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交換學習計劃范文

        交換學習計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交換學習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交換學習計劃

        第1篇:交換學習計劃范文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媒體要由僅僅作為教師演示和講解用的輔助工具轉變為指導學生學習和交流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媒體不應是傳遞教學刺激的載體,更重要的是教師創設情景、激發和維持學生動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探索知識、延伸自己潛能的工具,即體現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四類用途:指導、探索、應用和交流。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設計上下功夫。

        一、要體現現代教育技術下教學設計的指導性

        教學設計是教師為組織和指導教學活動精心設計的施教藍圖,教師有關下一步教學活動的一切設想,如將要達到的目標,所要完成的任務、將采取的各種教學措施等均已反映在了教學設計中。因此,教學設計的方案一旦形成并付諸行動,它就成為指導教師教學的基本依據,教學活動的每個步驟,每個環節都將受到教學設計方案的約束和控制。

        信息時代下的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法手段、新的教育模式等可以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發揮巨大的作用,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都可以而且應該作為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用來指導教學實踐。如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就包括了:關于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以及由“學”為中心而發生變化的整個教學師生關系等等,都無不形成了新的教育理論的代表。在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僅從教育模式上,而且從教育的各個方面要素(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內容等)上改善了傳統教學的弊端,改善了傳統觀念對教育技術的曲解。它為教育變革提供了有利的契機,并已成為教育變革的制高點。正因為如此,教師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認真思考,全面規劃,提高設計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使多媒體技術充分發揮效用而不成為限制或累贅。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既能更好地發揮教學設計的指導功能,又能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使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要注意設計文本與技術應用的統整性

        (1)如何根據教學要求制定出課件要講述的內容。多媒體教學不是課堂搬家,也不是書本搬家,而是一種輔的教學手段。選題時應該注意選擇那些內容抽象或過程復雜、難以口頭表述,學生理解吃力、傳統教學形式難以奏效且又適于多媒體教學形式并預計效果明顯的內容,避免追求像教科書一樣的系統性,而應該盡量做到實用性和系列化,以解決某一特定問題為主要目標。

        (2)擬定出課件將要采取的運行結構,以及每個知識點應采用怎樣的手段、運用怎樣的媒體(文本、圖像、聲頻、動畫、視頻等)對其進行表現和陳述。這時我們就要以設計原則為依據,因為課件運行結構的設計,媒體手段的選擇主要是根據設計原則中的“科學性”“可控性”進行確定的。

        三、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達到良好的可操作性

        從根本上講,教學設計的全部意義就在于滿足教學活動的實際需要,在于為實現這種需要提供最優的行動方案。因此,教學設計最基本的依據就是教學活動的實際需要,離開了教學的現實需要,也就談不上進行教學設計。于是,要求多媒體教學的設計也要符合教學的實際需要。

        “屏幕設計”和“制作”是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和制作中具體操作和實施的兩個環節。這時我們要對程序進行仔細地設計和制作包括每一屏乃至每一個按鈕、每一個菜單、每一個控鍵、每一個窗口、每一個圖標等。課件“設計基本原則”的通用性、可控性、科學性、容錯性和界面友好、操作方便這五點要求就應該在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教師在進行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時就應該格外注意這些要求和細節。

        四、要設計符合學生特點的多媒體教學

        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關心“教”,又關心“學”。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著教師的“教”,也存在著學生的“學”。教是為了學,學是教的依據和出發點,教師的教必須通過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學才能起到有效作用。大量的教學實踐也表明,重教輕學,課堂教學缺乏學生的積極性,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的。因此,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除了從教的角度考慮問題外,還必須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作為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依據加以認真對待。也就是說,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在決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時,應當全面考慮學生學習的需求、認識規律和學習興趣,著眼于輔助、激發、促進學生的學習。

        第2篇:交換學習計劃范文

        1.缺乏對學生個性化差異分析。

        傳統的中級會計學教學模式是統一安排、集中授課,追求整體進度,依照中間水平進行課程的規劃安排,不重視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對不同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效果掌握程度不高,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出現,好的越來越好,基礎差的學生學習愈來愈吃力,不利于學生發展。

        2.學生學習能力缺失。

        學習能力不僅表現為接受、記憶,更重要的是理解、運用,傳統中級會計學教學過程中,更多的偏重教師的講述與重復,“填鴨式”教學使得學生沒有精力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和融會貫通,對知識的認知只停留在表層,不能深入理解,獨立學習能力較差。

        3.學生學習積極性較差。

        中級會計學不僅是一門理論課程,更需要結合實踐檢驗來豐富學習,這就需要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但每個學生的興趣點不同,傳統教學模式又不重視“因材施教”,導致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得到充分調動,學習主動性較低。

        4.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溝通。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僅限于課堂上的提問,這對于中級會計學教學來說遠遠不夠,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學習效果也不能及時得到傳達,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了“授業”的角色,并未實現“解惑”的作用。

        二、中級會計學網絡教學特點

        網絡教育的普及和推廣為中級會計學教學注入了新動力,結合其自身特質,信息網絡環境下的中級會計學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1.教學方式現代化。

        代替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占據全面主導地位的方式,網絡教學提出一種雙向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構建創造性學習空間,允許學生自由探索,以網絡信息為載體,實現教與學互動的和諧場景。

