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言學概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為適應檢驗醫學未來的發展方向,檢驗醫學教育模式轉型已成當務之急。1998年,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將醫學檢驗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定為:“培養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檢驗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能力且能在各級醫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門從事醫學檢驗及醫學類實驗室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從各醫學院校的培養方案來看,三年制和四年制本科教育定位于培養具備基本的檢驗技能、主要從事臨床實驗室技術工作的檢驗技師,七年制本碩連讀教育定位于培養負責簽發報告、協助臨床診斷和開展科學研究的檢驗醫師,五年制本科教育則定位于培養具備一定的醫學理論基礎,既能從事臨床實驗室檢驗工作,又能進一步深造的醫學人才。實際上,長期以來我國檢驗醫學教育定位不明晰,學制復雜多樣,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存在交叉現象,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和市場需求接軌不緊密,再加上高校的迅速擴招,辦學模式和管理體系存在諸多弊端,檢驗醫學教育質量難以保證。教育部將醫學檢驗本科專業明確為技術類理學專業后,許多問題看似迎刃而解,但是如何糾正長年的制度缺陷,確保教學改革落到實處,提高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教育質量成為新的挑戰。
2專業認證對檢驗醫學教育改革的指導作用
2.1專業認證的特色
所謂專業認證,廣義講即時某專業技術或領域,通過某種檢驗標準,由政府或者權威專業組織實行,用于表彰個人或執業資格的證明文件。專業認證的主要功能包括:一是用最低行業標準對專業的教育質量進行評估,保障公眾、學校和學生的的基本利益;二是通過持續的自評、專家評審、咨詢和服務等,以鼓勵和促進相關專業改進工作,提高質量。專業認證的特色在于其注重考查學校在辦學過程中每一項有利于促進學生能力培養、教學改革、教學質量保證等實際工作,即專業認證的工作重點是檢查各校的教育計劃、師資隊伍、教學資源、教育評價、科研、管理與行政、改革與發展等方面是否與本校的辦學宗旨目標相一致。專業認證是高校專業立足自身優勢的基礎上,為了尋求進一步發展,自主申請權威認證的過程。以相對成熟的臨床醫學專業認證為例,專業認證的基本過程包括:首先學校向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接下來進行全面的自我評估,提交自評報告,認證工作委員會對自評報告進行審核并進行現場考察,做出綜合判斷,考察結果將形成書面報告反饋給學校,學校據此做出相關的整改,持續的改進是專業認證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可以視情況進行回訪。認證的結論包括完全認證(有效期為8年)、有條件認證(有效期為4-6年)和不予認證。
2.2我國醫學專業認證的現狀
21世紀初,在國際化的大背景下,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和國際醫學教育組織(IIME)等組織制定的《醫學教育全球標準》、《醫學教育認證指南》為全球高等醫學教育領域提供了一個系統、明確、全面的參考方案,包括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醫學科學基礎知識,溝通技能,臨床技能,批判性思維等7個領域反映教育結果的指標,核心在于培養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具備國際視野和較強競爭力的醫學人才。目前,絕大部分國家建立了醫學教育標準及認證制度。我國也在借鑒國際標準和指南,力求國際標準本土化,不斷探索和實踐醫學教育質量認證。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實行“五年一輪”的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制度,2004年,全國性的高等教育評估機構--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正式成立,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教學評估工作開始走向制度化、規范化。同年,教育部“中國醫學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課題組完成了《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討論稿),制定了《中國本科醫學教育認證辦法》(討論稿)。2007年,“專業結構調整和專業認證”正式列入教育部“教學質量工程”,其中藥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和中醫學四個醫藥類專業列為試點項目。2008年,教育部成立了“中國醫學教育認證專家委員會”和“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2009年《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供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9]4號)文件明確規定“實施醫學教育認證,開展以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為依據的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工作,以認證結果作為審核醫學教育招生規模的依據,并將認證結果通過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截止2013年底,已有12所高等院校通過了臨床醫學專業認證。
2.3專業認證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改革的推進作用
2.3.1重視專業認證,深化教學改革我國從1994年開始進行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現已經形成5年一輪、對普通高校進行全面評估的制度。毋庸置疑,高校評估在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和質量上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教學評估與專業認證有著本質的不同,兩者的區別見下表1。本科教學評估是對學校進行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對教學實施、教學儀器設備、師資隊伍等辦學硬件有規模和數量上的要求。而專業認證是評估學校在這些必備條件的基礎上,不僅重視教給了學生什么,更重視學生真正學到了什么,不僅對學生接受基礎教育的全過程進行考察和評價,而且更注重學校的輸出結果--畢業生實際掌握的技能進行考察認證。因此專業認證成為保證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隨著政府和社會各界對高等教育質量關注程度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國際接軌的需要,我國高校專業認證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幾年,高校專業認證將會蓬勃發展。2012年,教育部對醫學檢驗本科專業進行大改革,將其劃歸為技術類理學專業。在此契機下實行醫學檢驗技術本科專業認證有助于引導學校深化教學改革,有望解決長期以來檢驗醫學專業本科教育存在的培養目標差別較大、不同學校的師資水準參差不齊、課程設置缺乏嚴格標準、醫學和理學理念分歧等問題。
2.3.2以學生為中心,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接軌按本科醫學教育WFME全球標準的要求,我國醫學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學模式、課程整合、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檢驗醫學本科教育更是亟需更新教育理念。專業認證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的辦學理念,一改以教師為中心和課堂灌輸為主的傳統教育模式。學生的任務是自我管理和自我規劃,教師的責任是學業引導和幫助,學校的職責是提供優良的學習資源和環境。專業認證也關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等信息技術對教學質量的促進作用,注重團隊學習、案例式教學、PBL教學等教學方式的改革。因此,專業認證有利于推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念落到實處。我國檢驗醫師和技師的培養尚處于探索階段,各級醫院往往醫技不分,檢驗醫師的處境十分尷尬。專業認證可以指導醫學院校根據檢驗專業學科發展趨勢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將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定位為掌握扎實的檢驗技術理論、具備一定的操作實踐能力的醫學技術類人才,進而規范對檢驗醫學生的培養,逐步實現專業認證與檢驗技師資格考核制度的銜接與統一。
