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骨折病人護理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8-0469-02
由于車禍或外傷,特別是老年人由于骨質疏松、骨關節病、肌肉萎縮、生理功能發生各種衰退,反應遲鈍等原因,極易發生各種類型骨折,特別是老年人又因各項機能的減退,骨折愈合緩慢,給病人及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因此,為了減少或防止骨折并發癥的發生,使骨折患者早日愈合,除了及時合理的治療外,護理工作也很重要,特別是功能鍛煉,極為重要。
1 心理護理
創傷、住院與手術易造成患者恐懼、多疑、擔憂等精神癥狀。如生活上不能自理,需長期臥床需要他人照顧,擔心拖累家庭及子子易出現情緒低落,易產生抑郁。對治療和護理缺乏正確的理解和配合:如手術后不敢活動,擔心切口裂開、出血、關節脫位、疼痛等。護士在做每一項操作時應細致而耐心解釋,不可了管制。關心并尊重病人,經常與病人及家屬溝通,多問候,注重細節,幫助解決一些問題,消除病人的疑慮,讓病人感覺親切溫暖,調適好心理狀態,穩定病人的情緒,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以促進病人早日康復。
2 飲食護理
2.1 骨折早期:傷后1周內,飲食以清淡為主,配以蔬菜、豆類、蛋類、水果、瘦肉等,給病人補充一些粗纖維食物,如白菜、芹菜、燕麥等,食物應軟質易消化,忌食酸辣、油膩食物,不宜過早肥膩滋補之品,如骨頭湯,母雞湯等,否則會導致腫脹消退減慢,影響骨痂生長,延遲骨折愈合。
2.2 骨折中期:傷后2至3周,應補充蛋白質,維生素和熱量,優質蛋白來源主要是魚蝦、瘦肉、蛋類、奶類和豆制品等,充足的蛋白質可增加鈣的吸收和儲存,對防止和延緩骨質疏松有利,同時也要補充維生素A、D,以促進鈣質的吸收和骨折的愈合,指導病人吃一些蝦皮、海帶、動物內臟,以供給機體礦物質,有利于骨折的恢復。
2.3 骨折后期:傷后3至5周,飲食上可解除禁忌,可給予骨頭湯、母雞湯等,也可配以辛辣調味品,以增進食欲,刺激胃液分泌,有利于病人營養及能量的補充,滿足骨折生長期的重要。對于特殊病人,如合并糖尿病、肝腎疾患、有特殊及特殊飲食習慣的病人,飲食上應注意搭配合理,既要滿足機體營養的需要,又要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3 易發并發癥的護理
3.1 預防壓瘡的護理:骨折病人不能活動,皮膚抵抗力低,易在受壓部壓如骶骨尾部、肩胛部,足部出現壓瘡,應經常按摩受壓部位,每2小時翻身一次,對于牽引病人應教會用健肢做支撐抬起臀部,受壓部位勢以軟枕,股骨骨折病人如無特殊情況術后第一天即可向健側翻身,下腿屈曲,上腿伸直,兩腿間墊以軟枕,骨盆骨折病人應利用牽引床抬起上半身,按摩骶骨尾部。脊柱病人在翻身時,肢體應在同一軸線上,避免扭曲、旋轉,以免引起繼發性損傷,護士應經常檢查受壓處皮膚情況,保持病人皮膚清潔。
3.2 預防呼吸道感染:老年人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疾患,骨折后臥床時間長,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易導致墜積性肺炎的發生,應指導病人做深呼吸,定時翻身叩背,做有效咳嗽,將呼吸道內分泌物咳出,預防墜積性肺炎的發生。
3.3 預防泌尿系感染:由于臥床、不習慣床上排尿,易發生尿潴留,加之膀胱功能減退的老年病人,排尿后殘余尿增多而導致泌尿系感染,護理過程中應鼓勵病人多飲水,在不影響治療的情況下,每天飲水量在1500-2000ml,每日用溫水清洗會,對于留置導尿人病人每天應做好尿道口的護理。
3.4 預防深靜脈血栓:由于長期臥床,活動量少,易發生靜脈血栓,應指導病人做足的背伸、跖屈及踝關節的運動。骨折固定或手術后,做肌肉的等長收縮,配合功能鍛煉,循序漸進,如出現肢體遠端向近心端發展的凹陷性水腫并伴淺靜脈充盈,皮膚青紫及潮紅,多為靜脈淤滯所在,做好交接班記錄,必要時以同一平面周徑,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
4 功能鍛煉
4.1 上肢骨折:肱骨外科頸骨折病人早期做握拳及時和腕關節屈伸練習。外展型限制肩外展活動,內收型限制肩內收活動。肱骨干骨折病人固定2周內,練習指、掌、腕關節活動,禁止做上臂旋轉活動,固定2-3周后,練習肩肘關節活動,伸屈肩肘關節。尺橈骨干雙骨折復位固定后即可開始功能鍛煉。初期可練習上臂和前臂肌肉舒縮活動,用力握拳,充分屈伸手指動作,2周后開始練習肩、時、腕關節活動,禁忌做前臂旋活動。4周后練習前臂旋轉及手推墻動作,7-9周后,X線顯示骨折愈合,即可拆除外固定,充分練習腕關節活動。
4.2 下肘骨折: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后病人疼痛消失后,即可在床上做下肢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活動,髖關節及膝關節的主動屈伸活動。2天后可扶病人床上坐起;5-7天后,可做輪椅下床活動,3-4周后可扶雙拐下地,患肢不負重行走。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或全髖置換術病人應鼓勵早期床上功能鍛煉。在床上練習股四頭肌及臀肌的收縮運動,足的背伸、跖屈運動,2周左右可扶拐下地行走,患肢不負重;6周后可棄拐行走。股骨粗隆間骨折病人應指導有計劃地進行踝關節背伸、跖屈運動、足趾的屈伸運動,股四頭肌的靜力收縮運動。去掉牽引及外固定后,教會病人用雙拐,患肢不負重下地行走,保護病人謹防跌倒。
4.3 脊柱骨折:為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應進行肌肉的按摩,方法是用雙手魚際輕輕按摩受壓部位,反復滑動。禁忌脊柱前屈、旋轉活動,指導患者肢體處于功能位,做下肢關節的內收,外展運動,踝關節的背伸、跖屈和旋轉活動,練習手指的伸、屈、握拳、捏、握等動作。
5 出院指導
由于骨折愈合需較長時間,而有些老年病人由于骨折質疏松,恢復緩慢,有很多康復治療都在家中完成,應注意病人出院指導,教會病人鍛煉方法,復查時間,根據X線攝片檢查骨折愈合情況,決定肢體負重,對于手術病人,應告訴骨折臨床愈合后何時取內固定物。另外,還要指導用藥、飲食及皮膚護理情況。指導注意事項,以促進病人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呂瓊香.淺談老年人骨折的護理.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5(16)
1、臨床資料
本組32例為我院2012~2015年收治的多發開放性骨折病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65歲。受傷原因:機動車車禍傷20例,墜落傷7例,碾壓傷3例,其他2例。32例均存在開放性骨折,12例股骨、脛骨同時為開放性骨折,7例存在多段骨折,5例為多段粉碎性骨折,存在骨盆骨折者9例,存在上肢骨折18例,肋骨骨折4例,伴腰椎骨折5例,伴有腦外傷者10例,伴胸外傷者4例,伴腹部外傷者3例。29例入院時已出現創傷性失血性休克。
2、搶救及護理
本組32例多發開放性骨折病例實施整體護理,對傷后患者全身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處理主要問題,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治療及處理并發癥。術后系統的指導功能練習,與病人溝通給病人以人文關懷。
