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云南的歌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2月3日下午,廣州體育學院男子籃球隊以87:79擊敗汕頭大學男子籃球隊,最終以六戰五勝一負的成績取得2014年廣東省第十四屆大學生籃球聯賽男子乙B組第二名,順利獲得2015年廣東省第九屆大學生運動會籃球賽的參賽資格。而本組的另外一支強隊廣東工業大學則以全勝的成績奪得第一名。
在男子乙B組中,參賽的隊伍包括廣東工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汕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州體育學院以及深圳大學,這七支參賽隊伍的隊員多數是籃球專項的學生,或參加過大型的比賽, 整體實力水平不容小覷。
近幾年,廣東省大學生籃球聯賽男子組的冠軍獎杯一直被廣工高舉在手。2012年至今,廣體仍然惜敗廣工,取得第二名。老隊員希望年輕的隊員能夠秉承師兄們的優良傳統, 創造更好的成績,爭取在下一年的比賽中贏下廣工,為學院爭光。
我院另外三支參賽隊伍所屬組別為女子乙B組、男子乙A組和女子乙A組,他們的比賽將分別在12月5日、12月24日打響。
(圖/文 學生記者 唐詩語)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民俗文化的國家,《管子·正世》中記載:“古之欲正世調天下者,必先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本治亂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從事。”這里的“民俗”即指民眾的生活、生產、風俗習慣等。“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詞的縮寫,出自《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說文化一旦形成,便可“化人”。民俗文化,即是民間民眾的生活、生產、風俗習慣文化的統稱,這樣的文化還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語文教科書作為人文教育的載體,其中蘊含著大量的民俗文化資源。通過了解這些民俗文化,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增強民族自豪感。那么如何將民俗文化滲透到閱讀教學中,就成為了語文教師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下文從“研究教材,樹立弘揚民俗文化意識”、“深入課文,挖掘民俗文化內涵”、“開發資源,推進民俗文化教育”三個方面來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研究教材,樹立弘揚民俗文化意識
2011年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提出:“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1]基于課標的要求,初中語文教材在選篇時就注重選擇一些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的文章,比如我們較熟悉的《安塞腰鼓》、《云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等等。通過閱讀課文就能了解到陜西省的傳統民俗舞蹈、云南歷史悠久的對歌習俗以及高郵端午的種種風俗。編輯者話語中也蘊含著一些民俗文化,比如《端午的鴨蛋》課下注釋中的“五毒”:說法不一,一說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種毒蟲;《吆喝》中的“大鼓”:民間曲藝的一種,用韻文說唱故事,以大鼓、板、三弦等伴奏。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民俗文化,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中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因此在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時首先需要教師研究教材,樹立弘揚民俗文化的意識。
例如在教學《云南的歌會》這篇課文時,教師應先對整個單元做一個了解,本單元屬于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同處于這個單元的另外幾篇課文分別是《端午的鴨蛋》、《吆喝》、《春酒》、《俗世奇人》。這個單元介紹了端午的各種風俗習慣,農歷新年里的風俗禁忌,還有“春酒”、“會酒”這一彌漫著濃濃人情的習俗。學習此單元,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了解和關注各地民風民俗文化,開闊視野,增強民族自豪感。在進行教材分析時,教師應有意識地研究編輯者的話語,比如《云南的歌會》這篇課文的文前導語是這樣說的:“在云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游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蘊含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自然引發了作者濃厚的興趣與由衷的贊賞。”通過研究編輯者話語,教師明了民俗文化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有對這篇課文所蘊含的民俗文化進行弘揚的意識。
二、深入課文,挖掘民俗文化內涵
教師不僅在備課之時研究教材,樹立弘揚民俗文化的意識,還要在課堂教學中深入課文,挖掘民俗文化內涵,使學生充分感受文化魅力。下面是《云南的歌會》一個教學片斷:
師:我們已經看過了大型原生態歌舞《云南映象》了,那看過之后相信大家都被這位來自云南的舞蹈藝術家那美輪美奐的舞姿征服了,如果你也來自美麗的云南,現在需要你向大家展示云南的民俗風情,那么你會選擇這篇課文中哪一幅畫面來展示呢?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老師引導學生討論要始終圍繞:哪一幅畫面最適合展示云南的民俗風情以及選擇這幅畫面的理由。
(前面兩組匯報省略)
師:好的,接下來我們聽聽選擇第三幅畫面的小組理由又是什么呢?
