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石化專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來看一下我們的教師培養機制。不管是高級職稱的評定還是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甚至特級教師的評選,都有和公開課這兩項必備條件。先說,一般都要求在省級教育刊物上發表,這簡直讓多數普通教師望而生畏。全國的教育刊物市場就那么大,再除去一些名師專家的論文,留給普通教師的還有多大的空間?僧多粥少,看似可及卻遙不可及。再說公開課,一般也要求有省級以上的,所以對多數普通教師而言也是微乎其微,多數教師也許一輩子都不可能上一堂省級公開課。再加上一些名師工程,確定了苗子后要重點打造,幾乎讓他囊括了所有的上公開課的機會,其他教師只能望“公開課”興嘆。名師工程的目的決不應該是培養了少數幾個名師卻造就了一批庸師,整個教育不是幾個名師能夠包辦代替的,大批的一線普通教師的專業化決定著教育的未來,我們是造就精英教師”還是造就“教師精英”呢?答案不言而喻。同樣,教師培養機制是為了激勵教師的專業化,而不是設置種種高不可攀的障礙阻止教師的專業發展,把多數教師拒之門外。筆者以為,一個科學合理的教師培養機制應該面向整個教師群體,不是限制而是扶持,不是走獨木橋而是走陽關道,讓更廣闊的空間和平臺成為教師專業化的沃土。
二、教育的另一種不公平
再來看我們的教師評價和激勵機制。~個教師因為教學業績突出而被選拔到一所辦學條件更好一點的學校工作是對該教師最大的肯定,這是教師獲得成就感的另一種途徑,它能夠激勵教師更投入地工作,釋放出更大的潛能,有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但現在的教師評價和激勵機制也變得不再純潔,一些教師靠走后門、靠關系進入城區學校或名校,而一些教學業績突出卻沒有任何背景的教師只能留守農村。其實不管城區還是農村都需要腳踏實地的教育工作者,但這樣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顯然是教育的另一種不公平,是對人才的漠視和打擊,也是造成人才流失和~些教師甘于平庸的原因之一。我曾聽說一件“新奇”事:一所學校選派教師參加市級的教學比武活動,教師們相互推諉,沒人愿意參加,無奈之下,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只好親自上陣。這雖屬個別現象,但不可否認,諸多的教師甘于平庸的現象與我們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有關系,有才能的比不上有背景的,鉆研業務的比不上經營人際之道的,教師的才能得不到賞識,教學業績得不到尊重,那么教師拒絕上公開課這樣的現象就不難理解了。在這樣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下,教師的專業化在某種程度上只能是一廂情愿,教師可以用多種形式消極對待。因而,教師專業化要求我們必須認真審視在教師培訓、激勵、評價、流動、選拔機制中的種種不公平,興利除弊,為教師的專業化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三、我的教育理想不是夢
經常聽到身邊的一些教師感慨:像那些成名成家的教師全國能有多少個?言下之意我傾其一生努力也不會成為那個幸運兒。話語中不僅透露出失落和無奈的情緒,同時也傳遞著一種價值觀:教師作為~個生命個體的存在,作為一種職業的存在,他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同和成就感。普通教師除了經過自身的努力和奮斗,還需要多少外在因素的幫助,才能夠成長為名師或教育家?成為名師或教育家的幾率能有多大?客觀地講,名師或教育家群體中不乏靠個人奮斗而“功成名就”者,但具備這樣的天時地利者能有幾個?對普通教師而言,“成名成家”的理想不是鏡中花,就是水中月,既如此,教師的教育理想漸漸消失,專業化沒有前行的動力便不值得奇怪了。一個沒有教育理想的教師其專業發展是不難想象的。教師的專業化除了提高教師的整體專業水平這一基本目標之外,其終極目標在于期待教師成長為科研型教師、學者型教師甚至教育家。總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別強調“要提倡教育家辦學”。時下,許多教育媒體旗幟鮮明地提出“時代呼喚教育家”、“呼喚教育家辦學”等等,這是時代的呼喚,這是教育的需求。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把教育家過于神化和圣人化,普通教師成長為教育家恰如癡人說夢,這說明我們的教育還缺少足夠的自信和包容的氣度。其實真正的教育家并非遠在天外,他應該來自普通教師,來自教學一線,像蘇霍姆林斯基一樣,躬耕于教育,有著教育的理想,有著教育的智慧,有著教育的思考,有著教育的情懷。教育家是教師專業化的最高境界,是教師經過努力能夠到達的最終的目的地,并非高不可攀的金字塔,更不是天方夜譚。什么時候,我們才可以很大度地說我們身邊不乏教育家?什么時候,我們才可以很誠懇地說期待更多的教師成長為教育家?什么時候,普通教師才能都夢想著成為教育家?我們期待著那個時候的到來,因為那才標志著教師專業化春天的來臨。
筆者以為,在大力提倡教師專業化的今天,教師專業化不應該只是一種期待,需要的是冷靜的審視,理性的變革,整體的規劃,精心的經營,耐心的扶持!海不拒細流所以成其大,山不拒沙石所以成其高,倘能如此,教師專業化終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論文關鍵詞:材料化學專業實驗,實驗教學,探索
材料化學是一個理工結合、學科交叉的新興學科,在信息、能源、環境、航天等前沿科學領域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 許多高校設置了材料化學專業實驗, 我們根據我校辦學經驗和實際條件,并結合蘇州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建立了與之相適應的培養目標及專業實驗內容。為了讓學生了解先進的材料合成與制備方法,掌握高技術材料性能的最佳測試技術,具體設置了材料合成與加工和材料性能測試相結合的專業實驗教學大綱[1-2]。本文結合我們的教學實踐過程,談一下材料化學專業實驗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重視實驗室建設,保證教學質量。實驗室建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具體的說,硬件條件包括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實驗儀器和大型設備的購置等等;軟件條件包括實驗教學大綱制定優化,教師隊伍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教學能力等方面的建設。具備優良的實驗室硬件條件和優秀的教師隊伍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
1.實驗室硬件條件建設
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優良的實驗條件,是順利開展實驗課程,保障實驗室安全的先決條件。我校材料化學專業的實驗室面積達到500 m2,實驗室分為材料合成實驗室和材料性能測試實驗室兩部分,主要承擔了材料化學專業的專業實驗和本科畢業論文等教學任務。
隨著現代化儀器技術的高速發展化學論文,培養掌握現代化測試技術的人才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為此,我校花大力氣引進了一大批與材料化學專業有關的先進測試儀器,并為材料化學專業開設了現代分析與測試實驗課程,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全面熟悉和系統掌握測試材料的常規科研方法,包括紅外光譜、紫外分光光度計、熒光分光光度計、熱分析儀、比表面儀、納米粒度儀、電化學分析儀等儀器多種測試方法的介紹和使用,這些儀器偏向于基礎化學性質研究,它有助于學生掌握材料的各項微觀性能。
同時,我們還開設了用于研究材料電學、硬度、力學等性質測試的實驗。實驗儀器包含了納米Zeta電位測試儀、體積電阻測試儀、簡支梁試驗機、布氏硬度計、電熱平板硫化機、單螺桿擠出機、桌型老化試驗機、氧指數儀等大型儀器。學生在學校里熟悉了這些儀器的操作和使用以后,我們還會積極聯系一些相關的單位,引導學生到企業進行相關的實習操作,使學生能夠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具體實際相結合。
2.實驗室軟件條件建設
軟件條件建設的主要摘要對教學內容深入了解,合理組織編排,采用合適的教育教學手段,與同學多做交流,不斷總結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優缺點,找到最佳的傳授知識手段。
2.1 緊跟專業方向特色,制定實驗教學大綱
材料化學專業實驗從大三開始開設,此時學生以及通過前兩年的基礎實驗課程的學習掌握了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術,更容易接受一些較為專業,相對復雜的實驗項目,同時也要緊跟材料化學專業的專業方向特色,這就成了我們在制定實驗教學大綱時的宗旨。
我校的材料化學的專業實驗分為高分子與無機兩個方向論文格式。我們根據理論課與實驗課相銜接的原則,通過開設一些與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學,無機功能材料等課程相關的典型高分子和無機材料合成實驗、性能表征及加工修飾實驗,加大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力度,使他們對高分子材料研究領域有更深一步的體會,對高分子材料制備工藝、組成、結構與性能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規律有更加明確和深刻的認識。
2.2 精心選擇實驗,合理編排順序
我校根據材料化學的專業背景和培養目標,對材料化學高分子方向的實驗總共安排8個實驗,其中6個為必修實驗,2個選修實驗從教學大綱中的14個實驗中根據實驗需要選取。8個實驗中有材料的合成實驗,也有材料性能加工測試實驗化學論文,安排實驗順序時我們依據連貫性的原則,盡量使兩個甚至三個實驗能夠串聯起來,形成一條鏈,例如,我們通過“聚乙烯醇縮甲醛(PVF)膠黏劑的制備及性能測定”這個綜合性實驗,學生可以掌握聚乙烯醇與甲醛在酸性條件下發生縮合反應的基本原理,以及縮合反應的具體實驗技術,最后收集到的產物我們可以作為下一個實驗“GPC法測定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一個輔助測試原材料,學生可以進一步了解凝膠滲透色譜的基本原理,掌握GPC法測定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實驗技術及數據處理。這樣的實驗安排有利于將各自獨立的單個實驗有效的串聯起來,增加實驗的綜合性,更加有利于學生以后從事科學研究思路的培養,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3嚴格考核制度,提高學習效果
