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文教學的性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職語文職業教育文學修養
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同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中等應用型專門人才和勞動者。通過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應是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必要的人文涵養、綜合職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能力的人才。語文是職業學生重要的必修課程,在職業學生的全面發展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很多職業學校忽略了語文的重要性,對語文教學的要求很低,這樣導致教師對上語文課的熱情不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水平低。
一、職業語文教育的現狀
1.語文課程不受重視,越來越處于邊緣化狀態
職業學校學生相對其他同等教育層次的學生的綜合素質要低一些,并且職業學校重點抓專業課,像語文這樣的基礎課基本沒有什么地位,甚至有的學校為了多留些時間給專業課程,大量刪減了語文和其他基礎科目的教學內容。這直接導致職業學校學生的文化素養更加難以和普通高校學生相提并論。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基礎課得不到重視呢?
主要是因為學校的教學目標很明確:為企業培養技術性工人,保證學生畢業后可以順利上崗。當然,從一方面來說,促進學生就業是好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這樣做的后果弊大于利,既讓學生的學習過程過于單一,也使學生得不到全面發展。個人的全面發展及素質提升和社會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2.學生不愿意學,老師教學形式單一
目前職校生基礎知識薄弱,行為習慣也差,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上課就是睡覺。老師也困惑: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該教什么,怎么教?在教學方法上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沒有更多的結合現在職業教育的課改精神,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學模式,使得本來就重專業技能輕文化基礎的職業學生對語文學習就更加提不起興趣。學生對這種缺乏新意的上課方式顯得厭倦、疲倦。再加上職業學校的學生的課堂紀律意識淡薄,行為習慣差。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又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維持課堂紀律,這樣必然會影響教學進度和師生情緒。有時候上課一提問、一討論,學生就借此起哄、聊天,整個課堂亂哄哄,反而浪費時間,影響教學。很多職校生的學習基礎薄弱,好多基本知識也是一問三不知,討論不出什么結果來。所以,語文課堂上基本采用單一的灌輸法: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傳授著書本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著書本知識,整個課堂一般只有教師一個人在說。德國教育家季斯捷爾維格說:“不可能把文化修養和教育交給或者傳授給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想要獲得文化修養和教育自己的人,他應該親自參加活動,用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從外部只能得到激勵而已。”所以,這種全憑教師一個人講授的課堂教學方式如同雞肋,弊端不小。
3.語文教學內容與專業教育相差甚遠
職業學校現有的語文教學內容跟學校設置的各專業內容相去甚遠,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僅僅滿足于完成語文教學內容也就是教材的內容,課堂內容僵化。還有的教師一絲不茍地緊扣教學參考書,只是為了完成教參規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很少反思為什么學生不愿意學習語文,這些教學內容有沒有適合職教生的專業特點,有沒有脫離職業學校學生的實際和需要,教學目標是否真正符合學生的個體生活和發展需要。教師常常把掌握教材內容當做唯一的教學目標,使學生記住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識,把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掌握程度當做衡量學生優秀與否的基本標準。學生也把完成教材規定的一些知識內容當成任務,而很少主動去吸收教材以外的知識。這樣的教學內容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脫離了學生的專業特點,不利于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應用能力,不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學生看不到知識與他們現實生活世界的關系,看不到語文在專業中的應用,于是逐漸喪失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職業教育語文教學內容探析
1.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要結合專業特征,突出職業特色
語文課在突出職業特色、突出不同專業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培養的不同要求的同時,也要突出展示語文課自身的完整知識能力體系。在突出為專業課服務的課程特點的同時,也要清楚地認識到語文課與專業課之間絕不是依附關系,而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理順這樣一種關系就能在有職業特色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既保證語文學科的獨立性又滿足專業課教學以及專門人才培養對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語文教學突出職業特色可以改變以往語文課作為文化課與專業課之間產生的“此消彼長”的情況,可以通過教學內容的交叉、教學方法的改進、評價體制的改革等方面的努力來實現語文課與專業課的共同發展,實現“雙贏”。大膽地嘗試教學改革,嘗試讓語文教師和專業教師共同融洽地在課堂中執教。語文教學要突出職業特色,并不意味著語文課向專業課看齊,更不是像某些教師認為的語文課向專業課“讓路”和“低頭”,而是在語文課與專業課之間尋找良好的契合點。學生專業課的學習離不開語文課中語文能力的培養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但是要真正體現出語文課的課程性質特點,也必須配合專業課的教學和就業的要求。要逐步理清語文課和專業課之間的關系,而不必拿語文課和專業課進行高低比較,衡量各自的影響力,這樣才能夠讓語文教學的職業特色充分發揮,使得相互配合的課程共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注重提升學生的信心
職業學校的學生在初中、高中時學業成績處于學習群體的中下游,長期得不到來自教師的真切關注,處于被忽略、被否定的境遇中,學習的信心受到嚴重挫傷,提不起學習興趣。另外,社會上存在對職教學生的偏見,認為職教學生不如普通高校學生,認為他們是考不上大學才來的,以后一定不如正牌大學生。因此,學生大多是帶著“學習失敗者”的心理陰影跨進職校大門的。所以我們不能給他們打上“低人一等”的標簽,而要鼓勵他們通過自身努力成為令全社會為之驕傲的人。教師可以很容易用語文帶給學生們成功的體驗。寫好一個字,寫好一段話,有一個優美的句子,有一種獨到的見解,都是提升學生信心的契機。語文課應利用這種優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能夠學好的信心。通過閱讀,我們要讓學生從思想認識上加入這種語言所屬的國家或民族,接受這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影響。讀書可以美身,體驗我們的民族精神,同化并發揚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要讓他們知道,即使自己現在成績差一點,但是作為民族的一分子,也要努力學習,在以后的勞動中,完全有能力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增加語文課堂的開放性
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應增加語文課堂的開放性,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語文課本只是有限的書本知識,是一個范本,是師生探討和學習的基本內容,而非學習的全部內容,語文的學習應放在一個更廣闊的語言背景下進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課外知識的積累,經常讓學生欣賞課本以外的優美文章,讓學生自由選擇,自由發言,并讓學生寫下自己的感想,整理成本,甚至形成自己的網絡文學,學生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又愛上了語文,提高了語文素養。學生是朋友,不是對手;學養是氣度,不是架勢。我們可以大膽嘗試,把課堂時間留給學生去閱讀、去思考、去創造。
三、做有專業特色的語文課教師
新時代的職業教育對教師的要求不斷提高。語文雖然是一門基礎文化課,如果教師不了解培養對象將來從事職業的工作環境和工作特點,不能建立起文化課與專業課之間的聯系,就會忽視語文的應用性。這就使語文課將無法適應職業教育的要求,進而喪失職業語文的特色性,喪失其在職業學校中存在的價值。作為語文教師怎樣拓寬專業面,了解學校各專業的特性和學生就業方向,并以此為指導,既把握語文學科的特點,又和專業教學結合,針對學生情況因材施教,上出有專業特色的、有職業特色的語文課是我們的研究和努力方向。
1.語文教師要學習一門相關技能,爭取成為“雙師型”“復合型”教師
教師是教學的生命線,是教學質量的直接實現者,乃至是學科教育的全部。如今的優秀職業學校語文教師應是雙師型、復合型教師,其業務能力囊括了本學科的知識能力及所教專業的相關知識要素,實現語文與各專業的深度結合。語文教學要名副其實地專業化,為學生的專業學習服務,對學生的求職、謀生能力負責。為此,語文教師要通過自學或其他途徑,要對各專業、崗位語文能力的需求度把握準確,無論是教學的原則與目標、進度計劃與時間安排、內容處理與策略選擇,還是課后作業與考評細則等諸方面,都必須要切實做到語文教學專業化、職業化。
2.語文教師要深入專業,共同把握專業脈搏
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有語文專業的扎實功底外,還要盡可能了解所教專業,要不斷搜集這個專業的新知識、新信息,并學習各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水平。雖然語文教師不可能也不必要成為這些方面的專家,但如果對所教的專業有了解,那么更可能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語文教師和專業課教師要相互融合,有時間和機會可以更多地去接觸專業,經常一起參與專業的各項活動,感受專業課教學特點,深刻體會專業建設內涵,盡可能了解所教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所在專業的專業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從而更明確該專業的語文課上到什么樣的程度,教哪些內容才夠用。我們以前一直以為下企業是專業教師的事情這個觀點要改變。假如有機會我們語文老師也可以積極的和專業課教師一起下企業做市場調查,帶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實訓。利用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和專業教師共同帶隊,帶著任務與學生一起實踐,熟悉各個工作崗位的情況,并深層次的了解一些部門的策劃、管理、運作。
3.語文教師要講授“應用型”語文課
我們知道,職業教育是“就業型”的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需要應用型的教學方法。這應是職業教育教學的本質特征。這應是職業教育文化課改革的明確方向,也同樣是職業教育語文課改革的明確方向。語文課要根據專業崗位的不同要求,加強崗位應用意識,才能實現語文課為崗位能力服務的目標。讓語文課教師了解專業、熟悉專業,結合專業需要開展語文課教學是職教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在語文課上我們也打破學科體系,上“應用型”的語文課。各專業的語文課教師針對不同專業要求開發專業性強的語文課教材。假如有一天能把語文課上到了實訓室,上到了車間,上到了企業,我想這樣的語文課,學生學起來目標明確了,真正感覺到有用了,學習的興趣和質量也就大大提高了。
四、結束語
語文包含著博大的中華文化的精華,能夠孕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每個教師的知識和閱歷能夠給予學生的也許只是茫茫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這一滴滴的水終究會匯集成小溪,匯聚成江河。目前,用人單位對職業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語文也要盡量適應社會的需要,為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找到一條良好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陳和.關于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構想[J].職業教育研究,2007,(8).
