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人事監管論文范文

        人事監管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事監管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事監管論文

        第1篇:人事監管論文范文

        對于其中有什么“黑幕”,土生阿耿無從知曉,現在也懶得去關心。我還是先根據有關報道梳理一下正方和反方的辯論意見,然后給出我的一些文藝法感懷。

        正方(影片方)聲稱,之所以選擇突然退出大學生電影節南京開幕現場,是因為“我們無法滿足(南京)本屆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必須某大明星參加開幕活動的要求。我們對本屆大學生電影節重點強調的大學生文化品位的觀點無法認同。”“開幕電影不是追星族的晚會,我們的電影在北京大學沒有明星的情況下,2100人的百年講堂扌橄貝笱ё癰粗氐纈暗鬧魈澹獗臼俏頤遣渭穎窘齏笱纈敖詰淖畛趵磧傘6窘齏笱纈敖諛暇槲岬墓ぷ魅夢頤巧罡惺頤薔醯謎饈嵌緣纈耙帳醯牟蛔鷸亍N頤且卜⑾終餛涫凳親槲崮掣鋈說鈉肺煥從跋煺齷疃姆較頡!?反方(組委會方)的辯護意見是:“本來開幕首映式放《青春愛人事件》,北京的組委會原來安排導演顥然和演員周靚、郭濤來南京。投資方提出三人坐飛機,我們的經費有限,來回機票要7000多元,就希望他們改坐火車軟臥。投資方說顥然坐軟臥可以,兩位女演員不行,我不知道這兩位女主演都是什么大腕?”“他們說北大放映沒帶明星,其實他帶了王思懿。東大對文化素質教育相當重視,這也是我們要承辦此次電影節的主要原因。《青春》在北大放映時還是售票的,而我們都是贈票,就是希望吸引更多的大學生。”

        要是用一句話概括雙方的意見,那就是:正方宣布退出的原因是“難以滿足”反方的要求;反方辯稱的主要理由也是“難以滿足”正方的要求。看來,是由于正方和反方都難以互相滿足,才出現了第12屆大學生電影節上的尷尬的一幕。

        可是,雙方“難以滿足”的到底是什么要求呢?表面看來雙方都拋出去了一大堆的說辭,但說到底,片方的意思就是:電影《青春愛人事件》的導演(編劇)和主演前往南京必須要乘坐飛機,可謂“白日放歌須縱酒”;組委會的意思就是:假如主演不能親臨現場,何談吸引領導和觀眾?可謂“青春作伴好還鄉”!這種“須縱酒”的意識其實就是“大腕情結”;“青春做伴”的意識其實就是“明星排場”。真正“難以滿足”的,不是別的,正是文藝領域流行的“大腕情結”和“明星排場”!

        文藝領域一旦被“大腕情結”與“明星排場”充斥,就會鬧出不少笑話。電影《青春愛人事件》投資方北京磐石天地影視文化發展公司與第12屆大學生電影節南京組委會的風波,就是“大腕情結”與“明星排場”鬧出來的一場不大不小的笑話。盡管它氣傷了片方和組委會,但卻使無數旁觀者笑掉了不知多少顆大牙。土生阿耿的大牙多次被文藝圈內的騷事笑掉,掉了又鑲,鑲了又掉,上次被電視節目“狼狗咬美女”〔注〕笑掉之后剛剛鑲好,這不,沒過幾天又被笑掉!試想:那些大腕們也真會耍,火車軟臥不屑一坐,非要坐航空器不可;組委會也真會找賣點,明星們不來,領導就不出席。嗚呼哀哉!

        “大腕情結”與“明星排場”之所以難以滿足,并由此殃及電影節受益群體的觀賞利益,從法治的角度觀察,就是因為文藝立法不完善,尤其是文藝法律責任方面尚無科學的理論支持。文藝法是調整文藝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文藝關系產生于文藝行為,文藝行為包括基本文藝行為和非基本文藝行為,前者如文藝創作行為、文藝演出行為、文藝傳播行為和文藝管理行為等,后者如文藝委托行為、文藝投資行為、文藝中介行為和文藝訴訟行為等。文藝行為主要由文藝主體(包括藝人)之作為而生。文藝主體的文藝理念在文藝行為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本案中的電影節中的電影展映屬于文藝傳播行為之一種表現形式,南京組委會在電影節開幕式中放映電影《青春愛人事件》,從文藝法上說,組委會和片方在發生文藝傳播行為,雙方構成文藝傳播關系。文藝傳播行為不同于文藝管理行為,前者形成的文藝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文藝關系,后者形成的文藝關系是不平等主體之間的文藝關系。這就要求組委會和片方雙方當事人之間必須以平等理念創設文藝行為,建立文藝關系。平等理念指導下的文藝關系不允許“特權”的存在,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和大小優劣之別。就片方派出的導演和主演來說,僅僅是片方在文藝傳播行為中的一個具體文藝參加人,而不是文藝關系主要當事人。此具體文藝參加人盡管是導演和主演,在文藝欣賞者眼中往往被稱為“大腕”,但仍然應當遵循平等理念,前往南京參加電影節乘坐的具體交通方式可以由雙方平等協商,沒有硬性規定非要乘坐最高檔次之交通工具,更沒有鐵桿規則允許這些“大腕”可以因不能乘坐飛機就可以罷場。認為自己是“大腕”,要像邀請古代帝王那樣乘坐“官轎”,孔雀屏開,天子設瓊林之宴;玉璃扇展,群臣赴金殿之筵,簡直是一種不知天高地厚之“耍腕行為”。在組委會之意識流里,必須有明星在場,領導才能出席,這是一種“明星排場”在作祟。作為文藝傳播關系的當事人一方,其主要傳播義務就是要依約放映電影《青春愛人事件》,也是片方賦予的傳播權利,至于“明星”是否到場,本應不影響影片放映義務之履行,但過分膨脹的“明星排場”還是沖昏了組委會組織者的頭腦,個別領導很可能就把自己放置于“明星”之階位,是否出席電影節要取決于“明星”是否在場,全然不顧文藝傳播行為本身之意義。一方有超濃度的“大腕情結”,一方要講究不俗氣的“明星排場”,而雙方又互相不能滿足對方的這些“高雅要求”,于是,一場“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的壯觀場面從天而降。

        也許真如片方所說,突然宣布退出是由于組委會內部“有黑幕”;也許真如組委會所說,突然宣布退出是由于片方妄圖“惡炒作”。但是,在中國電影百年華誕之際,在第12屆大學生電影節上,真正的預約影片沒有上演,卻上演了如此一場“人不來鳥卻驚”的滑稽鬧劇,代替了電影《青春愛人事件》,充當了南京大學生電影節開幕式上的首映節目,可忙壞了我們的媒體人了。然而,沒有文藝法框定下的文藝合同,其實際約束力往往在現實中又遠遠小于普通民事合同,張口一個“大腕”,閉口一個“明星”,就可以輕飄飄地把合同撕得粉碎,這似乎不是道德規則所能管得住的,而法律規則中的民法和合同法盡管有違約責任之律條,然而其怎能管得住文藝行為中的“以違約換利益”之異化了的慣常現象?