只有嚴格要求學生,規范考核制度,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積極性。我們的教學與考核方式采取實驗預習報告、實驗操作技能和實驗報告綜合評價的辦法,即實驗前,試驗中,試驗后這樣一個辦法。實驗總成績采用百分制記分,預習報告占總成績的30 %,實驗操作技能考核占總成績的30 %,實驗報告占總成績的40 %。只有嚴格要求學生寫實驗預習報告,他們才會去查閱本實驗相關的文獻資料,對實驗機理、實驗步驟有相當程度的熟悉和了解,尤其對于一些設計性實驗,會對實驗的設計方案有更多更好的想法與思路,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做實驗的樂趣性。在實驗的進行過程中,老師對實驗的過程進行指導和監督,對學生提問,考核學生對實驗的認識與理解程度,并予以打分。最后,實驗報告綜合反映了學生對實驗的理解,數據處理等的完成情況化學論文,也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
2.4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
具備一只優秀的教師隊伍是保障本科教學質量的基礎和前提。我校材料化學專業實驗指導教師和實驗專職教師共計5人,其中教授2人,博士3人,碩士2人,已經形成了一支年齡、學歷結構較為合理的實驗教學隊伍。實驗專職教師實行坐班制,負責實驗室相關儀器的日常管理和養護工作,根據實驗教學大綱安排實驗教學進程表。我們嚴格要求實驗教師認真備課,每個實驗項目開始前都要做預實驗,對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各種注意點都記錄下來,對于一些實際的樣品,測出準確的數據,做到心中有數。實驗教師在實驗指導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潛能可以有很多方法,比如說改進實驗方法,改變原料配比,改變模具形狀,改變測量方式等等,都是很好的嘗試[3]。教師的業務水平直接影響到實際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積累,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質。
3. 結語
通過材料化學專業實驗的教學實踐與探索,我們認識到只有努力加強實驗室各方面條件的建設,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挖掘學生潛能,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從而發揮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秀華,劉莉,闕榮輝.材料化學專業實驗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科技信息[J], 2010, 20: 443
[2]陳桂華,閆瑞強.材料化學專業實驗教學研究.洛陽師范學院學報[J], 2009, 28(2): 150-151
[3]付一政,李迎春,劉亞清等.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綜合實驗教學探索與實踐[J ]. 太原科技, 2008 , (3) : 90-91
1.1樹立啟發式的實驗教育觀念
要實現由驗證型實驗教學方法向啟發式的實驗教學方法的轉變,教師應首先樹立啟發式實驗教育的教學理念,變傳統的單向知識傳授模式為知識傳授與啟發探索相結合的模式。這樣才能將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同時,通過啟發式實驗教育,能使學生變“模仿”實驗為“探索發現”實驗。這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是將學習知識、培養技能和能力融為一體的載體,學生將會對課堂產生極大的興趣。
1.2教師啟發式的實驗教學
以往填鴨式的有機實驗課堂教學形式單調,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望和創造欲望,學生只是在眾多的知識當中被動地接受教師講授的現象、原理、規律等,缺乏主動、積極地去認知、探究。教師啟發式的實驗教學則在實驗之初,介紹目前幾種常用的實驗方案,啟發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幾種方案的優缺點及適用范圍,然后引導學生提出適合實驗室應用的實驗方案或對某個步驟提出改進方案,最終讓學生分組實驗進行對比和驗證。實驗過程需要學生在全過程手腦并用,并讓學生在改進的實驗與已有的實驗步驟和現象的對比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根源。如用于液體混合物分離的蒸餾與分餾實驗,在教材中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基本實驗操作,我們則將兩個實驗合并為一個實驗,讓學生通過分析自己得到的蒸餾與回流的實驗結果,得到蒸餾與分餾操作在分離液體混合物的異同,從而得到不同分離方法的適用范圍。又例如在乙酰水楊酸的實驗中,書中的方案是固定水楊酸與乙酸酐的用量,計算收率。而改進后的方案為,設置不同劑量比例的實驗組,讓同學分組操作,不同實驗組之間通過對比實驗現象與收率,分析原因,通過對不同劑量組數據的分析,使同學在這一過程中認識到酰化劑的劑量對反應的影響。通過這種改革,使學生在一種探索研究性氛圍中幫助學生掌握實驗要點、難點及注意事項,使學生深刻理解實驗步驟的設置原理,規范實驗操作。通過這種啟發式實驗教學,激發學生探索和創造性研究的積極性,從被動接受者轉變成知識的創造者,為他們將來進行畢業設計、科研工作做準備。
2啟發式科研訓練在有機化學實驗課程的實施效果
以往傳統實驗教學主要以講授法和演示法為主,學生只要“照方抓藥”式被動開展實驗,缺乏思考、分析、提煉和整合歸納知識的能力。啟發式實驗教學則實現了教學與科研的雙贏。大二年級學生在實驗課結束后感言:“有機化學實驗很鍛煉我們實驗技能”。他們在有機化學課堂中了受到科研的啟蒙教育,能主動以較大的興趣投入到課堂的科研訓練過程中,在提高綜合實踐能力的同時,創新意識和能力能夠得到明顯提高。
3結語
(一)模式單一
目標指向不明高職院校的學生文化知識基礎水平普遍較為薄弱,以致很多學生的聽課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學生甚至對于專業知識沒有很強的渴求欲望,而且網絡時代學生上課玩手機、上網等一系列的負面現象也普遍存在。但造成學生聽課不良狀態的除了其自身原因,還與學校的教學方式方法及內容有很大的關系。比如老師的教學方式及教學內容尚且存在不足,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近些年,全國各高等職業院校在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宏觀與微觀方面均開展了嘗試性改革,然而縱觀上下,動畫專業培養模式仍然比較傳統,甚至灌輸式教學方式依舊占據主導地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不夠。在一些動畫實踐課中,許多教師習慣把制作的步驟、流程、方法,甚至下一步將得到什么結果都寫得清清楚楚,學生完全是在教師設定的范圍內,機械地操作完成,一旦離開教師,學生就不知所措。而且,這種“照葫蘆畫瓢”的形式,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的確學會了一個軟件或一些流程,但其實學生缺少大量的練習創新時間,因此一旦面對真正的項目制作時,往往很難達到期待值。另外,動畫制作是一個非常要求團隊分工的流程,它有著明確的分工,并且對每一道工序都有著比較嚴格的標準和要求。因此,對于三年制為主的高職院校來說,要求學生在短短三年內學會并且達到每一項分工的要求,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
(二)實踐內容的局限性
動畫專業是一個與市場結合很密切的專業,它對畢業生的實踐能力要求較高。但是由于我國動畫教育起步較晚,教學模式很是借鑒其他設計專業現有的套路。同時因為動畫技術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時刻保持不斷更新的狀態,所以有些高職動畫院校,則依靠與某企業的合作來應對這一問題。當然,如果能夠將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送到企業進行學習實踐,這是非常好的一種培養方式,但是目前很多院校與企業的合作有一些盲目,甚至偏離了原本制定的培養目標。比如,部分企業在與院校合作的過程中,并沒有投入相應的技術人員對所有學生進行全面的訓練,而只是看重的是學生的“廉價”,只讓學生參與制作大量繁瑣但是技術要求很低的操作,很大程度的存在“剝削”的現象。學生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一些在某方面有天賦的學生也難以被挖掘,甚至會逐漸磨滅學生對于專業學習的熱情。此外,與企業合作也具有一定不持續性的風險。有的企業項目來源得不到穩定持續的保證,如果企業的項目來源中斷,那么學生的實踐也容易出現隨之中斷的現象。
二、高職動畫實踐課教學的策略
(一)以實訓為主體的“雙軌制”培養模式
