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科學實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實驗中加強指導、讓學生親歷實驗過程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教育強調以學生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在進行科學實驗探究時,根據小學生的已有經驗。在他們熟悉的周圍生活中選取有關的內容,讓他們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說一說、想一想,從中學到知識,培養興趣,練習方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
小學科學課的教材設計的十分的靈活,給教師有充分挖掘和創新的空間,因此,教師不要為教教材而教,而要在充分理解教材思路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創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安排教學內容,從學生的興趣和生活實踐出發,設計各種各樣的活動,為學生創設“親歷”的環境。如在《電磁鐵》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對教學內容作了適當的調整,(1)上課前,我把大頭針放入透明的玻璃杯中,然后用鐵釘將大頭針吸取,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2)出示材料,讓學生動手操作自制電磁鐵,實驗中還有什么發現?(3)學生分小組設計探究“電能產生磁”,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為學生創設了探索的環境,提高學生探索的欲望,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主動、積極去探索新知。
2. 實驗中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 (1)首先明確實驗目的及觀察任務。在觀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給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任務,才能使他們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們深入細致地去觀察去做。因此,每次實驗前都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也就是讓他們明白為了研究什么做這個實驗,明確觀察任務。學生都有好奇心,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但是,學生又不知該如何去發現,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去幫助。所以,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特別是用眼睛科學地看,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用眼觀察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細小的變化。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 探究 開放 轉變觀念 體驗樂趣 增長能力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探究作為學習方式,它是一種教與學的策略。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都很重視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獲得發展。但是,怎樣的探究活動才是有價值的,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下面就本人多年來在科學課上的一點淺顯的體會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一、如何在科學實驗中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兒童具有共同的獨立的能力,渴望了解他們生活周圍的更多事物是一種天賦的好奇,他們具有潛在的創造性和天賦,這種能力是可以培養和發展的。互相信任和尊重的氣氛有助于促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從而使獲取知識能力他們的自覺行為。
傳統的科學實驗課,往往是教師先演示實驗,然后由學生按照教師的方法去做,按部就班,不僅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還鉗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應該讓學生學會學習,把廣闊的空間還給學生,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把更多的內容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爭辯、去研究、去創造……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應由教學的主角變為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協作者、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使教和學的過程成為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如講《摩擦力》一課,我先給學生創設生活情境,讓他們從平時經常玩的“在地上拉著玩”的游戲中理解什么是摩擦力。并適時提出問題:穿什么樣的鞋、在什么樣的地面上比較容易滑?拉著體重不同的同學感覺有什么不同?激發了他們主動探索的興趣。在學習“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系”時,我給了學生20分鐘的時間,讓他們根據桌上的研究材料合作設計實驗方法,進行實驗,最后小組共同形成實驗報告。在實驗過程中,我不斷地巡視,時而是指導者,時而是參與者,時而是領路者。在實驗方法的采用上,孰優孰劣,我并不表態,而是更進一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試,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小組實驗完畢填好實驗報告后,各小組輪流匯報實驗結果,其它組可提問、反駁、贊同,使全體學生在積極濃郁的探究氛圍中達成一致,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名符其實的“小科學家”。
因此,在學科實驗中,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主張學生自主地活動和獨立地獲取知識,是重中之重。因為科學教學是讓全體學生參與以探索為目的的研究活動,教師應為這種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和環境,給學生充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小科學家”把中國推向繁榮富強的巔峰。
