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古代送別詩范文

        古代送別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代送別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古代送別詩

        第1篇:古代送別詩范文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儀鳳四年(679)六月,改元調露(即調露元年),秋天,駱賓王遇赦出獄。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帶,側身于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易水送別》一詩,大約寫于這一時期。

        從詩題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詩的內容上看,這又是一首詠史詩。詩人在送別友人之際,發思古之幽情,表達了對古代英雄荊軻的無限仰慕,從而寄托他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這兩句通過詠懷古事,寫出了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縣,是戰國時燕國的南界。壯士指荊軻,戰國衛人,刺客。《史記?刺客列傳》載,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奉命入秦刺殺秦王,太子丹和眾賓客送他到易水岸邊。臨別時,荊軻怒發沖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然后義無反顧,勇敢地起程。這位輕生重義、不畏的社會下層英雄人物,千百年來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愛戴。詩人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佗傺失志,親身遭受武氏政權的迫害,愛國之志無從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際,自然地聯想起古代君臣際會的悲壯故事,借詠史以喻今,為下面抒發感慨營造了環境和氣氛。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兩句,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了詩人的感慨。昔時人即指荊軻。沒,死亡。荊軻至秦庭,以匕首擊秦王未中,被殺。這兩句詩是用對偶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輕一重,一緩一急,既是詠史又是抒懷,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荊軻的人生價值,同時也傾訴了詩人的抱負和苦悶,表達了對友人的希望。陶淵明《詠荊軻》詩說:“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表達了對荊軻的崇敬與惋惜之情。駱賓王此詩,同陶詩交相輝映,但在意境的創造上更為含蓄有味。“今日水猶寒”中的“寒”字,寓意豐富,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觀的寫景。此詩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對歷史的反思。荊軻這樣的古代英雄,雖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肅然起敬,詩人是懷著深切緬懷之情的。荊軻其人雖然早已不復存在,可這位英雄疾惡如仇、視死如歸的英風義概還在,作為歷史見證的易水河還在。詩人面對著易水寒波,仿佛聽到古代英雄悲涼激越的告別聲還縈繞在耳邊,使人凜然而產生一種奮發之情。其次,“寒”也是對現實的概括。詩人于易水岸邊送別友人,不僅感到水冷氣寒,而且更加覺得意冷心寒。“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詠懷》)的駱賓王,有著遠大志向,他愿灑滿腔熱血,干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然而現實是“天子不見知,群公詎相識”(《夏日游德州贈高四》),生不逢時,沉淪寂寞,詩人心中充滿孤憤不平之氣,如易水河一樣,悠悠不盡。詩人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偉大孤獨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傾訴難酬的抱負和無盡的憤懣。詩人感懷荊軻之事,既是對自己的一種慰藉,也是將別時對友人的一種激勵。

        (選自《唐詩名篇賞析》,有刪改)

        讀后一思

        1.荊軻自古至今為人傳誦,請你結合本文分析原因。

        答:

        第2篇:古代送別詩范文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并理解詩歌。

        2.培養欣賞、品味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朗讀詩篇、了解詩意、體會詩情。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

        教學設想:按照“讀――譯――品――背――悟――遷移”的順序精講多讀,讀品結合。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師:雪,潔白、純潔、美麗。冬天雪花飄飄,給我們的生活增添無限的樂趣,所以,它歷來都是人們吟詠、描繪的對象。在古詩中,更是有不少歌詠白雪的名句,誰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如:①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沁園春?雪》)

        ②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③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別董大》高適)

        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李白)

        讓學生說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的出處,引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和學生一起來看看這位唐代大詩人是在怎樣的情境之下創作出這樣的千古名句的。

        二、 詩文賞析

        (一)聆聽感受

        播放語音資料,聆聽感受。讓學生注意字的讀音。

        (二)整體把握

        1.齊讀全詩――讀準字音,初步感知。

        2.解題――從詩題中能看出這首詩寫了哪些內容?(預設:詠雪、送別。)

        詩的前半部分是詠雪,后半部分寫送別,同時在送別中進一步描寫雪景。這是一首雪中送別詩。

        3.詩歌是從哪里開始著重寫送別的?(預設:從“中軍置酒飲歸客”一句開始。前10句著重詠雪,后8句著重送別。)

        (三)賞析詠雪部分

        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教師適時點撥、補充。

        1. 齊讀詠雪部分――思考:詠雪部分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預設:北風席卷著大地,把強韌的草都折斷了。塞北的天空,農歷八月就飛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風,使千樹萬樹開滿了梨花。雪花飄散進入珠簾,沾濕了羅幕,穿上狐裘不感覺到溫暖,蓋上錦衾也覺得單薄。將軍和都護的角弓被凍得拉都拉不開了,鐵衣冰冷得難以著身。在大沙漠上縱橫交錯著百丈厚的堅冰,愁云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

        2. 賞析詩句。(從詩的內容、意境、抒發的情感、用詞的精妙、句子修辭手法的應用等方面來賞析。)

        (1)朗讀詠雪部分――思考:對雪的描繪,哪一句最精彩?為什么?小組研討,合作探究。(預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用詞精妙:一個“忽”字,形容雪來得急,下得猛。不僅表現了邊塞氣象變化的特點,而且傳達出詩人賞雪時的心情。千樹萬樹,突出雪景的壯觀,寫出雪鋪天蓋地。比喻新穎:以梨花喻雪,以春天比冬天,用“春風”使梨花盛開來比喻“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創設了梨花滿樹、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顯奇寒。同時體現了昂揚樂觀的精神: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透出了詩人的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這種化苦為樂、積極向上的情懷。)

        (2)詩的首句寫了什么?(預設:寫了風猛雪早。第一句寫風,一個“卷”字, 一個“折”字分別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風勢之猛。第二句寫雪,“八月”說明下雪的時間早。)

        (3)“飛”字可不可以換成“下”或“飄”字,為什么?(預設:不可以,因為“飛”字不但勾畫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飄舞的形象,還暗指風猛。)

        (4)詩中哪些句子表現了雪天奇寒?(預設:“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狐裘不暖、錦衾薄、角弓不得控、鐵衣冷難著,都生動地說明這種嚴寒叫人難以忍受。)

        (5)有人評論這幾句,認為只寫軍中的上層人物,沒有寫到普通士兵。你怎樣看待?(“將軍”與“都護”尚且如此,一般士兵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6)“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勾畫了怎樣的雪景,起了怎樣的作用?(預設:夸張的修辭手法,千里冰封。描繪了萬里雪飄,瑰奇壯麗的邊塞雪景,又點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送別環境。如此惡劣的天氣,長途跋涉必將艱辛。“愁”,并非云愁而是作者對離別作了暗示,為后面朋友“行路難”的無比艱辛而憂愁。)

        3.作者寫雪,寫雪中的景象,寫寒北雪的特點,是懷著怎樣的情感來寫的?(預設:喜愛,贊美的感情,昂揚樂觀的精神。)

        4.為什么在這樣艱苦惡劣的環境中,作者卻能表現出如此昂揚向上的情緒呢?(預設: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自身的經歷有關。具體略。)

        (四)賞析送別部分

        1.齊讀送別部分――思考,請用自己的語言敘述送別武判官歸京的情形?

