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課堂教學設計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課標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設計,要求小學音樂教師建立一條新型高質量教學之路,對于小學音樂課堂來說,只有教學更加的高效才能符合教師的新課標下小學音樂教學之路。在高中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認為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小學音樂學習興趣至關重要,可以更好的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有效的提高新課標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水平。[1]
一、有效提高學生小學音樂學習興趣
傳統新課標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對于整個學習過程來說,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只有提高學生的小學音樂學習興趣,才能夠較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新課標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入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以此來激發學生對小學音樂的求知欲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對學生的接受能力做到深入全面的了解,努力營造課堂中友好、和諧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精神飽滿的配合教師的講課教學。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涉及到很多抽象化的小學音樂概念,教師要盡可能用通俗的語言對這些概念加以解釋,保證學生可以有效的吸收深奧的小學音樂知識。[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更加深入透徹的理解小學音樂概念,對于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形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教師還要加強與學生在課堂之間的互動交流,保證學生的疑問可以及時得到解答。課堂教學的幽默感養成十分重要,可以有效的拉近師生之間的確距離,有效的緩解緊張的學習氣氛。學生無心理負擔的輕裝上陣,自然也能夠學得更好![3]
二、小學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
對于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努力引導,對于學生來說,課堂學習合理的場景教學,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走入小學啟蒙的音樂世界,有效的感受到小學音樂學習的價值。教師在新課標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設計好合理的小學音樂互動互動,引導學生可以對小學音樂互動進行自主思考。行之有效的課堂互動,可以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形成有效的小學音樂審美能力。所以,教師在課堂互動設計時,必須要考慮好學生的實際生活,盡可能的將生活中的常見音樂列入課堂小學音樂互動中去,并且要保證提出的小學音樂互動具有一定的深度與廣度。只有具有深度與廣度的小學音樂互動,才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小學音樂審美能力的養成。[3]課堂中好的小學音樂互動,不單單可以有效的激發出學生強烈的小學音樂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更快的引起學生的注意,幫助學生的小學音樂審美能力的快速形成,且能幫助學生解決實解生活中的互動處理。[4]新課標下小學音樂應用題的解題講解過程中,教師要把應用音樂進行細致的講解,讓學生從細微處對音樂進行思考,學生在發現互動關鍵后,繼而迅速解答老師提問,幫助學生形成解決此類音樂的解答思維。教師要設計相應的音樂交流互動,有效的發揮出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中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質量。
三、新課標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設計辦法
新課標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在課堂上開展具有針對性、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對于新課標下小學音樂的教學來說,必須要對學生的教學做到因人而異,才能夠發揮出較好的教學成果。在新課標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設計做到精練、準確,選擇最易被學生接受的講解方法,對音樂進行詳細說明。[5]課堂音樂的精講,實際上就是教師在學生掌握好基本知識的前提下,對重點、難點內容進行詳細的深入講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有效的調動學生對音樂的積極思考,讓學生的音樂思維得到有效的發揮。教師要引導學生全面的掌握好小學音樂概念的定理與應用,堅持學習過程中的因材施教,針對學生不同階段的知識水平,展開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同時加大小學音樂練習的布置,幫助學生不斷進步。[6]教師小學音樂練習的布置不能在量上取勝,必須要根據實際教學目的,布置和教學相關的小學音樂作業,對小學音樂作業的難度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合理布置。小學音樂練習的布置要盡可能的精練、適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認真對學生的課后練習題與復習題進行分析與研究,確定好適合課堂講解使用的練習題,以及課外適用的練習題。[7]教師要對所有的題目進行改造,幫助學生進行音樂知識內容的歸納、總結,幫助他們形成思考、探索、思維發散等多種審美能力的養成。在小學音樂教師的精細設計教學環境下,教學過程更加重視學生的知識水平與知識特點,對訓練題努力做到深入淺出,以有效幫助學生對題目進行理解掌握,形成他們的新課標下小學音樂學習。
四、總結
綜述可知,新課標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設計非常重要,需要新課標下小學音樂教師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努力用心才能夠獲得較好的教學設計結果。教師在發現學生的差異之后,要對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分析,適度改變小學音樂題目的練習,讓學生可以更加迅速有效的掌握小學音樂知識,并形成小學音樂審美能力,在實際解題過程中,盡可能的做到學以致用。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輕松的課堂知識消化,以形成更加新課標下小學音樂的小學音樂學習效果。
作者:王莉 單位: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張敏.小學音樂教學中創造教學的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
[2]劉艷梅.在小學音樂校本課程腰鼓表演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6.
[3]林菲凡.淺析如何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優化小學音樂課堂教學[J].時代教育.2016.
[4]劉偉陽.淺談小學音樂教育中對學生興趣的培養[J].北方音樂.2016.
[5]季莉麗.新形勢下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J].祖國.2016.
