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馬克思畢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認識過程的艱巨性決定了修改的必然性
畢業論文要求大學生運用所學過的知識,理論聯系實際,來闡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一些帶規律性的認識。論文是反映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客觀事物是豐富多彩、曲折復雜的,認識它不容易,反映它更是困難。因為,這種困難一方面來源于客觀事物本身的內部矛盾有一個逐漸暴露過程,它的發展是曲折復雜的;另一方面這種困難來源于人的認識要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在認識過程的各個階段中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現片面性和主觀性。在《反對黨八股》中指出:“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復雜的,必須反復研究,才能反映恰當;在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碼知識。”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有個由現象到本質、由片面到全面、由不夠深刻到比較深刻的過程。而且人們對研究成果的反映也有個由不夠準確、恰當,到比較準確、恰當的過程。寫論文就是對研究成果的反映,在從不夠準確、恰當到比較準確、恰當的轉變過程中就必然有一個修改的環節。列夫·托爾斯泰說過:“黃金要經過淘洗才能得到,精辟的、被表達得很好的思想也是這樣。”由此可見,修改文章符合人的認識規律。
寫論文,從本質說是一個認識過程,它包括由客觀事物到人的主觀認識的“意化”,過程和從主觀認識到書面表現的“物化”過程。在意化過程中常常出現“意不符物”,即主觀認識未能完全、正確地認識客觀事物;而在物化過程中又容易發生“言不達意”即寫成的文章不能完整、準確地反映作者的觀點。因此,在寫論文過程中,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認識;多一次修改就前進一步,至少可以減少失誤和克服不足。正如作家老舍所說:“文章必須修改,誰也不能一下子就寫成一大篇,又快又好?!?/p>
二、修改是論文寫作中貫穿始終的重要環節
修改從形式上看是寫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文章的完善階段,但是從總體來看,修改是貫穿整個寫作過程的。寫作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在每一個階段都應該加強修改功夫。第一階段,醞釀構思中的修改。論文在動筆之前,要醞釀構思打腹稿。修改就要從這里開始。如確立中心、選擇題材、布局謀篇等等,都要經過反復思索,有分析也有綜合。這不落筆端的修改,卻決定著通篇的成敗,腹稿改得好,寫起來少走彎路。如果確定了一個嚴密的提綱,搭起一個好架子,文章結構就不會有大變動。所以動筆前一定要深思熟慮,不要信筆寫來再作大改。第二階段,動筆后的修改。落筆以后就進入細致的思索過程,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交用,有事理的推斷,形象的探索,層次的劃分,段落的銜接,句式的選檢,詞匯的斟酌、推敲。各方面都可能經過反復分析、對比、抉擇,在改換取舍一些詞語、句式、層次、段落之后完成初稿。這就是邊寫邊改,邊改邊寫的階段。第三階段,初稿后的修改。全成之后,要逐字逐句,逐層逐段的審讀,作通盤的修改。在修改中不僅要酌字斟句,還要考慮材料取舍、層次安排、結構組織、中心的表達,等等。第四階段,在指導老師指導下修改。指導老師審閱后,對草稿的優點給予肯定,并指出全文的不足。作者在聽取指導老師的評講后,要進一步發現自己文中的優缺點,研究要透,領悟要深,然后重新考慮修改。這時候的修改并不是一二次能結束的,修改的難度也比原先增大了。但是,如果改好了,文章水平可以有顯著提高。
在這四個階段中,初稿之后的修改更為重要。因為論文在起草初稿的過程中,作者對每個論點、論據不可能想得很周密,表達則更難做到準確無誤。而在草稿寫出后,作者的著眼點可以從局部寫作轉到總體審視,居高臨下地檢查,推敲中心論點的表達是否突出,各層次、段落的安排是否妥當。另外,作者的立足點可以從撰寫者移到讀者方面,比較超脫地對論文各個部分進行“評頭論足”,“挑三揀四”,更客觀和更嚴格地認真思考,反復推敲,使論文進一步趨于成熟和完美。
三、修改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高中 歷史教學 情趣 設計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歷史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需要學生有更多的情感體驗、主觀認識、獨立思考與判斷,因此,在歷史教育中,學生的態度、愿望、激情和學習方法就顯得格外重要。” [1]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學生的主體地位日益突出,如何讓課堂上的主角演好,成為了退居“導演”地位教師們應該思考的問題,要讓“演員”(學生們)入戲,就要給他們創設一個平臺,要想方設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么如何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呢,我認為創設充滿情趣的課堂,不適為一個好的途徑和方式。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愿望,我們所有的計劃、所有的探索和理論統統都會落空。而這種學習的愿望只會伴隨學習中的成功而來?!盵2] 因此,高效的歷史課堂應該是學生學習態度積極、求知愿望強烈、充滿學習激情的情趣課堂,這也是每一個有責任的歷史教師對課堂的不懈追求。但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讓自己的課堂充滿情趣,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許多教師在執教公開課時是不愿意教授思想史的,因為很難出彩。下面我以《關注人類發展的新探索——的誕生》,為例談一下我在創設情趣課堂上的一些嘗試和認識。
一、用教師的激情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常??吹皆谝恍├蠋煹恼n堂上,學生們的表現是無精打采,昏昏欲睡的樣子,而每當這個時候,教師就會抱怨,說學生的基礎差,主動學習意識差等等,卻很少有教師躬心自問自己在教學中是否缺少激情。因為作為青年學生,可能缺少基礎,也可以缺少習慣,但就是不缺激情!那么為什么學生會在一些教師的課堂上表現的無精打采的樣子呢?蘇聯的著名教育家蘇霍母林斯基一語道破天機:學生這種冷漠態度的原因的根源,“就在于教師本人在工作中缺乏熱情。”[3]主要是教師沒有點燃他們的激情。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也指出:“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4]這就是說要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激情,首先教師自身必須有激情。如我在本節課的導入中,說了一句發自肺腑的話:“同學們,充滿朝氣的你們真好啊!”我看到學生們聽到這句話以后,在回答問題時是鏗鏘有力的,充分顯示了年輕人的朝氣。不僅如此,我在整個一節課的教學中時時都保持著昂揚的激情。既然學生的激情也被點燃,想不讓學生情入歷史也是很難的事情。
二、推陳出新,整合教材——給學生全新的視覺沖擊
法國教育家盧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5]因此,盧梭進一步指出:教師應該“巧妙地使他產生學習的愿望,向他提供滿足他學習愿望的辦法?!盵6]在教學中經??吹浇處熢诮虒W設計中,完全按照教材體系進行設計,沒有從根本上對教材進行整合。而學生在對教材自學之后,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對教材重新整合,勢必造成學生對本節教學內容產生審美疲勞,乃至熟視無睹,因此,教師應該依據課標,依托教材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多角度的整合,在課堂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覺沖擊,因為“新”則“奇”,“奇”則“趣”。這樣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為學生尋求知識提供動力。如我的這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就沒有按照傳統的教學套路:條件——內容——意義來講述,而是把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為四個篇章:現實篇:走近馬克思——關注當時現實中的人、探尋篇:走近馬克思——拯救當時現實中的人;碩果篇:走近馬克思——謀求人類幸福發展的宣言;感悟篇:走近——感知偉人等四個篇章。在本節內容整合中,我緊緊圍繞一個核心“人”展開,其實關注人、關心人、關愛人,一切以人為核心,謀求人類的幸福,正是馬克思畢生的追求和最偉大之處。這就是馬克思在其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所說的“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所壓倒,因為這是為人類而獻身”的偉大理想。經過這樣的整合充分體現了歷史學科作為人文科學的一大特點——以人為本。從而使學生感受到了全新的視覺沖擊,極大的激發和調動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實現了學生主動神入歷史學習過程,效果自然高效。
三、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的欲望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指出:“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起來”?!7]新課程理念強調歷史教學應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如何做到這點呢?
