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資本積累范文

        資本積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資本積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資本積累范文

        關鍵詞:石油企業 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積累

        0 引言

        在知識經濟的條件下,是否能夠真正懂得并進行有效的人力資本的積累,已經成為影響石油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石油企業逐漸意識到了人力資本積累對于整個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進行認真的探討。

        1 我國石油企業人力資本積累中存在的問題

        1.1 人力資源豐富與人力資本短缺并存。在我國石油企業中,呈現出“總量富余,質量低劣”的現象和人才總量不足,人才素質偏低,人才活力不夠,人才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雖經這些年的減員增效,人力資源總量還是明顯偏大,人力資本十分短缺。

        1.2 人才流失與人才老化并存。①人才流失嚴重。由于教育的內在品質并沒有獲得相應的改善,特別是由于落后用人機制的消極影響,使得石油企業優秀人才至今仍在源源不斷地外流。人才的流失,嚴重削弱了企業的生存和競爭能力。②人才老化日漸突出,尤其知識結構老化嚴重。按國際通行的知識老化率30%的速度推算,我國石油企業現有人才中至少半數因知識老化、陳舊而不能再稱其為人才甚至己變為不合格人才了,人才斷層己經出現。這種狀況顯然將影響到未來的經濟效益與經濟發展。

        1.3 人才價格與價值背離。①收入與價值背離。在石油企業中,人才收入和他們付出的勞動與承擔的責任、風險及做出的貢獻和企業得到效益相比,明顯偏低,與人才的人力資本價值背離。②分配形式單一。以短期的、現時收入為主。而股權激勵等長期分配激勵方式采用較少。使經營者短期行為嚴重,職位消費、特權消費傾向明顯,非貨幣化物質追逐動機強烈,配備專車、專職秘書,公費通訊、公差出國、公款消費等等。

        1.4 人才“用”與“育”失衡。在許多石油企業中,經營者只停留在使用與控制員工這一層面上,忽視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即員工的培訓,簡單地把職工培訓看成是一種消耗,只重視員工的職前學歷或文憑,不重視員工的繼續教育或終身學習。在人力資本投入和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上,忙于資本的原始積累,顧不上人力資源的儲備與開發,急于“用才”,不善于“育才”,結果不僅人才難求,而且人才難留,最終無才可用,人才的“育”與“用”嚴重失衡。

        2 我國石油企業人力資本積累問題的原因分析

        2.1 傳統國有企業制度弊端的“慣性”。①動力結構扭曲。我國石油企業被賦予相應的行政級別,享受相應的行政待遇,這樣,企業對行政級別的追求遠遠超過對經濟效益的追求。為此,石油企業很少考慮人力資本的投資,考慮人力資源的開發,而是盡量爭取物力資本投資,擴大生產規模,搞“小而全”,“大而全”,為提高自身行政級別打下物質基礎,這就導致了石油企業對物質資本投入的偏愛和對人力資本投資的歧視。②責任外化與軟化。在傳統企業制度中,石油企業不存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企業不承擔經濟風險,沒有虧損破產和失業的憂慮。企業員工也沒有任何危機感,這就使員工缺乏改善知識結構、提升素質結構、不斷進取、奮發向上的積極性,工作質量不高,技能水平低下。此外,企業內部實行平均主義的工資分配方式,基本抹殺了企業內部員工在勞動能力和貢獻大小上的差別,這就使企業員工失去了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2 忽視或無視企業人力資本。①認識不足。目前,資本有兩種形態。一種是傳統的貨幣形態,一種是新興的人力資本形態。人力資本理論的產生,整個企業的生產制度都發生很大變化。石油企業對這種產權制度的變化反應太慢。②管理理念傳統。長期以來,石油企業對員工的管理習慣上稱為勞動人事管理,反映出企業以勞動者人事關系為核心的管理理念。目前迫切需要轉變,更新管理模式,盡快實現人力資源現代化管理的成功轉型。

        2.3 缺乏人才甄別選拔機制。①缺乏有效的人才選拔機制。因傳統的人事管理模式和舊體制的影響,一些石油企業在人才選拔和使用上,仍然用一種僵化、封閉、靜止的觀點,盡管這幾年這些方面有所突破,但力度上與國外一些優強石油企業相比顯得差距很大,尚未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升能降、能出能進的競爭機制。②缺乏有效的人才流動機制。石油企業對企業自身的人力資源狀況熟視無睹,對企業的人才需求缺乏客觀的分析和合理的預測。高素質、高層次、高精尖人才留不住,低素質、低層次、低能力員工不愿流出,成了“棒打不飛的鳥”。

        2.4 培訓機制不健全。培訓機構重復設置,多頭、交叉管理,培訓基地建設重點不突出,培訓資源浪費等現象非常嚴重,缺乏系統的策劃。培訓內容大眾化,針對性不強,培訓教材陳舊落后,教學方法單一,沒有形成與市場配套而成熟的培訓教育機制,在培養員工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明顯虛弱,導致培訓能力空間不大和人力資本的短缺。

        3 加強石油企業人力資本積累的措施

        3.1 強化人力資本投資與管理

        3.1.1 把石油企業改造成學習型組織。①石油企業的人力資本積累應以明晰、確定的產權制度為前提。②既要從內部經驗學習,也要從外部資源汲取營養,二者是推動企業成長的兩個輪子。③學會記錄和傳播學習的成果,這樣企業全體員工才能共享知識,從知識中受益,從學習中不斷加速個人人力資本和企業人力資本積累。④創建企業學習的基礎結構,將學習制度化,對提升企業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績效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此外,企業是否建立起一套激勵學習的合理制度,這對于石油企業搞好人力資本投資具有關鍵意義。

        3.1.2 把人改造成終身學習的人。不斷強化人力資源教育培訓,把培養和造就“學習人”放在重中之中的地位,才能提高人力資本能級,調整人力資本結構,增加人力資本存量。

        3.1.3 充分發揮培訓的效能。要做到建立有效的培訓系統,豐富企業的培訓方式,讓培訓成為獎勵。對于石油企業而言,招聘人才固然重要,但培訓才是企業長足發展的根本。

        3.2 構建有效的激勵機制 激勵理論導致的管理制度創新模式層出不窮,但比較有影響的模式主要有目標管理、參與管理、團隊管理、股權激勵、薪酬激勵和文化激勵等。

        3.3 建立科學有效的人才成長機制

        3.3.1 科學合理的吸納機制。首先,要形成求才若渴的氣候。其次,要制訂人才引進預案。再次,要采取多種方法網羅人才。

        3.3.2 優勝劣汰的選用機制。對各級各類人才選拔和任用合理與否,不僅關系他們自身的成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而且直接影響到石油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3.3.3 能進能出的流動機制。石油企業必須建立有序的流動機制,要單純設法阻止有用人才流失,是不切實際的。關鍵是石油企業要進行制度創新,及早建立一種機制,構筑“歸巢”,吸引流失人才回流。用事業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制度留人,用環境留人。

        3.3.4 科學化的考評機制。石油企業對各級人才必須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考核評價,根據不同的專業、崗位、職位特點和人才的層次與類別,按照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相結合的原則,建立人才考評制度,明確考評的目的、內容、方法、程序、標準和要求。

        3.4 重視員工的職業生涯管理 知識經濟時代,隨著跨國公司之間人才競爭戰的愈演愈烈,人力結構的變化、人才的流動和轉移是難以避免的。為適應這種變化、流動和轉移,石油企業除了想方設法穩定所需人才,最大限度降低有用人才外流數量之外,還要在內部人力資本管理中推行職業生涯管理制度,即通過投資、培訓等方式對員工的職業生涯進行再設計,幫助員工實現轉崗、換崗,使員工在流動中調整自我,最大限度的地釋放內在的潛能。

        3.5 建設先進的企業文化 通過企業文化的建設,能夠使企業人力資本承載者樹立積極的價值取向,提升其創新動機的層次性,進而推動其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石油企業一定要在企業文化建設上作出努力,使得留人不成為一句空話,真正切實有效的增加企業的人力資本積累。

        參考文獻

        [1]莫志宏.人力資本的經濟學分析.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第2篇:資本積累范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6A-

        0074-02

        一、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生能簡述“三角貿易”的基本內容,了解資本原始積累的野蠻性與殘酷性,明白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資本原始積累與罪惡的奴隸貿易、殘酷的殖民掠奪密切相關,“三角貿易”和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掠奪是最有力的證明。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分析和思考西方殖民者進行“三角貿易”和對印度進行殘酷殖民掠奪的原因,初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問題的因果關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和啟發學生思考“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給西方國家和亞非拉國家帶來的不同后果。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血腥性,同時認識到資本主義發展的進步性,初步學會辯證地看問題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三角貿易”和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掠奪。

        教學難點:(1)“三角貿易”;(2)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掠奪所帶來的后果和影響。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創設情境+復習導入法

        (1)創設情境。

        用多媒體展示遼闊的海洋和在海上航行的帆船。

        師:在這片茫茫的大海上,曾經有這樣一支船隊――船艙里擠滿了黑壓壓的人,密不透風;在漫長的航程中,緊跟在船后面的常常是一群群的鯊魚,像在等待著什么……這是真實的歷史畫面,前后延續了300多年的時間。請思考:這是什么海?(答:大西洋。)什么人?(答:黑人奴隸。)什么事?(答:奴隸貿易。)

        (2)復習導入。

        師:新航路的開辟使一些歐洲國家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其先行者是哪“兩顆牙”?(答:西班牙、葡萄牙。)繼他們之后還有哪些國家也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答:英國、法國。)下面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片海洋。

        (全班學生齊讀學習目標、課題和標題。)

        2.學習新知――問題教學法+單元組合作學習

        (1)罪惡的“三角貿易”。

        預設問題:

        ①歐洲殖民者在美洲的主要殖民掠奪方式有哪些?

        答:建立了許多的殖民地,大肆掠奪殖民地財富。

        ②奴隸貿易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答案見課本第94頁,略)

        ③簡述“三角貿易”的經過。

        答:歐洲殖民者從事販賣黑奴的活動,一般采取“三角航程”。歐洲殖民者的船只滿載鹽、布匹、火器、五金、念珠、郎姆酒等貨物,從本國港口駛向非洲,這是“出程”;在非洲海岸用這些貨物“交換”黑奴,然后橫渡大西洋到美洲,這是“中程”;在美洲用黑奴換取金銀和糖、煙草、稻米等,然后返回歐洲,這是“歸程”。最先進行奴隸貿易的是葡萄牙人,英國人后來居上。

        ④“三角貿易”對歐、非、美三洲各產生了什么影響?

