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應屆畢業生實習自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這將近一年的工作中,我不只為公司創造了效益,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像我這樣沒有工作經驗的新人,更需要通過多做事情來積累經驗。特別是現在實習工作并不象正式員工那樣有明確的工作范圍,如果工作態度不夠積極就可能沒有事情做,所以平時我主動爭取多做事,這樣多積累多提高。
由于這段時間的學習,從無知到認識,到深入了解,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實習的過程是最美的,在整個實習過程中,我每天都有很多的新的體會,新的想法,要說的很多,現在就對實習做以下的自我鑒定:
一、 努力學習,不斷提升理論素養
在信息時代,學習是不斷地汲取新信息,獲得事業進步的動力。我積極響應單位號召,結合工作實際,不斷學習理論、技能知識和社會知識,用先進的理論武裝頭腦,用精良的業務知識提升能力,以廣博的社會知識拓展視野。
二、堅持
不管到那家公司,一開始都不會立刻給工作做,一般都是先讓我看,時間短的要幾天,時間長的要幾周,在這段時間里會覺得很無聊,沒事可做,便產生離開的想法,在這個時候我堅持,輕易放棄只會讓自己后悔。
三、 努力實踐,進行角色轉化
“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只有將理論付諸于實踐才能實現理論自身的價值.也只有將理論付諸于實踐才能使理論得以檢驗。同樣,一個人的價值也是通過實踐活動來實現的,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鍛煉人的品質,展現人的意志。
四、 提高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實習期很快過去了,是開端也是結束。展現在自己面前的是一片任自己馳騁的沃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將繼續學習,深入實踐,不斷提升自我,努力創造業績,繼續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感謝單位領導和部門領導以及師傅們對我的支持和幫助。
五、錯不可怕,就怕一錯再錯
實習期間,對于任何工作一貫謙虛謹慎、認真負責。如今的我在現任部門多次受到主任的稱贊。我想這除了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積極向上的心態以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大學兩年多的學習積累和技能的培養。
實習生活,給我僅是初步的經驗積累,對于邁向社會是遠遠不夠的。“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要恪守吃苦精神。因此,在今后,我會繼續努力拼搏,抓住每一個機遇,迎接每一個挑戰,相信自己一定會演繹出精彩的一幕。
剛進入市統計局的時候,很茫然,不知道要做些什么,領導叫做什么,我們就做什么,最開始的時候就是訂一些文件,發放開會的文件,協助領導開會,倒茶水。這些都是很簡單的任務,我們都很用心的去完成。剛開始來的時候,我們經常有飯局,老師教我們的餐桌禮儀只是在課堂上教,真正用到的時候,很茫然,也遇到了尷尬的時候,但是,就是因為這樣,才會認識到錯誤,去改正錯誤。我們市統計局實習的一共有7個人,所以不是每天都很忙,也不是每天都有事情要做,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呆在辦公室里,一呆就是一整天,直到下班。后來慢慢走入正軌,我主要幫忙接收文件,打印文件等等,四月份,我與兩位同學被調往貴港市港北區統計局幫忙,主要做的是接打電話,通知一些公司填表等等。在港北的工作,每天都非常的忙碌,一個月后,回到市統計局。
一、學習方面。
通過大學的學習我的能力明顯的得到了提高。懂得了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同時還要注重獨立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更加重視自己的學習,把在大學學習到的理論知識積極地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從而使學習和實踐融為一體。在今后的工作當中我也要進一步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為自己更好的適應工作打下良好基矗
二、思想方面
進入大學以后,我認識到僅僅學習好是不夠的。要追求上進,思想上的進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作為當代青年,我們要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大學期間我時刻以一個團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不斷加強團性修養,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
三、工作方面
大學期間,我擔任了兩年的學生會文娛委員,在廣播站任職。在與同學們相處的兩年期間,我積極主動地為同學們服務,對工作熱情,任勞任怨,責任心強,具有良好的組織交際能力,和同學團結一致,注重配合其他學生干部出色完成各項工作,促進了團隊溝通與合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關鍵詞:高職應屆畢業生;心理資本;就業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高職畢業生屬于高技能人才,但是相比本科生、研究生學歷較低,學歷上無明顯優勢,在目前就業形式嚴峻的情況下,他們承受著更多的壓力,就業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有研究表明,高職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相對較低。[1]在心理、個性、態度等因素的缺陷影響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積極心理學中的心理資本,為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和途徑。心理資本即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是促進個人成長和績效提升的心理資源[2]。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提升高職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可以通過加強高職應屆畢業生心理資本的積累來實現。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筆者對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高職應屆畢業生共150人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38份,其中男生14人,女生124 人;獨生子女23 人,非獨生子女115人;來自城市19人,來自縣鎮27人,來自農村92人。
(二)研究工具
一是選用張闊等編制的《積極心理資本問卷(PPQ)》[3], 該問卷采用Likert 5 點計分。問卷包括四個維度:分別為自我效能、韌性、希望和樂觀,共26個項目。二是參考朱慧自編的《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調查問卷》包括六個維度:專業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自我發展、適應能力、應聘能力,共52道題,從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采用5級計分方法[4]。
(三)數據處理本次研究運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
三、高職畢業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的現狀
(一)高職應屆畢業生心理資本、就業能力及各因子均值、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差異分析、是否獲得過獎學金差異分析