        第2篇:人事監管論文范文

        關鍵詞:突發事件;人文關懷;報道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4-0027-02

        近年來,人文關懷理念被引入新聞報道領域。尤其是在各類突發事件報道中,人文關懷日益成為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滿足受眾需要、樹立媒體形象、疏導社會矛盾、倡導“以人為本”理念、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手段。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如何彰顯人文關懷,應注意哪些問題,成為新聞研究者和從業者思考的話題。

        一、突發事件報道注重人文關懷具有重要意義

        人文關懷起源于14世紀到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其含義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1]。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文關懷理念被引入我國新聞報道中,并成為不可忽視的報道環節。有學者認為,在現代傳播中,人文關懷主要表現為強調人的價值、人的尊嚴,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和社會權益,把對人性的根本關懷作為最終要義[2]。

        突發事件不僅發生突然,往往還有災難性的過程和后果、容易聚集矛盾,事件本身及新聞媒介對事件的報道在社會上都有很高的關注度。因此,人文關懷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突發事件報道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突發事件除了要報道事件發生時的基本情況、進展、善后、原因調查、責任追究等,同樣需要報道事件中涉及的“人”的一切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尤其是受害者在突發事件發生、發展過程中,更具有關注價值。

        2.滿足受眾需求的客觀需要。受眾對突發事件報道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他們關注突發事件中的“人”的信息,包括他們在突發事件中生存狀態、社會權益、價值尊嚴等等。這種信息需求,必然要求新聞媒體增強突發事件中人文關懷內容的報道。

        3.塑造媒體形象的現實需要。有專家認為媒體品格的塑造很大程度取決于媒體的人文精神,取決于對人的關懷度[3]。

        4.引導社會輿論、疏導公眾情緒、化解社會矛盾的有效手段。新聞媒介作為一種強大的宣傳工具,具有“整合社會”的功能。它“通過宣傳來形成新的社會輿論,從而來影響、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它要溝通、協調不同民族、不同種族、不同地區、不同職業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關系,緩解社會沖突,消除矛盾,在社會規范的原則基礎上齊心協力”[3]。很多突發事件是社會矛盾激化的結果,在處理過程中又往往容易形成新的社會矛盾,極易引起事件相關公眾情緒的激化。這不僅需要政府及事件處理者認真對待、解決,也需要新聞媒介的有效報道和引導,其中最有效的引導方式就是人文關懷類的報道。

        5.倡導“以人為本”社會理念、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效載體。注重人文關懷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4]。在社會各界正在全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倡導“以人為本”理念的過程中,新聞媒介具有很強的載體作用。要最大化發揮這一作用,除了宣揚有關文件精神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典型事例加以引導,也就是要在報道中凸顯“人文關懷”。在突發事件這種災難性強的新聞事件報道中,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無疑更能達到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效果。

        二、突發事件報道如何體現人文關懷

        突發事件報道中的人文關懷,主要體現為對事件中“人”的關懷。一般而言,突發事件中所涉及的“人”主要包括事件參與者、旁觀者、受影響者和處理者,人們最為關注的則是參與者和受影響者。以煤礦事故這一類型的突發事件為例,在報道過程中,就是要重點關注事故傷者(幸存者)、遇難者、傷者和遇難者家屬、救援救治人員、志愿者隊伍等。

        首先要關注突發事件中“人”的情感需求,也就是要關注他們的情緒和感受。突發事件中人的情感表現,不僅體現著他們對事件的一種態度,還往往影響甚至決定著事件的進程和處理,必須予以重點關注,合理引導。在以往的一些災難性的突發性事件報道中,廣大媒體習慣于在稿件中寫上“遇難者家屬情緒穩定”等語句。事實上,這種表述不僅違背常理和客觀事實,而且容易引發事件受害者的不滿,也廣為社會詬病和質疑。這一事例也從反面表明,在突發性事件報道過程中,關注“人”的情感需求十分重要。

        近年來,我國媒體在突發性事件報道中,也越來越重視關注事件相關人的情感需求,一些客觀真實的報道引起社會認同。2008年2月22日,山西焦煤集團屯蘭煤礦發生特大爆炸事故,一些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幸存礦工對剛發生不久的事故有較強的恐懼感,一些傷者受到不同程度驚嚇,甚至夜里做夢全都是逃生場面。礦工們的這種情緒不僅是他們在事故后的真實感受,同樣也是受眾關注的重點。新華社記者捕捉了這些信息,采寫了題為《山西“2•22”礦難造成74人死亡 獲救者講述驚魂一刻》的報道,在海內外引起廣泛好評。

        其次要關注突發事件中“人”的生存狀態。在突發事件發生處置過程中,相關人群的生存狀態是受眾最關注的內容之一,也是體現報道人文關懷的基本要素。以煤礦事故為例,人們不僅關注井下被困人員的生死,還關注事故幸存者的救治、救援隊員的安全情況等。在山西2008年2月22日發生的屯蘭煤礦事故和2010年3月28日發生的王家嶺煤礦透水事故報道中,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媒體除了及時報道搜救進展、事故遇難人數變化之外,還廣泛關注了事故傷者的救治、搶險救援隊伍等涉及人的生存狀態的情況。比如新華社關于“2•22”屯蘭煤礦事故的報道《生死大營救――山西屯蘭礦難362名礦工生還紀實》,對救援隊員搶險過程中的艱辛、在井下的生存狀態乃至平常的訓練情況都作了反映;關于“3•28”王家嶺煤礦透水事故的報道《為了生命的呼喚――王家嶺礦“3•28”透水事故救援全紀錄》,對被困礦工家屬的焦慮、獲救礦工的救治、救援人員決定救援方案前后的艱難抉擇等狀態都進行了如實反映,獲得了良好社會反響。

        再次要關注突發事件中“人”的社會權益。突發事件尤其是災難性事件,往往損害了很多親歷者或參與者的健康或利益,對他們合法的正當的社會權益,媒體也應予以關注。在屯蘭煤礦事故中,有78名礦工遇難、110多名礦工受到不同程度傷害。作為國有大礦的職工,他們的死亡賠付標準、工傷賠付金額等社會權益情況十分引人關注。新華社在及時報道了遇難礦工將獲得每人不低于20萬的賠償金等消息后,于2月23日采寫了《山西屯蘭煤礦事故工傷保險補償和賠付金2806萬元預付到位》的稿件,媒體采用高達299家。

        最后要關注突發事件中“人”的價值、尊嚴。價值和尊嚴是人的高層次需求,同時也是人在社會上的終極需求,它無疑是突發事件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的重中之重。在突發事件中,人的價值和尊嚴首先表現為對其生命、生存權的尊重。在一些煤礦事故報道中,相關媒體十分注意報道政府和企業所采取的搶險救援措施,相關領導和部門對挽救礦工生命、減少人員受傷程度、保障救護隊員安全所做的努力,充分體現出對礦工、救援者的生存價值的尊重。

        此外,人的價值和尊嚴還體現在對逝者的尊重上。在屯蘭煤礦事故中,每位遇難礦工的遺體最后都被清洗干凈,由家屬辨認并火化。一些媒體對這些過程都有了解,尤其是攝影記者也拍攝了有關遇難礦工遺體的照片,但最終都沒有發表。這種處理方式也是表達對遇難礦工尊重的一種方式。

        三、突發事件人文關懷報道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做好突發事件人文關懷報道關鍵在于一個“情”字。對事故被困人員及其家屬要有感同身受的同情之“情”,對救援人員、醫生護士、后勤保障人員的努力與堅守要有敬仰之“情”,對生命的尊嚴要有敬畏之“情”,對人間大愛要有感動之“情”。但這類報道也要注意兩方面問題:

        1.力戒“習慣性忽略”。突發事件報道過程中,往往面臨時間緊、任務重、持續時間短等客觀困難。記者趕赴現場后,首要關注的是事件的進展,往往容易忽略人文關懷的內容。出現這種“忽略”,一方面與突發事件報道本身的一些特殊性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新聞從業者的認識有關。一些報道參與者認為,突發事件的報道主體或者全部應為事件進展本身,這是硬新聞,往往在這上面下很大工夫,生怕遺漏。由于重視,這方面報道一般都做得很好。但他們同時認為,關注“人”的基本狀態,情感、價值、尊嚴等,屬于軟新聞,報不報對事件報道本身并沒有很大影響,于是便甚少關注,這樣就出現了突發事件報道人文精神的缺失。

        2.力戒感情泛濫。力戒感情泛濫,應著力處理好突發事件人文關懷報道與社會效應的關系。與“習慣性忽略”相反的是,一些報道參與者在關注突發事件中“人”的信息時,有些感情泛濫,盲目同情。有的報道者好于描寫突發事件恐怖緊張氣氛、事件受害者的悲慘境遇和情緒,甚至不顧遇難家屬情緒展現事故血腥場面等。這類報道看似體現了對突發事件中人性的強烈關注,實際上社會效果并不好,有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會矛盾,不利于事件的正常處置。

        我們認為,突發事件中人文關懷方面的報道,既不能不聞不問,也不能罔顧社會效應。要搞好這方面的報道,首先要求報道參與者具備強烈的“人文”意識,不僅要關注事件進展,同時也要關注事件中“人性”;其次要樹立正確的報道觀,在報道過程中,應當把握一個“度”,始終堅持“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本著對事件處置有利、對事件受害者負責的原則,充分而合理地展現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 張燕.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EB/OL].中國廣播網, 2005-11-18.

