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技推廣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參考文獻是說我們在論文撰寫的過程當中引用和借鑒前人的學術研究成果,在引用的地方要做標注用阿拉伯數字按順序的編著,然后在論文的末尾依次列出參考文獻。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采編收集的關于農技推廣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借鑒分析。
農技推廣論文參考文獻:
[1]郭文瑞.基層農技推廣中的語言溝通技巧[J].安徽農學通訊,2007(13):179.
[2]王思斌,謝立中,馬鳳芝,等.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的歷史與現狀[J].中國社會工作,1996(2):54.
[3]許莉婭.個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64.
[4]謝春香.試論農機推廣中與農民的有效溝通[J].農業技術與裝備,2006(2):4-5.
[5]李亞男.農業推廣溝通的特點及發展趨勢[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4.
[6]陸遷,王秀娟.加強農技推廣的雙向溝通[J].農村經濟,2001(3):38-39.
[7]何蒲明.農業技術推廣如何走出困境[J].農業科技竹理,2005(5):89-91.
[8]曾研.社工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2:1-3.
[9]吳易雄,晏紅安.平江縣創農技推廣新模式[N].農民日報,2009-08-31.
農技推廣論文參考文獻:
[1]喬方彬,張林秀,胡瑞法.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推廣行為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1999(03):13-16.
[2]胡瑞法,孫頂強,董曉霞.農技推廣人員的下鄉推廣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4(11):29-35.
[3]陳秀蘭,何勇,曾維忠.農業科研人員技術推廣的意愿研究——基于四川省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0(02):263-268.
[4]田桂山,張正河,程景民.中外農技推廣人員業績評價比較及對策[J].世界農業,2003(07):35-37.
[5]王移收.試論農技推廣人員及農民思維定勢的改變[J].湖北農業科學,2005(06):13-14,+26.
[6]熊明華.我國農業推廣人才的培養體系建設[J].農村經濟,2004(07):70-72.
[7]孟成民,魏旭嬌,陳然,等.淺析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推廣人才培養[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9-11.
[8]王慧軍.依靠管理創新深化我國農業推廣體系的改革[J].農業科技管理,2001(03):41-45.
[9]林清山.加強福建省農業推廣體系建設的思考[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3):28-30.
[10]姚文山,張勁松,莊文才.廣東省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05(06):104-107.
[11]呂珂,徐世艷,侯倩倩,等.加快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07(06):94-96.
[12]王春霞,贠謙吉.基層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與應對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0(08):377,+385.
[13]唐文金,周紅兵.農技推廣隊伍的問題、成因及對策[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7(10):103-105.
[14]楊曙輝,宋天慶,陳懷軍,等.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若干熱點問題探析[J].農業科技管理,2010(03):90-93.
[15]陳偉民,湯紅東,陳金鳳,等.我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J].廣東農業科學,2010(06):287-288.
[16]陳斐,康松,康濤.試論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和對策[J].科研管理,2004(01):23-28.
[17]李立秋.完善農技推廣體系要把握的重點[J].農村工作通訊,2007(11):12-13.
[18]王法坤.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問題與對策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06):51.
[19]熊尚鵬,付文杰.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與我國農業的持續發展[J].農村經濟,2005(06):51-54.
[20]郭予光,楊家榮.對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業推廣工作的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07(19):122-123,+131.
農技推廣論文參考文獻:
[1]宋彬彬,賈天慧.引導農民推廣農業技術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導,2012,(33).
[2]羅斯.淺談當前鄉鎮農業技術推廣[J].四川農業科技,2008,(01).
[3]童澤平,鞠磊.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經濟,2009,(02).
[4]蔣和平,等.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及改善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12,(09).
[5]呂劍紅,等.創新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1,(05).
