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六年級科學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32課,分四個單元。
1、微小世界。包括1---8課,使學生知道,怎么樣使用放大鏡,知道放大鏡就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用圖畫記錄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對比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看到的洋蔥表皮有什么不同。
2、物質的變化。包括1---8課,讓學生知道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一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一些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用舉例、分析、綜合、概括的方法,對物質的變化進行比較分析分類。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3、宇宙。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能利用多種渠道搜集有關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信息交流、討論,并且整理有關的信息。知道對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嘗試對信息的可信度進行判斷是必要的。知道科學的進步需要永無止境的科學探索精神。發展對宇宙天文探索的興趣。
4、環境和我們。包括1---8課,引導學生認識人們在生活中會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這些垃圾一經丟棄會給環境帶來污染。調查統計家庭中一天產生垃圾的名稱、重量和種類。認識到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垃圾,這些垃圾對環境會造成破壞。關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 教學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使用放大鏡,知道放大鏡就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讓學生知道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一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一些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用舉例、分析、綜合、概括的方法,對物質的變化進行比較分析分類。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同時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及操作能力、分析問題及比較分類能力。
2、學習宇宙知識。讓學生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能利用多種渠道搜集有關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信息交流、討論,并且整理有關的信息。知道對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嘗試對信息的可信度進行判斷是必要的。知道科學的進步需要永無止境的科學探索精神。發展對宇宙天文探索的興趣。
3、教育學生用聯系、運動、變化的科學自然觀認識和理解各種自然事物和現象。
四、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認識放大鏡是“凸”“透”鏡。
2、能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間接感受抽象物質的存在性以及物質的變
3、搜集整理月球的資料,根據資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信息交流、討論和整理
4、布置學生按要求帶垃圾來進行稱重測量。引導學生對垃圾產量大帶來的問題進行討論。
五、教學方法及措施
1、學習制造放大鏡。通過放大鏡、顯微鏡對物體的觀察、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2、學習用篩網分離混合物、用蠟燭給白糖加熱。用舉例、分析、綜合、概括的方法,對物質的變化進行比較分析分類。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3、能利用多種渠道搜集有關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信息交流、討論,并且整理有關的信息。
4、調查統計家庭中一天產生垃圾的名稱、重量和種類。
六、教學進度安排
周 次
課 次
教學內容
課 時
第1周
常規訓練
1課時
微小世界:1--2
1 放大鏡
2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2課時
第2周
3--5
3 放大鏡下的晶體【1】
4 怎樣放得更大
5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一)
3課時
第3周
6--8
6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二)
7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們
3課時
第4周
機動第一單元復習
3課時
第5周
物質的變化:1--3
1 我們身邊的物質
2 物質發生了什么變化
3 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
3課時
第6周
4--6
4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
5 鐵生銹了
6 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
3課時
第7周
7--8
7 控制鐵生銹的速度
8 物質變化與我們
3課時
第8周
機動第二單元復習
3課時
第9周
宇宙:1--3
1 地球的衛星——月球
2 月相變化
3 我們來造“環形山”
3課時
第10周
4--6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陽系
6 在星空中(一)
3課時
第11周
7--8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3課時
這一學期我擔任六年級的科學課。從上幾學期的學習情況來看,這一屆學生比較活潑,生性好動,好奇心強。學生對科學活動十分地感興趣,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研究氣氛濃厚。但由于一部分學生對科學課的研究方式不適應,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觀察、探究、描述、總結、不會實際應用或聯系實際。通過三學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對科學學習有了很大的變化:課堂學習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強了,對于“科學”也很有自己的見解。不是說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嗎?所以我們要創造更多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待改進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規范性和個別學生的學習習慣。另外科學探究小組的探究態度和習慣要進行重點培養。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系統和平衡,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拓展與應用,從探究水平看,以指導性探究為主,逐步向自主性探究過渡。本冊共由六個單元組成:《我長大了》、《遺傳與變異》、《進化》、《共同的家園》、《神奇的能量》、《拓展與應用》。
第一單元《我們長大了》是依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有關生長發育和良好生活習慣等具體內容標準建構的。它是在學生們已經了解動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植物的一生”、“養蠶”),知道人類是如何繁衍后代(“我是怎樣出生的”)的基礎上引領孩子們對自身——從出生到現在以至將來的生長變化進行深入探究的一個單元。本單元重在指導學生認識和了解人體一生的變化,學習怎樣正確對待自己的生長發育,并針對六年級學生正面臨的青春期發育,給予針對性指導,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安全而又順利地渡過青春發育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第二單元《遺傳與變異》是根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關于遺傳和變異現象的內容要求來建構的,是在學生已學習了生物繁殖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生物的遺傳與變異現象的重要單元。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生物的遺傳現象;第二部分,生物的變異現象;第三部分,了解人類對遺傳、變異現象的探索。