[2]李天驥.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淺析[J].當代教育之窗,2010,(4).
[3]潘予霞.對高職語文培育學生社會能力的探討[J].河南教育,2007,(2).
[4]張旭.對高職高專大學語文創新教育的思考[J].科學教育,2009,(2).
【關鍵詞】中職語文 興趣 需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B-0116-02
語文是中職教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門公共科目,也是一門必修科目,通過學習語文,學生能夠培養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文學素養,無論對于學生自身的成長還是對未來的就業求職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中職教育相對特殊,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在此基礎上采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一、中職教育的性質分析
中等職業教育區分于其他形式教育的最顯著特征是面向社會、針對于求職就業的職業型教育。中職教育最直接的目標是塑造學生良好的職業能力,適應崗位職業發展的需要。中職教育的課程內容也更具有專業性、針對性,是針對于某一特定領域、某一行業的專業化訓練,主要讓學生更加熟練地掌握一門技術、一門行業經驗,直接為未來的求職就業做好準備。
基于中職教育以上特點能夠看到,中職教育有一定的實用性、目標性、職業性,中職學生也是本著掌握一門技術、一門技能的學習目標來中職學校學習,多數學生將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放在專業上,從而使得中職語文教育面臨著挑戰。
二、中職學生的學習與心理特征分析
中職學校的生源較為特殊,多數來自于中考失利、分數較低的學生群體,這部分學生與正常升入高中學校的學生相比,無論在思維模式、學習動機還是學習天賦方面都有所差別。
(一)學習興趣銳減,動機不明。中職學生正因為在初中學習階段缺少學習興趣,或因為受到其他內外因素的干擾,出現了學習興趣下降的學習狀態,才使得其成績落后,落后的成績再加上低興趣的學習都使得學生的學習動機不明確,出現了厭學、反感課堂等情緒,這些負面情緒與墮落的心理會一直帶到中職學習課堂,學生這樣的心理狀態為中職語文教學帶來了難度。
(二)課堂不太配合,敷衍了事。中職學生正是因為缺少積極的學習動機,也正是因為學習興趣不充分才使得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中出現了不配合,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甚至存在敷衍了事、混混而過的學習狀態,對于教師的提問、要求無心反應,課程沉悶不堪,學習效果得不到保證。
正是因為中職教育以及中職學生的這種特殊性,中職語文教師必須對中職語文教學做出反思,積極調整教學思路,改革教學方法。中職語文教學的真正出路在于圍繞學生的興趣、需求以及學習動機來展開教學,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聚焦學生的目光,提起學生的興趣,從而讓學生配合學習。
三、基于學生興趣與需求的中職語文教學策略
(一)掌握學情,興趣教學。興趣教學的大前提是要掌握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學生的日常需求,在此基礎上來調整、改進教學方法,采用先進的教學策略。對此,中職語文教師在課程開始之初就要有洞察家的本領,要善于觀察,眼耳并用,深入分析學生內心深處的興趣和學習需求,了解他們的課后日常生活規律,從而洞察他們的興趣所在。
為了能夠更清楚地掌握學生的興趣與內心需求,教師可以采用問卷調查、集體訪問等形式來獲得所需信息。
例如:語文教師可以編制一份關于語文教學方法、學習策略方面的問卷,通過問卷提問,為學生提供選項,第一節語文課要求學生提供選項、回答問卷,從而初步了解并掌握學生的興趣所在,同時,語文教師也要為學生提供主觀表達的機會,讓每個學生從自身角度出發來提供一種最佳的語文教學方法。教師通過瀏覽學生提供的調查問卷,匯集學生的回答,來集中總結出最合適的語文教學方法。
同時,教師也可以直接通過集體訪談等形式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他們對于語文科目的看法等,只有真正傾聽學生的心聲,才能從根本上了解學生的內心所需,也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調整教學思路,改進教學方法。
(二)立足專業,實用教學。語文只是中職教育教學系統中一門公共課程,每名中職學生都有自身的專業,而且多數將目光聚焦于專業,只關系未來的職業就業,對于語文這一科目的認識相對模糊,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提高學生對語文科目的關注度,激發語文的學習興趣就應該讓語文同學生所學專業聯系起來,發揮語文科目對其所學專業的輔助作用,從而讓學生意識到語文科目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學校語文的必要性。
例如:學習“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專業課程主要集中于客戶服務、酒店空間規劃、菜單的編輯與設計等。語文教師完全可以深入挖掘學生專業課程中與語文科目有直接聯系的部分,針對此展開教學,如菜單的編輯與設計環節中,必然涉及到菜名與菜品的命名,語文課堂可以單設一節課,為學生提供一個個精美的菜品圖片,要求學生根據菜品的樣式、菜品材料構成等來為該菜品命名,鼓勵學生大膽發揮想象力。
此時,教師發現學生都興沖沖地投入了精力,將思維和注意力全部聚焦在菜品圖片中,一邊欣賞一邊分析與構思,一些學生利用自身良好的語文功底,充分發揮大膽想象,為菜品提出了一個個精美的名稱,讓人吃驚、倍感意外。例如:蘿卜粉絲湯,取名為:粉絲翡翠湯;白糖拌西瓜塊,取名為:雪漫紅山;排骨燉豆角,取名為:骨肉綠地。學生大膽的構思以及超乎尋常的想象力令教師驚嘆,也看到了中職學生與眾不同的天賦。
通過這種課堂形式,學生不僅體會到了學習語文的樂趣,也為自身大膽的措辭與創造力所滿意,更重要的是語文學習與自身所學專業聯系起來,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必要性。
(三)了解需求,情感教學。所謂學生興趣與需求之下的中職語文教學勢必應該以學生的需求和愿望展開,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更好地展示自身技能,施展才華。教師要意識到中職學生地位缺失、內心低落的思想情緒,試著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機會,通過他們的自行表演、演講等來詮釋學生內心,讓中職學生重拾自信、找回資本。對此,就需要教師積極調整與改革教學模式,善于開創多種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為了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情感細胞,激發學生表達自身的愿望和感情,教師就要想辦法營造一個情感氛圍,例如:教師可以借助一個新聞性的感人故事,為學生播放這些故事視頻,讓學生通過故事受到感動,在學生情感迸發之際讓學生自主表達感想,此時,就是對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可以附上一些與之適合的背景音樂來進一步催發學生的情感宣泄,一些學生借助真實的故事情節,催人淚下的音樂甚至說出了自己的心聲,說起了自身的類似經歷和感受,用有血有肉的語言表達出真情實感,讓感受再一次升華,每一名學生都自主表達心聲,感動著周圍人,課堂上時而響起熱烈的掌聲,整個語文課堂生機勃勃、生氣盎然。
(四)設置話題,實戰教學。中職學生未來的第一課堂就是工作崗位,工作崗位中更多的是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比拼,對此,教師就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文實戰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應該首先了解并掌握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他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談論、探討的社會性熱點話題,再圍繞這些話題來設計課題、布置寫作任務。
例如:國家實行的“延遲退休”政策,教師完全可以要求學生圍繞這一政策來表達自身的觀點,鼓勵學生自由、大膽闡述自己的想法,表達出該政策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國家需要改進的制度,作為勞動者自身如何趨利避害地迎戰這一政策。
又例如:當前一些學生慘遭電信詐騙的侵擾,以及網上購物過程中的惡意欺詐等行為,教師應該要求站在自身角度、國家行政部門等多重角度出發來表達自身觀點,或布置寫作任務,要求學生抒寫類似于評論的文章,這樣才能更好地鍛煉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嘗試開創更多的語文課外競賽形式,如演講比賽、國慶征文比賽等,通過征文來間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塑造學生良好的語文情感。
中職語文教學需要不斷探索,需要教師持續投入精力,要時刻圍繞學生的興趣與需求展開訓練,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聚焦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逐漸達到預期的語文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陶文杰.淺談誦讀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2014(5)
【關 鍵 詞】 課程改革;中職語文;實踐性教學;學生參與
中職語文教育作為中等教育的一個類型和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自己獨特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模式。有關專家認為“中等性”是其培養目標定位的基準,“職業性”是其培養目標定位的內涵,而“區域性”是其培養目標定位的地方特色,“社會性”是其培養目標定位的價值取向。隨著中職院校課程改革的全面深入,語文實踐性教學趨勢日益明朗,這種教改思路與中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相一致,也是中職語文自身發展的使然和教改的必然出路。
一、突出中職語文實踐性教學的重要性