2.3.3保障教育質量,實現專業國際接軌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完善,高校的生存意識和競爭意識逐漸加強。學校的生存發展依賴于學科專業教育質量。專業認證雖是自愿參加,但是申請專業認證,通過不斷的自我評價和持續改進,獲得社會各界的認可,學科教育才能得到持續發展。因此,實行專業認證,教育質量保障由外部力量轉變為高校尋求自我發展、自我激勵、自我約束的內在需求,有利于促進高等院校樹立牢固的質量觀念。專業認證不僅是保證專業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國際間專業教育質量相互認可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隨著人力資源的全球化流動,檢驗醫學專業人才參與國際學習、交流和執業的機會逐漸增多。通過專業認證,采用國際通行的認證標準、規則和程序,實現學歷互認和人才互認,有助于培養有競爭力的國際化檢驗醫學人才。專業認證將會為未來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現國際接軌指引方向。
3小結
制作的課件《黑龍江科技學院基礎實驗網絡平臺》在“第十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中榮獲高教理科組一等獎的好成績。本網絡平臺基于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角度,內容涵蓋全部三門課程。本網絡平臺設置教學文件、虛擬實驗、網絡課堂、教學指導、學術交流、教師隊伍、課程建設、素質教育、拓展資源和資源下載共計10個專欄。我們根據需要,專門開發了適合三門實驗的考試系統,到目前為止有近6000人次通過本網絡平臺實現在線考試。基礎實驗中心每學年涉及采礦類、機械類、土建類、電氣類、材料類等近30個專業,3000名學生,學生、教師受益面廣、覆蓋面寬、能夠引領我校教育教學改革更深入地開展,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基礎實驗網絡平臺的開發與建設,拓展了我校的基礎實驗教學改革空間,提高了整體基礎實驗教學質量和水平。
二、以競賽為引導,實施創新教育
實驗室在現有實驗設備條件下,于2005年、2007年和2010年舉辦了三屆大學生力學創新實驗設計大賽,給大學生提供了自行組織、設計、制作、測試、分析、論證,全方位工程實踐鍛煉的機會。首先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供設計方案,根據設計方案繪制工程結構設計圖,結構設計圖上要標明結構制作的材料型號和尺寸大小。最后整個參賽項目的設計方案要以書面的形式上交到競賽組委會進行審核,項目設計方案經審定后方可參賽。實驗室提供活動場地,學校提供制作材料。學生以5~6名一組為單位獨立完成競賽的各項工作,即從工程結構的設計、制作、實驗、強度要求來論證工程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并提出工程結構的改進方案,最后以書面形式提交項目競賽的總體報告參加答辯。經過答辯委員會對每項參賽作品的設計、制作、實驗、分析、答辯等綜合質量進行評審,評審內容由作品設計創新性、作品制作質量、測點分布合理性、加載方案合理性、結構的實驗應力分析、結構的改進方案、報告質量、答辯質量等組成,最終評定出競賽獲獎等級。力學創新實驗競賽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在挫折與失敗的沖擊下的團隊協作精神。努力創造條件,為學生搭建工程實踐平臺,使學生在工程結構的綜合設計、工藝制作、實驗分析、實驗操作、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上得到全面鍛煉。競賽作品已用于結構應力分析實驗教學中,為學院增添了20臺實驗設備,節省教學設備經費l5萬元。2010年力學實驗室教師指導學生在“首屆黑龍江省大學生基礎力學實驗競賽”中獲團體二等獎。2011年,力學實驗室還選擇部分優秀學生開展現場實測特色實驗,如對松浦大橋、龍塔的現場實測,以及其他工程設施中典型建筑物的實地測試。根據學生能力,選擇優秀學生結合大學生素質教育活動,在創新這個層次上進行教學改革,使素質教育活動常態化。
三、以實驗室開放為平臺,提升創新教育能力
力學實驗室實行“預約登記”制度,從早上8:30到晚上9:00開放,學生可以根據實驗內容和時間“預約”,同時提高實驗設備的利用率,積極為校內教師和學生服務。力學實驗室主要結合各個專業的需要,配合學生做好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配合教師搞好科學研究。例如,為材料學院的畢業設計做常溫、低溫沖擊試驗200多件,為機械學院的研究生畢業設計做彎曲疲勞試驗,測試試件80多件等。力學實驗室對安全學院李鳳儀教師有關于煤礦回填科研項目的壓塊試樣進行了力學性能測試,實驗試樣400個,歷時3個月。
四、以開展對外服務為外延,充實創新教育的內涵
【關鍵詞】職業學校 文言文 教學改革
文言文,尤其是選入課本的經典文言文辭章,是我國文學史中的精華,它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和載體,也是我國文人知識分子人生價值和情感世界的重要載體,是學生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來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文言文,能夠讀懂及理解文言文。但當前,職業學校由于就業、生源等種種原因,文言文教學有不小的困難。本文分析了當前職業學校文言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應對之策,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職業學校語文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單一
我國長期實行應試教育,在職業學校教學中,灌輸式的教學大行其道。而文言文教學,如果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則影響職校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主要是因為職校以就業為導向,如果無助于增加個人競爭能力,則學生對其學習提不起興趣。歸根究底,就是教學模式單一。
(二)語文教師的觀念落后
當前,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的教學觀念比較落后。這主要表現在職校語文教師僅僅認為,幫助學生理解了文言文中的字詞句即可,其它的則不必教授學生。誠然,這些是最基本的,但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有兩個核心:一是形成文言文閱讀能力,二是接受文化遺產。因此,文言文教學觀念落后主要是其教學的目標存在偏差,沒能把握文言文教學的正確方向。
(三)學生缺乏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就職業學校的生源而論,大都是考不上重點高中的學生,其學習能力可以說一般,學習各種書本知識的能力有限。再者,職業學校的教學是以學生的就業為導向的,學生也是為了將來能夠謀得一個好工作而進行學習的,對于無助于就業的學科,學生多半提不起興趣。再說文言文與白話文相比要難得的多,學生也不愿多花時間去鉆研去探究,慢慢的也就沒了興趣。
職業學校的學生處于一個比較特殊的成長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充滿了叛逆性,對于教師和家長關注的事情多半不上心,個性十足。因此,學生不肯中規中矩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尤其對于需要下大氣力才能學好的知識,更是耐不下心來。這也就是說,當前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也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
二、職業學校文言文教學改革的方向
(一)文言文教學模式的多元化
在上文中,筆者分析了當前職業學校的語文文言文教學模式比較單一,教學不能有效開展。因此,職業學校教師應積極探索,實現語文文言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多元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職業學校還應積極借鑒高中和初中的文言文教學,推進教學模式的多元化。
在課堂上,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師可采用合作學習、問題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和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教師可采用先進的教學方式,比如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把網絡引進課堂等等。
總而言之,職業學校語文教師要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在課堂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營造出平等、活躍和寬松的課堂氛圍,提高職業學校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主動性及興趣。
(二)語文教師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
在我國大力推進新課改的形勢下,教師應認識到,職業學校文言文教學目標不僅是讓學生讀懂最基本的文言文,弄懂文言文所傳達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為了實現這一新的目標,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師就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讓學生飾演主角,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應試教育的課堂上,教師是教學中的主角,而學生僅是配角而已,學生只能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因此,職業學校語文教師應采取措施,讓學生發揮主動性,成為文言文學習的真正主人,而自己做學生學習的輔導員。
