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動物的啟示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蛇毒制成去污劑:另一種來自于蛇的毒液將幫助科學家制造出更好的去污劑。美國加州惠特學院的日裔化學家德溫·飯本和他的學生從佛羅里達水腹蛇毒液中提取出一種酶,這種酶可以去除衣服上的血跡。人們已經用細菌制造的酶來生產去污劑,但用動物的酶來生產去污劑還是個新事物。這種源于蛇的酶可以打碎干燥的血跡和衣服纖維之間的粘連。這項研究還處于實驗階段,目前沒聽說哪家公司已經將蛇毒酶加到去污劑中。
3、動物的存在價值:動物分類學家根據動物的各種特征(形態、細胞、遺傳、生理、生態和地理分布等)進行分類,將動物依次分為6個主要等級,即門、綱、目、科、屬、種。
4、根據化石研究,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源于海洋。早期的海洋動物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逐漸演化出各種分支,豐富了早期的地球生命形態。在人類出現以前,史前動物便已出現,并在各自的活動期得到繁榮發展。后來,它們在不斷變換的生存環境下相繼滅絕。
去動物園時,我看到了一群被囚禁在籠中的動物,餓時只求一點食物,渴時只求一點生水,生活沒有盼頭;去餐廳時我看到了一群被囚禁在籠中的動物,它們隨時可能成為餐桌上的美食,生活沒有保障。
人如果不勞動,依靠別人,遲早也會成為這樣,我不要成為籠中之鳥,我不要成為餐桌美食。我要勤勞創新,努力奮進,成為翱翔在天空中的雄鷹。飛到地上的天堂—蘇杭,看看西湖是不是美麗無比;飛到桂林,看看是不是有課本上說的這么美麗;飛到泰山,看看是不是比傳說中的還要雄偉千萬倍;飛到大海看看是不是似千獅咆哮,萬馬奔騰。我還要用功學習,成為一匹奔騰在大地上的野馬。跑到神話里,一睹中華五千年的光榮盛世;我要當一個科學家,發明出對人類有用的東西,加速升級人類的生活條件;我要當一個和平大使,使世界上再沒有戰火硝煙。
總之一句話:生活就要奮斗,就要成為藍天上翱翔的雄鷹,就要成為森林中的雄獅,就要成為草原上的一棵百年蒼松!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青蛙、小燕子、小蜜蜂這三個動物,知道了它們是好朋友。那么它們分別是怎樣過冬的呢?
二、學習課文
(一)學生自學,小組交流
(二)全班交流
師:你記住了哪個小動物過冬的方式?給大家說一說。
(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交流中學習,教師只是在學生說不出、理解得不到位時才給予點撥、指導,并且總結學習方法――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1.小燕子
(1)小燕子是怎樣過冬的?
生:燕子到南方過冬。
師:為什么要飛往南方呢?
生:因為南方暖和,蟲子多。
師:是呀!冬天,北方太冷了,蟲子都躲起來了,小燕子到南方過冬才有蟲子吃。你從哪兒知道的?(出示第三自然段,學生讀)
師:誰愿意來當這只小燕子跟大家告別一下?
(2)理解“春暖花開”、“候鳥”。
師:小燕子,我們真舍不得你離開,你什么時候才會回來呀?
生: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再飛回來。
師:看!春天到了,天氣暖和了,花兒漸漸開放了。這就是春暖花開。(指名讀“春暖花開”)
師:我仿佛聞到了花的芳香,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讓春天來到我們的課堂吧!我們把秋天飛到南方,春天飛回北方的這種鳥叫做候鳥。候鳥的這種過冬方式就叫“遷徙”。
(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讓學生用各種方式朗讀,通過充分地讀,自主獲得情感體驗。學習燕子如何過冬時,可點撥學生抓住“飛到南方”“暖和”“很多蟲子”等詞語體會燕子遷徙的過冬方式,并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這樣,學生有了自由朗讀的空間,為個性化的學習提供廣闊的平臺)
2.青蛙
(1)理解“吃得飽飽的”“鉆到泥土里”“好好睡上一大覺”。
師:小青蛙是怎么過冬的?青蛙哥哥是怎么說的?(出示第五自然段,學生讀)
師:這段話中有三個表示動作的詞語,請找出來。
A.吃得飽飽的
師:“吃得飽飽”的是什么樣子?你能來做個動作嗎?誰能讀好這個詞?
