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金融類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權益性金融資產;歸類;影響;監管
一、研究背景及其研究目的
財政部于2006年2月了新《企業會計準則》,標志著我國會計發展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在這一變革中,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運用成為最大的亮點。作為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應用的代表性領域,權益性金融資產的會計核算體現了新企業會計準則理念的核心變化,并對上市公司業績的增減和股票市價的漲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不同的權益性金融資產的會計核算方法不同,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影響存在差異,但新準則沒有明確界定交易性金融資產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劃分標準。某項金融資產的具體分類,主要取決于企業管理層的風險管理、投資目的等因素,這為企業管理層對權益性金融資產的歸類留下了選擇空間。
二、權益性金融資產的范疇
(一)權益性金融資產的內涵
金融資產是金融工具的資產化形式,是對負債性金融工具或權益性金融工具投資的結果。本文所稱的權益性金融資產,是指企業對股票及其他權益性金融工具投資而形成的金融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中歸在“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兩個項下。其中,歸屬于“交易性金融資產”項下的權益性金融資產,主要是指企業準備在近期內出售以賺取差價而從二級市場購入的股票、基金等;歸屬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項下的權益性金融資產,主要是指企業沒有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的金融資產。
(二)權益性金融資產與長期股權投資的聯系與區別
權益性金融資產的“鏡像”是股票及其他權益性工具,與資產負債表上的“長期股權投資”同屬于股權投資,且上市公司的部分權益性金融資產就源于股權分置改革后取得流通權的原非流通股。兩者的會計核算方法有本質上的區別,最顯著的區別是:不管是交易性金融資產,還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其期末的賬面價值都按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報告,確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長期股權投資在持有期間,根據表決權比例、對被投資單位的實質性影響等標準進行劃分,分別采用成本法和權益法進行核算。
三、權益性金融資產的歸類影響分析
對某項資產的歸類偏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項資產的歸類對公司本身的影響。下面筆者通過比較分析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以及會計處理差異對公司會計指標、全面收益、所得稅、股票價格等方面的影響,以對管理層的歸類偏好做出判斷。
(一)會計處理比較
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同屬于金融資產,都在活躍的市場上有報價,公允價值能可靠計量,它們的會計核算方法適用于獨立的具體準則——《金融工具的確認與計量》,兩者的會計核算有以下異同:
一是初始計量時,交易性金融資產將交易費用計入當期損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將交易費用作為初始成本入賬。二是期末,兩者都按期末公允價值調整賬面價值,但交易性金融資產將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將公允價值的正常變動計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交易性金融資產不計提減值準備,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下跌重大或屬非暫時性時,需計提減值損失,減少賬面價值;在計提減值后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又上升時,如果該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屬于對負債性金融工具投資,則沖減原計提的減值損失(不在分析范圍),如果屬于對權益性金融工具投資,增加資本公積。三是處置時,兩者都須將累計公允價值變動轉出,但交易性金融資產從“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轉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從“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轉出。
(二)會計處理差異的影響分析
1.對會計指標的影響
如果不考慮取得時所發生的交易費用,一項權益性金融資產被歸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與被歸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對不發生減值的持有期間的利潤有差異,對減值期間及處置時的利潤沒有影響。當所持有的權益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上升時,金融資產不存在減值,如果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導致當期利潤、每股收益、每股凈資產上升;如果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只會導致投資企業的凈資產、每股凈資產的增加,不影響利潤指標。處置時,兩種歸類方法確認的投資收益總額都等于出售價格與初始投資成本的差額,且投資收益的大小都受金融資產的市場價格變動趨勢的影響。在金融資產的市場價格持續上漲的情況下,會使出售當期的投資收益大幅增加,每股收益大幅上漲;反之,在金融資產的市場價格持續下跌的情況下,會使出售當期的投資收益大幅減少,每股收益大幅下跌。處置時兩種歸類方法所確認的投資收益的唯一差異來源于取得金融資產時對交易費用的處理差異。由于取得投資時的交易費用是一次性的支出,且金額一般不大,在本文的分析中忽略不計。
2.對全面收益的影響
(1)全面收益的含義:企業的全面收益是指“在報告期內,除與所有者之間的交易以外,由于其他一切原因所導致的凈資產的變動”,包括公司的經營損益、持有資產的未實現和已實現的利得和損失。其中,公司的經營損益是指傳統的會計利潤;持有金融資產的未實現利得和損失是指在持有期間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上升和下降,也包括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計提的減值損失;持有金融資產的已實現利得和損失是指從取得至出售金融資產所確認的投資收益,包括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發生的交易費用、持有金融資產取得的應收股利、出售金融資產時收入超過賬面價值的差額及轉出的累計公允價值變動。
(2)全面收益的計算
全面收益=期末凈資產-期初凈資產-投資者投入+向投資者的分配=(期末的資產-期末的負債)-(期初的資產
-期初的負債)-投資者投入+向投資者的分配
全面收益的計算基于企業的資產、負債的變動,體現了新準則的資產負債表觀,有別于傳統的收入、費用觀的會計理念。交易性金融資產對取得投資時的交易費用作費用化的處理方法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對交易費用作資本化的處理方法,只影響取得金融資產當期的全面收益,不影響以后各期的全面收益的大小。另外,利潤表的損益最終會結轉到資產負債表的所有者權益項下,如果不計所得稅,則交易性金融資產將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將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的處理方法也不影響全面收益。因此,采用全面收益評價公司的績效,可減少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應以全面收益作為會計監管和市場監管的一個基礎性指標。
3.對所得稅的影響
(1)公允價值變動對當期和未來期間應交所得稅的影響分析。稅法規定:資產在持有期間公允價值變動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待處置時一并計算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因此,某項金融資產歸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還是歸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不僅不影響當期應交所得稅的大小,也不影響未來期間的應交所得稅。因為不管是交易性金融資產還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處置時確認的損益都等于處置收入扣除賬面價值后的差額加上原計入損益或資本公積的累計公允價值變動,實際上等于處置收入扣除初始入賬成本的差額,因此,不管歸類為何種權益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對未來期間的所得稅沒有影響,即兩種處理方法的遞延所得稅相同。(2)資產減值對當期和未來期間應交所得稅的影響分析。交易性金融資產不需計提減值,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下跌嚴重或屬非暫時性時,需將公允價值的下跌作為減值損失,計入損益表。稅法規定:除應收賬款按期末余額5%。計提的壞賬準備允許稅前扣除外,公司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在發生實質性損失前不允許稅前扣除。稅法對資產減值的處理與對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處理相一致。因此,雖然新準則對這兩種權益性金融資產是否計提減值的規定不同,但不同的歸類不會帶來所得稅的差異。
