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問卷調查范例范文

        問卷調查范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問卷調查范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問卷調查范例

        第1篇:問卷調查范例范文

        【關鍵詞】小學 綜合實踐 問卷調查 課型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8-0103-02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問卷調查被公認為十分常見、簡便而富有實效的調查方法。但對于小學生而言,要很好地掌握問卷調查、在實踐中充分發揮問卷調查的作用,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很多小學生在問卷調查中存在問卷設計不合理、問卷對象設置不夠全面科學,以及問卷結果分析過于表面等問題,所以,教師的適當指導很重要。

        陳斌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問卷的調查方法》中指出,做一次問卷調查需要經歷五個步驟:1、理清調查項目,確定問卷對象;2、圍繞研究目的,設計調查問卷;3、把握發放時機,及時回收問卷;4、統計問卷結果,分析調查數據;5、撰寫調查報告,展示活動成果。在以上問卷調查的五個步驟中,設計調查問卷、統計并分析數據以及撰寫調查報告這三個步驟是需要教師重點指導的,因此本文將問卷調查課分解設計為以下三個子課型。

        一、問卷設計指導課

        一份問卷設計得是否科學合理,直接決定了調查的效果如何,而想要設計好一份調查問卷,對小學生來說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以往的研究也說明了,很多小學生在設計調查問卷中存在問題的設計與主題關聯性不大或者對主題來說意義不大、可供回答問題的選項不夠全面合理、開放式問題讓人難以回答等問題。因此,指導學生設計好調查問卷,是比較重要也比較有難度的。

        以往的問卷設計課都只用一個課時講完,難免存在講得不深不透、學生一知半解的問題。因此,本次問卷設計指導課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為了解調查問卷的結構,能根據研究主題合理設計問卷標題、指導語和致謝語,并能合理確定研究對象。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為能根據研究主題合理設計調查問題,并嘗試設計一份調查問卷。

        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為:案例導入――方法指導――鞏固練習――交流評價――總結拓展。其中,“案例導入”環節,先給學生展示一份科學的調查問卷范例,從而導入本節課。“方法指導”則讓學生根據范例進行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出調查問卷的結構,教師適當進行引導完善并板書,并詳細講解指導語以及確定研究對象需要注意的問題。“鞏固練習”即讓學生根據各小組的子課題,合作列出問卷設計的提綱,寫清楚標題、指導語及致謝語,并確定研究對象。“交流評價”環節,各小組展示已經設計好的問卷提綱,其他小組給予適當的評價和建議,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各小組再根據其他小組所給的建議和教師的指導對問卷提綱進行修改和完善。“總結拓展”環節,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整節課的活動過程,鞏固對問卷結構的認識,并布置課后作業――查找“問卷中問題設計需要注意的問題”的相關資料。

        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為:復習舊知――探究新知――鞏固練習――交流評價――總結并布置作業。其中,“復習舊知”是通過復習鞏固上一節課關于問卷結構的認識。“探究新知”環節,學生根據課后查找的“問卷設計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的相關資料進行小組討論,并歸納展示,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注意問題呈現具體例子,讓學生有更深刻的認識,如果有些問題學生沒有提出來,教師可適當進行引導完善。“鞏固練習”環節,學生根據小組的子課題,合理設計調查問題。“交流評價”環節,各小組展示已經設計好的調查問題,其他小組給予適當的評價和建議,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各小組再根據其他小組以及教師的建議對調查問題進行修改和完善。“總結拓展”環節,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整節課的活動過程,鞏固對問題設計的認識,并布置課后作業――繼續完善問題設計,并將兩節課的成果合并,形成一份完整的調查問卷。

        二、數據分析指導課

        實施完問卷,如果沒能對問卷結果進行很好地分析,那么收效也依然不大。而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知識水平還不是很高,所以對于定量的分析可能只能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而定性分析卻是可以挖掘深一點的。

        數據分析指導課的教學目標為了解數據分析的幾個步驟――統計結果、發現現象、原因分析,并能通過數據統計結果發現現象和進行現象背后的原因分析。

        本課型的教學流程為:回顧導入――方法指導――鞏固練習――交流評價――總結并布置作業。“回顧導入”環節,通過播放之前活動的照片,讓學生回顧已經進行過的活動,各小組匯報活動進展以及在活動過程中收集到的原始資料,包括回收的調查問卷,從而導入本課。“方法指導”環節,教師呈現一些題目和數據,指導學生進行數據分析,并歸納出數據分析的三個步驟。“鞏固練習”環節,學生根據小組回收到的的原始調查問卷,小組合作學習,對其中的一道題目進行數據分析。“交流評價”環節,各小組展示小組數據分析的結果,其他小組給予適當的評價和建議,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撥指導,各小組再根據同學和教師的建議進行修改完善。“總結拓展”環節,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整節課的活動過程,鞏固對數據分析步驟的認識,并布置課后作業――對小組回收到的原始問卷所有題目進行數據分析,整理出分析結果。

        三、調查報告撰寫課

        作為問卷調查法的最后一步,問卷調查報告的撰寫有利于將問卷調查的研究成果集中體現,使學生加深對課題的理解,更深入地開展后續的研究。教師在指導學生撰寫的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引導學生辯證分析統計的數據,剖析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趨向。

        調查報告撰寫課的教學目標為了解調查報告的格式和結構,學會根據前期數據分析的結果撰寫調查報告。由于該課內容比較多,所以由兩個課時組成。

        第一課時的教學程序為:案例導入――方法指導――鞏固練習――交流評價。“案例導入”環節,先給學生展示一份科學的調查報告范例,從而導入本節課。“方法指導”則讓學生根據范例進行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出調查報告的格式和結構,教師適當進行引導完善并板書。“鞏固練習”環節,學生根據小組前期數據分析的結果獨自列出調查報告提綱,提綱要詳細到每一部分的打算如何寫。“交流評價”環節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小組內的交流評價,另一部分為班內的交流評價,教師適當進行點撥指導,學生通過交流,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調查報告提綱。

        第2篇:問卷調查范例范文

        論文關鍵詞:初中,排球模塊,教學效果

         

        1.前言

        “模塊”理論是由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感知神經學研究中心主任邁克爾·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的。他認為:“新的觀點認為腦是由在神經系統的各個水平上進行活動的子系統以模塊的形式組織在一起的。”1983年,認知科學家、美國拉特格斯大學和紐約市立大學哲學教授J.福多(JerryA.Fodor)出版《心理的模塊性》,從理論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研究角度,提出了智能的模塊性。此后,西方心理學界對心理模塊性的探索熱情一直興盛不衰,認為它是人類對心理的本質,特別是對“認知加工是怎樣被組織起來的”認識的一場革命,它被發展成為與“模擬論”“理論論”并列的“模塊論”,成為最具競爭力的三大理論之一。

        將模塊理論引入教育教學領域,成功的范例是加拿大荷蘭學院的CBE教學模式。它是一種以能力為基礎、以培養技術崗位型人才為目標的模塊式教學。這種模塊式教學也被引入到體育的教學改革中,在高中排球教學改革過程中,排球模塊課的推出,深受學生們的喜愛,這也為初中排球教學提供了借鑒和參考,但其是否也適合初中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效果如何還是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本人結合自己排球模塊課的教學實踐,進行了實驗與調查研究,論證了模塊教學在初中的可行性。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校初二年級參加排球模塊課學習的初中學生72名與參加傳統排球課的初中生72名。

        2.2 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查詢了有關模塊教學的論文和材料,并對文獻資料進行了收集理。

        2.2.2 問卷調查法:訪問了有關專家,專門設計了調查問卷,問卷初稿征求了10位專家的意見,之后對問卷進行了修改,表明問卷所列問題能夠或基本上能夠反映課題所要研究的內容。

        2.2.3實驗法:對沛縣五段中學初二年級的學生進行為期36學時的排球教學實驗。實驗前對學生進行一定的體質調查,并均勻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采用排球模塊教學;對照組采取傳統的排球教學方法。。

        2.2.4 數理統計法:對有關數據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歸納、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對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作用

        表1 選排球模塊課與傳統課實驗前學生身體素質表

         

         

         

        立定跳遠(米)

        36M橫向移動(秒)

        縱跳(cm)

        排球模塊

        X=1.75±0.16

        X=19.2±3.42

        X=42.3±6.78

        排球傳統

        X=1.76±0.12

        X=19.18±2.86

        X=42.7±5.29

        P

        >0.05

        第3篇:問卷調查范例范文

        關鍵詞:口譯教學 筆記教學 個人筆記系統

        隨著“全方位,多領域”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中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口譯市場逐漸擴大,對各專業領域高技能口譯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為滿足這一需求,自2006至2008年,教育部批準了13所高校設立本科翻譯專業,并于2007年批準在15所高校設立“翻譯碩士”學位。到目前為止,“全國已基本形成包括本科、碩士、博士在內的完整的翻譯專業教學體系”(徐翰,2010:31)。