生1:“金滿斗會”,場面盛大熱鬧,參與的人較多。
生2:村寨傳歌不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而且他們傳歌方式是由老一輩唱下一輩聽學,這樣一代一代往下傳,而且是整套整本往下傳,可見其具有悠久的歷史。
師:大家說的對,最后一個畫面寫出了“村寨傳歌”的空前盛況,參加傳歌的人絡繹不絕,有擺小攤賣酸泡梨的、城門邊挑水洗衣的、打鐵箍桶的工匠、小雜貨商店的管事,有鄉村土醫生和閹雞匠、趕馬女孩子,還有賣針線花樣的老太婆。這些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社會地位的人,都能參加到歌會中來,可見歌會已經深入云南人的生活里。云南人民將它們廣泛傳唱,不斷繼承發揚,我們也不禁被云南人民樂觀向上、熱愛生活以及對文化生生不息的傳承精神深深地感動。同時也希望同學們能夠下去查閱資料,看看我們的民族又有哪些民俗呢?下節課各小組來進行匯報。
在這個教學片斷的設計中,教師先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找出他們認為最合適的一幅可以充分展示云南民俗風情的畫面。選擇第三幅畫面“金滿斗會”的小組理由是場面盛大熱鬧而且參與的人數較多,他們不僅意識到這一盛大恢宏的場面是云南歌會特有的傳統活動,還發現傳歌方式是由老一輩唱下一輩聽學,一代一代往下傳,而且還是整套整本往下傳,可見其具有悠久的歷史。學生不禁因云南人民對文化生生不息的傳承精神而感動,由感動而隨之引起探索的興趣,之后通過課外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我們的漢民族又有哪些民俗,從而完善自身知識結構,開闊視野。在課堂教學中深入文本并隨文學習,推進民俗文化教育,感受文化魅力,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關注到的。
三、開發資源,推進民俗文化教育
在教學中還可以開發一些恰當的圖文、音像資源來輔助教學。比如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借助一些掛圖、畫報給學生直觀地展示云南少數民族的服飾、舞蹈等。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學生需要、音像資源情況,選擇合適的音像資料展示內容,比如可以給學生播放云南民歌對唱的一些視頻,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創造適當的教學氛圍。
除此之外編入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的文學作品大部分都是以節選的方式編入,有些課文難免會“斷章取義”。因此在進行文本分析時要廣泛閱讀相關文學作品,分析作品創作背景和作者,這樣才能真正地把握“文本之志”和“作者之思”。[2]《云南的歌會》選自《沈從文散文集》,原文的標題是《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通過查閱相關資料閱讀原文,還可以了解到云南獨具地方性的跑馬節。當然在進行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教師還應開發云南民歌的一些相關資源,擴展學生的視野。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在這里民間歌會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他們通過歌唱來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來贊美勞動人民,來抒發節日的歡愉等等。而且對唱歌者沒有限制,從牙牙學語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以及來自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都可參與,而且一個高明的歌手在本民族中是很受尊敬的。云南的民歌不僅備受本族人民的喜愛和推崇,而且對民族文學藝術的發展也有一定的意義。她不僅孕育了少數民族戲曲、曲藝音樂的形成,同時也為戲曲說唱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善于開發課內外相關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可以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而且也有利于對民俗文化教育的推進。
總之,語文教學是民俗文化傳承最重要的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徑。促進優秀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是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也是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有重要意義。語文教師應積極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傳播民俗文化,以使學生加深對民族文化的了解,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課堂提問提問法提問技巧
一、關于課堂提問的認識
要探究課堂提問這個課題,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提問法。提問法也稱問答法或談話法,“它是以師生對話的形式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提問法同講述法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從孔子的言論中,我們可以窺察到提問法的成功運用,我國傳統的提問法在幾千年的教學發展的長河中閃爍著光輝。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沒有問題思維就將停止了。提問法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基本方法,不論語文教學改革發展到哪一步,它都將在教學中發生重要作用。
二、語文課堂提問法運用中的誤區
提問是教師了解學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推動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把握學習內容,提高學生分析、鑒賞、表達能力的基本方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部分教師由于沒有抓準提問的契機,或者不懂提問的藝術,出現了不少提問的誤區。(1)淺層次提問――極膚淺的填空式提問,比如,是誰?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做什么?等等。這類問題沒有任何思考價值,無助于思維能力的鍛煉。(2)泛問――零碎,不系統。旨在追求表面上的熱鬧場面,形式上很熱烈,實際上卻不能觸動學生的思維和情感。(3)隨意性提問――問題未經精心設計,每講一兩句便問是不是、對不對,形同口頭禪,發問不少,收效甚微。(4)高難度提問――這樣的問題,全班站起來一大片,誰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師自己回答。綜合上述,這些類型的提問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問。這類提問之所以徒勞,是跟提問者不重教材分析,不看提問對象,不講提問效果,而一味貪多求快分不開的。因此,深入研究教學提問的理論,加強教師教學提問藝術的修養,對于保證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三、語文課堂提問法的運用應注意的問題