(三)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
受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現階段,在職校文言文教學課堂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是很高,依舊停留在被動接受知識的階段。因此,這需要學生從改變傳統的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才是文言文學習的主體、課堂上的主角。這需要學校和家長兩方面的努力:第一,學校和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使學生逐步轉變應試的觀念,使其認識到職業教育不僅是提高其技能,更應全面提高其素養。第二,教師應當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根據學生的個性和特點來開展教學,因材施教,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四)強化文言文整體教學
眾所周知,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教師發揮著非常重要作用。因此,作為職業學校語文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學習,深入研究語文教科書,牢固掌握各種文言文知識和文學思想方法,深入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識等,在教學中有計劃、有層次地進行文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在職校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效開展文言文字詞句的教學,并讓學生切實掌握這些字詞的含義,從而可以弄懂文言文句子所表達的意思。但僅僅進行字詞句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文言文教學的最主要目的是讓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而這需要給學生講授與之相關的一系列知識。這也就是說,職校文言文教學既要重視部分,也要重視整體教學。
(五)建立全新的師生關系
在應試教育的課堂上,我們都知道,教師是課堂上毫無爭議的主角,常常是不怒而含威。這也就等于說,在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像個管理者,而不是和藹的語文教學工作者。而職業學校語文文言文教學改革的方向,正是要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這就要求職校語文教師要積極轉變角色,更好地為學生的語文文言文學習服務。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和學生建立一種全新的師生關系,在這種關系下,教師不僅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
此外,建立全新的師生關系,可以營造出融洽的教學氛圍,從而可以提高職校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三、結語
當前,我國職業學校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的問題是,有不少的學生還讀不懂文言文。而這和文言文教學無法有效開展有很大關系。當前,在我國的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教學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教學模式固化等,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應對之策,希望本文有助于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許慶利.職校文言文教學探微[J].職教之窗(試題研究),2010,(9).
[2]陳新燕.淺析中等職業學校文言文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72).
1.課程安排分立。
幾乎所有高校的物理實驗課程安排都是按著力學、熱學、光學、電磁學和近代物理實驗等順序進行。這種安排秉承循序漸進的原則,突出了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連貫性,卻忽視了他們之間的相互融合與聯系,學生往往會覺得只是做了一些相互沒有關系的實驗,缺乏對實驗課程體系的整體感知,不能有效的建立起科學的物理思想。
2.驗證實驗過多。
課程內容大多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這些實驗規定了實驗內容、實驗儀器和實驗方法,甚至連實驗結論都限制死了。學生在實驗中只能被動接受,并容易養成“對數據”的壞習慣,不能有效培養其正確的實驗態度和科學的實驗精神。
3.教學手段形而上。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應用大多停留在播放PPT課件的形式上,學生不能做有效的記錄,缺乏深入思考,只是被動接受,更別談主動探索,大大抑制了學生的實驗熱情,降低了實驗積極性。
4.教學課時不足。
迫于課時壓力,課堂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嚴重不足,教師代替學生進行思考,完全變成了“填鴨式”教學。同時,學生也只關心在規定時間內能否完成實驗,測量結果是否正確,只重視“量”,而忽視“質”,完全失去了實驗本身的意義,容易養成學生的思維惰性。
二、應采取的方法
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科學研究和實驗動手能力,對現有的物理實驗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進行改革,重新修訂教學計劃,合理安排課時和教學進度,完善學習成績考核體系,使學生能在有限的課時內圓滿完成實驗。采取如下方法:
(一)編寫特點鮮明的實驗教材
充分調研國內各高校物理實驗開展現狀和教材使用情況,結合本校實際和專業特點,改進實驗內容,編寫實驗講義,同時要考慮各專業后續課程的開設,迎合學生發展的需要,滿足分層次教學的要求。
1.突出物理思想和實驗思路。
例如在“十一線電位差計測電動勢”的實驗中,要從可變電源和滑線變阻器的關系上,說明設計“電位補償法”的本質屬性,并可依據該基本原理和思想實現多種電路的電與非電量的測量。
2.迎合不同層次教學的需求。
增加實驗教材中“趣味實驗”的內容,激發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同時增加“基礎性預備實驗”內容,讓物理水平相對較低、動手能力相對較弱的同學能及時補缺,不致對課程失去學習的動力;著重編寫“基礎性必做實驗”內容,以滿足絕大多數同學學習的需要;對“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只提出相應的實驗要求,提供一定的實驗儀器范圍,和簡單的實驗提示或參考方法等,給學生充分發揮創造力的空間,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創新意識。
3.公式推導可做取舍。
教材中如涉及到已在大學物理課程中學習過的實驗理論依據或公式的推導,一般不作安排或少安排篇幅,只作為結論直接引用。但是,如果是測量公式中的假設或近似等條件等要給予分析,以使學生充分理解實驗過程。
4.儀器介紹詳略得當。
對教材中涉及通用類或相似性的實驗儀器,在緒論或相關特定章節作共性介紹;對非通用或某領域專用儀器作特別詳細介紹,例如,對調節步驟較多、難度較大的“分光計”實驗則安排一定篇幅的介紹和分。
(二)建立分層次實驗教學模式
分層次教學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實踐因材施教的必然舉措。實驗教學內容的安排應該打破傳統、加強融合、有效整合,把大學物理實驗內容分成幾個不同的層次,各層次的實驗要求不同。結合物理實驗的特點,主要分為以下四個層次:
1.趣味性實驗:
該層次內容多為高中物理知識的延伸,以趣味性為主,如“魚洗”和“靜電感應”等實驗。這類實驗不需要記錄實驗數據,通過學生的自我摸索,激發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求。
2.基礎性實驗:
該層次內容主要讓學生學習基本的測量,熟悉基本儀器的使用,掌握數據記錄和處理方法,正確分析實驗結果,為進行下一層次的實驗打下堅實的基礎。
3.綜合性實驗:
在上一層次的基礎上,著重要求學生加強對物理原理的深入理解,注重培養學生建立科學的物理思想和科學畫面,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4.設計性實驗:
該層次為物理實驗課程的最高層次,學生根據實驗要求,自行設計實驗方案,選取所需的實驗儀器。通過查閱資料、設計方案、動手實踐并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有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較好的實驗效果。根據專業特點,大學物理實驗教學可分為A、B兩個層次進行。A層次是較高層次,適用于通信工程、電子信息等專業,宜多開設綜合性,設計性試驗內容;B層次是較低層次,適用大部分理工科專業,宜多開設基礎性試驗內容。兩個層次的實驗學時是相同的,實驗個數可以不同,把學生可獲得的學分做相應調整,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三)形成實驗開放教學體系