(3)對所得稅費用的影響分析。新準則規定,所得稅會計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根據會計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異計算“暫時性差異”,確定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包含當期應交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兩部分,由于不同歸類不影響當期應交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因而也不影響所得稅費用。
可見,雖然人為因素可以操縱計入損益表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和“資產減值損失”的大小,但不能因此調節所得稅。所得稅是公司的一項重要費用支出,由于權益性金融資產的歸類不影響公司所得稅,由此可排除公司借助改變權益性金融資產歸類進行稅收籌劃的動機。
4.對股票價格的影響
新準則下,權益性金融資產的不同歸類對公司會計指標的影響有差異,但這種會計信息的差異只是會計政策選擇的結果,并未實質上改變公司的內在價值。如果資本市場是強有效的,權益性金融資產的不同歸類不影響公司的股票價格,但在資本市場有效性不強,人們識別、利用會計信息的能力不高,只能簡單使用少數幾個財務指標進行決策的情況下,這種由會計政策選擇引起的會計指標的差異傳導到資本市場,對公司的股票價格、關聯公司的股票價格乃至整個股票市場可能產生深刻的影響。
有眾多中外學者關于會計信息有用性的研究表明:會計信息有助于投資者預測公司收益、評估股票價值并做出買賣決策。有不少學者通過數據檢驗證明:每股凈資產或每股收益的變化,對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產生影響。還有價值相關性的實證檢驗結果進一步表明:每股收益對公司股票價格的解釋能力大于每股凈資產及其它財務指標的解釋能力。如曹國華、賴蘋2006年的研究《凈資產、剩余收益與股票定價:會計信息的有用性研究》中得出的結論:當期的每股凈資產對股票價格的解釋能力較弱,當期的每股收益對股票價格很有解釋能力,未來的每股收益對預測股票價格沒有太多幫助。
據此推測,在一定條件下,當股票的二級市場價格上升時,為了提高公司的營業利潤、每股收益、每股凈資產以至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持股公司更傾向于將長期股權投資歸類為權益性金融資產,或將權益性金融資產歸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而當股票的二級市場價格下降時,持股公司更傾向于將權益性投資歸類為長期股權投資,或將權益性金融資產歸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但前提條件一是持股公司認同有關資本市場的會計信息有用性、價值相關性的實證研究結論;二是會計利潤指標、市場價值指標在評價經營者業績時權重適當;三是持股公司對股票市場有合理的預期。顯然,股票市場價格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受宏觀政策、資金的充裕程度、投資者的心理預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持股公司難以預測所持有的股票的價格走勢,而其他的兩個前提條件是否能滿足還有待驗證。由此推斷,管理層不存在明顯的借助權益性金融資產的不同歸類影響公司股票價格的動機。
四、結論
綜上所述,一項權益性金融資產被歸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或被歸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影響公司的會計指標,進而影響公司的股票價格,但不影響公司的全面收益、所得稅。由于股市的不確定性,企業管理層在投資權益性金融資產時,不應存在明顯的通過改變權益性金融資產的具體歸類影響股票價格的傾向。如果在監管中更強調全面收益指標的作用,可消除企業管理層通過改變對權益性金融資產的歸類而影響會計指標的動機。但權益性金融資產與長期股權投資相比,兩者的會計核算方法有本質上的不同。一項股權投資被歸類為金融資產與被歸類為長期股權投資,對公司的業績及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差異懸殊。因此,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應對企業的股權投資歸類的正確性進行監管。在監管時,應重點關注權益性金融資產與長期股權投資劃分的正確性、合理性。
【參考文獻】
[1]汝瑩,符蓉.經濟收益、會計收益與全面收益的比較分析.四川會計,2003年第5期.
一、金融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之論文題目:中國上市公司效績評價體系的探討
二、金融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之課題研究的意義
我國上市公司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截止XX年底,我國上市公司已達到1174家,總股本超過5050億,其中國家股和國有法人股328億,市價總值高達5.55萬億元,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8%,約有股民6800萬人,約占城鎮人口的40%,資本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據統計,截止 XX年底,我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權益10547億元,實現利潤1519億元,分別占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32%和63%,國有上市公司已成為我國各行業中的龍頭企業,在國有資產質量上,上市公司已成為優良資產的富區,同時上市公司也成為中國人投資的主要領域。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上市公司不僅會得到更大更快的發展,而且會顯示出更重要的作用。但也不 可否認,在我國上市公司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上市公司整體業績下滑,競爭力下降,據資料反映,XX年我國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為 0.136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04%,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5.53%,比上年同期下降22.55%,有151家公司虧損,虧損面為 12.67%,較上年又進一步擴大;二是部分上市公司內部違規現象嚴重,據了解,XX年有100家上市公司因各種違規問題而受到證監委和其他有關部門的查處;一些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嚴重失真,虛增業績,大肆圈錢,極大地打擊了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信心;三是二級市場投機行為盛行,一些機構操縱股價,牟取高利,嚴重地擾亂了市場秩序。為了解決我國上市公司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就需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好地有效發揮政府的監管職能和社會的監督職能,加快建立上市公司的優勝劣汰機制,全面凈化證券市場的環境。要實現這一目標,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建立上市公司的效績評價體系。
作為高端服務業,金融業發展勢頭迅猛。該行業涉及領域較多,一般可包括銀行、 保險、 證券、 信托等多個領域。基于這些領域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設置了金融類專業。在設置的金融類專業中,包括多項內容,具體有金融管理實務、 保險、 證券、 投資理財等內容,這些課程內容需要金融專業學生掌握。從金融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其需要大量的從事基礎性工作、 程序性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為此,高職院校有必要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確保該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與市場需求相符。
完善高職院校金融類專業畢業教學體系的意義
隨著我國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基金業等金融行業內缺少大量專業人才。基于此種形勢,對金融各類人才需求總量呈現上升之勢。因此,高職院校金融類專業畢業教學體系的實施,就要將目標明確,主要是滿足高職金融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以證券業為例,自《證券經紀人管理暫行規定》正式施行以來,從事證券業務的證券經紀人就有了非常明確的規定,即取得證券經紀人證書[1]。但是,實際上,達到規定要求的(具有執業資格)經紀人不足百分之五十。因此,在高職院校金融類專業畢業教學體系實施過程中,校方應制定與金融行業特點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目標。另外,雖然市場對金融人才的需求量較多,但是,其對于人才的質量和結構也有非常高的要求。高職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應以培養服務第一線的高等專業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主,培養出具備一技之長和綜合素質的高素質技能型金融人才[2]。
