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農業研究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美國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公司近期發表的研究報告認為,歐洲生物燃料產業的發展目前已進入了成熟階段,在2020年前,市場一直將保持活力。2009年歐洲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消耗量各為710萬噸和700萬噸,而2020年有望達到2270萬噸和1800萬噸,分別增長220%和157%。價格仍將是客戶選用生物燃料時要考慮的關鍵問題,生物燃料生產商們正在將副產品逐步應用至商業領域以降低成本。
市場逐步成熟
歐洲生物燃料市場由生物乙醇市場和生物柴油市場組成,從作物種植、收購到生物燃料生產、存儲、運輸和油料混合、銷售等環節都已經逐步走向成熟。弗若斯特沙利文認為,雖然拉美地區有大量的生物乙醇出口到歐洲市場。但得益于汽油銷量的增長,歐洲生物乙醇市場將呈線性增長態勢。預計2014年底之前,小麥將是生物乙醇的主要原料。而隨著第二代生物乙醇技術的發展。會有更多的稻草、木屑等非糧作物被用于制造生物乙醇。
歐洲目前出現了新型的生物化工精煉模式,就是在制備生物柴油的過程中利用副產品甘油生產相關的化工產品。另外,歐洲生物乙醇公司也正積極探索通過副產品生產乳酸和丁二酸等產品的方法,以期實現更多價值,提高歐洲產生物乙醇的競爭力。
原料不斷創新
研究報告指出。按原料用量排名,歐洲生產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是油菜籽、大豆、棕櫚油和葵花籽等油料作物,其他原料如餐飲用油、動植物板油也都已經開始應用,從麻風樹籽中提取的生物柴油已被用于新西蘭航空和大陸航空的航班上。由于歐盟各國并不是主要的作物生產國,生產生物柴油所需原料大部分依靠進口。
歐洲生物乙醇原料正處于由第一代向第二代過渡的過程中。現階段生物乙醇的主要原料仍是谷物、糖類作物和木質纖維素。據統計,2008年歐盟用于制造生物乙醇的谷物主要是390萬噸小麥、680萬噸甘蔗和9萬噸甜蜜素。2008年歐盟各國用于生物燃料的木質纖維素分別占全球及歐洲油料作物消耗的6%~125%。其中,芬蘭、瑞典、德國、法國、意大利和奧地利在木質纖維素利用方面居領先地位。
前景值得期待
推動歐洲生物燃料市場發展的主要動力源于歐盟推動生物燃料應用的努力和哥本哈根聯合國環境大會的要求。歐盟最新指令要求,至2020年生物燃料要占全歐洲的運輸能源的10%。同時,作為哥本哈根大會的簽字方,歐洲各成員國政府也有義務實現大會提出的新目標。既2020年實現減排10%。
生物燃料市場的發展也面臨阻力。對生物柴油市場來說。持續走低的礦物柴油價格和高企的生物柴油原料價格壓縮了生物柴油廠商的生存空間。雖然歐盟已開始對美國進口的生物柴油征收反傾銷稅來保護本地的生物柴油產業,但這一措施的效果也打了折扣,因為美國生物柴油仍能通過加拿大等國進入歐洲。另一方面,來自阿根廷等地區的廉價生物柴油出口有望在2010年大幅提高。
生物乙醇產能的快速增長也將進一步降低生產商的利潤。2009年歐洲生物乙醇產能為560萬噸,開工率僅為50%。預計2010至2011年,由于大型生物乙醇項目相繼上馬,產能會有大幅提升。至2012年,大部分歐洲地區新增產能都將是第二代生物乙醇的試點項目。至2014年。歐洲生物乙醇產能有望達到2100萬噸。
弗若斯特沙利文指出,未來一段時期。實現規模化生產、控制原料供應商、與客戶簽訂長期供應合同、保障可持續和低價的原料供應等將成為歐洲生物燃料供應商制勝的法寶。
(來源:中國化工報)
農業部關于天津靜海縣陳官屯鎮西釣臺村秸稈沼氣集中供氣等31個大中型秸稈沼氣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批復
為解決規模養殖業對農村環境和重點水域造成的污染,改善養殖場周邊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質量,發展現代農業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全國農村沼氣工程建設規劃(2006~2010年)》,農業部關于天津靜海縣陳官屯鎮西釣臺村秸稈沼氣集中供氣等31個大中型秸稈沼氣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批復。
一、項目主要建設大中型沼氣原料預處理、沼氣生產、沼氣凈化與儲存、沼氣利用、沼渣沼液綜合利用等設施。配套建設供配電、控制、給排水、道路、綠化、圍墻、業務用房等設施。政府投資重點支持建設厭氧發酵、沼氣輸送以及沼渣沼液利用系統。
二、項目建設要與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所產沼氣主要用于解決周邊居民生活用能,沼渣、沼液主要用于還田。應督促項目單位與農戶簽訂供氣協議或合同,開展沼渣沼液綜合利用,嚴禁沼氣、沼渣沼液直排排空或排放。應積極創新秸稈收領教儲機制,通過行政、市場內部約束等多種形式,實現秸稈原料長效有效供給和總體穩定,確保項目可持續運行。
三、要按照《沼氣工程技術規范》(NY/T220.1~5-2006)、《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設計規范》(NY/T222-2006)等初步設計文件編制要求開展初步設計,并報廳(委、局)審批。
四、政府投資規模達到《農業基本建設項目招標投標管理規定》規定的公開招標條件的(施工單項合同估算價在200萬元人民幣以上或儀器、設備、材料采購單項合同估算價在100萬元人民幣以上),必須公開招投標。
關鍵詞農村;文化內涵;建設措施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1-0398-02
ExplorationonConstructionofRuralCultureConnotation
AN Yong-ru
(School of Management,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The measures of enhancing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connotation were elaborated,so as to lay the foundations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related issues.