        (學生分組、分角色扮演不同大洲的人,討論“三角貿易”對本洲有哪些影響,然后小組派代表發言,其他組員補充,允許其他小組質疑。)

        答:對非洲,使非洲喪失了近億的精壯勞力,人口銳減;對歐洲,把從黑奴身上賺來的血腥錢投資于工商業,促進當地資本主義的發展;對美洲,提供勞動力,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美洲的開發和發展。

        師(小結):這充分體現了原始資本積累的血腥性、野蠻性、殘酷性。正如馬克思所言,資本主義一來到人間,從頭到腳都滴著骯臟的血。

        師(過渡):最先進行奴隸貿易的是哪國人?(答:葡萄牙人。)后來居上呢?(答:英國人。)接下來讓我們共同關注英國這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

        (2)“日不落帝國”在印度。

        學生自主閱讀課文,了解“三個一”:

        一個名稱――“日不落帝國”。17世紀,英國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相繼打敗了西班牙、荷蘭、法國。18世紀后半期,英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

        一個公司――東印度公司。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起初規模不大,主要從印度和東南亞一帶進口棉布和胡椒等商品,后來,該公司擁有了建立軍隊管理殖民地等特權,無惡不作。它是英國對印度等亞洲國家進行殖民侵略的代表。

        一個人物――克萊武。克萊武是英國在印度的殖民頭目。

        單元組討論:英國殖民印度分別給英國和印度帶來哪些影響?

        3.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主要了解在葡萄牙、西班牙之后,17世紀的歐洲興起的殖民國家。它們在激烈的殖民擴張過程中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有一個國家打敗了所有的對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它是……?(生接答:英國。)各國占有殖民地后,進行了殘忍的、血腥的掠奪和屠殺,而且還毫不羞恥地販賣黑奴。野蠻的掠奪造成了亞、非、拉殖民地的貧困和落后。英國、法國等國的殖民者將壓榨來的沾滿血污的錢財運回國內,轉化為資本,去發展工商業。這些殖民地也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進一步刺激了工業的發展,促使英國迅速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綜上所述,殖民主義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充滿卑鄙貪欲和野蠻暴行的歷史,我們應該永遠牢記這一點。

        4.鞏固練習

        完成《學習手冊》第35~36頁。

        二、課后反思

        (一)做得較好的地方

        筆者認為,教學過程中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較好:教學思路清晰,注意過渡,前后聯系,環環相扣,形成一個整體,體現一個主題。在導入環節,先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符合本課主題;然后,復習舊知,“溫故而知新”。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問題教學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和思考,任務明確。組織單元組合作學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學生人力資源,課堂活躍、有序又有效。如為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三角貿易”對各大洲的影響,讓他們扮演不同的大洲的人。筆者給學生一定的自由度,通過抽簽確定各單元組所要扮演的角色。學生有足夠的討論時間,以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認識。為了避免學生在發表意見時“空講”,筆者要求學生用中卡呈現。各單元組派代表發言,鼓勵其他組員補充,允許其他單元組質疑,這個環節是學生最喜歡的,他們覺得表現自己的機會又來了,都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課堂教學基本上做到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讀、思、講,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二)需要改進的地方

        第3篇:資本積累范文

        關鍵詞人力資本;企業創新;經濟增長;中等收入陷阱

        中圖分類號F06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7)05-0153-08DOI:10.12062/cpre.20170403

        “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銀行2006年在《經濟增長觀點》報告中首次提出,指一國在人均GNI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后,以往的發展路徑難以保證總產出持續提高,經濟較長時期處于增速放緩甚至陷入停滯的狀態[1]。2015年,中國人均GNI達到7 89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最新劃分標準,目前中國仍處于中等收入國家的中高收入組。盡管在1978―2013年間中國經濟平均增速高達9.58%,然而以往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機制日益弱化,發展過程中暴露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中國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1文獻綜述

        許多探討“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的學者基于不同視角開展了大量研究。關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主要有以下觀點: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與勞動力成本上升的約束。劉偉、徐瑾、Eichengreen[2-4]指出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后,仍以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又喪失了勞動力成本較低的比較優勢,并且在技術密集型產品制造上競爭力尚未形成,導致產業結構調整無法順利進行,難以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徹底轉變;二是現存制度框架對經濟效率的抑制。朱富強、張旭華、Felipe[5-7]認為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滯后,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新情況;政治體制改革滯后,尋租、腐敗等社會問題頻發導致巴西、阿根廷這些國家始終不能擺脫中等收入陷阱;三是金融體系脆弱與外部風險。張平、丁一凡[8-9]提出以貨幣危機為本質的金融風暴席卷東南亞,對泰國、印尼等金融結構不穩定的東亞國家造成重創,本幣貶值引起大量資金外流、國內債務危機和地產泡沫等一系列連鎖反應,同時一些拉美國家的外部債務危機和內部結構性因素也是導致經濟停滯重要原因;四是收入差距過大引發貧富分化阻礙經濟持續增長。張德榮、焦曉云、師旭輝、郭真[10-13]等都強調收入分配不合理可能是一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決定因素,基尼系數過高、分配不公問題普遍存在于中等收入家,在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分析中的出現頻率最高。關于中等收入陷阱產生機制的理論研究較少,陳健[14]以技術模仿應避免制度陷阱為出發點,提出擺脫利益束縛且廉潔高效的政府是一國經濟增長的關鍵變量;賀大興[15]以資源稟賦占有上的不平等為契機,探討中等收入國家落入陷阱的兩種途徑,主張從教育和改革兩方面尋求新增長點。在實證研究方面,代法濤[16]將經濟增長率對數作為因變量,通過對44個國家的經濟數據進行GMM估計,結果表明投資、消費和技術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作用顯著;秦佳[17]基于固定效應模型,對24個落入和5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GDP增速分解和對比發現,勞動生產率是和人口紅利是經濟增長的關鍵;戰明華[18]通過無約束的VAR方程組檢驗部門異質性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指出提高中國“個私投資”占比有利于經濟持續高速運行。在對策研究方面,龔剛[19]認為,進行國有企業體制改革是中國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通過改革有利于削弱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引入競爭機制消除國有企業的短期行為,發揮財務能力和規模優勢以激勵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劉馨穎[20]根據日本的經驗,建議完善直接稅、間接稅和三級政府分稅制,以及施行稅收優惠政策并實現法治財稅等稅收制度改革;李實、Agenor[21-22]主張健全勞動力市場,通過提升市場配置人力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消除勞動力市場的歧視和分割問題,合理提高勞動力要素報酬以及保障弱勢勞動者相對公平的發展和競爭條件等措施完成對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

        從現有研究來看,國內外學者從多角度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形成機制等進行了闡釋,但主要局限于從宏觀經濟層面進行探討,缺乏對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微觀機制解釋。另外,有關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論模型構建缺乏,不能清晰揭示導致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各變量之間的關系。本文從人力資本積累、企業創新角度,對中等收入陷阱相關問題進行研究,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有研究的不足。

        2人力資本積累、企業創新對“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論解釋

        經濟發展階段論指出:隨著一國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經濟社會可以突破馬爾薩斯均衡狀態并逐步走向新古典“一元經濟”狀態,而中間這段特征明顯的過渡時期就是劉易斯“二元經濟”時期。在這一時期,中等收入國家既未形成發達國家以人力資本積累和科技進步為主導的創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又不具備貧困國家的低生產成本優勢,而陷入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國民收入上升緩慢的局面。因此,這些處于劉易斯“二元經濟”階段的中等收入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問題在于經濟增長停滯,即各種消極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同時又缺乏疏導經濟增長動力的激勵機制,導致人均國民收入徘徊不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經濟增長是一般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共性實質,當一國經濟發展到面臨“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的特定階段時,可以社會再生產為切入點,來揭示生產過程中人力資本積累與企業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以尋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徑。

        2.1生產過程中的人力資本

        依據Acemoglu[23]世代交疊模型(OLG)和人力資本門檻的邏輯,本文的OLG模型假定企業和勞動者的生命分兩個時期,連續變量H為第T代風險中性的勞動人口,并將其總數標準化為1,所以,第T期勞動者的總效用如下:

        (1)式中的CiT是第T代勞動者在第i期的消費,年輕時期為1,老年時期為2。用時間偏好率α表示折現率,并將總效用折現到第1期。勞動者的效用取決于消費,消費邊界由工資水平確定,而工資水平取決于企業創新(A)與勞動者人力資本積累(l)共同創造的總產出,因而消費者效用函數也可以用產出函數地f(A,l)表示。一般來說,勞動者獲得人力資本的途徑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繼承上一代的資本,另一方面源于自我人力資本投資決策,并影響下一代人力資本積累。按照Lucas[24]提出的勞動力資本跨期效應,第T代第i期出生的勞動者以一定的轉換效率獲得前一代勞動者所積累的全部資本,所以勞動者H的在第一期的人力資本總量如(2)所示:

        上式中β代表隔代間人力資本轉換率,L2T-1代表第T-1代勞動者在第2期積累的所有資本,具體表現為∫10l2T-1(H)dl。勞動者可在第1期對自身進行教育投資,用以提高第2期的人力資本水平。設勞動力市場出清的情況下,標準化勞動者H在第1期投資于教育的時間比例為π,所以第2期的人力資本水平為:

        (3)式中η和ω都是由教育投資引發的生產能力參數,表明勞動者教育投入回報以倍數或指數的形式呈現。受人力資本跨期效應影響,勞動者獲取前代人的資本量L1T(H)越多,投資于人力資本積累的產出就越大。所以,對勞動者在第1期和第2期人力資本積累情況的描述,可由(2)和(3)式完成。

        2.2科研與創新(R&D)

        技術知識溢出源于其特有的非競爭性和部分排他性,由R&D行為產生的新技術將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運轉得以普及。假設企業承擔所有R&D投資支出,根據技術外部性理論,進一步假設所有企業生產的產品f在新技術出現一定時期后趨于同質,且規模報酬不變,可以得出如下生產函數:

        上式中AiT(X)代表企業X在第i期具備的技術水平,liT代表同時期該企業所雇用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存量。與勞動力人口總數的標準化相同,假設將價格也進行標準化,則該企業的總產出為AiT(X)liT。

        假設企業進行R&D投入一旦成功就會應用于產品制造,并決定將第1期所生產總產品中的一定比例φ用于R&D,持續時間覆蓋第一期。創新性投入并不與產出成正比,只有當第1期的投資取得成果時,企業才能在第2期持有新開發技術的產權并將這一技術用于產品生產,由于產權有效期限和技術外部性因素的影響,企業在第2期獨自享有第一期的科研成果,并且新技術在第2期結束后普及所有企業。由于技術先進與否是一個相對概念,R&D投入高低也是比較而言的,只有當企業的科研投入達到第1期總產出的一定比例〖AKφ-D〗時,才可能取得創新成果,可能性大小為τ,而且創新一旦成功將對生產起到較大推動作用;若企業的R&D投資比例達不到〖AKφ-D〗,則不會有創新的可能,在每個企業的創新可能性是獨立同分布的情r下,可以把企業在第2期開始前的創新函數寫為:

        根據Agion[25]的思路,企業R&D投入獲得的新技術運用到產品制造上,最終產品將成比例增加。假設所有企業生產初期的技術水平無差別,并將起點產品的技術含量A0標準化,發生技術創新企業的總產品增加比例為N。進一步假定社會再生產中分配和交換環節不存在效率損失,且勞動力與企業的分配份額分別占σ和1-σ,因此第T代第i期的企業X雇傭勞動力工資如下:

        (2)、(3)和(6)式聯合說明,勞動者從上一代繼承的人力資本存量越多,投資于教育后獲得的產出越大,但同時也將增加勞動者獲取工資收入的機會成本。勞動者在第1期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決策會影響其在第2期的期望工資大小,同時,勞動者第2期的期望工資水平還與其所在企業的創新水平密切相關。按照(5)式中明確給出參數為ξ的泊松分布,即企業發生創新的可能性概率分布,可以得出勞動者第2期的期望工資如下:

        2.3人力資本瓶頸和創新不足約束下的中等收入陷阱鎖入路徑

        在社會再生產滿足上述分析思路的前提下,第T代企業X和勞動者L分別將科技創新成果和跨期積累的人力資本運用于生產環節,(1)式中勞動者跨期效用最大化預算約束條件如下:

        在人力資本風險中性條件下,勞動者將對第1期投資于人力資本積累的時間比例π進行決策,從而使個人收入,即跨期效用達到最大。將(2)、(3)、(6)、(7)式分別代入上述不

        構造Lagrange函數并求解一階條件可得,標準化勞動者第1期用于人力資本積累的時間比例的均衡解有以下兩個:

        (5)和(9)式聯合說明,勞動力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決策還取決于企業R&D行為。排除勞動者將第1期全部時間用于人力資本投資的極端情況,進一步只討論勞動者該期人力資本投入的最優時間比例π大于0小于1的情況,所以可以得出:

        上式說明,當企業R&D投入沒有達到一定水平時,不僅難以獲得創新成果,勞動力對于自身的人力資本投資決策也會因此保持不變;只有當企業R&D投入取得實效時,勞動者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時間比例才會發生改變。所以,當一國經濟發展到特定階段,社會再生產會遇到人力資本瓶頸,只有對其實現突破,才能為更高水平的增長提供有效動力。

        第1期不采取R&D行為的情況下,標準化企業僅使用已有技術所創造的期望產出f(X0)表達式為:

        第1期采取R&D行為的情況下,企業將投入一定比例的最終產品,可以得出標準化企業創造的期望產出f(X1)表達式為:

        (12)、(13)兩式說明,企業采取R&D行為的期望產出水平,也有賴于勞動者在第1期人力資本投資偏好π的大小,因而在生產環節中,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投入與企業的R&D行為呈現比較顯著的策略性互補效應。顯而易見,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處于特定發展階段的經濟體同樣會遭遇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約束,要獲得更高的產出水平,就必須擺脫這一束縛。

        一方面,企業采取R&D行為,勞動者將在期望工資上升的激勵下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突破人力資本瓶頸;另一方面,高水平的人力資本投入對企業因R&D行為而提高期望產出形成反相促進,擺脫創新能力不足的約束。此時ξ=τ、π=πτ,從而有f(X1)>f(X0),根據(12)、(13)式,導出高收入均衡滿足條件如下:

        否則,如果企業采取R&D行為的成本大于期望產出水平,引起創新能力不足,經濟增長只能依靠人力資本投入提供動力,此時,勞動者意識到企業缺乏創新激勵,從而改變投資策略,減少自身在人力資本積累方面的支出。這種消極的連鎖影響是經濟體處于中等收入均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此時π=π0,根據f(X1)

        由上式可知,當企業R&D行為因缺乏激勵而導致創新能力不足時,勞動者對教育和培訓的投入也相應較低,難以突破人力資本瓶頸,造成勞動者工資收入較少,企業產出水平低下。最后必然導致經濟增速緩慢甚至陷入停滯,形成中等收入陷阱鎖入。

        2.4兩種均衡條件下的勞動產出期望增長率

        根據上述假設和分析近路,可以進一步確定處于高收入均衡和中等收入均衡發展階段的產出增長率。經濟增長率是一個主要受創新和人力資本因素影響的變量,遵循這一思路,再結合勞動力總數標準化為1條件下勞均產出f1T[X(A,l)]可表示為∫10A1T(X)l1TdX,從而得出單位人力資本產出期望增長率表達式如下:

        其中EXyT+1和yT分別為T期和T+1期的勞均產出水平,是企業R&D投入和勞動者人力資本積累的函數。根據理性人假設,企業與勞動者都能準確判斷對方的行為,隨后作出最優投資選擇。由企業創新成功率服從獨立同分布可知T+1期的產出水平為log[(1-ξ)+ξN]A1T(X);根據(3)式可得勞動者在T+1期的人力資本水平為βl1T∫10[1+ηπ(X)ω]dX,因而,人力資本轉換率β和投資選擇π的大小決定勞動力期望增長率進而決定產出增長率。所以,撾蝗肆ψ時駒詬呤杖刖衡狀態時期望產出增長率為:

        根據(17)、(18)兩式可知,不同國家或者同一國家內不同區域的經濟增長均衡狀態,因R&D和人力資本投資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在兩種投資活動相對盛行的區域,企業創新與勞動力資本積累可以形成策略性互補效應,擺脫社會在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和人力資本約束,帶動經濟運行于高收入均衡狀態;但對于創新和人力資本投資相對滯后的區域,技術水平和勞動力素質難以保證社會再生產過程的順利推進,就必然導致經濟長期處于中等收入均衡狀態。所以,中等收入國家不能完成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主要因素:一是國內科創主體相對于發達國家技術差距縮小,外資驅動型技術創新逐漸弱化;二是自主創新型科創體系又尚未形成,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不足等原因不能滿足企業突破投入―產出閥值,導致生產能力低下,經濟增長后勁乏力;如果不能在人力資本積累、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盡快作出調整,中等收入國家將經受本國不利于經濟增長因素的長期束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2.5推論

        上述理論研究表明,當一國或某一區域的經濟發展到中等收入階段,人力資本水平和創新能力很可能成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先決條件,因而我們得出以下推論:

        推論一:人力資本積累與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存在協同效應;

        推論二:這種協同效應取決于人力資本的類型差異。

        本文通過對中國1998―2014年各省和直轄市(除青海、、寧夏)相關經濟數據,對理論研究得出的推論進行實證檢驗,討論不同類型人力資本與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具體影響。

        3人力資本積累、企業創新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檢驗

        3.1指標說明與數據選取

        經驗研究將中國人口受教育程度分為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專科及以上5個層次,國內學者在此基礎上進行人力資本類別劃分。在各地區總人力資本積累水平(hr0)給定的情況下,本文將初中及以下學歷歸類為下中等人力資本(hrx),高中及以上學歷歸類為上中等人力資本(hrs)。由《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09)中1996―2008全國各級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支出原始數據估算出兩類人力資本教育支出的教育支出總額占比,并結合各地區教育支出核算兩類人力資本的積累水平。國內外文獻中創新水平的分析指標主要包括:授權專利數、研究與開發支出和從事科研人員數等。本文根據數據的可得性,以中國各地區科學技術支出(rad)衡量創新水平。根據相關領域學者的研究和中國要素驅動型經濟增長的實際情況,固定資產投資支出(inve)是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影響因素,因而本文將各省份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醫療衛生支出(heac)作為控制變量。我們使用中國28個地區(除青海、、寧夏)1998―2014共17年樣本分析人力資本與創新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包括各省份GDP在內的所有數據均源于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庫中和國泰安數據庫,并且,為了更好地研究變量間的增長關系,上述所有數據均進行對數化,處理結果的統計描述如表1所示。

        3.2兩類人力資本積累與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對比

        本文在分析人力資本積累和創新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基礎上,分別對不同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及其與創新的互動共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考量,由此得出的計量模型如下:

        上式中,lngdp為各地區生產總值的對數,lnhri(i=0,x,s)和lnrad分別為各地區人力資本積累水平的對數值和創新水平的對數值,lnhri&rad則代表各地區人力資本積累

        3)的回歸結果為負,說明各系數對應的自變量對經濟增長具有消極影響,反之則會促進經濟增長。為緩解回歸分析中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我們在固定效應模型中引入的控制向量X是經濟增長的其他影響因子,在本文中主要體現為固定資本投資支出和醫療衛生支出。具體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模型(Ⅰ)表示總體人力資本積累與創新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模型(Ⅱ)表示下中等人力資本積累、創新以及二者的協同關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模型(Ⅲ)表示上中等人力資本積累、創新以及二者的協同關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模型(Ⅳ)表示兩種人力資本積累、創新以及這兩種資本與創新的協同關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上述四個模型中,各層次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和創新都會在不同程度上促進經濟增長。模型(Ⅰ)中總體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和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顯著為正,總體人力資本積累增加1%,會促進經濟增長0.478%;創新水平提高1%,經濟增長會提高0.176個百分點。

        在模型(Ⅱ)中,如果下中等層次的人力資本積累、創新水平各提高1%,分別會促進經濟增長0.537%和0.219%,說明初中及以下的基礎性教育和創新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當這一層次的人力資本積累水平與創新相結合產生協同關系后,對經濟增長的回歸系數為負。由回歸結果可知,當這一交互指標增加1%時,經濟將回落0.047%。說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群體與創新未能形成積極的互動關系,僅具備初中及以下學歷學習和使用先進技術的能力有限,難以滿足創新需求,阻礙經濟增長。

        模型(Ⅲ)的回歸結果表明,當上中等層次的人力資本積累水平提高1%,會促進經濟增長0.302%,說明高中

        及以上學歷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并且,當這一層次的人力資本積累水平與創新相結合產生協同關系后,對經濟增長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在回歸結果中,該指標增加1%會促進經濟增長0.176%,可見具備高中及以上學歷群體傾向于“干中學”,而且有利于開展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活動,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因素。

        模型(Ⅳ)將兩類層次的人力資本納入同一分析框架,結果與模型(Ⅱ)和(Ⅲ)非常接近,lnhrx&rad和lnhrs&rad的回歸系數還是一負一正,當兩項指標正向變動1%時,經濟增長分別降低-0.047%和增加0.219%。也就是說,上中等層次人力資本積累與創新的協同效應可以帶動經濟增長;而下中等層次人力資本與創新的協同效應作用恰好相反,會對經濟增長造成阻礙。因而,不同層次的人力資本積累與創新的協同效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

        4主要結論與政策思路

        現有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表明,一個經濟體的穩態增長率既有可能是高創新投入下的高速增長率,也有可能是低創新投入下的低速增長率,當經濟體長期處于低創新投入下的低速狀態時,就意味著該經濟體邁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從宏觀層面來看,提升科技創新投入強度能夠讓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增進整個經濟社會的福祉,但在微觀層面,根據本研究的世代交替模型,由于創新投入產生的競爭力是一個相對概念,當企業不具備創新優勢時,創新投入不會促進產出的增加,只會增大企業成本;并且企業的決策行為,還將直接影響居民工資水平,如果企業不增加創新投入,那么勞動力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將變得“不合算”。在此情形下,整個經濟體無論是企業的研發支出,還是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投入都會比較低。根據內生增長理論,這樣的經濟體將步入要素驅動的低水平穩態。