        然而,國內就口譯教學定位問題出現了較大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口譯教學應以“技能訓練”為主,提出“口譯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語言藝術,因此在口譯訓練與教學中應該以向學生傳授‘口譯技能’為主要訓練原則,輔以不同題材的語篇來強化口譯技能的習得”(仲偉合,2007:6)。另一種觀點認為口譯教學應以“語言訓練為主”,提出“在中國的各種口譯課堂,外語能力的不足仍然是學生必須跨越的一個主要障礙”(張吉良,2008:94)。 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外語能力,只專注口譯技能的提高,那么學生依舊難以提高口譯水平。

        綜合分析,兩種觀點皆認可口譯技能訓練在口譯教學中的重要性,其分歧來源于認為應以“語言訓練為主”的一方更多強調了中國口譯教學現狀。

        口譯筆記作為口譯技能的組成部分之一,對高效的口譯輸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鮑曉英(2005:40) 在《幫助學生實現口譯“信”的標準――記憶心理學在口譯教學中的應用》中提出:“筆記可以在表達時幫助激活被動記憶,幫助記憶理解了的思想,幫助使感知的信息盡可能完整地保存下來,經過轉碼處理后再準確完整地傳送出去,是實現口譯‘信’的標準的有力手段之一。”然而, 羅德里克?瓊斯(Roderick Jones,1998:43) 提出交替傳譯譯員的主要工作應當集中在理解、分析和重述。“筆記只不過是一個工具,用它來加強這三項活動的成果。筆記本身不是一個目的,筆記只是達到目的的一個手段而已。”(李忠誠,2009:9) 即不應過分高估了筆記的重要性。

        中國口譯教學現狀如何?筆記訓練在現今口譯教學中有著怎樣的地位?對此,筆者首先面向104名上海理工大學英語(科技翻譯)專業的大三學生和翻譯碩士的研一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考察該校翻譯專業學生的口譯水平、對口譯教學的定位、困難口譯技能、個人筆記系統和筆記學習情況。其次,筆者采訪該校5名口譯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調查教師對口譯教學的理解和看法,并提出相應教學建議。

        一、研究基礎

        (一)理論基礎

        1.譯員知識結構

        仲偉合(2003:64) 在《譯員的知識結構與口譯課程設置》中提出一個好的譯員的知識結構公式:“KI= KL+EK+ S(P+AP)”。在此公式中KI=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 (譯員應該掌握的知識);KL=Knowledge for Language (雙語知識版塊);EK=Encyclopedic Knowledge (百科知識版塊); S(P+AP)= 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技能版塊)=職業口譯技能――記憶、筆記、信息綜述與重組、譯前準備等,加上藝術表達技能――以科學的手段、藝術性完成口譯過程的技能,如口譯的應對策略。

        由該公式可見,好的譯員需要同時擁有良好的雙語水平,還需要熟練掌握職業和藝術技能。因而,語言水平和口譯技能在口譯過程中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對口譯教學有著關鍵的意義。

        2.認知負荷模型

        丹尼爾?吉爾(Daniel Gile)(1995:179) 在《口筆譯訓練的基本概念和模式》(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中提出交替傳譯的“認知負荷模型”(Effort Model)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Interpretation=L+N+M+C。

        “其中L為傾聽和分析,N為筆記,M為短期記憶,C為協調”。

        第二階段:Interpretation= Rem+Read+P。

        “Rem指回憶或長期記憶,Read指閱讀筆記,P指產出譯語” (轉引自:李忠誠, 2009:9)。

        由“認知負荷模型”可見,當分配在筆記上的“處理能力”(Processing Capacity)越少,分配在傾聽和分析、短期記憶、協調上的能力就越多;并且吉爾也提出,“好的筆記會減少分配在回憶上的處理能力”(轉引自:李忠誠,2009:9)。由此可推斷,成熟的筆記將有助于譯員合理分配精力,提高口譯質量。這對口譯筆記教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實證基礎

        針對口譯教學定位問題,徐翰(2010) 就兩組本科英語專業大四學生展開了實驗研究。其中,實驗班與控制班各45人。實驗班采用“技能訓練為主、語言訓練為輔”的教學方式;控制班則按照“語言教學為主,技能訓練為輔”的教學計劃,各進行18周的訓練。實驗結果顯示,在定量研究中,實驗班測試的總體成績平均分比控制班的平均分要高,且成績差異顯著。“在分項成績比較中,實驗組在‘信息轉換/完整性’、‘準確程度’、‘語言表達’和‘應變能力’等四個分項成績中,平均分都比控制班要高,且成績差異均有顯著意義。”(徐翰2010:70)

        從徐翰的實驗結果來看,在初始英語水平相近的情況下,口譯技能訓練為主的教學比語言訓練為主的教學在口譯水平的提高效果上更明顯。

        二、研究實施

        (一)研究問題

        本調查研究關注兩個問題,即:(1)中國高校英語口譯教學是以技能訓練為主還是語言訓練為主?(2) 技能訓練中的筆記訓練在當今高校口譯教學中占有怎樣的地位?

        (二)研究對象

        調查問卷對象:上海理工大學英語(科技翻譯)專業55名大三學生和翻譯碩士專業49名研一學生。其中,55名大三學生中有6名男生、49名女生,來自江蘇、浙江、上海、安徽、新疆、、四川、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山東等省市,本科階段修讀過中級科技英語口譯和/或高級科技英語口譯。49名研一學生中有12名男生、37名女生,來自安徽、江蘇、山東、河北、湖南、山西、河南等省份,在本科階段修讀過各自所在高校所開設的初級口譯、中級口譯、高級口譯、大學英語口譯、英漢口譯、漢英口譯、口譯實務等課程,在研究生階段修讀過基礎口譯和/或科技英語交替傳譯。

        教師訪談對象: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5名口譯課任課教師。這5名教師皆有超過5年的口譯教學經驗,教授本碩階段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的多門口譯課程。受訪的5名教師年齡范圍為34至42歲;其中4名擁有博士學位,1名擁有碩士學位;1名教授,1名副教授以及3名講師;5名教師中有2名為碩士生導師。

        (三)研究工具

        調查問卷:筆者在參考徐翰《本科英語專業技能化口譯實證研究》(2010)的調查問卷以及陳菁《交際法原則指導下的口譯測試的具體操作》(2003)和劉建軍《英語專業本科學生漢英交傳筆記特征――一項基于學生交傳筆記的實證研究》(2010)等文章的基礎上,進行問卷設計,調查參與問卷的學生的口譯水平、對口譯教學的定位、困難口譯技能、個人筆記系統和筆記學習情況以及對筆記訓練的建議。

        開放式訪談大綱:筆者在借鑒徐翰《本科英語專業技能化口譯實證研究》(2010)的學生訪談問題的基礎上,設計教師訪談提綱,對該校5名本碩口譯老師進行訪談,訪談問題涉及對口譯教學的定位、對學生的口譯筆記指導方法和原則等問題。

        (四) 研究過程

        筆者于2014年5月面向英語(科技翻譯)專業55名大三學生和翻譯碩士專業49名研一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在2014年6月完成問卷調查的結果統計分析。之后,筆者在2014年7月就5名口譯教師進行開放式訪談,訪談全程錄音。最后于2014年7月完成對訪談錄音的整合轉寫和分析。

        (五)結果與討論

        1.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1)口譯水平

        筆者通過問詢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是否取得過“上海外語口譯證書考試”(SIA)英語口譯證書來考察問卷樣本的英語口譯水平,結果如表一所示。表一中,在參加問卷調查的104名學生中,84%的學生都沒有取得過SIA英語口譯證書。而在取得過SIA英語口譯證書的學生中,取得英語高級口譯證書和中級口譯證書的學生數量基本相當。

        (2)口譯教學定位

        針對口譯教學定位問題,筆者選擇通過詢問學生對語言訓練或技能訓練的偏向來實現,該問題調查結果如表二所示。表二中,在口譯教學定位問題上,約77%的學生認為,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同等重要;而剩下的同學當中,認為語言訓練更重要的同學略多于認為技能訓練更重要的同學,并有一人認為,技能訓練可使口譯效率在短期內提升,但語言訓練能實現口譯效率的長期實質性提高。

        (3)困難口譯技能

        為了解學生在口譯學習中所面臨的困難口譯技能,筆者向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羅列出7項常見口譯技能,調查他們所認為難以提高和希望課堂上著重講解的口譯技能,并要求學生以最多選擇3項的方式進行回答,因而該部分結果沒有測算學生比例,結果見表三。表三所示,各項口譯技能中,大部分學生認為聽辨、記憶、口譯筆記為難以提高的口譯技能,且希望老師在課堂上就這三項進行著重講解。

        (4)個人筆記系統和筆記學習情況

        在這方面,筆者通過問詢是否有完整的個人筆記系統、口譯筆記難點(最多選擇3項)、筆記教學占所上口譯課程百分比、課堂是否需要加強口譯筆記講解訓練、教師當如何進行筆記教學(最多選擇3項)、是否課下會自行進行筆記訓練以及自主訓練的時間和方式來調查學生的個人筆記系統情況、筆記難點、筆記的課堂教學情況、對課堂筆記教學的需求以及自主筆記訓練情況。該部分調查結果見表四至表十。表四至表十顯示,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中,63%的同學沒有完整的筆記系統,但會使用一些固定的符號,遵循一定的原則。剩余的大部分學生基本沒有筆記系統,筆記隨意。而只有2%的學生有完整筆記系統。

