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論文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建立社會責任會計理論框架有利于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企業的自身形象和信譽對于的企業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企業一項無形資產,更能夠為企業的生存、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企業家們通過社會責任會計對公司的工作成果進行評估,教育公司中的管理人員,讓他們能從社會角度來考慮問題。這樣做能夠提升企業的信譽,提高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從而得到全社會的青睞。《財富》雜志曾經評選過最受敬佩的公司,評選的指標有創新能力、管理質量、金融信譽、社區和環境責任感等9項。雖然說這些指標并不是十分的全面,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的自身形象和信譽的重要性。在這項評選活動中,榜上有名的前10家公司有8家都排在世界企業50強之內。從上述的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信息:社會責任會計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它可以免費的為企業進行形象上的宣傳。通過社會責任財務報告,企業可以很好的向社會公眾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
(二)建立社會責任會計理論框架有利于建立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一種經濟運行機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應該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放在同等的位置上。為了社會效益的實現,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刻不容緩。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責任會計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我國社會責任會計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也將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提供相應的保障。
(三)建立社會責任會計理論框架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政府必須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運用其行政力量對企業進行有效的監督和考核,這就要求我國企業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會計。要想讓政府的相關部門能夠準確、全面的評價企業的業績和企業對社會所做的貢獻,同時讓政府部門能夠通過企業社會責任所披露的信息制定國家的經濟政策和配置社會資源以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社會的和諧發展,就必須積極構建社會責任會計理論框架。構建和諧社會不僅要求企業要對股東負責,還要求企業對員工、客戶、顧客、供應商、消費者等利益相關群體負責。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構建和諧社會的認可,社會各界也越來越希望企業提供的財務會計信息中能夠包括企業對社會責任履行的情況,從而形成社會各界人人關心企業社會責任的良好氛圍,推進和諧社會的加速發展。
二、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體系存在的問題
在西方的許多發達國家中,社會責任會計的已經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但是我國對社會責任會計的研究則起步比較晚,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可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在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方面還比較落后,存在著以下主要的問題:
(一)披露內容不全面根據一些調查,我們不難發現有關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還不是十分充分。在我國的所有企業中,能夠披露與自身相關的社會責任信息的企業少之又少,即使有些企業進行披露,披露的也僅僅是企業已經履行的社會責任,對于一些負面信息則避而不談。在近年的信息披露中,與社區有關的信息披露是最多的,而關于產品和職工方面的信息披露則一直較少。在我國上市公司年度報表中有關社會責任的披露也只有員工的數目和構成等相關情況,幾乎不存在對于其他有關員工的詳細披露。這樣做會大大降低社會對企業所有涉及領域的了解程度,忽視企業的某些缺點和不足,使得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意義大打折扣。
(二)信息披露形式不規范且缺乏法律保障在我國企業中,信息披露的形式很少用數據來表現,大多數都是用文字來描述的,也沒有統一的格式來進行信息披露,使得企業所披露的信息失去了一定意義上的可比性。除此之外,我國的會計信息披露還缺乏法律、法規的保障。正是因為如此,在短期利益的驅使下,許多企業的會計信息披露還有太多的漏洞,對于自己本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有所逃避。雖然我國某些部門對此問題起到了一定的重視,并且也頒布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例如,我國自2003年實行《企業會計準則》,此后又陸續了一系列具體會計準則,并于2006年了與國際準則趨同的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和新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修訂了《公司法》、《刑法》等相關法規,出臺了一些關于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和《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但有關社會責任報告的規范仍然不夠充分,企業的信息披露大多是采取自愿的模式,所以相互之間可比性欠缺的問題依然得不到很好的解決。此外,除了企業自身對社會責任不予披露外,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和企業的內部審計也都沒有對社會責任會計披露的相關內容給予足夠的重視,再加上企業不具有獨立報告意識,也不單獨編制社會責任會計報表,因此,對社會責任會計的監管將無法開展。
(三)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體系的研究欠缺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體系的研究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首先,我國對社會責任會計理論的研究本身起步就比較晚,也沒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因此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在西方,很早就對社會責任會計進行了研究。法國從1975年開始建議各上市公司每年對外公布其社會資產負債表,到1997年與此相關的法律、法規便正式出臺。在法國政府出臺的這些法律中,明確規定那些職工超過250人的企業必須每年編制社會資產負債表,并向外界公布。在法國政府采取措施規范社會責任會計的披露內容之后,英國政府也做出了相應的舉措,比如要求具有一定規模的公司在進行會計信息披露時必須包括員工狀況、社會捐贈等與社會責任有關的信息。其次,社會責任會計自身具有一定的特點,比如社會性、模糊性、復雜性以及間接性,這些都會導致社會責任會計與傳統會計之間的差異。另外,由于交叉學科的存在,它們的滯后性也給社會責任會計理論的研究帶來了一定的阻礙。
三、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體系構建的建議
(一)完善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我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披露內容不充分是阻礙社會責任會計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所以必須對其內容進行相應的補充與完善,使其能發揮真正的作用。首先,我們應該對人力資源的開發與使用情況進行詳細披露,具體應包括工資報酬、企業文化、福利待遇和職工結構等等。其次,企業的經營成果及其分配情況也應該得到披露。這就意味著各利益集團在為企業提供服務的同時,也會從企業內部獲得相應的報酬。此外,企業還應該披露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信息,因為它是對傳統信息披露的有效補充。最后,產品或服務的性能與安全方面的信息也必須進行披露。與此同時還要使產品的安全指標和服務性能得到強化,以使社會各界對企業的信息能夠得到全面、充分的了解。