        以1998―2014年中國28省市(除青海、、寧夏)的初中及以下學歷教育支出、高中及以上學歷教育支出、科學技術支出、固定資產投資支出、醫療衛生支出作為數據樣本,通過回歸分析發現,目前中國人力資本積累與企業創新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較大,創新水平、人力資本積累每增加1個百分點將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18和0.48個百分點。進一步分解下中等層次的人力資本積累、上中等層次的人力資本積累的增長拉動,初中及以下學歷教育支出、高中及以上學歷教育支出每增加1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則分別為-0.05、1.76個百分點。數據分析結果表明,中國的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總體上是協調的,不斷加大人力資本投資能夠帶動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但中低層次人力資本投資對當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顯著,成為中國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重要障礙。

        基于本研究的理論分析和中國的實證結果,中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應在以下三個方面著力:①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激發企業創新的主觀能動性,科學構建產權保護法律體系,維護創新主體對于運用和轉讓科研成果的合法權益,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促進形成企業家倡導企業科研創新的機制,注重對民營企業創新活動的資金支持,引導骨干民營企業的科研方向,整體提升企I核心競爭力;②著力構建培育高素質人才的教育體系,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優化教育投入結構,構建各環相匹配的人才培養機制,穩步提升高等教育入學率,加強高等教育辦學質量,鼓勵教育培訓機構適度創新,推動培訓方式項目化、訂單化,針對崗位需求擴充勞動者知識和技術儲備;③著力降低初中及以下人口的規模與比例,依據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擴大教育類財政支出,延長義務教育年限,讓國民享有更多受教育的權利,鼓勵優質教育資源向不發達地區適度轉移,關注偏遠地區貧困人群的入學情況,努力為窮人提供公平發展的機會。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GILL I S, KHARAS H.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 ideas for economic growth [R]. World Bank,2007.

        [2]劉偉.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十三五”中國經濟發展前瞻[J]. 開發性金融研究,2016(1): 9-15.[LIU Wei.How to overcome the middleincome trap: ‘Thirteenth Fiveyear’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spects[J]. Developmental financial research,2016(1):9-15.]

        [3]徐瑾. 中等收入陷阱研究評述――兼對“東亞增長模式”的思考及啟示[J].經濟學動態,2014(5): 96-103. [XU Jin.Reviewing the middleincome trap research: also on the ‘East Asian Growth Model’ reflection and enlightenment[J]. Economics information,2014 (5): 96-103.]

        [4]EICHENGREEN B, PARK D, SHIN K. When fast growing economies slow down: internation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 [J]. Asian economic papers, 2012, 11(1): 42-87.

        [5]張曉晶.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國際經驗與中國出路[J].國際經濟評論,2015(6): 27-32. [ZHANG Xiaojing.Avoiding the middleincome trap: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China’s way out[J].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review, 2015(6):27-32.]

        [6]張旭華. 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假說、經驗比較與對策研究[J]. 改革與戰略,2014(10): 23-28. [ZHANG Xuhua. On the hypothesis of causes, experience comparison and countermeasures about middleincome trap[J].Reformation and strategy,2014(10):23-28.]

        [7]FELIPE J. Tracking the middleincome trap:what is it, who is in it,and why? [M]. New York: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Bard College,2012:715.

        [8]張平.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特征、理論解釋和政策選擇[J]. 國際經濟評論, 2015(6):49-54. [ZHANG Ping. Empirical characteristics,theoretical explanation and policy choice of middleincome trap[J].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review, 2015(6):49-54.]

        [9]丁一凡.中國會不會重蹈拉美和東亞經濟體的覆轍?[J].國際經濟評論, 2015(6): 43-48. [DING Yifan.Will China repeat the mistake of Latin American and East Asian economies?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review, 2015(6):43-48.]

        [10]焦曉云. “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觀照與中國的應對策略[J]. 當代經濟管理,2016(4):1-5. [JIAO Xiaoyun.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striding over the middleincome trapand China’s strategy[J]. 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2016(4):1-5.]

        [11]師旭輝. 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特征與宏觀政策取向――基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經驗[J]. 經濟研究參考,2014(49): 49-58. [SHI Xuhui.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cro policy orientation at present: based 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of middleincome trap[J].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2014(49):49-58.]

        [12]張德榮.“中等收入陷阱”發生機理與中國經濟增長的階段行動力[J]. 濟研究,2013(9): 17-29. [ZHANG Derong.The mechanism of middleincome trap and the potential factors influenc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13(9): 17-29.]

        [13]郭真,鄭芳.國家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歷史和國際維度審視[J].社會主義研究,2011(4): 135-139. [GUO Zhen,ZHENG fang. The history and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of national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period[J]. Socialism research,2011(4):135-139.]

        [14]陳健. 市場結構與中等收入陷阱[J].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6(1): 68-72. [CHEN Jian.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middleincome trap[J].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Trade,2016(1):68-72.]

        [15]賀大興, 姚洋. 不平等、經濟增長和中等收入陷阱[J]. 當代經濟科學, 2014(5): 1-9. [HE Daxing,YAO Yang.Inequality, economic growth and middleincome trap[J].Modern economic science, 2014(5): 1-9.]

        [16]代法濤.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理論、經驗和對策[J]. 財經研究,2014(2): 55-63. [DAI Fatao.Striding across the middleincome trap:theory,experience and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4(2): 55-63.]

        [17]秦佳,李建民. 人口年g結構、就業水平與中等收入陷阱[J]. 中國人口科學,2014(2): 32-43. [QIN Jia,LI Jianmin.Population age structure,employment and escaping from the middleincome trap: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29 countries[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2014(2):32-43.]

        [18]戰明華, 王曉軍, 史晉川. 部門異質性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多重均衡[J]. 財經研究,2014(3):30-41. [ZHAN Minghua,WANG Xiaojun,SHI Jinchuan.The heterogeneity of sector investment and multiple equilibrium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4(3):30-41.]

        [19]龔剛.論新常態下的供給側改革[J]. 南開大學學報,2016(2): 13-20. [GONG Gang. On the supplyside reform under the new normalof Chinese economy[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lum universitatis nankaiensis,2016(2):13-20.]

        [20]劉馨穎.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和啟示[J].稅務研究,2015(11): 72-79. [LIU Xinying.Japan overcome the middleincome trap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J]. Taxation research, 2015(11): 72-79.]

        [21]李實,萬海遠.勞動力市場培育與中等收入陷阱[J].經濟研究,2014(4): 188-191.[LI Shi,WAN Haiyuan.Labor market cultivation and middleincome trap[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14(4):188-191.]

        [22]AGENOR P,CANUTO O.Middleincome traps[R]. World Bank, 2012.

        [23]ACEMOGLU D. Search in the labour market, 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growth[R]. CEPR, 1994.

        [24]LUCAS R E. On the mechanis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22(1):3-42.

        [25]AGION P, HOWITT P.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J]. Econometrica, 1992, 60(2): 323-351.

        [26]方栓喜.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體制創新[J]. 經濟與管理評論,2016(6):10-15. [FANG Shuanxi. The system innovation to expand the middleincome groups[J]. Review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2016(6):10-15.]

        [27]王增文. 貧困惡性循環、福利依賴與再就業收入[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3, 23(1): 132-136. [WANG Zengwen. Vicious spiral of poverty, welfare dependence and reemployment incom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 23(1):132-136.]

        作者簡介:王少國,博士,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要素市場與收入分配。Email:。

        第4篇:資本積累范文

        關鍵詞:教育支出人力資本積累全要素生產率SVAR

        理論綜述

        人力資本是影響經濟增長及社會生產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教育是人力資本積累的一種重要途徑。已有研究大多基于分析人力資本的形成和其對經濟增長影響方面,如D.W.Jorgenson&B.M.Fraumeni(1992),TomKrebs(2003),楊建芳等(2006),劉長生、簡玉峰(2009)等。然而,在追求“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今天,單純的經濟增長目標不免顯得單薄。本文重點研究人力資本積累同社會生產效率改進之間的動態關系。

        國內學者許和連、亓朋、祝樹金(2006)在新增長理論框架下,通過一個用貿易開放度和人力資本內生化全要素生產率的估計模型,分析了人力資本在生產函數中的作用及其對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結果表明:人力資本積累有助于提高物質資本的利用率,人力資本積累水平的提高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比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更加直接,它通過影響全要素生產率而作用于經濟增長。李志俊、郭劍雄(2007)分析發現,1995年以后農業技術效率低下成為中國農業生產率增長的瓶頸,而改變農業生產經營形式與提升農業勞動力人力資本水平是提升農業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進而提高技術效率的重要途徑。

        國外學者Huffman(1985)認為教育是一種提升知識和信息獲取能力的鍛煉過程,而這些知識和能力是在一個變化中的經濟和物質環境下做出決策所必須的。S.E.Stefanou&SwatiSaxena(1988)提出一個包含直接影響效率水平的人力資本因素的無邊界利潤函數方法估計配置效率,并將其運用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奶制品市場,結果顯示教育和經驗都對效率水平具有顯著影響,同時通過優化教育和經驗的組合配置,相對效率能夠得到顯著的提高。M.M.Salinas-Jimenezet.(2006)采用生產邊界分析方法,將歐洲1980-1997年的勞動生產率增長分解為效率改進、技術進步和資本積累,結果表明物質和人力資本積累是推動歐洲經濟勞動生產率增長的重要因素。

        現有文獻都只是局限于人力資本水平本身同生產效率的關系分析,對于人力資本水平積累自身的形成路徑與深化顯然還分析不夠。

        理論模型

        本文在Lucas(1988)人力資本積累的經濟增長模型中,進一步加入政府教育投資因素,并在該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導政府教育投資對社會生產效率改進的傳導機制。

        (1)

        其中,Y代表社會總產出;A為全要素生產率;K為資本投入量;L為勞動投入量;為就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進一步假設,人力資本是全社會財政教育投資等因素的函數,函數設定成指數形式,其中η0為常數。

        (2)

        將(2)式代入(1)式,則最終的社會生產函數形式可以寫成:

        (3)

        根據Solow()的社會生產效率推導過程,可以得到:

        (4)

        其中:和分別表示生產技術或技術進步、產出、實物資本、勞動力、單位人力資本、教育投入規模,以及影響人力資本積累的非教育因素的增長率。、、、、、、分別為各自對時間t的導數,表示變量的時間變化度。最后將財政教育支出、人力資本積累和社會生產效率的傳導機制表示為:(5)