        2.教學手段信息化。

        計算機軟件、網絡代替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黑板、粉筆、作業本,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采用更為豐富的實例,利用網絡獲得更多的資源,諸如企業憑證、賬簿等數據,方便學生直觀感受,實際探究,同時,還可利用各種功能完善的計算機軟件,讓學生進行會計模擬,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目標。

        3.教學評價方式多樣化。

        區別于傳統的試卷考核模式,網絡環境下的評價方式更為多樣,通過憑證的撰寫、賬簿的核算及會計軟件的模擬操作測評,教師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方便個性化教學目標的制定與教學計劃的策劃。

        三、針對網絡環境下的中級會計學個性化教學可采取的措施

        1.優化課程設置。

        網絡環境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持,在課程設置時,可根據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等實際情況進行優化,并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反饋的信息與評價及時做出調整,為每一名學生打造“量身定制”的課程安排。

        2.綜合教學內容。

        中級會計學既是一門會計學基礎課程,又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教學安排上,應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根據學生學習特點合理分布,強化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能力訓練。

        3.改善教學方法。

        信息網絡技術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除基本的會計理論教學外,對會計核算實際操作技能的訓練可依據學生興趣點,選用包括案例教學法、虛擬現實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等等在內的多種教學手段,也可以綜合運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其主動學習,培養其獨立學習能力。

        4.改變考核體系。

        第3篇:交換學習計劃范文

            本課教學內容選自第三單元“只有一個地球”中的第一課《地球在哭泣》。本課教材由“人口太多了”和“環境太差了”兩部分組成,用5課時完成教學內容。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地球以它博大的胸懷和無償的賜予,養育了我們人類。但是近幾百年來,由于人口的飛速增長,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加快,使得地球的承載能力接近極限。由此產生的一些問題,給社會帶來了不穩定因素,困擾著世界,困擾著人類。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是人口增長、環境惡化、資源匱乏,他們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質量。通過本單元的教學,要讓學生懂得控制人口數量,保護環境的深遠意義;能夠聯系生活實際感受和關注環境問題;知道世界人口基數大、增長過快的現狀以及由此產生的吃飯、住房、教育、就業、資源短缺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知道簡單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的知識和危害?!碍h境太差了”分為“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三個教學板塊,用時3課時。通過三個板塊的教學,旨在讓學生知道地球上的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和發展的基礎。但是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地球上的自然環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污染和破壞,地球已經在環境問題上向我們提出“嚴重警告”。因此,我們必須正視這些問題,從小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處的重要性,保護好共同生活的家園———地球。課前讓學生通過搜集和調查,了解并關注“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造成地球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了解這些污染的形成以及造成的嚴重后果,培養學生關注環境治理、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了解并關注大氣污染。

            二、教學理念實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進行學習,注重學習過程的體驗和感受。

            三、教學目標

            1.了解大氣污染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嚴重危害,體會“地球在哭泣”的含義。

            2.關心生活中的大氣環境問題,初步樹立大氣環境憂患意識和保護大氣環境的責任感。

            3.策劃保護大氣環境的活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保護大氣環境出力。

            重點:了解大氣污染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嚴重危害,樹立大氣環境憂患意識和保護大氣環境的責任感。

            難點:樹立大氣環境憂患意識和保護大氣環境的責任感。

            四、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

            五、教學環節

            活動一:感受地球是我們美麗的家園。

            設計意圖:通過生動優美的語言文字描寫和直觀形象的圖片感官刺激,讓學生感受到地球的美麗,體會到地球是人類美麗的家園,為與下文地球環境的污染形成感情的落差做鋪墊。

            活動二:了解生活中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現象。

            設計意圖:抓住語文課本中宇航員的感嘆,引導學生感受地球由“美麗”到“哭泣”的變化,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知道環境污染、資源浪費是地球哭泣的主要原因,初步引發學生的思考。

            活動三:了解大氣污染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嚴重危害,初步了解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搜集、交流、展示相關的資料,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現實,再通過設身處地的感受交流,進一步認識到大氣污染給周圍的環境和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嚴重影響,喚起學生保護大氣環境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活動四:策劃保護大氣環境的活動。

            設計意圖:此活動的設計,在于進一步激發學生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并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為保護大氣環境出力,做地球村的主人。

            活動五:課外拓展作業。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策劃付諸于行動,并通過自己的行動,影響和教育更多的人行動起來,凈化大氣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六、課后反思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課程要求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因此,我們要讓學生通過《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道理,并將這些道理轉化為一種內在社會動力,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1.注重了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本節課中,教師沒有就教學內容進行空洞的說教,而是課前要求學生搜集、查找跟學習內容相關的資料,充實、拓展了學習內容,強化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學生在查找、搜集資料的同時,也進行著資料的篩選、整理,提高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符合《課標》中對高年級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目標。

            2.注重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課本上學生通過閱讀就能解決的問題,主要讓學生自主學習;需要集思廣益、擴展容量、人人參與、有一些難度的問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而對一些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進行深入、獨立思考的問題,則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不同學習方式的交替使用,有利于提高學習的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3.注重了學科間的融合和滲透。本節課中,教師將語文課本《只有一個地球》中對地球美麗外表的描寫引入課堂中,激發學生對美麗家園的熱愛之情,接著抓住文中宇航員的兩句對比強烈的感嘆,使學生感受到地球雖然美麗但是很脆弱,從而去探究脆弱背后隱藏的原因。語文課本中優美的語言文字、精美的圖畫、宇航員深深的嘆息,無不感染著學生去深思地球哭泣的原因,深化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果。