        [2] 俞吾金.人文關懷:馬克思哲學的另一個維[N].光明日報,2001-02-06.

        第3篇:人事監管論文范文

        一、監管的含義界定

        由于本罪所懲罰的是監管機構中履行監管職責的人員利用職權對被監管人進行虐待的行為,那么監管人和被監管人之間就存在著一種監管關系,因此對于監管含義的準確把握,就成為我們認定此罪的前提基礎。我國學理上對監管的含義存在有狹義說和廣義說之分,狹義說認為監管是指國家監管機構依據監管法則,對被監管人實行教育和改造的監禁和管理,是國家司法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廣義監管的含義是指,對一切違法犯罪的行為人依照法律的規定,限制其人身自由,監督管理其日常行為和思想的一種法律行為。廣義上的監管不但包括了狹義的教育改造監管,而且還包括為了達到其它法律目的而實施的監管。

        筆者認同廣義上監管的含義,因為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監管不僅僅是一種對違法犯罪人進行教育改造的懲罰措施和維護社會秩序的措施,同時也是一種偵查案件的手段,比如勞教監管和勞改監管、行政拘留監管是為了懲戒違法犯罪行為,教育改造被監管人,而刑事拘留和拘傳等監管行為是為查明案件事實提供了必要的司法保障,所以本罪處罰虐待被監管人的行為,不以教育改造內容為前提。據此我們可以依照監管性質的不同,將監管分為懲罰性監管和保障性監管。司法實踐中我們往往只把懲罰性監管納入到虐待被監管人罪的調整范疇,而對于像拘傳這樣的保障性監管中發生的虐待被監管人的行為多以或故意傷害罪進行查處,筆者認為這樣做是不科學的。首先,罪和罪一樣在我國刑法體系上都屬于一般罪名,既所有的公職人員職務犯罪都會具有或的行為表現,但同時我國刑法還規定許多像虐待被監管人罪這樣的特殊罪名,我們在司法實踐中應采用特殊罪優先于一般罪的原則來定罪處罰。其次,我們不能因為監管的目的不同就把保障性監管排除在監管行為以外,是不是監管行為應從其客觀表現上是否存在監管關系來分析,而不應當拘泥于法條的列舉。再次,我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八條規定“虐待被監管人,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故意傷害罪)、第二百三十二條(故意殺人罪)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這說明用故意傷害罪來調整虐待被監管人行為的情況只適用于至被監管人傷殘、死亡的情況,目的是有效打擊嚴重的虐待被監管人行為,而不能主觀的擴大故意傷害罪的使用。

        二、監管機構的含義界定

        我國刑法對虐待被監管人罪的規定中明確指出,監獄、拘留所、看守所等監管機構的監管人員對被監管人進行毆打或者體罰虐待,情節嚴重的行為。這表明在我國的法律體系內監管機構是合法監管的載體和前提條件,即監管的職責只有監管機構才有權力行使。同時只有準確把握監管機構的含義,才能正確界定監管人員和被監管人,監管機構對于認定虐待被監管人罪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為無論是監管人員還是被監管人都要屬于某一監管機構,否則他們就不是刑法意義上的監管人員和被監管人員。

        對于何為監管機構,理論界與實務界也存在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監管機構應是在刑事司法活動中對犯罪嫌疑人和罪犯進行監押看管的場所,另一種觀點認為,應以《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瀆職侵權犯罪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下稱《規定》)中列明的“監獄、拘留所、看守所、拘役所、勞教所等”來嚴格認定監管機構。目前第二種觀點已經得到了普遍認可,但是在司法實務界就第二種觀點的理解仍有較大爭議。主要爭議就在于除了《規定》中列明的監獄、拘留所、看守所、拘役所、勞教所這五種監管機構外,是否還有其他機關能被認定為監管機構,換而言之,就是對《規定》中“等”的范圍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應嚴格按照《規定》中列明的監管機構進行認定,另一種觀點認為應對“等”的含義作出立法目的解釋,即凡是依據一定的監管法規,能夠對公民的人身自由進行限制或剝奪的機構,都應當包含在刑法248條中的這個“等”字中間。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因為根據對監管含義的分析來看《規定》中提出的五種監管機構只是我國專門的監管機構而并非是完全意義上的監管機構,在我國還存在著一些具有監管職能的非專門監管機構,如公安局、法院、檢察院在司法實踐中所廣泛采用的拘傳措施就都具有押解、看管等限制人身自由的監管職能,但同時公安局、法院、檢察院還具有其它行政司法職權。如果把監管機構僅限定為《規定》中提出的那五種,那么非專門監管機構在監管過程中發生的虐待被監管人員的案件就無法用虐待被監管人罪來調整,這就偏離了設立虐待被監管人罪的初衷,同時違背了我國刑法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會產生同案不同罪的情況,這樣就破壞了我國刑法的可預見性,因此筆者認為不應當把監管機構的種類刻板的認定為《規定》中提出的五種專門監管機構,而應當根據該機構是否具有監管職能來具體分析和判斷。

        三、監管人和被監管人的主體界定

        監管人和被監管人也就是虐待被監管人罪的犯罪主體和犯罪對象,根據刑法的規定我們可以知道此罪的主體是指在監獄、拘留所、看守所等監管機構中負有監管職責的監管人員,此主體應當為嚴格意義上的特殊主體,此罪的犯罪對象也僅限于被依法監管的人,那么監管人員和被監管人員應如何界定呢?

        我們明確了監管機構的含義,再來確定監管人員和被監管人員就容易多了。監管人員和被監管人員是基于監管關系的存在而產生的,而本罪處罰的就是監管機構中的監管人員利用職權對被監管人進行人身傷害的行為,因此筆者認為本罪所說的監管人員就是依法在監管機構中履行監管職責的人員,而與監管機構形成被監管關系的人就是本罪的犯罪對象即被監管人。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確定監管人員應以其在監管機構中履行的職責作為判斷標準,而不是監管人員的身份。在履行監管職責的人員中不僅有正式在編的司法干警,而且包括被聘任的臨時看守人員,只要是在履行監管職責的過程中虐待了被監管人,那么不管這個履行監管職責的主體身份如何都應以本罪定罪處罰。同時筆者認為對于被監管人應以其人身自由被監管機構限制時開始認定,而不是其人身置于監管場所內來認定。因為監管機構與被監管人的監管關系形成于依法限制人身自由時,而限制人身自由并不以被監管人處于監管場所內為必須條件,本罪處罰的虐待被監管人行為也不只會發生在監管場所內部,所以對于那些在押解途中的人以及被抓捕后尚未送到監管場所的人都應當認定為本罪的被監管人,在此期間發生的虐待被監管人的行為都應有本罪調整。

        四、虐待動機對定罪的影響分析

        虐待被監管人罪的主觀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已經違反了有關的監管法規,會給被監管人帶來精神上和肉體上的痛苦,仍然實施毆打、體罰虐待的行為,犯罪動機都是生氣泄憤或是以權逞威。

