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描寫春天的詩句古詩范文

        描寫春天的詩句古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描寫春天的詩句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描寫春天的詩句古詩

        第1篇:描寫春天的詩句古詩范文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傳統詩歌的浸潤,弘揚中華文化,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應進行有效拓展,讓語文課堂更高效、開放,讓學生的語文素養更全面地發展。

        一、拓展、積累“同主題”作品

        以教學《送元二使安西》為例,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古人分別時要折柳相送,這是當時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上課伊始,便引入《贈汪倫》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生邊誦讀邊找到兩首詩的共同點,即都是送別詩,從而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到“送別”的氛圍中。而后以“折柳贈別”的典故,引出系列楊柳送別的詩句: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王之渙的《送別》:“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像這樣拓展“楊柳依依離別愁緒”同主題的詩句,將三維目標有機地整合為一體。這樣整合,同中求異,奠定了古詩的情感基調;異中求同,索解出古詩一致的精神本質,為后文的學習作了良好的鋪墊。

        二、拓展、理解“同文言現象”

        詩歌閱讀的第一部,便是正確理解詞義。掌握文言實詞是閱讀淺易古詩詞必備的知識和能力,缺少它,就談不上閱讀古詩詞、欣賞古詩詞。換句話說,掌握相當數量的實詞,是提高古詩詞閱讀能力的基A。

        教學《鄉村四月》中,在理解“白滿川”的“川”時,引入學生熟知的詞語“川流不息”和李白的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通過比對,學生明白了“一詞多義”這一文言現象。

        再如,教學《四時田園雜興》時,“村莊兒女各當家”一句中的“兒女”是典型的古今異義,便可拓展相應的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和“停車坐愛楓林晚”,其中的“走”和“坐”也是古今異義,由此加深了學生對這一文言現象的印象,并順勢滲透了讀懂古詩文的方法。

        三、拓展、感悟“同意象”作品

        古詩詞語言的精煉、含蓄,意境的悠長、深遠,給我們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如果古詩詞教學中沒有想象,就沒有情境,也就沒有了品位和創意。而意象是古詩詞的細胞,在古詩詞學習中具有核心意義,它不是普通、客觀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詩人的思想感情、生命體驗、認識閱歷的特殊的物象,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

        以《漁歌子》為例,作者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方式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動靜結合、色彩艷麗的畫卷。教學時著重在還原和拓展意象中,讓學生讀懂詞中景,更讀懂詞中情。

        1.走入意境,尋找意象

        古人說得好“一切情語皆景語”,詩詞的意境是詩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意象中,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教學時應根據古詩文本,去喚起或開掘學生心中隱藏著的文字文本或經驗文本,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對詩中意象的理解。

        在理解“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一句時,先讓學生圈出詩句中的景物,而后讓學生在傾聽樂曲的同時想象會看到怎樣的畫面,有哪些色彩,這時學生很快發現了白鷺、金鱖、紅桃、青山,于是一幅色彩艷麗的畫卷展現在學生面前。

        2.豐富想象,還原意象

        通過尋找意象,學生找到了詩句中的景物:白鷺、金鱖、紅桃、青山,這些恰恰都是春天里的,于是讓學生回憶描寫春天詩句。有的說“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有的說“黃鶯鳴翠柳,紫燕剪春風”;還有的說“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在想象、吟誦詩句的基礎上,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詞中美好的意境。教師又讓學生透過詩句,說說看到了哪些景物?師生合作找到了許多描寫春天的意象,比如:翠柳、黃鶯、紫燕等,在語言的互動轉化中還原了意象。

        3.情辭勃發,拓展意象

        在學生找到了許多描寫春天的意象后,要求學生填入意象,創作詩詞:

        此時再問“張志和為何不須歸”時,學生的答案不止停留在景美上了,有的說“向往自由不須歸”,有的說“愛好垂釣不須歸”,還有的說“留戀自在不須歸”。這樣的讀寫結合,既深化了對詩句的理解和記憶,又能入情入境,更好地體驗詩句所描繪的意境,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第2篇:描寫春天的詩句古詩范文

        如描繪春天的詩句:春雨常常是歷代詩人們吟頌的對象。“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你像牛毛,像花針,伴著溫和的春風,打在身上將濕未濕。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詩人韓愈的一句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還想到了另一位唐代詩人杜甫的一句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三句詩都寫出了春雨悄無聲息,細細密密的特點。春雨也有不高興的時候。如:“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币灿型蝗缙鋪淼?,令許多花兒“綠肥紅瘦”的春雨,如“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薄安恢毴~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詩人賀知章的眼里,春風是巧奪天工的裁縫,而在我最喜歡的是和風細雨,“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 靶『刹怕都饧饨牵缬序唑蚜⑸项^”剛剛開始開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愛,而盛開的荷花卻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到“荷盡已無擎雨蓋”的時候,預示著夏天已進入尾聲了等等。

        愛國的詩句:“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了祖國,拋頭顱灑熱血,文天祥說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陸游臨終前還告誡兒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王昌齡發出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滿臉豪情,而丘逢甲在萬紫千紅的春天卻這樣悲嘆“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岳飛則怒發沖冠,仰天長嘯“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詩人的絕筆是《示兒》,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渴望收復失地,祖國統一的思想感情等等。

