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腫瘤學論文范文

        腫瘤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腫瘤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腫瘤學論文

        第1篇:腫瘤學論文范文

        教學重點內容的選擇

        1腫瘤病理學至關重要惡性腫瘤預后一般較差,將給病人及家屬帶來很大的壓力和負擔。疾病的病理診斷是腫瘤疾病診斷和治療的依據。對于可以手術的病人通過手術切除瘤組織得到病理診斷,如無手術適應證或者因為其他原因無法手術,應盡可能通過穿刺取得活檢送細胞學或者組織病理學診斷,便于明確診斷并判斷疾病的預后,避免誤診和誤治,以提高腫瘤治愈率和病人生存質量。通過對腫瘤病理學的學習,將有利于醫學生掌握腫瘤細胞的組織學特點,也能對腫瘤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起到積極意義。

        2腫瘤的分子生物學知識是腫瘤治療方法的基礎目前,人類對腫瘤的認識不再停留在形態學上,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腫瘤多因素致癌理論以及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發現,腫瘤的病理學發展到分子水平,腫瘤的診治從而展示出良好的前景,這要求我們必須將教學深入分子生物學水平。通過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細胞分化與凋亡、基因表達失控等知識的講解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腫瘤相關臨床和基礎研究的動態及方向。

        3治療方式的選擇至關重要惡性腫瘤四大治療手段分別為手術、放療、化療、生物治療。但由于3/4左右的腫瘤病人在就診時已發展到中晚期,單靠一種治療手段很難治愈腫瘤。目前世界治療腫瘤已進入綜合治療的時代,我們根據病人的機體狀況、腫瘤的病理類型、侵犯范圍(病期)和發展趨勢,有計劃地應用現有的手術、化療、放療及生物治療,依照不同病例特點,進行有機組合,以期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人們在綜合治療癌瘤時,大多先切除原發病灶,再輔以化療,這不僅有利于病情分期,同時又可避免錯過那些對化療不敏感腫瘤手術切除的機會。

        4腫瘤治療的規范化和個體化腫瘤性疾病的規范化治療是腫瘤治療的最佳方法,考慮到病人的個體化差異,既要體現規范,又要體現出類似于傳統醫學辨證施治的理念。由于我國現有的醫療體制,專科醫生大多從自身專業出發,過分強調專科治療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其他治療手段的合理使用。這些問題勢必影響學生對腫瘤治療的整體觀念,故應在臨床教學中予以強調。同時,現代的腫瘤治療正朝著循證醫學方向發展。遵循循證醫學也要求為病人制定出規范化、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強調腫瘤治療的規范化和個體化將有助于培養醫學生的辯證思維,也能為病人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

        5積極學習和探索新技術,提高病人生存質量由于醫學界積極探索對腫瘤治療的新技術、新方法,尋找更合理的治療模式,腫瘤的治療不斷出現新發展。現今外科手術強調延長生命、治愈腫瘤的同時保留器官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如:直腸癌近年由于消化道吻合器的廣泛推廣和應用,使許多原來需作腸造口(人工)的直腸癌病人免去了人工的苦惱,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分子靶向治療: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該位點可以是腫瘤細胞內部的一個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個基因片段),來設計相應的治療藥物,藥物進入體內會特異地選擇致癌位點來相結合發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放療設備和技術的改進和提高,精確定位、精確放療使正常組織保護得更好,腫瘤劑量得以提高,提高了腫瘤的局控率。目前腫瘤成為多發病、常見病,作為醫學生,應該對其治療進展、新技術有更多的了解。

        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探討

        1PBL教學法PBL

        教學法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首先由加拿大的麥•克瑪斯特大學醫學院推行的一種新教學模式。該教學法以疾病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腫瘤從病因方面與基礎及臨床多學科有廣泛交叉:許多腫瘤的診斷依賴于病理診斷;很多腫瘤可以導致多系統功能損害,伴隨的臨床癥狀相當復雜;還有的腫瘤發病機理與免疫系統密切相關,要求醫生對免疫學有深度掌握。臨床腫瘤學的這些特點更適合應用PBL教學法。

        這樣一種教學模式可以在對常見的九大惡性腫瘤講述過程中運用,即通過初步提出問題,準備討論提綱;根據問題預習討論提綱,分學習小組;課堂啟發講授;以問題為基礎進行討論;教師歸納總結并對共同性問題和爭議大的疑難問題進行分析;總結歸納本課程的重點難點這樣一個過程來完成教學單元任務。這一過程不應是對一個案例進行簡單探討的過程,而是在醫學的學習過程中創設的一種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的安全的環境。基于醫療安全的考慮,醫學教學中往往不會直接讓學生對患者進行治療的嘗試。而在PBL模式下,問題的設計會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學生通過控制討論和教師的指導,經歷一個嘗試-失敗-接受反饋-再嘗試的過程,從而被激發起思考及探索欲望,獲得不同于課堂講授的學習體驗。這種教學方法通過師生雙向互動打破了傳統的單向講授式教學的模式,能提高醫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能深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講授示教加多媒體課件法適用于既有理論

        又有實踐的內容,理論強的內容以講授為主;操作性內容以模型示教及課件演示為主。講解時,有些采用邊講解示教、邊演示課件的方法,有些采用先講授、示教,再課件演示的方法。根據不同內容靈活使用教學方法。現代高等教育的教學方式已經進入多媒體教學時代,多媒體教學是結合以多媒體、網絡等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綜合技術。這種教學方式直觀、高效、內容豐富、表達力強,是臨床腫瘤學教學的最好形式。如解釋腫瘤的發生、發展及一些分子靶向治療藥物的作用機理,其內容抽象復雜,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腫瘤細胞的分裂、腫瘤微血管的形成及分子靶向治療藥物作用于腫瘤細胞靶點后所產生的一系列生化反應,以動畫的形式在課堂上展現,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應是從學生本身出發,而不是從學科出發。講授過程中的互動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應當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比較、應用、分析、綜合,而非僅限于聽課和記憶。利用討論、個案研究、設定引起其興趣的問題并鼓勵從專業角度去解決等方式,在講授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創造一個批判性的學習環境,允許學生以批判的態度思考,對別人的思想提出有探索性的質疑,而教師則可以嘗試檢驗其推理或質疑的質量,給予其鼓勵。學生能從課堂中獲得學習的技巧、態度、習慣,比掌握單純的知識更為重要。

        3加強臨床見習與臨床實習,培養醫學生腫瘤臨床工作能力醫學生臨床見習與實習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安排課時進行臨床見習,使學生直觀地學瘤疾病知識,深刻地掌握腫瘤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一年的臨床實習中,如何安排腫瘤病種的臨床實習,關系到學生能否將學到的腫瘤學知識來處理腫瘤疾病的關鍵。常規的安排忽略腫瘤科的臨床實習,尤其是放療科的實習,這不利于醫學生腫瘤學知識的學習和鞏固,不利于醫學生在臨床工作中處理腫瘤疾病。只有通過充分的腫瘤臨床實習,才能為將來的腫瘤臨床工作打好基礎。具體實習安排:在經過普內科及外科實習之后,安排1-2個月左右的化療科和放療科實習,這樣才能鞏固已學的腫瘤學知識,才有可能深刻領會腫瘤綜合治療的概念,明確腫瘤治療過程中手術、放療、化療、中醫中藥治療及其他療法的適應范圍,正確選擇合理、規范的綜合治療方案。在1-2個月的實習過程中主要培養學生如下幾種能力。

        3.1腫瘤的臨床思維能力在學生進入腫瘤科實習后,我們用類似導師制的臨床教學模式,對每批進入我科的實習生均固定教師進行指導。通過導師的言傳身教,向學生傳授腫瘤臨床思維能力。所謂臨床思維能力是指臨床醫生在疾病的診療過程中,利用所獲得的有關疾病的感性材料(如病史、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及各種器械檢查結果等),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用自己的思維方法來綜合分析,從而達到正確診斷疾病并提出治療方案的理性思維過程。

        實習過程中,應鼓勵學生作出疾病的判斷與治療方案的選擇,并要求其對此提供推斷的依據,這種真實的任務往往會比模擬的情景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探索欲。而導師在此過程中,不只是評判其對錯,還需要評價學生的推斷過程,使其掌握問題的實質而非單純的結果。通過這種能力的培訓,樹立起臨床診療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學習方法,幫助他們盡快實現從學生到臨床醫生的角色轉變。