        需要注意的是,要準確把握本罪行為人的犯罪動機,這是區分此罪與刑訊逼供罪的重要條件。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監管人員有時就是案件的偵查人員,即監管和偵查的職能由同一主體行使,這種情況多發生于前文所述的公安派出所、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等非專門監管機構。由于這些臨時性監管機構還具有調查案件等其他法律職能,又由于司法體制和人員配備方面的種種原因在這些機關工作的人員往往即負責偵查案件又負責監管,負有多重或雙重的法律身份,那么在這些機關工作的人員無論是因生氣而泄憤還是因想耍威風實行毆打、體罰虐待被監管人的行為都應當成立本罪,但是如果這些臨時性監管機構人員對被監管人實施體罰毆打是為了逼取口供查明案件,那么監管人就應當構成刑訊逼供罪或暴力取證罪,而不是虐待被監管人罪。

        五、保護性約束中的虐待行為可否用本罪調整

        這里我們以公安派出所為例說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第十五條的規定醉酒的人在醉酒狀態中,對本人有危險或者對他人的人身、財產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脅的,應當對其采取保護性措施約束至酒醒。同時第八十三條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公安機關傳喚后應當及時詢問查證,詢問查證的時間不得超過八小時;情況復雜,依照本法規定可能適用行政拘留處罰的,詢問查證的時間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以上兩條法律中被傳喚查證人的人身自由要被監管是不難理解的,而且很有可能是被監管在派出所內,而對于醉酒人進行保護性約束也應認定為一種監管。這里所稱的醉酒人是對本人有危險或者對他人的人身、財產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脅的醉酒人,之所以要進行保護性約束就是要通過管制其行為約束其人身自由達到保護社會他人和其本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在現實的執法過程中派出所民警一般都會待醉酒人酒醒后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而督促其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要給社會他人和自己造成危害。因此從保護性約束的目的來看就是要通過監管醉酒者,由派出所民警監督管理醉酒人在醉酒期間的行為并待其酒醒后對其進行思想教改造,促使其不再醉酒危維護社會穩定,這是一種典型的教育改造監管。

        第4篇:人事監管論文范文

        (一)提高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眾所周知,師資力量的培養對高職院校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和學科梯隊建設就成為高職院校發展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礎上,高職院校人事管理工作也發生了變化,從基礎性工作發展到培養高素質人才、優化學科梯隊結構等方面。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設可以使日常管理按照一定程序通過網絡進行,更加簡便,更加規范,一方面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精簡了人事工作,另一方面,對各種信息能夠進行方便、快捷的統計分析,降低了工作成本,提高了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實現資源的高度共享信息化建設能夠及時收集和統計高職院校教職工的人事信息,從而保持數據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讓需要的人通過網絡可以查詢到完整可靠的信息,實現資源的高度共享。比如,對于高職院校的教職員工來說,通過校園網可以快速查詢到自己所需的人事信息,無需各個部門跑來跑去;對于人事管理部門來說,各科室對人事信息進行共同操作,減少了重復的事務性工作;對于高職院校管理者來說,全面、準確、及時的人事信息能夠為科學的規劃和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三)加強各部門的團結協作,提升凝聚力在以前的人事信息管理中,很多科室都是“各自為戰”,因為概念、范圍等的不同,雖然建立了一些簡單的數據庫,也用電腦辦公,擁有了一套管理系統,但是并不能在大范圍內使用,具有非常強的局限性,不能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加強信息化建設,可以建立統一規范的數據庫,使各個科室的信息連接起來,大家在一個系統內操作,既保持了信息的一致性、規范性和完整性,也能加強各部門的團結協作,有效地提升人事管理部門的凝聚力。

        (四)信息更加透明,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人事部門是高職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工作內容包括人事調配、職稱評聘、薪酬發放等,這些都是關系到教職工切身利益的事情。要是做好了這些工作,就能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來學校任職,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競爭力。通過加強信息化建設,可以實現教職工相關信息的透明化、規范化,實現人事信息資源共享,讓更多的人了解學校的發展,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促進學校的良性發展。

        二、當前我國高職院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化建設不規范、不完整目前,我國信息化建設非常不規范,沒有按照國家管理信息化標準嚴格執行,信息管理系統都是滿足本部門的需要,局限性太強,信息不能共享,流通不順暢,甚至出現不能兼容的現象,極易出現數據錯誤的問題。

        (二)信息更新不及時,準確性不高傳統的信息處理手段費時費力,不能及時、有效地對信息進行更新,更不要說分析和處理了。信息滯后、準確性不高,不僅對學校教職工的切身利益有影響,而且也對管理層及時準確決策造成不良影響。

        (三)工作人員素質低,信息處理能力不高工作人員信息化水平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信息處理能力不高,只能進行基本操作,還不會數據分析和科學管理。二是不能對信息系統進行維護和管理,導致信息系統處于低水平運作階段,不能發揮全部功能。

        三、加強高職院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具體措施

        (一)建立健全人事信息管理系統,實現規范化管理高職院校人事管理涉及各個部門,需要整合各部門的數據資源,建立健全人事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統一的規范管理。首先,以校園網為平臺建立人事信息管理系統。校園網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平臺,也是建立人事信息管理系統的重要平臺。學校可將人事調動、薪酬管理、招聘信息等人事信息在校園網上,利用權限設置讓相關人員進行查詢、管理,利用人事管理軟件處理日常事務工作,實現信息資源的交換與共享。其次,對人事信息工作進行規范化管理。即按照統一的數據信息標準規范數據,減少數據接口,建立統一的信息平臺規范管理,對人事信息及時更新,對信息系統定期維護,結合本校實際對人事信息進行統一的規范化、制度化管理,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保證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和實效性。

        (二)提高人事管理人員的信息化素質,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首先,加強人事管理人員的業務學習和職業技能培訓,讓他們學習相關的技術知識,熟練操作信息系統,能用現代化手段處理日常事務,真正將信息化的高效作用落到實處。其次,培養高素質人才對信息系統進行日常維護和管理。如引進專業人才結合學校實際對系統定期維護、優化升級,做到專人專崗。再次,加強對人事管理人員的思想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管理人員要具備職業操守和保密意識,對于比較敏感的人事信息,要確保其安全性,保障人事管理工作的保密性。

        第5篇:人事監管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現代圖書館強調“以人為本”,即功能、流線、布局、設施的安排及內外環境的營造,旨以“人”為中心,處處給讀者以親切和關懷。本文從圖書館建筑的人文藝術和圖書館功能的人文藝術兩個方面展開論述,闡明現代圖書館建設是一種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藝術,是追求先進技術與精美高雅的渾然一體的藝術,是使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發揮到最大限度并相輔相成的藝術。而這些恰恰是現代圖書館建設人文藝術的集中體現,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以讀者為中心。  

         

        圖書館是一個人心靈與情感在此最大限度釋放的地方,是感受文明、塑造自我的場所,在這里進行的是體味、傾聽、交流和感應,是一種人的心靈與情感參與的內在活動。現代圖書館強調“以人為本”,即功能、流線、布局、設施的安排及內外環境的營造,旨以“人”為中心,處處給讀者以親切和關懷。充分考慮讀者的意愿和習慣,以方便讀者使用文獻信息和進行交流活動為出發點和歸宿,為讀者提供舒適、優美的環境。在服務和管理上,以全開架布局形成“人在書中,書在人旁”應用自如的新格局,且檢索便利快捷,網絡資源隨手可得,咨詢服務近在身邊。 

        筆者認為現代化圖書館建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圖書館作為建筑本身,即建筑意義上的建設;二是圖書館的實體使用功能,即功能方面的建設。只有這兩個方面高度統一,共同營造以人為中心的圖書館藝術實體,才是現代化圖書館真正人文藝術的體現。 

         

        一 現代圖書館建筑的人文藝術 

         

        圖書館的建筑既要讓人從宏觀上感到它的規模和氣魄,又要讓人從微觀上體會它的優越、方便和安全,其關鍵是首先應該有文化意義上的深度,即文化內涵,能夠體現出圖書館建筑藝術和優美環境的結合,體現出這所“學校”的歷史、傳統和風貌,體現出圖書館的人文精神。建筑從本質上講是人的空間,而且是人所營造的藝術空間。美好的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是詩,圖書館建筑更應以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精美的造型藝術成為好的音樂和詩。 