Key wordscountryside;culture connotation;construction measures
廣大的中國農村,生活著全國人口60%的農民。加強當前農村文化內涵建設,是促進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1-4],是解決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先進技術和舉措與落后的農村文化素質矛盾的主要辦法,是解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矛盾的重要途徑,從而為促進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5-6]。近年來,黨和政府不斷地深化改革,為廣大農民減輕負擔、增加收入而實施不少農業扶貧政策和改革方案,但農村文化基礎薄弱、農民文化素質低,使得農村的很多工作存在推動速度慢,工作成績不佳,發展不連續等問題。農村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前提,是農村發展進步的保證。農村農民文化內涵建設的成果直接關系到我國農村改革的成敗。為此,搞好新時期農村文化內涵建設,是促進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為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協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設與薄弱的農村文化的矛盾,解決制約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絆腳石,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應采取以下措施。
1搞好農村剩余勞動力從業轉業培訓
要發展三農,核心是如何解決好農民的問題。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是讓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因此,大力加強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素質,是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化沉重的人口負擔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最有效途徑之一,更事關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要解決此矛盾,必須得解決農民的從業培訓問題,解決沉重的人口負擔,轉為非農產業和城鎮的人力資源并非就舍去了三農的發展,相反能更進一步促進三農的發展,通過從業、轉業培訓到就業,提高了農民的素質,提高了他們的收入,以此自然地鏈接城市與農村市場,通過培訓實踐就業對加強農村文化內涵建設、發展三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改變
制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主要原因是農民的文化基礎薄弱,跟不上當代農業發展的步伐。要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首先應該把如何提高農民農村文化內涵建設作為首要工作來抓,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措施之一。當然在這個工作的實施過程中,運行成本和工作阻力較大,但是可以搞試點逐一推開來進行,或者轉變政府職能、市場管理工作和通過政策引導優勢行業反哺農業的發展。
3保護和挖掘農村歷史風俗文化,為發展鄉村文化旅游長廊作保障
歷史上以農村為主體的中國社會,曾是眾多民間文化與工藝的舞臺中心。民間的手工制作、戲曲、傳統習俗等,都是農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傳統文化,有的需要繼承和發揚,有的需要發掘和保護,更需要的是充實其符合時代進步的內涵。尊重和發展好農村歷史風俗文化,對有技巧地抓好農村文化內涵建設,發展三農有著非常大的意義[7]。
發展鄉村文化旅游長廊,要讓農民自己充分認識其寶貴性,充分理解傳統文化、特殊文化在農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民間的傳統的手工制作、戲曲、傳統習俗可謂無價之寶,政府要進行引導和開發,并使其體現出具體的價值,讓農民感到實惠。同時,進一步加工和包裝,用來作為鄉村文化旅游的代表性作品來抓,帶動地區區域化特色經濟的發展。
4支持和引導村民和村干部參加學歷職業教育
要切實抓好農村文化建設,抽取部分年輕農民、村干部、農村婦女參加學歷教育,切實做好文化扶貧。2006年,安順職業技術學院與安順市西秀區區委聯合辦學,成功舉辦了西秀區各村村干部“農業技術與農村行政管理”專業中職學歷班,學員人數達342人,已于2008年完成第1期村干部學歷教育培訓班。通過教育培訓,切實提高了村干部的素質;2007年,安順職業技術學院又與關嶺縣舉辦了2007級學歷教育班。通過這些學歷教育,提高了村干和村民的素質,為三農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5建設鄉村數字信息系統,切實做好“三百工程”
建成農村數字信息系統,實行村村通寬帶,培育新型的信息化農民,使他們能利用現代互聯網掌握農業生產技術、農業市場信息、農業區域定位等方面的知識,組建自己的市場信息系統。成就自主農業發展,降低行政成本。同時,整合資源為新農村建設服務。開展“三百工程”是新時期“惠民、富民”實踐中提出的具有一種典型意見的農村科技創新模式,它既具有科技服務的統一指揮職能,又具有科技服務的分散指導特點,其核心是整合農業科技資源、發揮農業科技支撐作用。科學技術的指導需要有誠信的企業、專家和科研院校去提高農村文化建設,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為農村生產力服務。文化扶貧要結合產業扶貧并驅進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6建設科技示范園,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科技示范園是采用先進的設施、先進的種植和養殖技術,可使農民、學生、游客等領略到現代農業全新發展模式。同時,生產的瓜果蔬菜、畜產品堪稱綠色食品,倍受游客青睞。使園區成為科研、教學、實習、培訓、推廣、旅游的基地,是對農村文化內涵建設進行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
為切實抓好“三農”工作,2007年,頂云鄉黨委政府決定在全鄉大力推進土地“打包經營”模式,探索土地增效空間。在這個模式探索的過程中,政府發現規模經營土地不僅是整合土地問題,關鍵是農民的種植技術水平、養殖技術水平跟不上,于是引進安順市安科種業發展有限公司在頂云鄉石板村建成了1個4 hm2的生態示范種植基地,取得很好的成效,帶動全鄉搞了多次農民科技種植示范培訓,帶動全鄉農戶種植蔬菜逾200 hm2,切實為頂云鄉建設完成頗有成效的科技文化示范。目前,已有一批教授、專家進園開展科研、教學、生產活動,并引進了一批國內外先進的技術成果,旅游參觀者絡繹不絕。這種模式對于抓好農村文化內涵建設在培訓效果上直觀而迅速,有效促進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8-10]。
7結語
綜上所述,建設新時代的農村文化,需要黨和政府的積極引導,賦予其新時代的主題。要引導廣大農民,學習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現代社會基本知識;要引導他們有一種放眼國家發展,關心外部世界的思維;要引導他們認識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重要性;要引導他們培養法治觀念、民主思想、公德意識和科學文化技術,使他們正確理解“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并為這個目標自我服務。中國農村最需要的是一種以開放思維、進取精神去做好新時期農村文化內涵建設。
8參考文獻
[1] 趙學清.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N].人民日報,2008-01-15.
[2] 朱啟臻.中國農民問題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8:1-15.
[3] 朱啟臻,魯可榮.鄉村旅游與農村發展[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8:1-21.
[4] 聶華林,張貢生,李泉.中國西部三農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5.
[5] 蔡.民生經濟學:“三農”與就業問題的解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5.
[6] 鄧鴻勛,陸百甫.走出二元結構:農民就業創業研究[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1-5.
[7] 中國人民共和國農業部.2004中國農業發展報告[M].北京:農業出版社,2004:1-7.
[8]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05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7.
