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外國語學院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Key words: educational practice;national training plan;trainee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32-0259-02
1 研究背景
教育實習是教師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范生在教師指導下,將所學專業知識、學科教學理論和教師教育基本技能等綜合運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也是鍛煉師范生獨立從事教育教學能力,促成“從師范生到教師”角色轉變的重要措施;是全面檢查和改進師范院校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教育實習作為教育實踐的重要環節,在大理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師范類教師教育課程中比重最大。由于2010級學生參加國培計劃是該學院教育實習史上的第一次,我們需要對該次計劃進行研究分析,有利于該院教育實習的順利開展,對培養師范方向學生具有指導
意義。
2 調查與分析
本研究以大理學院外國語學院2010級學生為期三個月的教育教學實習為背景,對學生的教育實習情況開展調查與分析,方法為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結果如下:
2.1 課堂教學 在實習中,學生課后能認真批改作業,通過反饋及時調整教學,也能較好利用學校配有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如投影、多媒體等。基本上能將大學期間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課堂教學實踐,能根據學生水平,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能將課堂教學與課堂管理較好結合。實習中,學生主要依據教材,并根據學生原有水平設計教學,在課堂教學方面把握得較好的是教學重點難點的處理,教態自然大方、能清晰闡述教學目標,而最需要改進的是教學過程的優化設計以及教學語言的運用。
2.2 班主任工作 擔任班主任工作的學生能從實際出發,制定班主任工作計劃,能很好地完成班級日常管理,巧妙運用班主任工作方法與藝術,組織學生開展班會或團隊活動,能根據學生的性格和特點,對學生進行個別教育,對于班級中的偶發事件,也具有一定的處理能力。做得較滿意的方面是有號召力、凝聚力,能融入學生之中,促進良好班風的形成,能平等對待班級中的每個學生。急需提高班級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問題學生個別教育能力和班級活動指導能力。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難依次為:班級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得不到有效和充分的指導,不了解學生的心理和需要,不知道師生之間保持怎樣的距離才
合適。
2.3 實習的收獲與困難 實習前后學生對自己教學能力的自信心有所增強,實習前29.5%的學生對自己的教學能力自信,實習后比例上升為80%。教育實習期間,學生遇到的最大困難依次為教學實踐能力欠缺、理論與實踐脫節、生活條件艱苦、知識欠缺與教學設備簡陋。
綜上所述,學生在教育實習中基本達到了學院及實習學校的各項要求,能較好地組織課堂教學、完成班主任工作,并對實習有了新的理性的認識。
2.4 實習中存在的問題
2.4.1 實習時間不甚合理 本次實習安排在2013年9-12月,教育實習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沖擊,專八考試、畢業論文、招聘會、研究生考試、實習時間被十一長假隔開等等。這樣有效的實習時間縮短了,實習生鍛煉教育教學技能的時間被壓縮了。由于要適應實習的需要,教學計劃被打亂,很多課程被壓縮或推遲,對學生的指導和幫助有限、時效性差。《英語教學論》等相關教師教育課程延遲到實習后開展,不能充分發揮課程對學生教學實習的指導作用。對開設相關課程教師的后續訪談表明,實習后再來學習這些理論課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明顯不如往屆學生,學習效果欠佳。
2.4.2 學生教師技能有待提高 部分學生的教師教育技能不強,在實習中表現出一些問題,如板書書寫潦草、普通話不標準、教學設計能力差、課堂掌控能力弱、處理課堂突發事件能力不強等等。通過比對云南師范大學英語教育專業模塊的課程設置,發現外國語學院開設的英語教育專業方向模塊課程僅比師大少14個學時(師大為130學時,大院為116學時),所占學分多1分(師大為7分,大院為8分)。兩所學校所開設課程大同小異,都涵蓋了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教師教學技能、課程評價等方面。通過對學生的集體訪談,作者認為該院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合理,需要關注的是通過哪些方式提高學生的教師教育技能才更
有效。
2.4.3 教學實習前的培訓與指導有待完善 調查顯示,42.9%的學生認為學校組織的培訓幫助一般,對實習前培訓的滿意度僅為18.1%。學生認為大學的“教師教育課程”中,幫助最大的是教育學、教學論及現代教育技術,但這三門課程力度不夠,還需大力加強。此次實習前,學生雖修了一些教師教育課程,如教案設計、板書、教師技能等,但大部分停留于理論層面,學生并未真正嘗試,更談不上針對學生本人出現的問題進一步指導。實習前學生幾乎沒有機會到中小學觀摩見習,學生對中小學英語教學的流程及課堂設計較為陌生。由于時間緊迫,大部分學生沒有經過試講就直接上臺講課,出現一些不應該的疏漏和錯誤,使實習學校的指導老師對實習生不信任,不能進一步給課;也使實習生本人內心郁悶,沒有成就感,對上臺講課產生畏懼,甚至厭惡,極不利于學生角色的轉變。
2.4.4 班主任工作缺失 此次調查中有69名(65.7%)實習生的班主任實習工作基本沒有展開,他們沒能得到與學生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深入了解學生生活、與學生溝通交流等機會,錯過了絕佳的培養教師職業情感和職業認同感的機會。缺失了班主任工作,教育實習也是不圓滿的。
2.4.5 指導教師未充分發揮作用 學生認為實習學校和大理學院指導教師的指導有幫助的比例分別是88.6%和85.7%。從實習指導教師那里,他們最想得到的指導是如何上好課(65.7%)。此次實習,大部分學生(72.4%)是國培計劃,去了云南省內很偏遠的鄉鎮甚至是條件異常艱苦的山村。由于沒有統一的要求和硬性規定,大學的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實習指導非常有限,大多只能以短信、電話或者電子郵件形式聯系。指導教師對于學生的實習表現沒有直觀的認識和指導,而僅憑實習結束后的簡單說課或者講課評定實習成績的做法也不夠客觀公正。30.5%的學生認為比較合理的實習成績評定方法是由實習學校的指導教師打分,由實習學校審核;另30.5%的學生則認為應該分別由實習學校和學院指導教師打分,然后按比例求平
均值。
3 建議與對策
針對此次教育實習中出現的問題,作者嘗試從學院、實習生及實習學校三個方面提出建議,以期促進外國語學院教育實習的順利開展與不斷完善。
3.1 統籌安排,加強對課程、教師及學生的管理 學院應從全局出發,長遠考慮。如果從學生分專業方向就結合課程設置帶領他們到中小學參觀見習,必定會令他們明白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和教師技能的重要性。在大學期間有更多實踐機會,學生不僅可以根據自己的優缺點調整學習,還可以在調整之后再進行實踐,這樣就可以為走到工作崗位得到全面系統的鍛煉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日常教學中,應加強學生語言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加強試講環節,讓學生在走入實習學校前多一份自信和從容。
3.2 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打好基本功 學生從進校就應該明確進入大學的目的,從大的方面講是建設祖國,從狹隘的方面講,學習是為自己,明確了學習的目的,才能以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投入學習。對學習的態度如何,直接決定著學習的效果。作為正處在學習黃金季節的學生來說,首先要清楚自己是一名學生。作為一名學生,學習是天職,不認真學習就是失職。因此學生應該端正學習態度,認真上好每一堂課,嚴格要求自己,打好基本功,做好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儲備及實習的準備,避免在實習中出現眼高手低,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情況。
關鍵詞:多元文化 外國文學教學 西方文化 東方文化
外國文學可謂是縱橫五大洲、上下數千年,以其廣博性而聞名。即外國文學教師常常說的兩大塊四大段:兩大塊——西方文學即歐美文學,東方文學即亞非文學;四大段——古代文學,中世紀文學,近代文學和現當代文學。教師多采用的授課順序是依循文學史的發展脈絡,從西方文學的源頭之一古希臘文學講起,20世紀后現代主義文學為止;課時分配上明顯會偏重于西方文學、輕東方文學,而西方文學又多以英國文學、意大利文學、法國文學、德國文學、俄國文學的講授為主。這就造成了學生除了對東歐文學較為熟悉,對北歐、南歐和亞非國家的文學可謂是知之甚少。這種認知模式,是伴隨全球化而來的不平等,政治經濟決定論,是典型的倒果為因,不利于實現真正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并非是指表層的不同文化的共存,其深刻、本質的意義在于要承認不同文化的差異性,更要平等對待不同文化。在這一主題的指引下,觀照外國文學教學,就會發現當下的外國文學教學存在著多元文化缺失的現象。下面將對其進行具體的闡釋并嘗試給出解決途徑。
一.授課對象的文化多元化性缺失
由于課時設置有限,為了保證外國文學的經典得到足夠時間的闡釋,必然會使北歐文學、南歐文學和亞非文學的講授無法做到充分具體,有些甚至直接省略。那么該如何完善高校中文系外國文學課程的設置呢?簡單、易行而又有效的途徑:主干課和選修課的合理結合;在設置課程以及講授的過程中,要做到主干課的經典性與選修課的多元性。