(二)建立和健全與社會責任有關的法律、法規由于社會責任會計所包含的內容十分龐雜,所以很多方面都沒有得到法律、法規的保障,使得一些企業沒有很好的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由此可見,如果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要求,社會責任會計的作用就很難得到切實的發揮。所以我們逐步建立健全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體系,并配套以相關的法律保護,讓社會責任會計的開展能夠有法可依。這樣不僅可以推動企業的發展,更可以帶動全社會健康、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因此,建立和健全與社會責任有關的法律、法規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三)加強社會責任會計的理論研究并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社會責任會計理論與實踐研究起步較晚,雖然也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對某些方面的研究仍然過于淺顯。所以加強對社會責任會計的理論研究也是改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現狀的有效措施,在學習相關理論的同時也能夠促進相關學科的共同發展。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由于企業是市場經濟和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主體,所以如果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比較強則可以促進企業和社會的共同發展;反之,如果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比較弱則會對企業和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因此,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是全體公民的共同責任。
(一)教學的社會學基礎
師生在教育過程的相互作用中,會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從教師的角度看,職業聲望、社會地位和班級教育中的角色是對其教育過程中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而在學生的角度看,家庭的經濟狀況和同輩的文化環境是在教學活動中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
1.從教師的角度而言教師的社會地位受制于兩個因素,一是客觀的,一是主觀的,客觀的影響因素是指教師受教育的程度、職業素養和經濟收入及居住環境等因素;主觀的因素主要是根據社會的組成分子對該職業在社會中所具有的威望,以評價的方式獲得。職業威望與社會地位是具有一定歷史影響因素的,一旦形成,不易輕易改變。班級是一個小社會,而教師在這個“社會”里則需維持學生的多種關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師的價值觀取向常常會受到社會價值趨向的影響,呈多元化的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尖銳地表現出其角色運行的困難度。
2.從學生的角度而言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及特性有利于教學活動的良性進行。其中學生的家庭背景、經濟環境和社會地位對學生會產生嚴重的影響。研究顯示,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學生的學業有顯著正相關的作用,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環境,而家庭條件差的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常常受到許多不利因素的影響。其次,同輩亞文化對學生的學業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它是指某一社會團體中成員所形成的特殊行為模式和價值觀,通常受不同職業、宗教、種族、低于、社會階層和年齡團體的影響。亞文化因素對學生也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二)班級體系的社會學分析
社會體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人組成的群體,批次間具有穩定的交互作用且有著共同價值取向的體系。班級作為一個小型的社會,影響其目標的因素主要有制度和個人兩個方面。制度是規范團體行為的載體,通常會受到文化的影響;而對于個人因素而言,個人的身心需求、情感屬向受到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響。師生關系在社會體系中有各自的角色分配,但他們的期望應是一致的。同時,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維持這個社會體系合理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師生間存在人格和需求的差異,使得班級社會體系中的師生關系需要經過不斷的調試才能達到一個合理的范疇。
二、對教學社會學的研究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社會科學已逐步發展成熟。從社會學的觀點出發對教學的理論方式進行探討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而如何教學的研究模式成果作為一個重要課題推上日程。社會學理論和研究方法不斷向小領域發展,對日益成熟的發展內容加以總結,以社會學為基礎教學理論,建立完整的理論體系,使“教學社會學”以一門獨立的學科為發展方向。在教學社會學的研究過程中,學校的社會功能,學校組織和學校文化;社會環境;教學關系;師生關系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對象。在對教學社會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就教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論來看,早期是運用團體動力學研究教師行為和班級氛圍。這種研究方法是以實證和量化的研究方式作為探討師生交互模式對教學質量的影響。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社會理論不斷充實,社會學者開始將班級作為一種小型的社會,采用社會學的理論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探討班級的內部結構與功能。而定量分析法與定性分析法在教學社會學的研究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以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對師生關系在教育工程中的影響進行分析,觸動了新教育社會學的發展。
三、結束語
我院暑期實踐隊將走進金華市婺城區第二大鎮——湯溪鎮,以“我愛我的祖國”為主題,開展一系列活動,為農村有文藝特長的農民朋友們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同時也發揮大學生優勢,將先進文化帶到鄉村去,共同慶祝祖國60華誕。希望在此次的實踐過程中,既能為繁榮鄉村文化出一份綿薄之力,又能鍛煉隊員們交流溝通的能力,夯實當代大學生的群眾基礎。
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我背起行囊,和隊友們踏上奔赴湯溪的征程,共同體驗著不一樣的生活。雖然不知道湯溪的住宿條件如何,不了解那里的村民是否會配合我們,不清楚活動是否能順利進行,更有許許多多的未知數,然而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社會實踐正是這樣一種磨練過程,這過程中有喜有淚,亦有歡樂和苦累,可是再苦再累也不怕,因為我已經做好了吃苦的準備,因為途中可能發生的事件,強烈地超出了我們已知的范疇,以一種陌生和挑戰的姿態,敦促我們警惕,喚起我們好奇,① 使我們謙虛,亦因為“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干”,所以我希望能在這短暫的時光中體味人生,增長才干,使自己成長。
一、當苦難已成為往事
在“七十二周年”的特殊日子里,我們來到擁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寺平古村,訪問了這樣一群特殊的人——細菌戰受害者。細菌戰是抗戰時期日軍為節省工本,擴大成效,采取的毀滅人性的戰術,當時大量的“霍亂”、“鼠疫”、“傷害”、“炭疽”細菌粉末被播撒于寺平村,導致當地無數的無辜百姓不得不忍受一輩子的折磨。
而如今,當我們去訪問這些幸存的受害者,早已年過半百的他們談起過去的往事時,更多地是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談論,在他們臉上可以看出他們對現在生活的滿意。也許對于他們來說,時間能洗滌傷痛,當苦難已成為往事,重要的是珍惜和抓牢身邊的幸福,活在當下。在傷痛日復一日的折磨下,這是一股怎樣的毅力和勇氣支撐著他們挨到今天,并還能如此坦然地生活著,他們是多么的堅強。我被他們的精神深深地感動著,可我又不想局限于感動,我希望將其化作一種奮斗的勇氣和動力,激勵著自己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縱使以后多么困難和挫折。
特別的一年,特別的一天,特別的見聞,當苦難已成為往事,了解過去,從而正視歷史,勿忘國恥,以將仇恨、悲憤化國熱情,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和能力,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調研者,幸福著
為了解當代農村青年的生存狀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當代農村青年的生存狀況的調研則成為了我們實踐的一個主要部分。對于做調查問卷的艱辛,我早已耳熟能詳了,更何況正值夏日,條件更為嚴峻,不過集體的力量,還有很多村民們熱心的態度讓我倍感涼爽。于我而言,此次問卷調查的收獲不僅于此,因為我深感作為一名調研者的幸福。
首先,幸福來源于被調查者的配合。湯溪鎮的村民們真的很善良,很熱心。他們對于問卷,大多態度嚴謹,一字一句地讀,不懂的地方更是詳細詢問,有的似乎是感覺到我們的辛苦,給坐,倒水等等盡量讓我們舒適些,這些著實令我很感動。當然其間也吃過不少的“閉門羹”,還有態度冷漠,草草了事的,但是只要想到那些熱心的可愛的人們,心里就倍感幸福。