關鍵詞:農業科技推廣;形勢;對策;長遠性
近二十年來,現行農業科技推廣在農業技術擴散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促進了我國農業的長足發展,然而,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原有的農業科技推廣過程中的很多弊端日益暴露,嚴重影響農業科技成果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1當今農業科技推廣存在的問題
1.1政府的農業科技推廣體制轉軌滯后,運行機制與市場要求不相適應
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發展起來的農技推廣體系,其運行機制都是按照計劃的模式建立起來的,選擇什么項目推廣,推廣范圍多大,主要表現為政府行為,不能適應市場化發展要求。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的微觀主體,生產經營什么,選擇什么技術,理應成為農戶自己的權力,而行政式推廣方式,剝奪了農戶作為市場主體的權力,使農民只能被動地接受推廣技術,造成推廣效率低下。
1.2推廣主體間缺乏有效的協調和溝通,弱化了農戶應用科技的積極性及主動性
由于科技供給系統與應用系統之間缺乏足夠的信息交流,農業科研成果與農業生產者實際經濟利益脫節問題突出,使農業科技研究、推廣和應用主體都缺乏積極性。其表現:一是農業科研教育推廣部門聯系松散,政出多門,形不成強大的合力,科研單位長期處在傳統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題、科研、試驗、鑒定、申報成果,這種管理模式,與推廣部門沒有直接聯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項目變成了以獲獎為研究目的,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之需要,真正先進實用的科技成果不多,造成大量農業科研成果的無效供給。而對于農業推廣部門來說,不了解農業科研進展情況,所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沒有列入科研計劃的正規途徑,由于沒有順暢的技術來源,對于作為市場主體的農戶而言,往往需要的技術得不到,得到的技術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二是農協組織、企業與農業科研、教育、推廣部門的關系問題,目前農協組織及一些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已經成為農業技術推廣的生力軍,由于缺乏有效的技術指導服務,在檔次、規模上很難適應農戶的需求。
1.3農業科研、教育、推廣與農業生產脫節
由于我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農業科技體制、運行機制是農業科研機構只管科學研究,很少考慮研究成果如何推廣應用、應用后會產生多大的效益等問題。加之政府倡導科學決策及受某種意義上的科學主義甚至泛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學者的建議往往成為決策的依據。這突出地表現在中國農業科技研究項目均是在專家的參與下制定的,他們往往把自己的見解、觀點帶進決策中,研究的優先領域實際上是由專家而定。專家則偏好“高、精、尖”研究項目,往往忽視實用技術研究項目,導致農業科技研究與農業生產實際相脫節,一方面大量的“高、精、尖”研究成果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另一方面則是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實用技術供給嚴重不足。同時,大學與研究機構把論文與獲獎作為晉升與發展的主要考核指標,從制度安排上誘導科研人員去選擇“高、精、尖”研究項目,這也是農業科技研究脫離生產實際的原因之一。各級各類農業學校雖然一直在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在實際教學當中卻以理論為主,特別是農業高等院校的教師既有教學任務又有科研壓力,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深入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去做深入的調查研究,上課時只能照本宣科,最好也就是介紹一些本領域的研究動態而已,至于如何掌握一些實用技術,多數教師自己心中也沒底,而且對動手操作一類的實用技術不屑一顧,這樣必然導致農業教育與生產實際相脫節。此外,在現行體制下,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自主性很小,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科技推廣部門推廣什么樣的新技術不是由這些部門在調研的基礎上來確定的,而是由政府決策,但政府的驅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與偏差,造成所推廣的技術與農戶生產需要的技術不一致;二是由于現有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特別是基層推廣人員還不具備綜合的知識與技能,難以自主提供綜合的技術服務;三是農業技術推廣應當是應用研究的繼續和延伸,但是受到人員素質、科研手段方面的限制,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自主研究難以展開。這種狀況勢必導致農業技術推廣與生產實際相脫節。
1.4以推廣“科技”為中心,而不是以對農戶的推廣教育為中心
由于缺乏誘導和激勵機制,推廣人員的推廣結果,往往與其利益并不掛鉤,使推廣部門及推廣人員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對農戶的推廣教育,致使推廣人員與農戶之間缺乏有效信息溝通,使推廣工作陷入被動狀態。
2完善農業科技推廣的對策建議
2.1優化推廣資源
