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春江花月夜古箏范文

        春江花月夜古箏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春江花月夜古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春江花月夜古箏

        第1篇:春江花月夜古箏范文

        1.借助圖畫增強美感,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古詩詞以它優美的意境,飽含情感的意象吸引著無數的讀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圖畫創設詩歌的意境。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描繪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水、花樹、明月構成了一幅清麗優美的畫卷,通過媒體展示與詩文解讀,引導學生去觀賞、去體會詩中美景,在豐富多彩的情感空間里去體驗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去感悟詩人在這江天一色的月光下,內心變得澄明清凈,心與自然的靈流。學生在頭腦中就會逐漸構成一幅幅意境優美的畫面,刺激學生的視覺器官,濡染學生的心靈,誘發他們的審美情趣,從而激發學生對美的追求和向往,更深地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

        2.借助音樂營造氣氛,引發學生內心的共鳴

        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用禮樂來教化學生,可見音樂的教育作用自古有之。在古典詩詞的教學中,借助音樂調動情感,烘托、渲染詩歌的內容,創造美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引起內心的共鳴。如《春江花月夜》的古箏曲,經常為教師教授詩文《春江花月夜》時所用,因為它以委婉優美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安寧的情調,描繪出人間的良辰美景,極具東方的詩情畫意。用這首古箏曲來營造詩歌的情調恰到好處,渲染了一種哀而不悲,美而不膩的詩歌意境。把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美好景致寧靜委婉地輕輕說來,把歲月流逝、時光短暫的感慨緩緩道出,把思婦游子的離愁淡遠在朦朦朧朧的月色之中,讓人嘆為觀止。

        聽著這樣的曲子,讀著優美的詩篇,學生的心靈怎么會不被這寧靜而美好的春江花月夜所“迷惑”呢?這就是內心的震撼,這就是心靈的共鳴。

        3.通過朗誦體會韻味,讓學生感悟詩歌的節奏

        古詩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感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學生誦讀。古詩教學中,采取大聲朗讀、獨自朗讀、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吟、誦中體味,更能感悟詩的韻律美。如李白的《將進酒》,以豪放的風格、灑脫的情懷,再現了詩人放浪不羈的個性和浪漫主義的詩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品讀,男生讀得酣暢淋漓、豪情萬丈。特別是配樂朗誦,讓學生感受到詩歌優美的旋律,跌宕的節奏,不羈的情懷。讓人內心生出一種豪情,想與詩人舉杯執酒,一醉方休。朱熹在談讀書時有這樣一段話:“凡讀書須要讀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而古詩詞的朗誦,更是要放開胸襟,用飽滿的熱情與詩人共情懷。所以在課堂上,要多進行比讀和品讀。讓學生在長期的朗誦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把握詩歌的節奏和韻律,感悟古典詩詞涵蘊的語言、委婉的情感。

        隨著音樂的旋律,和著詩歌的節奏,學生一般都能體會出杜甫詩的沉郁頓挫,感悟到辛棄疾詞的悲憤激昂,沉浸于李清照詩的凄婉纏綿,向往著李白詩的瀟灑飄逸……并且能從朗誦中去體會古詩詞的美。

        4.通過想象內化意境,讓學生把握詩歌的感情

        “詩言志”,詩歌表現的是真性情,它是一種活潑而充滿靈性的文學樣式。而古典詩詞更是注重詩情畫意,注重情感的表達。部分詩詞詩畫結合,音韻和諧優美,營造出優美、幽深、凄清、磅礴的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得到情操的陶冶、心靈的愉悅。所以,在教學古詩詞時,應讓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充分把握古典詩詞意象的內涵,內化于心,充分領略古典詩詞的意境美,從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詩人想象今宵旅途,一葉扁舟臨岸,酒醒夢回,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頭,佳人遠去,情何以堪。意象簡潔,畫面飽滿,意境深遠,充滿了凄清的氣氛。人情之冷落,風景之幽清,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詩詞的意境之中。學生可以根據畫面的想象,進一步內化意境,把握詩人“離愁漸遠漸無窮”的痛苦和凄涼,與詩人達成共情。

        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古代文化浩如煙海,古典詩詞充滿靈性,它的美,教師是永遠講不完說不盡的,只有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讓他們運用聯想和想象,調動自己的思維,運用自己的智慧,去品讀、去鑒賞、去記憶、去創作,才能開拓他們的潛能,激發他們的靈性,滋養他們的心靈。

        參考文獻:

        [1]畢寶魁,艾麗輝.中國古典詩詞鑒賞[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3.

        第2篇:春江花月夜古箏范文

        雙排鍵電子琴演奏中國傳統音樂作品時,如中國傳統樂器中彈撥樂器的輪指、掃、搖、刮奏等,吹奏樂器的雙吐、單吐、疊音、打音等效果,僅僅靠雙排鍵電子琴的音色去模仿,得到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若是配合中國傳統樂器演奏技巧的模仿,就會更接近,更形象。每一種樂器都擁有自身的獨特演奏技法,當我們在傳統演奏技法的基礎上,在需要創編新的演奏技法時,傳統的記譜符號已經不夠用了,這就必然會產生新的記譜形式。現今許多的雙排鍵電子琴中國作品,也根據其演奏技法的需要,就出現了新的演奏符號,這些新的演奏符號,這些都是作者們或按照自己的習慣方式,或參考借鑒其他樂器的記譜符號,可謂是百花齊放。這些新興的演奏符號如是能夠形成規范,便使中國傳統樂器和西洋樂器各領域之間的交流就存在一定的通用性。