        1 實用功能對現代圖書館建筑藝術的影響 

        圖書館的建筑形式一直是隨著圖書館職能的變化而變化的。我國古代圖書館被稱為閣、觀、院等,以藏書為主要功能,因此產生了像寧波天一閣這樣的藏書閣,其建筑形式是封閉的。到了近代,圖書館的主要功能變為以藏為主,藏用并重,其建筑形式采用閱覽在前,書庫在后,目錄廳、借還書處在中間的藏借閱相分離的布局。現代圖書館的讀者要求縮短與藏書的距離,實行開架借閱,并且要利用現代化手段和多種服務方式滿足用戶的多種需求,由此產生了統一柱網、統一層高、統一荷載的三同藏借閱一體化的建筑模式,形成大空間、靈活隔斷的開放式布局和結構。目前國外圖書館普遍采用的大開門模數式圖書館就是以這種設計思想為指導的,形成人在書中、書在人旁的閱讀環境,有利于今后根據發展的需要對房間進行改造和重組。為了在外觀設計中更突出人文性,一些圖書館采用開放式設計大范圍采用落地玻璃窗設計,內外可以互視,使外面的讀者還沒進入圖書館就能初步了解館內圖書的大概分布,有利于讀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資料,而里面的讀者閱讀之余可以欣賞外面的優美景色,以調節身心狀態。并且這種開放式的設計還可以感染一些潛在讀者,激起他們走進圖書館深入了解其人文內涵的欲望。 

        2 審美功能對現代圖書館建筑藝術的影響 

        建筑是建筑物和構筑物的統稱,是人類用物質材料修建和構筑的居住和活動場所。它最初是滿足人的實用性物質需要而出現。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對建筑的要求也就不滿足于單一的實用性物質需要,而是還必須滿足審美性精神需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求美之心人皆有之。要滿足審美性的精神需要就必須將藝術因素融于建筑,使建筑具有藝術審美性,建筑由此成為建筑藝術。建筑藝術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滿足人類物質需要的實用價值和滿足精神需要的審美價值。圖書館建筑藝術就是在滿足人類獲取知識信息需要的同時,給讀書這種心靈活動提供舒使的使人精神得以升華的審美空間。 

        (1)圖書館外部造型的精美。建筑藝術是一種立體作品,以巨大的形體給人以不同的審美感受。現代圖書館建筑藝術要獨創、新穎、優美、寧靜、個性鮮明和充滿活力。在具體設計和布局中要遵循高品位原則,并引入園林設計風格,將綠色景觀和水體景觀融入建筑物的設計之中,尊重讀者的審美規律和審美習慣。要盡量做到:合理布局,宏偉挺拔、格調高雅、賞心悅目、寓意深刻、輝煌達觀、美觀實用,從中透出圖書館的高雅文化和藝術品位。同時要對形式進行推敲和權衡,運用單純齊一、對比均衡、比例協調、節奏韻律、調和對比、多樣統一等形式法則,達到圖書館建筑形式的完美,從而處處體現出美,給人以審美的愉悅。 

        (2)人文的室內裝飾。裝飾是圖書館建筑的有機組成部分,屬于建筑的細部處理范疇,其主要作用是強化圖書館建筑的實用功能,增強建筑藝術美的表現力。進入圖書館讀者首先感受到的是整個圖書館的大色彩基調給視覺帶來的沖擊,因此圖書館室內裝飾首先應考慮色彩搭配,室內粉刷一般應采用明亮淺淡的顏色,在大色彩基調統一的基礎上,適當配以其它顏色來烘托氣氛,營造幽雅、寧靜、清新而又不失溫馨的閱讀環境。同時注意多采用綠色基調多擺放綠色植物,給讀者帶來輕松、活躍的視覺感受。在閱覽室、自習室等空間較大的地方,配掛適當數量的風景畫、字畫和裝飾畫,營造溫馨、親切充滿人文的閱讀環境。在圖書館大廳還可通過展覽、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烘托出圖書館的人文氛圍。 

        (3)圖書館人文的外圍環境。圖書館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建筑不可能脫離環境而獨立存在。外圍人文環境的構建對圖書館整個建筑的烘托起著重要作用。圖書館應處于視野開闊地帶,周圍以綠地、廣場為主,栽種一些四季常青的灌木,并配以閑亭、座椅、水池、小溪以及一些蘊含人文內涵的雕塑、小品,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宜人環境氣氛。外圍環境植物以形態優美的樹木、花卉為主,設計上應錯落有致、富有層次感,并盡量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 

        (4)現代圖書館建設應熔鑄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建筑藝術于一爐。重視歷史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塑造,從環境出發,結合地勢,精心設計一個優美、高雅、文明的育人環境,要體現出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典籍豐富的特點,主體建筑布局對稱,構圖嚴謹,格調典雅,渲染出如古代書院的清新高雅的氣氛。同時,吸收西方建筑藝術特點,體現出功能和審美既現代又高雅的藝術品位。 

        (5)人文功能房間的設置。現代圖書館不僅具有傳遞知識的功能,還具有信息服務、文化展示、文化教育、生活服務等多項功能,形成以圖書館為主兼容其它社會活動的新型圖書館。圖書館除了具有借、閱、藏功能房間外,還應開辟其它功能房間為讀者提供服務,如開設學術交流室、英語角、運動休閑室、小劇場、咖啡屋品茶室等,能讓學生在學習之余感受不同的文化熏陶,有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二 現代圖書館建設功能的人文性 

         

        圖書館智能化建設充分體現圖書館建設功能的人性化。伴隨著社會信息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智能化建筑的興起與發展是建筑業發展的必然,而智能化建設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各種信息的需求。圖書館的智能化建設同樣也是為了滿足隨著現代信息技術數字化、網絡化的高速發展,人們對于各種紙質信息和電子信息的需求,是為了更好地尊重人們的文化傳統與閱讀習慣,更好地服務于大眾。而現代圖書館的智能化建設就是在這一特定的建筑物內,將現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圖書館建筑藝術進行完美的結合,使現代圖書館的各項使用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圖書館智能化系統建設中,最重要的是網絡系統建設。現代圖書館網絡系統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為圖書館業務系統服務的通信類系統,包括綜合布線系統、網絡系統、電話語音系統、多媒體系統、視頻會議系統、衛星接收及有線電視、公共廣播系統等。二是為樓宇自動化服務的系統,包括消防自動化系統、空調系統、保安管制系統、能源系統、給排水管理系統、停車場管理系統、電梯管理系統等。 

        網絡系統又是建立在綜合布線系統之上的。圖書館結構化綜合布線系統,應當支持高速寬帶通信業務、多媒體通信業務、智能化通信業務、個人通信業務、可靠和保密的通信業務等,圖書館綜合布線系統應當支持高速寬帶通信業務、多媒體通信業務、智能化通信業務、個人通信業務、可靠和保密的通信業務等。圖書館綜合布線系統要具有開放性、兼容性和可擴展性。由于圖書館工藝位置的經常變化,布線系統的設計應支持靈活的間隔,使其支持不同的應用環境,并適應用戶在功能及位置上的變化。布線系統的管理方式宜采用集中分散式,即在網絡控制與管理中心設立總配線架,集中管理圖書館的網絡系統,在各樓層設立分配線架,管理該樓的通信系統。 

        現代圖書館綜合布線系統由工作區子系統、水平布線子系統、干線子系統、管理子系統、設備間子系統構成。圖書館智能化中應以atm或者其它速率在1000mb/s以上的網絡為高速主干網。網絡主干是局域網的核心,應具有可靠的安全措施,要使子網的中斷不致引起全網癱瘓,同時又保證子系統間互訪和資源共享以及館內不同用戶組建虛擬網的要求,應該具備故障檢測跟蹤與處理、性能分析管理、資源配備、安全管理、容錯管理、物理層管理等7項功能。圖書館樓宇保障系統中各子系統的聯動是非常必要的,當災難達到預先設定的級別時,報警信號應自動實時轉接市內相關部門的應急中心,如公安、消防、衛生等部門。圖書館智能化弱點系統的集成應基于成熟、先進、實用、安全、開放的原則,采用國際上最先進的集成技術,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分析來做出決策,對整個圖書館的弱點系統進行優化控制,達到高效、經濟、節能、協調的運行狀態,把弱點各子系統由各自分立的設備,最大限度發揮各子系統的功能。系統集成應滿足開放性、標準化、安全可靠、容錯、經濟實用、高效便利、先進行和易擴充的原則,應建立在符合國際標準的高速局域網lan上。信息共享可采用國際通用的標準網絡傳輸協議tcp/ip。 