第一,利用新材料創設情景。如我在本課教學中通過圖片材料“19世紀歐洲資產階級的生活”如圖一:
文字材料“材料一,19世紀西方工業化的初期,工人的勞動時間,有的每天長達18小時。英國的工廠中,曾經有70%是女工和童工。8歲女孩薩拉是高沃煤礦通風口的值班工人:“我早晨4點鐘有時3點半就起來……我喜歡唱歌,但在黑暗中我不敢唱……我希望上學,不想待在礦坑里。” ——《全球通史》。
圖一19世紀歐洲資產階級的生活
材料二 這些工人工資幾乎總是只夠勉強糊口……工人住宅到處都規劃地不好,保養地不好,通風也不好,潮濕而對健康有害……衣服一般也是最糟糕的……食物一般都很差,往往幾乎不能入口…… ——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為同學們再現了19世紀30、40年代工業革命后歐洲貧富懸殊、階級矛盾尖銳的歷史情景。通過學生對各種資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斷,來得出相關的結論。學生閱讀材料的過程,就是神入歷史情境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將體會到探究的樂趣和積極思維的快樂。
第二,利用問題創設情景。如在本節課探尋篇:走近馬克思—拯救當時現實中的人教學中我在出示了材料“這次變革(工業革命)并沒有能建立起一個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會,相反,使千百萬群眾身價倍落……”之后緊跟著提出:“那應該如何拯救現實中受苦的人,讓他們得到更好的發展,為他們的發展謀取幸福呢?馬克思開始了思想深處的新探索……”通過這一設問很自然的把學生帶入了探究問題的情景中了。
四、讓學生充分展示——突出主體地位,體驗成功的快樂
課堂展示可以為學生提供了體味成功的平臺,學生通過展示可以獲取成功的愉悅,通過展示還可以互相啟發,互相激勵,互相競爭。因此,要使課堂充滿情趣,就必須為學生的展示提供多種機會。我的這節課上,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自我展示的過程,不僅有學習成果展示,更有學習方法和探究途徑的展示。首先,通過學生到黑板構建本課的知識體系,展示了學生課前對教材內容的自學成果,接著學生講解為什么要構建這樣的體系,又展示了思維過程和學習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充分體驗了成功與快樂,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信。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還通過小組問題探究,在本課的教學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什么要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時候,我設計了一組探究題,要求學生在組內進行合作探究,然后由小組的代表進行發言。通過組內的討論交流、小組代表發言的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集合了小組成員的智慧,活躍了課堂的氛圍。
五、教學設計貼近學生——升華情感體驗
“學生素質中最重要的態度、情感、價值觀、人格以及責任心等品質的培養都是在體驗過程中實現的?!盵8] 因此,在教學中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達成,主要的途徑是需要通過體驗才能實現的。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有必要為學生的體驗創設一個適合的情境。最能激發學生體驗的情境就是學生參與的實踐活動,但由于歷史學科的特點很難在教學中進行歷史的實踐,因此最大限度的把教學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就成為幫助學生實現情感體驗的最好方式了,我在這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好的典范。在本節可的伊始,我就通過展示馬克思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馬克思17歲在中學畢業論文選讀,“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所壓倒,因為這是為人類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是默默的,但她將永恒地存在,并發揮作用。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提出問題:馬克思的偉大理想是什么?為了實現其理想做出了怎樣的探索和努力?并自然的提出緊貼學生實際的問題:“同學們你們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呢?又該如何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呢”在課的結束部分,我又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假設自己來到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當代中國中學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時代高度,聯系中國現實,談談自己對目前人類發展的看法和做法。”從而實現了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升華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以上是本人對創設高中歷史情趣課堂的幾點不成熟的做法和認識,可能還有許多不成熟,甚至不正確的地方,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的追求,就一定能達到新的高度,高中的歷史課堂也將會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朱漢國、王斯德主編.歷史課程標準解讀.實驗[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蘇)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著.肖勇譯.教育的藝術[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77
[3](蘇)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編譯.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59
[4](德)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三聯書店.1991
[5][6](法)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M].商務印書館.1978.215、236
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
畢業設計(論文)撰寫規范(試行)
高職生的畢業設計(論文)作為一種學習、實踐、探索和創新相結合的綜合教學,是對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本專業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核,是學習深化和提高的重要過程;也是衡量學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重要評價內容。為了保證我校高職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特制定《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畢業設計(論文)撰寫規范》。
一、 畢業設計(論文)裝訂
畢業設計(論文)按統一標準訂:封面中文摘要目錄正文參考文獻譯文原件影印件工程圖紙(按國家標準裝訂)、計算機編程程序(包括使用說明書)、軟盤。
二、 畢業設計報告(論文)撰寫的內容與要求
一份完整的畢業設計報告(論文)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1、標題
標題應簡短、明確、有概括。通過標題使讀者大致了解畢業設計(論文)的內容、專業的特點和科學的范疇。標題字數要適當,一般不宜超過20字,如果有些細節必須放進標題,為避免冗長,可以分成主題和副標題,主標題寫得簡明,將細節放在副標題里。
2、論文摘要或設計總說明書
摘要又稱內容提要,它應以濃縮的形式概括研究課題的內容、方法和觀點,以及取得的成果的結論,應能反映整個內容的精華。中文摘要以300∽500字為宜;撰寫摘要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用精煉、概括的語言來表達,每項內容不宜開論證或說明;
