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經大學畢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晚會在四位主持人別具一格的開場白中拉開序幕,學院三下鄉代表隊的開場舞瞬間將現場氣氛引向一個,政務學子的激情與活力展露無遺。隨后的歌舞表演寄托了政務學子對大學生活和美好青春的歌頌,特別來賓——維納斯十強選手潘凱鴻和鄒爽的獻唱更是讓人深深沉醉其中。中東街舞社團之首的top show的locking show引爆了全場的氣氛,動感的舞步讓人不自覺地跟著節奏動。
09行管的t臺show更是讓大家眼前一亮,模特們身穿華麗新潮的服飾,在追光燈下展現當代大學生特有的風格和魅力,讓人驚嘆。兩個來自國防班的節目—— 摔擒和軍歌大合唱充分展現了國防生們的多才多藝和訓練有素。古典舞《雨中花》典雅柔美,仿佛將大家帶到了水墨山水的世界中。來自09政行的小品《非雷勿擾》不僅幽默搞笑,更結合了政務學子生活中的細節,引得現場笑聲不斷,給老師和同學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10級新生同樣也帶來了他們的表演——《我的大學我的夢》。情景劇展示出了他們初來大學的尷尬和迷茫,也表達了他們對大學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對同學之間情誼的珍惜之情。10級研究生師兄師姐帶來的歌曲《梁山伯與朱麗葉》優美動聽,讓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研究生和本科生同臺獻藝,同臺歡慶,讓本次晚會的氛圍更加溫馨動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晚會的游戲環節,在李銳老師和林忻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爭先恐后上臺參加游戲,再次引爆了全場氣氛,游戲環節驚心動魄,最后臺上臺下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歌舞青春主題曲《all for one》讓大家熱血沸騰之后,晚會在學院院歌《一起走進》中落下帷幕。大家的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XX年的迎新晚會結束了,但是美好的記憶會長存大家心中。我們會永遠記得工作人員為這臺晚會所付出的辛勤勞動,記得演員們精彩的表演,更記得在我們心中流動的溫暖與快樂。
20**年4月21日18:00,輔導員黃忠明老師在福建路校區綜合樓322會議室召開了畢業班返校后就業指導、安全教育班會,由黃老師分管的審計0951、0952、會計0956、0957、0958、0959 共6個班的同學共同參加了本次班會。輔導員黃忠明老師在大四畢業生返校班會上重點講解以下六個方面內容:
第一、黃老師歡迎大家順利返校,要求大家盡快將以下畢業實習材料準備好:畢業實習材料:<南京財經大學畢業實習報告(實習單位鑒定意見+蓋章)、分散實習回執、分散實習考勤表(實習單位意見+蓋章),統一交給指導老師審核。
第二、黃老師對畢業生的戶檔去向問題作了詳細說明,歸納有以下幾種:
(1)6月份畢業時個人可以申請戶檔回原籍
(2)申請戶檔留校。待落實工作單位后,憑就業協議書再派遣到單位,也可以以后申請回原籍。
(3)申請到非生源地的人才服務機構(如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進行戶檔掛靠。
(4)需要派遣到單位(或者就業單位掛靠的人才市場)的同學,需要提交就業協議、高校畢業生接收函等相關材料,由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根據省教育廳安排的時間統一辦理就業報到證;戶口遷移證由保衛處根據審批的就業派遣方案辦理。
第三、對全體同學進行就業指導。請已經簽訂好就業協議(或者勞動合同),的同學,要求同學們到就業聯盟網站登記后盡快上交就業協議(或者勞動合同),爭取第一批派遣;出國的、考上研究生的同學上交國外大學錄取offer、研究生錄取通知書(研究生調檔函);對部分工作還沒有最終落實的同學,黃老師希望他們樹立“先實習再就業、先就業再擇業”理念、適當降低期望值、先就業養活自己,解決溫飽問題,從基層做起、樹立信心,積極應聘面試!希望就業有困難的同學能主動聯系輔導員,以便輔導員單獨指導和推薦到招聘單位!要求全體黨員、班團干部積極發揮先進榜樣作用,率先就業,并且幫扶就業困難同學。
第四、返校后畢業前工作布置。對畢業前畢業生體能測試、畢業生體檢、畢業論文答辯、畢業生評獎評優、學位申請及畢業離校等大致情況向大家作了簡要說明。要求大家按照畢業論文指導老師要求去做,及時與論文指導老師保持電話、郵箱、短信聯系,保證及時與論文指導老師見面,論文初稿必須及時發給老師或者送給老師審核修改,希望大家本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確保畢業論文質量。
第五、黃老師強調安全是重中之重。要求每一位畢業生加強對人身安全、交通安全、財產安全、防火、防盜、防詐騙、防傳銷等方面措施落實,增強安全防范意識,消除安全隱患!告誡大四畢業生在離校前最容易出事情,針對最近很多高校發生的安全事故案例,黃老師重點點評,希望大家吸取教訓,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不要有任何僥幸心理!對畢業生請假情況,黃老師做了仔細講解,要求大家嚴格按照學校相關規定和要求去落實。
最后,黃老師希望大家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從嚴遵守學校相關規章制度,珍惜畢業前最后兩個月,祝愿大家學習工作萬事如意、心想事成,努力開創美好的人生!
