書筆記、專題發(fā)言提綱或發(fā)言稿、學科論文等。當然,這些讀書、討論、寫作的過程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教師還應對學生的討論和文章發(fā)表深入的總結性講解,提出有待解決的問題,讓學生過后去思考。在討論的過程中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進行探討,這樣作品和現(xiàn)實生活的結合,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領悟生活。每次課都有作業(yè),作業(yè)其實就是這次課的重點內容,通過作業(yè)的形式幫助學生復習鞏固本次課的教學重點。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很多學生老是抱怨沒有學到什么東西,抓不住重難點,通過每次課的作業(yè)給學生再次強化重難點,并告訴他們這些就是文學要考查的重點。在每次課要結束的時候,老師都要把作業(yè)和下次課的教學重點給學生展示下。這樣有利于學生做好復習和預習。

        只有老師把握好重難點,合理引導學生深度閱讀和把握好作業(yè)關,才能為后面激發(fā)學生的課堂討論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堂討論

        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積極能動性,老師主要起引導作用。每次兩個小節(jié)的課,至少有一半的時間是學生在朗讀詩歌,討論,角色扮演或者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看法。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內心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小組討論”改變了過去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為學生的這種個性釋放提供了自由空間。

        教師提出問題由學生分組合作解決,或者全班共同討論解決,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思考被激發(fā)后,往往能在原有基礎上產生新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如教學《哈姆雷特》時,學生對哈姆雷特這個人物認識不統(tǒng)一,有的學生認為哈姆雷特過于注重思考,有點神經質;有的態(tài)度截然相反,認為姆雷特是人文主義的杰出代表,出現(xiàn)這種情況,教師不要直截了當?shù)乇砻髯约旱膽B(tài)度,而是讓學生找出根據,陳述理由,進行辯論,在辯論中把哈姆雷特的性格分析出來。然后再啟發(fā)學生讀書不僅要讀出自己的見解,而且要學會論述和確立自己的見解。又如,在學習《呼嘯山莊》、《傲慢與偏見》時,可讓學生討論:西斯克里夫的對于凱瑟琳的愛情;《傲慢與偏見》中的婚姻觀等。學生在小組和全班討論中發(fā)表自己見解,既認識到各自看法的偏差,又在原有基礎上拓寬思維、深化認識,并自發(fā)寫討論筆記,一舉兩得。有時學生在小組里解決不了問題,甚至離開座位,到其他組中去尋求答案,大家各抒己見,大膽發(fā)言,大膽提出反對意見,洋溢著集體的智慧,其樂融融。

        這樣的合作學習很有好處:第一,深化學生的認識。“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學生在小組和全班討論中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見解,往往能拓寬思維,激發(fā)思維的火花,深化學生的認識。第二,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小組和全班的群體交流,發(fā)言者都要通過語言的表達來交鋒,這是對聽說能力的一個極好的鍛煉機會。第三,可以培養(yǎng)全班合作精神。社會發(fā)展使合作顯得越來越重要。討論這種學習方式,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行合作、自主解決問題的極好方式。

        課堂討論是學生在掌握重難點,結合自身實際對文學作品的重新解讀,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批評性思維和合作精神。這個是文學課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三、改革考試方法

        文學課的考試方法單一。以往對英美文學課是靠一張卷子來考核學生的基礎知識,考試內容死板,方法單一。這種靠期末考試一錘定音的方法忽略了對學生實際能力的考核,已經完全不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應該對其進行改革。個人意見是,文學課對于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良好文化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重點在與過程和學生自身的領悟,不能用單一的考試給定分數(shù)。應該是平時成績占50分,組成是:(1)出勤10分,缺勤一次扣2分,有5次沒有參加這門課就不能通過。(2)作業(yè)10分,作業(yè)包含課后的書面作業(yè),每次課的作業(yè)都要完成,按照作業(yè)質量和數(shù)量打分。滿分10分。(3)課堂討論,包括戲劇表演15分。(4)小論文15分。小論文必須按照論文規(guī)范書寫,不少于1200字。期末成績以筆試閉卷的形式考查學生的相關知識點的記憶,對作品的分析等,占總成績的50%。

        文學強調整體性和完整性,但是由于時間的原因,我們不可能在課堂上能仔細研讀一部文學作品,這個工作只能發(fā)揮動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通過讓學生在課外自主研讀經典,體驗莎翁的魅力,不但提升了他們的文學修養(yǎng),保持了文學作品的完整性還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與其他同學合作的能力。學生都能按照進度完成。文學作品的研讀體會如果不能寫下來的,就如過眼云煙,轉瞬即逝。因此這學期除了每次都有作業(yè)外,還要學生完成一個小論文。小論文占平時成績的15分。

        通過改革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更加注重平時上課,而不是僅僅關注期末考試。這種把重點放在過程中的模式,可以優(yōu)化教學效果。

        第5篇:文學作品分析論文范文

        在國內高校英語專業(yè)的本科課程中,英美文學課程是一門主干專業(yè)課程。該課程旨在引導英語專業(yè)學生通過對文學史上經典作品的系統(tǒng)閱讀,使學生能夠系統(tǒng)理解英美文學歷史發(fā)展進程,了解西方的文學文化,熟知文學的不同體裁,進而培養(yǎng)學生探究作品意義、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起到提高學生的人文意識和文學鑒賞水平,提升個人修養(yǎng)和人文素質的作用。

        應該說,隨著國內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國際化交流的不斷加強以及專家學者的不斷探索,國內的英美文學教學取得了諸多成績。然而,英美文學教學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文學設置課時偏少,開課時間較晚,學生自主閱讀主動性不強等,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文學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筆者最近在閱讀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肖瓦爾特(Elaine Showalter)的《文學教學》一書時深刻體會到,除了上述問題應該加以解決外,在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之下,要特別注重原著閱讀,提高學生閱讀英文原著的自主性,應該成為英美文學教學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

        肖瓦爾特的《文學教學》是一本旨在指導高校本科生英語文學教學的指導性書目。作者在書中談到了應該如何講授理論,如何準備教學大綱,又該如何談論眾多現(xiàn)實話題。她的一個指導思想是,一定要嚴肅認真地對待教學,要像對待學術研究那樣來對待文學教學。像這樣的思路與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筆者認為,就中國語境而言,要想達到上述要求,首先要加強文學教學中的原著閱讀。

