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留學生教育論文范文

        留學生教育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留學生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留學生教育論文

        第1篇:留學生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互動;交流;聲樂;教學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的互動關系是課堂教學能夠進行的必要前提,師生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

        聲樂課在學前教育專業中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低年級的聲樂教學一般都是采用集體教學的方式,由于人數多,基礎差,學生的聲樂知識幾乎是空白的。而要使學生對聲樂知識的理解、接受變得容易,并解決學習中的困惑,提高學習質量,增強學習聲樂的自信心,就必須在聲樂教學中有效地更好地采用多種“互動與交流”的方式。筆者借此談談個人的教學體會。

        一、“互動交流”——來自課前熱身運動課前是課堂的前奏,自由性和體驗性是它的兩大特點。

        課前的互動和交流是在課堂以外的時間和空間里進行的,學生可以自由地和教師交流,沒有緊張的心理,教師也可以隨機地在交流和互動中進行自由提問,了解學生的真正需求。因此,課前的交流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非常大的學習空間,教師可以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有限的時間里精心設置互動和交流的內容及實施的方案,利用富有趣味性故事、談話或借助于現代話的電子、音響設備及課堂環境的布置,調動學生的中各種感官感受音樂。例如:彈奏一首學生們在小學、初中最喜歡唱的歌曲,讓他們回憶起童年時的美好時光,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中外世界名曲,熏染課前學習氣氛,還可以請敢于表現的同學演唱一首自己喜歡的歌或交流課后的歌唱練習體會。

        總之,課前的交流和互動具有極大的靈活性,這種自由、歡樂的歌唱前“熱身運動”,為課間的歌唱教學奏響了一段很好的前奏。在這有限的時間里,學生在互動與交流中,能體現個性,明白了自己要唱好一首歌的不易和距離,增強了學習的欲望,并帶著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心理走進聲樂課堂的學習中。

        二、“互動交流”——來自相互傾聽聲樂教學是師生共同創造聲樂藝術表現力的雙向活動,教師在講授發聲方法和歌曲演唱的過程中,相互傾聽是一種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手段。

        師生間相互傾聽,互為主體,缺一不可。教師如何教、如何指導,學生首先都是通過傾聽教師的講解、示范、演唱進入聲樂學習的初步認識階段,學生在傾聽中辨別聲樂發聲的方法,在傾聽中模仿和學習正確的歌唱,在傾聽中辨別音高、節奏、位置、共鳴、情感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是通過傾聽學生的練習和歌唱,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困惑和錯誤。教師還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法如:“傾聽中的比較”——正誤之間的比較?!皟A聽中的思考”——學習的要領及方法?!皟A聽中的探索”——通過錄音的方式傾聽自己歌唱,確立自己歌唱的努力方向。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等音像資料傾聽歌唱家們的演唱,開拓藝術視野。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帶著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課堂教學。例如:在學習《我愛你,塞北的雪》這首歌曲,借用多媒體的教學工具展示塞北風光,為課堂營造了一種音樂氣氛,學生們在傾聽中產生了一種入情入境的感受,使得學生迅速而自覺地進入學習活動中。在練習歌曲的過程中,重難點之處也是通過多次的傾聽教師的示范,學生的練習、模仿等,來解決歌唱的各類問題。通過傾聽,在課堂教學中就能做到學生與教師實質性的知識互動。這是聲樂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內容。

        三、“互動交流”——來自平等和信任聲樂教學是建立在平等、信任與合作的基礎上,這是先決條件,一旦違背了這一先決條件,所有的教學努力都是徒勞的,尤其是對剛剛入學的新生,由于自身的聲音條件差,對聲樂課的不理解,缺乏信心,自暴自棄,產生自卑心理,這些現象都是直接影響聲樂教學的不良因素。

        要使不良的因素轉變為積極的因素,教學中的互動與交流是實現良好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深入到學生的內心,尋找他們的個性特點,揚長避短,對條件差的學生以鼓勵為主不嫌棄,并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形式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校學前教育專業每班只有2到3位男生,在上課時他們總是低著頭坐在課堂的最后面,為了消除他們不平等的心理壓力,筆者將他們調整到自己的身邊(鋼琴旁),上課時總是給他們送去鼓勵的眼神,在教學的內容上也選擇了適合男女聲演唱的歌曲,在課堂個別抽查的過程中,選擇適合的調讓他們演唱。對五音不全,連張口的勇氣都沒有的學生,教師不是用眼神去斥責學生,用動作去制止學生,而是要以平等的態度去對待他們,讓他們知道害怕就是自己的敵人,只有戰勝自己才能調整好心態,每個人的學習都是從不會開始的,只要努力就會獲得好成績,就能獲得美好的歌唱。

        在課堂提問的環節里,讓學生知道提問、抽查不是為了讓他們出丑,而是針對每位同學對知識理解的程度進行教學反饋或把他們存在的不同問題和錯誤進行糾正。以點帶面使沒機會被問到的同學也能進行自我更正。

        在交流和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多用表揚、贊許的語言,哪怕是一個眼神和會心的微笑,也會讓他們對教師產生真正的信任,以便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用,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消除過于緊張的心理狀態,從而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低年級學生的聲樂基礎訓練過程由于聲樂理論比較抽象,技術性又很強,初級練聲曲也比較單調,又要不段反復地練習,因此就需要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目的、堅定的信念,這樣才能與教師積極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計劃。

        這也就決定了平等與信任在聲樂學習的重要性。

        四、“互動交流”——來自情感的體驗情感互動是師生互動中的高層需求,是知識互動中的另一種高級形式。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不容忽視,尤其在低年級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聲樂基礎差使得教學組織顯得重要而艱難。因此,建立親密的師生情感互動與交流是教學過程的動力。教師用自己的情感去撥動學生感情的琴弦,保持溫和熱情的教學態度,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用鼓勵的眼神、甜美的微笑,消除學生的緊張感,使學生獲得全身心的放松,樂意與教師進行溝通,主動參與課堂的討論,積極的動腦、動口、動手,從中體驗和感受歌曲的演唱及作品的表現方式。

        要達到真切的情感體驗,教學就必須設計豐富的內容,采用多種手段,創造多彩多姿的情境,例如:根據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歌唱水準,教學內容可以從幼兒歌曲著手,如:《小烏鴉愛媽媽》、《搖籃》、《大鞋與小鞋》等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歌曲進行歌唱訓練。這些歌曲短小、精練,音域也不寬,對剛學歌唱的同學來說容易接受,從中也增強了學習的信心。還可以增加一些他們喜歡的流行歌曲和藝術實踐。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預留一點時間,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自我展示、相互評價、挑戰自我。在活動中得到情感和心理的滿足,師生可以根據歌唱作品的內容一起進入教學內容所規定的角色,愉快地完成教學任務。

        由此可見,情感的體驗與投入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要讓學生都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教師語言的情感成分和教學環節的情感把握與設計就顯得非常重要。例如在學習《繡紅旗》這一課時,教師預先讓學生上網查閱歌劇《江姐》的有關資料和片段,課堂上讓學生參與情景劇的表演,將情感體驗與創作表演融為一體,在身臨其境中體驗歌曲的美妙,深刻地感受革命先輩們對黨的熱愛和高尚的情懷。這就象人們常說的“上課如演戲”,“戲”的好壞離不開導演(即教師)的教學設計與編導,演員就是教師(也可以換位為學生),觀眾就是學生(也可以是教師)一場戲的好壞來自于臺上與臺下的共鳴。演員的好壞來至觀眾(學生或教師)認可和肯定。因此師生情感的互動從多個角度入手,了解學生的需要、興趣、愛好,這就是較好的一塊敲門磚。

        五、“互動交流”——來自課后的知識鞏固課后的互動交流來自于學生的課后反饋作業和課后輔導。教師要求學生把課堂上的感受、收獲、難點、困惑及要求寫成書面作業交給老師。

        這是檢測課堂教學互動的第一關,這種反饋形式讓教師能更具體更全面地了解每位學生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要求。了解學生群體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對后面的教學提出更高要求,具體到可以將每一首歌曲的難點集中、匯冊。還可以使教師發現班級中的學習薄弱群體,以便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同時也是對課堂互動的補充和彌補。

        課后輔導就是將這些在聲樂學習中的薄弱群體組織起來,針對他們的問題進行個別輔導,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疏忽了班級中的薄弱群體,容易導致這個群體的增大和教學負面因素加大。因為課堂教學是面對整個集體,而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畢竟是少數,由于他們有心理負擔,不敢開口歌唱,往往容易被忽視,因此,在課后的輔導中教師輔導的不僅僅是歌唱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明白學習的理念,增加他們的信心,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采取針對性的交流與互動的方案和要求。真正解決他們存在的問題如:音準、咬字、頭腔共鳴、位置等。

        總之,學生課堂互動與交流需要的滿足遠比純粹的知識、技能的學習來得重要的多,學生的課堂交流需要能否得到滿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和學生是否能共同創建健康的課堂交往環境、有效地師生互動。

        參考文獻:

        [1]劉何仙.對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05,(2).

        [2]楊方.談音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J],音樂天地,2006,(1).

        [3]嚴鳳.聲樂演唱與教學指南[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1.

        第2篇:留學生教育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留守學生養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教育激勵教育

        安??h華泰實驗學校是一所民辦公助、寄宿制、九年義務教育學校,學校的生源主要由劃片內招生和全縣因父母外出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代管的學生(留守學生)組成,為方便管理和學習,學校特設有全托班(吃住由學校托管)。通過筆者,發現這些留守學生普遍存在自理能力差、厭學、愛上網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抓好這幾個方面的教育。

        1養成教育

        留守學生由于父母長年在外打工,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感覺情感上虧欠孩子,想在錢物上給孩子更多的補償,而孩子由于年齡小、自制力差、自理能力更差,花錢沒有計劃,很隨意,有的學生每周花錢多則幾百元,少則也有上百元,而錢卻大部分用在吃零食和玩耍上。表面上看,花費錢財是小事,可是用零食代替主食,必然影響學生的健康。天天吃零食也影響其他學生的消費觀,破壞學校的環境衛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自己的消費習慣,同時也對他人產生影響。作為班主任應該進行適當的引導,首先要與家長或其代管親屬取得聯系,適當控制學生的“錢袋子”,把錢花在恰當處;其次,進行親情教育,引導其認識到父母的錢來之不易,應懂得珍惜;再次要在班上狠抓一個“嚴”字,為此,一要有婆婆嘴、天天講、經常講。課堂講、班會講、課外看到學生吃零食還要講;二要制定班級公約,讓學生了解這樣做是對的,那樣做是錯的;三是調動班干部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配合班主任工作,齊心協力、齊抓共管、效果顯著。但也要注意的是“嚴”要有張有弛,“嚴”要有“人情味”,能讓學生接受;“嚴”也應該有“愛”,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考慮、為學生著想,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是真正保護他們、愛護他們的。從而養成學生生活自理、自覺守紀、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2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學生”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由于認識上的偏差,很多長輩是不懂教育,一味地寵著孩子。所以,在留守學生中存在著許多不良行為習慣,如:吸煙、喝酒、賭博、打架斗毆等,追其原因有很多,但心理不健康是一個重要因素。盲目模仿、攀比、放縱、好奇、呈英雄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作為班主任應及時了解情況,掌握有關信息,加強家校聯系,發現問題,就平等地與學生交流,要盡量多一些善意的笑容,少一些漠視的眼光。這樣,我們就能激起學生心靈深處的愛心和寬容,激發他們對生活的感悟和學習的認識,讓他們的心理偏差及時得到糾正。因此,每位老師就應該是一名心理醫生,醫治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3理想教育

        在“留守學生”當中,“讀書無用論”非常流行,在這種錯誤的思想指導下,學生厭學、逃學,人生理想不明確也就不足為怪。作為班主任,一項主要的工作就是要端正學生的思想,樹立他們正確的學習觀。因此,要讓學生明白,讀書不是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一道精神枷鎖,而是實實在在的一種生活,人的一生就是學習的一生,世界上沒有一種學習是讓人痛苦的,學習會使人愉悅,會催人上進的;其次,“留守學生”成績普遍偏差,作為老師應正確面對學習困難的學生,用一順包容的心去對待他們,不能因為自己在年終考核中受影響,就去挖苦、嘲笑、甚至漫罵這些學生。如果這樣,只會加重這些學生不配合、對抗、厭學、逃學;再次,還可以通過班級活動讓學生自己去收集有關“知識改變命運”的真實事例到班上宜讀,或通過講故事的方法講述學知識的重要性和學知識的趣味性,讓他們在學知識中感悟人生,樹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4激勵教育