一、農業科技檔案歸檔范圍及要求
1.農業科技檔案是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活動的真實記錄,是從事農業科技研究、生產、技術開發的重要依據。科學合理的歸檔范圍是科技檔案齊全完整的重要保證,是整個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的基礎。凡是在科研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科研文件材料均屬于歸檔范圍。包括:研究報告、項目建議書、科研課題經費申請及批件、計劃任務書、協議書、合同書、試驗方案、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實驗過程中的重要原始記錄,田間調查、綜合分析報告。計算文件,檢驗文件,設計文件、圖樣,工藝流程,專利申請,重要的國內外來往文件,課題階段總結、中期評估報告、年度進展及執行情況報告。科技成果申請表、鑒定證書、科技成果獎勵與審批文件,獲獎憑證(獎勵證書及獎狀、獎杯、獎牌,專利文件及證書)。科技轉讓合同、協議書,新品種銷售轉讓協議及批復,成果推廣應用中形成的技術文件及工作總結,國內外同行評價及用戶反饋意見及技術成果宣傳報告等文件材料。
2.農業科研文件材料的質量直接關系到科技檔案的質量,對歸檔的科研文件材料的要求,一是,課題主持人要分階段進行科研文件材料的收集、積累,以便在研究工作結束后,確保科技檔案材料能夠及時整理、立卷歸檔,并對所交科技檔案的完整性、系統性負責。二是,要求原件歸檔,且文件制作材料必須易于長期保存。書寫工具應選擇藍黑水或碳素墨水,不能用圓珠筆、鉛筆來記錄歸檔材料。三是,確定合理的歸檔時間,對研究周期長的課題按階段歸檔,采取每年一次將當年形成材料歸檔的辦法,研究周期短的課題在任務結束時及時歸檔。
二、提高科技檔案的質量,創新服務方式,為農村經濟發展助力
1.及時收集檔案材料,確保完整、準確、系統、全面。檔案資源建設是實現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各級農業科研院所要加強檔案資源建設,走出傳統收集的圈子,跟蹤、掛靠研究課題,積極主動地向科研人員收集課題準備階段形成的文件材料,研究試驗階段形成的各種載體的重要原始記錄、試驗報告、計算材料、專利申請的有關文件材料,總結鑒定驗收階段形成的工作總結、科研報告、論文、專著、技術鑒定材料、科研投資情況、決算材料等,成果和獎勵申報階段形成的材料(有成果和獎勵申報材料及審批材料,推廣應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證明材料等),推廣應用階段的方案、總結、擴大生產的設計材料、工藝文件、轉讓合同、用戶反饋意見等。
2.農業科技檔案部門要科學規范管理,編制必要的檢索工具。編撰簡介、簡報、文摘匯編、手冊等二次農業檔案科技文獻。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存儲數字化、管理自動化、利用網絡化的優勢,研究制定相關技術標準,統一相關數據格式,實現信息資源社會共享。編研成果包括公開出版物和內部參考,這是開展農業科技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一條重要途徑。挖掘農業科技檔案資源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從農作物新品種、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新成果推廣等方面入手,編研各種載體的農業推廣技術資料。利用室藏檔案資源編研水稻、果樹、花卉、畜禽、食用菌等新品種簡介以及推廣技術材料,匯集多項科研成果與新品種介紹。根據科研成果制作光盤、宣傳版面、多媒體、照片、錄像帶等不同形式和載體的科普宣傳材料,充分發揮檔案信息的科普宣傳作用。
土壤修復有良方
據2014年5月25日《焦點訪談》關于“被化肥喂瘦的耕地”的報道稱,我國耕地土壤有機質不達標率為87%,近二三十年來不當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酸化達到自然酸化300萬年的水平,板結現象十分嚴重。
土壤污染嚴峻,治理刻不容緩。近日,國務院出臺的“土十條”提出,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為達到上述目標,“土十條”提出了摸底、防、治的路線圖。
《經濟》記者從華夏大地環境資源研究院了解到,該研究院研發的專利產品――“生物遺骸微粉土壤調理劑”別名為“納米腐植質”或“烏金散”,對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化學品對土壤造成的有機質下降、板結、酸化、重金屬活化等污染有極強的修復功能。
所謂“納米腐植質”是以生物腐化物(泥炭、腐泥、草炭、褐煤等)混合物為主原料,有機質含量大于70%,在將混合物旋切、風干、風選,低溫干燥到特定的含水量后,通過特定的研磨技術在常溫常壓下機械研磨到超微細顆粒,不添加任何生物制劑、藥物、重金屬等有害有毒物質。這種“土壤調理劑”符合國家NY525-2012有機肥料標準。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逄煥成告訴記者,“納米腐植質”本身腐植酸的含量較高,可以降低鹽堿地中的土壤PH值。修復不是一項單一的技術,或者是在短時間內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從“土十條”來看,國家開始重視土壤修復問題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2013年3月至6月期間,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區劃研究所進行了“納米腐植質”的應用實驗,結論是有顯著的促生效果,生物產量明顯提高。2014年獲得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年產1萬噸納米腐植質可行性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應用機械化學技術將含有腐植酸的礦原中的腐植酸、腐植質、腐植基質、類腐植酸、碳等加工成為對各種土壤有特殊調理作用和對水有凈化作用的“納米腐植基質”的新型產品,該土壤改良技術的研發成功,有望滿足優質農產品的生產要求。
對于“納米腐植質”的應用和效果,《經濟》記者于2016年6月初到遼寧、浙江、廣東、廣西、新疆等地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實地采訪。
在浙江慈溪杭州灣南岸,正大(慈溪)現代農業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達聰告訴記者,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干涸、缺乏生機的鹽堿地,現在變成了生機盎然的“豐收地”。未來正大現代農業將在這里打造出長三角最大的現代農業開發區。在采訪中記者發現,這一華麗轉身的背后,資金是前提,而環保技術是支撐。在幾個標有“烏金散”的實驗大棚內,葡萄長勢喜人。園區負責人告訴記者,園區通過引入豐瑜科技的“納米腐植質”,使葡萄的品質和產量有了大幅的提高。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柑橘栽培研究所副主任吳文告訴記者,柑橘黃龍病在世界上已有100多年了,目前尚未研究出合適的治療方法。此次實驗中,“烏金散”使用區域和沒有用“烏金散”區域,看上去是有變化的,能不能徹底治療還需要豐收時或來年才可下結論。