        在口譯實踐中,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認為后置的長定語、書寫速度不夠、數字是主要的筆記難點。其他筆記難點按選擇學生人數由多至少排列分別為:連接詞、語態和情態、名詞列舉、時態,且有一人提出如何記錄源語邏輯也是筆記的困難所在。而口譯課筆記教學所占比例數據顯示,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所上口譯課程中,筆記教學比例平均大約在20%至40%之間。并且,就單門口譯課程來看,學生對同一門口譯課中筆記教學比例的主觀認識相差較大。

        從學生對課堂筆記訓練需求上看,94%的同學認為有必要在課堂上加強對個人筆記系統建立的重視。但是在這些同學中,約有一半同學認為個人筆記系統的個性化是不容忽略的,因而教師應該提點筆記的一般規律,個人筆記系統的建立還是應該由個人完成。而課堂筆記訓練方式需求上,大部分學生希望教師在個人筆記系統的建立中起到督促和引導作用;少部分同學希望可以單獨開設一門口譯筆記課程。

        自主口譯筆記訓練調查結果顯示,課下會自己進行口譯筆記訓練的人數略微超過一半,且平均練習頻率約為每周2.6小時;明確標出練習方式的大多選擇利用網絡資源和考試及課程資料進行口譯訓練。

        2.教師訪談結果分析

        訪談結果顯示,受訪的5名教師基本在以下幾點達成一致:

        (1)技能教學方式及難點。受訪教師多以“先講解、后訓練”的方式進行口譯技能教學。并且,由于聽辨、理解和記憶構成口譯輸出的前提,因而在口譯的初始階段就無法把握好信息成為了學生口譯學習的主要難點。該結果與學生問卷調查結果一致。

        (2)筆記教學方式與比重。一般情況下,以一學期16周計算,受訪教師會在第5―8周左右開始介入筆記講解,且在之后課堂訓練中穿插筆記練習。因而從教師角度分析,筆記教學約占該校口譯課程的50%左右。該結果與學生問卷調查結果稍有不同。

        (3)筆記意義和教師角色。受訪教師認為個性化筆記系統對口譯活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且鼓勵學生以探索式方法,創立就個人而言最有效的筆記系統。在該過程中,受訪教師認為老師應當扮演引導角色,向學生傳授一般口譯筆記形式和方法,提供有效的筆記范例,但從不規定具體的筆記形式。

        (4)其他口譯教學建議。受訪老師還建議,就現有口譯教學而言,所在學校應增加口譯課時,強化口譯訓練和實踐,在保障師資的前提下開設更加精細化的口譯課程,完善口譯教學硬件設備,實現小班化教學。

        同時,受訪教師在以下幾點中意見不同:

        (1)教學定位及教材。5名教師認為口譯教學中,技能訓練的重要性高于語言訓練。但仍有2名教師指出,雖然理想狀態下,口譯課當專注于技能傳授,可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并未達到進行口譯學習前應有的高度。因而,雙語能力的培養依舊是現實口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口譯教材上,4名教師選用或參考了以口譯技能為主線的教材,即雷天放、陳菁所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口譯教程》。2名教師選用或參考了以口譯內容為主線的教材,其中一本為仲偉合、王斌華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基礎口譯》;另一本為梅德明編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級口譯教程》。

        (2)專門筆記訓練的必要性。5名教師認同筆記在口譯過程中的重要性,但有2名教師指出,筆記的重要性不能過分強調,因為筆記畢竟不是衡量口譯效率的標準,而是實現高效口譯的途徑,并且口譯訓練以提升整體口譯效率為目的,而非提升筆記能力。所以,刻意的筆記訓練并非必須。

        三、結語

        口譯教學定位及口譯筆記重要性疑義引發本研究對中國高校英語口譯筆記教學的現狀調查。本研究選取上海理工大學為研究對象,首先面向該校英語(科技翻譯)專業55名大三學生和翻譯碩士專業49名研一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考察該校翻譯專業學生的口譯水平、對口譯教學的定位、困難口譯技能、個人筆記系統和筆記學習情況以及對筆記訓練的建議。之后,本研究就該校5名本碩英語及非英語專業口譯教師進行訪談,調查該校口譯教學情況。

        問卷調查及教師訪談結果顯示,所研究高校中,英語口譯教學基本以技能訓練為主。但由于大部分學生的雙語水平并未達到口譯訓練前所需高度,因而以技能訓練為主的口譯教學多少又包含了一定的語言能力培養。其次,所研究高校的口譯教學中,教師重視口譯筆記訓練,但因認識到口譯筆記是實現最終口譯輸出的工具而非衡量標準,不會刻意訓練口譯筆記,只將其穿插于一般口譯訓練之中。

        就所研究高校學生英語水平來看,要實現完全的口譯技能教學還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們就專門口譯筆記訓練的必要性的看法也存在一定分歧。由于樣本來源限制,本研究還難以推測其他高校的相應情況。要了解中國整體英語口譯教學定位及筆記教學情況,還需擴大樣本范圍,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鮑曉英.幫助學生實現口譯“信”的標準――記憶心理學在口譯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界,2005(3):40.

        [2] 陳菁.交際法原則指導下的口譯測試的具體操作[J].中國翻譯,2003(1).

        [3] 劉建軍.英語專業本科學生漢英交傳筆記特征及其與口譯成績的關系[J].外語界,2010(2).

        [4] 李忠陳.中英互譯交替傳譯筆記難易分析及結構符號設計教學解決方法初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5] 徐翰.本科英語專業技能化口譯教學的實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6] 張吉良.ESIT 模式與中國的口譯教學[J].中國外語,2008(2):94.

        [7] 仲偉合.譯員的知識結構與口譯課程設置[J].中國翻譯,2003(4):64.

        [8] 仲偉合.專業口譯教學的原則與方法[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3):6.

        第4篇:問卷調查范例范文

        長期以來,在中學作文教學中,教師教得費力,學生學得無趣,學生怕寫作文,覺得沒啥寫、不會寫,教師怕改作文,認為費了力但效果差,這似乎成了無法改變的事實。作文教學處于一種無序低效的狀態,“少、慢、差、費”嚴重影響著中學語文學科整體水平的提高,制約著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語文教師,如何面對我們的作文教學現狀呢?如何研究、提高作文教學實效?筆者一直在思考并積極嘗試,力求探索出有效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個案調查的方法,主要采用了訪談、觀察、調閱作文、問卷調查等方法,對寧縣16所學校的122名語文老師及442名初中學生的作文現狀進行了深入研究。

        1.研究工具:主要是自編的師生問卷調查表、師生訪談記錄及若干學生初一到初三的作文。

        2.研究程序:分區域選定具有代表性的學校,在師生中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等。一是發放教師問卷122份,和20多位教師進行了座談;二是發放學生問卷442份,并對40名學生的作文進行了全程調閱,與學生本人進行了詳細交談;三是對收回的師生問卷調查表、訪談記錄和學生作文中呈現的問題作了整理分析。

        三、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中學語文教學中制約學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沒有大語文教學格局。有38%的學生認為作文素材主要來源于課本、課堂,45%的學生認為作文素材主要來源于作文報刊,兩項之和為83%。可見,學生的作文視野過分狹窄,并且遠離語文的起源――生活。

        2.老師的寫作指導與學生要求相差甚遠。有72%的學生認為作文中最大的困難是不會寫,70%的學生認為自己現在最需要的幫助是寫作技巧指導,而67%的教師認為自己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了教材中的“例子”作用,寫作前在選材、立意、寫法等方面給與了充分指導。72%的學生認為教科書中的“綜合性學習、口語交際”對提高作文很有幫助,但老師對此不夠重視,58%的教師認為其作用和課文比起來要小一些。從這一矛盾,可以看出老師沒有真正了解學生的需求,指導針對性不強。

        3.老師親和力不強。調查反映,73%的學生認為自己不是寫作的料,自己寫作缺乏信心;56%的教師對學生的作文畏難情緒進行了調適指導,但學生的作文畏難情緒依然非常嚴重;86%的學生作文一氣呵成是在即情即景或事情過后有深刻感觸之時。

        4.學生缺乏積累、小練筆等良好習慣。有62%的學生無作文素材摘抄本,21%的學生有卻不經常使用,兩項之和為83%;使用作文素材摘抄本的僅為17%,且這些學生中的70%僅有對作文素材進行思考和整理的意識,真正運用很少,換言之,有摘抄、常整理者僅為1.13%。

        5.作文教學無科學序列,隨意性、盲目性較大。教學目標空泛,重點、難點的訓練不突出,不能充分發揮課文的“例子”作用,只有一些大而難的要求,學生寫作無頭緒,在其中體驗不到成功的愉悅,畏難情緒越來越嚴重。