        描繪兒童的詩句:兒童是那樣天真可愛?!耙庥而Q蟬,忽然閉口立?!睂懗隽藘和断s前的專注,“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寫出了垂釣時怕魚兒嚇走時的擔心;“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出了兒童放風箏時的天真,“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寫出了兒童剝蓮蓬時的稚態,“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薄睂懗隽藘和7麓笕朔N瓜時的討人喜歡的樣子。我還想到了描寫兒童的這樣一句詩“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皟和弊咦伏S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闡述事理的詩句:“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备嬖V我們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告訴我們死讀書是沒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統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备嬖V我們不能被眼前的困難嚇倒,只要敢于探索,展現在你眼前的景色將別有洞天;“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告訴我們時間如流水,不會倒流,我們要珍惜時間;“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告訴我們今日事,今日畢等等。時候,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中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闭f明了這個問題等等。

        人情關系的詩句:即將告別母校,告別親愛的老師和同學,我們自然會想到送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李白送別 孟浩然時寫下了“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達了離別之情。他還在送別好友汪倫時,寫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高適在送別董大時也寫了“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表達了對好友的美好祝福等等。

        寫景狀物的詩句:歷代詩人贊美祖國壯麗山河的詩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門山》中寫到:“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登樓遠眺,視野更為開闊,你會想到王之渙在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弊陧標柴偟拇?,兩岸景色一晃而過,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發白帝城》中的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等等。

        二是在復習階段,我們不能只是歸納,還需要結合一些重點古詩詞的復習使學生比較全面的掌握學習古詩詞需要掌握的內容。下面,略舉《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的學習環節,來談談學生學習一首詩詞需要掌握的一些內容。

        學習古詩 (一)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師:誰還記得學習古詩的三大步驟?1.解詩題,知作者。2.抓字眼,明詩意。3.多誦讀,悟詩情。 師:你們的記性都很好?,F在,讓我們根據學習古詩的這三大步驟,來學習這首古詩。(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1.解詩題,知作者。(1)師:通過預習,誰來說說這首詩的題目應該怎么解釋?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別 元二:王維的好朋友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護府(2)強調題目讀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齊讀課題。(4)師:王維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李白送別的故人是誰?。浚虾迫唬?.抓字眼,明詩意。(1)師:知道了詩題和作者,現在就請同學們根據學古詩的第二個步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這首古詩,可以用鉛筆在旁邊做批注,寫下你們的解釋或感受。(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3)匯報。 渭城朝雨浥輕塵, 渭城(字眼,點明地點):秦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點明時間):早上(同朝辭白帝彩云間)浥:濕潤(注意字型)輕塵:塵埃(注意“塵”字的“小”沒有勾)解釋:渭城早上的雨濕潤了道路上的塵埃??蜕崆嗲嗔?。 客舍:旅店。 新:煥然一新。解釋:旅店外的綠柳被雨水沖洗得煥然一新。師小節:這一句詩都是描寫作者當時所看到的景物。勸君更盡一杯酒,勸:請。 君:對人的尊稱,表示“你”的意思。更盡:再飲完。解釋:請你再喝完一杯酒。師:從這句詩中,你看見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維和元二喝了好幾杯酒卻還沒離開,看出他們依依不舍) 西出陽關無故人。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解釋:等你西行出了陽關就再也沒有一個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師小結:從這一句詩你體會到什么?(詩人與好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3.多誦讀,悟詩情(此處略去過程指導)。

        第3篇:描寫春天的詩句古詩范文

        關鍵詞:古詩教學 春夜喜雨 導學設計

        導學理念:本課導學是按照古代詩歌的特點和詩歌教學的要求,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廣泛的查找資料,交流討論、合作探究。品味閱讀時進行真情體驗和閱讀想象相結合,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中提高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感情、讀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思想感情。有節奏的朗讀詩歌感受詩歌描繪的意境和語言文字的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懷。結合課本的注釋理解詩句的大意,體會這場春雨給詩人(人們)的喜悅之情。

        導學目標:1.理解字詞及詩句的意思,積累古詩文的語言并感悟詩情體會意境。2.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這首詩。3、理解詩歌內容,感受大自然和語言文字的美,陶冶愛美的情趣,提高欣賞美的能力。

        導學重點難點: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春雨給詩人(人們)的喜悅之情。

        學具準備:A.學生準備:1.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描寫春雨的詩句或精彩文段,并把它制成小卡片。2.搜集杜甫的有關資料,給杜甫建立一個“詩人資料袋”。B.教師準備:1.圖片(春雨、春雨后景色的圖片)2.歌曲《小雨》3.課件(制作寫雨詩句的課件)

        導學過程:

        一.春之激情。1.談話激情。邊播放《小雨》的曲子邊說:同學們,當我們走進春天懷抱里的時候,沐浴著細細的春雨、和煦的春風,傾聽著潺潺的流水聲、時而傳來了婉轉的鳥鳴。這是一個多么美麗的季節??!春雨,預示著新事物的誕生。你看畫家用優美的線條和美麗的色彩贊美它;歌唱家用美妙的歌聲贊美它;詩人用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來贊美它。同學們,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也來贊美它嗎?2.贊美春雨體驗情感。(舉行“春雨之贊”的比賽,)學生把把事自制的春雨卡片在實物投影儀中展示,帶著對春雨的贊美之情朗誦,再說一說哪些內容讓你體會到了春雨帶來的喜悅之情。