遼寧崇遠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王崇表示,“納米腐植質”產品自2015年8月開始,公司陸續在沈陽、大連、阜新、盤錦、營口、朝陽、丹東、鐵嶺等地開展示范推廣工作,基本涵蓋了遼寧省大部分縣市,這一做法主要是為了測試產品在不同地區、不同土壤環境的使用效果。
“納米腐植質”的實踐效果
在上述地區總計部署約200余個示范點,具體布點方法是選擇大棚密集區,每村設一個示范戶(200個大棚以上),在同一棚內作半棚對比施用。選擇在當地有影響力,種植經驗豐富,人品好,示范作用強的種植戶;種植作物涵蓋黃瓜、西紅柿、尖椒、花卉、果樹等遼寧地區主要果菜類、葉菜類、果蔬類、根莖類作物。
實踐證明“納米腐植質”在當前肥料市場處于領先地位,尤其是在提升作物口感和品質,以及提高作物的產量上。
在遼寧省鐵嶺市關公臺村西紅柿示范點,苗期施用“納米腐植質”側,植株茂盛,根系發達,果期座果率明顯高于對比側,且果實光亮,大小均勻。該農戶表示這一茬西紅柿的產量較對比側約增加了20%。由于賣相好、口感好,幾個菜販子搶著收購施用“納米腐植質”側的西紅柿。
遼寧省營口市東柳村油桃示范戶5月初第一批油桃上市,色澤光亮,果實勻稱。據該農戶介紹,今年種植的油桃口感好,果販子直接包圓兒了,售價也有所提高。因為營口市油桃種植面積較大,該市農委主任親自帶隊到示范點召開現場會準備在全市推廣“納米腐植質”產品。
對一些疑難雜癥,“納米腐植質”也有神奇的功效。2015年12月中旬,在遼寧省法庫縣高山家子村非洲菊示范點,某農戶從養牛場購買牛糞施肥,養牛場使用火堿清理牛圈,這批牛糞含堿度極高,施用牛糞后,植株變黃,有些已經枯萎。施用“納米腐植質”3次后,全部植株起死回生,而且較以前更為茂盛。
關鍵詞 農村牧區;農業發展;現狀;問題;轉型升級方案;內蒙古包頭;昆區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5-0302-02
“十三五”時期是落實黨的十、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深化改革的攻堅時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時期。要加快昆區“十三五”時期農村牧區農業發展,就必須結合昆區農村牧區發展實際,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努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道路,全面推動農牧業規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發展。
1 昆區農村牧區發展現狀
1.1 農業經濟背景
昆區屬于新興工業區,經濟實力雄厚,產業基礎扎實。2014年《中國城市外資吸引力研究報告》對全國縣市區、地市、省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外資吸引力進行了評價,昆區入選“2014中國最具外資吸引力縣市區500強”西部地區前10強。昆區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位居包頭市各旗縣區首位、自治區前列。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 000億元,同比增長7.2%,占全市的比重為29.1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23.35億元,同比增長15.0%,占全市的比重為18.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92.53億元,同比增長10.0%,占全市的比重為33.13%。
昆區工業有鋼鐵、稀土、不銹鋼制造等三大優勢特色產業。金屬深加工園區先后被評為內蒙古高新技術特色工業產業化基地和國家級稀土鋼深加工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以鋼鐵化工物流園區為代表的生產業和以包百、神華商圈為代表的生活業良性互動,包百、神華商圈已成為包頭市規模最大的商業中心,三次產業比例為0.3∶41.2∶58.5。
1.2 農業發展現狀
1.2.1 農業規模相對較小,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較小。昆區是包頭市黨政機關所在地,是包頭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位于包頭市西部地區,人均GDP約163 961元,2010―2013年農作物播種面積基本穩定,略有下降,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1.9%,2014年農作物播種面積下降幅度較大,農業增加值下滑明顯。
1.2.2 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傳統農業比重大。昆區現有耕地面積2 933 hm2,農牧戶1.2萬余戶,農牧業人口3.77萬人。農業產業結構比較單一,以種植業、養殖業和物流業為主。種植業以大田作物玉米、小麥和馬鈴薯為主。養殖業主要包括奶牛、羊、豬等。2014年全區農作物播種面積1 453.33 hm2,其中糧食作物小麥播種面積233.33 hm2,玉米1 133.33 hm2,馬鈴薯及其他作物86.67 hm2。牲畜存欄達44 180頭(只),同比下降16.8%,其中,大牲畜存欄2 280頭,同比下降62.5%,羊存欄31 800只,增長47%,豬存欄10 100頭,與2013年同期持平。
1.2.3 重點項目較少,龍頭企業帶動力尚待提高。昆區農業重點項目4個,主要為休閑農業項目、科技帶動項目以及物流項目。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5個,其中國家級2個,自治區級6個,市級7個。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接不足,帶動力亟須進一步提高。
1.3 文化和農業資源狀況
1.3.1 水資源。全區擁有水資源2.76億m3,其中,地上水0.48億m3,地下水2.28億m3。全區工業和居民用水采用黃河水和地下水,農業用水以地下水為主,水利條件優越。
1.3.2 科教資源。作為包頭市經濟、科技和教育的中心,昆區科研教育資源豐富。有內蒙古科技大學、中冶包頭鋼鐵設計研究院以及浙大包頭分院等眾多科研院所,中國農業大學與包頭市形成了“市校合作”戰略,對包頭農業進行長期科技支持服務,并成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1-2]。
1.3.3 文化資源。包頭市是溝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之間的交通要沖,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交往的前沿和旅蒙晉商互市之地。中原文化與北邊文化,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晉陜文化與草原文化交融、交錯、交流,形成了包頭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移民文化、陰山文化。建國以來,包頭市發展為集重工業城市、邊疆城市、少數民族城市、西部城市、內陸城市和移民城市于一身的地區。先后獲得過2002聯合國人居獎、2000年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中華環境獎等殊榮,逐步形成了“多元包容、和諧創新”的城市文化[3-4]。