B.鉆到泥土里
師:哪只小青蛙來鉆一鉆?(學生做動作讀詞語)
C.好好睡上一大覺
師:青蛙吃得飽飽的,鉆到泥土里,好好睡上一大覺,真舒服呀!誰想好好睡上一大覺?你能一邊做動作一邊來讀這句話嗎?
(2)小青蛙是怎么過冬的?
師:一覺醒來,青蛙準備干什么呢? “來年”是什么意思?
師:現在能把小青蛙的話讀好了嗎?自己練一練。(指名讀,學生評議)
師:讀了青蛙的話,我們知道:青蛙是鉆到土里過冬的。
小結:青蛙吃飽后鉆到土里去,不吃也不喝。這樣的過冬方式我們叫――冬眠。
(想方設法營造一種“我想讀”“我來說”的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始終保持那份“讀”的熱情、“說”的渴望。學習小青蛙如何過冬時,讓學生自己找出“吃得飽飽的”“鉆到泥土里”“好好睡上一大覺”等關鍵詞,再幫助學生理解吃得有多飽?什么叫”好好睡上一大覺”?讓學生在以“讀”為本的基礎上有所“悟”,有所“說”)
3.小蜜蜂
師:還有一個小動物是怎么過冬的呢?(指名答并出示第7自然段)
師:小蜜蜂,請你來介紹一下自己的過冬方式。小蜜蜂,真勤勞,把糧食藏在蜂巢里。這種過冬方式就叫―備糧。
(緊密聯系兒童生活,使學生學得快樂,學得靈活,力求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感悟,讀懂文本。學習小蜜蜂如何過冬一段時,點撥學生抓住“早”字體會它的勤勞,并結合一年級《螞蟻和蟈蟈》一課,體會“有備無患,防患未然”)
(三)小結
這三個小動物真了不起!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過冬方式。它們商量好了,約定第二年春天還在這里相見。(出示第八自然段)理解“商量”“約定”。學生齊讀第八自然段,感受小動物之間的友情。
三、朗讀與背誦
1.讓我們學著小動物的樣子也來商量商量吧!(分角色朗讀課文)
2.指導背誦,學生帶頭飾扮演小動物,介紹過冬方式。
大家好!我是____。我是這樣過冬的:____。
(引導學生通過和文本對話,實現文本的熏陶感染作用,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緯度目標。學生戴上頭飾扮演小動物,介紹自己的過冬方式,既能引導學生背誦課文,又能讓學生參與表演,活躍課堂氣氛)
四、課外延伸
1.動物過冬有各種方式,你還知道哪些呢?(指名說)
2.教師總結:丹頂鶴、野鴨都是候鳥;北方的馴鹿一到秋天就成群結隊到南方去;蛇、刺猬、烏龜、狗熊以冬眠的方式過冬; 螞蟻、松鼠像小蜜蜂一樣儲備食物過冬。
3.播放視頻,了解動物們過冬的方式,使學生產生和動物交朋友的愿望。
(向課外延伸,補充一些動物過冬的知識,讓學生了解、掌握。在此基礎上播放視頻,激發學生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懂得人類應該和動物交朋友的道理)
五、學習生字:“商”“量”
六、總結
蜜蜂:能看見紫外線
一只小蜜蜂飛進花園,它眼中的世界卻不是你我所看到的樣子。在它眼里,鮮亮的花朵會在稍暗的葉子背景中顯得更加突出,而且它的眼睛還能看到從花朵反射出來的紫外線,這能讓它們更快更準確地找到花蜜。
蜜蜂的眼睛為什么這么厲害呢·這要歸功于它們(包括一些昆蟲)的復眼結構了。
蜜蜂的顏色識別系統雖然復雜,但和人類的視覺一樣,也只有3種顏色接收器——紫外線、藍色和綠色;而人類的是藍色、綠色和紅色。蜜蜂有一種特殊的紫外線接收體,而人類沒有。