在中國,因為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的機制,藝術類高職院校對高考的文化成績要求特別低,而專業類考試一般都是考基礎美術繪畫技法。因此,高職動畫專業的學生的平均文化水平偏低,并且缺乏自我控制力,但是這類藝術考生往往有較高的創造力和對專業學習的熱情。但是,動畫創作是融合了美術、音樂、編劇、攝影等多種藝術要素。所以,除了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僅僅需要多給學生開拓人文和社科等全方位的知識,而且在安排教學活動時,需要更加關注于因材施教,發揮每名學生的優勢并且將他們進行合理的分工協作;另外一方面,老師要盡可能通過各種辦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作靈感。高等職業院校需要提高學生的能力主要有四個方面: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對于高職動畫實踐課而言,這四種能力的關鍵則是實踐能力。動畫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然而目前國內院校動畫專業教學雖然注意到了學生個體的差異,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學體系的影響,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所有學生不論興趣愛好特長如何,都要求學習一樣的東西,并按照統一標準進行考核評價,最終導致學生泛而不精,畢業之后還要進行二次培訓。“雙軌制教學”是指通過模擬實訓室與正常教室授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實踐培訓。正常教室授課主要是針對傳授學生基礎知識,比如動畫軟件使用方法、運動規律基礎等課程。通過這些基礎知識,為接下來的實踐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而模擬實訓室實訓模擬了企業的實際工作環境并且按照行業的制作流程進行工種劃分。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各自的優點特長進行工作分配,發揮每一名學生的特點。這樣一是學生能夠更好的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崗位,并且在團隊協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二是學生在一個模擬的企業環境中進行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鍛煉相應的職業能力,比如團隊協作能力、責任心、問題解決能力、創新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這些都是企業對畢業生的幾項核心能力要求。三是通過實訓室的模擬,可以問學生提供更多的訓練時間和更好的場地,因為實訓室可以模擬企業的工作時間模式,以“項目”要求來制定實訓時間。從而打破傳統教學的學時概念,也避免了學生課后不能自學練習的問題。而這種“模塊化教學”將崗位所需的各種能力分解成相對獨立的單元模塊,然后根據不同崗位職業操作技能的需要形成教學模塊組合,并依此進行教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有所側重地學習某一方面的技能,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學工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時又能培養出動畫制作各個不同部分的專門人才,同時還可以減少因需求錯位而導致的就業風險。同時,模擬行業分工進行實戰式教學,也符合了國家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職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相關要求。現代動畫專業的特點是實踐性、流程化、無紙化,學習的過程就是實踐過程。要提高動畫領域教學的質量,關鍵在于從政策環境到管理體制、老師的專業知識儲備到教學模式等諸多方面的合理化、科學化、人文化,在培養學生過程中做到加強實訓室的環境與制度建設。真正地向學生幵放,讓學生使用,這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動畫教育實踐的硬件需求。當然,由于動畫專業的特性決定了校外實訓基地也非常重要。一方面學生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到市場的發展動向,另一方面教師也能在校企合作中提升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識,以便更好的培養學生。
(二)有效的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任何階段的教育中,“激發”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那么教學過程往往能夠事半功倍。近年來,教育界有許多關于學生的激發與目標的理論。Lin.Y.G.Mackeachie.W.J.Kim.Y.C等專家在《大學生內在或外在的動機和學習及個體差異》的調查研究中提出的兩種目標激發:“表現指向激發即(PO)與“掌握指向激發”(MO)。PO是通過外在鼓勵刺激學生的學習熱情,主要側重于學生的表現激發,如課堂表現、考試分數等,而MO則是激發學生內在驅動力,是嘗試關注與激發學生從學習中體會到成就感、興趣、熱情和滿足等內在感受。這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通過上述國外多名專家在2003年的調查,得出了兩者關系的一個結論:中等強度的外在刺激要優于高強度的外在刺激;最有效的外在刺激是建立在有較高級別的內在刺激的前提下。當學生內在驅動力被激發出來時,往往能夠極大激發學生的潛能和自我意識。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外在刺激是作為教師比較好利用的一種方式,因為這種激發能夠轉化為一些具體的措施。比如及時的作業反饋、合理的獎勵措施等。但是也需要注意尺度,不能完全讓學生進入一個“過度競爭模式”。
(三)建立項目進課堂及“以賽代練”的教學模式
建立項目進課堂及“以賽代練”的教學模式,是可以促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通過動手實踐,牢固掌握數字動畫制作技術,為將來走出校門從事動畫相關領域的技術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并在人才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動畫教育可以與產業內的企業建立聯系,聘請有豐富經驗的業界人士擔任客座教授,引入業界的實戰經驗和新的創作理念,也解決目前院校動畫專業與行業一線技術更新不同步的問題。另外,與行業當中比較規范的企業進行項目合作也是一個有效教學策略,因為在與一些企業合作的同時,往往企業將會派送一線制作人員對學生進行相應培訓。企業人員雖然有自身技術優勢,但并沒有教學經驗,所以如何能夠保證課程質量、將寶貴的經驗傾囊而授,指導和安排好學生參與企業的項目制作則需要與專職老師進行分工協作。也可以采取建立校外實訓基地的模式。通過安排學生到動畫公司實習,由企業美術師或技工傳授動畫設計制作技能。可以結合學生掌握情況的不同,將學生分為基礎層和提高層,并分別為其設立學習目標。而針對不同的層次與工種,教學目標也應為每一個個體進行設計調整。院校也應派教師跟蹤管理學習,作為教學與行業一線制作的橋梁。另外,在沒有合適的項目來源或者企業合作的情況下,以教師帶領學生制作短片并且選送參加各類行業院校賽事也是一種有效的手段。通過動畫大賽,可以讓教師和學生看到本院校所處的水平。這也是一個與其他院校交流溝通的平臺。如果能夠獲獎,那么無論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是將來的就業競爭力都有很大的積極作用。在動畫實踐課程的項目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承擔著更多的教與學的責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參與。教師作為總的技術指導,選擇的制作內容要易于理解,難度要適中,項目能夠將所學知識點覆蓋。因此在項目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選擇項目時應綜合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因素:緊扣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結合本門課程的特點制定項目任務。項目的設計,既要根據教師的自身能力,也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這樣學生才會有興趣去做項目。項目應以實用性為基礎,以社會服務為原則,主題也應符合社會主義道德價值觀。在項目教學過程中,為了項目的順利開展,教師必須對所教班的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
在分組時,教師要綜合分析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即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測試成績、學習態度、學習目的、學習興趣、個性特點、能力水平、發散思維等做出綜合分析與評估。教師根據自己對學生的了解和分析,可以把學生分為三個層次:即“優秀、中等、一般”。“優秀”的學生必須是基礎知識扎實,學習自覺性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協作溝通能力強,成績優秀,這部分學生是班級的學,可以帶領其他學生學習;“中等”的學生擁有的基礎知識較牢,學習較自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協作溝通能力一般,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這部分學生在班上占大多數;“一般”的學生其基礎知識不牢固,學習缺乏自覺性,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協作溝通能力一般較差,成績不好,這部分學生雖然人數少,但由于其學習的滯后性會對其他同學產生不良的影響,從而會對項目教學產生一定的干擾。教師有了劃分“優秀、中等、一般”的依據,就可以對所教班的學生進行分組。如2012年下學期筆者在實施項目教學時,由于所教班的學生有40人,就是按以上要求把班里的同學分成8個項目小組,每組5名同學,其中每一組中必須有由三個等級的學生組成,并且安排了優秀的學生擔任項目組長,在項目教學的幾個階段中,項目實施是最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教師根據課程的時間安排恰當地對學生進行指導,監督每一組學生必須根據自己這組編寫的項目開發計劃書,按照計劃執行,保證項目順利進行,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留給學生充足的操作時間,讓學生大膽去試,使他們在使用中體會、感受和領悟。讓每一組學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與開發項目相關的知識來開發項目,并嚴格按照自己組所制定的項目計劃進行。