        二.自主學習,探究詩意。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并引導學生釋題。2.你知道這首詩是哪位詩人寫的嗎?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詩人?(讓學生以《杜甫的自我介紹》交流搜集到的資料,不妥當的地方教師做適當的補充。)3.真棒?。〈蠹也檎业馁Y料真豐富,可見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請大家利用以前學習古詩文的方法繼續自學這首詩。4.自悟詩意。(學生參照注釋自讀古詩,邊讀邊思考,揣摩出詩意。)5.小組內相互說一說詩句的意思。(不要求統一,大概意思一樣即可)6.小老師講詩意。(教師用投影呈現這首詩的字幕,請一“小老師”上臺講解這首詩。講的過程中有不恰當之處教師適時點撥。)7.看著圖片齊聲朗誦這首詩(出示投影儀春雨的圖片)。

        三.體會意境,感悟深化。1.想像這首詩展示的是一場春雨之后怎樣的春天景象呢?(出示古詩)讓我們一起看看,用你喜歡的方式自由讀古詩,想一想,詩中的哪些內容給你提供了春雨帶來了喜悅。2.學生反復讀古詩后回答。3.出示春雨春景圖片讓學生欣賞。4.教師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詩歌的意境。5.談體會到的詩情(自由反復讀這首詩,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來。)該怎樣朗讀才能表達出喜悅之情來。6.配上音樂,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四.細讀古詩品味語言,描繪畫春雨寄托春之情。1.你覺的這首詩中哪句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么?2.老師想看看誰是小畫家?(根據后兩句意思,發揮想像力,把春雨之后的景物變成畫。分組合作畫畫,表達喜雨之情。)3.(展示學生的繪畫作品)誰來評價小畫家的作品?(圍繞春夜喜雨的詩句來自由評價。)4.利用“想畫面背誦的方法)讓學生試看著畫面背誦古詩。

        五.拓展延伸。

        1.請同學們欣賞蒲四蘭寫的小詩《春雨》

        饗贛

        淅淅瀝瀝

        濕潤了黃土的肌膚

        細雨蒙蒙

        輕輕柔柔

        網住我散亂的思緒

        2.想象雨中的景物練習說話。(把自己想象成春雨中的花草樹木等,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對春雨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來)。

        3.誰來給大家說一說,春雨只是給人們帶來了喜悅之情嗎?為什么喜悅呢?(聯系上一環節,還有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個別小動物等。)

        六.作業。

        1.(教師出示課件,全班齊讀課件所出示的詩句)讀寫雨的詩句兒,再說說分別寫了什么季節的雨。課外自己搜集寫雨的詩句,注明寫什么季節的雨,看誰搜集的最多做的最好。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丘為《尋西山隱者不遇》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第4篇:描寫春天的詩句古詩范文

        這是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

        教學理念:

        本課設計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過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展開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會認10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 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識字、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詩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是教師以優美的導語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就是蘇醒,就是溫暖,就是繁榮,就是希望。春是花的世界,是鳥的天堂,是詩的故鄉。春天如此美好,有許多詩人都用優美的詩句贊美春天的可愛,你能背出1-2首你學過的與“春”有關的詩嗎?然后指名背《春曉》《絕句》《草》等詩。聽了這優美的旋律,老師仿佛看到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你聽,窗外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枝上唧唧喳喳地叫著。多好的享受啊!接下來,老師請你們欣賞一段畫面,看看哪位同學觀察地最仔細,想得最深入(播放有關柳樹的畫面,目的讓學生感受柳樹是春的使者,帶來春天的信息,春天充滿生機)

        師:看完了這段畫面,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生:交流,談感受

        初讀古詩,了解大意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想知道檀老師在想什么嗎?此時此刻,老師就想把唐朝詩人賀之章寫的《詠柳》推薦給大家。

        (邊出示詩句,邊朗誦)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二、初讀古詩,認讀生字

        l.詩人是怎么贊美柳樹的呢?請大家先自己去讀一遍古詩,邊讀邊把課后的生字劃出來,多讀幾遍,讀準音。

        2.學生自由讀,認讀生字。

        3.檢查自讀生字情況。

        (1)指名讀。讀得好的當老師帶讀。

        (2)開火車讀。

        (3)全班讀。

        4.從讀“詠、妝、絳”三個字。要求學生會讀,讀準確。

        5.學生再自由讀古詩,要求讀通順,讀準每個字音。

        6.指名讀,請其他學生正音。

        7.全班齊讀。

        三、指導朗讀,了解詩意

        1.指導第一、二句。

        (l)(放遠看柳樹的圖片或錄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樹)從遠處看柳樹像什么?倒垂下來的柳枝又像什么?(學生自由發揮)

        (3)詩人從遠處看到柳樹,發出了這樣的感嘆: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他覺得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的一樣。碧玉可是翠綠晶瑩的,美極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萬條絲帶。你們看詩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詩人,你會怎么來讀這兩句以表達對柳樹的贊美。

        (4)指名讀。老師相機指導: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一”字讀第二聲,可讀重些?!熬G”字也可讀重點。