        四、對策探索

        1.革新觀念,改進教法,既重視基礎,又重整體感悟,使學生打好堅實的語文基礎。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是其基本屬性。”所以,堅實的語文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的基礎。中學語文教師應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加強字、詞、句、段、篇教學,注意聽說讀寫的有機結合,切實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積累與提高。只有學生儲備了大量詞匯,積累了雄厚的文學素養,具有將豐富的圖景轉化為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的功底,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有充足的文化信息,那種在寫作中辭不達意、捉襟見肘的尷尬便會蕩然無存,自會文思泉涌,佳詞麗句在筆下汩汩流淌。

        第5篇:問卷調查范例范文

        論文關鍵詞: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學生姓名: 趙靜 學號: 0762151147

        分 院: 經濟管理分院 班級: 經濟學0703班

        指導教師:張代軍、鄭秀田 職稱: 教授、助教

        填表日期: 2011 年 01 月 22 日

        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教學部制

        一、畢業論文選題的背景和意義

        選題的背景: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余錢該怎么利用逐漸成為了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下,只是單一地將錢放入銀行儲蓄只會使錢越來越少,只有合理安排理財投資才能分散風險,使余錢的效益最大化。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們加入的投資理財的隊伍中來。但不同的地區由于社會經濟環境的不同而使居民理財結構各異,不同的人們由于文化程度和社會經歷的不同對理財的認識也有所不同。如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人們的理財意識普遍較強,而且理財的結構多樣化,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理財結構則較為單一,理財意識強的居民占少數。

        衢州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地提高,投資理財熱也隨之而來。有的居民為了孩子的未來發展而投資,有的居民為了從投資中獲取更大的利益而投資,有的居民為了滿足心理的需求而投資,更有的居民是被游說去投資的。總之,每個人的投資理財意識各不相同,但是整個地區人們的整體投資理財意識的強弱卻直接影響著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

        理財的渠道有很多,包括股票、保險、債券、房地產、儲蓄等,不同的理財產品的效益和風險程度都不同,但是,真正對這些理財渠道充分了解的人占少數,許多人都是盲目的投資,這不僅不會帶來效益,反而會造成損失。因此,及時得了解人們的理財意識情況,并合理地提出意見和建議,能使人們更合理地支配余錢,做理財能手。

        選題的意義

        首先,通過了解居民理財意識的情況,可以分析投資理財對居民生活的影響程度。現在,市場流行著很多種投資理財的產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并愿意進行投資的。通過對居民的投資理財意識的調查可以得知人們對這些產品是否了解,并通過這種調查方式間接的使他們了解一些關于這方面的知識。

        其次,通過分析數據,例舉出幾種較受到人們青睞的理財產品。結合市場的特征和其他地區的情況提出關于投資這些產品的意見和建議。這能使人們對理財產品有更多更好的了解,提高他們的理財意識。

        再次,通過調查分析影響理財意識的因素,提高人們的理財意識。文化程度、社會經驗、社交環境等都是影響理財意識的因素。

        最后,調查得出的結論可以為衢州地區投資類產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信息,間接促進其發展。

        二、畢業論文研究目標與主要內容(含論文提綱)

        研究目標:

        本文的研究目標是了解衢州地區的個人投資理財結構如何,衢州居民的投資理財意識狀況,以及根據其影響因素給出相應的建議。

        主要內容:

        通過問卷的設計、發放和統計研究以下三個主要內容:衢州居民的余錢配置情況;衢州居民的理財意識情況;對衢州市居民理財意識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提綱

        一、問題的提出

        介紹衢州地區現階段的基本經濟狀況及居民的消費情況等來引出居民的投資理財的話題。

        二、衢州市居民的余錢配置現狀。

        根據調查報告的情況,分成幾種不同的情況進行歸納。

        三、衢州市居民的理財意識分析。(將理財意識分塊說明情況,先總的說明再分塊分析)

        (一)從理財意識強且對理財的基本知識了解的。

        (二)從理財意識強可對理財的基本知識不了解,麻木投資的。

        (三)從理財意識不強的,只會守著錢的。

        四、衢州市居民理財意識的影響因素分析

        (1)先說明因素有哪些,并做圖標分析

        (2)將關鍵的幾個因素單獨做詳細的分析。

        五、結論與建議

        三、畢業論文擬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術路線、實驗方案等

        采取的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用書面形式間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種調查手段。通過向調查者發出簡明扼要的征詢單(表),請示填寫對有關問題的意見和建議來間接獲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種方法。

        2、談話法:通過與對象面對面的談話,口頭信息的溝通過程中了解對象心理狀態的方法。

        采用的分析手段:

        1、定性分析法:一種探索性調研方法。目的是對問題定位或啟動提供比較深層的理解和認識,或利用定性分析來定義問題或尋找處理問題的途徑。

        2、定量分析法:在對問卷進行初步的定性分析后,可再對問卷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定量分析。同卷定量分析首先要對問卷數量化,然后利用量化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問卷的定量分析根據分析方法的難易程度可分為定量分析和復雜定量分析。

        技術路線:

        四、中外文參考文獻目錄(理工科專業應在10篇以上,文科類專業應在15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獻至少2篇。)

        [1] 胡安生,蔣勇生. 寧波居民金融意識及儲蓄狀況調查分析[J]. 寧波經濟,1997,(4)

        [2] 歐陽錢琳,馮如,李雯頎,張文昊. 大學生投資理財市場分析[J]. 財稅金融,2010,03(下)

        [3] 安娜. 當代中國家庭理財意識漸濃[J]. 中國經濟導報,1999,01,01

        [4] 宋芳. 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J]. 現代金融,2010(2)

        [5] 李睿. 家庭理財和國內投資渠道分析[J]. 考試周刊,2010(28)

        [6] 聶廣海. 建立風險意識,樹立正確的投資理財意識[J]. 現代經濟信息,2010

        [7] 劉東明. 淺析理財目標中的文化因素[J]. 商業研究,2010(10)

        [8] 徐英. 試析通貨膨脹對個人理財的影響[J]. 新疆財經,2009(5)

        [9] 張曉波. 影響理財的非智力因素[J]. 理財之道,2003,12

        [10] 陸海燕. 影響我國城鎮居民個人理財需求的因素[J]. 重慶工學院學報,2008(1)

        [11] 高太平. 個人投資理財的十大誤區[J]. 會計之友,2010(5)

        [12] 催至偉. 通脹壓力下家庭投資理財的策略分析[J]. 經濟研究,2010(7)

        [13] 丁致清. 創新理財觀念須強化“五個意識”[J]. 農村財政與財務,2004(2)

        五、研究的整體方案與工作進度安排(內容、步驟、時間)

        調查的實施和時間的安排:

        (1)2011年01月16日—2011年01月25日,問卷的發放及回收,同時進行論文研究的背景論述。

        (2)2011年01月26日—2011年01月30日,將收回的問卷進行數據統計并做適當的分析,并同時查閱相關文獻,進行理論分析。

        (3)2011年02月07日—2011年02月20日,根據調查結果,進行衢州居民的余錢配置情況。

        (4)2011年02月21日—2011年03月01日,衢州居民的理財意識情況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完成初稿。

        (5)2011年3月-2011年04月,修改,并最終上交定稿。

        六、研究的主要特點及創新點

        1、雖然研究的方法陳舊,但是研究的目標新穎。目前,對理財意識的研究還很少,以其作為調查目標進行問卷調查的更少。

        2、調查分析時,主要以圖表和數據分析的形式進行闡述,是切實的分析,分析的內容具有現實的意義。

        3、根據調查分析,對衢州居民的投資理財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理財意識,間接促進衢州經濟的發展。

        七、指導教師審核意見:

        隨著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和各種各樣金融產品的出現,如何通過理財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是當前的熱門話題,選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文章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對衢州地區的居民進行相關問題的調研,以了解該地區居民的理財情況和理財意識,方法適當,具備可操作性。文章的內容安排以及進度安排較為合理。同意開題。

        第6篇:問卷調查范例范文

        關鍵詞:音樂分析;寫作規范;課程建設;音樂學分析;音樂分析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3-0226-03

        “音樂分析”(music analysis)課程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類學生本科階段的必修課程,在不同院校,不同歷史階段,該門課程名稱也被稱為“曲式”、“曲式與作品分析”、“音樂作品分析”、“音樂分析”等。雖然名稱不同,但是其基本課程內容都是圍繞具體音樂作品,運用作曲技術理論知識對音樂本體進行分析,最終解讀作品的材料組織及其結構原理等。該課程近年來不斷擴展演變,從最初的針對作品“曲式結構”進行分析,進而對作品細部進行作曲技術綜合分析以及對作品在史學、美學、評論等文化意義層面進行研究和探討——“音樂學分析”①,成為一門對作品技術語言和人文內涵綜合分析的綜合類課程。筆者認為“音樂分析”課程教學的水平層次更是代表一所音樂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水準的重要指標,而個人的音樂分析能力是衡量個人音樂理論基礎及綜合素養的最重要標準之一。因此,“音樂分析”課程教學在本科階段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將該課程置身于“音樂學”學科發展的大視野中,就此門課程在高師院校課堂教學及課程建設兩個大方面展開思考,旨在為教學思路、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高師院校中音樂分析課程教學實踐概況