首先,外國文學單獨設課,足夠的課時課保證外國文學經典的深入解讀,使學生能夠系統掌握外國文學的思想精華和藝術奧妙。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教學效果更好,使學生的參與性更強,并為選修課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應在開課前列出基本書目,分為必讀和選讀。必讀為經典閱讀,即基礎閱讀;選讀為擴展閱讀,即補充閱讀。例如,狄更斯的《雙城記》是經典閱讀的必選,為了讓學生認識到狄更斯的多面性,可選擇其《圣誕歡歌》作為選讀,體味狄更斯的圣誕精神。再如哈代,將《德伯家的苔絲》和《無名的裘德》作為其代表作品,已足夠體現哈代的創作;但若能同時閱讀其《還鄉》,必將有助于深化對哈代創作的理解:《還鄉》中生態主義色彩更強,生態主義又是目前學術界的熱點。
其次,選修課程要體現多元性。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自1997年合并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合并后,比較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可謂成果斐然。與之相比,外國文學在中國高校開設的時間更久遠,其學科體系也更加成熟,但缺少更高視域的透射。學科合并后的十六年間,大部分的高校所做的事情是在中文系開設外國文學的基礎之上,只是加設了比較文學課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就變成了外國文學和比較文學。對于這個問題,文學界與教育界雖已經有所關注,但還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面。選修課程的開設可為這一問題的解決途徑。不僅要設置《亞非文學研究》這樣的專業選修課,作為外國文學主干課程的有益補充;還需要加設《東方文化與文學研究》這類理論性更強的專業選修課,打通文化、文學、理論的壁壘;某一經典作品或作家研究也是很好的選擇,例如《〈圣經〉文學研究》,《圣經》作為西方文學的一大源頭,集中體現了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精髓,若能結合目前的文學人類學的相關理論,就能形成宗教、神話、意識、禁忌、禮俗等多方面的研究專題。多元選修課程要求高校外國文學教師要將日常的科研研究更多地融入到教學中,這樣才更能體現“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這一學科的整合性、融合性以及跨越性。
二.授課過程中的文化多元性缺失
在當前全球化視野下,多元文化已經深入人心,但真正地平等對待本國文化和異國文化并非易事:能平等對待異文化,不自詡文明中心;能積極向異文化學習,而又保持保持本民族特色。外國文學的講授就應該建立在尊重不同文化,推動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能夠平等對話的平臺之上。縱觀目前的外國文學教學,情況似乎并不如意。
1.西方經典文化的缺失
無論是具體的授課還是學科建設,離開文化,就沒辦法談外國文學。要做到外國文學教學中的文化轉向,其實是對高校外國文學教師提出的極高要求。外部要注意文學與歷史、文學與民俗、文學與宗教的關系;內部要關注各流派之間的關系,不同地域間文學的關系。
而且外國文學教師,大多是通過翻譯文本來認識作品的,沒有讀過英文的莎士比亞的四大名著、德語的歌德的《浮士德》、西班牙語的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俄語的托爾斯泰的《復活》等等。但若以閱讀原著為外國文學教師之必要條件,恐怕無一人可擔當此任。譯著在翻譯過程中一定會失掉源文化的某些內容,而加入翻譯者所在文化的某些特點,這也是翻譯文學的缺陷與價值所在。所以,只有加強對文本產生的文化語境的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理解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外國文學文本的真正內涵。例如,講授古希臘文學要結合古希臘文化,講授中世紀文學更要介紹猶太教、基督教的相關情況,講授彌爾頓不能不提清教文化等等。
2.東方(中國)文化的缺失
首先,表現為授課內容中東方文學的被忽視。后殖民理論家賽義德提出的“東方主義”,指出西方中心話語建構了一個全球規模的文化秩序等級結構。這是一種對立的霸權話語:與民主的、理性的、進步的、道德的西方文化不同,東方文化不僅處于邊緣地位,被冠以專制的、落后的、非理性的特征,而且只能被動接受。如上所述,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大部分的院校在課時設置時,均有西方文學一頭沉的現象,東方文學所占課時極少,甚至被完全忽略。
其次,表現為授課思維中的中國維度的缺失。外國文學雖然是講授中國以外的世界各國文學。但文學作品的解讀者,往往會從自身的文化語境出發,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闡釋文學文本。而且基本的文學研究方法、思路、理論是適用于整個世界文學的。所以,加強學生對本國文學的體認,是學好外國文學的基礎。在講授外國文學過程中,不僅要進行中西文學的比較研究,例如古希臘和中國古代神話的比較研究;更要注意介紹中國文學對外國作家作品的影響。與前者相比,后者是被高校外國文學教師更為忽略的。例如,在講授啟蒙文學的代表作家伏爾泰時,都會著重介紹其思想及作品,但很少有外國文學教師會提及伏爾泰曾將我國戲曲家紀君祥的著名元雜劇《趙氏孤兒》改編為《中國孤兒》,在歐洲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對于像伏爾泰、歌德、托爾斯泰這些中國文學曾對其產生過影響的外國作家,為了體現真正的、平等的文化多元性,其身上的中國影響應為必講內容。
東方(中國)文化的缺失雖然表現在兩個完全不同的維度中,但都說明了外國文學,無論作為“教”者還是“學”者,對本國文化重視不夠,而且這種缺失還會直接影響到外國文學的“教”與“學”。只有進行這種深層的相互關系的辨證探究,才能真正認識本國文學與他國文學的特點和差異,也才能獲得如錢鐘書教授所說的“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的世界文學內在規律。
三.教學理念中的文化多元性缺失
在我國,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自1997年就合并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引入比較文學的教學理念已無質疑、討論的必要。眾所周知,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元性,不僅采用“類比”和“對比”基本的比較研究手法,“審美評論”、“歷史考據”、“文本細讀”、“哲學反思”等文學研究慣用的手法,還不斷地吸收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其學習范圍甚至突破了社會科學,如近些年來自然科學的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的一些觀念都融入到了比較文學的研究領域中,也融入到了比較文學的日常教學中。
與之相比,外國文學教學理念中的多選性就非常不足,大多停留在基本的文本解讀階段。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外國文學教學必須要引入比較文學的教學理念。一方面,要確立世界文學的觀念,在多元文化語境中進行多層次的文學、文化對比。另一方面,要學習比較文學開放、多元的理念,在進行文本解讀時,要積極引入新的文學、文化成果,例如講授古希臘神話時可結合20世紀的女神復興運動[1];講授《圣經》文學時可結合文學人類學的相關內容[2]。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講出外國文學獨特的文化性、文學性以及創新性。
綜上所述,多元文化不僅是現代社會的特點,亦是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如何將多元文化的理念真正地引入外國文學教學是高校外國文學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也只有如此,才能培養出可以適應二十一世紀的文學人才。
該文為華北科技學院教研課題“多元文化視野下的文化滲透——外國文學教學新思維的研究與實踐”成果之一,獲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經費資助。
注 釋
[1]參見葉舒憲,《西方文化尋根中的“女神復興”——從“蓋婭假說”到“女神文明”》,《文藝理論與批評》,2002年第7期。
[關鍵詞]涉外護理 英語教學 資源引進
[作者簡介]李文艷(1962- ),女,吉林白城人,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及ESP教學;李躍軍(1964- ),男,吉林長春人,白城師范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吉林 白城 137000)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29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醫療衛生等方面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世界各國之間的合作與交往機會越來越多,這使得醫護類的服務越來越國際化,為了能使我國的醫護專業培養與國際化趨勢的要求同步,從而減少我國與其他西方發達國家在醫護類服務方面的差距,進一步促進我國護理專業的全面發展,提升國內護理專業畢業生在國際市場的就業率和競爭力。必須加強國際合作,全面引進國外優異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鞏固和提高國內涉外護理專業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與國外護理專業的學生具有同樣的競爭力,針對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患者都能友好溝通和積極合作,增強我國涉外護理專業畢業生在國際市場的就業機會。