        目前,雙排鍵電子琴的中國作品越來越豐富,如:王梅貞主編、朱磊執行主編的《全國雙排鍵電子琴考級作品集:樂曲(第2套)》、楊鎮、曾立毅編著的《雙排鍵電子琴中國作品集(一)》、曾立毅編著的《雙排鍵電子琴中國作品集(一)》、廣西藝術學院音樂作品集《流淌的旋律》等等,這些作品主要以改編為主,也有少量創作的獨奏作品。無論是原創作品還是改編作品,我們應參考中國傳統樂器有的演奏技法,創新、統一中國民族樂器特殊的演奏記譜符號,只有明確的記譜,才能讓作者、演奏者更好的去詮釋和演繹作品。

        一、“輪指”演奏標記的借鑒

        輪指,是鍵盤樂器中彈奏技巧的一種,是同音重復的彈奏方法,它既可以用單手彈奏,也可以雙手交替進行輪奏。單手彈奏時通常可以二個、三個、四個手指進行輪奏,指法為:“二一指”、“三二一指”、“四三二一指”。作品風格不同,輪指彈奏的表現力也不同,一種是緩慢的旋律彈奏,另一種是快速的反復彈奏,也有由慢速漸漸加快的彈奏。如《春江花月夜》就是由慢速開始漸快。

        這首雙排鍵電子琴獨奏曲《春江花月夜》是由民族合奏樂器《春江花月夜》改編而來,這一段“江鼓鐘樓”描繪了夕陽映江面,熏風拂漣漪的景色。第一樂句用“KOTO+BANJO”即古箏和班卓琴的音色疊加,彈奏的速度由慢而快,前面以三個音為一組,用三二一的輪指,之后是四個手指的輪指。其中“*”號為書中注明:“自由的重復演奏”。

        雙排鍵電子琴樂曲《東風破》是改編華語流行樂壇周杰倫《葉惠美》專輯里的一首歌曲,其中主題部分用琵琶的音色,下圖為輪奏片段,圖中一個小圓圈,即“ O ”書中注明為“輪指”演奏。見下譜例1:

         

        雙排鍵電子琴中國作品中的輪指演奏,多是用來模仿中國傳統樂器琵琶的“輪指”、“滾奏”,古箏的“搖”,揚琴的“輪竹”的演奏效果。但是“ o ”符號就容易與二胡、小提琴、等拉弦樂器以及古箏、琵琶、等彈撥樂器記譜中廣泛使用的“泛音”符號相同,同時銅管樂器的開放音也用“ o ”來表示。那么當我們在把中國傳統音樂進行改編的時候,看見原譜上的“ o ”符號,實為泛音,卻容易誤會是輪指的奏法,那實際演奏出來的效果,就不符合原曲的要求了。

        縱觀古箏、琵琶的演奏技法雖有很多,但輪指在演奏標記中都用“*”來標記;而“ o ”易于混淆。所以,如果雙排鍵電子琴記譜中的自由輪指用“*”來代替想必更為恰當。

        二、“刮奏”標記的統一

        刮奏,在《牛津簡明音樂詞典》中的解釋: “glissando ( 不正規的意大利語, 源自法語glisser——滑動) 滑奏。( 在鋼琴、豎琴、木琴、顫音琴等樂器上) 用一個手中在一系列相鄰的音上向下或向上刮動。”①在《外國音樂表演用語詞典》中的解釋: “glissando 滑奏。用手指甲或手指尖在鍵盤樂器的琴鍵上或豎琴的一系列弦上作迅速滑動而出現一串音階音的奏法, 俗稱刮奏。”②雙排鍵電子琴里的“刮奏”這一演奏技法,常用于表現豎琴、古箏、琵琶、吉他等彈撥樂器的演奏,有時也用于音效的模仿,如海浪聲、風鈴聲等等。從目前收集的雙排鍵電子琴中國作品中對刮奏的演奏標記,出現了以下兩種:刮奏分別用了直線標記,即“\”和波浪線“~~~”。

        (一) 用直線表示。雙排鍵電子琴改編的中國樂曲《春江花月夜》片段中,用斜線標記,即“\”向下的快速刮奏和兩個音之間的刮奏(譜例2),《鬧元宵》片段中向下后又隨即向上的刮奏“\/\/”(譜例3)。這些不同形式的刮奏,都用直線來表示。

        雙排鍵電子琴考級作品集樂曲《春江花月夜》片段(譜例2)

        雙排鍵電子琴考級作品集樂曲《鬧元宵》片段(譜例3)

        (二) 用波浪線表示。雙排鍵電子琴考級作品集樂曲《趕歌圩》的刮奏均有用波浪線演奏標記。

        雙排鍵電子琴考級作品集樂曲《趕歌圩》片段

        以上兩種形式的刮奏,實際演奏技法都是一樣的,但是記譜符號卻不統一。

        對比古箏獨奏曲《春江花 月夜》的的樂句片段,刮奏用“”來表示。

        除此外,直線“/”在鍵盤記譜中,用斜線相連的的兩個音,表示隸屬于同一聲部。更有兩音中間的直線“∕∕”表示震音,直線表示對音型的重復。因此,直線“/”刮奏的演奏標記混淆,會給學者造成讀譜混亂的問題。

        綜上,在鋼琴譜中,對刮奏的演奏標記多為第二種的表示,即用波浪線來表示。同為鍵盤樂器的雙排鍵電子琴的一些演奏符號的記譜都與鋼琴的記譜符號一樣,那么,出現兩種不同記譜形式的刮奏演奏符號,也就應該統一了。因此,筆者認為,雙排鍵電子琴記譜中的“刮奏”演奏符號,統一用波浪線來表示更為規范。