今天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其本質特征體現在培養目標的應用性、專業設置的職業性、教學過程的實踐性、辦學體制的地方性這四個方面。中職教育的性質是職業教育,強調素質教育。中職生畢業之后要就業應聘,語言是頻繁使用的工具,沒有較高的語文素質便不能適應現實發展需要的,即使過硬的專業素質,也尚需熟練的語言表達能力才能奏效。目前,中職學科教改相當活躍,其基本趨勢是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增加實踐課,提高實踐效率。中職語文作為其中之一學科,也必須進入這種狀態方能與之適應。語文教師就要在實踐方面多下工夫,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理論。
二、彰顯中職語文實踐性教學的實用性
(一)口語交際訓練要放在首位
大部分中職生畢業后面臨就業,口語交際能力應該是必備的。但現實是中職生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們大多數來自農村,見識不廣,膽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職語文教學忽視了對這方面的能力訓練。口語訓練的第一步是要讓學生建立自信心,讓學生建立一種樂觀向上、主動好學、富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愛思考、不肯主動回答老師提問等現象。學生擁有了自信,課堂教學的路就暢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從朗讀入手,循序漸進,先讓學生開口講話,然后通過自我介紹、講故事、詩歌朗誦等活動讓學生正確流利地使用普通話,比較完整地講述和朗讀,做到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暢。再就是讓學生復述課文,在課堂上提問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準確。
(二)中職語文實踐性教材要先行
教材是教學之本,猶如演戲,首先得有好的劇本。現行教材的特點是以講讀為主,以教師為主,以課堂為主,有關實踐的內容十分匱乏。即使有些零星的內容,也僅限于知識的范疇。不能打破“書本―課堂―閉卷考試”的禁錮,更不便大面積地進行實踐性操作。因此,改革中職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便是編寫易于操作的“聽、寫、讀、說、做”理論實踐一體化校本教材,注重實用性。
(三)教育技術使語文實踐性教學立體化
千百年來,語文教學給人的印象就是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這種單調而平面式的教學手段使語文課令人生厭,教師形象受損,魅力喪失,實為語文教學的悲哀。中職學校要充分利用特有的實習實訓基地設施較多,設備較好,現代電化教學儀器基本齊全的資源,使中職語文走向實踐性講、做、觀、訪、說、演、寫、編成為現實,從根本上打破教師“一講主宰天下”的格局。
三、強調語文實踐性教學的參與性
(一)學生的手動起來
在課堂上,我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不僅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獲取知識,掌握學習方法,還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
(二)讓學生的口動起來
針對中職學生不愿主動發言的狀況,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在班內交流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并讓學生在每一次討論交流中得到鍛煉。
誦讀也是語文學習中很重要的一種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內,我們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站起來得到鍛煉,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自讀、提讀、齊讀、小組分工誦讀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的口動起來,這樣既營造了一種好的學習氛圍,又能讓每一個同學都有自我鍛煉的機會。根據語文教學和專業的需要,還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加強學生的朗讀、背誦、對話、表演等語言訓練,形成較強的口語能力。
(三)學生的腦動起來
在語文課堂中,必須首先讓學生成為自己抉擇的主人,鼓勵學生積極沉思、認真反思、大膽質疑,在質疑中引導學生從“知其然”進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質疑中啟發學生從“浮光掠影”的淺層理解進入到“靜影沉璧”的深層破譯里;在質疑中培養學生從線型思維、單向思維進入到立體思維和創造思維中。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進一步養成分析、判斷、推理、演繹的能力,為學生走向社會,從事某一職業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綜上所述,中職語文教學必須適應“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突出中職語文實踐性教學是中職語文適應和滿足上述現實需要的根本途徑,抓住當前教改的大好契機,看準目標,勇于改革,勤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有中職特色的語文教學理論,開創中職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 王樂夫,林倫倫. 職業教育發展理論與實踐[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高職語文 困境 原因 對策
在北師大的演講中提到: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而高職語文教育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職語文課程有利于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 ,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交際能力,有利于傳承中華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而這些作用往往是隱性的,對于學生的影響是一個緩慢的量變過程,基于此,高職語文教育的作用往往被學校、被老師、被學生忽略,逐步被邊緣化,舉步維艱。作為一名高職語文教師,面對這樣的現狀,在感受到職業危機的同時,又陷入了無盡的思考,得出:唯有找出原因,想出對策,讓學校、老師、學生意識且認可高職語文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方可找到出路。
一、高職語文教學現狀
“中國教育看江蘇,江蘇教育看南通。”,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我們先且不論它是否有所偏頗,但無疑從側面反應了南通對于教育的重視。目前,除去民辦類學校,南通市區高職類學校共8所,而語文這門學科的處境不盡如人意,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高職語文課程界定不明
高職生職業素質的培養貫穿于整個高職教育過程,而職業素質的人文性、知識性、技術性在教育 與被教育的關系中,語言文字是最重要的載體,是實現客觀與主觀聯系的媒介。因此,作為一門基礎型科目語文,在職業素質中的基礎性作用與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然而很多高等院校,并沒有認識、意識到這一點,忽視語文學科的開設,專注于專業課程,對語文學科缺乏規范性、統一性、明確性的界定。
首先,從教材來看,五年制高職教學介于高中語文與大學語文之間,同時又帶有職業性質,因此不可全盤復制高中文本,亦不可將課堂變為欣賞課、文學課。而就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來看,不少篇目與高中教材課文相似,且不乏一些枯燥、深奧,沒有實際教育價值的文本,且高職語文教材為通用型教材,重視的是語文學科的共性,而忽略了不同專業學生需求的差異性,不能很好地為學生服務。其次,從課程性質來看,高職語文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程,在職業環境大趨勢的影響下,變得無足輕重、不痛不癢。在一些學校語文學科被視為選修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或是被文學欣賞、戲劇欣賞這類的課程所替代,處于被逐步弱化的境地。
(二)學生、老師的不重視
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對于教育事業的重視,一些中職學校升格為高等職業學校,五年制高等學校逐漸向三年制高等院校轉型,隨著學校規格、檔次的提高,老師的專業素質與職業技能訴求愈來愈嚴格。然而生源的貧乏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加上錄取門檻的些許降低,使得在一定在程度上,高職類學校的學生語文文化基礎較薄弱,跟進能力較低,特別是文言文,學生因看不懂,理解不了,自然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另外,語文學科實用性的不突出、不鮮明,使得學生看不出語文學科與未來工作之間的聯系,無關乎他們的切身利益,自然不重視語文學科的學習。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在教學中不僅起著講授、傳授的作用,更能引導、激勵學生,幫助學生實現質的轉變,這些都要求教師有著堅實的知識理論基礎與良好的職業操守。而有的高職院校,語文教師并非由科班出身的老師來擔任,相反由行政人員,或仍在受教育的學生擔任。另外,學校對于語文學科的不重視,導致語文教師自我價值得不到實現,自我認可度不高,骨干精英人才流失,普通語文教師缺乏前進、提高自我的動力。這些都導致一部分語文老師本身就不重視這門學科,教案過多借鑒網絡資源,缺乏自我創新,課堂沒有激情,完成任務式的教學。
二、改善高職語文現狀之對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高職語文處境艱難,被邊緣化、弱化的現象亦不是新起之象,正因此,改善高職語文之現狀刻不容緩,且需持之以恒,隨著情況的轉變,靈活應對。作為一名高職語文教師,理應擔此重任,切不可怨天尤人、漠不關己,或者躲在背后、暗處,等待他人的奮起一擊,坐享其成。
(一)突出語文學科的實用性與趣味性
口說無憑,眼見為實。為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語文的實用性,可利用語文教材實踐板塊中的訪談一欄,布置給學生任務,要求他們采訪一些用人單位領導,訪談內容要求涉及用人單位對于招聘人才的要求。而事實情況是,用人單位對于應屆生的基本文化素養都有著較高的要求,要求他們具有較好的語言組織能力、思維能力與文章寫作能力,而這些都是語文學科所帶給他們的。用人單位可從字跡來判斷人的性格,看他(她) 適宜什么崗位; 從自我介紹中測試高職生的表達能力、教育背景和吃苦精神(做事情的耐心) ,判斷高職生是否能適應企業的工作。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語文學科的實用性。
