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民風民俗手抄報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今年是2009年,也正是祖國60周年大慶活動。作為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我們有幸參加了“陽光體育長跑活動”,準備一同與祖國歡慶這個日子。
在2008年11月份,學校組織了我們進行長跑活動。同學們都很興奮,把課余時間全部用在準備這個活動中。我們都明白這個活動的意義所在。既可以慶祝祖國母親的“生日”,也可以鍛煉身體,增強我們的體質。這次活動我們的長跑路線時:太原——鄭州——開封——武漢——岳陽——長沙——韶山——廣州——東莞——深圳——井岡山——南昌——曲里——濟南——邢臺——石家莊——西柏坡——北京共十八個城市。每當跑到一個城市時,同學們都積極收集關于這個城市的資料,并且還通過制作手抄報,寫日記來加深自己對這個城市民風民俗,風景名勝,名人逸事的了解。因此我們也體會到了我們的祖國是多么富饒,多么美麗,多么偉大!我們也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
我們通過各個方面了解了每個城市的特點,同學們對外界也有了新的認識,比如說長沙。
在寒冷的冬天,陽光的出現總會給人帶來滿足的溫暖,我們來到了美麗的長沙。
位于長沙之西的“岳麓山”。這里峰巒疊翠,古木參天,林壑清幽,景色秀美。是鐘靈毓秀,人文薈萃的名山勝地。岳麓山春天滿山蔥綠、杜鵑怒放;夏日幽靜涼爽;秋天楓葉流丹,層林盡染;隆冬玉樹瓊枝,銀裝素裹,景色宜人。古人贊譽其“碧障屏開,秀如琢珠。”岳麓山也是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課堂,這里長眠了時期為帝制,實現共和而獻身的先烈;為舍生取義而慷慨赴死的志士仁人;還長眠了時期為抵御外侮而浴血疆場,以身殉國的中國軍民。我們站立在一處,感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有種說不出的感受。
關鍵詞:農村;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018-01
新課程改革要求課程改變以往的“難、繁、偏、舊”的特點,編制出符合時展需要、符合當地實際需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新課程。[1]作為課程直接實施者的教師,要充分開發利用教材、環境、人力、網絡等各種資源,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而服務。在中國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今天,農村在經濟、文化、環境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村有著不同于城市的獨特課程資源。筆者作為一名農村教師,現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進行農村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把教材當藍本,適度進行拓展學習
教材是由課程專家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精心挑選、合理編排的教學材料,是核心課程資源。它不僅僅是語文教學所憑借的文本,還對學生積累知識、培養能力豐富經驗、提高修養、養成良好習慣、促進實踐創新具有積極作用。然而教材只是為教學提供一個范例,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擴充和修改,把教教材變為用教材。比如,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了特大地震,電視、報紙等各種媒體都在報道災情和救援。這時講解《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一課,可以促進學生了解救援隊員不顧個人安危去實施救援的精神,可以加深學生對國際主義精神和人道主義精神的理解。再如,春天來臨,百花盛開,教師可以選取一些描寫農村春天美麗風景的文章,引導他們去觀察春天的田野,記錄春天的變化。
二、把變化當起點,靈活利用生成資源
現代教育理念提出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備課時考慮學生的情況,在上課時也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回答、變化。學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作業,每一句回答,都是一種生成性課程資源。教師要主動地利用這些教育時機來提高語文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靈活地運用生成性課程資源需要教師的教育機智。用心把握,機會無處不在。利用課堂中的情形進行即興造句既可以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又能夠增加幽默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當提問用“爭先恐后”造句時,學生都舉起了手,老師可以根據班內的情境進行造句示范:“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地舉起手,希望能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三、把社會當課堂,充分利用農村資源
在上個世紀,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社會即學校”,主張利用社會各方面的因素來對學生進行教育。[2]在廣大的農村,廣袤的田野風光、各種不知名的動物、傳承千年的農村習俗等都是生的的課程資源。比如在寒假里結束后,可以設置一節作文課――《歡歡喜喜過大年》,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了解民風民俗,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除了自然環境之外,還可以借用校園文化環境創設的機會來進行語文教育。校園中的一些提示牌可以寫上富有詩意的語言,比如,在草地旁邊寫上“別踩我,我怕疼。”擬人手法的應用可以給學生一種進入童話世界的感覺。活動照片、手抄報、書法專欄、黑板報等校園文化可以向學生展現一個多彩的校園生活。校園廣播可以給學生創造出濃郁的聽說氛圍,使環境中充滿真、善、美。