這次班會為同學們大四畢業實習畫下了完美的句號,給那些還沒有落實工作的同學指明了方向,同時對畢業前工作大致作了布置。作為大四畢業生,我們要以積極的心態,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努力尋求機遇,盡力為自己爭取就業機會。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都能不斷挑戰自我,展翅高飛,開創美好輝煌的人生!
XX年6月21日,藥學院團委開展了愛心漂流站收書活動。
愛心漂流站活動,是藥學院團委的一個獨具特色的活動,面向全院同學收集舊書。在藥學院全體學生的熱情參與下,本次活動收得書籍近三百本,包括了課本、習題集、雜志、課件、筆記。團委方面正著手對全院學生需要的書籍進行意向調查,將所收集的書籍送到有需要的同學的手里。
關鍵詞:優質教育資源 實踐教學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標。創新源于實踐,能力來自于實踐,實踐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實踐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的載體,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引言
在麥可思研究院組織調查并撰寫的《2014年大學生就業藍皮書》中顯示,全國本科平均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9%,在經濟學中只有金融學專業達到78%,其余專業低于69%。(數據均來自《2014年度麥可思-大學生就業年度指標》)也就是說,經濟類畢業生中有三成多畢業后從事非本專業的工作。然而,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經濟總量躍上新的臺階,但面臨地區發展不均衡、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迫切需要眾多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經濟學人才。
同時,在“麥可思――大學畢業生流向月度跟蹤調查”報告,有專業相關實習經歷的大學生找到專業對口工作的幾率要高出至少20%,有實習經歷對經濟學、管理學、工學的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有顯著的影響。其中,影響最顯著的為經濟學,控制其他背景因素后,有實習經歷的經濟學類本科畢業生的半年后就業率比沒有實習經歷的增加7%。
一方面我們培養出的經濟類人才未能從事本專業工作,另一方面國家經濟建設急需經濟類人才,這種供求矛盾,反映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就業去向相脫節,說明實踐教學環節對經濟學人才培養和就業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從經濟學學科本身出發,理論經濟學是論述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經濟運行和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經濟規律及其基本性質的科學。應用經濟學是運用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經濟活動各相關領域基本理論和運行規律,具有理論聯系實際、應用性強,直接服務于經濟建設的特點。經濟學人才的培養體現出從理論研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到側重應用研究多層次的特征。
高校人才培養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都是同一教學活動的兩個層面、同一教學活動周期的兩個主要環節。提高實踐教學環節的效果是培養高素質經濟學人才的有效途徑,經濟學專業培養模式要符合市場就業需求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要培養出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經濟基礎理論扎實、實踐能力突出的高素質經濟學人才,適應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經濟學人才培養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重知識教育,輕情商教育
從目前大多數經管類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教學課程設置來看,主要側重于一些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掌握。但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在校成績較好的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眼高手低,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環境,不能很好地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有些學生對挫折的耐受力有限,一旦工作不順,便自暴自棄。
2.學生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較差
目前的學習模式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常常表現為“要我學”,而不是“我要學”,實踐教學也是如此。一方面,學生的認識較片面,將實踐工作當做一種任務甚至是負擔,不能積極主動參與;另一方面,實踐教學內容單一,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再有,實踐教學環節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學期(或學年),有的同學忙著找工作,有的同學忙著做畢業論文,對實踐教學應付了事,甚至出現虛假實習的情況。
3.實踐教學指導力度不夠
在高校中,同時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的教師緊缺,尤其是指導教師自身缺乏企業管理實踐經驗,或缺少與企業管理實踐密切相關的科研項目。人才培養只能局限于書本理論,尚未形成以科研項目或橫向課題帶動從而提高經濟學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
一些教師對實踐教學認識不足,簡單地認為實踐教學就是是學生掌握有關的操作技能,實踐內容側重基本服務技能操作訓練,對于高層次經濟學人才所需要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的實踐訓練不足。