另外,鑒于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有口語交流與實踐版塊,老師可適度增加這一部分的課時量,在授予學生相應知識的前提下,給予學生充分準備的時間,讓學生得以充分鍛煉、展現自己,突出語文學科的實用性。例如在口語交流討論這一環節,為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分析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將課堂分為兩大環節:第一環節自由討論發言環節,第二環節無領導小組討論環節。在第一環節給出一些當前具有爭議性的熱點話題,例如: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慶安火車站槍擊事件,11個月大女童被扎12根鋼針事件,要求學生談談對于這些事件的看法,并說出相應的原因。第二環節,將學生8-10人一組,分成若干個小組,不指定小組組長成員,給出世界500強公司經典無領導小組討論案例,要求學生積極討論,給出方案,并說明原因。由于內容比較貼近生活,形式新穎且與就業面試密切相關,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也很感興趣,討論熱烈,參與度高,給出的方案、觀點較有見地,且原因敘述有條不紊,大大突出了高職語文的實用性。
除去口語交流與實踐版塊,文本的學習也是不可忽視的,而面對干枯枯的文字,如何才能調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關鍵。本文章認為,可以適當延伸文本,聯系課本以外的一些內容,比如作者的有趣事跡,相關的新聞熱點話題,亦可以短視頻,動感十足的畫面,幫助學生緩解短暫的疲勞,獲得聽覺以外的視覺享受。借此來提高高職語文課堂的趣味性。
(二)加強外部力量的有力支持
哲學認為,內因與外因構成一對矛盾,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根據,外因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內因起決定作用,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然而,任何一個事物都包含著諸多方面,是一個復雜的矛盾統一體。這些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決定著該事物的總體特性,其中每一個矛盾規定這個事物的一定特性,并成為決定其相關特性存在和變化的根據。正因為如此,外因在一定條件下也起著決定作用,對于事物的轉變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學校、教育部門、政府作為強有力的外部力量,他們的支持與鼓勵,無疑給高職語文帶來一份生機與活力,對于扭轉現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首先,學校等外部力量要糾正其對于高職語文的認識誤區,真正意識到語文學科在培養高素質專業型技術人才方面的基礎性作用,適度加大語文學科的課時量,將其作為一門必修課來看待。其次,要重視高職語文師資隊伍的建設與培養,給予語文教學及研究政策性的支持,引進學科骨干教師,形成專門的備課小組、資源共享,交流提升,多為語文教師提供進修培訓的機會,多組織大型教師技能大賽,讓語文教師能夠有展現自己的機會,獲得自我認可,從而做出更多的貢獻。再之,要支持與推進高職語文課程改革,改變傳統的讀寫聽說標準模式,與全球化、信息化大趨勢相融合,引進先進設備與先進理念,例如注入類似翻轉課堂、微課這樣的新鮮血液,從而使教師跟上時代步伐,學生耳目一新,突顯出高職語文之地位。
三、結束語
關鍵詞: 中職語文 朗讀教學 重要性 訓練方法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如果課堂上缺少讀書聲,那么這個課堂是失敗的、悲哀的。同時,按照中等職業院校語文教學大綱所說:掌握平時生活及職業崗位需要的閱讀能力,屬于對中職學生的基本要求,而閱讀這一概念無疑是包括朗讀在內的[1]。應該說,朗讀對于學生增強學習能力,特別是駕馭和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顯得非常重要,是中職院校學生培養語感、表述思想、發表見解的合理途徑,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中職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要性
(一)能力培養需要朗讀
朗讀是學生培養語感、表述思想、發表見解的合理途徑,更是所有方法的基礎,有個別學生在畢業后依然不能說好普通話,表現出口頭表達能力欠佳的劣勢,這和其在上學時不重視朗讀訓練有非常大的關系[2]。也就是說只有多進行朗讀訓練,才有利于語感的培養,使學生有更多機會接受文學作品的語言感染,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口語水平。
(二)中職特色需要朗讀
中職學校學生的文化課基礎較普通高中學生要弱一些,其學習興趣并不很濃厚,其中朗讀方面表現的問題同樣嚴重[3]。筆者曾經對本校2015級4個班共150名學生進行過一次調查,調查主題包括朗讀能力方面的內容,除了一些女生表現略好以外,絕大多數學生的普遍情況是:課堂上朗讀―段課文,或者是讀錯字,或者是斷錯句,或者是普通話不標準,種種現象的積弊非止一日,要求中職語文教學一定要在朗讀方面多做努力,否則語文能力的發展只能成為空談。
(三)未來發展需要朗讀
中職學校學生在文化素養方面的表現并不十分理想,然而他們和普通高中學生所面臨的未來社會環境是一樣的,因此同樣需要在文化素養方面加強自我培養[4]。從這個意義上說,針對中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有利于其在緩坡度、低難度的視角下提升自我。
二、中職語文朗讀教學應對問題
通過觀察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在朗讀指導方面的現狀,可以發現中職語文朗讀教學應對問題來自于多個方面。
(一)未明其要
對于中職學校來說,其基本教育目標在于培養文化知識和技術能力兼備的應用型人才,而一些中職院校卻顯然忽略前者的重要性,只注意專業課的學習,片面地認為中職學生只要有一技之長便足夠[5]。在這種思維的帶動下,一些中職學生失去明確的學習目標,在心態上日益功利化,將專業技能形成視為唯一任務,輕視語文等學科的基礎功能。師生兩方面的輕視,直接導致朗讀訓練的受冷落,均將朗讀視為小兒科,未能深入體會其對各項學習能力形成的促進作用。
(二)未得其時
因為中職學校新課程改革持續推動,師問生答的教學模式日益占據主導地位,學生朗讀時間被剝奪,成為形式提問的主陣地。教師出于課堂生動化考慮,把更多的時間留給提問,而置朗讀訓練于極其次要的位置。在課堂有限的45分鐘時間之內,教師泛讀基本缺少,學生朗讀時間同樣被擠占得只有寥寥幾分鐘,特別是那些篇幅較長的文章,學生幾乎缺少朗讀的時間、回味的余地,學生和文章、學生和作者之間的心靈溝通幾乎是浮光掠影式的[6]。
(三)未晰其法
無論任何層次的語文教學,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均應注意針對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行指導和點撥,唯有教師將指導和點撥工作做好,學生才有可能基于多種角度進行創造性閱讀。然而現在一些中職院校教師卻未能從新教育理念和舊教育模式的紛擾中理出頭緒,教學時缺少清晰的方法認知,朗讀教學過于隨意,指導手段有單調、生硬之弊,經常是重聲音而輕內心,重技巧而輕內涵,種種問題不勝枚舉,讓學生無法得到有效的朗讀指導,未能就此融讀、練、思、悟于一身。
三、中職語文朗讀教學訓練方法
(一)激發朗讀興趣
若想使所有中職學校學生均能走入朗讀境界中,則一定要注意針對這部分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謀劃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導手段,使其興趣得到充分激發,這一點非常為重要。對此,可以考慮采取下列嘗試辦法:首先,教師應當給那些在課堂上有積極朗讀表現的學生以熱情表揚,表揚可以是口頭性質的,也可以是書面性質的,甚至可以直接將加分計入考試總成績之內[7]。其次,教師可以在課前安排一定量的口頭訓練。在口頭訓練初始階段,給學生提出的要求是語言順暢、吐字清楚,方言重的同學要力求靠近普通話。綜合學生的各方面表現,教師要提出準確而適度的評價,而在指出學生存在的缺陷時,應當以委婉的方式為主。最后,對一些歷久彌新的經典篇章,可以采取配樂朗讀的辦法,讓學生將讀書聲置于音樂聲中,在此過程中,即便有些學生存在朗讀的心理障礙,也會因為音樂的存在而得到極大的消解,這對于提高其朗讀積極性有很大幫助。
(二)朗讀時要有針對性
對于一些難度偏大、不易理解的文章,教師在進行朗讀設計時要遵循化難為易的原則,使學生思考問題的進程加快。比如在接觸課文《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時,教師便可以預先設置朗讀問題,設計的問題可以包括這篇文章的文體形式、這篇文章都描寫了什么景物,作者所描寫的場景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哪些區別和聯系等,試舉出兩至三個例子,說明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雖然課文有一定難度,但是因為教師設置的問題由淺入深,具有一定的層次性,讓學生很容易找到朗讀課文的突破口,從而迅速理解課文,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強化朗讀效果。相反,對于本身趣味性較強或者較簡單的文章,教師則可以將問題設置得深入一些,提出諸如:作者構思全文的思路是什么樣的、尋找文章中的核心段落、哪些詞語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等問題,便于學生以朗讀帶動思考,把握全文的重難點內容。
(三)應當確保朗讀時間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缺少足夠的朗讀時間,那么熟課文章的目標就難以實現,朗讀水平的提升就成為紙上談兵的事情。因此,當教師處于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時,便應注意對課文重難點問題的把握,并以此為基礎設計出合理的問題,使學生在問題的帶動下進行優質朗讀,從而產生更深切的感受,為獲取真知奠定基礎。對于一節新課來說,給學生提供的朗讀時間應當保持在15分鐘甚至更多,學生可以借此契機自學、自悟,實現自我誦讀與自我思考的結合。
(四)應當提供科學指導