        智能化建設給讀者帶來了極大便利,如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圖書館將藏書、閱覽、外借、咨詢、檢索、網絡、復印安排在同一空間,讀者進入閱覽室可自由選取書刊研讀,也可利用計算機檢索館藏文獻與網絡資源,還能在座位上接插手提電腦,將所查資料加以分析、綜合,完成新的研究成果,并發送出去。這樣的設計使讀者能十分便捷自主的使用圖書館,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為用而藏”的現代管理理念。 

        現代圖書館建設是一種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藝術,是追求先進技術與精美高雅渾然一體的藝術,是使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發揮到最大限度并相輔相成的藝術。其建設反映出時代氣息,造成一種秀外慧中的意境,體現精神、物質、美學的三重內涵。現代圖書館建設是藝術與技術的綜合作品,是功能與審美的奇妙交融。而這些恰恰是現代圖書館建設人文藝術的集中體現,是真正的以人為本,以讀者為中心。 

         

         參考文獻: 

         [1] 周進良:《圖書館建筑中的辯證法》,《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0年第2期。 

         [2] 胡建東、周文軍:《現代高校圖書館智能化建設》,《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7年第8期。 

         [3] 莊青:《高校圖書館建筑造型現代化試析》,《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6年第2期。 

         [4] 張麗萍:《淺議高校圖書館人文環境的構建》,《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年第7期。 

        第6篇:人事監管論文范文

        [關鍵詞]電視新聞報道;突發事件;人文關懷

        真實性是新聞報道最重要的因素,特別是面對突發事件時,如何第一時間將真實有效的新聞信息及時傳播出去,是電視新聞媒體和記者的專業職責所在。但是有時突發性災難事件發生時,記者是盡一個公民的義務參與救人,還是履行新聞采訪的職責,這是新聞界一直存在爭議的問題。

        目前危機事件的新聞報道放開后,往往會出現人文關懷缺失的問題。比如2009年“6·5成都公交車燃燒事件”的視頻記錄者,后來就經歷了類似的指責和爭議。而面對礦難、車禍等事故的受害者以及他們的親屬時,不顧其尊嚴、痛苦和隱私,一味地采訪和拍攝新聞的行為,一直以來也為人們所詬病。那么如何在電視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呢?

        一、尊重受眾知情權,提高媒體公信力

        我們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會面臨大量的突發性災難報道,以往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媒體和政府對突發性災難報道往往“語焉不詳”,而且報道也是“冷冰冰”。作為公眾想了解更多災難本身和救援等的細節內容,報道不僅是信息的傳播者,也是人文關懷的體現者。

        這種人文關懷的理念不僅僅體現在對采訪對象的人文關懷,也體現在對受眾的人文關懷,如尊重受眾的知情權、關注“人”本身、在后續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等。所以,突發性事件的報道中,越來越要求新聞媒體應該尊重受眾的知情權,動態把握好輿論引導的“度”,也就是新聞信息的密度、政府公開聲音的強度、對難點和焦點關注的熱度、做好危機傳播中電視媒體的自我調節。及時正確的導向性信息,起到安定民心的社會“穩壓器”和促進社會進步的“推進器”作用。像2011年,以“3·11”日本大地震為代表的災難事件報道和震驚全國的7·23溫州動車脫軌事故為代表的突發事件報道中都較好地實踐了這種“人本化”的新聞報道理念,使電視新聞報道的深度轉向進入一個較為成熟的新階段。

        二、發揮電視特點,用細節鏡頭體現人文關懷

        電視新聞媒體由于圖像、聲音立體現場的感受更直觀、更有說服力,因此要充分發揮電視新聞的特點,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充分調動電視鏡頭語言,在現場的細節中強化和感動觀眾。

        比如,黑龍江電視臺《共度晨光》節目在對2011年“8·23”七臺河勃利礦難的救援報道中,一方面采取現場直播連線的形式,讓觀眾跟隨現場主持人直接看到救援的進展情況。同時,結合演播室請到有關專家解讀和分析礦難的損害和如何進行救援等,讓觀眾的心隨著事件的進展第一時間感受到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在報道中發揮電視媒體的優勢,用鏡頭語言捕捉更多的感人的細節瞬間。省長對被救礦工的關懷,現場救援的緊張有序,都通過鏡頭展現給觀眾,使災難報道有了“溫度”,更加注重在新聞報道中展現人性的尊嚴和價值,體現了社會各界對被困礦工的關注,體現了一種“人文情懷”,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三、用評論解讀提升電視新聞人文價值的社會意義

        電視新聞報道如果僅僅停留在傳播一個新聞事實或描述事物的表面現象上,顯然難以贏得受眾。因為受眾對于新聞媒體傳播的新聞信息,特別是突發性事件的報道,不僅僅想知道“有什么”、“怎么樣”,更想知道“為什么”和“怎么辦”。對于受眾的這些需求,目前的電視新聞報道越來越注重對新聞價值的深度化闡釋,就是一種“解讀式新聞”。

        電視媒體在對新聞事實播放之后,利用主持人或本臺評論員的評論、專家對新聞事實的看法、融會背景事實、圖片報道或其他媒體的觀點等形式來對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作全面、深入、立體化的報道,從而提升新聞信息的含量,深化新聞信息的內涵,形成一個圍繞中心事件報道的新聞超級鏈接,使電視新聞報道具有時代感、歷史感、時空感,從而形成一個“新聞輿論場”。電視媒體正是這樣通過自己的觀點形成“新聞輿論場”來引導公眾進行理性思維。

        在這一過程中,把一個孤立的新聞事件通過主播和嘉賓的幾句精煉到位的點評以此“懲惡揚善”,既對當事人體現一種人文精神,又對整個社會有警示和教育作用,達到輿論引導的目的,引起受眾思考,從而強化傳播實效。

        總之,在突發事件的電視新聞報道中,要以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將人文關懷貫穿到報道中,尊重公眾,在向公眾傳播真實有效的信息中,與政府密切協作,努力做到“幫忙不添亂”,增強輿論引導力。

        參考文獻:

        [1]姚遠,霍邢平,袁天志. 《突發事件中的

        媒體應變考驗輿論引導力》, 《中國記

        者》2009年第1期.

        第7篇:人事監管論文范文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這樣的競爭不僅注重技術、產品,更加注重形象、倫理道德,這既是企業實現自身價值的需要,也是社會及與企業相關利益者所需要的。

        一、企業倫理文化的時代價值

        第一,社會體系要求企業經營必須合乎倫理。企業自出現以來,一直就存在社會性的性質,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企業的一舉一動無不對利益相關者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社會要求企業用社會道德標準約束自己的經營行為。在工業化的進程中企業的經營行為最能折射出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亞當?斯密“經濟人”的人性本體論為企業的經營模式奠定了文化倫理基礎。后來大衛?李嘉圖也提出人是理性的“經濟人”,泰勒的標準化管理中也表達出同樣的觀點,并由福特將“經濟人”實踐成為一種企業生產模式。可以說“經濟人”的人性本體論反映出社會仍然處于低水平的層面上。在“經濟人”的前提下,企業視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為合乎倫理的終極目標。后來人類文明程度的發展要求企業倫理水平的提高,企業行為對人性的假設也逐漸由“經濟人”度過到“社會人”到“文化人”。一個充滿信任的有效且合乎倫理的企業組織是成就資本主義經濟的關鍵要素,這種合乎倫理的企業組織與社會的文明進步互為作用,共同反映社會的文明程度。相反,不合倫理的企業經營行為有損于社會的文明進步,企業的倫理行為在社會文明進步中的催化作用不可低估。