        中國當下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基本上是選讀式教學,即除了少數(shù)短篇詩歌與短篇小說之外,絕大部分的文學作品,主要是從長篇作品中選取好的片段,然后交給學生進行閱讀。這樣的閱讀模式自由其道理,但它們畢竟如快餐一般,很難讓學生領略文學經典的整體之美,也很難進入到經典的歷史深處。

        我們都知道,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可以促進個人情操的培養(yǎng),還可以全面提高專業(yè)水平。但現(xiàn)在網絡時代的迅猛發(fā)展,在為我們文學課程教學帶來了諸多益處的同時,也替代了傳統(tǒng)的閱讀模式。閃爍的屏幕,令人目不暇接的滾動新聞所產生的浮動效應,似乎使師生很難有毅力安靜地坐下來閱讀文學作品,特別是英文原著。但這并不能成為我們拋棄文學經典閱讀的理由。

        那么,我們該如何提高學生閱讀作品的積極性,又該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促進課堂討論的效果,這成了今天教師應該著力解決的問題。

        在筆者看來,原著閱讀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以下諸多方面。

        首先,原著閱讀是實現(xiàn)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途徑。根據我國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關于高等院校英語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英語專業(yè)人才應該“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yè)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在打好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牢固的掌握英語專業(yè)知識的前提下, 拓寬人文學科知識和科技知識?!蓖瑫r要“注重培養(yǎng)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币_到《大剛》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道德文化心理素質的提高,文學閱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特別是經典文學作品,都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文學作品內容豐富,包括關于政治、文化、歷史、藝術、宗教等諸多領域,這些知識為我們了解世界文明發(fā)展史和文化進程提供了豐厚的文化資源,也是我們進行創(chuàng)新的知識基礎。只有在豐富閱讀的基礎上,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其次,原著閱讀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英文水平。文學作品中豐富的語言資源,不同語境中語言生動的表現(xiàn)力所產生的接受效應,能夠遠遠超出單一的單詞釋義或者句型解釋。而且,經典的文學作品代表著一個民族最高的文學水準,所以,原著閱讀可以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心智,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

        第三,原著閱讀是與國際專業(yè)教育接軌的主要渠道。在英美國家的高校中,英語專業(yè)的課程內容主要以文本閱讀和英文寫作為中心。我們不妨以美國頗具代表性的兩所著名大學——耶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為例。耶魯大學的英語專業(yè),宗旨是讓學生“閱讀英語語言發(fā)展史上各種題材的文學作品。學生可以選擇包括中世紀夢幻文學、莎士比亞戲劇、美國奴隸敘事文學、現(xiàn)代派詩歌、網絡文學,以及世界各地以英語寫作的小說作品。通過閱讀,學生將獲取深入探究人類經驗的洞察力,成為技藝高超的作家和具備思辨能力的思想家?!彼固垢4髮W指出,在斯坦福學習英語,旨在深入有效地探索古代以及當代以英語寫作的文學遺產。課程包括研究某一個作家或者某一類文學題材,還包括文學理論、新聞媒體和文學創(chuàng)作。斯坦福的英語專業(yè)強調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分析能力,并為許多專業(yè)領域,包括教育、新聞、法律、出版等打下良好的基礎。

        依據上述指導思想,耶魯和斯坦福的課程在內容上涉及了中世紀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和文學批評理論。比如:耶魯開設有“1945年以來的美國小說”和“文學理論概論”等;而斯坦福大學則開設有“中世紀文學”、“圣經文學”和“艾略特與20世紀詩歌”等。在課程模式上,均開設有從低年級的普及性入門課程到高年級的專題研討班、專題講座和榮譽學生研討班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課程形式如何,他們的文學課程都是以作品閱讀為主,且是以原著閱讀為主。授課教授會按照學期的時間安排閱讀作品的數(shù)量和內容。一般情況下,一部長篇文學作品是一周的課外閱讀任務。除此之外,學生要進行積極的課堂討論,認真寫作和課程論文,以完成課程任務。

        顯而易見,在此教學模式下,豐富的閱讀,有效的課堂討論,教授的正確引導,以及在課程論文寫作,自我觀點的總結和不斷完善,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極大提高。

        第四,原著閱讀是時展的需求。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際交流日益增多,公共知識資源為世人所知,世界各地的學子都意識到了語言學習的重要性。英語作為一門國際交流的通用語言,已經成為日常交流的語言工具。隨著國際交流的深入,國內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在畢業(yè)之后,要面對的競爭對手將是來自在國內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同齡人。國外的非專業(yè)學生由于各種考試的需要,以及出國學習考試的需要,他們的應試能力以及語言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在此情況下,對于我國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僅僅掌握一門語言技能,早已沒有了任何優(yōu)勢。因此,如果沒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英語專業(yè)勢必會失去競爭優(yōu)勢。

        筆者認為,英語專業(yè)學生在語言優(yōu)勢的基礎上閱讀英文原著,從英文原著中汲取世界文明的精髓,在充實專業(yè)基礎的同時,擴寬知識領域,為以后的職業(yè)生涯奠定人文知識基礎,唯如此,英語專業(yè)學生才能夠在未來的競爭市場占據一定的優(yōu)勢。

        最后,原著閱讀是提升個人素養(yǎng)的必要基礎。文學閱讀對于培養(yǎng)心理健康和個人情操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這是舉世公認的觀點。這一觀點的理論依據,也通過國內外學者通過研究得以證實。2011年英國《衛(wèi)報》發(fā)表文章說,美國布法羅大學的研究者對140名本科生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閱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性格,改變一個人的情感培養(yǎng)。俄亥俄州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文學閱讀可以使人們更能關注他人,增進人們之間的互相理解。而在我國,早幾年前就推出了全民閱讀的活動。在此背景下,英語專業(yè)學生應該利用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把閱讀原著作為提高專業(yè)水平和個人素養(yǎng)的手段,擴大閱讀,提高自己。

        綜上所述,無論是專業(yè)要求,還是時代所需,或是個人情操的培養(yǎng),原著閱讀對于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來講,都應該是本科教育中的一個重點。

        那么,作為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師,我們應該怎樣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原著閱讀的興趣呢?