第三單元《進化》是根據《課程標準》生命世界中關于生物進化的內容要求來建構的,這是在學生已學習了生物的繁殖、遺傳與變異現象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生物進化的重要單元。本單元重點就生物進化的證據(化石告訴我們什么)、生物進化的原因(適者生存)以及生物進化的理論(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等方面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并且對恐龍消失等熱點話題進行了交流、推理和解釋。同時,在帶領學生探索生命如何進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環境對生物的作用,進而形成自然選擇這一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進一步加深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理解,為后面繼續學習生物與環境的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四單元《共同的家園》依據《標準》中關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這部分內容來進行建構的。這一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植物、動物以及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從尋找生物的家園入手,去認識生物的棲息地,動植物為了適應環境在形態和習性上的特征,同一棲息地上生物之間的關系,以及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使學生逐步認識到生物和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生物要適應環境,同時又作用于環境,生物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態系統,只有生態平衡,生物和環境才能共生共長。同時,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于環境,又影響環境,影響其它生物的生存。
第五單元《神奇的能量》是依據《標準》中關于“能量的轉換”等具體內容標準建構的,是小學階段學習物質世界內容的最后一個單元。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紹能量;第二部分,說明能量可以進行轉換;第三部分,介紹能源。第四部分,倡導節約能源和開發新能源,教育學生節約能源。
第六單元《拓展與應用》主要是依據《標準》中關于“能把探究過程中習得的知識、過程與方法運用于新的情境中”的要求來建構的。本單元的關鍵詞:拓展、應用。拓展表現在解釋中,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釋現象,拓展所學。應用是拓展的操作形式,是將原理予以實際運用的過程。
三、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自己從出生到現在的各種成長數據。
2、能夠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生長過程中的各種數據。
3、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數據,對生長過程中現象作出解釋。
4、能夠提出有關進化的問題,并設法找到答案。
5、運用多種方法查閱信息源,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關資料。
6、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探究化石的成因。
7、制作化石模型。
8、能夠對生物的進化、適應和滅絕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
9、觀察校園或者自己居住環境中的小動物以及它們的棲息地。
10、收集各種環境中的動物及其相關資料。
11、收集各種食物鏈的資料。
12、會做葉子制氧、莖輸送水份,根吸水的實驗。
13、能夠進行生物食物鏈的模擬活動。
14、能夠做一個簡單的生態瓶。
15、能夠制作火箭用其發射器等能量置換玩具等裝置。
16、能夠用查閱資料的方式了解有關能量的知識。
17、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對能量的研究過程的結果。
18、能夠用可待續發展的眼光看待能源問題。
19、對提出的問題有較清晰的認識。
20、能夠就問題提出方案。
21、能夠依據方案收集數據并做簡單記錄。
22、能分析和調整自己所設計的產品,說明調整的意義。
23、能夠表達、交流、評價自己或小組的研究結果。
(二)、科學知識:
1、知道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
2、知道青少年身體發育的特點。
3、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發展的特點。
4、了解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
5、認識到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6、知道生物是不斷進行的。
7、了解進化的歷程、規律和趨勢。
8、認識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
9、知道化石的成因。
10、對有關恐龍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11、知道達爾文經典進化論的基本觀點。
12、了解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現象。
13、了解遼西古生物學新發現。
14、意識到生物依賴環境生存,理解環境為生物生存提供必要的條件。
15、了解生物棲息地的組成。
16、了解食物鏈的組成。
17、知道生態平衡對于人類的重要性。
18、知道能量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
19、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20、知道有些能源可再生的,有些能源是不可再生的。
21、知道地球上幾乎所有的能量都來自于太陽。
22、知道怎樣節約能源。
23、認識幾種新能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尊重證據。
2、愿意合作交流。
3、珍愛生命。
4、體會到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
5、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能辯證地看待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影響。6、愿意為遺傳和變異這個科學事業做更大的貢獻。
7、關注與進化有關的有趣問題。
8、體會到生命進化的艱難與輝煌,進一步加深珍愛生命的情感。
9、體驗到科學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像建立假設和解釋的重性。
10、感悟到人應與環境和諧相處。
11、呵護生物的家園,能自覺保護生物的生存環境。
12、能意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于環境,又影響環境。
13、意識到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的重要性。
14、關注與能源有關的社會問題。
15、意識到能源危機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16、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參與生活,愿意進行新的嘗試。
17、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影響。
四、方法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首先,在理念上的轉變。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以下六個理念: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得需求;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程標準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些理念,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其次,我發現在內容方面:科學課程具有更強的實用性、趣味性和靈活性。課程中的內容更注重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符合兒童興趣和需要的學習內容,尤其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中獲取知識。