這是項目整個開發階段中最重要的步驟。在此步驟中,教師對每一組學生認真、及時地指導,耐心地為學生講解疑問:對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筆者統一示范,集體解決;對個別學生的個別問題筆者進行單獨輔導。因為這是學生消化和吸收知識的階段,是學生由不會到會,由初識到熟練掌握的階段,也是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發揮各種能力的階段。同時監督學生必須按計劃執行,從而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學校可以尋求與其相應的數字媒體公司簽約,推廣這種企校合作模式,讓數字媒體專業各個培養方向都能有一個企業內部的“教學區”。企業由向學校下訂單到全程參與,由外延發展向內核滲透,將會使得學校數字動畫教育具有更加強大的生命力。數字動畫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定期參與全國性高校數字動畫教育教學論壇和會議,對當前數字動畫教學及藝術教育的現狀和發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討。深刻領會教育部門、文化部門等有關領導與專家圍繞數字媒體教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文化市場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國內外動畫教育最新動態與發展趨勢,與國內外行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展開卓有成效的交流與互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有所側重地學習某一方面的技能,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學工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時又能培養出動畫制作各個不同部分的專門人才,同時還可以減少因需求錯位而導致的就業風險。
(四)加強教師的專業素養
從古至今師風師德都是排在教師基本素養的第一位的。一位優秀的教師,一定有著良好的師德以及獨特的個人魅力。另外需要鍛煉扎實教學基本功,并將教學基本功轉化為課堂教學能力;著重提高專業技術及教學水平。準確掌握教學大綱、正確處理教材和靈活運用教法的能力。加強自身修養建設,晉升學歷。不放松思想建設、理論素質建設,倡導青年教師投身教育事業,提高事業心、責任心、師德水平,展現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形成積極互助的學習氛圍。一位優秀的教師必須具備科研的能力,并且能將科研與教育教學結合,實現有針對性地、有意義的教研研討。建議采用青年教師定期聽課,由專家、名師講座輔導等方式進行交流研討、參與互動、合作學習、案例分析、示范摹仿、反思構建等方法,有效地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和課堂教學水平。教師必須培養反思教學的能力。波斯納提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可見,教師的反思的意義是多么大。教師要養成善于總結、認真寫課后反思日記的習慣。隨著時間的積累,會有質的變化的。
三、結語
摘要:當今社會是知識社會,也是終身學習的社會。為適應時展和教學改革的要求,外語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實現自身的專業成長。本文試從知識社會視角,探討在終身學習背景下,外語教師促進自身專業成長的多元途徑。
身處一個多元的時代,面對正在全國如火如茶的英語教學改革風潮,面對不斷更新的語言學和外語教學理論,外語教師必須重視自身的繼續教育,實現專業化發展。本文試從知識社會視角,探討在全球化、知識化背景下,外語教師促進自身專業成長的多元途徑。
一、知識社會教師面臨的挑戰
(一)知識社會與終身學習
知識社會信息豐富、科技發達、價值多元、國際互動密切,為了適應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不斷加快的知識更新進程,終身學習已成為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內在需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年就提出了新世紀的學習新范式,即學求知(learningtoknow)、學做事(learningtodo)、學相處(learningtolivetogether)和學做人(learningtobe)。此后,各國紛紛運用各種有效途徑與策略開展終身教育,構建學習型社會,以提高國家競爭力。
(二)外語教師角色的殖變
多元化的知識社會提出了更多樣的學習需求,學校教育在知識革命和終身學習的背景下也發生著深刻的變革。2004年開始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時行》,提出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英語教學由此開始了新一輪全面而深人的改革。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外語教學不但要傳授語言知識,更要培養語言技能,還要讓學生了解目的語社會的文化,培養學生的元認知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外語教師的角色從語言知識的傳授者變成語言技能的培養者和文化的傳播者,同時,教師還承擔著終身學習者、行動研究者、知識生產者和知識分享者的角色,教師所承擔的角色比20世紀更為多元。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外語教師應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角色,具備終身學習的素養,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強化專業能力。
二、外語教師促進自身專業成長的多元途徑
外語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個終身持續的動態過程,是為了自身的需求而進行的研究行為。如何使外語教師在英語水平、語言理論、語言教學理論、語言教學技能等方面通過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持續更新自己的知識,有效實現自身的發展,是知識時代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教師本位的專業成長
首先外語教師要關注自身的專業成長,具備自我導向學習的能力,重新整合自身的知識結構,不斷改善個人教學的認知、技巧與態度,使自身獲得可持續發展。
1加強教學反思
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對外語教師提出了挑戰,要求外語教師必須從教書匠轉變為研究者,而這個轉變的關鍵就是反思。“教師發展過程即教師自我反、自我更新過程。反思是英語教師自我發展的核心,反思能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方法、教學行為和效果采取一種批判性態度,通過思考、計劃、實踐和評價,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使教師的教學最優化,從而超越自我。反思性教師發展是“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高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外語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日志對自己的教學經歷及時歸納、概括與評價;也可通過與其他教師的討論與交流及觀摩,借鑒同事先進的教育經驗,反思自己的教學是否滿足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要求,是否符合語言習得規律,進而重新構建自己的模式。
2.開展行動研究
外語教師在知識社會遇到的教學問題更復雜多樣,應主動地開展相關的行動研究來促進專業成長。行動研究涉及教學系統中的各要素,如課前計劃與準備、課堂反饋與評價、課堂調節與監控等。近年來語言習得研究越來越突出認知主體在知識建構中的作用,如何基于建構主義理論開展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內因,降低學生的外語學習焦慮,促進語言習得等已經成為教學成敗的關鍵。外語教師可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圍繞某一教學環節,結合外語教學的實際,開展研究,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驗證,最后歸納總結出行動研究報告。行動研究促使外語教師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有助于教師自我評估、自我監控教學質量,并通過反思總結,建構屬于自己的系統化專業知識體系,將內隱知識轉化為外顯的專業知能,實質上這是教師自我質疑、自我解惑的過程,使外語教師能從另一角度來審視自身的教學,給自我完善開拓更廣闊空間。
3.建立教師成長檔案
教師成長檔案不僅可以用來評估老師的教學表現,更能幫助教師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及自我成長。教師成長檔案是教師對自己個性化教學成長歷程進行的跟蹤式記錄、搜集和展示,內容涵蓋教師的背景資料、教學哲學、執教班級情況、教學目標,課堂內教師的課程執行計劃及材料運用、教學手段、教學創新及效能情況等,及若干支撐材料,如學生的測試成績或作品,班級教學錄像、英語學習的成功案例等。材料必須具有典型和代表性,能突顯與證明教師的教學專業知識與技巧,更讓其對自己工作深切自我反思,反省自己與學生、同事的互動,從而達成專業成長。建立教師成長檔案也是教師實施個人知識管理的過程,是將內隱知識外顯化、整合與重構專業實踐理論的過程,同時可以促進知識的傳播與分享,塑造分享式的學校新文化。
(二)校本導向的教師專業成長
隨著外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人,教師專業發展與缺乏專業性指導的矛盾日益突出。而高校的持續擴招使得教師大規模、長時間外出學習、研修根本不現實。因此,校本培訓成為一個教師在崗成長的重要平臺,有助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提高專業素質,發展專業能力。