        (預設:在大沙漠上縱橫交錯著百丈厚的堅冰,愁云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著。在軍中主帥所居住的營帳里擺設酒宴,給回京的人餞行,胡琴、琵琶與羌笛奏出了熱烈歡快的樂曲。傍晚在轅門外,大雪紛紛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強勁的北風也不能讓它飄動。在輪臺東門外送武判官離去,離去的時候大雪鋪滿了天山的道路。山嶺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見武判官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走過的蹄印。詩的后半部分描繪的是“風雪送客圖”。)

        2.詩人寫送別寫出了對友人怎樣的情感?(預設:依依不舍。)

        3.哪些詩句表現了這種情感?是怎樣表現出來的?(預設:①“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胡琴琵琶與羌笛”這些西域特色的管弦樂器齊鳴,給邊塞的軍中宴飲增添了幾分蒼涼悲壯的豪氣。②“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茫茫雪原中一桿紅旗,奇異而美麗的畫面。天氣奇寒,勁吹的北風翻不動墜有厚重冰凌的紅旗,更顯出一個 “寒”字。③“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從轅門一直送到輪臺東門,依依不舍。④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望不見遠去的朋友,仍看著雪上空留的馬蹄足跡。結尾兩句,寓情于景,言盡而意無窮,耐人尋味。與學過的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有異曲同工的作用。一個“空”字把路遙遠,風雪猛,難行走,惜別、擔憂之意表達得淋漓盡致。)

        三、 小結

        這首詠雪送別詩,前10句從不同側面寫雪,后8句寫送別。雪景襯托送別,送別中又描寫雪景。詩在詠雪景的同時表現了雪中送友的真摯情誼,還傳達出詩人獨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鮮明壯偉,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四、揣摩,領悟

        1.一般的送別詩大多寫有對朋友勸慰、關愛的話語,設想一下作者在送別的酒宴上,在揮手的那一刻,會做些什么,說些什么,想些什么?(預設:對朋友歸京,他感到高興。因為對戍邊將士來說,能和家人團聚是可喜可賀的一件事。在杯來盞去中,仿佛可以聽見詩人由衷地祝賀:“來,為你歸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輪臺距離長安路途遙遠,這一分手不知何時才能再相見。依依惜別之情仍然襲上心頭:“千里冰封,朋友這一路可會順利?今日我送君,何時人送我?”“雪上空留馬行處”,那一行馬蹄印啊,將“我”的牽掛和惆悵一直延伸到長安。 )

        2.這首詩前半部分詠雪,后半部分將送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讓學生任選角度,將前面詠雪的句子和后面送別的心情聯系起來。比如說: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熱的。(預設:雪是潔白的,朋友的情是純真的;雪會融化的,而朋友的情誼是永恒的等。)

        五、對比閱讀,遷移生成

        1.因為古代交通不便,人們常常一別多年無法相見。因此,“送別”就成了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題材。讓學生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積累的送別詩。教師出示4幅圖,具體情境是以前學過的送別詩, 讓學生根據寫景的特點和送別的場面詠出詩句?(展示圖畫。具體略。)

        第3篇:古代送別詩范文

        一.借助題目、作者、注釋以及詩作背景

        古詩詞的題目很講究,它往往是詩詞的核心,能揭示詩歌寫作的事件、地點、主旨等,是解讀詩歌的重要切入點。從題目入手,往往可以初步感知詩詞大意,幫助我們迅速理解詩歌。如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別》,“送別”二字表明這是一首送別詩,“江亭”點明了送別的地點,“夜”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據題就可知寫作事件和全詩感情基調。

        中考的詩歌賞析一般選用淺顯的詩或詞,因而一般不用注釋。一旦有注釋,里面的信息就相對重要了,一般是交代詩作背景、寫作事件,甚至隱含寫作主題,考生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沒有注釋,考生也應牢記鑒賞詩詞要因人論詩,因時論詩。讀詩要練習詩人本身、創作背景以及創作風格,如果鑒賞蘇軾的詩,就要想到他的《水調歌頭》,特別要想到詩人雖然仕途不順,但他熱愛生活,積極樂觀。再鑒賞陸游的詩歌就應聯想到他是一個一生抱負、壯志難酬但又矢志不渝的愛國詩人。由此或許能找到破解詩詞大意甚至主旨的鑰匙。

        二.抓住關鍵詞句

        古代詩歌特別講究用詞用句的準確與凝練,有“推敲”佳話。詩人將自己的內心情感化為一個個凝練的詞句,古代文人尤其喜歡用系列字詞來塑造一定的意境。孔尚任《桃花扇》:“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中便以“殘”、“廢”、“瘦”、“空”等詞營造戰后荒涼的氣氛。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以“大”、“孤”、“長”、“落”、“直”、“圓”等詞描繪塞外雄奇瑰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詩詞中有些詞語往往包含者作者的情感,學生在賞析詩詞時一定要留意。比如王昌齡的《送魏二》:“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詩中的“涼”就是一個敏感的字,它既寫出了秋雨被江風吹進船艙使人產生寒涼之感,同時也使人聯想到詩人送別友人,內心難免會有幾分的悲涼。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結尾寫道:“斷腸人在天涯。”這斷腸人是什么人呢?一個漂泊他鄉的游子對故鄉的思念之明明白白地表露出來了。而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而卓絕千古。抓住了這些關鍵詞語,學生答題時就能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現象。

        三.找出詩句運用的修辭

        古代詩歌在書寫對象、描寫景物、表情達意的時候,往往不直接表達,而是借助于比喻、象征、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如詞句“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用采蓮比喻彩虹,張養浩詞句“一輪飛鏡水磨?照澈乾坤,印透江河”,用飛鏡比喻中秋明月。賞析詩歌時,常要求考生就詩詞中的某句話進行分析,這時考生可以先考慮句中是否運用了修辭手法。對偶、引用、比喻、擬人、夸張、雙關等修辭格常在詩歌中使用,有時使用其他說法,如對仗、用典、比興、移情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等便是移情于物。“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等便是對仗。找準修辭,聯系作者情感就容易得分。