本次課程學習半導體三極管的結構、類型符號、工作原理以及特性曲線。教材選用康華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電子技術基礎》模擬部分(第五版)。模擬電路中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放大電路,而構成放大電路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器件就是半導體三極管。本次課安排在半導體、PN結和二極管之后,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再對三極管的結構、電流放大關系和特性曲線進行學習,同時也為下節課學習三極管的各種放大電路打下基礎。因此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分析
2.1情感目標
從三極管的應用出發,激發學生專業興趣及熱情,學以致用。
2.2知識目標
理解晶體管內部載流子的運動,掌握三極管的放大條件。掌握三極管的電流放大作用、電流分配關系及其特性曲線。
2.3能力目標
教學過程中體現由表及里、兼顧內因和外因、化繁為簡等思想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通過實驗、分析、總結的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是三極管的結構、電流放大條件及其分配關系、特性曲線。教學難點是三極管內部載流子的運動規律。
4教具和方法
教具采用黑板、粉筆、多媒體幻燈片、多媒體視頻以及三極管實物輔助教學情景教學法、實驗教學法、引導思考教學法、講解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5教學過程設計
5.1導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視頻引出擴音設備,引發學生對新學習課程的興趣。然后給學生介紹擴音設備的組成和工作原理。通過一個設問“什么樣的器件能夠實現這樣的功能呢”,引出這堂課的教學內容半導體三極管。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同時也擴寬學生的知識面,此處加入關于三極管發明的一些知識。
5.2講授新課
接著給學生演示一些常用的三極管實物,告訴他們正是這些小小的器件實現了電信號的放大,進一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結合課件給學生介紹三極管的封裝,以及不同封裝分別表示的意義,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根據認識事物由表及里的規律,認識了三極管的外形,下一步給學生介紹三極管的內部結構。結合多媒體課件介紹三極管的結構及其符號,并與學生一起總結出三極管三區、兩結、三極的基本構成。提出問題“:三極管猶如兩個反向串聯的二極管,能否將兩個普通的二極管串聯起來組成三極管?”引導學生思考并引出對三極管內部具體結構的學習。將三極管的內部結構比喻為漢堡,通過與漢堡的類比加深學生的印象,并告訴學生三極管的這一結構特點正是它能夠進行放大的內部條件。那么,具有這種結構特點的三極管就可以進行放大嗎?實際上,三極管進行放大除了結構特點為其放大提供了內部條件外,還必須滿足一定的外部條件。接著給學生介紹外部條件,正是認識事物需要同時兼顧內因和外因思想的體現。同時當學生對三極管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后,下一步學習三極管的工作原理。首先重點強調三極管放大“發射結正偏,集電結反偏”這一外部條件,以及具體電路中如何保證這一條件實現,加深學生對這一條件的記憶。下面介紹這一節課的重點內容,三極管內部電流的分配和放大關系。為了避免枯燥的公式推導,幫助學生直觀的理解和掌握三極管內部電流分配關系,在講臺上演示實際的三極管放大電路,通過改變電位器阻值,測得一系列發射極、集電極和基極電流數據。啟發學生觀察測得的數據,得出三極管三個電流之間的關系。這樣繁瑣的推導過程被簡單直觀的實驗所代替,體現認識事物由繁瑣到簡單的客觀規律,而學生通過實驗和自己觀察總結出的結論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同時引導學生體會三極管內部電流的分配關系IE=IC+IB正是基爾霍夫定律的體現,而IC=βIB正是三極管電流放大作用的體現。通過設問“: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引起學生的思考。透過現象看事物的本質,這一現象是由三極管內部載流子的運動規律決定的。三極管內部載流子的運動規律是這一節課的難點,可以通過多媒體動畫直觀地演示載流子運動的復雜過程。對照多媒體動畫分發射、復合和收集三個階段給學生介紹這一過程,同時與學生一起推導三極管運動過程中內部電流之間的關系,得出與實驗完全吻合的結果。另外,可以再播放一段三極管內部載流子運動的視頻,幫助學生回顧和進一步加深理解這一難點內容。
5.3思考與討論
設計兩個思考題:(1)既然三極管具有兩個PN結,可否用兩個二極管相連以構成一只三極管?(2)放大電路輸出端增加的能量是從哪里來的?讓學生展開討論,通過討論加強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問題能力的培養,也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5.4小結
通過提問與學生一起總結本次課的內容,并通過板書加深印象。
6教學反思
(1)課堂中通過一段音樂引出擴音系統進而引出新課程三極管的學習,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2)用實驗的方法代替復雜的公式推導,用更直觀的實驗數據加強學生對三極管電流分配關系的記憶;(3)用直觀動態的多媒體視頻演示三極管內部載流子的運動過程加強學生的理解,同時也活躍了課程氣氛。(4)教學過程中體現了由表及里,兼顧內因和外因,化繁為簡等思想,除了注重學生對所講課程的學習,更注重學生認識事物能力的培養。
7結論
關鍵詞:課堂教學 問題探究 小組討論
主題背景: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要重點從三個方面發展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通過學習獲取歷史基本知識的能力;通過閱讀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問題探究、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教學形式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推崇,因為它有利于提高高中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其帶來的許多有效效應已為教師所認同,在這樣的背景下,問題探究和課堂小組討論的有效結合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是《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本課選自人教版新編高中歷史新教材必修三。
1.學情分析:高二學生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但對教師的依賴比較嚴重,尚未養成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的習慣。
2.教學目標:通過學習社會經濟現象是由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這一內容,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辯證關系。
情景描述:
1.提出問題
師:板書問題:1.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為什么這樣說?你認為該結論的依據是什么?
2.的目的達到了嗎?為什么說失敗了?失敗原因是什么?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一場討論,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學生開始認真看書、歸納,前面的問題基本能順利解決,但談到如何評價時,有一位學生突然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既然說是近代化的開端,就說明發揮了作用,為什么又說它失敗了?”這個問題引起全班學生的爭議,在備課時我沒有考慮這個問題,但看到學生興致勃勃的樣子,我臨時做了調整,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我根據各組情況做適當的指導。
2.展開討論
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很高,討論非常激烈,有些學生甚至爭得面紅耳赤,這在以往的課堂中是比較少見的。
3.展示結果
我讓學生每個學習小組派代表發言,闡述本組的觀點,學生展示的結果給了我很大的驚喜,他們不僅觀點明確,而且非常全面,充分體現了集體智慧的力量,而且下課后還有學生在繼續討論這個問題。
反思與研究:
這個小小的插曲勾起我對歷史教學現狀的深刻反思。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討論合作教學成為很受教師歡迎的一種教學形式,因為它是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一種有效方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靈活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但因為這是一種比較新的教學形式,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有待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現象一:教師備課時對學生的情況準備不夠充足
受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很多教師在備課時,注意更多的是考綱和教材的結合。然后想辦法讓學生讀懂教材、掌握教材,并且能舉一反三,根據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卻忽視了課堂的主人――學生,教師的先入為主,造成對學生情況的掌握不足,以至于在教學過程中設計的討論題目并不符合學生情況,學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所以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欠佳,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現象二:不相信學生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十分周到地設計好了課堂教學的內容,甚至包括過渡語,但是卻忽略學生的主體性。另外進行小組討論時,教師很少有意識地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有的學生提出一些超過教學設計范圍的問題,就會被教師“下課再做討論”等借口搪塞過去,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調動。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師不放心學生,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設計。