        我國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陸續開設該門課程已半個世紀有余。在其開設過程中,受到了教學對象、教學目的、教學周期、教學配套等因素的影響,表現出該門課程的“課程性”。其“課程性”究竟呈現出怎樣的現狀,存在怎樣的具體問題,需要該課程教師進行系統的整理、思考和分析。

        筆者根據“音樂分析”課程的學科特點,具體的課堂授課情況設計了一份面向一些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學院大三學生的問卷調查,內容如下:

        (一)音樂分析課程問卷統計

        此次問卷調查于2013年4月開展,面向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三年級四個班級160人發放了160份問卷,除去病事假的學生,共回收問卷150份,回收率達到94%,其中有效問卷100%。

        (二)問卷反應出教學中的具體問題

        問卷從課程教材、授課內容、課堂教學、課前課后預復習等方面設計了11道選擇題,采用匿名勾選的方式,確保學生基本按實際情況回答。從此次問卷調查中清晰的反映了“音樂分析”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具體問題。

        問卷第1、2題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該課程重要,卻只有三分之一學生表示感興趣。這表明了學生在思想意識層面已經認知到“音樂分析”課程在對于音樂本體研究和綜合完整分析方面的重要性,卻沒有具備對熟練使用該門課程技能的體驗,幾乎未曾從獨立分析音樂作品當中獲得過成就感和愉悅感,因此內心也沒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問卷3、4題表示大部分同學都認為該門課程有一些一般性的困難,但是在學習過程中這些困難體現的方面很平均,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個方面,這一現象說明學生在音樂基礎知識、綜合分析能力,發散分析思維這三個方面都比較薄弱,說明學生音樂綜合素質薄弱是一個普遍現象。

        問卷5、6題顯示只有少數學生對音樂分析的對象——作品,達到了很熟悉的程度,大部分學生選擇了一般熟悉,這表明學生在掌握作品數量,以及對音樂感性體驗方面有欠缺。在對作品類型的選擇上,各種類型風格的作品都有選擇。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對中小學教材中的音樂作品進行分析的期望值比較高,這說明學生當中普遍存在有將課堂知識和日后應用結合的強烈愿望。

        問卷7、8題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幾乎沒有課后復習的習慣,大多數人都是考試之前臨時抱佛腳的學習習慣。而學生對課堂上可以獲得的具體幫助表現出各自不同的傾向性,有的學生希望能在作品分析課上鞏固基礎知識,有的學生想拓展所掌握的具體音樂作品數量,有的學生想積極參與到分析過程獨立完成對作品價值的挖掘。這說明學生對在課堂時間內掌握這門課的技能抱有不同層次的諸多希望。而根據學生對第8題三

        個選項幾乎平均、無側重的勾選,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安排進大量的授課內容,以及這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是否現實可行。

        問卷9、10題,反映了學生對該門功課的作業態度。大部分人選擇了有時抄襲,這也不難解釋為何每次批改作業時都會遇到大量雷同作業,只有少部分學生每次作業都親力親為。而第9題呈現出的問題更值得教師思考,即大部分學生在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后依然不知道分析報告的寫作方式,這也間接或直接導致了學生對獨立分析作品無從下手的尷尬情形。

        問卷11題,反映出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課本知識,對于該門課程課外閱讀和參考,并就某一問題從不同的書本中獲取知識,以達到理解的目的,開拓知識面等方面,存在嚴重的不足。學生自主學習該門課程的主觀能動性差。

        二、高師音樂分析課課堂教學定位與探討

        通過問卷調查得出的結論,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羅列出在高師院校的“音樂分析”課上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絕不是單一的、獨立的,他們互相關聯,互相影響,不同的現象背后締結的是共同的深層原因,因此解決問題必須從根本出發。筆者認為,只有通過對該門課程清晰的自身定位才能給出解決問題的有效的建議。

        首先,“音樂分析”課的開設均安排在本科高年級段,這說明該門課程具有一定的專業深度,它既是之前基礎課程知識的匯總,又是將知識轉化為思維和能力的一個途徑,更是支撐其它各項音樂技能發展的重要底蘊。因此這門課程在教學中應當樹立新的高度,不應是雷同或重復于曲式學的簡略理論課程。

        當下許多師范類院校開設的“音樂分析”課程實際上就是“曲式”課程,所用教材,授課所遵循的思路,布置作業等各環節都基本按照傳統曲式課程開展,其根本上就是用“曲式”代替了“音樂分析”課。眾所周知,曲式僅僅是對音樂“曲體結構”的學習認知過程,而“音樂分析”課程應該是含有曲式分析在內,但高于曲式分析,綜合運用傳統“作曲四大件”和部分音樂學知識的課程來對作品進行全方位解讀的課程,其目的最終能夠為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進行獨立分析作品、從真正意義上理解作品打下扎實基礎。因此清晰的定位“音樂分析”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是教授該門課的基本前提。筆者認為在本科教學科目制定時,應當將“曲式”與“音樂分析”兩門課程分開設置。如果受到學時、師資等影響,沒有條件分設開課,授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將這兩個概念加以明確的區分,以確保學生對學科范疇的清晰認知。

        其二,“音樂分析”課程在全國各類音樂院校中普遍開設,筆者認為該課程開設在專業類音樂院校和開設在高等師范院校中有著完全不同的定位和側重點。因為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學生中的大部分學生畢業之后就業去向,是成為各地的中小學音樂教師,或者服務于當地的群眾文藝工作。而專業類音樂院校的“音樂分析”課,主要是為作曲系、音樂學系、表演系等專業學生開設,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創作型、表演型人才。所以,高師院校“音樂分析”課程必須要充分的考慮到學生未來面對的工作實際,因此,這對于高師院校該課程目標設置、內容選擇、教學定向有根本的影響。

        “音樂分析”課分析的作品基本是教材上的范例曲目。以全國大部分高師院校所使用的音樂作品分析教材為例,主要教材是:高為杰、陳丹布編著的《曲式分析基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其中大量范例曲目為古典浪漫時期貝多芬、肖邦的鋼琴曲,一小部分中外聲樂曲,和少數幾首中國民間歌曲。范例樂曲的優點是作品的代表性強,涵蓋中外范疇,同時曲式結構典型、清晰明了。不足之處是,如選用該書對高師學生進行教學時,該書對流行歌曲、當代中小學教材歌曲、校園歌曲等沒有涉及,這體現了使用該書時的局限性。

        高師音樂生未來將在中小學校園從事一線工作,在音樂普及、音樂基礎建設方面發揮重大作用。我們完全可以將中小學音樂教材中音樂鑒賞部分的作品作為音樂分析課堂分析的對象,這樣的教學安排是做到真正面向就業,將課堂學習和工作備課合二為一,為工作面試和未來的教學做足充分的準備和練習,不僅使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更加明確,積極性大大提升,也縮短了學生在日后工作中摸索準備的階段。此外,我們也完全可以選取不同風格的流行音樂進行分析,在流行音樂中尋找與傳統音樂血脈相連的因素或者完全不同于傳統的創新應用,拓展課程內容

        提升課堂通俗性、趣味性,既結合學生平時大多頻繁接觸流行音樂的實際情況,更重要的是將音樂分析與實際緊密聯系,加深學生的體會,也為日后學生在教學崗位上靈活應對各種當下流行音樂分析、教學做好示范準備。當然,古典、浪漫派音樂作品的分析,是該門課程的基礎,因為,它延續了曲式學的分析傳統,為學生鋪墊更深厚的學科基礎。

        其三,“音樂分析”課程最終賦予學生的是獨立面對作品時對作品價值深刻理解的能力,由于師范院校學生主修專業不同,例如鋼琴專業、聲樂專業、竹笛專業等。如何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在各自專長的領域當中,運用“音樂分析”課程知識進行實際分析,并讓學生在分析過程之后加深對作品演繹的理性與深度,應當是該門課程自覺的追求方向。

        在課后作業布置過程中,教師往往給全班同學布置同一個題目,過一周時間上交批閱。傳統的作業布置方法是檢驗基礎知識學習成效的有效手段,但是在一定時間之后,教師可以采用更個性化的作業方案。筆者認為在充分了解全班每個同學的專業特長之后,應當按照不同專業選擇不同的作品布置下去,例如竹笛專業學生布置分析竹笛作品,鋼琴專業學生布置分析鋼琴作品,聲樂專業學生布置分析聲樂作品。這樣的安排,既盡可能的減少了學生之間相互抄襲、依賴抄襲的做法,又結合了學生的專業興趣和特長,最終使每個學生都將該門課程與自己的專業實際相結合。音樂專業學生結束高校學習之后,往往從事的是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因此這種作業體驗對今后工作中無論演奏、演唱、教學及研究等,都有實際和長遠的意義。

        以上三點都是針對問卷反應出的問題,結合高師院校實際情況對該門課程做出的重新定位,不僅明確了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同時也豐富了課堂內容,完善了課后環節,相信這樣的調整能從根本上解決問卷中反應出的具體問題。