本組病例顯示,患者嚴重創傷出現不同程度的合并癥,我們接診病人后,迅速評估病人情況,了解病人的全身情況,及時查清患者的神志、呼吸、脈搏、血壓、瞳孔變化。按時測量生命體征;對有貧血、電解質紊亂、凝血功能差,均應糾正。迅速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行鎖骨下靜脈穿刺,估計失血量(如:骨盆骨折失血約1000~5000ml,股骨干骨折失血約500~2000ml,脛腓骨骨折失血約500~2000ml,胸部損傷多發肋骨骨折失血約1000~4000ml,肱骨干骨折失血約300~1000ml),擴容、快速輸血,同時給予心電監護、吸氧、CVP、保留尿管記錄每小時尿量,全面評估病人全身情況,制定出有效的搶救和護理措施。
2.1、止血、快速容量復蘇。四肢血管損傷主要指征:如肱骨髁上骨折、肘關節脫位、股骨雙骨折、脛骨平臺骨折、膝關節脫位、股骨雙骨折、脛骨平臺骨折、膝關節脫位和骨盆骨折、脫位等。這些部位的骨折和脫位易造成血管損傷的原因為骨折部位與血管臨近,造成骨折的暴力可直接作用于血管,且斷端往往能直接損傷這些伴行血管。另一原因這些部位的血管比較固定,受傷時容易被拉斷或撕裂。大動脈走行部位的開放性損傷,傷口有搏動出血或活動性出血。動脈損傷后遠端皮膚蒼白、發涼、毛細血管充盈減慢或消失,遠端動脈搏動明顯減弱或消失;靜脈損傷,遠端肢體腫脹、青紫、動脈搏動減弱,毛細血管充盈快。局部有大血腫或逐漸增大的血腫,張力高或伴有休克。局部止血的方法有:指壓與包扎止血、局部壓迫止血、填塞止血、止血帶止血及穿抗休克褲。骨折給予簡單外固定。局部止血同時給予擴容治療、快速輸血補液可選平衡液,其特點是成分接近細胞外液、大量輸入不會導致電解質的紊亂,可有效補充功能性細胞外液,含乳酸鈉或碳酸氫鈉有緩解酸中毒的作用,粘滯度低能沖釋毛細血管內的血球凝集,疏通微循環,含鈉離子,對休克時的腎小管功能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減少腎功能的衰竭。經過以上處理有效地糾正血容量,血壓平穩。
2.2、監測代謝指標,預防肺、腦水腫的發生。1例傷后68h出現脂肪栓塞昏迷,嚴重的多發性、粉碎性、開放性骨折。脂肪栓塞的發生率達9.4%~20%,有5%~15%的死亡率 [1] 。行氣管插管呼吸機正壓給氧,加用血漿、白蛋白、速尿、甘露醇脫水減輕肺水腫,監測內環境酸堿平衡、補液、支持等治療,整體的護理,患者昏迷8天后逐漸蘇醒。
2.3、加強危重病人整體護理。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有 效的措施,提高搶救成功率。機體遭受嚴重創傷后首先是血液動力學紊亂,發生組織的低灌流及缺氧,繼而出現代謝紊亂、凝血功能紊亂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因而,對這些病理環節的監測,可以判斷病人的病情嚴重程度及對治療的反映情況,從而對予后作出估計,對護理、治療措施作出調整。1例休克病人,輸同型紅細胞2000ml,血漿800ml,病情無改善,全面評估病人煩躁不安,尿量每小時少于25ml,心電監護顯示P130次/min,R28次/min,即查BCA結果血小板6.0g/L,考慮凝血功能差仍有隱性出血存在,即按醫囑輸血小板2U,經處理后出血得到控制,血壓漸平穩,休克得到改善。經過精心治療和整體護理,患者康復出院。
2.4、運用護理程序全面評估病人心理狀態。發生骨折時,不但引起皮內、筋骨、臟腑的創傷,而且還會導致精神及心理上的創傷 [2] 。如果不能及時地發現和處理好這種精神、心理上的負擔,將會影響骨折的愈合。護士要針對病人的復雜心理,及時做好解釋、安慰工作。解除病人思想負擔,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全身多發性骨折患者,失血性休克改善后,為確保病人有效地翻身預防褥瘡,我們做每一項護理操作,包括基礎護理,均作詳細的解釋和安慰病人,取得病人的合作。鼓勵傷者要正視現實,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必要時展示既往成功救治病例的圖片資料、實物模型等,消除其緊張焦慮忐忑不安的心理,主動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經過精心的治療和護理,4例病人均康復出院。
3、結果
32例患者經積極搶救治療均治愈出院,出院時有2例出現膝關節活動受限20°~40°,1例踝關節活動受限15°,按Katlstrom和Olerud標準:優良率91%。搶救成功率97%,并且對我們的整體護理滿意度達95%以上。
4、討論
關鍵詞: 骨折; 恢復期; 辨證施護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6-0176-02
1 基本資料
2009年6月-2010年8月我院骨科59例住院患者,其中男41例,女18例,年齡2-76歲,平均年齡39歲;上肢骨折21例,下肢骨折28例,骨盆骨折2例,單純合并多處骨折8例;住院時間14-35天,平均25天。所有骨折經過復位固定手術,全部病例痊愈出院。
2 辨證施護
2.1 心理護理 患者突然受傷造成骨折,劇烈疼痛和肢體功能障礙,易產生緊張和恐懼心理,擔心要不要手術,會不會殘廢,有沒有生命危險的切身問題,而流露出煩躁不安、感覺過敏或夸大傷痛等情緒。心理因素的積極與否將直接影響患者術后骨折的愈合。護理人員應該穩定病人的情緒,耐心傾聽病人的需求;多與他們溝通,使病人了解和認識病情,尊重和關心他們,給予精神安慰,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另外,還需要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后顧之憂.生活上要照顧周到,和藹可親,關心體貼,細致入微,還應該注意到病人的心理狀態,多做些心理輔導,盡量減輕病人的壓力,配合治療,取得最佳療效。
2.2 飲食護理 骨折病人一般病程較長,骨折后由于氣血失和,骨折組織的修復需要充足的營養,中醫素有“食治勝于藥治,藥補不如食補”之說,所以疾病的調護重在飲食的調護。在飲食調護過程中,應根據三因制宜原則,通過八綱辯證,采用不同的調護方式選擇氣味相宜的食物予以調養,使氣血旺盛,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得以濡養。中醫認為腎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長、修復均依賴腎精滋養和腎陽推動。故以補腎的食物為主,用枸杞、桃仁、肉桂等煮粥、燉鱉。氣血虛加入適量黃芪、當歸以調補氣血。對腫脹陰虛以養肝滋水涵木為主,可進食山藥、黨參燉雞或豬肚湯。另外注意患者脾胃功能強弱,在不影響病情的基礎上,尊重病人的飲食習慣及嗜好,靈活運用,以強筋壯骨,補充氣血而促進骨折愈合。
2.3 合并癥的護理 術后患者因短期不能下床,生活不能自理,護理人員除做好一般護理預防壓瘡外,還需要注意觀察患肢末梢血運,足背動脈搏動、皮膚溫度、感覺、運動、疼痛等情況,注意有無神經損傷,深靜脈栓塞等并發癥,及時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如老年人還應防止墜積性肺炎,防止泌尿系感染以及防止應激性潰瘍等。同時注意原有疾病的護理,如高血壓、糖尿病等。