二、使課堂成為開放的空間
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的二十一世紀,每一個現代人都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而早期的科學啟蒙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們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實現新的理念,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發展空間,讓他們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動手、動腦,使學生能獨立地、自主地探究科學知識,將知識加以綜合分析,然后用之于實踐活動中,從而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未來人才。
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過程中,要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少一點約束性,多一點開放性,讓學生體會方法的多元性,給學生留下思維的空間,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如在《磁鐵》一課的學習中,我設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請你用桌上的材料玩一玩,磁鐵有哪些本領,看誰發現的多?”這時學生迫不及待地利用材料做起實驗來。有的同學用磁鐵吸起了許多小鐵釘,而且小鐵釘連著小鐵釘;有的同學把大頭針放進裝有水的燒杯里,用磁鐵隔著玻璃和水把大頭針吸出來;有的學生利用學具中的硬紙板、鐵墊圈、棉線等,設計了“小貓釣魚”“蝴蝶飛舞”的游戲;還有的同學發現兩塊磁鐵能做“推、拉”的游戲。在匯報“發現”時,同學們爭先恐后,他們不僅發現了磁鐵的性質,還發現了磁鐵能隔著物體吸鐵,兩塊磁鐵相互接近時會出現“斥、吸”現象。為學生們創設了思維的空間,促進了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因此,在教學中,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積極為學生創設自主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自行探究,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潛能的發展、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自由觀察,自行獲取知識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情境;教材
新課程標準就小學科學教學目的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在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以實驗為基本切入點,積極為學生創設一些實驗活動,讓其在親身體驗、探究的過程中感悟科學真諦,以此養成良好的創新能力。實驗既可以作為科學教學的目的,又可以作為教學的手段,所以在實驗活動開展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基礎的科學知識,更要在這一過程中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使學生能夠獲得有價值的科學知識。為了有效開展實驗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更新實驗材料
實驗材料是開展實驗活動的基礎,也是開展實驗探究活動的前提條件。所以,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活動的時候,首先要為學生準備充足的實驗材料。在傳統的實驗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一般會從實驗室里直接獲取,但是這些實驗材料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甚至無法滿足教材實驗或者學生實驗的需求。這時,教師就需要從教材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從中探索出c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以此為基礎搜集一些簡單、適用、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生活材料。比如,我在講《飼養小動物》這一內容的時候,一般會事先征取學生的意見,看學生對哪種小動物最感興趣,學生們紛紛表示很想知道如何養蠶。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很難從身邊獲取有效的養蠶原材料,于是我利用網絡為學生購買一些蠶種、桑葉等。然后引導學生搜集一些關于如何養蠶的資料,接著學生根據這些已搜集到信息利用教師提供材料展開實踐活動。通過這種教學內容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豐富教學資源,還
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實驗活動,以此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
二、創設教學情境
興趣作為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對學生的自主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旦學生對某一教學內容感興趣,無需教師過多講解,學生使會主動地就此內容進行自主探究。所以,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積極為學生創設一些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實驗探究興趣。比如,在講《植物的生長》這一內容的時候,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見到各種各樣的植物,他們對這種常見的植物很難有探究的興趣。于是,我會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用問題來激發學生利用植物進行實驗的興趣。例如,我會在上課之初問學生:“我們都知道,植物是由幼小的嫩芽逐漸成長起來的,但是你們知道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嗎?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呢?植物的各種器官與植物的生長和生存有什么關系呢?它們對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呢?”根據教師的問題引導,學生會對觀察植物生長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會帶領學生走進種植園來觀察植物是如何生長的,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來回答以上問題。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進行植物種植實驗,在這一實驗過程中再次就以上問題進行探究。這種問題情境創設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實驗探究的興趣,還可以使他們帶著問題進行探究,提高實驗的目的性。
