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畢業典禮流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Gordon是公司的資深員工,可這天他像新入職的員工一樣,在HR面前期期艾艾,半天都沒把要說的話講出來。
HR說:“沒關系,有啥為難的事我們一起商量。”
Gordon小心翼翼地說:“我之前推薦了人進公司,現在我能把自己的推薦撤回嗎?”
HR一怔,一時不知怎么回答。
公司一直有推薦人的制度。得到公司員工推薦的外部候選人,可以不經初試,也就是不經過簡歷篩選和網絡測試,直接進入第一輪面試。被推薦人順利進入公司,推薦者可以得到一筆獎金。被推薦人通過實習期,推薦者還可以得到一筆獎金。最后一筆推薦獎金是在被推薦人工作滿一年后發放。這個制度實行了很多年,效果不錯,從沒遇過撤銷推薦的事兒。
沒機靈就沒折騰
“發生了什么事?”HR問。
“之前我推薦了校友Wendy,現在她讓我很為難。” Gordon苦惱地說。
HR記起了Wendy,盡管她剛進公司才兩個多月,但辨識度很高,長得甜,見到誰都笑瞇瞇地打招呼。“很機靈的小姑娘啊!”HR脫口而出。
“沒有這么機靈,就沒有這么多折騰了!” Gordon苦笑著說,講起了原委。
“上周我在公司餐廳吃飯時碰到了銷售經理,銷售經理說我不夠意思,怎么慫恿小師妹離開銷售部?我大吃一驚,我沒做過這件事,也壓根沒有師妹在銷售部啊!后來才明白是我推薦的校友Wendy,她自稱我的小師妹。其實我比她高好幾屆,根本不可能同門,之前也跟她說過只是校友,但我沒想到她背后這樣叫。”Gordon有些不高興。HR覺得Gordon過分較真,或許Wendy真的做了讓他極力撇清關系的事兒。
“我極力否認,銷售經理卻嚴肅了,翻出一條微信,上面寫著:‘我在銷售部的兩個多月,得到您的諸多照顧,非常感謝!今后不論我在哪里,都不會忘記您的教誨!最近我的師兄Gordon說我更適合售后服務,建議我轉到售后部。經過反復考慮,我覺得師兄講得很有道理,我決定轉到售后部,希望您同意。’我怎么會給這種建議!她實習期還沒滿,好好地做銷售吧。售后部又不是只做客戶服務,還需要做客戶支持,必須懂產品,平時通過電話和網絡回答客戶的問題,必要時到現場維護和修理,這相當于售后服務工程師。她一個文科生湊什么熱鬧?況且也沒聽說售后部有進人的名額啊!”
HR暗自吃驚:售后部有位資深員工提交了辭呈,交接好工作后會離開公司。消息尚未宣布,怎么有人知道并準備調崗了?HR納悶地問:“Wendy為什么一定要調到售后部?”銷售經理是出了名的對新人好的領導。
Gordon接著說:“銷售經理說可能與一則小道消息有關。據說,下一次公司高層換屆時售后經理會出任副總。Wendy也許聽到了這個消息,覺得在售后經理手下做事前途會更光明。再過一個月她就滿實習期了,但她擔心有人會搶先一步。售后需要懂技術,小姑娘覺得自己聰明,沒什么學不會的。”HR忍不住笑了,公司管理層的繼任計劃由HR部門制作,要當副總,怎么也得有輪崗經歷,現任的售后經理只在售后部門呆過,不可能當副總!