再次,由于理念的轉變以及主要內容的變化,引起了我在教學各方面的轉變。
1、由于文本提供的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很強,在備課時,教師要充分想到可能發生的情況,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和教學時間。所以,在備課時,我不僅要考慮到文本的內容,還要考慮到文本延伸到的內容,查閱相關書籍,上網查閱資料,以防上課時出現過多的學生質疑,而自己卻不知怎樣回答的情況。
2、既然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那么在上課時,教學方法要根據課堂上出現的情況,靈活多變的運用;重視學生觀察思考、探究性學習教學環節也要隨時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3、打破傳統的教學形式,創設開放性課堂。有的學習內容,實踐性非常強,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因此,教學過程不能僅僅在課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從中獲取知識。而在課堂上,只是匯報交流結果。如鐵的生銹。當然,雖然探究的過程在課外,老師不能看到探究的過程,這就要求老師的指導更要及時、準確,這樣才更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結論。
一、扎扎實實打好基礎,拼命趕進度不可取
在每次單元考試或作業中,學生答題存在的問題,與他們平時沒有準確地理解和掌握科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有很大的關系,因而在教學中重視和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礎知識,就是要抓科學課本知識,教學中力求每章節過關。由于各學生之間的智力差異和學習基礎不同,學生對科學的知識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師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盡量降低教學目標。抓基本技能,要抓好科學用語的使用技能和實驗基本技能。平時的實驗教學中,對課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深入淺出地分析,力求100%的學生理解,要讓學生真正了解每個實驗涉及科學原理,多給機會讓學生動腦思考問題的時間,多給學生提問的空間,多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體驗通過實驗進行觀察和研究的過程和樂趣,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二、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科學素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平時教學與復習,都不能“重結論,輕過程,重簡單應用的機械操練、輕問題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應該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掌握學習科學的“基本學科思維方法”。平時科學試題中常出現科學探究內容,這對科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準確把握課程改革方向,以課本知識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周圍環境為參照對象,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主動學習,逐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
三、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實際,抓好知識的應用
平時試題中涉及能源、環保等社會熱點的內容,從多角度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進行考查。這類試題的考查力度今后將逐步加強,這就要求科學教學要突破單純灌輸課本知識的限制,減少機械操練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讓學生有時間閱讀課外科技知識,盡可能多地接觸和認識社會,要求學生多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用科學視角去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學以致用。
四、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鉆研科學課程標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教育戰線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實施科學新課程標準,除了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學的教學中參考和滲透“新課標”的要求。與老教材相比,新課標對學生要求起點較高,落點較低,但在平時的練習或單元考試中的落點還是比較高或者說是相當高,讓師生都有些措手不及,所以有時候還是講了一些難度相當大的例題,以給學有余力的學生“營養午餐”。
通過努力,本學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今后我將繼續保持,并爭取更大的進步。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總結
?教學目標
1.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一個科幻故事。
2.能將頭腦中天馬行空的想象有條理地記錄下來。
?教學重難點
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一個科幻故事。
?教學策略
1.習作前:創設習作情境。
2.習作中:搭建寫作框架。
3.習作后:注重交流評價。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交流印象最深的科幻故事,感知科幻故事的特點。
2.大膽設想故事,描述神奇的科幻世界。
3.將頭腦中天馬行空的想象有條理地記錄下來。
?教學過程
一、
交流導入,暢談故事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老師曾看過一部科幻小說《小靈通漫游未來》,書中作者葉永烈幻想的事物,有的現在已經變為現實了。如小說中提到的下棋機器人,現在已經有了。
課件出示:
2.回憶交流,暢談故事。
(1)提出問題:你印象最深刻的科幻故事是什么?故事里寫了哪些現實中并不存在,卻看起來令人信服的科學技術?這些科學技術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
【設計意圖】用《小靈通漫游未來》中寫到的下棋機器人導入,無疑會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接著,引導學生暢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科幻故事,為后面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
、
打開思路,大膽想象
1.熱身練習,引導想象。
(1)提出問題:如果你的大腦可以直接從書上拷貝知識,如果你擁有一個背包飛行器,如果你用時光機穿越時空回到恐龍時代……你會做些什么?
(2)讓學生選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展開想象。課件出示思維導圖:
課件出示:
過渡語:讓我們寫一個科幻故事,把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記錄下來。
2.討論交流,大膽想象。
(1)提問:在你的筆下,人物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他們可能運用了哪些不可思議的科學技術?這些科學技術使故事中的人物有了怎樣的奇特經歷?
(2)提示:放飛想象,你想到了哪些不可思議的科學技術?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
課件出示:
(3)鼓勵學生打開思路,大膽想象:人物有怎樣奇特的經歷呢?課件出示例子:
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有了熱身練習的基礎,這個環節就讓學生天馬行空地自由想象:你想到了哪些不可思議的科學技術?老師依然采用思維導圖,拓展學生的思維。每一個聯結點都可以成為另一個中心主題,再向外發散出無數個關節點。例如,假如擁有恒溫衣服,接下來的奇特經歷可能是火場救人、去南極探險、潛水、登珠穆朗瑪峰等。學生打開了思路,想象的世界便無限廣闊。
三、
讀寫結合,領悟寫法
1.了解科幻故事的基本特點。
(1)回顧學過的課文《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思考:科幻小說的三要素是什么呢?