        (5)全班看著圖片吟誦這兩句。

        2.自讀第三、四句。

        (l)接下來,詩人又是怎么贊美柳樹的呢?請同學們和同桌去讀三四句。多讀幾遍,讀出感情。

        (2)學生自讀。

        (3)指名讀,相機提問:你覺得自己讀得怎么樣?哪里讀得好?你為什么這樣讀。

        (4)讀到第三句的時候,讓全班看著采集的柳葉說說柳葉的樣子。

        (5)讀到第四句的時候,引導學生理解“詩人通過贊美柳樹,也贊美了春的創造力”。

        3.全班齊讀。

        4.能背的站起來背。

        3.反復誦讀,體會感情

        多美的柳樹呀,多好的春天呀,怎能不讓人喜愛?你準備怎樣讀這首詩,讓別人聽了確實感到很美。自由練習,你可以在書上做上記號(換氣、輕聲、重音)

        師:哪位同學愿意給大家讀讀這首詩?你自己認為那里讀得最好。(老師可以幫助點評)

        師:你認為誰讀得最好,讓我們象他那樣去讀,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讀,看誰讀得最美。

        讓我們一起靜靜地再聽一遍古詩,請同學們將眼睛輕輕閉上。

        師:會背的同學請站起來,我們一起背誦,不會的就看書朗讀。

        默寫,同桌對改,訂正,集體反饋:錯在哪兒?

        第5篇:描寫春天的詩句古詩范文

        與古詩有關的作文(1)

        古詩,是古人留下的珍貴文化。如果把文化當作一個美麗的大花園,那古詩就是這個大花園里珍貴而獨特的一朵美麗的花朵。

        在我開始記事的時候,我的媽媽就開始一字一句地教我讀詩、背詩,比如:《春曉》、《梅花》等。

        父母帶我外出游玩時也用詩句給我講解一些景物。記得有一次,我來到泰山,站在山頂望著那些矮小的群山,看著腳下泰山的秀麗,想到了杜甫的這首《望岳》中的詩句“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還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不就是描寫這時候的泰山嗎?

        從幼兒園到小學,我學了許許多多的古詩,也明白了它們所蘊含的奧秘。

        古詩猶如一個搖籃,在它的呵護下,我逐漸成長。

        記得有一次,那時,我剛剛開始學習滑旱冰,常因為不熟練而摔倒了無數次,就當我準備放棄的時候,我聽到了旁邊一個小朋友正在背誦的古詩:“寶劍風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是啊!想要學好某一件物品,是需要不斷的努力的呀!而克服了困難,才能達到目的。于是我又站了起來,邁起步子,又滑了起來……從那以后,我每天堅持練習,終于,我成功了!

        古詩的花朵滋潤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的心田 ,而我們中華兒女們歌頌著古詩。

        古詩同我一起長大,它凈化我的心田,培養我的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伙伴,是永駛不停的智慧帆船。

        古詩鼓舞著人們,影響著世世代代的品質。我們在古詩的長河中汲取知識,汲取營養,就像泥土對植物的滋養一樣。

        現在,古詩已成為人們必須要學習的知識,那么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呼喊:古詩伴我成長!

        與古詩有關的作文(2)

        翻開一本古樸馨香的歷史書冊,承現在眼前的是每一位歷史名人的風采;這些都會使我們的思想得到充實,因為他們有著無限的魅力,讓我們如癡如醉。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讓明月載著對朋友的思念,隨著風到夜郎西。這是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所創作的,他對朋友的思念是讓人佩服,但他所創作的三千多首詩,更是讓人無可言喻。“床前明月光,低頭思故鄉。”這是我們自懂事起學的李白是第一首詩。當時,愚蠢的我們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現在想起,真是把這首詩給玷污了。我愿與你同行,我敬佩的“詩仙”李白。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兩千多年前,一位著名文學家,思想家誕生了,他所寫的這句詩主要表示了像那種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的人的后果。他以誠信為主,教了一共有二千多名弟子。在二千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使我們奮發向前,“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已經成為流古至今的名句,他受人崇慕。博學多才的孔老夫子,我愿與你同行。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的詩,真是讓人仰慕,嫉妒。他把西湖描寫的惟妙惟肖,讓人迫不及待想到西湖去看一看;“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蘇軾有著廣闊,坦然,樂觀的心扉,雖然被貶,但他不像柳宗元那樣傷感,惆悵。蘇軾,我愿與你同行。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句詩不光是表面意思,更加的表達了很深的含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對母親的思念,母親對兒子的思念。都凝聚在這件衣服上。陸游寫的詩讓人感動。我愿與你同行。

        我愿與你們同行,共同學習。用智慧的雙手播種下希望的種子。

        與古詩有關的作文(3)

        我喜歡古詩。小時侯,經常浸泡在古詩的韻律里。每天晚上,聽著錄音機里播放的古詩,伴隨著窗外蟬鳴聲,一陣微風吹過,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伴隨著古詩,我詩意的生命開墾出豐美的田園。我會背的第一首古詩是《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我問爸爸“綠絲絳”是什么意思,爸爸說,“綠絲絳”是柳條垂下來像一條條絲帶,就像妹妹頭上扎的綠色蝴碟結,這就是“綠絲絳”了,哦,懂了。