高職院校金融類專業畢業教學體系的實施
在高職院校金融類專業畢業教學體系的實施過程中,現行的金融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 是綜合性的實踐教學環節。該環節是教學的最終環節,集實踐性、 綜合性、 探索性、 應用性為一體[3]。這是檢測學生所學過的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有效方法。為了保證金融專業學生將知識綜合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高職院校需要努力探索并建立金融類專業畢業教學體系。一般而言,構建金融類專業畢業教學體系應根據高職院校金融類專業畢業教學體系的培養目標從課程結構與課程內容以及評價等方面進行。以下將作以具體分析。
以職業需求和崗位能力要求為主設置專業課程。就高職院校教育課程設置而言,需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是在金融行業發展情況下考慮畢業生就業形勢;二是考慮學生專業能力的達標情況。基于這兩點考慮,高職院校金融類專業課程應立足學生今后就業的崗位實施設置。高職院校金融類專業的學生,其綜合“應用能力”一定要符合基本標準,因此,在這方面的培養,高職院校需要多下功夫,培養學生的綜合核心技能。在其課程體系建設中,課程設置一定要合理。可以結合金融行業專家的分析論證和金融專業所涵蓋的業務崗位群分析,確定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和能力要求,進而設置課程。簡而言之,該課程設置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組織課程內容。經分析總結,針對高職金融類專業能力要求有三點,一是通用能力,具體包括英語應用能力,數學應用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應用文寫作能力;二是基本能力,具體包括熟悉銀行、保險和證券等基本業務操作知識和業務流程,具有獨立搜集、處理信息、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具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協調組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4]。三是專業能力,具體包括銀行綜合柜臺業務、信貸管理等銀行業務操作能力,金融產品營銷能力,證券投資分析能力。根據上述能力要求,院校設置課程內容,基礎課和專業課均要仔細安排。
選擇符合金融行業崗位所需的課程內容。在課程內容安排方面,要先分析不同金融機構特點和崗位(群)人員的需求。細致分析后,了解專業崗位的知識、能力、素質需求,才便于選擇課程內容。將各個需求進行模塊化分割,完善專業課程體系。同時,專業課程內容中,一定要包含實踐性和應用性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適合金融類專業的企業有三種,一類是銀行類方向。其崗位包括綜合柜員、產品營銷、客戶理財、銀行信貸管理,針對這些崗位可分別安排商業銀行綜合柜臺業務、金融崗位基本技能、金融服務禮儀;商業金融服務營銷、商業銀行業務、網絡金融;理財策劃、風險管理;商業銀行業務、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等核心課程[5]。一類是證券類方向,其崗位有綜合柜員和證券經紀,據此,可安排證券經紀業務、金融服務禮儀;證券投資分析、證券投資基金等核心課程。一類是保險類方向,其崗位有保險銷售,可安排保險實務、保險營銷、壽險實務等核心課程。此外,專業課程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時間段內,應該將最新成果、最新的概念原理與操作技法融入專業課程中,以免難以適應市場。
實現課程設置與職業資格標準的對接。目前,高職院校所實行“雙證制”是主流趨勢。具體而言,即金融類專業學生在畢業之際需要有兩個證書,一個證書是學歷證書,證明自己學習的知識符合校方教育要求;另一個證書是職業資格證書,證明自己達到從事該行業的要求。現如今,證券行業、保險行業以及銀行業都逐漸加大了對從業者的要求,需要從業者持證上崗。在此情勢下,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畢業生更接近金融行業的錄用標準。為此,從業資格考試對于金融類專業學生非常重要,它是檢驗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唯一途徑。因此,校方可據此組織實施教學,針對“雙證制”進行完善。高職金融專業的課程在設置時,需要考慮職業資格標準(銀行業從業資格證、證券從業人員資格證、保險人資格證、會計從業資格證等)等內容,有效的將二者對接,減輕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壓力,進而培養出行業認可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提升實踐教學的比重。金融專業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所以,高職院校在本專業教學體系中,應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可開展校內實訓、校外實踐、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內容。在實踐教學體系設計中,需要突出行業的職業能力,精心設計實訓課程。為了讓實踐教學內容更加合理,可系統化的在金融專業課程中安排實訓項目。譬如,第一學年,安排基礎課程和穿插部分專項技能訓練;第二學年,安排一半理論課程和一半實踐課程;第三學年,理論課程占少部分,實踐課程占大部分。同時,調出部分時間讓學生有頂崗實習的機會。
關于校內實訓,可借助計算機技術,靈活運用各個系統對證券模擬交易、期貨模擬交易、外匯模擬交易、商業銀行綜合業務、信貸業務及風險管理、國際結算、保險精算技術進行教學,從而實現金融實驗教學的目的[6]。同時,還要建設金融實驗室,創建模擬場景和項目,讓學生在實訓中加強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增強其實際動手能力。
關于校外實踐,校方可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建立校外實訓基地。企業參與實訓基地的建設,可以創建出真實的工作環境供學生進行見習、社會調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接觸到金融機構、金融業務,便于他們以后走上工作崗位。
關于畢業實習(頂崗實習期),校方應聯合金融機構,安排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為學生提供指導,通過實際工作崗位上的訓練,盡快的掌握相應崗位的技能。在此期間,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具備愛崗敬業的職業品質。以此增加金融專業學生的競爭力,更快更好地適應工作。
建立實踐教學管理體系。為了確保高職院校金融類專業畢業教學體系的實施可行性,有必要建立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其中,最關鍵的是完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這一評價體系也是最難完成的一項內容。分析金融類專業實踐活動,可以看出,它的綜合性非常強,因此,金融類專業實踐教學活動需要確定專門的指標,以確保衡量標準的有效性。另外,在確定金融類專業實踐教學評價指標的過程中,還要針對實踐過程中的控制和操作進行全面的考慮,以確保評價指標構成的合理性。通常情況下,針對金融類專業的實踐教學評價,應該綜合校內實踐 、校外實踐評價內容,細致評價。
第一部分是校內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該部分的評價主要針對上述提到的校內實訓環節實施的教學內容。具體包括實訓室課程實訓和其他課程實訓。針對實訓室課程實訓活動的教學評價 , 其評價指標可設置三個,一是實訓教學條件,具體指實訓室建設和教師配置情況。在評價過程中,可具體針對實訓室硬件建設、實訓室銀行、證券教學軟件建設、指導教師雙師比例、師生比配等進行評價。二是實訓教學組織過程,具體指實習準備、實訓指導、實訓紀律。在評價過程中,可具體針對實訓大綱及指導書、實訓材料準備、指導教師日志填寫、創新指導、教師紀律、學生紀律等方面進行評價。三是實訓教學成果,具體指實訓成果。在評價過程中,可針對實訓內容操作考核、實訓總結 ( 含分析或投資報告)進行評價[7]。在一定階段內,按照上述評價指標進行評定,以完善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設備和實踐教學師資結構。
第二部分是校外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該部分評價主要是針對課程之外的專業實習 、畢業實習 、畢業設計及社會調查等進行評價。與校內活動評價相同,構建校外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涵蓋實踐教學條件(基地建設、教師配置等)、實踐教學活動的組織管理(實習準備、實習指導、實習紀律等)、實習成果(實結等)三個方面。通過教學評價指標的確定,制定統一的評價模式。
關鍵詞:財政學專業;核心能力;稅務師方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8月27日