        首先,提高認識,正確引導。正確引導的方法有許多,除了與學生交流上述觀點,并盡量使之認同之外,必要的課程要求也同樣能起到促進閱讀的興趣。筆者的一些學生就是在課程閱讀書目以及課程論文寫作的要求下,開始系統(tǒng)地閱讀英文原著。他們在閱讀作品和完成課程論文的時候驚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對作品的見解與別人的分析會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僅僅是閱讀作品選段,閱讀他人的綜述及其觀點,總有不全面或者偏頗的感覺。因此,有些同學發(fā)出感慨,只有在自己完整地通讀了整部作品之后,才能真正領略作品的藝術魅力。

        其次,循序漸進,合理設置課程。文學水平的提高需要長期的努力和積累。因此,盡早開始文學課程,利用循序漸進的方法,逐漸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閱讀的興趣,加強專業(yè)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感度,提高其閱讀能力。關于課程設置,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名校的做法,細化文學課程的分類,增加可選修之內容,增加文學課程課時。同時,按照不同的層次,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從低年級的名篇欣賞課開始,在學生對英美文學中重要作家的作品和文體風格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再逐步開設小說原著閱讀、專題講座和專題研討班等課程。

        第6篇:文學作品分析論文范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 文學性 自身修養(yǎng) 創(chuàng)新精神

        語文教學,突出文學性,再現(xiàn)課文本身的感染力,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寓教于“文”(課文之文學性),這應成為語文教師的自覺行動。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睘榇?,我們也可以說:語文教學,“教之無‘文’,行而不遠”??菰锓ξ兜慕虒W,學生不愿聽,又有多少效果可言呢?讓文學性回歸語文教學吧。

        如何才能使語文教學突出文學性呢?我認為,處于語文教學主導地位的語文教師應著重在以下兩方面做文章。

        一、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

        教師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而要讓語文教學突出文學性,語文教師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很難想象,一個文學素養(yǎng)低的語文教師也能在教學中突出文學性。

        語文教師提高自身文學素養(yǎng)的途徑,不外乎“三多”:

        1.多讀

        就是多讀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名篇,感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欣賞作品中的精美語言,領悟作品中的寫作技巧。一句話,要像蜜蜂采花釀蜜一般多讀文學佳作,以增強自身的文學鑒賞能力。

        2.多寫

        就是多動筆,多出自己的作品,包括教學論文、文學作品等。以往,不少語文教師忽視這一點,總以為,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講課,批改學生作業(yè)、作文,而寫作則是學生的事?;谶@一認識,他們寫作,也僅熱衷于撰寫申報職稱用的教學論文,倘若不是出于愛好,是不會去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的。語文教師不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講授文學作品,就難免會隔靴搔癢。所以,我覺得應該提倡:中學語文教師,既要當教學上的行家,又要當寫作上的“雜家”。教學上的行家,這無須多言。寫作上的“雜家”,不是說語文教師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是說他們要能寫各種文章尤其是文學作品。寫作水平沒有詩人、作家高不要緊,只要會寫就行。吃過梨子的人,方知梨子的滋味。語文教師有了創(chuàng)作經歷、經驗,講授課文,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突出其文學性。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郭志明,平時,勤于動筆,各種文章都寫過,并公開發(fā)表了詩、散文等作品,出版古詩論集、語文教學論文集30多種(含合著、主編、參編);講課深入淺出,語言生動,富有文學性,深受學生歡迎。這就頗能說明問題。

        3.多體驗生活

        就是多走出校門,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到群眾中去,把握時代的脈搏,感受群眾的喜怒哀樂。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唯一源泉。語文教師多體驗生活,有助于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有助于文學創(chuàng)作,也有助于在教學中突出文學性。

        二、強化教學中的創(chuàng)造性

        過去,對語文教學,我們過于強調以本為本,即不能絲毫脫離教材、教學參考書,過于強調語言基礎知識的傳授,忽視文學性。這就束縛了語文教師的手腳,使得他們在教學中循規(guī)蹈矩,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將課文分析得支離破碎??上攵绱巳狈?chuàng)造性、缺乏對課文整體把握的教學,只能造成文學性、生動性的“缺席”,難以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也產生不了好的教學效果。

        現(xiàn)在,國家教育部對語文教學大綱作了調整,強調整體感知課文,要求中學生能夠學會欣賞文學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學語文教師松了綁,使之在教學中發(fā)揮獨創(chuàng)性、突出文學性變成了可能。如何強化教學中的創(chuàng)造性,這又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新課題。我的看法是語文教師至少要做到“三新”:

        1.教學理念新

        這是前提條件。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教學理念不新,就不可能有教學實踐中的創(chuàng)新之舉。因此,語言教師要有敢于創(chuàng)新的意識,敢于對傳統(tǒng)的已經落伍了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說“不”,并以全新的理念指導語文教學中的全方位的創(chuàng)新。

        2.教學語言新

        要在語文教學中突出文學性,創(chuàng)新教學語言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上課之前必須精心備課,吃透教材,使之“爛熟于心”,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才不會照搬教學參考書,才會創(chuàng)造出富有個性的鮮活的教學語言,告別那種“通過……,描寫了……,表現(xiàn)了……”等程式化的教學語言,也才會突出文學性,吸引學生。在講授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時,教學語言要盡可能優(yōu)美。比如,我在講授辛棄疾的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在分析其“于無人處見斯人”的詩藝時,曾有如下表述:看起來,這首詞似乎無一筆寫人,筆筆都在繪景:月光皎潔,鵲受驚而飛離枝頭;清風吹拂,蟬兒還在深夜不停歇地鳴叫;稻花飄香,蛙聲一片,仿佛在預言今年的豐收;七八顆星懸掛在天際,兩三滴雨灑落在山前……其實,筆筆不離寫人。從這幅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山村夏夜晴雨圖中,我們不難感覺到個中夜行人――作者的存在:可以想象到他在黃沙嶺上悄然而行,一路留意周圍動靜的情態(tài);感受到他在這山村夏夜展望豐收年景時的愜意;體察到他因夜行久了,且遇小雨,想找“舊時茅店”休憩可又找不著的焦慮,以及經小橋過溪轉彎后,在土地廟樹叢旁的“舊時茅店”忽然出現(xiàn)時的。