        3.2醫患溝通能力在科室實習、見習期間,還應該加強對實習學生醫患交流能力的培養,醫患交流是整個醫療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醫患交流技能的培養,對臨床學習的效果及畢業后順利進入醫生角色都將產生深遠影響。腫瘤患者一般情況之下都要面對生理及心理的雙重痛苦,需要醫護人員及社會的關心。因此,認真傾聽患者的心聲,解除他們心理上的負擔和生理上的病痛,是腫瘤患者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通過指導教師的言傳身教,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從而使實習生形成良好的醫德醫風觀念。

        3.3腫瘤的綜合治療和跨學科思維能力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參與病例討論和教學查房,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如針對乳腺癌的患者,把腫瘤學基本原則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掌握好乳腺癌綜合治療原則、無瘤原則、腫瘤三級預防、臨終關懷等。同時培養實習生跨學科思維能力,理解病人保乳及再造術中與美學和整形學的關系。另外還可通過乳腺癌基本理論和手術方式的變化說明循證醫學的重要性。通過這些方面的培訓,提高了他們開放性思維能力。

        完善教學質量評價與考核體系

        為保證臨床腫瘤學授課教師授課質量和效果,在課程結束,我們根據考試成績以及教學質量調查的反饋進行教學分析,認識到傳統方法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通過問卷調查反饋信息,學生普遍反映喜歡PBL教學模式和臨床實習的導師制度,并認為: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自學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今后的科研及臨床工作有較大的幫助。

        第2篇:腫瘤學論文范文

        選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腦腫瘤患者44例為研究對象,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齡在56-76歲之間,病程在1周-12年之間,腫瘤最大直徑在1-5cm之間的有例,5-10cm之間的例,超過10cm的例。其中幕上腫瘤11例,幕下腫瘤13例,腦膜瘤8例,腦膠質瘤6例,垂體5瘤,小腦囊性血管網織細胞瘤1例。所有患者均經過CT、MRI輔助檢查,結合臨床主要表現明確診斷。

        2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實施顯微外科手術進行處理,采用德國“Moller”手術顯微鏡,調整放大倍數為4-16倍。患者進行全身靜脈麻醉,根據腫瘤所處位置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入路途徑;開顱后上手術顯微鏡,先打開腦裂蛛網膜或者腦池,盡量放出腦脊液,促使腦組織的回縮,使腫瘤充分暴露,避免牽拉正常腦組織;進行手術,再顯微鏡下辨認并分離腫瘤,進而切除,操作過程中注意避免損傷重要的血管神經,盡最大可能保護正常腦組織;對于較大腫瘤或功能區腫瘤應進行分段切除,直至切除整個腫瘤。

        3結果

        所有44例患者中,行腫瘤全切除患者32例,其中26例患者癥狀消失,預后良好,6例患者癥狀緩解;行腫瘤次全切除患者8例,4例活檢。隨訪3年,1例腦膜瘤術后2年復發,轉上級醫院手術后治愈;2例惡性母細胞瘤術后3月復發,后死亡;4例膠質瘤術后1年內死亡。

        4討論

        腦腫瘤是神經系統常見病,其較高的致死率、致殘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顱內腫瘤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患者的預后有較大的臨床意義。對于腦腫瘤,應事先明確腦腫瘤診斷,與寄生蟲、血腫及炎癥等相鑒別;其次明確腫瘤大小、部位、性質及其周邊結構情況。注意手術前的評估,對于患者術前準備、手術方式的選擇及術后處理均有著重要的作用[2]。目前顯微外科手術是常見的處理腦腫瘤的手術方式。傳統在肉眼下進行手術,對于一些腦底部、較深部位的腫瘤,操作困難,手術療效不佳,導致較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顯微外科技術的應用,能使得部分腫瘤全切除率提高,明顯降低致殘率、病死率。

        4.1顯微手術能提高腫瘤的全切除率

        顯微外科手術,主要是指在手術中利用顯微鏡的放大及照明效果,清晰顯示較深部位以及重要功能區的病變及周邊組織,使得腫瘤的切除范圍較為徹底。本文患者中2例腦膠質瘤,采用顯微外科手術實施腫瘤全切除,術后恢復良好,復查CT示腫瘤病灶消失。腦膠質瘤利用顯微外科手術也能取得良好的近期療效,達到臨床治愈。本文中的垂體瘤、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及鞍結節腦膜瘤均進行顯微鏡下腫瘤全切除術,手術后患者恢復良好,隨訪預后較佳。諸如此種位置較深的鞍區腫瘤的手術,周邊有視神經、腦底動脈環、下丘腦及垂體柄等重要的神經、血管及組織,傳統的治療方法難以實施腫瘤全切術,不能根治腫瘤且容易損傷腦組織產生嚴重的并發癥。顯微外科手術因充分利用了顯微鏡的照明及放大作用,清晰辨認腫瘤及其周邊組織結構,在良好的手術視野中分離并切除腫瘤組織,即使在較深窄的區域亦能完全地切除腫瘤,明顯提高了腫瘤全切除率,且減少了手術出血的發生。

        4.2顯微手術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手術副損傷

        目前腦腫瘤的診斷技術較為發達,影像檢測技術的發展明確了腦腫瘤的部位、大小、性質以及其周邊組織情況。神經外科醫生充分掌握了腫瘤的情況,應盡最大可能減少手術副損傷。傳統的肉眼手術,深部病灶手術視野清晰度較差,與周邊的組織結構不清,手術操作時極易產生誤傷,損傷腦部重要的組織結構出現嚴重的并發癥。而顯微外科手術,充分利用顯微鏡的放大及照明效果,放大手術視野,充分清晰地暴露重要組織、血管及神經。即使手術的區域較狹小,仍然能夠在顯微鏡下進行細致的操作。掌握熟練的操作技術,細心分離切除組織結構,對于出現的微小出血,能及時發覺并實施電凝止血,從而減少手術的副損傷。此外,腦自動牽開器的應用,避免了手持腦壓板暴露病變時力量不均勻,不能持久的缺點,對病灶的顯露及減少損傷發揮了重要作用。顯微手術通過最大限度減少副損傷,從而減少并發癥,降低致殘率及病死率。

        4.3腦腫瘤手術治療注意事項

        在圍手術期內,應口服糖皮質激素及鈣離子拮抗劑,利于術后消除水腫、減少血管痙攣的發生。此外,應用抗癲癇發作藥物,避免術后誘發癲癇,加重病情,不利于患者恢復。

        第3篇:腫瘤學論文范文

        根據腫瘤內科的特點進行臨床帶教

        1帶領學生對腫瘤學的基礎內容、臨床表現、主要診斷方法、鑒別診斷、診斷依據和治療原則等進行簡要、系統的復習并簡單地介紹腫瘤治療的新進展。明確惡性腫瘤并不是一個單獨的疾病,而是全身病變的局部表現,病人病情的評估涉及多系統器官臟器,腫瘤的綜合治療涉及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分子靶向治療及生物免疫治療等,使學生充分了解腫瘤專科診斷治療的規范性,積極引導學生樹立起腫瘤“綜合治療”的意識,既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及腫瘤的病理類型、病理分期和發展趨勢,有計劃地、合理地運用現有的治療手段聯合治療,以便最大幅度地提高病人生存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引導學生樹立起多學科協作的意識,調動其實習的積極性。

        2選擇典型的病案進行臨床教學。為避免與患者發生不必要的糾紛,預先對相關病人做好耐心的解釋工作,爭取病人的理解從而獲取病人對見習帶教的支持和配合。

        所選病例應符合教學需要,能體現教材的理論知識,既能密切聯系臨床實際又不脫離教學內容,具有代表性,且記錄真實可靠、規范準確,實驗室檢查資料齊全、關鍵的檢查報告不能缺少,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研究價值,使學生能利用所學的課本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和討論,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貫穿見習的全過程。讓學生熟悉病人的病情,學會如何問診,學會觀察和檢查病人。圍繞病人的陽性體征、診斷依據、鑒別診斷、治療方案等進行啟發式的討論。