        我就這樣一首首背了下來,讀了許多有關春天的詩,“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這首詩讓我們看到了:春天陽光普照,江山秀麗,春風拂面,春風送來了花草香氣,春回大地,泥土松軟,燕子來飛飛去銜泥做巢,鴛鴦在暖和的沙地上睡著了,這一定是一幅非常甜美的春景圖啊!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這首詩仿若把我們帶到了黃師塔前,望著滔滔江水向東流去,心中的煩憂也隨之而去,春風吹來,頓覺又懶又困,我明白了人們常說的“春困秋乏”。

        宋朝詩人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和南宋詩人朱熹《春日》中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同樣是寫春風,詩人一個喜,一個憂,兩相對照,反映出兩位詩人當時不同的際遇,不同的社會環境,感受到了詩人的愛國情懷,領悟了不同的寫作手法。

        第6篇:描寫春天的詩句古詩范文

        1、教學目標:

        (1)、認識“融、燕”等7個生字;會寫“鴛、鴦”等12個生字。

        (2)、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蘆芽、河豚、陰”等詞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并默寫《絕句》。感受詩中蘊藏的春天的情趣。

        2、教學重點:

        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默寫《絕句》。

        3、教學難點:

        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古詩大意。

        4、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找有關春天的詩句。

        5、教學時數:三課時

        6、教學課程:第一課時

        (1)、古詩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借助注釋和有關資料,結合插圖展開聯想,理解詩意,感受詩人對畫面生動的描述和對生活熱愛的情感。

        (4)、借助此詩的學習,初步了解題畫詩的特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

        能借助注釋和有關資料,結合插圖展開聯想、理解詩意,學習詩人對畫面生動的描述,感受詩人對生活熱愛的情感。

        7、教學理念

        (1)、遵循古詩的教學規律,以讀促學。

        (2)、把握古詩的特點,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學資源,拓展延伸學習內容。

        (4)、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8、教學準備

        掛圖、蘇軾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導入課題,板書課題

        (1)、小黑板出示小知識。

        課外知識積累: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與南宋辛棄疾合稱“蘇辛”。

        (2)、板書課題: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學掛圖。

        引導學生讀懂詩題,指導學生觀察教學掛圖上的內容;讓學生知道這是一首題畫詩,是蘇軾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畫《春江晚景》而題詩,寫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9、初讀古詩:

        (1)、小黑板出示自學提示(一)

        自由讀古詩,要求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能認識“蔞蒿”二字,正確書寫“崇”、“軾”二字。

        (2)、學生自學。

        (3)、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相機出示教學掛圖)。

        識字“蔞蒿”、“崇”、“軾”

        指多名學生讀詩,集體評價,用“/”畫出詩中停頓的地方,再齊讀。

        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再讀古詩,讀懂詩意

        (4)、出示自學提示(二)

        再讀古詩,結合注釋,利用工具書逐行理解詩意。

        了解詩人是如何描繪《春江晚景》這幅畫上的內容。

        學生按自學提示自學,教師行間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并適時點拔。

        教師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

        指多名學生述說每行詩的意思,教師及時點評。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p>

        生: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嬉戲游玩,好像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師:“桃花三兩枝”說明了什么?(兩三枝桃花開放,給我們報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鴨先知”表明鴨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戲。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p>

        生:這名話的意思是:河灘上已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出嫩芽,此時正是鮮美的河豚上市之時。

        師:“蔞蒿滿地蘆芽短”體現怎樣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愛),“河豚”是畫中的事物嗎?(河豚不是畫中的事物)。你能結合課文和圖畫進行聯想嗎?(指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 在師生共研中讓學生知道這首詩詩人由江邊——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詠畫的景物,描繪竹林、桃花、江水、鴨、蔞蒿、蘆芽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麗景色,第4 行詩由畫面景物跳出畫面,展開了極為豐富的想象,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

        10、三讀古詩,背誦古詩

        出示自學提示(三)

        三讀古詩了解題畫詩的特點。背誦古詩。學生進入第三次先學,在學習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引導學生概括題畫詩的特點。出示《題畫蘭》這首詩?!吧碓谇巾斏项^,突巖深縫妙香稠。非無腳下浮云鬧,來不相知去不留?!弊寣W生結合這兩首詩來了解題畫詩的特點。比一比,看誰背得又對又快。學生背誦古詩。

        11、課堂訓練

        辯字組詞:

        崇( ) 蘆( ) 豚( ) 蒿( )

        崇( ) 廬( ) 逐( ) 篙( )

        這首詩中寫詠畫面景物的詩句是:

        作者展開想象的詩句是:

        古詩賞析:

        這是一首 詩,詩的作者是 朝詩人 。

        這首詩描寫了 時節 的景象,體現了詩人 。

        學生完成練習,教師了解學生的練習情況。

        12、總結

        第7篇:描寫春天的詩句古詩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欣賞

        古詩文是中華古典文化的結晶,是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它語句鏗鏘,極富韻味;語言表達簡潔含蓄,極富美感。因此古詩文的積累,會增強兒童對美的鑒賞力,從優美的詩句中感悟人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新大綱明確地要求:“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含課文)”,但縱觀我們的教材,古詩的內容畢竟有限,小學六年的教材中古詩的總篇數也不足四十篇,所以,要擴大學生古詩閱讀的信息量,必須對古詩教學進行拓展,使課文信息量更加豐富,學生得到更多的情感體驗。鑒于這一認識,我在古詩教學中采取了課內拓展閱讀與課外拓展閱讀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走進古詩園,以期達到豐富兒童古詩文積淀之目的,使其感受古典文化的底蘊。