四、把網絡當工具,學習甄選海量信息
在信息時代里,網絡已經成了人們日常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這對于教師來說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個挑戰。互聯網上有海量的信息可供利用。教師要教會學生一些上網知識,比如如何使用搜索工具尋找相關網址,如何進行網上咨詢等。網上的信息雖然很多,但魚目混珠,良莠不齊。如何在信息的海洋里抽取出自己需要的知識也是一種能力。當學習過《種瓜得豆》一文后,教師可以在布置一項需要互聯網查詢的作業:“請利用網絡收集有關轉基因食品的知識,談談你對轉基因食品的看法。”這項作業一方面鼓勵了學生利用互聯網了解社會中的焦點問題,另一方面也促進學生在面對各種不同聲音時擁有自己獨立的觀點,引導他們樹立批判性吸收的學習觀。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拒絕網絡沉迷、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也應該是教師的教育任務之一。
五、把活動當教育,強調語文的實用性
語文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工具性學科。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既可以促進學生將所學的語文知識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又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涉及到語文知識的活動很多。一場文藝晚會,里面會含有文學性的節目,主持人要有精彩的發言;一張手抄報,里面要有學生的作品,還可以展示自己的書法功底。像故事會、演講比賽、辯論賽等一類的活動更是以語言應用為主。因此語文教師要利用開展活動的機會,對學生進行語文應用的指導,拓展其知識視野,觸發他們對語文的思考。
教師只要從根本上轉變舊的課程觀念,立足教育實踐,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就一定可以沖破拘囿,迎接農村語文教學的燦爛明天。
參考文獻:
學校春節活動總結
為開展“百萬中小學生春節感恩活動”,切實培養學生尊敬長輩,感恩親情的良好行為品質,在寒假到來之時,我校積極開展“感恩父母,感恩社會”的感恩教育活動,現將活動總結如下:
1、放假時學校做了“致家長的一封信”,在信中,除要求學生家長督促孩子按時完成作業,注意假期安全等內容外,還特別要求家長加強對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加強對孩子個性養成的教育,教育孩子要感恩社會,感恩父母,做有良知的人,樹立起以后努力工作,回報社會,匯報父母的信念
2、布置學生注意積極參加春節期間的大拜年,賞花燈等傳統民俗活動。
3、開展感恩留言活動,按教育局要求,我們正在放假,就以校訊通的形式將要求發至學生家長手機上,學生家長督促學生上“文明網”完成任務。
4、開展“一日幫父母做事”活動,要求學生每天幫父母做一件事,開學后開展主題班會,讓學生談幫父母做事的典型事實,并談切身體會。
通過開展“感恩活動”,學生們普遍感受了接受了一次教育,盡管這一活動已告一段路,但學生品質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長抓不懈,我們將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深入開展學生感恩活動,努力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為社會培養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
學校春節活動總結
雪花飄飛的日子又過去了,一個快樂、健康、文明、有意義的假期瞬間而過。回顧20xx年的寒假生活,我校結合區少工委相關文件精神及學校特色,以“紅領巾和諧過大年”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活動,培養學生保護環境、關愛他人等良好的品質,通過各項體驗活動,培養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從而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了空間,提高了我校全體同學的綜合素質。
寒假,不僅是老師和學生休息調整的時間,更是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能力,體驗社會生活的好時機。為此,上學期結束階段,我校向每一位學生下發了《學生寒假生活反饋表》、《致家長一封信》。知道學生根據學校要求開展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社區、家庭、開展寒假生活中各項活動。通過一個寒假的學習和實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此作一個總結。
一、 活學活用,融洽親情
寒假期間,學校要求學生抓住春節走親訪友機會,自制一份賀卡,書寫一副春聯,剪一副窗花等形式向身邊的人送去一份新春的問候。親戚朋友也對這一形式表示熱烈歡迎,認為這樣有助于加強孩子們在文明禮儀、社會公德、尊老孝敬等方面的意識。
二、 自我安全意識教育
學生目前還處于學習成長階段,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加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校要求學生在寒假期間認真學習安全用水、用電、交通安全等知識,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規知識。
我校不主張無節制的玩,而主張學習與玩兼而有之。寒假期間,一些學生盼望著過年獲得壓歲錢,能夠盡情的玩。針對寒假過年這一特殊情況,我校要求家長幫助孩子制定一個假期學習計劃,計劃要求學生每天堅持做作業,引導孩子多閱讀報刊書籍,開拓視野,關心國家時事。通過這一舉措,讓學生在玩的同時沒有忘記學習,開學的時候也不需要太多的時間收心。
三、 擴大社區影響