        3.教學方法新

        繁瑣的分析,一味的灌輸,機械的練習等教學方法已不適應當代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要求。作為中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突出文學性,提高教學效果,就必須在教學方法上創(chuàng)新,在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啟發(fā)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是一些優(yōu)秀中學語文教師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拿來”,為自己所用。我們也可以自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可以根據不同的文體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或者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第7篇:文學作品分析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鑒于當前英語專業(yè)英美文學課教學存在課時少、內容多、教學方法落后等問題,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努力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筆者從文史結合、文論結合、講讀結合、中英結合四個角度,闡析了英美文學課教學策略。

        高校英語專業(yè)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英文基本功之外,應當把提高學生基本的人文素質放在首位,以此為基礎發(fā)展專業(yè)技能。因此,文學課程的設置,不管是中國文學還是英美文學,在教學大綱中都處于必修課程的首選。但是,在當前經濟大潮的沖擊下,許多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在高年級選擇專業(yè)方向的時候,大多對實用性較強的翻譯或商務英語情有獨鐘,而對立身之本的英美文學敬而遠之。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步入社會,居然會屢屢出現(xiàn)被問及英美文學代表人物而不知所云的尷尬場景。

        我們首先探求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是什么使得他們對文學課程不屑一顧呢?一方面,商業(yè)社會下的“文學無用論”造成部分學生心態(tài)浮躁。另一方面,文學本身的深奧枯燥也使部分學生望而卻步。學生普遍認為文學課沒意思而且脫離實際,就這樣,英美文學課逐漸被丟棄在一個無人問津的角落里。

        究其根本,還是我們文學課程的教學出了問題。在英語專業(yè)英美文學的教學中歷來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主張以史為主,認為讓學生了解文學史的發(fā)生、發(fā)展是文學課的宗旨,零散文本的閱讀不利于學生對系統(tǒng)知識的掌握;另一種則認為文學貴在文本的分析和欣賞,提倡側重具體的作品選讀。就這樣,第一種傾向造成一種局面,一學期下來,學生只知有史,未知有文;第二種則相當于給學生多開了一門高級閱讀,結果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這樣,兩種傾向導致了兩個極端。

        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恰當與否也同樣影響著教學效果。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過于老套,難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改革后的多媒體教學極大提高了學生的活躍氣氛,但卻轉移了文學課教學的根本。如何才能獲取二者的平衡,成功地進行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成為教師們應該深思的問題。

        1文史結合

        2000年頒發(fā)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強調了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且指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26)。英美文學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和審美能力,以及對生活的敏銳感受能力和認知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對文學基本知識的介紹和個別作品的獨立分析都是不可缺少的。以史為主的文學教師大多是中國教師,在課堂講授中往往拿起一個作品便將作者的社會背景、生活經歷甚至一些與作品毫無關聯(lián)的逸事旁征博引。以文為主的文學教師則大都是外籍教師,他們更多注重的是作品本身傳達信息的分析。在課堂教學中,他們大多隨心所欲,或根據歷史順序,或完全拋開歷史,憑個人喜好選擇作品布置學生課下閱讀,然后進行課堂討論。兩者皆有利弊。歷史背景個人經歷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固然有很大影響,然而拋開作品本身談背景則毫無意義;作品分析雖是文學研究必需的過程,但歷史背景的缺乏也勢必會對文本分析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筆者認為,鑒于英美文學課的獨特性,教學中應該首先使學生從宏觀上了解和把握文學經緯。在理清了文學史的線索,獲得一個整體的文學發(fā)展觀念和整體態(tài)勢后,再加以文學精品的賞析,通過細讀的方法加強對學生的文學鑒賞、審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使他們更加透徹地理解和欣賞每一部文學作品。

        2文論結合

        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學作品,必須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學批評理論,包括一些哲學理論和心理學觀點。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意識流。沒有基本文學理論的支持,簡單的文本分析就會流于膚淺,難以深刻揭示人物性格、角色沖突、社會矛盾,進而更深層次的了解作品內涵。而由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影響了勞倫斯和喬伊斯等許多作家。在教學中如果不介紹這些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的理論,學生就不能更好的了解原文和分析作品。

        但是,英語專業(yè)本科教學作為文學研究的初級階段,絕不能把文學理論凌駕于文本之上而去作專門研究,畢竟文學理論的根本還是用來分析文學作品。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文與論的關系。畢竟本科生處在學習語言的階段,英美文學的教學目的依然還是語言教學,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只應處在一個初步的啟蒙時期。

        3講讀結合

        英美文學教學課堂上,傳統(tǒng)的教師主講學生記筆記的方法早已落伍。文學作品浩如煙海而文學課的課時卻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時間內,就算是想講完課本上的選讀材料亦不可能。教師除了講授文學史料和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外,還要充分傳達對于文學閱讀、欣賞和分析的各方面的技巧,文學、哲學和美學的基本常識以及初步的文學批評理論,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和課后閱讀。

        學生自主進行課外閱讀并非毫無組織。教師除了指定一些必讀書目,定期檢查之外,每堂課還要請幾名學生介紹自己一周來的讀書心得體會,通過互相交流以起到互相促進的效果。指導,閱讀實踐,討論相結合,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4中英結合

        文學和語言一樣是相通的,不分國界。學習英美文學首先要求我們具備基本的文學素質和修養(yǎng),而這些基本則是我們的中文基本功。如果連本國的文學都一無所知,沒有任何文學底蘊,又如何去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學呢?

        我們要積極幫助英美文學專業(yè)的學生樹立重視本國文學的意識,引導他們去了解并熱愛中國文學。在教學過程中不妨采用中英結合和對比,生動的教學方式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通過中英結合的學習方法,學生會對英美文學作品本身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實現(xiàn)以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提高文學修養(yǎng)為出發(fā)點的根本目的,真正提高英美文學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程愛民等.關于我國高校英美文學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報告(II)[J].外語研究,2002,(6):12—14.