明確:科學、幻想、小說,對應的就是科學性、預言性、文學性。
科幻故事和科幻小說有很多相同之處,我們推測一下:科幻故事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確:科學、幻想、故事是其三要素,即科學性、預言性、故事性。
(2)重點講述科幻故事的“故事性”:強調故事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
課件出示:
科
幻
故
事
科學——科學性:基于現實
幻想——預言性:大膽幻想
故事——故事性:生動和連貫的情節
2.引導學生回憶課外閱讀的科幻故事或科幻小說,領悟寫法。
(1)引導學生回憶:同學們在課外一定閱讀過科幻小說或科幻故事,想一想:哪篇故事的寫法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組交流討論。教師相機從“科學性”“預言性”“故事性”等方面進行總結。
【設計意圖】首先,回顧學過的課文《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意在促進知識遷移。接著,引導學生回憶其他科幻故事或科幻小說,領悟寫法。
四、
范文賞析,編寫提綱
1.課件出示提綱及范文:
設下懸念,引人入勝。
第一次乘坐飄行車
葉永烈
“小燕也會開汽車?”我可真的不敢相信了。
“這汽車,誰都會開。小靈通,你只要跟我學一分鐘,保證會。”小虎子說道,“在我們這兒,飄行車簡直像鞋子一樣普遍,幾乎每家每戶都有飄行車,每個人都會開這玩意兒。”
“小靈通,你還是先跟我學吧!”小燕讓我看她面前的操縱板,說道,“你看看這操縱板,就明白一大半了。”
運用插敘,襯托這輛車的先進性與智能化。
提到小虎子在看電視,既照應了前文,又寫到了高科技產品“小盒子電視機”。
我湊近一看,只見淺綠色的塑料操縱板上,寫著:開關、速度、高度……
小燕告訴我:“開車的時候,你把第一個開關朝左一推,車子就開動起來了。你再調節好速度和高度。以后,就只要管管方向盤了,向左拐彎時,把方向盤朝左轉,往右轉彎時,將方向盤往右轉。”
往常,我愛坐在司機旁邊,想學學開汽車。可是,司機的座位旁邊,總是寫著“開車時請勿與司機談話”。所以,一開車,我就靜靜地坐在司機旁邊,不敢問一句話。可小燕開車時,只顧跟我講話,我真擔心,車子可別出事故。
正想著,迎面來了一輛飄行車,與我們的飄行車頭對頭,幾乎要撞上了。我大吃一驚,還沒來得及喊出口,那輛飄行車從我們的頭頂上飛過去了。
小燕笑著告訴我:“你只管放心,一百個放心!坐飄行車,非常安全。即使司機閉上眼睛開車,也不會闖禍。因為飄行車裝有自動避撞裝置,一遇上對面有車子開來,它就會自動向左拐,而對方的車子也會自動向左拐,不會撞上。有時,突然對面出現一輛高速行駛的飄行車,來不及躲開,其中的一輛飄行車就會自動加大氣流,從另一輛飄行車上面飛過去。”
“如果飄行車掉到河里或者撞到山上,怎么辦呢?”我還是有點擔心。
“沒關系,飄行車在水上也能飄行,還能爬山。”小燕一邊說著,一邊故意讓飄行車離開了公路,開進一條小河,然后再沿著河岸爬上去,重新回到公路上。
我跟小燕很快就熟悉起來。我發現,她現在也像小虎子似的,很喜歡講話。只不過她在陌生人面前,才一言不發罷了。
這時,我想起了小虎子,他怎么一聲不響呢?回頭一看,原來他在用那小盒子電視機收看文藝節目,正看得津津有味呢。
結尾描寫了飄行車的透明車殼,以及車內的空調。
語言描寫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
一系列的動作描寫讓氛圍緊張起來。
通過實驗,二手煙的危害顯而易見。
不愧是殺手锏,一招“制敵”,也看到了爸爸對家人的關愛。
飄行車的整個車殼,像水晶一樣透明。坐在車里,外邊的景色像放電影似的,從身邊溜過去。太陽光雖然透過透明的車殼,直射到我的臉上,卻并不覺得熱,大約那車殼是用會吸熱的透明塑料做的。車里還裝有小型冷氣機,非常涼爽。
總評:故事以“我”第一次乘坐飄行車的內心變化為行文的線索,條理清晰。故事的語言描寫出色,“我”、小燕和小虎子之間的對話體現了人物的特點,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2.學生編寫提綱,寫好提綱后,同桌互相交流、評議:是否體現了科幻故事的三要素(科學、幻想、故事)?