農業科技推廣是科技興農的基礎工程,以公益性為主,必須依靠財政投入支持。各級政府每年財政用于農業、科技、村建等方面的投入,要拿出相當一部分用于補助農業科技推廣。要通過現有的農業干部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村科技函授學校等,廣泛開展不同層次的農業學歷教育;要以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依托,加強對農民的實用技術推廣,大力推廣綠色證書制度,幫助每個農村勞動力掌握1~2門現代先進種養技術,全面提高鄉、村干部和農民接受農業科技教育的程度。
2.2加強農業技術的熟化和規范
確定推廣的農業技術除了先進性外,還必須具有成熟性,以保證技術應用后效果的穩定。農業生產受氣候和地理條件的嚴重制約,因此,農業技術不僅一定要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也要適應當地的耕作制度。為此,在新技術推廣前一定要先進行小范圍的實驗,結合當地實際條件進行改進,提高其成熟度。為了使廣大農民盡快應用新技術,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應該結合當地條件,對所推廣的技術和技術體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規程。這應該是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
2.3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完善多層次、多元化推廣體系
國家應制定相應政策,從制度上,保障農業科技推廣的正常運行。目前,適應市場要求的,以政府農技推廣部門為主體,農業科研、教育,農協組織,公司或企業共同參與的農技推廣體系已經形成,并初具規模,各地要因地制宜,選擇不同的推廣模式,或多種模式,實行政府行為、科技行為與農民行為相結合,科學研究、技術推廣與生產需求相結合。政府部門的推廣體系,要轉變觀念,改變等任務、靠項目、要經費的做法,主動適應市場,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力的不斷提高。
2.4實行分類推廣,建立一個分工明確、競爭有序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鑒于農業技術的特殊性,必須進行明確的、系統的、科學的分類,對于不同類型的農業技術,由不同的推廣組織進行承擔。對于需求彈性比較大的農產品,可由生產者或企業出資進行推廣;對于彈性比較小,又涉及國計民生的農產品的生產技術,必須由政府進行承擔。
2.5加強各推廣體系之間的協作與聯系
農業科技推廣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需要各部門齊心協力,才能形成強大的合力,鑒于目前形成的多元化的推廣體系,必須由政府去協調和統籌管理,改變目前的政出多門,聯系松散,甚至脫節的現象。可設立推廣委員會或聯絡辦公室,由從事科研、教學、推廣、農民、企業有關人員代表組成,加強聯系,建立正常的雙向溝通渠道,形成以各種利益為紐帶的聯合體。
3致謝
本論文設計在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嚴格要求下業已完成,從課題選擇到具體的寫作過程,無不凝聚著老師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畢業論文寫作期間,老師為我提供了種種專業知識上的指導和一些富于創造性的建議,沒有這樣的幫助和關懷,我不會這么順利的完成畢業論文。在此向老師表示深深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臨近畢業之際,我還要借此機會向在這四年中給予了我幫助和指導的所有老師表示由衷的謝意,感謝他們四年來的辛勤栽培。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課老師認真負責,在他們的悉心幫助和支持下,我能夠很好的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并在設計中得以體現,順利完成畢業論文。
同時,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我還參考了有關的書籍和論文,在這里一并向有關的作者表示謝意。
我還要感謝同組的各位同學,在畢業設計的這段時間里,你們給了我很多的啟發,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對于你們幫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謝。
參考文獻
[1]張玉珍,尹振君.關于農技推廣隊伍現狀的調查及分析[J].農業科技管理.2007(1).
[2]趙映峰,易超峰,郝新遠.淺談新形勢下的農技推廣工作[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24).
項目可行性研究(立項)階段的效益測算
技術能力和計劃投資規模等對項目預計產生的效益進行科學測算。考慮到農業生產具有常產特性這一因素,通常采用的分析方法是有無項目測算法,即分別測算項目區在“有項目”和“無項目”兩種不同情況下的財務數據(收入、成本和利潤),然后將兩者相減,利潤之差即為項目實施的效益。運用有無項目法測算項目效益的意義在于,測算數據是可行性研究階段運用的國民經濟分析法和財務分析法判斷項目的可行性的必要基礎,還是上級部門是否同意項目立項的重要決策因素。(一)需收集數據資料的內容和要求。效益測算需收集項目區的數據資料包括:①農業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機作業條件;②單位面積農業生產成果;③單位面積農業生產成本;④單位面積農機作業收費價格;⑤單位面積農機作業成本;⑥項目區耕地面積;⑦單位面積農業生產成果的估算;⑧單位面積農業生產成本的估算。1~6項上述數據資料可通過統計、會計報表,試驗資料,實測數據,典型調查資料和各種技術規范獲得,確定數據通常取近三年的平均值,并做到內容齊全,計算方法、結果和計算單位無誤。這里需要特別指出,作業成本數據包含機具作業的油料費、維修費、勞動用工折價和管理費,但不含機具折舊費,因為折舊費金額與機具的購置價格相關,參照以往機具的價格計算,往往會影響測算結果的準確性。因此測算效益時,應按項目建設計劃擬新增機具報價作為計價基礎。7~8項數據資料由農業、農機專業技術人員對照項目的建設目標,預計項目實施后,估算增加的農業生產成果、減少的收獲損失和節約的人力勞動成本。(二)效益測算的計算公式。1.農業生產增加值=([有項目單位面積農業生產收入-無項目單位面積農業生產收入)-(有項目單位面積農業生產成本-無項目單位面積農業生產成本)]×項目區耕地面積。2.新增農機作業凈收益=(單位面積農機作業價格-單位面積農機作業成本)×項目區耕地面積×項目建設增加的農機化作業率-項目新增農機具年折舊額3.項目預計產生效益=農業生產增加值+農機作業收入增加值-基本建設投資年折舊額。
