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制動技術論文范文

        制動技術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制動技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制動技術論文

        第1篇:制動技術論文范文

        在一些定位精度或動態響應要求比較高的機電一體化產品中,交流伺服系統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中數字式交流伺服系統更符合數字化控制模式的潮流,而且調試、使用十分簡單,因而被受青睞。這種伺服系統的驅動器采用了先進的數字信號處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可以對電機軸后端部的光電編碼器進行位置采樣,在驅動器和電機之間構成位置和速度的閉環控制系統,并充分發揮DSP的高速運算能力,自動完成整個伺服系統的增益調節,甚至可以跟蹤負載變化,實時調節系統增益;有的驅動器還具有快速傅立葉變換(FFT)的功能,測算出設備的機械共振點,并通過陷波濾波方式消除機械共振。

        一般情況下,這種數字式交流伺服系統大多工作在半閉環的控制方式,即伺服電機上的編碼器反饋既作速度環,也作位置環。這種控制方式對于傳動鏈上的間隙及誤差不能克服或補償。為了獲得更高的控制精度,應在最終的運動部分安裝高精度的檢測元件(如:光柵尺、光電編碼器等),即實現全閉環控制。比較傳統的全閉環控制方法是:伺服系統只接受速度指令,完成速度環的控制,位置環的控制由上位控制器來完成(大多數全閉環的機床數控系統就是這樣)。這樣大大增加了上位控制器的難度,也限制了伺服系統的推廣。目前,國外已出現了一種更完善、可以實現更高精度的全閉環數字式伺服系統,使得高精度自動化設備的實現更為容易。其控制原理如圖1所示。

        該系統克服了上述半閉環控制系統的缺陷,伺服驅動器可以直接采樣裝在最后一級機械運動部件上的位置反饋元件(如光柵尺、磁柵尺、旋轉編碼器等),作為位置環,而電機上的編碼器反饋此時僅作為速度環。這樣伺服系統就可以消除機械傳動上存在的間隙(如齒輪間隙、絲杠間隙等),補償機械傳動件的制造誤差(如絲杠螺距誤差等),實現真正的全閉環位置控制功能,獲得較高的定位精度。而且這種全閉環控制均由伺服驅動器來完成,無需增加上位控制器的負擔,因而越來越多的行業在其自動化設備的改造和研制中,開始采用這種伺服系統。

        2直線電機驅動技術

        直線電機在機床進給伺服系統中的應用,近幾年來已在世界機床行業得到重視,并在西歐工業發達地區掀起"直線電機熱"。

        在機床進給系統中,采用直線電動機直接驅動與原旋轉電機傳動的最大區別是取消了從電機到工作臺(拖板)之間的機械傳動環節,把機床進給傳動鏈的長度縮短為零,因而這種傳動方式又被稱為"零傳動"。正是由于這種"零傳動"方式,帶來了原旋轉電機驅動方式無法達到的性能指標和優點。

        1.高速響應由于系統中直接取消了一些響應時間常數較大的機械傳動件(如絲杠等),使整個閉環控制系統動態響應性能大大提高,反應異常靈敏快捷。

        2.精度直線驅動系統取消了由于絲杠等機械機構產生的傳動間隙和誤差,減少了插補運動時因傳動系統滯后帶來的跟蹤誤差。通過直線位置檢測反饋控制,即可大大提高機床的定位精度。

        3.動剛度高由于"直接驅動",避免了啟動、變速和換向時因中間傳動環節的彈性變形、摩擦磨損和反向間隙造成的運動滯后現象,同時也提高了其傳動剛度。

        4.速度快、加減速過程短由于直線電動機最早主要用于磁懸浮列車(時速可達500Km/h),所以用在機床進給驅動中,要滿足其超高速切削的最大進個速度(要求達60~100M/min或更高)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也由于上述"零傳動"的高速響應性,使其加減速過程大大縮短。以實現起動時瞬間達到高速,高速運行時又能瞬間準停。可獲得較高的加速度,一般可達2~10g(g=9.8m/s2),而滾珠絲杠傳動的最大加速度一般只有0.1~0.5g。

        5.行程長度不受限制在導軌上通過串聯直線電機,就可以無限延長其行程長度。

        6.運動動安靜、噪音低由于取消了傳動絲杠等部件的機械摩擦,且導軌又可采用滾動導軌或磁墊懸浮導軌(無機械接觸),其運動時噪音將大大降低。

        7.效率高由于無中間傳動環節,消除了機械摩擦時的能量損耗,傳動效率大大提高。

        直線傳動電機的發展也越來越快,在運動控制行業中倍受重視。在國外工業運動控制相對發達的國家已開始推廣使用相應的產品,其中美國科爾摩根公司(Kollmorgen)的PLATINNMDDL系列直線電機和SERVOSTARCD系列數字伺服放大器構成一種典型的直線永磁伺服系統,它能提供很高的動態響應速度和加速度、極高的剛度、較高的定位精度和平滑的無差運動;德國西門子公司、日本三井精機公司、臺灣上銀科技公司等也開始在其產品中應用直線電機。

        3可編程計算機控制器技術

        自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第一臺可編程序控制器(ProgrammingLogicalController,PLC)問世以來,PLC控制技術已走過了30年的發展歷程,尤其是隨著近代計算機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它已在軟硬件技術方面遠遠走出了當初的"順序控制"的雛形階段。可編程計算機控制器(PCC)就是代表這一發展趨勢的新一代可編程控制器。

        與傳統的PLC相比較,PCC最大的特點在于它類似于大型計算機的分時多任務操作系統和多樣化的應用軟件的設計。傳統的PLC大多采用單任務的時鐘掃描或監控程序來處理程序本身的邏輯運算指令和外部的I/O通道的狀態采集與刷新。這樣處理方式直接導致了PLC的"控制速度"依賴于應用程序的大小,這一結果無疑是同I/O通道中高實時性的控制要求相違背的。PCC的系統軟件完美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它采用分時多任務機制構筑其應用軟件的運行平臺,這樣應用程序的運行周期則與程序長短無關,而是由操作系統的循環周期決定。由此,它將應用程序的掃描周期同外部的控制周期區別開來,滿足了實時控制的要求。當然,這種控制周期可以在CPU運算能力允許的前提下,按照用戶的實際要求,任意修改。

        基于這樣的操作系統,PCC的應用程序由多任務模塊構成,給工程項目應用軟件的開發帶來很大的便利。因為這樣可以方便地按照控制項目中各部分不同的功能要求,如運動控制、數據采集、報警、PID調節運算、通信控制等,分別編制出控制程序模塊(任務),這些模塊既獨立運行,數據間又保持一定的相互關聯,這些模塊經過分步驟的獨立編制和調試之后,可一同下載至PCC的CPU中,在多任務操作系統的調度管理下并行運行,共同實現項目的控制要求。

        PCC在工業控制中強大的功能優勢,體現了可編程控制器與工業控制計算機及DCS(分布式工業控制系統)技術互相融合的發展潮流,雖然這還是一項較為年輕的技術,但在其越來越多的應用領域中,它正日益顯示出不可低估的發展潛力。

        4運動控制卡

        運動控制卡是一種基于工業PC機、用于各種運動控制場合(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上位控制單元。它的出現主要是因為:(1)為了滿足新型數控系統的標準化、柔性、開放性等要求;(2)在各種工業設備(如包裝機械、印刷機械等)、國防裝備(如跟蹤定位系統等)、智能醫療裝置等設備的自動化控制系統研制和改造中,急需一個運動控制模塊的硬件平臺;(3)PC機在各種工業現場的廣泛應用,也促使配備相應的控制卡以充分發揮PC機的強大功能。