        指標、數據與技術方法

        (一)數據與指標選取

        本文的計量分析基于我國1979-2008年的宏觀經濟數據,除特殊說明以外,原始數據均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部分缺失數據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等。所有的絕對量數據均采用1979年為基期的GDP平減指數進行消脹處理。文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指數(tfpch)通過Malmquist指數法測算得到,為當年社會生產效率相對于上一年度的環比增長指數。全要素生產率測度,以社會年度勞動投入(本文年度三大產業社會從業總人數,以年初從業人數和年末從業人數的平均值計算得到。),資本存量為投入變量,本文資本存量采用永續盤存法度量,其基本公式如下:,其中和為第t年合第t-1年的資本存量,為資本折舊率,為第t年凈投資量。對資本存量測度關鍵在于確定四個變量:基年資本存量、資本折舊率、當年凈投資和固定資本投資價格指數。本文以1978年為基年,其數據來源于孫敬水、董亞娟(2007)。將每年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通過固定資本投資價格指數折算到基年作為當年凈投資量,資本折現率為王小魯(2000)給出的5%。;以年度不變價生產總值為產出,采用非參數的Malmquist指數法求解得到,各變量都進行對數化處理。

        預算內各項財政支出的規模大小,代表政府對社會該方面事務支持的力度。本文財政教育支出指標采用國家財政預算內教育支出統計口徑,未包括教育費附加。筆者認為,這種規范性的確切的統計口徑能夠保證文章分析結論的可信度。對于人力資本存量的測算,筆者采用Barro&Lee(1993,1996,2000)提出的受教育年限法,該方法先將勞動力分類,然后按照不同類別人力資本的人數和不同權重,對其進行加權求和,即可得到總的人力資本存量。此方法計算簡明扼要,而且數據具有可得性和精確性,不足之處在于其忽略了知識積累效應。但是通過比較所有計算人力資本方法的優缺點,使用“受教育年限法”計算的人力資本存量比其他方法更加接近于實際情況。因此,本文采用該方法估計人力資本存量。結合我國既有的統計數據特點,采用以下公式計算:Ht=htlt,其中ht表示第t年年末的平均受教育年限,lt表示第t年年末的從業人員數。為了反映該年度人力資本積累的增量情況,采用Humant=Ht-Ht-1的方法計算得出第t年度人力資本的社會積累增量。

        (二)技術方法

        簡化形式向量自回歸(VAR)模型結構,它僅僅是總結數據動態特征的一個工具,如果不考慮特定的結構,就很難理解這種簡化形式的VAR模型(Cooley&LeRoy,1985)。同時,VAR模型中變量間的當期關系被隱藏在誤差項相關關系結構中,并存在參數過多問題,Sims(1980,1986)、Ber-nanke(1986)、Shapiro&Watson(1988)提出結構向量自回歸的SVAR模型,在包含變量之間當期關系的同時,通過對參數空間施加約束條件減少所估計的參數。對這類模型的識別主要集中在殘差系統,殘差系統可以解釋為外生沖擊或者外生沖擊的線性組合。本文建立財政教育支出、人力資本積累和社會生產效率的三元AB-型的SVAR(3)模型,它既反映內生變量之間的同期關系,又可以反映模型系統對獨立隨機擾動ut沖擊的響應,模型形式如下:

        ,t=1,2,...,T

        其中變量和參數矩陣為:

        (i=1,2,3)

        Educatt、Humant和TFPcht分別表示財政教育支出、人力資本積累和社會生產效率序列,ε1t、ε2t和ε3t分別是作用在財政教育支出、人力資本積累和社會生產效率增長指數上的結構式沖擊,即結構擾動項,εt為協方差為單位矩陣的隨機向量。

        實證結果分析

        建立SVAR模型前,首先對年度數據平穩性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表明,財政教育支出、人力資本積累和生產效率進步均為一階差分平穩,需要對模型包含的變量進行協整檢驗。本文采用Johanson協整檢驗來驗證模型是否存在協整關系,結果顯示在1%和5%顯著性水平下各存在一個協整方程,各內生變量之間具有協整關系。同時,被估計的VAR模型所有根都落在單位圓以內,所以整個模型是穩定的。

        模型中有3個內生變量,需要施加k(k-1)/2=3個約束才能使模型滿足可識別條件:根據經濟理論和我國現階段經濟運行的實際狀況可以作出如下的三個假設,作為模型的約束條件:

        當期的社會生產效率改進對本期的教育財政支出無直接影響,即:b13=0;

        當期的社會生產效率對本期的人力資本積累無影響,即:b23=0;

        關于當期政府財政教育支出轉化成人力資本積累效應的假定,假定激勵系數為2.9108,本文采用我國1981-2008年的年度數據對財政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得形成彈性進行測度,為了避免大多數時間序列分析中都存在的序列相關性問題,加入滯后項得到:dlnhuman=-0.3044+2.9108dlneducat-0.4402AR(1),R2=0.8430,DW值=2.0818,模型中各變量都顯著地通過檢驗。,即b21=2.9108。

        在模型滿足可識別條件下,本文使用完全信息極大似然方法(FIML)估計得到SVAR模型所有未知參數,從而得到矩陣及和的線性組合估計結果:

        本文選取滯后長度為10年,通過具體計算可以得到社會人力資本積累對財政教育支出,社會生產效率改進對財政教育支出和人力資本積累沖擊的響應軌跡。圖1和圖2分別給出了基于SVAR模型的人力資本積累和社會生產改進的脈沖響應軌跡。圖中的橫坐標表示沖擊發生后的時間間隔,縱坐標表示對沖擊的反應程度。

        圖1反映了人力資本積累增長對財政教育投入增長沖擊的響應,模型中沖擊效應在13期以內沖擊強勁,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沖擊效應逐漸減弱,同時沖擊的效應也是波動的,而并非正向或者負向的單一效應。表明在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狀況下,財政教育投入的增長并不能穩定有效的激勵人力資本積累的增長。圖2是社會生產效率改進對人力資本積累增長沖擊的響應,同樣模型中的沖擊效應在前期表現強勁,而隨著時間的推進沖擊效應減弱。在前四期內,沖擊響應迅速的從負效應轉變為正的效應,并在后期迅速收斂。方差分解通過將系統的均方誤差分解成各變量沖擊所做的貢獻,分析各個變量對系統的影響大小,方差分解的結果如表1所示。

        結果顯示,社會生產效率提高是帶來其自身波動的主要原因所在,但是隨著時間推進,其自身的貢獻程度逐漸減小;人力資本水平的增加的沖擊對生產效率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其貢獻程度遠大于由財政教育支出所帶來的貢獻。結合人力資本增加的方差分解結果,即人力資本水平提高對其自身的沖擊作用非常顯著,同時,財政教育支出增長對人力資本積累增加具有重要的沖擊作用,本文的基本結論是:財政教育支出更多的是通過形成人力資本的形式,并最終由人力資本激勵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生產改進。

        結論與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財政教育支出增加對人力資本積累增長具有重要貢獻作用,同時人力資本積累增長是帶來社會生產效率改進的重要因素;在現階段,人力資本積累增長對財政教育投入增長只具有短時期內的激勵效應,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激勵效應迅速衰減,同時沖擊的效應也是波動的,非完全有效。因此,財政教育投入的增長并不能穩定有效的激勵人力資本積累的增長;社會生產效率改進對人力資本積累增長沖擊的響應,同樣在前期表現強勁,而隨著時間的推進沖擊效應減弱。人力資本積累增長對社會生產效率改進的沖擊只具有短期的激勵效應,并且這種激勵性具有不可持續性和不穩定性。

        基于此本文的政策建議是:政府應該擴大財政教育支出規模促進人力資本積累增長,實現生產效率提高和生產技術改進;此外,政府提高財政教育支出資金的使用效率,保證財政教育支出對人力資本積累的有效激勵,進而實現提高社會生產效率。

        參考文獻:

        1.楊建芳,龔六堂,張慶華.人力資本形成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管理世界,2006(5)

        2.Barro.,Robert.JandJong-WhaLee.InternationalDataonEducationalAttainment:UpdatesandImplications[J].CenterofInternationalDevelopmenting,2000

        第5篇:資本積累范文

        關鍵詞:青年失業;教育投入;人力資本積累

        中圖分類號:129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3)06-0136-05

        人力資本的形成與積累很大程度上依賴教育的投入。而公共教育投入和家庭教育投入是我國教育投入的兩大主要來源。公共教育投入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提供合格勞動力,實現社會財富的有效積累;家庭教育投入則以代際傳承為基礎,將子代人力資本積累與父代養老有機地聯系起來,保障家庭人力資本內生積累機制與家庭養老的順利實現。但是失業青年的大量出現對教育投入的有效性產生了重大沖擊。

        一、我國失業青年概況

        我國失業青年總量到底有多少?目前的統計數據既不全面也不準確。首先,“青年”一詞彈性太大。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中國統計局、中國共青團等對“青年”的定義皆不相同。這些口徑不同的“青年”規定不僅不能為研究提供幫助,反而會放大或縮小研究范疇。其次,對我國失業青年的研究應具系統性和全面性。然而,由于我國相關統計年鑒與公報所登記的失業率均為城鎮數據,農村不在統計范疇內,從而造成關于失業青年的數據流于片面。即使如此,登記失業的覆蓋面有限,如沒有當地戶口以及不愿意登記的人均不在統計范疇內。再次,不同類型失業青年的關注重點不同。如對失業第二代農民工、“新失業群體”、失業大學生均有研究。但由于關注點不同,造成相關數據分散,尚未對失業青年形成一個完整的構架。綜上原因,本文以出生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作為一個大致的年齡分界。將16-29歲的人定義為青年。即便如此,本文所用數據可能跟真實數據仍存在差異,盡可能對我國現有失業青年的數量進行估算。

        有研究者將目前我國的失業青年與曾經的“待業青年”相區分,從戶籍和學歷兩個維度,將其分為四個群體:一是擁有城鎮戶籍且僅受過初、中等教育的青年失業群體;二是擁有農村戶籍且僅受過初、中等教育的青年失業群體;三是擁有城鎮戶籍并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失業群體;四是生源地為農村并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失業群體①。后兩個群體被統稱為大學生失業群體,戶籍對他們來說影響不大。目前主流研究將上述三個群體分別稱之為城鎮失業青年、失業青年農民工或失業第二代農民工和失業大學生。

        城鎮失業青年,一般為未能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或“三校生”,他們的年齡大多在15-20歲之間。年齡小、學歷低、且沒有接受過任何職業訓練,他們將來成為失業青年中長期失業者的可能性最大。雖然他們占整個城鎮勞動力供給總數的比例不是很高,但由于該群體的低齡化,其就業問題不容忽視。青年失業人員的數量以及其他基本情況在1998前的《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上有所涉及。據統計,我國的青年失業人口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呈現出持續快速增長的態勢。1997年城鎮失業人員高達345.25萬人,與1984年的195.9萬相比,增長幅度超過了70%。2000年后,不再對登記失業青年人數進行單獨統計。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2010年全國實有城鎮登記失業人員908萬,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我國將16-59歲的個體界定為對勞動力,16-29歲的失業青年具體數量不詳。但根據對幾年來國民經濟發展狀況、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增長趨勢以及對以往數據的綜合分析判斷,城鎮失業青年人數有增無減。2005年5月,全國青聯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聯合公布《中國青年就業狀況調查報告》,由就業反推失業,可以了解當前我國青年失業的現狀。該報告的調查對象為15歲至29歲的青年以及他們的雇主,共涉及7000個青年樣本和220個企業樣本。調查顯示,15-29歲青年的總體失業率為9%,高出當年社會平均失業率約3個百分點。而大量失業青年可能由于種種原因并未進行失業登記,因此實際數字也許遠遠高于調查數據。