【設計意圖】古人繪畫,有“胸有成竹”之說,我們寫作文前也應該做到胸有成竹。出示提綱和范文,讓學生欣賞,接著讓學生學習列提綱,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寫作文前做到心中有數。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生根據提綱完成作文。
2.展示習作,師生評議。
3.修改習作。
4.和同學交流,看看誰寫的科幻故事奇特而又令人信服。
?教學重點
學會欣賞作文并進行自我修改。
?教學過程
一、
動筆起草
1.啟發談話:作文時,有了提綱的約束,按“計劃”行事,寫起文章來就容易做到一氣呵成,寫出的文章就容易達到有中心、有條理、有重點等要求。
2.學生獨立完成習作,教師巡視,相機對寫作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
3.提醒已經完成習作的同學嘗試修改習作,其他的同學加快寫作的速度。
【設計意圖】每個學生的情況都會有所不同,我們要做到“因材施教”。對寫作有困難的同學予以指導,對速度慢的同學加以提醒,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二、
指導修改
1.啟發談話。
有人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托爾斯泰說過:“必須永遠拋棄那種認為寫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這還不夠。”古往今來,凡是文章寫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下過功夫。習作初稿寫好以后,我們還要反復修改完善。
2.指導自改,提示修改方法。
課件出示:
修改步驟:
l
自讀。
l
自改:“換”拗口、意義不明確的語句,“調”前后紊亂的語序,“添”一些具體內容,“刪”多余的內容。
l
自查:對照本課的習作要求,看內容是否奇特而又令人信服。
3.互改習作。
同桌之間或小組內同學之間互相修改。
4.課堂交流。
(1)說一說修改自己作文的過程和體會。
(2)講一講修改他人作文的過程和理由。
【設計意圖】“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這是《語文課程標準》中第三學段(5、6年級)提出的關于習作的目標。本環節要著重注意兩點:一是指導修改方法,讓學生知道怎么修改作文;二是通過自改、互改、交流,培養學生自覺修改作文的習慣。
三、
評價欣賞
1.交流展示。
教師引導:你的習作通過自己幾次修改,一定有許多精彩之處。請你將自己習作中的精彩之處讀給同桌或小組里的同學聽聽,和他們一起分享你的成果。還要簡單說一說這些句段好在哪里。
2.班級評賞。
(1)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優秀習作或片段組織學生評賞。
將習作展示在多媒體課件上,讓學生念出來。組織學生評一評,并說明理由。
(2)分組交流自評,暢談習作收獲,分享習作成果。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發現作文的精彩之處,并念給大家聽,增強寫作自信。在班級展示學生的優秀習作或片段,讓學生體驗習作的樂趣,并熱愛寫作文,從而更加努力地寫好作文。
四、
課后展示
1.將優秀習作裝訂成冊,并傳閱。
2.將優秀習作張貼在“作文園地”,供大家欣賞和學習。
3.將優秀習作推薦給少兒報刊,爭取發表。
4.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習作向學校廣播站或學校文化長廊投稿,力爭展示。
5.鼓勵學生把這篇作文編入自己的優秀習作集。
【設計意圖】學生寫完了作文,并不等于作文課已結束。還要創造更多的機會,提供更多的平臺展示學生習作。課后的作文展示是作文課的必要延伸,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學生的習作得到發表或展示,他(她)就十分自豪和自信,從而更加努力地閱讀和寫作,寫出更好的作文。同時,對其他的同學又是一種鞭策。
?教學反思
本單元的習作目標是“展開想象,寫科幻故事”,下面就從兩個方面來談本次教學設計如何達成單元習作目標:
1.如何展開想象?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學生的興趣,勝過說教無數遍。首先,用學生感興趣的科幻故事引入,激發學生展開想象的濃厚興趣。接著,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啟發學生發散思維,引導學生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最后,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相互啟發,從而展開豐富而奇特的想象。
關鍵詞:實踐教學法;學習興趣;數學思維
實踐教學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引導學生的數學思維為重要核心,解開實際生活中的某一數學問題而形成的課程形態。實踐教學法是作為一種新興教學模式而存在的,它改變了傳統學習模式下學生枯燥的、陳舊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助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究、理解和熟練運用數學。
實踐教學法有其自己的特點,科學家經研究發現,實踐活動會充分幫助學生提高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往往在小學階段就會表現出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會努力完成。在完成的過程中,無論遇到任何困難,他們都會想辦法去解決,而在解決的過程中他們會主動地去學習自己所不明白的領域,去不斷探索和研究破解的方法,直到問題被解決。因此我們必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對所學知識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幫助他們建立一個自主研究、探索的好氛圍,所以在教學中運用實踐教學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實踐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完整的數學思維。實踐教學法的重點就是讓學生不斷增加自己的數學素養,更注重培養小學生六年級的數學思想。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大膽創設多樣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膽假設和小心求證,擺脫舊學習模式下的束縛,老師要鼓勵學生不斷克服困難,達到提高學習數學的效果。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自己的手去了解和學習所學的科目。這樣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觀察到的事物才會更加生動具體,富有情趣。
總之,實踐教學法的重要核心就是結合我們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物,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實際事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研究來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教師從旁協助,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讓學習從淺顯的書本搬到我們實際的生活中,讓數學更加貼近生活,更有學習的價值,從而為祖國培養出一批真正適應社會的數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明習.小學數學人教版實驗教材的研究與教學實踐[J].教育學,2012(6).