本研究采用心理資本的總體均值表示高職應屆畢業生心理資本的總體水平,用各構成因子的均值表示各因子水平。就業能力的總體均值表示高職應屆畢業生就業能力的總體水平,用各構成因子的均值表示各因子水平。統計分析發現,心理資本總體均值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大于理論中值3)。四個構成因子中希望得分最高,韌性得分最低。就業能力總體均分及各構成因子的均分都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大于理論中值3)。在就業能力的各項因子中,自我發展能力得分最高,專業能力得分最低。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心理資本、就業能力及其各因子在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是否獲得過獎學金進行差異分析,結果顯示:在心理資本及各因子得分上,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學生均高于未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學生,其中,在自我效能差異顯著(P
(二)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的相關分析
結果顯示,心理資本自我效能因子、希望因子、樂觀因子與就業能力相關顯著(p
(三)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的回歸分析。
以心理資本的自我效能、希望、堅韌性、樂觀為自變量,以就業能力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進一步分析心理資本的哪些維度可以有效預測就業能力。結果參見表3。結果表明,自我效能進入回歸方程,對就業能力有正向預測作用。
四、高職應屆畢I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的討論分析
(一)高職應屆畢業生心理資本的討論分析
經研究發現,高職應屆畢業生心理資本總體均值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說明高職畢業生的心理資本具備基本的儲備,也有進一步發展的潛力。而且通過調查發現希望水平最高,樂觀次之,自我效能第三,韌性水平最低。具體表現為:在遇到實習、就業中遇到挫折時,高職應屆畢業生能夠通過各種途徑努力實現預定目標,并對現在和未來持積極態度,擁有勝任任務的自信。但相對而言,面對挫折、失敗時,恢復能力較緩慢,成長和進步較小。
在自我效能因子上,是否擔任學生干部的學生上差異顯著。心理資本中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擁有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戰性的任務的自信。[5]。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同學,經常幫助老師和同學處理各項事務,在組織、溝通、領導等能力方面得到了鍛煉,使他們在面對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時比較自信。此外,在自我效能、希望因子上,是否獲得過獎學金的學生差異顯著。獲得過獎學金的同學成績較優異,綜合素質較高,這些同學往往具備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且遇到挫折時能更好的通過各種途徑來實現預定目標。
(二)高職應屆畢業生就業能力的討論分析
研究分析發現,高職應屆畢業生就業能力總體均分及各個因子的均分都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表明高職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具有較高的水平,也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在就業能力的構成因子中,自我發展能力最高,然后是實踐能力、適應能力、應聘能力、思維能力,專業能力最低。這說明高職應屆畢業生的自我發展能力相對較強,專業能力相對較弱。表明高職應屆畢業生有較強的成功欲望,具有持續的學習能力,以保持自己的競爭力。但相對來說,存在團隊協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較不足,職業適應能力薄弱,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理解和分析問題能力較差的問題,尤其在專業理論基礎不扎實,專業技能不熟練方面表現突出。
在實踐能力、思維能力上,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學生有顯著差異。在總分、實踐能力、思維能力上,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學生高于未擔任^學生干部的學生。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學生能更好的掌握新的技能,有較好溝通、組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且具有較好的理解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此外,是否獲得過獎學金的學生在思維能力因子上的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獲得過獎學金的學生在思維能力因子上得分明顯高于未獲得過獎學金的學生。獲得獎學金的同學成績優異,有較好的理解、分析判斷能力。
(三)心理資本對高職應屆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影響
通過研究發現,心理資本能夠影響高職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通過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發現,心理資本中的自我效能維度對就業能力具有正向的預測作用。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擁有高自我效能感的高職應屆畢業生會更加努力的追求自己設定的求職目標。在通過不斷努力達到設定目標的過程中,他們獲得了具有完成挑戰性任務的自信,所以才使得就業能力得到提升。
五、結論
研究發現,心理資本對高職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具有積極影響。其中,自我效能感因子對就業能力有正向預測作用。因此,可以通過提升心理資本來提高高職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尤其要注重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高職應屆畢業生即將踏入職場,這就要求他們在校期間,一方面加強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一方面要多積累學生干部經驗,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要認清當前就業形勢,做好自我評估,積極培養自我效能感,設置合理求職目標,及時調整求職方案,在遇到挫折時,正確看待挫折,進行積極自我暗示,保持良好情緒,增強韌性,使得他們更具有就業競爭力。對學校而言,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可以采取各種措施來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希望品質、抗壓能力和樂觀精神,使學生就業能力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劉京.高職畢業生就業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
[2][5]王堯駿.心理資本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J]].應用心理學,2013,19(1):65-71.
[3]張闊,張賽,董穎紅.積極心理資本:測量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01):58-64.