除了能看到紫外線之外,蜜蜂還能感知光的偏振。蜜蜂可以借用偏振光來導航,即使是在不能直接看到陽光的陰天也依然適用。盡管對我們來說,蜂眼中的世界與我們眼中的并不相同,但是對于其他一些昆蟲和鳥類來說,卻沒什么大不了,因為它們有4個、5個甚至多達6個彩色光接受體。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接受體,它們能看見的顏色是人類從未見過的,也是無法想象的。對它們來說,人類眼中的三色世界太單調了。
海龜:磁場定位超強
年幼的紅海龜在首次遷徙的過程中,能始終呆在北太平洋的溫暖水域。原來,這些海龜似乎天生就能感受地磁場,能通過地球磁場來調整游動的方向。在成長的過程中,紅海龜能夠通過學習辨別重力差異以及磁場方向,建立更加細致的磁場地圖。
然而,科學家至今還沒弄清楚這些動物如何能感知磁場的。磁場如何影響動物體內的生物組織,至今也是一個謎。許多研究者認為,磁場感應器官可能存在于海龜及其他能感受磁力的動物的頭部。也有人認為,動物探測磁力可能根本不需要任何特別的生物結構,而是依靠體內某些物質的一系列化學反應。
此外還有一種有趣的假設,動物的眼睛里可能有一種叫作藍光接受體的感光色素。這種色素能以化學成分感測磁場,并生成視覺提示——動物就以此作為“指南針”。
精準的導航對于長途遷徙的鳥類來說,顯得尤為重要。人們已經在一些會遷徙的鳥類的視網膜中發現了藍光接受體。
狗:跟著鼻子走
狗是人們公認的嗅覺最靈敏的動物之一。狗可以根據嗅覺信息識別主人、辨別路途、方位、獵物和食物等。根據狗嗅覺靈敏的特點,人們常訓練它們用嗅覺優勢來緝毒破案,千里追蹤疑犯,或茫茫林海狩獵野獸。
我們四處嗅來嗅去時,會對氣味突然失去感覺,因為我們每天都從同樣的鼻孔中呼吸空氣。狗的嗅覺系統遠比人類復雜,每一次空氣吸入將激活3億個氣味接收器,而人類則只有600萬個。話又說回來,即使人類能夠收集這些信息,我們的大腦也不知如何處理。
蛇:用紅外線“看”世界
巨蟒、王蟒和頰窩毒蛇類(包括響尾蛇)眼中的世界跟我們的所差無幾,只有一個不同:它們能利用紅外線“看見”東西,這使得它們能靠獵物的體溫來獵食。
當蛇在黑暗的洞穴捕獵時,它能利用紅外線追捕獵物,并原路返回溫暖洞穴表面的溫暖地帶;而當蛇進入溫度相差無幾的沙漠地帶,它又能以普通視覺能力生活。蛇類也許能在清晨同時使用這兩種能力,因為這時候光線充足,并且溫度足夠低,能使它追捕的、體溫高于環境的溫血動物“脫穎而出”。
蛇是利用一個相對簡單的器官做到這些的,這個器官叫作“頰窩”,在它們的鼻孔附近,相當于紅外線接收器。
蝙蝠:靠回聲感受世界
以捕昆蟲為生的蝙蝠和一些食果為生的蝙蝠,靠回聲定位法得到它們尋找食物所需的大部分詳細信息。
蝙蝠發出的都是超聲波,人類聽不到。這些聲音的回聲能帶給蝙蝠有關周圍環境的大量信息。比如,得到回聲的時間能反映蝙蝠和某個物體的距離,蝙蝠甚至能感知這個動物運動的方向和速度。
令人吃驚的是,蝙蝠對自己和物體距離判斷的精確度在4~13毫米之內。對以捕食昆蟲為生的蝙蝠而言,這個精確度足夠蝙蝠用翅膀卷起昆蟲送進嘴里了。
科學家更感興趣的是,蝙蝠是否將回聲傳達的信息視覺化呢·現在還不得而知。
名詞解釋:
河貍
河貍堪稱動物王國最著名的“建筑師”。它們咬斷大樹,用樹枝建造堤壩,在堤壩周圍建造封閉的池塘,而后在它們所建造的池塘中建造房屋。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河貍還是出色的“木工”,懂得如何為房子防風擋雨。每年過冬前,它們都會用泥巴把它們的小屋覆蓋住,這種泥巴“外套”能夠起到加固的作用,也是一道屏障,能抵御低溫和捕食者。
探長“點贊”:河貍可真是位持家好手啊!