現象三:小組討論流于形式
小組討論相對來說是比較新的教學手段,還處于探索階段,課堂中經常出現因為問題設計不當,學生參與不積極等因素使討論流于形式的情況。或者從表面現象來看,討論似乎非常“熱烈”,但卻沒有圍繞核心問題展開,學生們只是漫無邊際地亂談一通,討論并沒有真正解決學生困惑的問題,也起不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
現象四:討論中存在“看客”現象
在課堂討論中有一部分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他們不愿意加入討論行列,只在旁邊充當“看客”,也有的學生已經總結出了自己意見和結論,但并不積極發言,而是“各自為政”。這熱鬧的課堂討論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議”不“思”、只“說”不“聽”。
提出建議:
基于以上現象,筆者認為可以從下面幾方面著手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1.教師課前要精心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問題
教師在備課時一定在要仔細研究考綱,認真鉆研教材,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科學地設計具有層次性的問題。這樣就能使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有事可干,真正體現出他們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師在一節課結束時,告訴學生下一節課的問題,這樣學生可以在預習時單獨思考,使他們在下節課的討論內容更有針對性。
2.課堂上教師要及時引導,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首先,教師要認真觀察和傾聽,追蹤學生討論的進程,因為學生在討論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偏差,出現某些史實上的錯誤,這時教師要及時介入,進行有效的引導,幫助學生走出誤區。其次,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使各個小組的討論始終緊扣主題。
3.教師要做好總結
課堂討論結束后,教師要對本節課的討論情況及時總結,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對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進行恰當的評價。如對優等生要從嚴,在肯定其成績的同時,中肯地指明其不足的地方,使優等生學習有方向;對于后進生要從寬,及時地肯定他們的閃光點,以便使后進生學習有信心,這樣就可以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夠有成就感和方向感,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共同發展的目的。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通過問題設計--獨自探究―合作探究―問題解決的教學實踐,使問題探究和學生合作討論有機結合,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現代化教學;課堂教學設計
不可否認,現代化教學工程的實施,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設計的思維定勢,為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了諸多有利的條件,使課堂教學設計充滿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但同時也使其在課堂教學的執行過程中出現了松散性、盲目性和不確定性。本文以現代化教學為背景,結合作者的教學實踐,用現代教育的觀念和思路對當前課堂教學設計取得的教學效果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以嶄新的視角對如何優化課堂教學設計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最終給出了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應遵循的原則,希望對現代化教學工程的實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現代化教學條件下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分析
可以說,將課堂教學設計應用于現代化教學的實踐,目前還算是一種較新的嘗試。筆者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條件,對部分科目內容進行了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現對實踐的效果進行分析如下。
1.1現代化教學條件下課堂教學設計的優勢
筆者將課堂教學設計技術應用于《機械原理設計》和《機械基礎》科目部分教學內容的教學實踐中,通過對課堂教學設計過程及其應用結果的分析,我們發現,課堂教學設計的整體效果是好的,是成功的。
1.1.1課堂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等現代教育思想。由于教學設計以“為學生提供最好的教學服務”為宗旨,無論是教學信息的選用與組織,還是教師教學策略的選擇都是在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在這種課堂教學設計指導下所進行的教學活動,學生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高度的自,能夠主動參與,并且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進行學習和提高,這樣,學生真正獲得了智慧而不僅僅是知識本身。這種教學真正達到了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的目的,這也恰恰符合建構主義課堂教學設計理論的要求。
1.1.2課堂教學設計為課堂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簡單地說,課堂教學設計相當于為課堂教學活動提供一個可執行的“處方”,它高于一般意義上的備課活動,是一種更為系統的教學設計技術。課堂教學設計注重對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有價值的所有教學資源進行合理地分析,使教學能夠整合各個學科內在的知識體系,并將這些學習資源提供給每一位學生,從而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擴大了知識面,調動了學生縱向與橫向學科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形成了長久的自主學習的習慣,這對于開發人力資源大有益處。另外,由于課前充分的設計準備,即使在課堂上出現突發的事件,教師也會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并啟動備用的教學策略,做到對教學計劃的合理調整。因此,無論是在提高課堂知識傳授效益方面,還是在增強學生能力生成效益方面,課堂教學設計對課堂教學活動的指導作用都不可小視。
1.1.3課堂教學設計使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性評價更加科學合理。我們大部分教師都習慣于講課與考試測評的分離,認為只有課終的考試評價才是學生是否學好的依據,忽視了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甚至走進了“我教我的,你學你的,他考他的”的“教、學、考”相分離的誤區,這與現代化教學的要求相去甚遠。而課堂教學設計則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進行這種形成性評價的時機,以及如何進行評價,如何將評價的結果反饋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并對課堂教學設計進行修改完善,從而使課堂教學思路更順暢,使課堂氣氛更活躍、更融洽,也迎合了現代化教學對課堂“教、學、評”有機結合的要求。因此,課堂教學設計無論對教師進行教學、指導教學,還是對學生學習、建構知識都是非常有效的一項教育技術。
1.2現代化教學條件下課堂教學設計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現代化教學工程的實施為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了諸多有利的條件,使課堂教學設計技術更具優勢,對課堂教學的指導作用越來越突出。但是,由于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仍處于起步嘗試階段,教師對這一教育技術的掌握并不很到位,在設計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所以筆者認為,認真地分析這些在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對提高教學設計技術的應用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1.2.1課堂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活動相脫節的問題。即課堂教學設計在應用過程中出現了教學活動沒有按教學設計程序進行的現象,教學設計是一回事,教學活動又是另外一回事,兩者是并行關系,而不是指導、反饋、執行相統一、相協調的關系。產生這一問題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教師對課堂設計過于理想化,片面地追求現代化教學的形式外顯而忽略了教學的實際內容,對教學情況把握不準,沒有客觀地分析影響課堂教學設計的各種客觀因素,比如對教學資源的開發、選擇,對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認知風格的分析,對教學任務的分析等等。另一方面,受傳統教學形式的影響,教學設計主要依賴的是教學大綱的要求和課程具體的內容,而不是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主要因素進行。所以即便是把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但由于與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相左而出現課堂教學無法繼續的尷尬,從而使教師放棄教學設計的指導,又回到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去。這樣,課堂教學設計的工作就變成了“吃力不討好”的無用功。