1.問題設計應明確而具體
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點和準確的針對性。出發點是每節課的教學要求;針對性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其二,是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緊扣教學重點難點,要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和想象能力。《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難者。”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上海的于漪老師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就很注意發問的技巧。她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地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教者在此基礎上,接著順勢利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可見,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值得一提的是,課堂上設置問題的“矛盾”,應從實際出發,不能故弄玄虛,把學生弄糊涂,一定注意做到明確、具體而又有針對性。
2.問題應能給學生思維一定的寬度和廣度
學生的閱讀欣賞,即同文本對話的過程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對一部作品的解讀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每一個人的解讀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即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設計一些有容量的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常規,激發學生獨立地有主見地思考問題。不能用固定模式限制學生,只要學生思路正確,答案合理,就應該允許有多種看法存在,答案可以百花齊放。
這里有一個較典型的教學案例。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可以設計的一個問題是:“你認為壽鏡吾先生是怎樣一個人?請從文中找出支持你觀點的語句。”學生紛紛埋頭從書中去找答案,結果有人說,他是個老學究,一心只讀圣賢書;有人說,他是個老古板;也有人說,他不是個好老師,從他只顧自己讀書不顧學生在下面玩、吵鬧中看出來,等等。應該說,學生的這些見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師都予以肯定,不多作評價。最后,教師講了有關壽鏡吾先生的三個小故事來體現他的質樸、方正和博學,不過也指出,由于時代局限,應該客觀地看待他,而魯迅先生則對他充滿了尊敬之情,他回老家時也曾多次去拜訪壽老先生。這樣一來,通過提問,學生對壽老先生也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并理解全文主題。
3.問題的設計力求新穎有趣
興趣是學好每個問題的出發點,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新穎有趣的問題,不僅能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也更能有效地觸發學生智慧的火花。要做到提問新穎有趣,應該注意三點:一是發問視角新;二是發問語言妙;三是發問方式獨特。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心設計問題,力求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如《云南的歌會》一文,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說出對云南歌會有哪些了解?”這樣的問題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還富有趣味性,給學生留下探索的空間。學生很快自讀了課文,找出了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課文寫了作者在三種不同場合聽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內容都不相同。想一想,與你通過電視或者其他途徑聽到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云南的歌會有哪些特色?作者為什么喜愛云南的歌會?”此題不僅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文章。還調動了學生了生活經驗,從而體會到云南民歌淳樸自然、氣勢壯觀等特點,加深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當然,課堂中諸如創新性、趣味性、概括性等的提問原則和方法,都可以有選擇地應用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讓提問成為架設教師與學生對話的橋梁,成為能給師生都帶來思維享受的美的藝術。但是,我們不能忽略語文教學是一個整體,提問環節是其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精心設計與巧妙運用提問,必須與課堂教學整體和諧,不能為了強調提問環節而忽略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特別在新的語文教學理念下,讓創新高效的課堂提問撐起一方語文教學的天空。
參考文獻:
[1]學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3]于漪.以情激情體驗感悟.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5,(7).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2―0101―01
新課標提出了新的學生觀、發展觀與課程觀,給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帶來新的挑戰。當前的的初中語文教學要想跟上新課標的改革步伐,就必須轉變當前效率低下的課堂現狀,通過創新的教學手段,優化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何構建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也成為擺在眾多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提升教師自身教學素質,提高課堂掌控能力