        3利用多媒體進行臨床帶教。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好、存儲量大、處理速度快、準確性高、邏輯判斷和交互對話等優勢,其表現形式有趣生動,由抽象化為具體,以靈活多樣的形式組織教學,有效地縮短學習時間和提高教學質量。

        帶教老師應把傳統的教學與現代的多媒體結合起來,從而實現最優化的教學目標。

        4在帶教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訓練學生的基本功。從病史的采集、體格檢查、病例的書寫、病例的記錄、出院小結等方面和基礎操作技能: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等均要嚴格要求和培訓。

        5定期組織病例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科學的臨床思維。在對一些疑難病例分析和討論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包括初步診斷、診斷依據、應進行的輔助檢查、應與鑒別的疾病、怎樣鑒別及確診后怎樣治療等,既可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可鍛煉其分析、思考、歸納及綜合能力,初步訓練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最后由帶教老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分析和總結,可以使學生從討論和老師的分析總結中獲得系統的知識和處理病人的實踐經驗,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臨床思維能力是指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于臨床實踐中,對具體的臨床現象進行思路清晰、邏輯性強的分析和思考,最后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以導學制的教學方式培育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導學制教學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老師為主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帶著問題“研究性學習”可使學生學習潛能和探究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6時刻注意新知識的傳授。隨著醫學知識的不斷更新和診療技術的不斷提高,帶教老師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熟悉掌握新知識并在帶教過程向學生傳授。以使學生緊跟腫瘤學的前沿,掌握廣泛的知識面,為以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選擇高素質的老師帶教,言傳身教,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德醫風

        臨床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是高素質的教師。腫瘤學涉及內容廣泛,要求教師要具有系統的、全面的、專業的知識,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更新知識結構,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以提高教學能力。要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盡可能收到好的教學成效。腫瘤內科與其他科不同之處在于患者為惡性腫瘤病人。腫瘤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心理上往往出現懷疑、恐懼、悲觀、抗藥等心理反應,嚴重者甚至失去生存信心。

        第4篇:腫瘤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血清腫瘤標志物;全身骨掃描;乳腺癌;骨轉移;預測價值

        ValueofSerumTumorMarkersinPredictingBoneMetastasesofBreastCancer

        TheFirstHospitalofXiamen,FujianMedicalUniversty,Xiamen361003,China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valueofserumtumormarkersinpredictingbonemetastasesofbreastcancer.MethodsSerumtumormarkers(CA153、CA125、CEA、FER)wereassayedwithCLIAandwholebodybonescanwereinvestigatedwithSPECTon174breastcancerpatients.ResultsOf174patients,55werediagnosedasbonemetastaseswithwholebodybonescan.ThepositivepredictingvaluesofCA153、CA125、CEA、FERwere68.0%(34/50),70.0%(14/20),88.9%(8/9),53.8%(14/26),andthenegativepredictingvaluesofCA153、CA125、CEA、FERwere86.2%(106/123),78.3%(130/166),73.2%(115/157),75.9%(85/112),respectively.Thepredictingvalueswereincreasedwhenmorethanoneserumtumormarkerwerepositiveornegative.ConclusionsSerumtumormarkerssuchasCA153、CA125、CEA、binationassayofCA153、CA125、CEA、FERcouldincreasetheaccuracyofpredictingbonemetastases.

        Keywords:Serumtumormarker;Wholebodybonescan;Breastcancer;Bonemetastases;Predictingvalue

        乳腺癌易發生遠處轉移,其中骨轉移發生率僅次肺,死于乳腺癌的病例作尸檢50%有骨轉移[1],因此隨訪觀察治療效果,早期發現復發轉移的征兆,贏得及時治療的機會,極為重要[2]。本文通過對乳腺癌病例血清CA153、CA125、CEA、FER等腫瘤標志物的聯合檢測,并全部行全身骨顯像以證實,探討其在預測骨轉移中的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174例病例均為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齡49.6歲(30~83歲),其中1例男性,術后病理診斷包括:浸潤性導管癌、浸潤性小葉癌及導管癌、浸潤性單純癌及腺癌、粉刺樣癌、粘液腺癌、髓樣癌等,均無其他臟器轉移的病例。

        1.2方法腫瘤標志物測定: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清,用ACS180SE化學發光儀器,檢測CA153、CA125、CEA、FER。推薦正常值:CA153<30U/ml、CA125<35U/ml、CEA<10ng/ml、FER22~322ug/L。全身骨顯像:靜脈注射99mTcMDP740MBq后飲水500~1000ml,3~4h后顯像,用ADACFORTE型雙探頭SPECT,配以低能高分辨平行孔準直器,作前后及后前2個的全身骨顯像,必要時加作局部顯像。檢查前先排盡尿液。

        1.3結果判斷CA153、CA125、CEA、FER結果超過正常值上限為陽性。由2位或2位以上核醫學科醫師閱片,對有多發、散在、無規則分布的放射性濃聚或增高病灶者,結合病史、臨床癥狀和體征,確定為乳腺癌骨轉移;對雖有異常放射性濃聚或增高病灶但數目較少者,則經X線、CT或活檢證實。

        2結果

        174例乳腺癌骨顯像中,55例診斷為骨轉移(31.6%)。CA153陽性者50例,其中骨顯像陽性者34例;CA125陽性者20例,其中骨顯像陽性者14例;CEA陽性者9例,其中骨顯像陽性者8例;FER陽性者26例,其中骨顯像陽性者14例;CA153CA125都陽性者15例,其中骨顯像陽性者13例;CA153CA125CEAFER都陽性者5例,其中骨顯像陽性者5例。CA153陰性者123例,其中骨顯像陰性者106例;CA125陰性者146例,其中骨顯像陰性者130例;CEA陰性者157例,其中骨顯像陰性者115例;FER陰性者112例,其中骨顯像陰性者85例;CA153CA125都陰性者112例,其中骨顯像陰性者101例;CA153CA125CEAFER都陰性者107例,其中骨顯像陰性者98例。所得靈敏度、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見表1。表1CA153、CA125、CEA、FER、CA153CA125及四項聯檢對乳腺癌骨轉移的評價注:聯合檢測中有一項或一項以上結果高于正常范圍判斷為陽性;聯合檢測中全部在正常范圍內判斷為陰性。

        3討論

        當腫瘤標志物升高時就應檢查有無乳腺癌的復發和轉移,尤其應注意肺、骨、肝、腦的轉移,也有必要行全身檢查[3]。上海腫瘤醫院的研究發現:CA153對乳腺癌術后復發或轉移,尤其對骨轉移的檢測靈敏度與特異性都較高,具有良好的臨床價值;本文中CA153明顯升高者,其中發生多發骨轉移腫瘤的達到84.4%(27/32)。其可在腫瘤復發以及骨或肝轉移的臨床癥狀出現之前4個月左右即可檢出高值,被認為是用于乳腺癌監測的良好標志,與CEA聯合檢測可提高檢出率[4]。CA153是臨床應用最普遍的一種乳腺癌相關抗原。CA153抗原是固定于膜上的粘液性糖蛋白,存在于乳腺、肺、卵巢和胰腺的惡性腫瘤細胞和正常的上皮細胞上,是較好的乳腺癌血清標志物之一[5];Grana等[6]報道稱,CA153的檢測可比臨床及影像診斷早48個月發現乳腺癌術后的轉移和復發。特別是對于影像學和臨床檢查無法發現的隱匿性遠處轉移的患者,診斷意義更大[7]。本文174例病例中有5例骨顯像為單一的可疑病變,其中查CA153明顯升高者,進一步檢查和動態觀察最后確診為骨轉移病灶;而CA153陰性者,進一步檢查和動態觀察最后排除為骨轉移病灶。CA125最初認為是卵巢癌特異的,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它也是一種廣譜的標志物,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腫瘤皆有不同程度的升高。CEA是一種酸性糖蛋白,早期認為是結腸癌的標志物,但以后發現腺癌、胃癌、乳腺癌也有較高表達。FER也是一種廣譜的腫瘤標志物,與其他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可提高惡性腫瘤的檢出率。

        一種惡性腫瘤可能釋放幾種腫瘤標志物,而一種腫瘤標志物可出現于多種腫瘤,目前單項標志物檢測對惡性腫瘤的診斷尚不理想,而且與乳腺癌有關的腫瘤標志物,單獨應用時敏感性都較低[8],本文結果顯示聯合檢測可以明顯提高靈敏度至81.8%,單項CA153陽性病例中對骨顯像的陽性預測率為68.0%,CA153CA125都陽性病例中對骨顯像陽性預測率為86.7%,四種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可提高至100.0%;對陰性預測率也可提高至91.6%。顯示聯合檢測有助于提高檢出率,早期預測發生骨轉移的機率,可提前作一些干預措施或動態觀察,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參考文獻】

        [1]湯釗猷.現代腫瘤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3.649649.