(2) 要客觀陳述,不宜加主觀評價;
(3) 成果和結論性字句是摘要的重點,在文字論述上要多些,
以
加深讀者的印象;
(4)要獨立文字,選詞用語要避免與全文尤其是前言和結論部分雷同;
(5)既要寫得簡短扼要,又要生動,在詞語潤色、表達方法和章法結構上要盡可能寫得有文彩,以喚起讀者對全文閱讀的興趣。
(6)設計總說明主要介紹設計任務來源、設計標準、設計原則及主要技術資料,中文字數要有1500∽2000字以內。
3、目錄
目錄按三級標題編寫(即:1.? ?、1.1? ?、1.1.1? ?)要求標題層次清晰。目錄中標題應與正文標題一致。
4、緒論
應說明本課題的意義、目的、研究范圍及要求達到的技術參數;簡述本課題應解決的主要問題。
5、正文
正文是作者對研究工作的詳細表述。它占全文的絕大部分,其內容包括:問題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設和條件;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設計計算的方法和內容;實驗方法、內容及其分析;理論論證,理論在課題中的應用,課題得出的結果,以及結果的討論等。學生要根據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的性質,一般情況下,正文可能僅包括上述的一部分內容。撰寫正文部分的具體要求如下所述。
(1)理論分析部分應寫明所作的假設及其合理性,所用的分析方法、計算方法、實驗方法等哪些是自己改進的,哪些是自己創造的,以便指導教師審查和糾正,篇幅不宜過多,應以簡明的文字概略地表達。
(2)對于用實驗方法研究的課題,應具體說明實驗用的裝置、儀器的性能,并應對所用裝置、儀器作出檢驗和標定。對實驗的過程的操作方法,力求敘述簡明扼要,對于所共知的內容或細節內容不必詳述。
對于經理論推導達到研究目的的課題,內容要精心組織,做到概
念準確,判斷推理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符合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習慣,換言之,要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以論點中心,組成完整而嚴謹的內容整體。
(3)結果與討論是全文的心臟,一般要占較多篇幅,在撰寫時對必要而充分的數據、現象、認識等要作為分析的依據寫進去。在對結果作定性和定量分析時,應說明數據的處理方法以及誤差分析,說明現象出現的條件及其可證性,交論推導中認識的由來和發展,以便他人以此為依據進行實驗驗證。對結果進行分析后得出的結論,也應說明其適用的條件與范圍。此外,適當運用圖、表作為結果與分析是科技論文通用的一種表達方式,應精心制作,整潔美觀。
6、結論
結論包括對整個研究工作進行歸納和綜合而得出的總結,還應包括所得結果與已有結果的比較和本課題尚存在的問題,以及進一步開展研究的見解與建議。結論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達作者對所研究的課題的見解,是全文的思想精髓,是文章價值的體現,結論要寫得概括、簡短。撰寫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結論要簡潔、明確,措辭應嚴密,且又容易被人領會;
(2) 結論應反映個人的研究工作,屬于他人已有過的要少提;
(3) 要實事求是地介紹自己研究的成果,切忌言過其實,在無
充
分把握時應留有余地,因為科學問題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7、謝辭
謝辭應以簡短的文字對課題研究與論文撰寫過程中曾直接給予幫助的人員(例如指導教師、答疑教師及其他人員)表示自己的謝意,這不僅是一種禮貌,也是對他人勞動的尊重,是治學者應有的思想作風。
8、參考文獻與附錄
參考文獻是畢業設計(論文)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反映畢業設計(論文)的取材來源,材料的廣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一份
完整的參考文獻也是向讀者提供的一份有價值的信息資料。一般做畢業設計(論文)的參考文獻不宜過多,但應列入主要的中外文獻。
對于一些不宜放入正文中、但作為畢業設計(論文)又不可殘缺的組成部分,或有主要參考價值的內容,可編入畢業設計(論文)附表中,例如框演、編寫的算法語言程序等。如果畢業設計中引用的實例、數據資料,實驗結果等符號較多時,為了節約篇幅,便于讀者查閱,可以編寫一個符號說明,注明符合代表的意義,附錄的篇幅不宜太多,附錄一般不要超過正文。
三、 畢業設計報告(論文)格式要求
1、文字
畢業論文(論文)一般采用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公布的簡化漢字寫,論文一律采用計算機排版、打?。ㄓ脤W校規定的稿紙A4復印紙)。論文要求語句通順,論述嚴謹、程序和實驗數據完整、齊全、規范、正確。
2、排版
題目為(三號黑體字居中),內容為五號宋體,首行縮進二個字。中文摘要:題目為三號黑體居中,“摘要”為四號字體居中;摘要內容為五號宋體字,首行縮進二個字。摘要內容后空一行打印“關鍵詞”(四號黑體字)其后為關鍵詞(四號宋體字),各關鍵詞之間用逗號分開,最后一個關鍵詞后面無標點符號,正文中任何部分不得打印到稿紙邊框,稿紙不得隨意接長或截短。英語摘要及關鍵詞:字體及書寫格式最好與中文摘要對應,題目一律用大寫字母。目錄:“目錄”為三號黑體字居中。下空二行為章、節、小節及其開始頁碼,為五號字體。概述:通常為第一章。標題為三號黑體字居中,內容為五號字體,首行縮進二個字體。公式應另起一行,公式序號按章節順序編號。表格按章節順序編號。插圖按章節順序編號,圖中坐標應注單位。結論:通常為最后一章,標題為三號黑體字居中,內容為五號宋體,首行縮進二個字。參考文獻:按論文中參考文獻出現地次序,用中括號的數字連續編號,依書寫次作者、文獻名、雜志或書名、卷號或期刊
號、出版時間,為五號宋體,首行縮進二個字。外文資料注意保持原文的整潔,不得有涂寫。
3、標點符號
畢業設計(論文)中標點符號應按新聞出版署公布的“標點符號用法”使用。
4、名詞、名稱
科學技術名詞術語盡量采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規范詞或國家標準、部標準中規定的名稱,尚未統一規定或叫法有爭議的名詞術語,可采用慣用的名稱,使用外文縮寫代替某一名詞術語時,首次出現晨應在括號內注明其含義,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代替計算機中央處理器。外國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可不譯成中文,英文人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則書寫,如P.Cray,不可將外國人姓名中的名部分漏寫,例如不能只寫Cray,應寫成P.Cray。一般很熟知的外國人名(如牛頓、愛因斯坦、達爾文、馬克思等)可按通常標準譯法寫譯名。
5、量和單位
畢業設計(論文)中的量和單位必須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GB3100?DGB3102?D93),它是以國際單位制(SI)為基礎的。非物理量的單位,如件、合、人、元等,可用漢字與符號構成組合形式的單位,例如件/臺、元/km。
6、數字
畢業設計(論文)中的測量、統計數據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如
5.25MeV等。在敘述不很大的數目時,一般不宜用阿拉伯數字。
7、標題層次
畢業設計(論文)的全部標題層次應有條不紊,整齊清晰,相同的層次應采用統一表示體例,正文中各級標題下的內容同各自的標題對應,不應有與標題無關的內容。
章節編號方法應采用分級阿拉伯數字編號方法,第一級“1”、“2”、“3”、等,第二級為“2.1”、“2.2”、“2.3”等,第三級為“2.2.1”、
“2. .2.2”、“2.2.3”等,但分級阿拉伯數字的編號一般不超過四級,兩級之間用下角圓點隔開,除第一級外,其余各級的末尾不加標點。
各層標題均單獨點行書寫,第一級標題和第四級標題均空兩格書寫序數,空一格寫標題。第四級以下單獨占行的標題須序采用
A.B.C. . .和a.b.c. . .兩層,標題均空兩格書寫序數,空一格寫標題。正文中總項包括的分項采用(1)、(2)、(3)??的序號,對分項中的小項采用①、②、③??的序號,數字加半括號后,不再加其他標點。
8、注釋
畢業設計(論文)中有個別名詞或情況需要解釋時,可加注說明,注釋可用頁末注(將注文放在加注頁稿紙的下端)或篇末注(將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而不用行中注(夾在正文中的注)。若在同一頁中有兩個以上注時,按各注出現先后,須序編列注號,注釋只限于寫在注釋符號出現的同頁,不得隔頁。
9、公式