一、我國涉外護理專業現狀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國涉外護理工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涉外護理專業成為了國內各大醫護院校的熱門專業,該專業畢業生到國外求職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大,就業形勢一片良好。但是,目前很多醫學院校的“涉外護理”還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還不能很好地滿足涉外護理工作的需求,語言成為影響涉外專業畢業生就業和工作的最大障礙。我國涉外護理專業存在的問題如下:
1.英語教材的選用問題。現在對于各醫學院校護理專業所使用的公共英語教材來說,學生在校學習多數是基礎部分,主要是人文、社會、政治等方面,詞匯量大,文章長。但是對專業英語的理解卻是一片空白,基礎英語的內容和專業護理沒有任何關系。據調查,多數英語學習者都停留在啞巴英語的層面,在臨床護理實際應用中的能力更是普遍較低,無法與服務對象進行正常的語言溝通。這對涉外護理專業學生出國之后從事護理工作很不利。因此,選擇和編寫與護理專業相適應的教材是目前涉外專業亟需解決的問題。
2.英語課程的設置問題。我國涉外護理專業是隨著改革開放的實際需要在近年來開設的,專業課和共同課的課程的設置都尚在探索階段,專業需要和課程設置之間的差距正在調整,語言與專業技能之間的有效配合正在形成,課程設置還缺乏針對性與科學的規劃和安排,無法滿足涉外護理人才的職業需求,與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相差甚遠。英語課程的設置還不能滿足涉外護理專業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求,不能提高其英語能力。
3.職業院校生源的素質問題。目前國內的醫職院校所培養的學生有本科生、專科生和中專生,學生的來源比較復雜,有普通高中畢業生、職業學校高考的對口生,甚至有高考落榜生、高中輟學生及初中畢業生等。這類學生的普遍特點是基礎差,學習興趣不濃,外語水平低。對于像這樣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來說,教學目標的定位就會存在很大差異。甚至隨著英語教學的進一步深入,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成績不但沒有提高,反而可能退步。
4.英語教師專業知識不足的問題。一些涉外護理專業的英語教師缺乏護理專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不能準確地表達和解釋護理專業所需的術語。同時,個別護理專業的教師本身英語水平亦不達標,甚至無法勝任護理英語的教學。此外,師資不足,教學理念、手段落后也是制約涉外護理英語教學開展的重要原因。課程如何設置,怎么教,如何學,要達到什么目的,教師心中沒有整體的構架。有些教師可能認為學生只要有了扎實的基礎知識就可以通過自學學習專業英語的內容。但是,這些教師的想法已脫離了專業教育教學的培養目標,而是應以實用型人才和培養特色為主,兼顧知識的廣泛性,單純的基礎階段教學并不能體現專業特色。專業英語與學生的專業知識息息相關,具備一定的專業英語知識才能為她們將來臨床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二、提高涉外護理專業學生英語能力的重要性
1.西方發達國家護理人員短缺。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劇,兒童的出生率迅速下降,護士短缺是非常明顯的,特別是高層次臨床護理人才不足。據不完全統計,在英國,雖然護理專業人員的工資和福利都非常優厚,但每年仍然有10萬左右的職位空缺。在美國,目前的護理職位空缺大約有30萬人,到2020年預計將達到50萬人。護士的需求在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和其他國家也是非常大的,由于護士的缺乏,許多醫院都不得不減少病床數量,甚至因此而關門倒閉的。與國外大量的需求相對應的是我國每年護理專業畢業生在不斷地增加,國內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畢業就失業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國際護理市場為我們提供了廣大的就業機會,很多專門的醫護學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一些綜合性大學都相繼開設了涉外護理專業,這些畢業生既具有非富的護理專業知識,同時又具有良好的英語語言溝通能力,是國際護理行業急需的專業人才,就業市場非常的廣闊。
2.在國內醫院就診的外籍患者不斷增加。進入21世紀,國際交往越來越密切,有更多的外國人來到國內居住、工作和生活,將有越來越多的外國患者到國內醫院看病就醫。因此,順利與國外患者面對面的溝通,及時了解病人的需求,準確回答病人及其家屬所提出的問題,獲得病人的理解與合作是我們醫護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只有熟練掌握外語,才能建立起相互溝通的橋梁,才能及時獲得寶貴的臨床數據,才能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才能為外籍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護理服務。
3.英語有利于醫學護理專業學術交流。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我國的醫學研究水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某些方面接近或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的醫療衛生服務,更需要與世界先進的醫學科學相互融合,優秀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護理經驗也需向國際上推廣,要求我們的醫護工作者能很好地與外國專家直接交流,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由于各種學術會議和科研成果所使用的都是世界通用的英語,許多醫療科技創新項目和先進成果都是用英文報告。因此,我們的醫護工作者要想在國際學術交流中推廣自己,將先進的醫護技術和成功的護理經驗介紹給更廣泛的人,就必須努力學習好英語。
4.便于進口的醫療設備使用和藥品識別。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需要更多的溝通和交流。醫療保健設備及技術的引進越來越多,進口藥品的數量和和種類也越來越多的。而這些醫療設備和藥品的說明書,所使用的都是一些難懂的專業醫學術語,生僻枯燥,乏味難記的單詞文字更令醫護人員費解。因此,只有好好學習,熟練掌握一口流利的英語,才能準確地使用和維護這些醫療設備,更好地發揮進品藥品的做用,了解和掌握服藥后的藥物作用,不良反應,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三、通過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進提高涉外護理專業英語水平
1.引入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從本質上講,教育理念就是人們開展教育活動的目標和看法,具有長期的堅定性和一致性,對其他的認識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影響和作用,并且愿意采取行動來實現這一理念。所謂的教育改革關鍵就是教育理念的轉變,就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也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和核心。因此,在涉外護理專業英語水平提高的改革中,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是關鍵,因為只有理念的深層次變革是改革的本質所在,它不僅關系到改革的方向與效果,同時也決定著改革的成敗。
以市場需求為主導是國外教育理念的核心所在,以法律制度來規范就業崗位,根據個人所具備的能力來選擇對應的職業。人才的培養標準是由企業專家制定的,提高學生一般能力培養與崗位特有的職業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相結合。這種教育應著眼于培養與就業有關的一系列關鍵能力。我們通常是基于知識的多少來衡量一個人英語水平的高低。甚至一些英語教學大綱就是由簡單的詞匯和知識點堆砌而成。衡量和考察學生的英語能力通常是以學生掌握知識點的多少來判定。因此,在我國學習英語是一件非常單調和枯燥的事情,所進行的完全是一種應試教育,學生不能把所學習的語言作為一種溝通交流的工具,而只是成為考試的答案,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無法做到運用自如,不能成為自己工作過程中的一種能力。這種現象產生的本質就是我國的教育理念不能與社會需求相適應,我們學生所學習的語言不能靈活應用到實際工作過程中。如果我們把國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應用到我們的涉外護理專業的英語教學中,學生肯定不再會發出“英語無用”的抱怨了。
2.引入合理的教學評估體系。我國目前的英語教學水平評估幾乎采用的都是考試制度。學生們平時不好好學習,等到期末考試前集中突擊,甚至通宵達旦,死記硬背單詞和句法,等考試一結束,一切都恢復往常,所學所記通通忘掉,浪費大量的寶貴時間和精力,結果是只有成績沒有能力。國外合理的教學評估體系是把學生的能力培養放在第一位,重點考察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應用,而不是對學習結果本身的評估,強調學生平時的學習和知識的積累以及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在這種考評方法的綜合利用,更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考核的結果也更能反映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教師在授課前就讓學生了解該內容的學習方式方法以及考核測試的內容和具體的要求,側重考核學生學習英語語言和護理專業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將所學習的每一句英語都能應用到護理工作實踐中,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利用英語完成護理工作的技能,將教學效果評估與學生實際應用英語,解決護理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這些方法,能夠全面客觀地考查學生的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引導學生將枯燥的英語學習與豐富多彩的護理專業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學習英語的整個過程都與專業能力的提高聯系在一起,與今后工作聯系在一起。