        第4篇:交換學習計劃范文

        一、扎實化學學習中英語概念基礎

        針對國際學校學生特點,學生能聽懂教師用英語講解學科內容必須了解化學概念的基本詞匯。認識化學元素及化合物的英文表達、化學概念、原理的英文表述。比如,O2(Oxygen)、氧化反應(Oxidation Reaction)等。在高中化學中基本專業詞匯包括1~20號元素及其他主族元素的英文名稱:常見化合物的名稱及高中階段涉及的一些化學現象的英文名稱,例如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氯化鈉(sodium chloride)、鹽酸(hydrochloric acid)、電解質(elect rolyte);一些常用的數學表達式的讀法,如6.02(six point zero two);常用的單位,例如,gram、kilogram、meter等。

        二、用英語逐步對化學建立系統概念

        在雙語學習中要追溯化學概念、原理的起源和意義。例如,原子(Atom)、分子(Molecule)、元素(Element),要對學過的化學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整理,站在一個較高的位置,俯瞰全局,滲透“知識是聯系的”概念。例如,氧化還原反應(Redox Reaction)、燃燒(Combustion)等。

        三、重視實驗

        化學是一個以實驗為基礎,對于在全英授課的情況下,開展形式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應將科學內容應用到問題解決之中,讓學生致力于問題解決、決策制定和小組討論,以討論、模擬、實驗調查等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代替了簡單的閱讀和聽課,在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教學過程中獲取知識;在課堂教與學中,鼓勵學生盡可能利用多種機會進行交流,包括口頭交流和書面交流,并且在此基礎上鍛煉他們小組內協作的能力,交流能力,使學生以更加主動、積極的交流方式,多樣性的途徑及手段,使課堂氣氛更活躍。

        四、結束語

        化學學習是一個從量變發生到質變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總之,只要學習方法正確,相信你一定會輕松地把化學學好的。

        參考文獻:

        [1]徐偉國.高中化學雙語教學的實踐與反思[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4,(8).

        第5篇:交換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教師角色的轉換師資培訓網絡教學學習化環境

        一、學習化環境及教師角色的轉變

        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對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教育與學習。信息技術引入教育領域,大大豐富了教學的內容、教材的形式,促進教育模式、方法及觀念的變革。其中,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化環境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學習化環境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學習環境上不是只專注于目標知識的呈現和傳遞,而是致力于反映學習者對信息的理解和主動建構過程。通過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具有更多的主動和自由的環境,使學習者可以在其中自由的探索和學習,學習者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文字材料、書籍、音像資料、多媒體光盤和Internet的資源),綜合各學科的知識,與同伴相互協作,或者在教師和家長的支持與幫助下,完成意義建構。

        學習化環境是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利用情景、協作、會話等手段,并具有“真實世界”的特征和能力要求,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因此,在強調素質教育和學會學習的今天,構建學習化環境具有重要意義。這里討論三類學習化環境及其對教師角色的影響,這三類學習化環境與現代科技發展相關,而且三者聯系緊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可融合在一起。

        1、基于媒體的學習化環境

        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等電子媒體不僅為教師提供了傳遞各種教育信息的媒介,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而且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更多的認知工具,更為豐富的學習環境。基于媒體的學習化環境正是從學習者的角度強調了媒體的功能,即不是用于傳遞預先設定的教學內容,而是用于支持更為豐富的情境,提供更多的學習工具,以鼓勵學生的探索和發現,實現更具個人意義的學習。

        在基于媒體的學習化環境中,媒體的功能主要有幾個方面:作為通訊工具,以促進學生交流與協作;作為資源,通過超媒體、Internet、光盤等支持學生的信息探索探究活動;作為內容情境化的工具,使學習置于一個真實的情景中,支持意義建構;作為可視化工具,促進學生將抽象的數據轉化為現實模型,以發現事物模式和趨勢;作為表達工具,通過電子作品的形式發展學生的信息文化素養。

        在這一環境中,學生的探索空間增大,教學策略更加靈活多變,教師作為信息源的角色減弱,而更多地是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不僅要學會如何用媒體來傳遞教學材料,如何使用課件來輔助課堂教學,更關鍵是如何將媒體作為學生的學習工具和學習情景。例如運用Internet和數據庫軟件Access收集數據,再用數學工具軟件Mathlab進行統計分析,然后用Word制作電子簡報,用PowerPoint向其他學生做演示。因此,將媒體集成到教學中,運用多種媒體創設學習化的環境,是對教師新的挑戰。

        2、各學科綜合的學習化環境

        現代科技發展需要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技能,這種趨勢促進了學校教學目標的改變,要求學校設置綜合課程,使學生獲得跨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并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綜合的學習化環境正是體現了這一要求。

        綜合的學習化環境主要有三個特征:

        注重體驗。將學科學習內容融入到生活體驗中,通過接觸實際現象,獲得意識和經驗,這些獲得的經驗也能為今后學習提供有意義建構的基礎。

        注重跨學科的關聯。綜合化是和課程的整體結構相聯系,它所關心的核心是各個知識領域和知識類型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問題。目前主要采取交叉模式(課程間知識技能重疊交叉部分來進行關聯,如數學和自然科學中數據的搜集、分析和制圖是相通的)和問題模式(選擇一個較有學術價值、有爭議的問題或重大社會問題,如人口問題,環境問題,種族歧視問題等)來展開教學。