[4]朱慧.高校本科生就業能力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
關鍵詞:合肥會展業;設計類畢業生;就業
1 合肥市會展行業發展現狀
跟著會展行業飛速發展的步伐,合肥的會展業發展也取得可觀的進步,既安徽國際會展中心之后,濱湖國際會展中心的建成,承辦了許多大型博覽會,這不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更是拉動了當地第三產業的增長、彰顯了安徽資源和產業優勢、快速推動了區域會展市場的起步和發展。
隨著會展業的快速發展,會展設計類人才缺口遞增、需要有較強的會展營銷手段、協調能力的會展策劃及會展經營的應用型人才,以及會展管理、會展設計與布置、展接待與服務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同時,各種新興服務業也需要大量的事件策劃、管理運作人才。使得會展專業人才短缺現象嚴重。
會展業吸納就業人數增加,職工薪酬保持較快增長。2014年會展業活動企業,從業人員數為949人,同比增長33%。
2 關于設計類畢業生就業調查
2.1 調查案例(如表1)
2.2 案例分析
(1)應屆畢業生,在校期間就已經接觸社會,在外實習尋求工作機會,積攢工作經驗,因此部分2016年畢業生畢業后相對較早適應社會,及時調整找到對口工作。而依然有相當一部分應屆畢業生,畢業后應聘的公司有難熬的3~6個月的實習期,實習期間沒有任何工資補貼,不乏堅持不下,頻繁跳槽,重新求職,對工作方向迷茫,最后轉向其他行業。原因:此類藝術設計畢業生就業對比,在于在校就讀期間是否積極參加校內活動,培養社會實踐能力,提升自身表達能力。
(2)工作2~3年的設計類畢業生,與社會有一定的接軌磨合、比較明確地知道自己適合什么樣的職業,找到對口工作,在工作崗位上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和適應,能夠較好的勝任,生活相對較為穩定。
(3)工作5年以上的設計類畢業生,適應社會、適應工作環境和市場,在公司里有一定的工作地位,工資穩定,但提升空間有限。此類畢業生有一部分被公司自身發展所局限。
3 合肥高校設計類本科畢業生就業問題
3.1 設計畢業生就業心態需要調整
高校應屆畢業生存在著自身職業定位過高,不愿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去工作,往往會給用人單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虛夸”的不良印象,又缺乏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就業心態,導致有崗難就。
3.2 設計類畢業生普遍對就業崗位期望過高
藝術設計類畢業生經過了長期的藝術方面的學習,教育投入遠遠高于其他普通類專業的畢業生。這導致藝術設計類畢業生期望通過就業得到更好的回報。
3.3 設計類應屆畢業生很難達到崗位要求
藝術設計類工作有其鮮明的特點,優秀的設計方案不僅僅體現在設計方案畫面是否優美,更為重要的是看功能定位是否準確,有無鮮明的藝術個性,材料工藝是否滿足工程實際需要,科學技術的含量,綠色環保的要求,投資理念的實施等等。
4 會展設計類本科生就業面臨的問題
第一,人才供求不對稱,降低了會展專業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在會展企業看來,會展人才可分為會展核心人才、會展輔助人才、會展支持人才,其中會展核心人才可從事發展戰略、高層策劃、市場營銷、業務管理等工作,這類人才的需求量有限,而且需要一定的工作經驗。
第二,會展輔助人才主要從事會展物流運輸、展示設計、展臺搭建、器材生產與銷售等工作,會展支持人才則主要為會展活動提供相關服務和產品。
第三,目前會展企業招聘的多為招商專員、銷售專員等崗位,而學校培養的會展專業人才側重于會展管理、會展策劃、會展設計與搭建等。
5 結語
對于學會展的畢業生最大的困擾就是書上的理論知識拿到工作上很難運用。中國是政府主導型的會展業,所以自由發揮的空間比較小,但是上海等大城市會相對較好點,因為會展業相對比較成熟。所以會展專業畢業生就業,往往用人單位要的不是學歷多高,而更看重的工作經驗。而企業嫌棄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接地氣,專業性不高,不能招之即用,不能吃苦。高校方面自我感覺良好,擴招政策之下,教學成果不能完全適應市場,就業導向以及對業界缺乏了解導致無法甄別優質劣質企業。而畢業生恰恰就成了市場角力的最終“受害者”,兩邊不討好,就業形勢堪憂。
參考文獻:
關鍵詞:拓寬 高校畢業生 就業門路
在近年高校畢業生數量急劇膨脹的形勢下,就業的難題似乎變得更加嚴峻和突出,2010年應屆畢業生規模是本世紀初的6倍,201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60萬人,“十二五”時期應屆畢業生年平均規模將達到近700萬人。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不僅關系到畢業生家庭的生活幸福,也關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關鍵在于拓寬畢業生就業門路,只有就業門路拓寬了,畢業生才會有更多更好的就業選擇,其擇業行為才有可能實現。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門路存在的問題
1、就業市場中結構性矛盾突出
目前,我國在社會新增崗位難以滿足畢業生就業需要的同時,就業市場中結構性矛盾也非常突出,主要表現為就業取向因學科專業、地域地區、單位性質的不同而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影響了學生的就業取向,與此同時,就業門路也在一定程度上被人為縮窄。
2、畢業生就業觀念仍與現實有差距
近兩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和擇業趨于務實,絕大多數高校畢業生是在中小企業就業,去中西部就業的畢業生比重逐步提高。總的來看,高校畢業生大部分可在離校后半年至一年內實現就業,但就業質量有待提高。大學生就業觀念趨于理性,但與現實仍有一定差距。一些高校畢業生仍有這種心理——寧可成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蟻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線城市和基層就業。多數高校畢業生仍然希望在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就業,希望在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業,到中西部地區、城鄉基層、中小企業就業的積極性不高。因此,改變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對于學生主動拓寬就業門路有著直接的作用。