        “留守學生”由于基礎差,成績不理想,學習的自信心不足。如果老師重視不夠,學生往往會破罐子破摔,成為“問題學生”。作為一個優秀班主任,不僅要上好課、教好書,也應該善于利用時間和機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要做好這個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取得學生對自己的信任。為此,老師應放下架子,主動與學生談心、交朋友,傾聽學生的呼聲,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發現他們的長處和優點,有針對性地在不同的場合有的放矢地表揚他們,讓學生的內心感覺到老師的表揚是真心的、真誠的;另外,要多開展班級活動,調動每個學生的潛能,發揮他們的特長,讓他們在同學面前感覺到自已也是有優點的,也是很露臉的。這樣做既可以增強班級凝聚力,又可以增強學生自信心、自強心,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體會學習的快樂。

        第3篇:留學生教育論文范文

        摘要:隨著數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科學地、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發揮師生互動的作用是促進教學工作、實施素質教育勢在必行的一項工程。本文主要探索師生互動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研究數學課堂交流對學生學習積極性、思維能力及學習效果的影響,建立一種師生平等、相互交流的和諧課堂氣氛,使課堂成為師生的共同舞臺。本論文在研究中以行動研究為主,同時采取邊行動,邊研究和邊總結改進的做法,用經驗總結法歸納和探索適合于學生的課堂教學模式,對“課改”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提出平等、合作與交流、相互理解、轉變角色等看法,尋求師生間的教與學的相互促進。

        關鍵詞:課改中學數學師生互動地位作用平等合作與交流

        “師生互動”這一課堂教學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無論是中國古代孔子與弟子的座談還是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內容上成為“師生互動”的先導。要使“師生互動”這一理念真正內化到課堂教學方式中,我們必須明白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單純的給與者,而應該是獲取方法的引導者。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這就決定了學習數學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開發學生大腦智力因數、引導學生數學思維更要求師生間有充分的交流與合作,因而,師生互動也表現得更加突出。據我所知,多數數學老師在實踐中的互動形式主要有:1.多提問,一堂課不間斷的提問,力求照顧到全體學生;2..多討論,老師講完一個問題后,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再指派或讓學生推舉代表發言。這兩種形式確實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時完成教學任務等優點。但我認為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互動”。真正的“互動”應具備下列幾個要件:

        一、師生互動,首先要強調師生的平等。

        師生平等,老師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者”,而是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我們知道,教育作為人類重要的社會活動,其本質是人與人的交往。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既體現了一般的人際之間的關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產”著教育,推動教育的發展。根據交往理論,交往是主體間的對話,主體間對話是在自主的基礎上進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參與。因為只有平等參與,交往雙方才可能向對方敞開精神,彼此接納,無拘無束地交流互動。因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首先應是師生完全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應該說,通過各種學習,尤其是課改理論的學習,我們的許多教師都逐步地樹立起了這種平等的意識。但是在實際問題當中,師生之間不平等的情況仍然存在。教師聞道在先,術業專攻,是先知先覺,很容易在學生面前就有一種優越感。年齡比學生大,見識比學生多,認識比學生深刻,有時就很難傾聽學生那些還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錯誤的意見。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馴服聽話的孩子,師道的尊嚴就很難不表現出來。因此,師生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其實是比較難于做到的。

        怎樣才有師生間真正的平等,這當然需要教師們繼續學習,深切領悟,努力實踐。但師生間的平等并不是說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們的教師仍然是傳統的角色,采用傳統的方式教學,學生們仍然是知識的容器,那么,把師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實現不了的。很難設想,一個高高在上的、充滿師道尊嚴意識的教師,會同學生一道,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要知道,歷史上師道尊嚴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其實是維持傳統教學的客觀需要。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產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當教師的角色轉變了,才有可能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師生平等地參與。轉變教育觀念,改變學習方式,師生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是這次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務,這也正是綱要中提出師生積極互動的深切含義。為什么我們要強調綱要提出的師生互動絕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

        二、師生互動,還應該徹底改變師生的課堂角色,變“教”為“導”,變“接受”為“自學”。

        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間共同協作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也是師生互動的直接體現,要求教師從已經習慣了的傳統角色中走出來,從傳統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F代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同時,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論及自己的思想,與同學進行充分的交流,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并作出適當的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反省。從而,數學素質教育中教師的作用就不應被看成“知識的授予者”,而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啟發者、質疑者和示范者,充分發揮“導向”作用,真正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育思想。所以課堂教學過程的師生合作主要體現在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學”和學生的“自學”上。

        舉個例子,在初中幾何中,講圓柱、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時,教師的“導學”可以從實驗入手,實際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結論:圓錐側面展開圖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長是圓錐的底面圓周長,扇形的半徑是圓錐的母線長。這種演示“導學”既直觀又能引起學生注意,學生非常容易接受這個知識點。在上述老師提示后,學生自己閱讀,找出本節的重點,新知點和難點,先自己利用已學知識嘗試解決,攻克疑難問題。這是學生“自學”的過程,在老師做了演示之后,再讓學生閱讀,自行解決課本中的例題和練習。有了“導學”的認識,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就相當明確,“自學”的過程實際上是在運用舊知識進行求證的過程,也是學生數學思維得以進一步鍛煉的過程。所以,改變課堂教學的“傳遞式”課型,還課堂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陣地是師生雙邊活動得以體現,師生互動能否充分實現的關鍵。

        總之,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平等地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必然導致新的、平等的師生關系的確立。我們教師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認識,從而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去實現這種轉變。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次課改,從課程的設置,教材的編寫,教學要求等許多方面,都為我們教師這種角色轉變,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條件(其實不轉變角色已不能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了)。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在課改實驗中,盡快完成這種轉變,以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

        三、創設問題情景,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師生的合作與交流是“師生互動”的直接表現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應是“隨機”發生,而不一定要人為地設計出某個時間段老師講,某個時間段學生討論,也不一定是老師問學生答。即在課堂教學中,盡量創設寬松平等的教學環境,在教學語言上盡量用“激勵式”、“誘導式”語言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盡量創設問題,引導學生回答,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及培養學生創設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完全平方公式”時,可以這樣來進行:

        1.提出問題:(a+b)2=a2+b2成立嗎?

        nbsp;(顯然學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導學生計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引導學生發現①算式的左邊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結果形式是a2±2ab+b2

        4.進一步提出:能直接寫出結果嗎(a+1)2=?

        這樣學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這個規律可以作為公式…

        通過教師的誘導,學生的參與,使學生既認識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對該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幫助,這種探索精神也勢必激勵學生去習,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再如講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不等式4(1+x)<x+13

        解:去括號,得

        4+4x<x+13

        移項,得

        4x-x<13-4

        合并同類項,得

        3x<9

        不等式兩邊都除3,得x<3

        “無問題”教學可以是照本宣科,學生很快便會“依葫蘆畫瓢”,不知“所以然”,當然就難以有應變思維了?!皠撛O問題”教學,教師設計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結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樣的?

        ②結果(解集)的形式與原題的形式有哪些差異?

        ③如何消除這些差異?

        學生有了問題,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

        在學習新內容時,如果都能誘導分析,讓學生開動腦筋,那么學生不但對知識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們創造思維的培養。如上例,學生弄清了去括號,移項等……是朝著解集的形式轉化的目的后,對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這也就是我們所希望的創造思維能力所起的作用。

        古人常說,功夫在詩外。教學也是如此,為了提高學術功底,我們必須在課外大量地讀書,認真地思考;為了改善教學技巧,我們必須在備課的時候仔細推敲、精益求精;為了在課堂上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我們在課外就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學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學生真正成為朋友。學術功底是根基,必須扎實牢靠,并不斷更新;教學技巧是手段,必須生動活潑,直觀形象;師生互動是平臺,必須師生雙方融洽和諧,平等對話。如果我們把學術功底、教學技巧和師生互動三者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逐步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那么我們的教學就是完美的,我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四、師生互動,還應該建立在師生間相互理解的基礎上。

        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看到的是一種雙邊(或多邊)交往活動,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指點,學生思考;學生提問,教師回答;共同探討問題,互相交流,互相傾聽、感悟、期待。這些活動的實質,是師生間相互的溝通,實現這種溝通,理解是基礎。

        有人把理解稱為交往溝通的“生態條件”,這是不無道理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實現的。研究表明,學習活動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時發生、交互作用的。它們共同組成學生學習心理的兩個不同方面,從不同角度對學習活動施以重大影響。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學習活動既不能發生也難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在許多情況下超過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課程實施中,情感因素和過程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發展學生豐富的情感,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梢赃@么說,增進相互理解的過程,其實也是豐富、發展交往雙方情感因素的過程。

        教學實踐顯示,教學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師生間的關糸。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友好關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幫助的基礎之上的。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應有意識地提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課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師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來增進師生、同學之間的情誼,培養積極的情感。我們看到,許多優秀的教師,他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與學生建立起了一種非常融洽的關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生生、個體與群體的互動,合作學習,真誠溝通。老師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個眼神,一絲微笑,學生都心領神會。而學生的一舉一動,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許變化,老師也能心明如鏡,知之甚深,真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這里的靈犀就是我們的老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建立起來的相互理解。

        五、創設有利于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及組織形式。

        教學過程中要實現師生積極互動,要求師生間有盡可能充分的交往活動。目前,中學教學班的班額還普遍偏大(一般50多60人,有的甚至達70多人),要實現充分交往活動是有很大難度的。因此,必須積極探索在現實條件下,有利于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積極互動的教學方式及組織形式。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不同,一般存在以下三種主要課型:

        1、以講授法為主的課型;

        2、以討論法為主的課型;

        3、以探究——研討為主的課型。

        第4篇:留學生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外國留學生;專業教育;特點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9-0058-02

        一、引言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強,高等教育國際化浪潮的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選擇來中國接受高等教育。據教育部2014年統計數據顯示,從2005年到2014年,來華留學生人數一致處在高速增長階段,每年平均增速為13.19%。中國現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留學生輸入國。面對越來越多的來華留學生,一個重要且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對國際學生進行專業課教育。畢竟擁有高水平高質量的課程教育才是吸引并留得住國際學生的關鍵。本文擬以暨南大學為例,對國際學生專業課教育的方法與方式進行探討。

        暨南大學是我國第一所華僑學府,也是“211工程”重點綜合性大學,其辦學理念與目標是“僑校+名?!?。暨南大學是目前擁有外國留學生最多的中國大學,直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領導。暨南大學的校訓是“忠信篤敬”,在此校訓的引導下,暨南大學注重對華人華僑子女的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文化進行培養,因此受到了海外華僑華人的極大關注與歡迎。素有“華僑最高學府”之稱的暨南大學,從建校到目前為止,總計培養了來自全球五大洲160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各類人才二十余萬人。在其“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的辦學方針下,暨南大學擁有國家對外漢語教學基地、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

        二、國際學生專業課教育現狀

        接下來,將以我在國際學院所從事的全英教學中國對外貿易課程為例,來對國際學生專業教育的現狀及其特點進行研究。中國對外貿易課是專業選修課,其對象是經過相關的專業基礎課(包括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等)培訓后的大三學生。該課程共有36個學時,分為九個部分,包括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現狀、中國對外貿易政策、中國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及其演變、中國與美國、歐盟的雙邊貿易、中國外商直接投資(FDI)、中國對外貿易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分析等內容。由于本課程旨在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狀況、特點與趨勢,是一門現實性和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因而采用課堂討論加論文的考試方式,更便于考察學生搜集數據資料的能力、對中國對外貿易中所存在的問題的關注力以及利用所學理論知識對相關問題的分析和理解力。其中課堂討論成績占總評成績的40%,論文成績占總評成績的60%。

        課程論文題目由老師命定,均是課堂上講授的內容。對于英文的課程論文評分,主要側重于學生能否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課堂教學內容應用到所給的當前中國對外貿易中所出現的問題分析上。