        注重方法性的知識。信息時代里使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能很重要,因此綜合化的學習環境更重視方法性知識,立足于社會中復雜而綜合的現實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會并掌握各種信息處理方法。方法性的知識主要包括信息收集與交流的方法,調查和訪問的方法,統計測量的方法,發表和討論的方法,評價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是學生未來生存的基本能力;另外,學生也發展了與學科相關的特殊方法,如藝術學科中鑒賞的方法等。

        新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使綜合的學習化環境構造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在實際教學中,綜合化的學習環境往往用計算機作為處理和分析信息的工具;以網絡作為資源環境和交流協作的媒介;以問題為中心,與研究和探索結合起來,發展學生應用實際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例如,地理課可以用數據庫收集氣象數據,運用數學工具進行統計分析,利用網絡查找資料,使用文字處理工具寫成小論文,并通過校園網自己的作業和進行討論??梢钥闯觯C合化的學習環境要求教師對課程間的聯系有高度的敏感,并能利用新技術,尤其是計算機和網絡來展開“問題解決式”教學。

        3、家庭化的學習環境

        信息技術也影響著學習者的成長環境—家庭,促進了家庭教育和學習化家庭的發展。家庭教育是社會整個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實踐證明,學校教育需要家庭配合,家庭教育需要學校指導。構建家庭化的學習環境是有利于學生全面成長的。過去,教育責任主要交給學校來完成,家長主要承擔撫養責任,很少參與學生學習活動。隨著社會發展,有了許多新的變化: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在家庭普及,通過媒體的學習經常發生在家庭里,通訊工具的發展為家庭與學校增加了交流的機會;現在的家庭規模變小,現一代家長比上一代具有更多的時間與小孩一起活動;現一代家長的文化基礎比上一代好,為小孩與家長進行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由于傳播媒介的發展使子女有可能比家長更早、更快接受新事物、新觀念和新方法,家長在引導小孩的同時,家長自己也往往在受到教育,例如學會電腦操作的往往先是小孩。因此,“學習型家庭”正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在當今中國越來越受到重視,家庭化的學習環境正是“學習型家庭”的體現。

        家庭化的學習環境主要特征有:

        注重家長和子女共同學習。廣播、電視、計算機或到博物館、展覽館等地的參觀,有助于提供共有的學習內容和活動環境。例如,子女同家長一起聽廣播、看電視獲得知識和交流是很有教育價值的。家長的參與為學生提供了情感支持,有利于學生積極的探索,對發展智力、減輕學業負擔大有裨益。

        注重生活化的學習。家庭中存在大量的學習機會,家長利用日常生活情境幫助孩子將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轉化為現實中可觀察、可操作、可實踐的經驗,對孩子動手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

        當然,加強學習與家庭生活的結合,并不是要使學習脫離學術軌道,而是給已經學術化的課程增添時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樂趣,幫助學生更有效的學習;充分重視家庭化的學習環境,也有利于整個家庭的學習,有利于家長學習新技術和接受新觀念,這無疑是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是一種全民教育,是朝向終身教育的全面實施邁出了極其重要的一步。

        家庭化的學習環境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掌握與家長交流的能力,為家長提供咨詢和促進學習與生活的結合,促進家庭與學校的協同教育。主要包括:教師應促進家長成為學生學習的情感支持伙伴;指導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將學科知識轉化為現實中可實踐的經驗;促進家長與子女的交流和活動,利用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等增加家庭內的教育機會,構造有利的學習環境,如,布置家長與學生可一起完成的作業。

        從上面三類學習化環境可以看出,信息技術的發展引起了教師的任務和角色的變化。教師不僅是“知識傳授者”,更是“指導者”。未來教師的概念可被描述為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學習資源管理者、導師等。教師的工作需要更多的運用新技術的技能、人際交流和團隊合作技能、規劃和組織能力及研究能力等。因此通過相應的培訓能使教師更好地擔當起他們新的角色。

        二、師資培訓的新任務

        師資培訓的目的在于通過一系列的課程和活動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通常師資培訓主要著眼于課堂教學技能,如,語言技能、板書技能等。例如,微格教學就是通過攝錄像媒體培訓師范生和在職教師掌握課堂教學技能的一種培訓方式。這些技能訓練對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強化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確實有利,但基本上不涉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體現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設計者、幫助者的角色,不關注學習化環境的設計。

        尤其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教會學生學習和生存能力的教育呼聲日益高漲,學生將會有更多的機會沉浸在各類學習化環境中。那么學習化環境的趨勢對我們的師資培訓有什么新的要求呢?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化環境中,教師要具備三個主要技能:使用媒體來構造學習化環境技能;學科知識綜合技能;促成學習和實際生活結合的技能。因此,在師資培訓中,除常規教學技能培訓外,必須添加上述技能培訓的內容,以促成教師角色的轉變。

        計算機和網絡提供了學習工具和資源,為學科的綜合,教師、學生、家長的聯系成為可能,計算機和網絡是學習化環境的核心。因此,師資培訓中最重要的是要讓教師對信息技術有直接的接觸,培訓過程本身要集成信息技術,使教師熟悉和體驗計算機化的學習環境,以便教師從直接經驗中會發現這種學習環境的特點,看到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習化環境的途徑和方式,豐富對學習化環境的認識,從而在以后自己的教學中也把信息技術作為強有力的工具。