        一、以課本為載體進行古詩拓展閱讀

        很多專家學者曾言,學生的語文水平主要是得益于課外閱讀。這里是強調課外閱讀對形成語文能力的重要作用,但也是對課堂內教學效率的一種批評。我們能否讓學生的語文能力既得益于課外,又能更多地得益于課內呢?以往的課堂教學過程過多地拘泥于課文,課本是教學的憑借,但不是唯一的。我們不能過多地受教材的約束,將本該屬于課外閱讀的材料帶進課堂,融入教學過程中。

        1.從作者出發選擇拓展閱讀材料。可以補充作者生平經歷及所著作品,以供學生閱讀。如,在學完了李白所寫的《贈汪倫》一詩后,我在課內組織了一次小小的朗誦比賽,讓學生來背誦李白的其他詩,如果是教材里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就在黑板上寫下來,集體讀一讀,背一背,不求甚解,但對學生的詩歌積累無疑是有很大好處的。再如,教學蘇軾的《題西林壁》一詩時,我在課前先引導學生了解了“唐宋家”,然后請學生查找有關他們的資料,并且閱讀他們的作品,并把這些作品帶到課堂與同學分享。這樣的環節設計以點帶面,擴展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從時代背景出發選擇史實閱讀。有的詩詞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相差甚遠,制約著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我們不妨為學生提供與詩詞有關的背景材料,以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為學習詩詞作知識鋪墊。如教學《贈汪倫》一詩時先介紹作者及背景。而后半部提出思考題:(1)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背幾句描寫友情的句子。(2)詩人是怎樣表達自己與汪倫之間的深厚感情的。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很容易感悟到平淡的詩句中流露出詩人與友人的惜別之情,感受詩人與友人的深情厚意同時也豐富了課外知識。

        3.從詩詞的體裁出發進行類比閱讀。如第七冊語文教材中《贈汪倫》一詩,在體裁上屬于送別類詩歌,在教學這首詩的時候,我自始至終引導學生自學古詩,掌握送別詩的表達方式和學習方法,然后讓學生運用同樣的方法自學《送孟浩然之廣陵》和《別董大》。學生很快就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別孟浩然,《別董大》一詩的作者高適是用語言送別董大,通過吟誦領悟了詩中所表達的朋友之間依依惜別之情。一節課,學生學懂了三首古詩,使閱讀效率大大提高。課后,我還布置同學們搜集、吟誦有關送別的詩歌,進一步將語文教學的空間延伸到了課外。

        4.從詩詞的情感出發選擇材料。例如,《春夜喜雨》一詩的描寫,表現了詩人無喜雨之情,喜雨往往與滋潤萬物,喚起勃勃生機聯系在一起。韋應物《幽居》詩:“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就是人們贊賞的佳句?!拔⒂辍笔菍υ绱杭氂甑臏蚀_描繪,春草在微雨滋潤下成長,這里有一派生機盎然的春天氣息,也有詩人對夜來細微春雨的喜愛,詩人幽居的寧靜和心情的喜悅可見一斑。于是,在教學中,我將這兩首詩同時出示給學生。第一步:讓學生對照著讀,感受詩人相同的心情;第二步,讓學生尋找合適的背景音樂進行配樂朗讀,加深理解。

        實踐證明,教材與閱讀材料有機結合的古詩詞教學,是能夠實現耗時少、效率高,開開心心學語言的理想境界。

        二、從興趣出發,開展古詩課外拓展閱讀

        新大綱明確指出:“對古詩的學習只要求獲得初步的整體感悟,積累古詩文的精華和兒童實際生活中的經驗?!睘榱碎_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增加學生的古詩積淀,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蘊。我讓學生從興趣出發,在課外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一開始在量上有保底要求,繼而在質上有所提高,定期檢查評比,利用一切零散的時間和學生一起積累、學習、競賽。以保證他們的學習熱忱,使他們“愛閱讀”,“會閱讀”,為終生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于是,我從以下兩方面引導學生:

        1.班級首先制訂考級計劃,學生每學期背15首詩為三級,背25首詩為二級,背30首以上的為一級。根據這一計劃,大部分學生利用學校規定的每天課前準備3分鐘讀背古詩,每周集中背兩到三首詩,另外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自由讀。要求學生人人參與,使每個學生的古詩吟誦水平在各自的基礎上都能得以提高。

        2.持之以恒,要有愛心,耐心,信心。不僅引導學生誦讀,還要師生共讀。并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營造一個開放的,有趣味性的和寬松的教學環境。在教室中張貼一些學生的古詩文書法作品;在黑板的一角開辟“每周一詩”且定期更換;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古詩文誦讀活動……凡此種種,旨在創建一個充滿古韻的班級環境,使學生置身其中,隨時受到傳統詩文的熏陶和感染。同時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經典詩文誦讀大賽”。在環境布置,活動展開中,營造一個極具人文氣息的班級環境,提高班級品位。