3.引入優秀的交際教學法。一直以來我國學術界認為在外語教學中合理運用交際教學法是提高英語教學水平的有效方法,該方法是以語言交際和語言運用為目的的教學理論,為英語教學注入新的活力,這種教學方法在運用過程中,學生會感到有些空洞,缺乏具體內容,難以抓住學習的重點,從而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等不利因素的存在。解決這一教學方法在我國運用的關鍵問題在于提供真實和實用的學習材料。在我國傳統教學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必須有自己專用的教材,老師在教學大綱的統領下,嚴格按照教學計劃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堂教學工作任務。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整體知識的系統掌握,便于學生在課前的預習和課后復習,使整個教學過程都在教師的掌控和規劃之中。這樣的教學過程表面上看是井井有條,但這種在學習開始之前就將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嚴格規劃下來,無法體現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理念,對教學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缺乏應有的解決措施,也大大削減了課堂使用資料的針對性、時效性和趣味性。因此在我國涉外護理專業英語教學過程中引進和吸收國際優秀的交際教學法,必將對提高英語教學水平起到積極的作用。
4.引入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是完成教學內容的有利保證,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始終是教學的主體和中心,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指導者。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外語學習時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達到主動學習快樂學習的目的,比如小組討論、小組競賽、小組游戲等都是提高教學的有效方法。
在外語教學中更要強調合作學習,通過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合作增加學習者運用語言的機會。學習者不僅需要使用語言表達自己,還要學會傾聽和理解并隨之做出反應。因此在我們的英語教學改革中,合作學習的更多使用將會是一種趨勢。而且還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教師采用何種教學方法,他們總是強調一點:要創造環境使學生很舒服,很自信。他們說: 學習應該是輕松的,只有輕松地學習時,你才能學得更多。學習應該是有趣的,只有你覺得有趣的情況下,你的大腦才會打開大門,迎接新知識。這個邏輯關系不無道理,如果能牢記這個邏輯關系,我們的教師就會經常想辦法動腦筋并慢慢地實施,去為學生創造良好舒適的英語學習氣氛,采納這樣的教學方法也肯定是深受學生歡迎的。
總之,在我國傳統的護理專業英語教學實踐中,由于受傳統的教學理念、師資和教材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了目前外語教學效果普遍不佳的現狀,學生運用語言能力有限,無法滿足學生畢業后在涉外護理工作中的實際需要。因此,必須加強涉外護理專業英語教學改革,以能力為本位,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以互動的師生關系和和諧的教學氣氛為基礎的先進教學模式。教學評價體系和先進的教學方法充分吸收國外優秀教育資源,將其有效地引入到我們的英語教學活動中,促進學校的英語教學改革,使我國高校的英語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
[參考文獻]
[1]熊鶯,李純,李繼.引進國外TESL優質資源,探索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新模式[J].廣西大學學報,2006(1).
[2]張沖.關于英語專業定位的思考[J].外語界,2003(4).
[3]伍小飛.涉外護理專業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難點及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10(8).
[4]秦博文,王海燕.涉外護理專業英語教學方向和教學模式的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
論文關鍵詞:多元智力理論;行為特征;大學英語教學
關于人們如何學習和思考的問題,教育學和心理學提出了多種理論解釋,如強化理論、認知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并以這些理論為基礎形成多種外語教學法流派。多元智力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或 MI Theory)雖然為大多數人所知曉,但是在傳統的一元智力理論的影響下,在國內外語教學尤其是英語課堂教學中尚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針對目前國內學生外語學習現狀,有必要承認、尊重、利用學生個性差異,加深對多元智力理論的認識,因勢利導,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為此,本文在評析多元智力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不同類型學習者的特征及識別方法,最后,就如何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貫徹多元智力理論提出若干建議。
一、多元智力理論對英語教學的意義
1983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哈伍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他的《人類思想的構架》(Frames of Mind)中提出,人類的智力不只是一種模式,而是多種智力的組合,具體包括音樂/節奏方面、口頭/語言方面、視覺/空間方面、身體/運動方面、邏輯/運算方面、人際之間(交際)/人際之外(獨處)的智力共七個方面。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有這七種智力,但是比較突出的卻只有某一種或者某幾個方面的智力,并且個人最為突出的智力往往和個人的成功或者從事的工作聯系在一起。1993年,哈伍德·加德納又指出,人類在七種智力之外還有第八種智力,即對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進行識別和分類的智力。1996年,另一位學者丹尼爾·格爾曼(Daniel Goleman)認為人類還有所謂的第九種智力,即通過強調或控制刺激進行自我激勵的情感能力。
雖然上述研究結果直接指向的是人類智力存在的多種形式,但是對外語教學也提供了重要的啟示作用。首先,同樣的學習任務并非適應所有的學生。其次,每一位學生都有他自己先天最擅長的某種能力,造成英語學習障礙的原因往往是學習方法或教學方法與學生最擅長的能力發生“錯位”。最后,如果再聯系到“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論,就要求教師要善于識別不同學生的學習類型,找準特定學生個體或群體的“最近發展區”,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同樣是語法教學,對于邏輯或運算能力較強的學生做解釋的效果較好,但是對于視覺或空間型的學生可能只有畫圖表或演示才能接受。同樣,有人獨處時學習效率較高,有人在集體活動中才能超常發揮。所以,作為教師應該善于發現學生的學習類型并及時給予適當的指導或者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
二、多元智力與學生行為特征之間的關系
如果根據加德納最初提出的人類的七種智力內容將學生劃分為相應的類型,那么一些學者的實驗結果則在不同類型的學生與其學習行為特征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實驗結果表明,學生行為特征和其個人的能力類型存在著下列對應關系。
語言型學習者,在行為上偏好于讀、寫或者講故事,擅長記憶人名、地名、日期和日常瑣事。相比之下,邏輯型學習者卻比較喜歡實驗、數字運算和研究事物類型及其關系。空間型學習者偏好看圖片、看電影或者玩游戲,他們最擅長想象、猜謎語、識圖、填詞游戲或者看圖表。音樂型學習者通常喜歡唱歌、哼曲子、聽音樂或玩弄樂器,聲音、旋律節奏和時間節拍是他們的長項。運動型學習者比較擅長諸如運動、舞蹈和表演之類與身體有關的活動。交際型學習者,喜好廣交朋友,善于與人交談和加入一些團體,這類學生善解人意,擅長領導、組織、交際和處理沖突。與交際型學習者相比,獨處型學習者偏好獨來獨往,對個人興趣有著不懈的追求,他們比較擅長自省,注重情感和內在的東西,會為個人目標不懈努力。