        具體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1、師資培訓主要不是硬件軟件的操作,而是如何將技術集成到學習過程中的能力。學習化環境中教師的任務不是去開發課件,而是如何把信息技術當成一種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事實上,一些通用的計算機軟硬件技術如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多媒體、網絡等也很容易“整合”到學科課程中,不一定需要專門的教學軟件。例如,Word可以用到英語寫作課中或作為排版軟件用于制作電子簡報,用Excel教數學等。在培訓中,可使用大量范例,讓學科教師得到啟發,發現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結合點。

        2、信息獲取技能的培訓也應是師資培訓的重點。在學習化環境中,不強調知識的傳遞,而是更多的強調信息的敏感、分析和評價的活動,因此培訓內容也不僅僅是搜索工具和搜索引擎的使用,還應包括信息內容的再提煉和組合,從而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信息的分類、分析和判斷等。另外,數據庫的應用培訓是網絡時代教師的重要技能,不僅有利于教師了解網上資源搜索機制,也有利于展開探究式教學,調查數據的存儲、分析、決策、可視化及學生電子作品的都離不開數據庫。

        3、使用Internet等通訊媒體進行交流是師資培訓的另一個重點。教師應學會使用同步和異步通訊方式與家長、學生交流。因此師資培訓本身也應多采用各種Internet等通訊工具,如使用E-mail案例,使用聊天室進行教學經驗交流和問題討論。

        4、教師要體會技術在學習化環境中的集成,自己的工作也應集成技術,才能體會技術的價值和應用的前景。因此培訓教師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等工具來辦公,如使用模板和Internet資源來備課,不僅減輕教師的工作量,而且也是教師在學習化環境中一個預演。具體的培訓方法可以觀摩通用工具在教學辦公中的應用和企業的自動化辦公模式。

        5、要真正以學生為中心,支持認知過程,激發探索興趣,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來理解學生的具體觀點和意見是必需的。在培訓中可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

        6、由于學習化環境中教育目標從知識的理解轉到問題解決的培養,關注學生對問題進行多方面的觀察、應用和理解。在培訓中應強調跨學科的問題研究。具體方法可利用案例教學或采用專題的形式進行,教師以“研究者”身份出現,讓受訓教師既觀察工作情景,參與具體操作,并結合資料查閱、討論來理解綜合化的學習環境。

        7、培訓教師咨詢技能和與家長交流的能力,目的不是指導家長對子女的撫養,而是提高家長的教育功能。受訓教師應學習家庭教育的科學;學習學科知識轉化為現實中可觀察、操作、實踐的范例;以及設計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家長與學生一起完成的作業,如,辦電子簡報。具體可采用角色扮演和場景模擬等來體驗教師、學生、家長關系,使用范例來啟發學科內容與生活情景的結合。

        三、結語

        第6篇:交換學習計劃范文

        課題負責人:張希營 楊柏柱

        課題主持人:胡新嶺

        課題實施人:石海峰

        實驗班班主任:魯金民

        實驗教師:

        魯金民、王艷說、莊雪艷、沈鴻雁、王相連、張倩倩、

        葛振玲、車麗

        材料組:

        劉青國、石立功、高海威、王志華

        二、研究措施:

        1、認真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有關課題研究方面的專業知識,提高科研能力。

        2、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組織教師到科研先進單位學習、交流研究經驗。

        3、對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情況進行定期評估,對研究工作成績突出的教師予以表彰獎勵。

        4、定期召開課題組成員會,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三、本學期的主要研究目標:

        1、完成學校社會環境狀況的調查與分析。(高海威負責)

        2、完成學校、家庭與社會學習環境的調查與分析。(魯金民負責)

        3、完成《給學生家長的十條建議》的信息反饋的統計與分析。(石海峰負責)

        4、 研究如何在各科課堂教學中創建積極的學習環境,出一本《創建積極的學習環境論文集》。

        5、開展課題組成員集體備課活動,學習、交流、掌握在課堂教學中情景創設的方法與技巧,使用專用備課,形成模式和特色。

        6、開展個案研究。選擇部分優生和學困生作為采訪對象,搞好個案寫作。

        7、創建積極的學習環境教學策略研究:

        (1)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行為策略研究.

        (2) 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生行為策略研究.

        (3) 新教材實施過程中學生學習環境的積極創建策略研究

        (4) 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教育模式研究

        第7篇:交換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應用;專業英語;教學模式;策略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隨著我國建筑市場逐步邁向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具備專業知識和英語應用技能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已成為科技時代的必然要求。在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領域,不可避免接觸英語文獻資料。因此,能夠直接及時獲取專業信息,掌握專業發展動態已成為今天工程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然而,專業英語的教學長期處于一種營養不良的狀態。為此,文章結合教學實踐,著重分析建環專業英語教學改革現狀和策略應對分析。