白蟻
白蟻也是動物界的“建筑大師”,它們建造的土丘高度可達3米以上。這種“摩天大樓”是用白蟻嚼碎的樹枝、泥土和糞便建造的,內部環境非常舒適。白蟻建造的土丘通風非常完美,猶如安裝空調一般,同時也可以收集冷凝的水滴,一些蟻穴內甚至還有“真菌農場”。
探長“點贊”:白蟻建造的“摩天大樓”可真是“高大上”啊,什么時候能體驗一下就好了!
群居織布鳥
從遠處看,群居織布鳥建造的巨型鳥巢就像一個落在樹上的大干草堆。群居織布鳥會選擇最理想的“地基”建造它們的巢穴,用較大的枝條作為搭建巢穴的基本骨架。雖然群居織布鳥無法建造干板墻,但是它們會利用干草標注出每個房間的邊界,再利用更柔軟的草和纖維材料建造每一個房間。
探長“點贊”:嘴那么巧,難怪你叫“織布鳥”!
蒙特祖馬擬椋鳥
生活在中美洲的蒙特祖馬擬椋鳥會在樹枝上建造懸掛的鳥巢。蒙特祖馬擬椋鳥利用藤蔓編織出垂懸的籃子狀鳥巢,許多這樣的鳥巢聚集在一起,構成一個小區。鳥巢懸掛在樹枝的末端,避免猴子爬進去偷吃鳥蛋。蒙特祖馬擬椋鳥還有另一種更為有效的方法抵御入侵者,那就是將鳥巢建在大黃蜂巢穴附近,讓大黃蜂充當它們的門神。
探長“點贊”:大黃蜂不知不覺就成了人家的門神,求它的心理陰影面積。
草原土撥鼠
[關鍵詞] 機動車 尾氣 污染控制 對策
1 前言
汽車的發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從19世紀至今的100多年里,汽車產業得到迅猛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0年,全球汽車總數突破10億輛。然而汽車在大力促進生產力發展,為人們出行提供極大方便的同時,其排放的尾氣給大氣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汽車排放的尾氣, 除CO2 、水蒸汽之外,其余均為有害成份,如CO、HC、NOx、煙塵微粒等。
東莞市屬于新興的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城市,無傳統的污染性工業,因而其大氣污染類型屬于汽車排放型。由于城市發展,機動車擁有量不斷增加,交通尾氣污染呈上升趨勢,對城市環境保護存在潛在壓力,危害市民身體健康。
2 機動車保有量
到2010年3月,東莞市機動車保有量達128萬多輛,其中汽車保有量為82萬輛,而這個數字正以500輛/日的速度遞增。由于特殊的發展情況和地形條件,目前東莞市城區交通堵塞現象嚴重。為解決該問題,市政府加大了對城區主干道的改造,加強城市新路網建設,實現交通公路建設跨越式發展的目標。然而,新路網雖然可以緩解交通擁堵問題,但與日劇增的機動車燃耗著大量的油料,同時排放出更多的尾氣,將嚴重影響著城市空氣質量,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在解決交通擁堵和控制尾氣污染兩個方面都要重視,“兩手都要抓”。
3 機動車尾氣污染的危害
機動車尾氣成分復雜,主要包括CO、HC、NO2、SO、Pb、苯并芘、烷基鉛和固體顆粒物等。汽車尾氣污染主要在交通干線等人口密集地區,其排放高度接近人體的呼吸帶,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其中,HC與NO2在強陽光作用下,在不利擴散氣象和地理條件,可形成光化學煙霧,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通過對公路兩側范圍進行監測表明,有50%的鉛落在公路兩側數百米范圍內。經過飲食,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消化道的鉛有5%~10%被吸收,通過呼吸道吸入肺部的鉛,吸收沉積率高達30%~50%。
氮氧化物作為機動車尾氣特征污染因子,根據東莞市相關部門檢測,機動車尾氣是東莞市大氣環境污染的首要因子,機動車排放的尾氣是城市大氣環境的主要污染源。倘若未提前重視并采取防控措施,不久的將來可能出現光化學煙霧等污染事件,勢必增加紅眼病、肺氣腫、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病患人數。