        三、關于散板符號的運用

        散板,指一種速度緩慢節奏不規則的自由節拍,散板也是戲曲唱腔的一種板式。“是一種慢打(拉)慢唱的唱腔,宜于表現悲痛的感情,有時也表現一般的敘述。”③在長期音樂實踐中,我們音樂工作者在記譜中普遍采用“散”字在樂譜的左上角作為節拍相對自由的演奏標記,即“サ”,一般用在樂曲的引子部分或者第一樂段的散板。如陳銘志的《烏蘇里船歌》、王建中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等,引子部分都用了“サ”的標記。廣西藝術學院張弓教授創作的雙排鍵電子琴獨奏曲《京島漁歌》也采用了散板的符號。

        這首獨奏作品的的引子不僅用了“サ”標記,也用了虛線的小節線,使引子有句逗的劃分。 當然,在五線譜和簡譜傳入中國后,也伴隨有音樂表情術語ad libitum(縮寫ad lib.)、a piacere(隨興處理)或中文“速度自由”的標記,并沒有哪個標記對或錯,只是哪個更形象更生動的表現作品。

        如雙排鍵電子琴獨奏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引子部分,演奏速度標記為“Tempo Free”(節奏自由),也能標明此處可以彈奏得相對自由,但如果改用“サ”來表示引子部分的節奏,演奏者就不會局限在四三拍、四四拍變換的節奏里,更能提高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和表現力。

        四、模仿 “打音”的記譜

        打音,是嗩吶、竹笛、笙等中國傳統吹奏樂器中常用的演奏技法,記譜符號為“丁”。吹奏時,“某一旋律主音的同時將旋律主音之外的一些音同時按下并立即抬起。由于在主音吹響的同時又有其它音加入進來,因此,用打音技法吹出的旋律音一般都具有一種厚度感,如果將旋律音之外的手指進行速度較快的一按即抬時,原有的那種厚度感就成為了一個具有力度的重音頭。”④雙排鍵電子琴因采用的是十二平均律制,音高固定,所以不能百分之百地模仿出中國傳統樂器細微的音高變化。“吟飛RS500”雖有類似單排鍵電子琴的變音滑輪,短促的滑動變音滑輪可以模仿打音,但只能右手彈奏音符左手去滑動定音滑輪具有一定局限性,沒辦法同時彈奏豐富的和弦。

        因此有的鍵盤樂譜也用前倚音來模仿“打音”的演奏,例如單排鍵電子琴改編曲《百鳥朝鳳》的第46和50小節中用小二度的倚音來記譜。但用倚音來模仿打音的效果與實際演奏打音效果是有所區別。打音更注重的是兩個相同音之間的連接,“打”音只是一個小小的過渡音,用倚音的記譜方式來演奏打音的效果,不夠準確。由此,筆者設想,當我們創作或者編配“移植”中國傳統音樂,需要運用“打音”效果時,如果樂譜上同“丁”來標記更清晰明了。

        五、規范中國作品在雙排鍵電子琴記譜的意義

        樂譜記錄著作曲家的思想和靈魂,譜面符號、演奏技法標記等是直接給演奏者的重要提示。或是不夠明確、或是不夠規范,會影響學習者的讀譜速度,甚至背譜;學習者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其演奏的技法特點,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風格,從而就不能很好地展示雙排鍵電子琴的優勢所在。而一份詳細的、規范的樂譜,不僅能讓學生一目了然,還避免了由于記譜不規范所導致的識譜混亂、對演奏技法模糊不清等問題,為學習者或演奏者節省了大量的讀譜時間,明確形象的標記,也方便了背譜記憶。

        雙排鍵電子琴相對于所有鍵盤樂器來說,是個年輕的后輩,一切都在摸索。隨著雙排鍵電子琴在中國市場的擴大,我國許多老一輩的音樂教育家改編、創作具有中國風格的雙排鍵電子琴作品,為雙排鍵電子琴的發展做出很大的貢獻。目前,在樂譜方面,很多方面都不夠完善,致使雙排鍵電子琴作品數量相對來說比較少。規范中國作品在雙排鍵電子琴的記譜標記,能把中國傳統音樂弘揚到世界各地,使民族性與世界性碰撞,可以擦出耀眼的火花。音樂無國界,五線譜就是世界的音樂語言。規范了雙排鍵電子琴的記譜,能讓外國的演奏者通過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演奏記譜符號,了解中國傳統樂器的演奏技法,這也為外國人學習中國傳統樂器的演奏技法上,提供了規范、良好的理論基礎,使中國傳統樂器演奏技法符號也逐漸成為世界的語言。

        六、結語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教師童昕在編著的《現代記譜法教程》里,對樂器非常規演奏法的記譜原則這樣提到:“對于任何樂器的非常規演奏,作曲者都應盡力而為地在該樂器上事先試驗,與演奏者共同探討。音樂創作與樂器演奏技巧的豐富拓展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每一種樂器都擁有自身的獨特演奏技法,當我們在傳統演奏技法的基礎上,在需要創編新的演奏技法時,傳統的記譜符號已經不夠用了,這就必然會產生新的記譜形式。雙排鍵電子琴在記譜上,若結合中國傳統樂器的傳統記譜法,一些原有的雙排鍵演奏技法的記譜,有可能會表示的不準確,或者不能表示。誠然,將中國傳統樂器演奏技法的符號融合到雙排鍵電子琴作品的記譜里,這是雙排鍵電子琴記譜上一個新的突破。如果能將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記譜符號借鑒、規范、統一到雙排鍵電子琴的記譜上,相信會有更多的中國作品在雙排鍵電子琴的領域中出現。  