        第二,企業倫理內在于市場經濟體系的本質之中。市場經濟在不同社會制度中各有特色。然而,有兩點卻極為相似,即企業經營的自主性和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這兩點對倫理的要求內在于市場的經濟體系的本質之中。市場經濟的思想背景應該說是自主性的。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一方面是建立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立現代企業的制度,政府對企業的管制進一步有所放松,企業逐步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主體。企業的各種自由度增大了,但并不是企業可以隨心所欲地為追求自身局部利益而去損害集體的利益。所以,“倫理文化”對企業經營的制約作用也愈發顯得重要。另一方面,市場經濟體系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及將資源優化配置到效益好的環節中區,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行優勝劣汰。然而,體系的有效運作是有條件的。一是擁有支配私有財產的權利;二是擁有買賣產品和服務的自由選擇權;三是能獲得這些產品和服務相關的準確信息。在經營過程中,企業使用不準確或是錯誤的信息誤導消費者去買一些產品,會產生兩個惡果,一是使企業的成本因生產諸關節的無序陡然增加,二是限制了消費者用有限的貨幣購買了與承諾不符的劣質產品,消費滿意度低。這些種種不合倫理的企業行為都扭曲了市場體系,破壞了市場體系的有效運作,導致了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合乎倫理的企業行為時市場體系有效運作的基礎。

        二、企業倫理文化構建措施

        第一,企業要構建良好的倫理環境。企業在經營和競爭過程中常常容易忽視倫理道德,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缺少相應的倫理文化環境是導致企業非倫理行為的根源之一。1996年《中國企業家的商業倫理指南調查報告》表明對于社會普遍存在的經營不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絕大多數經營者常常將其歸因于外在不良環境的影響。因此,構建良好的倫理環境是促進企業重視倫理的重要條件。

        第二,將道倫理德納入制度流程。道德觀是企業倫理道德建設的基礎,而要把道德觀轉化為員工的行為準則,則必須建立起相應的制度和體系,比如獎罰制度,不僅要規定公司有什么樣的行為紀律,而且要規定員工應遵守什么樣的準則,反對什么樣的不良行為,遵守道德準則的人會得到什么樣的獎勵,違反的人會受到設什么樣的懲罰。同時,用道德衡量人員配置。首先就是為企業引進德才兼備的人才,其次是在員工配置過程中對不合適做設計倫理道德較多的職能崗位的人要及時調整,從制度上進行保證。

        第三,通過培訓使倫理道德觀深入人心。員工培訓對職業道德的意義很重大。應該改變以往重技能技巧,輕員工倫理道德的培訓狀況,根據企業的道德準則并對照員工的職業道德狀況指定培訓計劃。不斷推進企業的倫理文化建設。企業也應該對員工加強企業倫理教育,使他們能正確處理“交際”的問題。企業應該加強員工有關企業倫理的訓練與敏感度。目前我國企業的員工教育偏向管理知識、技能水平的訓練,對于倫理道德的訓練就不多,很多人甚至懷疑企業倫理能否被訓練。一些先進工業國家的經營管理顯示,企業倫理是可以被訓練的。所以,企業可以專門邀請詩人、哲學家給員工上課,進行教育培訓,使員工對身邊的人和物有更高的敏感度。持外,企業應該以盡義務方面所發生的倫理問題作為訓練教材,時時提醒和教導員工對敏感問題作正確的判斷。

        第四,企業領導應該成為倫理道德標桿。美國著名學者埃德加?沙因在《企業文化與領導》一書中對領導與組織文化關系作了系統地理論論述。他對領導者在組織文化的創創立、建設、維持、變革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闡述,他指出“領導者在企業文化的形式方面起領導作用,企業的高級成員會通過日常的談話,企業的特殊慶典、儀式反復講述企業自身的重要價值觀念,企業高級成員的更迭會削弱企業文化力量,甚至改革企業的文化,為了形成需要改革的風氣,領導者會大肆宣揚危機或潛在危機的情況”。企業倫理文化對企業文化有巨大的影響作用,古語說的好“風俗之厚薄,幾乎一二人所向”。在企業之中德高望重、卓有成效的領導,是而今最有資格提升倫理道德的人物。如果大多數的企業都能受到企業領導的影響,深刻認識并能夠致力于提高企業倫理文化,我們社會的人文精神、生活品質自然也就會提高,那時候,企業的倫理文化氛圍會大大提高,企業產品的形象也會隨之大大提高,企業也會獲得更好的效益。

        第五,企業應該履行對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在處理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時,企業只能負擔起相應的責任,才能得到各利益相關者的認同和理解,企業才具備同利益相關者處理良好關系的基礎,才能有利于企業的長期而持續的發展,才能有利于企業的未來。在于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中,企業的責任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慈善責任,自身的經濟利益也隱含其中。這其中,經濟責任是核心,因為企業在本質上是一個盈利性的經濟組織。企業對社會的責任更具廣泛性,總體上可以概括為:一是對消費者的責任,圖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與服務等;二是企業對員工的責任,如在人力資源開發、福利、安全、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義務、四是對公共設施建設和使用所承擔的責任。

        三、結語

        第8篇:人事監管論文范文

        [關鍵詞]人文精神培育綜合素質

        一、人文精神闡釋

        人文在原初意義上,指人從純粹的自然界中脫離出來,與動物的本質屬性相對,把自然界當作一個對象來認識。近代帶有強烈工具理性色彩的自然科學興起以后,科學與人文逐漸分野,科學知識教育占據了學校教育的重要一席。但是對科學實用層面的過分張揚帶來了一系列嚴峻后果,引發了人類對純粹技術和純科學的深刻反思。今天,很多人意識到,人文知識的教育和其價值精神的培養應當重新回到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來。

        其實,科學與人文是相通的,它們之間沒有涇渭分明的區別和水火不容的矛盾。從始源上講,古希臘的哲學家也就是自然科學家,17世紀西歐興起的科學本身是從自然哲學中獨立出來的;從認識上看,科學和人文都是人類對對象世界的認識,都蘊含著人的理性和情感。所以,那種人為劃分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做法并不妥當,認為在教育過程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人文知識課程任務的認識是不正確的。

        人文和科學只是一種學科分類,以便于人們科學研究或其他需要。人文與科學都體現了人類的情感、精神和認識水平,都是人類在追求自由心靈和生命意義上的探索,本質上都是人類創造的文化。科學求真、人文尋善是狹義的認識。求真的目的如果背離了善,就會使科學走入惟科學歧途,從而失去了人本身;同樣,人文知識也源于生活,源于人類的實踐,人文的創造也需要尊重客觀的實際、本質與規律。狹義的人文和科學其實是某種文化發展到比較充分的階段后,形成的一套自身的價值觀念體系和技術器物體系,即我們常說的“形而上”與“形而下”。“人文精神是人類通過實踐活動,在構建各種制度、規范與生產物質產品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觀念、風俗、生活方式和社會心理,它是文化‘形而上’部分的最高層次,包括維持人類正常生活的價值追求、倫理觀念、群體意識、生命激情、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也包括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反省意識、遠大理想、民族精神以及政治信仰”①。

        二、人文精神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

        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四個方面,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對此具有很高的要求。而無論哪一個方面的教育都離不開人文精神的支撐和培養。

        首先,人文精神是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基礎。大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培養高素質的畢業生和負責任的公民。大學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做事的能力,更要教育他們學會做人。僅僅教給他們實用知識,僅僅為他們提供就業準備,是難以保證學生進入社會后既有人性又有靈性,既有道德責任感又有社會義務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能使他們的責任感得到陶冶,心靈得以升華,精神境界純潔而神圣,個性人格健康而完善。因為人文精神體現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向善、求真、求美的統一,可以給他們許多直接或間接的人生經驗、人生哲理,幫助他們了解自我、了解國家、了解世界。

