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研究生科研論文范文

        研究生科研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研究生科研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研究生科研論文

        第1篇:研究生科研論文范文

        目前研究生招生來源很多,甚至還會有跨專業報考的現象,所以知識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現代的醫學科學研究常常接觸到分子水平的實驗,本科為臨床醫學或護理學的醫學研究生比較缺乏。即使本科階段有一些相關基礎課,由于沒有認識到重要性,知識也比較薄弱;而本科為生物技術的研究生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學背景知識。研究生階段的教學是以自學為主,在參差不齊的背景下,如何讓醫學研究生迅速學習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2醫學研究生科研技能培養的模式探討

        2.1加強本專業相關理論知識的積累并進行科研

        嘗試為彌補本科生理論基礎薄弱的情況,研究生一年級主要是進行理論學習以滿足將來的科研要求,如實驗動物學提供動物實驗的基礎知識,科學研究嚴謹的設計和分析需要統計學。但研究生導師的研究方向很多,對學生的要求也不一樣,已有的學校研究生課程無法滿足每個方向的不同要求。為此,重點學習相關專業的背景知識尤為重要。如對于生殖醫學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強生殖醫學和生殖生物學的基礎知識,與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為了讓研究生學習生殖相關基礎知識,學校最近專門開設了生殖生物學選修課程,供生殖醫學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選修。現在的醫學研究已經深入細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種大型儀器。儀器分析課程可以幫助研究生了解常見大型儀器的原理,如用于斷層掃描的激光共聚焦、細胞檢測和分選用的流式細胞儀、超高分辨率的電子顯微鏡等。通過這些理論課程的學習,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見大型儀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將來課題的實驗設計。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為每個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開展課題研究提供足夠的理論知識。所以在已有的理論課程的基礎上,通過組織相關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學習專業相關的專著就很有意義。如本實驗室從事發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組織學習發生相關的英文專著,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學后以講座的形式,給其他同學介紹各個章節的內容。通過這種途徑,在學到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了自學能力和英文專著閱讀能力,鍛煉了總結、陳述、演示以及制作講解報告的能力,有助于開題報告和畢業答辯的順利完成。

        2.2培養良好的實驗技能分子生物學是從分子

        水平研究生命現象、生命本質、生命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與其他學科廣泛交叉滲透,是當前生命科學中迅速發展的前沿學科。醫學分子生物學是實驗性極強的學科,其實驗技術和方法已普遍應用到各個學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學技術,其他如細胞生物學等技術也在科研中廣泛使用,這些實驗技能的培養對于其課題開展均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研究生數量多,教育資源有限,即使有實驗課程安排也無法實現讓每個研究生動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實驗技能的培養不能僅靠學校的研究生課程;再者醫學研究生一般來自于醫學專業如臨床醫學或者護理學等,本科教育沒有經過分子生物學理論和實踐培訓,所以研究生進入實驗室后,還需要進一步培訓。為此,本實驗室在培養模式上進行了一些嘗試。組織由多位教師、技術員和高年級博士組成的培訓團隊,以專題培訓的方式對實驗室基本科研技能進行短期培訓,包括RT-PCR、蘇木素伊紅染色、免疫熒光、Westernblot、流式細胞術、顯微鏡操作、文獻檢索等多種常規實驗方法和技術,目的是讓剛進入實驗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技術以及常規實驗儀器和設備的使用。實驗技能培訓分為三個部分,首先介紹實驗的基礎理論,然后演示實驗操作,最后由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完成的實驗結果由老師統一評價。只有能獨立地完成每個實驗,才算順利通過培訓。我們深知理論是為了指導實踐,所以理論與實踐齊頭并進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論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同時進行實踐操作,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探索思考,形成邊動手邊思考、理論指導實踐的學習模式。本實驗室通過這樣統一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培訓,幫助研究生在短時間內系統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礎實驗理論和技術,為后續課題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嚴格實驗室規范管理實驗室是高校研究生

        科研實驗技能培養的主要場所,其建設和管理水平直接影響研究生科研實驗技能的水平。比如一個實驗室通常有多個研究生,每個研究生在課題開展中一般會使用多種儀器設備。有的儀器設備比較貴重,操作不當可以導致儀器損壞,甚至威脅人身安全。如高速離心機使用時,轉子不蓋蓋子,高速旋轉時,轉子可以飛出離心機,導致財產或人身損傷。所以如何能保證儀器的正常使用和得到高質量的研究數據,有序的管理就顯得非常重要。以本實驗室為例,實驗過程中會有常見儀器,如pH計、天平等;有貴重儀器,如高速離心機、熒光顯微鏡、定量PCR儀等;還有一些大型的儀器,如電子顯微鏡、流式細胞儀、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等。本實驗室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對于實驗室常見儀器,研究生通過培訓過后可以自由使用。而大型儀器一般都有分析測試中心集中管理,如電子顯微鏡、流式細胞儀等設備有工作人員操作,學生只需理解原理,按照要求準備樣本和學會分析數據。但有的大型儀器如激光共聚焦,學生可以通過專門的操作培訓,自己獨立操作。高速離心機、熒光顯微鏡等設備一般都有專人管理。在學生進入實驗室統一培訓時,會涵蓋這些設備的使用。如此,既使得實驗室儀器得到正常使用,又營造了嚴謹、有序和安全的實驗室環境,為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保證。

        2.4培養嚴謹的科研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研究

        生在開展科研的準備過程中,完成了理論知識的儲備、實驗技能的掌握和實驗室管理的規范,還面臨著最關鍵的科研精神和習慣的培養,因為這與最終科研活動的完成并被接受認可密切相關。研究活動中,能拿到客觀的數據至關重要,而嚴謹的科研習慣恰恰決定了客觀數據的可信度,所以我們要培養研究生客觀詳實地記錄實驗過程和結果的習慣,也就是實驗記錄的撰寫。一份好的實驗記錄能讓人知道為何開展該實驗(實驗目的),實驗如何進行(實驗流程),實驗得出什么結果(實驗原始數據),這些結果提示了什么,其中有什么問題(結果分析)。所以實驗記錄的培訓是研究生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便于管理,本實驗室引進了Elab電子實驗記錄,學生通過電子實驗記錄,將實驗結果通過Word文檔或附件形式保存在數據庫中,導師可以及時對實驗結果進行評價,對研究生科研中存在的問題做到早發現、早糾正,把研究生弄虛作假的現象消滅于萌芽,有效預防了研究生學術道德腐敗現象的發生。這些實驗記錄可以長期保存,彌補了紙質記錄保存期限的不足。科研的嚴謹性還在于數據的客觀性。因實驗有一定的變異,人群或動物個體差異,實驗結果都需要重復,由統計學得出結論。所以要讓學生掌握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等基本的分析方法。在涉及人工計數的實驗,需要至少兩位同學分別統計,最后得到客觀的計量結果。科學研究靠的是自身不懈的努力,更離不開團隊合作。現在科學研究涉及的技術方法越來越多,好的研究結果工作量也很大,常常不是由一個人獨立完成,需要多人互相配合協作,所以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團隊合作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相借鑒研究方法,甚至觸發研究思路和靈感。為此,本實驗室研究并實行“新老結合、以老帶新”的模式,以課題組為單位,讓高年級學生帶動低年級學生探索學習,如此不僅使得實驗技巧得以傳承并優化,更能通過不斷交流學習迸發更多科研想法和理念,實現雙贏。

        2.5完善科研思路培養

        第2篇:研究生科研論文范文

        Abstract:Reviewing postgraduate dissertations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control of the dissertation quali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social science postgraduate dissertations assessment methods and procedures, anlysis the practice results of the anonymous review system and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system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oth systems. On that basi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studies, suggests some directions of future researches.