其次,幸福來源于調查過后的總結與收獲。此次問卷調查的總結與收獲也是頗多,具體如下面幾點:
1.做問卷調查臉皮要厚,要笑臉迎人,自己更不能有情緒。一找到目標人物,就要厚著臉皮上去“打擾”,即使遭到拒絕,也要微笑道謝,不能鬧情緒,否則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2.要有耐心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尤其是當有些被調查者不配合的情況下,更要耐心講解與積極引導,還有當被調查者錯答或者漏答題目的時候,也需及時指出并糾正等;
3.要試著換位思考,別人幫忙做問卷是處于熱心,要心存感恩,同時若自己以后遇到別人做問卷等類似之事,也要伸出援手,積極配合;
4.要學會隨機應變,問卷調查時可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情況,自己要學會很好地處理;
5.對于問卷設計,要合理控制題目的數量,同時題目設計須嚴謹,因為在本次問卷中,當很多人看到背面還有很多時總是有些埋怨,實踐中也體現了部分問題的設計缺乏嚴謹;
6.問卷調查路線分配須合理,本次調查中很多路線重復,導致效率有所降低。
三、累并快樂著
社會實踐是一種磨練的過程,苦累是在所難免的,然而快樂是主旋律。因為在這說長也長說短也短的七天里,我們二十四個或相識或相聞卻未相識或陌生的隊友們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進行著實踐,大家相互幫助、相互扶持,一路走來,彼此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共同譜寫了一段段美好又難忘的回憶。我不會忘記與大家一起家人般地吃飯、聊天與游戲,不會忘記一起頂著炎炎烈日日做著調查問卷,不會忘記一起分享板藍根、綠豆湯和西瓜,不會忘記一起幫“家人”過生日,不會忘記……
四、美好的心靈
60個微笑、60份祝福,與祖國同發展,是我們慶祝祖國六十周歲生日的又一賀禮。如今看著成品中包含各個年齡段的燦爛微笑,視頻中一聲聲真摯的“我愛我的祖國”、“祖國,我們祝您六十歲生日快樂”,感覺特激動,不僅僅因為那是我們實踐的心血與成果,更是那一張張笑臉,一份份祝福所寄托的廣大人民對祖國的祝福,所表達的他們真誠而熾熱的愛國之情。一份祝福,一個微笑,花費很少,價值卻很高,給的人幸福,收的人回報;一份祝福,一個微笑,僅有幾秒,就轉瞬即逝,留下的回憶,終生美好。②
五、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臺下十年功”,實踐以來的一直排練,終于,迎來了期待已久的“我愛我的祖國”主題文
藝匯演。激情四射的健美操,幽默搞笑的單口相聲,氣勢磅礴的詩朗誦等等,加上互動環節湯溪村民們的踴躍參加,“臺上的一分鐘”精彩不斷,整場晚會很是成功。
隨著晚會的順利結束,我們在湯溪的實踐也就正式結束了。回想著我們所經歷過的實踐活動——短暫卻收獲頗豐,所以我覺得這次的社會實踐雖然有些教訓,但總的說來還是比較成功的。
我認為成功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活動的前期方案制定階段準備工作較充分,這就為我們以后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我們所進行的幾項活動都是與農村當地緊密結合的,比較符合農民的口味,因此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比較容易能被農民所接受,這也是我們活動順利進行的一個關鍵條件。
3.我們實踐隊的隊員們不僅多才多藝,而且思想素質較高,能吃苦耐勞,相互幫助,團結協作,特別是當部分活動由于條件有限不能按原計劃實行時,能夠隨機應變,及時制定相關方案等,這也是本次活動能順利進行的本質所在。
至于做的不好的我想主要體現在此次活動的初步計劃上,由于對所有的條件了解地不夠充分,對實地考察不夠深入,也將事情想得過于理想,以至于部分活動不能按計劃進行,影響了整個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
不過正因為有經驗有教訓,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完整實踐,不論如何,本次的實踐活動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我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大國,自有人類文獻記載開始,我國祖先就已經有了對服裝的認識,在原始社會中,祖先就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服飾的功能性,而是在社會的發展中,將服飾品作為身份的象征。古代歷朝歷代的服裝的演變,除了風格的變化、功能的完善,服裝的身份表達意味仍然是主導。
社會經濟興盛,則服飾奢華;社會經濟衰敗,則布衣草履。如《洛神賦》中:奇服曠世,骨象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僅看賦中辭藻的奢華,就能想到當時高層社會風氣的奢靡。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一點在服裝上就有很明顯的變化,不論是在款式,面料還是色彩方面,現代的中國人已經成為了時尚的推崇者。隨之而來的就是人們對服裝個性化的要求急速發展。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情感訴求,不滿足于大眾化的服裝款式,追求個性化,品牌化,生態化。這就推動著服裝行業的設計師們在各種服裝材料,色彩,服裝工藝,款式設計等方面做到更符合人們需求的創新,并根據市場的發展變化運用到服裝產品中。
目前,服裝業已進入了一個以材質取勝的時代,服裝的流行變化將以服裝材料的創新而發展變化,它是提高服裝檔次的重要途徑,也是追求服裝高附加值的重要因素。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服裝的消費水平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人們更加崇尚與追求舒適、健康、安全以及自我體現,在這種形勢下,服裝材料已突破了保暖、遮羞、裝飾的原始功能,進而指向了功能化與智能化,追求觸覺風格、視覺風格與功能化設計。它們的出現,既可增加紡織服裝企業的效益,又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因此有強大的發展潛力。
二、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中服裝設計創新的不足
我國服裝歷史悠遠流長,古時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服飾都有著鮮明的國家色彩及風格。但是近年來,中國服裝的設計卻沒有了更加鮮明的國家色彩。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中國服裝被西方同化愈發嚴重。國內鮮有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品牌及服裝設計師可以在國際的舞臺上大展身手。傳統觀念抑制了人才培養方式的創新,淡漠服裝品牌意識造成與市場的脫節,落后的科技水平導致了設計潛力的局限等問題。我國的服裝設計師在對服裝及面輔料產品進行設計時,很少有人去真正地體味生活、熟識歷史,而僅僅是天馬行空的尋求虛無縹緲的設計靈感。很少有人靜下心來去進行長時間的生活體驗和調查,設計構思來源只能是對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揣摩。現在國內的服裝品牌也很多,雖然有一些設計師能把握市場的脈搏,設計出既能體現自己的理念,同時又能符合廣大消費者意識需求的產品,但不可忽視的是他的產品缺乏認真思考、缺乏仔細的調查、缺乏自己的個性,更多的是對國內外優秀設計作品的借鑒甚至是照搬照抄,并不具備和國外其他優秀服裝設計產品競爭的實力。
我國服裝行業的現狀僅僅是在滿足普通消費市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批量的、大眾化的產品行業特點。如今我國雖已有不少自主服裝品牌。但我國服裝產品仍然缺乏品牌文化、缺少設計內涵,設計能力和設計水平整體較低。境外知名品牌服飾專賣店在國內各個城市不斷出現,并通過技術合作、管理支持等手段與中國企業進行合營,逐步將中國服飾市場的份額進行刮分。人們的消費觀念日漸成熟,對國外品牌的推崇已經達到空前的壯大,國內部分自主品牌生存現狀堪憂。
三、總結語
科學價值中立說
關于科學的價值中立的觀點,在西方哲學思想中在較長時期內影響了占主導地位的科學觀和認識論。一般認為馬克斯•韋伯引入了的事實—價值兩分的觀點。他在《社會學與學中“價值中立”的意義》這一經典論文論述了兩方面的觀點[1]。第一點他吸取了休謨的思想,認為在規范與描述之間、在斷言某物實際上是什么與理想上應當是什么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因為我們加于事物的價值不屬于這些事物的真理性,科學關心的是描述實際發生了什么,并且解釋為什么。,科學能夠而且必須注意個人和團體在事實上怎樣做出評價,但他們卻不能從根本上真實地記錄這個或那個事物是內在地有價值的,因而是在范疇上應當被評價的。韋伯的第二個論點是有規定性的。他從不認為價值是無足輕重的,也從不宣稱每個人,特別是社會科學家應當總是避免價值判斷。與此相反,他堅持提出指認與評價的區別,二者不容混淆。一個人在表達價值判斷時,不應當自稱這種判斷是得到科學地確認的;因為事實上這是做不到的。當社會科學家推崇某種行動時,他們應當盡力地說明自己所說中哪些是科學的發現,哪些是具有很不同地位的政策建議。這是知識分子的真誠品質與尊重真理的原則所必然要求的。
20世紀的邏輯實證主義者一般都竭力提倡科學與價值、描述與規范、實然與應然判斷的嚴格區別,要求社會科學堅持價值中立的立場。亨普爾指出,有關科學的價值中立問題,可以說是圍繞著兩個不同的方面而展開,這就是:(1)科學家的實際研究行為,和(2)批判評價和論證科學斷言和程序的論標準。在科學家的實際行為層次上,價值評價作為科學研究的一個誘導因素無疑起了重要的作用。道德的準則、審慎的思考和個性等等顯然會影響科學家對所研究領域、問題和所采取的方法的選擇。社會和價值有可能削弱研究某些特殊問題領域的努力,也可能鼓勵人們贊同某些并無可靠根據的。當然,作為一種,科學研究中決定采取或放棄一個特定的假設或理論,將強烈地受到認知價值或準則的影響,這反映在他們堅持某種方法論程序的標準上。[2]