2.4 輔助療法的護理 在康復鍛煉同時,對部分患者配合紅外線照射、熱水浸浴、低頻磁場、低中頻電流刺激等理療方法,結合針灸、推拿等傳統治療,增加局部血液循環和代謝,有利于血腫吸收和骨痂形成。中醫治療與康復鍛煉相輔相成,能達到筋骨并重,促進骨折愈合和康復的目的。
2.5 功能鍛煉及康復指導 早期正確的功能鍛煉可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使手術達到預期的效果。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說明早期鍛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患者及家屬傳授必要的康復知識和技術,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制定階段性目標,隨著近期目標的實現,增強其積極性[1],將“替代護理”為“自我護理”。另外功能鍛煉也是中醫療法的治療手段,對骨折術后恢復尤為重要。應根據現有功能水平及組織情況決定。從少至多,從易到難,以靜止姿勢的靜力練習到運動中的練習,室內和室外相結合的原則。
3 小結
骨折患者除及時進行手術治療外,良好的康復護理是提高療效、改善預后的重要保證,術后護理關系著手術治療效果的成敗。因此,護理人員在護理骨折患者時,不僅需要觀察患者的軀體征象,同時指導患者根據病情辯證用餐,做好心理護理、合并癥的護理、輔助療法的護理及功能鍛煉。本組59例患者經過隨訪,功能恢復較好,無功能障礙,減少了致殘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整骨醫院 吉林省白城市 137000
【摘 要】目的:針對四肢骨折術后的護理方法進行探討和研究,以提高該類手術的護術后理水平,降低術后各類并發癥出現的概率,縮短患者的康復周期。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08 年1 月-2014 年1 月間收治的80 例四肢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和研究,從中總結出有價值的護理方法和護理經驗。結果:對每位患者在入院時都進行了合理的護理評估,在此基礎上采取了針對性的護理方法,患者的治療周期明顯縮短,術后恢復良好。結論:高質量的護理能有效干預該類傷患的恢復水平和生存狀態,減輕患者痛苦。
關鍵詞 四肢骨折;護理
1 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自2008 年~2014 年1月期間收治的四肢骨折病人80 例, 患者年齡最小21 歲,年齡最大64 歲,平均年齡35.3 歲,傷患人員的骨折部位及年齡階段對照表如表1 所示。
2 術后護理
2.1 術后不良現象
(1)疼痛:疼痛雖然是傷者術后的正常生理反應,但對于傷者的影響也是非常嚴重的,由于麻醉效果的消失,一些傷者可能會感受到非常劇烈的疼痛感,從而導致一系列的體征反應,給傷者帶來了很大的折磨,嚴重影響了身體機能的休息和恢復。
(2)腫脹:這是常出現的一種反應。其原因在于骨膜及局部肌肉及皮下組織損傷嚴重,影響了機體的正常循環代謝功能造成的。
(3)關節僵硬:主要是由于石膏固定導致關節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因此產生僵硬。
(4)感染:導致術后感染的原因很多,如清創不達標、醫療器械消毒不當、創面出血、病房內存在感染源或家屬探視時清潔不徹底等等,都有可能導致傷者的術后感染。
(5)褥瘡:褥瘡也是一種常見的術后并發癥,其原因在于傷者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臥床,肢體長期處于靜止狀態,導致身體下側部位長時間受壓而影響血液循環,無法通過自身的新陳代謝功能為該部位組織提供必要的養分,最后導致組織壞死。除了以上列舉的四肢骨折術后不良反應之外,還有一些可能會出現的術后癥狀,如靜脈血栓、胃腸道功能紊亂及心理創傷等。
2.2 護理方法和注意要點
(1)一般護理。首先,對四肢骨折患者應進行嚴密的觀察,隨時監控傷情的發展,出現異常情況盡早通知醫生處理;保持病房內的干燥清潔,床鋪整潔柔軟,營造較為舒適的修養環境,減輕病患的痛苦,預防創傷的加重, 避免感染擴散。下肢骨折傷患必須嚴格保證臥床靜養,可以有效緩解肌肉痙攣造成的疼痛加劇。
(2)護理。骨折術后病人通常會不由自主的選擇自己認為最舒適的姿勢躺臥,然而很多患者的習慣躺姿并不利于傷情的恢復,護理人員應當指導患者采取正確的休息姿勢以保持功能位置,預防可能出現的畸形愈合。
(3)切口處護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骨折,切口處的護理都是最需要謹慎對待的,因為此處可能出現多種指征,例如切口處出現術后滲血、滲液、紅腫、化膿等情況,必須及時處理,以防病情惡化。要盡力保證切口處的清潔,及時更換敷料,定時檢查,若發現有感染跡象,應立即通知醫生。
(4)石膏固定處護理。石膏是常用的四肢骨折術后固定傷處的方法,其效果是明顯的,但同時也會產生一些問題,如導致關節僵硬、壓迫傷處等,因此在實施石膏固定術后,應嚴密觀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環,若發現四肢末梢處有紫脹現象,或出現石膏外滲血、滲液、伴隨特殊氣味等情況應及時向醫生匯報。
(5)指導病人鍛煉。術后在護理上要鼓勵病人早期活動, 協助病人做肢體肌肉的主動伸、縮鍛煉, 以防止肌肉的粘連、萎縮。鼓勵和協助病人主動和被動活動骨折遠近端的關節, 以防止關節僵硬。
3 心理護理
大量實踐經驗表明,良好的心理狀態對傷病的恢復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四肢骨折是一種痛苦較多、恢復期較長、容易導致病人心情沮喪的傷病,而這種消極的心理反過來又會影響傷情的恢復,進而延長治療周期,形成惡性循環,甚至對治療失去了信心。因此護理人員必須帶著積極熱情的態度對病患予以心理輔導和安慰,一是耐心向病人講述手術的目的、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 爭取對手術的配合。二是術前給病人講述醫院治療成功的經驗, 看一些治療成功的病例, 使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三是在恰當的時候多鼓勵病人早日下床活動和進行功能鍛煉, 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 減少病人的痛苦, 促進傷肢功能的恢復。
4 結語
四肢骨是人體骨骼支架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生理特點,導致其易受到外界襲擊和碰撞而發生骨折。在本院收治的骨折病患中,四肢骨折病患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本文總結了四肢骨折術后護理技術的一些經驗,以及探討了心理護理帶來的積極作用,以期對提高四肢骨折術后的護理質量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作為護理人員,應當積極改進護理技術,培養自身素養、提高護理質量,輔助醫生完成治療過程,盡可能的減少傷患人員的痛苦,幫助他們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付翠梅. 系統綜合護理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1):14.