        關鍵詞:社會科學 學位論文 評審制度

        Key words: social science dissertation review system

        作者簡介:成龍(1987―),男,江蘇泰興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高等教育、創業理論研究。

        研究生學位論文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它綜合體現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及書面表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總結性成果。有專家倡議,為提高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應“從學位論文的設計、研究與寫作到評審、答辯,實行全面質量管理”[1]。近年來,研究者不約而同地聚焦于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評審制度研究,并發表了大量的學術文章。作者對這些文獻資料進行了梳理,歸納總結社會科學類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為下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 社科類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的方法與程序

        學位論文評審是由學位管理部門組織的,受聘專家以通訊、書面或其它形式,對學位申請者所提交的學位論文進行科學評價的具體活動。通過評審,學位申請者本人及其導師可以得到來自不同角度的意見和建議,豐富和完整文章內容;另一方面,作為學位管理部門,通過反饋回來的評審意見,可以了解學位論文的實際水平,并對其質量進行監督,同時作為審批答辯的依據;此外,通過對不同學科的評審意見進行收集、分析、整合,可以找到影響學位論文質量的主要因素,從而為提高學位論文水平提供決策支持[2]。

        學位論文評審通常采用“專家評審”的方法,即國際上所說的“同行評議”。 同行評議是指由該領域或鄰近領域的專家以通訊或現場接觸的方式,來評價研究工作科學價值的一種評估方式,是國際科技界公認的科學評價的最重要的方法。根據馬莉萍(2005)的觀點,論文評審方法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分為:(1)校內評審和校外評審;(2)定性評審和定量評審;(3)公開評審和匿名評審;(4)書面評審、網上評審與口頭評審[2]。最常見的分類方法是第三種,即根據評審的方式分為公開評審和匿名評審,國際評審是匿名評審的一種衍生評審方式。

        學位論文的評審程序一般按照以下五個步驟進行:(1)建立評審標準;(2)提交論文;(3)確定評審方式;(4)選聘評審專家;(5)意見反饋與處理[3]。

        二、 社科類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制度的現狀

        公開評審與匿名評審是國際上并存的兩種常見學位論文評審方式。美英等國的大學一般采用公開評審的方式,這是一種直接由導師提出擬參評專家名單,經主管部門審核批準后,送這些專家評閱的方式。但也有一些國家采用匿名評審方式,如澳大利亞很多大學,要求博士生在預計答辯前2個月將申請博士學位的論文提交研究生院,由研究生院選定國內外3為專家對其進行評審。我國香港地區的大學,對博士論文也采取類似的匿名評審方式。在我國,自建立學位制度至90年代中期以來,各培養單位一直采取公開評審方式對博士學位論文進行評閱[3]。

        在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公開評審方法實際操作中,評審專家名單通常由導師來確定。這種做法的優越性在于:操作性強、易于聘請合適的專家。然而,這種評審方法經過多年的實踐檢驗和論證,暴露出了一些必須引起重視的弊端:一是導師一般聘請熟識或有學術往來的專家,因此評審專家通常會做出高于學位論文實際水平的評價,不利于對學位論文的監督,淘汰制也就更無法實現;二是導師所認識的專家有限,由導師來確定評審專家名單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重復性,片面的評審意見既不能反映學位論文的水平,也不能反映指導教師的指導能力[2]。

        為了解決傳統評審辦法帶來的弊端,90年代中期始,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陸續改革公開評審制度,試行匿名評審并逐步擴大匿名評審比例,甚至出現了國際評審的方法。

        三、 匿名評審制度的實踐與改進

        (一) 匿名評審的實踐與作用

        學位論文匿名評審,分為單匿名評審(又稱“單盲審”)和雙匿名評審(又稱“雙盲審”)。單匿名評審是只隱去評審專家的信息,研究生和導師的信息是公開的;雙匿名評審是同時隱去評審專家的信息、研究生的信息和導師的信息。具體操作分為兩種情況:(1)各高校研究生院管理部門將學位論文寄給其它高校研究生院,再由對方研究生院管理部門將論文派發給本校相關專業的專家;(2)各高校研究生院管理部門自行建立專家庫,根據專家庫將學位論文寄給相關研究方向的專家[2]。

        王則溫、趙張耀(2009)通過相同的博士學位論文在兩種不同的評審方式中的評價差異探討不同評審方式對學位論文評價的影響[4]。結果表明:(1)雙向匿名復審大幅度降低了各項評價指標的優秀比例;(2)雙向匿名復審使中等及以下的評價比例有較大的提高;(3)評價為較差等級的比例在雙向匿名復審和原始評閱中都是極低的。王珞晶、張春元等(2005)對參加普通評閱的博士論文和匿名評審的博士論文評閱意見做了統計分析,結果如下:(1)匿名評審使論文評閱更加客觀、公正、規范;(2)學位論文的整體質量得到顯著提高[5]。

        可見匿名評審制度可以有以下作用:(1)避免了論文評審過程中的人為影響,提高評閱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2)對提高學位論文水平具有督促作用;(3)有利于管理部門及時了解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問題 [2][6]。

        (二) 匿名評審的問題與改進措施

        盡管匿名評審制度對解決傳統評審制度的問題起到比較大的作用,不得不注意的是在實行匿名評審的實踐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立足點不正確,建立在對學位申請者、導師及評審人不信任的基礎上;(2)增加了評審的中間環節,評審的科學性、權威性打了折扣;(3)成本較高;(4)學校對外校專家缺乏聯系性和約束性,專家積極性不高 [7]。

        針對上述問題,學者們提出了很多解決措施,概括起來包括:(1)科學建立高質量的匿名評審專家庫;(2)制定較為詳盡的評價指標體系;(3)健全對評審專家的選聘和監督機制;(4)建立配套的保障措施等。李秀兵(2007)結合西安交通大學“雙盲”評審的情況,從學位論文應包含的信息問題、評閱人的確定問題、評閱意見的表達問題和評閱意見的后處理問題等角度出發,分析了問題的表現形式、原因,并提出了解決的措施[8]。

        (三)國際評審制度的出現

        在學位論文評審制度改革的浪潮中,國際化評審也在少數高校中推行開來。論文的國際評審,就是通過一定的方法,選取用外文撰寫的學位論文,將其送至外國同行專家進行評審。這種評審主要是充分發揮國外同行專家作用,評審往往更嚴格、更具體、要求更高,對促進研究生用外文撰寫論文、擴大國內研究生在國外的知名度、增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具有積極作用;但是國際化評審受到很多條件的制約,如時間長、費用高、選聘合適的外國專家比較困難以及學位論文必須用外文撰寫等,因此,要想使國際化評審達到預期效果,并能大面積推廣,尚需建立一系列配套保障體制和措施。目前,中國地質大學在組織學位論文評審工作中,大膽地嘗試了這種評審方式,其他大學也有涉及[9]。

        參考文獻:

        [1] 吳宏翔,顧云深.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12):23

        [2] 馬莉萍.淺析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及主要辦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131

        [3] 孫,高虹等.談博士學位論文評審方式改革[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7):23

        [4] 王則溫,趙張耀.關于博士學位論文評審有關問題的探討[J].研究生培養,2009,3:39-40

        [5] 王珞晶,張春元.博士學位論文評閱改革成效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5(1):48-49

        [6] 蔣紅燕.碩士學位論文盲審制度效果探討[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1):39

        [7] 路淑琨, 甄良等.哈工大博士學位論文匿名評審數據統計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增刊):81

        第3篇:研究生科研論文范文

        一、課程體系設置

        (一)問題

        1.過早接觸試驗有些學科在研究生入學初期,在進行理論課程和專業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甚至還沒真正接觸到系統的專業理論的時候,就已經讓他們走進了專業的實驗室,進行學習試驗或者探索性的試驗階段。早期接觸實驗室本身不是弊端,但是尚未對專業理論和實踐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就進入試驗階段或者參與試驗,沒有扎實的基礎,對很多學生會造成“夾生”狀態,即對專業知識認知不足,盲目跟從高年級學生或者導師的簡單提示就進入了模糊試驗狀態[2],導致很多學生在試驗后期才感覺到當初選題的盲目性或者是缺乏系統分析的選擇,導致整個研究生階段從選題開始就產生了失誤,后果應該說極其嚴重。良好的開端是取得勝利成果的保證,沒有認知就進入試驗,在初期就埋下了不良的種子,收獲也很難如愿。2.實驗課程過少當前農業院校研究生課程體系基本一致,理論課程名目繁多,政治課、英語課比重過大,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比重相對小,縱然目前高校都很重視本科生實驗和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和鍛煉[3],但是目前考取研究生的本科生對進入下一階段的實驗能力仍不夠健全,實踐能力依然很欠缺,同時研究生實驗課程比重過少甚至有些農科專業根本忽視了實驗課的設置,嚴重阻礙了學生學術思維的形成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我們學校農科專業的研究生中,一部分學生進入科研實驗室,常常對最基本儀器的使用常識和基本注意事項不了解,并且對很多儀器的基本性能沒掌握,簡單的儀器甚至也不能獨立操作。導致的結果是:在使用中經常損壞儀器,不能獨立順利地按操作規程使用,經常在運用中出現錯誤,甚至會有安全隱患存在,對儀器的使用常規知識沒有足夠了解,有些對分析試驗結果不了解,盲目地只利用機器給出的數據,不會主動分析等。3.操作技能參差不齊目前農業院校的現狀多為本科剛剛開始就進入了“研究生備考”階段,催生了一批以考研為目的的輔導班和考研班[4],使得一些“考研大校”從大學生入學起就注重針對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開展教學工作,而忽視和影響了相關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和學習,勢必也影響了入學后的研究生的專業知識水平。而且在類似東北農業大學這樣的高校中,研究生調劑數量比重較大[5],而且一部分是非同一專業間或者近緣專業的調劑,導致本科所修課程與研究生所調劑的專業課程在系統性和分類中都有一定的距離,有些學生進入我們農科院校,在本科實驗中甚至還沒接觸過超凈工作臺、滅菌器、PCR儀等這樣常規的農科專業的設備。這種情況下,不能把所有的入學者都當作是合格的本科畢業生。如果不進行一次徹底的“掃盲”,進入實驗室的研究生將會不具備基本的操作能力。