三、開展課外實驗
在目前的小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小學課堂教學時間一般為
40分鐘,要想讓學生在這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親身體驗到每一項實驗活動,顯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教師需要根據教學時間、課程安排將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將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在課外開展實驗活動,以此拓寬學生的實驗渠道,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體驗科學實驗的樂趣。比如,在講《物質的變化》這一內容的時候,我會在課上組織學生開展“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這一實驗內容,然后讓學生根據課上的實驗內容在課下利用毛筆來蘸取用淀粉調制而成的液體來為自己的有好朋友寫一封信,等白紙上的字跡晾干之后將這封信送給自己的朋友,并要求他想辦法將白紙上的內容呈現出來。通過開展這種課外實驗活動,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對課堂所學到的知識進行運用,還可以在實驗中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總之,在小學實驗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生活化的實驗材料,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實驗探究興趣,還要將實驗課進行拓展,開展課外實驗活動,以此在實驗中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從而提高科學實驗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問題是探究的開始,有了問題就明確了努力的方向,才能確定探究活動中需要收集的證據。教學中,教師巧妙引領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并能誘發探究動機,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真正感受發現的樂趣并能用合理證據證明自己假設的問題。如筆者在教學《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時,創設了魔術表演的情境:一個透明的燒杯中裝大半杯清水,把馬鈴薯放入杯中,馬鈴薯沉入了水底。從水中拿出馬鈴薯,換了一杯裝了濃鹽水的燒杯,再把馬鈴薯放入杯中,馬鈴薯居然浮了起來。在此魔術表演過程中,激發了學生探究欲望。在觀察中,學生產生了質疑:同樣是馬鈴薯,為什么在濃鹽水中會浮起來呢?由此引出了本課的探究問題,在這一探究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動手嘗試,不僅探究出使沉在水中的馬鈴薯浮起來的方法,還知道了使沉在水中所有物體浮起來的方法。
二、猜想假設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在動手實驗之前,讓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假設和預測”。猜測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環節,是科學原理產生的前提,許多偉大的科學發現都建立在猜想的基礎上。因此,在小學科學實驗課上,教師在學生提出問題后,應鼓勵學生對問題的結論進行猜測和假設。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又能發展學生猜測和假設的能力。如在教學《熱的傳遞》一課中“研究固體的熱傳遞方式”時,筆者問學生:“這兒有一段鋼條,現在在鋼條上滴四滴蠟滴,把鋼條的一端固定在鐵架臺上,在另一端用酒精燈加熱,你會看到什么現象?”然后學生自由猜測。在猜測中,喚起了學生對熱在固體中傳遞方式的已有認識,使其有理有據地提出假設。又如在《導體和絕緣體》一課的教學時,筆者在課前給學生準備了一些材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猜想這些材料是否導電。學生的猜想激發了他們通過實驗進行驗證的欲望。
三、實驗探究
在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中,實驗探究不等于學生按照教師既定方法和操作步驟簡單地模仿和重復,而是應在學生明確探究的問題和方向后,根據自己的想法或小組成員共同的設想去探究。如筆者在《電磁鐵》一課的教學導入后,讓學生“制作一個能吸30個大頭針的電磁鐵”,并要求學生每制成一次,及時把吸引的大頭針個數和他們認為需要記錄的內容記下來。小組成員積極尋找方法,不斷地調整鐵釘的大小、線圈匝數的多少、電池的個數,在進行多次操作并收集到許多數據后,學生漸漸發現了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學生在整個探究過程中真正經歷了自主探究的過程,體會到了自主學習的樂趣,發展了探究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又如,在教學《肺和呼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究“呼吸時,一呼一吸的氣體有什么不一樣”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導航:1.小組內設計實驗方案;2.做實驗并記錄觀察現象;3.議一議,為什么實驗結果不一樣。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探究方法的基礎上,根據設計的方法合作探究,并根據觀察的現象進一步思考其原因。在教學探究環節,聚焦點更多地是關注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然而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許多教師比較關注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和實驗活動,導致教學中經常出現“活動有余而思維不足”的情況。因此,教師應當多注重引導學生對探究方案進行設計、討論和質疑,使學生逐步形成嚴謹的探究態度,提高探究的效率。