        從課程論文分數對比的情況來看(見圖1),內招生獲得90分以上的學生比例明顯大于外招生,79分以下的學生則都是外招生。這表明,通過大陸高考入學的內招生在對課程教學理解上、論文寫作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上要高于外招生。

        再看課堂討論分數的情況。這個分數的評定,主要依據是學生上課回答問題和案例討論。從分數結果對比上來看,外招生在90分以上的學生比例高于內招生,中間水平兩者接近。由于外招生在口語表達上具有優勢,并且喜歡參與靈活的、隨意的課堂討論,喜歡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獲得課堂討論分高分的相對較多。

        三、原因分析

        之所以出現內招生與外招生在分數上有如此大的差異,依據這幾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國際學生的語言優勢,另一個是國際學生的專業知識的劣勢。在專業課教育上,國際學生和大陸學生由于背景文化存在著顯著差異,導致他們在學習方式、思維模式、學習效果上存在著很大差異。具體來說,國際學生有著較好的英語語言背景,因此,在全英授課的課堂上,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點。相比之下,大陸學生則因英語表達不流暢,不敢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導致其平時成績低于國際學生。

        但是,國際學生就讀暨南大學時,并沒有接受過中國的高考,而是有相應的特殊入學考試。他們往往是在華文學院接受一定的中文基礎訓練后,再來申請大學入學。其對中國文化、歷史、經濟等方面的了解有限,對于專業課之前的系統學習也不夠,包括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等。這使得他們對中國對外貿易出現的一些問題和特點沒有明確的認識。比如,我曾在課堂上分析中國對外貿易的特征之一,空間分布的不均衡:中國對外貿易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而在東部沿海地區又進一步集中在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我讓大家討論有哪些原因導致了中國對外貿易空間分布不均勻?國際學生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但通常是從地理的直觀角度來分析,認為東部地區靠近大海,所以國際貿易過程中運輸成本較低,這種地理優勢促使了中國對外貿易集中在東部地區。大陸內招學生則能夠通過對中國經濟的了解,來對該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例如對外開放政策的影響。

        另外,國家經濟體制、文化差異也會導致國際學生對專業課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例如,當我們講到在改革開放之前,包括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國有企業從中央和地方政府那里獲得了很多的優惠政策,因此其對外貿易占中國總體對外貿易的大頭,并且還出現了很多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外貿公司。而民營企業由于在體制上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其對外貿易的發展很艱難,必須通過外貿公司來進出口。國際學生對此很難理解,他們認為企業應平等對待,為什么會存在這么大的待遇差異。而且他們也很難想象,這種對外貿易的政策差異化對中國對外貿易結構、問題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由于存在以上原因,在論文考試上,內招學生能夠很好地對課堂所講授的理論知識進行消化吸收,應用到當前中國對外貿易問題的分析中去,因此所得成績要高于國際學生。

        四、結論與啟示

        意識到國際學生與大陸學生的上述差異,對于我們在專業課程設計上、內容構建上、教學方法方式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對于這兩類學生應有差異地對待。對于國際學生,應強調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與分析能力;而對于大陸學生,則應鼓勵促進其課堂討論發言,培養其觀點表達與陳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戴曉霞.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外國學生政策之比較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05,(5):11-16.

        [2]鄧暉,來華留學,哪些信號值得注意?[N].光明日報,2015-04-08.

        [3]李聯明,呂浩雪.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制約國際學生流向的主要因素[J].比較教育研究,2004,25(6):71-75.

        [4]王軍.我國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基本定位與應對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4,(8):88-92.

        [5]文雯,陳麗,陳強,等.課堂學習環境與來華留學生學習收獲的研究――以清華大學為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2):107-113.

        第5篇:留學生教育論文范文

        拉脫維亞經濟基礎較好,以工業和農牧業為主,是波羅的海沿岸經濟發達國家,也是原蘇聯經濟最發達和富饒的地區之一,在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中,其工業位居第一、農業位居第二。拉脫維亞氣候宜人,森林資源豐富,是一個風景如畫、文化豐厚的美麗國度。在教育領域,拉脫維亞也擁有一定的基礎和實力,獨具特色。

        拉脫維亞的高等教育概況

        “拉脫維亞是學習型社會,在教育和科研方面保持著開放的態度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拉脫維亞努力把高等教育國際化,在科教研究方面積極主動,建立了很多科研合作伙伴關系并且成果卓著,在自然科學領域尤為出色?!?/p>

        “在地理位置上,拉脫維亞地處東西文化的交匯之處,是最為充滿活力的歐洲國家之一。我們的高等教育學府擁有很多可供選擇的科目,如人文學、社會學、工程學、自然科學和IT等。可以說,拉脫維亞人一生都在學習!”這是拉脫維亞教育科學部長庫克女士對該國教育狀況的概括。

        拉脫維亞有尊師傳統。9月1日開學這一天,學生們大都會捧著鮮花到學校報到,并把鮮花送給他們的老師。因此,每逢9月1日,大街上便會出現很多手捧鮮花的少男少女或青年男女,花店的生意也甚是興隆,開學日則被這樣的氣氛渲染成了一個節日,拉國尊師重教的風氣可見一斑。

        在拉脫維亞,義務教育為9年,政府提供免費的小學和初高中教育。全國90%以上的兒童就讀國立學校,大多數大學生則就讀公立大學。除公立學校之外,也有私立中小學和大學。另外還有政府補助的少數民族學校,這些學校教學使用俄語、白俄語、烏克蘭語、立陶宛語、愛沙尼亞語、希伯來語及波蘭語。

        據了解,自1996年起,拉脫維亞的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到2008年初,每萬人中有近500名大學生,僅次于加拿大和美國的大學生比例,居世界第3位。拉脫維亞有20多所國立高等院校和10多所私立高等院校,設有豐富多樣的學術性或專業性教育課程。

        學術性課程主要是基礎課程和應用科學。這種課程分為兩個學習階段,在每階段結束前,學生必須提交獨立完成的論文。學生在完成第一階段學習后可獲學士學位和學術性學位。3年制的學士學位課程是一種職業預備課程,并不是一項完整的高等教育課程。4年制的學士學位課程,不包括職業培訓,是一項法定完整的高等教育課程。在某些課程中,職業培訓和學士學位培訓可同時進行。經過5年學術學位和專業資格的學習,學生可以獲得畢業文憑和資格認證;專業性高等教育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在專業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實際技能。這些課程一般歷時1-2年,可與學士學位的學習同時進行。學生畢業時既取得可學士學位,又可取得專業資格證書。專業資格證書發放以下幾類專業人員:內科醫生、藥劑師、工程師、藝術家、教師、牙醫和技師。

        研究生教育是學術性教育的第二階段,經過1年半-2年的學習,學生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和畢業證書。而博士學位的學習分為兩個層次:博士學位和資格博士學位,取得資格博士學位是擔任教授的必要條件。博士學位學習歷時3-4年。學生須提交博士論文并通過公開答辯才可獲此學位。若想取得資格博士學位,必須進行論文答辯,此論文是幾篇已出版的重要科學或教育論文的摘要,或是博士論文答辯后的專題研究。

        若想就讀高等院校,一般需提供中等院校畢業證書,學院將對其所學的中學科目進行評估,以確定哪些科目的成績可作為入學條件。申請人必須參加招生辦負責人組織的面試,學生必須參加4種入學考試中的一種。若想申請就讀碩士學位,必須提供學士學位。3年制學士學位的畢業生可在原校就讀碩士課程,如想轉到他校就必須再學一段時間的學士學位課程。若想就讀博士學位課程,就必須提供碩士學位證書或對等學位證書。如果所申請課程的教學語言是拉脫維亞語,申請人必須通過語言能力考試。

        外國留學生在拉脫維亞就讀大學本科和碩士課程,每學年需交納2000-3500美元。博士課程學費每年約2500-3500美元,另需交納一小筆注冊費。學生住宿費每月約15-20拉特(拉脫維亞貨幣,1拉特約合2美元)。生活費取決于個人的住宿地點和生活方式,平均每月約150-200拉特。留學生抵達拉脫維亞后最好立即辦理健康保險,以免出現不必要的麻煩。

        拉脫維亞和中國在教育方面進行了成功的合作。據報道,今年9月11日,中國駐拉脫維亞大使程文舉拜會了拉國教育科學部長庫克女士。程大使回顧了近年來中拉在教育科學領域取得的喜人成果,特別是在中國駐拉使館推動下,漢語教學事業蓬勃發展,“漢語橋”項目已在拉國生根開花。據不完全統計,拉脫維亞目前學習中文人數約500人。

        庫克說,拉脫維亞已經發展成波海三國地區的漢教中心,拉國教育科學部亦將繼續支持漢教事業的發展。同時,庫克表示,拉國教育科學部已同意與中方簽署中拉關于相互承認學歷和學位證書協定的草案。這一草案的簽署必將為中拉兩國的教育事業增添新的活力,推動兩國科教合作邁向新的臺階。

        拉脫維亞的大學

        里加工業大學是東歐最古老最著名的國立大學之一(是拉脫維亞排名第2位的大學),始建于1862年。從建校那時起,RTU就是一所世界性高等學府,許多德國、波蘭、瑞典、俄羅斯的科學家都在這里學習和工作過。

        拉脫維亞獨立后,抱著與符合歐盟關于教育、科研標準的明確目的,RTU徹底改變了教育程序?,F在,RTU的學歷得到世界廣泛認可,RTU還積極參與與德國、英國、瑞典等國家合作的歐洲教育科研項目。

        除了本地學生,RTU還有來自中國、印度、巴基斯坦、黎巴嫩、敘利亞及其他歐洲、亞洲、拉丁美洲的學生。

        RTU位于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市中心,有8個系及5個科研院所,目前在校生有18000多人、其中本科生5600人、大專生7500人、碩士生3600人、博士生400人、留學生1000多人;教職員工有1000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400人。

        RTU擁有拉脫維亞最著名的工程與科技學院及專家教授,并致力在學術及科技領域發展成為世界最著名的大學。RTU在教育創新及進行高端研發方面也享有盛譽,積極地為國家的發展培養科技與管理人才。RTU除了各個系以支持科技、教育及研發需要外,還擁有5個專家研究所及研發中心。

        除致力于培養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及建筑方面的高級人才外,RTU同時也從事一些研究工作及為國家培養工程師及專家。

        大學主要設施包括教室、圖書館、計算

        機實驗室、自然科學實驗室、運動設施、學生宿舍等。RTU的圖書館藏書量為100萬冊,包括書籍、期刊等;計算機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了最先進的技術與軟件,所有學生都可以在此上網及收發郵件:自然科學實驗室為學生們進行工程及科技領域的實驗提供了完備的實驗設施;大學教室全部裝有空調及電子教學設施,包括電腦、投影儀及音響設施;室內運動設施包括壁球、羽毛球場及一個健身中心,戶外運動設施包括排球、網球、籃球場,還包括標準的足球、橄欖球及板球場。此外大學還開設了各種俱樂部及社團以滿足學生文化及休閑的需要;RTU的校內宿舍價格合理,學校也會盡量為國際學生安排校內住宿。來自各國的學生可以參加學士和碩士學位的學習,所有課程均用英語由RTU最好的教授授課。

        里加斯特拉京什大學(Riga Stradins University,RSU)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里加醫學研究所,該研究所隸屬于拉脫維亞國立大學醫學院,并在1990年更名為拉脫維亞醫學科學院。直到2002年,拉脫維亞醫學科學院才正式改為里加斯特拉京什大學。如今,在拉脫維亞各個領域的多數著名醫藥界人士和從業人員,均畢業于RSU。

        RSU的強項專業是醫學,圖書館內收藏了十分齊全的醫學書籍與資料。這里設置了醫學系、口腔學系、配藥學系、康復系、公共衛生系和護士系,并授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RSU的畢業生都是當今社會急需的醫學人才。1990年以來,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印度、以色列、黎巴嫩、尼泊爾、挪威、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瑞典、瑞士、敘利亞、英國、美國等國家的留學生都在RSU學習醫學,上課時采用英語授課。