項目實施(中期)階段的效益計算
農機化推廣項目的實施時間跨度一般為3~4年,因此在項目實施期間定期開展中期效益分析具有以下意義:一是可以動態掌握項目的運行狀況,實行追蹤問效制度;二是能根椐項目在實際中運行的效果,對原先制訂的項目實施方案進行修正;三是目前財政項目資金是隨項目的建設進度分期下撥,其分析結果是后續資金是否下撥的重要依據。中期效益分析的方法是收集代表性的農業生產、農機作業基礎數據進行計算分析。(一)基礎數據的采集與統計。基礎數據主要在實施項目中通過試驗調查或統計獲得。其包括有:①推廣應用面積;②試點單位面積增產量;③產品價格;④新增單位面積生產成本;⑤新增農機具作業純收益;⑥財政支農投入。1.推廣應用面積:是指該實施項目新技術、新機具推廣使用的面積,它的統計單位有:自然面積(公頃、畝)、播種面積、作業面積。三種統計單位的數據有時是相同的,如一年只種一季稻的地方,自然面積和播種面積應一致,但如果在復種指數>1時就不相同。機播時播種面積與作業面積相同,但化肥深施時就不一定相同。在統計數字時,一般不采用作業面積,因為其增產效果不容易計算,而主要采用自然面積。當然,采用自然面積還是播種面積,還得按項目合同任務書要求確定。2.產品單價的確定:產品單價應以當地本產品大宗收購價為準,如果國家有收購價,則以國家收購價為準,否則以市場價計算。3.試點單位面積增產量:指應用新技術、新機具的單產量與應用原(或舊)技術、原生產工具的單產量之差。在采集該數據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對比區應該有可比性。為了排除地區、氣候等因素的影響,最好在同年同地點以及相同的其它農藝措施下進行對比試驗。(2)大面積推廣時,應選擇不同地點進行多點對比試驗(或調查);多點采集的數據,應按所代表試驗點的推廣有效實施面積進行加權平均,而不能用算術平均值方法計算。(3)若不得已采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對比的數據,應根據當年氣候等因素的差異,對數據進行合理修正,并經農業主管部門認同。4.新增農業生產成本:指應用新技術、新機具后的單位面積所需生產費用與應用原(舊)技術、原生產工具單位面積所需生產費用之差。計算得出的數據正值為增加生產成本,負值為節支生產成本。5.新增農機具單位作業面積純收益:是指項目區新增農機具單位作業面積的農機作業收費價格與農機作業成本之差額,這里農機作業成本中包含機具的折舊額。6.財政支農投入:指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下撥的項目基本建設資金和項目建設配套資金,包括基本建設投入、農機購置專項補貼和技術推廣經費投入。(1)基本建設投入是指用于項目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2)農機購置專項補貼投入是指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區新增農機具按照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購置補貼政策,享受的財政補貼。(3)技術推廣經費投入是指用于項目技術工藝、機具示范應用等方面的培訓、試驗、演示、技術資料、宣傳、差旅等支出。(二)選用數據的確定。選用數據主要是指根據推廣項目的具體實際,經過分析后所選擇的系數,包括保收系數和縮值系數。1.保收系數:是指所統計的實施項目應用推廣面積與真正采用了該項新技術而獲得有效成果的那部分面積的折扣數。從實際工作中得知,一是在所統計的推廣面積中,有一部分因后期自然災害或其它原因而未能正常生產;二是由于實施規模大,應用面積的統計工作可能做得比較粗糙。2.縮值系數:選擇縮值系數的理由主要是,由于在進行對比試驗與大面積推廣應用時,在自然條件、試驗對比點的多少、推廣面積的大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所以在利用對比試驗(對比區)獲得的單位面積新總產量來推算整個應用推廣的新總產量時,其增產的效果要打折扣。所以在選擇該系數時,要充分考慮到當地各方面差異的大小及其對增產的影響,確定一個合理值。
藤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大多數沒有自己獨立的工作場所,寄居在鄉鎮政府內,辦公設施簡陋,農技工作者開展技術推廣工作主要靠“一張嘴,兩條腿”來完成。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工資待遇低,一部分推廣人員邊工作、邊靠賣種子、化肥、農藥等來補充家庭收入。這種現象的存在,嚴重影響農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缺乏技術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的專門經費。近年來,雖然財政逐步投放一些推廣經費,但都局限于臨近公路的鄉鎮某一個試驗點、示范點。由于工作條件艱苦、待遇低,近幾年跳出“農門”的人員較多,十多年來沒有大中專畢業生到鄉鎮農技站工作。
2強化藤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的對策與建議
2.1明確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職責