2 昆區農牧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包頭市和昆區城鎮化進程加快的條件下,昆區農業發展的高端化、科技化和尖端性需求與城鎮化擠壓農業發展空間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集中體現在農業的功能定位不準、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滯后、農業發展處于低水平徘徊狀態。
昆區作為包頭市中心城區,包頭市農業高精強發展戰略對其角色定位應是高端、尖端和前端農業。在科技支撐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的大背景下,昆區農業依靠科技支撐激發農業創新活力,是農業發展轉型升級的必然途徑。城鎮化與工業化對昆區農業發展的負面影響較大,城市化和工業化對農業發展既有促進和反哺作用,促進經濟高速發展,同時也有較大的消極和負面影響。一是城市化擠壓農業生產和資源空間。工業和城市發展占用耕地,耕地變為建設用地,現代農業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實現困難。二是工業化影響農業生產環境。昆區內包鋼、稀土工業等工業化生產帶來資源損耗和環境的外部效應,制度和技術的變化滯后于資源稟賦的變化,直接限制和危害現代農業生產;瓦片經濟影響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和人工的投入,造成農業生產環境的惡化。三是城市化和工業化與農業對高等級要素的競爭。工業化吸引了大型企業集團和與之匹配的高素質人才、規模性資金等高等級要素,造成農業人才、資金、信息等生產力要素洼地。
3 “十三五”時期農村牧區農業轉型發展方案
從昆區農業發展的背景條件來看,昆區農業適合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大環境對其的發展定位和需求是轉型發展,發揮其對城市的服務功能,而昆區目前農業處于弱勢地位,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消極影響較大,城市化和工業化對農業的促進和反哺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其農業提升應從兩方面考慮:一是內因自勢造勢消除弱化消極影響;二是外因借勢用勢強化利用促進因素。
遵循《包頭市城市總體規劃》,順應昆區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需求、趨勢和戰略要求,對現有涉農兩鎮和昆北辦事處3個片區進行整合和提升,昆河鎮片區和昆北辦事處片區采取農業退出機制,逐步退出,保留卜爾漢圖鎮片區,在總體合理布局的基礎上布設重點項目。
3.1 昆河鎮片區發展方案
3.1.1 現狀。昆河鎮隨著城鎮化發展,農業耕地所剩無幾,農民離開土地后,主要靠租房給外來人口增加收入,屬于城鄉結合部的“瓦片經濟”形式。現實的“瓦片經濟”支撐功能助推了低素質人口規模不斷擴大,維持了低檔次的人口和居住結構;給排水、供電、供熱、垃圾排放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社會性文體和醫療衛生設施發展緩慢,不能滿足區域村民、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環境質量急需改善,制約昆河鎮社會經濟和諧、可持續發展;“瓦片經濟”下對農業的重視程度不斷降低,現有傳統農業模式低檔次維持。
3.1.2 發展方案。根據《包頭市城市總體規劃》,此片區為城市建設區,以包頭市城市建設為契機,整合利用舊村改造和產業布局等方面的政策,弱化和消除瓦片經濟相關產業,調整資源配置、完善配套的基礎和服務設施,增強對高端產業的吸引力。農業退出機制:近期在農業用地內發展低成本矮棚設施農業,提高農業的效益,中遠期農業逐漸退出。引導農民進入新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農民從以土地為載體的實物保障體系向基金式的現代社會保障體系自由轉移。建立多樣化的農地承包經營權退出模式,通過適當的福利政策安排及補償,使得農戶退出承包地后所獲得的補償效用略大于或不小于承包地保有的效用。
3.2 昆北辦事處片區發展方案
現狀是處于城鎮化進程過渡區域,可支配的土地資源較少,目前此片區農業用地尚不足66.67 hm2,農業產業發展空間有限;現有農業用地維持在低水平苗木種植狀態,生產效益較低;農業地塊周邊為城市建設主干道,但現狀道路基礎較差,有拓展修整的需求。發展方案為農業用地轉為城市綠化用地。
3.3 卜爾漢圖鎮片區發展方案
3.3.1 現狀。轄有16個行政村,其中烏蘭計二、三村、哈德門村及打拉亥村部分耕地為昆區農業的主要載體,基本農田和一般農地集中,目前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包括玉米、雜糧和蔬菜等;土地整理項目已經覆蓋,田間節水灌溉管道鋪設,但目前灌溉方式仍為傳統漫灌。水泥路和鄉間道路縱橫地塊,但部分路面需要修整;已有部分農業項目,卜爾漢圖嘎查的現代農業基地占地面積20 hm2,主要從事農產品、農業觀光旅游、食品、餐飲、物流配送等多元化產品和服務的供應及相關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哈德門村華興天源花卉產業占地面積5.2 hm2,以蝴蝶蘭成熟苗出口為主導產業,目前已投入2 200萬元,建成智能聯棟溫室2棟逾6 000 m2,日光溫室12棟共7 000 m2;地塊內村莊集中與分散并存,有舊村改造的需求。
3.3.2 存在問題。農業生產方式為一家一戶,耕作方式粗放,種植品種傳統,生產效益不高;龍頭企業規模偏小,科技水平低,市場競爭弱,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能力較弱;周邊環境受工業影響較大,工業化和城市化既擠壓了農業的生產空間,也擠壓了農業的生態環境空間。
3.3.3 發展方案。“四化”發展促進傳統農業向都市農業轉變。一是重點突破,建設項目化。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整合優化農業資源,確定建設的重要節點和重點項目,建設一批起點高、帶動強、效益優、層次高的精品農莊和農場,先期突破,帶動片區整體發展,推動農業提質增效。二是培植龍頭,產業集群化。引進高科技、潛力型龍頭企業,對接重點建設項目,帶動高端龍頭企業落地,強化農業的龍頭帶動,形成高端農業產業集群。三是產業融合,功能多元化。按照產城一體、融合發展的思路,促進科教、文化、旅游和農業融合,形成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促進農業功能拓展,形成多元功能耦合,重點功能突出。四是創新發展,手段科技化。推動科技服務體系,構建科技創新平臺,加快科技成果 轉化,發展科技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農業。
針對區域環境特點,結合自身優勢和特色,選擇高科技設施農業展示示范項目、航天育種示范基地項目、智慧農業示范基地項目、核碳與循環農業示范基地項目、休閑養頤農莊項目、農業科普博覽園項目、農業眾籌示范基地項目、自有知識產權花卉母本基地項目、農業生態修復試驗基地項目、設施園藝與生物組培基地建設十大重點項目,作為引領昆區都市型現代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龍頭項目。通過政府、集體與社會投資三方結合,廣泛對接政策與工程項目的支持;以村民作為收益主體,充分保障其參與權與長期權力,自主管理,和諧推進重點項目實施。
4 參考文獻
[1] 金蓮,王永平,劉希磊.國內外關于現代農業的研究進展[J].世界農業,2012(7):28-32.
[2] 劉冰,王錦峰.棗莊市市中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3):366.