        [2]ClurmanBe,RobertsJM.Cellcycleandcancer[J].JNatlCancerInst,1995,87(20):14991501.

        [3]杉山和義.乳腺癌的腫瘤標志物[J].日本醫學介紹,2005,26(2):7173.

        [4]鄭斌生.實用標記免疫分析手冊[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1.30.

        [5]MassiddaB,IontaMT,FoddiMR.UsefulnessofpyridiniumcrosslinksandCA153asmarkersinmetastaticbonebrestcarcionoma[J].AnticancerRes,1996,16(4):22212223.

        [6]GranaX,ReddyEP.Cyclecontrolinmammaliancells:roleofcyclins,cyclindependentkinases(CDKS),growthsupressorgenesandcyclindependentkinaseinhibitors(CKIS)[J].Oncogene,1995,11(2):211219.

        第5篇:腫瘤學論文范文

        我校留學生生源主要以亞洲和周邊國家、地區為主,歐美非等國家來華留學生的數量有所增長[2-3]。留學生來華后都會學習漢語課程,故我校留學生教育以漢語為授課語言。中醫藥留學生不同年級,不同培養模式,其漢語水平差異很大。在漢語水平較好的班級授課學生易于接受所學知識,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與老師交流較多。在漢語水平較差的班級,授課過程中存在語言障礙。在漢語水平較差的班級,學生接受知識主要是教材、幻燈,以閱讀為主,以聽和記筆記為輔。學生通過閱讀,很多知識可能不易于理解,但由于語言障礙的存在,向老師問問題也較少;還有不看教材的學生,上課以聽為主,會增加其學習難度。由于語言交流不暢的原因,師生的磨合適應期明顯延長,教學前期效果不佳也可能是影響留學生學生積極性的重要因素[4]。

        2教學模式不同

        中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模式、“填鴨式”教學方法,與各國留學生其所接受教育模式不同。現在國內本科教學中在逐步開展案例教學法、PBL教學法、討論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因為語言障礙的存在,并未在留學生中開展或開展較少。在漢語水平較高的班級授課,很多學生喜歡提出問題,與老師討論。但在漢語水平較差的班級,提出問題和討論較少。

        3留學生預防醫學教學的改進辦法

        3.1加強中醫藥留學生對預防醫學的認識

        教師在第一次課,預防醫學緒論的講解中,通過案例討論等,使學生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與特點,與其他課程的不同。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習預防醫學這門課程是實現醫學教育目的的需要,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也是疾病譜和死亡譜改變的需要[5];還是醫學生向WHO五星級醫生[6]標準培養的需要,即未來醫生應具備五個方面的能力:衛生保健提供者、決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區健康的倡導者、衛生服務管理者。在剛剛接觸這門學科時,使留學生充分認識到預防醫學的重要性,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相互結合,共同促進中醫藥留學生預防醫學的教學工作。

        3.2加強留學生的漢語教學水平

        留學生在還未通過HSK5水平考試的情況下,就學習專業課程,有很大的難度。故應在留學生來華前期,先過語言關,再學習專業課程,否則嚴重影響教學效果。留學生來自各個國家,其英語水平也各異,采用英語授課更加增加語言障礙。或者按照留學生的漢語水平、英語水平等分班,來最大限度減少語言障礙在教學過程中帶來的不便。若進行英語授課,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還要有較高的英語表達能力和聽力水平。學校需要加強中青年教師的培養,為中青年教師提供更多出國交流,參加國外知名高校語言、教學培訓或者訪問學者的機會,鼓勵有留學經歷及國外生活經驗的教師多承擔留學生教學任務。

        3.3改進教學方法,激發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將在本科教學中應用成熟的新的教學方法,應用于留學生教學中。在教師備課時,充分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教學資源進行課前準備。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豐富的教學內容,調動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加強與留學生的交流,課堂中教師要多借助手勢、表情以加強溝通,課間及課余可以多了解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重視學生的反饋意見,促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課后可以采用QQ、電子郵件等方式進一步與留學生進行交流,搭建師生互動平臺[7]。

        3.4積極發揮青年教師的優勢

        青年教師剛剛畢業不久,在校學習的知識和工作后所涉獵的知識與學生相近,思維方式與學生相近,英語水平和計算機水平較好。盡管在社會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存在著差異,但相對溝通起來要容易,通過接觸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習慣,我們能得到授課質量的反饋,及時調整授課方法,使課堂講授更具有針對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

        4小結

        第6篇:腫瘤學論文范文

        一、運籌學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在經濟管理中,常用的運籌學方法有線性規劃和動態規劃

        1.線性規劃:線性規劃是目前在經濟管理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優化法,它的理論已經十分成熟,可以應用于生產計劃、物資調用、資源優化配置等問題。它主要研究的是經濟管理活動中經常遇到的兩類問題:一類是在有限的勞動力、設備、資金等資源條件下,研究如何合理安排生產計劃,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另一類是為了實現某一特定的目標(生產指標或其它指標),研究如何組織生產,或合理安排工藝流程,或調整產品的成份等等,以使消耗的資料(人力、設備臺數、資金原材料等)最少。這類統籌規劃的問題用數學語言表達(即數學模型),先根據問題要達到的目標選取適當的決策變量,問題的目標通過用決策變量的函數形式來表示,稱之為目標函數,對問題的限制條件用有關變量的等式或不等式表達,稱為約束條件。當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均為線性時,即為線性規劃的數學模型。線性規劃可通過單純型法求出最優解,現在已有專門的軟件,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2.動態規劃:動態規劃是運籌學的一個分支,是一種解決多階段決策過程最優化的數學方法,它把復雜的多階段決策問題分解成一系列相互聯系的較容易解決的單階段決策問題,通過解決一系列單階段決策問題來解決多階段決策問題。以尋求最優決策序列的方法。動態規劃研究多階段決策過程的總體優化,即從系統總體出發,要求各階段決策所構成的決策序列使目標函數值達到最優。在經濟管理方面,動態規劃可以用來解決最優路徑問題、資源分配問題、生產調度問題、庫存問題、裝載問題、排序問題、設備更新問題、生產過程最優控制問題等等,所以它是現代經濟管理中的一種重要的決策方法。

        二、運籌學在物流方面的應用

        在流通領域,應該大力推廣運用各種新型高效的交通運輸工具,實現公路、鐵路、水運和空運等各種運輸方式的合理配置及優化組合,提高運輸效率。運籌學在物流領域中的應用也相當普遍,并且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的應用方面是:

        1.物資存儲:存儲論又稱庫存論,主要是研究物資庫存策略,即確定物資庫存量、補貨頻率和一次補貨量。合理的庫存是生產和生活順利進行的必要保障,可以減少資金的占用,減少費用支出和不必要的周轉環節,縮短物資流通周期,加速再生產的過程等。在物流領域中的各節點:工廠、港口、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倉庫、零售店等都或多或少地保有庫存,為了實現物流活動總成本最小或利益最大化,可以運用存儲理論的相關知識輔助決策。

        第7篇:腫瘤學論文范文

        1.1標本管理存在不合理性

        標本管理是一項大工程,醫院所有需要檢驗的患者的標本都匯集到檢驗科室,管理工作非常繁雜,如果稍微不慎,就很可能會出錯。目前許多基層醫院實驗室的信息系統比較落后,標本管理還沒有實現條碼化管理,醫生開具的檢驗申請單沒有實現電子化,使得實驗室在進行標本管理的時候就不能實行條碼化管理或信息化管理,導致在標本管理中經常出現差錯。