        一、建環專業英語的教學任務及重要性

        專業英語是涉及專業領域知識的英語教學課程,是繼大學英語課和專業基礎課之后的教學補充,是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專業文獻閱讀能力和一定的翻譯能力,并且具有撰寫英語文摘的能力,能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最終能以英語為工具,獲取所需專業信息的重要工具。建環專業英語是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而設置的專業主干必修課程。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專業英語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以英語為工具,獲取專業所需要的重要信息”。通過專業英語教學,力求使學生能熟練應用建環領域的專業英語技能,掌握相應的英語專業術語,能夠讀懂與專業相關的英文科技文獻,能從技術性手冊中快速查找所需信息,能夠閱讀和翻譯本專業英文原版文獻資料。

        二、建環專業英語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定位不明確,對專業英語的重視程度不足

        正確的定位教學目標,是合理的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前提,長期以來普遍對專業英語認識不明、重視不夠。一方面,學校教學定位不明確。認為工科院校的專業英語僅僅是一種工具,學生只需要在大學英語的基礎上掌握一定數量的專業詞匯。另一方面,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專業英語學習沒有量化的等級考試標準,學習缺乏主動性、積極性,教學質量難以提高。

        (二)缺乏優秀的教材,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脫節

        目前專業英語教材內容簡單陳舊,難度深淺不一,在編排結構上沒有語法、特殊句型、典型表達以及翻譯技巧、科技論文寫作等方面內容的講解,很難與教學實際情況相結合。建環專業英語教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課本式”教材,即專業課本的英文對照本,理論性強且缺乏新意。另一類是“文獻式”教材,主要是從英文文摘、報刊和書籍等搜索來的文章片段或科普讀物,難以承擔傳播先進知識的重要使命。

        (三)教學方式沿襲“三單”模式,教學效果不理想

        目前專業英語的教學基本沿襲傳統的“三單”模式,即教學行為的單向性、教學形式的單調性以及教學內容的單一性。體現在兩個方面:在教學理念上,多側重閱讀+翻譯的教學模式,對于實用的口語交際能力以及建筑領域內應用文寫作能力的培養,則顯得十分薄弱;在教學方法上,以“填鴨式”為主導的方法多強調模仿、重現和機械記憶,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學生修完課程后學到的是“啞巴”專業英語,學生的英語思維始終處于休眠狀態,教授的內容局限于課本,學生喪失了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四)專業英語學習難度大,學生學習興趣淡薄

        在專業英語課程中,學習內容有著濃厚的專業色彩,文章的格式和風格不像大學英語教材中那么生動有趣,學生很難適應由基礎英語到專業英語學習思路的轉變。專業英語課程中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往往超前與專業課程,學生的專業知識不足嚴重影響學生對英文專業文獻內容的準確理解。專業英語有其特定的句型特點,長難句晦澀難懂,專業詞匯紛繁復雜,容易令初學者感到困難。

        三、建環專業英語的教學特點及策略分析

        (一)專業英語的教學特點

        1.詞匯理解

        建環領域的專業詞匯涉及范圍廣,專業細化,有其獨特的構詞特點,主要體現在:第一,詞義精準。多用生僻詞匯力求準確的表達專業方面的確切涵義,例如:hydrostatic(流體靜力學的),total normal emittance(全波長法向發射率),centrifugal refrigeration units(離心式制冷機組);第二,詞性中性化。專業英語詞匯注重全面客觀的描述事物,沒有“轉喻”、“轉義”的文學性修辭功能;第三,復合詞及縮略詞較多。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英語構詞方式采用大量復合、派生、縮略等方法,例如:trial-and-error(反復試驗),air-side(空氣側),TVOC =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2.句子翻譯及語義表達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英語多采用正式文體的科技說明文,語句邏輯性強,信息量大,語法結構復雜,從句繁多,變化靈活,主要體現在:第一,名詞化結構突出。例如:Archimedes first discovered the principle of 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y (阿基米德最先發現固體排水的原理);第二,廣泛使用被動結構。專業英語科技文章常隱蔽主語以強調客觀準確,例如:Pumps below the tower should be designed for an adequate net positive suction pressure(比冷卻塔低的水泵應具有足夠的凈正吸入壓力);第三,復雜長句較多。專業英語充分體現英語形合語言的特點,常用復雜長句表達。

        (二)專業英語教學策略分析

        基于上述專業英語的語言特性,建環專業英語是英語語言在建筑環境專業領域的表達,強調與專業緊密聯系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因此,在教學策略上應逐漸向應用型轉變,不僅僅是公共英語+術語詞匯的簡單疊加,更應注重是英語技能在專業領域的應用實踐。

        四、結束語

        總之,專業英語的教學擔負著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增長專業技能的重要使命。隨著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國際化進程的迅速發展,掌握國際通用語言,既有理論基礎又能面向實際的外向型、應用型人才已成為新時期專業發展的必然需求。正確認識專業英語的教學特點,全面分析系統化的專業英語教學現狀和策略應對,對培養國際化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丁雙紅,張學輝.理工科專業英語教學特點及改革意見[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2):114-115.

        [2]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工作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任達,張季超.土木工程專業英語教學發展策略的商榷[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1):75-77.