“現在的小姑娘都這么有心機?”HR懷疑了。
“唉,比這更有心機!睜眼說瞎話,她算定銷售經理不會與我當面對質,不料公司的人際關系比她想象的單純,有什么事都當面說。事情雖小,但我和銷售經理感覺不好,剛大學畢業的小姑娘,聰明能干,在公司有著大好前途,銷售經理也看重她,但她為什么不把心思用在正道上?竟然玩我們老員工!”Gordon長嘆一口氣。
“那你找她談過嗎?”HR問。
“怎么沒找啊?我找她談,她眼淚嗒嗒滴,并向我道歉,還聲稱她說的Gordon不是我,是學校的另一個人。我怎么會信呢?這時還不實話實說,我也就不與她談了。”
以為被搶學生
之后,Gordon打電話給把她推薦給他的老師,并把事情的原委告訴老師,聽聽他的意見。不料,老師嘆著氣說:“我對不住你,給你添麻煩了。公司能撤銷推薦嗎?能的話,你就撤銷吧!”Gordon就問發生了什么事。老師說:“最近,我才知道Wendy做了不少投機取巧的事。”
大四上半年,學校推免研究生,Wendy報了名,但她的成績不算最好,很懸。Wendy想到了加分項,其中的一項是參與科研并有老師開據的證明信。Wendy找到一位老教授,在她不停地“死纏爛打”下,老教授答應了她參與課題的要求,并給她出具了證明。就這樣Wendy的排名靠前了,如愿地拿到了推免名額。她還答應老教授會一直參與課題,畢業論文也選做課題的方向。后來,Wendy改變了主意,要工作,浪費了推免名額。Wendy所在的系對她的這種做法很有意見,系里曾給推免名額獲得者猶豫期,在猶豫期內可以放棄,系里會候補其他人。但這一寶貴名額被Wendy浪費了。
決定了工作,Wendy一門心思想進大公司。有些大公司在初篩時以學校作為篩選條件,Wendy可能連初篩都過不了。
Wendy找到了后來向Gordon推薦她的老師,說畢業論文要跟老師做。那段時間她可勤了,每天到老師的辦公室報到。Wendy很機靈,有些事老師就順手交給她做。Wendy做得又快又好,老師自然對Wendy的印象很好。寫論文時,老師給了Wendy一個題目,讓她先收集數據,但她的數據不好。Wendy說回答問卷的人不認真,老師就給了她一批課題里的數據。Wendy省時省力地寫完了論文初稿,還央求老師找人推薦她進大公司,老師就找到了Gordon。然后,Wendy就失蹤了。Wendy雖聰明,很快寫完了論文,但論文需要修改,老師卻找不到她,最后還是讓她通過了論文答辯。最近,老師與同事們談起這件事,感嘆現在的學生太功利、太投機取巧,老教授卻說:“還好你說了這件事,不然還以為你搶了我的學生!”原來,Wendy拿到老教授開具的科研證明后,告訴老教授老師要她做事,沒法再參與課題了。
Wendy所在系的副書記也曾被她利用過。畢業典禮前,Wendy找到副書記,暗示想在畢業典禮上代表畢業生發言,以此在面試時獲得面試官的好感。系里對Wendy浪費保研名額一事頗有意見,不會選她的。副書記告訴Wendy,這件事需要與輔導員商量,不料,Wendy找到輔導員,說副書記通知她準備畢業發言。輔導員沒有懷疑,并向副書記匯報,副書記尊重輔導員的安排,也就同意了。
后來,向Gordon推薦Wendy的老師聽到這些事后,一直惴惴不安,擔心Wendy會給Gordon惹事。但老師心存幻想,覺得公司不像學校這么單純,Wendy不一定敢輕舉妄動。
“‘你撤銷推薦吧!是我當年有眼無珠,錯在我。’老師都這樣說了,我還能說什么?”Gordon悶悶不樂地說。
主動的“阿甘”
相信絕大多數陌生人在與李嘉誠接觸之初,都會詫異于其簡單的一面。他擁有著兒童式的燦爛笑容,言語也如不加雕琢般簡潔跳躍,談起一些熱衷的游戲,如在高爾夫球場上戰勝友人,他會像任何一個在游戲中獲得成就感的少年一樣,流露出發自內心的喜悅。與那些極為在意飲食健康的年長企業家不同,李嘉誠至今仍喜愛吃薯片這樣“不健康”的食品。