        1.2檢測結果確認繁雜

        在臨床診斷中,經常會出現在某一時間段內同一項目進行多次檢驗的情況,而檢驗結果呈現動態變化,甚至出現同一患者兩次血型不同的現象,面對這樣的情況,就必須對檢測結果進行確認,查看檢驗報告是否出現差錯。在這個環節上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沒有良好的流程,要查出是哪一個環節出錯,會比較困難。檢驗報告出錯很可能是臨床醫生送錯了標本,也可能是檢驗員工作失誤,到底是哪個環節出錯,結果的確認檢測就會變得很繁雜。

        1.3漏檢、錯檢現象時有發生

        基層醫院每天需要檢驗的患者非常多,以抽血體檢為例,在體檢中,抽血檢驗存在多種項目,而抽血都是在同一個地方進行,如果這些工作都進行人工操作的話,很容易出現漏檢、錯檢的現象。如患者名字貼錯標本,體檢的項目弄錯,患者多報、少檢項目等。

        1.4醫院內多個實驗室并存

        有些基層醫院為了方便各個科室的檢驗,設置了多個同一性質的檢驗室,如門診檢驗室、臨床檢驗室、急診檢驗室,這些檢驗室的工作性質一樣,但卻分屬于醫院不同的科室,除了這些較大型的檢驗科室之外,還有很多小的專業實驗室開展臨床檢驗。分散的檢驗室不但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反而讓流程復雜化,很多患者要拿一個檢驗報告就要在醫院內來回奔走,給患者帶來很多不方便。而且同一性質的檢驗室并存,增加了檢驗流程的復雜性,雖然是在同一個醫院內,但不便于管理。

        1.5標本處理缺乏規范性

        在檢驗前需要對標本進行規范管理,確保檢驗的規范性、準確性。檢驗結束后,標本也需要進行規范處理,如果處理不當,還會帶來諸多污染。在標本處理環節上,很多基層醫院都沒有進行規范化管理,由檢驗人員負責檢驗的標本,但是檢驗人員每天的檢驗工作量非常大,需要全身心投入到檢驗中,沒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花費在標本處理上,如果讓檢驗人員兼顧標本處理,就很容易導致標本處理工作出現無序的現象。

        2優化基層醫療機構檢驗流程的策略

        2.1改善實驗室信息系統,促進標本條碼化管理

        檢驗科擔負醫院所有患者的檢驗,在信息時代應該全面實施信息化管理,與各科室建立統一的信息管理系統,推動標本管理信息化、條碼化。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從醫生開檢驗申請單著手,為此醫院應該對實驗室信息系統進行升級,將掛號者的卡換成帶有條形碼或者ID號的卡,這樣一來,醫生在開檢驗申請單的時候,可在信息系統上建立電子檢驗申請單,當標本送至檢驗科室,即可進行條碼化或者ID號管理。通過改進、升級或者引進信息系統,推動管理過程信息化,規范標本管理。

        2.2通過計算機網絡加強檢測結果管理

        要加強檢驗結果的管理,就需要建立計算機網絡,所有的管理環節都可以在管理系統中一步到位。當患者在某一時間內同一個項目有多次檢驗結果,而且結果存在動態變化的情況,那就可以在系統中對這些檢驗結果進行確認、核查,從醫生申請、檢驗員檢驗、質控把關,每一個環節在系統中都可以清晰查詢。在進入系統后,還可以對患者的標本進行分析,檢查錄入的結果,然后審定報告,確認沒有差錯之后再發送報告,如果存在差錯可以快速找到相關的操作人員,進行核實。

        2.3促進儀器、設備雙向通訊,簡化人工操作

        在檢驗標本多,檢驗項目繁雜的情況下,對標本進行分類,并歸類到對應的檢驗項目需要花費很大的工作量,而且很容易出錯。例如,一個體驗者抽一次血,就化驗幾個項目,如果要人工對這些項目進行分類,錯檢、漏檢的現象時有發生,為此需要促進儀器、設備實現雙向通訊,即是抽血的時候將不同的標簽貼在不同類別的試管上,這些標簽代表的是不同的檢驗項目,通過一起掃描即可辨別是要做什么項目的檢驗,并錄入到信息系統中,通過檢測儀器還可讀取條碼信息進行檢測,并形成報告單,以避免弄錯患者姓名,降低錯檢、漏檢的幾率。在儀器、設備雙向通訊的環境下,還利于優化檢驗報告的查詢,如一些丟失、找不到的檢驗報告,可以在系統中找回。

        2.4對同一性質的實驗室工作進行整合

        醫院設立多個實驗室,初衷是為了方便各科室的檢驗,但是檢驗室分散,也會讓檢驗流程復雜化,增大檢驗科室管理的工作量,同時還給患者帶來不便。對于同一性質的檢驗室,盡可能的合并,簡化流程和管理,通過整合成為一個整體,提升檢驗工作效率。

        2.5設置樣本處理室

        樣本處理是一個不能忽視的環節,樣本是否進行規范化處理,關系到樣本是否會給環境帶去污染。每天匯聚到檢驗科的樣本眾多,檢驗完成后,樣本就需要進行處理,這個工作量非常大。為了優化這個流程,應建立樣本處理室,并由專業人員進行處理,避免檢驗員一邊負責檢驗工作,還要一邊兼顧樣本處理,既可以規范樣本處理,還可以提升整體效率。

        3結語

        第8篇:腫瘤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文學翻譯;陌生化手法;詞匯陌生化;句段陌生化

        1 導言

        《燦爛千陽》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是旅美阿富汗裔暢銷書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繼《追風箏的人》之后的又一力作,該書面世之后很快便成為了暢銷書冠軍。《燦爛千陽》延續了卡勒德·胡賽尼動之以情,細致入微的寫作手法,用淡淡的筆調向讀者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女子的辛酸生活。為了使讀者能夠體會原汁原味的阿富汗生活,作者在情節的安排和語言表達技巧上都注意使用陌生化手法。李繼宏先生的譯本之所以能夠得到讀者的廣泛認可,也在于其在翻譯過程中,注意保留原著中的陌生化手法,給予讀者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2 陌生化手法

        “陌生化”是在二十世紀初,由俄國形式主義文學理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個著名的文學理論。所謂“陌生化”,就是指在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中,作家或詩人采取異于常規的表現手法,使語言在藝術形式上不同于人們的日常語言,但是又不會使讀者感覺不知所云。申科洛夫斯基曾提到,文學和藝術就是要給人們帶來對事物的新鮮感。這種手法往往在形式和內容上違反人們習以為常的感官感受,通過新穎別致的語言與邏輯思維方式,創作者便能夠將讀者帶入一個陌生而新奇的世界。

        諾貝爾獎得主詩人希尼在其著作中的一節“翻譯的影響”中提出:“翻譯過程中,譯者適當地拋棄語言的一般表達方式,將目的語的表達世界變得‘陌生’,以更新譯者和讀者已喪失了的對語言新鮮感的接受能力,使譯者確實能夠將原作中的差異性傳達出來,以促進不同民族間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1]因而文學作品的譯本想要獲得讀者的認可,就必須能夠在字面信息和思想信息流暢表達的基礎上,做到保留原著中的陌生化手法及異域色彩。

        3 陌生化手法在《燦爛千陽》譯本中的再現

        勒德·胡賽尼是首位用英語寫作的阿富汗裔作家,他的小說鮮有復雜的故事情節,也沒有華麗的詞藻與絢爛的景象,他只是用簡單的筆觸真實地還原阿富汗人民的苦難生活,將戰時的悲慘與和平的美好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燦爛千陽》講述的是私生女瑪麗亞姆和在戰亂中失去父母的萊拉嫁給鞋匠拉希德之后的悲慘生活以及萊拉自主自強,最終實現自己夢想的故事。瑪麗亞姆與萊拉的遭遇縱然凄慘,但是她們苦苦掙扎中仍然懷抱希望與夢想;戰亂中的阿富汗縱然充斥的絕望與痛苦,但是戰前的阿富汗也曾美好。作者用溫婉樸實的語言以及陌生化手法,將阿富汗的苦與甜原汁原味地展現在了英語讀者的面前。而李繼宏先生翻譯的《燦爛千陽》,語言保持了原著樸實平緩的風格,詞句生動妥帖,在陌生化手法的保留上,也做了恰當的處理。下文中,筆者就對《燦爛千陽》譯本中陌生化手法的保留進行賞析。

        3.1 詞匯陌生化的處理

        卡勒德·胡賽尼出生在阿富汗,并在這里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后來定居美國后,他開始用英語寫作。從

        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雖然其語言水平不如英美本土作家,文字中很少出現一些生僻單詞,語言平實得正如生活一般,給人真實的感覺。但是在文中,他經常使用一些阿富汗詞匯,通過這種外來詞匯的引入,為行文增添了不少阿富汗地域色彩。

        (1)The walls smelled faintly of raw meat and the music, which Rasheed described to her as logari.