實驗開放教學體系包括實行實驗室開放制度和科研平臺開放模式兩部分。實驗室開放是實驗儀器時間與空間的開放,學生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實驗時間、實驗內容進行主動的選擇,不再受制于課時的限制。只要學生勇于探索、積極創新,就給學生創造相應的實驗條件,實驗內容不只限于課本和教材。實驗室開放的目的是為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環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增加學生使用實驗儀器的時間,提高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同時也提高了實驗儀器的使用率。當然,實行實驗室開放教學絕不是放任學生,而是需要特定的老師認真組織、全程參與引導,建立健全實驗室開放的各項規章制度,對實驗室儀器和學生實驗進行嚴格管理。實驗開放教學還包括科研平臺開放模式,通過該平臺的開放,建立科學研究開放教學體系。每個有科研項目和科研條件的老師,可以申請成為本科生的科研導師,吸納優秀學生進入研究團隊。在科研導師的指導下,學生結合物理實驗的相關內容,進行一定數量的科研探索。在此基礎上,借助各級各類學科創新競賽平臺,學生可以申請學校及省部級創新項目。
(四)整合現代化教學手段
1.建立大學物理實驗課程的教學網站。
首先,網站可進行實驗教學通知的及時,讓學生能在第一時間獲知實驗室的相關教學動態;其次,實現網絡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把課程教案、習題解答、實驗指導、教學課件和授課錄像等進行網絡,學生可免費訪問,使其能進行有效的獨立自主學習;最后,可增加教師在線及時互動系統,學生可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在線提問,網絡值班教師應在第一時間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解答,高效便捷。
2.建立大學物理實驗仿真實驗室。
通過計算機軟件,動態模擬實驗儀器及操作。學生可通過電腦進行虛擬的實驗操作,測量數據的實時顯示,為學生調整實驗方法做出參考。同時,學生也可根據測量結果進行有效分析,實現更加靈活的操作和更加逼真的實驗體驗。
3.引進實驗課程選課系統。
開課前在教學網站公布本學期可選的實驗內容,實驗的開設時間和所能容納的學生人數等信息,實驗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和個人時間安排,選出適合自己的必做實驗和選做實驗,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個性充分發展。
(五)完善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
關鍵詞:漢語言文字學;教學模式;教學內容
引言
《東方文化與創造教育》明確指出:東方教育不僅能夠創造教育,為人們提供精神資源,還能夠豐富人文視域[1]。對于高校的漢語言文字專業來說,學生的文化底蘊直接影響了教師的創新素質,從而影響我國未來創新人才的質量。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需求的不斷改變,高校漢語言文字學課程也必須實施改革,在傳統的漢語言文字學的基礎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實現專業教學與社會需求接軌。
1.漢語言文字學課程現狀
1.1缺乏時代特征
就目前而言,我國高校所開設的漢語言文字學專業主要包括以下課程: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漢字學、中文信息處理、中外語言學史及漢語史等[2]。所有課程當中,屬現代漢語言文字學課程的僅有中文信息處理課程,其余的基本與小學所學語言類似,其中具有信息化時代特征的課程少之又少,課程的設置過分強調了基礎,反而忽略了進入信息時代之后學科的發展需求,能反映現代社會需求及可實施實踐的內容實在太少。
1.2與語言實際脫節
經調查發現,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字學課程教學的效果多數是“漢語言文字學課程過于抽象”、“針對生動的語言現象很少進行分析”、“缺乏與現實相連的具體的語言材料”等[3]。所謂具體的、生動的、現實的語言材料包括書面語、日常生活當中的口語、社會在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中所出現的新詞語、新語法等,以及緊密聯系人們日常生活的各種語言,如廣告語、新聞語、網絡語等。但是目前高校的漢語言文字學卻因過分強調知識的完整性,而很少將生活中的具體的、生動的、實際的語言引入其中,導致與社會實際脫節。此外,漢語言文字學本身有很多專業術語,很多詞或句讓人覺得不知所云,這也是使得高校漢語言文字學課程與社會實際脫節的重要原因。
1.3課程體系淡薄
通過分析可發現,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字的課程體系是比較淡薄的,通常漢語言文字學課程是專門獨立而設,很少與其他課程相聯系,同時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專業術語較多、內涵界定不確定、理論內部不統一等,導致其很難與其他課程綜合起來,也就難以實施現代化教學,在進行研究的過程當中也很難將其滲透到其他學科當中去。
1.4教學模式陳舊
目前我國高校的漢語言文字學課程也主要是授予學生理論知識,課堂教學多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教學模式相對陳舊。很多人認為漢語言文字學課程是一門理論課,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其實不然,從根本上來說,漢語言文字學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然而高校漢語言文字學課程教學卻往往忽略了這一點。
2.漢語言文字課程改革
2.1更新教學內容
課本是進行漢語言文字學教學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媒介,為實現高校漢語言文字學課程的改革,首先要教學內容,引進能充分體現時代特征的新成果,豐富教學內容。其次,高校學生對于新事物有著敏捷的反應,尤其是互聯網已非常普遍的信息時代,知識的傳播速度已遠遠超出了人類的相像。為此,教師需及時更新其自身的知識,授予學生最新的、最能反應當代社會特征的知識與觀念。再次,提倡“百花齊放”,改變原有的“依材施教”的傳統,給學生介紹不同的看法或觀點,引導學生自行思考和分析,以加強其對知識的辨析能力。
2.2貼近實際生活
語言來源于生活,最終也回歸于生活,因此高校漢語言文字學課程的改革還需要注意貼近實際生活。據調查,針對將漢語言文字學與實際生活相互聯系,多數意見比較關注如何將漢語言文字學課程教學與市場經濟聯系起來。如“如何正確理解廣告當中的語法現象及語言特征?”、“如何在教學當中規范社會發展過程當中出現的新語言?”、“如何通過教學使新語言能服務于市場經濟?”等。為解決這些問題,就有需要讓漢語言文字學課程教學適應市場經濟環境,同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漢語的應用進行改革。
2.3強化實際用途
針對漢語言文字學,我國社會提出了明確的教學要求,即高校的漢語言文字學課程教學需有利于社會的經濟建設。社會的發展需要語言的協調,對于人類的生活來說,語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對于漢語言文字學課程教學的要求實際上就是要提高人們的漢語運用能力,而且據調查,有60%以上的人認為高校漢語言文字學課程是非常有用的。為此,也必須強化漢語言文字學課程的實際用途。如在進行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時,可側重古語文的解釋及古代語及現代語的相互溝通針對現代漢語則可側重訓練普通話,用普通話進行朗讀或演講。
2.4轉變教學模式
2.4.1更新教學理念。一直以來,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字學課程的教學模式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也正是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失去了學習漢語文文字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改變這種善,就必須更新教學理念,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要充當輔導角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樣才能真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健全學生人格。
2.4.2倡導研究性學習。對于當今社會來說,人類的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是時代所需,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及實踐能力,高校語言文字學課程教學有必須倡導研究性學習。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讓學生進行自我思考和自我深入研究,給予學生一個天馬行空的空間,讓學生在進行思考和研究的過程當中了解學術概況,同時還可發現本學科的深層價值。
2.4.3實施開放式教學。隨著經濟及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人們已進入信息時代,電腦的使用已非常普遍,實驗室的建設也比較成熟,高校漢語言文字學課程教學也可充分利用這一點,將課程搬上電腦或搬入實驗室。如在講聲音的頻率和強度時可利用相關語音軟件為學生展示聲音強度和頻率的變化,使學生能直觀地了解相關知識,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而且還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4.4理論結合實踐教學。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對知識的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教師授課的主要目的并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舉一反三”,利用已學的知識進行“再創造”,使學生能將已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并在實踐當中豐富理論知識。為此,在進行教學時還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聯系,培養學生的表達、分析及信息處理等能力,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3.結束語