金融類院校財政學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而稅務師是當前社會急需的專業人才。但在金融類院校財政學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存在著核心能力不突出、操作技能差、應用能力低等現實問題,因此構建財政學專業核心能力培養指標體系,依托金融特色,精心設計財政學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路徑顯得尤為迫切。
一、專業核心能力的界定
核心能力是指學生的主要能力,即是學生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的強項,是其他專業很難達到或者無法具備的一種能力。專業能力是學生所應具備的理論研究能力和應用實踐能力。就財政學專業而言,理論研究能力主要是指學生在掌握基本財稅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跟蹤前沿,能初步具備一定的發現、分析和解決該領域所存在的問題的能力。應用實踐能力主要是指學生在掌握財稅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驗、模擬等方式,具備在與財稅相關的行業和領域從事專業工作的技能。借用核心能力和專業能力兩個概念,我們認為專業核心能力是專業領域賴以生存的知識和技能的集合,是學生掌握的不易被模仿的具有競爭優勢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財政學專業(稅務師方向)核心能力應包括財務分析能力、財稅數據統計能力、納稅申報能力、稅收能力、稅收籌劃能力、理財規劃能力等綜合能力。金融類院校的財政學專業核心能力應凸顯“金融+”的特色,所以專業核心能力還應包括銀行業務處理能力。
二、金融類院校財政學專業(稅務師方向)核心能力培養指標體系的構建
財政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專業能力指標體系主要應包括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和專業拓展能力三個方面,具體指標體系的內容如下:專業基礎能力是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本專業的基本操作技能,該能力是通過學校學科基礎課和學科選修課來實現的;專業核心能力是本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是適應崗位需求的、體現專業優勢和特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結合,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通過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專業實驗課的學習來實現的;專業拓展能力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除專業核心能力外,還應具備專業方面的素質能力、實踐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該能力是通過創新創業實踐課程、財經公文寫作和社交禮儀等課程實現的。(表1、圖1)
三、金融類院校財政學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現狀
以河北金融學院為例,財政學專業已經向社會輸送三屆畢業生,從就業反饋來看,本專業就業主要面向金融行業、會計行業和財稅管理部門。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較高,但是提出的期望是專業能力培養需更加注重實訓能力。綜合畢業生和在校學生的狀況,財政學專業能力的培養顯現出以下問題:
(一)專業基礎知識(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財務會計等課程)學習效果較差,知識掌握不系統、不扎實。而這些基礎知識恰恰是后續課程的堅實基礎,基礎知識的不牢固直接導致了專業核心能力的不突出。
(二)專業核心能力培養不夠突出。呈現出“幾多幾少”的狀態,即課程門數多、課程時數少,課堂教學時數多、實踐課時數少,教材中理論內容多、案例或仿真教學少。
(三)專業技能較低,實踐教學軟件匱乏。目前,學校財政稅務方面的教學軟件購置多年,過于陳舊,許多功能沒有更新,尤其是“營改增”后,營業稅的征稅范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增值稅的稅率和征稅范圍也較以前有很大變動,這些緊密和實際相關的實務操作在目前的條件下學生無法完成,導致所學知識技能與現實脫節。
(四)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任重道遠。雖然河北金融學院現有財政稅務相關專業已經建立校外實踐基地,但是實踐基地的利用率較低,校內教師與實踐基地的指導老師之間溝通較少,由于受校內課程和師資數量的約束掛職鍛煉的機會渺茫。平時安排實踐基地的專業實習由于受校內課程的安排所限只能在暑期完成,而暑期階段實踐基地的業務量較少,需要的實習學生數量有限,這與學生迫切需要實習的需求又有很大的矛盾。
四、金融類院校財政學專業(CTA)核心能力培養路徑
(一)依托金融特色,構建專業核心能力與課程模塊結構圖。金融類院校財政學專業核心能力的構建需體現“金融+”的特點,既需要體現學生掌控國家稅收政策、制度以及分析政企稅務發展戰略和較強的實際操作的能力,又需要體現金融特色,面向金融類企業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主要為“五個面向”――面向金融類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的需要、面向社會中介機構與事業單位、面向財政稅務管理部門、面向國家其他經濟和行政管理部門、面向科研院校的需要。同時本著造就“應用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創新型復合人才”的專業發展理念,立足于培養“精財稅、通金融、曉法律、懂財務”的應用型、融通性、開放式的高級財稅專業人才。
本專業學生要求掌握以下五項核心技能:財稅基礎理論與方法應用技能、公共事務管理技能、企業涉稅服務與稅務風險控制技能、國際涉稅管理及跨國稅務處理技能、高水平涉稅鑒證業務處理技能。
具體能力要求及專業核心能力、工作崗位和對應的課程模塊參見下圖。(圖2)
(二)財政學專業(稅務師方向)核心能力培養技術路徑
1、突出金融特色,科學厘定財政學專業(稅務師方向)核心能力與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案的合理關系。立足于培養“精財稅、通金融、曉法律、懂財務”的應用型、融通性、開放式的高級財稅專業人才。
2、以“四大能力要素”為核心,合理平衡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專業能力培養與綜合素質提升的關系。
3、構建適應注冊稅務師職業資格要求的理論課程體系。其核心課程群主要包括教育部規定的財政學專業核心課程稅收學、稅收管理、政府預算、稅務稽查、稅收籌劃、國際稅收、中國財政史,在此基礎上,緊緊圍繞CTA職業資格考試要求,整合現有教學資源,設置稅法一、稅法二、稅收相關法律、財務與會計、稅務實務(以上課程為稅務師資格認證必考內容)等課程。選修課以拓寬專業知識領域為目標,設置時增加選修課門數和學分占比,使學生掌握稅務會計、財務報表分析、合同法、審計等專業知識和技能,開拓專業視野,為學生后續發展奠定基礎。
4、構建適應稅務師職業能力要求的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突出“應用性”的實踐課程,重點培育學生職業基本技能;事務所與學校協同發展,踐行“合作、包容、互鑒、共贏”的絲路精神,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畢業實習,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設置靈活的畢業論文形式,培養學生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能力;事務所與學校共同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優秀職業品質;積極開展以稅務師職業核心價值觀為主的文化建設,培養學生的職業責任能力;依托現有優質教學資源,建立涉稅綜合實驗中心。
(三)財政學專業(稅務師方向)核心能力培養制度路徑(以河北金融學院為例)
一、體系全面、深淺適度
貨幣銀行學的基本內容是從貨幣起源入手,研究貨幣理論、信用、利息等,在此基礎上分析金融機構的產生和發展及其運作方式,最后落腳到對金融規律的把握和運用――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因此,要讓高職高專非金融類專業學生了解貨幣流通規律及銀行運作體系及銀行實踐,一方面,貨幣銀行學必須在教學內容的廣度上確保課程體系的全面性。一般而言,其課程內容應包括貨幣與貨幣制度、信用與利息、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商業銀行、中央銀行、貨幣供求與均衡、貨幣政策、國際金融、金融與經濟發展等個部分,以讓學生對貨幣銀行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另一方面,在教學內容的深度上要注意深淺適度。要照顧到高職高專學生的理論基礎,特別是要明確非金融類專業學生由于不以在金融領域從業為就業導向、其學習本門課程在目的定位上與金融類專業必然存在差異。為此,這就要求在教材選擇上盡量選擇使用面廣、認可度高的適合非金融類專業使用的教材,最好是高職高專通用教材,教材內容及編排體系應基本符合高職高專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注意知識覆蓋面應基本涵蓋,重要的原理和模型既要有基本的論述,又要盡量避免采用復雜的純推導過程以提高知識的可接受性;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還應進一步根據所在學校及所在專業的具體特點對教學的內容安排及層次做出恰當的取舍。
二、案例教學、提升趣味