        墻壁散發出一股淡淡的生肉味道,音樂放得很響,拉希德說它是用一種叫洛戈里的樂器伴奏的。

        此例中,譯者將“logari”譯為“洛戈里”,并在腳注中標明這是一種類似吉他的阿富汗民族樂器。

        (2)They lay on their stomachs in the middle of Tariq’s room and took turns dealing for panjpar.

        他們趴在塔里克的房間中央,輪流出牌,玩起潘吉帕。

        此例中,譯者將“panjpar”譯為“潘吉帕”,并在腳注中注明這是一種阿富汗特有的撲克游戲。

        為保持原文的地域色彩,并確保讀者能夠理解這些詞匯,李繼宏先生在翻譯過程中采用了音譯加注釋的方法進行翻譯。除了上述了兩例外,文中還有很多此類譯法,比如將“mandolin”譯作“曼陀林”,將“burqa”譯為“布卡”。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原著中,作者將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阿富汗事物用當地詞匯來表述,一方面是將原汁原味的阿富汗生活展現在了讀者面前,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作者對阿富汗文明的尊重以及對這個國家的熱愛。如果譯者忽略這一點,而是將logari翻譯成漢語讀者更為熟悉的吉他,將panjpar簡單得翻譯成撲克,那么原著作者使用陌生化手法想要達到的效果就有所喪失。雖然通過譯者的注釋,讀者也只是對這些事物有個模糊的印象,但是卻多少能夠體味到一絲阿富汗氣息。

        3.2 句段陌生化的處理

        對于《燦爛千陽》這種用一種語言講述另外一個國家故事的文學作品,譯者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既要保證語言流暢通順,使目的語讀者能夠理解,又必須保留原文的陌生化色彩。原著作者意在為讀者展現一個真實的阿富汗,樸實的語言加之以獨具阿富汗色彩的陌生文化場景正是這部小說的美之所在。譯作的成功與否,也就在于譯者是否能夠恰當處理句段中陌生化手法的運用。

        句子由詞和詞組構成,是能夠表達完整意思的語言單位。譯者在傳遞原著美學價值的過程中,需要對原著的句段進行再創作。譯者只有在理解原文,通透作者寫作風格與意圖的基礎上,進行遣詞造句,才能夠使用正確的翻譯策略傳遞原著信息,并保留原著的陌生化色彩。

        在阿富汗,人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經典,因此原著中經常出現主人公誦讀《古蘭經》經文的場景。例如:

        (3)He has created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with the truth; He makes the night cover the day and makes the day overtake the night, and He has made the sun and the moon subservient; each one runs on to an assigned term; now surely He is the Mighty, the Great Forgiver.

        他用真理創造了天地;他讓黑夜覆蓋白天,讓白天接管黑夜;他讓日月循規蹈矩,各自依照規劃的軌道運轉;他確實無所不能,是偉大的寬恕者。

        戰爭中的阿富汗人,保守欺凌的阿富汗婦女需要精神的慰藉,而對于他們,最好的慰藉莫過于《古蘭經》經文,他們相信虔誠的祈禱能夠帶來主的庇佑。在翻譯經文時,譯者遵循了原經文的節奏,用詞簡潔嚴肅,行文流暢規整,雖然不能與原經文形式完全對照,但是排比句的形式,符合了經文朗朗上口的特點。

        4 結語

        在保留陌生化手法的過程中,并沒有限定是用直譯還是意譯,歸化還是異化。因為只要譯者能夠不扭曲源語文化,并盡量保留原著的陌生化效果,采用哪種方法都可以。李繼宏先生的譯本能夠深受大家的喜愛,正是因為他恰到好處得保留了原著中陌生化手法的運用,在語言風格,行文體制等多個方面都保留了原著的陌生化特征,將阿富汗的美好與悲慘都真實得還原在了字里行間。

        參考文獻

        [1] Heaney, S. The Government of the Tongue [M]. London:Faber and Faber, 1988.

        第9篇:腫瘤學論文范文

        《莊子·寓言篇》在《莊子》書中具有比較獨特的意義。它開篇即提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這與《莊子·天下篇》所謂“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頗為一致,義蘊相通。就像《天下篇》雖然認為“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但卻通篇都是“莊語”一樣,《寓言篇》雖然劈首提出“寓言”,但其討論“三言”(即寓言、重言與卮言)的方式、語調都是“莊語”。特別是,《寓言篇》中有一段莊子和惠子關于孔子的對話,也是以“莊語”形式表達的。原文如下(暫不加標點):

        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莊子曰孔子謝之矣而其未之嘗言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復靈以生鳴而當律言而當法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這段對話在《寓言篇》,甚至在整部《莊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與意義。因為,它對于后人正確理解和把握莊子的孔子觀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只有準確、深入理解莊子的孔子觀,才能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莊子本人的思想內涵。

         

        (二)幾種觀點述評

         

        那么,應該如何理解和解釋上述對話呢?前輩時賢從句讀到文義的理解都有較大差異,這里首先評述三位學者具有一定權威性和代表性的看法。陳鼓應先生對上述對話作了如下標點:

        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莊子曰:“孔子謝之矣,而其未之嘗言。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復靈以生。鳴而當律,言而當法,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1]

        這個句讀的關鍵在于“孔子云“部分。顯然,陳鼓應認為,自“夫受才乎大本”至“定天下之定”這些話都是孔子所說的。但這樣就產生一個問題,即前文剛說“孔子謝之矣,而其未之嘗言”,也即孔子未嘗說過什么話,但現在緊接著又說孔子如何如何說,豈非自相矛盾?退一步講,即使后面的話是孔子說的,那么又該怎樣理解孔子的話呢?陳鼓應是這樣翻譯的:孔子說:“不從自然稟受才質,伏藏靈性而生,發出聲音應合于韻律,發出言論當合于法度,利義陳于當前,而好惡是非的辨別不過服人之口罷了。要使人心服,而不敢違逆,確立天下的定則。”但這個譯文也是有問題的、讓人費解的。首先,句首所謂“不”從何說起?原文所謂“夫受才乎大本,復靈以生”本是肯定句,何來否定?細嚼譯文,方知陳氏為了表達后文“服人之口”與“使人心服”之間的“對立”才在句首加上否定詞“不”。但問題是,“服人之口”與“使人心服”的原意、本意一定是“對立”的嗎?即使是對立的,把“不”放在句首也過于牽強、別扭了。另外,假使是對立的,那么,“口服”與“心服”的意旨何在呢?是針對什么而言的呢?它與莊子和惠子之間的整個對話又有什么內在關聯呢?對話的本意和基調是談論孔子、評論孔子,如果說中間插入孔子關于“口服”與“心服”的對立言辭,顯然是背離原意、走調了。所以,陳鼓應的句讀與譯文都是有問題的,是不能成立的。

        崔大華先生在其《莊學研究》一書中也對上述對話作了解釋。他對那段原文的標點與陳鼓應的幾乎完全一致:

        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莊子曰:“孔子謝之矣,而其未之嘗言。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復靈以生,鳴而當律,言而當法,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2]