        (二)策略

        1.在研究生入學初期,不要急于讓他們走進實驗室,而是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時間去系統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對學科或專業的研究狀況進行比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在頭腦中對自己將要從事的專業研究或者課題方向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知之后再讓他們走進實驗室,一定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科或者近緣學科領域適當地增加一些專業理論講座,多聽聽高年級學生的開題報告和中期匯報,同時學習一些系統的試驗方法、增加一些儀器使用原理操作等方面的培訓,會對他們下一步的試驗有很大的指導作用。所以一定要在學生充分了解自己所修研究生的課程領域或者相關領域所要從事的研究方向之后,逐步進入到課題選題、初步試驗、深入研究等過程。2.培養研究生成為卓越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研究生實驗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環節[6]。實驗課是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增強實驗自信心和認真程度,提高實驗技能必不可少的部分,實驗教學方法上必須充分重視培養他們的獨立工作能力,提倡大膽探索。實驗課程一定要設置,而且要強化基礎,不能忽視,更不能隨意取消。實驗課由教師指導,實驗教師提供實驗條件,明確實驗要求,研究生自己進行獨立思考,設計實驗步驟,完成實驗結果的分析,最后由教師作評定和修改。在整個實驗課實施過程中不僅僅是通過實驗課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專業試驗條件和技能,更主要的是培養他們獨立設計、獨立完成試驗項目的能力。3.實驗課程設置中必須要考慮到儀器設備使用這一看似不重要的項目,儀器操作技能培訓不可或缺。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儀器的性能、原理和注意事項,既是保證試驗順利安全實施的必要條件,又是鍛煉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這也是當前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目標和方向。讓學生真正動起手來,必須從儀器使用培訓開始,掌握了儀器設備的使用技能,就如同上戰場有個兵器一樣。早期進入實驗室學習的時候,讓他們學習的是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原理、注意事項、維護等一系列必要的準備知識,是進入課題研究的必要準備和工具,對于一些高、精、尖的大型儀器設備使用和掌握,更能為他們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成為高層次人才奠定好堅實的基礎。

        二、導師機制建設

        (一)目前導師制的弊端

        1.缺少完善的研究生導師考核評價體系或管理機制。一般高校缺乏對研究生教育的評價指標,少數導師對學生選題和指導上也缺乏足夠認真負責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前途和職業取向;一些專家型導師,越是知名度高,可能越是科研任務繁重,事務眾多,而且從師于他的學生數量也相對多,導師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所有弟子進行充分的了解和親身指導,常常會由導師課題組中尚未具備導師資質的人員負責研究生的整個試驗過程,造成了導師名不副實的狀態;有些導師接觸學生少,甚至對學生的本科基礎和所修課程都不甚了解,導致學生從最初的選題,到接觸試驗,直到深入課題整個過程,都可能沒有得到指導教師真正意義上的、切實的指導。2.農業院校的導師制是“從一而終”的模式,多是學生在入學之初就選定一個導師,而且整個研究生學習階段從入學到畢業一直從師于此導師。學生學習和借鑒到的基本是單一領域的專長,多方位發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廣泛吸納經驗和全方位發展。

        (二)解決思路

        1.高校建立一套嚴謹的研究生導師評價體系勢在必行。學校研究生院或者一、二級學科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對導師進行考核和評價,例如:嚴把導師錄用關(導師遴選體系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化);學生評議(舉行定期的測評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試驗體會和感受,把意見和建議反饋給導師,以便導師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適當的方式解決);院系學術委員會或同行專家對導師隊伍進行定期科研評價等機制(組建指導教師評價小組,通過每屆的畢業生論文評議,找出導師需要改進的問題,督促其進行改正)。評價體系建立并運行能很大程度督促和提升研究生指導的質量和效果。2.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增強導師的責任心,強化引導。研究生導師的言傳身教和率先垂范作用涉及研究生學習和生活的多個方面,對研究生形成極為特殊的影響力和約束力[7]。學生選擇了導師,導師也按流程招收了自己的學生,就要對他們負起責任。選擇導師對學生來講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選擇,不僅導師的科研行為會對學生造成影響,導師的學術言行、科研理念更是對學生產生深刻影響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生要從導師那里學習的不僅僅是課題試驗的能力,更要從師學習做人做事的準則,導師將是他們今后職業生涯的榜樣和力量源泉。所以不能讓學生無從遵循,導師一定做到定期跟學生進行經常性的知識交流和人生探討。再知名的導師,也要把對學生的指導作為自己的首要工作任務,絕對不可推脫。高校應該加強對導師隊伍的建設,要重點加強導師的道德素質、學術素質教育的建設。加強導師隊伍素質教育,提升引導力度,一定把責任心作為導師評價和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除此之外,學校還應針對新增導師缺乏培養經驗的問題,定期組織年輕導師參加各個方面和相關領域的培訓學習和教育,并有針對性地為導師之間相互交流建立和提供平臺,不斷提高年輕導師的指導水平。3.嘗試改變導師模式。在加強導師對學生的引導和指導效應的同時,我們可以探索性地嘗試一下,逐步建立多導師聯合培養模式,加大農業院校研究生不同學科導師間的交流,農科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知識結構、研究內容、創業需求申請不同學科、專業的導師進行單項培養和指導,讓一個學生可以同時在兩個或多個導師的指導下,了解和掌握多學科領域的研究前沿,結合相關性知識,開拓性地研究某一領域的問題,比如我們農科的作物育種可以直接跟植保的抗病抗蟲結合起來,研究新品種培育;也可以在作物耕作中結合雜草防除領域的綜合知識,研究田間作業系統;也可以在防除作物蟲害的試劑篩選中同時結合病害或草害防除等等。讓學生在一個相對大范圍的領域中進行研究和試驗,這樣不僅僅能強化不同學科、專業與課程的交叉和融合力度,更能夯實學科、專業與課程根基,突破原有學科界限,在開拓學生研究視野的同時,還能一定程度調整和優化導師模式,超越單一導師所能完成的傳授內容和指導作用。

        三、交流平臺建設

        (一)現狀———認知不足

        很多研究生在剛剛入學階段很茫然,一部分學生是由于當前本科生的嚴峻就業形勢,迫使他們選擇了考研之路,入學之后并沒有真正對自己的將來和進入這個專業之后的未來進行過足夠的考慮,所以一部分研究生在入學之后對即將進入的角色并沒有充分的熟識和準備,還不知道自己所從事的專業到底要做什么,更談不上能有明確的研究方向。還有一部分調劑過來的學生,有些可能所跨專業的領域差別比較大,對學生來說,本科階段可能沒接觸過這一調劑的專業,更沒學習過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對他們來說是全新的專業,全新的領域,對新的專業了解得少之又少。如何面對這種現狀,如何調整這種狀態,變成了研究生初期教育的當務之急。

        (二)解決思路———搭建平臺

        第4篇:研究生科研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理念班級管理效能班主任角色轉變

        在傳統教育背景下,班主任是學科知識的灌輸者和班級秩序的維護者人們普遍認為,優秀的班主任應該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蠟炬成灰淚始千”是他們“紅燭精神”的真實寫照。然而.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對班主任角色應該有新的定位。筆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嘗試運用新的教育理念進行有效管理,并結合自身的探索、反思,總結出班主任在新課程背景下班級管理過程中應該做到以下六個方面的角色轉變。

        一、變“以班主任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主體”