增強責任心和服務意識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法》明確規定,鄉鎮農業推廣機構為公共服務機構,這解決了長期以來鄉鎮農業推廣機構定性不明確的問題。我縣各鄉鎮農業服務機構于2013年從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獨立出來,重新定崗、定編,為了增強農技人員的責任心和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必需明確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職責。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法》明確規定的公益性職責主要有:各級人民政府確定的關鍵農業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植物病蟲害及農業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預防;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檢驗、檢測、監測咨詢技術服務;農業資源、農業生態安全和農業投入品使用的監測服務;農業公共信息和農業技術宣傳、培訓服務等。除了這些公益性職責以外,還必需全面提高各種服務職能,以適應當前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
2.2技術推廣方式靈活多樣
完善配套服務,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能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農業技術推廣也要改革創新,尋求能完全適應現代社會實際需要的農業技術推廣之路,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效能。主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要轉變生產服務理念,改革單一的以政府導向為主的指令性推廣方式,逐步向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性質的服務方式、幫扶性質的推廣服務方式以及科技示范等方式轉變,推廣方式要靈活多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二是要轉變服務方式,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服務方式,逐步向綜合服務方式發展,產前要做好項目篩選、產中要做好技術指導、產后要做好銷售服務,完善配套服務,使農民真正能從農業技術推廣中得到實惠。三是要加強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構建以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為主體,以村組示范為基礎,以社會服務組織為補充,專群結合、功能配套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網絡,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能。
2.3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作者:張虎 劉嘉 單位: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涉農科研工作
清華大學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發揮服務社會職能,積極參與國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相關課題研究。圍繞農村建設和發展中各方面問題,近年來,學校20多個院系承接了近百個涉農科研項目。在農業生產方面,開展了提高農村奶牛養殖業水平、推進乳業發展戰略研究,改良棉花纖維強度的轉基因工程研究等工作;在村鎮建設方面,開展了北京市門頭溝區萬佛堂村新農村規劃、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新農村規劃等工作;在資源循環利用和生態保護方面,開展了農村沼氣運行管理機制和清潔發展機制研究、促進中國西部農村地區可再生能源綜合發展應用等工作;在政策法規和社會保障方面,開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保障研究、農村糾紛解決與農村社會穩定問題研究、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的變化以及農村法律服務問題研究等工作。中心致力于針對我國北方地區如內蒙古、寧夏、吉林、山西等省份基本不能種植任何作物的鹽堿荒漠地區,利用化學、物理或生物等方法對其進行生態修復與改良,為國家嚴守18億畝耕地的紅線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改良后的土壤和荒漠上常態性種植的植被和農作物能夠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達到減緩溫室效應和和調節氣候變化的效果。而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是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正大集團的支持下,依托公管學院成立的。研究院旨在開展中國“三農”問題的高水平研究,培養服務于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在開展具體的農業科研項目的基礎上,清華大學也積極通過推動清華大學鹽堿地區生態修復與固碳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等的跨院系科研合作平臺的建設,深化科研合作體制和機制改革,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培養服務于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推動中國“三農”問題的高水平研究。
思考與建議