1.加人學習型組織
學習型組織作為先進的科學管理模式,已廣泛應用于諸多領域。學校的學習型組織也已成為教師發展的潮流與趨勢。學習組織使教師有機會與其他教師密切交往、互相學習,可以幫助教師成長和發展,落實學校本位進修。對于外語教師來說,個人的專業發展必須依托于一定的專業團體。教師專業成長核心是知識,唯有進行學習才能有知識的獲得、應用、分享與創新。通過參與教師學習型組織,如教學研討會、教師讀書沙龍等進行定期聚會,教師們可以一起討論教學過程中出現的課程設置、課堂教學模式等問題,談論國際上出現的新教學流派和語言學習理論,在交流中,教師將自我建構的知識,與同事分享,把個別學習轉變為整合學習,不懈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識,從而超越自我。學習型組織能發揮整體和專業的效果,開拓教師專業成長的新視野,能促進外語教學效率的提高,也促成學校學習文化的塑造。
2.開展同事間合作
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處于孤立狀態,很少有機會和其他教師合作教學。近年來不少有關學校效能的研究都強調要提高教育成效,教師應放棄傳統獨立執教的方式,設法轉型為小組合作教學。因此,為提高教學績效,增進教師成長空間,提升英語教師專業化水平,需要創建教師合作文化。合作取向的教師專業成長活動有專業對話、課程發展、同事教練與行動研究等。英語教師完全可以相互合作,課前準備、教學過程以及評價過程等都可由教師來共同參與、設計與執行。同事合作協助教師達成個人、社會及專業三個層面的發展。在個人發展方面,可以讓教師獲得應有的專業尊嚴,建立自信;在社會發展方面,教師通過同事間專業經驗的分享和互動,突破專業孤立,培育出相互支持的集體專業意識;在專業發展方面,為教師提供自主參與的自我更新模式,讓教師形成自己的專業觀點,拓寬教師的專業視野,使其從更寬廣的角度進行反思,發展更有效的教學策略,為改進教學提供良好契機。
3.觀摩同事教學
我國傳統的聽課主要以檢查、評價為目的,很多教師因此對聽課較反感。但如果教師基于自愿與他人合作,觀摩彼此的課堂教學,進行客觀分析,并交換所獲得的信息,不僅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還能加強彼此間的理解和認同,帶來職業的愉悅和滿足網。在我國,課堂教學是外語教學的基本形式,它涉及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環節等諸多因素。通過相互觀摩課堂教學,記錄并分析同事的教學過程,如課堂管理、教學方法、學生反應、師生關系、電教媒體的合理使用等,教師可以進一步了解外語教學系統中各要素及相互之間的聯系及制約,然后彼此客觀地交換意見,提出改進措施,以達到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的目的。
4.建立教師評價機制
教師評價制度也能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這里的教師評價指發展性教師評價,這也是國際教師評價的發展趨勢。教師評價不應僅是發揮獎懲功能的績效評價,而應強調以促進教師發展為導向的形成性評價,使教師獲得自信和持續發展的能力發展性教師評價的關注點不是甄別優劣,實施獎懲,而是教師教育行為表現、情緒體驗、過程參與、知識獲得以及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發展,因此不會使教師抱持懷疑與排斥的心態。發展性教師評價采用多元主體,幫助教師多渠道獲得全面、真實的信息,使教師不斷認識自我、完善自我。語言教師的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人際關系、文化知識和跨文化知識、語言與語言學知識、語言習得與語言學習、語言教學和職業意識等同。這種評價機制視評價為教師反省并改進教學的動力,評價目的在于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提高工作績效,促進教師自我監控與反思能力的提高,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教師成長
關鍵詞:德育課教師小學專業化
德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多方面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實效性低是長期困擾德育的問題,也一直為多方所詬病。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德育課教師的專業素質跟不上,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一、德育課教師專業化的必要性
(一)德育教師專業化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教師專業化是隨著教師的產生而同時進行的,而真正意義上提出這一概念是在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第45屆國際教育大會上。教師專業化應該如何界定,國內外不同研究者對此有不同的思考和認識。當然,國內學術界對教師專業化的認識也形成了一些共識,大部分學者都強調教師的基本專業素質應該包括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情意等基本內容。
當前,世界各國都把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提高基礎教育辦學質量、提高中小學生教育效果的基礎。在教師專業化成為教師教育的必然趨勢這一大背景下,德育教學作為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校開展德育的基本途徑,配備專業的師資隊伍自然是應有之義。
(二)德育課的特殊性要求專業化的教師
所謂的德育課的特殊性是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的。德育課與其他課程,諸如語文、數學、外語等課程的根本區別在于它是對人的態度和價值觀(政治價值觀、道德價值觀等)的引領和轉變,不同于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因此,其他學科的教學模式不能直接套用到德育課堂上。德育課的課程與教學具有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特點。這樣,德育課教師必須具備與其相應的專業素養才能完滿完成教學目標。
(三)小學德育課教師專業化現狀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學和大學階段的各門德育課教師多由專業對口的師范生組成,小學階段的德育課教師,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多為兼職教師,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亟待提高。
1.教師隊伍方面。小學品德課教師絕大部分由其他科任老師兼任,專職的《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教師較少。2006年,江西省針對農村骨干教師德育課程班全體學員、九江市市直小學及十三個縣(市)區小學的德育課程教師展開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參與調查的教師中,有11%為專職教師,這些專職教師除個別是因為年齡大受學校照顧只帶德育課程外,其他多為學校領導或德育處主任;89%為兼職教師,兼職學科多為語文、數學。這些兼職教師基本上都不是固定的品德課教師,而且常常受學校實際情況的影響而接受調整。他們當中接受職前相關培訓的機會較少,層次較低,多數教師都是直接上崗。這在相當程度上造成德育教師隊伍的不穩定,加上德育專業知識缺乏,不利于德育課程的教學。
2.教師對課程的認識。教師對課程的理性認識和把握決定著課程實施的質量,但是不少教師不了解德育課程的發展歷程,也沒有認真學習過《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雖然大多數教師明了德育課的性質,但缺乏開展綜合課程的經驗,在內容處理、目標定位、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評價手段的選擇等方面,多沿襲以往的其他課程的做法,專業化程度不高。
3.教師的專業執行力。教師的專業執行力主要體現在教師對課程的具體實施的各個方面。調查發現,教師在備課環節主要還是依據教科書,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開發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意識和能力相對欠缺;教學方法也主要采用傳統的講授、討論方法;教學場所多局限在教室,很少組織學生外出參觀或是參加一些公益性活動;在教學評價方面,多沿襲紙筆測驗,或是評印象打分等量化的、不規范的方式。
二、德育課教師的專業素質
德育課教師是否有特殊的素質要求,在理論界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問題。實踐中,小學德育課多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們的印象,即德育課教師無需特殊的素質。事實上,正如前文所言,德育課具有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特點,在目標、內容、方式、評價等諸多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德育課教師必須走向專業化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對于兒童思想道德發展的奠基時期,小學階段德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尤為重要。