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理念
在我國,優質教育資源在不同層次高校(如“985工程”、“211工程”)存在很大差異,呈現出稀缺性,即便是在院校內部不同學科間,優質教育資源也存在很大差異。優質教育資源共享能夠促進環境的范式性轉換,有助于實現學習環境、個體經驗環境的范式性轉換,打破舊的思維方式,實現創新的突破。
財經類本科生的實踐教學環節除存在上述問題外,較突出的問題是教育資源的短缺,從而束縛實踐教學環節的效果。優質的教育資源可以通過整合實現共享:整合不同高校間、高校與企業間、高校與校友間、以及應用經濟學學科間的優質教育資源,搭建實踐教學平臺,以有限的資源實現不同層次實踐教學協同發展。
四、經濟學人才培養實踐教學協同發展途徑
高等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將經濟學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實踐教學,共享不同高校間,乃至高校與社會間,以及高校內部不同學科間的優質教育資源,互相促進,協同發展,是創設經濟學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
1.利用暑期學校、訪學等形式,實現不同高校間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暑期學校是財經類院校在假期中,面向全國研究生,為研究生打造一個學習經典理論,并用于經濟社會實踐的平臺。學生通過經濟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并結合中國經濟社會現象,提高理論分析能力。通過經濟社會學各個領域的范式、方法與核心問題的專題研究,學生可以掌握經濟社會學各個分支領域的知識框架與分析工具。暑期學校中的國內外著名經濟社會學家開設的前沿講座,有助于學生了解經濟社會學界最新研究進展。學生也可以參加讀書會,選擇經濟社會需經典文獻,進行講讀、評析和討論。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進行研究。
暑期學校打破高校教育資源的封閉狀態,使學生利用假期的黃金時間,充分共享不同高校的優質教育資源,采用理論學習與實踐分析相結合的形式,通過討論、批判等方式,推動研究生思考經濟發展與社會現狀,提高理論與實踐能力。
財經類院校不僅加強國內校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更應該拓展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組織學生到國外的大學學習走訪考察,切身感受到國外優秀院校的氛圍,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經濟特色,培養國際化視野和國際溝通交流能力。
2.利用企業的實踐活動,實現高校與社會間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深入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提高經濟學人才實踐應用能力最有效的途徑。與企業、研究所共建高水平專業實踐平臺,作為經濟學人才培養校外實習實踐基地。以實踐基地為基礎,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的深度合作,促進教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
學生切實參與企業的相關項目中去,帶著問題去實習,帶著問題去調研,真正實現自身實踐能力提高。學生深入企業頂崗實習,切實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將實習中發現的問題,結合理論,去思考探詢解決的方案,真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校內導師積極承擔企業的橫向課題,通過課題研究,深入了解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實際問題,與企業專家合作研究并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也不斷提高導師的實踐能力和對學生的實踐指導能力。
3.利用案例教學、實踐平臺,實現學科內本科生研究生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校內專業課教學是人才培養的基礎環節,也是對經濟學本科生研究生進行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案例教學是已經被證明的美國商學院非常成功的教學方式。通過精心采編的案例,學生設身處地的對實際經營管理問題進行思考、探討,可以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利用經濟管理信息化實驗室資源,搭建實踐平臺,舉辦多種形式的實驗教學和技能培訓,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教師可以將本科生與其指導的研究生組成學習團隊,實施研究性教學,將教學過程變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充分發揮研究生的專業知識基礎性較系統、本科生學習精力時間較充沛等等各自優勢資源,按不同層次明確調研目標,調動學生深入社會進行調查研究,將調研成果在課堂上匯報討論。在學習合作中,強調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學生們的組織協調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理論應用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更加可以切實提高學生們的溝通交流能力、組織協作能力,提升情商水準。
4.利用雙導師制、校內社團活動等形式,實現不同學科間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學校內不同學科教育資源也不盡相同,利用雙導師制,吸收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踐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員擔任兼職導師,承擔部分教學工作,豐富不同學科間的實踐經驗、理論,提高學生們的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學生們還可以通過參加校內社團活動、不同學科舉辦的各類講座,豐富參與各類實踐活動的機會與平臺,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羅堯成. 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理念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8).