上述關于不同的能力類型學習者的理論,為教師通過觀察學生行為特征的辦法判定和識別學生類型提供了依據。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動給不同類型的學習者提供幫助和支持。外語課堂教學是通過一系列活動實現的,盡管不可能在一節課里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征,但是教師依然可以在不同時間、不同語言項目給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機會。教學活動定位需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定向。
三、有利于發展學生多元智力的教學建議
根據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行為特征,結合語言學家的建議及筆者外語教學的實際經驗,圍繞多元智力模型,筆者提出下列建議作為課堂活動的參考,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1.語言型學習者
針對語言型學習者善于表達的特征,可以讓其先聽短文后寫書信來培養聽力,而在閱讀過程中做正誤判斷練習。還可以把編寫故事作為寫作練習,就傳統話題在小組內展開討論,通過書面材料學習語法,用畫腦圖(mind map)的形式學習詞匯。
2.邏輯型學習者
針對邏輯型學習者善于推理,擅長邏輯的特點,可以把聽力材料分割,讓其聽后排列文稿順序。在閱讀過程中就文章觀點、概念之間做比較練習。在寫作訓練中,要求這類學生記錄活動環節或過程。在口語練習中,教師不妨把一組圖片順序打亂提供給學生,讓其按照自己的想法排列后編造故事。在學習語法時,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讓其自己歸納發現語法特征。在詞匯學習中,鼓勵學生使用諸如詞根聯想、星火記憶方法等。
3.視覺型學習者
善于通過視覺獲得信息的學生,可以要求其在聽的過程中填充圖表,在閱讀之前充分利用有關插圖或圖片做出預測。對這一類學生,在布置寫作練習時可以要求其圖文并用,做口語練習時最好讓他們就圖片或空間差異作比較。教授語法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圖片演示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4.音樂型學習者
此類學生對樂音或者節奏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把一首流行歌曲的某些詞“挖”去,讓學生邊聽音樂邊填空,也可以先把歌詞作為閱讀材料,然后讓學生聽音樂的同時做詞曲配對練習。與此同時,可以鼓勵學生就日常生活中的東西編寫歌詞、順口溜等以鍛煉寫作能力,就音樂電視畫面展開討論去提高口語能力。對于語法難點,編造或者收集一些韻文提供給學生,指導學生通過流行歌曲擴大詞匯量,對于語法和詞匯學習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5.運動型學習者
好動是此類學生的天性,因此更需要教師因勢利導。在聽力教學中,把一個任務分派給三個小組,讓各組分別聽一部分內容然后合作完成任務。在閱讀中,把閱讀材料打亂,讓學生恢復原來順序引導其主動思考。對于此類學生,一種有效的寫作活動就是寫好第一句話,然后讓一組學生傳遞著續寫編成故事。學習語法和詞匯時,可以提供一些“賭博”性的游戲內容,激發此類學生的學習熱情。
6.交際型學習者與獨處型學習者
在聽力教學中,對于交際型學習者可以在聽一遍材料之后引導學生之間對照答案然后再聽第二遍,但對于獨處型學習者最好讓其自己訂正。在閱讀教學中,既要鼓勵交際型學生討論,也要允許獨處型學生自己思考。對于寫作練習,可以讓前者編寫對話,讓后者寫日記。在語法和詞匯方面,可以要求交際型學生多舉一些別人的例子做練習,相互測試學習內容。但是,對于獨處型學生,應該誘導其多描述跟自身聯系緊密的事物,允許他們有自己的學習步調和方法。
基于對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時代訴求依然未變的認識和判斷,以及基于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果賦予我們對自身發展及國際影響力的自信,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得到國際社的普遍響應,并已成為沿線國家人民的共同愿景。《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一帶一路”合作的重點,就是要實現“五通”,即政治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在這其中,作為與經濟社會聯系最為密切的一種教育類型,職業教育與“一帶一路”建設聯系更為密切。一方面,沿線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工程的開展,以及中國裝備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將有效拉動有關國家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也為中國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一個重大機遇。另一方面,促進人文交流,實現民心相通則可以說是夯實沿線各國民意基礎的關鍵所在,而通過職業教育援外培訓項目,則更有助于沿線國家對中國職業教育理念和成就的認可,有利于實現民心的相通。在此方面,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多年來援外培訓工作的開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發揮了積極的示范作用。
以援外培訓服務產業發展,展示“中國制造”魅力。學校迄今共承辦了 50 期援外研修班,1000 余名參訓學員遍布緬甸、泰國、坦桑尼亞、贊比亞、肯尼亞、埃及等 100 多個“一帶一路”沿線的發展中國家。學校所開設的培訓項目,始終堅持對接地方、區域的產業行業發展需求,并從最初的職業教育領域逐步拓展至港口管理、汽車產業等領域。各國學員多次參訪中國海天集團、中國亞龍科技集團、中國吉利汽車、上海洋山港、浙江寧波港、遼寧營口港、山東青島港等企業,實地感受中國制造的品質和魅力。
以援外培訓增進價值理解和認同,傳播中國文化。自承辦援外培訓項目起,學校始終將促進參訓學員的文化認同和價值理解作為培訓必不可少的內容。學校特別引進對外漢語等相關專業教師,為援外研修班學員特別開設了“中國歷史”“中國國情”“中國人與哲學”“中文學習”等課程,使學員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有了更客觀、全面的了解。學校還開設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元素實踐體驗課程,如剪紙、中國功夫、茶藝、書法等,讓學員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促進了學員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也增進了他們對中國的價值認同。
以援外培訓凝聚發展共識,組建發展中國家職業教育研究機構。學校以開展援外培訓為平臺,與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寧波市教育局,三方合作成立“發展中國家職業教育研究院”,以“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援外培訓基地”項目為基礎開展相關工作。研究院主要功能包括:開展發展中國家職業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開展發展中國家職業教育資源庫建設;中國援外項目的政策與績效評估研究;組織發展中國家職業教育合作論壇,建立多邊交流平臺等,重在經驗傳播、理念提升、前景預測、問題分析與解決,為全國的教育援外培訓績效評價、改進我國援外培訓績效提出政策建議。
一、“互聯網+”與電子商務專業的發展現狀
(一)“互聯網+”的發展現狀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對教育的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到2018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將進一步深化。而且,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互聯網+”在教育領域也有了一定的突破,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手機課堂,這就是“互聯網+教育”的結果。
(二)電子商務專業的發展現狀
國外關于電子商務專業教學的研究起步較早,對本科生的培養已形成完善的體系其課程設置以市場導向為主并注重培養學生從戰略的高度思考問題。國內已有一些學者對民應用型本科院校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構建等問題進行研究,通過借鑒國外優秀大學的教學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已有學者提出課程設置應采用“寬平臺+活模塊”課程體系,設置若干個基礎平臺,在此基礎上細分為幾個專業方向模塊,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方向。其課程設置可分為專業方向模塊(主要是專業基礎知識的課程學習)、實訓模塊(對與專業相關的軟件系統、設備等方面的操作能力的培養)、交叉課程模塊(非電子商務專業的核心課程或人文素質類課程,主要用于開闊學生視野)。教學方式應體現多樣化,可以采用雙語教學法、互動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等。
二、安徽外國語學院電子商務專業本科生培養體系的分析研究
(一)安徽外國語學院電子商務專業本科生培養模式的分析研究
革新教學理念,摒棄傳統的電子商務教學思維,引進新型電子商務教學模式是安徽外國語學院一直努力的方向。安徽外國語學院電子商務專業所依托的是市場營銷、物流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商務、報關與國際貨運等專業,這些專業都是學院較早設立的本、專科專業,其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已獲專業改造與新專業建設立項,國際商務專業獲綜合改革試點立項,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是安徽省特色專業,《市場營銷理論與實訓》為省級精品課程。這些專業市場定位準確,培養目標明確,在應用能力培養、實踐性教學、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與創新。