        傳統的班級管理往往以班主任的思路為中心,強迫學生遵守紀律、聽話,忽視了學生的需求、情感、體驗和多方面的和諧發展,以致常常對學生的做法看不慣或難以理解。“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理念的核心和靈魂。班主任不能再把學生看作是消極被動的聽話“機器”,而應該把學生看作是期待點燃的“火把”.是擁有巨大創造力的班級建構者。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學生是發展的主體,發展的本能來自內部,發展是主體的主動行為。班主任是通過營造發展環境來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其直接的工作目標是促使班集體盡快地形成和盡好地發展。學生的發展。是學生作為成長中的主體,在教師、同學與社會的影響下,自己主動選擇、體驗、嘗試、修正的變化過程;是學生作為學習主體走向成熟,走向自覺,學會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社會與自然的成長過程;也是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所以,發展是主體的主動行為.是主體積極的變化過程和結果.發展就意味著進步。班主任應盡量營造民主氛圍,引導學生開展班級診斷研究性建設;啟發學生隨時提出疑問,并對提問的學生給予鼓勵和表揚:采取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多方面的發展。這樣,學生在班集體建設中就能夠體會到思考的快樂,逐步成為班集體的主人,變“你要管我”為“我要管我”。

        二、變“師道尊嚴”為“平等合作”

        要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管理模式,就必須建立民主、平等、和諧、合作、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在課外從多種媒體獲取的信息或知識比過去豐富得多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會“經常有驚喜”.也可能“有時被難住”.但不要覺得被學生“難住”很沒面子.有失“尊嚴”。如果對于這類情況處理欠妥,師生關系就會受到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會受到打擊,從而不利于教育和管理。雖然教師的職業是神圣的,但教師不是萬事皆知的。對此班主任要直面現實,與學生共同快樂地獲取知識和才能。班主任將越來越成為一個顧問,一個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個班集體活動的合作者。一個幫助學生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班主任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實效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啟發、引導、點撥、暗示、理解、尊重、贊賞、幫助、反思和合作,與學生達到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和鼓舞。班主任只有鼓勵學生與自己一道主動投入對問題的探索中,才能真正做到師生相長,這樣的關系才是共同學習、共同探討、教學相長、共同成長的師生關系。這種“我一你”式平等交往的生活關系。使班主任與學生的心靈彼此敞開,彼此接納,心理距離拉近,使學生獲得了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積極的生活體驗和生活態度。長期堅持下去,必將使學生形成與社會、與他人積極的交往關系,從而影響其一生

        三、變“班主任一言堂”為“學生主動參與”

        傳統的班主任一張嘴自顧自地講整整一小時的現象并不罕見。對于學校校紀校規要求的內容。班主任在有限的教育管理時間內,未及時找到更好的事例說明,只好實行“教條主義”,學生也只好囫圇吞棗。“滿堂灌”、“一言堂”的教育模式,扼殺了班級教育管理的生機和活力。導致學生不去面對現實思考未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缺失,更談不上發現和創新了。而不少班主任雖然找到材料分析論證,但材料過于復雜,難以讓學生理解:或者材料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較遠,學生并不感興趣。面對新課程,班主任應該在教育管理理念上作一些轉變,實行開拓主義,即根據班級管理目標的要求,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事例或資料,去體驗,去發現,去分析,去感悟學校和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和校紀班規的合理性。要努力尋找貼近學生、貼近思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案例進行分析挖掘,讓學生體驗、感悟和升華。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參與者,班主任要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走向平等對話中的首席,通過寓情于形、寓理于情的師生合作探究,與學生共同進行演練.相互交流心得.一起進入情感體驗等平等的對話形式.引發學生的自主精神,使他們在自由自在的班級活動中實現自己,找到自我的價值。學生通過參與管理和探索,學會思考、理解和應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逐步成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班集體主人。

        四、變“單純經驗型”為“學習探索型”

        傳統班主任依照學校管理學生的要求,單純地控制管理學生,往往會在管理中“照本宣科”。新課程要求教師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這種視角要求班主任以學校管理要求為依據,變“單純的經驗型”為“學習探索型”。班主任首先應該是一名學習者,“教育者先受教育”永遠是一條客觀真理。在新課程背景下,強調班主任作為學習者的角色觀念。讓班主任通過學習來掌握知識經驗和具備自我學習、自我更新和自我發展的方法與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學生教育管理中更佳的方式是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例或生活體驗出發,去體驗和感悟。在實踐活動中發展認知能力,關注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分析和解決。以往,很多班主任認為只憑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似乎就可以管理好班級。如今,班主任必須涉獵多方面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將這些“營養”運用于管理中,運用學生熟悉的知識分析問題,使教育更加生動、豐富、新穎;同時密切關注現代社會中的大量經濟現象及熱點問題.將認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有利于學生理解、認識社會。養成留意生活的習慣,愿意去分析發生在身邊的事情。班主任經常對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式進行反思、研究和改進,不但有利于發現自身在教育和管理上存在的問題,而且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綜合教育能力,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威信,形成強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對班級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學生通過持續的學習、研究和提高可以實現個人生命的需要和價值。五、變“家長保姆式”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傳統教育中,班主任是“家長”、“保姆”,對學生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細節實行緊盯不舍的戰術。這種管理方式,不但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而且容易導致學生生成依賴性,抑制學生的創造性。在新課程背景下。班主任不僅僅要“管住學生”.更重要的是發現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探索在班級管理中如何實現多元教育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此.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職責主要是構建一個完善的班級組織,選舉合適的班團干部,分工授權,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管理,形成一個“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的協調發展新格局,從而使自己從日常瑣碎的工作中解脫出來,贏得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思考班級的整體發展。同時,根據學生的自律能力正處于一個可塑階段的特點.班主任作為促進者,要通過積極的、熱心的指導來培養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的合作精神,通過讓學生不斷地觀察和實際操作來提高其自我管理和獨立生活的能力.為將來順利踏入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六、變“結果性評價”為“過程性評價”

        傳統的評價,學生是被評價者,班主任作為

        [論文摘要]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要求雙向交互、互惠和諧的師生關系,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組織和促進學習,使教學成為師生平等交流、共同體驗與創造的過程,發掘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論文關鍵詞]師生關系學習的主人學習的引導者學習共同體

        傳統的教育價值觀以及課程與教學的背離導致教師的工具性,教師要利用特定的權威(教師的年齡、知識、閱歷優勢及社會和學校賦予的特殊地位決定的)來控制學生。雅斯貝爾斯指出,控制是針對自然與人而言的,其方法是主客體在完全疏離的情況下,將我(主體)的意志強加于他人身上,使一些人強行壓制另一些人。控制固守著人與人心靈無交流的隔絕狀態的距離,并以被控制者個性泯滅為代價。教師對學生的控制形成了權威性的師生關系,誠如《學會生存》中的描述:“我們應該從根本上重新評價師生關系這個傳統教育大廈的基石,特別是當師生關系變成了一種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的時候。這種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由于一方在年齡、知識和無上權威等方面的有利條件和另一方的低下和順從的地位而變得根深蒂固了。”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表演者”或“主角”,他們擁有課堂的話語權,教學過程更多的是教師的“獨自”灌輸知識而非師生的“對話”,教學變成“專制”。學生是知識的儲存器或寄存者而非思考者、體驗者,主體性體驗的缺失使學生疏離了真實的體驗。這種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必然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造成教育與人的發展的“異化”。新課程改革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育觀念。課堂是進行教學的主要場所。那么,什么樣的課堂師生關系才符合新課程理念呢?