[2]楊穌,史耀波. 經濟學研究生實踐教學環節改革探討.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5).
[3]孫衛,侯凱,唐樹凱. 美國商學院研究生實踐教育環節及其啟示[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4] 張楊,張立彬,馬志遠.哈佛大學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4).
[關鍵詞]群體;信息行為;校園信息;大學生
2014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3年12月底,學生依然是是中國網民中最大的群體,占比25.5%。[1]因特網的日益成熟,以其豐富的資源,便捷的渠道,低廉的成本,已成為大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信息的日益膨脹,亦會使學生在獲取有用信息的過程中面臨困惑。無論是在學習,娛樂,就業等方面,學生無法通過合適的方法使自身的信息需求得到滿足。內外環境的改變同樣會造成學生群體信息需求的改變。為了更好的掌握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大學生信息需求的變化及信息需求滿足所面臨的障礙,調查采用問卷與訪談的方式,以特定環境下的學生群體為調查對象做出相應研究,以期能夠對改進大學生群體信息需求的滿足效率所有幫助。
1.調查基本情況
1.1核心概念界定
關聯涉眾,字面意思即為相互有聯系的涉及的多個個體。此處的個體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可以是一個個體,也可以是一個組織,按某一類型分類而成的個體即為群體。高等學校的關聯涉眾涉及多方群體,但是其主要責任是培養學生各項能力并為社會輸送優秀人才。因此學生群體成為高校服務的重點對象。基于此,筆者將關聯涉眾規定為三類學生群體:在校大學生,畢業大學生和在校高三學生。
信息需求是人們意識到并表達出來的信息需要。而信息需要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為解決各種實際問題而對信息的不滿足感和必要感。[2]相比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四大傳統媒體,手機短信、微博、虛擬社區等新媒體的出現,學生群體的信息需求隨即呈現出多樣性;多種信息獲取渠道提供學生群體多重獲取信息方式。同時,環境的改變、學歷層次和學校層次的不同,學生群體對信息的需求將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為了探究新媒體環境下,學生群體的信息需求在不同階段的區別和聯系,筆者將信息需求界定為與校園信息相關的信息需求。
1.2數據來源
本文以貴州財經大學(以下簡稱財大)在校大學生,貴州財經大學畢業生和在讀高三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不記名問卷調查方式為主,訪談為輔的方式對學生群體信息需求類型和信息獲取障礙進行深入研究。隨機發放問卷260份,收回260份,確認有效問卷260份,回收率100%。其中在校大學生100份,畢業大學生60份,高三學生100份。
2.三類群體校園相關信息需求
調查結果顯示,現有信息環境下學生群體所關注的信息類別,主要集中在學習信息、生活信息、娛樂信息、求職信息等方面。其中學習和就業信息在學生群體中占據主導地位。本文將校園信息需求規定為以下五類,以對調查結果展現一個清晰的對比。
2.1學校信息需求分析
就高三學生而言,對大學關注的重點也僅是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占比為80%)。調查結果顯示,只有3%的學生清楚知道目標大學的詳細情況(包括開設的課程,舉辦的活動等)。分數第一,學校第二也使得高三學生失去主動獲取學校信息的意識。同時,專業的就業方向(41.86%)和就業情況(39.53%)成為他們選擇專業首要考慮因素。就業容易,薪資較高的更易成為熱門專業,也易受大眾知曉。就學校情況而言,學校的硬件設施和教學設施(44%)是大家關注的焦點。綜合排名較高,聲譽較好的學校,大多會成為學生首選的奮斗目標。
對已畢業并工作了的人來說,54.17%的人認為學校所的信息對他們的工作并無太大的幫助。從調查來看,只有21.67%的畢業生不會關注學校或學院的信息。大部分的學生畢業以后依然會通過各種渠道得到有關母校的信息。能夠看到母校的提升,是每一個畢業生喜聞樂見的事情,不論以前對母校存在多大的怨恨。