        外國學生如想進入RSU學習,年齡必須在17歲以上,并具有高中畢業或同等以上學歷(其中:生物學2學期,化學2學期,物理學2學期)。另外,入學英語測試也是必要的,申請入學的外國學生的托福成績分數要在500分以上,雅思成績分數要在6.5分以上。

        RSU也有若干的課外活動和學生團體,例如:學生科學協會,拉脫維亞學生會,里加合唱團等等,還有體育俱樂部、舞蹈組等多樣化的社會活動,學生生活可謂豐富多彩。

        文茨皮爾斯大學(Ventspils UniversityCollege,YeA)位于文茨皮爾斯市,在拉脫維亞的西海岸,距首都里加200公里。這座人口不足6萬的小城卻擁有波羅的海地區最大的不凍港,主要進出口貨物有金屬、木材、谷物、石油等。

        VeA是一所年輕的大學,由拉脫維亞政府建于1997年,是該國西北地區主要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機構。目前該校有學生約1000人,有60多名教學人員,其中有一半擁有博士學位。這里提供本科和研究生課程,主要專業包括信息技術、翻譯,商業行政和管理等。

        VeA積極參與了歐盟國家的學生和教師流動方案,并在愛沙尼亞、立陶宛、芬蘭、挪威、德國、愛爾蘭、意大利和法國有超過20多家的合作機構。這些計劃為校內的學生和老師提供了很多去其他國家學習和交流的機會。

        校內的科研工作集中在經濟學和商業管理方面,波羅的海三國的經濟和商業環境是其中一個主要的研究領域。此外,研究工作還涉及應用語言學、翻譯學和文化交流等領域。

        “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VeA規模雖然不大,卻已經發展成為拉國西部的一個教育中心,該校致力于實施終身學習的方法,努力為社會提供質量良好、價格公道的教育和繼續教育,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相當齊全和現代化的學習和生活設施。這里的學生宿舍可容納300多人,收費也不是很高。校園里還有一個美麗的公園和一個籃球場。此外,文茨皮爾斯本身就是一個美麗整潔的海濱小鎮,這里不僅是學習研究的理想之所,也是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從校園出發,只需步行10分鐘便可到達海灘。在這里學習和生活,真是不勝愜意。

        拉脫維亞工商管理學院――TURIBA(意為“繁榮”)是一家私立職業學校,目前有學生7500多人,是拉脫維亞數一數二的高等職業培訓學校。這里所授專業主要是旅游與酒店管理,并提供工商管理專業學士學位證書,該證書是經過拉脫維亞教育與科學部以及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認證的。

        TURIBA每年9月1日開課,學制4年。這里畢業的學生大多成為高級酒店業與旅游業的業務精英,例如商務經理、旅行顧問和旅游機構組織者、導游、飯店主管和經理、旅店行政管理和經理、休閑和娛樂公司管理者、旅游信息中心管理者等。

        由于TURIBA與歐洲多家學術機構和旅游機構有項目合作,因此在這里學習,還能獲得到旅游教育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的北歐學術機構學習。近年來,這些項目在不斷更新、改善,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人才市場的需求。目前,TURIBA的學生可以在國內外各種不同的高級旅店接受有價值的培訓,其中不乏布羅德莫度假村、希爾頓酒店這樣的高級場所。另外,TURIBA還和法國諾曼底管理學院就雙學位項目的旅游教育課程簽訂了一項合作協議,學生可同時接受這兩所院校的課程教育,并獲得雙學位。

        對于來這里上學的外國留學生來說,一年要交納6760美元的費用,包括學費2810美元,餐費3000美元,以及青年公寓住宿費950美元。這其中還包括所有學習過程中需要使用到的資源、圖書館可用文學資源、講義和印刷材料、學校圖書館管理的電腦資源、免費參加各種學生聚會和活動等。

        申請到TURIBA留學,要提供中等教育證書公證書的有效復印件,所有資料需翻譯成英文、俄文或拉脫維亞語,還要提供英語水平測試結果的官方復印件,如劍橋英語測試(至少初級證書)、托福成績(至少得分60%)、雅思成績(最低6分)等。

        據了解,TURIBA已與中國展開了教育培訓合作,今年將有十幾名中國學生來到這里進行碩士課程的學習。

        拉脫維亞大學(University of Latvia)是一所古典大學,成立于1919年,前身是里加工藝學校。學校教學以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為指導思想,課程設置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為留學生設置了以英語授課的多學科研究課程。學校有學生25000名,是拉脫維亞最大的大學,也是波羅的海東海岸最大的大學。

        拉脫維亞大學將自身的宗旨定為:整合不同領域的研究與創新,積極提供歐洲標準的高等教育,在拉脫維亞語言和傳統文化等領域開展合作,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保障。

        拉脫維亞大學非常重視和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制定國際教育研究的方案和項目,促進學生和教9幣的國際交流,在學院、研究所、部門和個人等不同層面上都有交流與合作。大學還積極制定雙邊伙伴關系協定,與歐洲30個國家的235個機構(其中包括66所大學)簽定了350多項協議,以期待更深入

        的交流。

        拉脫維亞大學還積極參與國際大學組織,成為大學網絡中的一員。例如EUA(歐洲大學協會)、UNICA(歐洲國家首都的大學網絡)、BSRUN(波羅的海地區的大學網絡)等。

        無論對于國內還是國外的學生來說,拉脫維亞大學已成為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地方。英語授課的方案和課程每年都會增加,合作研究一直也十分活躍和富有成效。大學現在的目標是把重點放在國際合作的內容和質量上,進一步調整教育管理和新體制的行政架構,加強教育和研究,以期提升大學的國際聲譽。目前,學校內有1000多名國際學生,2007年曾有2名中國學生在該校學習。

        除了與歐洲國家的合作,拉脫維亞大學也將亞洲,特別是中國視為國際合作的主要對象。自1995年起,拉脫維亞大學中文系便開始啟動與北京大學學術人員和學生間相互交流的計劃。每年都有3-5名拉脫維亞學生到北京學習。同時也有1名來自中國的客座講師在拉脫維亞大學現代語言系工作,許多拉脫維亞大學的講師在中國接受在職培訓。拉脫維亞大學接受了來自中國的各種捐贈書籍、電腦、影像膠片和光盤,校內已經組織了幾場漢學研討會。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越來越多的拉脫維亞青年對中國產生了濃厚興趣,學習中文的熱情也空前高漲。據了解,拉脫維亞大學計劃在1年后成立孔子學院,加大漢語教學和中國文化的傳播力度。

        拉脫維亞的“漢語使者”

        提起漢語教學,雖然到目前為止拉脫維亞還沒有一所大學成立正式的孔子學院,但卻有一家“孔子中心”。為了加深拉脫維亞與中國之間的合作,拉脫維亞第一家孔子中心于2005年10月26日在里加斯特拉京什大學掛牌成立。

        該中心的全部經費由校方支付,主要在全拉脫維亞舉行和中國有關的學術活動,為雙邊合作提供“新的動力”。為向拉脫維亞共和國民族進一步介紹中國文化,增進當地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孔子中心還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

        孔子中心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為拉脫維亞人舉辦中文培訓班,促進傳統中醫在拉脫維亞的研究和應用,為政府機關和私營業主提供與中國有關的咨詢活動。此外,中心還打算邀請中國專家前來講學,參與中拉兩國共同進行的科研項目,組織會議等。

        拉脫維亞的漢學研究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而系統地從事漢語教學的工作也有近20年的歷史。中拉1991年建交以來,兩國的文化、教育不斷加強。中國政府重視在拉脫維亞開展漢語教學工作,并為此提供了師資、獎學金、教學設備、教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第6篇:留學生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發展特色

        近兩年來我們通過與新西蘭WINTEC懷卡托理工學院的互訪、交流以及參加中新職業教育論壇和中國教育年會等,根據我們的所見所聞和新西蘭懷卡托理工學院提供的資料,下面僅針對新西蘭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及其發展特色做如下的分析和研究。

        一、以市場與就業為導向設置專業課程體系

        (一)專業設置

        新西蘭理工學院專業設置是以經濟發展、社會服務為基點,以市場為導向,緊密聯系工商企業、行業,擴大新西蘭理工學院招生、提高學生就業率。針對產業部門的需求,對于一些跨學科的崗位,則設置綜合化的專業,實現相關學科甚至不同學科之間靈活開放的教學組織制度。

        新西蘭公立高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覆蓋面很廣,為了能使學生學有所用,所有專業課程的設置完全取決于社會需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參考當地工商業以及教育和社會團體各界專家顧問的建議,所以實用性很強,對學生順利畢業后盡快找到工作非常有利,并且為學生將來的事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例如:WINTEC理工學院開設了機械、汽車、企管、商務、計算機應用、藝術和設計、護理、旅游、服裝設計、烹飪、應用科學和初級行業、工程和建筑環境 電氣工程、酒店管理、美容美發等專業。幾乎所有專業都實行計算機管理,教學的硬件設備一應俱全。類似上述專業課程的設置,非常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所授課程兼顧學術和職業兩方面。既滿足學生的就業,又滿足當地各工業、服務業的發展需要。針對信息系統發展開設了應用信息系統專業、商務會計專業和計算機教育專業,新西蘭職業教育十分重視最新技術的教學,課程內容設置密切反映科技發展。

        (二)課程設置

        1.課程設置的原則

        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一般遵循兩個原則:一是根據工商企業用人部門和社會的實際需要;二是符合資格認證體系標準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學校提供一系列的課程模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資格條件、職業方向、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情況,選擇具體的學歷層次、課程和學習內容。各類教育的學制不盡相同,證書培訓基本學制從三個月、六個月到一年長短不等,文憑及學位教育分一年、兩年、三年甚至四年的課程。若獲取文憑,基本學制為兩年;若獲取學土學位,基本學制為三年。各類學校均實行學分制,每一門課程或一組課程模塊均對應一定的學分,每一等級證書培訓或學歷(位)教育均有必備的學分要求。

        2.課程的開發

        新西蘭理工學院的課程設置以工商企業界用人部門的實際需要為前提,以行業組織制定的職業能力標準和國家資格框架為依據,主動為社會和地方經濟服務。具體內容和安排由企業、工商業、理工學院協會和學院聯合制定,開發各種特色課程,并根據當地經濟發展變化的情況而不斷的調整與修訂。有時甚至為社會或企業特殊需要“定做課程”。并且由行業協會負責開發教學計劃和模塊課程大綱。教學計劃的開發由理工學院協會學術討論部負責具體操作,根據國家提出的能力要求和理工學院協會學術討論部提供的教學計劃開發辦法,在聽取地區行業顧問委員會、企業和理工學院學院有關專家的意見后,制定出教學計劃。課程開發權歸理工學院協會學術討論部。 如有教師、企業技術人員或專家認為某門課程需要向學生介紹,他必須提出申請,當了解情況后認為有必要開發該課程時,必須以招標的形式向社會信息。 確定課程開發后,教育服務處要同開發院校簽訂合同,明確課程開發時間、具體要求、經費和課程主審。

        3.課程的實用性和實踐性

        課程設置完全取決于社會需求。提供的課程主要是基礎知識學習,也有部分學位課程,相應獲得的文憑為學習證書、畢業文憑、學士學位等,以及從基礎資格到學歷水平的國家職業證書和國家畢業文憑。學院課程注重實用性和實踐性,基本都是與職業教育或培訓緊密相關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一般不設文化基礎課和體育等公共課。課程的教授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但偏重于實踐應用與職業的培養。除單獨設立的實踐教學環節外,理論教學與實訓融為一體。特別是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如烹飪、計算機技術、護理等,基本上在操作間、實訓室或相應的專業教室進行現場教學,教、學、做一體化。老師直接面授時間不是很多,即使是全日制的學生一般每周少的不足10節,多的不過20節課,其余時間學生自主學習或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一些與課程有關的活動。