四、得出結論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注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在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中,做實驗的目的不是為了重復實驗過程,而是要通過做實驗尋找一些能為解決問題服務的大量的事實和數據,讓學生通過研究這些事實和數據尋找結論。如在教學《冷熱與溫度》一課的“連續測量一杯熱水溫度的變化”時,筆者讓學生對一杯開水的溫度連續進行20分鐘的測量和記錄,學生收集到11組數據,然后讓學生對記錄表中的數據進行觀察、分析、研究,尋找規律。由于數據充分、研究時間充足,學生基本上能發現一杯熱水溫度變化的規律及其原因。又如,教學《擺》一課時,實驗探究結束后,筆者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小組整理、分析實驗記錄的數據,并引導學生記錄有哪些發現、想到哪些問題。一節探究課,學生是否完成探究任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知識與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在探究活動后,教師組織學生分析探究時記錄的數據,學生會發現數據中的秘密,同時還能提升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
五、實踐運用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操作;實驗步驟
讓學生通過實驗的觀看或操作學習知識是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率的重要方法。可是由于小學生的年齡、閱歷和經驗限制,教師在對其進行實驗教學時會存在很多的問題。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了增強實驗教學效果、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的幾點方法。本文將就此問題進行重點討論。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科學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實驗和探究興趣,從而讓他們擁有學習的動力。一般而言,通過創設多種能夠激發他們興趣的教學情境,是讓學生產生學習和探究熱情與興趣的有效方法。所以教師應當通過和學生生活息息相關或他們喜聞樂見的情境創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為進行接下來的實驗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進行《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的實驗之初,筆者創設了一個魔術的情境。筆者告知學生要給大家變一個魔術。聽到這里,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注意力集中到了講臺上。這時,筆者拿出一個馬鈴薯,向學生展示把馬鈴薯放到旁邊裝滿水的燒杯里會是什么狀態。實驗證明,馬鈴薯在水中會下沉。之后筆者說自己有一種魔法粉,可以讓水中的馬鈴薯浮到水面上。緊接著,筆者拿出魔法粉,即食鹽,放到水中慢慢攪拌,并故弄玄虛地說:“現在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沒過多時,馬鈴薯從燒杯的底部慢慢浮到了水面。此時,學生都表示出了驚訝的表情,知識的探索興趣和熱情被充分地調動起來,開始議論和思考其中的原因。這時,筆者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深入探究,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
二、常見材料,提高操作可行性
作為學習科學的核心內容,科學探究需要教師通過科學的引導方式讓學生對其中的科學規律進行掌握。而這種探究僅憑教師的講解、多媒體的演示是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的。在這個背景下,教師想要實現科學探究的目標,就必須借助多種形式的科學實驗,而實驗材料是保障科學實驗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合理、有效地選材能夠充分保證學生的探究活動獲得預期效果,讓學生在實驗中獲取知識,培養創新精神。
針對這一點,教師在實驗材料的選取上應當貼近學生生活,如果是日常手邊隨時可得的物品,可以讓實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舉例而言,在《研究磁鐵》的教學實驗中,教師就可以選用常見的鐵釘、木片、玻璃和塑料泡沫等進行實驗探究。這些材料司空見慣,能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所以,在進行實驗的材料選取時,教師應當按照學生的生活和課程的實際進行選取,讓學生有效積累科學經驗,并形成科學認識,實現探究實驗活動的順利開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教師的教學效率。
三、合理設計,理順實驗步驟
小學科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必須做到探究實驗和科學概念并重,讓學生在親手實驗的過程中清晰地掌握實驗的步驟,從而準確掌握相應的科學概念。所以,教師實驗之初對科學實驗進行精心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在進行科學實驗的親手操作過程中有效培養他們對科學的熱情,進而形成研究科學的嚴謹與認真態度。
比如,在進行《光的行進》實驗時,教師就可以以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方向為起點,在探索平面鏡“反射”性質時加入其他相關的趣味實驗活動。比如“暗箱尋秘”的探究活動中,教師準備了一個只開了一個小洞的盒子,讓學生將眼睛貼在小洞上向箱子里面進行觀察。由于學生阻擋了射入盒子中的光線,自然無法看到里面的任何事物。這時,教師故意問學生原因,是“視力不夠好”還是“觀察的方法有問題”造成的。這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別的方法向箱子里面進行觀察,這時發現當眼睛從盒子的小洞上離開一些時,就可以順利地發現里面的情景。之后,教師開始讓學生反思之前的失敗原因。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分析和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原因的探究,并最終得知正確的原因,即能夠看到物體的原因是由于物體本身產生或反射其他光源的光進入我們的眼中而造成。
由于整個的實驗過程依照學生的思維發展的規律進行了情境的創設和實驗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在“模擬”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實現了學習科學和實驗操作的過程中真正的手腦共用,從而有效地通過相關的手段進行實驗和學習,有效促進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之,為了達到小學生有效獲取科學知識的目的,教師應當通過科學實驗讓他們在零距離的感受中積累經驗、掌握能力,從而有效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實現有效的小學科學教學。
參考文獻:
[1]邢偉.淺談小學科學實驗操作[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6).