在校學生的調查顯示,對學校信息的需求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①學校建設信息(35%)②發生在校內的趣聞信息(34%)③學生會/社團信息(29%)。
學校在發展的同時,不免也會引來校內頗多的爭議。隨意進入任意學校的論壇或是貼吧,都會看到學生對學校抱有不滿意的態度。圖1顯示,82%的在校學生對學校存在負面情緒。但有趣的是,會將自己意見反應給學校的人僅占7%。導致他們選擇沉默的兩大原因分別是不知道反映的部門和收不到學校的反饋信息。
2.2學習信息需求分析
在面對學習時,學生的想法大抵都相同。從表1得知,職業規劃講座是高三學生和在校學生關注的焦點,占比分別為40%和45%。在大學象牙塔里生活的四年,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迷茫的時候,無法對自己的未來做一個清晰的定位。以至李開復―《給大學生的一封信―當迷茫在大學里泛濫成災》一文,在網絡上被瘋狂轉載。緊接著,娛樂文化類的講座成為第二被需要的信息,占比分別為28%和23%。與此同時,只有少數學生選擇了學術和考試類講座。在學生心目中,進入大學后可以徹底的放松,學習就被拋到九霄云外。可是現實總是殘酷的,學習仍舊是大學生的首要任務。從表2得知,在大學生關注的考試中,53%的人表示四、六級是目前最關注的信息;在一所財經院校就讀,類似會計/證券(35%)相關財經類考試也是大學生較注意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20%的大學生關注考研考試,考研熱在大學生中緩慢降溫。中國教育在線的《2014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與2013年相比,報考國內研究生的人數趨于下降。另外,不可忽視的是2012-2013年,中國學生赴美讀研申請量出現首次下降。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逐年增加使得更多人獲得進一步深造的機會,但因為缺乏有效質量控制,寬進寬出,直接造成碩士學位含金量不斷降低,與此同時研究生就業率、薪酬也不斷走低,讀研所帶來的價值不斷遭受質疑,也直接影響了讀研的熱情。[3]畢業立即考研雖不受到大學生的追捧,但是對于已工作的人來說,研究生的文憑成為了升職加薪的硬性條件。在調查中,有63.33%的人有繼續深造的愿望,同時在這部分人當中,65.79%的人將考研定為深造的目標。
2.3生活信息需求分析
除了學校的硬件設施和排名情況會成為學生選取學校考慮的條件以外,高校的周邊環境亦會影響他們的選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將生理需求(食物,水,呼吸等)列為最基本的要求,一般人在滿足了基本需求的基礎上,才會對自身有更高的要求。從調查結果看來,學生群體完全符合這一理論。54%的在校學生和63%的高三學生表示最希望了解的生活信息是學校周邊娛樂信息,而娛樂信息無外乎吃喝玩樂。其中28%的高三學生表示,他們最關心學校周圍的餐飲信息,另外他們中有26%的人認為校內文娛活動信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4學習資源信息需求分析
大學圖書館是大學生獲取資源最便捷的渠道。從圖2可看出,55%的大學生通過圖書館查找與自身興趣相關的信息。據筆者得知,大部分的學生所學專業并不是自愿選擇的,而是在填報志愿時自動調劑到現學專業的。因此,大學生只能通過課余時間延續自身興趣的學習。利用圖書館查找專業相關信息的人占比為34%。另外,不同階段、年級的大學生的信息需求存在階段性。低年級學生常需要尋求學習和娛樂交流類的信息,高年級學生還多了求職就業、考研出國方面的信息需求。[4]
圖書館不僅提供大量的紙質資源,同時有豐富的電子資源供學生使用。在畢業生的調查中筆者發現,有65%的人仍然對電子資源庫有需求。但是有48%的在校學生從未接觸過電子資源,大部分的人對圖書館的觀念還是停留在自習或是借書還書的時代,對電子資源的獲取和使用并沒有過多的意識,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大學生在獲取信息時,一般傾向于選擇距離較近,獲取方式較為簡便的信息來源。他們在信息活動中盡量避繁就簡,棄難從易地選擇那些方便易用可行的信息。一方面是依信息價值而行,另一方面總是力圖以最小的成本,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5]這也符合穆斯(Mooers)定律(一個情報檢索系統,如果對用戶來說,取得情報比不取得情報更傷腦筋和麻煩的話,這個系統不會得到利用。) 就大學低年級學生而言,得到信息所付出的代價大于不使用該信息所付出的代價,他們則更傾向于后一個選擇。相反的是,高年級學生在確定自己未來目標和畢業論文研究方向后,信息渠道擴寬的同時對信息的價值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將信息質量的重要性大于信息數量,因此他們對電子資源的了解相對較深。