高校設置漢語言文字學專業不在于體現其實際的應用性,而重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及社會觀念,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為此,高校漢語言文字學必須進行改革,以滿足新時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新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貼近實際生活,除此之外還要轉變教學模式,倡導研究性、開放式教學,使學生能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作者單位:重慶三峽學院)
參考文獻:
[1] 陳湘紅.論漢語言文字學課程改革――基于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思考[J].畢節學院學報.2014(01),pp.112-113
實驗教學的資源浪費較嚴重
由于實驗教學中一些學生的操作不當,或是對操作的時間點把握不好,導致很多實驗需要多次反復的操作,這對于一些較為昂貴的實驗材料和化學試劑,造成了較多的浪費。
尤其是一些大型儀器設備,在購置時,需要支付很高的成本。除了承擔每學期一次或是幾次的實驗內容外基本處于閑置狀態,造成了實驗儀器和設備的浪費。同時實驗室的儀器和設備還需要安排固定的管理人員進行日常維護,特別是在寒假和暑假期間的維護費用更高。有的實驗室儀器和設備是為教師的科研創新活動服務,基本不針對學生開放,造成極大的資源閑置和浪費,同時也限制了對化學科學有興趣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化學實驗操作,因此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實驗教學的模式固定
化學實驗教學的模式通常采用教師為主,學生觀察和模擬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往往就已經把教學中的實驗效果和實驗過程在教師的指導下,重新演示并加以驗證。同時實驗教學的課程僵化,很多實驗教學僅僅是為課程教學服務的。這些固定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教學地位還是處于以往的“被動式”教學活動中,這種教學模式其實就是應試教學。
實驗教學的考核方式單一
化學實驗教學中的考核往往是對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內容和現象進行驗證和比較,是教師操作過程的“反復”。被考核的學生只要掌握了教師在實驗教學的操作程序,就很容易通過課程考核。單一的考核模式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創新技能,這種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
實驗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化學實驗教學中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化學實驗教學中固定的教學模式是因為化學教學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化學教學講解的一部分內容和現實生活聯系不大,一些現象和化學反應只能在實驗室才能解釋清楚。如,一些化學元素的放射性產生新的元素和物質。其次,以往的化學課程設置已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一些常用能源材料的逐漸枯竭,將不斷的開發新的能源的替代品。這些新知識在傳統的課程設置和專業知識體系中沒有體現,或是沒有完全體現出。這些新課程的開設將是今后化學實驗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化學專業培養高素質、良好操作技能人才的必備知識。第三,以往的實驗室設備、儀器管理和實驗室設施配備以及使用狀況的不合理,特別是學生進行化學實驗時缺乏自主性和創新性,不適合培養具有創造性的專業人才。
化學實驗教學的創新研究
培養符合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經濟發展新形勢的化學專業技術人才,始終離不開實驗教學。特別是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的今天,高校的化學實驗教學必須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以人才市場的需求為培養目標。因此實驗教學應該從以下方面努力,為培養高素質的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1提高實驗室的設施設備配備,完善實驗室的使用和管理制度
目前一部分高校由于受自身條件的影響,在實驗室的設施設備和實驗材料上的配備達不到相應的要求。一些新建的高校和西部的一些高校因為財政問題,往往只能先滿足基礎課程教學的硬件設施的投入,造成了一部分高校化學實驗室形同虛設。如西部的某個地方新建高校在本科評估時,專家們看到的化學實驗室和該校的物理實驗室混在一起。另一部分高校對化學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和其他化學試劑材料的配備,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財力,對于這些現有的教學資源和實驗室實驗室,應“盡其所值”。雖然許多高校購置了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的儀器設備和實驗材料,建立化學示范教學中心,使得化學實驗教學的硬件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觀,但是實驗室的利用率不高,一些設施因為比較昂貴,甚至很少允許學生進入到實驗室操作。
只有在學生集中上實驗課時才允許進入,一些實驗室和儀器由于相關實驗的材料和試劑價值高,學校無法長期采購相應的材料和試劑,導致這些設施和設備是“買得起,用不起”的尷尬局面。這些問題往往給學校和學生都造成極大的浪費更不利于高素質化學人才的培養。完善實驗室的管理,對實驗室發揮自身的效益和培養高素質的化學專業人才尤為重要。高校應長時間地開放實驗室,吸引學生進入實驗室,提高學生對化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實驗室應該配備專業的管理人員,了解專業的特殊性。實驗室的管理制度規范化,更能發揮實驗室的功能。
2提高教師實驗教學的水平,提升自身教學能力
2.1夯實自身的教學功底
高校教師的教學功底和教學能力主要表現在如何讓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教師要通過扎實的教學功底,引導學生自己探討性進行試驗,加強學生的專業試驗操作能力。通過專業的訓練方法,讓學生掌握基本實驗操作方法和技能,幫助學生提高操作能力。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前提是要提高實驗教師的素質。在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往往起到主導的作用。作為主導教師,個人素質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和人才的培養。隨著高校學生的人數不斷增加,而試驗教師相對緊缺的情況下,教師應把握好學生的興趣、愛好,同時對不同學生的采取有差異化的實驗教學引導。
2.2更新舊的教學理念
高校試驗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在實驗教學中不斷更新舊的教學理念。在培養學生對化學實驗的濃厚興趣上多做努力。目前化學實驗教學一般是是教師講解實驗原理和實驗的內容,并親自進行試驗操作和講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這種教學理念往往為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設定模版和程序,從而無形中影響到學生的創新能力。改變舊的教學觀念,應在實驗教學中改變過于注重知識的驗證、傳授,而應該把試驗過程和試驗方法融入到試驗能力與科學素養培養中,運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手段,積極培養學生對實驗興趣。特別是運用現代計算機技術,把試驗過程和結果生動化和形象化,并在試驗中隨心所欲的掌握試驗的步驟,使一些瞬間現象能通過計算機技術清晰地表現出來。
2.3創新學實驗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
實驗教學內容的創新離不開社會經濟發展對化學專業人才的要求。因此,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實驗教學內容必須符合人才市場需求。實驗教師在科研活動中,結合社會當前的實際需求,在樹立人才質量意識上,認真創新實驗內容和實驗教學方法。把傳統實驗教學方法中具有實際價值的內容和方法與現實很好的結合,并進行科學研究。特別是新的應用性材料的實驗,如乙醇替代汽油作為新興燃料的效果進行比較研究,可以為學生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加深自己對新事物的認識,對新原料的開發研究,為以后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并在實驗中不斷驗證做充分準備。