關鍵詞:六年級 語文課堂 教學模式
一、構建“三步走進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一)三步走進課堂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對課堂教學的模式進行改革體現了對學生負責、與時俱進的教學思想。當前,各種語文教學改革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而對于六年級的語文學習來說,“三步走進課堂”是目前各方都比較推崇的一種語文教學改革模式。課堂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是學生汲取知識的殿堂,是師生互動溝通的舞臺,三步走進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主動的參與到語文學習中去,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二)三步走進課堂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課改推行的近幾年來,相關教育部門指出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語文課程應該以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為主,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三步走進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其理念就是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互助學習的平臺,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去,通過這種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養成團隊協作、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則是在這一過程中起著一個輔助的作用。
(三)六年級學生開展“三步走進課堂教學”的意義
六年級的學生通過前些年的學習,已經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思考能力。對于學習的主動性也有了一定的養成。針對六年級學生處于升學的階段,課業多、心理壓力大的特點,對他們進行“三步走進課堂教學”的語文課堂改革模式,可以使得他們在一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中自由的學習,減輕自身的學習壓力,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通過這種學習環境,可以加強與他人之間交流合作的能力,可以暢所欲言,對于培養他們的各方面能力都會起到一個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二、“三步走進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構成
三步走進課堂教學主要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主預習階段,教師根據教學任務來安排本節課堂的教學,首先帶領學生先預習文章,并且提出向光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第二階段,學生在預習完文章后,分成小組共同合理解決問題,通過相互解決問題的方式,加強自身對該課堂內容的進一步理解;最后,教師答疑和檢測階段,教師根據小組所提交上來的問題進行點撥,并針對自己的教學計劃進行一定程度的知識點的串講,通過測試來檢驗學生的課堂知識的吸收理解程度。三步法的學習理念就是希望通過學生自身的團隊協助和老師的指導讓學生能夠從課堂中來,到課堂中去,自主學習,一起解決問題。其關鍵步驟就是自主、合作和點撥,有力的推動了學校高效課堂建設工作的開展。
三、做好“三步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建議”
新課改要求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如何通過短短幾十分鐘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行讀死書、死讀書中解放出來便成為了當下每一位教師應該考慮的問題。三步教學模式可以將課堂教學分為三個主要的階段。教師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安排教學計劃時應該認真思考每一教學階段的時間和主題安排,高效的利用課堂時間。三步走課堂教學模式具有三個特點:導入、關鍵和創新。教師需要充分把握著三個特點的內涵,巧妙地安排課堂,使得這三個環節能夠有力的結合在一起。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三步教學的第一步主要是教師將學生引導進入課堂學習當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他們自主學習的主動性。針對六年級的學生,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采用復習的方法,利用新舊知識來引出該節課堂的教學內容,把本節課需要掌握的內容和解決問題向學生表達清楚,促使其_展自主學習。這種方法既可以幫助他們復習學過的知識點,又可以讓他們通過新舊知識點的對比,明確學習的目的,又能夠輕松的學習,不會帶給他們太多的學習壓力。
第二步是關鍵,六年級的學生認知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都有一定的完善,利用小組之間的相互合作,可以避免由于單純知識點枯燥的學習讓學生感覺到厭煩,又能夠使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在課堂中隨意走動,仔細關注每一個學習團體的問題解決情況,認真傾聽學生的看法,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使小組之間的討論能夠在一個有序的環節下進行。
最后,教師開展“三步教學“的最后一步,將學生提交上來的待解決的問題進行講解,教師的講解一定要做到簡單明了,通俗易懂,讓學生可以在一種輕松的范圍中去感受學習的魅力。教師要做好課堂教學的總結這一步,歸納出文章中涉及的多個跨學科的知識點,教師要充分幫助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拓展相關的知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正確的看待各種學科的交叉結合,為接下來的初中階段的學習做好準備。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六年級的學生即將進行升學考試,鞏固學習效果的主要方式就是進行課堂知識點的檢驗。教師在完成語文課堂的教學計劃時,還應該制定合理的檢測計劃,做到精簡高效,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結語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主要以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教育為主,作為六年級的語文教師,還應該注重提高學生升學考試的成績,在這種情況下,開展語文“三步走進課堂教學模式”便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程改革目標。教師要充分提高自身的課堂教學計劃的安排,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中去,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1]劉軍霞.淺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及應用[J].學周刊,2015,(03).
[2]王靜,楊紅偉,任建華.學習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及課例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1,(06).
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中確定小學數學的課程總體目標是學生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的整體發展與實現。新課標在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同時,突出強調要進一步促進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課程在我國基礎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目標不僅僅是使學生獲得數學本身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學教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數學課堂上,教學目標的準確把握和定位是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實施的靈魂所在。小學數學新課改以后,究竟如何將思維能力培養作為教學目標,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實施呢?在對部分數學教師進行訪談后發現,對于某些具體課程大家并不能十分確定將哪一種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便是教學目標相同的課,由于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不同,導致教學效果可能千差萬別,學生在課堂上所獲得的知識、技能、思維能力也不盡相同。
那么,如何確定小學數學課程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哪些數學思維,如何以這些思維能力的培養為目標來進行教學設計,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又如何按照教學設計來進行課堂實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操作?本文以小學數學六年級《扇形》一課為例,系統展現了如何明確某一節課教學內容的主要思維能力,如何設計與完善教學問題,如何組織教學任務的研究與實踐過程。
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扇形》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 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相關內容的調整,“扇形”由選學變為正式教學內容。扇形的內容是學習扇形統計圖的必要基礎,是學生在學習了圓的認識、周長和面積的基礎上進行認識學習的,屬于圖形與幾何的范疇。學好扇形這部分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對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不同版本的教材對本節內容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如圖1)。人教版和北師大版的教材首先呈現了名稱中含有“扇”的物體,引出問題:什么是扇形?然后結合圖示,以直接介紹的方式,把扇形這個數學名詞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建立聯系,目標是使學生認識扇形,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而臺灣部編版的教材則是在介紹“弧”“扇形”“圓心角”等術語的含義以后,讓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弧長或圓心角的計算。通過對幾個版本教材的分析,結合學生的特點,本節課的設計考慮重點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認識扇形,通過圓和扇形之間的轉化關系來促使學生掌握扇形的特征。
(二)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在四年級已經掌握了角的度量,比較熟悉平角、直角等知識。在六年級(上)第五單元里已經認識了圓,學會了用圓規畫圓,掌握了圓的基本特征,理解和掌握了圓的周長和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并能夠解決一些相應的實際問題。同時學生已具備了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習慣,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
為了深入了解學生,設計了下面的問題:
圖2中涂色的部分,哪些是扇形?