社區的紅領巾活動是我校暑假、寒假期間的特色活動。我們要求學生在放假的第一天就要與所在的社區或居委會取得聯系,要求家長在假期中督促學生參加社區組織的實踐活動。本次社區紅領巾活動為了擴大影響,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我們要求學生做好資料(記錄、照片)的收集,開學的時候將一些表現優異的學生事跡粘貼到宣傳欄里,讓更多的學生看到后參與其中。同時我們要求學生認真填好反饋表。本次社區紅領巾活動受到了好評,獲得了學校附近幾個社區的認可,同時還提高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學生們沒有對這一活動感到無味。
豐富多彩的寒假生活豐富了學生的成長檔案袋,進一步健全了我校的德育網絡。寒假并不長,但在精心策劃和充分動員后,使今年寒假具有了與以往不一樣的收獲和意義。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又贏得了多方的肯定和贊譽。這激勵著我們來年要創新,獲得更大的進步。
學校春節活動總結
根據x文明(x)3號《關于深入開展x“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節”主題活動》的通知精神,我校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積極組織學生在家長的協助和參與下開展“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節”主題實踐活動和讀書活動。現總結如下:
一、精心組織,立足實際
我校領導小組根據文件通知,經過認真商討和策劃,制定出包含感受民俗文化、讀書活動、愛心幫扶活動、“美麗x寧”主題實踐活動等內容的活動方案,內容包括“節日祝福”、“文化熏陶”、“快樂實踐”等大的項目,整合設計成分年級段、內容豐富的《20xx年“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主題活動寒假德育活動作業》,發放到所有學生手中,引導學生在假期踐行活動。
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1、表達祝福與心愿,感受節日氛圍。
春節,是中國人喜慶團圓的節日,是人們寄托美好愿望的日子。我校組織學生在節日春節、元宵期間設計最好的節日祝福語,寫于“德育作業”中,并在與家人走親訪友拜年時靈活表達節日的祝福,培養了孩子與家人、朋友的情感和社會交往能力。
另外,同學們還通過制作賀卡、畫年畫等方式表達對親友的祝福和對節日的喜愛。中高年級學生根據春節、元宵民俗文化等制作“春節、元宵節”節日小報。通過多種表達祝福與愿望的形式,同學們學會感人、學會與人交往,感受了濃重的節日氛圍。
2、走近民風民俗,感受民俗文化。
為了讓學生感受春節傳統文化的熏陶,為了讓高年級學生更好地繪制內容豐富、畫面精美的手抄報。我校“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節”寒假德育作業要求學生們在假期中至少讀一本有關中華傳統文化或名家名作的書籍。不少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創作春節的對聯;在春節走親訪友時搜集精彩的春聯、春的詩篇,通過硬筆書法、軟筆書法等形式將最喜歡的對聯摘錄下來,學生從實踐中感受到了春節的文化內蘊。
3、投身假期實踐,培養道德情操。
如今的語文教學中,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學,為了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大部分教師還是沒有把學生從繁瑣機械重復抄寫中解脫出來。語文家庭作業書面作業多了,機械訓練多了,既不能豐富生活積累,培養創新思維,更不能很好地提高語文綜合素養,所以我們布置語文家庭作業應該講究形式多樣化。既要有書面的,也要有口頭的,既要有動腦思考的,也要有觀察生活的,既要有語文活動的,也要有將語文學習與其他各門學科交融的。在少教多學的語文課題研究中 ,我們就小學高年級家庭作業多樣化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讓學生樂于接受,促進了語文課堂教學。
一、高年級家庭作業應在生活實踐上有突破
語文學習的天地很廣闊,語文學習的觸角伸向小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把家庭作業設計與社會生活相聯系,使學生在社會實踐、家庭生活中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創新能力。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將生活充實到學生的家庭作業中,就為語文家庭作業注入了新的內涵,賦予作業新的生命。要改變傳統的家庭作業的內容,就要布置一些與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具有時代氣息的作業。如教學《鳥的天堂》前,我按照導學案布置了一道“我是小小導游”的家庭作業。我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寫解說詞,然后讓學生在家里做演講準備,為學生課堂小組交流做準備。這樣的家庭作業,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把生活與課本知識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同時也為學生習作提供了素材。又如教學學校地方教材《最美家鄉油菜花 》時,我精心設計了“挑戰節目主持人”的家庭作業。我在家鄉舉辦油菜花節之際,讓學生利用放學后時間或周末去油菜花旅游地踏青、賞花,了解當地土特產并拍成圖片;再讓學生分成小組將收集到的資料、圖片或實物進行展示;然后讓學生在家里嘗試做節目主持,為課堂教學做好了充分準備。因為學生參與了這些有趣的體驗式活動,課堂中的學生參與意識濃厚,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高年級家庭作業在學生自主上應有所選擇
對于層次不同的學生,應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因此,在小學語文課改實踐中,我在設計家庭作業時克服了以前的硬性作業,避免了“一刀切”,設計了“階梯式”家庭作業。教師在設計時讓學生自主選擇不同內容和形式的家庭作業,針對班級中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他們的差異和個性特點,設計不同等級的作業,給予學生自由選擇作業的空間。例如教學《北京的春節》后,我給學生設計了如下作業內容:1.查閱資料,你了解了哪些民族的什么風俗?2.拓展性閱讀:仔細品讀梁實秋和斯妤筆下的春節,與老舍筆下的春節有什么不同。3.課后作業:(1)習作《家鄉的春節》。春節剛剛過去,鞭炮聲還回響在耳邊。大家一定還有很多美好的回憶。那么,請大家課后都來寫寫屬于自己的春節。要寫出自己的個性,要寫出自己的特點。(2)辦一期民風民俗的手抄報。我給同學提出學習要求:以上三題作業,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至少一道題的家庭作業自主完成。