首先,對于所有的經濟管理類專業而言,由于其所涉及的不少課程均普遍存在一方面理論性較強、而另一方面學生對經濟現實情況的了解或基礎又很少的問題,因此案例教學從來都是一種非常有效、值得大力提倡的教學方法。而高職高專旨在培養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貨幣銀行學教學過程中運用案例教學法能夠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不斷積累行業知識及經驗、耳濡目染,養成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的思維習慣,從案例中學習到要成為合格的社會應用型專業人才所必需的職業素質及技能,有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和應用型綜合素質的提升,加快學生的專業化、社會化培養進程。同時,運用案例教學本身也是高職高專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的內在需要。貨幣銀行學案例教學能夠將豐富的經濟、金融案例運用于理論教學之中,將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趣味,使課程教學生動形象、課堂氛圍積極活躍、教學效果良好。此外,社會經濟的發展及經濟金融浩如煙海的實踐也為貨幣銀行學實施案例教學法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素材。例如,在近期,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趨緩,中央銀行運用包括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基準利率等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增長;去年到今年的中國股市暴漲以及今年6月、7月的暴跌,全民論股、大學生炒股等均可以成為非常新鮮出爐的案例。當然,在案例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其中,強化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以提高案例教學法在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中的成效。
三、實踐教學、注重應用
為提高非金融類專業高職高專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體系改革中,從人力、物力和時間上加大實踐教學的投入,應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和良好的環境進行實踐知識的學習。顯然,貨幣銀行學課程必須強化實踐教學,而其具體的形式和內容改革則應與課程在培養人才過程中的定位相適應,體現培養目標的要求,重視能力的培養與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貨幣銀行學課程的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如下四種形式:一是查驗性實踐。如組織到商業銀行營業部,現場開展對銀行客戶和銀行從業人員的調查訪問,觀察商業銀行所在的經營場所及其內在設施,了解商業銀行經營業務的種類與具體流程;在商業銀行經營場所學習各種票據業務如支票、本票、匯票的處理;在商業銀行外匯業務部門學習外匯交易的有關知識及基本流程。二是參與性實踐。如在金融專業實訓室模擬或實盤參與股票、期貨的買賣;在給定利率及還款期限的前提下計算房地產市場抵押貸款的還款額;具體參與個人理財實踐等。三是辨析性實踐,如以中國人民銀行在今年連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及銀行存貸利率為例進行討論并預測央行的后續行為,將課程學習的全體學生分組并賦予小組課下討論、課堂上講演的責任,并由此展開小組間的討論、最后形成相對一致的看法及結論。四是調研性實踐。如:深入了解中國銀行業特別是商業銀行改革的歷程,親身感受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從業人員的工作,分享商業銀行的經營經驗及可以從中汲取的經營教訓;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親身感受廣東省特別是珠三角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的脈動、進程以及商業銀行在此進程中應該提供、實際提供的金融支持。堅持以上四種類型的實踐教學并將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必將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升。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意義在于:通過實現貨幣銀行學等課程實踐教學全方位、立體式的教學功能,將培養并提高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將為學生今后步入實際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東北地區上市公司 內部控制缺陷 信息披露
一、引言
我國的財政部、保監會、證監會、國資委、審計署(以下簡稱五部委)于2008年5月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以下簡稱《基本規范》),《基本規范》規定,企業應制定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五部委2010年4月又聯合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簡稱《配套指引》),《配套指引》中的評價指引規定,企業應將內部控制缺陷情況披露于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中。《配套指引》要求自2012年1月1日起在滬深兩個主板上市公司施行。[1]那么,關內部控制缺陷的規范,尤其《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在上市公司中運行如何?內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狀況如何?本文針對東北地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現狀,[2]選取該地區2014年3月1日在市的133家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狀況進行總體分析,并對存在缺陷的上市公司進行分析,揭示內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存在的規律性。
二、總體分析
通過查詢巨潮資訊網,發現東北地區133家上市公司中,有110家披露2012年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未披露比例為17.3%。據中國上市公司2013年內部控制白皮書知,2223家上市公司在2013年4月30日前披露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246家未披露,占比9.96%。可見,東北地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信息披露質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那么東北地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水平如何呢?
(一)內部控制評價缺陷認定標準披露情況
統計發現,東北地區133家上市公司中,披露內部控制評價缺陷認定標準的公司有49家,占比36.84%。而在全國2223家披露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上市公司中,734家披露了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占比33.02%。內部控制評價缺陷認定標準的披露比例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披露內部控制評價缺陷上市公司數量
統計顯示,東北133家披露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上市公司中,34家上市公司披露自身存在內部控制缺陷,占比25.56%;而在全國2223家披露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上市公司中,503家上市公司披露自身存在內部控制缺陷,占比22.63%。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數量比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三)內部控制缺陷內容
總體來看,內控缺陷的披露不夠充分,對內控缺陷整改的理解不當。在東北34家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中,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內部控制重大缺陷,3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內部控制一般缺陷。而在全國503家披露其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中,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內部控制重大缺陷,2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內部控制重要缺陷;40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內部控制一般缺陷。在全國僅有的8家披露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上市公司中,東北地區就有2家,即長春經開,北大荒。
三、具體分析
東北地區34家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他們具有哪些分布特征?