3規范學生的試驗操作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1規范學生實驗操作的基本要求、創新試驗設計
化學實驗是一種要求嚴格、操作規范的行為。在試驗過程中,學生如不能按實際步驟進行操作,可能就會導致錯誤的結果,甚至是重大的安全問題。提高化學實驗的準確性可以幫助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一般是按寫實驗教材上的步驟作預習,按部就班的完成試驗的過程,在進行實驗數據的處理。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能直觀、形象地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化學的學習過程充滿趣味性,思維性,挑戰性,探索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內容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驗進行觀察、研究和分析,并通過這個嚴謹的過程認知新事物。同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試驗設計任務,讓學生進行新的探索和嘗試。通過對不同試驗步驟和內容所產生不同結果的試驗設計,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生興趣和學習效果,這對于高校化學實驗教學有著重要意義。
3.2加強學生實驗的指導和總結。
學生對化學試驗具有濃厚的興趣,特別是一些無法在現實生活中認知的一些新事物和新現象。但是,學生往往只是對化學試驗的過程感興趣,忽略了試驗的目的,從而導致學生在試驗之前和試驗之后缺乏必要的步驟。因此教師對學生要在使用前指導其認真學習試驗的步驟和方法,在實驗后對結果進行數據的整理和分析。只有通過這樣重要的環節才能使化學實驗的效果得以體現。
首先要指導好學生在實驗前的指導,讓學生在實驗中做到實驗內容、實驗原理清楚;實驗目的、實驗步驟明確。其次,在實驗中對學生的操作要實施監控,對于一些新的實驗設計,可以讓讓學生自己動手,對出現的新結果和新現象進行很好的認知。及時糾正學生在實驗中的不規范、不科學,甚至危險的操作。最后對實驗進行總結,在實驗之后的總結尤為重要,一些結果和現象可以通過自己學習的知識、原理和法則解釋清楚,從而加深對專業知識的印象。在構建“分層次、多形式、一體化”教學體系。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概論”課 文、理工科 差異性教學
2012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顯示,2011年全國高職學校為1276所,占普通高校總數的60%。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概論”課教育,大力推進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改革,提高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保證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政治方向,既是黨和國家的要求,又是時代的要求,更是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發展本身的要求,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現狀
近年來,我國理論界對于“概論”課在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研究上有較大的突破,但關于“概論”課教學理論研究中,對于“概論”課教學的一般性理論探討較多,而專門針對高職院校怎樣進行“概論”課教學的模式探討較少,根據“05新方案”精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程由原來的五門縮減為兩門,同時課時減少,而“概論”課教學內容乃是根據教育部社政司不分本專科統一制定的教學基本要求設置和安排的,教材也是統編的。而不同層次的學校學生素質差異是很大的,對教師因材施教的要求是很高的。根據高職院校學生基礎差、底子薄,理工科學生日常實訓時間多的特殊性,優化課程結構,整合教材內容,活化教材成為各高職院校當前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點任務,為此,四川省教育廳特委托四川幾所高職院校針對高職院校的特點,進行四川省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專題研究。該研究雖然在院校屬性和教學內容上有針對性,但所有專題的教案、課件、案例,以及實踐、作業等運用于所有專業學生,沒有差異性,致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至今還沒有出現大家所期盼的效果。本課題組成員根據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的狀況和認識,認為要提高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必須對文、理工科學生實施差異性教學。
二、高職院校“概論”課文、理工科差異教學的原因
依據在實際教學中的觀察和總結,我們認為高職院校“概論”課應實行文、理工科差異教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授課學時的差異
高職院校的特點決定了學生以后的發展方向多數是直接走向企業一線工作崗位,所以高職院校學生大多每學期都要進行一定時間的實訓,特別是理工科專業的學生,且其每學期實訓時間比文科專業學生要長,以本學期教學班級為例:機電專業實訓時間是4周,而英語專業實訓時間只有1周,兩個專業授課學時相差達6個學時,如果教學計劃針對所有專業,就會出現有些專業“概論”課內容講不完,或者有些專業“概論”課內容講完了,而學校安排的教學時間還大量剩余的現象。為了避免“吃不飽”和“吃撐了”的現象,根據文、理工科授課學時的差異要制訂差異性的教學計劃。
2.掌握程度的差異
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自不同層次,對“概論”課相關內容掌握程度差異很大,在“概論”課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老師有這種感受:上文科專業學生的課比較順暢,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常常只要老師提到上句,學生能快速回答下句,而理工科專業學生常常在老師的一再提示下仍然很迷茫,不知怎樣回答問題,課堂死氣沉沉,老師經常感覺很疲憊和挫敗。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文科專業學生大多經歷高中文科政治、歷史的強化培訓,對”概論”課相關內容掌握得比較好,而理、工科專業學生大多是理科生源,高中時對政治、歷史不重視,對”概論”課相關內容掌握得也比較差,致使文、理工科專業使用案會出現:理論性太強,知識性太弱,理工科專業學生認為太難,聽不懂;理論性太弱,知識性太強,文科專業學生認為太簡單,在重復高中的東西。所以根據文、理工科專業學生對“概論”課相關內容掌握程度的差異性,必須編寫差異性教案。
3.學科專業的差異
高職院校大多是以市場需求和社會需求為目標培養學生,所以所有專業的學生課程設置基本以市場和社會為導向,但專業不同,對市場信息和社會信息了解和關注的方向和角度也不同。文科專業學生趨向關注社會動態和社會現象等宏觀方向,理工科專業學生趨向關注本行業狀態和本專業技術動態等微觀方向,加上大一基礎專業學習中,文科專業學生會更多注重素質方面的培養,而理工科專業學生則注重專業基礎知識的培養,特別是專業技術方面的學習,從而對文化素質的培養不足。造成的結果是:“概論”課使用社會案例,文科專業學生比較感興趣,而理工科專業學生不太感興趣;“概論”課使用理工專業案例,理工科專業學生比較感興趣,而文科專業學生不太感興趣。為了使各專業學生感興趣,必須差異性選擇案例。
4.領導重視的差異
高職院校各系部領導的任命,雖然思想政治方面要求很高,但基本上是各系部領導由本系部專業相關畢業的領導擔任。文科專業系部領導大多文科專業畢業,對“概論”課了解比較多,比較熟悉,也比較重視,而理工科專業系部領導大多理工科專業畢業,對“概論”課了解比較少,比較不熟悉,也相對不太重視。文、理工科專業系部領導重視的差異會導致本專業輔導員和學生重視的差異,因此要使學生重視這門課必須使這門課與其專業緊密結合,不同的專業使用不同課件、布置不同的作業,能使其領導了解這門課,覺得學習這門課對本專業有用,從而重視這門課,最終使學生重視這門課,喜歡這門課。
三、高職院校“概論”課文、理工科差異性教學的對策
通過以上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高職院校“概論”課文、理工科學生差異教學勢在必行,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怎樣實施差異性教學?我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點著手。
1.教學計劃差異制訂
由上面的分析及高職院校的現狀,我們了解到文、理工科授課學時存在差異,以本校為例,文科與理工科專業授課學時相差6學時左右,因此在制訂教學計劃時,必須根據各專業教學進程表和各專業的特性,由本專業“概論”課任課老師制訂教學計劃,不能所有專業使用學計劃。
2.教案差異編寫
文、理工科專業學生對“概論”課相關內容掌握程度的差異,要求教案必須差異編寫。文科專業學生對“概論”課相關內容掌握程度較高,一般知識性問題都有所了解,點到為止即可,所以文科專業教案可加強理論方面的闡述,特別是理論結合實踐部分;理工科專業學生對“概論”課相關內容掌握程度較低,一般歷史性問題和社會性問題都不甚了解,知識性問題也有所欠缺,所以理工科專業教案要加強歷史、社會和知識方面的闡述,特別是基本文化素質方面的講解。
3.課件差異制作
課件教學已經是當前理論教學的主要手段,課件制作成為每一位老師的必需技能。“概論”課課件教學成為主流,但不管按章節的傳統講課還是當前熱門的專題講課,課件模板和制作風格都是一樣的,沒有文、理工科專業的差異,而現實是文科專業學生想象思維比較豐富,跳躍性思維較強;理工科專業學生邏輯思維比較強,喜歡按某種順序、規則想問題,掌握內容。因此,“概論”課課件制作時文科專業要多用圖片、動畫等引發想象的內容,而理工科專業要多用圖表、數字和序號等直觀的內容,這樣比較符合各專業的思維方式,便于了解內容,理解所學知識。