        運動控制卡通常采用專業運動控制芯片或高速DSP作為運動控制核心,大多用于控制步進電機或伺服電機。一般地,運動控制卡與PC機構成主從式控制結構:PC機負責人機交互界面的管理和控制系統的實時監控等方面的工作(例如鍵盤和鼠標的管理、系統狀態的顯示、運動軌跡規劃、控制指令的發送、外部信號的監控等等);控制卡完成運動控制的所有細節(包括脈沖和方向信號的輸出、自動升降速的處理、原點和限位等信號的檢測等等)。運動控制卡都配有開放的函數庫供用戶在DOS或Windows系統平臺下自行開發、構造所需的控制系統。因而這種結構開放的運動控制卡能夠廣泛地應用于制造業中設備自動化的各個領域。

        這種運動控制模式在國外自動化設備的控制系統中比較流行,運動控制卡也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專門行業,具有代表性的產品有美國的PMAC、PARKER等運動控制卡。在國內相應的產品也已出現,如成都步進機電有限公司的DMC300系列卡已成功地應用于數控打孔機、汽車部件性能試驗臺等多種自動化設備上。

        5結束語

        計算機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著工業運動控制技術不斷進步,出現了諸如全閉環交流伺服驅動系統、直線電機驅動技術、可編程計算機控制器、運動控制卡等許多先進的實用技術,為開發和制造工業自動化設備提供了高效率的手段。這也必將促使我國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第2篇:制動技術論文范文

        與傳統的自動化技術相比,智能控制無模型運轉,提高了電氣系統的管控效率。同時,智能技術的精度更高,減少了設計中的不可預測問題。因而設計對象模型階段中便會存在不能估量或是預測的問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系統的實時調節,利用魯棒性變化和響應時間提高其工作能力,實現自動化過程。智能技術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管控的必然趨勢,與傳統的管控裝置相比具有先進性,滿足電氣自動化工程建設的需求。針對不常見的數據,傳統的自動化控制技術無法完成評估工作,但智能技術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問題,實現了對系統錄入信息的有效很快速處理。針對不同的對象,智能技術可顯示不同的管控效果,使管控的效果具有針對性。但在目前的智能技術發展程度下,多種控制對象問題無法解決。因此,應從技術方面對智能技術進一步剖析和研究,促進該技術的完善,才能對我國工業以及相關行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

        基于電氣自動化的復雜性,其操作過程應精細且注重細節。一旦操作失誤,將導致系統故障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因此,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核心技術在于程序化問題,將復雜化的程序通過智能手段轉化為簡便化。通過系統日常資料的分析,對設備故障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在具體應用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智能化設計分析

        人工智能技術關系到電力工程以及電路的設計。在傳統的設計模式下,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試驗驗證,并且對不合理部分進行改進。因此常出現考慮不周全的問題,處理問題的效率較低,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傳統的處理方案無法解決。這使得智能化設計成為必然。現階段,電力企業逐步實現了智能化設計,全面考察了問題的難度,提高了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效率。但同時,智能設計對于操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掌握專業知識和智能系統操作技巧,并且操作人員還應具有與時俱進的精神,對智能系統進行適當的改良設計。利用人工智能設計,可有效提高數據分析的準確性,將復雜問題簡單化。

        (二)PLC技術應用

        隨著電力企業規模的擴大,電力生產對于技術具有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的PLC技術成為企業生產和建設的重要目標。PLC技術是一種常見的人工智能技術,目前主要應用于工業、電力企業,具有良好的效果。其是在繼電控制裝置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智能技術,該系統的主要作用在于優化了系統工藝流程,從而根據企業需求對運營現狀進行調整,確保其運營的協調性。PLC技術以自動控制系統為主,手動控制技術為輔。對于提高電力系統生產實踐具有重要作用。在電力生產中,PLC人工智能化技術的使用還實現了自動化目標切換,繼電器逐漸代替了實物元件,不但提高而來管控效率,還確保了系統的運行安全。

        (三)智能診斷和CAD技術應用

        智能診斷系統的出現是電氣運行復雜化的結果。該診斷系統要求操作人員具有較多的實踐經驗,改善了傳統模式的手工設計方案,充分體現了信息時代的優勢。科技的發展也使得CAD技術逐漸實現了智能化,縮短了產品設計實踐。智能化技術優化了CAD技術,對產品設計質量的提高具有積極作用。目前,在電力系統中,遺傳算法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要表現之一,通過科學的計算方法,提高了數據統計和計算的精確度。基于遺傳算法的重要作用,應得到企業的重視。在電力系統運行過程中,如何區分故障和征兆是一個難題,智能化技術通過專家系統和神經網絡系統可快速有效的分析出系統故障和安全隱患,并提供一定的解決辦法,確保了電力系統的運行問題。

        (四)神經網絡技術應用

        神經網絡系統是智能技術的重要體現之一,其作用在于分析和處理系統故障。可對系統故障進行準確定位,并且減少了定位時間。同時,還可完成對非初始速度及負載轉矩的有效管控。神經系統設計具有多樣性,具有反向學習功能。利用神經網絡系統的兩個子系統,可實現對機電參數轉子速度和電子流的評判和管控。目前,智能神經網絡系統主要應用于分析模式和信號處理上。由于其包含非線性函數估算裝置,因此對于電氣自動化控制具有積極作用。其主要優勢在于無需對控制對象建立數學模型,因此工作效率高,噪音小。

        三、總結

        第3篇:制動技術論文范文

        首先要對機械自動化有一個深刻的認識,這樣才能對機械自動化技術以及制造模式進行深刻徹底的分析。作為近年來機械工業發展的核心技術,機械自動化與傳統的機械加工生產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機械自動化是在無人的情況下,利用原來設定的程序,通過各種機械設備來完成機械的生產以及控制。簡單來說,就是在自動化的制造模式下,實現生產的自動控制。實行機械自動化的重要意義在于,將機械工業的發展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在這種制造模式下,可以實現生產勞動強度的大幅度下降,同時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大大促進機械工業的發展。

        2機械自動化的技術核心分析

        2.1機械自動化技術核心的應用作為機械工業中應用技術的一種,機械自動化技術可以實現機械加工的連續自動生產,并且保證所進行的生產流程是最優化的。這就大幅度地提升了加工的效率,降低了加工所需的時間,滿足了市場的需求。機械自動化技術以及制造模式的廣泛應用使得整個機械工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機械工業水平的提升,將機械工業帶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首先應該看到的是,隨著機械自動化技術的廣泛應用,生產過程中的安全性大大提升。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對于人員的需求已經降到了最低,大部分的生產過程都是由機械設備來進行,這也就最大程度地提升了生產的效率。傳統的生產模式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市場對于機械設備的需求,采用這種制造模式就可以大大提升生產效率,同時還能降低生產中出現的誤差,有效地提升生產的質量。此外,通過應用機械自動化技術,可以有效降低對資源的浪費,盡可能地降低生產的成本。這是因為應用機械自動化技術后,生產過程中采用的是自動控制系統,可以通過前期的程序設計來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大大降低了傳統模式下的資源浪費。因此,廣泛地應用機械自動化技術,可以有效地促進機械工業的發展。

        2.2機械自動化技術的技術核心對于機械自動化技術來說,數控技術是其核心技術。機械工業所生產的機械產品,大多具有高精度的特性,這就要求必須采用先進的數控技術。數控技術在機械自動化技術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數控技術可以實現加工過程中的自我修復以及自動更正,就可以保證滿足機械生產的高端要求。此外,應用數控技術可以實現在生產的過程中對產品生產進行技術調節,從而實現對各項參數的滿足。最重要的是利用數控技術,可以對加工過程中出現的故障及時進行修復,從而保證生產的及時性。除了數控技術之外,網絡技術在機械自動化技術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網絡技術的應用可以為機械自動化技術注入新的活力,從而促進機械自動化技術的發展。