(一)板塊分布
34家上市公司所屬板塊市場來看,這34家上市公司全為主板上市公司。21家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全未披露任何缺陷。究其原因,與主板公司相比,中小板和創業板的規模較小,經營方式相對簡單,成長歷史較短,不易出現內部控制缺陷問題。
(二)交易所分布
34家上市公司所屬的交易所來看,18家是滬市主板上市公司,其中包含僅有的2家披露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16家上市公司是深市上市公司。可見,深交所內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情況明顯優于上交所。可能原因為,上交易所于2007年4月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事務管理制度指引》,該指引中的第十四條提到信息披露事務管理制度應當確立自愿性信息披露原則。從2007年開始,上交所信息披露實務從強制性披露轉變為自愿性披露階段,上交所的上市公司對待內部控制缺陷的信息可能比較松懈。
(三)按證監會行業分布
34家上市公司全為金融類上市公司,金融類行業包括金融、保險業行業,其內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狀況優于非金融類企業。究其原因,有關金融、保險業的內部控制的指引規范頒布較早,甚至早于我國內部控制審計規范的頒布,金融、保險業的內部控制基礎夯實,內部控制水平高。
四、總結與建議
東北地區11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發現有34家存在內部控制缺陷,其中2家為重大缺陷。從披露公司數量、認定標準和內部控制缺陷內容上看,東北地區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較低,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還不夠科學,內控缺陷的披露不夠充分。從交易所、板塊和行業分布上看,34家存在缺陷的上市公司主要為上交所、主板和非金融類上市公司。針對以上現狀,政府監管部門應加強監管,明確監管重點;企業自身應加強內控環境建設,明確內部控制職責與工作重點;外部審計機構應當按照《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及其實施意見的要求制定更加明晰的內控審計方法和實務指引,明確、統一內控缺陷的認定步驟和認定標準。通過政府部門、企業和審計機構的共同努力,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狀況定能改善。
參考文獻
[1]陳亞光.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場反應――基于滬市A股2009~2010年報的經驗數據,社會科學輯刊,2013,2:109-110.
1.從金融理論變遷看金融本科教學改革
2.面向中原經濟區的金融本科特色專業建設路徑研究——以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為例
3.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下金融本科畢業設計形式多樣化探索
4.對開放教育金融本科實踐教學的思考
5.應用型金融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
6.新建金融本科院校辦學定位與發展路徑選擇
7.淺談金融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8.大類招生:理工科院校金融本科培養的新模式
9.卓越金融本科人才指標體系構建與評估——運用模糊數學的方法
10.以就業為導向,金融本科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
11.基于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金融本科畢業設計改革研究
12.淺談當前我國金融本科教育的有效性
13.獨立學院金融本科教學方法研究
14.淺析金融危機下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
15.金融學的發展趨勢及其對金融本科教學的啟示
16.科林·貝克教學模式在金融本科雙語教學中的運用
17.基于校企合作構建金融本科專業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
18.新建應用型金融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19.提高開放教育金融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思考
20.創新型金融本科教育模式優化與機制完善探究——以地方財經類院校為例
21.臺灣高校金融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的借鑒——基于臺灣東海大學與福建江夏學院金融本科教育的比較
22.基于崗位需求的金融本科培養方案的三維模型構建
23.對金融本科院校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24.校企合作形式下金融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25.金融本科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探討
26.汽車金融本科專業的開設必要性分析與人才培養計劃初步設計
27.淺析案例教學法在應用型本科金融專業教學中的應用
28.對我國現階段金融本科實踐教學的思考
29.高職金融本科專業《保險學》課程的教學策略
30.普通高校金融本科專業的實踐教學探析
31.對金融本科教育有關問題的思考
32.綜合性大學金融本科專業實踐性教學改革研究
33.美國高校金融營銷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34.高校金融專業本科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的思考
35.構建高等本科院校金融專業的模塊化教學模式及其實踐分析
36.案例教學在應用型金融本科教學中的作用
37.應用型本科教育中國際金融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38.基于大數據時代的卓越金融本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研究
39.本科教學中開設《金融經濟學》課程的必要性和內容側重的探討
40.應用型本科高校金融數學專業建設的思考
41.基于構建現代職教體系的四年制高職本科教育模式研究——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為例
42.論應用型金融本科教學內容改革
43.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數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探討
44.基于提高實踐能力的地方本科院校金融課程體系的優化與建設
45.英國高校金融營銷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啟示
46.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金融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探討
47.金融特色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的思考
48.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析
49.基于SWOT分析的工科院校金融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50.金融特色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51.金融專業本科教學操作化需求趨勢及改進
5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應用型人才培養與金融教學改革
53.金融本科專業訂單式培養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探索
54.商業院校金融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55.應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專業特色建設初探
56.面向投資理財的金融工程本科培養定位和教學改革——以應用型地方財經院校為例
57.試行指導性教學 激發學生主動性學習——開辦金融本科試點實踐的思考
58.地方性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教學創新研究——以《國際金融》課程為例
59.金融危機背景下教育學本科畢業生就業問題探析
60.應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養現狀及對策思考
61.基于R語言的金融工程本科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
62.基于學生能力成長的“合作性學習”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與實踐——以浙江萬里學院金融類本科專業為例
63.完善教學設計 提高本科教學質量——以《國際金融》教學設計為例
64.以專業為導向構建金融應用型本科院校高數教學體系——以哈爾濱金融學院為例
65.論《公司金融》與《財務管理》本科教學差異——內容側重和教學法的選擇
66.金融本科教學的課程設置及改革設想
67.“應用型科研”:對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的再探索——以河北金融學院為例
68.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創新人才培養初探
69.應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70.應用型本科金融專業教學改革探討
71.基于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保險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考
72.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73.“證券投資學”在研究型大學本科金融專業中的教學探討
74.碳金融背景下金融學專業本科教育教學的改革
75.應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專業推行開放型教學模式探討
76.應用型本科院校金融服務外包人才培養研究
77.民辦本科院校《網絡金融》微課開發困境和策略研究
78.應用型本科高校農村金融人才培養的目標及模式探討
79.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專業立體式實踐教學模式選擇
80.新建財經類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現路徑研究——以哈爾濱金融學院的探索與實踐為例
81.“3+4”分段培養的“2平臺+2模塊”課程體系研究——以中職、本科分段培養金融IT服務外包人才為例
82.金融國際化環境下金融學專業本科教學改革路徑
83.后金融危機時代普通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探析
84.金融本科院校圖書館文獻信息工作探析
85.應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專業合作辦學的瓶頸及應對
86.金融會計本科人才培養問題探討
87.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發展探討——以福建江夏學院為例
88.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金融課程教學創新研究
89.論順應本科教育的“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調整
90.《金融計量學》教材的內容設計與優化研究——基于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學實踐
91.應用型本科互聯網金融人才的培養
92.金融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93.金融危機背景下金融專業本科教學的轉型與變革——以項目導向教學模式為突破口