        注釋:

        ①邁克爾·肯尼迪,喬伊斯·布爾恩:《牛津簡明音樂詞典( 第四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2年,第454頁。

        ②外國音樂表演用語詞典編寫組:《外國音樂表演用語詞典( 第二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年,第112頁。

        第3篇:春江花月夜古箏范文

        西門小學六(一)班譚逸群

        今天上午,我們學校舉行了對外開放的藝術成果展示演出。只見操場上的椅子像出征的隊伍一樣整齊,婉轉動聽的音樂正在“瘋狂”地播放著,操場熱鬧非凡,呈現出一股喜氣洋洋的“張燈結彩”的節日氣氛。這時,外校教師都來了,紛紛坐在座位上,使這次演出的氣氛變得更加隆重。

        演出開始了,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樂器合奏》,只見電子琴手和鋼琴手彈奏的《保衛黃河》和《卡門序曲》,音調時高時低,時快時慢,像是動畫片的主題曲。由古箏手伴奏的《春江花月夜》開始了,只見古箏手帶著假指甲,輕而緩地彈起,曲調如同輕飄在天邊的云朵被風吹的“呼呼”聲,時而高亢,時而低沉;時而清脆,時而雄渾。一個個優美的音符從每個人的耳朵穿過,使每個人心平氣和。最后是小提琴演奏《梁祝》,小提琴手拉的曲調有時輕而緩,有時重而快,使人想到歡快開心的場景……

        第4篇:春江花月夜古箏范文

        一、多唱民歌,擴充教材中民族音樂內容

        民歌是民族音樂的重要體裁之一,它直接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社會、勞動、風土人情、愛情婚姻、日常生活,是人民生活的親切伴侶,勞動中的助手,社會斗爭中的武器,交流情感、傳播知識、娛樂消遣的工具,也是認識一個民族的歷史、社會、民風民俗的寶貴資料,具有人文研究價值。在我國音樂文化發展的歷史上,傳統音樂的五大類是互相影響、互相豐富的。其中民歌最早形成,在其他傳統音樂體裁的形成和發展上,民歌起著積極作用,許多歌舞、曲藝、戲曲和民族器樂的品種是直接或間接在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各地的“花燈”歌舞、“花燈戲”、“花鼓戲”;牌子曲類、琴書類、雜曲類中的大部分品種;“河北吹歌”等樂種以及許多民族器樂曲牌,如《梳妝臺》、《剪剪花》等均由民間歌曲發展移植或改編而來。民歌對文人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也有積極影響。所以在上音樂課時,除課本上的歌曲以外,還選擇合適的民歌進行教學,既讓學生們了解我國的民歌,又讓他們熟悉少數民族歌曲的風格特點,還使學生從不同地區民歌中感受到各民族的風土人情,了解民歌中的不同體裁形式、基本特征,引導學生愛學愛唱我國民歌,樹立民族自尊心。

        二、多聽名曲,提高學生音樂賞析能力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民族音樂,欣賞民族音樂,我在音樂教學中更多地選擇經典名曲讓學生聆聽,引導學生在欣賞名曲中感悟我國民族音樂的深刻內涵。在最初可選擇一些膾炙人口的名曲,如葫蘆絲獨奏的《月光下的鳳尾竹》、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琵琶獨奏曲《春江花月夜》、古箏獨奏曲《漁舟唱晚》等。從學生熟悉的中國民族音樂入手,打破了學生對音樂欣賞的神秘感,從學生易接受的音響入手,通過反復欣賞,引導學生關注民族樂曲演奏的樂器、作品的段落、曲式結構、作品的風格等音樂要素,調動起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我會選擇一些古今優秀名曲,如古箏曲《高山流水》、琵琶曲《十面埋伏》、古曲《蘇武牧羊》給學生們欣賞。欣賞時,教師要進行引導、提示,介紹一些大音樂家的生平事跡和當時所處的環境背景,讓學生們從中體會作曲家創作的目的和意義,除此之外,還要讓他們了解各種民族樂器的音色是怎樣的,區別古箏和琵琶的音色。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增強民族自豪感。比如在欣賞《春江花月夜》這首民樂時,啟發學生從優美的音樂中去想象春風和煦、明月當空、山水相連、花月相映的動人畫面,從內心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

        三、多搭舞臺,營造民族音樂的濃烈氛圍

        第5篇:春江花月夜古箏范文

        關鍵詞:鋼琴  作曲  創作風格

            賀綠汀寫于1934年的《牧童短笛》,是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鋼琴曲。樂曲完全用我國傳統的五聲調式寫成。曲中運用了中國笛子曲中的“加花變奏”方法,以及加入了歡快的民間舞曲。