在實際教學教學過程中,要保證實驗的嚴謹性,但是在保證其嚴謹性的同時,也要讓教學深入學生的內心,將所設立的實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可以接受,所謂建立在學生能夠接受的范圍,也就是說將實驗的難度降低一些,因為較高難度的實驗會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大大的增加了實驗失敗的幾率,將實驗難度降低能夠讓學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更加能夠懂得實驗的原理與方法,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因此更好將知識掌握。這樣不但在選擇實驗的時候要學生可以接受,也可以保證實驗的嚴謹性。比如說,在小學五年級加熱冷水這節課,一般的老師都會利用密封透明塑料袋進行實驗,這也是學校為實驗準備的材料,但是這種塑料袋極容易在操作的過程中漏水,也不方便學生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給實驗加大了難度,因此,在這節課中,老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些氣球,在氣球裝水后在口處打結,這種簡單的改變不僅簡化了實驗,同時也更方便學生操作,加大了實驗的成功率。因此可以說,簡化實驗過程,降低實驗難度能夠將科學性與嚴謹性顯現出來。
2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也被引進了學校當中,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夠讓課堂更生動,學生能夠直觀的通過聲音與圖像來感受科學,在這一點上,能夠讓學生的科學實驗更具科學性。與此同時,讓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連,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證了其嚴謹性,比如說,在一些科學知識的教學中,老師完全可以在課前準備教學課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向學生展示科學現象。例如,在講到聲音形成與傳播時,傳統教學模式雖說也能將實驗表達,但是會影響學生對實驗過程的“吸收”,但是利用多媒體技術老師可以用真實的圖像與聲音向學生演示聲音的傳播,這樣更能讓學生對知識點牢固掌握,使實驗更加具有嚴謹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知識的態度完全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技術就能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活躍課堂,增加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實驗更具科學性與嚴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鍛煉學生的想象力與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更加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因此,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同樣具有科學性與嚴謹性。
3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在小學科學實驗的課堂上,老師一定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傳統的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學生的需要,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會讓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還會產生厭學的狀況,造成得不償失的嚴重后果,這種情況也就影響著小學科學實驗的科學性與嚴謹性,因為學生如果對學習失去興趣,何談實驗的科學性與嚴謹性?因此,如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就成為了現階段教育部門及學校老師的工作重點,目的也在于提高小學科學實驗的科學性與嚴謹性,在科學實驗過程中,老師要多為學生創造更多實踐的機會,也就是說,多為學生準備實驗材料,保證學生們都能夠親自動手進行實驗,在學生實驗過程中出現問題時,老師要及時的指正并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老師也要向學生多提出問題,比如說,在實驗的過程中,老師要問學生。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出現了什么變化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在實驗過程中輕松的將知識掌握,在實驗結束后要讓學生將實驗所得的數據記錄,討論學生之間的實驗數據為什么出現不同,并針對產生的不同數據進行分析,讓學生徹底了解實驗的方法與原理,這樣教學模式能夠增加課堂氣氛,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中學習,同時,也提高了科學實驗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4結語
【關鍵詞】農村小學 科學實驗 教學探索