        四.留意詩詞的意象

        意象是指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如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一連疊用了幾個意象組成了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陽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烘托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苦悶的情懷。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要善于搜集一些有較為固定的意義意象。梅:清芳高潔、傲雪凌霜。荷、蘭:高潔。菊:隱逸傲然。柳絮:離散、飄泊。柳:有柔情之意,又顯輕薄,更表惜別懷遠之意。露:人生短暫,生命易逝……需要注意的是,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詩人的筆下有時會再現出不同的情感。同是秋景,中國古代詩歌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懷,而劉禹錫卻是“我言秋日勝春朝”,生機勃勃的“晴空一鶴排云上”的意象,蘊含著樂觀豁達的情感。“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秋景,融入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改造舊世界的豪情壯志。

        五.分析詩句的表現手法

        詩歌離不開景物的描寫。自然,體味一首詩的深遠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觀點態度首先要從景物的描寫著手,分析詩中寫了那些景詠了什么物,進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觀點態度。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通過這迷夢的景色,就能感受冷寂的氣氛,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解答此類問題學生要扣住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借景抒情等說法。有些詩詞虛實相生,如李商隱的《無題》“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詩人的想象,采用了虛實相映的手法。

        第4篇:古代送別詩范文

        一.知作者,明主題。

        中華詩歌早在遙遠的古代就明確提出“詩言志”的主張,并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歌是詩人主觀情感的載體,是詩人所處的時代,詩人的人生際遇和命運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詩人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有助于對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如我校2011年三模試卷中有這樣一道題:

        訴衷情

        陸 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7、請簡要評價這首宋詞的人物形象。

        面對這樣的問題,只要學生對陸游的生平遭遇有一定的了解,再根據其它信息,應該不難得出答案:詩歌描寫了一個被閑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詩中人物曾經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現在雖被棄置不用,但仍胸懷報國之志,心系抗金前線。

        二.析意象,品意境。

        所謂意象,簡單地說,就是詩人心中的事物形象,是詩人思想感情顯現的載體,古詩中,形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景物,還可以是事物。

        意境是意象的藝術組合,它是詩人苦心孤詣創造的虛實相生的藝術空間,具有畫意性、音樂性和超越性。要理解詩歌,就得仔細體味詩詞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聯想,走進詩人所創造的意境,把握作者所表達的情懷。如08年揚州中考卷第10題:

        閱讀李白的兩首詩,完成后面兩小題。

        [甲]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⑴“楊花”與“煙花”都與楊柳有關,“楊花”能喚起讀者對王昌齡 的聯想;“煙花”能表現揚州陽春三月 的情景。

        回答此類問題,學生只需根據平時對“楊花”和“煙花”這一意象的積累,體會“孤帆”“碧空盡”,“長江天際流”這些意象所創造的意境,稍作思考,即可作答。

        三.抓詩眼,讀詩題。

        詩眼是一首詩中能體現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詩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趨向,抓住了詩歌的主題。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個“喜”字直接表達了作者對夜晚一場春雨的喜悅之情;宋之問《渡漢江》中有名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怯”字真切表達了作者由貶所還歸家鄉,既渴望了解家中近況,又害怕聽到家中近況的矛盾心情。

        詩歌閱讀中,我們首先接觸的就是詩題,詩題往往體現了一首詩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見之景,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從題目中即知這是一首送別詩。再如2011年南京中考卷《金陵酒肆留別》中,“留別”二字一看即知這是一首贈友送別詩,而送別詩一般是叮嚀對方,贊頌對方,表達一種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別后的思念。

        四.品詩注,看題干。

        詩注是在一首詩后命題人所給的補注,可能是對作者寫這首詩時相關的時代背景的介紹,也可能是詩中難讀字句的解釋,還可能是詩中涉及的典故等,對閱讀整首詩和后面的答題都至關重要,切不可輕易放過。如2011年泰州中考卷第7題:

        不見

        杜甫

        不見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①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②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注:這首詩寫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時輾轉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獲釋,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統治集團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時讀書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7.⑴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的詩句有: , 。

        ⑵結合具體詞句,分析詩中李白的形象。

        ⑶閱讀全詩,說說作者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對于命題人給出的注釋,我們不應輕易放過,因為它是詮釋這首詩的必要知識,題目中給出的注釋對學生回答第三題,幫助很大。這就要求教者在平時教學中加強訓練,引導學生學會細細品味詩注。

        第5篇:古代送別詩范文

        在詩歌的海洋里,有無數珍寶,輕叩詩歌的大門,我們面前出現了一個美麗的詩的世界。在這次輕叩詩歌大門綜合學習過程中,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綜合系活動。

        在老師的的帶領下,在詩海拾貝中我們搜索了許多詩歌,我們通過閱讀書籍、雜志、報刊、訪問其他人等途徑。了解到我們國家是一個詩歌的國度。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都年的歷史;從古至今涌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偉大詩人。世界上其他國家也都有偉大的詩人。拜倫、海涅、普希金……他們的優秀詩篇,偉哥國人民傳誦。

        同時,我們還整理了詩歌,我們把詩歌分類。按詩人分有李白的《靜夜思》、《望廬山瀑布》等等。有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憶江南》等等按形式分有送別詩《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等等。還有懷古詩、山水田園是、邊塞詩、敘事詩、抒情詩、詠物詩、悼亡詩、諷喻詩……

        我們還欣賞了許多詩歌。同學們紛紛把自己喜歡的詩歌朗誦了出來給大家欣賞有《天上的街市》、《春夜喜雨》、《古朗月行》……其中我最喜歡《古朗月行》內容是: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境,飛在青云端。應為這四句詩恰似一首完美絕句,語言質樸,比喻有去,耐人回味。從這些詩中我知道了詩歌的寫作手法,古代詩只要是賦、比、興。現代詩寫作手法有好多,其中有比喻、夸張、擬人、重復、排比……為此我也寫了一首《雨》其中有一節是這樣的:跟著一陣陣山風,伴著一層層云霧。我悄悄的來了,來到大地的每一處。怎么樣不錯吧!我用的是擬人手法,把雨當做人來寫。這一期我們班上掀起了一股詩歌的潮流。我們班還制作了詩歌總集,許多同學都投了稿,我也不例外,至今不到一個星期就有20多片稿,相信不久后一本厚厚的詩歌總集將出現在我們面前。

        讓我們徜徉在詩歌的花園中,讓生活充滿詩意,讓詩歌陪伴我們一生!