3、高校畢業生的能力和素質還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
由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相對落后于就業市場對人才的要求,高校畢業生普遍存在實踐能力弱,專業知識背景單一的缺陷,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尚有一定距離。在就業市場中,除科研型單位外,用人單位一般需要實踐能力強的人才,傾向于聘用有相關工作經驗的求職者,而應屆畢業生在這方面的欠缺,使用人單位多對應屆畢業生的能力和素質持觀望態度。因此,提高高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是拓寬就業門路的根本。
4、創業教育開展不成熟
由于創業教育課程培訓缺乏,盡管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機關、稅務部門以及各個高校都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給予了種種優惠條件,但大學生參與的熱情仍不是很高。同時,由于缺乏資金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多集中于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傳統行業,成功率低。因此,積極開展創業教育,是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門路的有效途徑。
二、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門路的主要經驗和做法
1、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進行教育改革
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好壞歸根到底取決于其培養的畢業生的能力、素質是否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于其畢業生質量的高低。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出現困難,呈現出相對過剩的現象,根源于計劃經濟下的教育體制與市場化的就業機制之間的不協調。高校要按照教育發展規律,緊密結合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需求,就業市場的發展,及時革新辦學理念,科學設置辦學層次,合理安排招生,優化專業培養目標,調整教學體系,實施課程改革,注重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獲取知識的質量,促進其綜合素質和個性的發展,提高其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從而拓寬其就業門路。
2、大力開展就業指導
大多數高校學生社會閱歷比較淺,眼光亦不長遠。為使同學們充分利用在校時間學習掌握有關的知識,自覺提高職業素養,應從學生一入學起,就開設就業指導選修課,樹立學生的職業意識、就業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同時還應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創業指導方面的課程,聘請相關單位人事部門的負責人、有關就業指導專家,講授企業的用人要求、求職策略、行業發展前景等,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指導學生學習的方向和方法,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對自己進行合理的定位,便于主動拓寬就業門路。
3、實施創業教育
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校再按照過去的思路培養人才,以所謂“適應性”來搶占現成的就業崗位,路就會越來越窄。轉變大學生畢業就是到社會上尋求工作崗位的就業觀念,樹立加強創業教育,引導畢業生自己創業,是十分必要的。從本質上說,創業教育就是指培養創業意識、創業素質、創業技能的教育活動,即培養學生如何適應社會生存,提高能力,以及進行自我創業的方法和途徑。若改變就業教育思維模式,樹立創業教育新理念,使高校畢業生不僅是求職者,而且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畢業生的就業門路就會得以拓寬,從而解決就業問題。
實施創業教育,一是要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素質,注重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的養成,加強創業心理品質的教育,培養創業能力,促進學生創業知識結構的構建;二是要加強自主創業教育,應開設創業教育課程,積極進行創業教育教學改革,積極實施個性化輔導與開業跟蹤扶持;三是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開辟融資渠道,為大學生創業提供金融支持,簡化手續,提供方便快捷的優質服務,進而形成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氛圍,政府、社會和學校的指導、支持和保護應貫穿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全程,積極有效地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四是轉變社會觀念,大學生創業是一項開拓性的事業,需要來自各方面的支持,因此需打破那些認為去大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才是好工作的觀念,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4、加強實習基地建設