        一、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人

        新課程標準第一次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是實質性的變革。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人的天賦有各種各樣的因素,最重要的任務是發現自己的最佳天賦,并使它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要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使每一個學生的天賦都得到充分的發展。課堂教學應該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要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成為學習的主人,必須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他把“好…‘樂”這些情意因素看作高于“知”這一智力因素。兩千多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從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出發,認為“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赫爾巴特學派甚至將興趣視為教育過程必須借助的“保險絲”。他們都認為“好學”對教育非常重要。人的學習活動過程如果是一個操作系統,那么情意活動(興趣)就是一個激發、調節、維修保養系統。沒有激發或調節不當或缺乏維修保養,操作系統都容易發生障礙。所以,在教學中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得到全面發展的重要機制。

        長久以來,教師在教學中一直本著“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觀念,在課堂上過于繁瑣地分析,自始至終是教師唱主角,學生的學習狀態如何,較少得到關注。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人。教師要改“講學”為“導學”,課堂上放手讓學生大膽探究、自主學習,要讓學生經歷由不知到知的過程,由不會到會的過程,由不能到能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提問時間、討論交流時間和實踐訓練時間;在課堂上遇到難度較深的問題時,讓學生去探究解決;增加課堂上學生參與分組討論、全班交流、充分表達和展示自己的機會,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體驗學習方法,在過程中領悟和體驗,在學法中提高和發展。布魯納認為,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的過程,要求學生利用所給定的材料,主動地進行學習,強調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應消極地去接受知識。

        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以期促進學生的發展。“桶論”強調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這使人想到“灌輸”的形象。似乎教師的作用就是要給學生“灌”知識,而且這種灌采取的是從上往下倒的姿勢,教師的桶和學生的碗里裝的都是水,教師倒給學生的知識沒有經過學生本人的處理。“桶論”反映的是一種應試教育模式,學生被當成被動的容器,被教師注入知識,然后在考試的時候原樣倒出來。其實學生就是一眼泉,而教師就是引導發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噴涌而出,永不停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倒水人”變成挖泉人,從知識的灌輸者轉換為學習的引導者,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引導學生在發現與探究中學習知識,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教師如何邁出這重要的一步呢?

        反思以往的課堂教學,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師灌輸的太多,將課文進行“支離破碎”、“碎尸萬段”的分析,術語、概念灌得多,感悟、體驗被忽視。事實上,老師灌過不等于學生學會,學生學會不等于學生會學,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要達到“學生會學”的境界。教師要盡量改變“講學者”的角色,盡量做到“四不講”:其一,支離破碎的“分析”不講;其二,學生已懂的不講;其三,學生能講的不講;其四,學生聽不明白的不講。那么,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講授什么呢?第一,不是照搬教參,而是有自己研究的心得體會、感悟發現。第二,能為學生開啟心窗,要能講得學生感興趣,講得學生記得住,講得學生開眼界。第三,必須是傳授程序性的知識,而不是陳述性的知識,所謂“程序性的知識”,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做,如何去運用,換言之,就是教他以規律、方法,授之以“漁”。

        總之,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要從“繁瑣分析”走向“導學、導悟”,教師要從過去不停地講解分析逐步走向引導學生自學、探究問題,組織學生合作解決問題,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平等交流、共同體驗與創作的過程

        從信息論的角度看,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一個信息傳遞的動態過程。由于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種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以講授為主的單向交流方式。教師施教,學生受教。以對話為主的雙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課堂上表現為教師問,學生答。以討論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課堂上表現為小組討論,大組交流。以探究、研討為主的綜合交流方式。一般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師生共同討論、研究。

        最優化的教學過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渠道(過程),因此后兩種交流方式優于前兩種方式,尤其是第四種更有助于學生的發展。這種交流方式的好處在于:第一,把學生個體的自我思考、學生間地橫向交流與師生間地縱向交流及時地加以溝通與聯系,形成了多層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縱橫交錯的信息交流網絡。第二,能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第三,能確保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系列學生主體活動的展開與整合過程。

        現代教學論也認為教學的實質是師生的交往,教學過程不是單一的、線性的、由上而下的傳遞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克林伯格(Klingberg,L)強調,教學要求形成人的“交互主體性學習能力”及其他一切素質。美國學者波依爾(Boyer,E.L)認為,學校應當是教師和學生這兩類主體“交互作用”形成的“學習共同體”。學生“交互主體性學習能力”的獲得及“學習共同體”的形成依賴于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

        根據后現代課程觀,傳統線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將變得更加開放。這種秩序的形成將使師生關系發生巨大的變化,傳統的有知識的教師教導無知的學生,更多地體現為一群個體在共同探究的過程中相互影響。師生關系是對話交往的關系,是雙向和交互作用的,是互惠式的,而不僅僅是單向的;是一種平等的、和諧的、互動的共同發展的關系。教師在這種師生關系中必須調整自己的角色。教師不再是中心,也不是“輔助者”,而是與學生一道的共同參與者。教師一改傳統的“居高臨下”“先知先覺”的權威者的角色,轉而以與學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的角色參與課堂討論,師生成為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共同體”,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第5篇:研究生科研論文范文

        例如,教師忽略了指導和嚴格要求學生認真預習實驗教材,以致不少學生對實驗目的、內容、操作步驟不甚明確。有的學生只是抱著“好玩”的態度來實驗。到實際操作時,就形成盲目混亂。又如教師在課前沒有準備好實驗用的儀器和藥品,到實驗開始時,學生發現沒有某種儀器或藥品,或儀器已有破損,就會圍住教師要這要那,造成混亂局面。再如,教師沒有根據實驗目的要求和學生實際,作好周密的指導計劃上課時,往往顧此失彼,陷于被動、忙亂。有困難的學生常因得不到及時指點而呼喊教師;實驗技能比較好的學生,又因提前完成了實驗而未得到很好安排,就無事可作,互相談論,甚至來回走動,影響別人操作等等。因此要上好學生實驗課,提高學生實驗課的質量,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作好課前準備工作。

        首先要求教師做好實驗的預試。與演示實驗,邊講邊實驗的預試相比,對學生實驗課的預試實驗的要求應更高一些。除掌握實驗成敗的條件和關鍵外,還要估計學生獨立進行實驗時可能發生的困難,擬出上課時向學生交待的注意事項,并作好課中巡視指導計劃。指導計劃應包括重點指導實驗內容和操作技能,重點指導的學生以及巡視指導的路線等。

        其次,應充分準備好儀器、藥品和器材,并將儀器,藥品等放置有序,保持實驗室的清潔、整齊。

        最后按實驗內容的多少和難易程度,以及實驗室的設備情況將全班學生合理分組。盡量照顧人人都有動手的機會,防止造成某些同學只能作“觀察員”或“記錄員”的機會,還要擬訂實驗思考題,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實驗教材和學習有關章節內容,要求學生在預習中作到明確實驗目的,搞清實驗內容,并理解基本原理,操作步驟,實驗裝置和注意事項(包括操作、儀器的使用和安裝、藥品用量、觀察現象、廢物處理,安全防護等各方面的注意事項),扼要地作好筆記,為能自覺地、‘有目的地、獨立地進行實驗打好基礎。

        二、加強上課時的組織指導。

        實驗課開始時先要提問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有時還要進行課前討論和個別操作示范,然后掛出事先寫好了實驗項目以及重點內容與安全注意事項的小黑板,待學生檢查實驗用品齊全后,再允許學生動手實驗,檢查時間不宜過長,以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和思考。在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通常采用重點深入與普遍照顧相結合的方式巡視指導,即在重點指導的學生中發現問題,立即普遍巡視,如發現某個問題具有共同性,則立刻在全班作必要的提示。一般應著重從下面兩個方面巡視指導。

        一是指導學生嚴格遵守化學實驗操作規程。在中學里,學生違反操作的情況是存在的。例:未墊上石棉網,就用酒精燈直接加熱燒杯,不按需要量取藥品,常將剩余的藥品倒回原瓶,不是用手腕而是用整個胳膊的活動來振蕩試管;手握試劑瓶傾倒液體藥品時,瓶上的標簽不是向著手心,而是向著下方,面部靠近瓶口去聞氣體,用同一支滴管吸取一種液體試劑后,未經沖洗清潔,又去吸另一種液體藥品等。指導學生遵守操作規程是一項必須堅持不懈進行的重要工作,指導中既應重視使學生明確每一個正確操作所依據的原理,認識錯誤操作可能發生的危害,更要多給學生練習的機會,嚴格要求學生養成正確操作的習慣和熟練的技巧。”不能代替學生操作如需教師示范,示范后也要求學生重做,在糾正錯誤中向學生分析說明原理。

        二是通過答疑與質疑,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和積極思維。教師在巡視指導中,要善于根據實驗內容和學生情況給學生恰當地揭示觀察要點。例如,觀察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某些特征性質,反應中發生的某些特殊現象等。要善于對學生恰當地啟發提問。例如在講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時,引導學生觀察黑色粉未逐漸變為亮紅色,證明有銅生成,同時試管口有水珠,證明反應后有水生成,概括出發生的現象,以及化學反應方程式等;要善于及時啟發學生解決實驗失敗的問題。例如,當學生觀察到反常現象或實驗失敗而不知如何解決時,教師必須及時地給予提示,或從理論方面,或從儀器裝置方面,或從操作方面去仔細檢查,找出原因,使之重新做實驗并獲得成功。這樣,既保證了實驗進度,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實驗課的質量。