        第6篇:古代送別詩范文

        關鍵詞:唐詩;陽關;玉門關

        唐代為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開明、經濟富庶、軍事強硬、文化繁榮、疆域遼闊、對外交往頻繁。強盛的國力、文化的兼容并蓄形成了氣勢雄渾、大氣磅礴、神采飛揚、境界宏闊、意象豐富的唐詩。

        唐代西北邊疆有許多著名的關隘,其中陽關、玉門關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軍事、政治、外交作用,在西北關隘中占據重要地位。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始,陽關與玉門關即成為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門戶,因而在唐人心中擁有獨特地位,成為唐代邊塞詩的典型意象。

        本文選取西北邊疆一南一北扼守絲綢之路的兩個重要關隘――陽關、玉門關,并對其典型意象和獨特的人文價值進行分析、研究,以期探討其在唐代文人心中的地位及其所蘊含的情感內涵。通過對詩歌的解讀,亦可觀其在歷史、地理、軍事、邊地民俗風光、對外交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陽關、玉門關的歷史沿革

        陽關、玉門關的設置始于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列四郡、據兩關”即陽關、玉門關。《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玉門關,漢武帝時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或謂小方盤城。在今甘肅省敦煌市西北戈壁灘上。與西南的陽關,同為中西交通門戶。……出玉門關為北道,出陽關為南道。……宋以后,中西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圮。”[1]“陽關,西漢置,即今甘肅省敦煌市西南南湖鎮破城子。”[2]兩關為漢王朝設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關隘,陽關為絲綢之路南道關卡,玉門關為北道關卡,當時內地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因而成為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的咽喉之地,發揮著重要的政治、軍事、文化、外交作用。

        二、唐詩中的陽關、玉門關分析

        陽關、玉門關距中原懸遠,因而成為荒寒、絕域的象征。在唐人心中,出陽關則無故人,入玉門則進中原。在唐詩中,陽關、玉門關已不再單純作為軍事關卡存在,而成為特定的邊塞意象,蘊含著唐人獨特的人文情懷。

        在全唐詩中,提及陽關的詩作有46首,提及玉門關的詩作達127首。這些詩作大多與邊關戰爭、邊地苦寒、域外風情風貌以及建功立業、征人思歸、民族融合等內容密切相關。陽關、玉門關不僅在地理位置、軍事作用、對外交往中有著緊密的聯系,詩作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均有僅出一筆,便意蘊豐富的表達效果。隨著相關詩作的傳頌,其“典型”意象及象征意義逐漸樹立起來。

        (一)濃重的漢家情結

        唐代為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氣勢恢宏的時代環境激發了唐人強烈的自信心及昂揚奮發的精神風貌。唐邊塞詩人漢代情結濃重,崇漢代軍事之神威,羨漢家英雄之英武。漢朝為我國封建歷史上第一個鼎盛時期,經過文景之治,漢代積累了雄厚的經濟、軍事實力。唐人朝氣蓬勃,具有強烈的進取心,溯源歷史,漢之盛世威武與唐人精神風貌不謀而合。漢有匈奴之侵擾,唐有突厥、吐蕃之威脅。共同的邊疆形勢亦為唐人漢家情結濃重的原因之一。漢代突擊匈奴,涌現出大批戰斗英雄,如衛青、霍去病、竇固、竇憲等人。唐代文人渴望建功立業,因而對這些漢家戰斗英雄情有獨鐘。唐人尤其崇尚班超,立志學習其投筆從戎,歸身軍旅,以實現建功封侯,報國立業的雄心壯志。

        《后漢書》班梁列傳有言:“(超)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后班超出入西域二十二年,“得遠夷之和,同異俗之心”,封為定遠侯,邑千戶,可謂功成名就。然“超自以久在絕域,年老思土”,亦上書發出“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的請求。可見玉門關自漢以來,就不僅僅是內地通西域的邊關要塞,而成為人們心中家鄉與域外的界限。在唐詩中,有大量詩篇引用班超“生入玉門關”的典故,借漢家英雄之事,以抒一己之懷。既是詩人報國立業的象征,亦表達了邊塞軍旅征人渴望榮歸故土之追求。如胡曾《詠史詩?玉門關》:

        西戎不敢過天山,定遠功成白馬閑。

        半夜帳中停燭坐,唯思生入玉門關。

        超為實現大丈夫建功立業的理想,投身西域二十余年。雖終獲成功,然中國歷來君臣觀念深重,鄉土情結濃烈。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終以為統治者賞識,封侯榮歸故里為個人價值之實現。年老的班超久在絕域,雖功成名就,然對中原之思念卻成為其最后寄托。由于玉門關距中原距離遙遠,自古在人們心中,出玉門則代表出國門。因而“生入玉門關”不僅體現唐人深厚的漢代情結,同時亦繼承班超建功立業、思歸故里之情感,融入復雜而悲壯的感情基調。

        唐邊塞詩中,玉門關已成為絕域、苦寒、懸遠的代名詞。“生入玉門關”做為其特殊的文化符號,既可表達報國之堅定,亦可抒苦悶、哀怨之辭。

        (二)陽關送別

        唐王朝國力強盛,對外交往空前頻繁。陽關作為內地通往西域的南路關口,唐人或出使、或游歷、或經商,多經此而行。出陽關則入茫茫戈壁、荒寒大漠,將要面對不同的地域風貌、風俗民情。對于出離陽關之人,域外代表著功成名就、為國建功,也代表著陌生、孤獨、荒涼、凄楚與艱辛;對于送別之人而言,友人出陽關則亦如出國門,從此也許再無相見之日。古人十分重視送別,陽關作為內地通往西域的關口,成為送別詩的典型意象。自王維七絕《送元二使安西》始,陽關正式作為“送別”的代名詞而存在:

        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該詩創作年代應在安史之亂前,為王維送別友人赴西北邊疆而作。朝雨如絲,楊柳依依,風光如詩如畫,讓人留戀,不忍卻要面對離別。酒過三巡,友人不得不出發,“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道出詩人對友人強烈而真摯的情感。再吃一杯酒,西出陽關也許就再難相見!飽含眷戀、擔憂、關切與一路珍重的祝福。“本篇譜入樂府,當做送別曲,并把末句‘西出陽關無故人’反復疊唱,稱《陽關三疊》,又稱《渭城曲》。”[3]其后,唐代眾多文人都在其詩作中化用該詩。如白居易《答蘇六》:“更無別計相寬慰,故遣陽關勸一杯。”李商隱《飲席戲贈同舍》:“唱盡陽關無限疊,半杯松葉凍頗黎。”譚用之《江館秋夕》:“誰人更唱陽關曲,牢落煙霞夢不成。”以及張祜《聽歌二首》“不堪昨夜先垂淚,西去陽關第一聲。”陽關及陽關曲遂成送別之辭。

        (三) 報國壯志

        唐代為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強大的國力激發了唐人渴望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形成了唐人昂揚奮進的精神狀態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自唐建立之初起,邊戰就未停歇。北有突厥,西有吐蕃,東北有契丹,它們與唐王朝時戰時和。唐代統治者重視軍功,整個社會形成崇文尚武的時代精神。唐代文人渴望求取功名,多寄希望于出塞遠征,“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成為當時文人的普遍理想。因而靖除邊患,建功塞上,立志報國的邊塞詩成為唐詩中最為慷慨雄壯,氣勢宏大,恢弘豪邁,縱橫跌宕的部分。如王維《送劉司直赴安西》:

        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

        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

        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

        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

        該詩為送別詩。詩人鼓勵友人劉司直赴邊建功,同時亦表達了自身渴望建功立業,使國家強盛的壯志豪情。前四句,詩人點明友人赴邊所行之路路途遙遠、環境惡劣,只有一望無際的大漠、沙塵,偶爾天上飛過幾只大雁,長路漫漫,卻難以見到行人。“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借歷史典故頌揚當年漢使不畏艱辛,打通中原與西域的道路,將西域物產、文化帶到中原,借此勉勵友人建功立業。尾聯“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明確點出詩人渴望國家強盛,不必以和親的軟弱手段謀求和平的愿望,是對友人成就宏圖大業的希冀,同時也寄寓了詩人自身想要遠赴邊疆、報效國家的遠大志向。

        (四)邊戰之苦

        在唐邊塞詩中,展現將士戍邊之苦,征戰之艱的作品亦不在少數。連年征戰,邊地的荒涼,離家的苦悶,生死不卜的命運帶給戍邊戰士的是不滿、苦悶與悲憤。李頎《古從軍行》以流暢奔放,慷慨悲涼的語調展現了征戍生活的悲苦:

        白日登山望烽火,昏黃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砂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漢家。

        此詩約寫于唐玄宗天寶年間,表現了邊塞征戍生活的單調艱辛。此詩采樂府舊題,以古喻今,借漢諷唐。該詩前四句虛實結合,展現了戍邊將士緊張而單調的生活。首聯采用互文的修辭方式寫出將士們日日夜夜觀測敵情,飲馬交河,隨時做好戰斗準備的緊張情形。在茫茫大漠之中,與將士為伴的,除去狂沙亂舞,就只有打更的刁斗。第四句中的公主為細君公主,漢武帝時,以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嫁與烏孫國王昆莫,擔心其在漫漫路途中煩悶,因而彈琵琶以娛樂。當年細君公主出塞猶賴琵琶以抒幽怨之情,將士之怨情又何以訴說?詩文以用典的方式突出邊地生活的單調艱辛。萬里戈壁天蒼茫,氣候異常惡劣,人煙難覓,有苦難言。大雁哀鳴,連胡人聽之都慘然,莫說中原將士。詩句情景交融,邊塞風貌盡顯。詩歌借漢諷唐,暗刺統治者一意孤行,窮兵黷武,同時寫出戰士有家不能歸,只得在邊地死戰的悲苦命運。將士出生入死,換來的只是葡萄進貢朝廷,供以好大喜功的統治者享樂而用。葡萄乃西域之物,將士死傷無數換來統治者的優越生活,該句雖諷刺之味濃重,亦展現了西域與中原的物質、文化交流。遮玉門,則將士不得入,可見玉門關作為交通要道及內地通西域關口的重大軍事作用。

        (五)思鄉、閨怨

        唐代戰事頻繁,兵役繁重,防御線長,許多戰士甚至被強留以至久戍不歸。長久而繁重的兵役使得家人遠別,夫妻分離,思鄉、閨怨詩因而成為唐邊塞詩中感情最為真摯、濃烈的部分。北走玉門、西出陽關,“出塞獨離群”,意味著離家塞外,遠別親友,踏上孤獨的旅程。崔《折楊柳》:

        二月風光半, 三邊戍不還。

        年華妾自惜, 楊柳為君攀。

        落絮緣衫袖, 垂條拂髻撥。

        那堪音信斷, 流涕望陽關。

        該詩是一首典型的男性代言體閨怨詩,作者模仿女子口吻,寫出丈夫出征已久,一去陽關之外,便音信難通的現實。詩人以女性之口吻訴衷腸,實則寫身在陽關之外的男子,盼望著能將域外的消息送至親友,奈何關山路遠,音書難托的悲哀。

        陽關詩中,閨怨詩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劉氏云《有所思》為陽關閨怨詩中極為著名的女性自言體閨怨詩:朝亦有所思, 暮亦有所思。登樓望君處, 靄靄浮云飛。浮云遮卻陽關道, 向晚誰知妾懷抱。玉井蒼苔春院深, 桐花落地無人掃。

        婦人無時不刻思念著遠在陽關之外的丈夫,登高遠望,無奈山高路遠,浮云遮望眼。井邊已生青苔,可見丈夫離家之久。梧桐花落滿地,也懶打掃,婦人之愁思盡收眼底。“相憶不可見”,中原內土的人們思念邊關親友,而陽關,成為“阻隔”他們思念的屏障。在此,陽關已非實指,而成為“絕域”、“思念”的代名詞。

        (六)邊地風光

        唐邊塞詩境界宏闊,瑰麗奇偉,無不體現塞外獨特的風物、風光,以及內地與西域廣泛的物質文化交流。其中,岑參詩即為典型代表。岑參三十五歲跨馬西出長安,到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任職。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再度出塞,至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任節度判官。兩次出塞經歷,讓岑參得以寫出大量傳誦千古的邊塞詩,如優缽羅花歌:白山南,赤山北。其間有花人不識,綠莖碧葉好顏色。葉六瓣,花九房。夜掩朝開多異香,何不生彼中國兮生西方。移根在庭,媚我公堂。恥與眾草之為伍,何亭亭而獨芳。何不為人之所賞兮,深山窮谷委嚴霜。吾竊悲陽關道路長,曾不得獻于君王。

        “優缽羅花,梵語音譯,義為青蓮。花瓣長而廣,青白分明,佛書中多用以比喻人眼目。”[4]該詩序提到“天寶景申歲,參忝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領伊西北庭度支副使”,可知該詩作于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時岑參尚在北庭。白山指天山,赤山指火山,意為在天山之南、火山之北生長著美麗而有異香,卻不為人所識的奇花異草,可惜這樣奇美的花卻生在荒寒的西域,沒能長于人杰地靈的中原大地。將其移至官署之中,以滌盡污穢之氣。該花婷婷獨立,不與眾花草為伍,淡定自若,不同流合污。這樣高潔清雅的花,若獻于君王,必定可以為一室增輝。只嘆山高水長,陽關路遠,無法送達君王的身邊。該詩選取了西域獨有的天山雪蓮作為吟詠的對象,暗寓興寄,以此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慨嘆,渴望君王慧眼識才。

        王維詩《送劉司直赴安西》中“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一句則寫出了西域與中原廣泛的物質文化交流。(漢)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提到:“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云。”[5]苜蓿、天馬、葡萄原產于西域,當年漢武帝派李廣利征伐大宛取名馬,馬喜吃苜蓿,苜蓿與葡萄種遂同西域使節進入中原。