        三、在誦讀中感受文化底蘊,從寫作中感受生活的樂趣

        第8篇:描寫春天的詩句古詩范文

        關鍵詞:語感 詩情 詩境 情感誦讀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2(c)-0199-01

        1 反復誦讀,理解詩意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分詩七分吟”。語言的品味必須伴隨著大量的誦讀和細細地品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后的再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每次讀的目的不同,節奏、語感、情感的表達也會有所不同,或是鮮明對比,或是層層深化。最后,熟讀成誦。要做到學完一首詩后,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當堂背誦下來。通過反復誦讀,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依托文本,反復品味語言,以誦讀作為基本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投入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既深化了語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時又受到思想啟迪和情感熏陶。

        2 品味語言,感悟詩情

        語文教學中必須把握好古詩詞以詩傳情這一特點,必須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2.1 抓住背景,深刻理解詩意

        有些古詩由于其時代背景的獨特,學生學習時空距離的遙遠,光從字面上看,不容易準確把握其主要內容。因此有必要了解作者及其寫作所處的時代背景。這樣才能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和真實情感。例如學習杜甫的《春望》時,先讓學生了解作者本人的經歷及本詩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安史之亂”前期,詩人困居長安,已到中年。有了這樣的了解,然后再學習“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詩句時,學生自然體會到詩人愛國愛家、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引起共鳴。

        2.2 緊扣詩眼,理解詩詞主旨

        所謂“詩眼”,是指詩中最能表現作者情感意味、精神內涵的字或詞。要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的主要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中就必須扣準“詩眼”作為突破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千錘百煉的詩眼、千古傳頌的佳句,都應引導學生自己思考發現、細細品味。例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要了解詩人寫此詩時的心情是怎樣的。詩中一個“愛”字即為詩眼,學生讀詩悟詩時就要順著這個“愛”字來進行。那么作者接下來要怎么描寫自己所喜愛的這個春天呢?那就要看詩中作者抓取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來豐富詩意了。詩人選擇了“早鶯”、“新燕”、“亂花”、“淺草”等迷眼之景,動靜結合,突現了春天之初的生機盎然以及作者對初春時節的喜愛之情。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怎奈一個“愁”字極盡詩人對王昌齡被貶后的不勝同情,欲將己之愁心交付明月,隨友人同去貶所,從而體現了詩人對王昌齡的誠摯感情,所以這首詩是以凄迷之景寫感傷之情。同樣是情景相生的佳作,但卻與上面所提到的以迷眼之景寫喜愛之情截然相反。這是從詩眼中能抓取到的信息,同時也是理解詩歌主題的重要依據。

        總而言之,詩詞情感的感悟要和語言的感悟融為一體,古詩詞情感的感悟,必須立足于語言感悟的逐步深化。隨著對語言感悟的加深,學生對詩詞情感的共鳴也在不斷地升華內化。所以,作為教師就要重視處理好語言的理解品味和情感的體驗熏陶的關系。

        3 想象融合,體驗詩境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為主觀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觀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入其“境”,才能使學生“悟其神”,“會其意”,真正領悟到古詩的意境美。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凝煉的,它用極有限的字數表達極其深刻的內涵,不展開想象,就無法深入作品內部,就無法走進詩人創設的意境,無法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所以,我們要重視創設情境,啟發想象去填補詩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詩意,走進詩人的意境。

        3.1 要從文本出發,拓展想象的空間

        想象并不是憑空而來,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詩中語言想象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想象深化語言的感悟?!洞和?,從讀題開始,就讓學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山河、草木、花、鳥、想象未“國破”前長安街頭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色;再想象“國破”后“草木深”“花濺淚”“鳥驚心”,滿目凄涼的景色。邊想象,邊誦讀,從景悟出了情。

        3.2 采取多種形式,豐富想象

        教師也可以借助多種媒體組合創設情境,激發想象,這樣更直觀,更便于學生理解。例如:我們在進行王維的《使至塞上》一詩的教學時,根據詩意展示一組畫面,廣袤無垠的大漠,洶涌澎湃的黃河,一縷烽煙、一輪落日。然后讓學生根據圖來配詩句。學生一看到此景,馬上就會想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看到孤身一人行走在大漠上,就會配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看到“征蓬、歸雁”,則會配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边@樣一來,學生興趣濃厚,印象深刻。

        4 想象誦讀,再悟詩情

        反復誦讀可以激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同樣,豐富的想象又可以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我們讓學生在想象中誦讀,在誦讀中想象,就是希望學生通過誦讀感知形象。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深刻的情感體驗后,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詩意想象,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等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韻味和情感。

        5 同類拓展,縱向延伸

        古詩詞燦爛輝煌的寶藏,不應止于課本、課堂學習的局限。借助課堂教學拓展延伸,大量閱讀,是古詩詞教學的另一特點。老師要根據學生學習基礎及原有教材內容、語言特點,適當補充教材,尋找拓展基點,注重其內在聯系,相輔相成;層次分明,主次適當,舉一反三,融類旁通,實現能力的遷移。從而優化整合資源,擴展古詩詞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6 結語

        綜上所述,古詩詞的學習,不僅是一種語言的積累,也是思想、情感、形象等多方面的積累。所以,古詩詞教學一定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作為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古詩詞。教育有模,但無定模;無模之模,乃為至模。古詩詞的教學結構可以多樣,教學方法更是千變萬化。但我們堅信在諸多前輩、專家的引領下,在各位同仁的教學研討下所開展的古詩詞閱讀教學研究,一定會有效地提高我們的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兆群.詩歌教學論[A].葉圣陶.語文教學二十韻[C].武陵:武陵學刊,1998 (1).