        2.3機械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趨勢首先來說,機械自動化技術必將朝著高速度、高精度以及高效率的方向發展,這樣才能滿足機械工業的高端要求。其次整個自動化技術系統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柔性化,這樣就可以通過集成技術來對生產進行模塊化管理,有效促進自動化技術作用的發揮。最后,機械自動化技術必將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這是因為其自身的智能化程度依舊有著一些缺失,這就要求自動化技術采用更高端的技術,增強自身的智能化水平。

        3機械自動化的制造模式分析

        在生產過程中采用先進的機械自動化技術以后,機械工業的制造模式也會發生相應變化。傳統的機械制造模式必將被新型的制造模式所取代。首先表現在人員的改變上。在自動化技術的機械制造模式下,人員在生產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大大降低,人員的使用量也大幅度降低,用最少的人力進行加工生產,實現了生產模式的現代化。其次,改變流水線的生產方式。在自動化的流水線生產中,實現對生產過程的全程控制,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最后,在自動化技術的機械制造模式下,實現對生產的智能控制。這樣就可以減少因為人為原因所造成的損失,大大降低生產成本,使得機械生產的水平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總體來說,原有的機械制造模式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已經從原有的人工操控轉變為自動控制,極大地提升了機械工業的生產水平。

        4結語

        第4篇:制動技術論文范文

        一、有利條件能使較少勞動創造較多價值

        為了展開分析我們的問題,首先有必要確切把握馬克思所說的商品價值的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這看似老生常談,但不少分歧都與此有關。商品的價值,體現的不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是市場經濟中一種人與人的關系。按照通常的說法,它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勞動的關系;但需要明確的是,這種互相交換勞動的關系充滿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首先表現在同類商品生產者之間,其次也表現在商品的買者與賣者之間乃至買者之間。正是這種競爭關系決定了同類商品一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個別勞動耗費量即個別價值,另一方面卻只能有一個為市場確認的社會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意味著諸多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實際耗費的勞動量與被市場承認的勞動量往往并不一致,正是這種不一致決定著他們的不同命運。競爭迫使他們千方百計降低自己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價值,使它小于社會價值,力爭以較少的勞動(包括活勞動與物化勞動)耗費能夠被市場認可為較多的勞動耗費。作為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的價值規律,正是通過這種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矛盾運動,才能夠發揮優勝劣汰,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的巨大作用。

        那么,商品生產者怎樣才能使其商品的個別價值小于社會價值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對商品的社會價值有個全面理解。大家知道,商品社會價值的實體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馬克思指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馬克思的這一界定意味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多少,是由兩類標準條件有機結合起來共同制約的。其一是“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二是“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歷史經驗證明,勞動者在勞動熟練程度和強度方面的差異相對說來要小得多,而他所擁有的生產條件的差異要大得多,發展變化的潛力幾乎是無可限量的。而且,如果說在手工勞動時代是活勞動支配物化勞動,那么,隨著機器大工業不斷發展進步,情況就大變了。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工人不再是生產過程的主要當事者,而是站在生產過程的旁邊。”這一變化今天更加突出了。隨著科技進步的加快,在制約商品生產所需的勞動時間方面,前一標準條件更加明顯地起著主導作用了。各廠商擁有的生產條件是先進還是落后,從根本上決定了所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量的對比關系。令人遺憾的是過去不少人對這一點是重視不夠的。

        應該指出,馬克思所說的生產條件是多個變量的綜合,包括分工協作、生產組織與管理、生產規模、自然條件與生產技術或生產資料的效能等等。但其中生產技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對勞動生產率的高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然,技術創新與進步對社會生產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例如可以提高產品質量,可以不斷創造出各種新產品豐富人們的生活等。但可以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則是它所起的一種最基本最普遍的作用,這種作用也是我們探索技術創新在價值創造中的獨特作用時所關注的焦點。

        二、先進技術與商品價值創造的復雜關系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率先使用比社會平均技術優越的先進技術,能使所生產的單位商品的個別價值小于社會價值,從而能夠以較少的勞動創造較多的社會價值。這就提出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即先進技術與價值創造的關系究竟應如何認識?

        我們知道,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認為只有活勞動才創造價值,物化勞動在生產中只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創造價值。馬克思還明確說過“自然力本身沒有價值”,“它們進入勞動過程,卻并不進入價值形成過程”馬克思的這些論斷,如果單從商品的個別價值來說,或者單從商品的社會價值來說,都是不難理解的。在分別考察的場合,由于單位商品的價值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因此,個別廠商使用先進技術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所生產的單位商品的個別價值當然會相應降低。同樣,如果這種先進技術在市場競爭中已被普遍采用,已經成為社會平均水平的技術,用它生產的單位商品的社會價值當然也會相應降低。所以,在分別考察單位商品的個別價值或社會價值時,只有活勞動創造價值,物化勞動只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創造價值的原理是一目了然的;同時,自然力本身不但沒有價值,而且技術越先進,利用自然力的水平越高,單位商品的價值不但不會相應提高,反而只會相應降低,從而根本談不上它會創造價值。但是,如果從商品的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矛盾運動中進一步分析,問題就顯得比較復雜。比如,某個廠商率先使用了一種先進技術,能夠把它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價值降低到社會價值以下,但在市場上卻仍能按同一價值出售,具有同一(社會)價值,就好比它包含了實際上并不包含的同一勞動時間。那么,如何進一步分析說明這一現象呢?如何解釋上述商品的個別價值小于社會價值的差額部分的成因呢?對于這個問題,理論界存在著不同的思路。有一種相當流行的觀點認為仍應歸因于操作使用先進技術的工人或“總體工人”的活勞動。理由是先進技術本身在這里已經是物化勞動,如無活勞動啟動操作,它就無法在生產中發揮作用;同時,它在活勞動操作使用于生產時,既然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因此,上述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部分的源泉也不在它那里。為了自圓其說,這種觀點進一步強調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操作使用勞動資料的勞動者的素質必然不斷提高,其活勞動的復雜程度也日趨增高,認為這才是產生上述差額部分價值的源泉,至少也是這部分價值的來源之一。筆者不能茍同這種觀點。我感到這種觀點無論從歷史事實看還是從邏輯分析看,都未必恰當。

        先從歷史事實看,近200年來先后經歷三次重大科技革命。在此期間技術進步突飛猛進,生產中使用先進技術的活勞動與使用正在被淘汰的技術的活勞動相比,從總的發展趨勢看,勞動的復雜程度在逐步提高;雖然如此,仍要看到在有些重要場合情況并非這樣,甚至恰恰相反。比如馬克思在分析機器大工業逐步淘汰工場手工業的過程時曾深刻地總結說:“使用機器的基本原則,在于以簡單勞動代替熟練勞動,……把勞動力的生產費用減低到簡單勞動力的生產費用的水平。”他引用了大量資料,指出英國當時紡織品等重要部門機器生產中,作為簡單勞動力的童工、女工已占工人總數一多半,于是“從事各種不同形式活動的比較復雜的勞動消滅了,代替它的是簡單的機器勞動”馬克思還多次指出由于大批女工、童工等更簡單的勞動力被資本雇傭,使熟練的男勞動力也貶值了,從而直接間接地促使相對剩余價值乃至絕對剩余價值的增加。這就說明上述觀點并不能全面概括豐富的歷史事實。即使在今天,就勞動復雜程度的提高說,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之間,傳統第三產業