        第8篇:交換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分析化學》;環境工程;課堂教學;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9-0108-02

        一、引言

        《分析化學》是一門理論性高、應用性廣、實踐性強的課程,是高校環境類、化學化工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環境工程專業是20世紀7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它是一門運用環境科學、工程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控制和防治環境污染,以改善環境質量,使人們得以健康和舒適的生存的學科,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而化學學科就是其中的一個比較重要的相關學科,《分析化學》課程也是目前所有開設環境工程專業的高校課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基礎課程,它不僅為后繼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必要的理論準備,而且為今后的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一直以來,很多教師和同學都對該課程有種難教、難學的感覺,認為該課程中公式多還難記,概念模糊不易理解,內容也多而雜。如何提高環境工程專業《分析化學》教學效果一直是擺在每一位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作者就如何提高《分析化學》教學效果談幾點看法,僅供參考。

        二、講好第一節緒論部分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學生在面對一門新課程時,往往感到迷惘,不知道該課程有多大用途,該怎樣學習。緒論既是一門學科內容學習的開始,也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學習的開始。每門課程最好講的是緒論部分,最難講的也是緒論部分。緒論作為全書概括性的提要,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然而,部分老師在上課時把緒論當作一個開場白,一帶而過;也有些教師認為緒論至少要講兩節課,甚至三節課,這同樣也是沒有必要的。緒論除了要達到多方面的教學目標外,還因為師生第一次接觸,是共同學習的開始,要營造共同學習的良好氛圍,要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也要適當展示教師自身良好的教育素質,因此必須精心準備和設計。在上環境工程專業《分析化學》課的緒論時,我們可以以歷史上發生的重大環境污染案例的分析和調查為例,向學生介紹20世紀50年生在日本的公害病——水俁病的病因發現過程。水俁病是最早出現的因工業廢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環境分析化學工作者利用光譜定量分析和元素追蹤等分析化學手段,歷經11年之久,揭示了由于汞污染造成的嚴重危害。通過這種對典型污染物案例甄別的講述使學生了解《分析化學》在環境樣品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激起學生學習《分析化學》的熱情和積極性。最后,關于《分析化學》的內容及研究方法要概述性的講,列出課程的重點教學內容即可,一方面教材后面部分會具體闡述,另一方面由于學時所限也不能將所有知識重復講解。筆者相信,只要緒論講好了,對于講好《分析化學》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現代科技發展的特點使得學科間交叉與滲透,近代生命科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的迅速發展給《分析化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限的教學時數不可能把方方面面的內容都講到,只能以點帶面地去講,并且結合專業領域的實際應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目前的環境工程專業《分析化學》教材的內容和體系基本上是以經典的化學分析為主,主要是四大滴定分析,即酸堿滴定、氧化還原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分析,如果只是簡單地闡述這些滴定的原理及其方法會有些枯燥,缺乏和專業的聯系。例如,在講授酸堿滴定時,我們可以把這個知識點和環境污水處理過程聯系起來,污水處理中對各種不同酸堿性水處理的實質上就是酸堿相互滴定問題,讓學生了解酸堿滴定這部分內容與所學專業是緊密聯系的,是不可忽視的內容。又如,在講授沉淀滴定時,可以結合水體中污染物可能發生的沉淀溶解反應,通過計算分析溶解度及其可能影響因素,就可以利用沉淀溶解平衡關系預測污染物溶解或沉淀作用的大小。通過這種與專業應用結合的方法講解,可以避免原有教材內容簡單、枯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真正理解《分析化學》基礎課的重要地位,重視今后的學習。

        四、注重知識體系的銜接

        眾所周知,《分析化學》公式多,概念更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整個課程體系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許多公式只是一些基本公式的繁衍或不同的表現形式,在授課時,只要幫助學生理清各部分知識之間的銜接關系,把握住它們之間相互連接的線索,那么學生學習起來就會顯得游刃有余。因此,做好《分析化學》各知識體系的銜接工作對于講好《分析化學》尤為重要。此外根據課程內容,《分析化學》所用的方法可分為化學分析法和儀器分析法,二者各有優缺點,相輔相成。教師在授課時,除了要講好講透化學分析原理之外,一定要注意合理結合實驗教學以及儀器分析技術,并且應適當調整化學分析法和儀器分析法在課堂教學中所占的比例,從整體上系統地把握全書的內容,時時刻刻突出主線,應用主線。

        五、建立科學的考評制度

        在大學基礎課程的教學中,通常是以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綜合評價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以此來評價教學效果。這樣的方法能綜合考評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但是,傳統的平時成績一般僅僅包括平時作業、課堂考勤和課堂提問。這樣的形式太單調,不能突出那些對《分析化學》比較有學習熱情及學習興趣的同學。因此,我們可以把平時成績的內容擴大化,例如鼓勵學生對其所感興趣的章節進行課外閱讀,通過課下查資料來寫一些相關小論文;同時積極開展與《分析化學》相關的課外活動,俗話說“得法于課內,收效于課外”,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有關《分析化學》問題的辯論會、有關化學污染的調查等活動。這樣既鞏固了課內所學知識,發展了運用能力,又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習向社會生活的延伸。這樣,平時成績不僅包括作業、課堂考勤、課堂討論、小論文,而且也包括學生平時在《分析化學》課外活動的參與情況。另外,期末考試,我們對考試內容及形式也可進行變通,改變傳統的整篇死記硬背題目的做法,我們加一些考察學生創新思維的題目。這樣,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六、結語

        《分析化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我國化學界前輩徐壽先生曾形容《分析化學》是“考質求數之學,乃格物之大端,而為化學之極致也”。關于如何提高《分析化學》教學效果已有許多前輩和同行教師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到了許多寶貴的成果。本文主要就講好第一節緒論部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注重知識體系的銜接和建立科學的考評制度等教學方法和手段拋磚引玉,作者希望通過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不斷總結經驗、與時俱進,作者堅信環境工程專業《分析化學》的教學手段將更加豐富、教學效果將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華東理工大學化學系,四川大學化工學院.分析化學[M].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方明建.分析化學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5,84(2):94-96.