        [2]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 [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第8篇:文學作品分析論文范文

        近些年來,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理論界不大談文學的本質問題,有的學者干脆回避或否認文學的本質問題,然而本質問題卻依然存在。文學理論不是雜多觀點的偶然堆積,而是系列觀念的有機組合。在這種組合中,總有幾塊基石存在,整個理論體系便建立在這些基石之上。文學本質便是這樣的基石之一。對文學本質的不同看法,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文學理論的基本走向,而且決定著文學理論的具體內容。因此,在對文學本質的看法日益模糊、混亂的今天,重新探討文學的本質問題,不能說是沒有意義的。

        討論文學的本質,首先有一個討論的角度和出發(fā)點的問題。因為文學是復雜的,任何復雜的事物其本質也不會是單一的。不同的角度和出發(fā)點,得出的結論也肯定不會一樣。國內一般從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探討文學的本質,從而得出文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tài),更具體地說,是一種用語言來塑造形象的審美的意識形態(tài)的結論。這種學說著眼的主要是從人類的整個活動中將文學區(qū)分出來,進行的是一種形而上的探討,未能深入到作品之中。而文學作品乃至整個文學活動作為一個具體、復雜、系統(tǒng)的整體,對其本質的探討不能僅僅著眼于整個的人類活動,滿足于將它與人類的其他活動區(qū)分開來,更應著眼于其本身,從中探索出更為符合其本性的結論。由此可見,意識形態(tài)說雖然正確,但也不是沒有局限,它透視了文學本質的一個方面,卻忽視了其他的方面,而且就文學本身來看,有些甚至是更重要的方面。

        筆者以為,探討文學本質的最重要的角度與出發(fā)點,應當是也只能是文學作品。這不僅是因為在文學四要素中,作品處于核心的地位,也是因為作品是文學的思想、形式、功能等唯一的具有物化形式的載體,還因為在供我們研究的文學材料中,作品是最為可靠、最為準確、最為長久、也最便于操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梢哉f,文學的本質,歸根到底是由文學作品的本質決定的。因此從作品切入,是把握文學本質的最好的途徑。

        從作品的角度出發(fā),文學有兩大要素,一是它所表現(xiàn)的生活,一是它用來表現(xiàn)這種生活的語言。在我們看來,表現(xiàn)在作品中的生活就是形象,因為形象不是別的,就是形式化了的生活,即是經過作家主體的把握、轉換,去掉了其物質實在,只留下其感性形式的生活。[1]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文學的本質便只可能有兩個,或者是形象,或者是語言。

        西方語言論文論反對文學的形象本質,強調文學的本質在于語言。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因為第一,西方語言論文論的語言本質論是建立在“現(xiàn)實是語言的建構”和“語言的現(xiàn)實決定著思想的現(xiàn)實”這兩大理論支柱之上的,而這兩個命題雖然有片面的正確性,但在總體上卻是不正確的,無法撐起語言本質論的大廈。[2]第二,不光文學文本由語言構成,非文學文本也是由語言構成的。要肯定文學的語言本質,首先得確定文學語言與非文學語言的區(qū)別。而在我們看來,文學語言的特性不是別的,就是它的構象性。這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1文學語言并不是一個獨立的自足體,總要表現(xiàn)出一定的生活內容。

        俄國形式主義認為,文學是一個獨立有序的自足體,它一方面獨立于政治、道德、宗教等意識形態(tài)與上層建筑,一方面獨立于社會生活。什克洛夫斯基宣稱:“藝術永遠是獨立于生活的,它的顏色從不反映飄揚在城堡上空的旗幟的顏色。”[4]結構主義認為,文學語言不指向客觀世界,不與客觀世界發(fā)生關系。羅蘭·巴爾特斷言:“文學的實踐活動是一種絕對的不及物的活動?!盵5]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即使不從理論的角度,僅僅根據常識判斷,文學語言也總是要指向外部世界的,因為它總是要表現(xiàn)出一定的東西。哪怕作者是自言自語,這自言自語的語言也是有意義的,而這意義便是由客觀世界賦予,并與客觀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的。

        語言論文論認為文學語言與客觀世界無關,不反映現(xiàn)實的生活,其主要的理由有兩條。第一,語言的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是不確定的,語言符號與它所指稱、描述的現(xiàn)實之間存在著一種結構性的偏離,人們無法借助語言,從主體的此岸到達客觀現(xiàn)實的彼岸,也不能到達主觀心理現(xiàn)實的彼岸。既然如此,語言所呈現(xiàn)的世界便不是客觀的世界,而是語言自己構建的。第二,文學語言描寫的世界是作家想象的結果,是虛構的,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存在。我們認為,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雖然存在著某些滑動與偏離的現(xiàn)象,但這只是兩者關系中的次要的一面,其主導的一面則是相應的與確定的。語言并不是純思辨的產物,它是在人們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產生、發(fā)展、完善的,其用法與意義也是由此確定的。西方現(xiàn)代語言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索緒爾其實也承認了這一點。他認為語言符號的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是專橫的、武斷的、約定俗成的。既然如此,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便是直接的、基本穩(wěn)定的。人們完全能夠通過語言,從主體的此岸到達客觀現(xiàn)實的彼岸,到達主觀心理現(xiàn)實的彼岸。因此,語言不是與客觀現(xiàn)象無關,而是緊密相聯(lián),語言所呈現(xiàn)的世界并不是它的自我構建,而是它所反映的。另一方面,文學語言所表現(xiàn)的世界的確是虛構的,但這虛構并不是無本之木,它離不開客觀的現(xiàn)實生活。作者的虛構即使再怪誕也離不開生活的基礎,需要生活所提供的素材,作品的內容是生活的反映,讀者的閱讀也要以生活為參照系。既然如此,文學語言便與現(xiàn)實生活有著各種牽連,不是不及物的了。

        由此可見,文學語言是不可能與客觀世界也即生活脫鉤的,它總要指向客觀的世界,表現(xiàn)出生活的某些內容。

        2文學語言表現(xiàn)的是感性具體的生活。

        文學與科學的反映對象都是生活,但兩者又有明顯的不同??茖W從現(xiàn)象出發(fā),目的卻是隱藏在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和規(guī)律,一旦抓住了這些東西,便要拋開現(xiàn)象,運用定義、公式、概念、判斷、推理等將它們表現(xiàn)出來。而文學卻始終不離開感性具體的生活現(xiàn)象。它雖然也要表現(xiàn)本質與規(guī)律,但卻是通過對這些感性具體的生活的細膩描寫,將本質與規(guī)律間接地暗示出來,而不是用抽象的形式,將它們直接地表述出來。