實習是大學生運用理論于實踐,并將理論知識繼續升華的重要階段,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關鍵時期,是學校教育的深化和繼續。實習也是大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的一種體驗,只有親身經歷后方能進一步確定自己的目標職業。讓用人單位了解學校、了解學生才能真正拓寬就業門路,而高校畢業生實習是實現學生和用人單位相互了解的最佳途徑。一方面通過近1年時間的實習,實習單位可對實習生進行長期、全面、深入的了解,從而挑選出符合本單位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因存在就業機會,可增強實習生實習工作的責任心,提高實習的質量。因此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可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門路的拓寬。
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一方面要加強不同地區的實習基地建設,擴大畢業生的就業區域;另一方面要建立靈活多樣的實習平臺,一是要加強固定實習基地的建設,使畢業生獲得較為穩定的就業信息,二是充分利用就業資源,及時建立臨時實習基地,通過多種途徑及時了解最新的就業信息,對一些有大量招聘計劃的單位,建立臨時的實習基地,占領就業的有利時機;三是根據畢業生自身需求,自己聯系實習單位,為就業提供質量保證。
5、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
首先,加大信息收集和的力度。在雙向選擇和自主擇業的就業市場上,信息量充足與及時準確對于合理配置畢業生資源是不言而喻的。每年就業工作開始前夕,應提前做好生源分布及專業介紹,利用學校的用人單位信息庫,通過信函、網絡、電話、傳真等途徑向用人單位,對于收到的招聘信息,仔細甄別并及時通過畢業生就業信息網、學校和院(系)的宣傳欄予以,時一般把用人單位的原文提供給學生,使學生充分了解單位的具體情況,提高其就業的積極性及就業信息的利用率。
其次,精心組織校園招聘會,積極培育校內就業市場。與社會上舉辦的招聘會相比,校園招聘會針對性較強,在社會上舉辦的招聘會上,用人單位往往要求求職者具有工作經驗,而在校園招聘會上,來的用人單位招聘的就是應屆畢業生,招聘目標明確,畢業生也可做到有的放矢,而且校園招聘會環境寬松,可以增進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的溝通和了解,畢業生在熟悉的校園中沒有壓力,心情較為放松,更能充分發揮自己通過多年學習獲得的才能,易于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
第三,通過升學分流和緩解就業壓力。雖然從嚴格意義上講,升學并不是就業,但是它可以使一部分畢業生暫時不就業,從而緩解當前就業需求與供給的矛盾,同時選擇升學的同學經過幾年的發奮學習可以為將來的就業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畢竟專業知識和能力都有了提高,在人才市場上的自身配置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也就有了顯著和增強。
三、結束語
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門路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學校的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是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門路的根本保證,與此同時,通過采取大力開展就業指導、實施創業教育,加強實習基地建設,積極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等有力措施可進一步拓寬就業門路,從而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洪采.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的實踐和思考.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3):10
[2]劉濤.以創業教育開拓大學生就業渠道.教育與職業.2008,36(12):97-99
[3]楊長永.加強臨床實習基地建設拓寬護理專業畢業生渠道.中華護理教育.2010(12):555-557
【關鍵詞】 管理培訓生;制度;大學畢業生;就業;必要性;注意問題
一、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環境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人事制度的改革,高等學校已經建立了“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畢業生就業制度,加之高校的不斷擴招政策,大學畢業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隨著近幾年就業市場的不斷發展,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環境和供求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每年大學畢業生以驚人的數字不斷飆升,累計未就業人數逐年遞增,致使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稀缺程度逐步下降。目前,大學畢業生供需結構不平衡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已經由多年以前的單一市場轉入現在的買方市場。加上大學畢業生自身的“三高心理”(薪水高、起點高、職位高),一味的把自己定位在某某高度之上,缺乏對自己的準確定位,在面試過程中缺少理性的認識。如圖[1]顯示,自2005年以來,我國大學生畢業總數有略微增加的趨勢而累計未就業畢業生總數卻大幅度增加;2010年之前大學生就業率始終保持下滑趨勢,雖然之后有所回升,但大學生就業環境依然十分嚴峻,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二、管理培訓生制度的含義以及存在的必要性
1、含義