        與新興第三產業之間也有重大差別,需要具體分析,不宜一概而論。

        再就邏輯分析說,上述觀點無法擺脫這樣一個悖論:操作先進技術的勞動越復雜,它所生產的單位商品的個別價值不但不會進一步降低,反而會相應提高,從而只會縮小而不會擴大這一個別價值小于社會價值的差額。而且,如果它過于復雜,以致使這一差額趨于消失,就會出現類似馬克思所說過的那種情況,即它只不過是一種勞動變換而已,生產力卻并未發展。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這一技術的先進性和必要性。進一步分析還會看到,當這一先進技術被普遍使用時,這一個同樣的活勞動所生產的商品的社會價值就會降低到上述個別價值的同一水平。這也說明了上述活勞動復雜程度有所提高這一點,雖然在許多場合的確是事實,但它只能制約或影響上述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差額的大小,而不是產生這一差額的根源。

        看來上述觀點失誤的原因在于未注意區分馬克思所說的兩種不同的勞動所起的自乘勞動的作用。應該明確復雜勞動所起的自乘勞動作用與生產力特別高的勞動所起的自乘勞動的作用是不同的。拙作《生產力高的勞動創造更多價值的成因》對此曾作了分析,這里再強調一點:前一種自乘作用在分別觀察商品的個別價值或社會價值時,或在觀察商品的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矛盾運動時,都是存在的,都會產生增加相關價值的作用;后一種自乘作用卻不同,它在分別觀察商品的個別價值或社會價值時都并不存在,只是當觀察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或矛盾運動時,它才存在,才會起到自乘勞動的作用。這是因為前者產生的根源就在于活勞動本身的特點,后者產生的根源則在于活勞動使用的技術的特點。因此,對我們現在所要研究的問題來說,真正需要進一步分析的不是活勞動的復雜程度是否提高及提高多少,而是本身復雜程度既可能提高也可能沒有提高的活勞動何以能夠具有特別高的生產力,這種特別高的生產力為什么能夠使這種活勞動起自乘勞動的作用。下面為了在純粹形態上分析我們的問題,不妨運用馬克思常用的方法,暫且舍象活勞動復雜程度的變化這一變量。

        三、馬克思的提示:機器的生產率

        關于上述勞動的為什么具有特別高的生產力,以及特別高的生產力為什么能夠使這一活勞動起自乘勞動作用的問題,馬克思有一個提示對解決這問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這就是他關于機器的生產率的提示。馬克思指出利用機器進行生產的“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并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接著他對生產一臺機器本身所費勞動與使用該機器所可節省或代替的勞動之間的量的關系作了分析,強調“物化在機器本身中的勞動,總是比它所代替的活勞動少得多”。他并強調指出“機器所費的勞動和它所節省的勞動之間的差額或機器生產率的高低,顯然不是由機器本身的價值和它代替的工具的價值之間的差額來決定的。……機器的生產率是由它代替人類勞動力的程度來衡量的。”

        從馬克思這些論斷中可以梳理并引申出幾點重要思想:(1)作為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所使用的勞動資料,不論是手工工具還是機器,都具有一種利用自然力以節省或代替人類勞動力支出的功能,從而能夠不同程度地提高勞動效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并不否認這一點,而是肯定了這一點。因此,馬克思所說的社會正常的或平均的生產條件,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在社會生產中,通過勞動資料的使用所可達到的節省或代替人力的平均水平。而使用先進技術于生產則意味著節省或代替人力的水平已高于社會平均水平,從而才導致用它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價值小于社會價值這一結果。需要明確指出,馬克思這里所說的機器可以節省或代替的勞動,主要指的并不是形形的具體勞動,而是抽象勞動。否則他就不會在機器所費勞動與所代替的勞動之間進行量的比較。鑒于今天科學技術又比馬克思當時有了驚人的發展,它在生產中的應用不僅更有效地節省或代替了各種體力勞動,而且還在節省或代替腦力勞動方面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因此還需要明確指出,在商品世界,各種生產技術的應用在節省或代替人類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方面所采取的形式雖然各種各樣,但實質上都可歸結為對人類抽象勞動的節省或代替。(2)機器所以能夠在用于生產時具有節省或代替人類勞動的功能,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這就是制造機器所耗費的勞動一定要比它在用于生產時所可節省或代替的勞動少。否則就沒有必要制造和使用機器了。應該指出,這一原理同樣適用于當代各種生產技術。(3)機器這種所費勞動與所可節省或代替的勞動之間的差額,馬克思又把它稱為“機器的生產率”。這是兩種既相通又有所不同的表述。我們假設這一所費勞動為A,所可節省或代替的勞動為B,那么,馬克思所說的差額就是指B減A的結果,而機器的生產率則為B/A。一個是絕對差額,一個是相對比率。兩者可以互相換算。從分析我們要討論的問題說,采用B/A更簡便適用一些。這種機器的生產率,實質上體現著使用機器于生產時所可被生產者無償利用自然力以代替人力的水平。技術越先進,這一水平就越高,于是用它生產的單位商品的活勞動消耗就越少,從而其價值也就越來越小了。

        還有一點很值得注意,這就是馬克思在提出機器的生產率后,還從商品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矛盾運動的角度對有關剩余價值的問題所作的分析。他說:“機器生產相對剩余價值,不僅由于它直接地使勞動力貶值,使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商品便宜,從而間接地使勞動力便宜,而且還由于它在最初偶爾被采用時,會把機器所有主使用的勞動變為高效率的勞動,把機器產品的社會價值提高到它的個別價值以上,從而使資本家能夠用日產品中較小的價值部分來補償勞動力的日價值。因此,在機器生產被壟斷的這個過渡時期,利潤特別高”。他接著又說:“隨著機器在同一生產部門普遍應用,機器產品的社會價值就降低到它的個別價值的水平,于是下面這個規律就會發生作用:剩余價值不是來源于資本家用機器所代替的勞動力,恰恰相反,是來源于資本家雇來使用機器的勞動力。……可見利用機器生產剩余價值包含著一個內在矛盾。

        馬克思在這里的提示值得深思。他一方面把超額利潤或超額剩余價值當作相對剩余價值的一個特殊部分,另一方面又對二者的成因有所區分,并未簡單等同起來。從上下文可以看出,這里他把超額剩余價值的成因歸為機器具有更高的生產率并被壟斷使用,從而即使是女工、童工更簡單的勞動也能因而具有特別高的效率;而當機器在生產中普遍采用時,商品的社會價值下降到這一個別價值的水平了,這時這同一個工人的同樣的勞動就不能繼續起自乘勞動的作用了,從而超額剩余價值就消失了只是在這種條件下他才說于是“這個規律就會發生作用”。這是因為這時機器生產率不論多么高,它都只等于社會平均達到的同一水平,因此誰都不再能夠靠使用這種機器就比別人節省更多的人力。于是,機器除了照舊在生產中轉移自身的價值外,不會再為個別曾經壟斷使用它的企業繼續帶來超額利潤了;但與此同時,相對剩余價值卻普遍增加了,這種增加意味著資本家對“雇來使用機器的勞動力”剝削的加深。

        馬克思的這一提示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超額剩余價值同具有更高生產率的先進技術被壟斷使用密不可分。在這種條件下,用它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價值就會小于社會價值,但在市場上卻好象仍然耗費了與社會價值所代表的同樣多的抽象勞動。這樣看來,正是由于所使用的先進技術以它高于社會平均水平的生產率,在生產中相應節省或代替了更多的人類勞動,才既創造又填補了商品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當然,一旦這種先進技術普及了,商品的社會價值降到上述個別價值的水平了,這種在價值創造中利用自然力“冒名頂替”人力的西洋景就被揭穿了;同時,超額剩余價值也消失了。但新的更先進的技術又會出現,新一輪在更高水平上利用自然力“冒名頂替”人力的現象又會產生,并繼續被激烈競爭的市場所默認。