公式應另起一行寫在稿紙中央,一行寫不完的長公式,最好在等號處轉行,如做不到這點,在數學符號(如“+”、“?D”號)處轉行,數學符號應寫在轉行后行首。公式的編號用圓括號括起放在公式右邊行末,在公式和編號之間不加虛線,公式可按全文統一編序號,公式序號必須連續不得重復或跳缺,重復引用的公式不得另編新序號。
公式中分數的橫分線要寫清楚,特別是連分數(即分子和分母也出現分數時)更要注意分線的長短,并將主要分線和等號對齊。在敘述中也可將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平列在一行,用斜線分開表述。
10、表格
每個表格應有自己的表題和表序,表題應寫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寫在表題左方不加標點,空一格接寫表題,表題末尾不加標點。全文的表格統一編序,也可以逐章編序,不管采用哪種方式,表序必須連續。表格允許下頁接寫,接寫時表題省略,表頭應重復書寫,并在右上方寫“繼表×ד,此外,表格應寫在離正文首次出現處近處,
不應過分超前或拖后。
11、圖
畢業設計(論文)的插圖必須精心制作,線條要均勻,圖面要整潔美觀,插圖與正文呼應,不得與正文脫節。每幅插圖應有圖序和圖題,全文插圖可以統一編序,也可以逐章單獨編序,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圖序必須連續,不得重復或跳缺,由若干分圖組成的插圖,分圖用a、b、c?標序,分圖的圖名以及圖中及種代號的意義,以圖注形式寫在圖題下方,先寫分圖名,另起行后寫代號的意義。圖應在描紙或潔白紙上用墨線繪成,或用計算機繪圖,電氣圖或機械圖應符合相應的國家標準的要求。
12、裝訂格式
正文用A4紙雙面打印,封面用A4紙打印、封裝,封面格式如下:
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大專畢業生
畢業論文(畢業設計)
題目:
分院:
姓名:
學號:
專業:
“理想模型”是馬克思韋伯提出的重要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也是其社會學方法論的精髓所在。實際上,自然科學也經常使用這種方法進行科學研究,比如愛因斯坦就是通過一系列“理想實驗”來簡化現實,依靠邏輯推理發現狹義相對論。同樣,在交易的過程中,我也經常依靠理想模型來簡化行情的走勢,從而推演接下來可能發生的走勢。
“理想模型”用在交易當中有幾大特征:第一,它推演出幾種可能性,是開放的系統。比如“收斂形態”是我提出的“理想模型”之一,它由頸線理論與支撐與阻力、箱體等理論共同得出。然而我們不知道外力何時改變這種格局,也就是說不知道該收斂形態以何種形式終結,何時終結。第二,它是客觀價格走勢的簡化,是走勢模塊的高度概括。走勢看似錯綜復雜,隨機震蕩,但大多數時間是遵循客觀規律的,當你忽略一些虛點之后便發現走勢的美感與內在邏輯。牛頓也是通過逐步簡化現實實驗中的外力因素,建立理想實驗才發現慣性定理的。第三,它以價格走勢為核心,忽略時間與成交量等因素。這一點很多人難以接受,比如“量在價先”、“突破要有成交量的配合”等觀念早已深入人心。然而正如維克多尼德霍夫在《投資者養成教育》中提到,他當年的畢業論文談論的就是成交量和突破的關系。根據他的實證研究發現,1928到1961年間,價格和成交量是正相關的,然而從60年到91年,價格和成交量之間并沒有預見性。
我始終堅信“KiSS(keep it simple,stupid)”原則,不使用均線、macd、rsi等著名常用指標。因為行情走勢無外乎上漲、下跌和震蕩三種,而且時間各占三分之一左右。任何一點買入實際上虧損的可能性無外乎50%,而一旦使用了均線、指標、成交量、時空周期等模棱兩可的工具之后,不但不能提高成功的概率,反而讓人徒增困惑。因此,我只使用“1234”法則、“最小阻力線”、“扇形三線”等客觀反映價格走勢的方法,并且多次成功的提前推演了價格走勢(如圖所示)。每種方法都對應一種價格走勢的“理想模型”,而每種理想模型又都有各種變種,這便是交易復雜的地方。如何從雜亂無章的走勢中找到主力運作的痕跡和操盤邏輯法則?透過理想模型來對照是最佳途徑,這是需要長時間實踐才能掌握的技巧。而每個成熟的交易員都會在實踐中總結出屬于自己的理想模型與交易模式,下周開始我將詳細講解自己的交易理想模型及其變種。
關鍵詞: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作者簡介:郭秀華(1976-),女,江蘇高郵人,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機電系,講師;周曲珠(1966-),女,湖南攸縣人,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機電系,教授。(江蘇 蘇州 215009)
基金項目:本文系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一般教育教學研究課題(項目編號:JY1128)、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重點教育教學研究課題(項目編號:JY121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7-0040-02
自高職教育在我國逐步興起以來,為響應和緩解社會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全國各高職院校的規模在不斷擴大,因此如何提高高職教育的質量問題已成為各高職院校關注的關鍵問題,而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提高高職教育質量的關鍵。2010年7月13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到“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加強勞動教育,著力提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盡快改變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不足狀況”。
創新能力的內涵是在前人發現或發明的基礎上通過自身的努力、創造性地提出新的發現、發明或改進革新方案的能力,也是指懷疑、批判和調查能力,是研究者運用知識和理論在科學、藝術、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發明的能力。本文以創新能力內涵為依據,對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進行探討和研究,并將研究結果靈活地運用在教學過程中。
一、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
馬克思曾說:“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偉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創造出這樣的人物來?!边@充分說明了時代對于人才的需要,時代要培養與之發展相適應的人才。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國教育部門都將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作為重任,紛紛在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而進行教育和教學改革。由于這些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較早,因而在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已形成比較成熟的模式,如德國的雙元合作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日本的產學合作模式等等。