1.2.2教師對在教學設計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自身角色認識不足,影響了正常的教學次序。即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擺脫不了傳統教學的束縛,既想按照教學設計的課堂教學過程結構進行,又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產生一種無從下手的無奈,致使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過程出現比較混亂的現象。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教師對自身的角色進行重新的認定,現代化教學的實施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要求教師從“臺前”轉到“幕后”,教師既要做教學信息資源的設計者,又要做教學設計的組織者、執行者,還要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課堂中主要對學生的學習起引導、指導的作用。認識了教師的作用,還要有敢于嘗試、不怕失敗的精神,不斷的更新知識、擴大知識面,在實踐中增長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的質量。
1.2.3部分學生對這種新的課堂教學方式的排斥,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從屬技能不能滿足課堂教學設計的要求,使學生失去學的信心,并產生排斥心理。為此,我們嘗試采取了一些措施:1.指導學生掌握如何自主獲取信息的技能,讓學生動手、動眼、動腦,接受多重刺激,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創新能力。2.幫助學生主動去搜集并分析有關學習信息,提出假設、驗證假設。3.把當前的學習內容盡量與自己熟悉的事物聯系起來,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交由教師或班集體共同討論。4.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提高學生的集體協作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與研究的方法、過程與手段。5.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成果展示出來并參與同學間的競爭,使學生在成果的展示中獲得成就感。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為逐步實施現代化教學奠定了基礎。
另外,還存在課前教學準備活動不充分造成教學設計執行中斷等問題。其原因主要是現代化教學資源的開放,現代教學手段的豐富,現代教學方法的千變萬化,使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往往會有一些盲目性的選擇。而教師在課前的準備確不充分,比如,沒有對所選的媒體播放工具的功能進行熟悉,沒有事先檢查教具是否完備,沒有對學生上課前的情緒狀態進行了解,沒有對學生的前期知識學習掌握的情況進行摸底等等,這會對教學活動的實施帶來一定程度的阻力,甚至會使課程被迫中斷。這些問題還有待于我們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進行分析、解決,為課堂教學設計在現代化教學的課堂上大展異彩而努力。
2.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們獲得了一定的經驗,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高了教學設計的技能。在此基礎上,結合教學設計的理論,我們認為,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應遵循以下的原則。
2.1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應遵循系統性原則
教學的各個要素與各個環節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課堂教學設計必須對一切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學習資源進行整體協調、統籌規劃、合理配置、科學安排,這也是課堂教學設計的特點所決定的。系統性原則要求課堂教學設計,一是做到各個教學要素內部的有機結合,二是實現教學系統各組成要素之間的融合。這樣,教學活動程序運行的才能更加有序、更加穩定。
2.2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應遵循客觀性原則
課堂教學設計包含了大量具有客觀屬性的因素,比如,真實的教材內容及相關的知識信息,教師的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的能力,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及其從屬技能的掌握,現有的教具、教學條件等等。因此,客觀性原則是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的特征之一,它要求做到對教學過程中的各因素進行客觀性的評價,從而為課堂教學設計提供客觀性的教學資料,使教學設計的目的更具針對性,并在應用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2.3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應遵循建構性原則
“為建構良好的認識結構而教”是現代教學論的一個基本結論,是指教師在教學中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啟發學生自主建構認知結構。這就要求教師按照學生建構認知結構的過程與規律設計課堂教學,以促進學生建構良好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的良好習慣。
2.4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應遵循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是指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地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積極主動地探索和發現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主體性的發揮與發展是與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內在聯系的。因此,教學沒計要注意創設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處于一種主動、活躍的能動狀態,喚起學習需要,激發學習動機,進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2.5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應遵循可行性原則
課堂教學設計的最終目標是將這種設計應用于教學實踐,因此,可行性是衡量課堂教學設計是否優化的又一個重要指標。可行性就是由教學設計將教學理論與具體的教學實踐連接起來,真正起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科學”的作用,使其一方面可以指導教師的教學實際,另一方面又可以豐富和完善教育理論,從而促進課堂教學設計技術的發展和完善。
2.6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應遵循開放性原則
一方面,課堂教學設計在應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干擾性因素,課堂教學的設計不應過于程序化、模式化,而應留有教師現場發揮的余地,充分調動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性、創造性,使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另一方面,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也必須是開放性的。這是因為,課堂教學有著極強的個性,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形成性目標決定了它的評價標準不可能是一個僵化的教條式的標準;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表現也是難以預測的;一個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也不可能涵蓋眾多的教與學的行為。因此,教學設計對課堂教學的評價不可能用一個既定的標準來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的行為,必須為評價者的評價留有余地。
產品設計是人類為了更好地提高生活質量把頭腦中的一些物體通過處理變成實際的物體的過程。實用性、價值性和美觀性是產品設計的三大因素。創新是人們結合自身經驗改變客觀事物,形成新的事物的一個過程,認識性、實踐性和全新性是創新能力的三個特征。
二、構建新型課堂教學體系,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1.充分認識產品設計課程。
以產品設計的有關內涵和產品設計中的創新能力為宗旨,教師可將課程設定為專業基礎和專業設計兩大課系。在專業基礎課系中,以工業設計史等為藝術基礎,以素描、色彩為表現基礎,以二維、三維、多維形態為表達基礎,以平面與立體為設計基礎,從表現、表達到設計,可將產品設計基礎課程劃分為四大課程組群,即藝術基礎、造型創意基礎、形態表達基礎和設計基礎;根據產品設計所涉及領域的特點,教師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只能從二維到三維選幾個側重點,不能面面俱到,可主要包括設計心理學、小家電產品設計、陶瓷產品設計等方面的內容;整體把握課程內容。教學工作室經過時間的演變,優越性日益彰顯,因此,在歐美教育強國中被廣泛運用,我國一些院校也在逐步實行。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根深蒂固和諸多方面的限制,教學工作室步履維艱。然而,經過一系列的艱苦卓越的嘗試,一些具有本地區和本學校特色的教學工作室已成星星燎原之勢,教學工作室一般由教學團隊組合而成,承擔一定的課程組群教學任務,以完成某項教學研究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新模式,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實踐的時間和空間的校外實踐基地,形成學、研、產互動的良性循環系統;建立一套素質能力實踐的模式。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特定的認識和實踐,因此,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通過闡述、制作和交流等步驟,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人為性地拓展,以便學生在探討的過程中,能力得到提升。教學內容的創新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在教學中探索符合創新能力發展的教學內容。學生知識的組成還不夠系統,學習意識還較差,亦步亦趨地模仿操作,一旦教師停止指導,學生便會不知所措,這種現狀是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不斷調動學生學習產品設計的熱情和信心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教師應擺脫對教學內容的限制,運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讓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一些常見的事物,然后實地參觀一些設計單位,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出現的問題,不斷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產品設計與教育理念相融合。