2.5個人發展信息需求分析
問卷調查結果(見表3)顯示41.46%在校學生將校園招聘的信息視為關注的重點。大學生在讀期間能真正接觸正規實習工作的機會較少。因此,大家都想知道如何能在工作中獲得個人發展的機會和提升個人發展空間。而高三學生對工作信息的焦點則在節假日的兼職信息上。一是能夠補貼自己生活費,二是能夠提前適應工作環境,培養自身的能力。進入大學以后,成績不再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優秀的標準,綜合型人才成為各企業熱招的對象。
3.信息需求獲取障礙
通過對大學生群體信息需求主要類型的調研分析,研究發現學生群體在滿足這一系列信息需求的過程中會面臨諸多障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3.1信息接收方式被動
財大設置了四個官方網站最貼近學生群體學習和生活的信息,分別是貴州財經大學官方主頁、數字貴財、貴財教務系統、各學院官網。近期,數字貴財和教務系統進行了合并,登陸數字貴財就能看到集合財大的各類消息。但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通過其他方式(輔導員通知;社交軟件網站;聽周圍人談論)獲取校園信息的人占比為66.67%。筆者將校園信息之一設定為官網信息(即在財大官方網站能直接查看的信息),并對在校學生和畢業學生獲取官方信息的渠道進行了調查。筆者選取了一條近期在官網首頁刊登兩周的新聞以探究大學生對官網信息的關注程度。調查結果顯示,89%的人不知道該信息。大家選擇其他方式獲取校園信息,雖快速便捷,但從非官方途徑得到的消息并無法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時效性。
網頁數字貴財是貴州財經大學建立的集合財大各類校園信息的平臺。問卷結果表明,91%的學生知道數字貴財(見圖3),但會經常使用這一平臺查看消息的學生僅占36.26%(見圖4)。可見,盡管高校提供獲取權威信息的平臺,但大學生的使用率依舊不樂觀。
筆者調查得知大學生不通過官方渠道獲取校園信息的原因可解釋為以下方面:1.上網習慣的改變。智能手機的普及和新媒體的出現使得大學生的上網方式從pc轉移到移動端。智能用戶要想進入官網查找信息首先是要下載瀏覽器,進入數字貴財和教務系統要再登入,如遇網速慢的情況下網頁無法顯示。繁瑣的步驟會讓人失去獲取信息的動力。2.權威信息分布分散。官網之間信息不同步,一個網站只能查看單一信息,網站之間的信息沒有整合。也就是說,盡管建立了數字貴財,但是平臺整合信息功能有限,信息延遲性大。3.將信息整合視為重心,而降低信息獲取的便捷性。平臺整合后獲取權威信息分為:登陸數字貴財―找到教務板塊―點擊瀏覽―查看信息。相比以前的非注冊瀏覽,此處查看信息的必要前提是登入系統。僅注重信息集合而忽略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習慣,他們無法感知到信息的便捷性,在某種程度上說,只會提升他們對使用系統的抗拒心理。
3.2信息檢索技能缺乏
由表4可知,畢業生和在校學生在檢索信息時,大多數的學生選擇關鍵字搜索的方式查找信息,所占人數分別為41.38%和48%。盡管大家都意識到查找信息時要使用關鍵字,但筆者跟蹤某些大學生的搜索習慣時發現,整句搜索或是亂選關鍵字成為影響搜索結果的兩大因素。不可否認的是,整句搜索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查全率,但同時無用信息也占據了大量空間,信息查準率下降,獲取有用信息效率降低,最后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同時也違背了互聯網建立的初衷和大學生有效運用網絡的動力。另一層面上,這也表明現在的大學生在信息素養方面比較缺乏。很少或不使用布爾邏輯and,or,not進行信息的搜索,主要原因還是大家缺乏信息素養。從調查結果上看,信息用戶基本滿足齊夫(Zipf)最小努力原則(一個人在做任何事的時候,想付出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的利益)。從而導致大家在選擇結果時,通常只在搜索頁面的前三頁查找有用信息。
另外,兩類人群都有超過半數的人會憑借自己對信息類型,時間,所屬部門的主觀判斷去查找信息,而且55.17%的畢業生查找信息時更偏向自我判斷(部門查詢,時間順序查詢,信息類型查詢),這一結果高于在校生所占的比例。從類似方法所得到的信息,極有可能降低信息的查全率和查準率。