        需要強調的是,廣大農村青年尚未進行失業登記。而這個群體的人數究竟有多少?農業部課題曾從廣義上估算,當前農村存在約1億多的剩余勞動力,而根據王儉貴、丁守海從狹義上估算,當前中國僅剩4600萬農業剩余勞動力。其中農村失業青年到底有多少?迄今仍沒有這方面的統計數據。2000年我國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總人口為12.65億,其中城鎮人口4.56億,農村人口8.07億。15-24歲的青年占我國人口總量的15.9%,約1.97億。由于城鄉青年人口具體統計數據的缺乏。假設按15.9%的平均比例測算。農村青年人口約為1.28億。而農村青年實際人口總數可能高于以上數字。首先,本文將16-29歲定義為青年,上述統計未包含25-29歲的人口數量,其次農村并未普遍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其青年所占比例有可能高于15.9%。再結合2010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進行推斷,農村青年人口總數至少應該在1億以上。聯系我國農民工的年齡結構,61%集中在16-29歲,23.3%在31-40歲之間,只有15.5%的農民工年齡在40歲以上。由此可見,我國絕大多數農民工為青年。1億以上的農村剩余人口意味著即使只有很低的失業率也會形成絕對數量龐大的農村失業青年。

        而對大學生就業狀況的描述,最常使用的指標為畢業時簽訂的就業協議的比例,即“大學畢業生就業率”。200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首次遭遇就業難問題。教育部提供的數據證實,2002年未就業大學畢業生約為43萬,2003至2006年間,每年以十萬的速度增加,到2005年已增至79萬人。如果按2002年64.7%的大學初次就業率來估算,從2003年到2005年間,未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分別達到75萬、99萬和120萬。即使每年年底,大學生的就業率會有小幅回升,按照2003年底83%的就業率來算,這一年至少還有36萬大學生人未就業,而根據2004、2005年的就業率來看,尚未達到83%。即使照83%來推算,2004年和2005年仍分別有48萬、58萬大學生未就業。而2005年大學生的初次就業率僅為72.6%,如果按70-80%的初次就業率計算,截止到2005年底,從2002年以來積壓的未就業大學生多達600萬。再來看2007年城鎮勞動力市場的構成,當年約有2300多萬人進入城鎮勞動力市場,其中13.0%為農轉非人員,37.4%為城鎮失業者,2.3%為復原軍人。剩下約1085萬為各類畢業生,占到總人數47.2%。聯系《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統計,即使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會有2.4%的提高,2008至2010年間每年仍有約20%左右的大學生處于失業狀態。以此估算從2002年到2010年共積壓了約有1500萬失業或就業不充分的大學生。

        由于我國目前對戶籍的規定(升人大專院校可以遷戶籍)以及城鎮失業人口統計方式,城鎮失業青年和大學生失業青年中有一定程度的數量重疊。即使如此,我國的失業青年群體也已相當龐大,綜合幾方面的數據,保守估計約在3000萬左右。該群體的特點為年輕且失業、流動性強,而跟該群體緊密相連的是一直隱于其后的家庭。這是長期以來被研究者忽視的內容。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幾千萬個家庭中子代處于失業或就業不充分的情況,其后果以及影響也許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二、青年失業引發公共教育投入虛耗

        從近十年來看,我國的教育投入與經濟發展不成比例,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而大量失業青年的存在意味著本已十分有限的公共教育經費投入存在著極大浪費。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是個體的人力資本和勞動力技能不斷積累的過程。個體是否受到良好的教育,不僅取決于個體的學習意愿、家庭的負擔能力,還取決于教育資源的供給狀況。不同戶籍失業青年的受教育程度,可用于分析我國的公共教育的供給傾斜以及由此引發的不同類型的公共資源浪費。

        1 城鎮失業青年造成公共教育投入耗損

        在義務教育階段,城鄉入學率的差別不大,但在資金投人、師資水平、教育質量和辦學條件上卻存在著較大差異。首先,在資金投入上,2000年以來我國對城鎮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是農村的1.5倍以上。2005年以后雖然有所下降,城鄉差異依然存在,由此引發的城鄉教育質量高低不言而喻。就師資而言,雖然近幾年采取過一些向農村傾斜的政策措施,但長期積累的問題并非短時間內能解決。且農村教師隊伍在編制、待遇、素質、專業等方面的確無法與城鎮教師相提并論。經費和師資的差異對城鄉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質量與辦學水平影響深遠。聯系表1,對僅接受過義務教育的失業青年比較發現,城鎮青年的失業率明顯高于農村青年。這里存在三個比較維度:第一,城鎮青年間橫向比較,僅接受義務教育的青年更容易失業:第二,與農村青年比,接受了高質量義務教育的城鎮青年失業率更高;第三,全國范圍來看,較多接受低質量義務教育的農村青年進入了勞動力市場。這說明在義務教育階段,城鎮青年的公共教育投入浪費遠遠高于農村青年。這對我國勞動力整體素質的提高、產業結構轉型都會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2 農村失業青年造成公共教育投入閑置

        大量失業農村青年造成的人力資本閑置使得本已脆弱的農村公共教育投入雪上加霜。我國城鄉間教育投入存在嚴重不公。農業人口相對于城鎮人口而言,其接受的教育水平、教育質量以及享受的教育資源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教育發展成果并沒有惠及廣大農村人口。近年來,隨著國家在農村地區逐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這種狀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在國家用于農村教育的投入中,絕大部分投向義務教育,對于農村成人教育、農業技能技術培訓方面的投入微乎其微。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農村青年失業的可能性。

        農村失業青年的受教育程度通過如下兩個表格做進一步分析。表1反映出我國6-29歲人口的受教育情況。其中超過80%的農村青年僅接受義務教育。大專及以上的農村青年不足農村總人數的2%。對比表2,進城農民工的接受過高中/中專及以上教育的超過了30%。且農民工的主體為青年,16-29歲的農民工超過農民工總數的60%。由此推斷,進城農民工的受教育水平遠遠超過了農村青年的平均水平。這一類人群無論從年齡還是受教育程度上均屬于農村精英。農村精英的流失與進城后可能面臨的失業狀況,對本已非常脆弱的農村公共教育投入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3 失業大學生造成公共教育投入浪費

        與城鎮失業青年和失業青年農民工相比,失業大學生引發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在中國人口發展轉折、社會轉型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復雜背景下,失業大學生群體的大量出現已不再囿于就業研究的范疇,更成為影響政治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大事。

        從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高等教育擴招開始,公共教育資源向高等教育傾斜明顯。但根據2000年至2005年的數據顯示,大學生失業率不降反升,占青年失業比例從16.9%上升到17.3%。失業大學生群體中畢業于省會城市高校的占到了近一半。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城鎮青年就業失業狀況分析,2007年大專以上學歷的城鎮失業人員突破15.0%,2008年升至16.8%。其中12.2%為大學??粕?,4.4%大學本科生,剩下的0.2%為研究生。從時間來看,大學生失業與高等教育擴招并行。大學生失業引發的公共教育浪費問題尤為突出。如果大學生畢業后暫時失業甚至長期失業,那么教育投入的回報期限將會延長甚至可能出現無法回報的局面。

        表3中列出自1998年以來我國公共教育經費支出構成。2006年以來,義務教育占公共教育經費的比重在下降。而1999-2006年間高等教育經費投入比例一直維持在20%以上。與西方國家比較發現,西方發達國家已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化,其毛入學率為40%,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占公共教育經費支出的20%以上。而我國高等教育尚處于大眾化階段,毛入學率不足25%,其支出比例也占到了20%。由此分析,我國公共教育經費向高等教育傾斜,高等教育投入偏高,而使用效率較低。

        我國的高等教育投入存在著大量浪費的現象。如果算上大量失業大學生,其浪費程度更是超出想象。據教育部估算,培養一個本科生,公共教育方面至少要投入4至5萬元,研究生的培養成本相對更高。假設一年有100萬大學生無法順利就業,每年就有約500億元教育經費被浪費掉。一方面是總體教育經費嚴重供應不足,另一方面卻是部分教育經費被大量浪費。如果該狀況在短時間內難以得到改善,每年失業大學生的大量涌現再加上已有失業大學生的存量,繼續發展下去勢必會降低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削弱我國社會發展的持久動力。

        失業青年使得我國公共教育資源投資積累已久的問題進一步惡化。如城鄉投入不公、農村公共教育投入薄弱、高等教育投入過多過快、高等教育浪費嚴重等。在西方發達國家。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了70%,在我國其貢獻率還不足40%。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銀行曾對44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收益率進行了統計。其中,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分別為9%和13%。而一直到2000年,我國教育的收益率還僅為8.47%。這說明,在我國接受教育的可能收益尚低于30年前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更別提與發達國家間的巨大差距,巨額的公共教育浪費不言而喻,并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三、青年失業可能引發家庭人力資本積累機制斷裂

        1 青年失業給家庭發展帶來的困境及風險

        青年失業不僅對公共教育投入虛耗極大。甚至可能引發家庭人力資本積累機制斷裂。一方面,我國家庭教育負擔比例大,青年失業對家庭的打擊沉重。家庭是教育成本分擔與補償的主體之一。在我國,父母對孩子的期許,讓家庭教育投入成為教育成本中不可忽略的組成部分,并成為是我國教育投資的重要來源。受教育者個人或其家庭之所以要負擔部分教育投資。是因為接受教育可以更有效地獲得經濟與非經濟的收益。比如較好的待遇,較高的社會地位,較多、較好的就業機會與晉升機會,以及在各地區、城鄉、部門間的流動機會等。但是目前我國家庭教育負擔遠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據統計,我國總教育經費中政府負擔65%左右,但包括印度在內的大多數國家。政府負擔部分已超過總教育經費的75%,甚至接近80%。家庭過多地負擔教育尤其是非義務階段的教育的投入,這使得家庭沒有更多的能力去進行其他消費,甚至出現一定的經濟壓力。這在農村家庭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接受教育的青年人,一旦出現失業或就業不充分。即意味著家庭人力資本投資在一段時間或一定程度上變成沉沒成本,引發大量浪費。

        另一方面,我國的家庭結構簡化,青年失業增加了家庭人力資源投資的風險。中國家庭結構日趨簡化。已呈現出核心家庭為主、擴展家庭居次、單人家庭補充的格局。1982-2009年,我國家庭平均每戶人口數從4.4人降至3.1人,減幅達30%。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我國的生育率下降,當代中國家庭規模與結構的變動是在“少子化”或“獨子化”現象相對普遍的情景下進行的。因此,家庭對子代的人力資源投資會更重視,投入也更多。其中不僅包括經濟的投入,還包括時間、精力、情感、期望、預期等一系列投入。在此情況下,一旦家庭中出現青年失業,人力資本投入的有效性就會滯后。如果演化為長期失業,其收效就會明顯降低。在家庭結構變化與現實就業壓力的雙重作用下,家庭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性增強。