        三是指導學生作好實驗記錄。記錄的主要內容是實驗題目,所用儀器、藥品、操作步驟,觀察到的現象和實驗數據,對現象的分析解釋和結論。四是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實驗習慣。教師在巡視指導中,應隨時記下學生在以上各方面的具體表現并作為小結中講評的依據。

        三、實驗結束后要認真總結。

        第6篇:研究生科研論文范文

        關鍵詞:安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

        作者簡介:蔣復量(1978-),男,湖南永州人,南華大學環境保護與安全工程學院,副教授;李向陽(1962-),男,湖南衡陽人,南華大學環境保護與安全工程學院,教授。(湖南 衡陽 421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項目編號:2010-205)、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項目編號:2011-192)、南華大學校級教改項目(項目編號:2012XJG2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4-0169-03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十分重要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生全面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技能,對實際問題進行設計或研究的綜合性訓練。畢業設計(論文)旨在檢驗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和科學精神。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使學生在思想作風、工作態度、組織紀律和團結協作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訓練,為學生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做好了準備。教育部對高校大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環節也高度重視,曾下文明確要求確保畢業設計(論文)質量,并將其納入本科教學評估的范圍之內;[1]而在高等學校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通用標準和專業標準中對畢業設計(論文)也有專門的規定。[2-4]

        一、南華大學安全工程專業概況

        南華大學安全工程本科專業從2004年開始招生,初始規模為每年45人左右;從2007年開始每年招3個班,規模為120人左右。為適應我國核能開發戰略,為我國核電事業的安全高效發展培養合格的安全類本科人才,南華大學2010年3月向教育部申報了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本科專業核安全工程專業并獲得了批準,同時,2011年核安全工程專業獲批為湖南省特色建設專業,2012年獲批為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版)》,核安全工程專業與輻射防護與環境工程專業合并為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專業。因此,南華大學的安全工程專業從一開始辦學就具有濃厚的“核”安全特色,有相當比例的畢業生在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以及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下屬的企事業單位就業。[5-7]

        二、畢業設計(論文)的流程與模式

        1.畢業設計(論文)的流程

        南華大學安全工程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總的時間為14周,一般是大四的第一學期安排4周,大四第二學期安排10周。畢業設計(論文)的一般流程如圖1所示。

        2.畢業設計(論文)的模式

        安全工程是一個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災害防治學、管理學、教育學、職業衛生學和工程技術于一體的綜合性的交叉學科,與其他專業相比,安全工程專業屬于新興的本科專業。[8]安全學科的綜合性和多樣性決定了該專業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與其他工科專業有所差異。總體上,可以將畢業設計(論文)分為兩大部分,即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南華大學安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方向可細分為(鈾)礦井(核設施)通風系統設計、建筑施工安全專項方案、建筑消防系統設計以及礦山爆破方案設計等;畢業論文方向可細分為企業(現場)安全評價、企業(現場)安全管理、企業(現場)職業衛生狀況調查與評價以及結合指導教師承擔的各類課題開展的實驗和理論研究等。

        三、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存在的問題

        1.師資力量不足

        自1999年大規模擴招后,我國的高等教育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大部分地區的高考錄取率超過了80%,一些地區的本科錄取率超過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師資隊伍建設跟不上高校擴招的步伐,存在生師比過高、缺乏大師、教師來源單一且結構不盡合理等問題,這在一些省屬本科院校的新辦專業上表現的尤為突出。比如南華大學的安全工程專業,2004年開始正式招生,到目前為止全職專業教師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畢業生120人左右,因此畢業設計(論文)的工作任務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師都承擔了一定的科研任務或者在職攻讀學位,造成指導教師相對投入時間和精力不足,指導深度不夠,這在客觀上也影響了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

        2.學生認識不足

        當前大學校園學生的學習風氣普遍下滑,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態度不端正;加之受社會上急功近利、投機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識的不良風氣的影響,意志不堅定的大學生學習熱情下降,這在畢業班的學生身上表現的尤為明顯。如有的學生已經簽了就業協議,認為所做畢業設計(論文)的內容與將來從事的職業關系不大;有的學生忙于升學的事情(如碩士研究生復試)或者準備各級公務員考試或者利用畢業設計(論文)期間考取駕照等等,心思根本沒有放在畢業設計(論文)上;也有的學生認為畢業設計(論文)很簡單,答辯前幾周通過東拼西湊就能完成,對于指導教師的要求和進度安排不以為然。

        3.教學資源不足

        從嚴格意義上講,指導教師也是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重要教學資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師資單獨列出來進行討論。除此之外,畢業設計(論文)工作還需要專用教室、良好的圖書資源和網絡數據庫、本校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數據庫、實驗室條件(包括學生計算機機房)等教學資源。目前,除了藝術設計類等少數幾個專業以外,其他專業的畢業生基本上沒有專用教室,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電腦完成。學校的中文文獻和數字資源相對比較豐富,但是數字資源的下載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獻資源相對比較缺乏。安全工程專業實驗室經過幾年時間的建設,初步形成了一定規模,但是大多數只能做一些驗證性實驗或者簡單的測試,具有培養創新人才功能的綜合性實驗開展得很少。

        4.過程監控不嚴

        雖然學校和學院針對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制定了很多規定,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對畢業設計(論文)進行中期檢查,按照比例抽出學生參加校級公開答辯,對上一屆的畢業設計(論文)進行抽查等。但是學校畢業生眾多,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期間主要由指導教師負責,而指導教師的水平良莠不齊,對學生的要求嚴格程度也相差甚遠,使得在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開題、答辯等諸多環節存在監管不到位的情況。

        5.畢業設計(論文)質量不佳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部分學生綜合素質較差、自學能力較低,對學校現行的教育管理體制難以適應,創新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和寫作能力均較薄弱,導致很難做出好的畢業設計(論文)。畢業設計(論文)質量不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少部分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格式不符合南華大學的要求,排版問題比較突出。

        (2)選題不合理,抄襲現象比較普遍。畢業設計(論文)從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題,但是內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評價方面的;而根據歷年的資料進行統計,設計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論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結合工程實際和教師課題的較少,自選課題占的比例過大。

        (3)畢業設計(論文)答辯情況不理想。大部分畢業生的答辯PPT制作質量比較低劣,答辯過程敘述不清楚,回答問題情況不理想。

        四、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對策及措施

        針對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中存在的以上問題,結合南華大學安全工程專業近年來的畢業設計(論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擴大指導教師隊伍

        要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指導教師是關鍵。針對安全工程系師資力量不足的現實情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積極調動學校、環境保護與安全工程學院的力量。比如每年將部分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任務通過友好協商的方式安排給其他學院和本學院其他系的教師,一方面體現了安全工程的學科交叉屬性,另一方面也減輕了安全工程系教師的壓力和工作量,效果較好。

        (2)積極引進教師。安全工程系自2011年開始積極從其他院校和本校的研究生中招聘引進青年教師。2011年引進2名碩士,2012年引進1名碩士,2013年引進2名博士,計劃2014年繼續引進2名博士。

        (3)采取以老帶新的方式積極培養年輕教師。按照學校的規定,只有講師及以上職稱的教師才能獨立指導畢業設計(論文),而新進的碩士要2~3年才能獲得講師職稱。安全工程系通過指定具有副高以上職稱或者博士學位的教師作為青年教師的指導教師,青年教師每年協助其指導教師負責一定的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指導,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2.提高學生對畢業設計(論文)重要性的認識

        (1)進行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動員。在每一屆的畢業設計(論文)開始之前,召集畢業生進行動員,系主任強調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要性,并宣布相關的紀律和要求。

        (2)召集指導教師開會,明確指導教師的責任,指導教師在日常的指導工作中要反復和學生強調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要性。

        (3)對極少數不認真的學生給予延期答辯,延期答辯不通過的,和下一屆畢業生一起答辯。

        (4)對畢業生請假進行嚴格審批和控制。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階段請假的,必須經指導教師、學工室輔導員教師和主管院領導的審批,而且對請假的時間跨度進行嚴格控制。