一般認為,教師的專業素質主要包括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情意三個部分。其中專業知識包括條件性知識、本體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專業能力包括設計教學的能力、表達能力、教育教學組織管理能力、教育教學組織交往能力、教育教學機智、反思評價的能力、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等;專業情意則主要關涉專業理想、專業情操、專業性向和專業自我四個方面。在構建德育教師的專業素質時,除了考慮上述三個方面的要求外,我們尤其強調德育教師還必須具備較高的道德修養和文化修養,以利于其開展教學,并以其人格形象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小學階段的德育教師應該針對新課改以來的課程與教學要求,在課程理念、課程資源開發、教學設計、課堂活動的組織、教學評價等多方面加強學習。
三、德育課教師德育素質的獲得與提升
德育課教師的德育素養的獲得與提升是教師教育(職前和職后)和教師個體自我修養的結果。現實的教育生活是豐富而復雜的,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和教育經驗的豐富,教師的德育素養也應該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
(一)教師教育
1.職前教育階段
由于我國實行的是大德育,一般認為,大學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是進行德育的專門人才。但這些人才多流向中學。建議增強專門針對新課改以來小學階段德育課程的師資培養。對于這些對口的德育課師資,同樣應該加強道德教育的理論學習,使他們對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均應有系統的理性的認識,注重各領域學習的針對性,各不偏廢。在課程設置上,建議豐富有關道德發展、道德教育和教育專業倫理等方面的內容,研究開發更具針對性的課程與教學模式。同時,加強教育法律、法規的學習,明確師德底線,使未來的教師隊對教育專業特定的權利和義務有正確而明晰的認識。
2.職后繼續教育
入職以后的繼續教育包括培訓和外出進修等多種途徑。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培訓時應緊扣當前德育課程改革對教師素質的新要求,除了關注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外,還應加強教師專業倫理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學習;針對道德課教師和其他學科的教師的不同情況,分別進行更具針對性的培訓,而且在培訓時間、內容、方式和考核形式等多方面應更具針對性。
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保障教育經費,鼓勵并創造條件使一線德育教師有更多機會到高校教育學院和研究機構進修,學習專門的德育理論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同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針對本校實際情況,開展校本培訓。
(二)教師自修
除了職前學習和職后培訓和進修,德育課教師提升德育素質另外一個重要途徑是自我修養。這里提出教師提升德育素養的三個策略:
1.樹立堅定的教育信念
要圓滿地實現德育目標,教師必須具有堅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念,對于實施德育有一種使命感,在此基礎上,激發起德育主體內在的提升自我道德修養和德育素養的動機,以此激勵和引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教書育人”。這就需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培養教師對教育事業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使其樹立堅定的教育信念,從而形成其踐履師德和進行德育的巨大動力。
2.提升德育研究能力
德育研究不僅僅是專業的德育研究者的工作,要科學地開展德育活動,一線教師除了理解和運用已有的道德發展心理學、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德育原理等相關理論知識外,更要掌握德育研究方法,培養自主研究的能力。只有具備了德育科研意識和能力,教師才能對已有的研究成果持分析和批判的態度,并且在教育實踐中帶有觀察和反思的視角,不斷地探求適合自身的德育模式。
3.注重實踐與反思
教師的德育素質直接決定了德育活動的效果。教師對道德的體認和反思對于提升個體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教師的德育實踐也是檢視其德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的最好途徑。正是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教師對德育的認識才能更加豐富和深化。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主體性,將自覺的反思意識、能力和習慣貫穿到各項教育活動中,惟此才能實現“實踐——反思——實踐”的良性循環,教師也才能收獲學生進步和教師自我專業成長帶來的喜悅和幸福。
參考文獻:
但是,掌握了技術設備和生產陣地的傳播者,不能為了自己的旨趣而對頻道專業化在短時間內加以簡單操縱,否則其結果完全可能是強加給受眾的。頻道專業化是作為由社會建立的體驗的復雜網絡而存在的,這一網絡包含著各種各樣的、具有異質性的社會組織所要求的意義和結構。這就意味著專業化的電視頻道最終是以對象化的受眾為發展根本的。
所謂對象化,就是針對電視傳播互動化、立體化、受眾多層次化、觀眾選擇自主化的發展趨勢,以節目為中心,以受眾為本位,調動各種技術和藝術手段,使頻道專業化、欄目個性化、節目精品化,具有具體對象性地發展電視節目。
由于對象化所處的文化、社會心理和傳播環境的多元性,我們必須排除對頻道專業化的簡單化的認同和操作,認真審視這一新的趨勢,以免陷入專業化的“二元律”悖論:要么專業化,要么維持現狀。
一、對傳統的電視信息制播模式的繼承和超越
20世紀九十年代,衛星電視借助有線網進入家庭,頻道陡增到上百個,我國許多城市可以收看到三四十個頻道。頻道一增多,內容的雷同和內容編排的一致就相當驚人,再因為每一個省份都有當地惟一的衛星頻道,自然就變成一個綜合性頻道。這種設置對電視機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對觀眾來說又不合理。盡管是幾十個頻道,但節目的組合都是非常類似的。相互競爭就在這樣的綜合頻道基礎上進行,世界各國都走同樣的路子,走綜合路線,以新聞、影視劇、各種綜藝節目和體育節目為基本結構。在這種情況下,要吸引觀眾,就需要特色,特色才能讓觀眾的選擇具有穩定性——無論什么時候只要打開某一個頻道他就能找到他喜愛的某一類型的節目。這就是專業化頻道的發展緣起和生存空間,它是起于受眾又落于受眾的。
擴大來講,受眾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動力創造者,他們建設了此時所盛行的物質、經濟、文化和物理條件的總體網絡框架。作為一種新的電視文化單位,專業化頻道的出現,必然受到這些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受到更廣泛的文化變異的影響,表現出當代社會文化身份轉型的若干特征。當前的信息環境對頻道專業化的影響又最直接、最深刻。
我們正處于一個信息渠道豐富、媒介形態融合的時代。比如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的合并,形成了全球媒體公司中的大哥大,它利用數字技術傳播信息,涉及包括互動服務、有線電視、雜志、音樂、有線網絡和電影娛樂等多種媒體,集中精力開展媒體、娛樂、通訊及互聯網服務等業務,為消費者提供內容廣泛的創新服務。這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媒體公司稱,要努力打造一個清晰的贏利之路,為他們的客戶、企業伙伴、股東和員工創造更多的價值。華僑娛樂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華娛電視)也與這個世界最大的媒體公司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強大實力的支持下,華娛電視擁有世界一流的電視制作技術、豐富的節目資源和優秀的演藝人員,并對原有節目進行全面改版,以全新的風格,為全球華人尤其是中國大陸的觀眾提供最高質量的娛樂享受。在我國,一些原來并非從事信息生產的企業也欲進駐媒體,如聯想集團就欲借助網絡進軍傳媒業。
這樣一個網絡化的信息乃至文化的傳播環境正逐漸成型,將使信息內部交換的“效率”提高,信息生產多路分支化。事實上,與傳統的新聞媒介相比,崛起的信息生產分支如新周刊雜志、專業報紙和廣播電視內容提供商以及專業網站,有它們優勢獨到的方面。傳統媒體占主導的局勢中存在著一些兩難境況,如普通信息的普適性和豐裕度與針對性信息、精確性信息的匱乏度,需要與滿足的協調關系等,這些制約性問題的解決有賴于信息生產方式和結構的改變。這些新媒體能夠針對部分受眾的多元文化的需求,并且能夠擁有相關技術,原來嚴格的傳媒技術正在去中心化,這就使新舊媒體的生產方式的專業化都具有經濟、政治和文化的意蘊。
頻道專業化可能不是從一種存在狀態過渡到了另外一種狀態,而是意味著一種復雜化,意味著將一種結構與另外一種結構加以迭合,意味著對同一信息社會傳播空間中的不同原則進行增值處理或多重處理。階段或時期并非彼此相繼而是相互含蓋,并非彼此置換而是相互補充,并非按順序發生而是同時存在。專業化頻道首先是一種節目形態對另一種節目形態的替代,這種替代是通過對數種子欄目給予創造性的、專業化的融合而實現的。
頻道專業化的意義在于它構成一種文化單位,頻道中的每一個節目都是通過其他節目載體顯示出來的,當存在一種內在規約性并科學合理設置每一個節目時,整個頻道的專業化色彩才會明朗起來。也就是說,如果在專業化頻道的名稱下,各個節目只是混亂一團,自成一體,則其應該具有的集約化魅力就會失去,頻道的面目還會模糊,觀眾的需要仍然會被漠視,觀眾仍然會生厭。還值得注意的是,頻道專業化對社會以往電視傳播能力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但專業化的過程事實上就是我們預先設定的頻道發展模式與現實之間調節的過程,它會偏離最初的設定。
二、整合傳統的傳播接受范式和觀念
與以往的節目方式相比,專業化頻道的節目所蘊涵的意義,在特定的傳者和受眾之間大體是能夠被傳輸和理解的,并能夠傳播給同類社群的新成員。對于一類專業化頻道來說,它和受眾共同構成一類虛擬社群,這種社群的分合將導致頻道重構和重新一體化,頻道在擁有專業性的同時又可能喪失個性,大中心逐步消解,小眾中心的社群群起而立。這樣的專業化頻道于是處于一個復雜的話語情境中,傳統媒體、第四媒體和其他任何文化信息媒體都可能對電視專業頻道的節目施加影響,以至提出了更精致的反饋互動律的要求。