德國的雙元合作模式是通過企業與學校緊密合作共同培養人才的方式,學生在校學習三年理論基礎知識,然后利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在企業實踐,這樣可以比較熟練地掌握企業相應崗位上的一些技能,能夠適應畢業后的頂崗工作。加拿大的CBE模式是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這種教育方式是按企業崗位需要,由學校聘請行業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專家組成專業委員會指導確定從事這一職業所應具備的能力,明確培養目標,學校再依據這個目標制訂教學大綱實施教學。日本的產學合作模式主要是企業在高校辦學、科研、人事流動上給予一定的資助,學校在培養學生時要按照企業要求深入培養學生的某項專門技術,讓學生除了具備學校應該具備的能力外,還具備專項技術。通過分析、研究國外先進的、相對比較成熟的教學模式不難發現,這些都是建立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礎上。學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使學生從單一課堂學習走向企業技能崗位,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我國,最初是同志提出了創新問題,他對馬克思的正確態度提出了論斷:“過去有許多做法和經驗已經不適用了,要根據新的實踐要求,重新學習,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在1999年的全國技術創新大會上,他強調:“要在學習、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加強自主創新,加強人才培育,加強創新基地建設,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掌握科技發展的主動權,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蔽覈谶^去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一直強調的是統一標準的人才培養,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在設置課程時過分強調課程安排、教學內容、實驗內容、考核標準與教學大綱的一致性,這不僅限制了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創新,也束縛了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一些實踐性很強的課仍采用教師演示、學生驗證的方式,這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發,不利于創新人才的發現。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高新技術產業正成為我國的主導和支柱產業,許多高科技成果急需轉化為產品,這不僅需要一大批拔尖的理論創新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術型和技能型創新人才。全國高職院校為響應“培養創新人才”的號召紛紛致力于研究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由于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以及創新型人才培養效果評價機制,各個學校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以及課程設置時還不能完全擺脫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這在一定程度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影響了創新型人才的輸出,因此,研究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是應時代需要,不僅具有理論意義,還具有一定實踐意義。
二、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構建
1.教育培養體系改革
隨著中國工業化過程,很多企業提出緊缺高技能型創新人才的問題。對此,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上必須進行相應改革,以適應社會的需求,使高職學生具有合理的理論、技能結構,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設置課程體系時,要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合理科學地設置高職學生課程。打破傳統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的課程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精簡理論教學,抓住理論教育需讓學生夠用的度,增加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在這一環節中,學校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如果片面強調實踐的重要性而忽視了相關理論教學,這容易使學生所學的理論與實踐脫節,在以后遇到相近實踐時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理論知識理解該實踐;如果片面強調理論知識的教育,學生學起來感覺枯燥煩瑣,并且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筆者在“電氣安裝的規劃與實施”課程教學中嘗試了“教、學、做”一體化的方法,比如在介紹Y-減壓啟動電氣原理圖時,筆者將該原理分成了兩個部分,即主電路與控制電路。筆者在介紹一部分電氣原理后讓學生現場動手搭接實物,并且自行優化所接電路,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有效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拓寬了他們的知識結構。
2.師資隊伍建設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一支具有先進教學理念及綜合知識結構和很強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師資隊伍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學校在研究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也要注重師資隊伍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雙師素質教師的比例,定期將任課教師送入企業進行實踐,獎勵教師與企業之間開展橫向課題,讓教師加入到項目的開發設計與生產中,從而使教師了解一些產品的前沿信息,并提高授課質量。
給教師減負,讓教師能夠在自己的專長方面有所創新。教師在每年的講授課程中跨度盡量減小,使教師能夠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不斷提升科研與實踐能力,將這些能力轉化為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具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積極采用先進教學手段,誘導并啟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3.高職學生創新能力評價方法
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高技能型人才,這就需求學校培養的學生不僅具有一技之長,還具有相關的理論知識,因此,過去單一筆試評價方式已經不能對學生進行公正公平的評價。近年來,各高職院校在圍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致力于探索人才的選拔機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潛能,不斷完善學分管理制,學生獲得的相關技能證書或參加競賽獲得的成果可以適當獲得一些學分;在考核管理中,采用將面試與筆試相結合、面試與實踐相結合等方式,鼓勵學生參加創新實踐項目及其他有利于個性發展的訓練項目,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創新觀點、創新思路用論文或專利的形式公開發表。學校在評價學生是否可以畢業時可以允許學生用自己公開發表的論文或專利來替代畢業論文(畢業設計)。
三、結束語
培養高職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長期的熱點話題,涉及到較多的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內形成一個合理有效的培養機制和培養模式。不同的專業所涉及的培養方式也可能不相同。通過實踐,2011年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機電1031班在中級電工考工中通過率為100%;“國信長天杯”全國電子專業人才設計與技能大賽全國總決賽中,有1名學生在單片機設計與開發組獲得三等獎;在第一屆華東區大學生CAD應用技能大賽中1名學生獲一等獎,2名學生獲二等獎,5名學生獲三等獎等等。在指導學生考級、考工、競賽過程中有效激發了學生創新思維,同時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展示與認可。
參考文獻:
[1]郭秀華.高職高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
2011,12(35):43-44.