        (三)教學組織形式

        雖然新西蘭有嚴格的國家資格體系標準和完善的認證制度,但在具體人才培養過程中卻是靈活多樣的。 一是國家雖然制定統一的資格標準,但并不預制課程,也沒有統編的教材,而是由教育培訓機構按照國家的標準框架自行組織教學。 二是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的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大量的教學活動時間是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組織指導。學生可采取全職或兼職方式,培訓時間可以自由選擇,教師也可以根據企業的時間安排在工作地點授課。不同時間學習(選擇白天或晚上到校學習)、利用互聯網學習、協議學習(學生與教師商量,哪些內容自修,哪些內容需要教師輔導,共同做出學習安排,殘疾人甚至可以要求教師到家中輔導)等,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西蘭高等職業教育靈活、多樣性的特點;同一教學班可以依每個學生的實際制定不同的教學進度和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實行彈性學制,入學年齡不受限制,在校學習時間可長可短,學分可以保留,也可以轉出。三是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地點流動化。大部分專業的教學更注重實際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自學、檢索資料、解決難題和自己尋找課題等能力。學校采取小班授課,重點是以學生的興趣為中心,教師以講解重點為主,指導學生如何學,如何查找相關資料并加以解決。教師設計豐富多樣的課堂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學習,鼓勵學生思考、提問。常用的學習活動有問答、小組討論、調查、操作演練、演講等。教學地點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實習車間、工作地點等場所,形成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能力教學融為一體的教學環境。

        (四)嚴格的考核評估制度

        各類學校均有嚴格的考核制度,一是每門課程均有非常細致的考核標準,二是考核過程貫穿學習的始終,平時的作業、論文、報告、設計等等都有嚴格的考評,并記錄在案,作為最終評定成績的依據。

        質量評估以能力測試為核心,有些專業或工程,不以得分多少論高低,而以合格或不合格對學生進行評價。 教師根據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成果的水平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但對實踐考核要求較嚴格,成績不合格要繼續學習,直到合格為止,嚴格的能力認可制度,確保了能力培養目標的有效實施。

        二、重視與企業聯系,強化產學合作,加強教師隊伍

        新西蘭重視對理工學院的師資管理,采取聘任制,注意運用競爭機制、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理工學院的教師由各學院自己聘任,但要接受教育主管部門嚴格的資格審查。理工學院的辦學目標十分明確,以培養能上崗,具有較強實踐技能的應用性人才為目的,因此其對教師的任用資格有嚴格的規定。除一般學歷要求外,專職教師必須具有下列條件:有3-5年專業工作實踐經驗;具有合適的技術資格尤其是教師資格(成人教育文憑);取得大學畢業的學位,經過一定的師資培訓;掌握熟練的教書育人方法等。教師被正式錄用前,必須經過一年的試用期,逐漸充實學術造詣、淵博的專業知識背景和具有豐富的教學經歷。教師隊伍有專職和兼職兩部分組成,而且兼職教師比例較大。行業還鼓勵兼職教師到學校講課,以最新的職業技術來影響學校的教學工作;行業通過幫助學校建設實訓基地,接待學生學習等方式參與學校的實踐教學工作:為培養出掌握先進技術的后備人員,企業將最先進的生產設備提供給理工學院使用,以加強校內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并負責不斷更新;同時,負責教學質量評估。 理工學院每年都向企業及社會提供本年度畢業生情況,而企業也給予學校以財政支持和專業設置建議。 企業不僅與學校保持密切聯系,而且在政府的支持下,也舉辦各種面向本企業職工的職業培訓。

        三、創造終身教育體系

        由于市場經濟機制的完善,經濟上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每一位公民,一生工作崗位可能要變化4一5次左右,每次工作變化必然有一段職業培訓提高的經歷,每一位公民都面臨著終身培訓;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得有某種相應的專業技術證書。因此,新西蘭理工學院力圖創造自己獨特的終身教育體系。他們在招生上沒有年齡限制。在教學方式上靈活多樣,既有傳統的課堂教學,也有師傅帶徒弟式的手把手教學,還有現代遠程教學。實踐教學則在實驗室或車間進行,完全按實際工作要求操作。遠程教學采用印刷資料、電視、電話、錄像、錄音、傳真、電子郵件和網上在線等方式全方位開展,初步建立了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全民終身教育體系。

        四、教育出口及其國際化

        新西蘭作為世界上高等教育較發達國家之一,加上擁有英語這一世界通用語言的獨特優勢,一直是世界上主要接受外國留學生國家之一。 新西蘭非常重視把本國的教育推向國際市場。一方面積極參與國際上的教育組織機構及其活動,學習借鑒其他發達國家先進的教育模式和經驗,并使本國的各種學歷學位文憑和證書得到國際上的承認,擴大其影響。另一方面積極將本國的教育向外輸出。在這方面教育部強調授權,弱化管理,因此各級各類學校在開展國際交流方面享有很大的自,幾乎所有的高等院校均有與其他國家交流合作項目,WINTEC理工學院與中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業、非洲等國家合作,將本校的證書培訓文憑、學位教育推向這些國家和地區。同時國家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勵吸引海外學生到本國學習。政府年度性的審核撥款和激勵職教培訓、向外輸出創收的形勢,使得新西蘭職業教育越來越市場化、國際化,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招收留學生,既彌補因政府減少教育經費造成的經費不足,又可以自由支配留學生所繳的學費。為職業教育增加了大筆經費。

        第7篇:留學生教育論文范文

        網絡德育一般是指在局域網(LAN)和廣域網(WAN)上所開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動,其內容包括德育信息、網絡文化、網絡德育課、虛擬社區、網上咨詢答疑、在線討論,網上德育基地、網上家長學校等。這些德育活動圍繞現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來開展,它與學校德育有著緊密的聯系,是學校德育教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我校在德育教育工作等方面利用e路構建德育網絡上作了一定的實踐與嘗試,下面就學校構建e路(網絡)德育工作——環境德育網絡、e路德育網絡、家社校德育網絡、師生德育網絡、心靈e路德育網絡、導師德育網絡、班主任德育網絡等方面所作的探討,談一點我們在實踐中的做法。

        一、構建環境德育網絡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

        1校本德育環境網絡

        校本德育環境網是育人之網,美麗的校容校貌有著陶冶學生心靈、熏陶學生行為、啟發學生美好想象,振奮和激勵學生精神思想的作用,產生良好的教育的效果。優美的校園環境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陣地,學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感受到“校園無處不育人,校園無時不育人”的氛圍。

        打開學校網站,映入眼簾的美麗校園。學校標志性雕塑,顧況讀書臺,古崇福寺,靈龜(荷)池,假山噴泉……“亭臺碑泉皆為師,花樹墻廊均有情”,學校東臨智標,西望紫薇;南連史東山故居,毗鄰衍芬草堂、徐志摩故居。山水相依,環境秀麗。顯性的校園環境文化,提高了學生的思想素養,拓展了文化育人的空間和渠道。

        學校重視古文化的發掘。點擊“德育天地”網頁,有唐朝著名詩人顧況的讀書臺,這是顧況后裔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導師顧易生撰寫并親筆題寫的《顧況讀書處碑記》碑文,有北亞山公園(硤石東山前十二景之一的“北亞晴巒”);有顧況舍宅而筑的崇福古寺(現為校史、國防教育、陶行知事跡陳列室),富有神秘色彩的靈龜池和東晉葛洪煉丹井;有“國防教育園”;有書亭、行知亭、英語長廊、靈池假山噴泉;有每屆畢業生栽下的留念樹?;ú輼淠?,亭臺碑泉的“溫馨提示、友情告白”,校園是一首詩,一草一木都發揮著她的德育功能。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要使學校的墻壁也說話?!?/p>

        2活動德育環境(班級主題班會紅色長廊參觀名人故居尋訪身邊的共和國功臣參觀海寧市氣象局)網絡資源共享

        進入“紅色長廊巡禮”板塊?!凹t色長廊巡禮”活動是學校十年來一直堅持的一個傳統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在上海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東方綠舟”,師生同登仿真航空母艦;在展廳里聽教官講解軍事知識;參觀“國安館”,居安思危;在航母甲板上接受教官的軍訓,在智慧大道上與100多位古今中外世界名人、科學家對話;遨游智慧海洋,托起明天的太陽。踏上勇敢者道路,競渡龍舟,挑戰趣橋,翻越障礙,走梅花樁、平衡木,鉆繩網,穿越迷宮,挑戰自我,發揚團結協作精神。入住地球村,過好生活關,翻被子,套枕套,鋪床單;學習生活,學會自理。鍛煉意志和品格,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在網上瀏覽這一幅幅動人的鏡頭,讓人在美的享受中得到教育。參觀上海科技館,秦山核電站,乍浦古炮臺,東方大港都為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凸現了網絡德育的功能。

        清明期間“尋訪身邊的共和國功臣”的真實情景,徒步走進著名導演藝術家史東山和散發著詩情騷意芳香的徐志摩故居,沉浸詩海中。了解詩人的生活經歷和創作歷程,尋夢詩人成長的道路的一組圖片,激勵著同學們成長。

        在氣象局,把氣象資料的采集、傳送與網絡監控,天氣預報的制作與。觀察百葉箱、風向標、風速儀、雨量器、蒸發皿、日照計和地溫測量方法等圖文傳到網上,讓同學們大開眼界。有反映說:在網上閱讀與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長了知識,鍛煉了意志,提高了思想覺悟。

        二、利用e路德育網絡搭建學生成長平臺

        當今青少年處在對外交流日益擴大、通訊傳播不斷擴展、社會活動日趨多樣化和復雜化的社會氛圍中,受著社會的深刻影響。在這社會大環境下,傳統的灌輸性教育和單一的德育目標就顯得脆弱和蒼白。

        傳統的德育工作,主要是在課堂上通過學科滲透這一主渠道,利用“兩課(班隊課和政治課)”和社會實踐活動等有限的德育教育形式。網絡縮短了時空距離,拓展了德育內容。計算機信息網絡為德育工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無限的時空。

        1QQ群德育網絡——心語聊聊吧(建立教師、班級、師生Q群)

        假期中,教師為學生架設網上溝通交流思想教育成長橋梁。班主任張老師,放假第三天,在她班群中的Q到了X某,與他談假期開展社會實踐,學會生活,學會尊重,反思學習……與G某談自信,交流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體會,談保爾成長歷程……朱老師她最放心不下的是班中的留守學生,過年了,父母都回來了,這是一個加強聯系溝通的好機會,她就抓住時機進行家訪,或是發短信的方式進行聯系。一個網上溝通思想,交流學習,共同成長的德育模式,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2E-mail德育網絡

        “發個E-mail,把寫好的作文傳給老師”,“讀老師的博文,收獲不小”,“發張賀卡,祝老師節日快樂!”學生十分得意如是說,網上交流成為一種時尚。有同學說:我沒發郵件給同學或老師就像落伍了似的。

        小小賀卡寄深情,師生共賀教師節。這是同學們用自己的誠摯的心靈和纖纖小手用心設計精心制作美化的心靈禮物——“親愛的老師,您辛苦了”“您是太陽,溫暖我的心”“您是園丁,我是花”“您是紅燭,照我行”“您為朋友,情真意濃”……呈現出濃濃師生情深的景象。老師們以心換心,在賀卡上回贈寄語,“梅花香自苦寒來”“祖國的花朵需要你我的呵護”“化作春泥護新苗”……校園里流淌著一股暖暖的洪流。小小賀卡寄深情,改變了以往那種贈送禮物、鮮花等到奢侈的節日風,培養了“以艱苦奮斗為榮”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王老師班中的學生大多在農村,最使他擔心的是,學生回家后忘記了學習,王老師發電子郵件和QQ短信與學生進行交流,時時關注他們的學習與生活。同學們在家收到教師E-mail特別親切,倍增了師生情意。

        3電話德育網絡

        心靈e路是一條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之路。使學校德育工作更顯得“人文一點,務實一點,藝術一點”。電話聯系與交流溝通更是一件普通的事了。問寒問暖,了解情況,互報喜訊,溝通思想;道個歉,還避免了面對面的尷尬。德育導師沈老師放假仍掂記著寒假前思想反常的Z某,在電話中耐心開導,諄諄教誨,深深打動了他。

        4春雨心理聊天室(晚上6:00——9:00)