正是在構成研究行為的重要的誘導因素這個問題上,價值評價與科學研究相關聯。因此,必須在心、社會學和科學史解釋科學研究行為時考慮價值評價的作用。然而,這種科學解釋在談到科學家受價值影響的時候,并不涉及任何價值判斷。也就是說,它在解釋科學家接受或放棄一個理論時,并不論證這個理論的合理性,或表明這是個不合理的科學程序。而合理性問題要求的是在可以獲得的證據和其他系統的根據的基礎上對理論進行批判的評價。正是在這個問題上,傳統的科學觀,特別是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觀主張科學理論與證據關系有明確的客觀標準,并認為這種標準可用證據與理論之間的肯定或否定的的邏輯關系來表示,由此而為科學的客觀性與價值中立說提供了依據。按此觀點,恰當的科學研究及其結果是獨立于研究者個人的成見、信念或態度的,因而可以把某些程序看作違反了科學規范,并可以用對科學以外的價值觀的過度依賴來解釋研究者違背恰當的科學行為的動機。
與上述科學哲學觀點相類似,現代知識社會學(或科學社會學)的鼻祖卡爾•曼海姆也把自然的與文化的區別了開來,把數學、自然科學與宗教、道德、實踐領域等其他方面明確區分開來。“可以說,形式知識在本質上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其內容并不受個別的主體及其社會條件的影響。但在另一方面,顯然存在著范圍廣泛的主體事務,它只能由某些主體、或在某些歷史時期被接受,而且從個人的社會目的來看,這也是顯而易見的。”[3]他認為,自然科學具有可重復性,而宗教道德等文化的領域則具有不可比的特征。所以他斷言,意識形態在本質上是非真理的。一般來說,意識形態的特征是對其范圍廣泛的對象進行高度明確的闡述,對其追隨者有權威的明確的命令性。與其他類型的信仰相比,意識形態更加系統化,圍繞一個或數個突出的價值觀而整合。它往往抵制信念的變革,它的接受或推行還往往伴隨著鼓動性的宣傳。誰接受它,誰就要完全服從它,誰的行為就必須完全滲透著意識形態。任何一種意識形態都產生于特定的文化中,因此它不可能與該文化的重要因素完全分開。意識形態故意掩蓋人們的動機與利益,這就迫使利益與對抗著的人們相互欺騙,并用貌似普遍化的方式掩蓋狹隘的局部目的和利益。意識形態不會把系統地追求真理當作自己的一項義務,因而采取取教條主義的認識態度,不愿接受新經驗和真理。作為一種文化的產物,意識形態對社會科學的影響尤其明顯。
曼海姆堅持認為,凡政治的或是涉及世界觀的一切知識,不可避免地都是有黨性的。他因此而暗含的論點是,像政治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均無法擺脫意識形態和黨性的束縛,所以他也承認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有不同的思想。這些觀點引起了美國實用主義者胡克的爭論。胡克在肯定了曼海姆的開創性工作以后指出,困難在于,曼海姆承認,表現階級立場的意識形態和烏托邦,導致在科學意義上被認為“真”的那些關于事物性質的理論和發現,因此,問題就轉移到這些“真理”是否取決于導致探索和發現這些真理的階級立場和階級利益這一點上。“階級立場和階級利益既然隨著歷史時期而改變,曼海姆認為這問題就成為一個知識社會學的問題。……現在假定科學的處理方法和客觀性是同一的,使曼海姆感到頭痛的問題是:任何一種的科學知識是怎樣成為可能的?曼海姆在他的書中,不同的一頁就有不同的答案,而使讀者對于他真正相信什么完全感到茫然。”[4]實用主義作為一種獨特形態的科學主義思想,對此作出了自己的回答。胡克實際認為,即使存在階級或黨派觀點的相對性,科學(包括社會科學)仍然存在超越主觀價值的客觀性基礎,比如根據經驗基礎所作的證實或證偽的判定。這是我們過去在認識實用主義時所忽視了一個重要論點。
因此,關于科學價值中立的觀點,反映了西方一些思想家在科學以后對其根本任務的一種認識論的反思。在科學知識系統發展達到一定水平以后,有必要主動排除意識形態等主觀價值的干擾,以相對純化的方式對待其研究,以便適應客觀性的要求。
對絕對價值中立說的批評
韋伯和邏輯實證主義者關于科學價值中立說的觀點,在近數十年受到了西方哲學家主要是歷史主義者和科學實在論者的批評或挑戰。庫恩以來的歷史主義學派深刻地批判了科學的積累發展觀,論證了科學理論的根本轉變不簡單地只是對關于事實的增長了的知識作出的理性反映。而科學不同學派之間的轉換更像是信仰的轉變,沒有太多的合理性基礎可言。勞丹則提出了一種關于科學家理的適中的觀點,指出理性的行動者持有各種目的和關于世界的預設信念,為了合理地接受一個信念,他必須能夠限定與自己的目標和信念有關的推理范圍。勞丹試圖把科學合理性的一般要求與價值論、方法論和事實層次的共識統一起來。
科學實在論者普特南對事實與價值關系的看法具有某些獨特的意義。他公然聲稱自己要為一種幾乎被了的觀點恢復名譽,這種觀點認為事實與價值的區分無論如何也是模糊不清、無法實現的。因為事實陳述本身,以及人們據以決定什么是事實和什么不是事實的科學探究實踐活動,都預設了價值。普特南指出,關于科學價值中立的傳統觀點是建立在科學的工具的成功和多數人的一致意見基礎上的。懷疑價值判斷具有認識功能的一個理由是,它們不能用“科學方法證實”,而且在福柯所討論的倫理學觀點中還強調調,在倫理問題上,人們不可能取得普遍一致或大多數人一致的意見。許多人相信科學理論的正確性可以作出使大家滿意的論證。但在事實上,對于任意選取的一個科學理論的真理性,人們不可能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贊同。許多人對于科學和很多理論都是可悲地無知,至于科學的工具的成功,由于科學的意義決非僅限于它的實際性,故不能由此而推出科學的合理性。所以,用工具的成功與多數主義來證明科學真理的合理性和價值真理的非合理性,這是站不住腳的。[5]
普特南強調,至少有些價值必定是客觀的。精確科學的理性上的可接受性取決于像“融貫性”和“實用的簡單性”之類認識上的優點,因此,至少有些價值詞項不僅僅代表使用這些詞項的人的情感,而且代表了它們適用的那些事物的屬性。如果這些詞項不代表理論的性質,而僅僅代表有關人對理論所持有的“態度”,那么像“正當的”、“充分確證的”、“最有效的解釋”等等,必定也完全是主觀的。因為理性上可接受性不可能比它所依賴的參項更為客觀。因此,至少這些價值詞項具有某種客觀的用法,即某種客觀的正當性條件。同樣,對于倫理學判斷的主觀方面也不能強調過分了。如果說,在科學領域堅持科學是一項客觀的事業,并不等于認為每一個科學問題都有一個確定性的答案,某些科學問題也許有一些客觀的、不確定的答案,那么,在倫理學領域,某些價值見解是確真的,某些是確假的。“總而言之,某些價值見解(以及某些意識形態)肯定是錯誤的,某些見解肯定不如其他見解,在這個意義上堅持倫理學探究是客觀的,同堅持根本沒有任何不確定性的情況這種愚見,是兩碼事。”[6]
由此可見,普特南在科學與價值的關系問題上,竭力從兩方面來闡述二者之間的融合、統一與制約。一方面,他不同意證實主義和舊實在論把事實與價值截然分開的觀點,而堅持科學對客觀真理的追求與融貫性、正當性、實用簡單性和完美性等價值要求的統一,科學的客觀性與多元性要求的統一。另一方面,從倫理價值的角度來看,普特南又不同意主觀主義、相對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價值觀,而認為至少有些倫理價值是有客觀標準或依據的。就認識而言,對于概念構架的任一選擇,都是以價值為先決條件的,在選擇一個描述日常人際關系和社會事實的構架時,在眾多的因素中首先會涉及到人們的道德價值。因此,真理理論以合理性理論為先決條件,而合理性理論又以我們關于善的理論為先決條件。
普特南試圖把事實與價值、真理與價值有機地、內在地統一起來,既不放棄實在論的客觀真理論的基本前提,又不接受事實一價值兩分的傳統觀點。其觀點屬于一種形式的價值真理論,是對那種離開人的能動的認識過程,而僅僅在本體論上強調真理是對實在或事實的純客觀描述的傳統實在論的批評。它告訴人們,追求直理的科學不是與人的價值無涉的中性活動。
那么,是否可以像相對主義者所斷言的那樣,由此而徹底否定事實與價值、科學與意識形態的區別呢?顯然也不能。正如普特南所斷言的,每一個事實都有價值負載,每個價值又都負載著某個事實。這后一命題說明,沒有客觀性依據的價值不能算作真正的價值。因此,這里的價值又與傳統的事實價值兩分觀點所說的價值已不完全是一回事,因為后者主要指的是主觀價值。可見對價值的不同解釋預設了不同的結論。而從根本上說,價值具有主觀與客觀兩重屬性,純粹的主觀價值顯然無法與客觀性或科學性相統一。這里便存在不同層次的價值問題,客觀性與價值只能在科學發展的高層次上統一起來。
中的價值
前面論述了當代西方有關事實與價值關系的一些基本觀點,這些觀點為我們合理解決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價值問題提供了借鑒。
就本來意義而言,社會科學是以社會為對象的系統的知識探究,因此它在實質上與意識形態等主觀價值體系有所區別。其區別主要表現在基本立場、態度和上。從基本立場來看,社會科學以追求關于社會的事實知識或確切知識為基本任務,因而一般不預設立場。真正的社會科學是真誠而無畏的,無須迎合某些特定的個人或社會集團的口味,因而所采取的態度是合理的懷疑。研究無,一切似乎已成定論或天經地義的東西或結論,都可能成為社會科學家的懷疑對象。即使有可能在研究的過程中否定自己的先前結論或成見,也在所不惜,真正的社會科學家是“無我的”,不怕否定自己。因此,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正是社會科學的題中應有之義。在方法論上,社會科學多用歸納法、統計法等科學方法,以便從具體的社會現象中得出性的東西。盡管歸納法是不可靠的方法,但為了探究事實,社會科學家仍然頻繁地使用,包括統計法等科學的歸納方法。
意識形態等主觀價值的追隨者則與此不同。他們固執地追求信仰,從抽象的觀念、原則、口號出發,竭力為某些特定社會集團的利益服務,因而他們采取的是教條主義的頑固態度,對既成的傳統和信念不敢懷疑或質疑。其方法大多為演繹法,即從抽象的大前提出發,推演出脫離現實的結論,所以意識形態等主觀價值體系盡管也打著科學的旗號,但其論證方式卻十分繁瑣,追求華麗的詞句或動聽的口號,實質則空洞無物,思維也不講究邏輯,經常出爾反爾。歸納法和統計方法在意識形態那里只具有純粹工具的意義,事實成了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還存在一定的區別,前者指的是像學、學、人類學等與科學更為接近的學科,可以采用經驗研究和統計學等手段,后者指的是文學、、哲學、學等更具有文化特點和包含更多價值判斷的學科,往往與特定文化的價值觀分不開。然而,當代的一個趨勢是日益要求人文學科也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即采用更多的科學方法和論證方式。比如,倫曾被認為只是關于規范價值的學問,但是,20世紀的科學主義者提出了倫理學不能與現實生活相脫離的任務,倫理價值前提應從實際生活的倫理中得出。因此,人文學科如仍停留在傳統的相對價值的水平,永遠自說自話,無法像科學那樣可作廣泛而重復的比較和討論,那顯然是一種落伍的表現。