[2]張浩.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問題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0,1
(3):29-31.
[3]俞松坤.“多平臺互動”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創建[J].職業技術教育,2008,(5):80-81.
[4]于文閣.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6):106-107.
“培養物理學家的物理學家”――彭桓武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獲得者有很多,錢學森、錢三強、郭永懷等名字為許多人所熟知,但也有很多人隱身在了集體的身后,彭桓武便是其中一位。
彭桓武師從名家,在清華大學讀研究生期間,他師從中國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周培源教授,并以優異的課業成績獲得周教授的賞識。之后他曾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理論物理系學習期間,師從世界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著名物理學家馬克思?玻恩(Max Born),成為玻恩的第一個中國學生,并得到了玻恩教授的認可。玻恩教授曾在寫給愛因斯坦的信中,多次提到他的得意門生彭桓武。
1941年,玻恩教授將彭桓武推薦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薛定諤擔任所長的愛爾蘭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20世紀40年代初,彭桓武在愛爾蘭都柏林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期間,與量子化學的創始人之一W?海特勒和愛爾蘭數學家、物理學家哈密頓合作,發表了一系列有關介子場的研究成果,并最終形成了以三人姓氏頭字母命名的HHP理論,首次對宇宙線的能量分布和空間分布進行了解釋。借助HHP理論,彭桓武在國際物理學界獲得了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并在33歲時成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
但彭桓武最終還是義無返顧地放棄了在歐洲光明的發展前景,回到中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并在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研發的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在兩彈研制成功后,他便悄然隱身于“集體”的身后,直到1999年才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最具影響力的華人科學家――楊振寧
即使不太關注科學界動態的人,也不會對楊振寧這個名字感到太陌生。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賽格瑞(E. Segre)曾評價楊振寧為20世紀繼愛因斯坦和費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識和才能的“物理學全才”。
原籍中國安徽的楊振寧,在1944年從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畢業之后赴美留學,并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后,楊振寧留在美國發展,曾在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等科研院所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1957年,楊振寧因與另一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兩人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R.L.Mills)提出了“楊-米爾斯方程”,并與巴克斯特(R.Baxter)創立了“楊振寧-巴克斯特方程”。
1971年,出國已27年之久的楊振寧回國訪問,之后在推動中美的科學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多才多藝的物理學大師――王竹溪
作為中國熱力學統計物理研究的開拓者,王竹溪在促進中國物理學研究發展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他在表面吸附、超點陣統計理論和植物細胞的吸水等方面都做過許多工作,對推動我國物理學研究、傳播和交流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王竹溪初進清華研究院,便跟隨周培源教授研究湍流理論。周培源對王竹溪十分器重,借量子力學的奠基人英國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到中國訪問之際,他通過狄拉克將王竹溪推薦給了劍橋大學的R.H.福勒教授。于是,1935年王竹溪便前往劍橋大學跟隨福勒做統計物理研究,并于1938年以《吸附理論及超晶格理論的一個推廣》為畢業論文獲得博士學位,隨后便回國擔任清華大學教授一職。
從英國學成歸國后,王竹溪先后在清華和北大執教40多年,而執教的課程也是從低年級物理到高年級物理,直至研究生的專門課程悉數囊括。他教過的學生更是達數千人之多,其中不乏多名杰出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同樣是“清華四杰”之一的楊振寧就是其中之一。楊振寧曾坦言,“王先生把我引進了物理的這一領域?!?/p>
王竹溪在物理學研究和教學方面所作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但很少人知道這個大物理學家其實在文字上還很有造詣。他不僅發明了漢字的新部首檢字法,而且憑借一己之力獨自編纂了《新部首大字典》。
“應用數學之父”――林家翹
193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的林家翹,曾于1939年與郭永懷、錢偉長等人同期考取庚子賠款留英公費生,但因時局動蕩,最終未能成行。直到1940年,林家翹才獲得了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深造的機會,并在獲得碩士學位后,前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
林家翹是國際公認的力學和應用數學權威。他曾在20世紀40年代帶動一代人在流體力學的流動穩定性和湍流理論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他曾與被譽為“航空航天時代的科學奇才”的馮?卡門一起提出了各向同性湍流的湍譜理論,并發展了馮?卡門的相似性理論,形成了早期湍流統計理論的主要學派。從20世紀60年代起,林家翹進入了天體物理研究領域,創立了星系螺旋結構的密度波理論,成功地解釋了盤狀星系螺旋結構的主要特征,克服了困擾天文界數十年的“纏卷疑難”,并發展了星系旋臂長期維持的動力學理論。
1、忽視對學生應用寫作能力的培養。政治經濟學對哲學思維方法的應用要求較高。馬克思說“: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帶代替?!薄霸谛问缴?,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后,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的敘述出來”?,F實經濟活動通過某種適當的敘述方法表達出來,要求學生具備相應的應用寫作能力。但在實踐教學中,老師幾乎占用全部課堂時間講授內容,涉及到寫作訓練的環節很少,甚或沒有。導致學生在經濟學應用文寫作方面能力薄弱。而作為大學生來講,將來學習、工作都有可能與文獻為伍,因此需要學生具備涉足文獻、探究學術前沿動態的能力,但這方面的培養機會較少。
2、教學形式單一。傳統政治經濟學教學形式一直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依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傳授知識。多媒體教學模式引入課堂后,又出現教師只對著電腦屏幕念課件的現象。授課形式單一導致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與理解較多地來自于書本與教師講授。雖然教學計劃中設置了實踐教學環節,但沒有配套設施,形式仍留于講臺和課堂,教師對于如何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缺乏一種感性認識,教學思考、設計能力有待提高。
3、教學主體仍是教師。目前,多數課堂教學中,教師仍然是主體、施教者,知識的傳授者和灌輸者;學生是被動接受者,被灌輸知識的對象。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體現,不善于進行主動思考和探索,甚至連基本的文獻搜索能力都不具備。究其原因是教師只顧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甚至無視社會變革,一套講義使用數年,忽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導致教學和社會需求脫節。因此,必須對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才能培養出經濟類專業應用型優秀人才。
二、任務驅動的教學改革思路