毫無疑問,朗讀是應該讀出感情的,可是這一點并不容易實現,如果缺少教師的有效指導,那么讀出感情對中職學生而言畢竟還很困難。比如在接觸《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時候,首先可以讓學生在誦讀中掌握到這篇文章的語言特點,這篇文章以抒情為主,具有情真、景美、音韻和諧的特點,節奏感非常強,同時氣勢上也足夠舒展,這都是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逐步領悟的。若想讓學生在語言之美中感受到語言的應用技巧,對于《荷塘月色》一類的文章,多次朗讀肯定有好處,然而應當留意的一點在于:反復朗讀并非等同于無限制地多讀,畢竟對于一節課而言,總的時間是有限的。另外,學生的精力也容易因為朗讀而分散。對此,教師需要注意對課堂節奏的把握,最佳的朗讀狀態是安排三次全文朗讀,如果文章較長,就可以劃定重點部分朗讀,首次用于了解文章寫了什么,其次用于了解語言之美,再次用于在情景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而這三次朗讀要求則是靈活的,而并非僵化不變的,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生接受情況給予一定調整,并在其中穿教師的范讀,讓學生仿佛置身在月下荷塘的真實氛圍中,同作者朱自清共同觀賞那無盡的月色荷塘之美。
(五)朗讀形式盡量合理
朗讀的形式不一而足,不同的朗讀形式有其針對性的適用范圍。經過實踐發現,對于中職院校學生而言,最常用也最容易達到效果的朗讀形式為小組朗讀,4至6人被劃分成一個小組,其中一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傾聽,所有學生均有機會在較短時間里得到讀與聽的實踐,這樣做還有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中職院校學生的朗讀表現水平都不是特別高,利用小組朗讀的辦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學生出現心理上的壓力,無形中提高他們的朗讀積極性。
當出現一些感情激越的文章時,學生往往無法讀到位,此時教師可以采取范讀或者播放錄音的辦法,而當出現一些戲劇作品,或者是小說節選篇目中有對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給學生留出分角色朗讀的機會。這樣的做法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把握作品、理解人物。比如像《雷雨》、《藥》、《項鏈》一類的文章,均可以采取這種方式進行朗讀訓練。詩歌作品是另一部分非常值得說明的朗讀文本,在學生已經基本了解詩歌內容以后,教師便可以給學生提出具體的誦讀要求,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對課文加深理解、對語感增強感悟,并在無形中得到積累名言佳句、體驗藝術成就的機會,對于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有較大的幫助。總之,因為朗讀的目標對象不同,朗讀的作用和形式便均應當有所區別,對于教師來講,只要學生認真讀、讀出情感,教師就需要給予足夠的肯定。
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朗讀是十分必要的,其所可能產生的作用是十分可觀的,如果應用得當,那么既能夠培養學生的現實能力,又能夠促進學生的未來發展。對于教師來說,則需要借助平時的點滴教學,給予學生扎實嚴格的指導,讓學生由興趣而技能、由技能而素養,最終培養終身讀書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寧德君.淺析如何提高中職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5,03:50-52.
[2]胡仲玉.點擊“朗讀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07:31.
[3]朱俐.淺談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朗讀[J].當代職業教育,2015,10:42-45.
[4]楊B.上好口語訓練課,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能力[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4,03:36-38.
[5]周菊.中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培養探微[J].欽州學院學報,2016,02:15-17.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語文能力;寫作教學;連貫性
【作者簡介】吳紅耘,蘇州科技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學習心理、教學心理、語文學習與教學設計。
義務教育階段的寫作教學是否需要連貫性的爭論持續了相當長時間。在“自由作文”“材料作文”大行其道并暴露出種種問題之后,人們開始理性地懷念新課改以前全國統一的小學記敘文、初高中按年級依次為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的“文章范式”寫作教學體系,就中小學寫作教學目標而言,從教學內容到掌握程度,應有其內在連貫性,但原來以文體為線索的寫作教學體系似乎并不能完全體現其內在連貫性。基于此認知,一批語文學科教學論專家和中小學教師紛紛開啟有關連貫性寫作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所以,現在人們關注的問題不是寫作教學要不要連貫,而是借助什么將各個學段的寫作教學貫通起來,如何將這種教學理念轉化為卓有成效的課堂操作?
強調寫作教學具有連貫性,其實質是支持學生在不同學段從事寫作活動的能力有其內在連續性和關聯性。那么,學生寫作能力的習得和發展是否有其內在連續性和關聯性?寫作能力作為語文綜合能力,它的構成成分和習得過程是很復雜的。本文試著從基于廣義知識的語文能力觀出發,分析寫作能力與語文知識、技能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闡明連貫性寫作教學的心理學含義。
一、語文能力與寫作能力
要了解寫作能力,必須得了解什么是語文能力。要了解什么是語文能力,還須弄清“能力”概念。
在西方心理學中,“能力”代表兩個相聯系但不同的概念。一個能力概念是作為個體相對穩定的個性特征,是智力測驗所測得的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個體的聰明程度,即IQ高低,代表著人的學習潛能,它決定個體學習的速度。一般認為,它更多受先天因素的影響,不易受學習與經驗的影響。另一個能力概念指通過學習或教學后學生習得的知識和技能(排除了先天因素),屬于后天習得的能力,它決定個體能否順利做什么。如不會英語的人不能用英語和外國人交流,未掌握加減法的兒童不能進行簡單的數量計算。這種能力不是個人穩定的個性特征,它可以通過學習發生明顯變化。在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中,將這種能力分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含元認知)和動作技能;在2001年修訂的布盧姆認知目標分類學中,能力為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反省認知知識在不同認知水平上的表現,從記住知識到運用知識進行創造,都是學生后天習得能力的體現。
經常看到教師甚至有些專家在文章或教學實踐中強調通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來提高其語文能力,這說明他們在觀念上混淆兩個能力概念,誤將屬于個體相對穩定的個性特征、不易受教育影響的能力當作后天通過獲得知識和技能而得以改變的能力來培養了。顯而易見,本文將要討論的語文能力是后天習得的能力,屬于后一種能力概念。
在明晰能力概念后,再來分析語文能力的構成。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后天習得的能力是由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兩類(Anderson,J.R.)構成的,前者是關于“是什么”的知識,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講的“知識”,也稱為狹義的知識,在加涅學習結果分類中,知識就是言語信息,在2001年修訂的布盧姆認知目標分類中,知識是學生在記憶、理解水平上掌握四類知識;后者是關于“如何辦”的知識,就是通常說的“技能”,在加涅分類中,將其稱為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在修訂的布盧姆分類中,是學生在運用、分析、評價、創造水平上掌握四類知識。
據此,我們將語文能力分為語文知識與語文技能。語文知識包括生活經驗、課文內容知識、語文專門知識三類,語文技能分為基本技能和高級技能(具體見圖1)。
下面對語文知識的三個分類、語文技能的二個分類作具體說明。
1. 生活經驗是學生在生活經歷中獲得的人、事、物的表象、圖式以及伴隨產生的情緒體驗,其中包含兒童對母語的理解和產生能力的發展,包括語音、語義和語法三方面。生活經驗無需通過專門教學,是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觀察世界、體驗生活偶然習得逐漸累積形成的。學生對文章的閱讀理解、寫作等都依賴與之相關的生活經驗。
2. 課文內容知識是指課文陳述的事實(包括與之相關的背景信息)以及蘊含其中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小學語文課文《軍神》陳述了“給做眼部手術的醫生是德國人,要求醫生手術中不使用麻藥”的事實。一般而言,入選教材的文章所陳述的事實都是學生借助相關生活經驗能夠理解的知識。課文中蘊含的做人做事道理,按認知領域的分類屬于事實性知識,按情感領域分類屬于價值觀。隨課文出現的生字新詞也屬于課文內容知識。
3. 語文專門知識是指語文學科的專門概念所構成的知識,如拼音的拼讀規則、句法和詞法概念規則、段落篇章結構圖式、修辭手法、表達技巧、閱讀策略等,拼音字母音形、文字的筆畫、筆順也屬于語文專門知識,這類知識一般不能通過生活經驗以偶爾、零星的方式習得,應經過學校專門教學才能獲得。語文專門知識屬于語文技能(程序性知識)的陳述性學習階段。如關于承接構段圖式,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承接結構的段落通常由幾個句子組成,句子的先后順序不能顛倒;有時,句與句之間有表示次序關系的連接詞”,說明學生將承接構段的規則作為陳述性知識習得;如果學生能按照承接構段規則寫出一個描述事情經過的段落,則意味著學生將承接構段的規則作為程序性知識習得,即掌握了一種構段技能。母語學習的一大特點是:兒童先掌握口頭言語技能,但是不能說出這些技能背后的知識。這些知識被稱為內隱知識。到了學習書面語階段,需要通過學校系統教學使這些內隱知識外顯,以便學生有意識地規范自己的語言活動。所以學生掌握的語文專門知識屬于陳述性知識,在意識程度上高于自動化的言語技能。
4. 語文基本技能是與課文中的字、詞、句子和標點符號的閱讀和寫作有關的技能,語文高級技能是與篇章的閱讀和寫作有關的技能。一般來說,單項語文基本技能一次能教會,而且通過練習,其運用能夠達到自動化;單項高級技能需要通過整組課文或不同學段連貫性的教學才能掌握,其運用很難自動化。
通過分析語文能力的構成,我們了解到寫作能力不是一項專門的語文技能,它是學生為完成某項寫作任務調動與之相關的語文知識、語文基本技能、語文高級技能,在運用、分析、評價、創造水平上運用它們的結果。寫作能力是學生運用多種語文知識和多項語文技能解決寫作問題的能力,它與閱讀能力一樣,屬于語文綜合能力。
為進一步理解寫作能力的綜合性特征,我們可以借助語文教學設計任務分解圖(見圖2)來了解組成語文綜合能力的單項語文知識、語文技能有哪些,教師是如何通過不同類型的課“生產”這些產品的?