        2 不同類型失業青年引發的矛盾與沖突不同

        以上狀況在不同失業青年身上所折射出的問題不同。城鎮失業青年易引發城市貧困和老年貧困。大量城鎮失業青年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為最初幾代獨生子女,僅接受過初等或中等教育,缺乏系統的就業培訓,淪為長期失業的群體可能性最大。由于時間的推移,城鎮失業青年的父輩開始面臨養老問題,沒有能力繼續為子代提供較好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城鎮失業青年過去所依賴的經濟來源正在逐步減少或失去,家庭能夠提供的經濟與情感支持越來越少。父代養老壓力與子代就業壓力的結合,從而更容易在代際間形成“低人力資本投資——低就業——低收入——低人力資本投資……”的惡性循環,使得城鎮青年所在家庭的生活狀況堪憂。再加上人口老齡化引發的養老問題,城鎮失業青年以及所在家庭將成為城市貧困人口和老年貧困人口的主要來源。

        失業農村青年可能增加中的破壞因素,影響社會穩定。由前文分析可知,失業農村青年相對于其他農村人口來講在受教育程度和年齡上具有優勢,是當之無愧的農村精英。但奇怪的是,農村青年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失業率越高,這反映出農村家庭人力資源投入浪費情況嚴重。這一狀況如無明顯改觀,新一輪的“讀書無用論”以及“讀書貧困論”將在一定范圍內產生巨大影響。并且失業農村青年一般在農村與城鎮間呈候鳥式流動,農村老人較城鎮老人而言更面臨無社保、低收入的窘境,并在一定程度上遭遇持續空巢且無人供養的困境。家庭人口流失與經濟貧困問題交織,經濟與精神的雙重空白,導致一系列地下勢力、民間迷信活動、民族分裂勢力以及敵對勢力在農村有重新抬頭的趨勢,甚至在某些地區出現了快速擴張的勢頭。雖然這些力量尚未形成大的威脅,但會影響到局部地區的社會穩定。這是帶有明顯政治傾向的社會現象,如果任由其發展和蔓延,農村失地、失業等長期積累的問題將隨著人口流動擴散至城市。人口流失、信仰丟失與受教育水平較高的失業農村青年精英相交織,不難想象破壞力量一旦爆發將會對公共安全和執政基礎產生何等巨大沖擊。

        失業大學生群體的日益龐大更是家庭人力資本投入浪費的集中表現。高等教育對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但它與義務教育不同,不再作為完全的的公共產品由政府承擔。而是作為準公共品由政府和受益者共同承擔的。這表明大學生所在家庭的人力資本投人較其他家庭的投入更多。中國人民銀行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積攢教育經費”排在養老和住房之前,是居民積蓄的主要目的。而在我國,對大量中低收入家庭而言,家庭教育投入絕對值過高。雖然義務教育普及化,但是聯系到實際狀況,為了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各種擇校費、學區房現象越演越烈,因此從小學到大學每個階段都可能耗盡家庭的全部積蓄甚至還有貸款讀書的可能性。由此家庭的教育投資與養老投資出現一定程度的競爭關系。而傳統文化信念將父代養老保障與子代人力資本積累有機聯系,提供了很好的家庭養老保障體系與人力資本內生積累機制。家庭內部、代際間的雙向流動與收入轉移,不僅有利于子代的人力資本積累,也為父代的養老提供了保障。由此形成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人力資本投資——子女工作人力資本——子女良性反哺鏈條。但大量失業青年的出現意味著本該良性運作的家庭養老保障與人力資本內生積累機制出現斷裂。父母將一部分用于養老的費用投入到子女教育,而子女在接受教育之后卻成為失業青年。父母已有的人力資本投入不僅無法收回,還搭進去了由于養老的部分甚至全部積蓄。而子女不僅無法從經濟上予以反哺,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需要依靠父母支持。父母的家庭養老的現實性、可能性與預期性均很難得到保障。

        高等教育收費的增長遠遠高過國民收入的增長。而從2002年開始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卻一降再降,甚至出現了“零起薪”現象。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個體感覺高等教育的投入與回報間相差太大。有研究表明,由于多年累積,大學生失業人員呈現出群體化、游民化的特征。同時借助于網絡聯系。他們的焦慮、不滿等應激反應也將更多地由個體走向群體。此外,失業大學生大都聚集在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他們年輕、有學歷、有利益訴求卻沒有工作,其家庭投入較多、回報卻暫時停滯,其生存愿望與政治理性的疊加??赡芤l的社會問題也許超出我們的想象。

        第6篇:資本積累范文

        [關鍵詞] 落后地區 教育投資 人力資本

        一、教育形式與人力資本

        教育分成基礎教育(小學和初中教育,即義務教育)、中等教育(高中和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這些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資本可以分成兩種類型:基礎人力資本(小學和初中教育)和專業化人力資本(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A教育可普遍提高國民的教育水平,形成很大的人力資本存量基數,是基礎人力資本。中等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資本是專業化人力資本,是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的專業化人力資本;對于高等教育則是精英教育,所形成的可叫做高等教育所形成的是高水平的專業化人力資本。

        教育對于經濟增長具有的重要作用,但對于資金是投向基礎教育、中等教育還是高等教育的問題上,各國采取的政策導向也各不相同,由此帶來了人力資本形成水平的差異,進而對該國或該地區的經濟增長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木桶理論”與教育投資

        經濟學中的“木桶理論”用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給人以啟迪:一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決于構成木桶的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所以,要想使一只木桶能夠裝更多的水,就要認清哪塊是最短的木板,并設法改變這塊短木板的現狀。

        用“木桶理論”來分析三種教育投資:即把基礎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比作木桶的三塊木板,這三塊木板構成了木桶的周邊,木桶里的水代表了人力資本對于生產的總產出水平。在富裕國家和地區,由于經濟實力較強,財力雄厚,對三種教育形式的投資大多處于平衡狀態,即木桶三個周邊高度基本平齊,不存在對哪種投資的偏倚問題;發展中國家或者落后地區由于財力有限,所有的教育形式基本上是由政府作為投資主體來完成的,而且在三種教育形式上的投入政策也不相同。一些國家將主要教育資金投向了高等教育,即木桶中代表高等教育的那塊木板較長,他們在短期內也獲得了不俗的經濟增長水平;而另外一些國家則更加重視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投資,即木桶中的代表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的那兩塊木板都較長,經濟增長也顯得更具潛力。

        由此可以得到兩塊不同形狀的木桶:木桶1是一個高等教育的木板較長,基礎教育與中等教育兩塊木板較短的木桶;木桶2是一個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這兩個木板較長,而高等教育這塊木板較短的木桶。木桶1由于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這兩塊木板都較短,在經濟中的表現就是由于缺少大量的、眾多的基礎人力資本和部分專業化人力資本的缺失而使經濟增長能局限在部分高精尖的產業,各種產業發展不平衡。這都直接限制了落后地區經濟的持續穩定的增長。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木桶2給經濟帶來的效果會更好。

        三、落后地區的教育投資選擇

        1.基礎教育應是落后地區的教育投資重點

        大多數落后國家的地區在發展之初都會面臨著這種困難選擇:既要迅速普及教育,擴大廣大國民的受教育機會,又要盡快培養出國家急需的高精尖的專門人才。部分落后國家選擇了走精英主義路線,他們的教育投入大多投向了高等教育,而使該國的基礎教育具有高度的競爭性、淘汰性,學科知識的難度和深度成為“世界之最”,同時也使該國出現了大量低素質的國民。當今,低下的國民素質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最大的制約因素,這正是對這種精英主義路線選擇所付出的沉痛代價。

        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對基礎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投資進行投資?即把教育經費投入這場雨下在哪里?如果從對整個社會的收益率來看,基礎教育的收益率最高。教育水平提高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文化的勞動者,他們可以更快地掌握各種技能。而且,全民普及教育也提高了國民的整體素質,包括文化與道德素質。這也是經濟成功的重要條件。而高等教育在很多國家的經費是有保證的,更重要的是許多高等院校在經濟上是有收入的,相對于高等教育而言,基礎教育與中等教育才是最需要資金投入的領域。在許多落后國家,國民素質的低下,技術工人的短缺已經嚴重制約了該國的經濟騰飛。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是收益率極高的投資,落后國家和地區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加大對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投資,經濟才會持續、穩定的增長。

        2.落后地區的高等教育投資選擇

        如果一國之中的落后地區要追趕先進地區,就要采取對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更加傾斜的政策,對高等教育的投資保持適當的投資比例,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不能過多地投向高等教育。即使要對高等教育進行投資也要采取明智的策略,即對與落后地區的高校所設專業進行適當調整,對于本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所需的專業要優先扶持、加大投入,擴大這部分專業的招生人數,待這部分人力資本形成后,由于本地區的優勢產業能給其提供發揮其才能的機會,而先進地區的這些產業由于不具有比較優勢,自然需要的這部分人力資本的就少。所以,這部分專業的人力資本形成后流失到富裕地區的機會就會比較少,落后地區的高水平人力資本存量就會增加,從而給落后地區的經濟增長帶來極大的推動力。

        當然,落后地區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應保持適當的規模。這在短期內可能會影響到本地區人力資本的存量,但是,一國之內的落后地區也可以和落后國家采取相同的策略,即可以通過產業集聚和城市化建設等方法來吸引富裕地區的高水平人力資本,只要落后地區的產業能夠集聚到一定規模,城市化水平的有大幅度的提高,人力資本自然也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向原本比較落后的地區,而一國之間的人力資本力流動由于其受到的制約因素較少,相對于國際之間的人力資本流動來說流更加容易和順暢。因此,一國區域內的落后地區在進行教育投資時,由于采用產業集聚和城市化等方法可以在今后比落后國家更容易吸引到高水平的專業化人力資本,所以,應該比落后國家更加側重基礎教育投資和中等教育投資,而對于高等教育的投資應適度保持規模。

        參考文獻:

        第7篇:資本積累范文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riting, we find that the writing of Das Kapital, in particular Primitiv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economic writing, the deep creative spirit of the writer comple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reasonabl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primitiv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and the spirit of humane care, so the Das Kapital with cultural form give birth to the factors of a variety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the poetic field with content and form, and show the writing features with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ten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writing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way.