結合產品設計的現在性和未來性,產品設計的創新能力是綜合各個領域上,設計出形式新穎和結構完備,更能體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新產品,是我們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歸宿,這種過程需要學生在融會貫通相關理論和實踐的經驗上才能實現,產品設計專業涵蓋多個領域。因此,有關的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多舉并存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但要大批量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時,難免力不從心,當然,一些天資穎慧的學生除外。結合教學現狀,一些教師實施教學時,往往忽視學生的客觀基礎;或者讓學生天馬行空地想象,產品的實用性被極大地忽視;或者對創新能力的要求過于嚴格,造成很多學生對于創新望而卻步,創新能力的教與學之間的矛盾被嚴重激化,人為性地把創新要求和學生的知識體系隔開;把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性也隔開,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無疑是飲鴆止渴,極大地違背了用教學的客觀規律來引導學生學習。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感悟產品設計的客觀規律,把高等教育的普遍性和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有效融合,逐步探尋出一條“傳授———啟發———引導”的課堂教學新途徑,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錦上添花。產品設計的創新過程需要的是高級思維和客觀實踐的融合,鑒于產品設計的獨特性,我們只能結合學生的客觀情況,逐步誘導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創新具有一定的延續性,教師除了善于引導學生不斷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外,把產品設計的一些新理念逐步滲透,以便不斷完善產品設計的創新和教育理念的相輔相成。
3.產品設計要與客觀實踐相融合。
結合高校產品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實踐都是為了學生創新能力,宗旨是綜合理解產品的各個要素整體把握創新能力,因此,在日常實踐中要注重綜合實踐和具體實踐。結合產品的功能而開設創新能力培養的課程,需要全面掌握和靈活運用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以一種設計為模板,結合不同消費群體對不同功能的需求,來不斷地反思,利用不同的功能設計不同的樣式,以產品的不同功能來適合不同的消費人群,從而引導學生對這種設計模板部分或者全部的思考,進而實現部分或者全部的創新,這種方法比強調樣式重要得多,這種方法不僅促進了技術的發展,產品更具有人文性,對于未來的產品設計也是具有深遠的影響。對于產品設計中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這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新途徑,作者認為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可以納入日常實踐中。結合一些歐美設計強國成功的案例,我們不難發現:設計師更注重“以人為本”,懷著高度的責任心,對自然環境的敬畏,引領著世界范圍內設計的潮流,這種人本思想也間接地推動了新鮮事物的誕生,這對于我們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供了一片廣闊的天地,很值得我們教師的思考。另外,我們也可以列舉一些不成功的設計案例,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去完善,同樣也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實現。在產品設計課程中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解決問題,讓學生親身經歷實踐的場景,有利于拓展視野和愉悅身心,當學生臨近畢業時,在企業實踐中,通過接觸一些成功的產品設計,給學生提供適合的工作崗位和實踐項目,讓他們盡快掌握設計方法和有關流程,通過實踐與就業相結合,培養學生產品設計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4.產品設計要注重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要轉變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勇于推陳出新,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積極的思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探索教學,讓學生在產品設計中有清晰的思路,讓學生學會設計,學會創造,注重師生之間角色的互換,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圍繞共同的目標,共同思考、共同進步,讓學生在科學的學習方法中,加強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形成獨特的產品設計風格。
5.產品設計和考核方式和評價標準相結合。
在產品設計的教學改革,要注重考核方式和評價標準,使學生從亦步亦趨中上升到創新設計,將創新納入到相應的評價標準中。為此,教學評價模式需要積極改變,讓學生自己確定產品設計的理念。教師通過積極評價,讓學生丟棄一味的模仿,給學生營造充分的表達和自由的空間和時間,積極鼓勵一些富有創意的設計方案,讓這些優秀的作品參加一些設計大賽,通過專家的指導,讓學生明確產品設計的理念和流程,讓創新的產品設計層出不窮。學生學習能力差主要是
三、結語
論文關鍵詞:中學語文;課堂勢學;目標設計
語文,我們母語教育的支柱學科。其教學現狀不理想的狀態卻讓人無法釋懷,究其根源,語文課堂教學大而空問題不容忽視。調查發現,新課標頒布實施以來,在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學目標仍常常被忽略。在很多課堂上,有些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不夠明確,過于分散,更有甚者,有些語文教師的課堂根本沒有目標可言,天馬行空,任其發揮。由于失去了教學目標的約束,一部分教師的公開課上得自由而散漫,在熱熱鬧鬧的課堂氣氛背后彰顯出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分。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既與部分教師錯誤的思想觀念有關,更與部分教師對新課標教學理念的誤解有關。因此,筆者綴文認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突破語文教學瓶頸的基點在于夯實目標教學。
我們仔細研讀新課標,不難發現,夯實目標教學,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本來就是新課改的應有之意。因此共同探討如何夯實目標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問題亟須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參與。
一、舊話重拾,理性認識和看待目標教學
自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等人提出教學目標分類理論以來,目標教學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研究。所謂目標教學,是指確立教學目標后圍繞目標實施教學并根據目標評價教學效果的課堂教學過程。目標教學的稱謂是我國為強調教學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故而稱之。
具體而言,目標教學具有五個特征:一是以單元作為控制教學過程的基本單位。將教材按照其內在的知識結構分為若干相對完整、獨立的單元,在整體設計和分節授課的基礎上,把單元知識系統化、結構化,以單元達標作為控制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步子,在實現單元目標后,再進行下一單元的教學。二是以教學目標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三是以異步教學作為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教師的教學只有盡可能適合每個學生的特征與需要,才有可能使不同的學生學會同樣的教學內容,達到同樣的教學目標。為此,必須把集體教學與個別化教學結合起來。四是以可控變量作為優化教學過程的著力點。影響教學目標達成的因素有些容易改變,有些則較難改變。教師要通過操作和調控那些較易改變的教學因素優化課堂教學。五是以教學評價作為教學活動高效運行的保證。目標教學借助教學評價建立的自我反饋矯正系統,為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提供了監督保障機制。
二、研讀新課標,厘清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思路