【關鍵詞】舒適護理;骨科病人;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265—01
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個性化的、創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會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1]。舒適護理應是整體化護理藝術的過程和追求的結果,以病人為中心,使病人在住院期間感到舒適,提高病人滿意度。我科從2010年8月起,全科護理人員共同努力,實施使病人舒適的護理方法,其主要方法如下:
1 舒適護理措施
1.1 環境的舒適:病房是住院患者醫療的主要場所,病房環境的舒適可影響到患者疾病的治療與康復。盡可能安排同性病人住在同一個病房,病房要打開窗簾,讓陽光能照射進病房,冬天要經常打開門窗,讓空氣流通,夏天開空調期間每天通風2次。病房內溫度、濕度要適宜。保持病人床單位的清潔、整齊。每日給予溫水擦浴,減少探病人員,避免病房噪音。臥床病人要將呼叫器、水杯、便器等放置于合適位置,讓病人方便易取。
1.2 心理舒適:骨科病人術后的臥床時間長,生活需要照顧,特別是頸椎外傷的高位截癱患者,恢復慢,時間長,易產生悲觀、焦慮情緒,護理需要全面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和社會生活,充分調動病人的主動性,幫助病人找出產生問題的原因,給予心理疏導和幫助。
1.3 舒適:骨折病人大多數接受石膏固定、皮膚牽引、骨折手術等治療方式,這些治療方式將影響病人舒適,護士應在不影響病情的情況下,協助病人采取舒適的護理。如下肢牽引病人保持外展中立位,可在患肢國窩處墊一薄軟枕,以維持生理曲度,增加舒適度,腰椎骨折的病人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在腰圍保護下更換,顱骨牽引病人在頭部墊1個薄的波浪墊,減輕枕部皮膚與床墊的摩擦力,增加頭部舒適度,對于截癱的患者給予良的擺放。
1.4 治療舒適:在輸液治療時,應采取肢體遠端靜脈輸液,并選擇好的血管,但骨折病人應盡量避免在患肢輸液,以免增加病人痛苦[2]。輸液前做好溝通交流,介紹藥物的作用及注意事項,在進行護理操作時動作要輕柔、技術熟練,避免碰到病人疼痛處,盡量不要在病人情緒不穩定時操作。
1.5 二便排泄舒適:便秘是臥床病人普遍存在的不舒適問題,特別是活動受限、長期臥床的病人,首要的方法是進行詳細的飲食指導,包括每日的飲水量、多攝入粗纖維的食物、蔬菜及水果,養成每日排便的習慣,指導病人或家屬用按摩法對病人進行腸道按摩,促進排便。有習慣性便秘的病人可給予擴肛法讓病人排便,減少灌腸等治療帶來的痛苦。尿潴留是最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之一。術前訓練床上排便,可避免術后插導尿管或縮短留置尿管的時間,排尿困難者可給予誘導自行排尿,對持續導尿者,固定好導尿管,在給予病人翻身的時候,保持尿管和身體同步運動,可以減輕尿管刺激引起的不適。
1.6 疼痛的舒適:疼痛是影響手術后舒適程度的主要原因,給予使用靜脈持續鎮痛泵,告知病人切口疼痛與咳嗽、深呼吸和改變等活動關系密切,咳嗽時用可用手壓住傷口,翻身時避免對引流管的牽拉。
2 舒適護理的效果
2.1 同性病人住在同一個病房或異性病人住在同一個病房時用屏風遮擋能保護病人私隱,病房通風,通光及減少探陪人員可減少細菌的生長, 減少探陪人員還可以保持病房安靜、整潔,利于病人休息。
2.2 心理舒適能促進病人的病情康復:如顱骨牽引病人可以通過鏡子看電視,有娛樂,達到心理舒適,有利于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療,促進了病人的病情康復。
2.3 舒適避免了因為而造成病人不適,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如:顱骨牽引病人在使用波浪墊墊頭部,減輕枕部皮膚摩擦力后,沒有出現枕部皮膚脫皮或損傷。對于截癱的患者預防畸形的發生,使軀干和肢體保持在功能狀態的作用[3]。
2.4 骨折病人不在患肢輸液,避免了患肢循環改變,增加病人痛苦,在輸液前與病人保持良好的溝通,使病人感到自己被重視和關注,有滿足感,有利于病人康復。
2.5 有不少骨科病人需要長期臥床,造成排便困難,通過腸道按摩,擴肛法等方法使多個病人有效避免反復用開塞露或灌腸方法排便帶來的痛苦。術前鍛煉訓練床上排便,避免留置尿管給病人帶來的痛苦。
2.6 骨科病人術后傷口疼痛,應給予鎮痛藥物的使用和疼痛知識的指導,從而緩解傷口疼痛給予病人帶來的不舒適。
3 小結
在骨科病房實施舒適護理措施,從環境、心理、、治療、二便排泄、疼痛等六個方面提高病人的舒適度,讓病人在治療的過程中感到舒適,從而使病人對醫療護理工作更好的積極配合,既提高了病人的滿意度,也可以促進病人病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董振平.手術患者舒適護理的應用.河北醫藥.2009,19(11):90.