        其次,人文精神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提升的主要環節。文化素質包括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人文精神與科技教育相交融,可緩解高科技對人性的扭曲,體現現代科學理性和科技倫理的結合,使大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方面全面發展。在價值觀念上,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并舉,能使學生降低科技工具理性的種種不良反映;在培養目標上,人文精神與科學教育統一,一方面提升了大學生的人性境界,另一方面提高了大學生的人力水準,并使兩者融為一體;在學習內容上,人文精神與科學教育融合,一方面使學生掌握知識經濟時代必備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在現代性危機中的人文關懷情愫。

        再次,人文精神是大學生形成良好專業素質的航標。良好的專業素質是大學生成人的必要條件,而人文精神能從研究方法、治學態度和研究方向三個方面對大學生的專業素質產生影響。研究方法和治學態度反映一個人的宇宙觀、價值觀及哲學素養,研究方向則反映鑒識能力。

        最后,人文精神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質。近代以來,由于科學技術愈演愈烈的學科分化、擴張趨勢,人文學科的領地日漸狹窄;學問普遍的科學化傾向和功利化,使人文學科的地位進一步下降;重視培養專業人才的教育體制,人為地造成了科學與人文之間的疏遠和隔絕;自然科學自詡的道德中立,使得很多科學家心安理得地拒絕人文關懷②。在這種背景下,大學培養出來的人,很多人心理素質差,社會適應能力弱,對人類的終極價值缺乏思考,對宇宙、自然缺乏敬畏,殘害動物、損害同類甚至摧殘自己,這樣的事時有發生。發揮人文精神在疏導心理、重視人性、完善人格方面的作用,可以幫助他們尋找失落的精神家園,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質,成為既有生活目標和審美情趣又能創造并熱愛生活的人。

        三、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實施途徑

        1、樹立培育目標。

        大學是引領社會文明的軸心之一。但是目前大學生的學習和就業帶有強烈的功利意識,學校在教學與管理中又有意無意地跟隨學生需求,偏重學生專業技術的教育,忽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所以,我國高等學校應樹立人文精神培育目標,以改變這種不正常狀況。

        2、在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闡釋和滲透人文精神。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筆者曾指出當前存在人為劃分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認為加強對大學生人文精神教育是人文知識課程任務的錯誤認識。其實,人文精神教育不是一種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或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而是一種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不論是關于自然、社會還是人本身的教育,都應當在其中闡釋和滲透人文精神,這是當前高等學校應當關注的重要問題和應當承擔的崇高責任。

        首先,教育管理者應當具有自覺意識和反省意識,在管理中滲透人文精神,例如志存高遠的創一流意識、堅持真理的大無畏氣度、自尊自信自豪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高超的組織領導方法、深厚的人文底蘊。

        其次,挖掘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中的人文精神。由于人文社會科學直接表現了人與人的關系、人的生活和人生意義,人文關懷更濃,所以高等學校應充分挖掘潛藏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人文精神。例如,社會進步賴以存在的基礎需要社會成員具有某種反思精神,它的典型意義是去除陳腐的信條,達成新的信仰。但是反思精神的養成必須經過哲學思想及其方法的訓練熏陶。再如,生命的個體性決定了人的孤獨和軟弱,受到傷害時需要慰藉和溫暖,而宗教在撫慰人的心靈上起到一種光、一份溫暖、一線希望、一塊精神餡餅的作用。倫理學使人思考“一個人應當怎樣行為?”“人怎樣生活才是善?”美學使人在平常事物中尋覓到圣潔和神奇。

        再次,提煉專業知識中的人文精神,結合專業教育進行人文教育。專業教育起于知識,但學科專業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例如講授學科、專業的發展史,可以讓學生了解所學理論的社會價值;介紹學科發展中優秀科學家獻身真理的感人事跡,可以激發學生產生崇高的正義感與社會責任感;介紹學科中與當前國計民生相關聯的知識,可以激發學生獻身于造福人類與社會的熱情。專業教育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并以自己的人格熏陶感染學生,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

        3、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

        首先,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嚴于律己,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須做到。要以關心學生、關心同事、以心比心激發學生的關心意識,以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嚴謹治學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以與時俱進、善于創造、敢于拼搏鍛造學生的創新思維。

        其次,要深入研究“什么是教育?怎么教?怎么學?”等教育的基本問題。如果教師對教育的理解僅僅是“我是教知識的,教專業的”,那么學生對學習的理解必然只是“我是學知識的,學專業的”。教育的過程就失去了智慧、靈魂、思想。

        再次,認真學習,廣泛閱讀,形成自己多方位、寬領域的知識結構。要對當代人類的重大問題有敏銳的感受與認識;要努力拓寬知識面,形成開放的知識結構,切勿固守專業疆域;要學習傳統文化,閱讀《老子》、《論語》等經典名著,積淀人文素養。

        4、優化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包括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世界一流大學如哈佛、牛津、劍橋等都擁有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北京大學因在現代中國風云變幻中的巨大影響而成為許多中國青年的精神圣殿。當然,并非每一所高校都有載入史冊、留芳千古的名事名典,但許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與教師的感人事跡也能成為后來師生奮發向上的力量源泉,應認真梳理積淀。另外,加強校園生態環境建設,合理規劃校園,加大綠化力度,也是優化校園環境的重要內容。

        注釋:

        第9篇:人事監管論文范文

        班比鹿:在這里,思想可能是最有力的東西,如果以思想吸引別的人和事物,那么你就能與別人的思維相通。

        在古埃及的時候,國王和法老特別推崇磁石和黃金,因為它們一個代表力量,一個代表財富,而磁石的作用似乎還要更大一些,因為法老們相信,由于有了磁石的幫助,自己手里的權力才能如日中天,它能把人們的目光、財富、物品全都吸引到自己的寶庫中來。它甚至可以影響人們在生活上和事業中的一切成敗。

        這樣的說法有道理嗎?

        也許會有人懷疑這樣的說法,但是,它作為一個理論卻已經在古埃及流傳了幾千年了。因為人們看中的并不只是磁石,他們已經把它發展成一種法則,進行普遍的運用了。這條法則不但可以影響到你的所有言行,它也能夠深入地影響到你的思想和感受。

        有一點你不可否認的是,你現在現實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全都與吸引力有關,如果那些東西、物品,甚至人與你的思想格格不入、你不喜歡,那么它們就會遠離你的生活,從相當程度上說,這些東西都是由你獨特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吸引而來的。所以,如果你真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那么你也許可以嘗試改變一下自己的思維方式。

        有的話,你不知已經說過、聽過多少遍了,比如“惺惺惜惺惺”、“臭味相投”等等,如果不是他們彼此思維一致、互相吸引,他們怎么可能走到一起呢?

        實際上,個人完全可以以他獨特的魅力吸引朋友、親人、乃至客戶、陌生人,他能把他們吸引到自己身邊就是一種成功,所使用的方法當然是讓自己與對象思維相連了。

        對于公司來說,同樣可以采用這一法則。首先,公司要有一個主導思想,譬如做什么風格的產品、推選什么樣的服務等,這些都能在產品、生產流程、服務和商務模式上體現出來,如果這個主導思想投合了某一部分人,那么與之投契的客戶、員工、供貨商、投資者以及別的許多因素都會投奔而來,當他們與公司協調起來時,公司和這些人都更容易獲得成功。

        當一個組織出了問題的時候,那也一定是這個組織的中心,能夠把大伙兒吸引到一起的“磁石”出了問題。這時候,我們可以換上一塊新的“磁石”,調來一個新人,這是改變事態的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這個新來者必將吸引人們的視線,從而幫助人們轉變對自身和自己所做的事的看法和感受。那么,新的價值觀、新的策略、新的方法也會應運而生,組織會重新變得生機勃勃。

        磁石法則的使用方式: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观看AV中文字幕不卡 | 中文亚洲无线码字幕乱码 | 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五月 | 久久久综合色88一本到鬼色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精品z | 中文字幕在线流畅不卡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