據不完全統計,五屆泛珠洽談會粵瓊兩省共達成合作項目136個,項目金額276.6億元。2005年至2009年,粵瓊累計合作投資總額超過500億元,涉及熱帶農業、海洋漁業、新型工業等領域。2010年,粵瓊合作在旅游、房地產、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呈上升趨勢,金額超過200億元。
在簽署《廣東海南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儀式上,海南省省長羅保銘建議,兩省政府將合作內容進一步細化、逐項分解,并列入兩省的“十二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
目前,在廣東的瓊籍人士超過60萬,為廣東服務的瓊籍農民工超過18萬。
2010年12月29日,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和海南省省長羅保銘在海口市簽署了《廣東海南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兩省將在跨界基礎設施、藍色經濟、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產業及科技創新、市場建設、社會事業、環境保護等方面展開全方位合作,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更具發展活力、更具開放度的新興經濟區域。
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力爭瓊州海峽跨海通道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根據《框架協議》,兩省將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構建發達完善的區域基礎設施體系。特別是在綜合交通運輸系統建設方面,瓊粵兩省將強化兩部兩省一委聯席會議機制,共同推動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及配套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加大海洋資源開發力度,共建南海藍色經濟區域。合力發展藍色經濟是《框架協議》的突出亮點之一。根據《框架協議》,雙方將在海洋漁業、海洋資源開發、海上安全生產三方面展開戰略合作,加快廣東國家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地區和海南南海資源開發服務基地建設。
加快兩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建立有效整合雙方資源的產業集群。《框架協議》提出,促進兩省產業轉移和承接,支持兩省企業落戶對方的工業園,并享受對方的產業轉移優惠政策。利用廣東制造業優勢和海南豐富資源優勢的互補性,促進兩省中小企業合作與交流,建立起能夠有效整合雙方資源的產業集群。根據《框架協議》,今后還將促進兩省與港、澳、臺地區深度合作,建設在全國乃至亞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更具發展活力、更具開放度的新興經濟區域。
制訂區域旅游合作規劃,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洋特色旅游觀光帶。《框架協議》要求,廣東支持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海南支持廣東建設全國旅游綜合改革示范區。兩省要結合優勢旅游資源,共同開發“一程多站”、優勢互補的旅游線路。實施跨省“國民旅游休閑計劃”,支持海南建成廣東游客的國內休閑基地。
[相關鏈接]
兩部兩省共商跨海通道建設
關鍵詞 農業科研項目;過程管理;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 G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7-0276-01
農業科研項目主要是指研究解決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大難點和關鍵技術問題,對農業科技進步有重要突破,對現代農業發展有重大推動作用的項目[1]。隨著國家對農業的重視,農業科研項目立項和支持也逐漸增多,項目的管理工作也開始變得精細化、信息化、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一般意義上的農業科研項目過程管理是指課題項目申請、立項論證、組織實施、檢查評估、驗收鑒定、成果申報、科技推廣、檔案入卷的全過程管理。其目的是保證科研計劃圓滿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競爭力。本文僅針對農業科研項目立項之后、結項之前,即項目的實施過程進行討論。
1 農業科研項目過程管理現狀
1.1 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控制,無法保證研究質量
管理方面存在“重立項,輕執行”的模式,即只重視項目申報和立項,合同簽訂后,項目執行與管理脫節,對于項目如何執行沒有任何措施,缺乏有效的監管,以致項目的實際成效達不到預期目標。
1.1.1 溝通不暢,加大過程管理難度。在科研項目管理過程中,涉及上級主管部門、科研管理部門、財務管理部門、課題組等各個方面。由于項目執行過程中存在各種不確定因素,往往導致主管部門、管理部門和課題組相互之間溝通不及時,從而出現“信息不對稱”[2]的現象,主管和管理部門不能準確地掌握研究動態,無法了解具體執行過程,評估和預防出現的風險,加重了過程管理的難度。
1.1.2 項目預算缺乏監管,影響過程管理。在項目預算執行方面,很多單位和部門未能充分開展財務監管,難以保證經費的使用效率。由于項目負責人不重視以及各個管理部門之間協調不夠,在預算執行監督中往往出現“支出隨意、濫用經費、中飽私囊、用票據濫竽充數”甚至“監管真空”等現象[3]。
1.1.3 影響因素多,重大科研項目過程管理難。重大科研項目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項目的實施過程管理尤為關鍵。由于是多個單位聯合攻關、共同協作,重大科研項目實施過程影響因素較多,難以預測每個子項目的結果。因此,缺乏必要的監管措施,出現技術路線存在差異、人員流動、信息資源不平衡等,都會影響項目的執行[4-6]。
1.2 管理模式和方法有待改進和創新
隨著國家對項目管理的重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項目管理多是采用網絡信息化管理,這種管理模式方便快捷,在節省資源的情況下,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中過程管理多是采取固定時間段內填報執行進展或者中期研究報告等方式開展。筆者認為目前的模式還無法達到有效監管的預期水平。其一是科研項目具有高風險性和不確定性,不能準確定量,因此此種單一模式無法全面、深入了解項目的實際和真實的進展情況,使得項目中期檢查成為“表面文章”而流于形式,最終導致項目完成時,只能憑借項目產出來評估項目完成情況。其二是不同的科研項目研究節點不同。基礎研究項目重在探索和創新,可能短時間內不會有突破或進展。應用項目則是對基礎研究的擴展,有特定的目標和目的。在同一時間節點內,開展項目過程評估,必然會影響項目的完成質量。此外,目前項目的評估方式和體系過于單一,無法開展項目全過程評估,使項目始終在可控范圍內進行[7]。
因此,綜上如何利用便捷的信息化管理,選取適合的節點,提高項目的過程管理水平,及時鑒別和評估項目執行中的風險,才能更好地保證項目的完成質量。
2 加強農業科研項目過程管理的建議
2.1 采取“動靜”結合的方式進行全方位的過程管理
全方位的過程管理除了監督項目執行進度外,還應包括控制執行質量和經費使用情況,項目支撐和組織協調等多方面的管理。筆者建議在管理過程中應結合項目的特點采取“動靜結合”的方式。“動”是指管理部門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進行項目常規管理,對項目進行動態監測,確保項目支撐條件,協調各方的關系;開展實地考察,收集和分析項目執行實際信息,監控項目執行進度;掌握項目進度動態,及時對項目執行中的風險做出評估和預防。“靜”是指選取合適的時間節點進行階段性或里程碑式的檢查匯報,由課題組主動匯報項目進展情況,總結項目執行,提出存在的問題和下一階段的項目情況,必要時可委托專業的中介機構或評審機構開展經費檢查或執行情況評估。“動靜”結合共同保證項目的執行質量。
2.2 項目過程管理中利用信息化手段
科研項目信息化管理的目標在于實現項目管理者和項目組之間各種信息的共享,讓項目組及時反映項目最新進展和存在問題,管理者及時處理反饋的問題,減少中間環節信息滯納時間和信息失真,提高信息傳遞和處理效率[8]。筆者認為目前可以從兩方面來改善項目的信息化管理:一是設計業務流程,完善管理系統,徹底實行信息化管理,實行“無紙化”辦公,讓科研人員逐步適應信息化管理的模式;二是“揚長避短”,加強管理工作,做好信息化管理的輔助工作,找到信息化手段與管理之間的最佳配合方式,發揮信息化的最大效益。如建立健全風險評估制度等項目管理制度,及時預防項目執行過程出現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建立監督評價機制,監管和評估項目執行情況,保障項目順利執行。加強單位科研管理部門、科研人員與上級科研主管部門三者之間的聯絡與溝通,及時了解項目進展情況,提高項目的執行質量。
3 參考文獻
[1] 劉紅霞,鄭健,侯佳賢,等.淺析農業科研項目動態過程管理[J].農業與技術,2014,34(12):244-255.