目前,高等學校在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方面所采取的各類模式,都是在與地方政府、農民緊密合作的基礎上共同探索得出的有效途徑,非常具有借鑒意義。但現有服務模式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一,目前高校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多以“點”服務為主,一般由高校個體自發性組織開展,服務區域也比較分散,服務項目之間的互補性和互動性不強,難以形成輻射效應;第二,周期較短,由于很多項目是間接式獨立進行,相關的持續性配套服務資源供給不足;第三,服務主體和服務內容多以涉農高校和農業科技為主,綜合性高校的參與以及關乎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制度創新、法律法規及保障體系等類服務較少。這些服務模式都需不斷地完善和創新,才能滿足我國農村新形勢的發展變化以及國家建設新農村的迫切需求。未來一段時期,在提升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水平方面,高等學校可在已有基礎上加強如下幾點工作:第一,內部資源整合,將學校、農村和農業項目研究領域的學科資源進行集中和融合,梳理出若干能夠“打包”的服務模塊;第二,制定長期服務規劃,要結合自身的服務資源,針對服務的農村區域,規劃不同層次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模式,不單要有具體的項目,也要有宏觀和戰略層次的研究;第三,條件成熟時,可探索聯合地方及企業,共同建設服務農村發展的跨校、跨區域的資源整合和共享平臺。以區域創新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求為導向,探索機制體制改革和服務模式創新,通過多學科集成、政產學研融合的方式,為農村發展提供可持續的長期服務。
農田耕作和農業產業也在向更加科學化的道路上發展,雖然農業生產和發展在一條平緩的道路發展,但是距離里農業現代化發展還有一定的距離。也正是在這樣的作用之下,如何將當下中國農業科研成果快速的應用到農業實踐當中,將生產技術快速有效的轉化為生產力,就成為當下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究其根本發展,還是需要在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上下足功夫,因為他們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們擁有農業專業技術和成果的研究認識,同時同基層的農民群眾緊密聯系。因此,加強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意義深遠。
二、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途徑
1.加強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人員的綜合素質
在農村開展工作當中,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和技術推廣人員同農村基層群眾接觸實踐較長,因此,工作人員要想做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要必須要具備端正的態度和良好的品德。其次,他們還需要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術,這樣才可以保證在實際的指導工作當中,發揮自身的核心作用。因此,這就要求農業經濟管理員和技術推廣從業人員必須不斷地學習和加強自身思想修養、個性品質等培養。通過綜合素質的提升,才能夠保證他們在實踐工作當中,正確的處理人際關系、解決實際工作中的難題、對待工作中的挫折等方面的問題。因為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人員工作的重心除了傳授先進的管理技術之外,還要跟廣大的農村基層群眾一起進行溝通,來了解實際問題,解決當下難題,因此,提升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夠幫助他們自覺地運用正確科學的方法,控制和調節心理波動與情緒變化,使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經常保持一種穩定、冷靜、清醒的精神狀態,進而恰當地分析、穩妥地處理各種復雜問題,正確地分析推廣對象的心理活動。從而,幫助為農村建設發揮實質性的指導作用。
2.提高業務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
在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領域當中,除了強調與農村基層群眾的溝通之外,更加考驗技術推廣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因為農村農田農業都屬于一線的實踐階段,要想做好農業經濟管理和農技推廣工作,需具備精湛的專業知識。因為農業生產有其特殊性,周期長、見效慢,若業務水平不過關或存在指導失誤,就會造成損失。而且,造成的損失往往是周期較長的大范圍損失,因此,提高業務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對于提升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而言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農村農田治理當中,基層的農民群眾存在著較多的誤區,其中農田漫灌、盲目使用除草除蟲的化學藥劑等都是較為顯著的問題。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術推廣人員應當在這方面進行重點的技術推廣和知識解說,因為化學防止方法不當,不僅會影響農作物產量,還會大面積的污染農田、水源環境,破壞生態環境。因此,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和技術推廣人員在這方面就需要擴展知識面,加強學習,提高業務水平,這樣才能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起到對農民增產、增收的作用,真正的發揮自身的價值作用。
3.正確處理好與農民的關系
農機推廣工作是農機新機具、新技術普及的根本途徑。在推廣工作中,推廣人員需要充分認識到推廣的目的是要促進農業經濟發展、適應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符合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還要切實解決農民繼續解決的問題。同時,推廣人員還應理解推廣工作的主要意義是推廣新機具、新技術和提高農機裝備水平。