將人文和社會科學只當作特定社會集團的學問,是其利益的集中表現,甚至提出所謂民族特色的科學、經濟學、政治學等等,這實際上是將這些學科降至不具普遍意義的私學的水平,與占星術、風水術沒有多少區別了。一門學科只有在成為可跨文化共同研究、討論和驗證的學問時,才能成為公認的科學。社會科學也許因為研究對象的文化特色而加入了某些價值因素的考慮,從而有可能研究者對具體社會問題的看法,但每門科學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公理、原則、范疇或概念,以及公認的研究和驗證方法,包括共同的邏輯工具。比如政治學中的國家、政體、民主制、權利等概念及相關學說,用于民意調查的統計方法和一般數學及邏輯方法,便屬于這種共同基礎性的東西。
當然,如前所述,純粹的絕對的價值中立在科學研究中也只是一種難以實現的理想,類似于烏托邦,而且正如普特南所說,從更高的境界來看,脫離客觀性的價值只是主觀價值,并不具有真正的價值意義。然而,這仍然不能說明科學研究絲毫不需要警惕主觀價值的束縛或影響,妨礙認識客觀性的實現。而且,人的認識與科學發展的高低階段之分,在時間上也有側重點先后的區別。可以說,只有在較低層次上解決了事實與價值相對區分的問題之后,才能實現較高層次上統一的任務。
由此來看我國當前的社會科學研究,仍然在相當程度上處于較低層次的主客不分、科學與意識形態混淆的狀況。舉例來說,倫理學幾乎還沒有脫離規范倫理的階段,對于當前人們實際上如何處理或對待人倫關系,較少作實事求是的描述性研究,一般仍停留在從抽象規范向下推演的水平。誠然,規范倫理是倫理學的重要之一,但作為科學的倫理學還要從事認定事實的工作,這就需要進行某種程度上價值中立的研究,避免把倫理的“應當”誤作“是”。在傳統倫理的研究上更存在事實與規范不分的情況,例如有人把寫在經典中的規范倫理與社會實際處理人倫關系的事實混為一談,幾乎不指出兩者間的區別;更有人將戰后日本等東亞社會的成功歸結為孔孟之道,對于這些國家在長期傳統中形成的帶有自身特點的倫理道德作如此輕率的概括,更顯出概括者社會科學研究常識的欠缺。
至于像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社會科學,也程度不等地存在著事實與價值混淆、應然判斷與實然判斷不分的情況。一些人不懂政策宣傳與事實認定之間的區別,硬是把“應當”當作“是”,不懂得意識形態與科學并不是一回事。立場相對中立的問調查和事實報告,特別是在涉及政治、性等敏感問題上,做得還相當不夠。有時候則以感情代替判斷。例如,某個新興小城市近年在吸引外資和城市建設及環境衛生方面做出了顯著的成績,但其干部在工作作風上卻存在著明顯的缺陷,長期要求機關干部普遍加班加點,休息時間極少,在維護城市衛生時采取了一些明顯違反法律規定的嚴厲懲罰措施等。這些都是涉嫌違反現有法律、侵犯公民權利的問題。但有研究者寫文章把這些歸結為“善良違法”,試圖以其行為結果的某些成績來論證其違法行為的合理性。請注意這里的“善良違法”這一提法,這是用倫理價值判斷來限定事實判斷。如果有點科學的常識,便不會這樣來認識問題。因為事實首先是,這些規定違反了我國現行法律的基本精神,至于行動者的動機是否善意,則完全是另外的問題。以對動機的價值判斷來為違法的行為作辯護,顯然是難以服人的。
造成這些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歷史上的中國社會在“百家爭嗚”時期多種學派并存競爭,源于民間的學問可以被某些統治者所利用,但尚未出現官方壟斷學術的局面。只是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一切學問才被打上了官方的烙印。其結果是歷史、文學、哲學都擺脫不了官方意識形態的束縛,成為廣義的統治術的一部分,更不用說法學和政治學了。這種情況甚至蔓延到自然科學,如天文學為皇帝訂立歷法服務。當西學經過外國傳教士之手傳到中國時,官方思想已嚴重僵化和落后,采取了抗拒的態度。直到20世紀初的政治和文化變革,才最終沖破了官方意識形態的束縛,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才得以在在中國生根。然而,近百年史仍然是科學、特別是社會科學爭取相對獨立的奮斗史。實事求是的原則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真正得到貫徹,經歷了百般曲折,至今仍然是項艱巨的任務。一些人習慣于唯上、唯書,偏偏不唯實,連面對現實的勇氣都沒有,制造了許多指鹿為馬、改事實、嚴重脫離實際的“研究成果”,以“遵命為術”為己任。因此,解放思想是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克服傳統的體制弊端,使研究者真正擺脫各種束縛,取得真知。
由此可見,我國社會科學研究存在著較普遍的事實與價值不分的問題。當然,社會科學中的事實與價值,客觀性與價值判斷之間的區別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二者在更高層次上可以統一起來。但在較低層次,在社會科學發展的初級階段,注意兩者之間的區別則是更為重要的任務。只有解決了低層次的區分問題,才能解決更高層次的統一問題。另一方面,絕對化地理解科學的價值中立,在兩者之間劃出截然分明的界限,同樣也會陷入烏托邦主義,因為我們只能做到大致的區分。
因此,問題正在于掌握一個合適的度。如果把純粹的絕對的客觀性與完全的主觀價值當作兩個極端,那么實際的研究者總是處在兩者之間的某個位置上。我們的社會科學研究在相當程度上還處在靠近主觀價值的一端,有必要經過艱苦的努力,更接近客觀性那一端,當然,誰也無法奢望達到徹底的客觀性這一理想狀態,只能盡力做到比較高的客觀性。反之,毫無客觀性的自覺要求,讓科學與主觀價值混淆不清,那就連起碼的科學性也無法保證。
注釋:
[1]論文載于韋伯《論》,1949年自由出版社英譯本,第1—47頁。
[2]亨普爾:《科學中的評價與客觀性》,載科恩等編《25年概覽》版,第277頁。[3]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1936年英文版,第150頁。
多元化社會文化是由各種獨立多數的文化現象組合而成,主要包括主導,高雅,大眾等文化形式,內容豐富,如果從客觀角度出發,可以將其內容分為以下幾點,具有一定意愿性符合社會大眾需要的是主導文化,強調社會人文關懷和追求個性的是高雅文化,高雅文化主要指的是人類對相關知識學習的理解和欣賞。例如,古典音樂,芭蕾舞和古典音樂劇等等,一定程度上放映了人們生活的情趣和興趣愛好。都市文化指的是伴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人類需求,個性化和時尚性是它的主要特征。例如,時尚雜志,廣告,影視連續劇等等,民間文化的主要特點是地方性和民族性較強,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地的民族文化和居民對未來的展望,具有溫情的感彩。例如,民歌,年畫,風箏和京劇等等。如果從時代角度出發,還可以分成現代,傳統或者東西方文化等等,這些文化充斥在一起,組成了豐富多彩的多元社會文化。
2藝術設計技術研究的主要內容
藝術技術是人們通過物質和藝術手段,設計出符合人們要求和目的的藝術產品,滿足人們的精神和物質世界的需求,藝術設計的本質內容是創造文化,獨立性和理智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藝術設計使人們創造藝術的過程,是在人類生活的基礎上,開展具有一定精神文化氣息的活動。例如,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服飾藝術設計,產品外觀藝術設計,園林保護藝術設計等等。設計者和設計品是藝術設計技術的行為主體,藝術技術水平是一個設計者全方面高素質的體現,創造藝術的過程中需要設計者的創作靈感和審美能力,創造出符合大眾審美,做工精湛的文化藝術品是對設計者的基本要求,藝術設計作為一種生活文化創造的表現形式,它的內容在方方面面都展現了社會文化的多樣性和文化特質。
3藝術設計技術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方向
3.1發揚多元化的藝術設計技術理論知識學習在藝術設計領域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的設計想法和設計產品的突出特征也有所不同,具有很強的差異性,尤其是在國內外的藝術教育學校中的差異最為明顯,培養全能型的技術應用人員是我們藝術技術教育的重要任務,藝術設計專業在我國屬于發展中的學科,在課程的綜合素質教學和培養人才方法上教學模式都比較單一。學校在藝術學科的課程上,應該以學校的社會文化環境為基礎,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藝術專業,將學校的藝術學科和專業在多元化的社會文化教育體系中進行結合,讓學校的藝術設計學科開設的專業課能夠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和融合,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各個文化的魅力,在不同的文化特點中找到相同點,從而找出符合自身藝術設計特點的發展方向,加強專業課學習的多樣化,提高專業藝術設計技術的整體水平。
3.2發展多元化的藝術設計資源配置多元化的藝術設計資源配置對提高藝術設計專業和藝術學科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首先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發展藝術設計技術的根本要求,目前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教師隊伍主要是由合同制教師和專職教師組成,專職教師主要從藝術設計的實踐,研究和歷史發展三方面為主要教學內容,這些教師的自身要求普遍比較嚴格。例如,藝術實踐方向的教師主要是專業的設計師,教學生學習藝術史論的教師是視覺設計方面的史學家等等,而合同制教師主要負責的是學生藝術設計技術方面的研究和學習,此類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和堅實的技術知識,為學生解決藝術設計中遇到的難題,提高學生的整體技術水平。其次,完善的教學設備是學生將理論技術知識賦予實踐的主要手段,現階段我國很多學校并沒有藝術學生專用的工作室和實驗室,很多學校對于此類資源的認識不清,資金不足也是主要的一個限制因素,加大我國藝術類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是提高藝術設計技術水平的重要條件。例如,可以為藝術系的學生建立一個完善的學習研究教學資源平臺,為教師生提供一個創新的教學空間,如圖書館,數字設備,智能電子數據庫等等,通過這些手段的實施,來滿足學生和教師學習科研的需求。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法和高品質的圖形資源來提高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能力,加強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操作能力。