        四、技術創新勞動自身的價值創造

        先進技術具有更高的生產率,這是創造和填補用它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部分的根源所在。但是,先進技術并非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而是人類勞動的產物,并且不是一般勞動的產物,而是創新型復雜勞動的產物。因此,歸根到底,發明先進技術的創新勞動又是這一根源的根源。因此,以上所說的先進技術在創造價值中的特殊作用,實質上正是發明先進技術的創新勞動的特殊作用的體現。在市場經濟中,這種技術創新勞動通過作為它的智慧結晶的先進技術所起的特殊作用,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機制,在商品世界普遍存在著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矛盾運動中,永不停歇地起著拉動各種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社會價值不斷降低,社會財富迅速增長的歷史火車頭作用。技術創新勞動在社會生產力發展中這一無可替代的貢獻,也從一個側面展現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規律的豐富內涵與主導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作用。

        那么,技術創新勞動本身的價值創造又應如何認識呢?由于技術創新勞動結晶在它所發明的具有更高生產率的先進技術上,因此,問題可以歸結為先進技術本身所費勞動或它的價值應該如何估量。

        在這個問題上,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先進技術的價值與使用價值混為一談,不要用它的使用價值去估量它的價值。當然,各種先進技術的使用價值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但從我們現在所要研究的問題的角度看,其使用價值可以說正好集中體現在它所具有的更高的生產率上,即體現在用它生產時所可無償地代替人力的更高水平上。事實上,率先買進它用于生產的廠商所看中的也正是這一點。這正是它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馬克思在原則上明確肯定了這一點。他說機器“代替人的勞動就是它的使用價值”。但是,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機器所費勞動要遠遠小于它在使用中所可代替的勞動一樣,先進技術也必然具有這一特點。而且,先進技術既然比社會平均水平的技術具有更高的生產率,那么它的B/A必然更大一些。這意味著它所費勞動增加的幅度一定比它可代替的勞動增加的幅度小一些。這正是一切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所必須具有的共同特點。因此,如果以先進技術所可代替的勞動量去估計它的價值,就會偏高了,甚至會否定用它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價值小于社會價值的事實,從而否定了這種技術的先進性。

        由此可見,先進技術的價值仍應從發明創制它所費勞動的角度去分析。不過,這里會遇到一個問題,即先進技術既是技術創新勞動的成果,那么它在一定時期內就具有獨家生產的特點,還只有個別價值,缺乏完整意義上的社會價值。但它的個別價值又不能過高,以免率先購買使用它的廠商不能使自己產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從而喪失購買它的必要性。與商品社會價值相比,這種僅只體現在個別價值上的實際勞動耗費量的大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某些不確定性,波動的幅度比較大。盡管如此,我們在交代了這一點后,下面還要對發明先進技術的創新勞動耗費量作些探索。

        首先,發明先進技術的創新勞動當然是一種復雜勞動,但又與那些可以由許多人同時分別重復進行的一般復雜勞動有所不同。它以在不同領域內與不同層次上率先成功實現了某種從人類未知到已知的獨創性為特點,別人一時都還未能取得相同或相似的成果。

        其次,如果說一般重復進行的復雜勞動需要以一定的教育培訓為基礎,勞動者有了這個基礎就可以從事某種相關的重復性復雜勞動,并相應地進行商品價值創造,那么技術創新勞動則有所不同。他們雖然需要接受甚至更多的教育培訓,但有了這個基礎還很不夠,更重要的是還必須進而從事艱巨的創造性的探索,并率先取得創新成果。只有這樣,他們的艱辛勞動才能創造價值,被市場承認。因此,發明先進技術的創新勞動在價值創造上所要冒的風險就比一般重復進行的復雜勞動所冒的要大得多。這正是這種創新勞動的特點之一。

        再次,技術創新勞動雖然一時還只形成個別價值,但它仍是一種市場需要的社會勞動,因此,還需要從整個社會著眼去估量這種勞動的耗費。事實上技術創新勞動雖僅由某人或某單位率先取得創新成果,但在此之前與在此同一期間往往還有其他若干探索者在從事類似的研究。他們的研究雖還未開花結果,但他們探索中取得的某些進展與經驗教訓都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失敗是成功之母。率先成功者往往因善于借鑒他們的經驗教訓才少走了彎路而拔得頭籌。因此,社會地看,這種率先成功的技術創新所耗費的勞動中,還應該包括其他尚未成功的探索者的復雜勞動的一個合理部分。如果缺乏這一部分,該項技術創新的成功就可能相應推遲,需要繼續付出的創新勞動反而可能更多。

        根據以上分析,發明先進技術的創新勞動,可以看作是某種倍加的復雜勞動。

        總之,作為技術創新勞動的產物,先進技術的個別價值必然是比較高的。不僅如此,由于這種先進技術在市場上一時還處于獨家壟斷的有利地位,因此還可以在一定幅度內以高于自身價值的壟斷價格售出。這就涉及先進技術的發明與使用所帶來的利益(首先體現在用它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差額上),如何在不同人群中進行瓜分或分享的問題,對此筆者擬以后另文分析。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第5篇:制動技術論文范文

        心理學家布魯納十分肯定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并堅持“教學的過程應該從直接經驗入手,然后是經驗的映像性表象,再過渡到經驗的符號性表象”。他著眼于學生的心理操作特征,把戴爾的“經驗之塔”十多個層次的學習經驗進行了濃縮,將活動歸納為動作性、映像性和抽象性三個大的類別。布魯納的經驗分層理論啟示我們,數學教學活動的設計,應遵循經驗獲得的一般規律,從“直接性經驗—經驗的映像性表象—經驗的抽象性表象”,提供的數學活動任務及情境應該從具體到抽象,從實物到映像,從感官參與到思維符號的參與。《三角形的認識》中教學“三角形邊的特點”時,我讓每個學生都準備了四根不同長度的硬紙條。為了引導學生有效開展合作學習,我精心設計了學習提綱:(1)獨立選擇不同的硬紙條試著圍三角形,并填寫表格;(2)觀察表格中每個三角形的三條邊,你發現當三條邊有怎樣的關系時能圍成三角形,然后在小組里說一說。學生在學習提綱的指導下嘗試圍三角形,然后小組交流填表,為規律的歸納和概括積累充分的感性材料和經驗,這是“直接性經驗”。之后組織全班交流,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演示不同的情況,讓學生觀察和思考,形成“經驗的映像性表象”。接著再引導學生觀察表格,發現規律: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都要大于第三邊,從而進入“經驗的抽象性表象”。教學要始于直接性經驗,但不能止于此,而要逐步走向抽象。

        二、實現個體與群體的經驗共享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合作交流,但這種合作交流應基于學生的獨立探究,這樣的交流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數學活動經驗形成的角度來看,學生只有進行獨立操作、思考,才能形成獨立的數學活動經驗,激發個體的學習智慧。教師在設計數學活動時,要讓學生有獨立操作、探究的機會。如教學《搭配的規律》時,創設情境:兩頂帽子和三個木偶搭配,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方法?學生獨立操作,有的是無序的,有的是有序的。在集體交流時,學生的展示活動應從無序走向有序。而同樣是有序的搭配,有的是從帽子開始想起的,有的是從木偶開始想起的。在學生獨立操作探究的基礎上,展示不同的操作和思考過程,學生的個體經驗才可能實現和群體的共享,從而體會搭配時“序”的重要性———不遺漏,不重復,積累有序思考的數學活動經驗。如果一開始就采用合作的方式,學生的不同想法就會在部分學生的“強勢”中淹沒,經驗的個體化可能被淹沒,經驗生長和積累的過程也無法清晰地展開。