94.金融數學本科專業教學現狀及對策分析
95.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問題的探討
96.非金融專業本科金融學教學內容改革研究
97.淺析本科非金融專業金融學教學存在的不足及優化路徑
98.閩臺高校本科金融人才培養模式對接存在問題與對策
99.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金融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研究
100.關于金融統計學本科教學方法的思考
101.本科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102.問題式學習法在本科《公司金融》教學中的運用及思考
103.淺析本科金融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對策
104.新建本科院校國際貿易專業金融知識體系構建與教學
105.金融專業本科層次全英教學模式的探討
106.金融類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職業素質優化設計
107.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科研發展的路徑選擇——以廣東金融學院為例
108.復合型人才培養融入金融數學本科教學
109.金融院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110.財經類本科院校《公司金融》教學與經濟學基礎教育
111.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體育行為研究——基于哈爾濱金融學院學生體育行為分析的思考
112.面向21世紀金融本科教育改革芻議
113.淺談影響新建本科人才培養與有效教學的主要因素——以哈爾濱金融學院數學教學為例
114.西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數學教學模式初探
115.《中央銀行與金融監管》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以應用型本科院校為例
116.地方本科院校國際金融課程教學模式探討
117.山東省在校生自考本科金融專業課程培養方案設計
118.本科金融專業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19.地方本科院校新辦金融數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樂山師范學院為例
120.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金融數學人才培養的思考
121.金融危機下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探索
122.新建本科院校系部科研工作模式探索與實踐——以廣西財經學院金融系為例
【關鍵詞】金融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隨著金融行業的迅猛發展,金融服務的范圍不斷擴大,金融專業知識結構的更新也在不斷加快,市場對金融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對其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高等金融專業培養要以市場為導向,加強金融學本科實踐教學建設和改革,對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應用型高級金融人才和金融學科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1.開展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金融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界限日趨模糊,企業和民眾的融資渠道越來越多,金融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大量涌現,金融創新產品層出不窮。因此,要滿足市場需求,培養綜合素質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金融人才,就成為了各高校金融類專業的培養目標。要實現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目標,光靠教師在講臺上講解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實踐教學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學環節。通過案例分析、課程實驗以及通過金融實驗室對學生進行模擬實訓,學生在校外實習基地實習和參加社會調研活動,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2.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
2.1 金融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普遍不夠科學
從整體上看,大多數高校在進行理論教學時能引入典型案例進行講解和討論,提高了一定的理論學習效果。但是,由于講授理論課的教師大多缺乏實踐經驗,要求老師及時掌握各類金融活動的最新動態有一定難度,因此很難將最新金融動態引入到教學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最新形勢的掌握。
在金融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安排中,許多學校沒有一個完整、系統的特色規劃。如果除去作為基礎的暑假社會實踐、專業綜合能力測試、專業文獻綜述訓練和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等環節,許多學校往往是簡單的根據相關課程進行實踐教學設計,開出了保險實務、證券投資實務和銀行實務等金融實驗課程,各門課程的實驗教學內容也各自獨立,沒有體現金融專業的實踐教學特色。
2.2 實踐教學資源缺乏,配置不夠完善
金融實驗室配置距離金融實踐教學要求尚有較大差距。金融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技術性,隨著高科技在金融業的廣泛應用和金融業務的不斷創新,其業務操作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這使得金融實驗室在金融實踐教學尤其是實驗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近年來,各高校也紛紛加強了對金融實驗室的投入和建設,但從目前運行現狀來看,金融實驗室配置距離實踐教學體系要求尚有較大差距,這也約束了金融實踐教學的發展。
2.3 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
專業的實踐教學隊伍是順利開展實踐教學的基本保障。目前,各高校對實踐教學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重視,在課程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在校內模擬實訓中挑選一些在職教師擔任主講,在校外實習中聘請企業相關人員擔任指導老師。雖然這些做法可以開展實踐教學,但是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實驗室建設經費短缺,實踐教學工作繁瑣;另外實踐教學缺乏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學校對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影響了教師開展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再有金融實踐教學不僅要求教師精通專業理論知識,而且要求其具備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但多數高校實踐教學的教師不能兩者兼顧,不能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2.4 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相比滯后
現代金融業的發展給金融從業人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各高校大多都對金融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但這種調整與實踐的要求相比還存在滯后現象。主要表現在:理論課程設置較多,應用類課程設置較少;理論課時較多,實踐課時較少;重宏觀經濟理論學習,輕微觀領域公司金融、產品開發和資產定價的學習;專業課程設置單一,忽視與法學、數學、外語、計算機等多門學科的交叉融合,知識缺乏系統性;數理基礎比較薄弱,大部分學生在金融工程、衍生金融工具、期權定價理論等課程的學習中面臨很大困難,更不用說去設計和開發新型金融工具。相對于理論教學而言,實習實踐明顯滯后,致使學生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差,掌握知識過于死板,很難滿足用人單位要求。
3.金融學本科實踐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3.1 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從教學模式上,應構建課程實驗、綜合實訓和校外實習相結合的實驗教學模式,與金融實際業務部門密切合作,增加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教學內容上,應以專業為基礎構建科學的金融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并設計相應的實驗內容和實驗項目,根據各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要求設置相應的實踐課程體系,強化專業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3.2 優化金融實驗室軟硬件資源,提高校內實訓教學水平
從培養金融全能型人才的要求來看,完整的金融學實驗課程應涵蓋銀行、保險、證券、外匯、期貨和期權等方面的模擬與分析,這對金融實驗室的軟硬件配置提出了較高要求。如要想利用接受的實時經濟數據和交易數據進行模擬交易和行情分析,金融實驗室至少要配備衛星接收機、實物展臺、工作站終端、可堆疊交換機、中控系統等硬件設備以及證券實時行情分析系統、證券模擬交易系統、期貨模擬交易與行情分析系統、外匯模擬交易與行情分析系統等軟件系統。這樣,通過實訓教學,不僅使學生能夠通過模擬操作熟練掌握基本技能,而且還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3.3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校外實習基地是金融實踐教學的重要載體。金融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金融學科的教育必須將專業知識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密切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實際業務操作技能。為此,學校應與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咨詢公司等金融機構和企業簽訂協議,使之成為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發展業界與學校的良性互動關系,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和更好的實踐條件,提高學生的金融業務操作能力。
3.4 提高專業教師質量,實現“雙師型”師資隊伍
沒有一支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不太可能培養出一批動手能力強的金融專業畢業生。既然金融學生要提出“雙證”畢業的考核標準,那么教師隊伍應該實現“雙師”的教學資格認定,從事金融教學的老師除了完善自身的學術修養,提高職稱之外,還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完成部分社會認定的金融從業資格證書,以充實自己的專業技能。此外,金融教育工作者還應該定期到金融機構學習和進修;如果不具備此條件,學校或教研室也應該聘請金融實務部門中實踐能力強的領導或者專家來校開設講座或培訓班,提高教師的實務金融素養。
參考文獻:
[1]廖霄梅.《貨幣金融學》課程案例教學法的實踐與探析[J].科技創新導報,2009(12).