        三、音樂分析課程教學的自身建設

        當我們換一個角度來反觀“音樂分析”課程自身的完善性,不難發現其存在一系列的模糊地帶,例如,該門課程具體結構的定義、分析表達符號,以及分析報告寫作規范統一性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在每年的音樂學院研究生入學考試卷面中,體現尤為顯著,來自全國不同地區院校的本科生在報考研究生時交出的音樂分析答卷各式各樣。

        筆者認為,在高師院校和專業音樂學院的本科教學中,“音樂分析”課程所分析的作品內容,雖根據教學目標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對作品分析的各種結構的定義、分析表達符號及分析報告寫作規范等方面,應當盡量統一。而目前學界的實際情況是,基本上每一本教材都有自己的分析報告寫作方式,其所用的曲式各結構的定義、分析表達符號等,都缺乏統一性。

        眾所周知,音樂分析報告包括譜例分析和文字說明兩部分,由于沒有明確的學科課程規范,譜例部分的標注究竟要細致深入到哪一個步驟,文字說明部分究竟包含幾個方面的要素,哪些為必須涉及的要素,都成為了模糊的概念。因此在本科階段音樂分析報告的具體寫作過程中,規范的不明確導致思維的不縝密,沒有思維指導的學生往往難以下筆,即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要求保質保量完成作業,一旦考研進入另一個學校學習,曾經熟悉的寫作規范又面臨著調整。因此筆者呼吁學科規范能夠盡快出臺,從課程自身建設的方面努力以促進音樂分析課堂教學的規范性和系統性。  “音樂分析”課程另一個值得明確提出來探討的問題,即是否加大對作品在史學、美學、評論等文化意義層面進行研究和探討——即“音樂學分析”。前面提到過許多高師院校本科階段課程設置是將“曲式”課代替了“音樂分析”課,在課堂上主要講授音樂的曲式結構。這種現象反應了任課教師主觀意識上重視音樂結構的教學,雖對傳統作曲技法分析也有所涉及,或進一步涉及到了“音樂分析”各方面,但對“音樂分析”中的 “音樂學分析”部分所占的比重不夠。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對文字說明部分的研究往往僅存在于作曲技術層面,而對“音樂學分析”則淺嘗輒止,一帶而過。筆者認為這種情況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音樂分析學科規范性的不明確,文字說明部分的廣度、深度等都沒有被明確要求,教師自身不具備寬廣的學科知識背景,或者不重視“音樂學分析”等;此外,文字部分寫作比譜例分析更加主觀不易把握,因此文字部分只是作為分析報告寫作中一個必要組成部分被涉及。因而,缺少了“音

        樂學分析”的分析報告,好比僅僅具有作曲技術分析的“骨架”,而無“音樂學分析”的“血肉”,內容顯得單一、冰冷,缺乏審美價值。

        如何提升文字部分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一方面是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寫作,提高學生的文本寫作能力。另一方面,作為教學主導的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因為音樂分析課作為一門綜合課程,要想學生具備綜合分析的能力,教師自身更要具備扎實的作曲及作曲技術理論功底,寬廣的學科背景知識。首先,音樂分析課的教師自己必須懂得作曲,曾經創作并演出過自己的音樂作品,在知識結構上,教師不僅僅掌握純作曲技術層面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在史學、美學、評論等方面的淵博的音樂學知識;其次,教師要在思想高度上能夠認知“音樂分析”的廣義意義,承認“音樂分析學”大學科分支下“作曲技術分析”和“音樂學分析”并列平行的地位,在學科視野上能夠看到未來“作曲技術分析”必然結合“音樂學分析”且最終目的在于解釋音樂作品文化價值意義的必然趨勢。筆者認為,未來的“音樂分析”課程,應當視情況將“音樂學分析”的比重大大提升。可以說將音樂分析課程教授好,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相當高。

        前文提及音樂分析的最終目的在于解釋音樂作品文化價值意義,在達到最終目的過程中,我們運用了多門學科知識進行了多層面的分析,對每一個音樂作品的分析都是一次綜合能力的運用,都是對其包含和涉及樂理、和聲、復調、曲式、配器、作曲技術、音樂史學、音樂美學等具體學科知識的回顧,因此大量的音樂分析過程,對加深理解音樂有著不可替代的練習鞏固作用。我們在強調音樂分析課“質”的提升過程中,千萬不要忘記“量”的積累,因為“量”是該門課程體現課程意義的重要途徑,不能因為要營造課堂的趣味性而壓縮了該有的“量”。同時應當注重該門課程與多門課程的緊密聯系性、互相促進性以及實際運用性。例如,音樂分析課程對于歌曲寫作課的積極幫助,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幫助學生從大量模仿中體會作曲的規律和規則,音樂分析課之于歌曲寫作的意義就在于此;音樂分析課之于即興伴奏,不僅僅停留在和聲分析的層面,還應從結構的安排、音樂風格的選擇等方面提升即興伴奏的能力,使之具有自主的思想布局,不停留在呆板的和聲銜接初級階段;音樂分析課程對合唱指揮課、鋼琴課也有重要影響,這兩個領域都是高師院校學生日后在工作中大量涉及的工作內容。此外,音樂分析課中積累的音樂作品數量,音樂審美眼光,音樂分析能力等,都為日后具體工作積淀了深厚的底蘊。

        四、結語

        “音樂分析”作為一門課程,其屬性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具體環節中。在高師院校該門課程教學中,我們應當重點結合學生的實際工作需求來定位其內容,勇于根據實際情況改革教學。“音樂分析學”作為一門學科,其屬性體現在其學科自身的探索與完善之中,我們應當跟上學科不斷更新和擴充的發展趨勢,重新認識學科概念和范疇,將學科思維進行清晰準確的再梳理和理解,不斷使之成熟、規范,使學科的概念之于實際課程教學過程中,發揮更為深刻全面的影響,成為課程所賴以前進的學術源泉。筆者結合高等師范院校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從教學實踐的課堂問卷中尋找癥結,從音樂分析的綜合性、規范性、發展性等屬性角度反觀其的自身建設,以期望該學科建設在未來發展中不斷完善,該課程教學在未來發展中不斷提升。

        注釋:

        ①關于“音樂分析”、“音樂學分析”、“音樂分析學”等概念,請參看:陳鴻鐸.從“音樂分析”與“音樂學分析”到“音樂分析學”——“音樂分析學”學科建設芻議[j].黃鐘.2007(04):3-7.

        參考文獻:

        [1]高為杰,陳丹布.曲式分析基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錢仁康,錢亦平.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第7篇:問卷調查范例范文

        1.1意義

        地球是人類惟一的家園,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發現其他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地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惟一家園.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生產與生活的基本條件。長期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將其作為一項基本國策。自然環境提供人類生存發展的環境資源的同時,遭到了人類機大的破壞.只有當自然環境處與一種生態平衡的和諧狀況時,人類的前景才是樂觀的。大力倡導和樹立綠色文明理念;多辟渠道、形成機制;形成從我做起、從身邊事做起的局面。這既符合現階段我國國情,更是徹底改善生態環境的根本。只要全民動員起來,群策群力,積極行動,持之以恒,就一定能鑄起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長城,中華大地就一定會山川秀美、江山如畫。

        1.2目的

        通過對當前青少年對生態環境現狀的了解,使他們加深對此社會問題了解 與重視,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2調查過程

        由于是第一次獨自完成這樣的社會調查實踐任務,所以準備時間比較長。首先在網上查閱了一些有關調查問卷及報告的信息,通過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參考范例初步設計出了調查表,通過自己反復查看并參考別人意見,反復修改最終做出用于調查的問卷。接下來尋找了調查單位,根據實際情況最后確定了調查人群及較為可行的實施方案,對具體的調查實施作出計劃。自此,調查的籌備工作基本完成。

        2.1調查時間:201x年7月20日----201x年8月1日

        2.2調查對象:豐城市上塘鎮建新村12-18歲青少年

        2.3調查目的:通過對當前青少年對生態環境現狀的了解,使他們加深對此社會問題的了解與重視,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2.4調查方法:調查問卷,問詢法,座談訪問。由于實際情況制約,考慮到在學校中分發后回收率過低,問卷調查只進行了小規模的采集。主要采取問詢一部分學生及向了解情況的相關同學交談詢問來收集答案,對其他青少年采取一一問詢收集答案的方法。同時利用工作之便對本小區和身邊朋友進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3基本情況與分析

        環境保護是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是全球關注的重大問題。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環境保護除開發展各項科技技術,解決環境污染中的一些問題,最重要的還是提升對環境保護的意識,環境保護工作中,如何去提升環保意識,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提高環保意識對環境工作的重要性,應該做好以下三點。

        3.1認識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

        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和前提,是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條件。自然環境或者說地理環境、自然條件、自然基礎,它包括在歷史上形成的與人類社會活動相互起作用的那些自然條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礦藏、植物、動物等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復雜的綜合體。自然環境是人類創造活動的舞臺,是人類創造活動重要的對象。自然環境通過人類勞動對