            一、根據漢族民歌及創作歌曲改編的鋼琴曲

            民歌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口頭創作的歌曲。它一般是口頭流傳,受到地理、歷史、審美、風俗等多方面的影響。根據漢族民歌改編的鋼琴曲,多以這類民歌為素材,將單聲旋律改編為多聲織體,利用音區、音型、和聲的不同變化來達成新的音響效果,使民間旋律產生了新的色彩,其發展手法多以裝飾變奏為主。如汪立三的《蘭花花》。《蘭花花》原是陜北民歌,敘述一個農村的姑娘反抗封建壓迫的故事。鋼琴曲以民歌為主題,不僅表現出蘭花花的美麗,還容納了驚慌,悲痛,反抗等等情緒。在比較短小的結構內,形成了敘事性,戲劇性和悲劇性的對比,樂曲的主題音調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廣板。音樂的主題能夠立刻把聽眾帶到陜北高原,那么遼遠,那么迷人,也會想到蘭花花是那么純樸,美麗,故事就從此這兒開始了。樂曲用變奏手法展開,通過織體的改變,和聲的力量,節奏的推動,講述了那令人激動的故事。結尾深沉而又有遙遠的感覺,仿佛暗示這是過去的故事。王建中的《繡金匾》、《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周廣仁的《陜北民歌主題變奏曲》等也是根據漢族民歌改編的鋼琴曲,都達到相對高的藝術成就。

            根據創作歌曲改編的有《黃河》,此曲時段承宗、儲望華等人根據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改編而成,《黃河》鋼琴協奏曲是根據冼星海1939年完成的《黃河》大合唱改變而成。首樂章《序曲——黃河船夫曲》以磅礴氣勢展開黃河上船夫與波浪搏斗的情景。粗狂的劃船聲,狂號的浪濤風聲,在鋼琴連串的琶音與樂隊的呼應下,到達樂曲的第一個。然后,引入鋼琴的華彩樂段,經過短暫的喘息,在鋼琴強勁的跑句帶引下,全曲又再返回樂曲開始時的緊張搏斗場面。第二樂章《黃河頌》以《黃河》大合唱中的同名獨唱曲的旋律作基礎發展,描繪出黃河與中原大地的河山美景。樂曲逐漸加以展開,層次與力度逐漸加強,終于形成歌頌性,以強有力的和弦終結全曲。第三樂章《黃河憤》,以《黃水謠》的曲調作骨干,中間插入《黃河怨》的材料。全曲結構宏大,情緒變化多而富有深度。鋼琴在與樂隊呼應交織下,從憤恨的滑落,在帶有無奈傷痛的和弦中結束。終章《保衛黃河》以銅管樂奏出短促莊嚴的引子,帶出鋼琴的華彩樂段。由鋼琴奏出《保衛黃河》的主題曲調。進入時,莊嚴雄渾的曲調營造出一個恢宏氣勢的勝利,終結全曲。這部作品從思想感情的深度,樂曲的規模和樂器性能的發揮上,都達到了新的水平。此外還有崔世光的《松花江上》,儲望華的《紅星閃閃放光彩》、《南海小哨兵》,周廣仁的《臺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等。

            二、根據傳統音樂改編的鋼琴曲

            根據琵琶曲《夕陽簫鼓》改編的《春江花月夜》(黎海英);夕陽簫鼓》是中國古曲,最初由琵琶演奏,后至民國時期改編成為民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黎英海的這首改編曲保持了原作的風格韻味,在增強轉調的基礎上對原曲結構有所刪減。它吸收中國民樂支聲復調的織體寫法,著力模仿琵琶與古箏的音色,體現出中國文人音樂的審美況味,樂曲以柔宛的旋律,安寧的情調,描繪出人間的良辰美景:當那暮鼓送走夕陽,蕭音迎來圓月的傍晚,人們駕起輕舟,在平靜的春江上漫游,兩岸青山疊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蕩月,槳櫓添聲。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根據古琴曲《梅花三弄》改編的同名鋼琴曲 (王建中);根據二胡改編的同名鋼琴曲《二泉映月》 (儲望華)等。

        第6篇:春江花月夜古箏范文

        古代文人雅士視古箏為圣器,彈箏前須凈手焚香,古箏是高潔的象征。琴音為心聲,古箏曲亦是本性的流露,是內心的吟唱。古箏擁有生命與靈魂,擁有動人心弦的感染力。

        優美的曲子在清純的琴弦中譜寫著如花般的美麗,或如雍容典雅的牡丹,或如清新飄逸的蘭花,或如冰清玉潔的荷花,或如抱香枝頭的秋菊,或如冰肌玉骨的梅花。我在彈箏的時候仿佛置身花叢中,彈著彈著心醉了。

        陽春三月,春風和煦,閑暇時分我坐在院子里彈起心愛的古箏。手指輕輕撫過琴弦,清脆美妙的曲子像清泉般從我指間流過。“倚麗精神定,矜能意態融。歇時情不斷,休去思無窮”。古箏沾染著春天的花香,充滿靈秀之氣。春夜里,我彈起《春江花月夜》,深深的領悟到古箏的天生麗質,感受到“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感悟到“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的美麗哀愁。

        暮春時節,院子里落紅點點,我輕輕彈著《葬花吟》,黛玉輕掃著散落的花瓣,不讓花兒染上半分污點,輕輕地將花瓣裝進粉紅的絲袋,然后輕依芳鋤,將落花埋進精心設置的花冢。那優美的詩句,動人的情景,唯美的感傷被古箏所傳達,透露著真善美。

        夏天的晚上,月光皎潔,院子里散發著夏夜的芬芳,我在夜空下彈《鵲橋仙》,晚風拂過我的臉,星光照在我的睫毛上。“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抬頭望一眼星空,看到璀璨的銀河橫貫南北。“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牛郎織女正在隔河相望,等待著七夕團聚。是他們忠貞執著的愛情感動了王母,感動了喜鵲,純美的愛情跨越了千年依然美麗永恒。這一首《鵲橋仙》也流傳至今,幻化成一抹樸實的感動。有古箏陪伴的夏天靜謐安然。

        中秋佳節,花好月圓。我為朋友彈一曲《高山流水》,纖指香凝弦上飛,聲聲柔情寄琴語。高山流水覓知音,誰伴嬋娟曲中醉。朋友說她聽到了一顆真誠的心,聽到了友誼之花在悄悄開放。金秋十月,彈一曲《閑云野鶴》,領略一份淡然寧靜。

        第7篇:春江花月夜古箏范文

        那么,在音樂教學過程當中,該如何充分、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美感的培養,發揮音樂這門藝術所特有的魅力,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性格塑造和心靈的陶冶,并從中享受到美的感受呢?