3.3 信息意識薄弱
信息意識是指人們對信息的認識, 即信息在學生頭腦中的能動反映, 是人社會意識的一部分。信息意識包括人們對信息的理解、判斷和把握。[6]在讀的高三學生,68%的人對目標大學的各項情況處于模糊甚至空白的狀態。29%的人對未來學校的意識僅停留在大概知道學校有的學院和開設的專業。高三學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學習當中,沒有一個綜合的平臺對學校信息進行收集和整合。對各高校所開展的活動,學生更是難以獲取。同時,網絡上的高考板塊,信息分散,搜索難度大,加上他們對信息分辨能力較低,從而難以判斷信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高三學生信息素養缺乏,也導致他們耳聽為真,眼見為實,獲取信息隨波逐流,不對信息進行分析,受周圍人影響,對信息妄加主觀臆斷。
3.4官方信息內容單一
高校官方平臺所的基本是有關學習類型的信息,因而其他的信息極易被忽略。對大部分高三學生和大學生而言,去到一個新的環境最想了解的一定是周圍的生活信息,大學也不例外。除了學習,大家對娛樂休閑活動也充滿了興趣。據筆者了解,很多人來到學校最先得知的就是校外休閑場所的地理位置,如KTV,電影院,小吃城等。再次,大學生逐漸對駕校信息展現出需求,除開四級六級和計算機考試,考駕照也成為在校學生自行添加的必考科目。盡管這些信息的需求量大,但是通過官方渠道并無法獲取這類信息;同時有效的信息分布分散,虛假廣告盛行,易導致大學生盲目跟風,不僅需求無法滿足,還白白浪費金錢。
4.關聯涉眾信息需求滿足的對策
新媒體平臺提供了信息交互性的環境,信息的交流與共享改善人們的信息習慣,不再是單一渠道的被動接受消息,而是及時表達對信息的意見和看法。在新媒體的環境下,提高學生群體信息能力必須受到高度的關注與重視,充分利用信息手段;通過各類信息渠道在短時間內滿足自身信息需求。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改善信息獲取過程中遇到的障礙:
4.1建立校園信息整合新平臺
由于3G/4G移動互聯高速上網環境,智能手機的高配置,低消耗,年輕人上網方式也有所改變。問卷調查得知,智能手機在高校涉眾群體中的普及率都超過95%。在高三學生群體中,有60%的人選擇用手機查看新聞;55%的人習慣于用手機查找資訊;有58%人的手機長時間處于上網狀態。調查顯示,涉眾群體在瀏覽新聞時,更傾向于微博類的新聞客戶端,根據自身的興趣去選擇信息。每條信息限制在140字以內,內容雖短,但篩選精煉的140字表明主題,在短時間內即可滿足自身信息需求,更加符合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在新聞呈現方式上,42%的在校學生和53.33%的畢業生偏好按信息按內容分類的分類方式排版。
建立手機客戶端的校園信息集合軟件(APP),能通過移動互聯客戶端方便的查看信息,擺脫獲取信息時的障礙:
①改善學習型信息獲取形式。極大程度的將在校學生群體被動接受學習型信息的習慣慢慢轉變為主動查找,省去冗繁的登陸―查找―瀏覽過程,只需連接網絡,在打開APP的同時即可看到所有校園信息。軟件界面通過用戶偏好自定義設定瀏覽方式,按照自身的閱讀習慣查看信息,提高學生群體對校園信息關注度。
②短時間獲取重要信息。新媒體環境下講究信息交互性,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傳播者。新媒體環境下信息雙向傳播的優勢,即信息不再是被動地被大學生接受,而是被積極的評論分析,并提出更有價值的信息。[7]信息的置頂不再通過管理員的主觀臆想設定,而是由信息接收者判斷,通過“點贊”的方式對信息進行自動排序。抓住信息時效性,第一時間掌握最熱消息。
③提高高三學生信息敏感度。新平臺整合一切官方消息,保證信息準確性,避免信息延遲性,減少信息獲取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高三學生在獲取權威信息中培養自身的信息能力,學會分辨虛假信息和無效信息。
④去除冗繁步驟。高校針對本校生研發的信息集合平臺具有較強針對性,如遇登入查看,非本校生幾乎難以獲取信息。但手機客戶端降低瀏覽信息的門檻限制,面向所有對校園信息有需求的人士,不論是否為本校生還是認證信息已被清除的畢業生,只要打開軟件界面,就能獲取最新消息。削弱信息獲取過程中繁瑣步驟,提高學生群體對信息集合平臺的依賴性。
4.2加強信息檢索能力