        從上可見,崔氏標點與陳氏標點之間的差別只在于把“復靈以生”后面的句號改為逗號,把“已乎已乎”后面的感嘆號改為逗號,因而可以暫且不計。那么,崔氏是怎樣理解文義的呢?他說:“可見,在莊子心目中,孔子是個有極高德行的人,他的行為已超越小智小故而與時俱化,他不是以利義是非的外在標準,而是以出乎‘大本’的高尚人格去感化人。莊子完全誠懇地承認,孔子的道德力量是自己達不到的。”[3]由此看來,崔氏似乎也認為“口服”與“心服”之間是對立的,具體表現為“利義是非”(出于“外在標準”)與“高尚人格”(出自“大本”)的差別。但根據崔氏本人的句讀,“大本”與“利義是非”、與“口服”之間是連貫的、肯定的;而“大本”與“心服”之間倒是有句號隔斷。這樣,又何以厚此薄彼,用“大本”來肯定“心服”而去否定“口服”呢?另外,如果說在莊子心目中,孔子是以“大本” 的高尚人格去感化人,那么,所謂“受才乎大本”等話語就應該是由莊子本人親口說的,是對孔子的贊嘆、感嘆,而不是間接“引述”孔子的話。不然,在邏輯上是難以自圓其說的。這個問題留待后文作進一步的探討。

        鐘泰先生認為,自“孔子云”至“吾且不得及彼乎”的句讀,應當如下:

        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復靈以生。鳴而當律,言而當法。”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下。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4]

        對于上述句讀,鐘泰的解釋有三個要點:其一,所謂“夫受才乎大本,復靈以生。鳴而當律,言而當法”,乃是孔子的“為學大綱”;其二,所謂“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乃是莊子用來諷刺惠子的話;其三,所謂“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至“吾且不得及彼乎”,乃是“莊子嘆服孔子之辭,發乎中心之誠”。[5] 對于鐘氏這三點看法,筆者只贊同其中最后一點,前兩點則不敢茍同。其一,何以判定“夫受才乎大本,復靈以生。鳴而當律,言而當法”是孔子的“為學大綱”?對此,鐘氏并沒有給予充分的、必要的論證。這是頗為遺憾的;其二,如前所述,莊子和惠子的整段對話都是圍繞孔子而各抒己見的。所以,如果說其間又摻雜著莊子對惠子的諷刺,這就脫離、違背了這段話的語境,因而是不合原意的。

         

        (三)新的解讀

         

        由上可見,要想準確理解和把握莊子和惠子上述對話的基本內涵,一個首要前提就是要把握好對話的基本語境,即莊子和惠子都是圍繞孔子而各抒己見。其中并不存在“孔子云”的情況;同樣,也不存在脫離孔子議題而別有所指的話。而上述三種看法,正是在這兩個地方理解錯了,從而相應的標點和斷句也就弄錯了。所以,對于整段原文,可以重新作如下標點:

        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莊子曰:“孔子謝之矣,而其未之嘗言。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復靈以生。鳴而當律,言而當法。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 [6],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這里主要解釋對話中后半部分的標點及文義。第一,所謂“孔子云夫”表示一種反問。其中“夫”乃句末語氣詞,表示反詰 [7] 。意謂“孔子說過嗎?”,實指孔子未曾說過,即前文所謂“其未之嘗言”。第二,所謂“受才乎大本,復靈以生”,其中“才”即指人的才質、天資。“大本”即指天(自然)、天道。“靈”即靈性。整句話的意思是:從自然稟受才質,蘊含靈性而生。這是莊子的一種人性自然觀。莊子推崇自然,認為自然本性就是一種理想狀態、一種人性的本真狀態。第三,所謂“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其中“好惡”指對于利義的好惡,即關于利義的辨別和抉擇。“是”則表示好惡判斷正確。第四,所謂“蘁”,陸德明《經典釋文》:“蘁,音悟,又五各反,逆也。”《漢語大字典》也解作“違逆”之意。第五,所謂“立定天下之定”,前一個“定”作動詞,表示確立、確定;后一個“定”作名詞,表示法則、定則。“立定天下”之“立”與“坐定天下”之“坐”,在語法上相同,都表示動詞“定”的狀語,用來形容為效迅速而不費力。據此,原文可以翻譯如下:

        莊子對惠子說:“孔子行年六十而與時俱化,始時認為對的,終而又否定了。不知道現在所認為對的,不就是五十九時所認為不對的!”惠子說:“這是因為孔子勵志用智的緣故。”莊子說:“孔子已經棄絕用智了,但他沒有說出來。孔子說了嗎?他從自然稟受才質,蘊含靈性而生。所發聲音合于韻律,所發言論合于法度。利義擺在面前,他的所好所惡正確而恰當。這不僅使人口服,而且使人心服而不敢違逆,從而確定了天下的法則。算了吧!算了吧!我還比不上他呢!” 

        (四)進一步的闡釋

        若進一步考究上述對話的義蘊,可以發現:第一,所謂“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若不拘限于“六十”這字面意思,實質上,這是指孔子一生都是與時俱化,即如孔子本人所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第二,所謂“孔子謝之矣,而其未之嘗言”,可能根據《論語·憲問》所記載的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境界已超越了惠子所說的“勤志服知”的階段,是不能用一般語言來表達清楚的,所以孔子說“予欲無言”。莊子或許因之而說孔子“未之嘗言”。

        第三,所謂孔子“受才乎大本,復靈以生”,這是莊子從人性自然論出發,贊美孔子非凡的天資、稟賦。實即贊美孔子從天道、自然中稟賦自然人性。《易傳·系辭》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其間或有相通之處。

        第四,所謂“鳴而當律,言而當法”,這可能是根據孔子所說“法語之言,能無從乎”(《論語·子罕》)。其中,“法語之言”即指嚴正而合乎原則的話。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用正道告之,人畏義而服。”在莊子看來,孔子的言論就是“法語之言”,因此,“言而當法”。

        第五,所謂“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即指孔子關于利義之辨的思想,諸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以及由此體現出孔子的高尚品格和深厚德行,不僅使人口服,而且使人心服。這正如孟子所謂“中心悅而誠服”(《孟子·公孫丑上》)。

        第六,所謂“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則表明了莊子由衷嘆服孔子!應該說,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也是值得注意的。之所以應該肯定,是由于這段對話是莊重的、嚴肅的對話,是發生于莊子和惠子之間的對話,而惠子可能是莊子一生中唯一的至交 [8] ,因而莊子在惠子面前流露自己對孔子的佩服之情是自然的、可信的;之所以值得注意,是因為盡管在《莊子》書中有很多地方提及、論及孔子,但常常是作為寓言的對象出現的,并非真實的孔子,因而也就不是莊子心目中的孔子形象。而惟獨在《寓言篇》,莊子由衷地表達了自己對孔子的敬佩之情,所以值得特別注意。

        有一種看法值得商榷。湯一介先生認為,在上述莊子和惠子之間的對話中,“莊周本意謂孔子沒有一定的是非標準,……所以老在變來變去”,并且,“莊周和惠施都批評孔丘” [9]。湯先生這個看法最初見于1983年出版的《郭象與魏晉玄學》,在1999年出版的《當代學者自選文庫· 湯一介卷》中也收錄了這些文字,在2000年出版的《郭象與魏晉玄學》(增訂本)中同樣保持這個看法。只是把“孔丘”改為“孔子”而已。[10] 如果莊子和惠施都批評孔子,那怎么理解莊子在對話結束時自嘆不如孔子呢?實際上,莊子和惠子都是稱贊孔子,而不是批評孔子。莊子說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即謂孔子思想一點也不僵化,總是與時俱化。這與孟子稱贊孔子“圣之時者”(《孟子·萬章下》)可以說是完全相通、甚至是一致的。難道我們能認為孟子是在批評孔子嗎?惠子認為孔子之所以能夠達到這種境界,乃是因為孔子“勤志服知”的緣故。不過,莊子并不同意惠子這種看法,認為這只是一般見識,對于孔子本人及其思想的理解還不夠深入。所以,莊子說“孔子謝之矣”,即表示孔子早已超越了“勤志服知”的階段,而進入更高的層次了。所以,莊子最后感嘆“吾且不得及彼乎”,表明了自己是敬佩孔子的。

        總之,上述對話表明莊子和惠子都贊嘆孔子,但他們之所以贊嘆的角度是不一樣的。相對而言,惠子對孔子的理解不免顯得見外了,而莊子的理解則可以說是深入到孔子內在的思想精神了。莊子是基于自身一種深刻的體驗才能對孔子作出上述評論并發出“吾且不得及彼乎”的感嘆!