        關鍵詞: 寫作學;資本論;文化書寫

        Key words: writing;Das Kapital;cultural writing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5-0153-01

        0 引言

        就經濟學的視角而言,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有關資本原始積累的理論是其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重要內容;就哲學的視角而言,它是思想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寫作學的視角而言,它也是一種文化文本的獨特書寫形態,是人類文明成果的詩性表達。

        1 《資本論之資本原始積累》進行寫作學透視的必要性

        當前的諸多文化現象和事實已經充分地說明,資本及其原始積累活動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堅持文化研究的態度,從宏觀的文化維度進一步研究和認識《資本論》中資本原始積累的文化書寫的意義,從而推進這一文本在其他學科的接受和研究的進程。從寫作學的角度看,無論就創作思想表達方式,還是創作的人文精神而言,對《資本論之資本原始積累》進行寫作學透視,都是十分必要的。

        統攬學術界六十年的研究軌跡,從今天的學術眼光來看,對《資本論》只做單一的經濟學視角的研究,容易造成對該著在當下中國語境所謂時過境遷意義上的判斷失誤。為此,我們以經濟學和寫作學的復合視點為切入,揭示作為文化文本形態而存在的《資本論》的書寫特色,從文化形態的角度科學地把握蘊藏于《資本論》的創作思想和書寫特點。

        2 《資本論之資本原始積累》進行寫作學透視的可行性

        馬克思關于資本原始積累的書寫所涉及的對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前提的表達,對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取代勞動者個體私有制的表達,對于租地農場主的表述,無不飽含對于現實的具體的人的關照。因此,我們以此為邏輯起點而對其進行的寫作學透視便具有相當程度的現實可行性。

        正基于此,從寫作學與經濟學的相結點出發,正如魯迅將歷史著作《史記》解讀為無韻的文學文本《離騷》一般,參照馬克思的“人類學筆記”,在把握了文本內在邏輯聯系的基點上,就可以把《資本論》的寫作理解為由準備、加工、總合三個階段構成的創作過程,可以理解為由思想理論體系、寫作思維、表達形式等多個層面構成的文化文本,亦可理解為由現實、作家、文本、接受等四個要素所構成的文化活動,更可以理解為以前三個方面為基礎的由內容(在人文關懷精神統轄下的理論建構)和形式(以理性的結構分析為手段的文本書寫)相統一文化信息的合成體。

        3 《資本論之資本原始積累》的寫作特點

        3.1 基于將《資本論》視為文化形態的文本的理解,從寫作方法上來看,作者――馬克思首先從理論和事實相統一的角度,將人的生存問題設置為理論書寫的參照。他說,“這種原始積累在政治經濟學中所起的作用,同原罪在神學中所起的作用幾乎是一樣的。亞當吃了蘋果,人類就有罪了。人們在解釋這種原始積累的起源的時候,就象在談過去的奇聞逸事?!盵1]作者以神學中的創世說來類比原始積累,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寫作基調。作為全文的統領,此處關于人的誕生問題的引入建構了作者創作意識中人文關懷精神的生長點。把人的生存問題設立為理論書寫的參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馬克思理論書寫的文化維度。馬克思進一步寫到,“這種剝奪的歷史在不同的國家帶有不同的色彩,按不同的順序、在不同的歷史時代通過不同的階段。只有在英國,它才具有典型的形式,因此我們拿英國作例子?!庇纱丝梢钥闯觯麖奈膶W書寫的“典型塑造”的角度來引出對于英國資本主義書寫的寫作學意義,這樣的寫作方法既直指經濟寫作的主旨又完全符合一般寫作的規律。

        3.2 馬克思的寫作風格總體上講是在質樸的寫實中進行詩性還原,卻不是滑向一般意義上呆板的經濟寫作[2]。淡化和疏導了讀者感受資本之惡的郁結,客觀上起到了亞里士多德所謂“卡塔西斯”的審美凈化作用。為了延伸這種審美作用,以簡潔的語言,形象地刻畫了農村田園生活的突變;既強化了形式層面的畫面感,也承載了內容表達上的厚重感。從被引用的意義上講,薩默斯的話語已經被轉化成了《資本論》的文本語言,增強了對于主體創作精神多元化表達的效果,從而凸現出對資本積累的結構性分析中的詩意表達。

        3.3 在內容與形式的相互生成的寫作過程中,作者始終將對于人的關懷意識置于創作精神的圓心,進而輻射到下層社會的每個角落里的每一群體,既增加了思想的深度(質料因),又完善了寫作的結構(形式因)[3]。馬克思通過對亨利時期“法律對于人的規訓和懲罰”(??抡Z)的陳述,揭示出了資本的主體性形成所造成人的消亡的慘狀。從主體介入的角度來看,馬克思如同進行著對資本的考古研究,以旁觀的、零度書寫的角度,還原了“資本自從來到世間,每個毛孔里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的事實;從文本結構來看,《資本論》的表層結構(一般論述性結構)和深層結構(觀念和話語的組織與傳達的構造)是相統一的,具有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所提出的文本結構的完整性。

        4 結語

        在國內研究不斷深入的進程中,馬克思理論文獻的文本研究逐漸地變得重要起來了?!顿Y本論》作為文化的文本,其宏大而又非形而上學的寫作實踐和審美視野大大超出了讀者的期待視野。挖掘寓含于《資本論》的創作過程和創作方法中的思想資源,對于指導年輕一代重新理解馬克思思想本身,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探討其文本寫作特色,對于糾正當前學術文章枯燥的思辨文風也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3][德]馬克思.資本論[M].人民出版社,1975:173,462.

        第8篇:資本積累范文

        1、從小型貿易做起,“先找廁所,后找食堂”。先去打聽和尋找需方,用三寸不爛之舌和誠懇的行動獲得需方的合同和定金,然后用你的千里眼和順風耳找到供方,交納一部分定金后貨到付款。從中賺取個“媒婆”的辛苦費。不瞞你說,當年老朽就是這樣起步的。

        2、推銷你的圖紙或樣機。如果你有一定的技術或項目而又沒有“第一桶金”去開發,你可以拿著你的圖紙、說明或樣機,到需要這種設備的企業單位去推銷。從而獲得定金。分批制作、分批交貨,打好定金使用的“時間差”。從小到大,滾動發展。

        (來源:文章屋網 )

        第9篇:資本積累范文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雙基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把“獲得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作為教育目標提出來,是將數學知識獲取的過程看作是一種思考的經歷體驗和探究活動,突出了過程性目標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我們數學教師在課堂上要創設數學活動情境,構建數學模型,讓學生做數學活動,學生把在數學活動中的經歷、體會總結轉化為“經驗”,內化為學生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就可以看做是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最終遷移到其他活動和學習中,逐漸積累形成基本活動經驗。

        下面以“積的近似值”為例,談談如何創設數學活動情境,讓學生做數學活動,轉化為“基本活動經驗”。這節課“積的近似值”,是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13頁的內容。

        一 前期孕伏——創設數學活動情境

        “積的近似值”這節課,教學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近似意識。教材選取富含數學思想又結合現實生活的素材為載體,趣味性強,同時問題(奶奶應繳多少元?)又具有開放性,我以問題(奶奶應繳多少元?)為驅動,從而讓學生在“做數學”活動中,經歷準備人民幣、繳人民幣,從而獲取知識、學會思維、領悟精神、形成經驗。

        二 問題驅動——學生做數學活動

        前排學生轉身和后排學生結合,形成了6個人的學習小組。孩子們簡單進行分工后各自忙活起來——準備錢。折紙,剪裁成大小不一的長方形,標寫……

        (說明:孩子們在面積大小不一的長方形紙上寫上人民幣的面額值,“錢”就創作好了。)

        “哎,你見過這樣的錢嗎”?我應聲看過去,只見胖男孩愣住,忽閃著大眼睛,傾刻又笑了,自言自語:“我怎么忘了沒有'3角'和'4角'呢”。他把長方形紙上標寫的“三角”、“四角”更改成“五角”。

        學生一個個順次替奶奶繳水費,學認真點“錢”,找零,作記錄,填寫在表格里,……。教室沸騰起來了!

        我把孩子們放置到模擬的生活情境中,他們要繳錢,就需要準備錢,他們準備錢的過程是對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和人民幣面額有關知識的主動復習?!叭嗣駧抛钚〉膯挝皇欠帧边@個知識點,學生在做上面這些活動過程中,親身經歷,比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演示體會要深刻。學生只有經歷了自己“做”數學的過程,才能“悟”出數學的味道。

        三 有序體驗——讓學生自主構建基本活動經驗

        我給學生創設情境,營造氛圍,留下充足時間讓他們做數學活動,經歷“遞錢”繳費,感知“人民幣最小的單位是分”,“能對結果的實際意義作出解釋”《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調動數學思維,將活動所得不斷領悟、內化、概括,初步形成數學學習成果,學生通過展示、表述、交流,進一步思考、體會例題的開放性,領悟“近似”思想。下面是學生的展示、表述。

        小紅:“我繳了14.88元水費,人民幣的最小單位是分,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兩位小數”。

        桂鳳:“我繳整數,繳15元水費?!保◣煟罕A粽麛担?/p>

        利格:“我繳了14.9元水費,雖說人民幣的最小單位是分,但平常已經很少使用分錢了”(師:符合生活實際)

        趙炎:“我繳了14.8元水費,雖說人民幣的最小單位是分,但平常已經很少使用分錢了”( 師:符合生活實際)

        高飛:“我繳了20元水費,多余的存下次吧。”(師:估算)

        志鵬:“我給 14元,下次補上?!保◣煟喝ノ卜?。)

        紅星:“我繳了100元水費,多余的存起來,省得月月惦記著。”(師:符合生活實際)

        小利說:“現在都是電腦收費,是準確值。比14.87多的會自動存起來,比14.87少的下月補上?!保◣煟悍仙顚嶋H)

        我說:“既然是求一個近似數,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數據,結果合理就是正確的。以上這么多種繳費,近似數與筆算的精確值14.875元對比,哪個近似數更合理?請同學們填寫。”

        1.75×8.5=14.875(元)≈______元

        “積的近似值”教學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近似意識。學生展示匯報心路歷程,我只是傾聽、記錄,有意識地讓學生感受:筆算的小數結果需要保留多少位小數,由現實生活實際情況決定。孩子們由于生活經驗不同,自身知識局限,認識有深有淺,感悟有多有少,甚至還有錯誤,因此在展示匯報時,我尊重學生說話的愿望,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認識與感悟,留足時間,認真傾聽,詳細記錄。

        我給學生提供一個“合作交流”的平臺,促使個人經驗的交流和整合,實現對個人經驗的優化和內化。這樣的合作交流,一方面能增加活動經驗的理性意義,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學生指導后來經驗進程的能力。可以說,合作交流提升了活動經驗的理性品質,加速了其內化為個體數學素養一部分的進程。

        四 回顧總結——激活數學活動經驗

        我:通過對“積的近似值”的研究,你有那些感悟?

        生:對于要求錢數這類題目,結果只能按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來決定,若用“元”來做單位,只能保留整數、一位小數、兩位小數。

        生:我覺得要繳電費就要繳最接近準確值14.875的數。

        生:近似值的取舍是依據實際情況決定的,它不是唯一的,可能有很多,要看誰是最合理。

        生:今天學習的近似值和我們學習的準確值不一樣,準確值只能有一個,近似值可以有多個。

        ……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久久综合网站 | 在线一区视频二区三区 | 一本久久伊人热热精品中文 | 中出受孕中文字幕在线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在线欧美网站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