小學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讓學生經過具體實驗操作獲得知識是搞好小學科學教學的關鍵。近年來,隨著義務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斷提高,城鄉小學都陸續裝備了實驗儀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是,這些標準和條件與新編九年義務教育教材教學大綱規定的實驗要求尚有差距,特別是在貧困的農村,這種差距尤為明顯。但農村學校也有許多有利的教學條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為科學提供了豐富的、具體的教學素材,為開展科學教學提供了觀察、考察、飼養、栽培等實踐活動的場所;學生對科學課中的許多內容有較豐富的感性認識等等。所以,作為農村小學科學教師,除了充分發揮現有實驗儀器的作用外,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開展實驗教學,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教具、學具,創設觀察。實驗條件。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這方面的初步嘗試。
1.充分利用自然條件,把實驗建立在豐富的感性認識基礎上
農村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為自然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生動的教學材料。設計實驗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任務是什么,采取多種方式,調動他們各種感官有意識的進行觀察,直接感知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實驗設計,教師可通過提供當地大量的可供學生觀察有代表性的實驗材料――“植物的根”,讓學生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須根之分。常見的蘿卜、胡蘿卜等直根,土豆、紅薯等須根,它們可以儲藏養分即貯藏根。昆蟲是小學生常見的最易引起他們興趣的一類動物,在農村無論是天上飛的,還是地上爬的應有盡有。教師在設計實驗時可先安排學生到林間、樹旁、小河邊捕捉各種昆蟲,并將各自捕捉的昆蟲有選擇地帶到課堂,進行認真觀察、研究,看它們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從而達到認識昆蟲的教學目的。葉的形態和功能、花的結構與果實等教學內容,都可以就地取材而觀察、認知。
2.因地制宜精心設計實驗,調動學生實驗興趣
實驗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或實驗室,教師要因地制宜,開辟多種實驗場所,把實驗在田間、地頭,甚至在學生家中開展,在學生親身實驗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興趣。實驗是否成功、效果是否明顯,在調動學生實驗興趣中具有關鍵作用,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實驗,確保實驗的效果要達到預期的目的。如:“蚯蚓的觀察與生活環境的研究”設計中,我帶領學生到校外田野中開展捉蚯蚓比賽,看看誰捉的蚯蚓多、讓比賽冠軍介紹在什么地方捉到的,寓教于樂,達到實驗目的。《水土流失》一課中,帶領學生實地考察了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的自然面貌與條件,讓學生介紹當地司空見慣的山洪爆發時的情景以及山洪爆發后造成的影響。在學生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浮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這一地區容易發生水土流失而其他一些地區不會發生水土流失、怎樣防止水土流失等進行思考討論的過程中,點燃了學生植樹造林、綠化荒山、造福家鄉的美好愿望,達到了有效實驗教學效果。生物與環境、觀察植物的生長、環境的污染和保護、能源礦產、巖石、土壤等實驗教學,教師要在熟悉當地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合理設計安排實驗,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探究,并注意把愛科學的思想教育和改變當地自然面貌結合起來。
3.鼓勵學生自制教具、學具,以彌補實驗裝備的不足,養成善于開發利用科學資源的習慣
新編科學教材,對原教材在內容和編排形式上作了較大改進,按原大綱裝備的儀器,與新教材不配套,儀器短缺較為突出。教師要率先垂范,倡導、鼓勵學生動手動腦,積極進行教具學具的自制活動。
如:在《物體的沉浮》教學中,我用空礦泉水塑料瓶和葡萄糖酸鈣玻璃瓶自制物體沉浮演示儀(在塑料瓶和葡萄糖酸鈣玻璃瓶中分別裝入適量的水,將葡萄糖酸鈣玻璃瓶瓶口朝下投入到塑料瓶中,蓋上塑料瓶瓶蓋,用手擠壓或放松塑料瓶,玻璃瓶會上下沉浮),形象展示了沉浮與重量的關系。如《風的形成》一課中,要講清風的形象,就必須用空氣對流箱來作實驗,而空氣對流箱在裝備儀器中是沒有的。我找來三合板、塑料薄膜、香等材料,做了個空氣對流箱,通過香的煙飄動,成功的顯示了“風是在冷熱差別條件下空氣流動產生的”的原理。我制作的許多教具,取材方便,制作簡便,且實驗效果明顯,觸動了學生的好奇心理,于是鼓勵學生積極進行教具學具的自制活動,指導、培養學生動手制作。學生做出了簡易測力計、動植物標本、昆蟲標本、簡易保溫箱、三球儀、太陽能熱水器等,解決了儀器短缺的問題。要引導學生善于收集、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使之成為可利用的科學實驗資源,如:飲料吸管、導線、鐵釘、小磁鐵、小木片等等,都可以用來制作教具學具,做出精彩的科學實驗。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以敏銳機警的視角,去挖掘生活中科學資源。如:食物霉變的研究、探究水壺除垢的方法、探究養花的學問等。科學教學要促使學生養成善于利用、開發資源的習慣,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4.組建實驗興趣小組,培養學生課外探究品質