[2]葛開明.培養應用型金融人才的探索[J].黑龍江教育,2009,(01,02).
《求學》:姚老師您好。說到數學,我想讀者們應該都不會陌生。那些諸如“現有雞兔同籠,數頭共35個,數腳共94只,請問有多少只雞多少只兔?”或者是“把一包糖分給小朋友,每人5顆多出16顆,每人7顆少12顆,請問有多少個小朋友多少顆糖?”之類的數學題,不知道讓當年的我們夢里淚落知多少,現在又讓多少不愛數學的孩子傷不起。請問姚老師,大學數學作為單獨的一個專業來學習,它學的還是高中數學里的解題、運算那一套嗎?我們大學的數學專業與高中所學的數學又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呢?
姚老師:大學的數學與高中的數學不一樣的地方很多。首先大學的數學肯定比高中數學難懂,但并不是單純的理解為大學的數學題目難,而是大學數學的理論和邏輯性比較強,主要研究的是推理。而中學數學主要學習的是演算,理論部分很少。前幾天電院一個非數學專業的研究生(已經轉為博士生)來問我一個他在讀論文中遇到的數學問題。當我拿到那篇論文時發現,由于文章所采用的方法是錯誤的,按照上面的方法當然不可能算出答案。我很奇怪為什么他沒有看出端倪。他說他學的是高等數學,結果現在很多數學問題模模糊糊無法真正明白,以至于嚴重影響了他的科研,也看不懂人家的論文。由此可見,對于理工科的學生來說,數學沒學精真的是致命的!所以,在這里我要告誡大家,學數學要趁早!當然,對于非數學專業的學生,主要要求還是以懂得數學的基本原理為主。這樣才有可能把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才有可能進一步把問題解決掉。
《求學》:在大學里除了傳統的數學類的專業,如數學、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數理基礎科學,和數學打交道的專業還有哪些呢?
姚老師:有經濟類、金融類、管理類、計算機類、信息科學類、物理類、生物類、醫學類等。像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開設有數學學院,前兩年主要學習數學專業基礎知識,后兩年再細分到應用數學、優化組合、純數學、計算機科學、保險精算、商業管理及數學、數學及會計、統計、數學教學、軟件工程、生物信息學、運籌學、商業管理及數學等方向。中國的大學現在也越來越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我曾建議我們交大也建立一個數學學院,每年招生1000人,前兩年在數學系集中學習數學,后兩年向與數學相關性很大的專業進行分流。這樣做既能夠保證數學人才的培養,也能保證分流后這些學生擁有較強的數學功底,并促進他們今后的專業學習,可以說一舉兩得。
《求學》:據我們了解,姚老師本科階段是在師范類大學學的數學,后來是在綜合類大學讀的博士,現在是在上海交通大學教書。那能不能介紹一下師范類院校的數學專業和其他綜合類院校的數學專業有什么不同呢?
姚老師:師范類大學是以培養老師為目標,它除了學數學,還需要學習一些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還有實習的時間也比較長,主要是學習如何進行教學工作。而在綜合類大學學習,首先它實習期比較短,其次它是以科研為主要目標的,也就是培養“陳景潤”的,所以在教學的難度方面比師范類大學要難。當然,如果你想在大學教書的話,那還是得去綜合類大學學習,因為大學教師需要你的科研能力非常突出。像我最后讀博士的時候也是進入了山東大學這類綜合類大學讀的,后來又進入武漢大學數學院做博士后,之后是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升,這才能進入到上海交通大學教書。女生的話,我個人建議去師范類大學,男生的話我覺得比較適合去綜合類大學。但這也不可以一概而論。
《求學》:現在國內的數學學院或者說數學系在方向上是如何劃分的呢?
姚老師:不同的學校劃分的方向也各有不同,像我們的數學系就分了四個方向,分別是:純數學、計算數學、金融數學和信息數學。
《求學》:不同的方向上在課程的側重點上有哪些不同呢?
姚老師:數學家的工作有點類似于大偵探,解數學題的過程有點像偵探破案,已知條件就等于提供了線索,根據這些線索不斷推理、延伸,最后找到答案。在本科階段的課程上,基本上都要學習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常微分方程、抽象代數、復變函數、實變函數、偏微分方程、微分幾何、點集拓撲、測度論、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隨機過程、數學建模等主干課程,有些方向要學隨機過程,這門課主要運用在概率方向上,而有的方向需要學泛函分析,這門課主要是研究函數的類型及發展。
《求學》:在院校的選擇上姚老師對我們考生有什么好的建議呢?
姚老師:如果你希望打好數學的基礎,在院校方面,像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這些“985工程”、“211工程”的數學名校自然是首選,他們科研實力雄厚,人才輩出。這里要說的是南開大學,南開大學這二十年來在數學方面的進步很大,主要是1989年陳省身教授回南開大學任教,推動了南開大學數學學科的發展。南開大學現有三個本科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統計學;學術研究的主要學科方向有:基礎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應用數學、計算數學等,其中前三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
《求學》:說了那么多,感覺大學的數學都是在學理論的東西,這些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幫助嗎?
姚老師:數學與我們生活的聯系還是很大的。數學培養人的嚴謹性、邏輯性、高度的抽象與概括能力,這些都是其他學科無法給予的。比如你在整理大量信息的時候,你需要怎樣整合它們、哪些東西是重要的、如何把這些信息整合歸納?這就需要數學歸納法。還有平時的辯論,別以為這只是法學專業學生的專長,其實學數學的學生更容易抓住重點,擊中別人的七寸。因為數學專業學生的邏輯性,高度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都是其他專業的學生所不具備的。
《求學》:最后就是大家關心的畢業問題了。
姚老師:數學專業的學生最好的出路是深造,你有數學基礎,很多專業都非常歡迎你,特別是經濟類、金融類、管理類、計算機類的研究生導師,一聽說你本科是學數學的,心里不知道有多高興了。因為你的數學基礎、思維能力和邏輯性決定了你的深潛力和高培養價值。
《求學》:由于時間有限,今天的訪談就到這,感謝姚老師接受我們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