三、高年級家庭作業應體現學生的主動性
“創新學習活動實踐課”是課程滲透式的專門訓練課的延伸。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課內、外的形式,有目的、有計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創新學習能力的一條不可缺少的途徑。為了使實踐活動開展得更加有效,我根據家鄉湖南省醴陵市的實際情況,確立了《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實踐活動主題。鄉土文化資源是書本知識與學生生活世界的交匯點之一。進行“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的探索研究,有利于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使家鄉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更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下面我以《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為主題的一次綜合實踐活動為例,談談如何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多角度自主選題,提高學生的自我設計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綜合實踐活動十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的自主性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空。
在確立研究主題的過程中,我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于核心地位,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進行自主探究、發現,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并作出初步結論。活動形式上,可以是個人活動,也可以是小組活動。小組的人數不限,學生可以自由組合。
醴陵鄉土文化有兩千多年悠久的歷史,盛產陶瓷、鞭炮煙花,有“瓷城”的美稱,且已獲“中國花炮之都”稱號,是舉世聞名的釉下五彩瓷原產地。醴陵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名勝古跡甚多。首先,我讓學生自主確立自己最感興趣的具體研究內容,再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探究小主題的設計,制定小組活動的計劃。在此環節中,學生掌握的不僅僅是書本知識,還自主地到社區中和有關鄉土文化的網頁上收集相關信息。學生們通過搜集、討論,確立本人或本組所研究的小主題,如“釉下五彩陶瓷的調查”“認識醴陵煙花”、“了解家鄉民俗風情”“走進醴陵文化名人”等。不僅如此,他們還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確立了恰當的活動形式,選擇合適的探究方法,并且預設了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應對的方法等。在探究活動中,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學習方式,改變了過去強調學生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和自我設計的能力。
二、多形式深入研究,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
皮亞杰指出:“兒童只有自發地、具體地參與各種實際活動,大膽形成自己的假設,并努力去證實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才能發展思維。”綜合實踐活動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資源,強調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生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中,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悟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開展的《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的形式體現了方法的多樣性。
案例一:小主題——“了解釉下五彩陶瓷”。
學生先獨立上網查找資料,了解釉下五彩陶瓷的歷史、種類和特點,再與本組所有成員利用周末共同到東方紅瓷業公司了解釉下五彩陶瓷的生產情況和銷售情況。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調查、訪問,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了釉下五彩陶瓷的制作工藝。我還讓學生也來嘗試設計制作一件陶瓷作品。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就活躍了,他們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親自設計制作出許多奇妙構思的陶瓷。回家的路上還感慨萬千:制成一件陶瓷藝術品有多么不容易啊;我發現陶瓷藝術品越來越受歡迎;我知道一件釉下五彩陶瓷的制作工序很不容易……
案例二:小主題——“調查家鄉民俗風情”。