        據了解,學生心里話有無處訴說的尷尬,學生多數不愿向自己的任課老師和班主任心理咨詢,愿意向不認識自己的或不任自己課的老師或領導咨詢。學校春雨心理聊天室如春雨潛入心,潤物細無聲。他(她)們就單親子女的心理狀態轉變;初中學生的情感萌發,似戀非戀,似情非情,似愛非愛,似單相思又非似單相思;以及學業負擔重情感,減負與加壓;上網與學習,游戲利弊;敲詐與被敲詐,毆打與被毆打;理想與現實,父母與子女,情感與價值,交流與溝通等熱點問題,進行了交流與探索。

        嘰嘰……嘰嘰……Q叫心理咨詢老師,猶如去大海暢游,如釋負重,心情豁然開朗,消除了心頭的抑郁和煩惱,疏通了全身的血管;解除了心頭的積郁,渲泄了心中的不悅與痛苦,激活了意泠的情緒,燃燒著蓬勃之朝氣,點燃勇氣和斗志。

        學校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虛擬的空間,還開通了網絡咨詢,避免了學生與教師直接的面對面的尷尬的接觸與碰撞,增強了學生心理咨詢的勇氣和信心。給一個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場所,還學生一個健康成長環境。

        5心靈驛站

        E-mail走進學生心靈,解決實際問題,構建和諧校園。心情不好、心理有疙瘩去問心理輔導老師,寫信到“春雨信箱”,學習成績下降可問任科老師,被人敲詐向政教處報告;食堂飯菜太貴、數量少,玻璃破碎,跟老師有矛盾,老師隨意壓留學生信件,誰為學生主持公道。上網,發郵件到“校長信箱”“春雨信箱”可幫同學們解決這些關系到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維護了學生的合法權益,增強了學生的維權意識強了,提高了自我保護能力。

        家長在校園網上搜索到“家庭成功教育專家和知心姐姐專題講座資料”,在網絡中找到了阻攔我們孩子成功的瓶頸,為孩子找到自信,心頭一亮。

        三、依托e路德育資源載體健全家社校德育網絡

        1警庭校共建網頁

        警庭社校四方共建,法制講座、四周環境整治、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等政策法規和各個活動的內容呈現在網頁上,通過瀏覽和閱讀,增強了學生和家長,教師和各階層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推進了學校的法制建設,形成了一個四位一體的立體德育網絡。

        2社校共建

        開展“萬名學生下社區”十個一活動,開展“十個活動日”活動:報到日、啟動日、宣傳日、環保日、學習日、運動日、示范日、書畫日、孝敬日、表彰日?;顒勇佑?,精彩舜間,家庭內外……形成了社校德育教育網絡。

        3家校共建

        家長委員會與學校共商教育大計。委員們通過網絡就學生中“5+2=?”、“學生的家庭教育和與子女的溝通”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要與孩子多交流、多溝通,真正了解和理解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為子女創設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四、假借校園德育網絡架設德育工作交流舞臺

        1班主任德育網絡

        在班主任網絡論壇中,再談我們今天怎樣做教師”的討論激起了教師的共鳴,全校教師參加了這次討論。經過一個學期的激烈討論,進一步認識到它是一個師德問題,也是一個教育問題;是一個教育方法問題,也是一個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問題;是一個教育思想問題,更是一個職業道德問題,教師應“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網絡發揮了它的作用。班級主題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和構建德育工作也在網絡上成為熱點。談論手機現象,后進生教育,問題學生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問題成為網上研討的熱點。

        2德育導師網絡(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導育模式)

        把需要更多關心的學生的思想教育任務分解給德育導師,讓更多的老師關心、指導學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和學習,既管又導,形成全員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育人新模式。在這個背景下,建立了德育導師網絡。“德育導師”在網上關心幫助學生,還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特點和認知水平,從思想、生活、心理素質、道德品質等各方面關注他們的成長,架起了師生間的“心靈橋梁”,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利用網絡整合,開創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把“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德育導師工作模式和先進經驗,在網上共享,不斷總結,深入研究,共同發展。讓德育導師網絡真正成為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家園。

        3德育網絡論文

        通過班主任校本培訓,撰寫教育論文及教育案例。為問題學生診斷與把脈,開出“心靈處方”,上傳到學?!暗掠龍@地”欄目里,達到教育資源共享。讓全體老師學德育,用德育,成為德育工作行家里手。在網上交流讀書心得是教師相互促進與提高的有效措施,贏得大家的跟帖,學習,評論,贊賞,推動了教師的讀書充電熱。

        4班主任博客網絡

        每個班主任都有一個博客。用教師自己的行為道德,高尚情操、品質意志,潛移默化地去震撼學生心靈。2005年,學校創建“班主任博客群”,到目前班主任都自己的博客。韓忠老師的“花臉青衣·班主任手記”;張沁老師的“蓮之夢·班主任手記”;梅雨老師的“梅之雨語·歲月屐痕”……交流班主任和德育導師工作經驗,受到大家的喜愛。

        總之,學校構建e路德育工作網絡,從“環境德育、e路德育、家社校德育、師生德育、心靈e路德育、導師德育、班主任德育網絡”諸方面思考、探討和研究,建立學校、社會、家庭和社區四結合立體德育網絡,探索現代德育的模式,充分發揮學校、教師、社區和家長整合的作用,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齊抓共管。從而增強德育工作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邵培仁·空中校園—網絡傳播與教育·復旦大學出版社

        [2]譚細龍·德育――素質教育的靈魂·中國教育學刊·2001-1

        [3]王炳仁.《班級教育理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4]李嵐清.《教育訪談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王湘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必讀》.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

        [6]鄭杰.《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草根2004

        第8篇:留學生教育論文范文

        眾所周知,語言文字既是人們交際的工具,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載體;而“文化”不是別的,正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最主要的標志,是民族內部各類人群不可缺的粘結劑。著名作家余光中說得好:“中文乃一切中國人心靈之所托。只要中文長在,必然漢魂不朽?!?1)著名教育家于漪則說得更加直白和干脆:“梁衡同志說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我認為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之根,也就是‘根之根’?!?2)明乎此,我們就不難理解:提高中小學生(特別是九年義務制學生)的語文水平,確實是關系到一代又一代國民能否具有高素質——牢牢把握民族‘根之根’的重大問題!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的情況很不理想,可以用四個字加以概括:“高耗低效”。早在1978年,呂叔湘先生就大聲疾呼改變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現象,他嚴肅指出:中小學生學了十年語文,花了2700課時,幾乎占了全部課時的三分之一,結果語文仍不過關。從那時以后,又過去了許多年,可是語文教學的情況仍未基本改觀,1987年5月,國家教委曾委托華東師范大學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一次語文水平的調查,結果表明經過10年教改的閱讀教學,基本上沒有取得明顯進步(3)。最近又在報上見到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在某所高校,一屋子大學生居然不會寫“鑰匙”二字。對此,連著名紅學家周汝昌也不由得痛切陳詞:“鑰匙之為物,體不甚巨,量不太重,而丟了它就麻煩大了。”“我愧非教育專家,自己拿不出辦法。但還想請專家們多動動腦筋,把語文教學如何在重視上再重視,提高上再提高,改革上再改革(改進、改善、改正錯誤認識和錯誤教法)?!?4)

        有人也許會問:這些年來語文教學不是進行了許多改革嗎?不是總結了很多教學經驗嗎?對此得作具體分析。一方面,語文教育界固然出現了于漪、錢夢龍、寧鴻彬等優秀教師,取得了許多突出的成就,但另方面改革中也不乏形式主義和繁瑣哲學的東西,誠如張志公先生所說:“再有,就是這個‘論’那個‘論’,這個‘性’那個‘性’,不可勝數?!薄艾F在的問題是,這種‘論’,那種‘性’患多不患少,教師們應接不暇?!?5)張志公先生的本意自然不是反對進行理論研究,而是感到語文教改中不著邊際、經不起實踐檢驗的高談空論太多了,為此,他又懇切地要求大家好好研究:“中學語文教學如何往前走?我們喊了多年‘教改’‘教改’,改了些什么?改向何處?”(6)

        如今尊敬的張志公先生已駕鶴西歸,怎樣不辜負這位教育前輩的囑托和期待?看來,只有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認真下一番正本清源、去偽存真的功夫,才能走出誤區——切實改變語文教改中的種種形式主義傾向,進而踏上教學改革的康莊大道。

        誤區之一:片面理解知識和能力的關系

        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誤區是:沒有辯證地如實地理解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關系。

        怎樣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一個現成的習慣的答案是:把學生學到的語文知識轉化為能力。

        乍聽這番回答似乎無可非議,學習其他學科不正是遵循“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普遍規律嗎?學習語文又怎能例外?但若深入思考,此種回答就大可商榷了,須知在語文教學中,知識和能力的關系,要遠比其他學科來得復雜,我們平常愛說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表現在這里。

        究竟應該怎樣把握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關系?筆者認為有必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達到共識:

        一、學習本民族語言并非從零開始,很多情況下常常表現為“能力在先,知識在后”

        學習母語和學習外語迥然不同,不是一無所有,不是從零開始。每個人從牙牙學語起,就一直在母語的環境中模仿著,學習著,這就決定了母語的知識和能力的關系有其獨特的表現。按照語言學理論,人們學習母語可分為兩個過程:一是兒童時期在不知不覺中自發地學得的過程,語言學家把“這種無明確目標的、自發的掌握語言的過程稱為‘語言習得’?!?7)需要補充的是,這種過程可以伴隨一個人的終身,不少成年人有較強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但你若是問他們究竟學習了哪些語文知識?他們很可能答不上來,這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另一種過程是有目標有步驟地掌握語言的過程,語言學家稱之為“語言學得”。凡是一個人從上學讀書,開始接觸語文課本,接受老師的講授和指點起,就開始了“語言學得”的過程。當然,有目標有步驟地學習語言文字的途徑是多方面的,并不限于上語文課一種。另外,即使開始了“語言學得”的過程,也并不排斥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習得”,對此不能截然分割,作簡單機械的理解。

        明確了“語言習得”和“語言學得”的區分,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探討語文知識和能力的關系了。不妨說,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能力在先,知識在后”是普遍規律。就拿幼兒園兒童來說,別看他們年齡小,他們已經會說不少互相連貫的話,具有相當可觀的口頭表達能力了。這種能力是如何形成的?當然是不斷模仿和實踐的結果,而不是先學習知識再轉化為能力的結果。他們拿著蘋果,會說它像自己的臉龐,吃著月餅,會說它像天上的月亮,這說明他們已經開始學習打比方了,此時有無必要告訴他們有關比喻的定義?我看是大可不必的。

        有人也許會問:你舉出的是兒童的例子,如果是中學生,情況就會不一樣吧?我們說,中學生、成年人當然不同于兒童,但正像我們上面說過的,不能把“語言習得”和“語言學得”截然分開,前者可以伴隨一個人的終身,就此而言,“能力在先,知識在后”可說是人們學習語言的普遍規律。更為重要的是:人們只有在日常的不間斷的“語言習得”的過程中積累、熟悉了大量的語言材料,到一定的時候傳授給他們語文知識,后者才會發生良好的作用,也就是說這樣的“語言學得”過程才會是切實有效的。就象兒童們先學會了打比方,等到年齡稍長,有實際必要的時候再告訴他們有關比喻的知識,才能事半功倍,否則一切知識的傳授都會變成水中之月,鏡中之形,一旦轉過身去,就會白費精力,一無所有!