1.整合“三個維度”,確立課堂教學目標的標尺。2001年《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提出,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設置應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在這三個維度中,知識與能力是基礎,是核心,是實現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目標維度的載體;過程與方法是鏈接知識與技能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維度的橋梁;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教學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升華。三個方面并非簡單的并列關系,而是彼此滲透、相互融合,統一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中。新課標強調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那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教學目標設置過程中就應力求做到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一是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明確“導向”的重點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重視熏陶感染、潛移默化,避免“貼標簽”式的教育;教師努力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二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多給學生聽說讀寫的實踐機會;善于將課內學習引向課外,將課外學習引入課內,有計劃,有意識地作出安排,做好引導;課內的“拓展活動”和課外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都要注意“量”的問題。
2.協調“三個關系”,關注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特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科學地制定教學目標,教師要正確地把握以下三個方面的辯證關系:
首先是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內隱性與外顯性。由語文學科性質所決定,語文教學目標具有鮮明的內隱性和外顯性。當然,教學目標的內隱與外顯都是相對的,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既不能為了使教學目標便于交流、測量與觀測,而過分強調行為化目標的價值,也不能為了強調情感體驗等內隱目標的重要,而排斥行為目標的價值。其次是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收斂性與開放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越是低層次的教學目標越容易在較短的時間周期內達成;越是高層次的教學目標,特別是能力和情感發展目標,達成周期越長。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既要具體、明確,又要有一定的開放性,有些目標允許在較長的時間內達成。再次是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預期性與非預期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處理好預期性目標與非預期性目標的關系,不失時機地抓住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任何教育機遇。
三、在新課程理念下有效設置課堂教學目標
2001年《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提出,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教學理念為我們準確把握和設置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提供了新思路。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完成與編者的對話,與作者的對話,充分考慮與學生的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說,語文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師必須首先考慮到作者、編者的意圖和語文教學的總導向性,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尤其是課時目標,它應該是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的鏈節,所有的課時目標之和就等于整個語文教學的總目標的完成。所以每一個課時目標必須像指南針一樣堅定不移地指向語文教學的總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設置教學目標時就要做到:
1.教師應多角度全方位理解教材,確立教學的側重點。教師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這一點,對確定教學目標至關重要。教師首先要仔細鉆研教材,在多方收集教材反復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做到透徹理解課文,才能獲得對課文的深層次感受。如在教學《晏子使楚》一文時,通過多次閱讀課文,教師體會到晏子和楚王的對話部分應是本文最精彩,也是最容易激發學生思維共鳴之處。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教師很自然就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如何引導學生通過欣賞晏子和楚王的精彩的對話,來體會晏子嚴密的邏輯思維,而喚起自身的體驗。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顯然就是通過體會對話語句中的重點詞語來把握人物思想感情,了解人物性格特點。做到了這些,引導學生學語習文的目的也就很容易達到。
2.善于引導學生和文本對話,從學生學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確定要以學生的發展為著眼點,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已有知識積累、生活積累和思想認識水平,關注學生的興趣點、障礙點和發展點,將學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綜合在一起,把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不同個體對文本的解讀是不同的,教師不要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強加給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跟文本對話,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新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善于從學生學的角度,思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幫助學生解決困難這一方面去確定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我們的課時目標考慮較多的是教參,是考試的內容,是課文的內容,對教學對象考慮得少,對教學的導向性考慮得少,對教學方式考慮得少。過分的依賴教參限制了老師和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能激發學生的成就感、求知欲和創造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開發學生思維的張力,活躍教學氣氛,促進教學活動朝著高效快速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 問題 情境 幾何畫板 實驗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4(b)-0073-02
隨著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推進和《數學課程標準》的逐步實施,廣大教師不斷更新理念、勇于探索,積極投身教改的洪流。但由于一些教師對新課改的理念理解還不夠透徹,存在著熱衷于操作層面上的外在形式的改革,而忽略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現象。我們看到在許多“新課改公開課”、“研討課”,通常采用的比較多是合作教學、問題教學以及探究教學等形式,一些教師也不管合適不合適,一概分組討論、交流,刻意追求“熱鬧”的課堂氣氛,導致“討論與交流”流于形式。這并沒有實際的意義,學生真正從討論與交流中獲得的知識很少。然而并不意味著“討論與交流”在一堂課中是多余的,科學的學習必須通過對話、溝通的方式,我們要以各種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澄清所生的疑慮,逐漸完成知識的建構,形成正式的科學知識。本文通過兩個簡短案例的分析,就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討論與交流”的問題設計提出一些看法。
1 教學案例及對比分析
教學案例一:北師大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設置了如下的交流內容:
分析
問題1的第(1)個問題是對一個基本事實的確認,要么就是常量,要么就是變量,沒有可討論的問題,也沒有可交流的內容。
問題1的第(2)個問題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答案太明顯,沒有任何思維層次,沒有任何爭議,不用討論,學生都會有相同的答案。
問題1的第(3)個問題、問題2及問題3“函數關系”問的有點奇怪。這時急于討論與交流“函數關系”,乃“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問題提出的時機沒把握好,學生還沒有儲備足夠的與問題相關的知識。
問題2與問題3的不具體、不明確,可能會讓學生不知所云,使討論與交流開展不起來。
教學案例二:借助幾何畫板畫出函數的圖象,并觀察、、A對函數圖象的影響。討論:
1、y=sinx的圖象通過怎樣的變換能夠得到y=5sinx的圖象?
2、y=sinx的圖象通過怎樣的變換能夠得到y=sin(x-)的圖象?
3、y=sin3x的圖象可以由y=sinx的圖象通過怎樣的變換得到?
4、y=5sin(3x-)的圖象可以由y=sinx的圖象通過怎樣的變換得到?
5、y=sinx的圖象通過怎樣的變換能夠得到y=sin(x+)的圖象?