        進一步考察,文學表現(xiàn)的,還不是整個的感性具體的生活,而只是這些生活的感性形式。黑格爾認為:“藝術作品盡管有感性的存在,卻沒有感性的具體存在?!薄氨M管它還是感性的,它卻不復是單純的物質存在,像石頭、植物和有機生命那樣。藝術作品中的感性事物本身就同時是一種觀念性的東西,但是它又不像思想的那種觀念性,因為它還作為外在事物而呈現(xiàn)出來?!盵6]生活是一個復雜的實體,既有外在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又有內在的物質實在。人們可以從外觀上把握它,也可以以概念的形式把握它。然而文學把握的,只是它外在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因為文學無法進入生活的內在的實質,它只能提取生活外在的感性形式,作為自己表現(xiàn)的對象。比如一個人,他有外部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如外貌、表情等,同時也有內部的物質實在如骨、肉、內臟等,一幅畫要將這個人表現(xiàn)出來。它能表現(xiàn)的只是他的外部感性形式,內在的物質實在是表現(xiàn)不出來的。文學也是如此。

        自然,文學不僅能夠表現(xiàn)外部世界,也能表現(xiàn)人的內心世界如思想、感情等。但這些思想感情本身仍有感性的表現(xiàn)形式和抽象的實在的區(qū)分,文學表現(xiàn)的,仍是那感性的表現(xiàn)形式,而不是思想、感情的抽象的概念。自然,由于文學是用語言來表現(xiàn)自己所反映的生活的,說文學表現(xiàn)的是具體的生活的感性形態(tài),也就意味著文學語言表現(xiàn)的是具體的生活的感性形態(tài)。這種感性形態(tài)表現(xiàn)在文學中,也就是形象。

        3文學語言總是運用各種手段,調動自己塑造形象的潛能,以滿足表現(xiàn)具體生活的感性形態(tài)的需要。

        語言由語詞構成,語詞的核心是詞義,詞義的核心是概念,概念總是抽象一般的。因此從本質上說,語言更適合于表現(xiàn)抽象的思想。而文學語言要表現(xiàn)的,則是具體的生活的感性形態(tài),要達到這一目的,文學語言便必須采用種種手段,調動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潛能。我們這里所說的潛能,指的是語詞的具體特殊的一面。語詞從總體上看雖然是抽象的,但它卻是從若干個別事物中提取出來的,在保持抽象意義的同時,它又與個別具體的事物保持著一定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人們理解語詞總是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的,而這些生活經驗總是感性具體的。要理解概念的時候,人們必然要把這些感性具體的東西與概念聯(lián)系起來。因此語言在普遍一般的下面,還有具體特殊的一面。只是這具體特殊的一面在一般情況下是次要的,被普遍一般所掩蓋了的。而文學語言就是要通過各種手段,使這具體特殊的一面突出、放大出來,使自己帶有一定的具象性,從而適應表現(xiàn)具體特殊的生活的需要。文學創(chuàng)作中常見的種種手段,如語詞的組合,修辭的運用,言語的偏離,語境的構建,等等,實際上都是為了突出語言具象的一面,從而為表現(xiàn)感性生活,塑造形象服務。[7]

        可見,文學語言與科學語言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科學語言執(zhí)著于語言普遍一般的一面,表現(xiàn)抽象的思想,而文學語言則要運用種種手段突出自己具體特殊的一面,以達到表現(xiàn)具體的生活的感性形態(tài)的目的。由于形象就是表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的感性的生活,因此我們說,文學語言的特性就是它的形象性。

        明乎此,文學的本質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既然文學語言的特性就在它的構象性,其本身并不是自足的,而是指向外部世界,目的在表現(xiàn)生活,塑造形象,那么,文學的本質就不在語言,而在語言所描繪的形象。

        文學的形象本質,我們還可以從它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與內在存在形式的角度加以探討。本質并不是什么虛幻的、強加在事物身上的東西。它真實地存在于事物的本身,決定著事物的性質、面貌和發(fā)展。文學的本質也必然地要表現(xiàn)到它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與內在存在形式上來,決定著它的結構與特點,構成文學與人類其他精神活動的根本區(qū)別。反過來,確定了文學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與內在存在形式同人類其他精神活動的相應方面的根本區(qū)別,也就確定了文學的本質。

        所謂文學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也就是文學反映生活的形式。人類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是多種多樣的,文學只是其中的一種??偟膩碚f,它們反映的都是生活,廣義的生活。但反映的方式卻有不同。科學、哲學等用抽象的方式反映生活,而文學則用形象的方式反映生活。

        所謂文學的內在存在形式,也就是文學本身的形式,換句話說,就是文學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xiàn)在大眾面前。

        歌德認為:“藝術并不打算在深度與廣度上與自然競爭,它停留于自然現(xiàn)象的表面;但是它有著自己的深度,自己的力量。它借助于在這些表面現(xiàn)象中見出合規(guī)律性的性格、盡善盡美的和諧一致、登峰造極的美、雍容華貴的氣氛、達到頂點的激情,從而將這些現(xiàn)象的最強烈的瞬間定形化?!盵8]卡西爾解釋說:“這種對‘現(xiàn)象的最強烈的瞬間’的定型既不是對物理事物的摹仿也不是強烈感情的流溢。它是對實在的再解釋,不過不是靠概念而是靠直觀,不是以思想為媒介而是以感性形式為媒介?!盵8]蘇珊·朗格認為,文學并不是詞語的連綴,“一串連綴起來的詞語并不比餐桌上的一摞盤碟更有資格充當創(chuàng)造物”,“詩人用語言創(chuàng)造了一種幻象,一種純粹的幻象,它是非推論性符號的形式”?!霸诂F(xiàn)實生活中事件的外觀是支離破碎的,是轉瞬即逝的,而又常常是撲朔迷離的……詩人務求創(chuàng)造‘經驗’的外觀,感受和記憶的事件的外貌,并把它們組織起來,于是它們形成了一種純粹而完全的經驗的現(xiàn)實,一個虛幻生活的片斷”。[9]從物質的角度看,文學是以語言或者說文字的形式存在著的。然而,一串詞語的連綴并不說明什么,只有當它們通過一定的形式組織起來,形成了某種形象的時候,才能成為文學作品。如李白的《靜夜思》,20個字可以有無數(shù)種組合方式,但只有以李白所用的形式組織起來,才有可能構成形象,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梢娢膶W作品的物質存在形式不能成為文學作品真正的存在形式,文學作品的存在形式,只能是形象。它所表現(xiàn)的內容,無論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都是以具體的感性形式即形象表現(xiàn)出來。