該組學生對醴陵的傳統節目《思情鬼歌》的表演進行了仔細地觀察和研究,對傳統音樂的傳承提出了許多有創意的意見。有的學生對農村現有的民風民俗“七月鬼節”進行了調查研究,通過網絡搜索、查閱書籍收集關于鬼節的來歷和有關信息,并通過請教家長、采訪當地的老人等途徑,收集了有關家鄉鬼節的相關信息。有的學生還全程參加整個祭祀活動的過程,從而了解了家鄉人在過這個節日時的一些獨特的習俗,并針對某些陋俗提出了具體的改進意見。
活動過程中,我還不斷提醒學生注意把在調查研究過程當中那些動態的、真實的體驗、感受和成果及時記錄下來。這些記錄包括讀書筆記、學結、心得體會等。活動后,我指導學生對所獲得的數據、材料還進行了整理、分析與歸納。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心理承受和社會應變能力,還提高了處理即時問題的技巧和綜合分析的能力,同時讓學生了解家鄉特色文化,豐富了課外生活,增進了對家鄉摯誠熱愛,可謂一舉多得。
三、多元化展示評價,發展學生自我反思能力
成功是人人渴望的,它不僅會給學生帶來欣喜的感受,增強自信心,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挖掘學生的各種潛能。在成果展示階段,我引導學生將研究成果逐一展示出來。這些成果既可以是顯性的,如搜集并整理的有關鄉土文化的資料,也可以有隱性的成果,如過程中的酸甜苦辣、經驗體會、活動反思等。我還鼓勵學生用最能表現活動效果的方式來展示。學生的思維是最活躍的、最有創意的,有的同學制作PPT展示,有的同學以手抄報,情景劇表演等形式來展示。展示之后是評獎,我設置了“優秀組織獎”“積極參與獎”“最佳訪問獎”“最佳記錄獎”“最佳設計制作獎”等多種獎項。我把評比權交給每個小組的成員,讓他們在討論和評議中產生。活動結束后,我還讓學生填寫好活動評價反思表,有自評、互評,有過程評價,也有成果評價。這種評價反思方式是多元的,重在培養學生評價能力。
楊振寧博士指出,如果說以前還有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諾貝爾獎項工作的話,那么進入現代社會以來,沒有人們的共同參與,相互合作,任何重大發明創造都是不能實現的。在互評和自評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欣賞他人,寬容他人,也懂得了如何嚴格要求自己。同學的評價是發自內心的:
“丁伊睿真是個好組長,她總能照顧到小組的每一個同學,熱情地幫助遇到困難的同學。”
“在調查研究時,賴宇不怕冷遇,不怕拒絕。這是最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
這樣的評價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具備一種尊重關懷他人、民主平等待人、團結合作共事的品質和善于與他人分享不同的見解和信息的能力。有的同學在總結反思中這樣寫道:“紙上得來總覺淺,通過調查得知醴陵瓷業的今天離不開技術的開拓創新,我一定要努力學習,把自己培養成為創新型的人才。”“搞一次調查活動真的很不容易,如果沒有組內成員的分工合作,哪有今天的收獲。”……這些都是在課堂上無法獲取的寶貴財富。
關鍵詞:農村初中 作文激趣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1-0067-01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作文教學一直是困擾廣大語文老師和學生的難題。我們農村初中更是如此。學生作文往往題材狹窄,錯別字多,詞匯貧乏,言不及義。不少學生平時作文總絞盡腦汁,但寫出來的文字總覺得平淡無味,怎樣才能讓學生的作文更加生動呢?對此,筆者在教學中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1 尋生活趣味
“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葉圣陶語)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五彩斑斕的,關鍵就是你是否注意觀察。觀察,能夠因“仔細察看”而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某一件事物,因而也就能更好地幫助我們去描繪一樣事物。
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高爾基的《童年的朋友》文中對外祖母的描寫飽含深情。如寫頭發:“她的頭發多得出奇,密密地蓋著兩肩、胸脯、兩膝,一直垂到地上,烏黑烏黑的,泛著藍光。她用一只手從地上把頭發兜起來提著,挺費勁地把稀疏的木梳齒兒梳進厚厚的發綹里”。這樣貼切傳神地描寫,使我們如見其人,正是通過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感受和思考,才塑造出了這么一位讀來親切、獨具魅力的人物形象。
又如《背影》、《春》、《濟南的冬天》等許多名篇佳作,也正是因為作者“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語文課程標準》),才給我們展現了無比燦爛的生活。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各種人和事,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動心靈的寶藏,寫真人真事,抒真情實感。
而農村本身就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大課堂。我們可以著力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捕捉農村生活及周圍生活中的材料。譬如假期里,孩子經常喜歡去釣魚、釣蝦。到農忙季節,老師可以建議家長讓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田間勞動,既體會其間的甘苦,又能觀察自然界一草一木,一石一鳥。臨近中國傳統節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更可以讓學生細心觀察各種民俗民風,體會展現具有地方特色和濃郁鄉土風味的節日習俗。老師也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向農民學習,去觀摩農村生活,描寫田園風光,去觀察農貿市場,敘述老百姓的故事。或者也可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參觀德育基地、開展班隊活動、觀看愛國影片。這樣,真正走進農村生活,學生的思維就開闊了,想象力就豐富了,他們的創作的欲望必定會增強,何愁寫不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呢?