        總之,采取正面教育為主,反面懲戒為輔的手段,引導畢業班學生重視畢業設計(論文)工作。

        3.努力改善和補充教學資源

        (1)不斷改善專業實驗室的條件。利用財政部的專項資金,積極購買了部分先進的大型儀器,比如從美國原裝進口的空氣動力學粒徑譜儀等。

        (2)積極建設本科生的計算機房。通過學院的努力,新建了可以同時容納30人上機的計算機房,本科畢業生在進行畢業設計(論文)時可以申請使用。

        (3)學生在做畢業設計(論文)的過程中,如果需要下載外文電子文獻,可以先收集好所需文獻的名稱,然后通過指導教師收集和下載全文,再返回給學生。

        (4)充分利用校外資源。一方面鼓勵保研到外校的學生在將來的碩士階段指導教師處開展畢業論文工作,學校先后有保研的學生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完成畢業論文,效果很好;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在實習單位和就業單位開展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提高了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

        4.加強過程監控

        (1)建立指導教師QQ群,系主任事先將學校、學院的通知、畢業設計(論文)的標準格式等相關要求在共享中,其他教師可以自由下載和學習。

        (2)加強對畢業設計(論文)開題工作的指導。下達任務書之后的四周之內,要求學生在查閱相關文獻和調研的基礎上,完成開題報告和英文文獻的翻譯,并且要制作開題報告PPT,然后參加安全工程系組織的答辯,只有答辯通過后才能開始下一步的工作,否則要求重新選題或者重寫開題報告。

        (3)要求每一位指導教師建立自己的畢業設計(論文)QQ群,并且開通飛信,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掌握學生的動態。

        (4)認真組織中期檢查。每年的4月安全工程系在學校和學院的指導下進行畢業設計(論文)的中期檢查,包括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記錄本、指導教師的工作記錄本、學生已完成部分的電子稿、畢業設計(論文)原始資料(含電子稿)等。

        (5)答辯前對畢業設計(論文)進行復制比檢測,要求所有參加答辯的學生都要進行檢測,對復制比過高的畢業設計(論文)要求學生進行認真修改,修改后進行二次檢測,直到合格才能參加答辯。

        (6)嚴格答辯過程管理。在正式答辯前組織學生參加預答辯,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學生最后的成績由指導教師的評價、評閱教師的評價和答辯表現綜合確定。

        (7)對相關材料及時進行歸檔。包括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紙質稿、電子稿、復制比檢測證明、畢業設計(論文)記錄本和原始資料,指導教師的工作記錄本,評閱和答辯相關材料等。

        五、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第一,建立了適合安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論文)的整套管理制度,格式更加規范。從2011屆和2012屆的畢業設計(論文)來看,格式不合格的非常少見。

        第二,選題更加多樣化。根據學科特點,提出了“大安全”的選題思想,這就使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形式更加多樣化,放寬選題范圍,題目只要是結合本專業知識和具體的工程實踐均可進行,對不同學生采取了不同的題目。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其更好地完成畢業設計(論文)任務。

        第三,由于在答辯前,要求學生進行復制比檢測,抄襲的現象有所遏制。

        第四,青年教師參與指導畢業設計(論文),他們工作有激情,有一些新的想法,認真負責,對提高設計和論文質量有一定的幫助。

        第五,在正式答辯前進行預答辯,預答辯中指導教師提出了較多的修改意見,因此正式答辯的PPT的質量、畢業設計(論文)紙質稿質量、學生的介紹和回答問題情況都有較大提高。

        第六,指導教師的責任心有所加強,指導方式更加多樣化。師生之間利用現代通訊工具,如手機、飛信、E-mail、QQ群等聯系方式進行隨時溝通。根據大部分畢業生是利用電腦在宿舍完成畢業設計(論文)這一實際情況,有的指導教師直接到學生宿舍進行集中輔導,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七,隨著安全工程系承擔的科研課題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學生跟隨指導教師參與部分科研工作并完成畢業論文,客觀上實現了科研實踐支持教學的目的;部分學生在畢業前參與了省級或者校級的學生創新課題,在畢業論文階段時適當進行加深,這些學生的論文質量往往比較好,提高了畢業設計(論文)的整體質量。

        第八,隨著安全工程系實驗儀器設備的增加和實驗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借助于實驗設備完成畢業設計(論文),或者是采用商業軟件進行數值模擬實驗研究,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第九,畢業設計(論文)的歸檔資料越來越規范。安全工程系設立了教學秘書,由青年教師擔任,專門負責畢業設計(論文)資料的歸檔,并收集畢業設計(論文)及其原始資料等的電子版刻錄成光盤永久保存。

        六、結論與建議

        畢業設計(論文)有著重要的意義,能深化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綜合訓練學生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經過深入研究和分析南華大學安全工程專業學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督促學生認真對待畢業設計(論文)各個階段的工作,提高了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但同時也要看到,全面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涉及教學管理、指導教師和學生等三個方面,需要付出長期努力。

        參考文獻:

        [1]王娟.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改革的思考[J].巢湖學院學報,2012,14(2):137-139.

        [2]宋守信,楊書宏,傅貴,等.中美安全工程專業教育及認證標準對比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2,22(12):23-28.

        [3]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認證標準:通用標準[EB/OL]. [2013-08-19].http:///column.php?cid=17.

        [4]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認證標準>:補充標準(安全工程專業)

        [EB/OL]. [2013-08-19].http:///column.php?cid =18&ccid=31.

        [5]蔣復量,李向陽,譚凱旋,等.專業認證背景下的安全工程專業特色教育研究與實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0,20(1):12-18.

        [6]蔣復量,王淑云,李向陽,等.基于Internet的《安全管理學》多媒體教學內容與方法創新探索[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7):38-40.

        第7篇:研究生科研論文范文

        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培養目標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課程特點,我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目標的建構應體現出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

        (一)社會發展目標

        社會發展目標是社會期望在課程目標中的具體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的社會發展目標是與思想政治教育碩士專業的培養目標相一致的。其培養目標為:培養黨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學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因此,要求學生不僅要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本專業系統的專業知識,能夠運用的立場、觀點較好地解決實際問題,還要在理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講授與傳播方面具備獨立工作的能力和較強的社會實踐基礎,成為能夠在高校從事科研、教學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二)學科知識目標

        學科知識目標是課程目標實現的載體。學科知識目標會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課程要求上,具體表現為:要求研究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有較為全面、系統的了解,能夠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歷史經驗,比較系統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認識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發展動態,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認識。

        (三)心理發展目標

        心理發展目標是課程目標的核心。具體表現為:在認知發展領域,能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理論方法從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教學和實際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領域,能夠具有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強烈的事業心,形成較高水平的專業態度和專業價值觀;在行為領域,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能夠運用心理學原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方法解決現實問題。

        二、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內容的思考

        課程內容是課程改革的載體,課程內容的選擇直接影響著課程改革的質量。以往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課程內容常常難以處理好研究生課程與本科生課程的差異,過于關注課程內容的知識完整性與學科基礎性,導致研究生課程成為本科生課程的簡單延續,在注重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課程的學科探索與科研訓練的功能;與此相反,有些學校則忽視研究生課程建設,以和科研立項代替課程學習,或以協助導師完成課題研究、翻譯外文資料等作為課程內容,忽視了研究生課程的學科理論深化的作用。針對當前研究生教育在課程內容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培養目標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課程特點,我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內容的建構,一要充分反映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成果,特別是國內外最新的相關研究成果;二要堅持科學性、系統性的原則。圍繞這一指導思想,在確定具體課程內容時,要有針對性地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課程內容既要突出理論研究的重點問題,又要遵循學科知識結構的內在邏輯性;其次,課程內容的選擇要體現專業培養目標,突出學科特色;最后,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編寫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態度和精神。

        三、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方式的思考

        第8篇:研究生科研論文范文

        [關鍵詞]內化;智慧;數學;應用意識

        注重發展學生的智慧,使教學過程從教師的指導內化為學生智慧的發展,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人們關注的一個問題。筆者談談如何通過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渠道來發展學生智慧。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表明,他們的認識能力還不成熟,還離不開教師的引領,其智慧的發展需要介入教師的媒介而產生。但是教師并非能直接規定學生智慧的發展,學生終究要用自身的力量把所學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智慧。我們知道數學應用意識是指學生能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字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探索其應用價值,達到用數學的視角觀察世界、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在處理與數學有關的問題時表現出較靈活的思維、較開闊的思路、較好的數學素養等,這樣對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無疑是很有作用的。在數學教學中,給學生以實踐活動的機會,啟迪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事物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領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去分析與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促進知識內化,達到發展學生智慧的目的。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采取以下舉措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1,引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應用意識。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要強調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改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被動狀態,促使其更為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例如“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考慮到教學的起點是“1/2”的認識,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表示出自己所發現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用畫圖的方法,一圓分成兩半;有的學生用三點水表示姓江的一半;有的學生畫了一個桃子,一把刀切成兩半。這時教師出示“1/2”這個分數,告訴學生所有這些都可以用1/2來表示,這就是生活中的一半,你們心目中的一半。隨著教學的進一步深入,孩子們已理解了什么是1/3、1/4……但在表示上老師并沒有強求學生一定要用分數來表示,有的學生還是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示。這時老師出示了1/100,讓學生們來表示,結果絕大部分學生都采用分數來表示,但乃有幾個學生堅持用他們喜歡的圖形來表示,老師沒有阻止他們,耐心地等待他們自己的發現。畫了一會兒,覺得“畫圖實在太麻煩”,終于接受了分數。這節課,孩子們對分數的認識是真實的,是自然的,學習數學的動力逐步從“有趣”轉向“有意義”,并逐步建立學習數學的穩定心理定向,他們從內心深處接受了這一看似抽象卻簡潔明了的數學語言,感受到了數學的美和力量。