管理培訓生制度(management trainee program,簡稱MTP)是企業為了滿足企業對中高層管理人才長遠規劃的需求而實施的一種人才培養制度,通常是企業運用其優勢資源對有領導管理潛質的優秀應屆畢業生進行若干年的系統全面的管理培訓,經過漫長課程培訓、輪崗、表現評估等環節后,經過一輪輪競爭選拔,最后有望成為可以獨擋一面的管理人才。MTP一般是面對畢業3年以內的高校畢業生。
2、運行模式
管理培訓生(簡稱MT)計劃在國際上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在國外非常普遍。世界500 強企業, 如匯豐、聯合利華,馬士基等很早就實施了MTP, 并把“管理培訓生”制度作為培養未來管理人才的戰略措施來實施,定期安排在校學生實習和培訓,從中挑選出優秀者進入公司。管理培訓生的實戰性更強, 而且其真實的工作環境也會增加學員的壓力, 近而提升工作積極性。
造就全球經理人的GE(通用電器)公司,管理培訓生制度已經成為公司整個人才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備的培訓生招募和培養體系為GE增添了新鮮的血液。據GE部門人事經理孫經理介紹,作為一個全面、系統的工程,管理培訓生制度主要涉及人力資源管理的人事配置、員工發展、業績評估、薪酬管理等職能。其中包括有效的招聘甄選機制、定期的專題培訓、工作輪調、專案管理、導師輔導以及表現評估機制等。要使整個制度的順利推行,這些機制必須相互配合。
3、存在的必要性
據社會保障部的最新統計數據調查發現,在當前形勢下,對高級管理人才、專業人才需求量較高,對一般員工的需求量呈上升平穩趨勢,但是由于大學畢業生理論和實踐不能相結合,缺乏實踐經驗成為了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道路上的致命弱點。但是管理培訓生制度的推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緩解這一矛盾,這是因為管理培訓生制度是根據企業發展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采用輪崗制使毫無工作經驗的大學畢業生在基層進行充分的鍛煉,最后在根據其自身特點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工作方向,并通過自己的努力,經過1-3年的時間將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機的融合,最后成為在某個領域里的高級專業人才,充分享受工作帶來的成就感。
三、學生鐘情管理培訓生的原因
1、管理培訓生沒有專業歧視
由于高校不斷擴招,受辦學經濟利益的驅使,開設了很多不實用的專業,加之學生自身所學專業的局限性,致使大學畢業生在擇業的過程中受到極大的阻力。
如果說管理培訓生為熱門專業的學生打開了一扇窗,增加了專業以外的選擇性,那么對很多冷門專業或是專業不對口的優秀畢業生來說,管理培訓生為他們打開了一扇大門,這使得就業前景更加寬廣。雖然MTP對專業沒有具體的要求,但是對學生個人素質要求卻比較高。通過搜集近年管培生的資料,不難看出,管理培訓生有著極大的共性:優秀的應屆畢業生,學習能力強,綜合素質佳,有著強烈的自我發展意愿,樂于改變擁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和組織能力,敢于迎接挑戰。
2、管理培訓生可以幫助學生緩沖職業選擇迷茫期
經過發放調查問卷,分析研究結果,大學生完全獨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選專業、定職業、找工作的在被調查的群體中占40%,不難發現很多應屆畢業生并沒有進行充分的自我分析,職業定位很模糊,陷入了職業選擇迷茫期。而且經過社會調研機構對大學生的研究報告,發現我國部分大學生表現出“五靠”:
(1)考大學靠壓(家長監督學習);(2)報志愿靠拍(家長定);(3)上大學靠供(家長投資);(4)找工作靠關系(家長運作);(5)選擇職業靠感覺(沒有科學的分析,家長憑經驗)
管理培訓生制度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因為MTP的工作采用輪崗制,使培訓生熟悉銷售、市場、生產、財務、供應鏈等各個領域的工作流程,全面了解企業的業務和組織,為應屆畢業生提供了有很多實踐機會,大學畢業生可以在輪崗的這些工作中明確自己的優點和興趣點,并結合自己的能力合理的進行個人職業發展定位,縮短迷茫期的時間,也就避免選擇職業的盲目性了。
3、管理培訓生為應屆畢業生提供個人職業快速發展的捷徑
傳統的管理人才培養體系下,培養一名中層管理人員至少需要6~10年的時間,而培訓生依托企業強大的人力資源和實力只要經過培訓實習3~5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就可以成長為一個可以獨擋一面的一個中高層管理者。企業為培訓生提供更多的晉升機會,可以為畢業生提供個人職業快速發展的捷徑。
4、迎接挑戰和抓住機遇帶來的職業轉型成就感,緩沖轉職期
每一個優秀的畢業生都是滿懷希望和熱情,渴望迎接挑戰,敢于創新,善于抓住機遇。管理培訓生是個極具挑戰的工作,首先要經過漫長的實習階段,然后層層篩選,不斷學習新知識,最后才會成為一名合格培訓生。由于管理培訓生的周期長,初期需要邊學習邊工作,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使管理培訓生擁有較長的轉職期,有效緩解初入職場的茫然期。
四、大學畢業生在求職管理培訓生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結合自身特點合理擇業,避免盲目跟風
管理培訓生要求優秀的高校畢業生,雖然對專業沒有太多要求,但是需要有極強的學習能力,管理溝通能力,適應能力強,綜合素質。大學畢業生需要結合自身特點進行合理選擇,避免盲目跟風。
2、杜絕“三高”思想,敢于吃苦
管理培訓生制度的要求決定了MT一開始必須要從基層進行輪崗,進行漫長的輪崗培訓實習,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畢業生要杜絕“三高”(薪水高、起點高、職位高)思想,不能被“管理培訓生”這個名字沖昏了頭腦,從思想上認清,無論哪種工作,都需要從基層做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3、慎重選擇招收管理培訓生的企業
在求職管理培訓生之前,大學畢業生最好事先做足功課,例如調查企業有無管培生計劃,實施的具體流程和培訓生之后在企業的就職情況。大學畢業生應結合自身職業發展目標慎重選擇管理培訓生的企業,盡可能的增加就業機會。
【參考文獻】
[1] 余霞.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現狀及對策研究.西南政法大學2005碩士論文.