        三、尊重學生經驗積累的差異性

        學生由于知識水平、思維方式等的不同,其經驗積累也是有差異的。不同的學生在同一個階段積累的經驗的層次也不盡相同。教師在活動設計時既要考慮共性,即活動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設計的活動要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同時也要考慮學生的差異,設計的活動要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經驗預期有一定的差異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例如,教學《一一列舉的策略》時,對于問題:“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最初的教學設計是先讓所有學生都動手擺小棒,體會周長和長、寬之間的關系,然后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將結果一一列舉出來。后來,我選擇了思維水平不同的學生進行了學情調查,了解到有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強,能直接列式找到不同的圍法;有的學生能主動借助小棒或畫圖來進行思考;還有的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才能想到用畫圖或擺小棒的方法找到結果。于是,我改變了原先的活動設計。出示問題后,讓學生自己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將各種不同的圍法表示出來,同時提示如果有困難可以借助老師給大家提供的學具。在交流環節,我選擇了擁有不同思考方法的學生進行展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所積累的數學活動經驗的層次也是不同的:完全通過擺小棒方法得出不同圍法的,積累的是動作性數學活動經驗;擺了一兩個長方形之后,體會到周長與長、寬之間的關系,再根據關系繼續找到其他不同圍法的學生,積累的是動作性活動經驗加映像性數學活動經驗;直接用列算式的方法找到結果的學生,積累的是抽象性數學活動經驗。當然,對于思維處于第一個層次的學生,教師還要通過引導他們觀察擺出的長方形的長和寬,體會長和寬的和是不變的,使他們的思維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升。

        四、通過反思提升內化經驗

        第6篇:制動技術論文范文

        我國的工業發展比較迅速,伴隨著工業的發展,焊接技術也表現出了時代性的特征。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社會需求的增加,鍋爐壓力容器的制造水平也獲得提升。在焊接自動化技術的應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叫做膜式壁焊機。該設備主要有氣體保護焊和埋弧焊兩種工藝。在起初的階段,我國由于技術不純熟,因此依賴于進口。后續的研究成功后,便開始應用自己生產的設備。從現有的應用來看,哈爾濱鍋爐廠、東方鍋爐廠等,主要是運用膜式壁焊機中的氣體保護焊;而上海鍋爐廠、武漢鍋爐廠等主要運用埋弧焊工藝。氣體保護焊屬于比較簡單的焊接自動化工藝,現有的應用范圍不是很大,但其穩定性和安全性較高,因此北方運用較多。埋弧焊屬于高端一些的焊接自動化技術,同時效率較高,但由于在自動化方面融入的元素不是很多,因此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工操作,日后的提升空間較大。

        2直管接長焊機

        鍋爐壓力容器所要承受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僅僅憑借膜式壁焊機,并不能長久的滿足要求。為此,技術人員通過長期的調查和研究,制定了全新的焊接自動化技術——直管接長焊機。該焊機的優勢在于,其擁有的自動化程度較高,能夠滿足日常焊接中的較多工作,即便是應對一些技術性較強的焊接,也沒有表現出較多的問題,總體上的滿意度較高。比如說武漢鍋爐廠就與美國的阿爾斯通展開了合作,引進了管子預處理線,該線包括管子定長切斷、管端數控倒角機、管端內外磨光機、管內清理機等先進的設備和裝置,采用了PLC自動化控制技術,實現了自動化生產。在所有的設備當中,管端數控倒角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設備,這一設備利用旋轉及軸向進刀的過程中,可以根據管子的規格及要求編制相應的切削程序,快速、標準、優質的切割出各種坡口。由此可見,直管接長焊接的功能性較多,日后可以在鍋爐壓力容器制造中推廣應用。

        3馬鞍形焊機

        鍋爐壓力容器在現階段的應用中,常常是為了滿足一些特殊要求而設定的,為此,僅憑上述的兩項技術,依然沒有完全的滿足需求。經過探究,技術人員還研制出了一種名為馬鞍形焊機的設備。該設備能夠應對較多的特殊形狀或者是特殊功能的鍋爐壓力容器。第一,該焊接技術,利用數控技術建立數學模型,保證設備的形狀和具體功能不會發生偏差。第二,主管與焊槍的同步運用,使得焊接的效率和質量穩步提升,并且有效的解決了兩直徑相近的相關結構焊接質量問題,總體上的焊接效果比較理想。在今后的工作中,可將上述的三種焊接技術,廣泛應用與鍋爐壓力容器制造中,并深入研究,健全技術體系和應用方式,創造更多的效益。

        4結語

        第7篇:制動技術論文范文

        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對教師流動問題高度關注,1996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九五”期間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積極進行教師定期交流。打破在教師使用方面的單位所有制和地區所有制,促進中小學教師在學校和地區之間的交流。要建立教師流動的有效機制,采取切實的政策措施,鼓勵教師從城市到農村,從強校到薄弱學校任教。通過實行教師定期交流,促進教育系統內部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強薄弱學校的建設與發展,緩解農村邊遠地區中小學對教師的需求。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流動機制”,這意味著教師流動機制的建立在我國邁出實質性步伐的時機已經成熟。不合理的教師流動是困擾教師隊伍建設的一大難題,良性的教師流動是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鄉教育一體化政策背景下,教師流動機制如何建立,已成為我國教育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一項重要任務。

        當前城鄉教師流動的實踐困境及其解析

        當前城鄉教師流動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城市教師向農村流動,二是農村教師向城市流動。對于城鄉教師的這兩種流動方式,筆者對寧夏不同地區的部分城鄉學校進行了實地調研,通過與這些學校的教師、管理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進行調查和座談,發現在實踐操作和現實效果上,這兩種流動方式都存在著一些問題,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難以擺脫的困境。(一)城市教師向農村流動的困境城市教師向農村學校流動是以特殊政策為主導進行的,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短期性的,如輪崗、支教、掛職等短期的政策性措施。二是較長期的,以特崗教師為代表。這兩種城市教師向農村學校流動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鄉師資失衡的矛盾,部分地促進了城鄉教師資源的均衡,但就整體而言,其在實施過程中效果有限,且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短期性流動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首先,從教師方面看,被流動到農村的教師很多都是為了獲取某種利益而被迫流動,從調查結果看,這些流動到農村的教師,大多并非出自內心的需要去幫助農村學校,而是因為教育行政部門把到農村學校進行一定時期的任教與教師個人職稱評定掛鉤,迫使教師向農村學校流動,其結果是這部分教師把到農村任教看作是敷衍應付的差事。調查結果還顯示,大部分流動到農村的教師無歸屬感和幸福感,無法真正融入到農村學校中去,認為自己是編外人員,是“客人”,只管上課,對學校的其它事情不敢也不愿發表見解。調查還發現,流動到農村的城市教師面臨著家庭生活的極大困難,城市教師交流到交通不便的農村,很難照顧家人和孩子,無法安心在農村執教。其次,從派出學校來看,有相當部分城市學校因為害怕自己學校教學質量會受影響,在選派教師方面重形式輕質量,只做表面文章。調查結果顯示,一些城市學校總是想方設法把真正優秀的教師留下,而將教學水平一般或閑置人員交流到農村學校,甚至有的學校用按人頭排序的辦法來確定要流動的教師。調查結果還顯示,對于流動到農村去的教師,派出學校在流動期間一般是不管不問,認為既然該教師不在崗,就無法也無需對其進行考核。第三,從農村接受學校來看,對從城市流動來的教師很難管理。調查表明,農村學校認為這些城市來的教師是來幫扶的,自然是優秀的,而且又是短期在農村執教,不能和本校教師一樣進行管理,而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調查還發現,交流到農村的城市教師的衣食住行,已經成為農村學校的一項負擔,并且派到農村的教師都是短期執教,教師更換頻繁,使學生難以適應,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特崗教師是一種較為長期性的向農村學校進行教師流動的措施。特崗教師政策的實施給農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師資短缺和師資質量問題。雖然在數量上,特崗教師暫時緩解了農村教師不足的問題,但特崗教師的質量卻令人堪憂。在調查的157名特崗教師中,非師范畢業生竟有87名之多,占總人數的55%,本科學歷的僅有37名,占總人數的23%,非師范生充斥,學歷層次整體不高,教育教學質量難以保障。更令人揪心的是,特崗教師隊伍極其不穩定,在調查的157名特崗教師中,有143名表達了在任期內有離職的可能性。而且,農村的特崗教師在滿三年服務期后,絕大部分都想方設法調離農村,在訪談中,一位農村校長不無感慨地說道:我們學校就是特崗教師培訓基地,辛辛苦苦培養三年,結果都調到城市學校成了那里的骨干,去年到期的14名特崗教師,只有一人留了下來。(二)農村教師向城市流動的困境農村教師向城市流動大致有兩種,一是政策性的流動,二是市場性的流動。政策性的流動是教育行政部門以政策的形式從農村選拔優秀教師到城市任教,選調政策是一種常見的選拔方式。對寧夏不同地區15位農村學校校長的訪談中發現,教育行政部門定期選調農村教師到城市是目前農村優秀教師流失的主要途徑。一位校長談到,學校經過多年培養,打造出了物理、英語兩個較強的學科,不料去年縣里把這兩個學科最優秀的教師全部選調走,不但造成這兩個學科教師的突然短缺,而且使這兩個學科出現了巨大滑坡,至今難以彌補,數年的辛勞毀于一旦。有校長指出,縣里為了集中辦一兩所優質學校,三年內將本校業務強、潛力大的老師幾乎全部選調走,使本來就缺乏優秀教師的農村學校更是“雪上加霜”。政策性地從農村選調優秀教師進城,雖然能為部分優秀教師進城發展提供了機會,但卻人為地加大了城鄉教育差距,加重了城鄉教育的不均衡,嚴重損害了教育公平。一位農村校長不無感慨地說,培養一位農村優秀教師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但卻被選調到城市中去,這極大地傷害了農村學校和農村孩子的感情。隨著教師聘任制的實施,市場化機制在教師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市場性流動也成為農村教師向城市流動的一種重要方式。市場性流動以趨利為根本原則,由于農村教育教學條件和生活條件較差,市場性驅動的城鄉教師流動只能是農村教師向城市進行單項流動,流動到城市的大多是學歷高、工作能力強的農村優秀青年骨干教師。一位校長在訪談中談到,我們現在不敢讓學校的優秀教師參加縣市的公開課,因為一些城市學校的校長經常在公開課上發現優秀的教師后,直接把這些老師帶走。市場性流動還帶來了教師的隱性流動需求,即受利益的誘惑,隨時可能找機會流向城市的教師,據對15所農村學校的調查顯示,這些學校最低有56%、最高有87%、平均為74%的教師有流動到城市的傾向。市場性流動直接威脅到農村教師隊伍的穩定,造成了農村教育教學質量的滑坡,嚴重制約了農村教育的發展。