圖2中間列表示語文教學的基本課型,左列表示教學設計的基本步驟,右列表示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主要教學內容。語文教學設計任務分解圖說明此關系:語文課的課型大致可分為單篇課文教學、整組課文教學、專項技能教學、綜合能力教學等四類,不論哪類課,教師都要進行包含教學目標的設置與陳述、任務分析、教學策略的選擇或開發、教學結果的測量與評價四個步驟的教學設計。不論哪類課,其教學內容不外乎這些內容:拼音、字詞、句法詞法概念和規則、文章的體裁和標題、文章背景資料的查找方法、句型和段落、篇章結構圖式、提取和歸納文章內容和價值觀的方法、文章立意、材料取舍、修辭、描寫等。
拼音技能、字詞記憶、詞義理解通常在單篇課文和整組課文教學中習得,句型、句法詞法概念和規則、段落結構圖式通常更適合經由專項能力教學習得。語文高級技能需要借助整組課文或不同學段連貫的教學才能習得。所謂單元教學,從利于高級語文技能的習得的目來看,應是若干蘊含有同一語文高級技能(如點―面結合的場面描寫方法)的課文組織為一個教學單元。對學生的閱讀學習要求,應從理解、運用水平逐漸提高到分析、評價水平。學生從課文閱讀教學中習得的語文高級技能,通過讀寫結合教學,遷移到作文教學。如要求四年級學生“寫一個完整的段落,寫自己經歷過的、印象深刻的一個場景,運用點―面結合的場面描寫方法。”學生根據這一寫作要求,通過立意、選材、組織、表達等過程(其間需要生活經驗、句型、構段圖式、修辭手法、詞語、標點符號等等多項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被調遣、參與進來),最后在創造水平上運用“點―面結合的場面描寫方法”這項語文高級技能。專門設置的口語交際、演講、作文課屬于語文綜合能力教學,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演講能力等語文綜合能力的組合主要借助這類課形成。
二、連貫性寫作教學的心理學含義
將寫作能力放在基于廣義知識的語文能力框架下審視,理解它的綜合性特質后,就可以試著對連貫性寫作教學中“連貫性”的含義進行界定。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加涅在《教學設計原理》中將教學定義為,促進學生學習的一系列事件。按此定義,連貫性寫作教學,旨在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習得的教學事件具有連貫性,而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習得的最重要的教學事件無疑是教學目標的設置。因此,連貫性寫作教學的含義是指教學目標連貫的寫作教學。
什么是教學目標?修訂版的布盧姆認知目標分類學中提出教學目標是“期望學生通過教育過程后獲得改變的方式的明確表達”,心理學界比較一致的定義: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即教學目標描述的是實施教學活動后學生能做什么,如“學生能運用總分結構圖式給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課文中過渡句的作用”等。學生能“運用總分結構圖式給文章分段”“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課文中過渡句的作用”,從學習結果來看,前者是習得了一種分段技能,后者是理解了“過渡句”概念。
2001年修訂的布盧姆認知目標分類學充分吸收了近40多年來認知心理學關于知識的研究,采用泰勒(Tyler,R.,1949)提出按行為類別和內容兩個維度陳述目標的方法,從教學內容和認知過程兩個維度提出了認知目標分類(見表1)。這個認知目標二維分類框架(不包括動作技能、態度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有助于教師從教學內容和掌握程度兩個維度來理解、分析或陳述教學目標。
按照上述認知目標分類框架,教學目標涉及兩個要素:教學內容和掌握水平。“教學內容”容易被語文教師誤解為課文或文章。文章、課文或寫作內容(美麗的校園、我的好朋友xxx)不是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蘊含在教材內容中的人類認知的結果”,是“歷史上共享的知識”,是“蘊含在課文中的語文專門知識和人類共有的價值觀”。對寫作教學而言,教學內容是支配學生如何根據寫作目的(給誰看,試圖表達什么)進行立意、選材、表達、修改等一系列規則。
由此看來,寫作教學目標的連貫性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教學內容的排序。從小學到中學、小學不同學段或中學不同年段,根據語言文字、文學的內在邏輯關系,對支配學生寫作行為的語文知識、技能進行先修后續的排序。雖然語文學科與數學、物理等自然學科不同,構成知識、技能的概念規則之間不一定有嚴格的先修后續關系,而且中文作為母語,學生在接受系統語言文字學習前已經習得日常口語。但加涅提出的智慧技能層級理論,揭示出從最低級的智慧技能“辨別”到概念、規則、高級規則學習的基本順序,低一級智慧技能的習得是高一級智慧技能學習的重要內部條件(見圖3)。
高級規則
學習的基本形式:聯想與連鎖
除文字書寫、拼讀、朗讀屬于動作技能外,其余都屬于智慧技能,其教學順序也應遵循先有概念例證的知覺辨別,才能進行概念學習,先習得構成規則的概念,然后學習相關規則。
構成寫作能力的語文知識和技能主要由閱讀理解遷移而來,因此寫作教學內容的排序主要依賴于閱讀教學的內容排序。
二是教學內容在掌握水平上的漸進要求。修訂版的布盧姆認知目標分類學提出,教師要求學生對教學內容達到的掌握水平從低到高有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造六級,高一級的掌握水平需要以低一級的掌握為前提,“運用”的前提是已經“理解”,“分析”和“評價”的前提是能夠“運用”,“創造”的前提是學生達到“分析”或“評價”水平的運用。
學生能進行文本寫作,意味著能在分析、評價、創造的水平上運用教學內容。這就需要在之前的閱讀教學中完成相關教學內容的“理解”。
國家課程標準作為中觀層面的教學目標,應闡明課程的性質、規定課程總目標,將總目標分解為年級或年段的具體目標,說明達到目標的教學內容和每項教學內容的掌握水平,要充分體現教學內容的排序和對掌握程度的漸進性要求,以此作為教學效果測量和評價的標準和教材編寫的依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公立學校英語課程標準》,在陳述閱讀、寫作的教學目標時很好地體現了這種連貫性要求。以該標準中三年級、五年級寫作部分對“組織和中心”的要求為例(表2只引用一部分):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公立學校英語課程標準》三年級和五年級學生寫作在段落結構、寫作技巧方面要求明確,既前后關聯又漸次提高要求。要求三年級學生能圍繞中心句,用陳述簡單事實與細節描寫的手法寫一個段落,要求五年級學生能運用場景描寫和細節描寫的方法,寫出多個有段落的記敘文。
遺憾的是,我國新課改推出的小學、初中、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無論實驗版還是修訂版,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總目標分解為年級或年段的具體目標時,未能很好地呈現彼此間的內在連貫性。現摘選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版)3~4學段和5~6學段對習作的要求(見表3)。為便于考察寫作教學目標的連貫性,將屬于情感態度和過程性的要求去掉,僅列出寫作能力部分(見表4)。
很顯然,由于本次課改注重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發展個性,培養良好的寫作習慣,所以課標在陳述習作教學目標時較多地強調了這點。3~4學段,對寫什么提出了要求較多(寫見聞、寫感受、寫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對段落結構和表達方法沒有要求。如果對3~4學段寫作教學沒有組織結構、表達技巧的基本要求,那么,5~6學段“能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內容具體,感情
真實”的目標要求就缺乏先有基礎。在5~6學段,在詞句、段落結構、表達技巧、文體方面的要求都有陳述,但要求表述含糊,不夠明確具體。
4. 文體:學寫常見應用文
為解決國家課程標準閱讀、寫作教學目標欠缺連貫性的實際問題,為避免中小學寫作教學的混亂和低效,許多優秀中小學教師積極開展寫作教學目標連貫性的探索。如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的郭家海老師領導當地的中小學名師工作室聯盟開展“寫作教學課堂目標體系的建構”課題研究。郭家海老師采用“課標綜合性目標類型化、類型目標網絡化、網絡目標專項化”目標逐級分解策略,將課標表述籠統含糊、缺乏內在連貫性的寫作教學目標細化、具體化,嘗試構建寫作教學三層目標體系以及與之配套的層級化課型和評價體系。
寫作教學目標連貫性研究涉及目標分類、綜合能力學習心理、作文教學設計等多個領域的問題,還需教育心理學家、語文學科教學論專家、教學測量評價專家與中小學教師密切合作,持之以恒潛心研究。本文對連貫性寫作教學的心理學解讀還很膚淺。拋磚引玉,請教各位方家。
參考文獻:
[1] L?W?安德森.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M].皮連生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關鍵詞:中職語文;學習興趣;教學方法
中職生的特點是愛說愛動,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教學中,如果沿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機械講解,填鴨式地向他們灌輸知識,學生是難以接受的,更談不上學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了。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亦如此,它需要興趣來激發。那么,如何實踐中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全面了解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要想達到語文教學的預期效果,教師除了自身的素質提高和教育觀念轉變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了解學生。學生到底想學什么,想怎么學,教師要知己知彼,才能教學兩益。教師首先要走進學生內心,成為他們心靈的引路人。我們要讓學生成為知識的主人,按他們的所想所需來決定教什么。
教和學是一對矛盾,作為矛盾雙方的代表,教師和學生如何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對完成課堂教學至關重要。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告訴我們,該年齡段的學生“親師性”較強。他們如果對某教師有好感,便對這位教師的課感興趣并分外重視,肯下大氣力學這門課,因而成績不斷進步。反之,會放棄該課的學習。所以,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時時處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讓你在學生的眼中不僅是一位可敬的師長,更是可親的朋友。只有這樣,師生關系才和諧,感情才融洽,學習興趣自然就有了。
二、營造愉悅教學氛圍,品嘗成功獲得知識
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總是教師“一言堂”。課堂上,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的學習地位,沒有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學習興趣就無從談起。
課堂環境如何,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極大。教師的責任是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全心地投入課堂教學,儀表要端莊,精神要飽滿,表情要輕松,目光要親切,態度要和藹,舉止要大方,談吐要簡潔、幽默,板書要規范,版面設計要合理醒目等。
教學中,我們要把“寓教于樂”、“動靜結合”、“學用結合”和“師生配合”綜合運用。教師要精講,變講為提問,促使學生大量的時間是課堂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學中用,用中學,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感興趣。同時,要注意在實踐中滿足學生的“成功欲”,教師要學會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知識層次不同的學生都能參與。每位學生都能收獲成功,體驗成功的喜悅感。這樣,學生情趣大振,熱情倍增。此外,學生偶爾出差錯,教師不要責怪,要注意糾正錯誤的技巧,讓其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繼續前進。