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教師自身對課堂的掌控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著課堂的效率。因此,在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要不斷學習各個學科的文化知識,不斷總結教學經驗,促進自身執教能力的提高;同時學習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自身對教案的制定、實施及教學手段的應用能力。如當前是信息時代,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已成為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潮流趨勢,因此語文老師也應加強多媒體的理論、技術方面的學習。此外,還要對教學手段進行創新,在保證教學效率的同時,逐漸培養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如開展合作探究的教學手段,組織學生進行科學的分組,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等,通過老師良好的組織、指導,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對于課堂上學生開小差、聽課效率差等問題通過有效的措施進行有效的解決,可通過提問上課開小差的同學、開展課堂小游戲等,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維持正常的課堂紀律。對教學課堂有良好的掌控能力,提高老師課堂能動性,能幫助老師引導語文課堂的走向,從而開展高效的課堂教學活動。
二、指導學生正確學習方法,提高自主自學能力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通常情況下學生遇到的問題都習慣依賴老師的指導,會造成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普遍低下,甚至會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進度。因此,老師應該指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擁有自學的能力,使能夠自主解決學習問題,不用占有過多的課堂時間,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如指導學生預習的方法,在《蘆花蕩》的學習中指導學生課前閱讀課文,第一步,了解作者孫犁的基本信息;第二步,在閱讀過程中將“提防”、“吆喝”等重點字詞劃出來,如碰到讀音或者意思不明的字詞通過查閱字典、網上查詢等方式自行解決并嘗試性地了解文章中的中心思想;第三步,完成相應的課前預習。此外,老師還要指導學生正確地閱讀、解題方法,幫助學生擁有自主解決學習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老師在學生學習中的引導作用。在學生遇到學習問題時,老師要給學生一個解決思路,從旁引導學生自行解決問題,而不是將解題過程、答案一股腦地交給學生。通過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減少學生在課堂上不必要的時間浪費,促進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三、應用多種教學手段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學手段通常較為單一,課堂氛圍也較為沉悶。因此,學生的學習參與性不強,導致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低下。因此,在實際初中教學中,老師應該應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云南的歌會》的學習,在新課導入環節老師可通過圖片展示其它民族的傳統節目,最后放出云南歌會的相關圖片,從而引出該課時的學習內容《云南的歌會》;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播放山歌對唱的視頻,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還可將文中的成語“引經據典”、“若無其事”找出來,分組默寫,比比看哪個組默寫得又多又準確并給予學生適當的獎勵,采用激勵的教學手段將課堂氛圍推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此外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教學手段均可應用在教學中,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多種教學手段的應用在提高學生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同時也能優化教學環節,實現語文課堂的高效開展。
一、通過遠程教育資源來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只有多變、新奇的事物才能夠使人們的大腦皮層受到的刺激強度不斷增加,通過新穎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進而提升其學習的興趣。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用遠程教育資源的最顯著特點就是可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說,在《三峽》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把遠程教育資源里面與三峽有關的一些圖片以及歌曲展現出來,學生通過動聽的音樂以及優美的畫面不僅可以了解與欣賞了三峽的雄偉壯麗,同時還會受到美的感染與熏陶,進而使自己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使自己的學習興趣大大提升。
二、通過遠程教育資源使學生的創造性大大提升
遠程教育資源可以把動畫、聲、像、圖以及文等手段有效集中起來,可以使學生充分展開其想象的翅膀,進行自由翱翔。比如說,教師在《云南的歌會》一文的教學中,可以把歌會的具體場景展現出來,并向學生介紹一些云南的主要風俗以及關于歌會的具體內容,強化學生對云南歌會的了解與認識。這樣學生在觀賞的過程中,就會有很多美好的憧憬與幻想。這時,教師可以逐漸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是歌會的一員,使其充分感受到云南歌會的氛圍,這樣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也可以使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大大提高。這樣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夠得到一定的發展,不僅是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對于其他課程的學習也有很大幫助。
三、通過遠程教育資源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觀察能力