(二)安徽外國語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的應用分析
安徽外國語學院電子商務專業培養的學生需掌握計算機技術、市場營銷、外語等各方面知識,熟練運用電子商務技術、網絡營銷等各項技能,從事網頁設計、網站建設維護網絡營銷、外貿電子商務活動策劃與運作現代物流管理、國際商務等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在教學上,安徽外國語學院有著深厚的實踐基礎,在已有的國際物流實訓中心、模擬報關實訓室、市場營銷實訓室等實踐課程的基礎上,建設了電子商務實訓室,主要為學生開設B2B、B2C、C2C等實訓教學。這種強化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建立功能齊全的實驗室,配備模擬教具、電化教學設備、業務管理軟件,用于公司業務流程模擬、角色扮演、情景模擬、項目演練等環節的應用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動手能力。
三、“互聯網+”環境下安徽外國語學院電子商務專業本科生創新培養體系的分析研究
(一)“互聯網+”模式下的安徽外國語學院本科電子商務人才的能力分析
“互聯網+”模式下的本科電子商務人才的能力結構應該是扎實的理論知識、過硬的操作技能、較強的適應能力。面向各行業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安徽外國語學院根據當前各行業對經濟管理高等人才和電子商務應用高等人才的需求,確定了電子商務專業人才質量規格,確定其知識、素質和能力標準,為培養新型的電子商務人才創造了條件。
(二)“互聯網+”模式下的安徽外??語學院本科電子商務人才的教學模式的分析
安徽外國語學院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因此,根據安徽外國語學院的辦學特色,以安徽外國語學院的辦學宗旨出發,從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實踐出發,在培養“雙創”應用型電子商務人才為目標的前提下,構建完善的課程設置,設計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形成實踐性教學評價體系為保障的科學體系,探尋出以“互聯網+”為基礎,適合“雙創”應用型本科院校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發展的有效路徑。
(三)“互聯網+”模式下的安徽外國語學院本科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方案的分析
為了培養出應用型電子商務高等人才,貫徹“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將教育產業積極與“互聯網+”相結合。根據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對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結合本科電子商務專業的辦學特色,貫徹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轉變教學模式,制定本科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方案。安徽外國語學院在現有資助特色的教材編寫的基礎上強化與企業的聯合編寫教材,加強針對性教學和強化教學的實用性,建立了特色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方案。
(四)“互聯網+”模式下的安徽外國語學院本科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的分析
安徽外國語學院與有“互聯網+”條件的、實力雄厚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以行業需求為依托,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落實培養方案中提出的各個實踐過程與環節,配備企業導師具體指導學生的實踐,實現校企共同培養。
摘 要:本文以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資料室為參考分析高校院系資料室現狀,淺談院系資料室人工管理到信息化管理的難點,并從時展的必然性和信息技術可靠性等方面分析如何克服這些難點,讓高校資料室走向信息化管理之路,為院系師生提供更好的服務。
關鍵詞:高校 院系資料室 信息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3(b)-0254-01
高校院系圖書資料室是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系統的重要補充。高校院系圖書資料室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專業性,在為高校院系的學科建設、教師科研工作和學生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種原因,高校院系圖書資料室現在還大多施行傳統的人工管理,使得資料室文獻的查詢借閱、開發利用受到極大的限制,很難適應和滿足目前信息化時代師生的需求。因此高校院系圖書資料室必須走向信息化管理之路,才能更好地為院系師生提供知識信息、教學科研服務。筆者這里就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資料室(以下簡稱外國語學院資料室)的建設和管理情況加以思考,為高校院系圖書資料室建設發展以及實現信息化管理提供一些參考。
1 外國語學院資料室的現狀
(1)華南理工大學有大大小小31個院系資料室,這31個院系資料室中,理工科資料室大多以期刊閱覽室為主,圖書資料為輔;社科資料室則是圖書為主,期刊閱覽為輔。就外國語學院資料室而言,語言文學類圖書有15000余冊,其余各類圖書有5000余冊,國內外期刊40種,在華南理工大學社科資料室乃至全國理工類高校外國語院系中也算是規模大,圖書多的資料室了,同時也是外國語學院師生借閱圖書的主要來源。
(2)外國語學院資料室至今還是傳統的人工管理。每本圖書的后面都貼有借書袋,里面放兩張借書卡,師生借閱圖書,需要填寫兩張借書卡,一張放在借書袋中,一張放在管理員這里,還書時管理員根據書袋里的書卡找到另一張書卡,蓋上還書章,把兩張卡片放入書袋。這種人工管理方式雖然不復雜,對于師生不多,規模不大的院系資料室來說,也還算方便,但還是有很多潛在問題,比如還書時間沒法控制,使得很多圖書成為學院師生的個人圖書,失去了流通功能,還容易導致一些圖書流失。假如學生在看書的時候不小心把書卡弄丟了,還書的時候管理員就要花費時間找出另一張書卡,還要給圖書補一張書卡,造成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
(3)外國語學院資料室的圖書按照中圖分類法進行分類編目,按照類別擺放。但是,除了近幾年購買的圖書,資料室原有的大量圖書都沒有電子信息。師生借閱圖書時無法在計算機上進行查閱,還需要在資料室根據大分類一本一本尋找,借閱圖書費時費力,還有可能一無所獲,嚴重影響了師生借閱圖書的積極性。現在,全院師生借閱量不到一千本,圖書的流通數量不到藏書的二十分之一。
2 外國語學院資料室人工管理到信息化管理的難點
(1)現在,學校對圖書建設的重視和支持主要放在了圖書館。我校圖書館文獻資料從采編、流通到典藏,使用計算機管理已經很多年了。學校圖書館購買了價值不菲、功能強大的管理軟件,但卻不對院系資料室開放端口。通過筆者調查發現,我校僅有院系資料室施行信息化管理,使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統是院系自己購買的系統,跟圖書館的管理系統完全不同,這樣不但浪費了院系資料室原本就不多的建設經費,也不利于院系資料室與圖書館的融合發展。
(2)外國語學院資料室早就意識到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學院領導也很重視資料室的建設與發展。然而華南理工大學院系資料室的經費是院系自行承擔,外國語學院教學任務繁重,無暇發展創收業務,學院經費靠學校劃撥,每年只有少量的985和211經費用在資料室。985和211經費的使用又有嚴格的管理和限制。外語類圖書大多是外文原版圖書,每一本圖書都幾百元甚至上千元,資料室少量的經費全用在購買圖書上了,一直沒有經費進行信息化管理,使得人工管理嚴重制約了外國語學院資料室的發展。
(3)除了學校管理和學院經費短缺的問題,還有一個制約外國語學院資料室信息化管理的難題是管理員的時間和精力。筆者作為外國語學院資料室管理員,同時又是外國語學院網站管理員、科研秘書。每日花費在網站管理、科研管理的時間占用了一半以上,筆者的時間和精力勉強維系現階段的流通管理,無暇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將數萬冊圖書信息一本本輸入電腦,為師生們提供更多圖書資料文獻信息。
3 高校院系圖書資料室實現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1)首先,學校要重視院系資料室的建設,支持院系資料室一步步走向信息化管理。學校在人事、經費和規章制度上統一圖書館和院系資料室,使得圖書館和院系資料室融合發展,圖書館為院系資料室無償開放管理系統端口,解決院系資料室信息化管理系統難題。在圖書建設方面,圖書館與院系資料室聯合采購、編目,圖書館和院系資料室實現信息共享,這樣有效避免了圖書館與院系資料室重復訂購、也保證了院系資料室后續的文獻信息規范管理。
(2)如果學校無償開放信息管理系統端口,院系資料室需要將現有的圖書文獻進行加工,輸入信息管理系統。外國語學院現在正在籌劃實現信息化管理。筆者了解到,只需要將現有圖書每一本加入磁條,編碼,在管理系統中輸入圖書的編目信息,購買幾臺電腦、掃描槍,門禁系統即可。
(3)作為外國語學院圖書管理員,筆者對圖書管理的知識只能通過在有限的時間內自己摸索學習,學校圖書館沒有針對院系資料室管理員的業務培訓。學校如果能定期對院系資料室管理員定期培訓,統一管理,也會大大提高院系資料室管理員的業務水平,提高管理員的工作效率。資料員也可以實時了解信息管理動態,及時反映給院系領導,加快院系資料室信息化管理建設。