隨著社會醫學的發展,人們己從過去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轉化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人們開始注重健康保養,而健康保養又離不開健康教育。在醫院健康教育是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它要求以病人為中心,把護士還給病人,讓護士回到病人中間,多與病人交談,在不斷接觸中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使病人從感情上接納我們,我們所做的健康教育才能切實可行,起到對病員康復的促進和指導作用。下面是我院開展整體護理以來,我在骨科病人健康教育的臨床實踐中的幾點體會,報告如下。
1 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健康教育的基礎
1.1 骨折多因意外發生,由于突然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對骨折的嚴重程度,預后及轉歸缺乏了解被迫臥床,加之對醫院環境不熟悉,很多病員在入院之時會產生緊張、煩躁、焦慮不安的情緒。此時,護士與病人的首次接觸就顯得尤為重要。護士端莊的儀表、和藹的態度、嫻熟的操作、關注的眼神、得體的語言,都會縮短護患之間的心理距離,給病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為護患的溝通及健康教育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2 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將骨折病因、表現和具體治療、預后,以及醫院環境、規章制度向病員作詳細介紹,囑其保持情緒穩定,以利手術順利和骨折愈合。
1.3 認真傾聽并耐心解釋病員提出的各種問題,了解其思想狀況,尊重病員人格,不拿病員隱私大肆宣揚,讓病員被尊重,感覺與我們處于平等地位,從而從感情上接納我們。取得了他們的信賴,才更利于護患的溝通,因人而異進行心理疏導,幫助病員緩解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態盡快適應病人角色和醫院環境,促其疾病早日康復。
2 加強飲食調護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環節
2.1 骨科病人的飲食營養與骨折的修復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傷癥初期,病員多因傷痛或感染發熱而食欲不振,此期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之品,如藕粉、鯽魚湯、稀粥,忌食生冷葷腥發物,還可吃一些有利于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食物,如薺菜、螃蟹、韭菜等。
2.2 中期病人病情平穩,骨折處于復位狀態,開始有骨痂生長,在飲食上要多吃一些有利新的骨痂生長及周圍組織生長的食物,還需多食補充富含維生素C、D和鈣質及鋅類食物,如:骨頭湯、動物肝、腎,還可用大棗泡水當茶飲。
2.3 后期病人多因傷痛日久,氣血虧損,折斷之骨雖然已連接但未堅固,應用補益肝腎之法使筋骨強勁,故宜食營養豐富的補益氣血和肝腎之品。如:瘦肉、羊肉、雞湯、蛋和蝦。
總之,骨科病人必須補充蛋白質、維生素和熱量高的食物,以利組織生長和傷口愈合,多食粗纖維食品及新鮮瓜果、蔬菜保持大便通暢,多食含鈣食物,以利骨折愈合,但應飲食有節,不能過饑過飽,且應注意衛生。
3 正確指導和協助病員做好功能鍛煉是健康教育的關鍵
3.1 復位或術后骨折病人堅持早期功能鍛煉,能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肢體腫脹,肌肉萎縮,增進關節活動度,同時對改善患者全身機體的功能狀態和心理狀態均有明顯效果,且能促使患肢功能及早恢復。
3.2 向病員及家屬講明功能鍛煉的目的,意義和方法,以及忽視功能鍛煉所造成的骨折斷端由于血循環差,壓力不足及骨質疏松、致使骨折延遲愈合或拖長關節功能恢復的嚴重后果,指導患者正確進行功能鍛煉。如:單純性腰椎骨折病人一般于復位一至二天后,左但持脊柱過伸狀態下,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囑病員在床上先作浠臥姿勢下的各種鍛煉,每日1~2次,每次盡力完成一定次數,逐日增加;中期改為仰臥姿勢床上鍛煉,根據患者情況及X光片檢查,基本復位后,患者才能下床活動,但要求其保持挺胸、直腰姿勢,避免彎腰動作,床上腰背肌鍛煉的各種運動仍需堅持。
4 正確指導和協助患者患肢保持功能位,是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
復位或術后骨折病人囑其患肢應保持功能位,并提供相應設施。如;股骨頭置換術后的病人,在翻身與搬動時,協助其保持患肢外展功能位;休息時,在其兩下肢間放置軟枕,膝及足尖向上,以防患肢內收。囑其避免盤腿坐位,因為此姿勢使下肢外旋,是造成人工股骨頭脫出的最危險姿勢,最終導致手術失敗,對復位后的病員需用夾板外固定,這樣既可預防復位后的肢體再度移位,又可協助維持功能位。因此,除囑病人勿隨意松解夾板和改變外,還應密觀患肢夾板松緊度,以及末梢血運情況。如夾板過松,則達不到固定的目的;夾板過緊,則導致末梢血運差,出現患肢腫脹,麻木等現象。
5 加強基礎護理是健康教育應做特殊交待的環節
病人臥床期間,多翻身,按摩骨突處,保持床單整潔、干燥,防毒態發生;多飲水,保持會陰清潔,防尿路感染;病室保持良好通風條件,指導病員作深呼吸,輕拍背部,從而增加肺活量,防呼吸道感染。
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發病率隨著人口老齡化而日益增多,如何減輕高齡患者骨折后的創傷反應,預防并發癥,降低病死率,恢復肢體功能,提高患者生命質量,已日益引起關注。現就近年來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手術治療和護理概況綜述如下:
1手術治療
1.1內固定治療內固定按固定材料有單釘、多釘、鵝頸鋼板等,按術式有切開內固定和經皮內固定。單釘和鵝頸鋼板由于對組織、骨和血液循環損傷大,操作復雜,近年已很少使用,逐漸為多釘所替代。經皮或小切口多釘內固定手術時間短,出血少,創傷小,對患者生理、心理干擾少,有人稱之為“有限開放”手術[1]。術中用C臂X光機監測大大提高了手術成功率和復位滿意率,且多釘內固定具有立體加壓固定作用,穩定性好,患者術后疼痛迅速得到緩解,可以很快進行功能鍛煉,減少了早期并發癥的發生。
1.2假體置換假體置換是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首選方法,可以解決由于股骨頸骨折引起的骨不愈合,股骨頭缺血壞死引起的髖關節疼痛及功能受限,可以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減少臥床時間長引起的多種并發癥,盡快恢復正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假體置換的并發癥增多,如松動、假體斷裂、髖臼磨穿、關節周圍異位骨化等。近年來由于材料技術的不斷改進,手術技巧的進步及并發癥的有效預防,假體置換的應用日益廣泛。假體置換分半髖即人工股骨頭置換和全髖置換,人工股骨頭亦分單極股骨頭和雙極股骨頭。選擇全髖還是半髖置換目前意見不一,盛璞義等[2]認為全髖置換功能恢復優于股骨頭置換,應首選全髖;許鵬等[3]認為結合我國實際及老年患者的要求,手術安全性等,高齡患者應首選人工股骨頭置換;楊維權等[4]對三種假體置換(單極、雙極、全髖)的療效進行比較觀察,三種置換效果評定滿意率差異無顯著性,但半髖較全髖置換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創傷小;高齡患者活動相對減少,術后髖臼磨損相對較輕,股骨頭中心脫位較少見,認為對高齡患者不強求全髖置換,人工股骨頭尤其是雙極股骨頭置換也可望得到良好的療效。