【關鍵詞】科學;興趣;實驗;探索學習科學課的過程,是從觀察現象,動手實驗出發,經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形成概念、規律,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進行檢驗和運用,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實驗是學科學的最有效的手段。通過動手做實驗可以激發小學生愛科學的興趣,有效地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培養他們對科學實驗的探究欲望。怎樣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呢?筆者認為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活動,應著力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 明確實驗的基本要素
(一)明確實驗目的。做實驗之前,只有給學生提出做該實驗的目的是什么,任務是什么,才能使他們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們深入細致地去觀察去做。因此,明確實驗的目的對于學生上好實驗課是至關重要的,它能讓學生明白該實驗是為了研究什么而設置。
(二)明確實驗操作過程。每個學生理解能力不一樣,實驗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學生對實驗中的重點、難點、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總結。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由于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觀察事物時常是雜亂無章的,缺乏系統性和目的性,觀察時受興趣和情緒的影響很大,有時常常偏離觀察的主要目標。
(三)明確實驗中的觀察任務。讓學生明確了實驗前的觀察任務,才能在實驗過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和感知。
運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覺器官去觀察和感知實驗過程中形態、特征和聲、光、色、味、溫度等變化情況,時刻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和感知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個細小的變化。以《觀察植物的種子》為例,課前要收集各種植物的種子,仔細觀察它們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各不相同。
(四)明確通過實驗得出結果。從現象到分析比較、得出實驗結論,是一個以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是思維從感性到理性的質的飛躍,只有完成了這個飛躍,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識。在《磁鐵》的實驗中,當我們看到磁鐵能把帶鐵的東西吸起來,就知道磁鐵有吸引鐵的性質,所以就把磁鐵的這種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強弱,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把磁鐵用細線懸掛起來,等到它靜止時,磁極分別指向南方和北方,指北的磁極叫北極,指南的磁極叫南極。教師可以提示指南針就是根據磁鐵的這一特性發明的。通過實驗結果可以增強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科學技術知識的理解,教師通過提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奠定堅實基礎。
2. 千方百計拓展實驗空間
(一)因地制宜開辟實驗場所。小學科學實踐課的實驗場所不局限于學校的實驗室,實驗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園、家庭、社會和大自然。將課內有限的探究延伸到課外活動中去。如在教學《觀察植物根的生長》一課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在家里自己做實驗,看看種子萌發先長什么,再長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長,根的生長速度怎么樣;根有哪些作用,種子是怎樣變成幼苗的,植物莖的作用和怎樣開花結果的等。學生通過自己親自選材,親自種植,并把每天的生長都記錄下來,從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長過程,通過實驗,使學生獲得植物生長變化的數據。
(二)選擇好實驗材料。根據實驗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實驗材料的選擇。如在做《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時,實驗材料需要土豆、雞蛋、木板、鐵塊、塑料泡沫等等,就安排學生自己搜集帶來。
3. 讓學生充分體驗科學實驗的樂趣科學實驗興趣的培養,一是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典型活動;二是要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科學實驗應該讓學生充分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實驗教師既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器材,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量搜集身邊的實驗材料。