        二、學習語文知識只是手段,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目的

        章熊在《語文教學沉思錄》(8)中發表過一番精辟的見解:“準確地說,語文課所涉及的,不是‘語言’,而是‘語言的運用’。沒有注意到二者的區分,是當前語文教學的弊病之一?!保ㄖ靥柺窃木陀械模┻@番話值得廣大語文教師三思。想想吧,我們如果把學習母語所遇到的問題和語言學所研究的問題簡單地等同起來,如果要學生像研究語言學一樣來學習語文,那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弊?。海ㄒ唬┚徒虒W內容而言,勢必把語文知識不斷地深化、細化、系統化,結果導致學生無所適從,負擔過重。(二)從教學方法來說,因為不少語文知識如專門的術語、概念、規則等都是學生未曾聽說過的,勢必導致教師滿堂灌輸,學生被動聽課。(三)從教學目的來說,很容易產生本末顛倒、主次易位的結果。教師在課堂上傳播必要的知識和概念,本應該緊緊依附于課文的語言材料,始終著眼于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但由于教師的認識發生了偏差,結果讓學生圍著這些知識、概念打轉,把好端端的課文丟在一旁,而把語文知識上升成為學習的目的和中心,這就難免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了。常見的語文教學的通病正是如此,有一位中學語文教師作了如此深刻而形象的概括:“現在的小學語文教學,教‘春天來了,燕子飛回來了’,其實即使不教,孩子們也會說這句話。到了三年級四年級,就教他們:‘春天’是‘主語’,‘燕子’也是‘主語’;‘來了’和‘飛回來了’是‘謂語’。到了初中,要告訴他們,這是一個復句。到了高中,他們知道了,盡管是個復句,但它是‘并列關系’、‘承接關系’還是‘因果關系’,還可以商榷……”(9)請看,這種教法不正是主次顛倒、把手段當成目的的典型表現嗎?筆者當然不是籠統地反對講授有關主語、謂語、簡單句、復句等語文知識,問題是在此時此地(而不是彼時彼地——非講這些語文知識不可的時候),如此糾纏于復句的性質有無必要?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又有什么作用?把這些要商榷的內容留給語言學家去研究不是更好嗎?

        三、知識要求分門別類,能力重在綜合運用

        語文知識包括的范圍很廣,如要認真研究,必然要求分門別類,條分縷析,不能亦此亦彼,忽此忽彼,混沌一片,不明所以,不管是研究語音學、文字學、語法學,還是研究修辭學、文章學、邏輯學,盡皆如此,概莫能外。但一旦談到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就不同了,我們并不要求學生成為精通各類語文知識的專家,只是希望他們切實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而運用語言文字的特點就在于綜合性,哪怕是簡單的一句話,寫下的幾行文字,都會包含各種不同的語文知識在內。這就在語文教學中產生了一個尖銳的矛盾:學生既然不可能先分門別類地學完文字學、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等系統知識,然后才開始執筆作文,開口講話,那又該怎樣將這些自成系統的語文知識有效地滲透在語言的綜合運用中去呢?全面地回答這個問題是一個龐大的學術研究課題,本文只想簡單地談兩點看法:(一)必須堅持語言運用的綜合性特點(幼兒識字情況有些特殊,此處不贅),引導學生好好熟讀課文,不斷積累語言材料,學習時重在整體感悟,力求融會貫通。任何語文知識的講授都不應該和上述學習、運用語言的過程、規律相悖離。(二)要把語文知識從各自的系統中分解出來,根據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要求,重新進行排列、組合、交織和滲透,同時教師在講授知識時要貫徹精要、易懂、有用的原則,注意和學生的語言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切忌分門別類,求多求全。遺憾的是有些語文教師不懂得或不愿理會知識的系統性和能力的綜合性這二者之間的現實矛盾,常常對前者情有獨鐘,誤把知識的系統性當成了教學的科學性,以致在課堂上不講比喻則罷,一講就是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互喻等一大套,不講論證則罷,一講就是歸納論證、排比論證、遞進論證、正反論證、因果論證……據說這還不算多,有一本“教學指導書”竟然列出了十一種論證方法要學生掌握,照我們看,即使是精于議論文寫作的名家大師也未必會把這些條條框框藏于胸中,又怎能如此要求莘莘學子!這顯然是看錯了對象,把學生當成了研究修辭學、文章學的特殊群體,把有關修辭學、文章學等專門知識原封不動地搬到中學課堂上去了,如此這般,學生怎能不畏而卻步?日積月累,語文教學又怎么會不“高耗低效”?

        還應該談談當前語文界的一個熱門話題:“語感教學”。不少語文教育前輩對“語感”作過扼要的敘述,如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于語言的銳敏的感覺?!?10)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11)有些教師大概鑒于語文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把目光轉移到“語感”問題,進而提出“語感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突破口(12)”等口號。這些教師的想法是無可非議的,問題是要正確把握“語感”的精神實質。照筆者看來,所謂“語感”,乃是指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受能力,它是一種悟性——一種滲透了理性的感性,一種經過長期的漸進的訓練以后迅速作出的直接反應。究其實,“語感”的核心仍然離不開語言運用的“綜合性”。不能設想,一個只掌握了若干語文知識而缺少語言綜合訓練的人會具有較強的“語感”。要把葉圣陶等前輩有關“語感”的教導付諸實施,就得做到:(一)緊扣語文的“綜合性”特點,使學生積累盡可能多的語言材料;(二)語文知識的講解要精到,易學,緊密結合學生運用語言的實踐;(三)在培養學生“語感”的時候,要善于從感性上升到理性,譬如學生聽到別人所說的話,憑自己的“語感”覺得不怎么通順(這種直覺是很可貴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這時就得引導學生好好想一想:為什么不通?是語法上不通,還是邏輯混亂?或是語法、邏輯都對卻不那么符合情理?(這種理性的點撥雖然不必長篇大論,卻是極其必要的,也是衡量教師本身語言功底的一個標志。)

        由此可見,只有聯系語言綜合性的特點,才能領會“語感”的精髓,舍此而另搞一套,另砌爐灶,去搞誰也說不清的“語感實踐”、“語感機制”等,恐怕難免南轅北轍,適得其反。

        四、對各類知識應區別對待,不宜一概而論

        張志公先生早在十年前與《語文學習》編者談話中就指出:“知識與能力,何者在前,何者在后,并不是都一樣的。有的知識可以立即轉化為能力,有的知識多少天、多少個月、多少年才能轉化為能力,而且有的知識可以化為能力,有的好象不能轉化,不能一概而論?!边@番話十分重要,它告訴我們:“知識”和“能力”二者并不是如響應聲,如影隨形,始終存在著完全對應的關系,下面對此再作一些補充。

        有一類知識是基本的,如字的形、聲、義,應該隨時點撥,要求學生認真記住。

        有一類知識技能性較強,如按部首查詞典,不必多講,但要學生反復練習,逐漸熟練。

        有一類知識彈性很大,回旋余地很廣,如造句時要求詞語搭配得當,籠統地講,講不了多少,但若聯系到語言實踐,可說是層出不窮,變化莫測,有時連著名作家也會出現搭配不當的現象,如《北京人》原稿中有這樣一處文字:“江泰(口里叼著一個煙斗,冒出縷縷的濃煙。)……”修改稿中刪去了“煙”的修飾語“濃”字,因為“縷縷”多半表示細長的意思,和“濃”字搭配不當,所以應刪去。象這類知識,教師不必抽象地空講,而應選擇典型例句,適當講解,讓學生舉一反三,了解用詞造句的奧妙細微之處,象上舉作品中這個例子,就是頗富啟發性的。

        有一類知識理論性較強,如修辭中什么叫比喻、象征等,就要從學生的水平出發,深入淺出,即既要講準確,又不能太繁雜太深奧。其實,古人也有這方面的例子,如古人講“賦比興”的“比”,常常援引朱熹的說法:“以彼物比此物也?!碧劝船F代語言學觀點分析,此話在邏輯上犯了“同義反復”的錯誤,講了等于沒講,但既然古人都能理解朱熹所說的是什么意思,這就夠了,何必非要扭住詳盡的抽象的定義不放?

        有一類知識不必記住,讓學生學以備查,日后到需要時再去查閱有關的書籍即可,如干支、職官等古代文化史知識,典型、意境等文藝理論知識,教師不必多講,讓學生有些粗淺的了解就可以了。

        在區別對待語文知識時,我們還應該懂得以下兩點:(一)語言知識有很強的實踐性,不少語言現象是約定俗成的,很難完全用純而又純的理論、條條去概括,如漢語中數量詞的運用就是如此。人們常說漢語數詞多用“三”、“九”等詞,這自然不錯,但成語中不也有“說一不二”、“朝三暮四”、“學富五車”嗎?又該如何解釋呢?筆者有一次與外國留學生聊天,問他們漢語中什么最難學?他們的回答大出我的意料之外,說是量詞最難學。不過仔細想想也對,量詞的形成雖然有一定的規則(如與衡量的對象的形狀有關),但這些規則并不是萬能和囊括無遺的,為什么我們說“一頭馬”而不說“一頭狗”?說“一張紙”而不說“一片紙”。(我們不也有“紙片”這樣的詞語嗎?)總之,明白了語言的實踐性和約定俗成的特點,我們就不會過分迷信于理論,就會花大力氣抓好實實在在的語言訓練。

        (二)按理說,語言知識是從語言運用中抽取出來的帶有規律性的認識,學習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加自覺有效地掌握各種語言現象。但世上的事情是復雜的,有時候這種“抽取”即理論概括未必科學,未必經得起語言實踐的檢驗,張志公先生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實事求是地說,到現在為止,恐怕還沒有任何一部是真正的漢語的漢語法”,中學語法難教的“根本原因在于語法系統無論哪個流派哪個學派都是從西方引進的。”(13)這類現象是否只限于語法學?不一定??傊靼琢诉@一切,我們就可以更好地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為依歸,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主動揀取,而大可不必因為自己不是“學者”、“專家”,就對有些“知識、理論、專著”誠惶誠恐,忙不迭地販賣給學生。

        誤區之二:忽視了習慣的中介作用

        提到習慣,人們并不陌生,不管是生活習慣,還是學習習慣,人們經常談到,也有督促和要求,為什么這里還要用整整一節的篇幅來談論它呢?

        現實情況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近年來論語文教學的專著出了不少,但其中以足夠的篇幅論述語文學習習慣的并不多見;語文教師們平時談論教學改革,可能是對“一分為二”作了簡單的狹隘的理解,常常在“知識”和“能力”這二者之間兜圈子,獨獨忘了培養習慣的重要性;更多的人(包括家長和學生本身)盡管也籠統地知道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但究竟應培養哪些習慣以及這些習慣的實際意義何在,卻不甚了了……

        筆者認為,盡管“習慣”既非“知識”,亦非“能力”,卻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重要中介,是學生們主動提高語言能力的內在動力和可靠保證,不妨先從一個例子談起——

        六十年代初期,葉圣陶先生曾到上海召開過一次小型的語文教師座談會,筆者有幸與會聆聽葉老談話。葉老談著談著,順手拿起一本教科書朗讀起來,與眾不同的是他竟然連文中所有的標點符號都一起讀了出來,與會的七、八位教師莫不面面相覷,不明其所以然。只見葉老微微一笑,隨即談了他的主張,大意是:現代印在紙上的文章都是有標點符號的,但一旦讀了出來,除了少數問號、感嘆號等易于為聽眾所察覺外,多數是聽不出來的,教師在課堂上不妨有選擇地把一些精彩的段落連同標點符號一起讀出來,這樣做有助于培養學生使用標點符號的習慣。此話一出,大家才恍然大悟,茅塞頓開。

        三十多年過去了,可我仍未忘記葉老慈祥的笑容和懇切的教誨,后來我又讀到了葉老一些相關的教導:“其二,是關于語文教學的任務:教語文是幫助學生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教是為了不教?!?14)更感到獲益匪淺。寫到這里,順便談一點想法,像葉老這樣眼睛向下,真正從莘莘學子學習語文的現實狀況出發,總結出一些帶規律性的理論,才談得上“真性情”、“真學問”,才是教育大家的風范。遺憾的是當前語文教育界的學風和文風并不那么正,有的坐而論道,不著邊際,有的堆砌術語,晦澀難解,還有人如于漪老師在一次講話中所說:“現在搞科研、寫論文有一種不好的風氣,即用貼外國標簽的辦法,仿佛寫文章是為了替外國人的觀點提供一點例證,結果是搬用外國名詞講了一通中國人聽不懂的話!”兩相對照,真令人感慨系之!