[2] 鐘衛.過程管理方法在地方高校科研項目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今日中國論壇,2013(4):62-63.
[3] 李發福.從項目預算的全過程看我國科研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弊端[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7):59-62.
[4] 朱彩青,瞿雯婕,陳克櫻.高校二級學院重大科研項目的過程管理[J].云南科技管理,2015(3):21-22.
[5] 楊熙.大型科研項目模塊化過程管理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2(7):84.
[6] 嚴智宇.高校科研項目過程管理實踐研究[J].今日科技,2014(7):53-54.
所謂的“三農”也就是指農民、農業和農村。銀行業作為促進社會資源優化配置,引導資金流向的重要產業部門和職能部門,在解決三農問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農業在一國產業中又有其特殊的地位,是一國人民生活的基礎,關系著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必須得到有力的支持和發展。在近期出現的世界性糧食危機更證實了農業的重要性。這就要求了金融業在引導社會資源配置時,要利用一系列的政策和方法使資金流向農業而不是追隨著利潤高的產業,忽視農業。
2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功能缺失分析
2.1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的供給缺失
從農村金融組織機構來看,機構形式單一,數量不足,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錯位。由于國家的金融機構定位安排,使得正規金融形式單一且機構的覆蓋率較低,業務服務不到位。農業發展銀行業務品種匾乏,主要集中在糧棉油的購銷儲活動范圍,支農力度不足;中國農業銀行實行商業化改革,業務定位轉向城市及經濟發達區域;農村信用社“一枝獨秀”,勢單力薄,難以支撐整個“三農”的金融需求;郵政儲蓄又不斷從農村吸儲資金但又不能用于農村經濟發展。正規金融的缺位,使得內生于農村經濟的非正規金融如民間借貸擠入農村金融市場,盡管有其非合法性,但在有的地區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動力。據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的研究報告,中國農民來自非正規金融市場的貸款大約是正規信貸機構的四倍。
2.2制度供給缺失以及農村金融機構功能弱化
從金融制度供給角度來看,我國農村金融確實存在金融供給的總量不足、有效需求的地區性差異大等特點,但仍屬于制度供給缺失所致。由于農村金融市場發育遲緩,存在著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和愛德華•肖所說的金融抑制,農村金融與經濟發展陷入“雙抑制”怪圈。中國農村金融體系及體制的變革都是沿襲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的制度變遷的結果,存在嚴重的制度缺欠和制度供給不足的表現,這與我國“以農養工,以農養城”的整體經濟發展戰略導向是分不開的。從表象上看,我國農村金融抑制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供給型金融抑制,即農村金融機構少、資金量小,供給總量不足。二是需求型金融抑制,主要是由于商品化、貨幣化程度低,貸款難以及民間金融“擠出效應”等。三是供需結構型金融抑制,主要表現為農村金融機構以存貸款業務為主,保險、證券、信托、、結算等業務極少。
3金融機構產品與服務創新的功能界定
3.1農戶的金融需求
是指以一家一戶為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農民的金融需求。研究發現,中國農戶的金融需求現階段表現為:道義小農和理性小農并存,生產性資金需求與生活性資金需求并存,“舒爾茨一波普金命題”在我國成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戶傾向于單一型金融需求,低收入水平的農戶其貸款用于生活支出的比例較高。由于非生產性支出往往占更大比重,故非農業生產性需求凸顯出來,生活性借款比重加大。非農業生產性借貸需求和農業生產性借貸需求結合在一起,中國農村的生產性借貸需求呈上升趨勢。而經濟發達地區,農戶的資金需求是收入等級越高的農戶,其遠離農業生產的程度越高,經營性資金需求加大,綜合的金融需求、與城市趨同化的金融需求凸現。
3.2農業金融需求
農業金融需求,是指現代農業在生產、經營、加工和流通等各環節中,其生產和經營主體(包括農戶和各種農業組織)所產生的金融需求。從廣義上說,現代農業的價值鏈不斷延長,正逐步呈現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管理、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基本根據。農業產業鏈向產前、產后和流通領域不斷延伸,種養加工一條龍、產供銷一體化各環節不斷整合,新農業正在衍生出多元化的商業金融關聯市場。農業金融需求可以按照農業生產過程劃分的生產性農業金融需求和經營性農業需求;按照需求主體劃分,分為農戶的生產性金融需求和農業組織的生產經營性金融需求;按照農業組織形式的類型,可以劃分為農產品初級產品——種植、養殖業的金融需求、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流通企業以及多種經濟形式聯合體的金融需求。
3.3農村金融需求
農村金融需求泛指農村地區及縣域經濟區域性的各種個體和組織的金融需求,他們包括一般農民和種養專業戶、鄉鎮企業務工人員、農村經濟組織、鄉鎮工業及建筑企業、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承擔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需求的社會管理機構等。隨著新農村建設戰略的實施,我國農村金融需求呈現這樣的特點:縣域經濟發展使商業金融客戶群體不斷擴大,金融需求層次不斷提高。目前縣域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0%以上,縣域創造的GDP也占全國的50%。民營經濟、特色經濟、板塊經濟、勞務經濟等多元化經濟發展形式出現,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出現集群化特點,農業和非農業分離的格局開始打破,城鄉交融的格局開始形成,這一過程中的金融需求呈現了多元化、差異化的特點。同時,在相關領域又形成一個與“三農”密切關聯又相對獨立的龐大產業市場,商業性金融資源潛力非常大,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與產品創新要求也很高。