        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教師流動目標定位

        現實操作中的困境并不在于操作本身,而是有著更加深層的教師合理流動機制問題,困境的突破也不是某些權宜之計的對策措施所能從根本上奏效,需要的是具有系統性、規范性、制度化的長效解決機制,城鄉教育一體化戰略的提出為教師流動走出困境帶來了契機。目標是使命、依據和指南,明確目標是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教師流動合理機制建構的前提,也是實現城鄉教師合理流動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屬。“城鄉教育一體化的目標是實現城鄉教育公平”,[1]教育公平也就成為教師流動的首要目標。教育公平包括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平等性公平、差異性公平等,由于城鄉師資的差距歸根結底是師資質量上的差距,而師資質量表現的是一種結果差距,因此城鄉教師流動所追求的公平就是一種結果公平。由此,城鄉一體化的教師流動目標首要的就是師資質量公平。但是,師資質量公平并不意味著將城鄉教師質量絕對等同化,達致城鄉師資絕對公平。因為師資質量公平還要以效率為前提,受到效率的限制,故城鄉師資質量公平只能是一種差異性公平,是效率基礎上的公平。效率在這個意義上也就成為教師流動的另一目標。由此,城鄉一體化的教師流動目標可定位為公平優先兼顧效率。城鄉一體化的教師流動目標之下,還要處理好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矛盾。個體價值是指在城鄉教師流動中要充分尊重教師個體的流動選擇,為教師個體追求更好地生存和發展需要提供條件和機會。社會價值是指城鄉教師流動必須以滿足整個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需要和對整個城鄉教育進步的促進。社會價值是以城鄉教育整體發展的長遠利益為出發點,它要求教師流動要服從城鄉教育的整體發展與進步的需要。個體價值具有個人性和現實性的特點,教師個體流動主要以能否滿足個人切身需要和體現自己生存意義作為選擇。在城鄉教育條件仍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下,教師流動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矛盾,個體價值必然會導致農村優秀教師選擇向城市流動,社會價值又要求優秀教師向農村流動。盡管從長遠看,社會價值的實現有助于個體價值的最終實現,但從局部和暫時來看,教師流動的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就會出現不協調甚至相悖的現象。因此城鄉一體化的教師流動機制的建立就需要協調、兼顧和融通教師流動的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以社會價值主導,實現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同時又要積極找尋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結合點,充分發揮教師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教師個體價值的實現提供良好的條件和機會。

        第8篇:制動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電氣自動化;校企文化融合;異同;意義;方法和措施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26-0183-02

        高職院校專業文化建設是專業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高職院校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專業文化建設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改革。在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專業文化建設中,將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專業文化與電氣自動化企業的企業文化進行融合,是指在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專業文化建設中, 圍繞此專業的培養目標,將電氣自動化企業的企業文化融入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專業文化建設之中,將企業文化的價值觀念、管理制度和方式方法與專業文化建設相融合,營造職場化的教學氛圍,從而建設有特色的專業文化體系,形成此專業所特有的精神風貌和行為規范。

        1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異同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之間有很大差異,而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差異尤為突出。

        高職院校重在教育,企業重在管理,在精神文化、管理文化、物資條件建設等方面,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存在各自的特點和規律。校園文化重在培養人格中的主體意識,多以終極價值關懷為核心的人文精神文化。企業文化更多的是對員工群體的規范、整合、凝聚和激勵,通過文化的力量形成一種行為準則、價值觀念、道德規范。企業的盈利性和社會責任,要求其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必須加強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文化建設。兩種文化的相對獨立、缺少交流形成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顯著差異。

        高職院校校園環境主要從教書育人的需要出發,環境優美、整潔、舒適。校園文化崇尚個性發展,不同同學行為差異大。校園管理制度重在引導、教育,在校學習行為往往是老師安排好的,老師講授、示范,指導如何做。在校學習,允許錯誤,再糾正錯誤,60分過關。

        而企業園區為了生產需要,更注重高效、安全。企業文化強調合作、團隊精神和行為規范,企業管理制度重在嚴格、規范、標準、可執行,常常使用獎金、福利、處罰等等手段。比如行為時間統一、動作劃一,走路靠右行,物品擺放整齊,甚至宿舍鞋子等等都要放在規定的圈圈里,否則會被罰款。對于工作任務,大多是給出要求或目標,員工自己或協作,想方設法去完成。對于產品質量,要求六西格瑪,最好100%無差錯。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之間具有較大的差異。

        電氣自動化企業擁有眾多的電氣自動化先進設施,其工作流程特殊,高技術、高危險。對勞動者的要求不同于其他專業。電氣自動化企業要求員工具有過硬的人文素質與職業素質,敬業精神、愛崗敬業、團隊合作、基本功扎實,有突出的專業特長。電氣自動化企業要求員工了解企業生產流程,具備實戰能力。有較強的合作精神。企業非常強調員工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不僅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專業能力要求特殊,更強調敬業精神、嚴格執行規章制度、注重安全規程、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創造力。要求有強烈的敬業精神、團隊合作、學習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視。同時必須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具有一定的拓展能力。