2 品閱讀甘味
農村初中的學生普遍缺少足夠的課外閱讀。相對于城里學生,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新鮮事物少,社交能力也相對較弱,眼界狹小。另外,一般的父母只要求孩子考好成績,不少家長把課外閱讀當作是看閑書,真正支持的很少。再加上進入初中以后學業負擔加重,為了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學生也自覺或不自覺地遠離了課外讀物。久而久之,他們的作文內容虛假化,意義拔高化。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要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有物可寫,必須注意積累寫作材料,讓學生感受閱讀的趣味。平時筆者極力提倡學生多看新聞、多閱報刊,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如《讀者》、《格言》、《美文精粹》等,學生都爭相閱讀,作讀書筆記,積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礎上,筆者又要求學生把他們感興趣的、有感受的文章摘下來,寫讀后感,寫評論文章等。在課堂上朗讀“我最喜歡的短文或片段”,推薦課外閱讀,說說課堂體驗或心得等。這樣強調學生對所讀之書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積累材料,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學會遷移,并運用到作文中去。
3 仿名家筆法
模仿是人類學習,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作文也和學習繪畫、書法一樣,進行模仿,也是必經的學習階段。歷史上許多文學家也曾模仿古人寫作,成為一代風范。郭沫若的詩歌模仿了歌德、泰戈爾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詩人的詩歌。他還爽快地說:我有一個寫作秘訣,就是先看人家的書再寫。
初中語文課本上選編的課文都是名人名家的作品,思想性、藝術性都是很高的。我們應積極提倡模仿和借鑒范文,即使剛模仿時比較機械,也應加以肯定。
學習了課文中的名家名篇,可以讓學生也去嘗試剛學到的方法。如學習了《童年的朋友》后,讓學生仔細觀察身邊同學,抓住人物的一兩個特點來寫外貌和神態。學了魏巍的《我的老師》后,也回憶自己的老師,圍繞老師的特點選材,試結合敘述和抒情議論的方式,表達對老師的依戀思念之情。這樣的寫作效果針對性強,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當然這種仿寫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讓學生借鑒、學習名家的寫作方法。所以我們必須強調模仿時提倡學生學以致用,還要加以創新,培養好文風。
4 激成就之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即使對于成年人來說,白費力氣的無結果勞動也變成令人厭惡的,使人糊涂,沒有意義的事情。更何況我們與之打交道的是孩子。假如孩子們看不見自己的勞動成績,渴求知識的火花就會熄滅,他們的心上就會結冰。”
在作文中,對學生不可求全責備,要多鼓勵,以免挫傷其寫作積極性。有些學生的習作并不見佳,但在用詞、組句等方面有一點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我們也多給予贊美,激發其創作的興趣。否則,教師若把學生作文評得一無是處,不僅會挫傷自尊心,還會打擊他們寫作興趣,以為寫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
一、更新觀念,轉變教學模式。在現實語文教學中,特別是農村小學,重升學輕素養、重知識輕實踐、重學歷輕能力的舊的教育觀,依然困擾著素質教育的實施。課程有了,卻只成了一種擺設。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采取單一的課堂教學方式和機械的傳授與訓練,嚴重束縛了學生實踐能力發展的空間,容易使學生產生了依賴性和惰性,從而喪失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的老師認為讓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就是浪費時間,不如把那些時間多做幾道習題、多背幾篇課文,可省就省,于是就用課堂上的提問代替學生的實踐。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很可能成為只會死啃課本、墨守成規的書呆子。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徹底改變以“教師為中心”、“授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念,堅持以人為本,著力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長遠發展,創造機會,開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的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因為只有親身實踐,才能促進學生形成動腦、動口、動手的良好習慣,才能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語文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才有利于養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它是獲取實踐能力和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二、開放課堂,提供實踐空間。教科書是語文課堂教學資源之一,教材里面除了有知識點,還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文實踐機會。教師應以教材為依據,充分利用好課堂這塊陣地,把生活中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與教材相結合,通過多樣、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動眼,增強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1.多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情感有著獨特的體會。教師可根據教材的內容,讓學生扮演角色,讓學生親身經歷角色的動作、語言,體驗角色的心理活動,強化感受,引起共鳴。如講《“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時,教師可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母親、父親、和巴迪。通過角色的演繹,學生不僅從中體會到角色的情感變化和內心感受,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展示了自我,使個性潛能得到發展。
2.多做。俗語說:眼過百遍不如手過一遍,智慧出于手指尖。語文實踐也一樣,從文字到物體,心靈手巧是相互促進的。因此,讓學生根據教材的要求,動手做做,親身體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可以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和合作精神。如開展“民風民俗”的調查研究,讓學生自由組合分成小組,分工合作,然后根據所搜集的資料,人人動手,同心協力制作出一份圖文并茂、精美的手抄報。通過這一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3.多畫。語文教材有很多可觀性的內容,里面有許多圖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教師可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的理解,展開豐富的想象,自己動手為課文配上圖畫。如學習《鯨》一文時,老師在講解鯨的呼吸和睡覺的生活習性時,可以讓學生畫一畫鯨在呼吸時噴出來的水柱形狀和它們睡覺的樣子。學生通過描繪,對于鯨的生活習性理解更深刻,也培養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習課文的興趣就更濃了。
4.多說。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下,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表現自己、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會把握機會,展示自我。辯論會是一種能砥礪學生思維、錘煉學生快速表達能力的一種活動,教師可根據教材多開展這類活動。如《落花生》一文,有學生提出在當前競爭激烈的社會下,我們像花生那樣不表現自己行嗎?教師可抓住這一機會,組織學生進行“我們應該做怎樣的人”辯論活動,通過正反方學生的唇槍舌劍,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三、聯系生活,拓展實踐領域。生活就是語文,語文就是生活。所以教師要積極創設各種條件,組織各種活動,拓展實踐領域,使教學內容進一步向社會延伸,給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語文實踐機會。