通過調研發現:絕大部分學生已經在課前都了解扇形會有“兩條直的邊,一條彎的邊”,說明學生對于扇形也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為扇形的認識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極少數學生能感覺到扇形與圓心角和半徑相關,而扇形的大小與半徑和圓心角怎么相關,學生全然不知。
(三)設計思想
在“扇形”的教學中,更多的教師在課堂中是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出現的類似“扇形”的物品,然后直接介紹“扇形”“弧”“圓心角”等術語的含義。《幾何原本》中這樣定義扇形:由頂點在圓心的角的兩條半徑和這兩條半徑所截一段圓弧圍成的圖形叫做扇形。但是如果這樣按照定義直接介紹扇形的各個組成部分,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扇形和所在圓的關系更是難以理解,學生也不知道扇形在生活中有什么實際的用途。因此,在充分研究學生認知特點和教材的基礎上,抓住新舊知識的銜接點,遵循從猜測、探究、驗證、結論到應用的規律是本節課設計的主要特點。
為了使學生能夠自主探究出扇形的概念與特點,我們設計三步探究活動來突破難點。活動一:通過生活中真實發生的關于扇形灌溉的問題,讓學生利用圓規畫出扇形,初步感知扇形的特點。活動二:求出扇形相關的面積,理解扇形與所在圓、圓心角和半徑之間的關系。活動三:由學生討論、總結出扇形的定義和各組成部分。
三個探究活動的設計將學生引入問題情境,讓學生自然地利用扇形和圓的關系來探究扇形,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了“化歸”數學思想,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逐漸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
教學過程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夠理解扇形的定義,能夠計算一些簡單的扇形相關的面積。
思維能力:能夠利用扇形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能夠自主探究發現扇形的定義和扇形與所在圓、圓心角和半徑之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學會細心觀察、大膽猜測、有序操作、抽象概括;能了解推理問題的一種思路,即猜測、探究、驗證、結論、應用;理解“化歸”數學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活動中激發創新意識,提高創新和實踐能力;感悟探究的樂趣;增強對科學探究的興趣,享受成功的喜悅。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利用扇形與所在圓的關系計算簡單扇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通過操作活動探究扇形與所在圓的關系,并能利用結論解決問題。
(三)教學實施
1.情境引入,問題準備
師:同學們,見過這樣的噴灌裝置(如圖3)嗎?
生:見過。
師:誰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種噴灌裝置是怎樣工作的?
生:那個噴嘴轉的時候,水就澆灌,噴嘴轉多少度,水就一直澆灌多少度。噴嘴澆過水的地方應該是個扇形。
師:很好,既然大家都見過類似的噴灌裝置,今天我們就來解決一個和噴灌有關的問題。
2.問題探究,自主發現
(1)初步感知扇形
師:某小區有一塊草坪(如圖4),現在B點處安裝一種噴灌裝置,噴頭可旋轉120°,最遠噴射距離為10米。哪些地方還需要人工澆灌,請用陰影部分表示出來?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找到圖中哪些地方是自動澆灌,哪些地方是需要人工澆灌的?
生:噴射距離為10米,就先在將圓規兩腳的距離量成AB那么長,然后以B點為圓心畫個大圓,圖中在圓里的部分是自動澆灌的,剩下的是人工澆灌的,就涂成陰影。
(2)理解扇形與圓的關系
師:你們能求出陰影部分的面積嗎?趕快把你的思路寫下來。
學生交流匯報。
生:陰影部分面積=梯形面積-扇形面積師:你們是怎么求出扇形面積的?
生:扇形這個角是120°,是圓360°的1/3,所以扇形的面積就占所在圓的面積的1/3(如圖6)。
師:那大家說說扇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系?
教師出示半徑不同、圓心角相同的扇形和半徑相同、圓心角不同的扇形。
學生討論匯報。
(3)認識扇形
師: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了新的圖形——扇形。誰來準確描述一下什么樣的圖形是扇形,或者說扇形有哪些特點?
學生匯報交流,認識各部分名稱。
教師板書:扇形、弧、半徑、圓心角。
3.觀察比較,聯系鞏固
師:請判斷,圖7中的陰影部分是不是扇形?
學生匯報總結。
師:求圖8扇形的面積。
生:扇形的圓心角是60°,占所在圓的1/6,所以這個扇形的面積是所在圓的1/6,所以扇形的面積=3.14×6×6÷6=18.84。
4.拓展提高,解決問題
師:你能求出圖9陰影部分的面積嗎?
生:用大扇形的面積減去小扇形的面積。或者大圓的面積減去小圓的面積再除以4。
5.課堂小結,感知收獲
師:同學們,這堂課大家覺得有什么收獲?
生:我們知道了什么是扇形,扇形是由頂點在圓心的角的兩條半徑和這兩條半徑所截一段圓弧圍成的圖形。扇形有半徑、圓心角和弧。
生:我們還知道了利用扇形的圓心角占所在大圓的幾分之幾來求扇形的面積。
師:很好,大家收獲了這些知識,還有其他的嗎?我們是怎么研究扇形的?