2手術護理
2.1心理護理老年人的心理狀況因生理健康狀況、家庭、社會環境、個人素質、文化修養和自身對疾病的認識程度而存在差異[5]。護士應根據病人年齡、職業、文化程度講解股骨頸骨折的有關知識、手術目的、術后效果及可能發生的問題,使其在學習中增強信心,逐漸改變錯誤認知,消除或減少不良情緒導致的心理障礙,增進其心理健康。心理康復決定肢體功能的康復[6]。
2.2飲食調護大量研究指出股骨頸骨折患者攝入量減少會造成負氮平衡,而營養不良可以導致并發癥的發生,造成骨折愈合緩慢甚至不愈合,從而影響患者的順利康復[7]。而高齡患者多并存其他慢性病,對飲食有一定的限制,術前因人制宜,因病制宜,指導患者做好飲食調整,以改善全身營養狀況,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耐受力。術后根據骨折病人的代謝與營養特點,給予飲食指導。術后前3天食含鹽食物,少食甜食,有利于減少便秘[8]。同時鼓勵患者多飲水,有效地預防便秘及泌尿系結石、感染。術后早期指導病人食低脂、高維生素、高鐵、含水多的清淡味鮮易消化的食物;術后康復期,督促病人食高蛋白、高糖、高熱量、高維生素、高鈣、高鋅、高銅的飲食,有利于骨折修復和機體消耗的補充。對糖尿病、腎病或肝病等疾患的骨折病人,飲食原則必須兼顧,避開不利于整體恢復的飲食[9]。
2.3術前護理
2.3.1術前評估術前對患者的健康狀況及對手術耐受性進行評估,把握手術時機,降低術后并發癥和病死率。做好各種相應檢查,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情況,包括心、肝、肺、內分泌、血液、營養等系統的功能狀況,評估患者術前髖關節功能,心理狀況及學習能力等。
2.3.2加強老年慢性病監護[10]高齡患者常合并多種內科疾病,應詳細了解既往史,積極治療并存病,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對合并有糖尿病的病人,注意監測血糖,了解入院前胰島素的用量或降糖藥服用情況;有高血壓病史的病人,了解病人服用降壓藥的情況,監測血壓,并注意觀察降壓藥的毒副作用;有冠心病的病人,了解病人的心功能情況,注意監測病人的心率及脈搏。
2.3.3術前康復指導術前康復指導是讓病人了解手術目的及術后康復訓練的作用,消除思想顧慮及恐懼心理,使病人積極主動地按計劃進行康復訓練。術前康復指導內容包括:指導,說明術后為防骨折移位或假體脫位要采取正確的;訓練引體向上運動,訓練床上排便習慣,指導下肢肌鍛煉方法,包括等長和等張收縮訓練,關節活動訓練,指導正確使用拐杖等[11]。同時加強呼吸訓練,改善心肺功能。
2.3.4一般護理對術前行患肢制動牽引者,加強基礎護理,預防褥瘡等并發癥發生。常規備皮,術前12h禁食,4h禁水,以防術中嘔吐,術前晚可酌情給予鎮靜劑。
2.4術后護理
2.4.1嚴密觀察病情做好病人手術回病房的交接工作,及時向醫生了解手術情況,嚴密監測生命體征,高度重視心血管功能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處理。注意傷口出血量和滲血情況,謹防失血性休克;注意患者意識狀況和患肢血運情況,觀察患肢皮膚是否發紅,皮溫是否正常,有無疼痛、腫脹,觸及條索感等,同時加強并存病監測和護理,防止并存病加重。
2.4.2引流管護理[12]注意保持引流管通暢和負壓狀態。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污染,防止引流液倒流。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和性質。行假體置換者一般術后1~2h內出血量在200~400ml以內,若術后10~12h內持續出血量超過1000ml,應引起重視,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2.4.3護理[7,9]的舒適問題是患者面臨的一大難題,長期平臥可產生肺部、皮膚疾病等并發癥,而延遲患者的康復。因此要加強術后護理,使患者自覺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患肢外展30°,足尖向上,髖關節、膝關節各屈曲30°)。只要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其他三肢包括患肢的髖關節皆可變換。告知患者坐位可以解決其基本的生活需要(包括進食、大小便、清潔),且坐位使坐骨結節持重。教會病人正確的翻身方法。
2.4.4并發癥護理
2.4.4.1預防感染術前及時診治所有感染病灶,預防性應用抗生素,術后重視各項無菌技術操作。盡量讓病人自解小便,有導管者應加強會清潔,指導病人深呼吸及作有效咳嗽,定時給予拍背排痰。注意保持傷口引流通暢,觀察傷口滲出液情況,對傷口愈合不良,持續滲液者應謹慎對待。注意觀察病人體溫變化及有無突然的劇痛等。
2.4.4.2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形成DVT形成是髖部損傷術后重要并發癥之一[13]。有學者提出[14]“預防優于治療”,采取藥物療法和機械性療法兩種預防措施,有效地預防DVT形成。DVT預防對策:①術前評估,做好高危人群的健康宣教,實施個體化護理方案。②術后抬高患肢,促進靜脈回流。吳玉霞等[15]報道將墊枕改進為長80cm、高30cm,用于臨床使病人的腫脹消退時間縮短,減少DVT的發生。③術后早期功能鍛煉,促進靜脈回流。適當鍛煉可減少靜脈血栓發病的75%~77%[16]。適當功能鍛煉可加快下靜脈血液回流,且對心率、血壓、傷口滲血無明顯影響[17]。鍛煉原則是早期開始,循序漸進,被動和主動結合,等長和等張相結合;改善血液高凝狀態: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高膽固醇飲食,多飲水,防便秘;預防性抗凝治療和應用活血化瘀類中藥,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DVT的形成。超級秘書網
2.4.4.3預防脫位假位脫位是老年人股骨頸骨折假體置換術后另一重要并發癥,其原因有多種,但與術后外展中立位的保持不當有很大關系[18]。為了改善假體置換術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的方法,羅輯[18]制作了防外旋鞋及梯形墊;雷小容等[19]制作外展枕以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變換時髖關節內收或內旋,避免了傳統皮式牽引固定的不便,有利于術后早期功能鍛煉。
2.4.5術后康復指導先進的材料,精湛的技術只有結合及時的術后康復訓練,才能獲得最理想的效果[20]。因此制定一個有效而可靠的康復計劃,以減輕患者痛苦,預防術后并發癥,防止肌肉萎縮,增加關節活動度,恢復日常生活能力。鄭淑梅等[21]報道通過康復訓練后病人的關節活動度、坐位耐久性、疼痛程度有很大改善。張瑞芳等[22]報道術后康復訓練主要分為術后早期(術后當天~5天內)、術后中期(術后5天~2周)、術后晚期(術后2周以后)和出院家庭康復指導四個階段進行。術后早期以進行患肢主、被動踝關節伸屈,股四頭肌收縮,髖、膝關節的伸屈訓練,同時加強上肢肌力練習,以便日后能較好使用拐杖或助行器;術后中期開始轉移訓練:先由臥位到坐位,由坐到站,由站到行走訓練,以恢復ROM,進一步提高肌力,練習獨立坐起和扶拐行走;術后晚期加強患髖外展、外旋和內收功能鍛煉。出院后注意預防居家意外跌倒,不宜過早負重,繼續加強平衡力和協調力訓練,早日恢復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參考文獻】
[1]宋國清,李小如,楊輝芳,等.有限開放加壓螺紋釘內固定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01,26(3):277.