2農機推廣工作能順利進行的前提保障
2.1建立農機推廣信息服務平臺
構建信息服務平臺是為了及時收集各產業對農機需求的實際情況,并及時準確地把握農業需求情況。建立服務平臺,一方面要體現當地特色,另一方面要通過互聯網平臺及時了解農機信息新動態。
2.2確保農機推廣的財政投入
要想使農機技術推廣工作順利進行,就要確保農機推廣專項資金的投入。同時,加強基層農機新技術推廣的機構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極為必要。調整農業資金投入結構,可借鑒世貿組織中有關農業領域資金投入的規定,減少政府對農業生產、流通領域的直接資金投入,逐漸將資金投入向農業科研教育、推廣等領域的資金擴展。
2.3有效切實保證科研單位與推廣部門的緊密聯系
將科研單位和農機推廣部門相結合,全面的了解農民和農村額新動向。各方面的優勢互補密切結合,加速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推高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的科技貢獻率,少投入多產出,使用市場經濟。
3農機推廣技術仍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仍不能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機化發展要求的情況,主要表現在:
3.1設施不全
農業技術推廣經費不足,部分地區農業技術推廣設備嚴重落后,現代化的信息設備無法配備。眾所周知,一項新技術,一個新品種,調整一種新產業。推而廣之,只有盡快配置現代化的設備,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最大限度地解決農民缺技術、少信息、盼服務的難題。
3.2隊伍不齊
這幾年農機推廣隊伍重視了機關辦公自動化信息網絡建設,卻忽視了農機推廣體系的完善提高。眾所周知,農業技術人員、農業管理人員、農經員等獻身技術推廣工作,做了不少工作,但至今仍沒有什么成績,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思想不安,這支隊伍不穩,工作積極性難以發揮。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就要做到機制創新到位,實現信息革命與傳統觀念的融合。
3.3重視不夠
1.1農技工作人員文化素質偏低,先進技術推廣乏力
當前,很多技術推廣人員文化程度偏低,年齡結構不合理,且農技推廣技術人員偏少。因為工作人員的素質普遍不高,導致他們對新觀念、新技術和新信息上的接受能力不夠,進而造成科技含量在整個區域內的養殖業中都普遍不高,在養殖業發展的過程中主要是憑借經驗來維持。
1.2存在著過剩的初級產品,較少的高附加值產品
產品加工企業和畜禽養殖生產,比較松散地聯結在一起,固定的產銷關系還沒有合理建立起來,相對過剩的情況還經常出現在初級產品中;產品加工業同畜禽產業有著較低的集中度,精深加工落后,較短的鏈條,有著較少的高附加值產品,所以,導致比例不夠協調的情況就會出現在投入和產出當中,存在著較差的經濟效益。
1.3獸醫體制改革相對滯后,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現階段,盡管有很大的改變出現在了養殖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當中,但是,疾病控制不到位、監測畜牧產品不完善、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良種繁育體系不穩定等情況還大有存在,思想僵硬和知識老化的情況在鄉鎮獸醫站崗位的一些工作人員中也非常普遍。將新技術理念和技術方式在當前農村養殖業中進行推廣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將新的技術、新的品種在農村養殖業中推廣,才能促進我國農村養殖業有效發展。
2推廣策略研究
2.1圍繞“三化”推廣和應用養殖科技
在推廣和應用養殖技術時,需要按照生產標準化、產品優質化、養殖產業化的模式進行。對當前的養殖配套技術進行應用,高效飼養畜禽技術、規范化集約飼養技術、防止重大動物疫情防控技術、培植優質飼草飼料技術。開發和試驗要及時,將現階段養殖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術示范和推廣出來。
2.2按照三步走實施農村養殖技術的推廣
令農民能夠親眼看見養殖業中成效,要將科技示范點在鄉鎮中建立起來,將示范戶在村中建立起來,以點帶面,全面發展,讓農民親眼看見科技能夠使他們致富。應該注意的是,要將實實在在的示范搞起來,不能只是表面工程,不能出現形式主義的情況;要讓實惠使農民真正的獲取,無利不起早是經常聽見的,農民朋友們非常現實,要將農村養殖技術被農民們所接受和認可,就要使農民朋友們切實的感受到帶給他們的實惠。對于科技的甜頭要讓農民朋友們真正地嘗到,在推廣科技時,要依據本地的社會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對于那些能夠有效惠澤農民的技術項目上進行選擇。能夠將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將特色產業開發出來;將產業化格局能夠有效的、快速的構建起來,令農民朋友們一同向著致富的道路上前進;要使技術能被農民自身所掌握,當農民需求養殖技術的時候,涉農部門將技術要暢通及時地送上門去,能夠使行之有效的技術方案被農民朋友們所掌握,有效地將技術向著當前的生產力中轉化。應該注意的是,雖然對于技術上廣大農民都非常的渴求,也希望利用技術創造出更多的財富,但是,因為本身條件的制約,對于有關的技術上不可能立刻掌握。這樣技術推廣工作者一定要有充足的信心和耐心,一定要向村組深入,向飼養場中邁進,為農民手把手地傳授,并且一定要全面,不能走形式。
2.3依靠養殖用戶進行技術推廣
只有科技的進步才能夠推動畜牧養殖業更好的發展,對先進技術和科學知識上一定要大力的普及。在推廣畜牧技術的時候,同養殖用戶的市場觀念和素質上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具體的工作中,對于培訓、示范、試驗、會議和宣傳等方法上經常進行使用,應該說有著共同的效果和特點存在這些方法中。但是,養殖用戶的工作才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方法,只有技術真正被農民所認可了,真正發揮出了效果,才能夠有效推廣和應用畜牧技術。只有將養殖用戶的素質提升了上來,涵蓋轉變觀念、掌握養殖配套技術、實施標準化生產和提高認識,使農民對于先進的技術上能夠自覺地去接受,這樣才可以將問題的關鍵把握住,將特色的畜牧產業發展起來。這樣不但能夠使農民掌握了真正的技術,對于技術的推廣也會帶來巨大的幫助。