三、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好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打開學生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的鑰匙。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保持學生的興趣,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文體選用不同的方法。
如講小說《項鏈》,我們可采用情境想象法。課前,教師深入研究課文,挖掘小說情景,體驗小說情境;課中,教師借助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活靈活現的肢體語言把學生引入小說情節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種種活動;最后,引領學生進入更高境界,鑒別人物形象和作者創作意圖。此類教學法適用于記敘文。
說明文教學采用圖片展示法,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如講《奇妙的克隆》《未來的士兵》等課文,可通過網絡搜集相關圖片,利用多媒體平臺展示,借助視覺感受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很好。
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議論文,可采用結構剖析法。首先,教師要掌握課文思想內容,理清結構,設設計結構剖析圖;其次,分析課文要注意板書設計;最后,借助結構剖析圖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從而掌握課文中心和主要內容。
應用文教學,可用比較鑒別法。如講授“啟事”和“通知”。課前布置作業,叫學生先寫征文啟事和通知,提醒學生如何區分“啟事”與“通知”的寫作格式。學生經過鑒別練習,區別兩種文體的寫作格式。運用這種教學法,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四、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讓語文回歸生活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人。課堂上,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可以發表不同的見解。心理學認為,即使是最內向的人,也有展示自己的欲望,也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多鼓勵學生講出自己的觀點,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對于一名中職教師來講,是非常重要的。課堂上,學生只要愿意表現自己,其潛能就能被發掘出來。為了調動學生表現欲,每節課可安排一些互動環節,如“課前五分鐘演講”、“每周一辯”和“觀點對對碰”等。交流中,學生不僅體會到語言的魅力,而且慢慢地就成為有思想的人。學生的這種積極心態一旦建立,課堂時刻充滿了智慧的光芒,學生就成為學習的主人。
語文教學不僅在課內進行,還要回歸生活。如“語文趣味知識比賽”,讓學生在趣味活動中獲取知識。又如帶領學生走進社區,開展服務社區活動。此外,開展“踏青采風活動”,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魅力……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懂得語文不僅來自書本,還要回歸生活。
總之,中職語文教學存在的困惑,既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我們只有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營造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語文回歸生活,中職語文教學一定會迎來艷陽天。
(作者單位:河源市和平縣職業技術學校)
摘要: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教育課程,對培養學生的抽象、分析、推斷等綜合能力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在中等職業教育中,數學教育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著重闡述數學教育對社會發展、創業教育,以及提高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對中等職業學校里數學教育的認識誤區大致可歸結為下列四種情形。
1.社會上很多人認為職業學校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成人,對中職學生成才并不抱太大希望,因此,對文化基礎課不必要求太高,尤其是數學課。
2.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到職業學校是“迫于無奈”,對孩子的文化成績要求較低。
3.有些職業學校教師覺得,職業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較差,教學難度較大,就在教學中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對學生要求不嚴,教學缺乏創新,上課缺少激情。
4.許多職業學校的學生則認為,自己到職業學校學習就是為了學一門實用性的專業技術,對文化知識不感興趣.上不上數學課無所謂。
數學課程在中等職業教育中并不是可有可無的,教師、學生必須加以重視。數學研究的對象是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謹的邏輯性,它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如分析、綜合、比較、判斷等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注意力、興趣等,對學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數學教育與社會發展
1.新時代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時代的發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他們除了要學好豐富的理論知識之外.還必須學以致用,這樣才能推動時代的發展。我們學數學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也是數學教學的任務之一。《新課標》中就有如下論述:“應用意識主要表現在: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并探索其應用價值”,“能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在教學時,應著眼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經驗,開啟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從而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從周圍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2.當代與未來的發展倚重數學
20世紀中葉以來。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推進了應用數學與數學應用的發展,使得數學幾乎滲透到了每一個科學領域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計算機的發明和不斷更新換代.一方面有賴于數學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更體現了數學知識的廣泛應用。這一偉大的發明不僅推動了各個科學領域的發展.而且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自然科學的深人發展越來越依賴于數學,而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也越來越多地借助于數學知識及其思想方法。比如方程在物理學中的混合運動問題,地理學中的降水量、溫度問題.化學中化學方程式的計算等的應用,一次函數知識與經濟學中的利息、外匯換算。化學中的定量計算,信息學中的圖表等的聯系,立體幾何在化學晶體結構、美術透視的應用。解析幾何在地理中地球的運動、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等的應用,排列組合在化學中討論由原子、離子等微粒組成的物質種類,在生物中遺傳基因自由組合可能性的討論等應用,三角函數在物理交流電、簡諧振動中的應用。向量在力學中力、運動的合成和分解、速度、加速度等的應用。數學知識不僅解決了這些學科中的一些問題,而且有力地推動了這些學科的發展。
數學作為科學的語言.作為推動科學向前發展的重要工具。在人類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將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學習數學,學生不能僅僅停留在掌握知識的層面上。而必須學會應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學的數學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實現數學的價值,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數學教育的開展。
二、數學教育與創業教育
1.對創業教育的認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首次提出創業教育這一理念.這次會議報告要求把創業能力提高到與目前學術性和職業教育同等的地位。上世紀末,日本從小學開始進行創業教育,美國也鼓勵畢業生要自己創辦事業。
在我國,2002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職業學校要加強職業指導工作,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開展創業教育,鼓勵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小城鎮農村就業或自主創業。”開展創業教育是我國科教興國的需要,是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緩解當前社會嚴峻的就業壓力的需要。
創業教育是以開發和增強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賦予學生獨立創業自謀職業的能力,培養具有開創型個性的人才為目的的教育,創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綜合素質高思想品質好的學生,它既包括創業知識的傳授也包括創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
2.數學教育對創業教育的影響
中等職業學校教育作為專業定向教育,其中隱含著創業教育的各種因素,作為施行和推廣創業教育的載體,需要將創業教育與其它課程進行融合。數學這門古老而又充滿生命力同時兼顧理論性和應用性的課程,被譽為“思維的體操”,其中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包含著豐富的知識和思維的技巧,對創業教育的實行施行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1)數學知識的廣泛應用性為學生創業奠定了理論基礎。例如蘇教版教材第一冊P83例1講述的是商品的銷售總金額與銷售量之間的函數關系.第二冊P182例10講述的是企業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設備進行創業的事例。而這樣的事例在教材中還很多,這些知識的傳授能為學生以后創業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2)數學是一門特色非常鮮明的學科,是塑造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重要載體。數學教學不僅要啟迪學生的智慧.而且要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熱情和毅力,尤其需要培養創新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他們有意識地塑造自我和樹立自信。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創設成功的機會,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又要選擇具體的探索情境或典型的解題過程,故意設置適度的困難.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和信心,從而為學生將來創業磨煉意志樹立信心做好準備。