        [3]唐建設,項麗.環境分析化學教學體會[J].經濟研究導刊,2009,22(60),245.

        第9篇:交換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光標閱卷機;信息技術;計算機管理;高考成績

        1前言

        雖然光標閱讀機在技術方面已經落后于其他閱卷機器和軟件,比如現在有很多閱卷平臺,通過掃面試卷可以網上閱卷。但是,目前好多學校仍然在用光標閱讀機,尤其對中西部貧困地區沒有經費更換更先進的閱卷系統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對老設備老系統“光標閱讀機”進行再研究,再升級。十幾年來,國內中小學應用光標閱卷機的學校已取得明顯的效果。這樣對提高老師改卷效率和分析成績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光標閱卷機不僅能節省老師的閱卷時間,還能分析學生的成績。用光標閱卷機讀取的成績還能進行成績分析。比如對成績排序??梢栽诎嗉墐扰判蛞部梢栽谀昙墐扰判?。還能統計正答率,讓老師講課有的放矢的去講課。這樣的課堂就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充分利用光標閱卷機的學校高考成績就比較好。例如:我們商丘市第一高級中學2016年取得成績:(1)蟬聯全市高考“十三連冠”,本科上線率連續7年在全省遙遙領先。(2)再奪全市文理雙狀元:理科狀元田志國(全省第7名),裸分696分;文科狀元周晗,裸分601分。(3)全市理科前10名,我校占7名;全市文科前10名,我校占7名。均為裸分成績。(4)我校有4個班一本上線率為100%,有7個班二本上線率為100%。我們商丘市第一高級中學取的這樣的好成績的主要經驗之一就是大量地、廣泛地使用了光標閱卷機。每個校區每個年級都配置了光標閱卷機,總數達9臺。好多任課教師都會操作。

        2光標閱讀機的研究價值

        2.1光標閱讀機能應用于考試中

        過去考試后,由于閱卷工作量大,教師不得不連夜加班評閱試卷,盡管加班,也不能很快閱完。幾天過去,學生對考題內容淡漠,再分析試題中的問題效果就差?,F在,用OMR閱卷,一般上午考試下午閱完,隨即打印出成績、統計、分析報表。

        2.2光標閱讀機能應用于課堂教學環節中

        近年來,很多學校都追求課堂效率的提高。由于隨堂檢測具有短評快的特點,能及時反映出學生的不足,高效率的使學生改正過來有所提高。所以隨堂檢測是提高課堂效率的表現之一。目前好多老師會利用自習課發給學生卷子后讓學生把答案寫到機讀卡上用光標閱讀機進行閱卷。在考試中利用光標閱讀機不僅能提高效率節省老師改卷時間,還能統計正答率。根據正答率老師可以有目的性的講解。沒有必要對每道進行講解。這樣就會更有針對性的做到精講少講,把時間還給學生提高課堂效率。老師在給學生培優的時候我們老師還可以根據光標閱讀機統計出來具體學生錯的具體題目。這樣老師可以根據光標閱讀機提供的錯題建立學生錯題檔案,對學生針對性的培優補差。老師在給學生培優補差時也能針對學生具體錯的什么題單獨課下輔導。如果是共性的問題可以在課堂上講解,如果是某些或者某個學生的個性問題在課堂上講解是對其他學生是浪費時間,這樣的話就可以對這些學生針對性的課下輔導。光標閱讀機在教務系統管理學生成績的時候對平均分和最高分以及最低分都能很好的了解。也可以了解試卷的難度和信度,給學生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以及出卷人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和知道意見。在考核老師的時候,也可以根據光標閱讀機提供的數據,分析出各班的平均分、進步率、優秀率等考核指標。

        教務處或者教學管理部門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對老師的教學進行評價和考核。在給老師評教的時候如果采用調查問卷學生可能礙于情面不好意思填寫實際情況,不能反映出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是否滿意。如果是調查問卷也在統計結果時也很麻煩,統計工作量也非常大。但是,如果把調查問卷改為讓學生涂機讀卡,再永光標閱讀機像改試卷一樣就很方便了。比如題目的序號1,2,3,……分別代表語文老師、數學老師、英語老師……以此類推。其中的A\B\C\D分別表示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四個選項。A\B\C\D四個選項的分值分別賦予5分、4分、3分、2分、1分。這樣可以根據所得的分值把滿意度較高的老師挑選出來。這樣既方便了學生又方便了老師。光標閱讀機不僅在考試中使用非常方面而且在學校管理和考核老師時應用也非常方便。雖然目前有更先進的儀器和軟件,但是,光標閱讀機的方便使用和方便攜帶的特點,目前仍然有很多學校和單位在繼續使用,因此有必要對光標閱讀機的充分再利用進行再研究再創新。

        參考文獻:

        [1]傅洪濤,徐萌.光標閱讀機(OMR)的原理及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1996(0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州性视频在线 | 中文字幕久久久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 亚洲无线码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伦不卡 | 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