分析
從這幾個問題來看,問題非常明確,有針對性,有層次性,貼近學生認知水平。
問題1、問題2和問題3把參數、、A對函數y=Asin(x+)圖象的影響的問題進行了分解。通過對問題1、問題2和問題3分別討論各個參數對函數y=Asin(x+)的影響,引導學生思考研究問題的方法及方向;使學生獲得了關于三個參數分別對y=Asin(x+)的圖象的影響經驗,為進一步討論和交流問題4打下了基礎。從交流情況來看,學生對前三個問題的討論意見比較容易統一,但是三個參數對函y=sin(x+)的圖象的綜合影響(即問題4)中的平移量則存在不同的意見。這些不同的意見使討論得以進一步延續下去。通過這個爭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去尋找為什么和別人的結論有不同的好奇心。
2 有效“討論與交流”的問題設計
1.問題的目的性:問題的設計應緊緊圍繞教學任務規定的各個層次的教學目標服務進行,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出發,力求問題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適應性。
2.問題的爭議性:爭議性問題可以在學生認知沖突點或學生學習新知過程中易混易錯點設計。學生對這樣的問題會持有不同的觀點,觀點不同就會有爭議,有爭議就會產生討論,有討論才會引發交流。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的討論與交流必然與一個有爭議的問題聯系在一起。
3.問題的確定性:給學生討論的問題用詞應準確、規范,含義明確,指向具體,忌用詞深奧,摸棱兩可。如果提出的問題表述過于抽象廣泛,指向不具體,就會讓學生不知所云,打擊學生討論的積極性,使課堂陷入沉默。因此,用于討論與交流的問題只有以具體、明確的方式提出,才能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討論,才可能有高效的課堂。
4.問題的適度性:設計討論與交流的問題就必須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高于或低于學生實際水平的問題不利于學生討論與交流,只有最接近學生實際水平的問題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到討論中來,使學生憑借自己的經驗、調用原有知識、闡述并交流自己的觀點,從而在討論與交流中獲取新知,提高能力。
5.問題的層次性: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必須先分析學生之間的差異,尊重這種差異,通過設立多層次的問題,使每位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如不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問題的設計沒有層次性就會出現一兩個強勢學生討論得津津有味,弱勢學生默默無語,思想開小差或破壞課堂紀律的現象。
6.問題的針對性:通過討論與交流,達到明辨是非、提高認識、加深理解概念、明確數學規律成立條件的目的。所以,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障礙、了解教學內容的特點和難點,有針對性地設計討論與交流的問題,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討論與交流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集思廣益、相互啟發、相互探討,實現信息交換,擴大信息和思維容量,以求得解決問題和深化認識的一種方法。在實際教學中,討論與交流的形式靈活多樣,可以課前、可以課中、可以課后,只要保證討論的問題達到了上面所提到的要求,討論與交流的有效性就能得到保證。雖然討論與交流并非可以濫用,但是只要掌握了它實施的條件、原則、方法和時機,就一定可以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經過一年的“理論實踐理論”教學經驗探索,撰寫了探究式教學理論、五環節教學設計理論、多元教學效果測評在實踐中應用案例,形成了具有較好實效的應用理論。在歷時一月的應用推廣中我課題組的理論成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課題組教師在研究過程中提升了業務素質和研究技能,學生在新型教學模式下培養了學習興趣、提高了解題能力、形成科學的學習態度。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五環節教學設計多元教學效果測評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我國新課程改革要求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從簡單地進行知識傳授的教學方法中脫離出來,既要重視傳授知識的結果,也要重視傳授知識的過程和傳授知識的方法。眾所周知,教學設計決定了教學的效果,教學的設計圍繞三維目標展開,對于三維目標的研究是數學教學者的迫切需要和高中的數學教學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需要。為積極建構與新課程教學實踐相適應的教學設計理論和操作體系,為教師實施有效教學提供支持,在新課程理念向教學實踐轉化過程中,使新課程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從而推動教學效益和質量得以提升,這是一項相當浩大的工程。本課題組承擔這項浩大工程中關于三維目標之一的“過程與方法”目標在高中數學新課標(人教A版)必修2第2章教學設計的研究。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我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對課堂教學探究式教學設計進行理論和實踐的研究,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出臺和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重視學生課堂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教學設計理論和實踐研究也受到更多的重視,有了很多成果。從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可以看出,各個國家對重視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理論研究都在不斷推進,但是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研究的卻相對較少,基本上都是將教育學中教學設計理論加上數學的例子組合而成,忽視了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特別是針對性地開展某一知識模塊內容的教學設計研究還很少。教師應該怎樣培養學生學會主動地發現數學問題,確定并分析數學問題、合作意識及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意識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習過程的效率和重視方法的選擇,還亟待進一步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和意義
1、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第一階段采用文獻研究法奠定理論基礎、提升理論素養)。
(2)行動研究法(第二階段采用行動研究法預診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實施問 題解決設想方案、檢測問題解決效果、分析存在原因、提出改進設想)。
(3)抽樣調查法(第二階段教學效果檢測過程采用抽樣調查法,確保對象具有代表性、結果具有有效性)。
(4)經驗總結法 (第三階段采用經驗總結法總結課題研究經驗形成研究結論)。
2、研究的意義
(1)將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目標落實到具體的知識章節中,實現數學教學由教師為主體向學生為主體的轉變。
(2) 通過教學設計研究,尋求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方法,形成可操作性較高的教學設計理論。
(3)通過對高中數學(人教A版)必修2第2章第2節3個小節6個課時教學內容做教學設計研究給廣大數學教師以教學設計上的參考。
(4)為研究其他教學內容的課題組提供借鑒素材,推動整個新課改教材的教學設計研究。
(5)通過對“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思考、研究,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全面提高中學生的數學素養。
四、研究過程
1、明確課題組成員,制定分工方案,課題組成員根據分工方案認真研讀理論書籍、相關論文材料,做好讀書筆記,奠定課題研究理論基礎(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
我校承接課題后,積極組織我校數學教學一線教師參加課題研究,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并于當月召開課題開題報告會,制定了課題組成員分工方案。明確了以下分工:
安尊朝:主持課題組全面工作,督促和協調各成員間的工作安排,負責課題研究方案設計; 定期召開課題研究交流會;負責《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研究》論文的撰寫;完成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和工作報告。
黎祥權、羅實強:重點研究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過程與方法”設計、實施上存在的優點和不足;負責《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教學設計、實施上的優點和不足》論文的撰寫。