(3)在現代社會競爭日益加劇的形勢下,通過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從思維規律看.數學教學比一般學科的教學對于培養創造能力更為有利。形象思維善于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嘗試。抽象思維則善于按一定的邏輯程序有條理地解決問題.大腦兩半球通過聯結而相互作用,兩半球功能合理互補可以使人的創造性智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開發和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對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起著調節、補償、催化,對于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和諧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只有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活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中受到科學思維訓練,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真正達到全面優化學生素質和養成良好個性的目標。
日本數學教育家米山固藏曾說:“我搞了多年的數學教育,發現學生們在學校里接受的數學知識。因畢業后進人社會沒有機會應用而很快忘掉了。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么業務工作。唯有深深銘刻于頭腦中的數學精神、數學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和著眼點,都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他們受益終生。”
數學這門學科蘊含豐富的創業教育的元素。因此廣大數學老師應將數學教育和學生的年級、專業特點,以及就業目標結合起來.將創業教育的思想在數學教學中分解為若干個層次,設定具體的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努力做到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
三、數學教育與素質教育
1.對素質教育的認識
對于素質教育。目前尚未有確切的定義,就大范圍而言,素質教育是一種全民教育,也是一種開放的教育,還是一種學生自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具體來說,素質教育主張要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廣泛地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自實踐;要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合作意識.創新意識:要發展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2.數學教育與素質教育
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組委會主任李大潛院士于2002年5月18日在數學建模骨干教師培訓班上的曾講過,數學教育本質上就是一種素質教育,搞好數學教學就能體現素質教育。
(1)數學訓練可以使學生樹立明確的數量觀念,“胸中有數”,認真地注意事物的數量方面及其變化規律;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他們思路清晰,條理分明,有條不紊地處理頭緒紛繁的各項工作。
(2)數學上追求的是最有用(廣泛)的結論、最低的條件(代價)與最簡明的證明,可以使學生形成精益求精的風格,凡事力求盡善盡美。數學訓練可以使學生能知道數學概念、方法和理論的產生和發展的淵源和過程,了解和領會由實際需要出發、到建立數學模型、再到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提高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處理現實世界中各種復雜問題的意識、信念和能力。
(3)數學訓練可以使學生增強拼搏精神和應變能力,能通過不斷分析矛盾,從表面上一團亂麻的困難局面中理出頭緒。最終解決問題。
(4)數學訓練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力,使他們更加靈活和主動。在改善所學的數學結論、改進證明的思路和方法、發現不同的數學領域或結論之間的內在聯系、拓展數學知識的應用范圍和解決現實問題等方面,逐步顯露出自己的聰明才智。
關鍵詞:實踐 中職 語文教學
一.中職語文實踐性教學的內涵與外延
1.中職語文實踐性教學的內涵。
中職語文實踐性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貫穿實踐性原則,盡可能地讓學生以主體地位參與到課堂中來,并且以可具操作性的語文活動來充實語文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綜合成才和終身發展。具體來說,就是結合職業教育強實踐能力的教育特點和語文培養學生基本科學文學素養、提升學生綜合文化素質、促進學生綜合成才和終身發展的學科特點,充分發揮語文課堂開放性和發散性的教學特點,以社會為背景、以學生的生活和經驗為基礎點、以書本為藍本來展開教學。
2.中職語文實踐性教學的手段和形式
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中職語文實踐性教學主要體現在教學中做到讓學生動起來,具體一點就是聽、讀、說、寫、做。
聽示范。語文教學中經常會碰到一些經典名家名段,如詩詞和優美的散文。這些作品往往具有很強的音樂美和情感美,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機會讓學生聽名家的朗誦示范,直接接受熏陶和感染,無形中受到影響。由于中職生的學習自律能力較差,注意力較難集中,所以在選擇聽的對象時要稍加選擇,考慮到學生可以接受。同時為了增加聽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還可以選擇有畫面的播放音頻,以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
讀經典。聽完示范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文學與文化的魅力,強化聽示范的效果,我們接著可以讓學生讀起來。選擇適合學生的片段,讓學生開口讀,在讀中來進一步感受真,感受美。為了更好地推動學生讀經典,可以在讀經典時采取一些輔的活動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與參與性,如讀書和朗誦比賽。通過這個活動來豐富和強化學生讀的內涵。
說自己、生活。語文是一門語言文化基礎課,目的是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讓學生開口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課本中出現的現象和當下社會發生的熱點事情讓學生說,通過引導學生說來提高能力和拓展思維。為了讓學生能更多地說、說得更多,在選擇說的話題時最好采取既跟課文相關,又能跟社會熱點聯系起來的,讓學生有話可說。這個環節也可以輔以演講和辯論的活動形式來進行。
寫感想。寫作能力也是語文課要著重鍛煉學生的一種能力。但由于中職學生大多基礎較差且習慣不好,他們往往排斥和拒絕寫作文,覺得無話可寫。因此,語文課堂可以以寫感想的形式來引導其寫作。這樣既可以打開學生無話可說的心結,做到有話可寫,同時還可以讓老師來了解這些學生的心聲,從而更好地了解受教育對象、推動語文教育有效地進行。
做活動。為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對于一些應用性強的環節,完全可以模擬真實場景來進行,讓學生真正做起來,通過種種實踐活動來更好地鞏固知識、提升能力。主要體現在應用性加強的教學點,如應用文的學習與寫作,條據類、書信類、啟事類、招聘和應聘都可以模擬現實生活中的場景來進行教學,以盡可能逼真的活動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中職語文實踐性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中職語文實踐性教學的必要性
(1)素質教育的需要。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教育也隨之發生著變化。現階段教育大力提倡素質化,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促進學生綜合成才為目標。語文作為一們文化基礎課,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重任。通過實踐性教學能極好地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綜合素質,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2)職業教育的要求。職業教育是面向市場、以就業為目的教育,其優勢是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作為職業教育的組成部分,語文教學也必須加強實踐性,讓學生達到開口能說、提筆能寫、動手能做的要求,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3)中職學生學習特點的需要。中職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學習習慣不好、注意力難以集中,以講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性教學難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教學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實踐性教學更能調動其積極性和參與性,達到語文教學和人才培養的目的。
2.中職語文實踐性教學的可能性
(1)目前社會和教育大環境提供背景。近幾年,隨著社會對技術人才的需要,國家和社會對職業教育也越來越重視,隨著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大家都認識到職業教育中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的重要性,這為實踐性教學提供了很好的背景基礎。
(2)職業教育特點提供可能。職業教育屬于就業教育,強實踐能力的教育要求使得實踐性教學易于在學校內推動。同時,職業教育非升學教育,沒有中小學升學考試的壓力,學生相對來說時間充沛、精力充分,可以展開實踐性教學。
三.中職語文實踐性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1.以學生為主體。實踐中應打破傳統中學里以教師為主導的形式,真正地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體性,盡量把實踐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做主,這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參與到課堂中來,同時也能增加課堂的效果,畢竟學生才是學習的載體,只有他們真正學到東西,這堂課才是成功的。
2.難度適中,形成坡度,易于學生接受。根據學生的現實狀況和特點,在進行實踐性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設置難度適中的教學任務和目標,形成坡度循序漸進,讓學生易于參與、樂于接受。太難和太易都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與效果的提升。
3.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