4以實現金融功能為目標加快金融創新
4.1必須解決創新的動力問題
在現有農村金融的制度框架下,應引入競爭機制,在市場定位中解決好商業化運營的高盈利模式和“支農”的低盈利模式的社會功能矛盾問題。況且孟加拉國的“鄉村銀行”及在亞洲獲得成功的小額信貸的成功經驗,證明了農村金融市場不是沒有潛在市場前景。同時,要完善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以及中外農村新型村鎮銀行、貸款機構及社區銀行的經營管理機制,完善法人治理機構,為金融創新提供保證。
4.2構建多層次的農村投融資體制
農村金融需求主體對投融資商品的需求表現出較強的地域性和層次性特征,不同階段、不同人口群體、不同產業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較大差異,由此導致的金融需求也不一致。所以應該建立起“政策性—合作性—商業性”農村金融體系,農戶就可以通過政策扶植維持簡單再生產,在合作金融支持下實現初級層次的擴大再生產,在商業性金融的競爭條件下,真正具備經營能力的農戶可以實現高級層次的擴大再生產。
互聯網帶來全新洗禮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中,縣域經濟表現非凡,互聯網為其帶來全新洗禮,尤其是近年來興起的電子商務。縣域電商的增速比例比城市高出將近14個百分點。在論壇上,阿里研究院高級專家陳亮披露了即將于下月公布的《新農人研究報告》的部分觀點和內容,描繪了電商對縣域經濟的帶動和消費趨勢的前景。
阿里巴巴公布的數據顯示,天貓“雙十一”全天成交金額為571億元,比去年增加57.7%。“來自農村一端的網上潛力是非常巨大的,其中有接近10%的消費來自于農村。消費額為50億元左右。”陳亮說,“我們說的農村是縣城以下的地區,主要是指鄉鎮和村。”一下農民和市民“雙十一”購買的東西對比,顯示,農村的消費正在進入快速的升級階段,他們從小到衣服這樣的小商品,大到大家電都開始通過互聯網購買,所以接下來類似于家電這種高價值的商品會在農村迎來比較高的增長。
“新農人”被陳亮定義為:以互聯網為工具,以農業生產流通服務為職業,兼備了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敏銳的市場感知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的人。“新農人對于建立農產品的品牌,推動農業產業升級有巨大的幫助。在互聯網環境下,電子商務提供了比較低的門檻。因為品牌不是依靠廣告,而是依靠消費者的口碑。”
跟新農人貼近的是農產品電商。從阿里平臺數據來看,農產品零售額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在2010年,整個淘寶平臺的農產品零售額約37億,2011年就上漲超過110億,2012年是198億,2013年超過400億。每年增速超過100%。生鮮產品是農產品中增幅最快的細分品類,去年一年的增幅大概是195%。一共有三個品類,它們的增幅均超過100%,分別是生鮮產品、糧油米面和茶飲類的產品。從大品類來看,零食、特產、堅果占到了1/3的比例。從單品來看,大棗和茶葉是單品里面最大的,生鮮里面的水果是增幅比較快的。比如說蓮藕、橙子和龍眼是單品里面增幅最快的三類產品。
用“文創”思維做農業品牌
產品是企業的靈魂,也是企業最大的戰略。如今,消費者對于品牌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而我國大多數農產品還處于無品牌階段。品牌代表信賴,從小麥、水稻到瓜果、蔬菜,從豬肉、羊肉到海鮮產品,能夠讓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值得信賴的品牌缺失,成為當下農產品發展的一大商機。
“做農產品最重要的是清楚受眾,產品要賣給誰都不明白,營銷就一定偏離了方向。”北京志起未來營銷集團董事長李志起說。2014年的市場特別冷,不管是從農產品的角度,還是從食品營銷和飲料營銷的角度。很多企業推廣的力度,做促銷的力度都在大幅度下滑。農產品企業今年很多是轉型不成功,過去靠禮品、團購、政府采購,但是到了今年這些路子被堵死了。
在這種背景下的“逆市大師”就很值得借鑒。“第一要素就是用做爆品的戰略來做產品。無論互聯網思維怎么發達,無論互聯網的電商怎么普及,但是有一點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那就是產品。”李志起表示,調整產品結構,應該成為企業的選擇,而且調整什么樣的產品,保留什么樣的產品。他的建議是一定要選出能成為迎合大眾消費心理的產品,那就是戰略新品。
另一方面,如今的農產品和食品飲料行業里面,很多企業已經開始用做“文創”的思維做品牌。“因為很多企業產品的同質化特別嚴重,產品的價格戰打得特別厲害。但是今天的消費者不會再因為價格低而喜歡你,而是喜歡人性化、有濕度和溫度的品牌。”簡單來說,今天做品牌跟十年前有一個本質上的區別,今天的品牌如果不能夠做出有人情味的品牌,就是不受歡迎的。
同樣,光華博思特品牌機構董事長韓志輝認為,品牌農產品的嚴重空缺與消費者對于品牌農產品的渴求,造就了中國獨一無二的品牌農產品市場,蘊含了未來30年的最大商機。“現在很多農產品都是靠區域性品牌打出知名度的,如陽澄湖大閘蟹、阿克蘇蘋果等等,而這些區域品牌是公共資源,如果區域內的農戶有一家濫用公共資源,就會讓這一品牌成為區域‘差品’。”韓志輝表示,最好的方法是將區域品牌資源向企業主體品牌資源轉化。區域農產品之所以會成為名品,就是因為其獨特的地理環境、產品品質、歷史人文等特點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形象。企業只要將這種美好形象與企業品牌聯系起來,就可以搶占消費者的心智資源,就會贏得市場。
打通“線上+線下”雙重通道
無論做哪個行業,到最后幫助你做生意的,無非要打通信息流、資金流、物流這三個層次和三個環節。從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到信息化時代,所有的生產方式、流通方式、服務方式,實際上就圍繞著信息流通方式的改變來展開和進行的。本屆“中國新農業(食品)產業年會暨全國縣域農業經濟高峰論壇”上,河南沈丘縣、山東蒙陰縣、天津靜海縣、吉林圖們市政府的代表與線下農業渠道天津海吉星農產品物流園、電商領域企業1號店簽訂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