【關鍵詞】高職高專 物流管理專業應屆畢業生 問題 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3(b)-0034-01
1 高職高專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應屆畢業生面臨的問題
1.1高職高專院校自身問題導致學生實踐能力欠缺
(1)高職高專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建設思路指導思想有些模糊
職業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來適應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但是據調查相當一部分高職高專物流管理專業以學科教育為主,忽視高職高專專業自身的發展規律,把高職高專物流管理專業辦成了本科物流管理專業的壓縮型,過分重視學生的學歷教育和理論體系的完整性,沒有針對地方經濟發展、特別是針對物流管理職業崗位所需要的技能來進行專業建設和專業開發,大多數是跟著感覺走,存在較大的盲目性。
(2)高職高專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設置不太合理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設置不太合理,現在我國有許多高職高專院校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在設置上有同質化的趨向,失去了高職高專物流管理專業的辦學目的和特色,這樣會給學生造成迷惑和誤區,分不清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從而導致高職高專物流管理專業在本專業職業崗位應具備的能力、素質與知識結構的要求上得不到滿足。
1.2物流相關企業對物流應屆畢業生的要求過高
“物流企業缺才不缺人,真正懂物流的實戰性人才太少,畢業生難以很快達到實戰要求。”。所以,對于應屆畢業生而言,在大學學習的幾年中掌握的基本都是理論知識,而實踐性的工作經歷缺乏。這樣,在實際工作當中一旦遇到的種種問題,就業后就顯得無所適從。
1.3學生就業選擇與自身定位問題
首先,作為一名大學生,在面臨就業的時候,對自我的認識非常模糊,如是否學有專長,知識和能力結構能否達到技術人才的評判標準,能否符合社會需求等等這些問題,很多大學畢業生以為讀完大學便可以高枕無憂的開始自己的朝九晚五的白領生活。但是個人就業意愿和社會意愿存在差異。我國的基層和中西部地區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而大學生能否重視這些就業機會。現今的企業更看中就業者的實際工作經驗,但是這往往是當今大學生缺失的重要一項。
其次,就業不只是看大學的程度,更重要是個人素質。許多大學生覺得自己上過大學,就應該做一些技術含量高的工作,而不愿意去從事一些基層工作,而且大學生喜歡“孔雀東南飛”,獨獨鐘情于北京、上海、廣東等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所謂“寧要大城市一張床,不要小地方一套房”,這種現象加劇了區域性人才供需矛盾,導致東部地區人力供給相對過剩;而廣大中西部卻人才缺乏。這就使得學生在就業選擇和定位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
2 解決方法
2.1學校層面
(1)建立科學的物流學科體系、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首先,在制定專業教學計劃時應充分進行社會調研、論證,明確專業的培養目標,科學設置課程體系,不應有求大求全的思想作祟,否則樣樣不精,學生什么也學不到,什么都略知,什么都不熟知。為適應市場要求,高校專業設置應包括物流管理與物流工程的大專、本科、碩士和博士多個層次,不同層次的人才需要不同的培養方法。其次,課程體系設置應充分體現各校學生就業時不同的環境區域定位。譬如高職高專院校作為地方性城市主辦的高等院校,往往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區域優勢。因此,高職高專院校的物流專業教育應該有著很明確的“服務于當地、就業在當地”的市場定向,避免都涌入某一個領域。最后,是修改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方式。原有的大綱中沒有實踐技能課程的目標、內容與要求,而且教學方法還是沿用舊有的課堂講授。這對于實踐性很強的,尤其是高職高專類物流專業的學生,就更難以適應社會對物流人才的需求特點。
(2)強調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
一是多方調研其他同類院校軟件配套情況,可以購置一系列實習模擬軟件進行各門相關課程的實訓,如物流中心模擬經營實訓、配送優化計算管理實訓、報關模擬專業實訓、物流大賽模擬實訓、國際貨運實訓專業實訓、第三方物流實訓、物流管理綜合實訓等等。這些實訓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所學課程的理解。
二是依托周邊地區或省級實踐示范基地。高職高專實訓基地具有示范和輻射作用,初步實現了資源共享,發揮為地區培養培訓緊缺技能型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功能,對物流專業畢業生的作用也是十分可觀的。
臨床畢業生簡歷模板基本信息
姓 名:xxx
性 別:女
出生年月:1985-1-12
民 族:漢族
最高學歷:本科
現居住地:
工作年限:應屆畢業生
求職意向:
應聘類型:全職
應聘職位:醫生·醫師,醫療管理人員,疾病控制·公共衛生
應聘行業:醫療/保健/美容/衛生服務期望工作地區:石家莊市
期望月薪:面議
英語水平:
英語具有優良的聽說讀寫能力,口語一般,能在一般社交環境和職業場景運用英語進行溝通,能獨立完成初級學術論文的寫作和翻譯。
主修課程:
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診斷學、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醫學免疫學、病原生物學、病理學、藥理學、病理生理學、醫學影像學、傳染病學、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皮膚性病學、神經病學、精神病學、口腔科學等。
實習經歷:
20XX.9-20XX.7 XXX醫院實習。
實習期間,先后在心內科、消化、兒科、內分泌、呼吸、腎內、普外、腦外、骨外、婦產、血液科及心電圖等科室實習。經過近一年的認真實習,積累了很多的臨床經驗,熟悉和掌握了各科常見疾病的診療常規及治療原則,能夠正規全面系統的進行體格檢查、及時完成醫療文件書寫,了解常用藥物的劑量及用法;多次參加危重癥患者的搶救,進行了專業的“三基”培訓,實習期間可獨立分管病人,能夠與帶教老師達成共識,得到了醫院領導及老師的肯定。可熟練完成臨床基本操作,能夠順利進行一些小手術,如膿腫切開引流等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全程式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