3.3培養藝術設計學生多元化的專業能力藝術設計學科專業性比較強,學生畢業后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要求也比較高,由此可見,培養全方位的高素質藝術設計學生顯得尤為重要,對提高設計技術水平也有較大幫助,多元化的文化模式是藝術專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在多元的社會文化發展環境下,設計藝術的特點根據不同地域和歷史文化而發生變化,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和思維創新精神是當代藝術學生應該具備的專業能力。首先,教師應該對專業教材進行深度的研究,利用學生的自身情況,發展靈活的教學模式。例如,鼓勵學生課外閱讀,通過專業藝術論文或者是學習報告來進行競賽,增強學生的良性競爭意識。其次,教師應該將學生自身知識和多元化的社會文化進行整合,通過留題目的方法,把學生劃分為小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條件進行分工合作,從而解決問題,這種方法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團隊中互相幫助,相互學習,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為以后的藝術學習做好基礎。最后,學校可以與相關專業對口的企業和公司進行合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平臺,讓學生通過實習單位舉辦的各種活動,增強自身文化學習意識,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4總結
社會文化理論研究社會的、交際的問題,認為習得語言的必要途徑是與其他人進行真正的社會互動或者交流。社會文化理論不僅是一個社會方向的研究,也是心理語言學角度的研究,我們認為社會文化理論屬于第三代心理語言學研究。里昂且夫(Leontiev)曾從心理語言學角度對社會文化理論的研究內容進行了闡述,認為在上世紀50年代社會文化理論發展伊始,心理語言學的主流理論是行為主義,研究重點是獨立的語言單位(如詞)的加工過程;到了60年代,出現了第二代心理語言學,以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和心理學家喬治•米勒為代表,他們認為語言習得的是抽象的規則,而非獨立的語言單位,研究重點是語言學習者對句子的理解和輸出。里昂且夫認為第二代學者的研究更傾向于語言學,對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較少。而且,這一代的學者對語言的形式特征更感興趣。前兩代的學者們顯然都沒有關注語言的意義,也沒有對語言作為符號工具如何被用于交流和思維等問題展開研究;而且在對個體的研究上,前兩代心理學學者不僅將個體與社會隔離開來,而且通常還會脫離實際交際過程,個體之間的交際被簡化為復制性的從說者到聽者的信息轉移,即說者輸出的信息,會被聽者以完全一樣的形式理解;第三代心理語言學研究則更加傾向于心理學研究,對語言學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研究焦點也從原來的對句子、文本的理解和加工轉移到了交際和思維過程的心理學分析。
第三代心理語言學并不是對服務于言語行為的心理結構的實現進行研究,而是探索在活動中使用語言(作為工具)的不同策略進行研究。當活動的目的是對他人產生影響的時候,活動即為交際性的;當活動的目的是對自身產生影響的時候,活動即為認知性的。兩種活動是相輔相成、辯證性存在的,因此從一開始就有必要對二者進行管理。也就是說,自我導向的言語活動,來源于他人導向的言語活動,在本質上二者都是交際形式的一種。將交際活動優先于對抽象性語言規則加工過程的習得進行研究,使第三代心理語言學將言語(和書面語言)對人類具體的社會和思維活動的調節作為研究重點,認為言語活動是有動機性和目的性的。它體現了解決交際問題的過程,這些交際問題可能是社會的,也可能是認知的。從這一角度來看,教授一種外語并不是關于語言的規則和形式的研究,而是關于作為調節方式的交際的研究,這種交際是特殊形式的社會實踐性學習活動。社會文化理論認為,正如我們的社會互動通過言語調節一樣,我們的思維也要通過言語調節。具體來說,通過言語(或書面語言),我們能夠對我們的思維、注意力、計劃、理解、學習和發展進行控制,但是這種控制來源于我們參與的社會活動。因此我們把社會文化理論歸結為第三代心理語言學研究,其核心觀點是人類從根本上是交際性生物,這種觀點不僅關系到社會關系而且也關系到高級思維功能。心理學認為人類思維活動的元認知有兩種:與人類思維有意識的反思相關的元認知和與人類解決問題的自我調節機制相關的元認知。沃思認為,人類不一定會同時具備兩種元認知能力。第二種元認知活動被稱為策略性活動,是由個體獨自或者與他人合作實施的。根據社會文化理論,自我調節過程的根源在于社會互動,人類通過互動將心理之間的功能轉化成心理內部的功能,后者功能發生在最近發展區展水平之間的差異。社會文化理論的最近發展區(語言習得自然法的典型代表)和克拉申的“i+1”(傾向于語言教學的模式)盡管從表面看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但兩者在概念上不同。雖然兩者都是關于未來發展水平的,但是“i+1”模式認為未來的發展水平是確定的、可以預測的,然而最近發展區模式則認為未來的發展水平是不確定的、開放的、被調節的。維果斯基認為唯一的“良性學習”是在超越當前發展水平上的學習,這一點與皮亞杰的觀點相反,皮亞杰認為認知能力的成熟是語言發展的必要條件,即只有具備了相應的認知能力才能學會相應的語言內容。而社會文化理論視角下的二語習得研究通常是將研究對象置身于社會文化背景中,對其參與的與語言學習相關的整體社會活動進行觀察,進而描述二語習得的過程,這一點與傳統上脫離社會文化背景的二語習得研究范式完全相反。
二、社會文化理論框架下二語習得研究的新理念
社會文化理論的核心理論之一就是活動理論,活動理論認為人類的行為是由社會文化構建的調節形式與人類活動的融合。盧里亞認為思維不是人類生理上具備的大腦所進行的活動,而是通過文化產物形成的功能系統,文化產物中最重要的就是語言(符號工具)。維果斯基認為如果心理學想解讀這些功能系統,必須理解活動的形成(例如活動的歷史),而不是活動的結構。這一新的理念已經引起了學者們對二語習得研究的改變,尤其是在任務型教學中,如同樣的第二語言學者的語言學習活動可能取決于不同的動機,如教師的教學動機是介紹目的語系統的語法功能,而學生的學習動機可能是考入大學,即一個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活動,受不同的動機和目的影響。這種活動理論觀點,尤其改變了教師對任務型教學法的看法。蘭多夫認為活動存在動態變化的特征,它以一種形式開始,很可能在進行過程中變成了另一種活動。艾力斯認為同一個任務不同的學習者在施行過程中造成不同類型的活動,而同樣的學習者在不同的時間施行任務時,也會根據自身不同的動機和目標構建活動。同樣,多納托也提出任務是無法概括的,因為活動根據參與者和環境的不同而產生變化;任務并不會操縱學習者以某種方式采取行動,因為學習者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有不同的目標、采取不同的行動、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這都會使任務發生變化,因此教師應關注的不只是任務的結果,還要更多地關注學生實施任務過程中的動機和目標,才能真正理解任務實施過程中產生的互動。艾力斯認為任務并不是創建了學習的環境,而是構建了參與者實施任務的方式,這與社會文化理論將任務視為語言學習工具的觀點一致。我們認為語言任務應該使學習者解除只關注語言形式的束縛,幫助他們在實行任務時與同伴更多的關注話語互動的機會。活動理論消除了心理學派劃分的語言和思維之間的界限,使二者形成了協商的模式,即“個體與社會是相對獨立的”二元化理念被“個體存在于社會之中”這一新的理念所替代。進一步探討維果斯基的觀點時,我們發現社會文化理論傾向于參與性學習。采用參與作為主要的學習范式正面反對了將認知與情感區分開的觀點,將社會元素放置于首要地位。二語習得領域的學者們已經探索了社會文化理論視角下,課堂語篇對二語習得發展的貢獻。如,華爾斯從教師語言視角對學生在課堂上參與交際的積極性(或者消極性)進行了研究;希德豪斯通過分析大量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際語篇,得出互動策略有助于二語習得;莫非對第二語言課堂中的會話跟蹤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互動性會話跟蹤產生的會話調整和協商對SLA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阿爾加弗雷和蘭多夫則認為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糾正性反饋互動體現了一種社會活動,包含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合作參與和有意義的協商。在社會文化理論看來,學習者的錯誤不再被視為失敗的標志(與行為主義相反),而是賦予了學習者嘗試使用語言的機會。因此語言學習的首要任務就是為學習者設計更多的互動任務,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使用語言,達到促進語言學習的目的。
三、結語
寒假到了,新年快要到了。我們終于可以快樂過一個美妙的假期了。可是,我們怎么才能過一個健康快樂的寒假呢?在注重素質教育的今天,假期社會實踐作為促進學生素質教育,加強和改進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重要舉措,作為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創新和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一直來深受學校的高度重視。
社會實踐活動一直被視為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跨世紀優秀人才的重要途徑。寒假期間社會實踐活動是學校教育向課堂外的一種延伸,也是推進素質教育進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當代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實踐也是學生學習知識、鍛煉才干的有效途徑,更是學生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一種良好形式。