觀察作為認識各種事物的前提條件,對學生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鼓勵學生開展觀察訓練,這樣學生在觀察訓練的過程中就可以使自身的觀察能力不斷提高。比如說,教師在進行《珍珠鳥》一文的教學時,就可以通過遠程教學資源把珍珠鳥的叫聲及其在窗前飛來飛去的情境展現出來,同時還要提出學生進行觀察的重點,鼓勵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對珍珠鳥的行為進行思考等。在學生觀察完畢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其觀察到的珍珠鳥的行為進行描述,在學生描述完成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來體會作者的語言,這樣學生就可以充分認識到作者觀察事物的準確性以及描述的傳神、恰當。這樣學生通過觀察,就可以使自身的觀察能力大大提升,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另外,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遠程教育資源來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進而使其思維能力不斷提高。比如說,教師在講授《奇妙的克隆》一文時,可以通過遠程教育資源將克隆的圖片以及過程充分展示出來,使學生對克隆的原理以及相關技術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樣就可以使其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通過遠程教育資源來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以及效率
在通過遠程教育資源來開展教學時,其教學手段主要是以動畫以及圖形為主,同時還可以把圖形從靜態變為動態、從大變小、從小變大、從快變慢以及從慢變快等,學生在觀察以及欣賞這些圖形、動畫的過程中,可以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樣學生不但能夠接收到豐富的語文教學信息,同時還能夠得到比較明快及清晰的感受。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遠程教育資源可以將文、圖以及聲充分結合起來,使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熱情大大提升,這樣學生才能夠集中其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這樣就會使語文教學的質量以及效率大大提升。比如說,教師在講授《皇帝的新裝》一文時,教師首先要明白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即皇帝及大臣們的虛偽,群眾不敢表達自己真實想法以及小孩子的天真無邪、未被世俗污染等。通過遠程教育資源將皇帝游街時的場景再現出來,并且教師可以在學生進行觀察之后進行提問:世界上真的存在只有稱職的人才能夠看得見的衣服嗎?為什么人們明明看到皇帝沒有穿衣服,卻還夸獎說皇帝的衣服是漂亮、合身的衣服呢?為什么到最后只有一個小孩子說出了實話?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圖片來提出這一系列相關的問題來讓學生進行思考,學生在思考與觀察的過程中就會積極踴躍發言,把自己的認識以及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本節語文教學的重點就可以得到有效解決,還可以使學生對文章的主題以及反映的問題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及思考,真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為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條件。
五、結語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語文教學對學生文學素養以及綜合能力的提升是極其重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及熱情,并積極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不斷吸取先進的教學經驗,這樣才能夠使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不斷提升。而由于遠程教育資源有超前性、全面性以及創造性的特點,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可以把抽象的文學描述通過聲音、圖像以及動畫等形式形象地展示出來。參考文獻:
[1]周亮.淺談高中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形成與培養[J].科學咨訊(教育科研),2008,(S1).
[2]張瑞紅.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 2010,(S1).
[3]覃平,甘天龍.農村中學應如何推進素質教育[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S1).
關鍵詞: 有效話題 學生對話 教學目標 文本感悟 生活鏈接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用于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話題”,其作用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出學生內容廣泛、形式自由、帶有自己創見、帶有自己思想與情感特點的談話。有了“話題”,就能夠較好地表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及“對話”的理念,表現閱讀個性化的特點,讓閱讀教學設計和教學結構表現出全新的境界,因此,話題設置得有效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設計有效話題,促進學生對話呢?
一、設計有助于教學目標實現的話題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中心,一堂課的所有教學活動都應圍繞這個中心展開。教學話題是教學活動的一部分,應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在設置教學話題時,首先要考慮到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變色龍》時,為達到啟發學生加深對“充分認識沙皇專制制度黑暗腐朽的本質,理解‘變色龍’形象的社會意義”這一教學目標的理解,在學生自讀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并在“①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案件中,態度有幾次變化:②奧楚蔑洛夫的態度是圍繞什么而變化的;③從奧楚蔑洛夫對老百姓和對將軍的不同話語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④奧楚蔑洛夫的軍大衣在小說中反復出現,有什么作用”等一系列問題的討論交流后,我設計了這樣的話題:請你談談變色龍是變還是不變,旨在通過該話題的討論,引導學生圍繞“變”深入了解文章內涵,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我問:“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善變”方說:“這篇小說標題為《變色龍》,作者是以變色龍顏色多變的特征,來諷喻奧楚蔑洛夫反復無常善變的性格的。”
“不變”方說:“奧楚蔑洛夫,盡管他反復無常,但他作為沙皇走狗的本性沒變一樣。”
“善變”方說:“奧楚蔑洛夫時而說要弄死狗,罰狗的主人,時而又夸狗,說狗怪伶俐的,咬人咬得好,他的性格不是善變又是什么呢?”