        綜上所述,陽關、玉門關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軍事作用,對外交往價值而成為唐邊塞詩的典型意象,其詩作與報國壯志、邊戰之苦、思想閨怨以及邊地風光風貌緊密相連。然而玉門關與陽關又因其不同的歷史背景,發展變化在詩作中展現不同的風貌:陽關詩多與送別、閨怨相關,詩風哀婉、瑰奇、壯麗;玉門則多與報國、邊戰相關,詩風大氣、悲壯、蒼涼。

        三、結語

        陽關、玉門關作為扼守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關口,從設立之初起即成為軍事意義上的共同體。文學其本身雖藝術性多于寫實性,然唐詩乃唐人親歷親為所作,為唐人寫唐事,能夠更為鮮明、生動、直接、真實的展現唐時社會風范以及唐人心理。從詩歌入手,將“兩關”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分析“兩關”體現出的共同的文學意蘊內涵,塑造出“二關”在唐詩中較為完整的地方文化印象。也能從另一層面為研究“兩關”的歷史、政治、地理、軍事、邊防以及北部邊地歷史、地理、風俗、風情等方面提供寶貴的材料。陽關、玉門關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稱, 而包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容。

        注釋:

        [1]戴均良,等.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5.7,638頁

        [2]戴均良,等.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5.7,1338頁

        [3]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113頁

        [4]阮堂明,李新.高適――岑參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1,241頁

        [5][漢]司馬遷.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0.7,7301頁

        參考文獻:

        [1]戴均良,等.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5.

        [2]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

        [3]阮堂明,李新.高適――岑參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1

        [4][漢]司馬遷.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0.7

        [5]高建新.唐詩中的“金河”[J].內蒙古大學學報,2010,(5).

        第7篇:古代送別詩范文

        詩歌是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感情、豐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學樣式。古典詩歌又有古體詩、近體詩、詞、曲等幾種形式。古體詩就是古代的自由詩,有四言古詩(最早出現于《詩經》)、五言古詩(成熟于漢,如《古詩十九首》)、七言古詩(成熟于唐代,如白居易《長恨歌》)、樂府詩(如白居易《琵琶行》)等形式。近體詩鼎盛于唐代,有絕句和律詩兩種。詞鼎盛于宋代,又稱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等,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詞有詞牌和標題,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集中體現,詞牌是詞的格式的名稱。例如《沁園春 雪》,“沁園春”是詞牌,“雪”是標題。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又有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帶過曲(兩三個同一宮調的小令連綴在一起,如喬吉《雁兒落帶過德勝令》)和套數(合一個曲調中多支曲子為一套,如睢景臣《哨遍?高祖還鄉》)三種形式。

        二、中國古代詩歌的分類及其特點

        中國古代詩歌按照表達方式分,可以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照格律分,可以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按照字數分,可以分為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按照內容分,可以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而詞按照風格分,又可以分為豪放派、婉約派等。現在我們根據內容來分類,談一下不同詩歌類別的特點。

        1.山水田園詩(寫景詩) 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疇。作者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遼闊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悠閑生活的向往。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借助客觀景物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在于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或借物抒情,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因此,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

        3.邊塞詩 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是最能體現國運興衰的作品。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勇敢無畏,如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等;中晚唐時期的作品雖然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了些許悲壯,如陳陶的“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等。而宋代的邊塞詩雖然仍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是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如陸游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等。邊塞詩的特點在于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蘊涵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4.詠懷詩 如果說寫景詩是借景來抒情的話,詠懷詩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吟詠個人抱負,反映或諷刺社會現實。

        5.詠史詩 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入對自然、社會和歷史的感觸,表達主旨。其思路一般是:歷史的人或物――描寫古今盛衰對比――表達主旨。常用的表現手法有:借古諷今(勸喻統治者借鑒歷史,或諷刺當政者荒,抨擊時弊)、懷古傷今(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悲嘆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歲月瞬息變幻,表現作者歷盡世事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憂患意識)、借古抒懷(寄托對人生的深沉感慨,時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況,抒發豪情壯志)等。詠史詩的代表人物是劉禹錫、杜牧等。

        6.送別詩 從內容上說,送別詩多抒寫親情、愛情、友情和同僚情。有些送別詩借送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等。

        一、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本詩運用了兩種技巧:

        1.寓情于景。作者運用細膩的文筆,通過描寫夏日日落月升后,荷風送香,翠竹滴露,抒寫了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閑適之情,進而又聯想到“知音”,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懷念之情。

        2.從嗅覺、聽覺兩方面描寫,以動寫靜。“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所以“風送”時聞;竹露滴在池面,其聲清脆,所以是“清響”。詩句表達的境界“一時嘆為清絕”。

        二、漁家傲①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②膩。香臉半開嬌旖旎③,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樽沈綠蟻④,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注]①這首《漁家傲》,是女詞人李清照六首梅詞中格調最為輕快、明朗的一首,全篇充滿歡快,愉悅的氣氛。②瓊枝:指覆雪懸冰的梅枝。③旖旎:柔和美好。④綠蟻:酒面的浮沫。

        這首詞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表現出梅花“嬌”和“潔”的特征。“香臉”一句側重于描寫梅花的“嬌”,“玉人”一句側重于表現梅花的“潔”。值此良宵,且備金樽、綠蟻,花前共一醉,表現了作者對梅花的酷愛之情。

        三、西河 金陵

        周邦彥

        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

        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舊跡郁蒼蒼,霧沉半壘。夜深月過女墻來,傷心東望淮水。

        酒旗戲鼓甚處市?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里。

        這首詞隱括古樂府及唐劉禹錫《石頭城》《烏衣巷》等詩中典故。本詞結構嚴整,上片寫金陵地勢險固,中片寫金陵古跡,下片寫眼前景物。本詞布局井然,從時間上說,是斷續交織;從空間上說,是疏密相間。上片寫的是遠景,以疏為主;中片寫的是近景和遠景,以密為主;下片為特寫鏡頭,密而又密。此外,本詞句法參差不齊,音調抑揚頓挫,風格沉郁悲壯。

        古詩閱讀,我們應從鑒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評價思想內容觀點態度四個方面入手。

        一、鑒賞古詩的形象

        鑒賞古詩中的形象,重要的是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并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情感。

        鑒賞古詩的形象,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鑒賞古詩的形象(意象),第二個層次是分析詩歌的意境。