美國在線的成功為這個要求做了注解。它為付費客戶提供了安全保障,并且為每個用戶提供了個性化的服務。許多人出于私密和網絡安全因素害怕上網,美國在線則承諾為所有用戶提供安全的電子交流媒介,提供負責的內容和信息。個性化服務則體現在用戶只要輸入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就能進入專屬于自己的美國在線網絡空間,如選擇并在頁面上設定自己的本地天氣信息、最喜愛的音樂、喜歡的新聞等欄目等,還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財經、技術信息和電子商務服務,找到足夠多的鏈接網站。八成以上的用戶認為進入美國在線網站就不用再上別的網站了。
窄頻的網絡已經如此,這種受眾選擇的排他性和穩定性就更是寬頻的專業電視頻道的追求。由于電視傳播在傳受兩者之間施加一段距離,這段距離產生信息傳受上的空白,影響信息傳受的效率系數。頻道專業化的信息方式,完全可能使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的空間巨大延伸,這種空白使節目很可能是靠近少數的同時分離了多數,對象化使得部分人信息效率系數增加,也使得他者的信息效率系數降低。敘事空白、空洞,需要受眾填補,當空白多而受眾經驗少時,就會產生厭倦心理,這種不滿足促使他尋求別類敘事。用結構主義格式塔心理來說,就是當受眾心理信息的需求與電視文本敘事之間存在一個趨同和規避互滲的過程。因此,真正意義的頻道專業化是一個永遠的過程,它調節著電視文本與受眾間的心理空白,追求著精確的信息傳播和反饋。
頻道專業化可以看作這樣一個行為:把一定的文化作為一定組織(或社群)變量,通過專業化過程,在技術、觀念和制作、播出諸多層面,實現該類文化的生產、傳播和反饋,滿足該類社群人們的需要是頻道專業化的根本目的,以此而達到這個頻道的興旺發展。專業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應該成為滿足受眾和頻道雙重發展的合理性手段。因此,頻道專業化至少牽涉到以下幾個方面:受眾的需要與滿足、制作者的需要與滿足、作為文本的頻道生存發展的需要與滿足,以及三者之間的協調磨合。這樣看來,以三者運動構成了專業化頻道運作的特定環境,對這一環境的控制和管理,就是頻道能否得以實現專業化的關鍵。這其中的重要因素是受眾的需要和滿足。
頻道專業化的實用主義觀點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市場投向,應該重視受眾本位,應該清楚頻道的傳播對象的諸多元素,節目既要滿足受眾現階段的需要,又要積極引導受眾走向頻道發展的更高要求。這就意味著,專業化頻道必須以實現針對性的受眾層(社群)的所有成員的信息需求與滿足為基礎,從而達到自身發展的需要與滿足的統一。
專業化和對象化是互為的、不可分割的,意味著在傳播者和受眾之間建立一種協同關系,信息的傳播和接受是互為的,反饋促進相互提高。這樣,與撒網式的電視節目相比,專業化的節目的普適性程度降低,而是試圖對作為這一特定社群成員的個人接受的信息、規則體系、信仰價值觀等進行解釋說明,是對一種特定的生存方式的積極參與和創造。這就意味著專業化頻道面臨這樣一個信息環境,該環境對信息傳播和接受過程的知覺發起挑戰,要求傳播者和受眾都改變以往的傳受習慣,在信息的加工制作上都要有別于一般的和其他類型的專業性節目。
三、社會文化和社會心理的適度孵化器
我國目前正處于一個經濟和文化多元化的時代,來自全球化和社會內部的多種影響,正在使一部分人和其他人區別開來,使一部分人的現在和以往區分開來,這種區分也是多元的,表現在對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信息交換變化中。在這個世紀,電子媒介正在促成這種深刻的文化身份的轉型,為了開發個性的新構型,作為我國目前仍然居主要地位的信息媒介的電視,以聲音、文字和圖象為基礎的電視文本進行重新構型就是不可避免的。
頻道專業化是一個透明的機制,它會產生新的效率。從某種程度上看,頻道專業化將進一步拓展信息方式的運用空間,因為更多的實踐和人將被納入到信息方式的形成模式范圍之內,整個電視傳播網絡正在逐步由普眾化和中心化轉換成分散化和去中心化,發送者和接受者的身份一定范圍內可以相互置換。頻道專業化使我們一直掛在嘴邊的互動性成為可能,它不僅使有針對性的信息極大限度地在明確的傳播的起點和到達點之間有效交換,也可以使傳受兩者的關系更穩定。這樣有利于促進一定社群的社會文化和心理的重新構型。
觀眾在收看某個專業頻道時,已經把自己置身于一個特定的語境,這種組合形式有別于另外的專業頻道,更不同于綜合性頻道。因為,專業化頻道不僅是一個外指功能的顯示,更是內指功能的表述,通過生產播出針對一定社群成員接受習慣的電視節目,對該類社群的文化和心理的需要與滿足進行調節。當我們把相關節目集合在一個頻道下,并冠名以影視、新聞等等名目時,頻道中的節目絕大部分就應該和這個屬性有關。這種內容的展示,首先要通過頻道制造的語境和環境來獲得。
比如新聞專業頻道,顧名思義就要像CNN那樣,全天候播出新聞記實性節目,如果還用大量的影視劇和娛樂節目來填補播出時間,那就失去意義。新聞專業頻道首先要創造一個新聞記實的語境,任何其中的一個欄目的本質風格,都要滲透這一點。并且,只有把所有欄目聯系起來,才能完全體會到一個立體、豐滿、精彩的風格,否則就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只想有空就把所以頻道下的欄目都看。這樣,才是專業化頻道的追求目標,在這個追求過程中同時實現社會心理的疏導和塑造,實現特定社會文化的建構。
我們注意到,在新型傳播系統或環境——以網絡為準心的媒介形態的融合——出現時,人們更關注信息交換中明顯增強的技術性,以及這種優勢反作用于已經存在的個體和機構的方式。這使得信息內部交換“效率”的增加能夠產生一些新的傳播渠道,并提高信息交換領域甚至以此為基礎的相關新領域的生產率。但是,技術革新中最關鍵的不僅是這種效率的增加,而是身份構建方式以及文化中更廣泛而全面的變化。
普眾化的電視節目,市場針對性模糊,采取的是以少數對絕大多數的交流方式,制作觀念上也往往缺乏精致,整個電視傳播陷入曖昧的情境,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與傳播制作技術的制約關系很大。傳播技術的進步正在創造新奇的情境,技術正在努力突破那種以少對多的交流觀念,頻道專業化能夠改善這種觀念。而且,諸如“案頭播報”、便攜式攝象機報道以及數字化電影制作之類的技術,正在失去專業品格,一些普通人同樣可以獲得并掌握,這就在跨越播送寡頭所控制的雷池。在這種社會的普遍信息化之下,專業性知識的可獲取程度就可以衡量信息傳播的高度,以至帶來更深層次的文化觀念和方式的轉型。
我們知道,存在于一定領域社群中的個人,他的文化身份的轉型程度與他對某類指涉對象擁有多少信息成一定的正比例增加。信息擁有權力的增加及其自我合法化如今可以大部分撇開傳統媒體,網絡和個人便攜式攝象機的介入,使一些人不僅可以采取信息數據存儲、提取和操作的途徑,甚至可以使用DV方式記錄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有的作品還光明正大地由民間進入媒體被廣泛傳播。這不僅說明一些人正在對普眾化電視節目失去興趣,也意味著我們的部分節目從風格到意義認證上正在脫離部分受眾,一些受眾正在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獲取甚至制作信息,更深層的含義就是一些人正在確定自己的文化身份,在追求科學和民主精神。反過來,攜帶他們的文化評判標準的文本又對我們電視的傳統節目提出了挑戰。
四、對象化發展的依據和義項
如前所述,電視的對象化生存深深扎根于時代的文化和心理土壤中,這些意識形態領域的因素對節目理念的影響非常深遠。但是,電視節目終究還是要落實到具體的形態中去的,在具體的操作中要形行于跡的。
從技術因素看,互動電視系統于1992年從美國加洲MOUNTAINVIEW地區開始走向歡迎,同時,CATV的結構調整也增強了信號傳輸的互動能力,受眾一定程度上能夠選擇電視節目。在技術還沒有改變之前,電視發展主要依靠增加頻道數目和提升電視品質,但隨著節目開發的由封閉走向開放,逐漸吸引普通受眾參與節目的制作和交流的方式大行其道,一些人主動參與和業余研究甚至制作電視節目。由此促使受眾本位觀念逐漸確立,并為頻道專業化鋪墊一條嘗試途徑。
由于信息方式的日益豐富,各種媒體雄起,受眾選擇性增多,對信息選擇具有的主導性和隨意性越來越強,并逐漸形成媒體發展的市場,即“受——傳——受”的傳播體系逐漸成熟,從而帶來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電視服務方式的專業化。對于電視節目制作來說,信息爆炸性增長如此清晰地和受眾的選擇聯系起來,原來的電視節目傳播對象相對集中、時間相對固定、傳播方式相對簡單,已難以適應受眾隨時隨地的接受習慣。如果電視節目不改變現狀,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受眾從市場中流失。因此,在節目制作播出上,要考慮到受眾對節目的選擇是由接觸、注意、理解和接受四個階段組成的,并且緊密依托這四個階段調整節目。
新的節目制播方式將以專業化頻道為依托,節目生產進行整體規劃,當成系列產品來進行系統生產。這就意味著突出頻道觀念,把頻道作為市場流通的窗口,節目的播出、制作和廣告的引入以及受眾市場的培養,都要借助頻道這個產品形象來實現。否則,對象化生存只會是一個夢想。
要真正把傳播和接受的互為市場建立完善,至少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首先是提升節目的深度和廣度,專業化、深度化是電視節目對象化的重要手段。增強創新思維和觀眾參與和認同程度,這是對象化的重要條件。加強地域特色和人文關懷,這是對象化發展中感性空間擴展的主要元素。規范欄目化、雜志化的基本形式,使對象化得以落實。主持人和語言的對象化是節目成功的重要保障。此外,要加強群體觀念,不僅電視傳播者要相互合作,多種媒體也要攜手共進。
電視專業頻道間的競爭在本土目前仍然較為弱化,但隨著媒介市場的開放和擴大,區域性、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全方位競爭的來臨也為時不遠。這樣就要求頻道不僅是播出窗口,還應該拓展業務,要逐漸發展成節目提供商,通過發行節目,把自己同更多相關的受眾聯系起來。接觸并吸引更多的觀眾,是擴大市場競爭力的關鍵,這又需要商業模型和節目制作上的觀念轉變。
教師的文化素養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是否具有嚴謹治學、認真執教、樂于奉獻、盡職盡責的精神和品格,關系著他能否真正做到教書育人[4]。有著較高文化素養的研究生導師能充分認識到教育的地位,強烈而持久地熱愛自己的工作,承擔教育他人的責任,有利于增強導師的育人動機;他們總是自覺地把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放在首位,用自身良好的醫德醫風影響教育學生,使學生首先學會“做人”,為他們在其他方面全面發展創造條件,使其能成為滿足將來社會需求的好醫生,因而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他們的言談舉止會給予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促進他們愉快有效地學習,從而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2提高研究生導師文化素養的方法