“不變。”“不變”方反駁,“請問,奧楚蔑洛夫裝腔作勢、媚上欺下的性格變了沒有?”
“善變”方寸土不讓:“小說中四次寫了奧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軍大衣,穿了脫,脫了穿,這四個細節的描繪,淋漓盡致地勾畫出這個沙皇奴才的善變丑態,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動。”
“不變”方一學生走向黑板,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說:“善變的每一處刻畫,都是圓上的一個點,都是以奴才性格特征為圓心而畫出的,善變的描寫是為了突出不變服務的,所以說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應該是不變的。”
最后,我歸納說:“大家說的都對,說奧楚蔑洛夫性格特征是‘善變’是對的,他不僅變得快,而且變得蠢;說奧楚蔑洛夫性格‘不變’也是對的,因為在這來回的變化之中,媚上欺下、見風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終沒變,充分暴露了奧楚蔑洛夫作為沙皇忠實走狗的卑鄙心理。剛才畫的圓正說明了這個道理。”
“變色龍的變與不變”這一話題的討論,躍動著學生鮮明的多維性、生成性,散發著學生個體在現場學習過程中的創造性,使主觀的學習心理和文本信號形成一種高質的契合,使得學生不斷進入文本,達到了預期教學目標的要求。
二、設計有助于學生對文本感悟的話題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我們應該重視通過設計有助于學生對文本感悟的話題,引領學生從與教師、文本的直接對話中,入情、明意、曉理,使感悟成為滋養學生個性的源泉。
例如,在執教《云南的歌會》時,我是這樣設計的:以語言的感悟為基點,采用層層鋪墊的思路,引導學生深察文章的情趣:“說說我所知道的云南”、“說說云南的歌會”、“說說我所感受到的云南歌會的趣味性”。這三個話題構成了教學的主板塊,由課外到課內,由淺入深,促進了學生對話,涉及了文章的知情意,更為學生感悟文本鋪了路。
為幫助學生對文本有更深入的感悟,我還從不同的角度設計話題,如教學《鄧稼先》一文時,我設置了“談談鄧稼先的‘奇’”這一話題,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人物形象,走進人物的內心;而為理解課文的行文之妙,我還設置了“說說《鄧稼先》的‘奇’”這一話題,讓學生感受課文構思及語言之美。
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決定了語文對話教學最基本的形式是與文本對話。因此,教師應該不斷深入到教材中與文本對話,只有立足于與文本對話的基礎,才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價值,才能設計出有助于學生對文本感悟的教學話題,才能促進學生對話,真正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三、設計有助于學生與生活鏈接的話題
克伯屈說:“任何內容只有在轉化為一個人實際的行為方式時才算是學到了。”(《教學方法原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引導將學生所學習的文本與自己的生活體驗鏈接起來,才能促使學生獲得更深、更準確的體驗。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具備正確感悟社會生活的能力,使設置的話題與社會生活接軌,與學生生活接壤,促使學生積極地與生活對話,最終很好地把握作品的深層內涵。
如在學習《孔乙己》一文時,為認識孔乙己的思想性格,感受封建社會的冷酷,我設置了這樣的話題:如果你也是咸亨酒店的一個酒客,你愿意和孔乙己交朋友嗎?你會怎樣對待他?為什么?又如學習《紫藤蘿瀑布》一文時,我設置了這樣的話題:試用自己的經歷或見證來印證“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句話。再如學習《生物入侵者》一文時,我設置了這樣的話題:請搜索資料,說說你所知道的“生物入侵者”的故事。學習《致女兒的信》一文時,為提升學生對愛情的崇高的審美認知,我設置了這樣的敏感話題:早戀是中學生很敏感的話題。有人說:“早戀就像那蘋果枝頭青澀的果實,不是果實成熟的季節,千萬不要急于摘取。”你是如何看待中學生早戀現象的?