        鑒賞古詩詞的形象(意象)常見的提問方式有:(1)這首詩寫了哪些意象?(2)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3)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這類題目,首先要整體概括出詩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樣的形象,其次要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即如何展現的),最后闡述形象的意義或者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鑒賞景物形象,就要抓住詩中的景物,并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然后用一句簡練的話語概括出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景的氛圍特點――或孤寂冷清,或恬靜優美,或雄渾壯闊,或蕭瑟凄涼……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鑒賞人物形象,首先要知人論世,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創作風格,從而更好地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具體分析詩中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進而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征。

        分析詩歌的意境常見的提問方式:(1)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2)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試從“景”和“情”的角度對某首詩或詞作一賞析。

        鑒賞詩歌時,抓住意象并反復揣摩、體味,是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從而順利進入詩歌意境的關鍵。因此,常見的解題思路是:(1)找出詩中的意象。(2)展開聯想與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3)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用兩個雙音節形容詞概括出來,如雄渾開闊、雄奇瑰麗、朦朧邈遠、空蒙迷茫、蒼涼悲壯、清新明麗、寧靜恬淡、凄清冷落等。(4)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怎樣的啟示。

        二、鑒賞古詩的語言

        古詩的語言可概括為以下幾種:(1)平實質樸。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等。(2)含蓄雋永。如朱慶馀的《閨意獻張水部》等。(3)清新明麗。如周邦彥的《蘇幕遮》等。(4)形象生動。如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等。(5)絢麗飄逸。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等。(6)婉約細膩。如李清照的《武陵春》等。(7)沖淡。如王維的《鳥鳴澗》等。(8)雄渾。如曹操的《觀滄海》等。(9)豪放。如李白的《將進酒》等。(10)沉郁。如杜甫的《兵車行》等。

        鑒賞古詩的語言,主要有兩種題型:(1)煉字。(2)分析語言特色。

        煉字常見的提問方式有:(1)這首詩中最傳神的字是哪個字,請作簡要分析。(2)對某字進行賞析或簡析某字的表達效果。(3)某詩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認為哪個更好,為什么?(4)某詩的詩眼是什么?(5)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答題提示:古人做詩講究煉字,煉字必須以煉意為前提,只有切合題旨,適合情境,這樣煉出來的字才能真正光芒四射。所以說,無論是鑒賞動詞還是形容詞、虛詞、數量詞都要注意結合詩意來分析。因此,解答時一般要包含下列信息:(1)肯定哪個好或更好。(2)解釋該字在句中的表層義和深層義。(3)展開聯想和想象,把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到句中,描摹景象。(4)點出該字表達了什么感情或烘托(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分析語言特色常見的提問方式有:(1)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2)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3)談談這首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提示: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的妙用,而是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答題時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1)用一兩個詞語或一句話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結合詩中的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鑒賞古詩的表達技巧

        古詩的表達技巧有以下幾種:

        (1)修辭手法:比喻、比擬、設問、反問、借代、夸張、用典、互文、疊字、雙關、對偶、排比、反復等。

        (2)表現手法:比興、鋪陳、象征、聯想和想象、抑揚關系、借古諷今等。

        (3)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

        (4)結構技巧:以自然景物起句、開門見山、曲筆入題造成懸念、畫龍點睛、以景結情、卒章顯志、伏筆照應等。

        考查表達技巧常見的提問方式有:(1)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2)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3)作者是怎樣抒發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這類題,學生要準確地指出詩中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修辭手法:正反對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擬、夸張得體等。表現手法:襯托、對比、虛實、動靜等),并結合詩句分析,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另外要說出這種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評價古詩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古詩常見思想情感主要有憂國傷時、建功報國、思鄉懷人、長亭送別和生活雜感五類。

        常見的提問方式有:(1)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主旨?(2)某句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3)為什么會有怎樣怎樣的感慨?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2)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3)作者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4)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我們只要掌握了上述方法,就能很好地做古詩閱讀題了。

        一、早 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1.這首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運用這樣的表現手法有何效果,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越調]小桃紅?寄鑒湖諸友

        張可久

        一城秋雨豆花涼,閑倚平山①望。不似年時鑒湖上,錦云②香,采蓮人語荷花蕩。西風雁行,清溪漁唱,吹恨入滄浪③。

        [注]①平山:平山堂。②錦云:本指彩云,此處借指繽紛的荷花。③滄浪:本指水清色,此處暗用《楚辭?漁父》“漁父……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意。

        1.“不似”一詞在曲中起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溪漁唱,吹恨入滄浪”展現了什么情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孤 桐

        王安石

        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明時①思解慍,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據《孔子家語》記載:帝舜曾一面彈著五弦琴,一面唱“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1.這首詩中的桐樹具有怎樣的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①,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②葉落山路,枳③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④夢,鳧雁滿回塘⑤。

        [注]①征鐸(duó):裝在車馬上的鈴。②槲(jiě),樹名。③枳:樹名,又稱臭橘、枸橘,開白花。④杜陵:古代縣名,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⑤回塘:回環曲折的池塘。

        1.這首詩中哪些詞語可以表現出標題中的“早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評論“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為“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枳花明驛墻”中的“明”字運用極妙,請簡要分析其妙在何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漁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有版本為這首詞加了詞題“記夢”,請說說這首詞是怎樣圍繞“夢”展開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詞不同于李清照其他詞的風格,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少年游 早行

        林 仰

        霽霞散曉月猶明,疏木掛殘星。山徑人稀,翠蘿深處,啼鳥兩三聲。

        霜華重迫駝裘冷,心共馬蹄輕。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許多情。

        1.這首詞的標題為“早行”,作者是如何表現“早”的?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詞的下闋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江城子

        蘇 軾

        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①。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②。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注]①娉婷:指美麗的彈箏女。②湘靈:此處用娥皇、女英的典故。

        1.這首詞上闋的開頭三句寫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詞的上闋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描寫彈箏女,試寫出兩種并作具體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首詞的下闋最后三句意味深長,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鵲橋仙

        陸 游

        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住。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

        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漁 翁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1.陸游《鵲橋仙》中“漁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漁翁》中“漁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處?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和“煙銷日出不見人,乃一聲山水綠”兩句都寫漁父的生活,但表現手法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渡荊門送別

        李 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對這首詩,清人沈德潛曾評價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從全詩來看,你同意他的看法嗎?“送別”二字應該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的結尾運用了擬人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途經秦始皇墓

        許 渾

        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云亦是崩。

        一種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漢文陵。

        焚書坑

        章 碣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注]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注]《秦始皇本紀》集解引蘇林說“祖,始也;龍,人君象,謂始皇也。”

        1.這兩首詩都是詠史懷古詩,吟詠的對象都是秦始皇,但議論的針對點卻不一樣,表達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許渾的詩“勢入浮云亦是崩”句中“崩”極富表現力,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春 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春閨思