(一)寓歡樂于學習實踐中。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資源開展一些生動有趣的科學實驗。如在《觀察蚯蚓的身體》、《水在什么溫度時結冰》、《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點亮小燈泡》、《種子發芽的實驗》等這些具有小制作、小實驗性質的實驗課時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實驗,在無危險時,盡情地實驗,痛快地玩耍,學中玩,玩中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著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做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從而獲得科學知識。科學教材中實驗部分大多為探究性實驗,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實驗中應鼓勵、引導學生大膽探究。如在教《點亮我的小燈泡》一課時,教師一開始簡單介紹了電池、電線、燈泡后,先不講明怎樣做才會讓小燈泡發光,而是提出疑問“誰能讓小燈泡發光。”在學生認識儀器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敢于思考,利用現成的儀器去實踐,并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爭著去比一比誰最快讓小燈泡發光,既激起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關鍵詞:農村小學; 科學實驗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2-116-001
一、充分準備器材
以前,很多農村小學沒有專用的科學實驗室,沒有與科學教材配套的實驗器材,甚至沒有科學課專任教師,科學課任課教師只能用自制的簡單教具和學生科學課學具袋中的材料上科學實驗課。江蘇省“四配套”工程為絕大多數農村小學配置了與科學教材配套的實驗器材,農村小學通過發揮集體備課的優勢,整合學科間、學校間的多種資源,科學實驗課教學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科學課教師要準備所有的實驗材料,工作量必然相當繁重。所以,作為科學課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使用配套的實驗器材,而應該開動腦筋,利用身邊資源,發動學生多渠道充分準備實驗所需的器材和材料。例如,在教學“解釋”一課前,我去找學校附近的水果攤老板,說上實驗課需要一些腐爛的水果,水果攤老板很熱情地免費送給我很多。再如,在教學“觀察”一課前,我讓學生從家里自帶少量茶葉到學校來,再根據學生帶來的茶葉種類,適當地添置了缺少的茶類,上課時,學生拿出自己帶來的茶葉,望、聞、含、泡、飲……這樣的安排,使學生經歷著準備時的激動與好奇、課堂上的學習與交流、課后的反思與回味,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二、自主設計實驗
實驗課教學中,教師應特別注重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在開始實驗之前,讓學生明確實驗目標;讓學生根據實驗目標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制定實驗方案,選擇實驗材料;要提前考慮到實驗中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并制定相應預案,以隨時對實驗方案做出調整;教師根據學生的設計提出指導性修改意見。
例如在教《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一課時,為了使學生知道借物漂浮、改變形狀、改變重量、水里加鹽的方法,能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我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動畫《撈鐵牛》和視頻《竹排漂流》,創設情境,讓學生知道沉在水里的物體可以浮起來。并進一步產生疑問: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有哪些方法呢?讓學生根據已準備的材料制定實驗方案,并啟發學生選擇其他材料進行實驗。在看過學生的方案設計后,我問學生:如果用你的方案,沉在水里的物體無法浮起來,你有什么辦法改進實驗方案嗎?從而使學生體會到設計實驗方案時要將情況考慮充分,備好實驗預案。通過自主設計實驗,學生的思維就不會局限于設計本身,也會考慮到實驗材料的選擇、步驟先后、實驗變量等。
三、確立實驗小組
在科學實驗活動中,小組內的合作與交流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傾聽與表達,因此,實驗分組必須科學、合理。一個好的實驗小組,必須分工明確、無縫合作,能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內自由、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能讓每一個學生吸收、改進小組其他同學的觀點,能讓每一個學生知道向大家報告自己的探究結果的舉措,能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
教師應根據教學進程創設恰當的實驗小組合作機會,確立合理的實驗小組。教師要給每個實驗小組提供足夠的獨立思考、操作、交流的時間,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組內發言交流,提供組內成員更正、補充、爭辯的時間,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確定小組每個成員的分工:如“實驗組長”、“材料員”、“操作員”、“記錄員”、“匯報員”等。教師要向學生明確各分工的職責,教給學生各分工參與實驗的詳細做法。分工采取輪流制,可以固定時間輪流,也可以根據不同學習任務輪流。教師要教給實驗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學會發言,能獨立思考并圍繞實驗發言,發言時要有充分的證據,口齒要清晰流暢,對別人提出的質疑,要耐心解釋;學會傾聽,聽清別人的發言,邊聽邊與自己的觀點對照,提出質疑或能用別人的觀點理清自己的不同觀點,不隨便插嘴;學會協助,要耐心熱情地協助小組內暫時不能完成任務的成員順利完成任務。
四、準確規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