        2,動手操作,強化應用意識。學生能否發現和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是其數學應用意識強弱的重要標志。例如,當學生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后,可創設一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用過的圓柱形飲料瓶、茶葉筒、餅干盒等物體的體積問題。要求體積,必須知道圓柱體的底面半徑和高。高比較好測量,如何測量底面半徑呢?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展示了各自的智慧:有的直接用直尺量出圓柱體的底面直徑,再求出半徑;有的把圓柱形物體用力往作業紙上一壓拿開后,測量出印在本子上圓的直徑,再求出半徑;有的用小繩圍繞圓柱體一周,用尺子量出繩子周長,再求出半徑;有的直接在圓柱體上畫一點,再把圓柱體在作業本上滾動一周,量出作業本上兩點間的距離(也是周長),再求出半徑。通過這類實踐性活動,讓生活問題數學化,學生不僅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強化了數學應用意識。

        第9篇:研究生科研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按生產要素分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這對于豐富、完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促進經濟的發展必將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按生產要素分配是在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第一次提出的.標志著我國分配制度改革觸及新的領域。黨的十五大對此又有重大突破:一是提出分配制度改革要把“按勞分配制度與按要素分配制度結合起來:二是提出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從而提出了社會主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的分配理論。這對于豐富、充實.完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促進經濟的發展必將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按生產要素分配并沒有否定勞動價值論

        勞動價值論的核心在于揭示了人類的抽象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的源泉和實體。馬克思從商品的兩個因素即使用價值和價值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勞動的二重性學說.從而科學地揭示了兩種財富的源泉。一種是使用價值財富.其創造的源泉包括具體勞動與物質資源兩個方面另一種是價值財富.即體現一定生產關系的價值財富,其源泉和實體就是惟一的人類抽象勞動.它是一定的體力和腦力的結晶。所謂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惟一源泉,指的正是后一種概念,它和前一種概念并不矛盾。

        只有勞動才創造價值,不等于只要有勞動就能創造價值。前者說的是價值創造源泉問題.后者講的是價值形成問題。如果不了解兩者的區別.就可能錯將價值創造”等同于“價值形成”,從而否定價值形成過程中非勞動生產要素的重要作用,得出”只要有勞動就能創造價值”的片面結論。各種物質生產要素在價值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生產要素是價值形成的必要條件。沒有它.勞動者就不能創造價值。因為勞動者只有與生產資料相結合才能進入生產過程,才能創造使用價值和價值。沒有生產要素.抽象勞動無法凝結成價值:第二.生產要素是構成商品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生產中各種生產要素的價值是通過具體勞動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成為新產品價值的組成部分:第三社會再生產的條件就是必須不斷地實現價值補償和替換生產要素得不到替換和補充.社會再生產就不能繼續進行,價值創造過程就會中斷:

        第四,生產要素的數量與質量直接影響經濟效率.影響勞動創造價值量的大小。因此,生產要素雖然不直接創造價值但對價值形成有重要的貢獻。承認生產要素在價值形成中的作用就要允許各種生產要素參與分配這并不否定勞動價值論.而是更好地保證了勞動創造價值的實現。

        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1.按生產要素分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而在公有制多樣化的實現過程中,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相互交織,相互融合形成的具有公有性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一方面適應公有制性質必然實行按勞分配另一方面.適應財產所有者和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現實又必然會按生產要素進行分配。正是通過按生產要素分配.公有資產實現了保值增值整體實力和效益水平不斷提高國有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同樣.非公有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與公有制企業組成的具有非公有性混合所有的企業也存在著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客觀必然性.也正是通過按生產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經濟實現了發展壯大。因此按生產要素分配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密不可分。沒有按生產要素分配,公有制實現形式難以多樣化、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難以擴大,主體地位難以增強,而非公有制經濟也難以發展。結果.上述基本經濟制度也就難以堅持與鞏固。

        2.按生產要素分配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市場經濟意味著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生產要素作為物質和勞務產品生產時投入的資源,其配置理所當然地也就包括在市場調節的范圍內。而市場對生產要素的調節又主要是通過生產要素價格即生產要素提供者所獲報酬的上下波動來實現的。正是在不斷的流動、不斷地分化組合中.生產要素不斷地按照市場的需求得到了配置。由于生產要素價格就是根據生產要素投入所獲收益和稀缺程度給生產要素提供相應報酬.這就意味著按生產要素分配。所以生產要素價格的實現也就是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實現。按生產要素分配和市場配置資源是同一過程,市場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在執行資源配置的職能也可以說沒有按生產要素分配就不可能有市場配置資源.也就根本談不上市場經濟。可見,市場經濟本身就包含著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內在必然性。

        3.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深化對外開放的內在要求。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大大提高了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推動了各國經濟的發展。而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流動與組合的加速以及由此導致的世界經濟結構不斷向高級的轉化.則是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實力不斷增強.并日益緊密地與世界經濟聯為一體。當前.為了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我們必須更加主動參與生產要素在國際范圍內的流動.進一步推進國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進入我國.進一步推動我國相應的生產要素進入世界。由于按生產要素分配是伴隨生產要素流動的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因此.這種分配方式在我國實行也就極為要。

        4.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提高國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內在要求。由于可以通過生產要素的投入及合法經營獲利.能夠引導和培養公民積極向上、通過誠實勞動追求幸福生活的良好素質.形成勤勞、節儉、積極、樂觀、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于社會保障公民的投資和經營的合法收益.使得社會的公共生活對社會成員來說成為休戚與共、利害相關的.他人的行為也與自身處于有機聯系之中.從而產生對社會、國家的公共生活的歸屬感.增強公德意識.改善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由于可以從生產要素的投入中獲取利益.社會成員就會自覺地思考投入和獲益的方式和結果.關注社會現實。為了適應社會需求.實現自己的目標追求.人們要自覺通過接受教育.參與競爭等途徑.提高自身的素質.發現和發揮自身的潛能和特長。總之.在按生產要素分配的過程中.使社會成員的素質得到提高.潛能得到發揮。

        三、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現實意義

        按生產要素分配理論的確立及在實踐中的發展.對我國現實經濟生活必將產生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1.按生產要素分配.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所有制結構的調整與完善。在調整、完善所有制結構和所有制形式的過程中。隨著生產要素市場的發展.必將會促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與分配方式的多元化。特別是在產權清晰界定的前提下,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會進一步從分配角度促進所有制結構的調整與完善.并在實踐中使各種生產要素投入的結構更加合理化、多樣化。

        2.按生產要素分配.有利于初級階段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在分配上的確立和鞏固。在經濟生活中.擁有一種生產要素的所有權的實際意義是什么呢7就是憑借這種所有制來參與分配.來獲取自己的經濟利益。十五大報告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是分配關系和分配方式決定者。多種所有制的存在.必然要在分配關系和分配方式上表現出來.決定了它必然要在分配上得到承認。按生產要素分配.正是由多種所有制決定的分配方式.正是多種所有制在分配上的實現。二者在生產與分配上得到了統一.使我國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更為完善、更加鞏固。如果我們在所有制上確定了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方針.但是在分配制度上卻仍然只講按勞分配.這就割裂了生產與分配的內在聯系.就會使得多種所有制無法在分配上得到實現.這實際上是否定了多種所有制的存在。所以.按生產要素分配理論的提出是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分配領域必要的延伸。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无线在线视频观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 亚洲欧洲美洲熟女一区二区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三州在线观看视频 | 色花堂国产精品第一页 | 亚洲一区精品自拍 |