        自然,文學也要表現(xiàn)思想,但這些思想也必須隱含在形象之中。海明威的《老人與?!繁磉_了十分深邃的思想,但這思想是隱藏在形象之中的,我們無法直接把握,我們看到的只是形象,要把握這些思想就得對形象進行分析。即使是一些目的在直接表達某種思想的作品,它也必須把這種思想用形象表達出來。如默里克的《獵人之歌》:

        小鳥在白雪中的足跡多么纖巧,

        當它在高山頂上閑游浪蕩;

        我的愛人可愛的小手更為纖巧,

        當它寫一封書信寄往他鄉(xiāng)。

        短詩表達的意思十分明顯,贊美愛人的小手和心靈的美麗。但作者卻采用了循環(huán)往復的詠唱,巧妙的比喻,使這種贊美之情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表達出來。

        論證了文學的外在表現(xiàn)形態(tài)和內在存在形式都是形象,它正是憑借形象,與人類其他精神活動區(qū)分開來,我們也就從另一個角度論證了文學的形象本質。

        認為文學的本質是形象,有可能遇到來自兩個方面的反駁:一是認為形象沒有普遍性,有些作品沒有形象;一是認為形象沒有特殊性,有些非文學作品也有形象。既然如此,把形象看作文學的本質便缺乏說服力。我們必須回答這兩個問題。

        認為形象沒有普遍性,這是反對形象本質論者常常提及的一個理由。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都持這種觀點。什克洛夫斯基寫道:“經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努力,奧夫相尼科─庫里科夫斯基院士終于不得不把抒情詩、建筑和音樂劃為無形象藝術的特殊種類……如此看來,有些具有廣闊領域的藝術,并不是一種思維方式;然而屬于這一領域的藝術之一的抒情詩(就這詞的狹義而言)卻又與‘形象’藝術完全相像,它們都要運用語言,尤為重要的是形象藝術向無形象藝術的轉變完全是不知不覺的,而我們對它們的感受也頗相類似?!盵4]什克洛夫斯基之所以持這種觀點,其理論基點之一便是把形象特別是文學形象理解為視覺形象。[10]然而,形象并不局限于視覺方面,它訴諸人的整個感官與心靈。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作品的內容通過一個個的文字,經過我們的想象,呈現(xiàn)為活生生的生活,這些生活有些我們可能看不到它,然而我們能夠感覺到它。正像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看不到人的內心活動,但我們能夠感受到一樣。這些能感受到的生活自然也是生活,表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就是形象。它們與那些用概念、判斷、推理表現(xiàn)出來的抽象的思想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而與那部分可以訴諸視覺的生活有著本質的共同之處。它們都保持著生活的全部的感性形態(tài),因此它們都是形象。

        明白了這一點,再回過頭來討論形象沒有普遍性的看法,問題便明朗了。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形象沒有普遍性,主要有兩個理由:其一,形象不能包括所有的藝術種類,有些種類的藝術沒有形象;其二,形象與非形象之間的界限不分明,難以區(qū)分。他特別舉出抒情詩作為例證。但是,既然形象不限于視覺方面,他的這一例證也就缺乏力量。抒情詩抒發(fā)感情,大致有兩種主要方法,一種是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把情感顯現(xiàn)出來。即中國古人所謂的情景交融,或者按照艾略特所說,尋找“客觀對應物”的方法。另一種是直接把情感描繪出來。前一種類型的抒情詩里無疑是有形象的,即使按照反形象本質論者的觀點也是如此。后一種類型的抒情詩里是否也有形象?回答是肯定的。因為它雖然沒有描寫客觀事物的感性形態(tài),卻描寫了主觀情感的感性形態(tài)。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中的確沒有描寫什么客觀事物,然而它描寫了一種獨特的感受。詩人從“天地之悠悠”中感悟到了什么?他“愴然”什么?為何“涕下”?也許他知道,也許他自己也不知道,只是一種無可名狀的感覺??傊?詩中沒有表達出來。詩中描寫的,只是詩人獨登高臺,撫今追昔,百感交集,涕淚交流的那種具體現(xiàn)象。至于這種現(xiàn)象包含了什么思想,有什么哲理,則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詩的形象性就體現(xiàn)在這里。

        既然任何文學作品都有形象,那么,文學作品中也就不存在形象與非形象的界限,無需我們去區(qū)分。什克洛夫斯基關于形象沒有普遍性的第二個理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說,認為形象無普遍性的著眼點是文學內部的關系的話,那么,認為形象無特殊性的著眼點則是文學的外部關系。有的評論家認為,不光文學作品中有形象,許多非文學作品如宗教書籍、演講,政治、哲學著作中都有形象,甚至動物、植物等自然界的客觀事物也有形象。因此,形象只是文學作品的外部特征之一,而不是文學的本質。

        與人類語言的其他一些重要的術語一樣,形象也是一個負載過多的術語。各種各樣的意思不斷地堆積到它的身上,其本身的意義反而模糊了。因此,要討論形象有無特殊性,首先應該把一些不應該由其擔當?shù)囊饬x從它身上卸去。我們認為,形象的本質是生活,是通過人們的創(chuàng)造所表現(xiàn)出來的保持著全部感性形態(tài)的生活。藝術家的想象“用圖畫般的感性表象去了解和創(chuàng)造觀念和形象,顯示出人類的最深刻最普遍的旨趣”。[6]形象只涉及客觀事物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而不涉及客觀事物的內在實質。據此,我們首先可以把形象和物象區(qū)別開來。所謂物象,指的是客觀事物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可以由我們的感官所感知。物象總是與具有這物象的事物的內在實質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老虎的物象,它由老虎的空間形狀,顏色、毛皮等組成,但在這物象里面,是強健的筋骨、發(fā)達的肌肉、肉食動物的消化系統(tǒng)等,而畫中的老虎則只取了現(xiàn)實中的老虎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與其內在的實質無關。其次,我們還應把形象與語言的形象性區(qū)別開來。所謂語言的形象性,指的是運用比喻、擬人、借代、夸張等修辭手法使語言的表達變得具體、鮮明、生動。它與形象有一定的聯(lián)系,因為形象也要求具體、鮮明、生動。但兩者仍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形象的本質是感性的生活,語言的形象性涉及的則是語言的表達方式。在一些非文學作品中,作者為了使文章變得鮮明、生動,具有感染力,常常運用一些形象的表達方式。但這還不能說是形象,只能說是形象的語言,或語言的形象性。因此,非文學作品中的形象遠比人們所認為的要少。