4 尾氣污染防控的主要對策
根據機動車尾氣環境污染特點,結合地形地貌與氣候特征,從汽車保有量、能源結構、環境保護、城市建設和機動車產業等方面入手,統籌兼顧使用清潔燃料、清潔車輛技術、完善車輛維護,以及可持續的城市道路系統建設,以完善的交通、環境管理措施解決機動車尾氣污染問題,探索符合東莞特點的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體系。
4.1 控制城市汽車保有量。積極采取措施,控制城市汽車保有量,尤其是私家車保有量。大力發展與鼓勵使用公共交通,實施公交優先的城市交通發展戰略。東莞市由于土地資源相對緊張,人均建筑面積較小,沒有足夠的土地資源修建停車場。原有規劃缺乏前瞻性,道路路面狹窄,高樓大廈多,這給東莞市的路面拓寬與改造形成極大障礙,如果城市汽車擁有量過大,城市擴張受地域限制,交通擁擠堵塞不可避免,城市的交通系統將難以正常、有效地運轉。
4.2 推行清潔能源技術(AFV)。鼓勵使用清潔高效交通工具,發展清潔燃料車和公共交通系統。燃油有效完全燃燒,與燃燒系統、空燃比、高品質燃料有關,采用清潔能源技術實現汽車燃料替代。實施高效、低污燃料替代戰略,推廣清潔能源技術,鼓勵“零”排放的電動汽車和電動摩托車,普及天然氣燃料。
4.3 突出城區交通道路規劃前瞻性。把城區交通尾氣污染等環境問題納入城市發展規劃與舊城區改造建設之中,適當降低坡度,改彎取直,利用地形差建立城市立交橋,保證車流暢通。在城市新區開發規劃中,把道路的交通流量及汽車尾氣的輸送擴散納入道路規劃中進行綜合考慮。交通道路體系規劃中,在保證與城市整體規劃相容的前提下,盡可能使新建主干道走向與城市主導風向一致,增強交通尾氣輸送擴散能力。統籌城區交通道路建設,建立可持續的城市道路系統。
4.4 完善道路交通管理系統。完善的道路交通管理系統有助于提高城市交通狀況,改善汽車運行狀況,減少車輛的怠速時間,減少城市交通污染。建設適度超前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統有助于城市未來交通問題的解決,建設和使用東莞市的信息化、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統,成為改善東莞市交通問題的必然之路。同時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系統,提高公共交通系統的使用率,降低汽車的空座率,提高車輛的利用效率,完善道路交通管理系統,控制交通污染。
4.5 加強城市機動車尾氣污染環境監測。建立日常監測和環境預警系統,提高城市交通污染環境監測能力。定期環境質量信息,適時分析交通尾氣污染水平,切實控制光化學煙霧等機動車尾氣污染現象的發生。加強交通污染與大氣環境保護的宣教工作,提高人們自覺執行交通污染控制措施的意識。從戰略上重視交通污染問題,組織相關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有關交通污染與治理的課題研究。
4.6 強化對機動車污染排放的監督管理。嚴格執行有關的行政監督,依法行政,強化對機動車污染排放的監督管理。協調配合公安、交通部門,加強對在用機動車的污染物排放年檢、抽檢監督工作,維修保養和淘汰更新工作。推廣加裝汽車尾氣催化凈化裝置,控制汽車尾氣有害物質排放,減輕對環境的污染。
5 結束語
防治和減少汽車尾氣污染是一個復雜的技術問題和廣泛的社會問題,要加快汽車尾氣治理進程,必須堅持以法律和行政手段為主、以經濟和宣傳為輔、以技術進步為基礎,實行多種手段的相互配合、綜合運用,才能事半功倍。這需要從提高燃油質量、尾氣治理、定期保養和維修、研制新型發動機、有針對性地進行燃油替代物及其相關方面的研究和開發、完善相關政策等諸多方面綜合考慮,全面治理。各城市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控制對策,走綜合治理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張北源,劉純旭.汽車尾氣治理技術簡介[J].科技信息, 2008,(5):35.