        張仲素

        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

        1.這兩首詩的抒情主人公都是_________,表達的感情都是_______________。

        2.這兩首詩都用生活細節表達情感,請結合這兩首詩的內容談談這樣寫的好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元 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舟中讀元九詩

        白居易

        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

        眼痛滅燈猶暗坐,逆風吹浪打船聲。

        1.簡要回答“驚坐”與“暗坐”的不同表達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篇:古代送別詩范文

        一、共同之處

        1.體裁相同

        兩篇文章體裁一樣,即“歌”,能唱的詩,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

        2.格式不固定

        兩詩都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詩句多少依所要表達的內容而定。

        3.寫景與敘事融為一體

        杜詩將“秋風”“秋雨”和個人的遭遇經歷融為一體,岑詩將“冬雪”和為朋友的餞行融為一體,都達到了景為情生,情因景涌的藝術境界。

        4.借景抒情

        兩詩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杜詩借大風破屋、草堂漏雨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岑詩借邊塞壯麗的雪景,表現了詩人和邊防將士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

        5.都寫到了風

        兩詩都用了一系列動詞來表現風力之大,而且都用了“卷”這個字。

        6.都有千古名句

        杜詩中千古名句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岑詩中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二、不同之處

        1.句式不一樣

        杜詩以七字句為主,間以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錯雜;而岑詩從開篇第一句“北風卷地白草折”到結尾第十八句“雪上空留馬行處”都為七字句,句式整齊劃一。

        2.敘事詳略不一樣

        杜詩敘事較詳細,故事性強。全詩可分三節。第一節寫風破茅屋。“八月秋高風怒號”寫出了秋風肆虐,聲響宏大;“卷我屋上三重茅”突出風勢之大,茅屋被秋風所破之情景;“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寫茅草被狂風刮起紛紛墜落的去向。這時,茅草散落似乎還有希望收回,可“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茅草的下落竟是如此!“歸來倚仗自嘆息”寫出了詩人投訴無門的困窘之狀。整個第一節的氣氛是昏暗的,情緒是低沉的。第二節寫秋風破屋的結果。先從風云變幻說起:“俄頃風定云墨色”是雨要來的征兆,“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出了云將釀雨的情境,“雨腳如麻未斷絕”突出了雨的綿密,可詩人賴以生存的茅屋卻“床頭屋漏無干處”,至此秋風破屋的慘劇達到了,此情此景詩人怎能入眠?“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更是詩人自“安史之亂”以來各種辛酸經歷的慨嘆。

        岑詩敘事簡潔,點到即止。全詩的敘事線索不像杜詩那么明晰,是若隱若現的。詩的前半部分詠雪,后半部分寫送別。詠雪部分的雪景可以說是一幅想象奇特的寫意畫。“白草折”與“梨花開”讓我們讀者從視覺上領略到了邊塞奇寒的氣候特征。而送別之事也僅僅在“中軍置酒飲歸客”“輪臺東門送君去”和“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些詩句中有所體現。具體的餞行、送別場面讀者只能靠想象了。

        3.抒情方式不一樣

        杜詩抒情強烈而深沉,推己及人并直抒胸臆:“安得廣廈千萬間……風雨不動安如山”是詩人用理想戰勝現實后的吶喊,意志戰勝嘆息后的狂喚,表達了詩人深沉的憂國憂民之情。

        岑詩抒情含蓄典雅,“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詩人沒有一語道破,而是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讓其產生無限的遐想:或許有對友人的不舍,有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有對歸期無望的惆悵……體現了含蓄典雅的特點。

        第9篇:古代送別詩范文

        【關鍵詞】積累意象;濃厚的興趣;古詩意象賞析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考試大綱》規定:“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能力層次為E級。對于沖刺高考來說,怎樣走進詩人的內心情感世界、進行古詩鑒賞呢?

        意象,是走進詩國的一張門票。意象就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即詩歌中的形象,它不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詩中所寫的景或物,還包涵了作者的情思。詩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單一的,有的是多個的。(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的描寫對象)在我國古典詩歌漫長的歷程中,形成了很多傳統的意象,它們蘊含的意義基本上是固定的。我們熟悉了這些意象,就猶如買了一張門票,走進了古詩的殿堂,走進了詩人的內心情感世界。

        一、送別類意象

        楊柳,它源于《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和“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之情,以致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

        酒,既能排解愁緒,又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系在一起的古詩多不勝舉,如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或餞別之用。在古詩中,它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如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晏幾道《浣溪沙》“衣化客塵今古道,柳含春意短長亭,鳳樓爭見路旁情”。

        南浦,南浦多見于南方水路送別詩,如白居易的《南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芳草,如李煜的《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夕陽,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水,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春色,王維的《送沈子福歸江東》“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秋,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送別類意象還有明月眼淚、孤云、歧路、浮萍、孤蓬、杜鵑、鴻雁、灞陵、寒蟬、蘭舟、西風、畫角、落葉、殘紅、敗荷、細雨、寒鴉、鷓鴣、春風、西樓等,這些意象都是詩人情感的載體,學生在鑒賞古詩時只要看到這些意象都可歸結為表達詩人依依不舍之情,或敘寫別后的思念之情。

        二、思鄉類意象

        月亮,一般情況下古詩詞中出現的月亮都是思鄉懷人的代名詞。如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等等。

        三、愁苦類意象

        梧桐,在古詩國中,梧桐是凄涼悲傷的象征。李清照《聲聲慢》中“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芭蕉,在古詩中常與孤獨憂愁、離情別緒相聯系。李清照《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馀情”;流水,水在我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思連在一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如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猿猴,古詩中常常借助于猿猴表達一種悲傷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鵑鳥,在古代神話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鳥,暮春哭啼,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鳥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斜陽(夕陽、落日),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郁之情。李商隱的《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四、抒懷類意象

        、梅花、松柏、竹、黍離、冰雪、草木等,通常抒清高淡泊、不屈不撓、堅貞正直、頑強向上、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忠貞高尚、盛衰興亡之情。

        五、愛情類意象

        紅豆、蓮、連理枝、比翼鳥等,通常抒相思、愛戀、夫妻恩愛之情。

        六、戰爭類意象

        投筆、長城、請纓、羌笛等,常抒棄文從武、戍守邊疆、殺報國、悲愴凄涼之情。

        教師在平時注意引導學生積累上述古詩的意象,保持濃厚的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樂于拓寬文學欣賞的眼界,自然就會找準古詩的意象,順理成章地找到了古詩鑒賞的突破口,走進了作者的內心情感世界,把握了古詩的感情基調,做各種考題就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08年版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911在线观看 | 日本另类亚洲色区 | 亚洲成a人网站在线看 | 夜夜天天狠狠偷偷青青久久 | 亚洲成色最大综合在线 | 中文字幕一区2区3区乱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