據說,李嘉誠曾因電影《阿甘正傳》而潸然淚下,雖然比起命運如羽毛般隨風飄蕩的阿甘,世情練達的李嘉誠選擇命運的意識和能力都強出太多,但其成功的基礎,也是對于一系列樸素價值觀的反復實踐,這與阿甘在懵懂之間履行單純的價值觀倒頗有類似。
李嘉誠做事的基本準則是認真、投入,1957年進入地產業之初,他手持一塊秒表做“盡職調查”,從汽車站等熱鬧的地方步行到自己待購的目標,估算未來人流狀況,時至今日,他仍自信于外界詢問他問題,他平時有準備,可輕而易舉地給出事實或數據,并自信“超過90%是對的”;受過貧苦洗煉的他崇尚節儉,對于任何能夠降低成本的技術都充滿興趣,這讓他在經營塑料花廠時就成為了優化流程的專家,到了今天,他也會為網絡電話Skype而興奮;他對風險高度戒備,并深知現金儲備的力量,正因此,李嘉誠一生中幾次重大的交易,比如1979年收購和記黃埔和1985年買下香港電燈,都是在極短時間內調動巨額現金完成的,這令任何一個競標對手望塵莫及;李嘉誠珍視聲譽與承諾,14歲其父去世時,他對父親做出承諾:“我們一家人一定生活得好好的 ”,從此便拼盡全力工作及自學,這種一諾千金的品格,延伸到他對待商業伙伴和員工那里,從此意義上,今天擁有23萬名員工的和黃就像他的家庭觀念的延伸。
不可否認,堅守極為樸素的方法論在錯綜復雜的商業環境中運行,李嘉誠畢竟是個商業天才。最近的一個例子是,2006年時,他就在和黃系內提醒高級管理團隊,要減少債務、準備好應對危險。而在2007年5月,全球次級債風波尚未爆發之際,他也數度提醒投資者需謹慎。關于為什么他能感知連諸多華爾街大亨都忽視的災難,李嘉誠給的回答樸素卻又富有玄機:“這是可以從二元對立察看出來的,舉個簡單的例子,燒水加溫,其沸騰程度是相應的,過熱的時候自然出現大問題。”―這很好地呈現了多年來外界對于李嘉誠的迷思:似乎他能像觀察燒水的進度般,對抽象、復雜、變化多端的市場直觀地做出讀解。
此種天才很難被模仿,但略為功利地說,我們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可以相對簡單地歸納李嘉誠的內心,那它或許是由兩種品質構成的:一方面是深厚、廣博的商業才華,另一方面則是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
又究竟是什么力量讓這兩者交融,不會偏倚于一端?熟悉李嘉誠的人會將這種微妙的平衡分解為兩種人格:其持續58年的旅程之所以總有突破,很大程度上因為李嘉誠有著無止境的好奇心,由于平時對經濟、政治、民生、市場供求、技術演變等一切尤其對他經營行業有關的最新數據和訊息全部了然于胸,故能于機會來時迅速作出決定。而他沒有像絕大多數成功人士一樣被接連不斷的成功沖昏頭腦,則因為他有著不停反思而形成的克己能力。
兩元世界
在少年時期,李嘉誠便中斷了正規的教育,但他卻自發的通過購買、交換舊書完成了自學,養成“搶知識”的習慣和“不擇細流”的閱讀口味。眾所周知,除了小說,李嘉誠遍讀從各公司年報到科技、歷史、宗教等各類書籍。
這讓那些常伴他身邊的人也會時常驚訝于他的新鮮感。比如,在談及世界經濟時,李會順手拈出像“22個阿拉伯國家的GDP總和還超不過西班牙”這樣的一些外人不太留意的數據,而在談及節能建筑這樣的專業問題,李能像一個材料學專家般侃侃而談,甚至,他專門要求別人為他講解Web2.0方面的知識。這并非因為他投資了Facebook這個全世界最熱門的社區網站,而是因為,他想知道自己孫女一代以后怎么了解世界的知識。
如果可以總結李嘉誠的知識結構,至少包括兩個方向。其一是他業務所涉及的種種專業知識,比如如何將油砂精煉為石油,或P2P技術將怎樣影響移動通訊的未來;其二則是他的好奇心。他的好奇并不是率性的,而是認真預先設定自己看問題的好角度,然后像搜索引擎般盡可能全面了解相關信息。因此,他喜歡了解各國的文化、歷史,以及這些世情如何積淀為今天還在影響人們思考的力量。