3結語
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指在農業資源投入、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農業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農業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體系,與傳統農業有著本質的區別,主要以減量化原則、再使用原則、在循環原則作為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減量化原則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盡量減少農業資源的投入,即減少農業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和能量流量,實現資源利用的減量化;再使用原則就是指在農業生產、消費過程中,最大程度地使用用于生產和包裝農產品的機具和容器,實現多次使用和反復使用,防止它們過早成為垃圾;再循環原則就是指對廢棄物的再加工處理,實現資源的再利用。
二、積極創新和推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對策
我國農業循環經濟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發展,但是發展模式不多,覆蓋面積不大和普及率不高,還沒有大范圍推廣,我們必須下大力氣,不斷創新和推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最終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簡單來說就是要讓農民從中獲得經濟效益,讓社會取得生態效益。加強宣傳,就是要廣泛而深入地宣傳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性,緊迫性,宣傳人和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價值觀,使得農業循環經濟的理念深入人心;加強培訓,就是要對農戶進行培訓,要讓農戶真正掌握那些“學得來”“用得上”的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本領,進而激發農民群眾推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加快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
任何一項工作推廣都必須要相關的政策和法規支持,要推廣農業循環經濟,也離不開配套的政策和法律法規支持,要求相關部門要盡快結合實際,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保證農業循環經濟的推廣深入、持久,比如在稅收和投資等環節上給予經濟獎勵措施。
(三)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科技創新、科技進步是實現資源綜合利用、重復利用、循環利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對已經開發出來的優良循環經濟模式進一步加以改進、推廣。科技就是生產力,只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才能真正實現資源“再生”,實現可持續發展,比如現在農村實用最多的“沼氣”資源,雖然已經作為循環經濟常見、有效模式被大家所接收,但還是可以繼續利用科技這個工具,優化、創新相關設備,提高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四)加大、加強資金扶持力度。
推行、推廣農業循環經濟,除了技術瓶頸外,關鍵是資金,如果能有專項資金的扶持,確保專款專用,發動和鼓勵社會各界人捐資,幫扶農村貧困戶進行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改造,積極引導和發揮農民的主動性,充分依靠農戶自主投入的主體作用,防止過分依賴政府。
(五)樹典范、立標兵,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和推廣。
雖然經過廣泛深入宣傳之后,農民對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已經有一定的認識了,但這還不夠,只是給了大家一個美好的印象,畢竟百聞不如一見,所以在一定范圍內必須要選擇條件較好的鎮、村組織開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試點工作,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樣板示范戶和生態示范村,讓農民親眼看到循環經濟所帶來的好處,通過以點帶面,示范輻射作用,推廣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六)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模式很多,關鍵看哪種模式更適合自己,應該積極探尋符合當地實際,吸收成功模式經驗,創立自己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不要追求一個模式,一個標準,比如有些地方以沼氣為紐帶資源,發展循環經濟,解決農民生活用能需要,同時發展農業生產,這樣一來,對增加農民售、保護森林資源、節約能源、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促進農村生態平衡產生了作用。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