        高職學生就業前接觸企業文化的途徑還不充分。媒體、短工、傳聞、參觀實習、課堂、父母兄長等是他們的主要了解途徑。進入企業工作之后,對企業文化需要一定時間的不適應。這不利于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由于在校的寬松環境、所學知識與企業實際脫節等,學生就業后感覺工作壓力大、工作枯燥乏味、企業人際關系難處、工作時間太長等。對工作的心理期望值過高、工作缺乏主動性、缺少敬業精神。

        因此,在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教學中,要實現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實現兩種文化對接,增強高職畢業生崗位適應能力。

        2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意義

        將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專業文化與電氣自動化企業的企業文化進行融合,從而建設有特色的專業文化體系,對于本專業建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將電氣自動化企業的企業文化與本專業文化相融合,可以凸顯本專業的專業特色,建設有特色的專業文化體系,提高專業競爭力,有助于實現本專業可持續發展;

        (2)有利于本專業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

        (3)有利于本專業學生的專業價值觀、專業意識、專業氣質的形成;

        (4)有利于本專業學生盡快熟悉、適應企業文化,學生學會處理企業人際關系,使畢業生工作后能迅速融入企業文化環境中,盡快在工作崗位上發揮作用;

        (5)有利于本專業學生熟悉企業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環境、規章制度,適應企業工作節奏,引導和規范學生的思想行為,使學生養成自覺遵守企業規章制度的習慣;

        (6)有利于提高本專業學生工作主動性和敬業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增強學生崗位適應能力,利于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

        (7)使本專業學生未來具備參與企業文化建設的素質與能力,成為未來推動企業建設和發展的中堅力量;

        (8)有利于推進“雙師”型的教學隊伍的建設,引導教師樹立服務地方經濟的理念,提高教師的教科研能力;

        總之,將電氣自動化企業的企業文化與專業文化相融合,有利于學生成人成才,培養高職學生良好職業素養,提升學生職業綜合能力;

        3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專業文化建設的校企文化融合的方法和措施

        在校園整體文化建設的框架下,重視各個方面之間的有機聯系,構建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有特色的專業文化體系,在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中深化本專業校企文化融合。廣泛的專業文化校企融合,要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到學生的專業素質、行為習慣等都要滿足企業的要求。我們采用多種方式方法進行研究。在研究傳統校園文化的同時,將電氣自動化企業的企業文化與傳統校園文化比對研究。比如,通過網上查找、到電氣自動化企業拜訪、調研、鼓勵教師到電氣自動化企業頂崗學習來研究電氣自動化企業文化;與友好電氣自動化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友好交流合作;吸納企業中一些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參與專業文化建設;請企業專家參與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研究兄弟院校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專業文化建設成就等等;深入研究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校企文化融合方式方法和內容。

        (1)建立健全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教學管理制度,為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校企文化融合提供保證。研究電氣自動化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融入到本專業教學管理制度之中。在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責任、職業紀律、職業技能等方面形成運作、發展機制。培養與企業員工相同的行為規范,督促學生遵規守紀、遵守按章操作,養成良好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習慣;

        (2)為了有效提高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教學效果,保證專業可持續發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工作崗位,采用工學結合、“做、學、教”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模仿企業工作過程和環境,營造電氣自動化企業仿真教學氛圍,開展“做、學、教”一體化的教學。將學習過程與生產運作過程結合起來,使學生工學結合,在體驗企業工作過程、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優秀的職業素質。

        (3)注重用電氣自動化企業的企業文化熏陶學生,給學生營造一種職場的環境,使學生處處感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從新生入學起,循序漸進安排,積極宣傳企業文化;從教室、實訓場、課程內容等等各個方面展現電氣自動化企業文化;加強專業網站校園網建設,通過網上咨詢、微博、組建聊天群等形式讓學生熟悉企業文化;布置專業發展歷史展、專業技術能手展、專業新技術展、專業新工藝展等,宣傳專業文化歷史,建設專業特色的文化環境;根據本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特點,在實訓場所懸掛生產流程、安全規程、操作流程、電氣自動化行業企業精神等,營造企業氛圍;根據專業理念,發掘師生創意潛力,設計勵志格言、專業格言。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和感悟專業精神,充分得到專業文化熏陶。

        (4)走出去,請進來。不定期組織學生走進企業去感受企業文化,假期、期中短期組織學生到電氣自動化企業參觀、實習、實訓;定期邀請電氣自動化企業專家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教育,指導學生學習電氣自動化企業操作技能和規范;加強教師的培訓學習,選派教師到企業工作學習企業文化和專業技能,定期組織教師和學生到企業中頂崗實習,使教師具備雙師素質,在教學中能夠靈活的用企業文化熏陶學生;

        (5)模仿電氣自動化企業操作工作流程,在培養學生崗位技能的同時,使學生感受企業文化、適應企業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養。重過程控制,形成良性循環。比如,掛工作流程、掛工藝卡、打卡制度、唱票制度、入實訓室登記制度、過程記錄制度、穿工裝、戴安全帽。

        (6)引入國際質量認證體系,進行規范的專業教學管理。日常工作必須依文件要求執行,并留下可追溯性記錄,強調過程管理及過程控制。

        (7)由于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特點,單靠學校自身建設一時難以滿足教學需求,為此,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在校外與企業聯合,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在校內,除了院校自我建設之外,引進企業資金和設備建設實訓場地。建設“廠中校”、“校中廠”實踐模式。在加強校內實訓場地和實訓課程建設的同時,加強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也可以采用訂單培養、定點培養、定點就業方式探索人才培養新形式,深化校企文化融合,實現雙贏。

        (8)開展廣泛的課外活動。高職學生學習基礎較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自覺性,按部就班的課堂教學顯得枯燥乏味,會大大地降低教學質量。廣泛開展課外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就需要建立學校、班級、社團活動等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校園文化體系,比如組建專業協會、舉辦各類技能大賽,促進學生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接受企業文化熏陶。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校企文化建設,要物質、職業、精神等多層面進行建設。要吸取優秀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例如,團隊合作精神、客戶至上理念、激勵與創新理念、“零”缺陷理念等,與專業文化深度融合。

        4 結束語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文化校企融合,是專業建設的重要部分。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進行專業文化建設。通過合理的取舍、提煉和升華,形成有特色的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文化,促進高職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情感和職業意識,成長為社會主義的創新型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建榮,姚婷.校企文化融合視角下高職院校專業文化建設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 ,2012(1).

        第9篇:制動技術論文范文

        汽車故障論文參考文獻:

        [1]董國平.汽車維護與故障排除.1995.

        [2]儲江偉.汽車維修工程.28.

        [3]蔡偉銘,汽車發動機常見故障的排除與維修【J】內江科技,2008年06期

        [4]趙偉等基于主動轉向技術的汽車制動穩定性控制【J】農業機械學報2008年2期

        [5]張開智.汽車發動機故障診斷的理論和方法[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4,(10):40-41.

        [6]戈劍,楊維軍.汽車發動機故障診斷的理論和方法[J].輕工科技,2012,(4):51-53.

        汽車故障論文參考文獻:

        [1]張茂國.汽車電氣設備構造與維修[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王靜文.汽車診斷與檢測技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3]李清明.汽車發動機故障分析詳解[M].機械工業出版社.

        [4]胡光輝.汽車故障診斷技術[M].電子工業出版社.

        [5]姚國平.汽車電子控制技術[M].人民交通出版社.

        汽車故障論文參考文獻:

        [1]黃斌.汽車電控自動變速器常見故障及對策[J].科技致富向導,2013(23):334-335.

        [2]陽光華,陳航.淺談汽車自動變速器的故障與維修[J].歲月,2011(12).

        [3]李松平.論汽車自動變速器的常見故障與維修[J].才智,2012(2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影院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久一区 |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精品在线视频看看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2020 | 日本卡一卡二新区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