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為了實現教學改革按照應用性和實踐性原則展開的目的。在明確改革方向后,采用何種方法來實現目標就凸顯重要。通過近幾年實踐,以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可有助于完善教學目標。
1、任務驅動理論內容。“任務驅動”是一種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模式。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此來引導和強化學習興趣和動機。因此,“任務驅動”條件下的教學內容設計非常重要,是教學目標得以完成的重要依據。教學內容設計依據教學大綱,教學大綱被制定出來,是一個完整的任務體系。將這個任務體系引入“教學過程”中,每一環節的具體任務一方面有理論內容作支撐,另一方面有實際任務做動力,兩者有機結合,既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又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習熱情。
2、任務驅動設計原理。根據教學改革培養目標的設置,將所學的新知識隱含在某個或某幾個任務中,學生在學習過每一次新任務活動項目中的理論內容后,都將在教師指導下根據這個任務要求完成具體活動,通過任務的完成來實現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構建。在這個過程中,強調了心、手、腦并用。教師成為任務布置、組織和協調者,遵循“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這一過程,學生成為任務執行者,遵循“通過行動完成任務完善學習”。這樣,通過師生互動,提升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獨立獲取信息、制定計劃、分步實施、最后評估,在自己的一系列實踐中,提升各方面能力。(表1)從表1可以看出來,教學改革設計主要突出了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三方面的完善。結合經濟類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又分別對這三方面進行了細分,每一方面都設計出具體內容進行支撐,從而全面提升學生質量,服務于社會需求。
三、創設典型性“工作任務”
根據表1設定的目標,選取典型性任務,以校企合作確定下來的實習實訓基地作為學習環境,來探索教學改革能否成功。國貿教研小組設計了以“本地農民種植蔬菜的經濟學分析”為背景,以“學習經濟學原理”為目標確定課程的工作任務,具體安排見表2。(表2)政治經濟學的內容非常多,遠遠超出限定課時所要講授的范圍,由此對部分內容做刪減,部分內容做合并調整,從而在整個76課時中,設計了占到近一半比重的實踐課來強化該課程的實踐性。從表2中可以看出,教學主導任務設計了本地農民種植蔬菜的經濟學分析,在這個大任務下,首先展開對基本知識介紹,使學生明白自己的研究對象,接著展開研究方法和工具的學習,是后期進行系列活動的必備條件。然后,以農民種植蔬菜所處的國內、國外經濟環境,以及在供銷各環節中的活動進行調查分析,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后,從地方蔬菜種植進一步擴展到全國性范疇,學習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意義。各種形式結合應用說明理論課教學效果可以通過設定任務的方法來完善。通過完成任務,不但改變了理論課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病,而且培養了學生應用寫作能力,為后面做畢業論文打下基礎,同時克服掉了理論課教學形式單一的毛病,教學主體從老師延伸到學生全體,更突出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從根本上對該課程教學進行了改革。
四、任務完成后的評價
任務完成后,需要教師做出評價。任務評價非常重要,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結果的一種反饋。及時、客觀、科學的任務評價可以積極促進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以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的發揮為評價主線,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對于那些在調研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的學生,鼓勵他們通過論文寫作的方式進行整理、提議,教師還可以推薦給出版編輯部門進行發表,這既是對學生工作的肯定,又是對他們的鼓勵,可以進一步幫助他們從考取研究生的方向規劃未來四年的在校生活;對于那些在討論過程中能有理有據、具有較好辯才的學生,鼓勵他們多參加學校各種社團活動,通過在社團中鍛煉自己,發揮一技之長。對于那些在各項任務中借口脫逃,敷衍塞責的學生,需要結合學期末展開的考試活動進行相應的罰減分處罰,以督促他們積極回歸課堂和團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合作精神。
五、結語
一、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進行社會美教育
歷史是人類生活和斗爭的記錄。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歷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美育的教科書。在歷史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的原則,既是從學科特點出發,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也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客觀要求。
一是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二是挖掘理想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三是挖掘道德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四是挖掘科學品格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應充分運用現代化視聽手段,調動學生發現美、探索美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確立為人類理想社會奮斗終生的觀念,從而實現社會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人的社會活動領域無限廣闊,社會生活方式多種多樣,到處充滿著可供審美的對象。美,從形態上看,通 常可以分為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三大類型。本文著重就歷史教學與社會美的教育問題,談點看法。
二、 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
人的美包括人體美和心靈美,而起決定作用的則是心靈美。愛國,這是心靈美的最重要的表現,也是社會美教育最基本的內容。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的民族。千百年來,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和國家的繁榮、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繼,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氣歌。從驅逐倭寇的戚繼光、的鄭成功,到的林則徐、血灑疆場的關天培,他們的民族氣節是何等的忠貞;從與艦共存亡的鄧世昌、以身殉國的丁汝昌,到甘愿為變法而捐軀的譚嗣同、“為天下人謀永?!倍I身的林覺民,他們的愛國義舉是何等的豪壯;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抗戰期間毅然留起了胡須,拒絕為侵略者和漢奸演出,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在獄中懷著滿腔熱血寫下的《可愛的中國》,成為后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
三、 挖掘理想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人本身的美是社會美的重要表現,人的美和理想是緊密相聯的。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或者說是對未來的憧憬、向往和追求。同志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會性、階級性的。一個人的理想,是為多數人的利益,為社會的進步,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促進作用,也就是說,合乎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就是偉大的理想?!?/p>
青少年時期正是世界觀形成時期。對青少年進行革命人生觀教育,幫助他們逐步樹立起遠大的革命理想,特別重要。毋庸置疑,歷史教學同其他學科教學一樣,都擔負著這一任務。