4.內容差異講授
課堂講授是提高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環節。有些老師講得神采飛揚,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有些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如何使學生喜歡“概論”課,提高課堂講授的針對性是關鍵,對文科專業學生應該多結合社會現象和社會動態相關案例,把政治理論與現實結合起來,深入淺出,既要避免重復以前的內容,又要使同學們對現實問題的理解找到理論根據;對理工科專業學生應該多結合歷史事實和專業方面的案例,把歷史與現實、國家與個人結合起來,使同學們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理解當前國家的現狀和政策,把自己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密切聯系起來。
5.作業差異布置
課堂講授的結束并不意味著課程的結束,課后作業的布置對考核內容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至關重要,但高職院校“概論”課課后作業的布置一直都不夠重視,也沒有統一要求。本課題組從課題組教師的經驗出發,認為要提高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必須布置課后作業,而且文、理工科專業要差異布置:文科專業學生要多動、多調查、多制作,把所學內容運用于實踐中;理工科專業學生要多想、多思考、多總結。把實踐中的體驗升華成理論,這樣才能使各專業學生和領導覺得“概論”課與本專業、本人有緊密聯系,有實用性,從而重視“概論”課,喜歡“概論”課,提高“概論”課的實效性。
6.考試形式與內容的差異
基于文、理工科專業學生對“概論”課相關內容掌握程度的差異,以及教師對他們講授上的差異,我們認為,期末考試時,文、理工科專業學生在考試形式與內容上也應有所差異。文科生可以半開半閉,閉卷部分,側重于基本理論;開卷部分,側重于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材料分析。理工科專業學生,可以全部采取開卷的形式,主要考查他們在開卷的情況下,對“概論”課基本內容的掌握程度與熟悉程度。
參考文獻:
[1]單春曉.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特色建設的進一步思考.職業技術教育,2009,35.
關鍵詞:初中語文 教學觀念 中學生 學習心理 學習態度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248-01
初中生學習心理在教育心理學中的研究地位十分重要,同時初中生語文學習心理也是語文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許多家長、教師看重的則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要求學生為中考做好準備,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復雜的心理過程。我們應該認識到初中語文是銜接小學基礎教育與高中擴散思維式教育的紐帶,不僅是一門考試科目,還是一門學科,具有系統性,綜合性等特點。初中語文不僅僅是單一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的培養,更注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綜合學習能力,其中口語交際與綜合學習能力是我們學習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我們應密切關注初中語文教育過程當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中的常見的心理問題以及怎樣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學習心理,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1 現代社會學生的學習心理
信息網絡在現當今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對中學生的影響極大,它的出現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方式,使學習變得便捷。學生們通過網絡學習使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也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教學,在教學方式上再改變了過去由教師教,學生單純聽課的模式,增加了趣味性的教學,如觀看電影、聽音樂等新型的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信息科技對學生的吸引,可以使學生更加投入到其中,對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也是一個很好的工具。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網絡在豐富學生學習生活的同時,網絡游戲也會在不經意間吸引住學生的目光,尤其是正處于對所有事都好奇的中學生時代,社會經驗少,自我控制力薄弱,不能正確看待網絡上的信息,對網絡還抱有一種好奇心理,很有可能沉迷于網絡世界當中。例如有的中學生長期沉迷于網游,導致精神紊亂,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焦慮,有的甚至沉迷于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脫離,缺少必要的人際溝通,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特點,而且還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因此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的心理,教會他們正確、適當地使用網絡,盡可能避免網絡帶給他們負面影響。
2 初中語文教學改革下學生的學習心理
當代教育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都十分重視在教學活動中分析研究學生在學習中的心理過程,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情況、社會經驗等方面來分析學生學習心理的形成和變化,采取有效的方式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在中學生當中有著這樣一部分“極端”的學生,一是“自我”的學習心理,教師必須圍繞“我”的學習方法來進行教學;另一個則是完全按照教師所講的進行機械學習,只是學習形式,而沒有對知識的本質進行理解,完全照搬教師的理論,不能舉一反三,以一種“被教”的學習心理,態度,學習知識。這兩種“極端”的學習心理,不僅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的發散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也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語文教育是一門基礎學科,不僅要求我們注重教材知識的講解,更加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的關注學生心理及學習態度,針對學生在學習當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時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
3 良好學習心理的形成
3.1 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
姚斯等人在20世紀60年代創立了接受美學理論的時候,教師的教學觀念就開始在逐漸地改變,進而使學生的學習心理在潛移默化中也發生著改變,現代化教學觀念要求教師具備開放式思維,在教學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分析問題,針對某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且語文教學中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等的對話產生出思想上的交流,不斷地激活學生們的思維,一步步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也是當代語文教育的基本理念。教師的教是教學環節當中非常關鍵的一步,教師的現代化教學理念的轉變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分析思考問題,更能促使學生的被動學習模式轉變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2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初中語文教學的改革下我們的教學目標應該定位在學生的學習過程當中是否具備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從學生的情感態度角度來看,要使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興趣的培養重在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自信心對學生學習有著非常關鍵的心理輔助作用,美國教育家戴爾?卡耐爾曾經指出成功的秘訣在于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而良好的心態是建立在自信心的基礎之上。所以,我們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必須注重以激發學生的自信心為導向,在信心建立起的基礎上再一步步激發出學生的內在潛力,讓學生不僅在語文的學習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以及在生活當中都綻放出自身的魅力。