大多高校院系資料室,尤其是文科院系資料室,和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資料室的情況一樣,期待能盡快實現由人工管理到信息化管理的轉變,充分發揮院系資料室的功能,與高校圖書館全方位融合發展。院系資料室必將進行改革,走向信息化管理之路,才能適應當今信息化時代,不被當前的教育形勢所淘汰。
參考文獻
因時而動 應勢而生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是教育部批準設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設有英語、日語、韓語、法語、西班牙語、德語、俄語、意大利語和阿拉伯語等9個外語語種、37個本專科專業,致力于培養應用型、國際化、高水平的外語人才和涉外經濟管理人才,在浙江經濟、外貿、外事服務領域和外資企業中享有美譽,畢業生就業率已連續7年達99%以上。
一個外國語學院怎么會有設立網絡傳播學院的開創性舉動呢?這源于學校為實施“立足外語、跳出外語”而開展的社會急需人才的調研。在調研中,“越秀”人了解到,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和廣泛應用,使人們獲取信息更加便利快捷,人際交往方式發生深刻變化。隨著微博、3G網絡、電子商務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網站數量和網民人數還將持續增長。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門戶網站、新聞網站、商業網站、企業網站及大量社會性網絡服務的蓬勃發展,將對多語種人才、專業性互聯網新聞傳播和信息管理人才產生極大的需求。
一邊是互聯網飛速的發展,一邊是互聯網新聞信息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的相對滯后,網絡傳播專業人才緊缺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加快高層次、高技能、高素質互聯網新聞信息管理人才培養,已成為社會培養急需人才的應用型大學的當務之急。于是,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從2009年開始,積極申報設立編輯出版學專業和傳播學專業,先后獲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批準。
網絡傳播人才的培養也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門和互聯網業界的高度重視。2011年,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和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創辦“中國互聯網信息管理人才培養基地”,在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設立全國首家網絡傳播學院,作為互聯網人才培養基地的載體。
精心運作 科學興學
2011-2012學年是網絡傳播學院的“建設元年”。
網絡傳播學院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規律,又要適應形勢快速發展的需要。面對紛繁復雜的工作頭緒,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在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的支持下,聽取中國網、新浪網等大型網站專家的建議,科學謀劃、制定切實可行的建設方案,精心運作,有序推動各項辦學工作順利進行。
學校整合新聞傳播學、漢語言文學和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的師資,成立網絡傳播課程組和計算機信息管理課程組,作為網絡傳播學院教學工作的基本力量。同時,先后聘請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常務副主任李家明任名譽院長,香港浸會大學新聞傳播系原系主任俞旭博士、美國科羅拉多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瞿研真博士擔任客座教授。目前,網絡傳播學院有專職教師6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3人,博士4人。
2011年9月,網絡傳播學院超計劃完成首批招生工作,首批編輯出版學(網絡編輯方向)專業計劃招生120名,實際招生282名。網絡傳播學院招生實現開門紅,證明了社會對網絡傳播人才培養的緊迫感。
與此同時,網絡傳播學院相繼建成了網絡編輯實驗中心、中國網絡傳播教育網和中國網絡傳播教育網直播室,網絡視頻圖片實驗室也開始了籌建工作。
網絡傳播學院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學院剛成立不久,但對教學質量,我們有足夠的信心。一方面,我們有完善的硬件設施,更重要的是,我們有強大的師資隊伍,匯集學界及業界精英的專家指導委員會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媒介經營管理精英,與此同時,我們有中國網、千龍網等國家級大型網站作為實踐基地,可以實現學生學習與實踐的無縫對接。”
志存高遠 打造一流
從成立之初,網絡傳播學院就將為中國互聯網培養大量應用型互聯網新聞信息管理人才作為自己的使命,而“全國第一家網絡傳播學院”、“中國互聯網新聞信息管理人才培養基地”、“中國網絡傳播教育網實踐教學體系”等眾多光環更加堅定了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將網絡傳播學院打造成全國一流互聯網人才培養搖籃的信心與決心。
對網絡傳播學院的建設,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有清晰的思路,那就是圍繞“越秀”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從建設中國互聯網新聞信息管理人才培養基地這一高度出發,按照建好“一個基地”、“一個學院”、“一個網站”、“一個期刊”、“一個研究所”的總體要求,根據學界與業界相結合的思路,聘請國內有名望的新聞傳播教育領域的教授和互聯網行業的精英組成高層次的專家指導委員會,科學制定出符合行業發展要求的網絡傳播人才培養方案;匯聚一批高學歷、高職稱人才,組成陣容強大的網絡傳播學教師隊伍。在加強網絡傳播理論教學的同時,依托自己創辦的中國網絡傳播教育網,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出一批政治強、業務精、懂理論、會操作的高素質網絡傳播人才。
據網絡傳播學院負責人介紹,今年秋季,除編輯出版學(網絡編輯方向)專業繼續招生以外,今年獲批的傳播學專業也將招生,并分設網絡傳播、網絡媒體經營管理、新媒體與網絡信息三個人才培養方向。幾年以后,網絡傳播學院將形成以網絡傳播專業為主,網絡新聞、網絡編輯、網絡經營與管理、網絡與新媒體等專業為支撐,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專業為輔助的專業群,并使網絡傳播專業能夠達到國家級特色專業的標準,力爭獲得國家級特色專業稱號;使網絡傳播學學科成為國內有影響力的特色學科,進入全國重點學科行列。
[關鍵詞]特色課程設置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1-0206-02
外國語學院是鞍山師范學院最早設立的文科學院之一,從1994年開始面向全省及其他省、市招收本科生。現設英語、日語兩個專業。2010年“英語語言學科”被學校確立為特色學科。外國語學院為了搞好專業建設,始終把師資隊伍建設放在重要的地位,采取了多種有效的措施使教師隊伍在數量、質量、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以及學緣結構方面基本滿足了教學需要。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外國語學院逐步形成了一支學術水平較高、教學經驗豐富、梯隊整齊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9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4人,講師41人,助教14人;博士學位4人,碩士學位58人;具有海外留學經歷教師30人。
近幾年,尤其是在“十”期間,學院及外國語學院加大了對教學設備、教學資料的投入。到目前為止,我院擁有8個語言實驗室,共計500個座位;一個日語情景實驗室;1個大屏幕多媒體教室,11個中屏幕多媒體教室;2套衛星接收系統,2套大功率無線電發射臺;并且擁有期刊室1個,閱覽室1個,專業圖書6700冊,其中外文原版圖書929冊;學術期刊57種,其中原文期刊10種,外文報紙7種;各種影視資料(包括VCD、磁帶、錄相帶)634套。此外,外國語學院還與十幾個單位合作,建立了教學實踐基地。這些為外國語學院的教學、科研和社區服務提供了及時和有效的服務。
外國語學院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勇于探索,敢于創新,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畢業生以其扎實的基本功、較寬的知識面、工作適應能力強和有發展潛力而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和社會認可。
近幾年來,外國語學院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初步形成了因材施教,同時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實現了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在科研和社會實踐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幾年來,出版專著(教材)6部,譯著3部,發表省級以上論文200余篇。外國語學院學生在全國性的競賽中頻頻獲獎,在首屆全國高師英語教師技能大賽中楊海英、王海靜、楊鹿鳴和尹博同學獲二等獎;在2003年中央電視臺和外語教研出版社組織的全國CCTV杯講演大賽中王棟同學獲三等獎;2012的全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中10級學生黃躍娜獲得省一等獎、國家優勝獎;2012全國APEC未來之聲暨全國前程無憂精英聯盟訓練營選拔大賽中我院學生丁婕通過海選、面試、筆試淘汰賽、復試、才藝展示、圓桌會議、激情辯論、四國語言自我介紹等等艱難的環節比拼獲得了全國亞軍的好成績,并跟隨主席代表團遠赴俄羅斯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