一、朗讀
《語文課標》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從中 解決文章中的生字詞,培養語感,初步領悟內容,體驗情感。例如:在《春》的朗讀中,我們初步感受到文章的畫面和情感:盼春――繪春(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贊春。
二、略讀
“略讀”是指粗知文本大意,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我們可從以下方面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
(一)了解作家及寫作背景,了解作品產生的背景,了解作家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助于正確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常見方法有:
(1) 題目擴展法。有的文章的題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內容,對它稍加擴展充實,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2) 要素歸納法。記敘文一般包含有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起因、經過、結果)六個要素。找出文中的記敘要素,并合理組織它們,就是文章主要內容。
(3) 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連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4) 摘錄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總起、過渡句、重點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閱讀時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內容。
(5) 問題回答法。這種方法就是自己設計幾個問題,循著問題總結全文內容。例如: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發生了什么事情?起因是什么?結果怎樣?
(6) 簡潔概括法。人+事+結果。
(三)明白記敘順序。初中學生只要求掌握三種:順敘、倒敘和插敘。
(四)理出記敘的線索。敘述線索有多種, 以時間發展為線索,以事件為線索,以某人為線索,以見聞為線索,以地點的轉換為線索,以感情為線索,一些文章還有多條線索。比如魯迅作品《藤野先生》,有一明一暗兩條線索,明線是作者 與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線是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
三、精讀
在略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繼續閱讀文章,教師就應該給出適當的角度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一)分析關鍵詞語的深刻含義。一是通過工具書理解詞語的本義;二是找到詞語在原文中的位置,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品讀上下文去推測、判斷詞語的深刻含義;三是弄清這個詞語所包含的寓意,體會詞語描寫對象的特點及作品人物和作者的感情。四是弄清詞語所用的表現手法,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一句中的“聰明”就是褒義貶用,表現作者深深的自責之情。
(二)分析關鍵句子的深刻含義和作用。
1. 理解語句深層含義,要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
2. 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要聯系文章的中心意思。
3. 理解句子深層含義,要抓住修辭手法,思考其運用的效果或目的。
4. 理解句子的含義,要聯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點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訴讀者哪些信息。
5. 理解句子含義要抓住富有表現力的關鍵性詞語。
6. 理解關鍵句子的作用,要了解句子在文種不同位置的常見作用。
如果句子在開頭, 句子一般的作用是: 總領全文、引起下文、為下文作鋪墊或伏筆;如果是在文章中間,一般的作用是承上啟下;如果是在末尾,一般的作用是:總結上文、照應前文。
(三)分析記敘文的表達方式。除了以記敘為主之外,還要運用描寫、說明、議論和抒情。如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文末最后兩段承前文所敘,以抒情的筆調,抒發了對阿長的敬意、感激和懷念之情 ,感情真摯深沉。
(四)分析記敘文常用表現手法。①過渡。過渡能起穿針引線,組織成篇的作用。②照應。閱讀時要做到四看:一看起段與題目的照應,二看開頭與結尾照應,三看前設懸念,后有照應,層層推進,多處照應,四看相同或相近的語句、段復疊式照應。 ③抑揚 。巧用揚抑則是使筆底波瀾陡起、搖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④襯托。襯托是用一些別的人或事物作陪襯來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寫作手法。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愛國青年”的無理挑釁來反襯藤野先生的正直熱忱、毫無民族偏見 。表現手法種類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張、排比、對偶、烘托、擬人、用典等等。
四、品讀
(一)品人物形象美。例如《云南的歌會》中有這樣的描寫:“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雙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盤在頭上。”這一段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筆細致,如在目前,寫出了云南人民這一種純樸美。