3.3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自主的對學習活動進行事先的計劃和安排,在學習過程中自我修正、完善,以及在學習任務完成后的自我反省、總結。例如,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讓學生分成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文學作品的改編,最終由教師綜合對比性的點評各小組的改編作品,使學生在互動學習當中,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良好的學習態度以及健康的學習心理在人生當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改革下,我們應高度重視初中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心理變化,日常生活中應注重中學生特征對學習及生活中的影響,采取有效的方法改善學生學習心理,更有效的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郭麗麗.初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方法探究[J].學苑教育,2010(13):29.
關鍵詞:創新教育;高中語文;寫作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122-01
隨著目前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各種學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實現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過程中所運用最多的就是創新教育,這點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表現的最為明顯。高中語文中的創新教育實際上就是要求在對語言文字、閱讀寫作各項教育內容中,都要體現出創意的和個性上的表達。本文以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寫作教學為切入點,簡單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創新教育進行研究。
一、目前我國高中寫作教學在創新上所存在的問題
1、在教學中重文體,輕風格
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語文教學中,依舊將應試教育作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現在高中語文的寫作教學上,就是很多老師非常注重寫作文體,并在教育過程中,在寫作文體的選擇上更多是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試。雖然在語文的寫作教學過程中也提出了創新的教學,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所謂的創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試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寫作文體,而忽視了寫作本身的創新性,這種過于重視文體的教育模式忽視了學生在寫作中真正特點的發揮,更不用說無法真正實現創新性教育的意義。
2、課堂教學重結果,輕過程
目前在很多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都存在當堂作文這種教育模式,但是其實質應該是提高學生的能力,可是在實踐中卻變成了提高學生的寫作速度。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文,其實際上就是在訓練考試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寫作。同時老師往往僅僅是給予了學生一定的話題,然后就是規定一定的時間進行寫作,這樣的寫作模式即便是其寫作話題十分新穎,學生所能想到的內容也非常的新穎,但是新穎的話題和內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寫出來的文章本身是新穎高質量的。
二、新時期下高中作文寫作教育的創新要求
目前我國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課程標準,這種標準體現在高中語文寫作的創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在寫作內容要求自由表達
教育改革中的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認識到社會認同和自由表達之間的關系,確保學生在寫作方面不會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師的觀念和寫作要求,而在語文寫作過程中真正的表達出自身的真實感受,在文章中體現出真性情、真體驗和真感受,這才是寫作的真實目的所在。要明確寫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發和心靈上的抒發,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應試教育。
2、讀寫關系要求與自然融合
寫作不是一種可以閉門造車的活動,而是必須要將寫作跟實際的生活相結合,更通俗點說是必須要在自然中尋求寫作的靈感。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明確讀跟寫之間的關系,要明確新的課程標準下對寫作理念的全新認識和構建:首先寫作是建立在一定語文閱讀的基礎之上的;第二是寫作必須要進行一定的生活體驗;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狀態的一種呈現。
3、寫作目的要求從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
寫作是一種思想的過程,也是一種心靈成熟的過程。因此,寫作乃至整個語文課程的價值主要側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使用“表達與交流”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從以人為本的高度,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高度,來認識這方面的語文課程內容,以彰顯寫作的人文特征。將寫作視為一種生命狀態,是一個人的自然狀態、社會狀態和精神狀態的統一體。
三、新課標下高中作文寫作體現創新性的具體措施
1、實現以寫為本,建立一門實用的中學寫作學
我們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學仍然處于“以讀促寫”階段,是以閱讀為本位,以寫作為附庸的格局。我們必須從語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學內容的比例,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做出科學的合理的編排,從而給師生提供教與學的依據。
2、牢固樹立大作文教學觀,建立開放的、活潑的寫作訓練體系
首先,作文教學必須突破封閉格局,走出課堂,走進自然的懷抱和社會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學生懂得作文必須有感而發,只有不斷的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才能實現對寫作素材的積累。其次,注重從閱讀及視聽媒體中汲取營養,特別是電視、電腦進人千家萬戶,極大地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教師應合理地綜合利用各種有利因素,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3、以自能作文為目標,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高中作文教學就是為了學生自己能寫作文。因此,優化作文課堂教學結構,必須以學生自己能寫作文為目標。這就要求語文教師盡可能地使作文教學過程與作文過程接近,使訓練過程與實用過程一致。作文教學的流程,可以概括為這樣七步:開源導流,理論指導,范文引路,寫作實踐,反復修改,專題講評,自我總結。
4、利用閱讀來實現對寫法分析和運用指導的加強
最后要充分認識到寫作教育跟閱讀教育之間的聯系,充分利用閱讀教育來實現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在閱讀教學中,要把課文中的寫作方法提取出來,結合學生作文的實際情況加以分析,在講明寫作理論、方法等基礎上,要具體分析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的運用。例如,描寫人物,把不同課文中的人物環境、神態、語言、動作、心理變化記錄下來,并加以比較,不同人物應用不同的寫作技巧,把人物描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防止人物刻板,沒有特點。再如,敘述事物,在把握事件的發生、發展、、結局的基本過程的基礎上,如何運用倒敘的技巧使作文生動,如何運用插敘的技巧,把事物的重點敘述得具體豐滿等等。
參考文獻:
[1] 黃辰斌.談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07,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