        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自然環境具有自然、社會雙重屬性,以人類勞動為中介,自然環境在各個不同階段對社會發展都產生重要影響。

        3.2認識環境對經濟的重要性

        經濟在人們眼中仿佛一直與環境對立,其實不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以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經濟發展速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依賴于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和持續生產能力,因而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了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對經濟的發展存在著很大影響。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會引發自然災害,給經濟帶來直接的重大損失。

        3.3認識環境保護意識促進環境保護的成效

        環境保護意識也需要與時具進,跟隨社會的發展趨勢,而不能抱守陳規。環保意識提高,不僅有利于開展環境保護工作,提升環境保護效率,促進環境事業的發展,也有利于提升環境科技的創新成果,造福人類。

        4調查結論

        第8篇:問卷調查范例范文

        關鍵詞:語言任務 任務型教學法 大學英語 聽說課程

        The practice of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n an EFL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Zhao Qi1,2, Zheng Chunping1

        1.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2.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os Angeles, CA 90089, USA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tentative report on the preliminary practices of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 in an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course for non-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It explores students’attitudes towards TBLT in clas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a majority of students hol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BLT in class, but they show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ir progress in terms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With a further discussion about current problems of TBLT, the paper moves to propose four suggestion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ask difficulty, language forms, teachers’ role and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 language tasks;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urse

        隨著任務型教學法在國外語言教學領域的興起和發展,20世紀90年代,我國第二語言教學領域也逐漸采用任務型教學法,隨后,其應用與研究得到了較快發展。2001年,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倡在英語聽說課堂中應用任務型教學法。2009年,我校開始在大學英語聽說課程中系統地應用任務型教學法,在課程體系、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了相應的調整,設計了類型豐富、難度各異的語言任務,引導學生進行任務型的語言學習。

        具體來說,我校大學英語聽說課程設計的語言任務類型有30余項,合計語言任務280余個,并采用展示范例—實施任務—評價表現的模式展開任務型教學實踐。以一級課程為例,課程共設計了10項任務類型,語言任務70余例(見表1)。

        1 教學效果調查方法與結果

        對于語言任務應用效果的探討,本文著眼于學生的主觀反映,采用調查問卷和訪談兩種方法搜集相應數據。調查問卷集中探討學生對課程中任務豐富度、可操作性等方面的態度及對任務成效性的觀點,而訪談更關注學生的個人發展及其所發現的問題和建議。我校120名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參加了調查研究。

        1.1 問卷調查設計與調查結果

        我們共設計了Ⅰ,Ⅱ兩份調查問卷,Ⅰ卷旨在調查學生對大學英語聽說課程任務型教學法的整體態度,Ⅱ卷旨在調查學生對課程中每項語言任務的喜好程度。

        2011年11月,課題組以隨機取樣的方式,選取了118名完整參與過16周語言實驗教學的學生,對其進行問卷調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此類教學與評估的態度。研究人員使用李克特量表制定了《大學英語聽說課程任務型教學法整體態度調查問卷》,其中5分為最高分(表示最贊同),1分為最低分(表示最不贊同)。發放并回收問卷118份,其中有效問卷110份(男生82人,女生28人)。問卷的信度為0.877,說明本調查具有較高的信度,問卷測量的準確程度較高,內部一致性較好。

        表2詳細地反映了學生對該教學與評估體系的認知與態度,從表中數據不難看出,學生比較贊同此類教學方法(M=4.03),語言任務的類型較為豐富(M=4.26),數據初步顯示了學生對任務型教學法具有較高的認可度,說明該體系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表2 《大學英語聽說課程任務型教學法整體態度

        調查問卷》結果

        由表2可以看出,學生認為課程在語言任務的設計方面較為豐富,認為語言任務的完成有助于提高自身聽力和口語能力,還有助于提升自主學習、創新等綜合能力。針對課程中的評價環節,包括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三大部分,學生普遍認為其有助于自身的英語學習。綜合來說,學生對以任務型教學為基礎的大學聽說課程總體持積極態度,但針對任務可操作性的態度差別較大。

        第二次調查于2012年12月進行,共發放問卷110份,回收有效問卷106份。調查問卷要求學生對課程中開展的10項語言任務分別打分。問卷采用李克特量表,分數區間為1~5分,分別代表從“非常不喜歡”到“非常喜歡”的態度遞進。同時,問卷還要求學生在打分完成后,以文字的形式簡要說明喜歡或不喜歡某些任務的原因。統計結果見表3。

        表3 調查問卷Ⅱ結果

        根據調查問卷的結果,我們可以推斷學生對所開展的10項語言任務都較為認可(平均值>3分),其中,最受學生歡迎的語言任務類型為詞匯拓展、聽力訓練、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平均值>4分)。問卷中的文字說明反映:學生認為詞匯拓展可以幫助他們增加詞匯量并學習如何在段落中運用詞匯;聽力訓練的語言任務對其參加聽力考試幫助很大;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任務靈活度高,趣味性強,通過完成該任務,增進了團隊成員之間的友誼。針對相對受歡迎程度不高的語言任務,出現頻率較多的文字說明為:趣味性不強;課堂占用時間較長;不知道如何開始一項任務。

        總結來說,兩次調查的結果表明如果一項語言任務具有現實的意義,如指導學生考試,學生往往在實施過程中具有較高的積極性;而當一項語言任務在不具備較高靈活度和吸引力,只是單純鼓勵學生多運用語言交流時,學生的積極性往往不高。

        1.2 訪談設計與調查結果

        我們隨機訪談了37位完整參與任務型教學的學生,主要從3個方面展開訪談:

        (1)采用任務型教學法的大學英語聽說課程與你之前所上的同類課程有何不同?

        (2)采用任務型教學法的大學英語聽說課程是否存在問題?

        (3)對課程設計、實踐有什么建議?

        通過訪談,將學生對以上問題的反饋總結如下:

        第一,采用了任務型教學法的大學英語聽說課程使學生感受到了兩大主要變化:一是學生在課堂“聽”“說”的機會明顯增加,與以往課下不會主動練習口語和聽力不同,任務型教學法的應用促使學生主動、自覺地練習英語聽說。二是學生開始重新理解并認識英語課堂,與同伴和教師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學生表示他們通過這樣的學習,從高中階段只關乎課文內容和語法練習,慢慢轉變為基于基礎知識來完成豐富多樣的語言任務,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收獲了更多超越英語語言學習本身的技能。

        第二,采用了任務型教學法的課程存在兩方面的問題:

        (1)聽說課程本身方面。

        ①聽說課程的材料太過正式,與大學生生活的關聯性、實用性不強,缺乏親切感。

        ②課程材料缺乏讓學生硬性掌握的內容,如單詞、詞組、語言結構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缺乏收獲感。

        ③教師對語言任務要求不夠具體,沒有硬性的練習或作業留給學生完成。

        (2)學生的自主學習方面。

        ①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缺乏練習的動力。

        ②在語言學習和完成語言任務過程中,主動與同伴或教師交流的意識不夠強烈。

        ③語言輸入不足,導致輸出質量沒有突破性的提升。

        ④由于學業壓力,語言學習的積極性和現實的時間安排往往存在各種各樣的沖突。

        第三,訪談者針對大學英語聽說課程提供了豐富的、具有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絕大部分參加訪談的學生給出了“增加課時,提高對英語課程的重視程度”的建議。學生認為隔周上課或者一周上一次課課時不足,使得練習的強度不夠。并且,學生補充說,時間間隔過長,一方面不利于鞏固知識,另一方面學習積極性也被慢慢消磨。此外,學生還對課程教學提出了3個建議:

        (1)在課堂交流方面:增強課堂上分組的靈活性,每個人所在組的組員、搭檔定期更換,加強班內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2)在師生交流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多與學生進行英語交流、互動,并參與一些語言任務的完成,如小組討論等。

        (3)在課下任務布置方面:布置課后需要熟練掌握的單詞、短語,以幫助學生加強課下積累。

        2 調查結果的教學啟示

        通過問卷、訪談等形式的調查,分別呈現出學生、教師對任務型教學法的不同反映。從學生視角出發,調查結果表明學生普遍對任務型教學法持積極態度,并各有自己喜歡的任務類型,這無疑為任務型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站在教師視角,本文認為調查結果顯示出在語言教學實踐中存在兩大主要問題:(1)學生能力提升上存在“量”與“質”的矛盾;(2)學生“聽”“說”在“量”上的增加依然有局限。

        對于第一大問題,在訪談中,大部分受訪者談到與高中英語課堂相比,大學英語課堂中學生“聽”和“說”的機會顯著增加。但當被問及“是否可以聽懂,是否可以自信于自己的表達”時,受訪者多持否定態度。其中一名學生表示:

        “坦白講,自己還不如以前在高中時自信了。在高中,自己還會背單詞,背課文,做練習,這樣會給自己一種學到東西的感覺。但是,現在,自己只是在說,在聽,但感覺好像沒有多少針對性很強的訓練,所以也沒有感覺自己說的多好。”

        另外一名學生談到:

        “當我在上這門課的時候,有時感覺迷茫。相比較而言,高中的英語課更為系統,因為那時我知道要完成哪些練習,哪道題是對的,哪道題是錯的,要背哪篇課文,要背多少單詞。現在,有點兒不適應這種在課堂上不斷完成任務的學習模式。”

        對于第一大問題的解決,主要從以下兩個更為具體的問題展開:

        (1)如何讓學生在現有的輸入基礎上保證其在語言任務中完成交流。

        (2)如何確保學生在交流中習得第二語言。

        具體解決措施如下:

        (1)調整任務難度。讓學生有足夠的輸入是一種長期積累。所以為了讓學生在現有基礎上用第二語言進行對話和交流,就要首先考量“任務難度”。Brindley指出有三大要素影響著語言任務難度:學習者因素,任務因素,教師因素。而這三大因素又可以進一步細化成更多小因素。于是解決任務的可操作性可從這些因素入手,一方面,教師借鑒傳統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盡可能多地補充輸入,并監督、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教師應提前做相應的調查,了解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而根據學生的感興趣程度為不同話題分配不同類型的語言任務,如,針對興趣程度較高的話題,教師可以安排靈活度大,學生主導性強的語言任務,以充分發揮任務優勢。

        (2)關注語言形式。任務型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平衡、結合正在逐漸成為任務型教學未來的發展趨勢,根據Skehan的理論,傳統教學法中事先可預知的、精準的、可靠的語言知識傳授仍占有重要地位。“交流”不僅僅局限于“能說”,真正有效的交流在于“能說對”“能說好”,于是注重語言形式已然成為“任務后”階段重要的一部分。教師可以在“任務前”預設學生交流中可能遇到的語言形式,給學生以提示,并對學生“任務完成”中的綜合能力及語言運用能力有所總結,在“任務后”階段不僅反饋給學生用語有誤的地方,同時提示學生其用得好的地方及有待提升之處。這樣的教學,對教師個人具有相當的挑戰性。教師可在課程開始時,和學生一起構建評價體系,并提示其在每完成一項任務后,應用評價體系衡量自己完成的情況,從而樹立正確的評價觀念——不是為完成“評價”而去“評價”,而是從“評價”中習得語言、反思交流。

        (3)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這條建議源于在國外大學盛行的“討論班”。其討論課堂一般由助教或是學生自己主持。課堂上,全班學生就某一話題展開自由討論,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學生手中。然而,在國內,這樣的“討論班”很少見,很多人將其原因歸結為中國學生不愿交流、表達能力弱等幾個方面。然而“學習者角色”只是一枚硬幣的一面,其另一面“教師角色”的意義同樣值得探究。本文認為,很多時候,真正的問題并非學生不會交流,而是教師缺乏適時、適當的引導,沒能真正幫助學生開啟話題,延續話題,并使其在運用過程中不斷糾正自己的用語。尤其是對語言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教師應當以一種參與者的身份或是引導者的身份適時地介入學生的交流中,以提問、總結等方式推動學生之間的互動。

        對于第二大問題的解決,一方面需要學生不斷提高自身交流意識,另一方面涉及教育體制中多門課程的協調、安排。客觀上,非英語專業學生會將其大部分精力放在自己專業的學習上,而這些專業課程又會占據英語課程的時間,以至于英語課程出現一周一次或兩周一次的教學安排,甚至在大學高年級時,英語不再為必修課程。由于學生需要參加英語四六級等考試,即使安排了英語課,也會將其變成以傳統教學法為基礎的習題課。“給予重視”是很多學生在調查中提出的。畢竟,關乎整個體制的調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有一點可以明確,即只有主客觀因素的共同改觀,才可能真正實現“量變”到“質變”的轉化。

        3 結束語

        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應用任務型教學法已成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和發展前景。從任務型教學法誕生、興起到當下相關課題的熱烈討論、課堂實踐與應用研究,其在第二語言習得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傳統教學法的最大不同在于,任務型教學法把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放在首位,強調“用”中“學”,“學”中“用”的有機結合。國內外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證實了任務型教學法的效果,學生對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總體上持肯定態度。

        但是,任務型教學法仍在不斷發展中。其面臨的一大挑戰在于如何確保學生在“用”中有所“學”。很多學者提出應將任務型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相結合,尤其是教師要適應這種從一個保持距離感的講授者到積極的活動參與者的角色轉換。另一大挑戰在于人們對任務型教學的理解還不夠全面。任務型教學法不只是一個或多個語言任務的設計及實施,確切地說,它更像一個循環往復的系統,劃分有不同階段。在這些階段中,教師和學生都扮演著各自的角色,需要兩者間的協同合作。特別值得強調的是,“任務后”階段中的評價部分是任務型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目前的大學英語課程中,總結性評價仍然是一種主要的評價形式,在對學生實施形成性評估時,評價的結論往往還比較籠統。因此,在課程開始時,設定具體的評價標準,構建一個完整的評價體系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David Nunan.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 Peter Skehan. Task-Based Instruction[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8.

        [3] 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第9篇:問卷調查范例范文

        從我們的學校學生的英語學情調查問卷看出,學生在英語課堂中適時地出現英語與母語漢語的轉換,從語碼轉換發展的現狀到規律,都需要我們不斷去追尋,尋求更好教學方法與更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讓我們小學英語教學更加實用、高效,讓英語學習生活化、實踐化。基于上述認識,筆者提出“語用學視域下的英語語碼轉換的現狀及規律”這一課題。

        二、本課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在語用學視角下,通過研究語碼轉換現象及其規律,從而發現第二語言英語與母語之間的共通,培養學生在一定語境下善于使用英語的能力是不容忽視的,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與理論意義。其實踐意義在于怎樣利用語碼轉換的規律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語篇、語句掌握的效率,其理論意義在于在語用學視域下,怎樣實現母語與第二語言之間的自由轉換,發現其規律,以此來靈活運用學的小學英語。

        三、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語用學:語用學就是語言學各分支中一個以語言意義為研究對象的新興學科領域,是專門研究語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學問,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話語,研究如何通過語境來理解和使用語言。

        英語語碼轉換現象及規律:語碼轉換是指在同一話語或連續的話語中使用來自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方言或語體的詞和句;或指說話者從一種語言轉用另一種語言的現象;是語言接觸和跨文化交際中的一種普遍現象。

        語用學視域下的英語語碼轉換現象及規律的研究:在基于語用學視角下的英語課堂中由漢語向英語轉用,再從英語想向漢語轉用,英語與漢語兩種語言相互轉換,發現英語語言運用的現象與規律,從而提高英語運用的效率的研究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及重點

        (一)研究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在英語學習如何運用的大環境下,利用語碼轉換的現象及其規律研究實現母語與第二語言的相通,讓孩子更好的利用母語的常識來學習英語,從而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效率。

        (二)研究內容

        1.語用學視域下英語課堂教學語碼轉換的現狀調查的研究

        2.語用學視域下英語課堂教學語碼轉換的現象分析的研究

        3.語用學視域下英語課堂教學語碼轉換的規律分析的研究

        (三)研究重點

        1.語用學視域下英語課堂教學語碼轉換的現象分析的研究

        2.語用學視域下英語課堂教學語碼轉換的規律分析的研究

        五、課題研究的思路、過程與方法

        (一)研究思路

        通過研究,從我校英語語碼轉換規律的現狀調查分析入手,以英語教師為主體,立足解決本地區教學問題,結合名師訪談和文獻資料的分析,確立本課題的生長點,尋找研究的切入口,然后以新教材開發為抓手,以課堂為主陣地,以教學案例、經驗總結等為載體,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英語語碼轉換規律的理論。同時堅持理論與實踐探索相結合,實證與個案相結合,通過研究最終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的綜合能力。

        (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確定研究主題,文獻收集和學習,填寫課題申報評審書并進行申報。

        第二階段:開始階段(2014年1月至3月)

        完善文獻,進一步探討課題的內涵和外延;撰寫開題報告。

        第三階段:調整階段(2014年3月至6月)

        閱讀專注第二章至第三章,撰寫讀書心得;結合教育實踐撰寫教育案例;開展有關英語語碼轉換的案例研究等。

        第四階段:深入階段(2014年7月至10月)

        閱讀第四章至第六章,撰寫讀書心得;撰寫教育案例;探究教學對策,并撰寫相關論文。

        第五階段:總結階段(2014年11月至12月)

        撰寫結題報告;收集研究成果并接受課題鑒定。

        (三)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上網收集有關英語語碼轉換現象及其規律等方面的資料,到圖書室查詢有關書籍,學習先進的現代教育理論,了解英語語碼轉換的發展趨勢,研究國內外在語言情境下英語實用教學中一系列成功的范例,吸其精華。

        2.問卷調查法

        研究者用統一嚴格設計的與英語語碼轉換現象及其規律研究方向的教師問卷與學生問卷,并通過書面語言與被調查者進行一定的交流與互動,以此來搜集研究對象教師與學生有關語碼轉換相關有用的相關信息和資料。

        3.行動研究法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资源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 | 亚洲日本熟女视频 |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 亚洲稚嫩视频在线 | 亚洲第一精品在线观看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