        第9篇:描寫春天的詩句古詩范文

        關鍵詞: 古詩教學 音樂 繪畫

        一、先畫后文,促進理解

        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能力較弱,借助直觀學古詩能更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智力。如教學駱賓王的詩《鵝》,我先引導學生細致有序地觀察“春鵝戲水圖”,從鵝的外形、活動環境及神態,充分利用學生視覺、聽覺和動覺的各種形式感受表達畫面,把學生導入有聲有色、動靜樸實的詩情畫意中。那色彩繽紛的畫面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表述欲望,驅使他們積極地觀察,主動地思考,并且尋找恰當的語言表述鵝。然后再趁熱打鐵學古詩,學生從直觀上升到抽象,從感性上升到理性,自然而順利地從畫面的觀察過渡到對于詩句的理解。這鮮艷醒目的畫加上色彩明麗的詩,激發了學生愛美的情感,學生都能理解作者那種喜愛鵝兒和對美好春天無限熱愛與追求的感情。

        二、先文后圖,深化理解

        要認識事物,只有感受到東西,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我在教學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時,就采用先學詩,在初步弄懂詩義的基礎上再通過創設的畫面感受詩的情感,這符合《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的“學習作者是什么樣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和表達思想”的要求。

        首先,我和學生共同查閱討論《宿建德江》詩的詩句意思,在對詩的內容初步了解的基礎上就與學生一起討論作一幅“煙渚月下泊船圖”:水上煙渚朦朧的樹形,渚畔的孤舟月影,詩人佇立船頭眺望遠方。面對畫面,反復吟悟詩文,讓學生設身處地地觀察景物,體會情感。學生一致認為:作者所處環境孤獨寂寞,凄涼憂郁。再加上我對作者生平與寫作背景的介紹,學生對這首詩通過夜泊建德江借景抒情,抒發詩人思念家鄉的愁苦心情,以及孤獨寂寞平生不得志的憂憤之情有深刻的理解。

        三、邊文邊畫,幫助理解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理解句子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各年級都應重視培養學生理解句子的能力?!蔽以诠旁娊虒W中,遵循大綱要求。如教學白居易的《草》時,邊文邊畫,逐句理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1.“離離原上草”。抓住“離離”的理解,用綠粉筆勾出綠草茸茸、姣好可愛、充滿盎然生機與無限活力的曠野圖。

        2.“一歲一枯榮”。用黃粉筆繪出一幅莖枯葉黃的金色原野圖,與第一幅圖形成對照,結合理解“枯榮”。

        3.“野火燒不盡”。在金色的原野上用紅筆渲染出翻滾的烈焰,在討論理解“燒不盡”的基礎上,又畫出草深扎地下的生命之根。

        4.“春風吹又生”。在草根深扎的原野,寥寥數筆春風即起,草芽兒破土而出,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春草圖。

        通過“離離草”、“草枯榮”、“野火燒”、“春風吹”的描繪,一句詩引出一幅畫,畫面更深刻地幫助理解和記憶詩句。面對畫面,學生體會到野火的兇殘與虛弱,春風的溫暖可愛,草的堅強不屈。

        四、以畫釋疑,引導理解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對于含義比較深刻的詞語,要理解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和對于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如教學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后兩句借景抒情,是該詩的重點所在。我從“孤帆”一詞入手,讓學生作“孤舟”和“孤帆”二圖進行比較,把抽象的文字用形象的畫面表達,啟發學生想象和理解。討論后,學生知道:近見是舟,遠望為帆。引導學生想象出一組畫面:近舟遠帆碧空盡。舟帆的空間變化和時間相連,望帆時間長,正表達詩人對故友離去的無限眷戀,顯示出詩人與孟浩然交往之密,友情之深,兩位詩人依依惜別之情也就從字里行間透露出來。

        文字是抽象的畫面,圖畫又是形象的文字。學習古詩一邊學詩學句,一邊吟詩作畫,這樣不僅營造了一種愉悅的課堂氣氛,而且發展了思維,有利于理解古詩的內容。

        五、音畫結合,真切體會

        “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小學教材中每首古詩都配有中國畫,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圖畫,如第六冊課本古詩《小池》中,景物的描寫僅寥寥幾字,要讓學生領會到景物的“小巧”、“有趣”,則離不開有色彩的配圖。欣賞了圖畫后,才能體會到泉水的細小清涼,荷葉鮮嫩,樹陰的濃密,蜻蜓的俏皮可愛,儼然一張定格的初夏池塘風景照。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淫亂視頻 | 一级a爱片国产亚洲精品 | 在线观看免费不打码片 |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 中文字幕免费大全日本一片 | 日韩欧美亚洲中文乱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