動物的勇氣和執拗,使我想到動物勇烈的一面。成語“羊狠狼貪”中“狠”指羊的性子倔犟,拗勁上來不惜拼命。兔子和麻雀差不多。兔子被捕獲,不但會絕食,還會對捕獵者發起攻擊。俗話說:“狗急了跳墻,兔子急了咬人。”說的就是動物的勇氣。據我所知,多數動物都具有令人類自愧弗如的勇氣。《動物世界》中,食草動物奮勇還擊食肉動物的畫面,我不止一次看到。動物急了要拼命,相比而言,有時候人死到臨頭,也不敢拼死一戰。史上的活埋、坑殺、二戰集中營、、牛棚改造等等,足以證明。
從動物的勇氣,我想到了動物的馴化,想到豬、狗、牛、羊及驢子。豬羊被人馴化后,便以身許人,狗被人馴化后,則看家護院;驢子被人馴化后,不僅要拉磨耕田,死后還要被人當作美味佳肴。我想,遠古人在馴化野驢野豬時候,不知道用了多少方法,花了多少心思。迅翁有言,“豬一旦走進山林,生出獠牙,就算老獵人也要躲避的。”然而馴化動物者卻說,馴化說起來復雜,其實也簡單。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想要鳥為你鳴唱,就要在籠子上罩上黑布,制造假象。就要找到鳥最喜歡的食物,投其所好。馴化鳥類如此,馴化大型動物亦是如此。犟驢子不聽話,可用饑餓熬之,可用棍棒毆之,可用美食誘之。兇猛巨大的貓科動物獅虎之輩,都被人類馴化得叭兒狗樣惟命是從,何況牛羊驢馬?我常常為馬戲團的精彩演出而鼓掌,我常常嘆服于人類爐火純青的馴化藝術。
由動物被馴化的過程,我想到它們野性的消失,想到奴隸的悲慘命運,想到人馴化人的歷史。人馴化了動物,讓動物為人效命,人又馴化了人,讓人為人服務。這就有了君君臣臣,上上下下,高高低低,貴貴賤賤。想到人類偉大的馴化史,又見儒家思想可以濟世的蠢話還在惑眾,便想起老子的告誡,“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在已經被馴化成了羔羊的人群中,談馴化是有意思的;在一個循規蹈矩、誠惶誠恐,惟上司馬首是瞻的社會,談老子是有益的。我不知道電視劇里,吾皇圣明,臣罪當誅,被殺還要口稱謝主隆恩的馴化,是怎樣馴化出來的。而我卻知道當被馴化得把某人視為神圣之后,天下人就惟有奴才和奴隸可做了。
動物的勇氣幾乎被馴化者馴沒了,人的勇氣也能被馴化者馴化沒了。大街上有人搶錢了,大家都裝作沒看見,公交車上有賊偷竊了,大家仍然假裝看不見。怪誰?已經被馴化成羔羊的人,是不會有丈夫之勇的,已經被馴化成惟利是圖的人,是不會在乎所謂道德、正義的。當一個社會上的人,全部被成王敗寇思維馴化之后,無論該人群碰見什么事情,只要對己不利,袖手旁觀就只能成為必然。
五代十國,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互相更替稱為五代。中國南方和山西地區,先后出現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后蜀、荊南和北漢等十個政權,稱為十國。全稱五代十國。
唐僖宗時,平夏的酋長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由于趕上唐末大亂,拓跋思恭追隨沙陀人李克用,曾一度幫助唐王朝“收復”長安,因功被封為夏國公,并賜皇族姓“李”,夏州地區的黨項武裝也被稱為“定難軍”,總括夏、綏、宥、銀四州。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生物 課外活動 探究式學習
在探究性學習中,老師引導學生通過思考發現問題,主動地去獲取、應用知識,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和動手,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探究性學習要求師生改變傳統的教師、課本、教室三中心教學模式,改變傳授型的教學方式,以適應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一名中學生物教師,近年來,我在生物課外活動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一、創設探究性問題情境,打開學生的思路
創新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求異思維的能力,可以說是人人都有的。而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新的基礎。上世紀30年代,陶行知先生說,創新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考的可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探究,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探究。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創設好問題情境,以拓寬學生的探究思路。