        (五)新問題及其啟示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莊子感嘆“吾且不得及彼乎”,那么,究竟是在什么意義上莊子認為自己不如孔子呢?比較的標準又是什么呢?莊子是在哪個年齡階段意識到自己不如孔子呢?這是否又意味著莊子對孔子的理解和認識前后有不同的變化呢?變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是否可以套用莊子的話說“莊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呢?如此是否又意味著《莊子》內、外、雜諸篇都有可能是由莊子本人及其弟子在不同時期共同編撰的作品,就像《孟子》一樣,從而并不存在什么“莊子后學的作品”呢?等等。這都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如果對這些問題能獲得一個比較恰當的理解和認識,那么對于《莊子》中的孔子形象或許就可以獲得一個比較積極而有意義的理解,從而對于莊子的內心世界及其哲學思想也許會有一個新的省悟與認識。如此,就可以在一個新的視角上重新評述莊子思想與孔子思想的關系。這又勢必涉及到重新認識和把握所謂“儒家”、“道家”及其相互關系問題,以及重新認識和把握先秦思想文化作為一個整體、共性與先秦諸子思想作為各個部分、個性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問題。這些問題既是老問題,又是新問題。說它老,是因為客觀上這些問題早就存在,不依人的認識所轉移;說它新,是因為盡管后人慢慢意識到這些問題,但可惜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11]

        近代以來,自然科學的發展是很明顯的,現代高新技術更是日新月異,突飛猛進。而在哲學史領域,則很難獲得類似的認同感。這種相形見絀現象,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兩個領域各有特點而不具備可比性;但另方面,也不能不看到,在哲學史領域,尤其是研治中國古代哲學史的,自解放以后,似乎很少提出具有重大意義的思想原創性問題,從而在思想上、哲學上也就難有重大創獲。這是為什么呢?這是一個值得認真反思、檢討的問題!其中,也許特別值得從解釋方法及其指導理論角度去檢討!這一點,前輩時賢已做了不少很有意義的工作。[12]

        20世紀后半期,從西方傳入了現代解釋學理論,吸引了國內眾多學者,可以說引發了一種“解釋學熱”。而且其溫熱程度至今未減。現代解釋學理論當然是夠新的了。但作為文本的解釋行為,卻很早就存在了。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古人即對當時流傳的經典作出各種解釋。湯一介先生概括了其中三種不同的解釋方式:第一種為歷史事件的解釋,如《左傳》對《春秋》的解釋;第二種是整體性的哲學解釋,如《系辭》對《易經》的解釋; 第三種是實際(社會政治)運作型的解釋,如《韓非子》的《解老》與《喻老》。當然,其中每一種對經典解釋的著作中也會包含其他類型的解釋方法。[13] 湯先生這個觀點值得注重,頗具啟發性。筆者認為,就先秦時期對經典的解釋而言,是否可以概括、提出另外一種解釋方法,我嘗試稱之為生命化(性)的解釋,如孔子所謂的“述而不作”。實際上,孔子對三代文化,尤其是對西周文化、對周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可以說就是一種相當成功的創造性轉化、就是一種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創造性解釋。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這句話可以說是孔子對周公所作的生命化解釋的最具象征性的表達!孟子之于孔子也是如此。他說:“乃所愿,則學孔子也。” (《孟子·公孫丑上》)孟子作為“亞圣”的一生,就是生命化孔子的有力體現!至于現代新儒家梁漱溟先生,其人其學,也體現了一種生命化孔子的努力![14]

        遺憾的是,在現代學者中,像梁漱溟先生這樣以一種“生命化的解釋”從事學術活動的人似乎很少很少了。難怪美國學者艾愷稱梁為“最后一位儒家”了!不過,筆者本人并不這樣認為。[15] 事實上,繼梁之后,不是有所謂“第二代新儒家”、“第三代新儒家”嗎?至少我個人認為,杜維明先生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在其《體驗邊緣的問題》一文中,他曾說道:“真正莊嚴的哲學探究(philosophical inquiry)是一種終身事業,一種‘道不可須臾離’的宗教奉獻”[16]、 “對我個人而言,儒家的心性之學不但是哲學思想而且是宗教體驗”[17] 、“實際上,如何作一個儒者即等于如何作一個真實和完整的人。只有在人性的本質層,引發自覺的真義才是儒家體驗之學的靈魂。”[18] 可見,杜先生對儒家傳統的解釋,正是一種“生命化的解釋”、一種創造性的轉化。

        綜上所述,“生命化的解釋”與其說是一種純粹的解釋方法,不如說體現了一種精神境界、一種終極關懷與生活方式。它是傳統“尊德性”與“道問學”的現代表現,是“踐道”與“論學”的有機統一。所以,如欲創建中國解釋學理論,大力推進中國哲學史的發展,促進傳統的現代轉化,一方面,既要借鑒、吸收現代西方解釋學理論,遵循現代學術規范;另方面,更要全面繼承與發展中國經典的傳統解釋方法,特別是“生命化(性)的解釋”方法。這是因為,“每一個哲學傳統都有其自身的問題性(problematik)、方向性和動力性,如果我們忽視了儒家自身(此處可擴大為整個中國哲學傳統——引者注)的問題性、方向性和動力性,而用一套事實上已受文化約束的‘方法學’去支解它,分裂它,即使可以滿足一些理智的興趣,歸根究底還是無法使儒家的心性之學重新復現于今世。”[19] 因此,“在創造地和批判地接受歐美現成的方法之前必須先建立自己的揀別標準。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發展獨立自主的學術精神。”[20] 

        [1]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732頁

        [2]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51頁

        [3]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51頁

        [4] 鐘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54-656頁

        [5] 鐘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54-656頁

        [6] 此句或可讀作:“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筆者懷疑,在“非”與“直”之間,原有一“非”字。古書脫字乃屬常情。故此疑未嘗不可成立。以備一說。

        [7] “夫”在句末作語氣詞,還可以表示疑問,如《左傳·昭公14年》:“獨義也夫?”杜預注:“以直傷義,故重疑之。”《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曰:‘吾歌,可夫?’”參見《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3年版,第219頁。

        [8] 《莊子·徐無鬼》:“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可見其情其誼!莊子和惠子之間還有一些富有情趣并深具哲學意義的對話,如“大而無當”(《莊子·逍遙游》)、“人故無情”(《莊子·德充符》)、“魚樂之辯”(《莊子·秋水》)及“莊子妻死”(《莊子·至樂》)等

        [9]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版,第178頁

        [10]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增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頁

        [11] 學界常把先秦哲學與古希臘哲學對比論述。但似乎忽視了一點:西方學者對古希臘哲學的研究可謂非常全面、系統、深入。有多卷本的大部頭專著問世;而我們對先秦哲學的研究很難說已達到了這個地步!大多是散兵作戰,重復勞動,缺乏綜合性、權威性、集大成的專著。故有必要大力加強對先秦哲學的斷代研究。事實上,這種斷代研究是無論如何強調也不過分的。

        [12] 參見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自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朱伯昆《中國大陸五十年來中國哲學史研究》,《朱伯昆論著》,沈陽,沈陽出版社1998年版;湯一介《對中國哲學的哲學思考》,《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湯一介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方克立《20世紀中國哲學的宏觀審視》和《20世紀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回顧和展望》,分別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4年第4期、1996年第5期;李宗桂《中國哲學研究的回顧和展望》,《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1期;周桂鈿《80年來中國哲學研究之嬗變》,《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李學勤《中國古代研究一百年》,《人文雜志》1997年第5期。等等。

        [13] 湯一介《再論創建中國解釋學問題》,《中國社會科學》2 0 0 0 年第1期

        [14] 牟宗三稱贊梁漱溟說:“他獨能生命化了孔子,使吾人可以與孔子的真實生命及智慧相照面,而孔子的生命與智慧亦重新活轉而披露于人間。”見梁培寬編《梁漱溟先生紀念文集》,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211頁

        [15] 參見拙文《“踐道”與“論學”——從所謂“馮友蘭現象”談起》,《東方文化》1996年第6期

        [16] 杜維明《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頁

        [17] 杜維明《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版,第29頁

        [18] 杜維明《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頁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男同 | 亚洲一级中文字幕 | 一本精品久久精品 | 亚洲—本道中文字幕 | 中文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污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