[2]盛璞義,瘳威明,李佛保,等.假體置換治療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折術前準備及術式選擇[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1999,6(6):410.
[3]許鵬,靳衛章,姚建鋒,等.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2001,7(3):168.
[4]楊維權,劉大雄,孫榮華,等.三種假體置換治療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療效觀察[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0,15(3):163.
[5]王建榮,劉玉春,馬燕蘭.老年護理新觀念及老年人特殊問題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2):959-961.
[6]戴燕,裴福興,沈彬.人工全髖關節置換病人的門診康復指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2A):31-32.
[7]張王月,計惠民,田淑芬,等.對股骨頸骨折患者疾病知識水平的調查分析[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8):29-31.
[8]張莉.骨科圍手術期病人飲食指導與減少便秘的發生[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2):102-103.
[9]陶于鳳.股骨頸骨折病人術后的健康指導[J].中醫正骨,2004,16(1):62.
[10]農連英.股骨頸骨折死亡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9):692-693.
[11]公潔,王式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的康復護理[J].護理研究,2004,18(1B):134~135.
[12]朱彩香.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2,10(4):47-48.
[13]沈素紅,陳柯,張江濤.髖部損傷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醫正骨,2004,16(1):7-8.
[14]張瑞芳,許紅璐,周雪梅,等.高齡病人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2):28-29.
[15]吳玉霞,王海桃,王惠.改進后墊枕在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10):9.
[16]楊濟.下肢骨折及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治[J].中國骨傷,2001,14(9):555.
[17]王曉紅,薛立景,滑志娟,等.功能鍛煉對下肢關節置換術后血流速度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11):1008-1010.
[18]羅輯.全髖置換術后保持外展位方法的改進[J].護士進修雜志,2001,16(9):706.
[19]雷小容,李秀霞,鄭小敏,等.自制外展枕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6):406.
[20]呂厚山.人工關節外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25-235.
老年人的骨質萎縮、疏松,易發生骨折,尤其是股骨部位,跌倒時極易發生。高齡患者年老、體弱、多病、臟器功能減退等多方面原因,股骨骨折后易發生并發癥。2002年1月-2008年3月我科共收治股骨骨折病人56例,不但對股骨骨折進行護理,并針對常見并發癥的原因采取護理預防措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56例,男26例,女30例,年齡70-90歲。6例發生了并發癥,其中電解質紊亂2例,患深靜脈栓塞1例,尿路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其余痊愈。
護理
術前護理: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針對病人的思想顧慮采取積極措施,改善精神情緒,說明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手術后的注意事項,對手術可能留用引流管、導尿管等的重要性和目的,使其能安心、樂意接受必要的手術治療,增加對手術的信心。②關心病人全身情況:了解病人潛在的健康問題,定時觀察病人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了解病人的飲食、吸煙、睡眠、二便情況,以及常用消毒、麻醉、止痛、抗生素等物有無過敏史,給醫師提供治療有用的參考依據。在手術前做血、尿、糞常規、凝血系列等化驗檢查。做心、肺、肝、腎功能檢查,了解病人手術耐受力的程度,及早發現不正常的情況,給予必要的糾正。
術后護理:①患者回病房前,即應準備好手術后所需的各種用品,搬動時不要壓迫手術部位,注意保護輸液肢體。護士應了解施行的手術方式及手術經過,做到心中有數地觀察術后病情。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術后當日每30分鐘測量1次,病情穩定后每4小時測1次,并及時記錄。②密切觀察患肢遠端感覺、運動及血液循環情況,如有麻木、腫脹、足趾活動受限、足趾發紫等現象應報告醫生查明原因,及時處理。③觀察切口有無滲血、滲液、敷料濕透應及時更換,防止敷料松脫,避免切口污染。如有引流,保持引流管通暢,不要折疊、扭曲、脫落,引流袋放置應低于切口30~50cm,如為負壓引流器,應保持引流器負壓狀態,確保引流有效,注意引流液的性質、數量、并記錄。
功能鍛煉:①功能鍛煉的重要意義:沒有正確而積極的功能鍛煉,即使復位和固定都合乎要求,也難以獲得很好的功能,往往發生關節僵硬、肌肉萎縮或粘連等。但是,這個重要環節卻往往被忽視。在指導和監督病人進行功能鍛煉時,護理人員起著十分重要作用。②功能鍛煉的注意事項:病人進行功能鍛煉時,應注意以下幾點:向病人說明進行功能鍛煉的重要意義,才能調動其積極性;既要鼓勵病人積極活動,又要注意循序漸進。如病人感到疲勞乏力,傷處腫痛,應適當減少活動量或暫停鍛煉;應了解哪些是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動,而加以控制。如股骨上1/3骨折時的下肢內收活動;鍛煉過程中,要強調病人的主動運動,禁止強烈的被動活動或捏揉,這樣做不但無益,反而有害。③功能鍛煉的方法:功能鍛煉的方法因人而異,一般可分成三期進行:早期:指骨折后2周以內,此時創傷反應明顯,腫痛較重,骨痂尚未形成。病人常不愿或不敢活動。此時,應指導病人做肌肉自主的充分的收縮和舒張,促進深部靜脈回流,腫脹消退。應指導病人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和舒張;踝用力背屈及足趾伸屈活動;中期:指骨折后3―6周,此時創傷反應已經消退,腫痛基本消失,骨痂形成。在此期間,除繼續上述鍛煉外,未被固定的關節應開始活動,活動范圍逐步增大。肌肉的鍛煉亦應加重,如直腿抬高等,以防肌肉萎縮。可以開始扶拐下地患肢不負重行走;晚期:骨折愈合較牢固,外固定已經祛除,應進行全面的肌肉和關節活動加大活動量和活動范圍,直到最后的功能恢復。出院后可繼續在門診進行隨訪和治療。
常見并發癥的原因及護理對策