        回過頭來,再聯系葉老在座談會上朗讀課文的例子,我們認為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幾點啟示:

        第一,要把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提到“語文教學任務”的高度來認識,予以足夠的重視。

        第二,為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本身要以身作則,帶頭實行。

        第三,學習習慣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必須從實際出發,提出明確的要求,采取有力的措施。

        明確這幾點以后,再來看看習慣所具有的“中介”作用和“保證”作用。

        語文學習中有些要求,如單以“知識”角度而言,難度并不大,但如要使之轉化為“能力”,卻非得經過良好習慣的“中介”不可,譬如寫文章要做到句逗分明、段落分明,誰不知道不贊成呢?什么地方該用逗號,什么地方該用句號,寫到哪里該另起一段,并不是什么復雜難解的語文知識,要不了幾分鐘即可講完,可是不少學生從小學讀到中學畢業,不寫作文(也包括平時的書信、通知等說明文字)則罷,一寫就是一逗到底,只在最后用上一個句號;一段到底,眉毛胡子一大把,令人難以卒讀。有些教師對此并不著急,以為學生反正已經懂得了分清句逗和區分段落的知識,只要以后正式考試作文時能照著辦就是了。殊不知學生作文時區分段落和分清句逗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理清思路、使自己的思考和表達具有嚴密的層次感和邏輯性的過程。如果平時學生不養成這方面的良好習慣,久而久之,必然會削弱自己縝密的思維能力,這樣,學生光在道理上懂得分段、標點等知識又有何用?我們前頭提到的習慣的“中介”作用,其真實的含義即在于此。

        還應該強調指出,“習慣”不同于“知識”和“能力”。知識不講就成空白,能力不會就是不會,習慣卻永遠不會是空白,永遠在起作用,不是對學習起良好的推動作用,就是起負面的消極作用。而一旦消極的不良習慣形成以后,很可能伴隨終身,貽害無窮!所有教師對此不能不高度重視,嚴肅對待。

        葉老多次強調指出:“教是為了不教?!比绾呜瀼剡@一主張?我看關鍵就在于教師執教過程中有意識地養成學生良好的習慣,使之終身受用。同樣,目前有些教師提倡“大語文教育觀”,認為“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認為教師在課堂之外指導學生學習語文,也應以培養習慣為主,這比單純地傳授一些知識不知要好上多少倍,譬如遇到不懂的字(詞)就查詞典、寫文章以前先擬提綱、閱讀范文隨時圈點等習慣,對學習語文所起的作用不管怎么估計都不會高。有時一些良好習慣的形成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日后自覺地推動學習的內在動力,錢夢龍老師就曾敘述過自己讀書時的體會:“我遇到了一位極好的國文老師”,“喜歡用評點法,讓我們在書上圈圈點點,并在書眉上寫下自己的感受”,這樣做,“不僅提高了我學習國文的趣味,而且鍛煉了閱讀、思考的能力,對寫作也產生了有益的影響。”錢夢龍老師動情地說,他今天的讀寫能力,“尋根溯源,就是在那時打下的基礎。”(15)即此一例,就可看出良好習慣的影響是如何既深且巨了。再聯系葉老把培養習慣看作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等言論,我們當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這個問題的緊迫性。

        培養習慣既然如此重要,廣大教師也不否認這一點,為什么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仍然收效甚微呢?恕筆者直言,癥結在于不少教師本身就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不良習慣漠然置之,并無切膚之痛。有一個典型的例子頗能說明問題,六十年代初筆者在上海一所重點中學擔任語文教研組長,有一次華東師大中文系應屆畢業生來校實習,我發現有二、三位實習生課堂教學語言不流暢,帶有不少“這個、那個”等口頭禪,由于我過去也有這方面的問題,以后花了好大氣力才改正,所以當即向他們指出:不許在上課時出現口頭禪,否則將影響實習的成績考核。當時這幾位實習教師思想不通,認為在“語文教學法”一類書籍中固然提到教學語言要干凈、有感情,但并未規定不許講口頭禪,再說自己講口頭禪已成習慣,一時間如何改變得了?我回答他們說盡管自己沒有學過很多教育學、心理學專著,但教學實踐告訴我,教師在課堂上不斷地“這個、那個”,一是必然使學生感到疲勞、厭倦,二是也表明自己的思想沒有高度集中——“頭腦”管不住“嘴巴”,久而久之,必然影響自己的思維和表達能力。這幾位實習老師后來照我的意見做了,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有趣的是實習結束以后,我接到了其中一位實習生的來信,提到他此次學習的最大收獲是改變了動不動就講口頭禪的習慣!這封來信使我思考了很久,是啊,師范大學學生的知識要考核,能力要評估,唯獨習慣無人過問。我們什么時候能夠看到這樣一本“語文教學法”專著,其中以足夠的篇幅對各類習慣的作用詳加剖析,并以實際的調查數據使人們一目了然呢?什么時候我們能夠看到更多更好的教學經驗總結,像福州一中陳日亮老師那樣“以自己聽、說、讀、寫的方法習慣認真指導學生”(16),開展“得法(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養習(訓練良好的讀寫習慣)”的教改試驗呢?

        誤區之三:機械理解語文教學的“序”

        語文教學有沒有“序”?如何看待語文教學的“序”?這是一個長期以來困擾著語文教師的主要問題。

        對此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見解。有些人認為語文和數理化不同,語文教材前后的連貫性不強,教學中的隨意性較大,學生多學幾課少學幾課沒有關系,因此無序可談。大多數教師認為語文教學同樣有序可尋,應該努力克服教學的無序狀態,有些教師還圍繞“系統化”、“序列化”進行了探索,如陸繼椿老師的“一課一得,得得相連”的教學方法,魏書生老師繪制的“語文知識樹”,就是兩個突出的例子。

        “序”是各門學科的科學性的必然要求和外在表現。語文教學從根本上來說,當然也應遵照“循序前進”的原則,問題是語文教學的“序”有其特殊性,這個特殊性就是大體須有,具體則無。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仍然會使我們走入誤區。

        一、語文教學的“序”不是簡單地呈現為直線發展的形式

        數理化教學的“序”表現為“甲乙丙丁”這樣不斷遞進和發展的形式。一般來說,“難”(丙、?。┌恕耙住保?、乙),“后者”(丙、?。┌恕扒罢摺保住⒁遥獯鷶刀畏匠痰?,肯定會解一次方程,會乘除的肯定會加減。學習語文就不同了,它需要時時回顧,不斷反復,據專家統計,小學一年級學生所識的字,大約近40%要回生,除少數外,大部分要在二年級返熟;小學二年級所識的字將近20%要回生,大部分要在三年級返熟。這就說明小學生認識了新的字,不等于記住了以前認過的字,“后者”并不一定包容“前者”。又如中學生寫作文,一般來說,先練習記敘文,其次練習說明文,最后練習議論文,但能否說到了練習議論文階段,寫記敘文就不成問題了?不,還得時時回過去練習記敘文,否則就不可能寫出“夾敘夾議”的好文章。再如寫說明文是否一定比寫議論文容易,也不盡然。凡此種種,說明語文學習的“序”大體須有——否則就會陷入完全的“無序狀態”,但具體則無——不是呈現為直線的形狀。那種“一課一得,得得相連”的“直線”般的教學模式恐怕是并不科學的。

        二、不能用知識的“序”代替能力的“序”。

        六十年代初期語文教育界提倡“落實雙基”。從不要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來說,這一主張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也有局限性,就是把語文教學看成是先講授“基礎知識”再來進行“基本訓練”的過程。其實,語文課要訓練的是“能力”而非單純的“知識”。此中道理前頭已作了詳盡闡述,此處不贅。遺憾的是,“知識”的系統性對教師的“誘惑力”很大,稍不注意,就會輕車熟路,逐點講來,至于如何由淺入深地排列能力訓練的“序”,那就顧不上了。舉例來說,你要是翻開一本修辭學論著,可以在目錄頁上發現幾十個“辭格”一字兒排開,煞是壯觀,要是逐項講授,該是何等系統而又方便!可惜那是知識傳授的“序”,不能照搬,只得另作安排:(1)有些辭格如回文、頂針等,用得并不普遍,可以略而不提。(2)設問、排比等辭格在課文中用得很多,但可以結合“句式”進行講授,不必單獨進行。(3)比喻、象征等辭格,使用既廣,把握又難,就得作為重點內容,不過這中間仍有區別,以先講“比喻”為宜,因為象征從廣義上來說也是一種比喻。此外還有第4、第5等點可談,總之必須結合學生的語言實踐,按照能力的難與易、簡與繁作出新的組合和排列。語文教學(包括辭格教學)的專家之所以不同于語言學家(包括修辭學家),不也由此可見端倪嗎?

        三、以“讀”為本安排教學的“序”。

        語文能力可以分解為“聽、說、讀、寫”四項,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在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時如何處理好這四者的關系?我認為應以“讀”為本,帶動其他幾項,做到有機結合。值得注意的是,五十年代提“聽說讀寫”,到了1986年國家教委頒發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前后的順序改為“讀寫聽說”。可以斷言,這一變化反映了語文學習的內在規律,并不是任意安排的,目前那種不重視閱讀,只搞大量書面練習和“題海戰術”的做法,顯然是和語文教學的“序”相悖離的。至于“讀寫聽說”之間種種錯綜復雜的關系,那就說來話長,無法展開了。

        誤區之四:片面追求新奇的“教學模式”

        近年來,好幾位語文教學前輩提出要反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劉國正先生向筆者說:“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張志公先生說得更加尖銳:“目前,新花樣,新術語,華而不實的玩意兒,患多不患少;新方法,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患少不患多。要總結出這可操作的,有實效的方法,提高教學效率。(17)”

        凡是成功的“教學模式”,都是優秀教師們長期教學經驗的積累和升華,是他們“高素質”、“厚功底”的綜合體現。不少語文教師反映那些優秀教師的課確實上得好,但自己學不了,其原因蓋在于此。至于功力不夠而又急于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或是滿足于堆砌一些“新術語”,那就不可取了。

        “學不了”怎么辦?通常的回答是“提高自己的素質”。這樣回答自然沒有錯,問題是提高素質是漫長的過程,當前怎么辦?少數語文教師全面提高素質以后,也許可以成為又一批“教學新星”,但大多數教師怎么辦?看到這里,大家也許會感到張志公先生主張多研究“可操作的、有實效的辦法”是多么切合實際了。

        照我看來,語文教學中求“新”求“異”固然很重要,求“同”或者說得確切一點“同中求異”,也不能缺少。語文學習是有內在規律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往今來,大體如此,這就是“同”,當然,時展了,要學習的課程很多,讀上“百遍”已不可能,得再研究一下,這就是“異”。又如古代啟蒙時學習“對對子”,既生動又有效,可讓兒童逐漸了解詞性和詞義,三味書屋的塾師提出“獨角獸”,少年魯迅立刻對之以“比目魚”,何等的聰慧機智!對于這種“行之有效”的作法,我們在教學中不也可以作一番“同中求異”的改造和發展嗎?此外,古人和今人在“讀寫聽說”方面摸索了很多“可操作”的作法,均值得我們認真借鑒、發展和改造。

        總而言之,與其眼睛向上,急于求成,構建“整套”的“全新”的“教學模式”,還不如腳踏實地,逐項進行,圍繞一些“可操作的作法”共同研究,彼此揣摩。沒有疑問,這種研究和揣摩不是你攻倒我,我否定你,而是“同中求異”——不斷的積累、充實、補充。相信這樣堅持下去是會有收獲的,不知語文教育界人士以為如何?

        注:

        (1)《語文學習》1995年第1期封二題字。

        (2)《上海教育學院院報》第128期。梁衡同志的說法參見梁衡:《語言文字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載《語文學習》1996年第2期。

        (3)轉引自權曙明:《閱讀教學的觀察與思考》,《語文學習》1996年第6期。

        (4)《會寫“鑰匙”的大學生……》,《光明日報》1997年8月6日。

        (5)、(6)《迫切需要研究一些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中學語文教學》1997年第1期。

        (7)章熊:《我們是怎樣學習語言的》,《中文自修》1997年第2期。

        (8)《中學語文教學》1997年第2期。

        (9)吳非:《天空只能是“藍藍的”嗎?》、《新民晚報》1996年5月4日。

        (10)《葉圣陶論創作》,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

        (11)《學習語法培養語感——訪呂叔湘先生》,《語文學習》1985年第1期。

        (12)見王尊政:《漫談語感教學(上)》,《中學語文教學》1993年第10期。

        (13)《答<語文建設>記者問》,《語文建設》1995年第2期。

        (14)《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

        (15)《從我學語文的經歷說開去》,《文匯報》1992年4月10日。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AV最新在线网址尤物 | 日本亚洲国产999 | 一本中文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精品资源久久 | 一区二区精品在线 | 亚洲日韩性色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