2.1嚴格遴選導師條件
近年來高等院校研究生不斷擴招,有些大學的研究生人數甚至超過本科學生人數。為保證有足夠的師資,研究生導師的隊伍也隨之不斷擴大。但對于導師的遴選,一定不能因為數量缺乏而降低標準,必須在學位、職稱、臨床經驗、科研成果、論文質量、研究經費等方面嚴格要求,保證每一位導師都名副其實,具有較高的學科文化素養。暫時不具備條件的教師因為導師遴選的高標準,則會不斷努力提高自我素質和水平,優秀的后備力量是導師隊伍優化的有力保障。
2.2加強崗位培訓
由于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導師大多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高校教師素養訓練,教學能力相對較弱,這就要求研究生培養管理部門加強對導師的崗位培訓。通過舉辦導師教學能力培訓班,邀請教學名師進行教學方法講座,推薦閱讀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書籍并進行考核,舉行各級教學比賽,使導師們更好地掌握教學藝術,提高教育文化素養。
2.3自覺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現今醫學模式的轉變使醫生的任務不僅是治療疾病,還要開展預防、保健、康復及心理干預等各方面工作,人文素質的提高是必然的要求。作為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導師,每日繁忙的醫療工作結束后,專業書籍的閱讀必不可少,同時也要自覺重視人文知識的學習。通過閱讀中國文化經典和西方文化經典,可以從中汲取營養、開闊視野,豐富自己的認識和思考[5]。讀書對于文化素養的提高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多讀書、讀好書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徑。
2.4注重師德修養
關鍵詞:專業化建設;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品質
0引言
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層工作者和主力軍,既承擔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肩負著學生日常管理工作,是高校集教育、管理、服務三項職能于一體的教師群體。因此,探索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建設的科學途徑,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是新形勢下高等教育深入發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的內容
我國教育部下達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統籌規劃專職輔導員的發展,鼓勵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讀相關學位和業務進修,長期從事輔導員工作,向職業化、專家化方向發展。”由此可見,專業化建設是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建設是一個動態概念,是指高校根據輔導員工作崗位的性質和職責,依托專門的培訓機構和專業訓練體系,對從事或即將從事輔導員行業的教師進行科學的培養和系統的管理,使他們掌握從事輔導員工作應該具備的專業知識、專業話語、研究能力,實現的他們專業自律,促使恪守專業道德、崇尚專業價值和有效履行專業職責,進而提高他們從事此項工作并不斷提高其從業能力的過程。由輔導員專業化建設的概念和輔導員的崗位職責,我們可以概括出促進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提高輔導員的專業知識、培養輔導員的專業能力和塑造輔導員的專業品質三方面。
1.1提升高校輔導員專業知識是促進輔導員隊伍專業發展的理論基礎高校輔導員應該具備的專業知識可劃分為以下四類:(1)本體性知識。本體性知識是指輔導員在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2)條件性知識。條件性知識是輔導員在開展對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中處理問題的原則性知識,即輔助教育管理的科學知識。(3)常識性知識。常識性知識是輔導員應具備的一種綜合性知識。(4)實踐性知識。實踐性知識是指輔導員在工作實踐中形成的經驗性知識,主要包括輔導員個人的生活經驗、工作經驗、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知識。對以上四類輔導員專業知識掌握的提升,是推動輔導員專業化建設的客觀要求,是輔導員、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的理論基礎。
1.2提升高校輔導員專業能力是促進輔導員隊伍專業發展的工作中心任務高校輔導員所應具備的能力主要包括輔導員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判斷能力、對學生的科學管理能力、對學生思想行為的洞察能力、對學生就業問題的指導能力、對網絡的駕馭能力、對輔導員相關專業的科研能力等,對輔導員隊伍專業能力的提升是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專業化發展的中心任務。
1.3提升高校輔導員專業品質是促進輔導員隊伍專業發展的思想保障輔導員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實施者,所以輔導員隊伍自身專業品質的提升對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是促進輔導員隊伍專業發展的思想保障。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日常管理工作過程中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形成“以管理學生為手段,以教育學生為重點,以服務學生為基礎”的專業品質。
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品質三方面共同構成了輔導員專業化建設的三要素,是對輔導員隊伍進行專業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2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的原則
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工作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下,以學生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基礎,以工作為依托的引導下,遵循以下四條原則:
2.1堅持統籌規劃原則在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過程中,必須進行統籌規劃,促進輔導員隊伍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妥善處理好與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相聯系的各種問題,并要把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納入高校整體規劃目標體系中。
2.2動態發展原則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建設問題,以動態的視野尋求專業化發展機制,根據本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的現狀和實際需求,進行不同程度的專業化建設。
2.3漸進性原則高校應從當前本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水平出發,分階段,分步驟,循序漸進,扎扎實實地進行。
2.4尊重個性差異的原則在進行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校、院系、專業的各自特點,尊重輔導員個性差異,調動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探索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
高校應該根據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的基本原則,確立外部影響與內部激勵相結合的機制,采取內外結合的方式促進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發展,從而達到輔導員隊伍隊伍的專業化水平的整體提升。
3.1厚積薄發,夯實基礎構建自我反思、同濟互助和引領學習三者相結合輔導員專業知識提升體系,促進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建設。通過“自我反思”、“同濟互助”和“引領學習”三種學習方式的相互結合,相互補充,構建一套結構合理,科學有效地輔導員專業知識提升體系,從而促進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建設。
3.2主動出擊,超越自己構建專業教育、專項培訓和考察交流三者相結合的輔導員專業能力提升體系,促進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建設。通過“專業教育”、“專項培訓”和“考察交流”三種不同能力培養方式的協同作用,達到促進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能力的提高的目的,從而促進從而促進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