        一、取材多樣,謹慎恰當

        音樂教學的選材要以教材為主線,又不局限于教材。音樂的美感體現形式是多樣的,有雄壯的美,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強烈的節奏感猶如在叩響命運之門一樣,《黃河大合唱》體現了龐大的場面和恢弘的氣勢;有柔和的美,如《梁祝》,給人一種無限纏綿的感覺。盡管美感的表現不一,但都豐富了人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享受不同美感的基礎上培養了審美觀。中學生風華正茂,他們追求時尚,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加入時尚因素是必要的。如選擇流行歌星演唱的經過改編的民歌給學生,如《康定情歌》等,進而引導學生對民歌的喜愛。此外,有些歌星通過自身的刻苦努力,成為集創作與演唱于一身的音樂人,他們的個人經歷也是激勵學生不斷進取的極佳榜樣。

        二、創設情境,體會意境

        1.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當今教學手段日益多樣性,尤其為音樂教學的感染力提供了豐富的手段,所以,充分、有效地利用這些多媒體是教師的首選。當然,多媒體無論怎么先進都需要人的控制,教師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就成為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以高中一年級的音樂鑒賞課《春江花月夜》為例,古詩《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素有“孤篇壓倒全唐”之稱。所以,在欣賞這一音樂作品前,有必要利用圖片、文字、聲音和視頻相結合的方法對這首詩有一個完整而充分的理解,通過多角度的感官刺激讓學生認知中國文化的深遠意境,提高對音樂作品的審美鑒賞。

        2.體會意境的教學設計

        中國古典的音樂具有寧靜、悠揚的特點,以二胡、古箏、長笛等管弦樂器演奏的作品體現得尤為明顯。針對此類教學,教師可以先對作品進行簡要的介紹和概括,然后拉上窗簾,關掉燈,請學生閉上雙眼,認真地體會古人對“寧靜高遠”的意趣追求,感受我國古典音樂的獨特魅力。比如學習類似《黃河大合唱》的作品,也可以要求學生隨著那鏗鏘有力的節奏進行高聲吟唱,感受那種對心靈的震撼力。

        3.利用表演、對話等情境增強協作能力和團隊意識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以音樂為媒介,加強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增強協作能力和團隊意識,培養集體主義精神。”音樂是人類交往和情感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以音樂作為媒介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音樂教學中,充分利用合奏、合唱、表演、舞蹈、話劇編演等不同的形式,能夠使學生真正融入群體,避免個人主義,自覺地養成個體服從群體的習慣,增強集體主義觀念。

        三、抒發心境,分享感受

        第8篇:春江花月夜古箏范文

        關鍵詞:民族化,鋼琴曲,黃河大合唱

        這些作品雖尚處于中國少數民族鋼琴音樂的初創期,但起點相當高,對鋼琴藝術在這個領域的發展,影響很大。

        一、采用少數民族音樂風格創作的鋼琴曲

        20世紀50至60年代,中國少數民族鋼琴音樂創作進入興盛期。眾多新老作曲家以廣闊的視角觸及到少數民族生活的許多層面,藝術地描繪了各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及其精神面貌。其創作手法大多是采用少數民族民歌主題進行鋼琴化處理,在旋律線條、多聲思維及鋼琴織體等方面做了較多的民族化探索,成效顯著。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少數民族鋼琴音樂創作進入百花齊放的新時期,老、中、青三代作曲家盡展其才,以多樣化的創作手法推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藝術精品。據不完全統計,少數民族鋼琴曲目約有400余首,占中國鋼琴曲目的40%左右。如此眾多的中國少數民族鋼琴樂曲,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鋼琴藝

        如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維吾爾族);桑桐的《內蒙古民族主題小曲七首》(蒙古族)權吉洗的《長短的組合》(朝鮮族)等。這些都表現了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能歌善舞、粗獷豪放的性格特點與淳樸熱情。這種融入民族文化的曲風一直是作曲家所追求的,任何一個偉大的作曲家所創作的作品,必然是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廣沃土壤之中。這類作品的音樂主題往往源自于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的民間樂曲,運用少數民族特有的樂器彈奏,音調與節奏很有特點——切分節奏、附點節奏及旋律線條的平穩進行與大跳的結合等。