生:我們就是先畫圖,然后比較扇形和所在圓的圓心角,在求扇形面積的時候,都去找圓心角,看它和所在圓的關系。
師:總結一下同學們剛剛說的,在今天的扇形的研究過程中,動手畫圖是我們的第一步,我們確實經歷了猜想、探究、驗證、結論、應用的過程,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地聯系舊知識解決遇到的問題,把不會的知識轉化成之前學習或研究過的知識。那么今天這節課大家學習的開心嗎?
生:開心!因為知識都是我們自己研究出來的!
師:數學知識很有趣,他們之間的聯系很有規律,只要去探究,就會有發現。
(四)教學評價
本節課的教學評價以教學目標的落實為依據進行設計和實施,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探究觀察: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觀察學生的反應,適當提示、啟發引導學生探究思考,關注學困生的發展,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給予正確評價與引導。學生利用圓規畫圖,找出扇形和所在圓之間的關系。
練習拓展:在學生做練習拓展題目時,巡視指導,對解題有困難的學生適當點撥。教師巧妙利用學生的現場生成,捕捉到良好的教學資源為我所用。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遇到困難聽取他人意見或交流合作解決問題,對新知進行再思考、再創造。
課后交流:教師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課后交流, 了解學生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了解學生對推理、化歸等數學思想的體悟和收獲。
思維能力教學一學年前后測對比試驗結果選取北京市門頭溝區四所小學的四個班級參與實驗,兩個為實驗班,兩個為對照班。實驗班實施為期一年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學,對照班按照常規講授式進行教學。為排除前測中各班級的瑞文成績差異性對結果的影響,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前測與后測的瑞文成績進行處理。首先使用K-S檢驗驗證實驗班與對照班成績的正態分布性,結果如表1所示。
實驗班與對照班的瑞文成績的K-S檢驗結果表明,這四組成績數據符合正態分布性(Sig>0.05),且這四組成績間沒有關系,相互獨立,可以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瑞文量表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前測時,實驗班與對照班的瑞文成績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F=0.96,Sig>0.05);經過一個學年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學后,實驗班與對照班的瑞文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F=2.63,Sig<0.05)。
雖然實驗班與對照班前測成績在差異,但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可排除這種差異性的影響,分析結果表明前測兩組數據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后測時實驗班成績高于對照班,且達到顯著性差異,說明經過處理因素(即思維能力教學)的影響,學生的推理能力比常規的講授式教學取得更好的發展。
總結與反思
以音樂音樂審美為核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不同的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
二、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現在一般都十三、四歲了,心理都趨向成熟,他們的感知、理解能力更加豐富,對抽象事物思考也會加強,但在想象力上或許有所減弱,換句話講,他們的表達方式與中低段有明顯區別,他們更希望在小范圍內討論。所以對于這些學生教師應該在語言方面有所改變,可以一種成人式或直接式的對話提問,而且語言中要不時的加入幽默的成份。
三、本冊教材分析:
本冊是六年級上冊,本冊教材的內容都明顯的很有深度,首先從欣賞上說,全冊共有七課:
1、同一首歌“我的祖國”
2、“草原牧歌”
3、“多彩的美洲”
4、“芬芳茉莉”
5、“神奇的童話”
6、“勞動的歌”7、“鄉情鄉音”
四、教學目標
學生的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擴展,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增強。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受,豐富教學曲目的體裁、形式,增加樂器演奏及音樂創造活動的分量,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藝術的魅力吸引學生。
(1)、保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參與音樂活動。
(2)、培養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
(3)、培養表現音樂的能力。
(4)、培養藝術想象和創造力。
(5)、培養樂觀的態度和友愛的精神。
(6)、注重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五、教學內容:
1、歌唱部分:
本學期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發聲、演唱方法,防止喊歌;讓學生學習正確的唱歌姿勢、清晰的咬字吐字方法。教學中抓住重難點,演唱時要注意音準、節奏和正確的情緒。唱歌的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學唱二聲部合唱、輪唱、獨唱、小組唱等。
(1)在氣息的控制下,逐步擴展高音。
(2)運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現歌曲的情感。
(3)唱保持音時,聲音要飽滿。
(4)學聲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協調。
2、基本知識部分:
(1)、認識變音記號:升記號、還原記號,知道其作用。
(2)、理解3/8、6/8拍號的含義。懂得六拍子的強弱規律,學習其指揮圖式。
(3)、學習三連音,切分音;認識速度標記;認識保持音記號。
3、欣賞部分:
上好欣賞課,通過欣賞,擴大學生的視野,以音樂的藝術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學生。好欣賞課的同時,認真介紹民族樂器的“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欣賞方面,大多數學生圖個熱鬧,而對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學生不知道音樂美在哪,就很難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情緒,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因此,需要學生先熟旋律,再作欣賞。
六、工作措施:
(1)總結經驗。認真備課,認真學習音樂教學大綱,全面了解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
(2)課堂形式設計多樣,充滿知識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戰性以及表演性。最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課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及創新能力。
(3)積極參加組里的教研活動,多聽同行老師的課,吸取他們的長處,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和教學能力。
(4)積極地使用現代化的電教設備,豐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