高校目前開設的文檢課,過多強調理論知識,看不到具體的實例幫助,對非專業學生來說極易產生抗拒心理。課程一旦被標簽上專業課和非專業課后,學生心中便有了孰輕孰重的位置。再次,開設課程的時間普遍較晚,目的都是為畢業論準備。非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學生對計算機網絡的運用認識不足,不善于將理論知識轉換為實踐技巧。與專業知識或文獻資料選取時,對眾多檢索結果無從下手,無法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
在新生入學教育中,添加信息檢索課程,重點教授信息搜索技巧,將重心放在實踐上,加強上機的訓練,提高大學生信息素養。掌握正確的檢索方法,是互聯網時代的高等院校涉眾群體必備的基礎知識。但高校具有熟練實戰文檢經驗的師資力量有限,大規模開展課程讓每一個人上機實驗并全面掌握搜索方法的可能性較小,這就要求大學生私下主動加強自身的檢索訓練。再者,高校可不定期舉辦專業信息檢索講座,幫助學生滿足對其他專業信息學習的需求和能力。
4.3全面滿足多樣化的信息需求
學生群體信息需求會受到環境,學歷,經歷等方面的影響。高中課程改革以后更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開拓眼界的同時也培養學生對不同學科的興趣。調查得知,大學生除了平時的課程學習,剩下的大部分時間都會奉獻給自身的興趣上。快速獲取權威資源的渠道是高校圖書館,但專業性大學藏館提供的資源更偏向其學校類型。比如,財大圖書館以財經類圖書為主,師范類院校則以教育資源為主。廣泛的興趣,有限的資源使得大學生自身無法對不同信息的需求得到滿足。互聯網雖有海量信息但缺乏有效的分類,不僅查找難度大,而且還要具備熟練的信息判斷能力。就目前而言,學生群體對專業資源的辨別能力還有待提高。介于此,各高校之間可建立資源共享,以此滿足大學生對不同的信息的需求,通過高校間的合作,使得學生群體可以無障礙獲取權威信息。
新媒體下的校園信息整合平臺,除了給學生提供學習相關的信息,生活等信息也將被囊括進去。此類信息的收集將采用大眾編輯制,所有的學生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體驗的情況將感受出去,用戶獲得編輯增刪的權限,自行建立紅黑榜。在專門的討論區進行信息的共享,一改往日單純的人工推薦。生活信息的統一收集;大眾監管的制度;添加自身的體驗等方式,不再擔心信息查找困難和獲取的信息不真實,盡最大可能滿足學生群體在不同方面的信息需求。
5.結束語
本文是基于對貴州財經大學學生的調查,雖涉及的范圍有限,但所發現的問題普遍適用于現階段的大學生。本文所提出的對策,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信息獲取過程中學生群體障礙。信息的高速膨脹,大學生信息獲取過程中的遇到的問題會日益加劇,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一定會有更簡便的方法最大化的滿足學生群體的信息需求。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4-03-06]http://.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P020140305346585959798.pdf
[2]馬費成.宋恩梅.信息管理學基礎(第二版)[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308
[3]中國教育在線―2014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2014-03-03]http:///html/ky/report/a1.shtml
[4]林豪慧.網絡環境下高校學生對信息檢索課的認同與期待.圖書館學研究[J],2005(6)
[5]夏紅.大學生用戶信息需求分析與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對策.教育理論研究[J],
2013(10)
[6]劉述進.劉興平.試論大學生信息意識的培養.教育與職業[J],2006(26),
[7]李新松.張煥.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信息能力的現狀分析[J].現代情報, 2013(3)
基金項目
2013年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基于APP的大學生群體信息需求滿足研究”(項目編號:201310671013)階段性成果。
*通信作者
楊帆(1969―),男,圖書館副館長,博士,研究館員,研究方向:信息服務。
作者簡介
吳琪依(1993―),女,研究方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