        綜上所述,鋼琴音樂欲在中國有更廣闊的發展,在世界樂壇占有地位,民族化是必經之路。

        二、受傳統音樂的啟發編成的鋼琴曲

        賀綠汀寫于1934年的《牧童短笛》,是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鋼琴曲。樂曲完全用我國傳統的五聲調式寫成。曲中運用了中國笛子曲中的“加花變奏”方法,以及加入了歡快的民間舞曲。另外,根據琵琶曲《夕陽簫鼓》改編的《春江花月夜》(黎海英);夕陽簫鼓》是中國古曲,最初由琵琶演奏,后至民國時期改編成為民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黎英海的這首改編曲保持了原作的風格韻味,在增強轉調的基礎上對原曲結構有所刪減。它吸收中國民樂支聲復調的織體寫法,著力模仿琵琶與古箏的音色,體現出中國文人音樂的審美況味,樂曲以柔宛的旋律,安寧的情調,描繪出人間的良辰美景:當那暮鼓送走夕陽,蕭音迎來圓月的傍晚,人們駕起輕舟,在平靜的春江上漫游,兩岸青山疊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蕩月,槳櫓添聲。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根據古琴曲《梅花三弄》改編的同名鋼琴曲(王建中);根據二胡改編的同名鋼琴曲《二泉映月》(儲望華)等。

        運用中國傳統樂曲的大量裝飾音、滑音、特殊技巧和音律表現民族色彩。這些作品在追求民族風格和模仿民族樂器音響方面做了不少嘗試,手法豐富,標志中國鋼琴曲創作達到新的水平。

        三、根據漢族民歌及創作歌曲改編的鋼琴曲

        漢文化一直是國內主流文化。而來源于民間的民歌更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口頭創作的歌曲。它一般是口頭流傳,受到地理、歷史、審美、風俗等多方面的影響。根據漢族民歌改編的鋼琴曲,多以這類民歌為素材,將單聲旋律改編為多聲織體,利用音區、音型、和聲的不同變化來達成新的音響效果,使民間旋律產生了新的色彩,其發展手法多以裝飾變奏為主。如汪立三的《蘭花花》。《蘭花花》原是陜北民歌,敘述一個農村的姑娘反抗封建壓迫的故事。鋼琴曲以民歌為主題,不僅表現出蘭花花的美麗,還容納了驚慌,悲痛,反抗等等情緒。在比較短小的結構內,形成了敘事性,戲劇性和悲劇性的對比,樂曲的主題音調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廣板。音樂的主題能夠立刻把聽眾帶到陜北高原,那么遼遠,那么迷人,也會想到蘭花花是那么純樸,美麗,故事就從此這兒開始了。樂曲用變奏手法展開,通過織體的改變,和聲的力量,節奏的推動,講述了那令人激動的故事。結尾深沉而又有遙遠的感覺,仿佛暗示這是過去的故事。王建中的《繡金匾》、《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周廣仁的《陜北民歌主題變奏曲》等也是根據漢族民歌改編的鋼琴曲,都達到相對高的藝術成就。

        崔世光的《松花江上》,儲望華的《紅星閃閃放光彩》、《南海小哨兵》,周廣仁的《臺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等,這些作品,都充分展示了與傳統民樂相結合的中國民族鋼琴曲的魅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黃河》——這首根據創作歌曲改編的,是曲時段承宗、儲望華等人根據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改編而成,《黃河》鋼琴協奏曲是根據冼星海1939年完成的《黃河》大合唱改變而成。首樂章《序曲——黃河船夫曲》以磅礴氣勢展開黃河上船夫與波浪搏斗的情景。粗狂的劃船聲,狂號的浪濤風聲,在鋼琴連串的琶音與樂隊的呼應下,到達樂曲的第一個。然后,引入鋼琴的華彩樂段,經過短暫的喘息,在鋼琴強勁的跑句帶引下,全曲又再返回樂曲開始時的緊張搏斗場面。第二樂章《黃河頌》以《黃河》大合唱中的同名獨唱曲的旋律作基礎發展,描繪出黃河與中原大地的壯美山河。樂曲逐漸加以深入,層次與力度逐漸加強,循序漸進的形成歌頌,以強有力的和弦終結全曲。第三樂章《黃河憤》,以《黃水謠》的曲調作骨干,中間插入《黃河怨》的材料。全曲結構宏大,情緒波動大而富有深度。鋼琴在與樂隊呼應交織下,從憤恨的滑落,在帶有無奈傷痛的和弦中結束。終章《保衛黃河》以銅管樂奏出短促莊嚴的引子,帶出鋼琴的華彩樂段。由鋼琴奏出《保衛黃河》的主題曲調。進入時,莊嚴雄渾的曲調營造出一個恢宏氣勢的勝利,全曲收尾。這部作品從思想感情的深度,樂曲的規模和樂器性能的發揮上,都達到了突出的水平。(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第9篇:春江花月夜古箏范文

        【關鍵詞】古典詩歌 情境 鑒賞 興趣

        古典詩歌以其特有的意境美、音樂美以及含蓄蘊藉的韻味在中國文學園地里獨樹一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吟詠賞鑒古典詩歌,可以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愉悅,激發生命的熱情和美妙的情思。就高中生來說,要求他們學習一定數量的詩歌,在欣賞古典詩歌的過程中提高文化修養和審美品位,培養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這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平常的學習中,古典詩歌始終讓學生望而生畏,不僅談不上主動去閱讀鑒賞,甚至把日常的詩歌課程都當成一個沉重的負擔,以致上課時消極應對,效率低下。

        針對古典詩歌教學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本文擬從高中古典詩歌教學中情境生成的策略方面作一番探討。

        一、生成情境之緣景明情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句話極其精煉地概括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詩人們在創作時善于精心選擇一些象征性的意象,并將它們有機地融合到一塊,營造出一個情景交融的超凡藝術之境。基于此,教師可以根據所鑒賞詩歌的意境特征精心擇取一些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圖片、視頻等,以直觀生動地呈現出詩中的意境,因為從本質上來說,詩畫是相通的。