(二)品語言美。我們帶領學生通過朗讀文章享受語言的流暢美,韻律美,質樸美,華麗美,幽默詼諧美,辛辣諷刺美,修辭美等等。如《云南的歌會》第四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引伴”,還有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擬人、襯托、自然環境的描寫使文章中的人與物充滿了一種淳樸本色的美,語言生動活潑,很是吸引人。
(三)品情節美。文章的情節或平鋪直白,或曲折跌宕扣人心弦,總能引人入勝。如《社戲》的情節: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看戲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戲途中――趙莊看社戲――看社戲后歸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情節曲折,引人入勝。
五、評價
一、鑒賞名家名作優美的語言特色
名家名作的語言異彩紛呈。華麗是美,樸素也是美;明朗是美,含蓄也是美:波濤洶涌是美,涓涓細流也是美。只要用心體會,仔細揣摩,就能提高自己的閱讀欣賞水平和語言運用能力。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復品讀名作,領悟自然傳神的人物描寫語言,深入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藝術魅力,并在寫作中借鑒。如《云南的歌會》對演唱者不惜濃墨重彩,進行細致生動的描繪:“這種年輕女人……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盤在頭上。”“黑中透紅”生動地寫出云南女人面色特征,那是多曬太陽的緣故;而那“棗子”臉形和那“滿口白白的”牙齒既形象又可愛;隨后又寫其樸素的裝束,突出了云南女人特有的穿著打扮。人物躍然紙上,如在眼前,流露出作者欣賞、贊美之情。
二、恰當運用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能使文章錦上添花。比喻的妙用,能將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將虛幻化為具體可感的真實,將實實在在的東西變幻成詩意朦朧的美景。造成亦真亦幻的效果,讓語言充滿神韻美。蝴蝶姿態優美,色彩絢麗,一句“蝴蝶是飛舞的花朵。”寫盡了花朵的美。這就是比喻的妙處。排比的使用,也能提升語言的品味。用來記敘,能使情感激蕩,用來議論,能讓說理透辟,用來抒情,能讓語言搖曳多姿。
我在指導學生作文時,有意識地運用修辭手法。例如:“我長啊長啊,蓊蓊郁郁,遮天蔽日,轟轟烈烈。我身上落滿了甘霖雨露,落滿了蟲鳴鳥唱。我招攬了眾多的驚喜。爬滿了藤蔓,引來了蜂蝶。其實,我什么也沒做,只生長我自己”一《散文一棵樹》這段文字靈活運用了擬人、排比、通感、映襯等多種修辭手法,使語言鮮活有力,精美流暢,傳神地描寫出這棵樹不平的生命軌跡,抒發了他生命本真中那種歡快與自豪,幸福與榮耀。語言的抒情性與感染力,給讀者留下無窮的韻味。
三、巧妙引用詩詞名句
詩詞名句大多文字洗練,言簡義豐,語言含蓄,聲韻和諧,有極強的生命力和時空穿透力,如果恰當而巧妙地引用能出奇制勝,以一當十,能使文章增色。同時又因為底蘊深厚而能給人以典雅莊重之感。將其穿流暢靈動的行文中,往往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李白“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放,李商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的低沉,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曠達,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約,各有千秋。再如:屈原面對人生的挫折喊出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面對暫時的失利,高唱出‘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幾處詩文名句,不僅使行文流暢,還把讀者帶入一個意蘊豐富,閃耀哲理光芒的人生世界。使語言散發出古典文化氣息。因此,文學因多彩而精彩,這段文字十分得體地引用古代詩人名句準確概括了各自風格。恰當引用名句,歌詞廣告語的引用或化用,可以豐富文章的內涵,富有意蘊,使文句典雅華麗。增強文章的力度和深度。
四、善于運用變化的句式
注意句式的長短變化,整句與散句交互使用,長句與短句錯落有致,形成俯仰生姿,韻味無窮的美感。
繁重的學業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而我們卻只能是“苦”中作樂,但我愿意,我愿意為了初三棄頑投文;我愿意為了初三被壓得氣喘吁吁;我更愿意沿途欣賞美麗的風景,接受心靈的熏陶。漫步蘇州園林,自豪于我國園林建筑的杰出成就;走進黃土高原,驚嘆于安塞腰鼓的熱情奔放;登上月球之巔,敬佩于登山運動員的勇往直前;置身于云南村寨,陶醉于情趣萬種的歌會盛況。
初三,使我變得更樂觀。
“任時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不感嘆時光飛逝,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跡連接起來,也是一條長長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陰裝訂起來,也是一本厚厚的書;若把人一生的情感窖藏起來,也是一壺香醇的酒。開拓一條怎樣的路,書寫一本怎樣的書,釀造一壺怎樣的酒,這是一個人必須面對和思考的人生課題。如同初三,這是一條由多岔口組成的小道,若你選擇的是“曲徑通幽處”,則必定會“禪房花木深”。
初三,是我變得更成熟。
初三的考試如同春雨般頻繁,夏雨般猛烈,五天一大考,三天一小考,已早已習以為常,但若失敗,卻老走不出這陰影。但只要一想到夏明翰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曠達,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節和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思想,頓時感到豁然開朗,微乎其微,斗志感油然而生。
初三,使我變得更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