1.立足家鄉,挖掘實踐素材。如通過征文、攝影等形式,開展“夸夸我的家鄉”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語文素材積累,發展語文素質。
新《課程標準》明確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語文教學必須源于生活,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特點。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將所學的內容還原生活,并努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特別在農村,社會資源如此豐富,社會背景如此廣闊,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應該充分開發利用農村特有的資源,讓語文真正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將課堂上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在用中學,在學中用。
一、農村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現在的農村語文教學受到很多條件的限制,原本豐富的資源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長期以來,片面強調語文工具性的思想并沒得到切底的改變,尤其是受到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語文教學模式化、教條化、功利化還屢見不鮮,學校、教師只盯分數,一門心思摳“知識點”,讓學生整天呆在教室抄課文、寫漢字,足不出戶,埋于題海,不愿花精力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與觀察社會、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結合起來。
有不少學校的管理思想也不能和教學改革相統一,仍然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評價語文教師教學效果,仍停留在知識點講得透不透、全不全,文章分析得深不深,固然這些不可或缺,但學生領悟多少、能力培養多少這才是語文課的命脈。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偶爾出現“游戲”、“演講”、“辯論”等,馬上就罩上“花架子”的罪名,甚至認為“不務正業”。如果教師敢把一節課放給學生的話,那就更不可思議,甚至都有被停課的可能,面對語文課程改革,不少教師也只能“蜻蜓點水”。因此要想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要求農村語文教師必須敢于創新、善于引導、合理運用農村豐富資源。
二、轉變思想,讓生活實踐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
1.學校育人觀念的轉變
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作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作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學校要想把語文基礎教育改革落到實處,就必須以生活為中心,努力營造大語文環境,創造一切條件,整合各類資源,努力把家庭、社會、自然結和起來成為學習對象,并納入課程體系,為學生學習語文創造合理的生活空間。并在以課堂教學為核心的基礎上,努力構建課內外相結合、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相結合的大語文課程體系。比如,在語文學習中需要實踐的,學校要提供實踐的空間,需要開設各種活動的,要提供必要的場所和資金等,同時還要注意編排可供語文學習的校本課程,最終使封閉的、只注重語言文字等的教學變為開放的、生活化的教學,使語文教學真正活起來。
2.教師教學思想的轉變
語文教師首先要明白,語文教學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找準語文教學的目的,努力使自己思想觀念轉變過來。其次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注重先進的教育理念的學習,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使得自己在傳授語文知識和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和時代的活水。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將語文學習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要切底改變以往的灌輸式、死記硬背式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體驗,注重激勵學生的自得、自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并把它作為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
3.評價體制的改變
首先改變學校的評價體制。再也不能將升學率作為評價一所學校的唯一標準,要建立多元化評價機制,把培養適用社會需要的人才作為首要標準。第二,改變教師教學水平評價體制。不僅要評價教師教的水平,更要把學生學的效果、學生課堂表現以及能力的發揮作為評價教師的重要內容。
4.要把考試制度的改革落到實處
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 年就說過:“停止那毀滅生活力之文字的會考,發動那培養生活力之創造的考成。”可如今農村很多學校仍然把考試作為升學的唯一標準,語文的考試內容雖有所革新,但城里農村統一試卷,能貼近農村生活的內容卻不多。因此,要根據地方特色確定考試的內容,并且不能把考試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
三、運用多種策略,讓語文教學和學生生活相結合
1.努力打造開放式的語文課堂教學,讓語文與生活相結合
首先,不能把語文教學僅僅局限于教室里,要利用農村特有的資源讓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比如《春》、《大自然的語言》等課文,就可以把課堂放在農村大自然中間,讓學生在自然中間盡情去體會、去感悟,這樣既可提高教學效率,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其次,即使是在教室內教學,教師也應該架起書本內容與生活相結合的橋梁,應借助情景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再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就能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就拿“字詞”教學來說,要讓學生不僅會讀、會寫,更重要的讓學生知道這些字詞在生活中怎么用,在哪些場合用。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感情的感悟上都可以和生活相結合,如《我的母親》的教學,在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感情上就可以讓學生結合對自己母親的感情去體會、感悟。諸如此類充分說明,只要有心,在細微處都可創造書本內容和生活相結合的可能。
2.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讓語文在活動中運用語文課外活動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形式,也是學生運用語文的最佳途徑。因此要開展好各種活動,讓語文在活動中活用。可以讓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比如學完“民風民俗”單元后就可以讓學生去農村搜集有關家鄉民風民俗的特色,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讓知識在生活得到有效的落實,同時也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結合學習的內容開展各種形式的演講、辯論、課本劇、讀書筆記、手抄報、文學社團、小記者團等活動或團體,創造各種機會讓所學的內容有效落實到活動中去。
3.營造濃厚的生活化的氛圍,讓生活在潛移默化中滲透
我們可以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使教室變得溫馨、舒適,富有生活氣息,讓學生在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表達感情。例如,可以結合當地農村季節的變化特點將教室布置成不同的風格。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布置。還可以利用教室的各個角落,開設“生物角”、“時事角”、“圖書角”、“環保園地”等。在這如此富有生活化的環境中學習語文,學生又怎么會感到枯燥與乏味呢?