傳統的生物課外活動教學方法與一般的校內課程一樣,也是傳授型的。比如,教師先向學生講解如何制作標本,然后示范。接下來學生依葫蘆畫瓢,模仿得最像的就是最好,學生不必動腦筋。其效果是學生思維呆板,自然少有興奮、更無創新。
為改變這一狀況,筆者在組織學生“植物葉脈標本的制作”時是這樣做的:河里的一些爛葉片,撈起來用水一沖,也可制作葉脈標本,為什么?能否考慮用浸泡的方法來腐爛葉肉?浸泡的溶液有哪些?浸泡的過程要多長時間?哪些植物葉片適合用浸泡的方法來制取葉脈標本?這一下,學生的思路開闊了,思維的火花閃現了,他們調動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并積極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各抒己見,興奮異常!就浸泡溶液而言,有的說用自來水、有的說用池塘水、有的說用食醋溶液、有的說用洗衣粉溶液、有的說用堿溶液等。這些方案體現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問題情境創設的重要性。
二、在探究式學習中引導學生發展個性
個性是一個人的獨特標志,探究過程往往表現出鮮明的個性。教師應該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同時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及特長。在此基礎上實施個性教育,引導學生發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勵并積極創造條件幫助學生發揮特長,給學生留有更大的選擇余地和自由發展空間,塑造鮮明的探究個性。
(一)只要方法科學,答案可以是豐富多彩的
非對即錯,學習只追求一個標準答案和最高得分是傳統的應試教育的一大弊端,這一弊端不僅體現在學生身上,也反映在教師的教學中,嚴重阻礙了探究性活動的開展。筆者在生物課外活動教學中,對學生們強調只要方法科學,允許答案豐富多彩。對各種問題的討論只重視你思考問題過程中的科學性、邏輯性,不強調結果的對或錯。這樣,打消了不少學生怕答錯問題讓同伴笑話的顧慮,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邏輯推理,把精力放在尋找論據上,放開了“言路”。學生的思路漸漸活躍起來,敢于各抒已見,慢慢地進入了主體角色。為此,筆者在課外活動的輔導過程中,只要學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完全局限于課本,就及時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勵,嘗試塑造學生鮮明的學習個性。
舉個例子,柑桔是生活中的常見品,用柑桔皮來噴殺螞蟻也是小孩子常玩的游戲,在輔導生物課外活動時,有位同學突發奇想:能否用大劑量的柑桔油來噴殺蟑螂?既然學生有了這樣的思維,我因勢利導,先講述柑桔油致死昆蟲的原因,然后引導學生大膽嘗試。同學們分別用類似的植物材料如大蒜、洋蔥等來噴殺蟑螂,一個個興致勃勃,沒有因為這些東西在書上找不到答案而退卻。幾經周折,消滅蟑螂的環保型材料誕生了。在此過程中,不僅有一次次的探究實驗,還把環保型滅蟑螂液在小白鼠身上做實驗(以防對人體有毒害作用),最后在家庭中試用成功。一系列的探究過程完全符合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同學們的科學意識提高了,對科學家那種嚴謹致學的態度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二)培養學生手腦并用的好習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手腦要并用,在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去實驗,用手的時候,大腦也要同時思考,才可能進行創造。探究性學習必須給學生提供既用腦又用手的機會,讓學生動手又動腦,親身經歷問題探究的整個實踐過程,從而獲得研究的初步體驗,加深對與生物有關的各種問題的思考與感悟,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和體現自身價值的創新精神,并養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習慣。
在生物學課外探究性活動中,筆者注意讓學生既用手又用腦,在課程里安排了一些小發明、小創造等手腦并用的活動內容。同時注意引導他們做好用腦和用手之間的銜接,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