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無數史實雄辯地說明,古往今來,一切有作為的人都是具有遠大理想的人。馬克思在中 學畢業論文《青年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道:“我們選擇職業時所應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在青年時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己任。在學生時代就決心“為中華的崛起”而學習。大發明家愛迪生說過:“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秘,并以此為人類造福。”他們理想的共同點都是為民族、為人類謀幸福,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四、根據審美教育的特點和創新精神的本質屬性,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認為審美教育是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創新精神也叫創新態度,是一個人對于創造活動所具有的比較穩定的積極的心理傾向,從心理成分方面說,創新精神是由認知、情感、行為意向三種成分構成的。認知成分是指創造者對創造活動的意義的了解和評價,情感成分是指對創造活動的喜惡等體驗,行為意向是指對創造活動的反應傾向。這三種成分互相促進,互相制約,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創新精神。
也就是說,構成創新精神的三種心理成分決定著一個人想不想去創新,有沒有創新的愿望和動機,是不是對創新抱有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艱難、鍥而不舍的精神去積極地進行創新。這就必須從創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發,從審美教育入手。
審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動人,就是用具體的、鮮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學生,以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使他們積極地去行動,而賦予創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學生,去培養他們創新意識、激發他們創新的熱情、磨礪他們的創新意志。
不放棄對一些人來說是教訓,對另一些人來說是經驗,還有一群人,不放棄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習慣。在自己的科研道路上,從過去的學習積累,到目前的科研工作,不放棄已經成為張晶晶多年養成的習慣,在他看來,不放棄是為了追求卓越。
求學路上,追求卓越
2005年,張晶晶從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畢業,成績優異并未讓他有滿足感,反而讓他對專業基礎知識進一步學習的愿望變得越來越迫切。張晶晶認為自己剛剛邁入了生命科學研究的大門,這個瑰麗又充滿神奇的世界對他有無窮的吸引力,但贊嘆的同時他更明白,要在這個世界里繼續前行,發現更多的神奇之處,打下堅實的基礎是最該做的,他要繼續學習最前沿的知識。
同年,張晶晶前往德國,他進入了馬克思?普朗克學會(以下簡稱馬普學會)的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所(MPI-CBG)繼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馬普學會是德國久負盛名、享譽國際的四大科研機構之一,多年來始終致力于國際前沿與尖端的基礎性研究工作,經過長年的歷史洗滌,馬普學會堅信基礎科學研究指引著人類未來的方向,由此他的各個附屬研究所也被視作基礎研究領域的“杰出中心”,在世界享有盛譽。張晶晶正是沖著這個來的,他不但要繼續求知,還要求得最優的知識。
攻讀碩士學位的兩年間,追求卓越的張晶晶不僅“貪婪”地在馬普學會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所里學習新知,他還把求知的觸角伸向德累斯頓工業大學。作為德國唯一一所與四大科研機構都建立合作關系的大學,德累斯頓工業大學還是德國十一所精英大學之一。2007年,拿到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分子生物工程碩士學位的張晶晶繼續奮勇前進,進入同樣位列德國精英大學的柏林洪堡大學,在這座柏林最古老的大學中取得了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
既然不放棄是張晶晶的習慣,在經歷了一連串的最優學習環境后,博士后研究的選擇他當然會把擇優堅持到底。憑借優異的學習成績和研究成果,張晶晶進入德國四大科研機構之一,在國際學術界代表著德國國家科技研究形象的赫爾曼-馮-赫姆霍茲協會做博士后研究。2011年,學成的張晶晶不僅實現了自己追求卓越的目標,他還獲得了由國家教育部和留學基金委授予的“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榮譽稱號,多年的努力學習得到了外界的認可。
大廈的高度決定于基礎有多深、多牢,志向高遠的張晶晶從選擇生命科學研究道路那天起,就深知學習最前沿知識的重要性。所以,即使過程困難重重,不放棄的習慣已經養成的他,多年來始終埋頭于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實現要達到的卓越目標,并在其中為自己的科研之路夯實了最堅固的地基。
科學研究,成果豐碩
斑馬魚的基因組序列與人類的有高達85%的同源性,作為和人一樣的脊椎動物,其生長發育過程、組織系統結構與人也有很高的相似性,在國際上,斑馬魚模式生物的使用正逐漸拓展和深入到生命體的多種系統研究中。張晶晶在德國期間的研究方向即為利用斑馬魚等模式動物系統研究緊密連接(Tight Junction)及其蛋白家族成員Claudin等的發育生物學作用?;A扎實、追求卓越的張晶晶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實現了兩次首次發現。
2010年,張晶晶首次揭示了緊密連接蛋白在神經表皮層細胞屏障、血腦屏障以及心腦血管發育等方面的功能和機制。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基礎科學領域著名雜志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該雜志與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齊名。在血腦屏障等血管內皮細胞組織屏障中,張晶晶還首次發現了Claudin-5a與Claudin-5b能共同作用推動動脈血管的發育生成和血腦屏障作用。
報效國家,自我實現
在國外學成的張晶晶,面對留在當地更優越的生活、工作環境,還是加入國內急需大量優秀科研人才的生命科學研究發展事業的問題,他絲毫沒有猶豫,于2011年經中國駐德大使館推薦,以海外高層次留學人員身份被引進入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擔任廣東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課題組負責人及神經病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對張晶晶來說,在科研道路上的追求卓越不僅是獲得豐碩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這些成果能夠服務于祖國的建設,讓個人的追求融入祖國的發展中,這才是他最希望實現的自我價值。
回國至今,在自己的科學研究方面,張晶晶在已有發現的基礎上繼續帶領他的團隊進行深入研究,目前已發表SCI論文7篇,最新的研究成果已部分發表于《美國病理學雜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實驗皮膚病學》(Exp Dermatology)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他作為第一發明人的《一種骨質疏松斑馬魚模型的構建方法應用》已成功申報相關中國專利。近年來,張晶晶也分別成功入選了首批廣東省委組織部“計劃”緊缺拔尖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特支計劃)”百千萬工程青年拔尖人才項目。
團隊、學科建設方面,張晶晶帶領的科研團隊作為廣東醫學院神經病學分支方向之一,參與并申報建成了“神經病學”廣東省重點學科與廣東省“衰老相關心腦疾病”重點實驗室,他作為科研骨干力量積極參與了廣東醫學院博士授權點建設和“廣東醫科大學”更名工程,由其負責建立和運行管理的粵西地區唯一的斑馬魚模式動物平臺,為廣東醫學院及附屬醫院多個學科的臨床醫學研究引入了創新性的研究模式和多種疾病動物模型,平臺也成為學校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研究相結合新的優秀載體,四年來除了其本人獲得了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七項省部級課題資助外,同時支撐學院和醫院相關學科成功獲得了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多項省部級科研課題。擁有豐富學術交流經驗的張晶晶,還帶領他的課題組與德國萊布尼茨分子藥理所、臺灣中原大學、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清華大學等單位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關系,擴大了廣東醫學院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學術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