        高二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收錄了一首坡的詩歌作品《新城道中》(其一)。針對這首詩歌意境優美如畫的特點,為了激發學生的想象,教師從互連網上查找了幾幅與詩人筆下的景物畫面相似的圖片,運用多媒體加以呈現,以創設鮮活生動的教學情境,帶領學生融入詩歌意境。當教師把圖片一幅幅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時候,教室里發出了一陣又一陣的贊嘆聲。這一刻,剛才還只是停留在字面上,仿佛隔了一層窗戶紙似的景物畫面頓時在他們面前變得鮮活可感了,興奮之情就寫在了臉上。于是,教師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鼓勵他們使用詩中描繪景物的詞語、詩句來對圖片進行描述。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如第四幅圖片中溪畔的柳樹,其嫩綠的枝條在微風的吹拂下,婀娜多姿;倩影投映在清澈的溪水中,真可謂“溪柳自搖沙水清”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的想象被完全調動了起來,盡管現在是寒冬臘月,但他們儼然像是置身于陽光明媚、百花爭艷的春天,與詩人一同出游,欣賞春日的勝景。

        二、生成情境之音聲相和

        音樂是訴諸于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與想象的一門藝術。結合詩歌內容選擇恰當的音樂來渲染氛圍,創設情境,把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巧妙結合,就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從而有效地提高詩歌鑒賞課的效率。在引導學生鑒賞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時候,教師就是借助音樂來生成教學情境的。

        教師用多媒體播放了配以畫面的經典古曲《春江花月夜》。在古箏彈奏出的古樸、典雅的旋律的渲染之下,一個個令人賞心悅目的壯麗畫面相繼呈現。畫面賦予音樂生動可感的形象,而音樂又成為了畫面最攝人心魄的語言,二者相得益彰,美不勝收!歌曲時而急促,時而舒緩;時而悠揚,又時而低回,它能以一種訴諸聽覺的方式觸動著學生心靈中最柔軟的部位,不需要用語言來描述,就可直接把那只可意會的美妙感覺傳達給學生。一曲終了,教師鼓勵他們將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學生都反映曲調悅耳動聽,恰似自然中的天籟,聽罷頓覺雜念全消,心靈凈化;同時曲中也夾雜著一點莫名的感傷。然后,讓學生回到課文,緊扣春、江、花、月、夜等意象,仔細品位詩歌的前面十句,把握意境的特征。順著這個思路,再引導他們一步步品位后文中體現宇宙哲理之思與游子思婦離愁別緒的詩句,用情感的線索將幾部分內容串聯,帶領他們跟隨著詩人的腳步一同暢想,一起遨游,效果非常不錯!

        三、生成情境之吟詠詩韻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那些有著很強的節奏感和聲律美的詩歌來說,如果采用以朗讀帶動對文本感悟的方法,則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共鳴。因為朗讀時的速度快慢、聲調高低、語氣急緩都是與作品的情感基調相一致的,朗讀者能夠憑借語速、聲調、語氣以及表情、肢體動作等創設特定的情感氛圍。

        以李白《將進酒》一詩的教學設計為例,教師始終把“讀”作為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一根主線。首先,安排學生整體感知文本,結合注釋及相關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再自由朗讀,要求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留意詩人情感的起伏變化。第二個環節是播放朗讀錄音。同學們津津有味地聽著,為詩歌那豪邁的氣勢、雄壯的節奏和悅耳的音律所深深打動。朗讀結束后,趁學生們還在在回味之中,教師鼓勵他們暢談內心的感受。有的說,詩歌幾次換韻,使節奏特別鮮明,給人以美的享受;有的說,從朗讀者的聲調可以明顯感覺出詩人情感的起伏波動。于是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通過反復品讀詩句,仔細揣摩詩人的情感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變化。第三個環節,教師再次播放詩歌的朗讀錄音,并要求學生跟讀,以進一步加深對詩歌思想內容的理解。總之,讓學生反復朗讀,以讀帶動他們對文本逐漸深入的理解,這是一個由朗讀入手創設詩歌情境氛圍以熏陶學生的過程,它對增強學生語感,激活學生思維,快速把握詩歌主旨有著很強的實效。

        四、生成情境之繪聲繪色

        與上述幾種創設詩歌鑒賞情境的方式相比,在課堂上直接運用經過修飾、錘煉的語言來繪聲繪色地還原詩歌的形象和意境則是最經濟、最簡便的一種。我們知道,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是中國古典詩歌慣用的技法。古人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將主觀情感傾注于客觀自然之景,在物我觀照中,景物就變成了詩人情感的載體。但是,古典詩歌的語言又是極其凝練、高度濃縮的,詩人往往隨意點染,即可創造出生動的形象、蘊藉的意境,諸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膾炙人口的名句,無不具有這樣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需要用準確得體、繪聲繪色的語言來搭建一座橋梁,以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再現他們熟悉的生活場景和情感體驗,鑒于篇幅的限制,這里就不詳述了。

        著名藝術家羅丹說過:“生活中到處都有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個至理名言也同樣適用于詩歌鑒賞。教師的職責就是發揮引導者、促進者的作用,通過生成適當的課堂情境,把學生那雙發現美的眼睛擦亮,讓他們領略到詩歌的美,并給學生的自主學習以正確的導向。

        【參考文獻】

        [1] 文學榮 主編.《新課程下教師課堂教學情境創設能力培養與提升》,新華出版社,200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曰本A∨久久综合久久 | 中文字幕对白国产 | 日本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 | 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人韩国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