        應該承認,非文學作品中也有形象,而且與文學作品中的形象也有某些相似之處,但之間的區(qū)別也很明顯。首先,非文學作品中的形象一般都是單獨存在的,散見于其他的文字之中,而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則是一種系列的組合,是作品的主體。其次,在文學作品中,形象占據著中心位置,它既是作品的主體,又是作品的目的,其他的一切都是為塑造形象服務的。文學作品中,即使有議論,這議論也要服從塑造形象的需要,本身并不能成為作品的目的。

        由此可見,文學作品和非文學作品中的形象雖然有些一致的地方,但在作用與地位等方面,卻是大不一樣的。我們完全可以據此把它們區(qū)別開來。因此,說文學作品中的形象無特殊性,也是不正確的。

        參考文獻:

        [1]趙炎秋論文學形象的形成過程[J]中國文學研究,1999,(4):1-9

        [2]趙炎秋論西方語言論文論的局限[A]新批評文叢第二輯[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16-30

        [3]趙炎秋不結果的無花樹———論西方語言論文論對文學語言特性的探尋[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5):50-55

        [4]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C]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

        [5]羅蘭·巴爾特批評文集[M]巴黎:色伊,1964

        [6]黑格爾美學: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7]趙炎秋論文學形象的語言構成[J]文學評論,1996,(4):62-70

        [8]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第9篇:文學作品分析論文范文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獨立;開設

        《中國古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一門基礎必修課。從課程構成而言,它應該包括《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以及相關的專題選修課程,這些內容組成相互補充,才能夠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的文學面貌和古代文學專業(yè)課程的體系性。

        然而,目前在大學漢語言文學院系中,對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的開設情況不盡相同:有些是分開開設的;有些是和《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合并學習的,卻往往只配套發(fā)教材,僅作為文學史教學的補充或參考,并不獨立開課。隨著“全面發(fā)展,合理調整課程課時”要求的實施,針對當前《中國古代文學史》和選修課課時減少的情況,各專業(yè)院系普遍開始重視作品選課程,將其獨立開設。但由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自身存在學術含量低,輔意味強的特點,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其都不重視。因此,本文即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獨立開設的意義略陳管見,以為商榷,希望能引起更多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師生對這個問題的關注,以共同提高《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的教學水平。

        一、為學習文學史進行鋪墊和打下基礎

        《中國古代文學史》是從宏觀的角度闡述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的進程,并從理論的層面分析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特點和探究不同朝代不同時期文學流派及現(xiàn)象的形成原因。按理來說,這門課必須要有充分的作品閱讀量作為基礎,具有對古代文學作品的具體感知作為前提,才能真正掌握和領會文學史的基本知識、發(fā)展線索和價值評判。因此,《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應該承擔《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的準備和補充任務。由此,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普遍性”與“代表性”相結合的原則?!叭嫘浴笔侵笧榱俗寣W生在學習文學史前或與此同時,能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狀況有一個直觀且較為全面的把握,應該盡可能地選擇多種文學樣式的作品展示古代文學的基本狀況,不必側重理論性的分析與闡述。“代表性”是指作品選課程應該結合文學史課程的框架線索,結合各朝代文學史發(fā)展的特點,選擇具有典型性的作品,為學習文學史進行鋪墊和打下基礎。

        二、培養(yǎng)學生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一門理論性課程,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往往側重在文學理論和文學史所構建的框架下理解文學作品,比起讀者個體對于作品領悟的美學感受,更加強調的是理論闡述和價值判斷。所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不能停留在詞語典故的注釋和內容理解的層次上,而應針對古代文學的特殊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從優(yōu)美的語言和形式入手、進而理解典型的意象內涵、把握細膩和復雜的情感、感悟獨特的情境等等的感受能力,由此使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產生認同感和親切感。另外,《中國古代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還要讓學生掌握描述、分析作品的思維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從文學作品本身出發(fā)的、有真切感受的表述能力,并以此為契機建立起古代文學的欣賞氛圍,對培養(yǎng)學生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

        學習古代文學,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少不了一定的文獻檢索能力,即對某一特定作品的相關材料,如史實、作家傳記、古注、評論、其他有關作品等的索引、選擇、理解能力。

        古代文學作品的突出特點是它在某個或某些作品系列或時代背景中的關聯(lián)性,它的精神意義也是在歷代評論中累積而成的。所以,對于這些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往往特別依賴對相關作品和資料的掌握程度。理解字詞,需要查閱《辭源》、《康熙字典》、《古代漢語字典》、《說文解字》等;了解寫作背景,需要翻閱作者的生平及所處時代的史料;理解作品內涵,需要洞悉典故的出處和含義;了解作品的影響,需要涉獵歷代后學對其的品鑒評語……教材中帶注釋的選錄作品數(shù)量極有限,如果僅限于此的學習,一來是和文學史例舉篇目重合,二來也遠遠未達到古代文學閱讀應有的數(shù)量。最有意義的是,通過獨立開設《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能夠拓寬開放教育的模式,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的水平。

        基于本人這些年來對古代文學教學的感受,為了能夠適應當前形勢的發(fā)展,應對目前古代文學教學困境,關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改革,思路和方向可以不盡相同,但不能忽視的核心是應該為《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理論學習作基礎鋪墊。與此同時,能提高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能力,廣泛而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學作品,這也將有利于解決學生畢業(yè)論文選題難、思路窄、缺乏理論深度的問題。只要我們能認真對待《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不僅僅是將其看作一門附屬的課程,一定能改善古代文學教學的現(xiàn)狀,激發(fā)學生喜愛古代文學的興趣,讓更多優(yōu)美的古代文學作品在當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陳聲健.混合式學習模式中的教學結構要素分析[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6,(5):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游戏| 焦作市| 淮滨县| 都兰县| 衡南县| 兴隆县| 于田县| 沙河市| 清新县| 黔江区| 孝义市| 偃师市| 长治县| 阿荣旗| 额济纳旗| 南召县| 武隆县| 博罗县| 临清市| 玉环县| 灌阳县| 资溪县| 文水县| 南木林县| 偏关县| 南木林县| 上蔡县| 克东县| 凤台县| 林甸县| 壤塘县| 沙湾县| 通道| 海阳市| 兴海县| 峨边| 民县| 突泉县| 托克托县| 弥渡县| 吉隆县| http://444 http://444 htt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