電解質紊亂:高齡老人骨折后因疼痛刺激,食欲減退,進食量減少,機體處于負氮平衡狀態,如得不到及時補充,病人很快出現電解質紊亂,同時伴酸堿平衡失調。密切觀察電解質的變化,應定時抽查檢查電解質,根據結果調整輸液的速度和量。低鈉血癥、低鉀血癥經靜脈和飲食的及時補充,是可以糾正的。
血栓及栓塞性疾病:高齡病人多有血管硬化病變,加上長期臥床,活動減少等原因,患肢的靜脈回流減慢,容易瘀滯。尤其牽引時,小腿腓腸肌受壓,深靜回流受阻,在血流瘀滯的基礎上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脫落可引起栓塞性疾病,嚴重者可致命。密切觀察患肢腫脹及遠端血運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適當抬高患肢以利靜脈回流,教會并督促病人趾踝的主動伸屈活動和股四頭肌的靜態收縮運動,以促進遠端靜脈回流,減輕靜脈血的瘀滯,必要時可輔以下肢的向心性按摩以增加效果。
肺部感染:高齡病人骨折后由于長期制動不能翻身,活動減少,呼吸深度不夠,怕疼痛不敢咳嗽,或咳嗽無力,排痰不暢等,易引起墜積性肺炎,肺部感染。應鼓勵病人做深呼吸,3次/日,不少于5分鐘/次。
褥瘡:由于長期臥床,使局部組織受壓,血液循環不良,易發生褥瘡,大小便失禁污染皮膚,加上高齡老人納差、低鈉血癥、低鉀血癥、低蛋白等也易發生褥瘡,而且不易愈合。加強褥瘡的防范措施:補充熱量及蛋白質,保證病人獲取足夠的熱量;補充蛋白提高血漿蛋白及膠體滲透壓,定期輸入脂肪乳劑、復方氨基酸、血漿、白蛋白、全血等;保持床鋪干燥、無渣;長期牽引病人定期對骨突出部位按摩,日問每2小時1次,夜間每3小時1次;鼓勵病人抬臀運動;帶有鎮痛泵者臀下加墊海棉墊,禁用熱水袋。
【關鍵詞】老年骨折病人;骨質疏松癥;認知程度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337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5-1332-01
老年的骨折病人易發生骨質疏松癥,而骨質疏松癥的老年人容易并發骨折。針對骨質疏松的病因、流行病學、并發癥、綜合預防等方面進行綜述。應用計算機檢索萬方書據庫和圖書的相關文獻,檢索有關專著。根據檢索到的內容,進行資料綜合,整理。
1.研究背景及動態
1.1 老年骨折研究背景及動態。
1.1.1 老年性骨折背景。由于老年人的骨骼骨質疏松,只需要很少的扭轉暴力,就能引起骨折。常見骨折為股骨頸骨折及股骨轉子骨折。由于老年人心理、生理機能下降,防疫機制減退及恢復力差等特點,如護理不當很容易產生合并癥。事實上,有許多老年骨折患者不是死于骨折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合并癥。[1]
1.1.2 老年性骨折特點。
1.1.2.1 生理特點:各系統功能退化,出現反應慢、感覺遲鈍、骨質疏松、接受能力差
等。
1.1.2.2 心理特點:變化大且個體差異明顯。由于骨折多為突發,使其心理準備不足,出現驚恐,隨后的疼痛,住院、自理缺陷、醫療費用、是否成了家庭負擔等又會使老人產生焦慮、悲傷等心理上的變化。老人受教育程度、生活習慣、職業、閱歷等不同,性格特點、身體疾病狀況存在差別,因此心理改變上有著十分顯著的差別。[2]
1.2.2.3 并發癥多:由于組織老化,各種慢性疾病的積累,使老年骨科病人往往同時患有其他多種急慢性疾病。一旦受到外傷很容易其他組織器官連鎖性病變。[3]
1.2.2.4 睡眠失調。環境改變、骨折疼痛、擔心預后均可引起睡眠紊亂。
1.2 骨質疏松研究背景及動態。
1.2.1 骨質疏松研究背景。骨質疏松(osteoporosis OP)是一種低骨量和骨組織微細結構破壞為特征,導致骨骼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的代謝性疾病。以老年人最常見,尤其是絕經期后的女性。1885年Pommer首先提出骨質疏松一詞,意為骨質減少。1900年lO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的第三屆國際OP大會上給出明確定義:OP是以骨量減少,骨組織最微結構受損以及隨之而來的骨折危險性增加的一種疾患。
1.2.2 研究動態。關于骨質疏松癥方面的研究很多,主要從病因、流行病學、并發癥、綜合預防等方面進行研究,關于老年骨折的研究,主要從并發癥等方面進行研究。主要有:
1.2.3 病因:按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又分為I型和II型。I型骨質疏松又稱絕經后骨質疏松癥,II型又稱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引起老年性骨質丟失的因素是十分復雜的,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老年人性激素分泌減少是導致骨質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認的事實。隨著年齡的增長,鈣調節激素的分泌失調致使骨代謝紊亂。老年人由于牙齒脫落及消化功能降低,胃納差,進食少,多有營養缺乏,致使很多種元素攝入不足。蛋白質攝入不足或過量都對鈣的平衡和骨鈣含量起負性調節作用。[4]
1.2.4 并發癥:骨折是退性性骨質疏松最主要的并發癥。骨質疏松癥是老年人群的常見病、多發病,其直接后果是使骨折的發生增加。因老年骨折患者常患有全身性疾病,因此骨折患者愈合慢、并發癥多,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5]
1.2.5 綜合預防:骨質疏松癥患者何時怎樣應采取措施,預防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尚無定論。近來人們傾向于綜合各項因素對擬采取的防治措施進行費用一療效比較來決定防治方案。三級預防也證實確實有效。已證實對骨折有預防作用的方法主要有:
藥物預防。某些抗骨質疏松藥物能夠降低骨折的發生率,其中二磷酸鹽、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控劑和降鈣素已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準用于預防骨折的發生。值得注意的是以往一直認為甲狀旁腺素加速臂質吸收,但近期臨床實驗證實其對骨折有預防作用。
非藥物預防。足量鈣攝入(1500mg/d)非常必要。傾跌是股骨頸骨折的重要誘因,因此應積極預防和治療相關疾病如視覺器官和神經肌肉疾病,避免使用鎮靜劑,避免接觸硬物,注意防滑。體育鍛煉能增加骨密度值并提高運動能力,有助于防止骨折。
2.評述
老年骨折在臨床上是件棘手的問題。老年人易發髖骨骨折有兩個原因:內因為骨強度下降,外因為老年人易跌倒,使髖部著地受力。如趙成瑾的論文中,43例骨折中,髖部骨折28例。占65.1%,致殘率14.3%,易并發各種感染。對于骨質疏性骨折的處理,骨科手術治療為首選,因為保守治療長期制動會增加壓瘡、肺部感染等危險,同時加重廢用性骨質疏松。手術選擇包括閉合復位內固定和關節置換術。
3.結論
3.1 老年骨折是一個內外兩種因素引起的,呈現出多種特點的疾病。
3.2 骨質疏松癥,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個因素,常見于老年人,以骨折為之最主要并發癥,需要綜合預防的疾病。
3.3 了解和掌握老年骨折和骨質疏松癥疾病知識,才能為開展老年骨折病人對骨質疏松知識的調查分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敬紅.老年性骨折患者常見并發癥的分析及護理,護理園地,B,R473,1008-6919(2006)09-0017-02.
[2] 馬渝根.醫學老年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288.
[3] 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