我院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與自身的特色建設是分不開的,我院在結合自身優勢(軟硬件設施),區域優勢及專業性質的前提下準確定位,優化發展思路,開展了我院的英語專業的特色構建。
一、特色專業規劃確定發展藍圖,發揮育人優勢
我院始終堅持育人為本、質量立系、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以教學為中心,以專業建設為主線,全面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以英語專業為主,拓寬專業方向,逐步發展日語、俄語專業和研究生教育;立足鞍山,面向遼寧;立足基礎教育,面向區域經濟;努力把外語系建設成為高質量,有特色,在周邊地區及省內有影響的專業。
為了更好地鞏固專業優勢,我院領導積極地到英語專業發展較好的高校進行外語專業建設,交流經驗,并遠赴英國牛津大學交流學習,吸收國外先進教育教學經驗,使外國語學院成為我省第一個引進“導師制”的學院。
二、特色目標定位指向就業市場,引導學生就業
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規格: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相關的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即在打好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語知識的前提下,注重拓寬人文學科知識和科技知識,掌握與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相關的專業基礎知識,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在各級各類學校、企業、政府、出版社、新聞、外事等部門從事教學、管理、翻譯等方面的工作。
在學生就業領域,我院立足遼寧省,面向全國進行就業市場開發,力求就業領域網狀化、就業方向多元化,使學生擁有就業多樣化選擇的機會。
三、特色才人培養模塊培養職業能力,提升就業競爭力
為了提高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專業化水平,我們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上堅持學生本位取向、專業發展取向、反思—實踐取向等基本教育理念,注重知識結構的科學性、合理性,整體優化課程體系,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的改革;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在專業定位方面,緊跟國家政策,立足遼寧地區基礎教育發展需要,及時調整教育思路,大膽進行教育改革,使教育符合行業亟需人才的需要,造就了一批既能適應基礎教育,又能適應其他方面需要,尤其為遼寧及周邊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的復合型人才,力爭把鞍山師院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建設成為區域優秀教師人才的搖籃。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頗具競爭力和我校特色的各種創新教育活動。
在人才培養方面,我院主要實行的是“以導師制為龍頭,以特色英語活動為載體”的培養方式。
(一)以導師制為龍頭
導師制即教師指導學生責任制,就是組織優秀的教師及教學管理干部在實施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對學生分組分人進行個性化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和創新思維的能力,實施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的管理方式。我院院長曹彥教授在牛津學習期間,對牛津大學的導師制進行了充分細致的學習和分析,并結合我院學生教學實際,將導師制引進我院,并形成具體的實施細則,充分發揮教師在學生培養過程中的指導作用,使教師認真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完善我院的學分制改革,更好地對學生因材施教,幫助學生全面成長。
我院特選用一批有過硬英語專業素質的教師擔任學生導師,并對學生在學習和思想上予以指導、心理上予以疏導、生活上予以輔導、就業和成才上予以向導。形成專業導師、綜合導師和客座班主任“三位一體”的本科生指導體系,實施個性化培養和全面輔導,以體現因材施教,突出個性化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原則,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德育體系,全面提高外國語學院學生的綜合素質。
導師制經過多年來的補充發展逐漸走向成熟,成為我院英語教學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并通過《中國教育報》《遼沈晚報》《鞍山日報》的報道向全省推廣。
(二)以特色學生活動為載體
我院在以導師制為龍頭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英語活動的潛力和積極性,形成了一系列特色英語活動,其中尤以英語方舟為主要特色活動進行全院推廣。英語方舟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陽光教室,另外一個是英語之星。
陽光教室是團市委專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農民工子女開設的校外免費課堂,主要是在寒暑假和節假日,由輔導員和導師帶隊,帶領我院學生進入社區免費為社區孩子和農民工子女進行英語輔導,旨在培養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配合學校“雙語教學”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并讓我院學生在實踐中鍛煉了從師技能。
英語之星是以鍛煉我院學生的英語口語和聽力能力為主要目標,分為英語晨讀、激情辯論、英語角、模擬就業等分支,由導師進行指導,并在年末舉行“英語之星”全院風采大賽,對學生一年來的英語技能進行了解和考核,由各班導師擔當評委和評論員。實現“導師制+英語方舟”的師生互動教學體系。
英語專業的任何改革,必須首先關注人才培養的質量,我們在教學中積極構建新的教學體系,為師范生充分就業和適應社會需求奠定堅實基礎。具體措施有:
1.開設高中新課改系列講座,學院組織校外專家和校內教師開設高中英語新課改講座,幫助學生及時了解基礎教育改革新動向,及時更新專業知識。學校也利用相關師資培訓機會,集中培訓各課程教學論師資,以迎新課改革。
2.貫穿通識教育,“外語專業”只有明確了自身的人文學科屬性,才能找到專業的學科定位,有了明確的學科專業定位,才能確立適當的專業培養目標,而不至于把外語專業培養等同于外語技能培訓,為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增開了一系列有利于提高學生素質的選修課程。
3.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實驗、見習、實習、實踐和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基礎教育師資。為此,課程的設置本著引導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宗旨,構建模塊式、多樣化、網狀多向的課程體系,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大的空間,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創造條件,促進學生教育創新精神和教育實踐能力的發展,實現學生教育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四、特色課程設置提升教學質量,塑造合力的師資
課程計劃應體現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英語專業系列課程分為文化知識培養課程,實踐能力培養課程和特色課程三個層次,強調英語語言知識、語言運用和英語文化學習并重,突出運用的教學理念。通過英語文化知識培養,英語語言技能(實踐能力)訓練,教師職業能力等特色課程構建三個板塊為學生夯實牢固的文化專業基礎、良好的知識結構、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形成1+1+1﹥3的合力,貫穿整個課程體系:第一層次——文化知識培養課程:包括“基礎英語”“高級英語”“英國文學”“美國文學”等主干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知識。第二層次——實踐能力培養課程:包括“英漢與漢英翻譯”和“英語口語”“英語寫作”等校級重點課程。第三層次——特色課程:“英語教學論”和其他通識課組成,著重對學生職業與就業需要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進行拓展。特色鮮明的目標,明確的遞進式課程體系建設,為培養具有良好的英語語言能力、健全的語言文化知識、訓練有素的職業技能的英語專業畢業生,提供了科學系統的課程保障。
【參考文獻】
[1]沈嬌.高等院校英語專業辦學特色研究——以沈陽師范大學英語專業為例.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7.
[2]楊穎育.試論如何構建英語學科專業特色——以四川師范大學英語特色專業建設為例.中國大學教學,2008.5.
[3]劉沛.英語專業的特色建設.群文天地,2011(20).
[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朱永新.新教育之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