這最終讓李嘉誠成為一個東西文化結合體:像西方飽受職業訓練的經理人一樣重視數據、依靠組織和制衡的管理法則,也像外國商人一樣發自內心的樂于迎接競爭帶來的壓力和成就感,另一方面有著東方的謹慎謙虛,始終堅持東方企業家關心、重視員工的長遠前途的傳統。李擁有一群追隨他多年、得力可靠的高級行政人員,令他引以為傲。
反求諸己
每年6月底,李嘉誠常出現在他所捐助創立的汕頭大學,與學生們分享一些關于人生的心得,今年,他的演講主題為“自負指數”。在這一短短10分鐘的演講中,李嘉誠將傲慢比喻為“能力的潰瘍”,將時常自問是否過分自大等問題喻為其成功的秘訣。
據熟悉李嘉誠的人說,這種自問從不止息。他每天清早會自問:我的努力和蒙上天眷顧,取得今天的成功,應如何做得更好?而到晚間,又會如演講中提及的反思:“我有否過分驕傲和自大?我有否拒絕接納逆耳的忠言?我有否不愿意承擔自己言行所帶來的后果?我有否缺乏預視問題、結果和解決辦法的周詳計劃?”或許在外界看來,這種簡單的反問并沒有太大的效力,但幼年時經歷過巨大而綿長的苦難,讓李嘉誠并不敢對未來抱有僥幸心理,這些反思就不可避免的誠實。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沒有經受過正規商業學校訓練的李嘉誠堅持著一些極盡基本的商業原則,而它們或者來自于幼年的家教,或者來自于他早年做生意時的教訓總結。如果說李嘉誠有什么異于常人的敏銳,其中之一,便是他對于自己犯過的錯誤強烈反思的能力―他不會尋找寬容自己的借口。
比如,李嘉誠或許是全世界最重視現金流的商人之一,在2007年財年結束時,和黃擁有著1110億港元的現金及現金等值的資產。而李嘉誠對現金流的高度珍視,很大程度上與他早年的經歷有關。
李嘉誠的身邊一直保存著他第一塊手表的包裝盒。“這里面沒有珍寶,也沒有秘密,但它卻是一個教訓。”他說。
這個教訓可以回溯至上世紀50年代李嘉誠創業之初。還在經營塑料花業務的李嘉誠收到塑料花買家付款的一張期票,講求信用的他隨即給原料供應商開出一張期票作結數,希望到時買家支付的款項存入自己的戶口后,供貨商也可兌現李嘉誠的期票。
不巧的是,李的買家未能踐諾,而并不富有的李嘉誠必須為自己的信譽東拼西湊,可惜仍未能湊足所需數目:幸好,他平時會隨手把多余的硬幣放在那個包裝盒里,而這些無意間積攢的硬幣竟湊足了不足之數。
這種由硬幣付款到今天千億現金的關聯,外人很難理解。但對于李嘉誠而言,他能從5萬元的積蓄和借款發展出12家總市值逾萬億港元的上市公司,根本而言,正是因為他能夠從最微小的教訓中學得避免犯大錯誤的方法―在與李嘉誠交流時,他總會將話題引向自己的青年時期,這或許說明,當年太多的事情留給他過于深沉的影響,以至于即使他管理著一個業務遍布57個國家的商業帝國,仍不可避免的從過往的教訓中汲取經驗。
李嘉誠說,22歲他創立長江塑膠廠時,他“知道光憑能忍、任勞任怨的毅力已是低循環過時的觀念,成功也許沒有既定的方程式,失敗的因子卻顯而易見,建立減低失敗的架構,是步向成功的快捷方式。”回顧早年商業生涯,李嘉誠并非沒有犯過錯誤,而他將這些錯誤提煉為新的人生哲學的能力,實在令人吃驚。
1950年,在其塑料花工廠成立時,為了節省微薄的租金,李嘉誠選擇了一個貨倉做工廠。不久之后,因香港連降暴雨,剛剛添置的塑膠機器被逐一泡壞,結果開業后不到兩個月就需另覓廠房經營。李嘉誠并未以“運氣不好”為由怨天尤人,而是開始思考,未來每做一件事,需將其種種環節考慮周全,并給自己留出余地。
日后,當他有錢買下一艘游艇,已經被訓練得極為謹慎的李嘉誠定制了兩個引擎,兩個發電機,以備不時之需。甚至,“如果兩個都壞掉,我船上還有一個有馬達的救生艇。”
李嘉誠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