所以今年過年,為了鍛煉自己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培養自己的吃苦耐勞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與素質,使自己的大學生活更加充實而精彩,因此,在大學第二個寒假期間進行了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其中最有感觸的就是在面包店里賣面包的這份工作。特有如下心得體會與感悟。
一、實踐目的:社會實踐是引導我們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投身社會的良好形式;是培養鍛煉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養性,樹立服務社會的思想的有效途徑。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我們在校大學生更新觀念,吸收新的思想與知識。
二、實踐內容:通過在店內以零工的形式鍛煉自己的能力,體會社會事務,工作辛勞。
三、實踐結果:通過在店內工作的將近一個月時間,不僅通過自己的雙手賺到了來之不易的工資,更通過這次實踐,親身體會到了父母工作的辛苦,收獲了許多在學校里沒體會到的酸甜苦辣,增長了自己的社會經驗,獲益匪淺。
四、實踐總結與體會:
1.掙錢的辛苦。每天辛辛苦苦重復同樣的工作,小心翼翼的進行日常工作,才可以得到工資,這次的體驗確實讓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父母的錢來之不易,一分一厘都來自于沒日沒夜的辛勤工作,掙錢確實是個很艱難的過程,需要全心全意的付出。
2.人際關系。在這次實踐中,讓我很有感觸的一點就人際交往方面,大家都知道社會上人際交往非常復雜,但是具體多么復雜,我想也很難說清楚,只有經歷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為了工作走到一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要跟他(她)們處理好關系得需要許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說的一點就是,在交際中,既然我們不能改變一些東西,那我們就學著適應它.如果還不行,那就改變一下適應它的方法。
讓我在這次社會實踐中掌握了很多東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這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同時在這次實踐中使我深深體會到我們必須在工作中勤于動手慢慢琢磨,不斷學習不斷積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設法解決,實在不行可以虛心請教他人,而沒有自學能力的人遲早要被企業和社會所淘汰。
3. 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要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是因為在銷售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千奇百怪的人和事,如果沒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只懂得拘泥于一般的原則而不懂得變通,有可能會導致交易失敗甚至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一定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4. 微笑面對每一位顧客。對人友善,肯定會獲得回報。而表示友善最好的方法就是微笑。因為微笑是所有人類共有的語言。做服務行業的人應該養成微笑的好習慣。面帶微笑的人,給人一種容易親近而友善的感覺。而且,微笑是人的一種本能,它不需要花費任何成本,也無需努力,但它使人感到舒適,樂于接受你。相對于面無表情甚至表情冷漠的人,人們更喜歡與面帶微笑的人打交道,更何況在服務行業中作為上帝的顧客。
5、認識來源于實踐。一切認識都來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說明了親身實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學習間接經驗的必要性。實踐的發展不斷促進人類認識能力的發展。實踐的不斷發展,不斷提出新的問題,促使人們去解決這些問題。而隨著這些問題的不斷解決,與此同步,人的認識能力也就不斷地改善和提高!哲學強調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認識對實踐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主要表現在認識和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但是認識一經產生就具有相對獨立性,可以對實踐進行指導。實踐,就是把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客觀實際中去,使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只學不實踐,那么所學的就等于零。理論應該與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實踐可為以后找工作打基礎。
通過這段時間的實習,學到一些在學校里學不到的東西。因為環境的不同,接觸的人與事不同,從中所學的東西自然就不一樣了。要學會從實踐中學習,從學習中實踐。我們不只要學好學校里所學到的知識,還要不斷從生活中,實踐中學其他知識,不斷地從各方面武裝自已,才能在競爭中突出自已,表現自已。
五、概論與綜述:在這次為期較短的社會實踐中,獲益匪淺,深切感受到社會實踐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人生需要奮斗,我們都需要從現在就開始掌握一定的專業與非專業知識,充實自己的心靈,武裝自己的大腦,使自己的人生精彩而燦爛。我看到了一些在學校看不到的東西,也學到了一些在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我想,這個應該是我這次做社會實踐最大的收獲。
【寒假社會實踐報告論文二】
實踐目的:
為響應我院舉辦安徽工程大學第七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和完成寒假社會實踐工作,我以“創新”為主旨來完成我為期一個月的社會實踐,通過創新行業的發展,從中得到各種管理原理,利用各種科學管理手段來經營,從而獲得不小的創新經濟。
實踐內容:
此次的社會實踐為期一個月,地點在自己的家鄉-無為縣,實踐場所就設在無為最核心的地區-無為商之都;此次社會實踐我還請我姐做我的助手,一起完成任務;實踐形式是通過臨時攤位來完成的,對于內容就是銷售無為本地不常見的木質模型拼圖。這次實踐時間雖說是1月13日開始,但正式銷售時間是1月17日,在這期間我需要要各項準備工作。
對于此次實踐有幾大問題需要解決,一:銷售內容;二:銷售地點;三:銷售時間;四:銷售策略。在短短的幾天里,我和我姐針對這幾個問題做了深刻的思考和充足的市場調研。下面就是我對這四項問題的具體解決方法:
一:銷售內容;為響應“挑戰杯”大學生創業競賽和我定的“創新”主題,我決定寒假我的實踐內容必須要是新奇的,而且是本無為市場找不到的產品,以“奇”制勝。為了解決此問題,我和我姐白天就在無為市場上進行調研,了解目前市場上主流的商品,然后回到家通過互聯網查閱信息,經過倆天的時間,我最終把目光投在無為市場上根本沒有的木質拼圖模型上。對于木質模型的選擇基于這三點理由:一,這種商品夠新奇;二,適用人群廣,各種年齡段都會有一定的消費量;三,成本較低,有效減少此次實踐的經費。
二:銷售地點;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一項項目的成功缺不了這三點,地點的選擇尤為重要。針對木質拼圖模型的特殊性,它最主要的面對群體還是青年學生,就此,我結合無為縣城城區各大商業街的人流情況,我將銷售地點定在縣城最中心地段-無為商之都門口,這里也是無為人流最集中的地段。這勢必更有益于此次社會實踐。
三:銷售時間;就銷售時間問題,我和我姐起初有很大的分歧,我姐認為晚上銷售比較好,我不以為然。現實不會欺騙我們的,我和我姐在商之都待了一天來觀察人流量變化情況,最終我勝了,因為接近年關,氣候寒冷,晚上大街上幾近無人,因此我們把時間定在溫暖的下午。
四:銷售策略;對于木質拼圖模型,很多人不知道這到底是什么?因此我采取現場表演的方式,我姐負責銷售,我負責解說和現場拼裝,將拼好的模型放上展臺。如我所愿,這種營銷策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然前期的準備工作還有進貨程序,我在網上聯系好供應商,通過網上查詢和市場調查確定好進貨種類,一切都進行的很順利。
1月17日,真正進入市場銷售階段,我自己心里很緊張,因為一旦沒人理睬我們的商品,就意味著我們的社會實踐宣告失敗,一千多元的成本即將血本無歸;但是我也很有信心,我相信我的市場判斷力和我的商品的吸引力。果然,大批的顧客很好奇我們的商品,在我和我姐的講解下,爭相購買,當天,倆個小時的銷售時間內,我賣了800多元,樂的不可開交。
隨后的幾天里,我們繼續保持不錯的銷售業績。1月20日,庫存貨物買完了,我及時聯系供應商,可是物流已經放假,只有走快遞途徑,第二次進貨,物流費多花了接近200元,而且20,21,22,23這四天由于缺貨,銷售額急劇下滑,還好24號第二批貨終于抵達,才讓銷售額得到反彈。但是由于當初的決斷時間的滯后,導致四天幾乎沒有收入,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這次社會實踐我全程關注“管理無缺陷”原則,顧客至上,一切為顧客著想,本來我們的攤位是一個流動攤點,但是為了讓顧客好找到,我和姐姐每天11點多就來到展區點,天天就在一個固定的地點。這也帶來了預期的影響,一些顧客買回家后覺得很不錯,并想繼續購買,甚至介紹朋友同學來購買,保持銷售地點的不變性,得到了很多回頭客的光顧。2月12日,實踐時間結束,家里最后一批貨物也銷售完全。
實踐結果:
通過這一個月的實踐,成果不錯,這一個月,我前后進2000多元貨物,總銷售額達到6000多,創造了翻番的經濟成果。縱覽此次實踐過程,無不例外深深聯系著管理這門學問,整個實踐過程都有著統籌學作為理論鋪墊,考慮全局,對整個市場進行調查統籌,從市場中發現商機,做出正確的市場決策,再利用創新產品來打入市場,對商品的銷售的各個階段充分管理,合理銷售,從而達到了很好的成果。
實踐總結與體會:
本次的寒假社會實踐,對于一個還在校園的大學生來說,成果豐富,通過創新產品來推動了創新經濟的發展,實踐結束后,我有了以下幾點總結:
1.》天時,地利,人和。對于一個成功企業來說,“天時,地利,人和”這三點必不可少,這也是對于企業管理者的最低要求,一個企業要是想得到發展,必須要利用好一切的優勢,確定最好的經濟區位和有一批最適宜企業發展的消費群體。這次寒假社會實踐我即是事先對市場進行了調研,從而獲得了不少市場信息,這為我確定銷售地點提供了很好的前提。
2.》價格歧視政策。由于此次實踐的內容是新奇產品,本無為市場根本就沒有其他地點售賣,因此我根據《西方經濟學》原理,制定了價格歧視政策。木質拼圖模型成本也很高,如果價格過高或者過低,勢必影響銷售額。因此準確的市場定位尤為重要,商之都地帶屬于無為商業最集中地區,因此各種消費人群皆有,土豪者甚多。
因此我將產品價格定在8元每個(小板),價格屬于大多數消費者都可以接受的價格。對于一些樂于討價還價的顧客,通通采取“多買多惠”的政策,單件拒絕還價,這一政策也獲得了不少優點,沒有一個顧客會回頭說自己買貴了!另外中間還有個春節,節后一些回頭客前來購買時,價格不變,獲得回頭客的一致好評,并因此帶來更多的顧客光臨。
3.》展銷一體化。這次實踐我采用展銷一體化銷售模式,對于一種創新產品的銷售,大多數消費者都不太熟悉產品的具體應用價值,展銷一體化的銷售模式必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我在銷售地點擺一張展臺,將拼裝好的一些產品進行展覽,同時在展臺旁邊我還置一個工作臺,進行現場的拼裝表演,果然,這種銷售模式吸引了一大群人的駐足觀看,我們的產品也獲得了大家一致的好評,銷售額當然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保險制度變遷帶來的問題
我國改革開放正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進入深化改革的攻堅階段。改革初期提出的“打破鐵飯碗”,提倡勞動力自由流動、自主擇業的要求已經基本達到,帶來的是新的問題,即打破“鐵飯碗”后吃飯問題靠什么保障?擇業未成時誰給生活費?企業不景氣甚至破產時誰給報銷醫療費,誰發退休金?諸如此類問題,使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被擺到改革的前列,當前,保險制度的變革就引發了一系列值得深究的現實和理論問題。
首先,保險制度由企業自理、部門自理,走向社會化保障制度,產生了許多不相適應的問題。很多老企業背負著巨大的退休職工經濟包袱,削弱了老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其次,經濟改革涉及到利益和權力的再分配,也涉及到風險和負擔的再分配。企業改革客觀要求社會管理制度建設跟得上,特別是職工本人無法解決的生老病死的問題,需要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社會保險制度來解決。社會保障制度是總的方面,它包括經常性的退休金、醫療費、住房購租等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包括突發性的大宗的偶然支出,如急病、重病、生育、房屋大修等,都需要保險制度來集千萬人的資金,資助少數人的危急之需。沒有保險制度不但不利于個人也可能拖垮企業。社會保險制度承擔了政府安定社會、解急救難的功能,因此,社會保險需要企業、單位、個人的長期、有力的支持,更需要政府予以特殊的政策,讓其早日增強實力,應付不測。
再次,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也要逐步成熟和完善,正如經濟改革一樣,要步步深入,層層推進,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社會管理制度還不完善、社會積累還不豐富、人們的思想覺悟還不高,在這種現實的條件下實現社會保障制度,也只能因勢利導,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挖掘有關方面的潛力。社會保障制度既然能夠造福社會、造福人民,那么就應該發揮社會各方面的以及海外的積極性,大力支持社會保障事業,比如說,籌辦各種募捐、義賣等形式的慈善活動,充實社會保障基金。這種基金必須不以贏利為目的,而有所收益也必須如數用于社會保障事業,即使是其中的社會保險也必須堅持這一條,與商業保險劃分得越清楚,其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就越有力。社會保險發展壯大的關鍵恐怕離不開“來自社會,全心全意為社會大眾服務”的自身發展宗旨。社會保險承擔了穩定社會、救危解困、為企業和單位松綁的職能,它分擔了政府有關方面的職責,因此社會保險工作要充分考慮遵從商品經濟規律辦事,不能做長期虧損的生意,但作為政府應管的社會保障功能的分擔者,它以政府代表的名義出現更為有利。
二、社會保險實踐的啟迪
通過幾年努力,廣州的社會保險制度已初步建立起框架,進入營運階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以社會保險為主力創立新型的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歷史創舉,也是一次舉步維艱、困難重重的改革“”。社會保險既要解決參與者的有關項目保險問題又要解決缺乏政府資金注入的問題。從廣州情況看,諸多大宗或突發性的支付項目都要依靠社會保險,其發展前途當然可觀,但在開始階段社會保險實力則令人擔憂。因為社會保險本身也需要一個資金和經驗的積累過程,難免有起伏興衰的曲折過程。
根據資料分析:1996年廣州市失業保險基金缺口400多萬元,應繳未繳的企業較多,1992年~1996年全市有300多家困難企業辦了養老金緩繳手續,緩繳金額達2億多元,靠全市調劑的單位占總數的40%。企業發展不平衡形成苦樂不均,而有了社會保險,矛盾就可以集中社會力量來解決。解決的辦法既要靠社會力量和政府投入,同時又要靠企業的改革求得生存與發展。對那些處在變革之中的困難企業更需要社會保險扶持渡過難關,這些困難企業多是紡織、電子、航運、供銷、交通、區街集體企業等,社會保險既然擔當了政府部分職能,也應得到政府財政、稅費政策的優惠和支持。對困難企業職工的救濟可以通過社會保險去發放、管理和運作。通過社會保險機構實施社會福利措施,有利于監督、測算和及時有效地運作。在改革過程中,必須兼顧公平與效率兩方面,在實現社會穩定前提下加快改革的步伐,國家、企業和職工分別合理負擔,盡快妥善建立社會保險制度,開創一個新局面。
三、完善社會保險制度,開拓更廣的領域
社會保險靠全社會的普遍參與,以千萬人的資金來資助偶然的個別支出,以長期的投入支付退休后經常的支出,以上一代人的積累支付后代的保險等,才能使社會保險的根基越扎越深,樹冠越長越大,所蔭庇的社會成員日益增加,所資助的項目更加有力。從經濟學分析,社會保險體制有幾種類型:
其一,供款基準制,即保險措施對具體受益人的提供取決于(或主要取決于)該受益人過去在保險體系中的資金貢獻量(供款量),其基本特征之一在于,它是運用預籌積累的方式來籌集資金的。其原則是,先積累,后受益,而且資金積累的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是要在若干年的時間里,按照一定的繳納比例規定,逐年逐月地交費累積而成的。其主要優點在于,它能夠保證社會保險有可靠的資金來源,不會發生寅吃卯糧的問題,受益的多少取決于積累數量的多少。其具體方法是采取個人賬戶,在社會保障體制中引入激勵機制,由于個人賬戶產權界定清晰,因而可以調動人們進行積累和勞動的積極性,避免吃“大鍋飯”的舊病復發。
其二,受益基準制,即保障措施對具體受益人的提供取決于(或主要取決于)規定中的受益與否的標準(或公式),按照受益人當前的狀況(如年齡、身體健康狀況、失業期等)是否符合特定的標準而決定。此方式注重受益條件的公平性,而不注重受益人已經在資金上貢獻的多少,從資金籌集方式看是采用現收現付制來籌集資金并滿足當期的支出,這種強調同等條件面前人人平等的分配方式有社會公證性的一面,但又可能有吃“大鍋飯”的問題,缺乏激勵機制,但管理相對簡便,主要的資金來源是稅收,不涉及投資及投資回收問題,因此管理成本較低。
其三,混合制,即上述的供款基準制與受益基準制兩種基本類型擇優而成。利用受益基準制來提供普遍性的最基本的社會保障,而使用供款基準制對具體個人提供附加的個人保障。也就是用較低的所得(薪給)稅稅率征收一部分公共財政收入,由財政支出按某種受益公式對退休、醫療、失業、傷殘、意外等提供水準較低的但普遍適用的基本保障,這一部分保障強調公開性和社會安全網的作用,但大多數人不會滿足于低水準的退休金和其他保障,因此仍要安排供款基準制的附加保障。附加保障是個人賬戶,自存自用、預籌積累式的,它提供了明確的激勵特征。
社會保險中著重在養老、醫療和傷殘、失業等幾項中具有供款基準制特征,不同于商業保險,但也帶有商業保險的某些特征,就是參與者才能享受。并且供款基準制鑒于人們對未來風險的非理性預期,必須實行強制性的儲蓄積累方式。因此,政府干預經濟的功能就更加明顯,而且不同時期可能要求不同繳款比例的儲蓄額。對于已參加公有制企業工作多年的職工,他們過去對社會積累的貢獻大都形成國有資產,因此在實施社會保險個人繳費時則應考慮到原有的貢獻,當公有制企業老職工面臨不能支付社會保險繳款的困難時,有必要從財政上予以資助。再一個途徑就是通過社會援助、募捐籌資。在新舊體制交叉的過渡時期必須通過一套漸進、協調的靈活方法來完成機制的轉換。
就廣州的現狀來說,采取分門別類的混合制更為適合,即以供款基準制為主,從每月工薪和企業中相應支付同項的籌款項目形成養老保障的部分,公有制企業及非公有制企業、個體戶也應納入其中,有余力的個人可以額外加入商業保險取得退休后比別人多些的退休保險金。對醫療保障、失業保障、生育保障等可以更多采用受益基準制,即以收納所得稅來建立,以多補少,以社會力量來救一時一人之危困。
加快社會保險體制的建成速度,必須做到教育市民認識社會保險的重要性及自覺參與社會保險的必要性。這是必須經常、深入去做的重要工作。建立新型的社會保險事業,必須有國家、企業、政府幾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成功。政府既要通過有效的機構去運作社會保障體系,又必須投入相當的財力、人力、物力才得以奏效;既要用強制性的手段(規定凡領工薪者必須參加相應的住房公積金、退休金、養老、醫療等保險),也要運用商業性的自主參預的手段(如商業人壽保險等),提高國民抵御風險、提高生活水平的能力,建立社會安全網絡不能只用一根繩,必須有多條繩有機交織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