譚益強、葉正悠、趙麗娟:重點對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過程與方法”設計和實施上進行問卷調查和課外交流,掌握目標達成度,并負責理論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安飛、徐亞明、陳慶芬:負責《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的教學設計的撰寫及整理;負責課堂教學中典型案例(成功與失敗案例)的收集與整理及課題成果匯編。
劉來兵:負責各次會議的記錄、攝像、圖片收集、資料收集,協助完成結提報告和論文。
介于對課題研究需要理論支撐,課題組組織課題組成員研讀下列書籍、理論材料:
《課堂教學論》、《新教材將會給教師帶來些什么——談新教材新功能》、《高中數學新課程理論研究與實踐》、《數學教學研究與案例》、《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等。
2、課題組成員共同擬定課題實施方案,組織對課題組成員課堂教學進行調研,收集舊教案,認真編寫新教案并對編寫的新教案共同研究、修改,進行課堂實施并對課堂實施效果及時進行學生抽樣調查,分析信息反饋(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
3、課題組成員對實施的課題進行經驗總結(找出成功之處、不足之處的案例)并認真分析、研究形成結論(文本)(2013年6月至2013年8月)。
4、課題組成員撰寫結題報告,對研究的課題申請結題(上交記錄、圖片、教案、論文等),課題完成(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
六、研究結論
1.本項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成果
(1)探究性教學是增加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的探究性教學空間,通過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2)五環節課堂教學結構對于優化教師教學設計結構、促進知識結構生成、引導學生認識知識本質和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課題組從課題研究實踐中總結出以下五個課堂教學環節:① 創設問題情境,明確學習目標;② 指導學生開展嘗試活動;③ 組織變式訓練;④ 認知結構的組織和再組織;⑤ 根據教學目標,及時反饋調節。
(3)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檢測結果做回歸分析對于提高數據分析質量,深度發掘影響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找準、找全問題成因有者重要作用。課題組在實施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通過努力探索、親身實踐、積極反思,確定了回歸分析在檢測教學效果方面的重要性。
2.本項研究所取得的應用成果
(1)課題組采用行動研究法診斷傳統教學法存在的不足,提出運用探究式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指導下自覺的、開放的、探究式教學活動從而落實教學目標的改進設想、運用開展實地授課方式驗證設想優劣、提出改進探究式教學的實踐操作完善設想。通過在實踐中反思理論上提出改進設想回到實踐中檢驗,讓學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識、在探究中學會用數學思維去思考和對數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在探究中形成科學的學習態度。
(2) 課題組在實施設計過程中嚴格落實五環節教學設計方法,有側重地開展重要環節的教學活動,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情況,針對性實施教學計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從學生的反饋信息上分析看出,學生在課題組精心設計的五環節教學設計引導下,較大幅度提高了學習興趣、較大幅度增強了對新知識的認知和構建能力、較大程度提升了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4)教師的專業素養得到較大幅度提升,集體備課效率大大提高,對落實數學新課程教學目標有了比較明確的思路,能夠較好地通過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比較切實地將教師的課堂角色轉換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上來。
(5)我課題組經過實踐、反思設計的《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之探究性課堂教學效果問卷調查表》采用多指標檢測課堂教學效果較為客觀、真實地檢測了課堂教學效果。
八、致謝
感謝貴州省、銅仁市相關領導對我課題組的信任、指導和支持!
感謝思南縣教育局教研室相關領導、工作人員同志對我課題組研究工作的親切指導!
語文教師要結合自己的學科知識,將吸納進來的有關教學設計的新知識內化為自己通過反思不斷加以改進、整合的系統的方法,這樣就能夠設計出合理的教學設計。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從語文學科角度看,語文教學設計要嚴格遵循語文學科的學習規律。
為構建更具魅力的語文教學課堂設計,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了以下做法:
一、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
新課程教學改革,關注從生命生成的角度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認識課堂教學設計。語文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需要教師課前作出周密的預設。課堂教學預設是整體教學活動的設計環節。我們必須認識到,預設和生成二者相輔相成,各有其客觀依據和重要意義,它們都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手段。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沒有精心預設,遇到什么就講什么,語文課堂就成了雜貨鋪。如教學《鴻門宴》,遇到歷史就講歷史,遇到地理就講地理,遇到左司馬就講左司馬,遇到望其氣就講望氣之學……不重視課堂教學設計,把語文課上的像歷史課,又像地理課,也像古代文化常識課,就是不像語文課。這是一堂語文課的失敗案例。
語文課堂教學設計要正確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教學的有效生成不能缺少必要的預設。那種以為新課程以學生為主,應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沒有必要設置框框限制學生,教學設計越簡單越好,甚至不用備課,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是錯誤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的精心預設,科學、藝術的預設使課堂生成與課前預設互動共生,教師要真正吃透教學目標,深入解讀文本,努力創設和諧的教學情景,實現有效的動態生成,保證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
二、文本基礎與探究能力
語文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是讓學生養成探究意識,逐步提高探究能力。這是時代社會賦予當代教師的重要任務,也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內在需要。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應當成為增強探究興趣、學習探究方法和培養探究能力的過程。文本基礎是教師組織教學的重要憑借,也是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主要源泉。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不尊重文本教材,只是把文本視同話題作文的材料,文本只起到了引出話題的作用,話題一旦引出,整個教學活動設計就拋開文本。如教學《米洛斯的維納斯》,不從這篇文藝隨筆的文體特點入手,引導學生去探究、解讀作者是如何闡發對維納斯的感悟和認識,不讓學生去體悟文藝隨筆和議論文的不同之處,從而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審美思想和表達方式,而是拋開課文,只是抓住“美”這個話題,組織學生探討“什么是美,什么樣的人才是美”,這就不是語文課而成了美學課。
語文教學首先應當引導學生對文本感受、品讀、體悟和熱愛。學生只有認真閱讀文本,才能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的啟迪,受到情感的陶冶,享受審美的樂趣,才有利于形成探究能力,有利于提高語文素養。
三、工具手段和人文思想
語文是一門非常需要技能經驗的學科。語文課程的學習需要研究和探討語言本身,不僅要理解它表達了什么,還要研究它是怎樣表達的,以及為什么這樣表達。而另一方面,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思想教育,主要是憑借課文進行的,在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品位作者的語言表達中,獲得人文滋養、審美熏陶。如果離開或忽略了語文課的工具手段性,所謂的人文思想教育也就無從落實。
工具手段性和人文思想性,兩者之間存在著辯證關系和整合關系。一方面知識固然是重要的,但追求純粹的知識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人文思想也很重要,但單純追求人文而忽略了知識,就缺失了語文課程的本質。所以,只有知識與人文的統一,才能揭示課文知識背后更為深厚的人文意蘊。準確找到語文工具手段性和人文思想性的結合點,最大限度地實現二者的統一,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在教學設計中,立足于文本,有意識地滲透人文思想,就能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