近年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的持續增加,但是受經濟下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在此情境下高校應該如何有效地開展就業指導工作?高校逐漸意識到大學生就業指導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臨時抱佛腳。有學者指出,“高等院校對大學生施以全程式一體化教育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在大學生大三下學期甚至是大四上學期才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工作為時已晚。因此,將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工作提前的觀念日漸受到重視。本文提出將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使之貫穿在大學四年的教育當中,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分層次地對學生進行全程式就業指導,試圖為高校開展全程式就業指導探索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針對大一新生的就業指導
在進行新生入學教育時,筆者曾開展一項調研:關于大學四年的學習與生活,新生最想了解什么問題、最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幫助。在“如何平衡學業和學生活動”、“是否選擇第二專業”和“大學課程少,課外自由時間多,如何安排課外時間”等問題之外,另一個出現頻率較高的問題是“大學畢業后,我能從事哪些工作”或者“本專業的就業方向是什么”。因此,針對大一新生,輔導員應在幫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的同時,利用年級會、主題班會等場合向新生明確大學期間的學習任務,重點開展專業思想教育,使學生初步了解專業的就業形勢和就業方向。
筆者所在高校,在大一下學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從性格、興趣、價值觀和能力四個方面進行自我探索,從行業、企業、職業三個方面進行工作世界探索,在新生心中樹立職業生涯規劃的觀念,以撰寫《職業生涯規劃書》為契機,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初步設計職業發展方向,樹立近期、中期、遠期目標,并制定相應的計劃。
三、針對大二、大三學生的就業指導
針對大二學生,輔導員應關注學生的專業學習與綜合能力培養,在夯實專業知識和提升綜合能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確認職業目標。針對大三學生,輔導員應引導學生通過扎實的專業訓練,提高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培養與職業目標相適應的專業和綜合素質。
(一)鼓勵學生參加就業比賽與講座
鼓勵大二、大三的學生參加“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申報”以及“大學生職場模擬招聘大賽”等活動。通過參加此類與職業規劃、就業和創新創業相關的活動,強化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理念,提升大學畢業生的創新和求職能力。
鼓勵學生參加學校就業指導服務中心舉辦的各場講座和各項活動。鼓勵學生參加自己感興趣企業的宣講會,特別是學校舉辦的大型雙選會,一是使學生提前感受求職的氣氛,二是使學生盡早地根據用人單位的招聘條件和要求來調整個人的求職目標和規劃。
(二)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與專業實習
《四川外國語大學2014年度本科畢業生就業白皮書》指出,有26.2%的用人單位篩選簡歷時最看重畢業生的社會實踐經歷;而有46.9%的畢業生認為在校期間對就業幫助最大的因素為社會活動和實踐。因此,輔導員應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和專業實習,例如參與重慶市大學生暑期帶薪實習、擔任口筆譯翻譯志愿者,在實踐中不斷學習、進步和成長。
以四川外國語大學翻譯學院為例,學院搭建了實訓實踐平臺。該平臺由成都譯采翻譯有限公司等9家校內外翻譯實踐基地、外研社-川外翻譯基地、環球網川外翻譯工作站、“語言橋”翻譯大賽等四部分組成。學院充分利用實訓實踐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翻譯實踐基地的實習實訓,做到課堂“學”與課外“做”相結合,讓學生在“做”中“學”,從而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職業素養和核心競爭力。
(三)開設就業指導課程,開展就業意向普查
筆者所在高校在大三下學期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從就業形勢分析、就業政策講解、招聘信息獲取、中英文簡歷制作、面試策略與技巧等方面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在大三下學期結束時,學院召開就業動員會,普查每位學生的就業意向(出國留學、國內升學、求職或自主創業),針對不同的就業類型提供相應的指導。
四、針對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指導
針對大四學生,輔導員應在就業信息、困難幫扶、就業心理等方面進行具體指導,不斷更進就業進展,幫助學生盡快就業、就好業。
(一)設立就業委員,及時招聘信息,跟進就業情況
在班級里設立就業委員一職,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的積極主動性。就業委員主要有以下三項職責:從學校就業信息網,同城其他高校就業信息網,應屆生、大街網等網站搜集招聘信息,及時給同學;宣傳基層就業政策,解說就業協議簽訂、派遣注意事項;收取就業材料。輔導員及時了解學生的就業意向、就業動態。建立應屆畢業生就業檔案,記錄畢業生的就業信息,并積極地更新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近況,不斷完善畢業生就業檔案。
(二)提供一對一就業指導,加大對就業困難學生的幫扶
輔導員應建立就業困難學生臺賬,加大對就業困難學生的幫扶力度,提供一對一的就業指導和幫扶。一方面,針對積極投遞簡歷、參加筆試和面試而未被用人單位錄用的學生,輔導員一方面幫助學生尋找原因,找到失敗的原因之后,再各個擊破。另一方面,在求職的開始階段,學生可能會因為簡歷無回音、面試被拒等原因而遭受沉重的打擊,產生消極情緒。這時,輔導員應關心學生的情緒,緩解其心理壓力,寬慰學生求職的過程是不斷加深自我認識、不斷接受挑戰、并不斷學習和提高的過程,重點在于不斷從挫折和失敗中吸取經驗、總結教訓。
(三)加強就業心理引導,開展擇業觀、就業觀教育
輔導員應關注學生的就業心理,開展擇業觀、就業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擇業、就業觀念。針對被用人單位錄用卻仍持觀望態度的學生,輔導員應向學生說明就業競爭激烈的嚴峻形勢,建議畢業生不宜好高騖遠,引導學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針對抱有“啃老”思想的學生,輔導員應向其解釋“應屆畢業生”身份的重要性。在實際求職中,不少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生”采用狹義的概念,不考慮已經畢業的大學生。社會輿論普遍會對大學畢業后尚未就業的學生持懷疑態度,質疑其不夠優秀、不具競爭力。
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可謂“任重而道遠”,需要高校將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提前,貫穿在大學生本科四年的教育當中,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分層次地對學生進行全程式就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