四、整合教育資源,擴大生活實踐的范圍
1.充分利用社會資源
只要我們留心就會發現校外的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農村雖不如城市繁華,但農村別有一番天地,如家鄉的特色產業、大自然特有的風景、農村淳樸的風俗傳統等,都是一種很好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到街道寫標語、給商家設計廣告語、到農民田地里參加義務勞動等也是很好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把學習的內容在生活中運用,也在這樣的環境中感悟升華,上升為一種能力。
2.合理運用家庭資源
家庭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很多知識要在家庭中獲得、運用。因此可以根據不同的家庭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讓家庭資源得到合理運用。首先可以把學習的內容在家庭中運用。學習過一些課文后,讓學生回家做個小解說員向家長講解。
關鍵詞:小學語文說明文教學;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把握文章主題;激發學習興趣
21世紀更是人類全面進入信息化社會的世紀,信息化的浪潮便以不可抵御之勢席卷全世界。在信息化的社會,信息越來越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誰能把握信息,誰就能擁有成功。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世界各國都十分注重培養少年兒童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2001年我國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其中提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第十條總目標中也明確提出“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可見,我國現階段的教育已經十分注重對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的培養。《語文課程標準》開篇就明確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見提高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駕馭信息、利用信息就顯得尤其重要。
說明文作為閱讀教學的一種文體,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此類課文的教學價值恰好為課標理念的達成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我們必須轉變思維方式,把說明類的教材文本作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素材,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知內容,樂于探究,品味語言,習得方法。
說明文,相對于其他文體的課文來說,沒有其他文體的曲折情節――吸引人,沒有其他文體中的鮮活形象――影響人,也沒有其他文體的濃郁情感――感染人。因此,許多老師認為此類文本內容簡單,寫法平實,學生一讀就懂,教學過程中難以出現其他課文教學時生成的精彩,公開課少人問津,家常課也不被重視。有些老師索性讓學生讀讀課文,了解了解內容,頂多再延伸一下――讀讀課外補充資料就結束教學了。這樣一來就造成了極為負面的影響,一方面歪解了編者的意圖,弱化了學生對說明文的深入認知和閱讀興趣;另一方面誤導了學生對此類課文的關注程度,使得本該成為學生學習方法習得、學習習慣養成、科學知識熏染的過程被淺化了,影響了說明文教學的效果。因此,教會學生如何根據所學內容搜集處理信息,就能有效地解決這個難題,較好地幫助學生學習說明文,使學習變得主動、有效、深入。
一、搜集處理信息,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題
在說明文的教學中,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資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題。例如在教學小學六年級下冊的《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把握@篇說明文的主題: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我讓學生課外搜集了許多關于我國各地各民族的民居資料。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報,上網搜集信息,匯集整理信息資料,再分組交流信息。通過搜集和整理信息,學生們更深刻體會到:我國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用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在適應與改造大自然的漫長歲月中創造出來的。由于我國幅員廣闊,各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不同,56個民族風格與傳統各異,生產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萬別,使我國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創造性。其中,課文里重點介紹的被稱贊為“中國古建筑奇葩”的閩西土樓。近五六年來,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數以千計的專家、學者慕名前往閩西永定縣,參觀考察被稱贊為“中國古建筑奇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史蒂漢斯?安德烈先生參觀了土樓后贊美道:“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筑模式。”永定土樓,特別是圓形住宅(土樓),以悠久的歷史,宏大的,精巧的結構,獨特的風格揚名于世。僅以永定縣苦竹鄉井頭村的深遠樓為例,樓里三圈,直徑80米,周長250米。外圈四層,房子260間;中圈二層,房子60間;里圈一層,房子8間。共有房子328間,里頭住毒害80戶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鋼筋,一包水泥,一塊磚石,全以一擔擔黃土堆積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終完好如新。土樓格局的恢宏,令人為之肅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傳,朝夕相處,團結友愛,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淳樸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勞的民風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課文中還介紹了獨具特色的傣家竹樓。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在云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為他們常年居住在“竹”樓里,幢幢造型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樓,飄浮在裊裊炊煙和潺潺流水的畫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織成的綠色帷幕中。斑斕多姿的傣族寨子,隨著天地間的長風流水,與自然和為一體。通過搜集處理信息,學生能更好地把握這篇說明文的主題: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二、搜集處理信息,形式多樣的信息交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